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盈利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1:03

期货盈利的方法篇1

【关键词】货币政策盈余管理融资需要回归分析

货币政策的波动会给各个行业带来影响。外国学者Kashyap等人以及Ghosh和Sensar分别在1993年和2004年通过本国数据证实了货币政策对公司融资的显著影响。国内方面,2010年,饶品贵提出货币政策的紧缩会提高公司申请银行信贷的难度,而相比较来说,银行更愿意将钱贷给他们认为相对安全的国有企业,所以,在这方面,非国有企业会更加被动。2011年,申俊喜发现,货币政策是具有调控经济增速的作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在安全的前提下,良性增长。2012年,王铭利在其文章中,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货币政策会对微观的经济主体的会计行为的选择产生异质性的影响。陈耿则在2014年在其文章中指出货币紧缩会加速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

一、货币政策波动现状与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之间的关系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波动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融资的难易上。金融危机之后,虽然我国的经济状况在逐步好转,但经济增长仍然较慢,金融环境复杂多变,货币政策波动频繁,这给上市公司的融资增加了难度,尤其是那些相对风险更大的非国有企业,所以,他们选择了盈余管理的方式去维持较好的会计账目,以此来达到融资目的。就近几年的形势来看,经济增长缓慢,人民银行多次下调法定存贷款准备金率和法定存贷款利率,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会相应的缓解公司的融资压力,引导其放松对公司盈余的管理。

二、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证明货币政策的波动对公司盈余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回归分析以及检验来证实本文观点。

(一)变量的选取

货币政策有着多种政策工具和多个衡量指标,其中,货币政策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而影响到公司融资的难易,引发公司强烈的盈余管理。所以这里我们选取“法定贷款利率(6个月到一年期)”作为自变量。在我国,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非经常性损益是一个重要的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指标数据。本文选取了上市公司的平均非经常性损益作为因变量,建立模型,证实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的建立

将法定贷款准备金设为自变量X,上市公司平均非经常性损益设为因变量Y,建立模型:

Y=aX+C(公式1)

其中C为随机干扰常数项,a为待估参数。

(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由于收集非经常性损益数据十分困难,经过不懈的收集整理,也只从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中收集到了2008年之后的相关数据,2008年之前并没有披露记载,这给本文的实证分析带来了遗憾和缺陷,也希望之后会有更详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根据证监会每年公布的《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中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结果,通过整理计算得到如下数据:

(四)模型结果

由上面回归结果可以看出,a=0.11,即法定贷款利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平均每个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增加0.11个单位,且介于0和1之间,符合预期。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与法定贷款利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具体而言:

第一,货币政策的波动对公司盈余有着正向影响,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会导致部分企业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出现资金运转上的困难,有着更强烈的贷款需求。但是在货币紧缩时期,银行的贷款利率提高,贷款规模减小,公司贷款难度加大,所以,为了能顺利申请到银行贷款并获得尽可能低的利率标准,公司会在会计账目上处理的更加谨慎漂亮,进行更为有效的盈余管理。而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公司则会放松盈余操纵,因为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公司会比较容易筹措到资金,所以此时的盈余管理会稍有减少。

第二,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往往更容易发生资金短缺。但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银行为了规避风险,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会更倾向于贷款给国有企业,而非国有企业想要获得贷款和投资,则会面临更严苛的条件,会更加困难。所以,往往非国有企业会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程度往往更大。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可能反而会比较放松盈余管理。

第三,处于高速成长期和即将上市阶段的公司在具有投资机会的同时也会更多会更加强烈的需要资金支持,所以他们会更强力的进行盈余管理,程度也会更高。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准则

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要尽量规范到细节,尽可能减少企业管理者能够选择的会计方法和估算,要进行明确的规范各方面费用,这样就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的余地,缩小盈余管理的范围。

(二)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包括合法选择和非规范会计选择,这些盈余管理行为的合理与否则完全地决定于注会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依据其丰富的审计、会计经验,能够通过对公司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绩的检查和分析,做出专业判断。所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的监督力量。同时,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方面的独立性,通过法律对定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详细的规定与规范,做好相关信息的披露工作。

(三)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质量

要想让公司减轻这种过度的盈余管理,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核会计账目时必须练就火眼金睛,能够真正发现公司是否进行了过度的粉饰来换取贷款,并严格杜绝进行盈余操纵的公司的贷款请求,这样,一部分上市公司达不到贷款目的,自然会放弃盈余管理。

(四)激励机制优化

现代的公司治理大多是由职业经理人管理经营,这就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强烈的动机,管理人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通过盈余管理达到或高于约定的经营利润,针对这种情况,要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提高董事会监事会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和鉴别能力。同时加强激励制度和违规惩罚力度,由此来弱化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

参考文献:

[1]熊鑫.货币政策波动引起的应计与真实管理研究[D].硕博论文,2014.

[2]陈耿,包艳萍.货币政策波动、区域金融发展及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J].现代财经,2014.

