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1:20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媒体关注盈余管理公司治理

一、引言

在资本市场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舆论、媒体关注往往被认为是资本市场上影响企业行为的有力一面,而其在资本市场上对企业行为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安然事件后,由于媒体在其中直接或间接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对媒体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突出影响也受到了广泛认可。(李培功、沈艺峰,2010)。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情况的存在,盈余管理成为了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财务现象。在之前的研究,学者往往将目光集中在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方面。SoX法案颁布后,美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向更加隐蔽、难以监管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转变(Cohenetal,2008)。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也发现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证据(张俊瑞等,2008)。

本文尝试在已有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媒体关注度,特别是四大证券报刊对企业的关注程度如何影响企业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导致了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内盈余管理行为便应蕴出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从所有者那里获得私人收益的行为。盈余管理的实质背离了信息披露的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这无疑损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目前,盈余管理的方式有两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目标都是通过对企业调节企业利润人为调整,从而达到自身利益的实现,但是在调节手段上有所差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是在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制度运用层面的盈余操纵;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通过操纵销售、产量或费用控制等真实经营活动m行盈余管理。

已经有大量文献证明,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存在替代效应,即在主要选择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同时,减少另外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而在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还是应计盈余管理时,管理者的选择受到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和时间的影响(Zang,2012)。而相对于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更容易被所察觉(Yu,2008)。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直接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通过打折促销、过度生产、削减研发支出等真实业务手段进行,直接改变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因此,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更为隐蔽,时间和方式更加灵活,因此不容易被发现(李春涛等,2014)。

(二)媒体影响

在研究媒体对于企业的监督治理作用中,国外的部分学者认为媒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机制,能够对公司管理层有一定的外部监督作用,对公司盈余管理起到影响。Dyck,morse和Zingales(2010)以公司诈骗行为的“吹哨者”――媒体为研究对象,发现监督和识别公司诈骗行为的机构不仅是与投资者、证监会和审计师,媒体和行业监管者也会参与举报公司诈骗行为。同时,媒体关注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手段,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Bushee,2008),从而实现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督。miller(2006)研究表明,媒体在揭露会计丑闻的过程中扮演了积极地角色。因为,较高的媒体关注会影响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收益和成本。因此,当企业处在较高媒体关注中,管理层经过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之后,有动机转而向更隐蔽的盈余操纵行为。

在我国的媒体对公司治理作用研究中,学者同样认为媒体关注可以作为一种外部的治理机制,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李培功、沈艺峰(2010)以报纸对50家“最差董事会”在2003~2008年间的负面报道为样本,以曝光后上述上市公司的实际行动度量媒体关注效果,证实媒体在完善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权小锋和吴世农(2012)认为媒体关注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随着媒体关注的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公司的Roe等会计指标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而提高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在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前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中外研究已经对媒体关注所产生公司治理效应表示肯定,也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媒体关注是如何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这一领域还没有相关研究。因此,本文的侧重点在于媒体关注如何影响了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即企业在面对媒体曝光时,更倾向于哪种盈余管理方式。

三、研究假说

结合现有的研究表明,媒体通过曝光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消除不对称的信息壁垒,引起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注资警觉,从而缩小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可操作空间;同时,媒体关注会让行政监督机构集中关注那些受到负面报道的公司,并增加监督部门介入的可能。而增长的监督压力会迫使高管在满足自己盈余阈值需求的同时,更加深入隐藏自身不当行为。

因此,虽然企业有条件进行盈余管理,但通过将企业置于“聚光灯”下来向企业管理层施加压力,迫使管理层考虑到盈余管理被识破的风险,转而采用更加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

据此,提出本文研究假说1:

H1:企业的媒体关注程度与企业隐蔽性较强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呈正相关,即企业被媒体关注的次数越多,企业越倾向于采用隐蔽性程度更高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根据注意力理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负面的媒体关注更具有导向性,更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力。因此,媒体更多地披露上市公司的“利坏”消息,审计师就越有可能对上市公司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也越会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负面的媒体关注提高了这些行为被识破的风险,增加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违规成本。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由于一旦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会导致上市公司声誉、经济利益的损失,所以面对负面的媒体关注,上市公司会更加谨慎,负面媒体关注的出现会使企业选择隐形化的程度更高的盈余管理行为。

据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说2:

H2:当对企业的报道中出现负面报道时,随着企业媒体关注增多,企业会更倾向于隐性化程度高的真实盈余管理。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3~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媒体关注度的数据利用CnKi的“中国重要报刊搜索引擎”手工搜集而来。本文实证部分的数据处理部分使用统计软件sas9.4完成。样本选择过程如下:

1.由于金融行业公司会计制度比较特殊,故剔除所有金融上市公司;

2.由于St公司以及创业板公司财务数据波动较大,故剔除St及创业板上市公司;

3.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

4.为排除变量极端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采用winsorize命令进行了1%缩尾处理。

(二)变量设计

被解释变量

1.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Rm)的衡量。本文借鉴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三个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衡量模型,通过下式分别计算操纵性经营现金流量(aCFo)、操纵性生产成本(apRo)、操纵性酌量费用(eXp)。

本文借鉴Cohen等(2008)与李增福和郑友环(2010)的方法,结合上述三类真实盈余管理的度量方法,采用综合指标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方向,取这个综合指标的绝对值。

2.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am)的衡量。本文利用扩展琼斯模型,参考陆建桥(1999)对琼斯模型的修改,用剔除应收项目增加~的销售收入增加额、固定资产共同衡量总应计利润中不可操纵部分。

3.盈余管理行为的隐性化(RmS)。本文采取蔡春等(2012)的方法来衡量盈余管理行为隐性化的程度,即RmSt=Rmt/(Rmt+amt)。需要说明的是,

为了保证相关指标的可比性,此处的Rm和am指标都经过了标准化的处理,然后据以计算RmS的数值。

(1)解释变量。

《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和《上海证券报》被称为四大证券报,是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的专门报纸,其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广泛、准确,并拥有着超过一亿人的忠实阅读者,具有较大的公信力和覆盖率,因此在证券界有着不俗的影响力,对于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因此,媒体关注度(media_Data)取某一年度针对某一家公司四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和《上海证券报》)的所有关于该企业的消息与四大证券报该年媒体报导数之和的比值取对数,以衡量该企业某年的媒体关注度。具体的做法就是将上市公司的名称输入到CKni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搜索,逐一统计每一家上市公司每一年份的新闻条数。

关于负面媒体关注的定义,借鉴于忠泊等人(2011)的方法,在检索企业媒体报道的同时将媒体报道主题中含有“违法违规、利益操纵、虚假、贿赂、贪污、腐败、逮捕、隐瞒重大事项、推迟披露、涉嫌、内幕交易、、、董事辞职、利润下滑、遭证监会调查、不乐观”等贬义字眼的新闻划分为负面媒体关注。

(2)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了审计质量、会计灵活性程度、总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成长能力等控制变量来控制其他因素可能对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

对各变量的具体定:

模型的主要解释变量媒体关注度(media_Data)的回归系数是0.655,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与本文预期一致,说明企业被媒体关注的次数越多,企业越倾向于采用隐性化程度高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验证了假设1。对企业所受报道的类型进行负面报道和非负面报道分类后进行回归后:当存在负面报道时,媒体关注度(media_Data)的回归系数为0.713,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即企业盈余管理隐形化程度与媒体关注度呈正相关;而当企业未出现负面报道时,企业盈余管理化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从而验证了假设2:当媒体的负面媒体报道时,随着媒体关注度的越多,企业会更倾向于隐性化程度高的真实盈余管理;当不存在负面报道时,企业不会由于媒体报道的增加而改变盈余管理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表4中看出,公司规模(SiZe)和资产负债率(LeV),二者均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公司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更大,因此更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往往面临更大的债务契约压力,如债务期限变短、债务融资成本上升和后续贷款供应中断等问题这些上市公司希望通过更为明显的盈利效果和更为激进的盈余管理手段向债权人传达有关公司日常经营的有利信息,以增强债权人信心、缓解自身的债务契约压力(Richardsonetal,2002;林永坚,2013)

同时结果显示,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R2均大于0.13,可见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好,并且三个回归的F值均在1%的水平显著,说明方程总体线性显著,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是有效的。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进一步对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利用媒体关注的替代变量,将四大门户网站(新浪、w易、搜狐、腾讯)财经版的该企业当年数据来替代四大证券报刊的数据对本文的两个假说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的回归结果仍然支持假说1和假说2。

六、结论

本文以2013~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媒体关注度对上市公司在选择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媒体关注度和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显著相关性,媒体关注程度越高,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会采取更加隐形化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且媒体关注度与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隐形化程度之间当存在负面媒体报道时更为明显。在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之后,本文的主要结论依旧获得支持。

因此,从回归结果来看,媒体的关注确实会通过资本市场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管理者会基于声誉或者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加关注企业盈余信息对于市场造成的影响。同时,受制于媒体的曝光,企业管理者则转而采取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

本文的理论启示:通过媒体关注这一新角度,研究其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关系,从而丰富了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理论研究成果;现实启示:为实务操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建议:当审计师和监管者所关注的企业遭遇媒体报道度越高时,特别是出现负面媒体报道时,他们应该更多地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面去审查企业披露盈余信息中所存在的偏差。

参考文献

[1]BartonJandpJSimko.thebalancesheetasanearningsmanagementconstraint[J].theJournalaccountingReview,2005,80(2):423-440.

[2]BurgstahlerDandmeames.earningsmanagementtoavoidlossesandearningsdecrease:areanalystsfooled[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2003,20(2):253-294.

