企业并购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0:07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1

关键词:外资并购;企业品牌;品牌保护

一、企业品牌的作用

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不同的品牌把不同的生产者、经营者区别开来,有利于建立品牌声誉、促进企业竞争。有助于监督质量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质量是品牌声誉的基础,品牌又是质量的保证,能起到监督产品质量与相关服务的作用。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注册品牌受法律保护,享有专用权,任何人不得侵犯。否则,企业可依法提讼,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当前我国企业品牌保护存在的问题

片面追求销量,忽视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是品牌成名的内因。然而,国内有很多企业在品牌创立后为了短期局部的蝇头小利,不惜以次充好,把不合格的产品也贴上自己的品牌标签,使企业名誉扫地,产品无人问津。反观发达国家的世界知名企业,不仅重视企业品牌的开发,更加重视品牌的保护,视企业的品牌为生命,有完善的品牌保护预警机制,采取一切可能的保护措施来保护企业品牌。

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薄弱。我国的科学技术总体落后,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掌握的核心技术少,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而先进技术是企业开发国际品牌的原动力。

品牌的附加价值低,缺少文化底蕴。我国许多企业没有将品牌做透,没有把品牌上升到文化的层次上,也就不能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国外的调查显示,抽“万宝路”香烟的人,平均每盒香烟从口袋里掏出来30次,其中有1/3是为了欣赏和向别人显示这个品牌。我国企业应该充分挖掘自身商品的文化特性,围绕这些特性进行品牌战略策划和品牌运营,注重增强品牌的社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品牌营销缺乏长远规划。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面临的是来自全球企业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包括产品的竞争更包括品牌的竞争。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认为,品牌营销就是设计好策划方案,只要广告做得好,产品就卖得好,所以比较注重短期的销售行为,对品牌的长远规划,如品牌的国际化却很少考虑。品牌的国际化是指企业用相同的品牌名称和图案标志,开展跨国的品牌营销,而产品的国际化是指企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推出完全相同产品的行为,二者是不同的。企业在重视产品的国际化的同时,也应注重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三、企业品牌保护的对策

严控产品质量,塑造品牌形象。产品的质量是品牌的灵魂,是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根本保证。正如松下幸之助的质量公式:1%=100%,即生产1%的次品,对于购买这件次品的用户来说,就是100%的次品。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品牌产品的质量,建立高水平的内控标准,坚持产品质量标准的两个转变:第一,以采用国内标准为主转向以国际标准为主。第二,符合商品内在的物化指标转变为以满足用户需要,使用户满意。只有尽快建立较高水平的管理技术和系统,才能与消费群体建立一种最佳从生产方面,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技术水平。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长远规划。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相当多的企业不重视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致使品牌被国外不法企业抢注的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现在约有1000个中国品牌已经被抢注,其中包括很多知名品牌如“五粮液”(在加拿大被抢注)、“康佳”(在美国被抢注)、“科龙”(在新加坡被抢注)、“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凤凰”(在印尼被抢注)等等。一个良好的品牌,不仅需要去创建它,也需要精心地去保护它,最有力的保障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应完善各种保护措施,防范抢注行为的发生。同时,企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品牌定位,建立品牌的长远战略规划,树立全球品牌意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加强品牌防卫,塑造品牌良好声誉。品牌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持好的声誉,也是关键手段之一。如果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消费者就会无所适从,品牌的声誉就会被破坏。声誉是品牌竞争力的综合基础,是一个品牌能否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其“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的基本要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坚持重品牌、讲质量;重合同、守信用;重服务、树形象的经营理念,塑造良好的品牌声誉,使企业不断地兴旺发达。

作者单位:张学雷,石家庄经济学院;李海燕,石家庄经济学院;李世忠,石家庄铁路运输检察院

参考文献:

[1]周晓唯,李莉.企业品牌的开发和保护[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10):82-86.

[2]解艾兰.中国品牌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饲料,2006,(20):1-3.

[3]段瑞春.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与品牌战略[J].知识产权战略,2006,(6):24-25.

[4]王娟.论企业的品牌战略[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1):116-118.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并购;三角并购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46-02

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进一步回升,市场信心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若此时把黄金和货币都给了国企,易导致其产能继续扩张而进一步过剩,大量占用有限资源,挤压民企的生存空间,整体经济环境恶化。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需求,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应激发民间力量,实现国企与民企的共赢,这是中国经济走出危机,走上良性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落实支持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民企要在技术、市场、环境的变化中不断发展,就要抓住全球并购浪潮的机遇,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地向境外转移产能,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通过企业并购来实现重组创新,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民营企业参与并购的战略意义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先考察企业的自身价值,再判断与未来商机中的预期差距,最后做出弥补差距的战略决策。弥补差距通常有三个途径:一是自我发展,建立内在的核心能力;二是与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三是兼并收购。现代市场环境下,通过自身积累扩张规模的周期长且速度慢。而通过并购可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我国70%的民企都采用家族集权式管理模式,企业产权和治理结构不合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家族式管理以血缘为纽带,人和成分大于资合成分,外来人才难以进入企业的管理核心;在企业做大做强和企业规范化过程中,要经历复杂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和组织结构改革过程。这种非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大多民企又效仿一些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在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上以成功企业为标杆,使这种通过模仿学习建立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成为日常管理中的摆设。但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熟悉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把资本投入到市场需要的和边际生产率高的领域中。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竞争性。通过并购弥补企业的自身缺陷,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人才,实现企业间资源、人才和市场的优势互补;同时发挥企业优势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补,提高核心竞争力。并购是企业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实践中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可行性。

二、民营企业并购可行性的法经济学分析

公司并购即指一切涉及公司控制权转移与合并的行为,它包括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和公司合并等方式。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协同效应。首先是管理协同。高效公司并购低效公司后,管理层效率提高到同一水平,总体效率得到提高。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权力制衡的重要环节,是连接股东与经理层的纽带,其效率关系到股东利益和公司发展前景,对外部接管机制也有重要影响。通过并购提升董事会的效率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制衡大股东和经理的权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民营企业大多以血缘为纽带,内部人员很难管理,外来人力资本在家族人员的垄断下难以进入核心管理层。通过并购可取代无效的管理者,提高管理层的效率,有效管理领域内的资产。其次是经营协同。两个产销相近的企业合并,可互相弥补不足,分享营销网络和研发成果,减少流转环节,节约交易成本,加强协作化生产,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效应和利润最大。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与公司、股东的利益不相一致,甚至背道而驰,管理者不会总是维护委托人的最大利益,就产生了成本。美国法经济学家曼尼认为,如果因公司管理层无效率或问题使经营管理低效,公司就会被接管并面临被收购的威胁。而企业控制权的变动,使企业存量资源由低效配置者向高效配置者流动,业绩不好的企业被接管,经理层被替代。因此通过并购可有效的激励约束管理层,降低成本。