期货盈利的方法篇2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准则;利润调节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所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和自身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为了得到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多计或少计收益、少计或多计费用成本,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利润操纵行为。但是,盈余管理并不等同于利润操纵,利润操纵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极端表现,是滥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对公司盈余进行管理的行为,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因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充分考虑了中国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缩小了企业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进行盈余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了企业对盈余管理的滥用行为。

二、新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部分限制

(一)限制存货计价方法调节盈余的行为。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盈余管理空间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将最高的价格材料入账,使得当期的成本费用上升,减少了当期的利润,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将最低价格的材料入账,使得当期的成本费用降低,增加了当期的利润。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利润调节。

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中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准则在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上的变化,使得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手段不能再被使用,部分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大大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二)限制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调节盈余。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和转回曾经是很多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之一,许多企业利用这种手段来操控利润。企业在当年大额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当年的利润出现亏损。由于资产减值准备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第二年企业对以前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进行转回,从而使第二年扭亏为盈,避免出现“二连亏”的现象。

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损失明确规定企业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减少了企业利用减值损失的计提和转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利润的可能,这样就使资产减值的调节功能大大降低,从而抑制了企业滥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的现象。另外,对流动资产计提的准备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新会计准则虽然允许计提和转回,但对其计提和转回也做了严格限制。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使企业无法通过转回减值准备快速增加利润,所以企业在计提时会更加慎重,从而有效抑制了企业在资产减值上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限制了利用企业合并调节盈余的行为。关于企业合并,旧会计准则规定主要是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这会使企业在业绩不佳的年份,通过收购业绩优良公司的股权或者是减持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份额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因为我国企业目前的合并大多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形式上是按照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但是这并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当然也不一定是合并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从而出现了许多企业通过合并重组一夜之间暴富的事例。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出现企业滥用盈余管理的行为。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双方自愿交易,由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因此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商誉的金额。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谨慎地使用了公允价值,规范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避免了利润操纵,提高了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四)完善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严格,关联方交易披露准则中扩大了关联方的外延。按照新关联方的范围,更多的企业被划入到企业的关联方范围中,企业必须披露更多的关联方交易信息。同时,新准则要求无论是否发生关联交易,存在关联方关系的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母子公司的名称以及关联方企业的基本信息,如公司业务性质、母公司对该企业或该企业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等信息。在披露内容等方面,新准则明确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等,使得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更能反映实质内容,这些会计报表列报要求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较好地判断企业损益的构成、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增强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弹性。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特点,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但公允价值如何获得,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比较侧重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也给企业的盈余管理带来了空间。如按公允价值来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新准则规定,符合商业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可以以公允价值计价,将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与原准则中非货币易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相比,新会计准则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直接产生利润。如果公允价值能够在实际的经济业务中得到正确的运用,将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在实际中不能排除公允价值被滥用的可能性。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机构监管方法不太完善等情况,所以企业的管理层有可能借助于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

(二)利用无形资产准则进行盈余管理。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内容变动比较大:一是研发费用的处理;二是无形资产的摊销问题。无形资产的新准则为企业盈余管理扩大了空间。旧会计准则中规定将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新准则则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发生当期计入损益;进入开发程序后,只要符合准则规定的相关条件就可以予以资本化。在会计实务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企业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为企业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另外,新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增加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企业的业绩,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由原来的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企业借入的资金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达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企业外部的人很难了解。这样就会诱使企业为了达到增加盈余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门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资本化的要求,或者将已经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即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本化的时间,又减少了折旧的计提,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四)债务重组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新准则将债务重组产生的利得由计入“资本公积”科目转为“营业外收入”科目,计入损益表,增加企业的利润,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规定。同时,债务重组利得的会计处理只需要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在计算每股收益指标时勿需扣除,这样企业的控股股东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许出于维持公司业绩,维护公司稳定发展的形象需要,通过债务重组确认大量的重组收益,这样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四、结束语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企业应采取正确态度和方略。

第一,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会计准则只不过是盈余管理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加以利用的工具,而不是唯一可利用的工具。会计准则并不影响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的只是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第二,应正确理解新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约束企业盈余管理不力,甚至还使盈余管理可利用空间有所扩大的情况。会计准则并非完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设置,新会计准则在追求会计准则的科学、合理性和广泛适用性以及增强制约盈余管理的针对性,减少盈余管理可能性的两难选择中,适当调整增加或减少了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内容,从而在客观上引起盈余管理空间的此消彼长。

第三,应对新会计准则的上述影响予以重视。应认真分析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内容、方式、方法,预估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研究近期审计和证券监管的对策,制定长远的治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持续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王辉.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变化[J].财会月刊,2007.

期货盈利的方法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盈余管理

2006年2月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会计有用消息的理念。新会计制度的在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的开始实施,适应了市场化改革的需要,适应了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需耍。同时,企业利用会计制度和准则的相关条款进行盈余管理大量存在。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和特征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因此,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来多计或少计收益、少计或多计费用与成本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会计造假是企业管理当局蓄意的欺诈行为,而盈余管理则是一种合法行为。正因为如此,盈余管理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世界各大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只是改变会计利润在各会计期间的分布。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及会计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客体是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

二、新会计准则中有关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变革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充分考虑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基础上,在内容上着重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具体来讲,与企业盈余管理相关的会计准则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调整中:

(一)存货管理计价方法的变革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会计准则在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上市公司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二)公允价值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其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新突破。由于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平交易目前难以实现,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比较慎重,规定公允价值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应用。在有关具体准则中,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都有明确规定的限制条件。

(三)债务重组方法的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规定,将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的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确认为债务人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营业外收入”,不再计入资本公积。而且明确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可以对获得的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这个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新准则滥用及不恰当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债务重组带来的利润计入营业外收入,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四)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方面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曾经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原来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转回没有特别的限制,只是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是,从2007年开始,《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内不得转回”。即“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计提后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内转回,而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五)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明确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一章第十条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新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应纳入合并范围。

三、新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在若干具体准则中,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货方法的改变,使利用存货调节利润的手段失灵,新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耗费,都是以实际的历史成本计价,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可转回,封死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一条主通道——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企业企业准则第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八项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冲回。该规定封死了减值冲回这一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主通道。

(3)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放弃使用公允价值,可以避免利润操纵。《企业会计准则第号——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算,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与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避免了利润操纵,提高了上市公司利润的可信度。

(二)新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来调整其会计政策,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等准则虽然降低了利润操纵空间,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准则却扩大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运用新的手段来对公司盈余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凤.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7).