[3]于忠泊,田高良,齐保垒,张皓.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1,09:127-140.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篇2

摘要:本文旨在从南京市目前广告盈利模式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基于低碳背景下南京市广告盈利模式创新,从而使广告收益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绿色化,提升南京市广告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低碳经济盈利模式广告创新

0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各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全球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研究日益兴起。进入21世纪,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化成为学者的关注热点。我国也对低碳经济做了多项研究,但广告领域的发展并没有过多的将低碳经济与之结合考虑,广告商只一味追求收益的多寡,造成资源的浪费污染现象严重。而广告盈利模式作为广告收益的决定性因素,自然使广告商们绞尽脑汁。但当今广告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创新点不多,各家广告公司为了追求最大的效益,不顾发展模式是否科学,一意孤行。若能够将广告盈利模式结合低碳经济加以研究,势必会给广告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1南京市现有广告盈利模式

1.1资源占有型广告盈利模式这类广告公司往往利用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平面媒体、大型LeD彩屏媒体、互联网广告平台等资源抢占广告市场,这里典型的是“商务楼宇广告”。在南京奥体名座这座写字楼里就设置了“商务楼宇广告”。这家广告公司是上海兰媒传媒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我观察到这栋写字楼总共为17层,人们在等待电梯的时候会经常盯着液晶电视打发时间,这其中有公益广告也有商业广告。例如前段时间热议的关于“取熊胆药企拟上市”的问题,液晶电视就播放了活取熊胆不符合人道主义的公益广告。除此之外,它时常会播放一些商场打折促销的活动,如化妆品、服装之类的商业广告。另外还有创建于2003年的“分众传媒南京分公司”,它覆盖着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媒体、户外LeD、网络广告媒体等。在2007年分众传媒南京分公司几乎垄断了南京所有的楼宇广告市场,液晶电视多达近3800台。分众传媒正是通过楼宇广告锁定中高收入人群,使广告主能精准地抓住受众目标,增加了实际销售水平。

1.2资源整合型广告盈利模式单一的广告公司往往资源有限,如今有很多广告公司都通过和可利用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南京会购科技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肯德基豆浆节省1元,汉堡节省4元,豆捞坊抵用券50元……”一年前,当这种按钮上印着一个个商家LoGo的“电子折扣”服务终端出现在南京地铁一号线时,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用途,但仿佛一夜之间,这种新兴购物模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遍及全城。会购先后在南京中央商场、新百商场、新城市广场等主要商圈,江宁、仙林、浦口等三个大学城共铺设60多台会购优惠服务终端,几乎每一个地铁站都可以见到“会购”打印终端的身影。它将目标受众锁定在“地铁一族”身上,实现了最大化覆盖。

1.3资源依赖型广告盈利模式广告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为资源依赖型,它们通常依靠媒体资源或者是企业盈利。2010年12月16日,户外广告公司德高集团宣布,其子公司德高上海有限公司与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将拓展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的广告媒体资源,并启动南京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延伸广告媒体的经营。如今,德高在南京地区地铁线路广告运营已覆盖两条线路,共服务57个地铁站[1]。德高集团的总裁表示它们非常有幸能和南京地下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并相信他们的合作是德高集团的专业经营能力在中国地铁乃至全球地铁运营商中的再一次肯定。可见德高集团正是通过抢占地铁这一新兴的、稀有的媒体资源,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南京市广告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盈利来源单一化,经营风险高如今大多数的企业广告盈利模式都较为单一,如发传单、树广告牌等。这就等同于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极大的风险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平稳的时候尚可,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容易被同行中实力较大的企业所排挤,从而面临破产的危机。因此,合理的盈利模式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应尽量增加产品或业务量,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提高经营效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2.2顾客群体广泛,管理复杂,成本较高如今的广告公司面临的客户群体较为广泛,为了盈利,广告公司往往想做到面面俱到,却忽视了最简单的盈利模式就是擅于发现和牢牢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无论客户大小,盈利和持久合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要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呢?首先是领导要善于在沟通中发现企业的不足,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免遭不明损失。二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避免资源和资金的重复消耗和浪费。三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科技手段降低企业成本。过去由几个人来完成的工作利用科学技术可以由一个完成。四是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使责任落实到部门,从而使管理科学简化,成本控制规范有效。

2.3高度依赖资源,而资源的引进、培养易遭破坏广告盈利大多数都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特别是人才资源。而真正的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得到不断的、持续的发展,人才是最关键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领导应该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上,而不应该舍近求远。同时,企业能否留下优秀的人才也是衡量企业自身是否优秀的关键。企业内部应该不断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避免人才资源的损失。

2.4盈利理念陈旧,缺乏时代先进性目前大多数盈利模式都缺乏创新性,只将眼光放在短期如何盈利上,忽视了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想法,这样的盈利模式可谓是“瞎猫捉到死耗子”,没有系统地、科学地对企业盈利模式进行创新思考。

广告行业和现代经营模式是在满足合作方需求的运营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只有首先从考虑对方利益出发,让合作者真正获得价值体验,自身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源泉。其次是品牌依托。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产品品牌认识企业,也可以通过企业认可产品。广告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就是品牌,人们一样可以通过某种服务来认可企业。因此创建企业服务品牌,用品牌作依托,是广告企业将来谋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客户对品牌选择的自主行为空间越大,企业在服务体系上下的功夫也要更细、更深,尽可能从服务质量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方面迎合需求,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方式,而不是以固有化模式来等待市场适合自己。

3低碳经济背景下南京市广告盈利模式创新

低碳经济源于对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消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类更好、更持续的发展。随着社会及自然资源日趋紧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应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努力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创新,使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而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如何节约资源是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另外,企业的资源来源于多个方面,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并且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社会效用最大化,树立共赢思想。

3.1低碳科技运用于广告制作中,降低顾客成本广告公司应当采用节约型科技能源应用于日常经营活动,在广告内容上多运用低碳理念,杜绝为了获利而对广告产品做出不实的估算,造成产品积压,浪费能源资源。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应该对设计的图纸进行回收再利用,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广告内容进行不同的创意思维方式,因为有时候一个任务安排下来,广告公司的所有员工都会苦思冥想,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能源。另外公司办公场所应大力引进节能灯、太阳能等环保能源,力争从每一个细节上降低顾客成本。

3.2高效创新广告投放形式,提高顾客价值约翰・沃纳梅克有句名言,我知道我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2]。因此,广告投放如何做到把钱用到刀刃上是个大问题。

首先是广告投放形式能否得到消费者的响应,找准有效的受众。有的广告投放后收效甚微,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这个问题。例如:凤凰卫视每周三晚上的“军情观察室”很多年轻人爱看,如果插播越野摩托车、游戏软件之类的广告,肯定效果奇佳,但如果插播“椰岛鹿龟酒”“钙中钙”之类的保健品广告,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二是广告的形式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广告伞、广告包之外,还可以推出“坐椅广告、广场地砖广告”等等,在其产业链上不断寻找突破点和空白点,开发创新更多的广告发行模式。如广告公司可以把一些广告用新颖的生产工艺刻在坐椅和地砖上,使人们在休闲或等待过程中了解到商品信息或公益广告内容。在电视广告制作中,形象是展示广告主题的有效办法,所以有的广告公司喜欢找名人代言;有人公司喜欢加入搞笑的动漫形象。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其目的是就深让受众过目不忘。

第三是广告投放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根据不同的场所、人群和时段来决定和调整广告投放量。例如电视广告晚上七八点是黄金时段,报纸广告每周四周五效果最佳,选择版面也有讲究,头版是最吸引人的位置,即使是在其他版面上,也要做到在其周围尽量不出现比自己产品地位高、内容形式好的其他广告,以免冲淡自身广告,损害产品形象。

最后我们应多加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提高在网络上的广告投放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主动浏览网络广告的比率是21.1%,被动浏览为26.3%,两者相加达到52.6%,而且经过调查研究网民对网络广告也是充满了信任[3]。因此广告公司可以根据视频内容锁定目标消费人群,同时公司也能制作精美的广告屏保,吸引人们使用。甚至鼠标指针、书签、工具栏都可以成为广告的载体。广告公司还可以为客户制作微电影,通过一个短片,可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这种方式很是受到大众的追捧,这样的微电影可以在电视广告播放时选取几个镜头,就可以成为一个15秒的广告,并且可以演化出一系列的广告,减少了重新制作的运营成本,可谓是一举两得。

3.3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广告公司应该全方面的衡量企业自身资源的类型、数量,在其基础上评估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弥补不足。同时租赁资源或出售闲置(也可以是利用不充分)资源,促使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例如在广告公司业务量较少时,可以面向广大市场,对需要打印、制作海报、名片的受众提供服务,同时将自己广告公司的名字附在印刷产品上,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若一些广告公司通过联盟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更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使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2005年由于wto的缘故,外商独资企业正式进入我国。面临兵临城下的状况,沈阳户外广告协会应运而生,平时都是竞争对手的30家户外广告企业老总坐到一起,共商发展大计[4]。这样一种结盟的方式有效地加强了资源的利用,并且结束了各家公司因为“单打独斗”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状况,这对于不正当竞争与非规范运作给予了严厉的打击,相信广告公司的结盟会对自身有个更长远与绿色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元.德高集团拓展中国南京地铁广告资源.中华广告网,2010-

12-16.

[2]全光.Kingofmerchants.团结出版社.2011-02-01.

[3]沈剑虹.机会与策略――数字杂志的广告盈利分析.广告论坛,2008-05.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篇3

我们经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谚语意指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只有一条路可走。

那么,新媒体通向罗马的大路又在什么地方呢?条条大路都通吗?

