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1:21

基础心理学方向篇1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工程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依据是,计算机网络是所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核心基础,网络编程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各方向(包括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软件开发基础,网络互联技术是网络工程设计的基础,而网络工程设计是网络管理分支方向的基础。

2.3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基础心理学方向篇2

00072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04729 大学语文 金融(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45 生产与作业管理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146 中国税制

04729 大学语文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会计(专科) 00157 管理会计(一)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会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55 中级财务会计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会计(专科)

00146 中国税制

04729 大学语文 会计(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66 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00020 高等数学(一)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市场营销(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市场营销(专科) 00179 谈判与推销技巧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77 消费心理学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市场营销(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78 市场调查与预测

04729 大学语文 市场营销(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电子商务(专科) 00893 市场信息学 00892 商务交流(二)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889 经济学(二) 电子商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898 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 00900 网页设计与制作 00902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电子商务(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77 消费心理学 06141 电力销售与管理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0157 管理会计(一)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6138 电力市场法律法规选读 06142 多种经营管理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0179 谈判与推销技巧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物流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364 物流企业会计

物流管理(专科) 05361 物流数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313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364 物流企业会计 05728 采购谈判与供应商选择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 05361 物流数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

05734 商业组织与过程

销售管理(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77 消费心理学

销售管理(专科) 00185 商品流通概论 00054 管理学原理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销售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律师(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919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00920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 0092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律师(基础科段)(专科) 05679 宪法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7 法理学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0247 国际法 00245 刑法学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4729 大学语文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7 法理学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5679 宪法学

行政管理(专科) 00292 市政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277 行政管理学 00040 法学概论 行政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07 现代管理学

04729 大学语文 行政管理(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前教育(专科) 00384 学前心理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387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00012 英语(一) 学前教育(专科) 00394 幼儿园课程 00385 学前卫生学 00392 学前儿童体育 00383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413 现代教育技术 00396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04729 大学语文 学前教育(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397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小学教育(专科) 00405 教育原理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415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 00012 英语(一) 小学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406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00417 高等数学基础 00416 汉语基础 小学教育(专科)

00413 现代教育技术

00418 数论初步 小学教育(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小学教育(专科)

06764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秘书(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510 秘书实务 00034 社会学概论 秘书(专科) 00854 现代汉语基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40 法学概论 秘书(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秘书(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024 普通逻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31 心理学 00012 英语(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429 教育学(一)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06 写作(一)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535 现代汉语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633 新闻学概论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 00595 英语阅读(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522 英语国家概况 00795 综合英语(二)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英语教育(专科) 00429 教育学(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031 心理学 00795 综合英语(二) 英语教育(专科) 00595 英语阅读(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522 英语国家概况 04729 大学语文 英语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6764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广告(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635 广告法规与管理 00636 广告心理学 广告(专科) 00633 新闻学概论 00178 市场调查与预测

04729 大学语文 广告(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室内设计(专科)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688 设计概论

00692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 室内设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视觉传达设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688 设计概论

00692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7206 摄影摄像技术应用 00012 英语(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7887 平面设计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7891 数字媒体视频编辑

05422 版面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8720 艺术欣赏

冶金工程(专科) 02049 物理化学(一)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669 炼钢原理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冶金工程(专科) 02183 机械制图(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1 炼铁学 冶金工程(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9538 炼钢学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183 机械制图(一) 02234 电子技术基础(一) 02185 机械设计基础 00012 英语(一)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205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2198 线性代数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2 英语(一)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2318 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30 电子技术基础(三)

02323 操作系统概论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0429 教育学(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31 心理学 00012 英语(一)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0431 教学设计 05197 教育电视节目编制(小教) 05199 程序设计语言(小教) 04729 大学语文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200 电脑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小教)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6764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网络工程(专科) 00911 互联网数据库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2 英语(一) 网络工程(专科)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4730 电子技术基础(三)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网络工程(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7129 java语言程序设计

02205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网络工程(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网络工程(专科)

07186 软件技术基础 交通运输(专科) 02570 运行组织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2569 运输设备 00020 高等数学(一) 交通运输(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1 铁路运输综合业务 02571 铁路站场 交通运输(专科)

05204 铁路财务管理

04729 大学语文 机车车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6353 机车车辆热工基础 06354 铁道机械设计基础 机车车辆(专科) 06357 机车构造原理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6358 机车车辆制造及修理工艺

机车车辆(专科) 06361 车辆工程 06359 机车运用及安全工程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2384 计算机原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12 英语(一)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2382 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城镇经济与管理(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277 行政管理学 05210 工业企业管理学(农业) 城镇经济与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803 财务管理 10433 城镇组织行为学 城镇经济与管理(专科)

02554 农业政策与法规 10434 农村经济统计 10435 创业管理学 城镇经济与管理(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中小企业管理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218 统计原理与乡镇企业统计 05216 税收与信贷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中小企业管理方向) 05215 乡镇企业经济活动分析 05214 会计原理与乡镇企业会计 05219 管理原理与乡镇企业管理 06571 管理数学(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中小企业管理方向) 05221 公共关系学(乡镇)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0595 英语阅读(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795 综合英语(二)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5248 英语写作基础(电大)

会计(专科)(电大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会计(专科)(电大方向) 05264 管理会计(一)(电大)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263 中国税制(电大) 04729 大学语文 会计(专科)(电大方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262 成本会计(电大) 会计(专科)(电大方向)