期货盈利的方法篇4

【关键词】存货跌价准备;盈余管理;万科a;滥用与治理

一、存货跌价准备的内涵

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它已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为了符合资产的定义,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以降低或者转移潜在的风险,同时也可以使企业在当期获得纳税上的收益,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出于对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考虑,记录下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也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原则。

存货属于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存货跌价准备是指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由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导致成本不能全部收回,企业对此按单个或同类别存货项目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所提取的,并计入存货跌价损失的金额。简单地说就是由于存货的可变现价值低于账面成本,而对降低部分所作的一种稳健处理。企业基于客观性、稳健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确认存货跌价准备,可以避免风险,反映存货的真实情况,同时有利于股东、债权人等财务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上市公司存货跌价准备与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和意图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以及相关利益各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有目的地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以达到影响会计盈余的行为。

从盈余管理的主体和手段上来看,盈余管理一直被中外学者看作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有正反两面的作用。但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运用中,盈余管理表现出的负面影响更大。企业通常会出于多种动机,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为调节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以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及冲回为例,实际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大清洗”,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化的盈余管理;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盈余下降等(赵春光,2006)。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二)上市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目前,我国监管部门主要以年度利润为依据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评价,根据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当上市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显示的净利润为负值时,其公司的股票将被特别处理;当上市公司最近三个年度连续亏损时,其公司的股票将被暂停交易。因此,上市公司为避免连续亏损,往往一次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来年减少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甚至冲回部分减值准备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而2007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后不得转回,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盈余管理的实现路径。许多上市公司却因此将盈余管理的对象转到了流动资产项目上,企业管理层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对公司年报数据进行修饰,达到平滑利润、避免退市或者配股等目的。所以,存货作为流动资产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依然可以被上市公司用作操纵利润的手段,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下面以房地产企业万科a近几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说明。

三、万科a滥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政策的案例分析

(一)宏观经济状况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自2008年以来,我国加大了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2008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打击了开发商过度囤地行为,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地产行业的过热现象。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品出口、财政收入、消费水平及产业结构都造成很大的冲击,2008年房地产行业不得不面对资产减值的形势。由于高价土地、高成本以及未来行业的不确定性,房地产公司纷纷计提了大量的减值损失。部分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情况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万科a以计提了12.68亿元的减值损失而名列榜首,其中主要为存货跌价损失。

2009年商品房销售增长明显。虽然政府并没有放松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回升,2009年全年,全国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9.37亿平方米,比2008年增长50.93%,完成商品房销售金额43994.54亿元,比2008年增长82.77%。

2009年底至2010年初,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四条”、“国十一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措施,导致土地市场交易一度受挫。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影响了开发商的拿地策略,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导致土地流拍,对开发商当期利润和现金流形成较大压力,也将对土地市场交易造成一定的冲击。

(二)万科a集团2008年至2010年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虽然在宏观经济影响下房地产行业的走势跌宕起伏,但处于房地产行业主导地位的万科集团,其利润继2008年以来持续大幅增长(见表2)。

如表2所示,从2008年至2010年,万科a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随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向而变动,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38%,2009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升至19.25%,而2010年政府继续大力度地出台控制房地产行业的宏观政策,使得主营业务增长率大幅下降,仅为3.75%。然而,与主营业务收入状况不同,万科a的净利润在2008年出现了负增长,之后两年开始大幅增长。究其原因,万科a2008年主要对在建开发产品与拟开发产品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之后两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逐渐减少,尤其在2010年,存货跌价准备仅为7449685元,对在建开发产品、拟开发产品和原材料均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从该公司年报中可知,2009年和2010年由于可变现净值的回升,公司开始对存货跌价准备进行冲回,且累计达到了2008年计提额的82.77%。具体如表3所示。

(三)存货跌价准备对万科a净利润的影响

万科a的年报显示,2008年该公司净利润超过46亿元,但同比呈现了负增长现象。年报中提到,由于报告期内市场房价、地价均出现明显调整,基于审慎的财务策略,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对可能存在风险的13个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共计12.3亿元,考虑到递延所得税因素后,这部分存货跌价准备对万科税后净利润的影响为9.2亿元,对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的影响为8.9亿元。而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冲回共10.7亿元,占2008年计提额的84.35%,足可以被认为是“大额计提,大额冲回”。由此可见,万科a在2009年和2010年的利润增长并不是仅仅来自于主营业务收入,对存货跌价准备的冲回而致使的利润增长绝对不容忽视。

近三年万科a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冲回情况如表4所示。

如表4所示,万科a在三年中计提减值准备的项目均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净计提额为0,且在流动资产项目中存货跌价准备占巨大比例,三年分别为97.04%、105.39%、113.06%,远远超过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而大额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对利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8年其数额占净利润的26.52%,2009年和2010年也均超过了5%。可见,万科a的净利润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上。