我们先来看看新媒体传统的运作模式:

模式一:大而全模式。拿号称“国内传统媒体行业当之无愧的新媒体先锋”上海文广来说,文广旗下共有四大块新媒体业务:经营网上视听业务的东方宽频、经营数字电视与高清电视的文广互动、经营iptV的百视通及经营手机电视的东方龙。并在每个市场上都以“先驱者”的身份高调出击:数字电视已实现盈利,自称已经是市场第一;手机电视和iptV都是全球第一张牌照的拥有者宽频借助世界杯网络版权赚了些名声。

模式二:单一模式。单一模式有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等等。其中,每一种模式都号称有自己特定的盈利模式。

模式三:iCp+Sp+Cp。这种模式主要通过Sp敛财。

模式四:传统媒体增加互动内容后的“伪新媒体”模式。

目前来说,新媒体主要就是这些模式,那么,新媒体通向罗马的大路又在什么地方呢?

大路一:不要想大而全。要寻找自己的主攻点。以“超女”的运作模式为高潮点,众多新媒体公司迷信借助电视、互联网和手机三网合一的互动作用,从而让更多的人开始觊觎大小通吃、垄断所有的盈利模式。虽然新媒体带来了盈利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不过,面对三网合一的趋势,对于新媒体来说,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品牌还没有完全形成、产品同质化严重,再就是媒体边缘化问题,人们对新媒体的内容缺乏诚信度,不认为其是强势媒体。所以,要打造真正三网合一的模式,要实现品牌+内容+渠道的整合,不是那么容易。每家公司要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寻找自己的主攻点。只有攻下主要山头,才可能形成包抄之势。

大路--:不要把自己树为旧媒体的对立面。要互为补充。不要直接将新媒体与旧媒体作比较,而是站在补充的角度切入,其次是要侧重反映媒体的效果。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传统媒体;竞争;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53-02

一、引言

当今的中国市场显然已经不再是之前可以通过某种产品或者一个创意就能独步天下的时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观察的那样,中国市场在成长的过程中迅速进入了同质化严重的微利时代,那么谁才能赢得未来呢?而事实上,只有那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得当的、运营良好的商业模式,才能持续获得比同行更高的利润。对于提供信息且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尤其是传统媒体行业,更加需要具备赢利的商业模式。

二、优化核心功能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它们的核心功能都是提供信息,沟通受众,服务受众。而作为传统媒体要想与新媒体竞争,就需要优化自己独特的核心功能,而这种功能必须是传统媒体独具的,或者是不容易被复制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差异化的盈利模式。

(一)差异化内容

与网络的即时速度相比,传统媒体的任何抢先报道都将湮没于巨大的信息海洋,因此这里的差异化内容不是单纯地强调独家新闻,而是指要根据各种传统媒体自身的特性,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差异化内容。《金融时报》中文网首席经济事务评论员陈旭敏就认为,《经济学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懂得杂志应该作什么。在网络速度下,杂志报道新闻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因此,专访、专栏和深度调查更成为杂志的差异化内容。而对于报纸来说,让报纸真正具有价值的是印刷在纸张之上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而非承载信息的新闻纸本身,因此报纸也可以做好深度报道,培养知名记者和编辑,在竞争充分情况下,记者与编辑的业务能力就成了核心功能,他们所呈现的新闻内容也是差异化的,百姓喜闻乐见的。同时也可以根据《文摘报》的形式,发掘旧闻新读的价值等。对于差异化内容的制定,同样适用于广播电视行业,如湖南视“快乐中国”定位下的一系列内容的制作,包括偶像剧,选秀比赛,同时还实现了内容的二次乃至多次售卖等……

(二)个性化增值服务

web2.0带来的理念就是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及可用性。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并不意味着双方之间的排他性,而是提供更多个性化增值服务,面对挑战,传统媒体就必须整合各种各样传统的和新型的介质,也即是媒介融合。要强化传受互动,让传统媒体真正影响生活。传统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新媒体的资源,如网络、手机等,建立和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在纸上、纸下和线上开展读者活动,不仅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并在更深层次上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守望功能。通过长期互动,传统媒体可以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望,形成它独有的数据库资源,这也为广告营销等经营活动提供支持。比如现在的个性增值服务有试听、试阅读、试下载等,它们既可以让受众真实体验,又能实现与受众的即时交流。而在未来的竞争中,谁最能体现受众的需求,贴近受众的心理,谁能在受众碎片化的情况下,争取某一领域的受众最大化,也就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三、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传统媒体数字化

新技术的革新,已经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结构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因此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果固步自封,对新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反应迟钝,那就面临着生存危机。麦克卢汉认为,一种媒体并不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体,只是把它逼到了最适合自身特质的角落中去了。因此传统媒体只要能够利用先进技术,优化自己的硬件设施,还是能够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

随着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和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逐渐消解了传统媒体把持信息收集与的权威,传统媒体的“按份售卖信息”的盈利模式自然也就变得无处发力。面对这样的现实,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单一的技术平台(网络版)的改造,而是必须通过这一数字化实现产业价值的创新,建立新的盈利模式。

作为传统媒体的旗帜,纽约时报集团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通过研究它的转型路径,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产品的开发与布局的思路,总结它的实践经验,将对我国的传统媒体寻求未来的盈利模式具有启发意义。

在内容上:1995年,《纽约时报》就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媒体公司,并将报纸内容原封不动地搬上网站;随后成立了独立核算的《纽约时报》数码公司,负责纽约时报网站和波士顿环球网在内的50余个网站的业务,并设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以供读者查阅;2005年纽约时报集团以4.1亿美元收购了生活类资讯网站,通过它来生产更加符合互联网价值规律的内容――“关于知识的知识”[1]。

在经营上:1995年的数字媒体公司是沿用传统媒体的团队与经营思路;到1999年初,公司以网上网下两结合的模式建立一个独立个体,组织6个工作组专门负责《纽约时报》及其网络版的产品开发、营销、管理和内部协调。工作组直接对“数字领导委员会”(由首席执行官和执行总编辑等高级官员组成)负责。经过磨合,公司最终又把所有的互联网部门合并成一个新的独立公司“数字纽约时报”;同时,《纽约时报》还成立了业内第一家网络研发部门,来研究互联网用户的喜好,以此满足广告主强烈的精准投放需求。

在收费策略上:《纽约时报》网站经历了从对国外免费到国外收费,再到国外免费,最后又转向了对高价值产品(如网站推出的“时报精选”)的收费模式。

根据2009年6月尼尔森公司的报告,它的网站位居全球新闻时事网站前五,并达到了持续盈利。

四、资本联姻传媒

媒体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资本的增值,媒体的经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资本的增值要求。媒体经营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本运营的过程,是对媒体的各种要素进行配置,促成其有效流动、优化结构的过程。媒体经营的目标即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追求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一)资本运营

媒体的资本,指的是媒体经营性资产,包括和新闻业有关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等产业,也包括媒体非新闻业的产业部分。现如今,从“报业集团热”的背后可以看出媒体经营者对于重新配置资源强化竞争优势的心态,但是仍然不乏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扩大经营规模,既没有达到从规模数量型向优势高效型的转型,也没有实现从粗放型的发展向集约型的转变。而媒体之间的竞争,需要有大资本进行支撑,但是由于媒体自身行业的特殊性导致资金的积累非常有限,过程漫长。现阶段,我们已经借鉴国外媒体在资金积累上的办法,如媒体的跨行业合并,从行业外得到自己的资源;二是允许媒体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出现,从社会上获取资本;三是行业外大资本投入媒体产业运营。湖南卫视通过与盛大的合作,就是为了借助盛大的优势,拉长自己的产业链,占有广泛的受众,实现了内容的资本化,最终达到双赢。

(二)“微支付”

微支付,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宏支付而言的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支付方式,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简单高效,而且每一次交易的费用非常低,如网站为用户提供搜索服务、下载一段音乐、下载一个视频片段、下载试用版软件、手机提供铃声下载等,由于所需费用少,受众或消费者对此不敏感,而形成的一种成功的赢利模式。美国市场调查机构Strotegyanolytlcs的一份虚拟世界战略服务研究报告中预测:微交易的收入规模将从2008年的1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73亿美元。传统媒体在具体措施上,可以将信息内容进行专门化的制作,如《纽约时报》的做法,精选内容收费;也可以将信息的呈现方式由单一新闻变成富新闻,而在这方面的典范就是豆瓣网,用户在浏览评论,看推介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书的购买信息等,从而将人与书,书与书,书与网站,人与网站紧密结合起来,用户驻留的时间越长,那么这个平台就可以从这些附加服务中开发市场,提供衍生品,获取增值收益;也可以利用其它的终端产品,如电子阅览器、手机等,实现增值收益,从而实现了内容的多次售卖,达到盈利的目的。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初步分析可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并不是毫无招架之力,相反它们的关系更趋向于竞争与合作。而作为传统媒体,它需要做的就是在变动中不断更新自身的传统盈利模式,创新盈利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内容优势以及公信力优势,打造差异性的不可复制的内容生产力,在传媒行业里创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形成自己的稀缺资源,提升核心功能。同时,又要利用先进技术,与时俱进,改进自己的经营平台,开辟新的新闻生产模式。更重要的是,优化配置自身的这些要素,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追求最高的资本投资回报率。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篇5

记者:从年初《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到这次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可以看出总署在大力推动出版传媒集团的发展,并寄予了厚望。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怎样定位?