05260 企业管理概论(电大)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电大方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电大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263 中国税制(电大) 04729 大学语文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电大方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266 国际企业管理(电大)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电大方向)

05260 企业管理概论(电大)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4729 大学语文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5241 宪法学(电大) 05240 法理学(一)(电大)

05243 刑法学(电大)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5244 国际法(电大)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0024 普通逻辑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5274 写作(一)(电大)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0535 现代汉语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电大方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公安管理(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245 刑法学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0360 *预审学 公安管理(基础科段)(专科) 05679 宪法学 00355 *公安秘书学 00357 *治安管理学

公安管理(基础科段)(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义务教育(专科) 00429 教育学(一) 09276 *义务教育概论 09277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09279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义务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9286 *小学体育健康与安全教育 09285 *小学美术教育 09283 *小学英语教育 护理学(专科) 00488 *健康教育学 03000 *营养学 02864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02899 *生理学 护理学(专科) 02997 *护理学基础 03179 *生物化学(三)

基础心理学方向篇3

受力分析贯穿整个高中物理,无论在力学中还是在电磁学中都有应用。因此,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但如果学生对弹力、摩擦力等几种常见的力的基本概念及一些基本方法没掌握好,那就很难进行受力分析,也就很难学好高中物理。

1受力分析时的几种基础性的错误

在高三物理教学中发现,受力分析中弹力、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弹力作为三种基本性质的力之一,是中学物理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虽然单独考这一知识点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说几乎渗透在每一个力学题目中,是高考的热点。

【题1】三个相同的支座上分别搁着三个质量和直径都相等的光滑圆球a、b、c,支点p、Q在同一水平面上,a球的重心oa位于球心,b球和c球的重心ob、oc分别位于球心的正上方和球心的正下方。如图1所示,三球均处于平衡状态,支点p对a球的弹力为na,对b球和c球的弹力分别为nb和nc,则()

a.na=nb=ncB.nb>na>nc

C.nb

有很多学生选了C选项。这道题考到两个基本知识点:一个是受力分析,另一个是根据小球所处状态进行力的合成分解。选C的原因是受到重心位置的干扰,认为弹力的方向与重心的位置有关,认为弹力的方向由接触点指向重心。根据判断弹力方向的基本方法,相互作用的物体属于点点接触类型,弹力的方向应与过接触点的切面垂直,且均指向球心,与重心位置无关,故三种情况下弹力方向是一致的。这道题只有在深刻理解弹力的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判出。有时候,命题的角度和方式会出现各种变化,但判断弹力的方向应由基本方法决定,即两个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弹力,其方向一定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被研究的物体。

这道题是对弹力方向的考查,选错了的学生很多,说明在弹力的基本概念教学中,没有深刻地理解弹力的方向,以至于不能排除干扰应用基础知识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在进行受力分析时,这是一种易犯的错误。

摩擦力在生活中、科技中无处不在,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力学还是电磁学中都要涉及这个概念,因此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同时,摩擦力也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难点,由于摩擦力存在条件的复杂性、方向的隐蔽性、两类摩擦力大小计算的差异性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多变性,使摩擦力的分析成为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中最棘手的问题。

【题2】如图2所示,光滑斜面固定于水平面上,滑块a、B叠放后一起冲上斜面,且始终保持相对静止,a上表面水平。则在斜面上运动时,B受力的示意图为图3中的()

有很多学生遇到这个题就无从下手,学生常见的错误是选C。这道题考到三个基本知识点:一个是先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确定共同加速度的方向;第二个是把加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第三个是单独隔离B物体受力分析。选C选项说明是第一个基础知识点已经突破了,主要是第二和第三两个基础知识点突破不了。高一物理教科书在摩擦力一节中提到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这一概念学生记得很熟,但当遇到这一题时就不会应用。在这道题中B物体所受的弹力的方向肯定垂直于接触面向上。若B物体受到摩擦力,则摩擦力的方向肯定是沿着接触面,即肯定是沿着水平方向,也就是说C、D选项肯定是不对的。

这两道题其实是对弹力和摩擦力方向的考查。只要掌握好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方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灵活应用概念,解这两道题是游刃有余的。

弹力、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受力分析的基础。若不能正确地判断这两个力的方向,根本无法进行受力分析,无法应用其他的知识点进一步地解题。

【题3】如图4所示,质量为m的滑块静止置于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上,一根轻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的p点,另一端系在滑块上,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则

()

a.滑块可能受到三个力作用

B.弹簧一定处于压缩状态

C.斜面对滑块的支持力大小可能为零

D.斜面对滑块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等于1/2·mg

本题有很多学生选C选项,漏选D项的也很多。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解题时,忽视了从最基本的受力分析出发,只是凭主观臆断。按照受力分析的顺序,先分析重力的方向,然后是找接触分析弹力,弹力可能有两个:弹簧弹力和斜面的支持力,都是垂直于斜面方向的。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若没摩擦力,则滑块肯定不会平衡,但滑块静止于斜面上,所以肯定有摩擦力且沿斜面向上,大小一定等于1/2·mg。有摩擦力肯定有弹力,所以斜面肯定对滑块有支持力。

对于有摩擦力肯定有弹力这句话,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但碰到实际应用时,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受力分析的顺序。

学生在上面几道例题中出现的基础性的错误,使人感受到基础教学不容忽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回归基础的重要性,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导到“双基”上来,让学生体会到“最基础的,就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用的”。