万科a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净利润,但也不能由此证明其滥用存货跌价准备。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该企业的综合业绩指标,通过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成长潜力等评估该企业的综合运营情况,明确利润变动的趋势是否与其综合绩效相一致。如果不一致,便能进一步说明万科a的利润并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极有可能存在着以存货跌价准备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

(四)用因子分析法评估万科a的综合业绩

因子分析中多数情况下采用主成分法,通常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对原来的p个变量进行标准化,以消除变量水平和量纲的影响。

第二步: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第三步:求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即主轴或方差)及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

第四步:确定主成分,并对主成分的含义作出适当的解释。

由于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为增强数据的可比性,本案例采取万科a2007年至2010年四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选取13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即净利润增长率(X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2)、总资产增长率(X3)、销售净利率(X4)、总资产净利率(X5)、权益净利率(X6)、存货周转率(X7)、流动资产周转率(X8)、总资产周转率(X9)、流动比率(X10)、速动比率(X11)、资产负债率(X12)、产权比率(X13)。这些财务指标涵盖了评价企业成长状况、盈利能力状况和资金运作以及偿债能力状况等各个方面。

通过SpSS17.0对以上13个财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相关统计数据如表5―表7所示。

因子载荷系数反映了因子和各个变量间的密切程度。它的绝对值越大,说明该因子对当前变量的影响程度越大。表6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成分矩阵,可以看出经过旋转后载荷系数已经明显地向三极分化了:第一个因子与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可以成为资产管理能力因子;第二个因子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可以成为企业成长能力因子;第三个因子与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可以成为盈利能力分析因子。

根据表7中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将因子表示为各变量的线性组合,得到的因子得分函数为:

F1=0.007X1+0.021X2-0.045X3-0.064X4+0.141X5

+0.047X6+0.161X7+0.173X8+0.167X9+0.046X10-0.094X11

-0.158X12-0.146X13

F2=0.178X1+0.245X2+0.258X3-0.026X4-0.017X5

-0.07X6-0.015X7-0.111X8-0.029X9+0.253X10+0.263X11

+0.018X12-0.052X13

F3=0.165X1-0.025X2-0.03X3+0.353X4+0.214X5

+0.41X6+0.052X7+0.032X8+0.043X9-0.203X10-0.055X11

+0.069X12+0.09X13

根据上述表达式便可计算出万科a2007年至2010年对应的第一个因子、第二个因子、第三个因子的取值,也称为因子得分。有了因子得分,就可以对该企业每年分别按照前面命名的“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具体见表8)。

通过表8可以看出,万科a在2008年的综合绩效得分最低,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时期的到来,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其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状况全线大幅下滑,凸显了万科公司经营历史的一个“拐点”。2009年后两项因子得分有所回升,但资产管理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尤其在2010年,其资产管理能力创历史新低,暴露出了该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不足。从总体上看,2010年的综合绩效得分虽略高于2008年,但低于2009年。可见,其综合业绩并没有呈现出像利润大幅增长那样的大好局势,这一指标从整体上系统、真实地反映出了万科a目前的财务状况,所得结果恰恰与万科a的主营业务收入及整体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相一致,也进一步说明了该企业的利润情况存在着人为操纵的因素。

(五)分析结论

由上例可以看出,尽管现行会计准则已规定了对长期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再次冲回,对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行为有很大程度上的遏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拥有大量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的行业中,“巨额计提,大额转回”的现象依然存在。资产的减值计提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经济波动所致,但是一些公司通过操纵减值来调节利润的行为仍然反映出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事实上,单纯利用减值准备调节企业利润只是短期行为,而公司的经营业务水平是无法通过“数字游戏”得到根本改善的。

万科作为国内首批上市的企业之一,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近年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已连续七年入选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综合实力top10。为了保持自身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万科a必须保持其盈利的持续增长,保证自己在房地产行业的领军地位,这也是该企业通过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政策调节盈余的首要动机。而万科集团规模庞大,开发项目遍布全国各个地区,由已完工开发产品、在建开发产品、拟开发产品及原材料等构成的存货在其总资产中占有较大比例,庞大的金额及繁多的种类为万科a利用存货跌价准备调节利润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万科a以存货跌价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对上市公司滥用存货跌价准备的治理方法

(一)完善准则中关于存货跌价准备的判断标准

我国在执行2006年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后,逐渐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同时也使得很多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大量运用职业判断。由于人为主观因素的存在,会计信息质量必定受到影响,因此细化存货减值确认的要求十分必要。

对此,首先应完善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判断标准。目前准则中规定的可变现净值确定方法需要会计人员较多地估计和主观职业判断,带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因此,根据不同行业的特征,可以根据企业平均销售价格、市场当天平均价格或客户报价来确定存货的估计售价,从而更加合理地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其次,应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专项披露在核算诸如货跌价准备等资产减值时,“可收回金额”确定的依据、假设、方法和程序,增加会计政策选择正确与否的可验证性。对有些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适度规定估计的方法和比例及金额范围,对减值类科目核算的异常情况必须说明形成原因及其责任,力求充分披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以供审计人员及投资者分析。

(二)汲取先进理念,加强存货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存货管理机制不规范,对存货缺乏有效管理,使得存货的生产及存储量与实际需求并不相符,导致产品库存积压严重。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突发状况出现,存货很有可能面临跌价的风险,这种不确定性也促使上市公司将存货跌价准备作为操纵利润的屏障。因此,加强企业的存货管理,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存货跌价的风险,进而控制企业滥用存货跌价准备的现象。