陈海燕:凤凰集团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创新型文化领军企业,这个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制度创新;第二,技术创新;第三,业态创新。

构建以书业为核心产业链的文化产业生态圈,这是凤凰集团提出的一个发展理念。过去,我们的发展理念都是局限于产业链,把产业链做粗、做长。现在,我们的理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是要构建一个文化产业的生态圈。这个产业生态圈包括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流通交易、文化物流、文化中介、文化资源供给、文化金融等业态。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圈,我们的核心产业链,我们的书业就会在肥沃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们现在正在按照这个战略发展。比如,与艺术出版相配合,我们创建了艺术品公司、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就是文化中介。因为有了文化中介,使得艺术品可以更好地进入市场;通过艺术出版可以推介艺术家和艺术品,这样使艺术品的市场价值能够被发现和得到提升,艺术品就可以增值。这就不是产业链的理念,而是一个生态互动的关系。艺术出版是出版板块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类别,因为出版成本高、受众少,很难盈利。如果运用产业生态的理念,艺术出版就可以较好地生存,当然它的商务模式不同了,业态创新了。它可以不在出版这个环节盈利,却可以在艺术品经营环节盈利。通过艺术出版,让公众认知艺术品和艺术家,不仅作品增值,而且艺术传播的目的也得以实现。

再比如文学出版,全国文学出版机构生存也比较困难,除了极少数超级畅销书,大部分出版的文学作品受众很少,发行量都很低。但是文学出版如果跟其他的业态相结合,就可以在其他环节盈利,甚至文学出版本身也可以获得升级。比如我们创建了影视公司和音乐剧团,用纸质图书方式传播的文学作品,现在可以用电视剧的形式来传播,用电影的形式来传播,还可以用音乐剧、小话剧的形式来传播。传播之后人们可能反过来再买纸质小说。我们组建音乐剧团,业内有一些同行会觉得离题太远了,但实际上是有关联的,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出版人从根本上说是内容提供商,这个内容不一定是文字信息。我们就是根据这个理念,跟文学出版相结合,影视制作发展得很迅速。现在正在湖南卫视播出的《新白发魔女传》就是我们的产品。我们2012年投资的影视剧有14部,其中大部分是主投。影视制作行业多数是大家合作,共同投资,分散风险。

技术创新的重点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涉及整个出版产业链,要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的出版产业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凤凰集团将数字化战略作为第一战略,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技术转型,打造全新的数字凤凰,努力成为以数字化引领、多媒体经营为特征的新型出版传媒企业。我们要建成数字化内容生产平台、内容投送平台和在线支持平台,实现印前全部数字化,并大力发展数字印刷。今年上半年,凤凰传媒的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齐头并进,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47%,市值挺拔,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入选上证180和沪深300指数样本股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记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为什么在数字出版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并且见效比较快?

陈海燕:中国出版界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接受了数字出版是一个大趋势这个事实,就是因为没有想清楚,没有了解它的必然性;实际上,数字出版能够极大地降低出版的社会总成本,极大地解放内容生产力。我写过文章,提出数字出版有十大优势。所以凤凰集团推进数字出版投入比较大,用的力道比较足,也可能见效就会快一些。现在有多个项目已经见到了成效,这个成效是指进入了盈利期。

谈到数字出版,我们首先要想清楚,中国出版界为什么总体上反应比较迟钝,以至于现在即使数字出版大趋势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但仍有很多出版人在徘徊、观望。主要是因为思想没有到位,认识没有到位,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比如很多人还是习惯于阅读纸质书,纸质书轻巧、便利,它有一种阅读的体验,认为其他形式是不能替代的。实际上纸张只是一种介质,一个载体,而介质、载体是会发生改变的。我也认为纸质书会长期存在,理由就是因为纸张所用的原材料——植物纤维是可再生的,是廉价的资源,所以聪明的人类一定会长期利用它。既然这个纸质纤维可以很方便地加以利用,纸张会长期存在,所以纸质出版会长期存在。但是它已经不是传统出版,它已经开始演变成数字出版了。未来的纸书将成为数字出版的一种非主流呈现形式,数字内容可以纸质呈现,也可以在线阅读,可以用其他的电子终端阅读,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个趋势。虽然现在很多人还是喜欢读纸质书,但是一定要看到未来的趋势不由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决定,而是由下几代人决定。有的读者可能一辈子读纸质书,但下一代人不见得读纸质书,或者读纸质书越来越少。我们在数字出版理论上探索比较深入,所以对这个趋势认识得比较清楚。当出版界很多人还认为数字出版只是传统出版的一种补充,或者会共存的时候,我们已经坚定地认为传统出版业态必然要走向消亡。我觉得在数字出版方面决心有多大,进展有多快,最终取决于认识。

还有一些出版人到现在还犹豫观望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数字出版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但是,要知道等到盈利模式完全成熟了就没你的机会了。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总是这样的,开始都是没有盈利模式的,但是不妨碍它继续很快地向前发展,不能等待盈利模式自动形成。要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自己去发现创造盈利模式。

记者:凤凰的很多项目已经进入了盈利期。您觉得哪种盈利模式比较成熟,值得向业界推广,能否让大家分享一下成功的经验。

陈海燕:首先要转变内容生产的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是数字内容,这个数字内容可以用多种介质来表达,这就是一种盈利模式。在传统纸质图书还存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内容可以纸质表达,同时也可以用其他的介质表达,那就是增量。我们的一些教育出版的资源,数字化之后,目前在线阅读不挣钱;我们跟有线网络合作,目前挣一点小钱;一部分内容用光盘介质,盈利情况很好,而且是爆发性的增长。当然光盘是要消亡的,其他介质的市场需求会增长起来,将来网上付费阅读模式慢慢成熟,也可以变成一个利润来源。因此,只要我们有充分的准备,有成熟的数字内容,就不愁找不到盈利的方式。目前,凤凰由集团主导的大型出版工程,全部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媒体出版。

另外,要把纯粹的提供内容变成内容服务。像我们的教育类网站,比如学科网,它不仅仅提供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服务平台,由单纯的卖内容到同时卖服务,甚至以卖服务为主,内容为辅,就形成了新的盈利模式。我们预期学科网盈利前景很好,而且会快速增长。

凤凰集团动得比较早,不仅仅是把字符信息数字化,还非常重视图表达。纸质图书也要重视图,重视图表达。所以凤凰集团现在对编辑人员重新培训,要学会图表达,因为传统出版的编辑一般只熟悉文字表达。我们正在调整,一方面培训编辑要学会图表达;另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图文书所占的比重,文字图书也要重视图片、插图,并鼓励创造一批以图表达为主,以文字为辅的出版物。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数字出版的关键是出版,出版的转型是重中之重。出版转型强调的是数字化、多媒化和图文化。随着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它会模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界限,多媒体出版将成为趋势。内容生产的数字化不仅仅是将传统的文字内容数字化,而是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于一体,为多介质传播提供多媒体内容和服务,为读者定制内容。因此,我们着力打造专业内容资源库,目前中小学题库、幼教综合平台和农业、中医等专业数据库、专业图片库正在建设过程中。凤凰集团十大出版工程开发也是基于数字化,《长城志》和《运河志》文化传承出版工程、《金阳光》三农出版工程、《全国少先队活动课程》、《中华民族》外向型多媒出版工程都是多媒体复合出版工程,其他还包括原创动漫、音频、电子书包等数字产品。中、小学数字化教材也正在研发,将在电脑、手持终端等多介质上呈现,其中,数字教材(光盘)新品开发迅速,高中品种数达到41种,小学10个品种即将完成。数字教材订数超600万份,同比增长50%。我们还在筹划成立数码影像公司,将为复合出版工程提供数码影像支持,为未来制作三维影像打下基础。数字化、多媒化、图文化的发展思路不是灵机一动,而是基于对未来的分析判断,基于理性思考。

我觉得盈利模式还没有完全成熟不重要,它会逐步成熟。数字出版当前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认识还没到位,其次是数字出版的统一标准还没有形成。另外,数字出版的市场规范也还没有成熟。这几个问题比盈利模式更加重要。此外,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有规模的内容投送公共平台。很多出版企业都在探索这一问题,但是一家搞平台,内容资源不够,有竞争力、能够形成气候的平台一定是公共平台,要有海量信息。这个公共平台由一个出版企业做困难很大,风险也很大。中国需要一个“亚马逊”,既然这个需求存在,如果我们业内自己不搞,业外就会有人做“亚马逊”。中国不搞“亚马逊”,外资就会进来搞“亚马逊”,我认为这还是非常紧迫的一个任务。我呼吁骨干出版集团能够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成规模的公共平台,其他的出版机构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公共平台要保证在平台上投送自己产品的内容提供商能够获利,保证它没有风险,他才愿意利用这个平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力资源多,内容生产力也强,因为有文化的人基数大,所以可能生产海量的内容。如果有一个公共平台,那就可以成气候。

记者:凤凰集团的制度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海燕:制度创新主要指公司化改造,要确立制度优势,这是凤凰集团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包括多方面的含义,如制度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渠道优势、人才优势、业态优势,等等。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产品优势,有别人难以复制的业态、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有独占的技术,有稳定的、源源不断的资源,有强大的资本实力,有优秀的团队和高端人才,这些优势具备三五个就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些优势中,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是制度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比其他所有要素都重要。因为有了好制度,就可能赢得人才,就可以赢得资源,还可以赢得资金。如果自己的资本实力不足,但是制度好,别人就愿意给你资金,就可以引进资本。现在刚刚完成转企,多数出版企业还不太像企业,还有浓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痕迹,制度比较落后。凤凰集团在决策机制和运营机制改革上,力求改变过去事业单位决策效率低、最终无人担责的局面,形成权力的集中、分级和制衡,打造责任明确的高效决策机制。我们正在试行企业Ceo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构建以编辑为基础、营销为中心、经营为主导的出版运营机制。凤凰集团要在法理转企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司化改造。通过股权多元化,由出资人层面带来动力;通过期权、持股等方式,由高管团队带来动力;通过薪酬制度改革,由员工带来动力。三个动力叠加,形成企业恒久的内生动力。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推行股份制改造,符合条件的设立股份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传媒企业、科技企业、金融机构,通过股权置换、换股合并等方式,整合资源,做优做强。集团化发展到现在的最大困难就是跨地域拓展,主要的障碍是部门或地方的行政壁垒,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困难的。企业能做的就是用资本的力量突破这些壁垒,别无他方。当然,通过中央一级的行政力量加以引导,加以推动,可能进展得更快一些。我们呼吁推进股份制改造,也是为了利于突破地方和部门的行政壁垒,有利于全国大市场的形成,也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股权多元化之后,部门和地方不能一家说了算,其他的出资人也要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规则就要发挥作用。