战略发展和调整理论认为,与内部扩张相比,外部并购使企业更快适应环境的变化,有效降低企业进入新领域和新市场的壁垒。所以民企参与并购具有可行性。而在《公司法》和政策法规框架内,采用何种模式参与并购就成为民营企业的关键战略选择。

三、民营企业并购的理想立法模式

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合并形式单调,内容简单,仅基于公司法人人格的变化和自有资产调整进行,而非利用资本、证券市场及现代企业重组手段进行兼并和改组。2008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总则第2条明确规定“并购可由并购方通过其专门设立的无其他业务活动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进行”,我国借鉴三角并购理论起到了推动作用。

美国公司法上三角并购是一种特殊的并购类型。指在并购交易中,并购公司用其全资(控股)子公司或设立一全资(控股)子公司,以并购公司的股票作为主对价兼并目标公司,而成为被收购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交易中由法律上具有独立人格的三方主体参与,即兼并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和目标公司,故称三角并购。兼并公司作为子公司的唯一股东,掌握着其重大行为的全部决定权,以持有的股份(出资额)为限对债务风险承担有限责任。子公司是法律上的交易人,直接与目标公司进行交易,并承担交易的法律后果。达成并购协议后,子公司将持有的兼并公司的股票作为对价转让给目标公司,目标公司将资产及负债转让给予公司。兼并公司通常不与目标公司直接发生法律上的关系,有效实现了法律层面上的风险隔离。

三角并购除了具有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推动经济增长等一般并购的特点外,又有其独特优势。首先,三角并购可降低并购风险。并购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的影响,使兼并公司面临收购不能或反收购的危险。三角并购通过兼并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完成并购任务,兼并公司作为股东仅承担法律上的有限责任,使并购中大部分的风险和责任由子公司承担。子公司仅为并购目标公司而存在,其除了拥有部分兼并公司投入的股票作为完成并购的对价外,很少拥有其他资产,即使面临风险,一般也不会对兼并公司和子公司造成很大损失。其次,有效降低并购成本。三角并购以兼并公司的股票为支付手段,避免兼并公司支付过多的现金进行并购活动,为公司运营节省了现金资金,有效降低并购的成本。第三,根据并购中的税收原理,若要约收购和兼并中涉及到用一个公司的股票换另一个公司的股票,那它就是一个免税交易;使用现金和负债,那就是一个应税交易(并非绝对)。因此民营企业应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在并购中借鉴各国三角并购的经验教训,降低并购的风险和成本,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牛玉军,论我国民营企业的类型和特点[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2]吕惠明,民营企业的特点及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0),

[3]张韬,浅议国际并购浪潮中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商场现代化,2007(5)

[4]尹红婷,企业并购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01(1)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3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三种主要类型

2008年,出于维持经济增长速度所需的资源供应、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应对新形势下产业竞争的需要,国内企业在诸多领域展开了跨国并购,其中资源、机械制造领域尤其引人瞩目。从战略动因来看,这些企业的海外并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资源获取型、技术获取型和市场获取型。当然,技术、市场动因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1.资源获取型。资源获取型跨国并购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明显。受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调低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imF仍给予中国6.7%的增长预期,而我国官方的预期则在8%左右。依靠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广阔的内需市场,中国经济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仍然面临巨大的能源供应缺口。欧美各能源消费大国经济停滞,能源开采加工企业必然遭遇寒流,此时,正是中国能源企业洽谈并购的好时机。同时,中国的大型能源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资本实力雄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海外投资经验,具备了开展大规模海外并购的条件。事实上,一些企业已经有所行动。2008年11月,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挪威海上钻井公司aSa股权项目全部实施完毕。有关资料显示,该收购涉及金额25亿美元,成为中国企业最近成功实施海外收购的一个经典案例。在钢铁行业,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但各大钢企却一直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处于下风。如果能够利用当前时机收购、参股海外的上游供应商,中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将大为提升。

2.技术获取型。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大部分企业处于技术追赶阶段。在制造行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获取对方的先进技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2008年下半年以来,欧美一些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领先企业先后陷入财务困境。在这些国家,金融危机正在演变为深层次的经济危机。其原因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唇齿相依,一旦金融体系崩溃,实体企业便遭遇“断电效应”,运营链条很容易断裂。这给了中国企业“激活休克鱼”的机会。当然,企业需要很好地把握技术的发展趋势,详细了解目标企业的技术能力,避免购买到落后的、过时的技术。目前,一些it高科技企业、装备制造企业都是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3.市场获取型。跨国并购是企业快速进入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在不熟悉的海外市场通过自建销售渠道进行市场扩张是异常艰难的,海尔在美国主流家电市场耕耘多年,仍然停留于小型家电等缝隙市场。而通过收购有销售渠道的成熟企业,中国企业可以较快进入目标市场。2008年9月,机械企业携手投资公司收购了世界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之一的意大利CiFa100%股权。完成收购以后,一跃成为世界混凝土机械的行业龙头。CiFa的产品在欧美、中亚、中东、俄罗斯等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路。通过本次交易,公司不仅为在短时间内进入东欧、俄罗斯、印度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找到了捷径,更能节约开拓欧洲市场的高昂费用,积累资金拓展其他市场,还能通过品牌互动,迅速提高中联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二、中国企业谨慎应对海外并购风险的三项原则

虽然金融危机孕育着海外并购的机会,但企业须冷静面对“抄底”的诱惑,充分认识这场危机的本质和长期性。适时而动不等于盲动,把握机会更须严防风险。毕竟,企业并购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国际经验来看,有70%的跨国并购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铩羽而归,至今仍未摆脱失败的阴影。

跨国并购存在诸多实施风险和整合风险,其中前者主要是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等环境风险,而后者则主要体现为财务风险、文化冲突等运营风险。在跨国并购的诸多风险中,其实最突出的还是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政治风险与东道国的政府政策变化等行为有关,包括征收、国有化、战争以及恐怖活动等政治暴力事件。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各国的反垄断法。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的国家有反垄断法及管理机构,但是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经常使并购过程旷日持久,往往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和行政费用,增加并购成本。企业在并购之前,应对东道国的相关法律进行详细了解。财务风险主要来自债务瞒报、税收窟窿、有形与无形资产的不当估价及当地运营成本低估等。不少企业并购后出现亏损,都是财务风险所致。