作为现代库存控制方法之一的Jit(适时生产)存货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该系统不同于传统存货管理的需求推动模式,它采用了需求拉动模式,即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通过缩短生产准备时间、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采用单元式制造方式来缩短公司的生产周期,从而大大降低了存货成本及数量,提高了对市场快速作出反应的能力,从根本上降低了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我国应汲取这一国际现代化存货管理理念,不断加强企业的存货管理体系,标本兼治,从而解决上市公司存货跌价准备滥用等问题。

(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1.多角度、全方位地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的绩效

应根据不同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评判企业的运营状况。可运用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等评价盈利能力,运用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评价资产管理能力,运用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评价偿债能力,从而提高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综合关注度,改善当前上市公司业绩考核标准的单一化问题。

2.引用经济附加值(eVa)进行绩效考核

经济附加值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在现行会计方法下,管理者出于主观意图,以滥用存货跌价准备等方式调节账面利润,损害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而经济附加值要求考虑包括股本和债务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使得管理者能更为勤勉,明智地利用资本以提升企业的内在竞争力,从而消除会计扭曲,减少利用人为手段粉饰会计利润的现象。

(四)强化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各个内部治理机构之间并没有有效地相互监督和制约,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以至于会计人员往往被迫听从管理层安排操纵财务报告,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为消除和避免这种现象,强化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大实际作用。

第一,公司应优化股权结构,集中解决“一股独大”和“同股不同权”等问题,遏制内部人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操纵利润的现象。第二,加强监管与信息披露,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加大监督力度,关注经理层行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等。第三,改变对经理层的激励机制,调动和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加大动态激励、长期激励在其总收入中的比重,以激励其长期经营行为,削减经理层短期内操纵利润以获得激励报酬的意图(李维安,2009)。

(五)强化审计监督,加大审计力度

企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可以通过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加大审计力度的方法来遏制。加强对上市公司计提和转回存货跌价准备的审计工作,应重点审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政策、会计依据的一贯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对平时发现具体项目(或单项)存货价值恢复时即转回相应的跌价准备的,应进行复核,即重新进行价值测试,以确定是否应予认可;对于年终一次进行存货减值测试、重新确定年末存货跌价准备应保留余额的,应结合对跌价准备计提适当性的审计,对存货中大额或有疑虑的项目重新进行减值测试,同时搜集相关证据,评价资产减值准备所依据的资料、假设及计提方法是否真实合理,防止企业通过虚假评估报告滥提存货跌价准备对利润进行操纵。

【参考文献】

[1]周红.国际会计准则[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贺志东.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3).

[5]周东华.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

期货盈利的方法篇5

【关键词】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p)-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F)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二)建立合理的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四)从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五)建立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at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

期货盈利的方法篇6

1.概念。股指期货,全称是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是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日期,按照预先确定的股价指数的大小,进行标的指数的买卖。

2.股指期货与其他期货的共同点:(1)合约标准化;(2)交易集中化;(3)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4)对冲机制;(5)杠杆效应。期货采用保证金交易,保证金有“以小博大、以一当十”作用;(6)担保效应。交易所不但是期货交易的组织者,也是交易双方的担保人。

3.股指期货与其他期货的不同点:(1)股指期货交易对象没有对应的实物。因为股价指数是对众多股票经过样本采集计算后得出的一种抽象数据,比如我国沪深300指数,截止2006年7月18日,前15位成本股依次为招商银行、中国石化等15家上市公司。因此股指期货本身无法与具体股权相对应;(2)股指期货的报价单位以指数“点”表示;(3)股指期货完全以现金结算方式进行交割。

4.股指期货的功能。与多数衍生金融工具功能一样,股指期货也具有投机套利和套期保值两项功能,其中套期保值(以下简称套期)包括:(1)为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套期,具体做法是在期货市场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以期在股市价格走低时以股指期货盈利弥补股票现货减值造成的损失,从而锁定投资收益;(2)为预期股票投资套期,具体做法是买进股指期货合约,以期在股市走高多支购股成本时以期货盈利弥补,从而锁定投资成本;(3)对拟发行股票套期,具体做法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以期在股市走低发行股票少收入现金时以期货盈利弥补,从而锁定发行收入。

5.我国股指期货业务的基本情况。经中国证监金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07年6月公布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及相应的交易细则、结算细则等一整套的包括《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在内的股指期货规范。

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细则》的规定,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标的为“沪深300指数”,该指数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其《交易细则》中授权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和;合约乘数为“每点300元”;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为“股指期货指数点乘以合约乘数”;报价为“指数点”,最小变动价位为“0.2点”,报价指数点须为0.2点的整倍数;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10%”;交易单位为“手”,一手等于1张合约;合约月份为“当月、下月及随后两个季月”,季月是3、6、9、12月份;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即每日价格涨跌停板幅度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10%;合约代码为“iF”,代号“××××”表示合约年度和月份,如iF0907,则表示2009年7月到期的沪深300指数合约。

二、股指期货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一)股指期货账面价值的确认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定,凡有衍生工具投资的企业,应设置“衍生工具”科目,“企业取得衍生工具,按其公允价值,借记本科目,按发生的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

上述规范有一问题值得商榷,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衍生工具,其公允价值即合约价值,假定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报价为2000点,其合约价值=2000点×300元/点=60万元。但实际支付的金额远不到这一数额,上述分录规范中的“公允价值”,实际只是期货保证金或期权价款。