2重视“双基”教学并不是对概念死记硬背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是其进一步认识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重视双基教学并不是对概念死记硬背,要求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只有理解的知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只有理解的知识才可正确地应用它,只有真正理解的知识才能得心应手地应用。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才能够进一步认识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把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做到融会贯通,多角度、灵活地应用知识。

有些物理问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得出正确结果,学生往往感觉难度很大。特别是不定项选择题,有些选项模棱两可,使学生无从下手。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掌握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物理意义。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尽最大努力多角度讲明物理概念的真谛,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回归基础的重要性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重视双基教学近年来,随着学校生源越来越差,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成绩差,不爱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得不够扎实。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内容。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务求使学生能够了解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带入其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例如,受力分析贯穿整个高中物理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该知识点时,可以参插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有意识地强化,使其牢固掌握。

从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内容看,应该回归基础在新课改、新课标的引领下,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是历年高考中所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学科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题目的设计上注重从生产、生活和新科技进展中取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无论是做平时的习题还是高考题,归根结底都要以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为前提。其实任何一道高考试题,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基本知识点构成的,所谓的难题,也就是几个基本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因此,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掌握是最重要的。只有对基础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运用它们进行分析、推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同时,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离开了知识的载体,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

无论题的形式怎样,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还是要牢牢掌握。只有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针对能力的薄弱环节,加强训练、提高,进一步更加灵活、综合地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薛金星.中学物理教材全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基础心理学方向篇4

【关键词】教育技术人才;教育技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61-05

当前虽然我国成功举办了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但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值得反思,认清当前国内教育形式及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分阶段有重点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

1.社会背景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是该专业人才需求上升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应用,教育技术逐渐从传统电教媒体技术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过渡,原来的电教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小学新课程的普及,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各学校急需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教育技术人才。从全国来看,中小学普遍缺少这类人员,尤其是不发达和偏远地区更是如此。

2.市场需求

有关调查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同时还有其他岗位,如;在学校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及学科整合;中小学教学媒体、计算机房、多媒体实验室(教室)、计算机校园网等的管理、维护;相关行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等。目前这方面师资主要来自于物理、计算机等其他专业,或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如果通过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则市场需求巨大。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有近2万所中小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按每所学校平均配置或更新1名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人员,则需求量将近2万人。

笔者对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教学人员方面,甘肃省民族地区(主要是指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市七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等)的绝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师资情况不容乐观,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中小学,平均只有0.38人/校,缺口较大,甘肃省民族地区还是非常需要教育技术教学人员,若按学校数计算,甘肃省12637所普通中小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按每所学校平均配置或更新1名教育技术教学人员,则需求量将近1万多人。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方面,甘肃省民族地区亟待培养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如果按每个学区平均配置或更新2名教育技术教学人员,甘肃省民族地区近300多乡镇学区,则教育技术管理人员需求量将近600人。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

1.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办情况

从我国高等院校开办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该专业越办越热。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首先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育技术学确立为教育学学科下独立的二级学科;截止2002年,我国有200多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近60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培养点6个;全国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校更是蜂拥而至,数不胜数。

2.学者的看法

笔者于2005年参加了由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有关专家作了学术报告,与会代表进行了分组讨论。南国农先生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相对于国外来说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形成了一个具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完整层次的培养模式。但与会代表在讨论时提出:美国教育技术专业大多不办本科,而是从具有其他专业基础的本科生中选拔人才进行研究生培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越来越不乐观,适当压缩本科生的规模显然已经势在必行了。

这些看法对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是否有必要举办这个专业?如何办这个专业?

3.学生的困惑

笔者在工作期间,各届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都有一些其他专业所没有的困惑,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两个:

(1)“我们专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这个困惑似乎与笔者当年上本科初学教育技术如出一辙。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称其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可大多数感同身受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科生都称:“电教系的学生,搞理论不如教育系,搞技术不如计算机系!”我们是否要考虑专业学生的“精”、“深”发展?

(2)“我们专业毕业以后到底干什么?”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学语文的毕业后教语文,学数学的教数学,学英语的教英语……那我们学教育技术的毕业后教什么?学生的这些想法也不无道理,作为师范教育,一般是针对中小学培养师资,与其他专业相比,传统专业一般与中小学科目一一对应,如数学教育专业对应中小学数学,但教育技术学专业无法形成此种对应关系,尽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而且也向学生讲解过,但学生的困惑依旧!

面对这些困惑,当学生问及时,有时虽然能搪塞过去,但心里却不是滋味,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该如何从根本上得到解答!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教学和学习经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与“业”何在?作为教育者或学校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专”与“业”?笔者通过亲身经历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教育技术人才可按“分类发展,指向明确,分向培养,各有侧重”的原则进行,下面对这四个原则作逐一解释。

1.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分类发展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行)中将中小学教师分为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三种,并制定了各自不同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因此,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师范类院校,应该区别对待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的培养。

在教学人员的培养方面,我们暂且不谈其他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着重讨论信息技术课师资的培养。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专业名称问题。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名称为:“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学科门类的“教育学类”(注: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专业代码是040104(教高[1998]8号);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名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属于“文化教育大类”的“教育类”,专业代码是660215(教高[2004]3号)。鉴于学生将所学专业与中小学科目进行对应的实际,建议采用“信息技术教育”或“初等教育(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名称(下文中称“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其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在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把从教从师技能练精、练深。