为严防风险,企业海外并购中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之一:谨慎投资,规模适度

并购往往能够以小搏大,即所谓的“蛇吞象”。实际上,真正的“蛇吞象”式并购是很难成功的,如果企业的相对投资规模过大,企业很可能会在整合阶段陷于财务危机,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在当前环境中,中国企业面对陷入危机的海外企业,更不能冲动。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企业估值下降不等于企业规模的骤然缩小。当企业规模与目标企业规模相差较大时,企业通常可以进行部分股权收购或部分业务收购,例如联想收购iBm的pC事业部,实际上就是部分业务收购,不能称之为“蛇吞象”。当前,中国企业进行的较为成功的收购,都是部分股权或部分业务收购。企业通过海外子公司收购时,更应谨慎投资,防止投资规模过大而拖累母公司。

原则之二:理性选择,优势互补

低价诱惑往往引发企业的并购冲动,但并购不能仅着眼于短期效益,而要看是否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应抓住这次全球产业调整的机会,发挥好产业资本的杠杆作用。在这次机会面前,中国企业的使命不在于财务投资意义上的短线“抄底”,而是要完成产业投资意义上的有效对接。企业应注重立足自身优势,突出主业,仔细辨识机会,寻求能够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创造性资产。当初,tCL、京东方在此方面都曾有过惨痛的教训。沈阳机床并购希斯则收到了很好的技术提升效果。在经济风险增大的环境中,企业要更加周密地考察目标企业,而不是草率进入。只有把握好技术演进方向,找准并购对象,才可能演绎出中国资本“激活休克鱼”的经典案例。

原则之三:全面考察,控制风险

如前面所言,企业海外并购面临诸多的环境风险和整合风险。在并购准备、实施以及整合的不同阶段,企业应分别关注不同方面的风险。在并购准备阶段,企业要全面考察东道国的环境风险,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和技术实力。在并购实施过程中,企业应进一步了解目标企业的内部流程,重点排查财务风险,以便在协议中加入补充条款,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并购难,整合更难。并购企业应对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企业并购整合失败70%都源于文化整合的失败。进入并购后的整合阶段,企业应首先在文化和战略层面寻求协调。品牌、销售渠道、产品线的整合,也是关乎企业经营成败的战略问题。当然,并购后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都会浮出水面,例如,高管安置问题、劳工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企业耗费精力与时日进行应对。

总之,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既要大胆,把握并购良机,又要冷静考察,严防风险,切实将危机转化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会。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4

供应链源自企业“扩大的生产”这一概念,是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内涵与外延的引申。实践中,人们将企业进行采购、加工、销售这一过程视为相互衔接的链条,并把这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与过程称作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具有系统性、战略性、竞争性、合作性的特点,能够帮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降低库存、提高竞争力、创新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强化战略合作,因此该理论得到了现代企业的青睐。

2供应链理论背景下,现代企业采购管理模式分析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与企业盈利之间存在重要关联。传统的采购管理正是建立在谈价基础上的,其立足于企业的采购需求,注重对供应商与资源市场的管理,以期实现以最优价格获得最好物资的采购目标。在供应链背景下的现代企业采购管理模式与之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基于供应链理论进行采购管理的企业在同类企业中更具有竞争力,能够获得更多的盈利。供应链理论背景下,现代企业的采购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企业的采购目的转变为订单采购,与传统的为补充库存而采购的目的不同,供应链管理背景下,采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订单并围绕订单展开的。“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其次,传统的采购管理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现代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开始交换信息、沟通联动,构建了一种友好的、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供需模式。这些优势特征促使现代企业转变思路,尝试建立供应链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采购管理新策略。

3供应链理论背景下,现代企业采购管理策略的创新途径

3.1从物料采购管理角度

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现代企业在制定物料采购策略时,应充分衡量物料的重要性,准确评估物料供应市场的具体情况,并与诚实守信、质优价美的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以期节省开支,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现代企业还应通过物料分类的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物料的特点,寻求合适的供应商,实现物料库存的精细化管理,从而优化物料采购管理策略。

3.2从采购方式管理角度

首先,实行准时制采购模式,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从采购这一事后控制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外部资源管理式的事中控制,实施外部资源管理也是企业实行精细化、现代化生产的必然要求。其次,以客户的需求作为企业采购管理的“指挥棒”,严格挑选并审核现代企业的物料供应商,并与其达成战略合作协定,双方在合作条款、采购流程、应急措施、物料质量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以此创新采购方式,简化采购流程,提高现代企业的竞争力。最后,成立现代企业的采购管理信息部门,强化企业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革新现有采购方式,在供应链理论背景下,统筹现代企业与供应商、批发商、经销商乃至物流单位、消费者之间的多方关系,将关键数据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企业的信息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以此降低物料库存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绩效管理。

3.3从供应商管理角度

在供应链理论背景下,选择恰当合适的供应商已成为现代企业采购管理的关键所在。为提高竞争力,现代企业往往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对物料等必需的生产资源则通过供应链,从供应商手中购买。传统的企业在物料采购方面更倾向于选择多个供应商,以应对物料供应不足等突发事件。而供应链下的现代企业采购管理倾向于减少供应商的数量,精简采购流程,完善运输管理,通过批量采购以期获取优惠的供货价格,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基于此,现代企业在采购管理中,应谨慎选择供应商,对其注重应从物料质量、价格、服务水平及供应商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考量,选择其中的少数优质供货商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整体供应链的优势。具体而言,现代企业在采购管理中,应从供应链采购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供应商管理。例如,打造企业与供应商共享的物料信息系统,搭建双方能够顺利沟通协作的平台;关注供应商的未来发展,适当时候可以为其提供包括技术、资金以及管理在内的关键性的帮助;树立企业与供应商共同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形成具有一体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团队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共同愿景激励供应商、企业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从而实现与供应商共享成功的最终目标。

3.4从采购人员管理角度

采购员是现代企业采购管理中的实际操作者,再好的采购管理模式如果缺乏采购员的有效配合也只能变成摆设。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现代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规范采购员的管理,强化其采购技能,确保其能圆满完成采购任务。具体来讲,首先,现代企业应结合采购员的素质要求,选择优秀采购员;其次,企业应对采购员进行定时定期的业务培训。培训是企业员工能够紧跟时展、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现代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工作,对采购员的培训应主要围绕采购岗位需求、沟通技巧、业务知识、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再次,企业应完善对采购员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构建合理的采购员绩效考核体系来激发其工作热情与工作动力,提高其薪资报酬与福利待遇,注重对其的思想引导与精神激励。另外,还需要加强对采购员的约束机制建设,使其明确采购员采购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建立规范的采购管理规定,杜绝违法乱纪的情况发生。

3.5充分利用电商便利,构建现代企业的网上采购平台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5

1电子商务背景下营销的特点

1.1全球性

传统的企业营销活动有着非常严重的局限性,比如说必须受限于时间、空间,从而直接影响了企业营销活动的质量、效率。而电子商务背景下的营销,则直接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说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施对自身产品、服务的宣传,并且跨越时间、跨越地域,只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够轻松地展开具有全球性的营销活动,大大提高了企业营销的质量、效率。