(二)持仓损益(浮动盈亏)的处理

交易所在每个交易日必须对期货合约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并调整合约保证金余额,缺额的要通知持仓人补交,作为股指期货客户的投资单位,不太可能每个交易日都对持仓期货进行重新计量,但一般应在每月末按结算机构通知的市价,对期货进行后续计量并调整保证金余额。投机套利的持仓损益,均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套期保值的持仓损益,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的规定,属现金流量套期的无效部分或公允价值套期,计入当期损益;属现金流量套期的有效部分,先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资本公积),套期工具终止确认时再转入投资收益或其他相关项目。

与作为套期工具的股指期货核算相适应,被套期项目存续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应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三、股指期货确认和计量的具体会计处理

(一)科目设置和持仓盈亏的计算

1.科目。凡有股指期货投资的企业,应设置“衍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科目;将股指期货指定为套期工具的,应相应地增设“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对于衍生工具,则用于核算股指期货保证金,按照《交易细则》的规定:交易所实行保证金制度,交易所对结算会员进行结算,结算会员对其受托的交易会员进行结算,交易会员对其客户进行结算。本文讨论的则只限于作为交易客户的投资企业支付的交易保证金,对于交易所和结算会员、交易会员涉及保证金的核算,限于篇幅,不作讨论。

2.持仓盈亏和平仓盈亏的计算。持仓盈亏即持仓损益,过去称为浮动盈亏,指一定期间内股指期货因市场价格变动对投资者造成的利得或损失。其计算公式为:(1)买入股指合约的持仓盈亏=本期最后交易日的结算价格(即指数点,下同)×合约乘数×合约份数(手)-股指期货期末调整前账面余额,或=(本期最后交易日结算价格-上期最后交易日结算价格)×合约乘数×合约份数(手);(2)卖出股指期货的持仓盈亏=股指期货期末调整前账面余额-本期最后交易日的结算价格×合约乘数×合约份数(手),或=(上期最后交易日结算价格-本期最后交易日结算价格)×合约乘数×合约份数(手)。以上公式计算结果为正数时,为持仓盈利,为负数时,为持仓亏损。

计算平仓盈亏,包括交割平仓的盈亏,与以上计算公式基本相同,不同点只是“本期最后交易日结算价格”应改为“平仓价格”。

(二)股指期货投机套利的账务处理

1.初始确认(立仓)。企业买入或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应按支付的保证金,借记“衍生工具”科目;按发生的相关税费,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支付的款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后续计量(持仓)。在以后的资产负债表日:(1)买入股指期货合约的,如果股市上扬(指股指期货市价,下同),应按持仓盈利,借记“衍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如果股市下跌,则应按持仓亏损作相反分录;如果因持仓亏损而按结算机构的通知追加证金,则应借记“衍生工具”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如果股市上扬,应按持仓亏损,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衍生工具”科目;按结算机构通知追加保证金时,借记“衍生工具”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果股市下跌,则应按持仓盈利,作相反分录。

3.终止确认(平仓)。股指期货以卖出或买入相同合约对冲平仓,或届期以现金交割平仓,除客户全部保证金余额不付平仓亏损及相关税费、需另外缴付结算准备金(分录同交付保证金)的情况外,平仓时一般客户都可以收回全部或部分保证金,平仓费用则可从应退保证金中扣除。因此:(1)确认平仓时,按实际收到的保证金,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平仓前股指期货的账面余额,贷记“衍生工具”科目,按其差额,贷(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2)同时,将原确认的持仓盈亏转入投资损益,借(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三)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的账务处理

1.套期工具(股指期货):(1)立仓(买入或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分录与以上套利立仓时相同;(2)将股指期货指定为套期工具时,按股指期货账面价值,借记“套期工具”科目,贷记“衍生工具”科目;(3)确认股指期货的持仓盈利(计算方法与套利时相同),借记“套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确认股指期货的持仓亏损,作相反分录;追加保证金时,借记“套期工具”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4)作为套期工具的股指期货因反向交易平仓或交割平仓的,其账务处理与套利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确认持仓盈亏时如果是将利得或损失计入资本公积的,在转出这些利得或损失的条件成就之前,平仓时确认的套期盈亏仍应计入或留在资本公积中;(5)预期交易套期时,在有效套期期间原计入资本公积的持仓损益不应转出,待预期交易发生时,再按规定转出,借(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或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等科目。

2.被套期项目:(1)将已存在项目指定为被套期项目,应按该项目的账面价值,借记“被套期项目”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2)在资产负债表日,也应以公允价值对被套期项目进行后续计量,产生利得的,借记“被套期项目”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产生损失时,则按损失金额作相反分录;(3)对被套期项目按正常程序终止确认的,应按取得的款项或应转为相应资产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科目;按被套期项目的账面价值,贷记该科目;按其差额,贷(借)记“投资收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接着,应结转相关的资本公积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借(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或借)记“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科目。

期货盈利的方法篇7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会计信息;质量管理

会计信息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通用语言,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微观管理,还是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经济信息,除了具有经济信息的一般特征外,还有自己的质量特征。一般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是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所具备的各种特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亦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会计信息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活动,连续会计信息质量公告。从历年的公告结果看,会计信息失真涉及面广、金额大,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遏制。本文拟从新会计制度的角度探讨新会计制度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及其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一、新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是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前提,新会计准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考虑了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对旧会计准则进行系统修订的同时,新颁布了一系列新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备,减少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或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