在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培养方面,专业名称仍可采用“教育技术学”(本科)和“现代教育技术”(专科)(文中统称“教育技术学专业”),但就目前形势可不必拘泥于“师范类”,在非师范类院校也可培养此类人才。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各类电教设备的操作、采购、维护和管理及电教软件的制作方面,把各类技术练精、练深。

2.培养目标指向明确

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各自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作者对全国28个省市的108所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乏业”的培养目标、专业不专的学生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欠缺等,并依据课程体系面向当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及“厚基础、宽口径、强实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等原则,设计了培养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教育技术事业,适应当地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具有专科学历的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当地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适应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其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主要培养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远程教育机构等教育系统设计、开发、运用的应用技术人才;教育影视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视台、广告公司、(教育)软件开发公司等媒体制作单位的教育影视系统及节目设计、开发、制作等应用技术人才;教育技术管理方向主要培养高等院校、中小学、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企业等从事教育(培训)系统管理、维护、评价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就业方向看,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自从2000年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应用课,但信息技术课师资大多数由其他学科如计算机老师担任,或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科生由于指向不明确,也较少从事这一职业,因此设立专门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师资的专业是形势所需。而教育技术学专业专门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目前,在中小学特别是中小学专门配备技术支持人员或管理人员是不切合实际的,但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以中学、乡中心小学为中心,设置区域技术支持人员或管理人员,以解决当前中小学信息化进程中所存在的设备闲置、资源浪费或不能很好共享等现象,还是必需的。

3.专业方向因地制宜

就目前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来看,2004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该专业的五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及现代远程教育。根据上述教育技术人才类型的划分和培养目标中关于专业方向的讨论,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可设置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方向,分别培养小学、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教育技术学专业可设置教育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管理、教育技术理论等专业方向,教育媒体技术又可分为教育影视技术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管理两个方向专门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教育技术理论方向培养有志于继续攻读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各院校应根据当地要求,且因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在院系不同,在各阶段凭借各自的优势,培养有特长的教育技术人才。

不同的院校将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在不同的学院或系,笔者大致将这些学院或系分成四类:教育类学院、教育技术类学院、传播类学院和信息类学院,不同设置的院系确定培养方向时,可以参考图1所示。

4.课程体系各有侧重

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李龙教授根据课程理论提出了一个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认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而专业拓展课程属于选修课,但作者认为,专业方向不同,专业基础课也应该有所区别,甚至可以设置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

一般来说,专业课程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从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后者又可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而是从课程类别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或核心)课、专业发展(或拓展)课。各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把两种划分方式混淆,课程体系中存在两种方式交叉使用的现象;也有人认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就是必修课,专业拓展课就是选修课,其实不然,课程性质和课程类别可以看做是认识专业课程的两种维度,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从课程性质和课程类别的二维视角看待专业课程,共有9中设置方式(即图中①至⑨),理论上任何性质的专业课程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中都可以按实际情况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分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但要保证必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

根据上述分析,作者设计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如下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课程

自从我国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以来,专业核心课程几经变化,80年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电视电声媒体、电化教育管理;90年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学、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处理;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在这些新旧更替的专业核心课程中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三门课程是始终未变的,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包括:教育技术学原理、教学设计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学、信息化教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

(2)专业基础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先行或预修课程,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基础看,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三方面,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根据南国农先生的看法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基础包括物化技术(如图片、录音机、电视、计算机等)和智能技术(如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系统方法等);艺术基础包括美术基础和音乐基础,由此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传播学;摄影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视原理、电视系统、电声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中外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教育学;管理学、教育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哲学、技术哲学、系统科学等等。

(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精”、“深”发展、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知识结构而设置的课程,一般按专业方向安排(故又称“方向性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标准解读、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中小学综合实践、教师口语与普通话、三笔字与书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微格教学的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认知心理学、网络教育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常用工具软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影视技术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视听心理学、电视节目编导。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管理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工程、教育资源的管理与评价、教育技术装备、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绩效技术与绩效管理。各方向均可以选择可设的拓展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前沿动态、教育技术学史、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等等。

(4)实验实践课程

实验实践课程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为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除个别演示型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外,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均安排为独立的实验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依附”实验实践课程包括在专业核心课(如教学媒体实践等)、专业基础课(如摄影基础等)、专业拓展课(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中相关媒体设备操作等实验实践,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完成,不再安排单独的实验实践课时。教育技术学专业独立实验实践课程包括:电子技术实验;教育技术基础实验、教育技术综合实验、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微格教学实践、光学投影媒体教学、电教设备维修与维护、电教美术与音乐、教育技术文献检索、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录像制作、电视系统实验、电声系统实验、电声教材编制、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教育电视节目制作、DV创作、影视布光与布景、非线性编辑;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教学网页与网站建设、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技术、局域网组网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见习、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四、效果及问题

1.效果

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分类培养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确立了专业之“专”和专业之“业”。一方面,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培养目标指向明确,使学生不至于有“出去以后干什么”的困惑,确立专业之“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培养教育技术教学人才,其“业”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和教育影视技术方向)培养教育技术之技术人才,其“业”在于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远程教育机构等教育系统设计、开发、运用,或电视台、广告公司、(教育)软件开发公司等媒体制作单位的教育影视系统及节目设计、开发、制作;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培养教育技术管理人才,其“业”在于高等院校、中小学、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企业等从事教育(培训)系统管理、维护、评价。根据作者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其毕业生目前的工作单位是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各半,其中教育部门的以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为主,而在非教育部门就业的毕业生中,以政府机关的行政人员居多,主要工作是日常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及与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学生不至于感到“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确立了专业之“专”。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教育理论与教学能力,其“专”在于从教从师技能,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和教育影视技术方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各类电教设备的操作、采购、维护及电教软件的制作方面,其“专”在于各类技术技能,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教育(培训)技术系统的管理维护、职业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专”在于各类管理技能。