1.2高效性

相对来说,传统的企业营销活动比较粗略,比如说所开展的活动是面向所有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但这种面向是笼统的。然而,企业如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自身的营销,就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展开沟通、交流,从而更加全面的、客观的帮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产品、服务,而这样的营销质量必然是具有高效性的,也必然能够直接推动企业的生存、发展。

1.3共享性

电子商务由于建立在现代通信、信息资源以及消费等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的基础之上,从而形成了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动、资源共享的态势。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操作平台,使得市场营销者能轻松地直接进入所选择的环境,既显示出电子商务的可视性,又能使市场营销者与其环境进行适时信息沟通,拓展了市场营销的时间概念。

1.4针对性

电子网络背景下的企业营销活动,能够更加细化到消费者,比如说可以开展一对一的营销,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反作用于产品、服务,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营销质量、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归属感、满意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最终推动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进步、发展,使企业能够稳步发展。

2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的特点

2.1互动沟通,独立自主

在传统的交易模式中,消费者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比如说难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找到相应的产品,而仅仅只能够在已有产品的前提下选择更加适应自身需求的。但是在电子商务背景的作用下,消费者则完全转变了过去被动的购买模式,因为消费者能够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产品生产企业交流、沟通,从而将自身的购买意愿转达给企业,而企业也能够直接的通过消费者了解市场的需求,最终形成互惠互利、相互推动的良性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能够自主的与企业沟通,更能够自主的开展具有独立性的购买活动,而这一点是传统交易模式难以比拟的。

2.2货比多家,减少盲目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最为自由、最为广阔的购买活动,不仅如此,而且足不出户就能货比三家。比如说通过购物网站上的搜索键,找到相关性能、外观、颜色、价格的种种商品,也可以通过其他购买者的购买体验了解商品的质量、性价比等等,而这些都是传统购物无法做到的、无法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能够全面、及时、方便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并且对商品进行综合的分析,最终有效地选择出价格最优惠的、质量最好的、最具有个性的以及最适合自身的商品,而这些都能够有效减少消费者的购物盲目性。

3电子商务发展为企业带来的机遇

3.1商务活动的效率得以提高

企业所开展的营销商务活动需要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企业在付出了这一系列的资源之后,最为重视的就是能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效率以及效益。从传统的角度来说,企业的营销商务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要考虑活动开展的地点、时间,要考虑活动开展的气候等等,一旦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就会直接阻碍企业营销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然而,通过电子商务,企业能够有效地避免上述种种问题,进而最大限度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提高企业营销商务活动的效率,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

3.2工作质量和市场份额得以提高和扩大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大大增加,并基本消除了跨地区、跨国界等空间的障碍。通过电子商务系统网络站点,客户和供货方均能从中知道对方的最新数据,加上电子数据交换,这样就使得企业间的合作得到加强。通过电子商务,对于市场需求信息,企业可以更及时、准确地掌握,对客户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及时、高质量的提供,这样企业才能获取更多的市场地位。此外,电子商务还能提供这种交互式的销售渠道,这样商家就可以及时得到市场对该企业的反馈,进而促使对本身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3.3运作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

电子商务的出现以及发展,为企业的营销模式探索出了新的渠道,而且这个渠道可以说是最为广阔、最为有效的渠道,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渠道推动自身营销活动的开展,并且有效降低自身的运作成本,这一点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企业的成本直接的关系到企业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到企业商品的竞争力。不仅如此,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所开展的营销活动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节省相应的过程环节,从而节省营销活动中的潜在费用,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电子商务背景下整合企业营销模式,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4.1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努力让消费者满意是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一个重要营销观念,电子商务条件下消费者成为购物的主导者,他们期望商品生产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专门进行生产设计。而作为企业来说,其生存、发展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只有获得了消费者的支持,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发展条件,从而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销的视角,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广泛而深入地收集有关消费者对商品或消费者对服务的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在制定新的市场营销策略的过程中把这些新的多样化的信息考虑进去,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地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满意”,才能拥有更多的客户。因此,现代成功的企业正在将自己的营销观念转向电子商务条件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把顾客问题放在营销乃至整个企业经营的重要位置上,把顾客问题的各个方面加以精细化、细致化和具体化。所以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意愿已完全掌握在消费者的手中。这样传统的“销售商向顾客推销”的方式正在转变为以“消费者满意”为中心的主动的“个人营销”。因此,对于企业顾客资源的培养“,满意”比“需求”更有意义,追求“消费者满意”是企业流程不断改善的过程,也是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开展营销活动的最大目标。

4.2开展定制服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人们更加趋向于个性化的消费,因为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购买意愿。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在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过程中,必须注重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进而及时的以消费者的心理为基础、为出发点,开展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定制服务,这样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能够因为获得可观的效益,最终推动自身企业的发展,提高自身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简单来说,定制服务指的是企业网站上的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主动、及时、积极地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在具体的实践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将信息和服务化整为零,从而提供定时、定量的服务,让消费者能够自主的根据自身的喜好、需求选择、组合商品;第二,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将面向大众的营销活动转换成为以个体为单位的、一对一的营销,这样才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尊重,也才能够更加详细的、全面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进行严密的定制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第三,在实践的过程中,企业还必须重点突出消费者购买的独立性、自主性,比如说不涉及隐形购买、不涉及连带购买,这样才能够凸显出自身所开展的营销活动的透明性、公正性,最终以细节打动消费者、感染消费者,强化消费者的归属感,提高消费者对自身企业的忠诚度;第四,企业还可以根据大量的消费者需求的个性特点及其共性,将其整理、统计、分析和归类,采用“大规模量身订制”式生产方式,突破了传统营销环境下无法大规模集结市场特殊需求、只能小批量生产特殊款式产品的局限。通过网络进行全球范围的市场集结由特殊转化为“常规”,从而可以按照相应的规模经济要求进行批量生产,这样可更有效地巩固和吸引客户。

4.3树立网络品牌

品牌与电子商务一样,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如果企业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并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必然能够整合自身的营销模式,推动自身企业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还必须积极、及时地树立自身的网络品牌,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创造优异的条件。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及时地更新、完善自身的网页,使自身网页能够具有独特性,这样才能够加深消费者对自身企业的印象,从而提高自身的声誉,促进网络品牌的形成;第二,重视对品牌产品的营销,因为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并不只是一种、两种,而企业则应该客观、合理地选择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将其当作重点发展的品牌来实施相应的营销,比如说凸显其性价比、凸显其作用等等;第三,企业在建设自身网络品牌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相应的营销合作、配套,比如说网络营销与实际营销的有机结合,比如说相应实践活动的推出等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商务背景下营销的作用,也才能够顺利建立起自身的网络品牌。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6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招标 策略