记者:从集团发展战略和思路来看,集团对编辑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人才类型需求也很多样。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篇6

“tCL集团此番筹资23亿元下注液晶产业链,不过是在为集团扭亏和多媒体事业部扭亏作铺垫。而要真正实现tCL集团和多媒体事业部的扭亏,必须要进行战略方向的调整,而连续两年的亏损。已经让tCL开始了艰难的保壳之旅,不过这种投资液晶产业链要想在半年时间内实现盈利不太可能。”家电业观察人士刘步尘表示。

而事情的起源是日前,*SttCL拟定向发行不超过6亿股、募资不超过22.9637亿元的议案获得临时股东大会通过,预计将于8月份中期报告后,向证监会正式递交相关材料。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主任陆刃波告诉记者:“中国彩电制造企业进入平板电视上游产业链是情理之中的事情,tCL也不例外。但此时的tCL通过进入液晶产业链来实现扭亏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液晶产业链的投资见效不会很快。”

赌命南海

根据7月5日股东大会通过的议案,在拟募集的不超过22.9637亿元人民币中,不超过人民币7.4246亿元投资中小尺寸液晶电视模组一体化制造项目,用于42英寸以下液晶电视模组;不超过人民币6.5391亿元投资56英寸以下大尺寸全高清液晶电视模组一体化制造项目;不超过人民币6.5亿元用于向公司控股的tCL多媒体增资;不超过人民币2.5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如果tCL通过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亿股a股成功,tCL的资产负债率将从75.87%下降到67.51%,这也就意味着,在公司股本规模扩张23.2%的情况下,公司净资产增加76.17%,达22.9637亿元人民币。

这也是继2004年tCL集团整体上市后最大的一次融资。

对此,有业界专家表示:tCL如此大规模的资本动向,特别是在南海筹建液晶模组生产线,不过是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和tCL集团为此次大规模筹集资金扯幌子,是在“拉大旗作虎皮”,李东生真正的意愿就是为了给tCL多媒体寻求资金支持,以达到在多媒体业务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资本的投入来冲减当期亏损。不仅如此,还可以给公司带来至少2.5亿元的流动资金的补充,更可以解决公司的资金流动性不足。

同时,该人士还表示:tCL目前只有CRt(晶体管电视)优势,随着欧洲市场战线的全面收缩,tCL多媒体业务和当前李东生在不同场合所标榜的tCL仍是全球彩电第一厂商,都已经名不符实了,缺少了汤姆逊的支撑,tCL彩电当前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经由合作前的19%以上下降到不到5%,在国外市场更是一蹶不振。全球彩电第一制造商已是昨日黄花。tCL如果此次以投资南海液晶模组、正式进军液晶电视上游产业链作借口,是冀望能够通过落户南海来盘活整个tCL集团。缺少了发力南海液晶模组,tCL集团和tCL多媒体已经连融资的噱头都没有了。

多方受困

“tCL目前确实比较困难,各项业务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副总经理叶平表示。

来自赛诺的研究资料显示:tCL彩电业务,特别是在平板电视业务上,表现差强人意,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5%,已经被创维、海信等厂商所超越。被李东生所一直看好的CRt电视,目前在五六级市场也表现一般,“随着平板时代的日益临近,特别是在国内的一些一、二线城市,平板电视的普及率已经接近50%,并呈现出继续走高的态势,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平板电视也正在走向部分消费者的家中。”叶平告诉记者:“伴随着平板电视的快速普及以及平板电视上下游的通畅运行,平板电视价格的逐渐走低,更加摊薄了CRt电视的利润。”这也给tCL的融资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传统家电业一直不是特别看好,tCL要想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手段来实现脱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王稹告诉记者。

而在tCL集团业务中,除了多媒体外,其他各项业务一直都表现平平。特别是白电业务和小家电业务。对此,李东生却认为:“市场对家电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冰洗和小家电产品还会有持续的增长。中国已经具备全球家电产业相对竞争优势,作为中国企业,我们应该有机会把这一业务做好。”可市场并没有按照李东生的设想去发展。有资料显示:在这几块业务中,空调表现不佳,也是大幅拖累tCL去年业绩的重要因素。

另外,家电业务和多媒体、通讯、电子数字产品业务在市场推广、品牌推广方面,难同其他产业产生较大协同效应。

这些都是tCL集团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扭亏难行

“tCL集团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公司中期报告能否盈利,对此次增发的成败至为关键。此前tCL集团公司已经业绩预告,预期2007年中期将实现盈利。在国际资本市场不太看好的情况下,tCL集团要想得到资本的青睐,除了发力液晶模组,向平板电视上游进军的构想外,还要有能够持续盈利的能力。而从当前的情形来看,形势不容乐观。”王稹表示。

对此,有业界人士表示:tCL集团在去年重组欧洲业务的过程中,已经事先为财务扭亏tCL作了铺垫,公司大量计提了减值准备,在公司一旦因为亏损问题严重时,可以通过财务转回的方式来实现公司的盈利,用财务的方式来挽救tCL集团的盈利。

对此,李东生表示,他对tCL集团今年依靠主业经营扭亏有信心,并且无需转回去年因重组欧洲业务而大幅计提的减值准备。他还补充说,去年欧洲业务重组确实多计提了一点,但是后来经过正式审计,已经有部分在公司2006年年报中转回,冲抵了当期部分损失。

对于此时的tCL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现金流的问题,而证监会能否批准以及和国内十家机构投资者的沟通结果必须要等到8月份中报以后才有结果。

同时,根据公告显示,tCL计划采用半自动化生产,在佛山南海经济开发区松下工业园建设由中游模组至下游电视整机的一体化现代工厂。项目建成后,能实现年产模组168万件,预计年均销售收入约35亿元,年均净利润12.2亿元。

该项目评估认为,这两个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在五年左右。全投资收益率在18%左右。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篇7