(一)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根据旧存货准则的规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包括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这样上市公司也可以通过改变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新制度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进一步减少了企业存货发出计价选择的范围。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则当期销售成本增加,利润虚减;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当期销售成本减少,利润虚增。如存货数量多、周转率较低的企业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减少发出存货的成本,调增企业的盈余。新的存货准则实施后,有利于遏制该类企业利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

(二)公允价值的运用。旧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规定较小,在计量属性中基本只限于历史成本、现值等,特别对历史成本的使用范围较大。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方面运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运用应以发展充分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公允价值必须准确地确定,市场经济发展充分的条件下,公允价值能够准确地确定,而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公充价值的确认则是一个难题,如不能准确反映资产价值,则极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三)资产减值准备。新的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而旧准则中并无此定。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进行盈余管理,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即在赢利较大的年度,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待来年度盈利下降时,再运用转回手段增加利润,如科龙集团通过集中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实现某一年巨亏,为下一年新控股股东实现赢利打下准备,逃避了连续3年亏损股票停止交易的命运。可见,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这种利用大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将不复存在。但是一旦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四)合并报表准则。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母公司不以股权比例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这样,使得一些企业通过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或增加盈利公司的投资比例,把高盈利投资公司并入合并报表范围,从而提高利润、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新合并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不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盈余管理。目前中国企业的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计价形式上是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而公允价值是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道德的缺失,拜金主义的兴起,人为操纵因素过多地干扰了公允价值的实现。新合并准则有利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从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来看,新会计准则更为强调财务信息可靠性,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这更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恶意盈余管理行为。

二、新企业会计制度下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会计准则的变化,来自于国际会计趋同的客观需要,但会计控制环境的客观差异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会计准则发生预期的作用。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健全的公司治理可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防范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可靠。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

(二)加强监管。新会计制度相比旧会计制度,做了很多改进,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可靠,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引入公允价值,在现有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所以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提高社会审计质量、强化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基石,社会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障,政府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坚实后盾。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恰当地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事项。通过会计职业判断,可以使得会计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时,能够选择一种合理的方法对复杂的会计对象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出最接近客观事实的结果。但新会计准则扩大会计职业判断,其优势发挥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它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如果上述条件不能满足,一味扩大会计的职业判断会带来相反的作用,如企业会计人员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会计判断或会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操纵利润等。新准则体系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强调,实际上是对会计专业人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一项严峻考验。

【参考文献】

[1]何炳勇.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盈亏的影响[J].经济师,2007(02)

期货盈利的方法篇8

关键词: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限制空间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等方法来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滥用盈余管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新准则的颁布使得传统的盈余手段受到限制,对利润的操纵行为有制约作用,提高了盈余数据信息质量。

二、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1.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原来存货发出时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的规定,使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都以客观的历史成本反映,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后进先出法在存货发出计价时,是使用最后一次购入的原材料价格计算发出材料成本。先进先出法则是使用最开始购入的原材料价格来计算发出材料成本。在两种同时可供选择的计价方法下,当原材料价格下跌时,企业就会采用后进先出法扩大公司的利润;当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改用先进先出法,以此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新会计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

2.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计提后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内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遏制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盈余的企图。

3.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经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新会计准则对子公司的衡量标准是基于实质上的“控制”而不再是股权比例。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包括小规模公司、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这一变革遵循了实质性会计原则,使得合并报表是对企业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的真实反映,使企业无法采用以股权比例分离子公司的手段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中剔除来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

4.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代替公允价值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进行合并时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也不形成商誉,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

三、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

1.新准则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属性,使企业盈余管理弹性增强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现阶段我国并不完全具备采用公允价值的经济环境并且资产评估市场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显然很难公允。

2.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途径

一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原来仅为允许资本化的只有固定资产,而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这就既包括了固定资产,也包括了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原来仅为专门借款,现在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根据规定,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许资本化。

3.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局限性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期货盈利的方法篇9

关键词:沪深300;反向市场;协整检验;股指期货;跨期套利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1日

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作为中国第一份股指期货合约正式上市交易。它的推出弥补了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做空机制的缺陷,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可靠的避险机制,也提供了一种基于双向交易的盈利渠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期沪深300股指期货的真实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对已有研究做有针对性的改进,设计跨期套利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股指期货的跨期套利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基于平价关系的价差模型,通过利用合约价差与均衡价差的关系设计套利策略。其中,王伟峰、刘阳(2007)最先建立了价差模型,且用模拟股指市场的数据进行实证。李传峰(2011)利用沪深300股指期货的真实数据进行实证,发现国内股指期货市场存在较多的跨期套利机会,市场的有效性缺失。李璁(2011)在检验了合约价格序列的协整关系后,建立价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另一种则是建立基于统计套利的计量模型,利用残差或时变方差与阈值的关系寻找套利机会。仇中群、程希骏(2008)针对持有成本理论中股息收益率不确定、套利所需时间长等问题,建立了基于二元协整的跨期套利模型对其进行改进。李世伟(2011)借助对已有的协整理论进行改进的套利方法建立模型,取得较好的套利效果。何树红、张月秋、张文(2013)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GaRCH模型描述残差条件的异方差性,以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价格的时变方差,用置信度确定价差范围,实证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存在日内跨期套利机会,投资者可在较小的风险下实现较高盈利。