【论文摘要】在当今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的企业招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需要人们对其进行不断改革与研究。因为,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采购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招标成本、减少招标流程,还可以提升企业反应迅速与知名度。本文主要是对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企业招标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所谓企业的电子招标,是指通过借助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的安全、可靠、便捷的招标信息的公布、投标结果的通知、标书的下载与发放以及项目合同签订等的整个过程。在电子商务时代下,通过建立与完善企业的招标系统,不仅能够使企业的招标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将极大地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最终建立公开、公平、高效的招标体系,提供可靠保障。

一、基于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采购的特点

(1)竞争性。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的招标不仅是一种引发竞争的采购程序,更是一种彻底改变传统招标模式的一种具体方式。同时,企业招标之中的竞争性充分体现了现代竞争的诚信、平等、正当、高效、合法等基本原则。此外,招标也是一种有约束的、规范的竞争,必须严格按要求进行,并确保其招标流程透明、便捷地进行,这样将会更加容易地吸引和扩大投标人的竞争,从而使招标方有可能以更低的价格采购到所需的物资或服务,更充分地获得市场利益,有利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2)公开性。公开性是企业招标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因为因特网有公开性的特点、这就决定其必须使招标事项在互联网上公开,让每个网络用户都能查得到。同时,这样还有利于扩大企业的招标对象范围,使得全世界都可以看到采购方的招标公告,谁都可以前来投标,进而更有利于企业招标的可选择性。所以,企业可以公开开标,公开投标邀请、公开投标信息、供应商资格审查标准、投标要求、公布中标结果等,此过程中也能确保采购法律的公开性。(3)公平性。由于互联网无处不在,加上电子招标信息是公开的,因而每个人都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查看相关企业招标信息。从而使得所有感兴趣的承包商、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都可以加入到投标行列当中,并且地位一律平等,在法律框架下绝不允许出现任何歧视现象,确保电子竞标的公平进行。所以,不仅能够保证了招标程序的完整性,还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供应商前来竞争投标。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招标的现状分析

(1)电子采购安全问题突出。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的招标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是通过网络上的虚拟数据进行交易,也就是这些交易数据都需要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加上当今日益猖狂的网络黑客,不同程度地导致许多企业因为安全问题而不敢采用电子招标方式,或者根本就没打算用电子招标。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电子招标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一是企业采购信息的安全。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的一部分——企业的招标信息,是企业比较隐私、不愿透漏给竞争对手的资料,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在电子采购的过程中,对采购信息的安全性要求更高。二是支付平台的安全。在电子招标过程中,支付是其最后也是最主要的环节,该流程是不允许出现问题的。然而,招标的支付需要通过电子银行支付,企业间的采购往往资金数额巨大,互联网存在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汇兑系统的任何安全隐患都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2)传统的招标观念有待改变。基于电子商务背景的企业招标,已经不是传统的招标模式,是当今信息时展的产物,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必须改变以往“重技术、轻商务”的落后观念。调查显示,企业传统的电子招标的实现主要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如果不能实现则将责任归咎于技术环境的落后,因为企业没有准确地把握电子采购概念的本质,传统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企业电子招标的效率。(3)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的招标活动必须是依法进行,并且有法可依,否则将会是一片混乱的现象。因此,只有完善的法律环境才能催生出高水平的电子采购,然而,由于我国电子招标发展比较晚,各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其运作模式大多是照搬国外的经验,尚未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招标法律法规,这就严重制约了电子采购的发展,并且使得电子招标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其中,电子招标所需要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电子交易的法律以及保护电子采购双方权益的法律。只有电子采购的法律环境得到改善,才能够推动电子采购在我国的快速健康发展。转贴于

三、基于电子商务背景的企业招标的策略

(1)优化招标流程。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电子招标要求其作业流程必须明快、简洁、高效,杜绝冗余的作业环节,更不允许招标过程中的繁琐步骤,以便更好地提高招标作业的效率。因此,企业需要对原有的招标作业流程进程分析和再设计,并结合企业招标的基本要求和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以使招标作业流程电子化或自动化,保证电子招标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企业不仅深入对自身的采购流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之所在,并及时采取对应策略,同时,还要邀请第三方咨询服务商帮助企业改进业务流程,参与企业招标作业流程的分析与再设计,进而提高电子招标的可行性。(2)做好战略设计。一般情况下,电子招标的战略目标往往是统一采购、集中采购的过程,并且要求其能够实现采购信息共享、优化、整合供投标商群体等。由于电子招标对支出和潜在成本的节约非常大,尤其适合那些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中小企业,所以在实施电子招标之前,必须努力研究招标策略,需要审慎地做好战略设计,战略设计涉及采购目标的确立、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同时,不仅要求日常采购主管和人员参与招标的项目流程,还要有高层管理者的关注和参与,使得整个企业招标环节都列入企业的日常规程。同时要考虑在应用中的风险和变动管理的需要,这是实施电子招标的基础性工作,提高企业招标的效率。(3)构建电子招标平台。电子招标平台是实现电子招标的载体,也是提高电子招标服务的基础,这一平台至少要由下列三个系统组成:一是企业竞价采购平台。企业竞价招标平台是一个投标商与招标商之间互不见面的网上竞价采购管理平台,其功能是使得投标可以远程地参与采购竞价,并引发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帮助采购商最大限度地发现卖主,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二是协同招投标管理系统。这是一个协同的、集成的招标采购管理平台,其功能是使各种类型的用户都能在个性化的信息门户中一起协同工作,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三是电子目录采购系统。该系统是将企业招标的产品目录管理、办公自动化、投标商管理等融合为一体,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招标的便捷、高效进行,并能详细地为投标商提供有关企业招标的要求与标准。(4)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保证电子招标成功运作的关键,也是电子招标的准则。科学的绩效衡量指标有助于企业发现电子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防止错误再次出现,进而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此外,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评估体系,评估企业招标活动的可行性,确保该体系能够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招标质量,为企业营造一个恰当的电子招标氛围,从根本上消除电子招标的阻力,为企业电子招标的有效进行提高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平爱红.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采购模式创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3)

[2]陈家珍.规范采购程序创新采购模式实现源头防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2)

[3]宋家山.烟草行业卷烟材料资质认证采购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7(4)

[4]侯志刚.浅议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采购模式的创新[J].纺织导报.2007(11)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7

1.上市公司在海外或香港二板市场分拆上市。分拆上市是指已经在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将其现有的资产分拆,或对其以风险投资形式控股的企业进行改造,实现在即将开设的二板市场上市的资本运作方式。在二板市场即将推出和风险投资日趋深入的今天,主板上市公司的分拆上市这一全新的资本运作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买壳或借壳上市。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股权,从而控制上市公司,再通过各种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自己的资产和业务,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然后将风险资本从资本市场逐步退出。