【内容摘要】媒介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跨媒体整合运作似乎成为传媒企业自我拯救的神话。阳光卫视与新浪网的“亲密接触”,令圈内人心态失衡:这是无谓的购并游戏,还是有效的市场整合?本文试图通过阐述两者竞合的背景和现状,冷静分析跨媒体运作的风险系数与可行性,以迎接入世后域外媒介集团的挑战。【关键词】购并;整合;风险规避;借壳上市;跨媒体传播继2000年时代华纳(timewarnerinc)与美国在线(americaonline)合并风潮之后,2001年9月13日全球华人社区中领先的中文媒体和网络服务公司新浪网(nasdaq:Sina)宣布与香港阳光卫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SuntelevisionCybernetworksHoldingsLimited,以下简称阳光卫视)达成协议,购入阳光卫视29%的股份。而在未来18个月内,阳光卫视通过部分换股、部分现金的方式陆续购进新浪股份,最多可达16%,从而成为新浪网的第一大股东。对此,有人评价说,这是中国今年最引人注目的跨媒体合并事件,将诞生中国第一个类似“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跨媒体航空母舰。而业界人士持有不同的观点。消极者认为,两家企业的互补性并不明显,虽然以前也有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这样成功的范例,但这次合作有本质上的区别,新浪不是美国在线,阳光卫视也不是时代华纳。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在合并之前已经是美国的两大主流媒体了,而新浪与阳光卫视所处的地位无法与他们相比,新浪和阳光都正处在一个业务的低谷或者转折点。虽然看上去这是两个行业的强强联合,但这次合并主要还是停留于象征意义上,最多只是一种创新而已,所以新浪和阳光都不能指望两家的业务会因为合并很轻易地取得全面提升;积极者认为,目前传媒产业正处于市场高速整合过程中,新浪网在将自己的优质品牌与用户服务进一步拓展至大众消费者方面一直居于领先地位。通过入门网站与电视媒体的结合,这两家公司将充分利用双方合作所形成的优势,致力于提升运营效率和拓展品牌知名度,就会大大缩短实现盈利的进程。这起“跨媒体竞合”事件尽管没有“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合并案”的震撼效应,但在中国即将加入wto时,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辩证的参照系。媒体竞合新范式:购而不并,相互控股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拥有《时代周刊》、《人物》、Cnn等诸多享誉全球的期刊、有线电视企业和娱乐企业,在20世纪末创下全球销售收入超120亿美元的业绩,是盈利颇丰的传媒巨头。而成立于1985年的美国在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iSp(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公司,也是公认的国际盈利网络巨人。合并的公司其营业额达300亿美元,市值总额达2860亿美元,它们的联合的确称得上强强合并的“天作之合”。它们的竞合模式就是典型的“整合联合与共存共荣”。①美国在线缺乏的是信息、宽带和实体资源,而时代华纳充分利用自身信息、品牌与宽带资源,与iSp网络媒介进行联合,发挥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开支,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双方推行的是资本融合与渗透,实现资本结构重组,从而达到资本与利润的低成本扩张。作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上市代码为HKSe:0307),阳光卫视是大中华区领先的卫星电视广播公司及有线电视节目授权制作供应商,拥有两个能在有限范围内落地的卫星频道的运营权。此外,阳光卫视还通过iCabletV的21频道向香港的50万户家庭及通过台湾新知频道向400多万户台湾有线电视家庭发送节目。而且阳光卫视在制作高质量的文化类与信息类主题节目方面也处于业内领先地位。新浪网作为一家在全球华人社区中居领先地位的中文媒体与网络服务公司,提供在线新闻、娱乐、社区及电子商务服务。截至2001年6月,新浪网每月页面浏览量已增至26亿,全球注册用户亦高达2900万。所以,单纯从形式上看,阳光卫视以杨澜的知名度和几次成功购并构建了“阳光”品牌,而新浪则是中国互联网的名牌,以它居高的访问户、注册户以及对几次“轰动性事件”的首家报道而深得用户信赖。所以双方均认为,在香港上市的阳光卫视拥有发现频道、国家地理等在大陆的收费电视独家经营权,将为新浪宽带服务提供充足节目内容,新浪网的2900万用户则将成为阳光卫视发展互动节目的巨大消费群,这应该是一场“美满的婚姻”。同时,由于政策、技术和资金实力上的限制,阳光卫视不能进入利润丰厚的宽带网络基础建设投资,只能暂时转向宽带网内容服务提供领域。这样,阳光卫视为进一步打通政策瓶颈,尤其是广电领域对域外媒体的严格限制,就寻求与新浪的联姻。而新浪可减少来自纳斯达克的动荡,寻找香港上市公司的支撑,拓展盈利空间。于是,新浪网购入阳光卫视29%的股票,新浪网将为此支付800万美元现金,以及约460万股新发行的股票,这部分股票占新浪网股权稀释后的总股份的10%。此外,新浪网还将支付250万股新发行股票,而阳光卫视在18个月后将拥有新浪的16%的股份。阳光卫视已经成为了新浪网的第一大股东,而原新浪大股东“四通电子”所持股份将被稀释至8%左右。一旦阳光卫视继续大量购进新浪股份,将增强股东地位。而新浪也将同时拥有阳光29%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当然,新浪没有如传言所称与阳光卫视进行合并,而只是选择购入阳光卫视的部分股份。如此购而不并,互相控股,可以扬长避短,减少重组成本,并不妨碍两公司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相反,“阳光—新浪”合作体能够在宽带服务领域提供和信息内容集成上成为跨媒体强劲竞争者。新浪高层策划者曾表示:新浪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自身发展,另一条腿是策略发展。所谓策略发展,即通过策略联盟、策略收购的方式,与旅游、体育、金融等传统产业相结合。正如新任Ceo的茅道林说:我们不排除在我们盈利的整个的发展当中,主动地寻求一些好的合作机会。……在这样的前提下面我们会非常积极地去寻求一些收购的机会,因为我觉得,在未来的12个月,互联网是一个整合跟融合的时代,包括公司跟公司的整合,也包括网上跟网下的融合,这个阶段,新浪网将会扮演一个很积极的角色。②新浪借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跨媒体联合的典范运作模式,进行过多次媒体间的资本与资源合作。而阳光卫视也一直在寻找一个媒体平台,它的目标是想构建全球性的媒介集团。这次合并自然是希望利用新浪网开展电视节目销售的全球性电子商务,使合并后的新浪能够成为阳光卫视理想的全球性互联网平台。当然,阳光和新浪会有一个较长的磨合期,但相互控股后阳光卫视的发展空间无疑会更加开阔。有人提出疑问:新浪作为传统新闻在网上的最大集散地,它目前的业务会不会受影响?很显然,新浪的举动将影响整个国内网络市场的竞争格局,在两家公司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未能实现盈利的阶段,无论是新浪还是阳光卫视都需要靠借助于外力来支撑自己。新浪原有的商业运作模式,需要大型并购及其资产重组来刺激投资者。这样,新合并成立的公司将拥有跨媒体平台、宽带内容提供商、网络电视提供商以及互动数码专题节目搜索引擎等优势,彼此充分利用对方优势,开拓更广阔的资本运营空间。传统媒体阳光卫视与新浪合作,将会对其自身及整个媒体格局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1∩1>2的双赢还是成为各自包袱而变成新媒介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一次误会?圈内人十分关注这些敏感问题。某些业界人士的看法是,作为体制外的网络媒体,新浪的身份是不确定的,其巨大的网上影响力的拓展及延伸,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而阳光卫视的加盟将使新浪迅速地融入主流,并且通过主流管道兑现自己拥有的巨大的网络资源。通过对最具影响力的中性网络新闻平台的整合,扩张自己的影响力,形成一个合理的媒体布局,是具有相当想象空间的。目前网络媒体的发展,已经到了整合的关键时期。因为传媒产业总体低迷,使得整合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业者的整合诉求也日趋高涨;同时,独立运作已无法面对来自另一个传媒生态系统的激烈挑战,整合自然成为媒体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首选。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被此逐渐意识到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寻求“双赢”或“多赢”的途径,所以,从传媒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阳光卫视巧妙“登陆”新浪并非一次简单的媒体购并游戏,而是双方通过跨媒体参股、控股等资本运营手段进行竞争与合作的一种崭新尝试。风险规避冷思考:借壳上市,市场整合目前全球网络广告的衰退,甚至有的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所以“借壳上市”,资本市场无疑成为最好的中介场所,但这并非没有投资风险,其风险主要来自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因此,大规模资金运作就成为成功的重要因素。资金的流入,使资本带来了现代管理意识和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以先进的管理模式来进行媒体运作,并用现代营销观念来推动媒体品牌的重构。产业资本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习惯于以股东的形式出现,并凭借其股东的身份和权利,来换取长期的业务或者战略上的联盟。具体的运作方式是以风险资本卖出,用产业资本买进,从而实现资本的良性运营。由于新浪与阳光卫视的业务领域存在明显不同,前者是网络门户,后者是电视媒介,所以要在短期内实现两公司实质性融合重组有一定阻力,但如果先进行一些相关领域内的公司间合作,如交叉销售、联合推广等,通过整合双方的广告资源,集束彼此的业务范围与业务质量,从而大大增加广告客户的吸引力与投放指数。中国入世后,阳光卫视将有较大的机会全面进入内地电视市场,但也必然面临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态势。新浪选择在阳光卫视开始盈利之初收购它的股权,表明了新浪迫切希望早日获得更大的盈利机会,希望走出运营低效的窘境。mY8848前首席执行官王峻涛指出:“这次换股是不是合并还不得而知,因为首先得看换股后谁是最大股东,而最重要的是具体的合作条款,在合作或合并条款没有公布之前,这算不算合并还不得而知。”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阳光卫视和新浪都还没有找到成熟的业务模式和盈利途径。尤其是王志东的出走和阳光卫视的平稳开播,以及这两家分别属于纳斯达克和香港股市的上市企业在股市上表现低迷。在普通人看来制造了媒体合并的神话,而事实上则是企业自救的范例,所以两者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暂时具有被迫性和仓促感。有网友评论说,阳光卫视和新浪是“一对亏损冤家,两个难兄难弟”,简单相加并不能创造奇迹。的确,考察新浪网于8月15日公布的2001财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就不难分析出它们的境况:截至2001年6月30日的财年第四季度,公司的净营收总额达到580万美元,较上季度降低了57%,与2000年同一时期持平。本季度净亏损共820万美元,即每股净亏损0.2美元,而上一季度净亏损共计900万美元,即每股净亏损022美元。不包括针对无形资产与股票期权相关的报酬所摊提的非现金费用,另不含与离职金有关而支出的单次重组费用,本季度净亏损试算额410万美元,即每股亏损0.1美元。而上一季度净亏损试算额为560万美元,即每股净亏损0.14美元,相较减少了27.2%。(见下表,单位:美元)季度\收支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多维视角;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1004805

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税后利润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4万亿元。由此,“银行暴利说”被媒体广泛关注,并把银行高利润归因于垄断和高利差。尽管“银行暴利说”有些言过其实。但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净利差。而从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及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来看,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也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主要推行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为例,自2003年以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然占有较高的比重,2010年其净利息收入占比达到7887%,非利息收入占比尽管略有上升,但总体比重仍然较低,近8年平均不足20%,而且多有反复[1]。

数据来源:Bankscope数据库。

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仍旧很大。2008—2010年间,八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八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指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

收稿日期:20121121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银行业结构与盈利模式研究——基于国际化背景视角”(CXZZ11_0063)

作者简介:乔桂明(1956-),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研究。email:gm_qiao@163com

吴刘杰(1980-),男,河南鹿邑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研究。

的非利息收入平均低于20%,净利息收入占比超过80%。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是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得其高盈利现状备受争议。目前,外部宏观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加上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其竞争力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主动改变盈利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银行业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在国内外金融经营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的今天,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本文将从资本约束、同业竞争、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市场需求等角度加以阐述与分析。

1资本约束的强化

资本监管一直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原有银行业监管体系的缺陷,为此,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于2010年12月正式公布了《巴塞尔协议Ⅲ》。

《巴塞尔协议Ⅲ》体现了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结合的精神。宏观审慎监管方面,不仅强调了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缓冲资本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要求。微观审慎监管方面,如表2所示,重新定义了资本概念,将核心资本及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别提高到45%和60%,在资本充足率80%的基础上增加了25%的普通股资本缓冲,充分体现了资本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原则;引入30%的杠杆率监管标准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标准;并将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作为新的监管指标。在《巴塞尔协议Ⅲ》基础上,中国银监会推出了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与《巴塞尔协议Ⅲ》相比,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的监管更加严格,在新的监管标准下,正常条件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不低于115%和105%,并且杠杆率最低标准为40%。该标准已经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并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与2016年底前达到新资本监管标准。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号。

此外,新监管标准下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总资本-扣除项)/总风险加权资产。该计算公式虽在形式上进行了简化,但是更加重视了资本质量。对于银行业来说,若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商业银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增加资本以扩大资本比重,另一方面减少总风险加权资产降低分母比重。鉴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银行业的不断融资给资本市场带来重大压力,融资规模受到约束,且我国银行业不断扩大信贷资产谋取利差的经营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这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转变现有盈利模式,开展资本占用量较少的业务,以利于扩大非利息收入比重。