基础心理学方向篇5

[关键词]大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吴锡平(1981-),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广告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策划、高等职业教育。(江苏无锡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40-02

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消费人群对商品审美意识和生活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大众视觉传播业的先行者,广告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它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将为更多人所需求。当然,这种日益增长且不断提高的需求也对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高端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它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上,着重培养行业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应与企业的发展规模、主要产品,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必须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在现阶段,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改革课程体系、与学科教育互为补充、形成自主特色,是其提升发展潜力,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站在产业的高度,针对各门类人才知识、能力目标进行科学梳理,打造“大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是达成这一目标的积极尝试。

一、以“大平台+多方向”为标准,明确产业人才培养方向

广告产业的基本生产形式是指广告公司受项目客户委托,围绕客户市场目标,为客户提供的广告、设计、制作、以及广告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服务。广告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广告目标的达成而进行,广告产品必须能够被目标群体或大众消费者接受,最终为客户实现市场推广目标。因此,整个广告信息的设计、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服务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广告企业会由于目标客户的不同、自身产品的不同、服务层次的不同,以及差异化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分解成各种专业化设计公司。这类公司规模有所不同、产值也有差异,但基本都具有同一个特点,即“多种经营,专项发展”。而“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正好与这一生产模式相对应。

“大平台+多方向”的建设思路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由文化课、基础理论课、基础美学课、软件基础课等通识类课程构成的基础型教学平台。这个平台上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学习和掌握,课程完成后具备在广告企业中基础岗位的任职能力。同时,通过大平台教学,学生能够逐渐对广告设计的各个门类产生认识,并形成各自对不同方向的认同感,为后续学习定下目标。第二阶段则是根据各个门类的岗位要求和能力标准,通过整合提炼,划分出若干个专业方向,制定分方向的专业进阶课程。学生通过各种分流手段进入此阶段后,将进入专业能力的提升阶段。此时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各方向的岗位核心能力为依据,以提升就业起点为目标,进行强化训练。“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利用有限的学时,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方向化岗位执行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同时具备大广告产业内的岗位迁移基础能力以及在专项岗位上的快速上升优势。

二、以“大平台+多方向”为依托,建立学生能力“差异化”发展机制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无法实现就业的情况下,任何对教育水平和手段的褒奖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高职院校将课程开设目标与“就业”相捆绑就显得合情合理。“教育”与“就业”并不矛盾,反而是递进关系,关键是要将与广告职业相对应的各项要求通过课程内容分解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灌输给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核心内容不是教学生应从课程中学到什么,而是教学生如何从课程中学。教师要区分课程内容中的核心能力、次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让能力水平各有差异的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各取所需。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告设计已从单一的平面设计发展为具有平面设计、会展设计、数字设计等多方向的大门类专业,因此,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未来不可能都是平面设计师,广告的生产力也不仅仅在于“平面设计”。由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以及教育分级制度的体制所限,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客观上存在美术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创意设计发展潜力有限等问题,换句话说,难以效仿本科院校实施精英化教育。所以,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当通过“大平台”课程的学习尽可能地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岗位基础能力,拓展基本就业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再通过“分方向”的专业教学,让设计能力各有所长的学生在课程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新的方向。这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精确把握,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其他岗位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形成务实的“差异化”发展机制。同时,也能为一部分有潜力、有目标的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拓展专业范围,以提高就业质量。

三、以“大平台+多方向”为契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我国广告设计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进入规范化、专业化的理性调整阶段,也就是说“就业门槛”正在不断提高。基于这一点,“大平台”基础课程就应承担起指导学生跨入专业门槛的阶段性目标。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基础业务――掌握媒体技术实务知识、市场知识,具备调研、人际交往、策划和文字表达能力;基础设计――掌握构成基础、图案基础、色彩基础知识,具备图形创意和软件基础设计能力。因此“大平台”基础课程的构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整合:第一,以体现全面育人为目标的通识能力课程;第二,以掌握相关业务知识为目标的业务基础课程;第三,以掌握图形美学和基础设计、制作能力为目标的设计基础课程。由此构成奠定本专业学生基础能力的“大平台”课程群。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完成多个方面的能力提升:首先,既有的文化课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其他跨学科知识继续得到补充和提高;其次,初步完成从一般知识学习到专业技能学习的角色转换;最后,通过各种专业基础能力的学习,对专业形成认识,并对照自身能力逐步明确发展方向。