借壳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借助已拥有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将自己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并逐步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目的,然后将风险资本从资本市场退出。

3.并购退出。并购退出是指风险资本可以通过由另一家企业兼并收购创业企业而收回投资,这种方式相对其它方式较为便捷。并购的方式为收购方收购被收购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一旦风险资本对应的股权部分或全部被收购,风险资本便顺利退出。

4.创业企业回购。为了避免因并购会失去公司的独立性,于是产生了创业企业进行股权回购这种发展很快的方式。创业企业回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管理层收购。创业企业的管理层通过融资方式将风险投资部分的股权收购并持有,收购完成后,公司就由管理层和股东所有。其优点是可以保持公司的独立性,避免因风险资本的退出给运营造成的震动。(2)员工收购。创业企业的员工将风险投资的部分股权收购并持有,一般在操作中要组建一个员工持股基金作为收购资金的来源。(3)管理层与员工收购。管理层与员工共同出资将风险投资的部分股权收购并持有。(4)卖方期权与买方期权。卖方期权,是指风险投资者可以在签订协议时要求创业企业在未来以预先商定的形式与价格回购其持有的公司股票;买方期权,是指创业企业拥有的以预先商定的形式与价格回购风险投资者所拥有的股票的权力。

5.清算退出。对风险投资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投资项目的失败。据统计,美国的风险投资项目大约有20%~30%是完全失败的,有60%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只有5%~10%的项目是成功的。目前,以清算方式退出的风险投资大约占风险投资总额的32%左右。其操作方式分为亏损清算和亏损注销两种。

风险投资各种退出方式利弊分析

1.上市公司在海外或香港二板市场分拆上市。通过分拆,使分拆出去的子公司可以从外部筹集资本,资本来源不再局限于母公司这一渠道;通过分拆使得子公司的管理人才对财务和投资决策承担主要责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挖掘他们的工作热情;通过分拆,可以保留公司业务发展所稀缺的人才;通过分拆,将有关投资、研究开发和资产收购开支的决策大部分移交给分拆出去的子公司处理,极大地增加了公司的资本和研究支出,使公司从资本投资中获得极大的价值;在迅速变动的经济技术环境中,依赖集权和层级组织进行决策可能会丧失市场先机,而分拆正是基于分拆决策,特别是在投资和购买资产的决策中采用分权决策有其独到的好处。

对于在海外或香港二板市场上市和上市公司在海外或香港二板市场分拆上市两者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上市后,需要定期披露大量的内部信息,使竞争对手对其经营状况掌握较多;一旦企业业绩下滑,股民会争相抛售股票,使得股价一路下跌;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企业首次公开上市后,风险投资者不能立即售出其持有的全部股份而变现撤资。同时股市变幻莫测,当股市不振时,这种退出方式就难以获得高额回报。

2.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可以绕开公开上市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各种要求,间接实现上市的目的;可以获得新的融资渠道,通过配售新股可以低成本融资,缓解资金压力。其风险表现在:壳资源是有限的,资本市场上并不是有充足的壳资源等着风险投资者去买或借。而且一般的壳资源都是一些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在买或借壳上市后,一般不能立即发配新股,不仅如此,还要负担改良原上市公司资产的责任,负担较重。

3.并购退出。使投资双方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增加了退出方式的灵活性和吸引力。其风险表现在:除了收益较公开上市低以外,创业企业的管理层会由于企业失去独立性而设置障碍。另外,如果并购是股权与股权进行交换,则收益的变化要在交换的股票售出之后,且实际收益会受该股票市价波动的影响;如果是其它混合方式交换股权,则交易结构的复杂性将使风险投资者面临多种不同的风险。

4.寻找第二期收购。既可以让风险资本顺利退出,又可以避免由于风险资本退出而给企业带来太大的影响,因此,对投资双方都有一定的诱惑力。这种方式的风险主要在于寻找第二期收购者,可能使创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价值等发生转变,从而可能会遭到公司管理层的抵触。

5.清算退出。其优点是能阻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和资金低效率运营。其风险表现在:本来失败的项目已给投资者带来了收益的负增长,而企业的破产清算又是有成本的,而且耗时长,这些会使风险投资者感到雪上加霜。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合理选择

(一)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

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以根据创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自身的优势侧重于以下几种退出渠道:在海外或香港二板市场上市、买壳或借壳上市、并购退出、寻找第二期收购等。

1.当创业企业的投术含量很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很广,且其收益已超过了风险投资公司的预期时,风险投资公司一般应采用在海外或香港二板市场上市的方式退出。因为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除了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外,对海外或香港二板市场的运作经验使他们敢大胆采用这一方式,因为,他们对这一方式的退出风险已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防范措施。

2.在创业企业没有达到直接在海外或香港二板市场上市的标准,但其业绩表现已使风险投资公司的账面收益远远超过预期时,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选择买壳或借壳上市的办法收回资金。由于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对资本市场的娴熟以及对现有上市公司的充分了解使他们能很快地找到有价值的“壳”资源,实现创业企业的间接上市,从而撤出投资。

3.有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所培育的创业企业的好的口碑是其节省退出费用,轻松利用并购方式退出的胜筹。因为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从其介入创业企业之日起,一直以其比较成熟的投资运作经验培育着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壮大,这样的创业企业所产生的综合魅力已足以使想涉足高新技术领域的其他投资者竞相追逐。在并购条件合理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公司会很乐意采用这一方式收回资金。

4.以上几种方式都无法实现时,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发挥其优势寻找第二期收购。因为,风险投资公司借助于其在资本市场的关系网络和雄厚的外资背景会很快找到二期收购者,从而撤出资金。

(二)具有自身优势的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自身的优势使其更愿意采用在海外或香港二板市场分拆上市。因为,上市公司对主板市场强大的融资功能已深有体会,再加上它对主板市场法律法规的熟悉,是其顺利撤出投资且获得较高收益的保证。当然其自身在主板市场的优秀表现是主板市场的投资者愿意追捧其分拆出去的公司股票的筹码。一般地它会把高科技部门或子公司剥离出来借“主业突出”等优势实现上市的目的,同时也是其向高新技术行业渗透的计划得以落实,以促进整个公司的运作并提高其竞争力。

当然风险投资公司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撤出投资,如通过上市公司的其他子公司的“壳”资源买壳上市;创业企业的回购在保证其利益的基础上,也是其乐于接受的一种资金撤出方式。上市公司在主板市场的良好表现和可人成绩,使风险投资公司对其培育的创业企业进行宣传和包装,使想涉足高新技术领域的其他投资者有可能会作为二期收购者接手创业企业,使风险投资实现撤出。