2同业竞争的加剧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行业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竞争、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四种类型,其市场竞争程度依次增强。银行业市场结构指银行业中银行的数量、规模和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集中体现了银行体系的竞争和垄断程度[2]。一般而言,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其竞争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CRn是常用的衡量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其具体指银行业中n家最大银行的资产规模之和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比重,CRn的取值越大,说明银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垄断程度越强;相反,CRn的取值较小,说明银行业的集中度越低,竞争程度越激烈。

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以及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使得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程度明显增加。从2003—2010年,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CR5从2003年的058降低到2010年的049,并且市场竞争程度呈现出日益激烈的趋势。同业竞争的加剧必然促使我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现有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其收入来源多元化。

3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自从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及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接着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十二五”规划亦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周小川也指出目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速推进,从而必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总体保持在3%以上水平,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国际经验,利率完全市场化后,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中、日、韩三国为例,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的韩国及日本利差总体在1%—2%之间徘徊。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求中国银行业必须及时转换经营模式,改变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图1部分国家利差变化的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4金融脱媒化趋势的显现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二十多年以来,其功能逐步完善。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数目不断增加,已经从1997年的764家增加到2011年的2342家;同时,上市公司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217%增加到2010年的804%,其中,2007年达到了1782%,如表3所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规模亦是总体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融资额仍达到3913亿元,2010年融资额更是达到12641亿元,如表4所示。

由此来看,我国证券市场较好地发挥了其直接融资的功能,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但是,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不断发挥,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金融脱媒压力。另外,“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意味着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脱媒化趋势会愈来愈严重。面对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理应积极研发与证券市场相关的业务产品,以改变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公开数据与世界银行数据库。

5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总收入不断提高,从1978年364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3260亿元。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10年的29992元。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使得国民财富快速积累。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

《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把可投资资产分为个人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规模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多达50万人的高净值人群

《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将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定义为高净值人士。共持有达15万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000万元人民币。

居民财富的增加使得金融服务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以高净值人群为例,2009—2011年,以现金存款、股票、房地产和基金等为主的传统投资产品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同期,以股权投资和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为主的投资产品在高净值人群资产组合比重中分别上升了5%和4%。此外,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增强及居民对外活动的增加,也使得市场对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面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发中间业务,转变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与环境

从外部宏观金融环境来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具有现实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1国家金融政策角度

尽管目前我国银行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政策,但自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就有所放松,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办理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并逐步开展了金融混业经营的试点工作。就银行业混业经营政策来看,可以追溯到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如

由此可见,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大趋势,我国政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具体文件的形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放宽了金融业务的经营范围,并不断推进我国金融综合化经营。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以开发新型金融业务。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角度

自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资产剥离、政府注资和上市等新一轮改革,已经由被西方媒体称为“技术性破产”的银行转变成为资产质量优良的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架构已经确立,其经营效率逐步提高。如表6所示,从资本利润率来看,由2007年的167%增长到2011年的204%;同期,不良贷款率不断降低,由2007年的61%降低到2011年的10%。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2011年年报。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这为其盈利模式转型奠定了内在基础。另外,

除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逐步放松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外,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为商业银行新型业务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金融资产的专用性。

四、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政策建议

前文笔者不仅从宏观金融环境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且从国家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与经营环境。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引进创新人才,同时加强现有从业人员培训

盈利模式转型本身就是创新,而创新需要的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引进高级的金融业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要培养大量的金融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的专门性人才。比如面对金融市场化,商业银行开发利率及汇率衍生品,并对其进行交易都需要专门人才。而新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必然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源,这同样要求掌握具有较高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人才。

在创新人才引进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员工专业素养。比如银行可以通过将国内专业化培训和国外交流培训相结合,将理论研修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3]。

2重视消费金融,促进服务经济转型

扩大内需将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十二五”规划具体指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可以预见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一重要经济方针,银行业应该顺应趋势,努力开拓消费金融市场。

3积极开发中间业务市场

商业银行应该在做好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中间业务,以使中间业务收益能够抵消因内部资金收益率下调及存款利率上调而带来的利润下滑[4]。在做好支付结算、汇兑等传统中间业务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开发理财产品,并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发展规划等顾问服务,并努力开发政策许可范围内与证券市场相关的业务。

转变商业银行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非利差收入,而是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现实需要,提高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形成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相对均衡发展的局面,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2,(6):10-13

[2]刘春航,朱元倩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框架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12):85-99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篇9

近几年《中国好声音》与《我是歌手》的大热,其中都有一个元素,将往昔经典重新演绎,当选秀节目都在重新演绎传统经典曲目的同时,我们却发现:目前流行乐坛似乎再难创造经典,流行乐坛的新兴巨星再难复现,这背后的根源则是,互联网让音乐唾手可得,音乐人创作新歌的动力源消失了。一首当红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越来越不常见的时间节点,却几乎与互联网的发展兴盛重合。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唱片业产业链的根基

互联网改变了音乐的载体。在唱片工业时代,音乐的载体是黑胶、卡带、CD、mp3。互联网兴盛之后,音乐的载体变成了互联网免费视听、下载资源网站与平台、客户端以及音乐资源获取的移动app、视频网站。

当音乐产业平移到互联网,却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的变化之一是,载体的改变导致音乐的价值变廉价了,音乐从一种具备价值的稀缺资源变成了互联网免费获取的资源。因为互联网的本质是分享与创造,音乐产业由互联网平台充当载体,用户可以是消费者、传播者,也可以是创作者,这样一来,用户自由创造音乐与内容的互联网机制冲击了原有传统的高冷的流行音乐制作发行机制。即互联网颠覆了音乐的传播、发行、创作、录音制作及艺人经纪等各个领域。

在唱片工业时代,音乐产业链上游是唱片公司即内容提供商与服务提供商即分发渠道,下游是消费者。歌手靠卖唱片就能赚的盆满钵满,演出可接可不接。互联网多元化的以流媒体为媒介的线上渠道轻而易举的颠覆了唱片业的分发渠道(CD为主的线下销售)与内容提供商(唱片公司)。也就是说颠覆了唱片业的盈利根基。面对新的市场规则与商业模式,传统中唱片业的优势荡然无存。

传统音乐产业链的规则被颠覆,版权与盈利难题难解

伴随着载体变化,音乐产业还要面对的是版权危机。因为互联网开始冲击唱片工业的时候,恰恰是互联网的草莽时代,在这个时代,谈版权是奢侈的,更别提版权费用。而传统音乐人面对无序分享、自由而混乱的互联网,则变得茫然失措,打击盗版的难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向音乐平台谈版权收费则往往因为缺少相关版权法律体系的支撑以及平台的强势而得不到应有的回应。根据相关的业内机构的《2015年音乐产业发展报告》中显示,正版CD的市场份额以每年40%的速度下降。

唱片业时代曾经依赖卖唱片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种盛世早已成为历史。要知道,就在去年,陈奕迅的唱片只卖900张,心酸之下,放话两年后退出歌坛。在互联网时代,理想状况下,音乐人的盈利模式可以源于版权购买、数字发行、广告盈利、付费下载。但在目前,前三者盈利都异常艰难,尤其是广告盈利。音乐不像电视剧,可以插播广告,也不像电影,有着海量的“影院”观影人群以及线下资源的铺设与支撑。因此,尽管每天通过网络下载的音乐超过两亿次,但音乐从业者很难从这些庞大的数字中获得应有的回报。总体来说,问题的根源并非是互联网稀释了音乐的价值,对原有产业链实现了破坏式攻击,毁掉了原有的产业链规则。

当版权付费迎来春天互联网免费思维在用户身上已难以扭转

但草莽格局总有被终结的一天。但发展到目前,已经逐渐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巨头开始愿意为版权付费,许多视频、音乐网站也在致力于引进正版。不少巨头也对互联网+音乐寄予了无穷想象空间,版权付费开始迎来了春天。我们看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在互联网上被独家授权之后,也几乎难以看到盗版。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趋成熟,版权逐渐提升到一个高度,有关音乐版权之争愈演愈烈。在2015年1月,网易云音乐起诉腾讯QQ音乐中的202首音乐作品侵权。2015年2月,腾讯和阿里以支付为由互相封杀旗下产品,网易云音乐跟随阿里系天天动听、多米音乐一同被微信封杀,理由是涉及盗版问题。

随着巨头之间的利益之争逐渐深入,音乐版权价值开始被各自拿出来当枪头使。音乐网站不断加大版权投入,正版音乐曲库已经形成产业规模,音乐视频类网站既成了渠道方,也是版权方。但由于互联网各路巨头多年以来都习惯举着免费这面大旗指哪打哪,攻城略地之后,于是问题来了,用户已经被惯坏了,他们已经习惯了音乐免费大餐,抛弃了唱片之后,更不会再有多少人愿意在互联网付钱听歌、听音乐,而在国外也同样如此,许多音乐都可以在pandora和Youtube上免费听到。

迎合用户的免费战略使得互联网+音乐进入烧钱游戏的怪圈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音乐产业的收入仅约4亿元。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有1亿付费用户,市场规模就会超过100亿。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的数据则是,2014年,音乐版权方的收入仅为1.05亿美元,整个产业里有1.8万音乐人,分摊下来人均4万不到。而在音乐产业链中的,一般都是唱片公司与平台发行方(音乐网站)合作,再通过平台方通过各种互联网载体与终端设备传播给用户。音乐人的版权的收益往往是与平台的分成中获得,而且是极少的一部分,但前提是用户付费,有数据显示,我国手机音乐用户仅有3.5%的付费用户。用户不付费,商业模式与收益都是空谈。而用户不愿付费,平台方的损失也相当严重,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每千首音乐消费,流媒体网站需要负担版权成本2.5元,带宽成本2元,而广告收益仅1.5元,净亏损3元。