如果说“大平台”课程对于学生能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话,那么“多方向”课程则是高职专业学习的深入以及核心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专业定型和技能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方向”课程的特点在于:均建立在共同的基础能力平台之上,但进入专业学习后,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并最终发展成独立的门类,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很难同时掌握这些内容,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找准方向重点提高,把某一个方向的知识技能学精学透,达到就业标准。目前我国广告设计行业主要围绕平面设计、会展设计、数字设计三个方向进行分类发展。其中,平面设计主要通过字体的排列、图形的创意加工、版面的结构组合等方面的技巧,形成视觉表现力,传达广告意图;会展设计注重在三维空间中多角度、多个面的视觉表现,结合灯光、道具等手段营造展示氛围;而数字设计则是以数字化的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感知元素,通过虚拟方式进行信息传达。三个方向的核心能力之间交集点较少,且内容较多,无法在有限的学制时间内全面充分掌握,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深入掌握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知识与技能。“多方向”课程群主要包括:(1)以掌握色彩、构图、包装、形象设计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平面设计方向课程;(2)以掌握空间效果表现、商业视觉推广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会展设计方向课程;(3)以掌握数字媒体表现、人机交互技术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数字设计方向课程。“多方向”课程是基于专业“大平台”课程之上的核心技能提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可分方向平行设置,采取科学的分流手段,引导学生重新组班,按方向配置教学资源,因材施教。

四、以“大平台+多方向”为载体,形成高效的执行和管理机制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的调研和规划,而对其预期效果的论证,则需要通过高效的执行和管理体制来运行和检验。在执行方面,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共六个学期,对照“大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这六个学期可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二个学期为第一个学习阶段,这也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的一个过渡和初期转型阶段,可将“大平台”基础能力课程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排入这两个学期。第一阶段完成后,专业所在院系可通过能力测试、学生自主选择等方式分方向,并进行班级的重新调整,如院校已开始施行工作室化教学,则可弱化班级概念。余下四个学期为第二个学习阶段,这也是学生在校三年中最为关键的专业技能提升阶段。“多方向”核心能力课程可在这个阶段植入,主要包括方向性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项目实践能力、顶岗实习能力的提升。在管理保障方面,则需要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总体框架下,对应“大平台+多方向”的建设思路,重点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1)建设具备方向性特征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对专业教材、课程资料、校内外实践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和功能调整,形成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学资源;(2)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动态化考核,建立配套的教学检查、实训管理、督导和评估制度,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强调过程性的评价机制;(3)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畅通,运用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学习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多途径、全方位了解教学信息、掌握教学动态,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4)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逐步完善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标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广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广告设计的方法与手段也处于不断升级和变革的发展过程之中。作为广告设计一线从业人员的培养主体,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手段必须适应产业的调整和发展。而“大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正是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积极探索,也将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艳彩.创新型广告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

[2]戴建华.浅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大视野,2010(20).

[3]彭金波.工学结合造就广告设计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

[4]孙肇论,严亚.高职广告专业课程设置偏差与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5).

[5]谭典.浅谈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J].美术大观,2008(12).

[6]王永生.创新方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基础心理学方向篇6

1背景透视

基础教育深入变革呼唤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均衡发展

1.1国际参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重建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引发学校重建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尽人意以及社会综合变革对教育带来的冲击。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动向与经验,无疑是各地判断自身基础教育时代方位的一大参照。在美国,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0~5岁幼儿教育计划,《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成绩问责”“黄牌警告”,跑向顶端计划(Racetothetop)等,英国2010年颁布了《教的重要性——学校白皮书2010》,法国针对高中学业问题推出了“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改革方案,日本在2008年出台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等等。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主要聚焦于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学校重建。有研究成果认为,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特征表现为:一是对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的反思,更加注重教育如何直接作用于人,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他们面向未来的终身发展能力;二是注重对学校的持续改进和重建,缩小学校差距;三是加强对课程的持续改进和更新,改革育人模式;四是对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重整,凝聚教育合力;五是对教育公平和卓越双重谋求。发达国家以重建学校为重心的教育改革,同当前我们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点是基本一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经验为我们谋划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资源和参照。

1.2国内坐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数量、规模、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改造农村学校,力促城乡差距缩小办学条件均衡;资助弱势群体,“让每个孩子享有均等的机会”,等等。但这些努力主要集中在发展数量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上,如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等。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内质发展方面,大多还停留在“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上。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性质、核心问题、理念、对策等缺乏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一切都聚焦到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问题上。如何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转型性变革,推动学校从“近代型”到“现代型”转型,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我们目前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上篇文章”,素质教育的更为艰巨的下篇文章正等待我们去书写,这“下篇文章”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如何进学校、进班级、进课堂的问题。

1.3区域视点

渝北基础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第一次跨越式发展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为时间节点,主要是由于人口大量导入,导致师生数量、学校数量激增,教育规模持续较快增长。此间基础教育主要发展目标在于满足适龄儿童基本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以实现人人“有书读”。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为又一个时间节点,以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为标志,渝北基础教育事业进入高位发展阶段,以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特征,科学、公平、均衡等新关键词提上议事日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级各类教育进入普及或者即将普及阶段,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要求教育不仅关注到每一个人的需要,同时又必须满足全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渝北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是教育发展或者说教育供给水平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多元化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教育品质和文化品位成为主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满足人人“读好书”,成为基础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

1.4理念聚焦

基础教育实现了人人“有书读”,是外延式地解决了教育改革中均衡发展的焦点问题,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均衡发展正从外延式发展走向了内涵式发展,于是出现人人要“读好书”。外延式发展注重教育的外观和形式,主要是依靠追加外部教育资源投入的方式来促进教育的外形扩张,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追求的是规模效益或办学条件的优化,是外在于学校教育的一种宏观的政府行动。而内涵式发展则反映教育的本质和办学的规律,力求标举教师行为、学校行为,是内藏于微观的底层实践的草根行动。也就是说,要真正发挥政府的宏观投资效应,最终还是取决于学校直至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由此表明,内涵式发展由外界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转向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学校内部组织制度和文化的更新,课堂教学的潜能挖掘,学生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探新,实现校长、教师在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育行为乃至整个生存方式的更新,最终促进师生精神生命的主动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完成学校从整体面貌、内在基质和实践形态的转型性变革。因此,就这种意义上来讲,内涵式发展不仅是现时代促进教育内均衡的新趋向,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创生性地提升基础教育发展的内涵品质,实现基础教育转型性变革的必然方向。