本文借鉴以上文献的同时,发现其存在问题:(1)已有研究大多数是针对正向市场进行的,而对于反向市场缺乏探讨,其指导意义有限;(2)以前的价差模型中,未对平仓时间进行详细研究,多数默认一旦合约价差回落到无套利区间就应平仓,而此时的盈利不一定达到最大,甚至有可能亏损。

二、跨期套利价差模型

(一)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建立价差模型的前提是两合约价格序列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可先利用aDF检验法对两合约的价格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并确定其单整阶数,再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同阶单整的价格序列进行协整检验。若能通过协整检验,则说明两价格序列满足长期均衡关系,可建立平价关系式进行价差套利分析。

(二)反向市场的平价关系。对于满足长期均衡关系的价格序列,可建立平价关系式。在反向市场中,近期投资者看空未来股市,导致对股指期货近月合约的需求大增,抬高价格,出现近月合约价格高于远月合约价格的现象。因此,在建立平价关系式时,区别于正向市场,远月合约的价格应等于近月合约价格进行复利后减去(而非加上)一个均衡价差,即:

观察可知,在12月9日进行平仓可取得最大收益,此时的盈亏分析见表5。(表5)

牛市套利最后的收益为8,023.08。以同样的思路进行熊市套利分析,则应在12月9日卖出iF1601,在12月21日买入iF1603,可获收益3,771.18,两种套利方式下所获收益比前人(王伟峰,2007;李传峰,2011)所算的收益值低。

为得知最优的平仓时间,可将两种套利的合约价差与总盈亏情况作图对比。可以发现,在牛市套利中,总盈亏与合约价差呈同向变动,价差越大,盈利越多。因此,为获取最大盈利,最优平仓时间应为合约价差穿越无套利区间上限之时。次优的平仓时间是合约价差上升到最接近无套利区间上限的时点。而若是在价差刚刚由低处回升至无套利区间、与无套利区间下限接近时终止套利,则往往容易亏损。(图2、图3)

在熊市套利下,总盈亏与合约价差呈反向变动,价差越小,盈利越多。因此,为尽可能地最大盈利,最优平仓时间应为合约价差再次穿越无套利区间下限时。次优的平仓时间为合约价差下降到最接近无套利区间下限的时点。而若是在合约价差刚刚从高处回落至无套利区间或是在其与无套利区间上限无限接近时终止套利,则往往容易亏损,因此李璁(2011)所提出的一旦合约价差落入到无套利区间就应平仓的套利终止条件有待改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协整的价差模型,推导出无套利区间,根据合约价差与无套利区间上下限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套利策略,并以沪深300股指期货的真实数据进行实证,结果显示:在反向市场中,股指期货市场存在跨期套利机会,但是与前人(王伟峰,2007;李传峰,2011)研究结果相比,股指期货市场的套利机会没有推行之初那么明显,套利空间也有所缩小,这与该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特别是擅长进行套利交易的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加入的现状相符。

此外,本文存在需要继续探讨的地方:首先,本文对于相对最优平仓时间的讨论是围绕着合约价差与无套利区间的关系进行的,是以市场平稳运行为基础的,如若股指期货市场有较大波动,或投资者持有过强的观望心态,相对最优的平仓时间也许会有所不同;其次,对于交易成本的参数设定还有改进的空间,应该结合投资的实际情况进行参数设定,对该参数的设定值越大,套利空间越小,但成功率会相对更高。综合来看,本模型的灵活性较强,不同投资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风向偏好设定参数、制定策略,即便是业余中小投资者也可参考本模型进行套利,实用性较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伟峰,刘阳.股指期货的跨期套利研究――模拟股指市场实证[J].金融研究,2007.330.12.

[2]李传峰.沪深300股指期货跨期套利实证研究――基于真实交易数据的计量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4.

[3]李璁.股指期货的跨期套利实证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22.3.

期货盈利的方法篇10

关键词: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限制空间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等方法来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滥用盈余管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新准则的颁布使得传统的盈余手段受到限制,对利润的操纵行为有制约作用,提高了盈余数据信息质量。

二、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1.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原来存货发出时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的规定,使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都以客观的历史成本反映,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后进先出法在存货发出计价时,是使用最后一次购入的原材料价格计算发出材料成本。先进先出法则是使用最开始购入的原材料价格来计算发出材料成本。在两种同时可供选择的计价方法下,当原材料价格下跌时,企业就会采用后进先出法扩大公司的利润;当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改用先进先出法,以此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新会计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

2.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计提后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内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遏制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盈余的企图。

3.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经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新会计准则对子公司的衡量标准是基于实质上的“控制”而不再是股权比例。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包括小规模公司、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这一变革遵循了实质性会计原则,使得合并报表是对企业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的真实反映,使企业无法采用以股权比例分离子公司的手段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中剔除来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

4.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代替公允价值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进行合并时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也不形成商誉,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

三、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

1.新准则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属性,使企业盈余管理弹性增强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现阶段我国并不完全具备采用公允价值的经济环境并且资产评估市场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显然很难公允。

2.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途径

一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原来仅为允许资本化的只有固定资产,而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这就既包括了固定资产,也包括了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原来仅为专门借款,现在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根据规定,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许资本化。

3.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局限性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新会计准则体系扩大了减值使用范围。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的不仅局限于原先的八项资产、存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资产、金融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均应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计减值准备。

4.新准则为企业利用债务重组和非

[1] [2] 

货币性资产交换调节利润提供可能

与旧规范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不同,新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在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或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债务重组,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企业都将会获得利润,财务状况可能会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的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