因此,对于互联网音乐平台方而言,这也是一个为抢用户而不断烧钱的游戏,但也不敢轻易为盈利而向用户收费。因为Bat三大巨头在音乐战场还在不断角逐。阿里巴巴已战略收购虾米音乐、天天动听等,完成数字音乐的路径布局;腾讯的QQ音乐则通过大量撒钱大量购买音乐版权来搏杀市场,拿下了华纳、YG、索尼、英皇、华谊等多家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百度已将百度mp3、百度ting、千千静听等诸多数字音乐产品整合,完成新平台“百度音乐”的布局,并与多家音乐内容版权方达成了版权合作。Bat之外,网易云音乐、乐视音乐也风头正劲。多方厮杀正酣,大量充实曲库、购买正版版权、通过免费战略圈用户是当下各平台的默认战术。一旦一方实行收费,其他平台免费,则用户大规模转移到其他免费平台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互联网平台方也不敢轻易做收费的尝试。迎合用户的免费战略使得互联网+音乐进入烧钱游戏的怪圈。

平台混战价值链被分割行业标准缺失盈利模式与新人培育机制断裂

另外,在互联网+音乐时代,音乐人对接的产品形态不是唱片与专辑,而是手机代替pC成为最主要的音乐终端,音乐分发的管控空间更大,在上述所列的等互联网音乐平台上或者移动终端app平台上拥有自身的曲库和电台,流媒体音乐平台帮用户提供了快捷链接,但却没有撬动音乐人找到自己的盈利价值。

在国内,互联网音乐平台呈现多方逐鹿的趋势,也没有一家平台可以接盘所有的音乐用户,这导致互联网音乐平台的用户分散化,各个平台的价值被分割,音乐人的推广宣传局限性明显,同时平台方也欠缺对于独立音乐人和独立作品的推荐、流媒体推广与新人培育机制。前面提到,音乐人需要自己去经营与用户关系,挖掘存量市场。

虽然我们看到目前有成名歌手与音乐平台主动去挖掘盈利模式,比如去年汪峰鸟巢演唱会与乐视音乐团共同打造的线上付费Live现场,当时乐视音乐频道副总编尹亮表示,两天内有近6万人为线上付费直播与回播埋单。但说到底,依然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保证这种流媒体转播模式放到每个歌手身上都适应,一方面播放量与付费用户不能确保,另外盈利分成模式的合理性也难以确定。演唱会在线直播的模式以及通过向歌手送花这种增值服务模式欠缺互动点与趣味点,要抓住习惯免费的用户也越来越难。

总而言之,目前的“音乐人”的产品和价值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一条可行的路径是大唱片公司从音乐服务平台或者流媒体公司获得股份,让唱片公司参与音乐人的打造,音乐创作者在音乐平台作品。但这种模式面临着不同模式的利益分割与不同经营模式的差异下理念的冲突。

另外,国内唱片公司本身的行业标准的缺失与人才流失也是一大短板。在美国,三大唱片公司(华纳音乐集团、环球音乐集团、索尼)控制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早早通过自身实力与话语权制定了行业标准。中国的唱片公司小而多、分散,唱片业从日韩欧美引入,还未发展成熟就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大潮,尚未繁荣即已凋零,唱片工业时代打造出来的人才对接机制已经断掉,加之相比数字时代大潮,传统唱片公司的体制正在变得老化与脆弱,音乐从业人才也在逐步退出,手握资源的音乐从业者人才凋零,导致唱片公司缺乏相应的音乐产业链资源来培养扶持新人,多年前我们就已经看到,唱片公司对新人的培育乏力,难以见到经典的流行新歌的创作与推出,流行乐坛已经呈现出年复一年的青黄不接的景象。

因此,唱片公司若在与互联网渠道方的合作或者盗版侵权战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也难以制定行业标准与有效的盈利分成模式。

唱片业的辉煌已成往事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

唱片业曾有过辉煌时代自不用多说,上个世纪80、90年代,唱片专辑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业品,张学友、邓丽君等流行歌坛的大腕歌手只管录好歌,而海量唱片被灌制线源源不断的灌录出来,上市后往往被销售一空,但这种唱片时代流行歌手一张专辑引发成千上万粉丝集体疯狂追捧的辉煌如今再难复制。

现在的音乐消费方式,则是更加随性的互联网流媒体业务。如今的音乐人不仅需要连接制作资源把Demo做后期完成作品的定稿。还需要跟进对接媒介资源,搞定市场与创收渠道,把作品推向用户,而最难的是需要拉取新用户与粉丝,经营用户关系。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篇10

1.Kickstarter

创业创意:Kickstarter帮助艺术家和其他创造性工作者获得资金,创造性工作者只需描述自己的项目,设定融资目标,并为小额出资者提供特定的回报即可。

盈利模式:Kickstarter对所有成功的融资收取5%的费用。

2.etsy

创业创意:etsy是一个帮助用户买卖手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在线市场。

盈利模式:etsy对于平台上展示的商品收取一定费用,并对每笔交易收费。

3.Foursquare

创业创意:Foursquare帮助用户通过手机记录他们前往的地点,例如酒吧和饭店,并与好友分享。

盈利模式:目前该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与商户的合作以及应用内置的广告。

4.appnexus

创业创意:appnexus是一个购买网络广告的门户,使广告主可以随时监控并调整广告营销活动。

盈利模式:该公司已获得许多人才和大笔资金,这表明外界对该公司看好。

5.Secondmarket

创业创意:Secondmarket是一个非现金资产的交易平台,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交易各类金融衍生品,例如担保债务凭证、抵贷款支持证券和破产债权。

盈利模式:Secondmarket对平台上的所有交易收取手续费。

6.Stickybits

创业创意:Stickybits是一款移动应用,通过条形码帮助用户将媒体与实物关联起来。用户可以使用iphone或android手机扫描任意条形码,并在Stickybits上将文本、语音和视频与该条形码关联起来,当其他人扫描该条形码时,将会看到这些媒体内容。

盈利模式:Stickybits最初销售带有条形码的贴纸,预计未来将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收入,例如将平台授权给企业使用。

7.Hunch

创业创意:Hunch是一款推荐服务,相对以往的同类服务能够给出更大的推荐范围。例如,netflix根据用户欣赏电影的品味向用户推荐其他电影,而Hunch则就某些主题向用户提问,根据这些数据向用户推荐任何领域的产品。

盈利模式:Hunch目前主要是一个购物搜索引擎,但是其背后的技术可以提供给第三方使用。Hunch对于自己的用户非常了解,因此可以开展一些目标性很强的品牌营销活动。

8.Hotpotato

创业创意:Hotpotato帮助用户实时讨论当前发生的事件,就像是一个带有频道的twitter,不同频道针对特定的、时效性较强的主题。

盈利模式:Hotpotato可能有多种盈利模式,最明显的是提供广告服务。

9.Boxee

创业创意:Boxee开发免费软件,帮助用户在电视机上观看网络视频。

盈利模式:从今年夏季开始,内容者可以在Boxee上销售视频。

10.Kikin

创业创意:Kikin提供浏览器插件,根据用户的本地设置来订制用户的上网体验,当用户进行搜索时,Kikin将提供来自用户收藏网站的搜索结果。

盈利模式:Kikin将通过与内容提供商合作来赚钱。

11.Fluidinfo

创业创意:创始人特里・琼斯希望提供一个供全世界人编辑的数据库Fluiddb,这一数据库中的条目可关系到任何方面,包括人物、公司、地点和产品等,任何人都可以编辑这些条目。

盈利模式:该平台首先关注开放性,同时将通过对大规模商业性使用收费来获取收入。

12.onewire

创业创意:onewire是一个新型的职业网站,专注于金融业。它面向招聘人员,提供结构化数据和简历转送系统,确保金融业的任何空缺职位在数天内就能招募到合适人才。

盈利模式:onewire向招聘人员收取每授权1.5万美元的费用。

13.Square

创业创意:Square帮助用户通过手机接收信用卡付款,其产品为一个小型刷卡机,通过耳机接口与手机连接。

盈利模式:Square希望通过对交易收费来获得收入。

14.adSafe

创业创意:adSafe使广告主可以确保广告不会出现在具有侵犯性或是不恰当的内容旁边。大部分广告公司都会对广告投放位置进行审查,但是adSafe可以将这一过程自动化。

盈利模式:adSafe将收取服务费。

15.mynines

创业创意:mynines聚合了来自样品销售网站的商品,这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mynines到目前为止表现良好。

盈利模式:消费者在这个市场的支出越来越多,这一行业利润丰厚,因此这样的中间机构拥有生存空间。

16.omGpop

创业创意:omGpop是一个休闲游戏网站。

盈利模式:omGpop通过广告、游戏内商品和付费账号来获得收入。

17.BuzzFeed

创业创意:BuzzFeed是一款流行趋势聚合服务,通过一定的算法和人工编辑来挑出网上流行的内容。

盈利模式:BuzzFeed主要通过广告获得收入。

18.Stackoverflow

创业创意:Stackoverflow是一个“针对程序员的合作编辑的问答网站”,有风险投资家表示,该网站已成为许多程序员首选的求助来源。

盈利模式:该网站完全由广告支持。

19.makerBot

创业创意:makerBot制造“3D打印机”,用户可以设计并下载3D物体,makerBot的机器随后可以用塑料“打印”出该物体。

盈利模式:makerBot的机器售价75美元。

20.Speakertext

创业创意:Speakertext为Youtube视频片段提供能完全整合至视频内的文本,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文本来定位视频时间,并针对感兴趣的视频时间点创建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