2行动路径

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办学思想引领的多元化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化发展,是生态调适的差异化发展,而基本途径则是学校文化建设。

2.1学校文化推动基础教育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样态。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也是如此,基础教育更是如此。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富有特色的多元化教育,而多元化的教育又需要学校的多元共存的办学思想。事实上,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每一个学校群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甚至是多种多样的价值追求,区域内的不同学校就共同构成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景观。多元共存是指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互相之间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发展,体现的是“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或者说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观。从学校层面说,核心价值就是主流文化,附加价值就是非主流文化;只有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原则,学校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采取容纳和引导文化心态,使非主流文化以各自特殊方式折射、补充、丰富主流文化,才能构成学校文化多彩生动的局面。从区域层面说,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学校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各学校追求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建设、学校文化的个性化,就可以形成“和而不同”的办学思想和文化理念。每一所学校以办学思想为核心的文化都具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优势因素,因此,办学思想的多元共存为各种学校文化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供了条件,各种学校文化在彼此借鉴优势、共同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产生了互相依存的共生性。各学校立足实际,合理定位,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找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把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的优势,这样既提高了各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走出基础教育“千校一面”的困境,同时又进一步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学校文化新景观、基础教育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2.2学校文化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化发展

科学化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具体到学校,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党的十七大鲜明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但无论如何,最后都要落到“发展”两个字上。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同样要坚持科学发展,“以师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渝北区学校文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譬如,渝北实验小学坚持“面向大世界,培养小能人”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生为本的培养目标,即是培养“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行知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渝北回兴小学以“雨润”文化为主题,践行“点滴丰润未来”的校训,智育坚持“重基础,润人智”理念,德育坚持“传红岩,润人品”理念,体育坚持“强体魄,润人神”理念,传统文化教育坚持“诵经典、润人文”理念,书法教育坚持“临翰墨,润人格”理念,普通话教育坚持“标准语,润人声”理念,兴趣培养坚持“多样化,润人趣”理念,全面实施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渝北区五星路小学坚持“五彩教育,星光灿烂”的教育理念,实施“红色”榜样教育、“绿色”生命教育、“蓝色”经典教育、“紫色”审美教育、“金色”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些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文化学校,不是因为学校某一方面的特殊表现,也不是仅有少数学生发展良好,更不是为创学校品牌而培养少数人才,而是既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追求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其显现出来的是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更“优”更“特”发展的办学特色,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内涵均衡取向。教育公平要求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平等,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只有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学校,才能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教育理想,也只有把学校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特色文化学校,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基本达到均衡发展的同时具有文化差异,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要求,满足教育优质发展、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

2.3学校文化推动基础教育差异化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关注的重点不仅从外部转向内部、由宏观转向学校,而且已从同质化发展转向了差异化发展。均衡发展理念中的“均衡”,既是追求优质的均衡,也是动态的均衡、相对的均衡、有差异的均衡。所谓差异化发展,是将差异不断转变为发展资源、通过不断变革形成的均衡发展,是“有效益的均衡发展”,它不是“削峰填谷”式的“平均”,而是多层次、分类型,并在多维多层、多向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得到共同发展。在区域范围内,一所学校某方面的优势,能够成为其他学校的榜样和动力;一所学校某方面的劣势,也可能成为其他学校的参照和动力。区域内的学校在优势互补、劣势互鉴的前提下,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最终获得相得益彰的差异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的主战场只能在中小学。教育改革只有深入到最核心的文化层面、最关键的教育教学活动领域,推进课堂文化、班级文化、学校管理文化等多层面、多领域的综合改革和整体建设,才有可能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文化基质和日常教育实践的真正转型,基础教育差异化、内涵式均衡发展才有可能落到实处。基础教育差异化发展,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独特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优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或技能。开发区域生态资源,建设校本文化,是基础教育差异化发展的重要策略。华蓥中学开发绿色生态资源,打造“温馨和谐、生命活力、健康向上”的绿色课堂文化,构建“三课五环”绿色课堂教学模式;渝北区花园小学开发花文化资源,满足学生喜欢花、亲近花的心理特点,建设“花儿朵朵”校本课程,体现环境美与育人美和谐统一的课程文化;渝北区天一新城小学坚持天人合一的“智慧教育”思想,施行智慧管理,创办“规范+灵动”的学校,培育智慧团队,造就“乐业+创新”的教师,传递智慧钥匙,培养“合格+智慧”的学生,形成了“与智慧同行”的行动文化。富有特色的课堂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最终凝聚为学校每一位师生身上的一种良好的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而只有这种内化到师生心里的文化力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因此,办好每一所学校,就需要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这才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标志,也是追求基础教育差异化、内涵式均衡发展的长久之计。

3特征剖析

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深度转型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尊重基础教育自身规律,尊重中小学办学规律,尊重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回归教育本源和发端的教育发展范型。以学校文化为动力,推动基础教育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深度转型。