(三)其他资金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

虽然我国目前其他资金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在资金撤出的方式选择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但其各自的优势将成为其选择撤出方式的主要决定因素。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并购;并购决策;投资决策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并购投资决策体系的内容

企业的并购投资是企业的战略行为,从战略方面讲,企业并购投资的动因有很多,例如,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寻求新的发展领域等。尽管并购动因各不相同,但都需要建立投资决策体系,以利于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决策体系是决策主体与决策规范的结合体,它是决策意图与决策行为的载体。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并购投资决策体系由以下部分构成:决策目标、决策组织、决策内容、决策依据与决策信息、决策方法与决策流程,决策执行与实施,决策评价,在每一个组成部分里都离不开金融危机环境的分析。在决策体系中,决策组织是核心和基础,决策目标、决策内容、决策执行与评价是主体,决策技术与制度是技术和制度保障,金融危机环境分析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并购投资决策体系如图1所示。

1.决策组织。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并购投资决策体系中,决策组织起到核心和基础作用。在公司内部存在具有不同收入要求权的相关群体,不同的并购决策将会影响各自收益的实现程度,各方基于分配结果形成不同的成本收益函数,为避免利益受损均有积极性参与公司的并购决策制订过程。这些利益群体参与途径不同,或者利用信息优势,或者通过法律赋予的投票权,并购决策的实现建立在各方竞争实力的动态均衡上。在企业内部,与并购决策利益密切相关的利益主体主要有两个,那就是管理者和公司股东,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导致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目标追求并不相同。企业管理者不是公司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他们会利用手中的控制权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当自身利益与委托人利益产生冲突时,可能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企业并购投资决策过程中这种利益冲突依然存在。

从并购动机看,所谓的管理协同、财务协同和经营协同,都是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并购企业的管理者比被并购企业具有更好的规划与监督能力,并购以后,可以借由这些管理能力来提升公司绩效并且增加公司价值;可以通过并购扩大规模,通过规模经济和财务杠杆,为公司带来利益。从管理价值最大化方面讲,并购能够提高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水平,能使管理风险降低。同时,并购扩大了企业规模,从而带来追求销售数量的最大化。管理者所追求的公司资产成长一般超过对利润增长的追求;当公司的闲置资金增多时,并购能通过加快资金运转速度来增加管理者控制的资源;另外,管理者出于被并购企业价值评估的考虑,认为并购之后可以使目标企业的绩效得以改善而产生并购动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企业股东与管理者并购动机存在差异,需要通过决策组织来避免并购动机差异造成并购投资决策偏差,这是并购投资决策体系的组织保障。并购投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必须保证决策主体的数量至少要有两级。随着决策主体数量的增加,决策的主观性、专断性和风险性会逐步降低,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准确性和认同度逐步提高。同时,其决策成本也随之上升,决策速度会下降。为此,在企业并购投资决策体系中,应当设计两级决策组织、一级监督组织,加上一级外部专家组织。两级决策组织是指并购企业的董事会和并购企业最大股东单位的董事会,或者相当于董事会一级的决策机构,这样的两级决策基本能够避免股东和管理者的并购动机差异;监督组织可由并购企业最大股东单位的监事会承担,除监督外,还负责并购评价;外部专家由并购企业及其股东单位共同选定,组成工作小组,负责金融危机环境分析和其他技术层面的工作。

2.决策目标、内容、执行与决策评价。决策目标、决策内容、决策执行与评价是并购投资决策体系的主体。并购投资决策目标是并购投资所要达到的结果,该目标应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在大量调研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要实现并购目标,必须要论证其可行性,需要收集多方面的信息,聘用专家组织研讨评价。明确决策目标是并购投资决策体系的前提条件。

并购投资决策内容包括目标企业选择、并购支付方式、决策时机、并购与新建比较,等等。目标企业选择的标准是目标企业是否符合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且双方资源要具有相互关联性,即双方资源要具有相关性或互补性。在选择目标企业时要考虑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双方的经济规模、财务状况、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市场地位及企业文化等因素。特别是,跨国并购不仅要考虑本国的国家战略与优势,还要考虑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与策略。并购支付方式很多,采用何种组合方式主要考虑并购方的资金实力和并购后的收益状况。决策时机是并购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在恰当的时机实施并购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这就要求并购企业长期跟踪宏观形势、行业发展和目标企业的变化。

并购与新建是企业规模扩张和实现增长的两种重要方式,新建投资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利用自身的内部资源和生产能力实现规模的扩张和生产能力的提升。而并购则不同,它是利用外部资源和现有生产能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生产能力的提升。两者比较,并购投资的优点是速度快,能够很快发挥并购资产的作用,以满足市场需求或者获得技术优势;缺点是面临的整合问题较多。新建投资不存在整合问题,但建设期较长,技术积累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可能错过市场机会。因此,企业要进行并购投资时,必须进行并购与新建的比较,充分考虑行业、经济和制度环境、企业特殊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以确定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采用并购,什么条件下采用新建投资。

决策执行要解决执行主体、执行时机、执行成本和执行过程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并购投资决策正确与否需要进行评价,评价一般在并购执行至少1年以后组织,评价内容涵盖每一个决策执行细节,评价结论主要作为今后决策的参考。

3.决策技术与制度。决策技术与制度是指决策依据、信息、方法和流程,前三个内容是决策技术范畴,决策流程属于决策制度范畴,决策技术与制度是决策体系的技术和制度保障。

并购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决策依据与决策信息是基础和前提。决策信息是形成决策依据的重要因素,决策依据体现为各种研究报告。如果基础信息失真,形成的决策依据就会导致并购投资失败。因此,决策需要高质量的信息。决策信息质量可从相关性、及时性、可靠性几个方面来衡量。相关性是指决策信息与决策问题相关;及时性是指决策信息应及时收集,并由相关决策者掌握;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依赖于信息的可验证性,另一方面可通过信息渠道的把握、信息源征兆来进行判断。通过决策信息,分析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探究组织结构、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生产资源、技术资源和营销状况,形成各种研究报告,即决策依据。根据信息和依据,管理者做出并购投资决策。

决策需要方法,国内外对决策理论研究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a.waLD所创立的统计决策,是在统计学、运筹学和决策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方法开始,发展成为以随机性决策方法和多目标决策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决策分支,其特点是将实际决策问题通过各种模型作简化,求解简化后问题的最优解,以此作为现实问题的最优解。另一个方面是由西蒙所创立的现代决策理论,它是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以描述决策者与决策组织的行为机制为重点,发展成为以研究决策行为和决策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决策行为学分支,它寻求的是现实问题的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并购投资决策应该在统计决策和现代决策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现金流贴现方法、实物期权方法和博弈论方法等决策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

在决策信息、依据与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要决策制度保障,体现为决策流程。决策流程应与前边所述的决策组织相匹配。既要设计同级决策组织的决策流程,又要设计不同级决策组织之间的决策流程,保证企业各层各级的管理者都能参与其中,各司其职;决策应当由经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轮反复,以保证决策结果的可操作性。同时,在反复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检验决策信息的有效性。

4.金融危机环境分析。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世界金融和货币日益密切联系在一起,一个地区发生的问题会迅速涉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美国次贷风险升高导致房地产市场异常萧条,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降低,消费信心指数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步入衰退。金融危机首先影响到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影响就业,进而影响整个实体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并购投资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金融危机环境分析,金融危机环境分析贯穿整个决策过程,涵盖每一级决策组织。通过金融危机环境分析,不仅能够识别并购机会,而且对于并购时机、支付方式等也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9

进入高速发展期

从2010年实施房地产调控以来,传统的融资渠道因政策原因无法提供足量的资金,房地产并购基金,可利用其作的灵活性,在特殊时期集合社会各类资金收购陷入危机的不良资产,并通过短时间持有不良资产择机出售的方式,使投资人获益并实现双赢。如德信资本与光耀东方集团合作研发的房地产并购基金,配合光耀东方集团的并购行动,以收购和发展城市核心区域的价值被低估商业物业和停建商业物业为目标。由此可见,房地产行业的生存环境迫使行业不断进行整合,这既是房地产业并购的机会,也是房地产并购基金涉猎的机会。在目前房地产并购金融配套环境尚不完善之时,唯有房地产并购基金能够为房企并购提供资金支持,这是房地产基金参与行业并购的最佳时机并有机会成为主角。

探底回升促并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房地产发展的日趋成熟,在房地产调控的深度博弈期,房地产金融一跃而起,有星火燎原之势,部分投资者在需求上有了一定的回升。同时,市场回暖造成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对于供给方也是好消息,部分资产持有者由于对未来缺乏肯定的判断,抱着落袋为安的心态出售资产,供需的相互作用促成了并购交易数量的上升。对于部分开发商而言,相对于今后的预期,现在的房地产价格仍十分诱人,也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大举购入资产。

目前成立的房地产并购基金已出现几种类型。一种是有金融背景的基金,如大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信托等背景。另一种是大型房企为背景,有着很好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如金地集团的稳盛投资。第三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房地产基金管理公司共同设立的房地产并购基金,可分别吸收两者在房地产开发运作经验和资本运作上的经验。还有一种则是金融背景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同设立房地产并购基金,也是结合了两者在各自领域的优势。房地产并购基金在我国目前仍属于初级阶段,在法律、机制、税费、资金渠道源、退出机制上还需逐步完善并健全,还应从规范基金运作的监管政策、拓展并购基金的资金来源、优化创新并购基金投资方式、完善并购基金的退出渠道,加强并购基金自身建设等几个方面去发展并逐步完善。

多重功能的发展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10

【关键词】并购基金;上市公司;整合

一、并购基金的含义

并购基金(Buyoutfund)是指专注于从事企业并购投资的基金,其运作模式是在取得企业控制权后对其进行改制、重组、提升运营能力,增加盈利能力与价值,然后获利出售。与成长型基金不同,并购基金选择的对象主要是成熟期企业,旨在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谋求对企业的管理权。

二、我国并购基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并购基金是目前欧美等成熟金融市场私募股权基金的主流模式,属于私募股权投资(pe)中的高端。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目前全球超过9000家pe管理着近1.9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并购基金占63%。我国并购基金目前规模尚小,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同时政策与市场环境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

1.我国并购基金规模尚小

随着2003年弘毅投资成立,本土并购基金逐渐起步。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06年-2011年我国募集完成的并购基金共有51支,基金规模为642.05亿美元。从投资金额来看,2011年我国并购基金共完成11起投资,涉及金额41.49亿美元;2012年完成6起投资,涉及金额5.82亿;2013年,完成投资15起,涉及金额7.44亿美元。总体来说,与国外并购基金相比,目前我国并购基金规模偏小、数量较少且成熟度不高,还需进一步加快发展。

2.我国并购基金发展中仍存在不足

目前,在我国做并购基金,普遍存在人才不足、资金匮乏、退出困难三大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有:我国专业从事并购基金的投资经理存在较大缺口,同时企业缺少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收购后不能实现较好地整合和管理;我国间接融资市场尚不发达,没有办法有效支持杠杆收购,从而影响基金的投资规模与收益率;我国并购基金退出渠道不畅,产权转让手续复杂,导致退出周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为我国并购基金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证监会等部门出台的兼并重组政策、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等为并购基金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案例5233起,披露金额案例数量4496起,披露交易规模3328.51亿美元,与2012年同比分别增长17.15%、21.35%、5.72%,并购数量和规模为近年来最高。与此同时,在国内ipo近700家企业排队的背景下,pe机构逐渐更加青睐并购退出。

三、完善我国并购基金相关建议

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建议我国大力发展并购基金,主要需从以下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1.加强并购基金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较快,并购基金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并购基金涉及项目一般数额较大、且较为复杂,因此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经理需要具备企业改制、估值、资本运作、重组、战略与整合等方面综合的素质。目前从事并购基金的主要有三类公司,第一类为pe公司,其在并购标的方面具有一定资源优势,但在并购人才方面存在一定匮乏;第二类为券商直司,一般掌握着上市公司的资源,同时投资人员多为并购或投行出身,在综合素质上有较大优势;第三类为上市公司主导的并购基金,其在产业背景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专业投资技能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建议加强并购基金人才培养,在并购基金设立时,应聘请具有投行或并购背景的投资人员,提高团队整体专业性。

2.探索上市公司+并购基金新模式

2011年,天堂硅谷与大康牧业合作设立第一支为上市公司私人定制的并购基金,随后九鼎、德同资本、高特佳等纷纷效仿。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沪深两市近40家上市公司和pe合作设立并购基金,总规模超过200亿元。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具有众多优势,第一,在人力支持上,专业投资团队可加快项目筛选、尽调过程,使并购速度加快;第二,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产业背景,投资领域多与其行业相关,可加快并购企业的整合与提升;第三,标的企业在达到一定业绩要求后,一般会被上市公司收购,因此该模式提前锁定了退出渠道。

3.设立针对并购的政府引导基金

据清科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政府引导基金100余支,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引导基金在放大社会资本、引导投资方向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目前政府引导基金主要为创投引导基金,主要鼓励对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对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并购重组方面的基金尚不多见。建议,后续根据京津冀一体化、国企改革等新背景,国家及地方政府可成立专项的并购引导基金,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外延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尧,戴思勤,杜晓炜.我国并购基金发展研究[J].中国证券,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