3.1从发展主体角度分析,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型

外延式发展是由教育和学校外部主体力量驱动的被动发展,要求党委发力,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扫清体制机制障碍;政府给力,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社会助力,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等。以学校文化为动力的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则是教育和学校内部主体创造力驱动的主动发展。在体制机制保障、物质技术保障、社会环境保障基本到位的情况下,讲求发挥教育和学校内部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讲求文化软实力满足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重点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顶层设计,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唤醒校长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使校长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学生的生命发展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展现。

3.2从发展动力角度分析,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外源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型

外源发展是源自外部力量的发展,是在外部权威控制下的发展。内源发展是一种“自组织”过程,不是依赖外部的力量而是基于学校和地方内部生长能力实现发展,形成平衡状态。基于内部的生长能力强调的是摆脱基础教育发展对于外界资本的依赖,使学校和地方的办学主体重新回归到主导自身发展的地位,激发源自内部的生长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积极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学习创新的能力、组织动员的能力,等等。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内源发展方式,它依靠基层学校自身力量推动基础教育发展,而不是自上而下依靠行政命令推行的发展。基础教育只有依靠学校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内源性的生长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持续而长远的发展。

3.3从发展型态角度分析,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型

一定的规模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的规模,内涵发展就难见成效;然而片面追求规模扩张,使优质资源不断稀释,则是学校发展的误区。因此,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以学校文化为动力的基础教育内涵均衡发展则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学校走向优质的变革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优质化是一个学习的历程而不只是一个决策,是学校组织的自我完善与超越的文化重塑过程。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强化优质教学,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优质教学。在先进理念的观照下,运用科学的课程教材和合理的途径、方法,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使学校工作的中心重回到抓好课堂教学工作上,推进“卓越课堂”文化建设,谋求优质高效的教学成果和育人效果。

3.4从发展方式角度分析,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型

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集约发展。发展有粗放和集约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往往因缺乏科学的集约思想而造成盲目投资、设施闲置等浪费,结果常常是“硬件硬了,软件却软了,学校美观了,教学质量却下来了”。以学校文化为动力的基础教育集约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教师素质提升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以精细集约的方式开发文化软实力资源,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深入进行人事、财务、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充分发挥资源的积极效应,避免“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浪费,切实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效益和育人质量。

3.5从发展品质角度分析,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同质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型

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在校地面积、校舍建筑、运动场馆、设施设备、技术装备基本均衡的情况下,学校文化建设则是基础教育走出划一化、同质化发展误区,迈向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根本路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自觉树立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以文化软实力引领特色学校建设,不是少数学校的事情,而是多数甚至每一所学校都应当追求并能够实现的。特色学校也不仅是城市所独有的,而是应该在城乡社会中共有的、普遍存在的。因此,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打造学校文化软实力,创建特色学校,其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3.6从发展境界角度分析,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由模仿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型

基础心理学方向篇7

心理学考研学硕方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与言语,动作,情绪情感与动机、意识,个性倾向性与能力、气质、性格等及其有关生物学基础,方向: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人类学习与教育,方向: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咨询、幼儿认知发展、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学习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工业、社会、医学、运动和军事等领域的心理学问题;方向: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过程,群体与大众心理,司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体育教学心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基础心理学方向篇8

所谓价值取向,即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我们把价值取向叫做价值的指向性;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价值的指向性就是价值取向。无论是取向还是指向,其实质是以谁为价值主体,并对价值主体的需要,目标和理想作何理解的问题。而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取向受社会特别是农村本身的发展趋势来影响,取决于谁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主体的问题。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是指课程主题在课程改革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的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的价值倾向。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先后开展了八次比较大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回顾与反思,有助于我们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脉络,理清其价值取向的演变,特别是对当前如火如荼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重双基阶段(五十年代)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教育和课程也全面学习苏联。其中,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

这种以“偏重双基”为核心的课程价值观,其实是教学认识认下的具体体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过积极的意义,但由于长期以来一直被过分强调,导致了我国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其弊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教师而不重学生。第二,重管教而不重自觉。第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第四,重传授而不重探索。

(二)、培养智力和能力阶段(六七十年代)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前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在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先后提出了以发展学生智力为核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差不多以席卷世界之势在各国教育界传播开来。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理论界也展开了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关系的大讨论。

其基本观点和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程序上,主张“先学后教”或“先练后讲”,这是对“先讲后练”、“只讲不练”的传统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思考的结果。

第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坚持“学生自定步调,教师异步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而不必“齐步走”,但同时又不主张完全的“个别教学”,除个别学生(包括优秀生和差生)允许完全自定步调外,绝大部分学生则必须阶段性地集中学习,接受教师的统一指导。

(三)、强调非智力因素阶段(八十年代)

在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关系讨论的中后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智力的因素之外,还涉及到情感、意志的因素。1983年,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明确提出,教学活动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这一时期,关于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我国心理学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都无一例外地表明,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

(四)、注重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阶段(九十年代至今)

经过改革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上,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施中,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扼杀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能动性。

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把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迫切要求教学活动应当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同时,在世纪交替之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

1999年6月13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将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纲要》明确了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逐步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一项核心任务。

三、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元价值取向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主要有:为升学服务的价值取向、为本地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为农村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兼顾升学的取向、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三农”服务的价值取向。村基础教育的价值主体主要者是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为改变当前的境遇为了向更好的环境流动,他们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为升学服务的,他们观念中只有升学是改变他们的最佳途径而这种取向在表面上有造成了与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取向相左,而兼顾二者取向则是农村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重大进步。但在农村课程改革中这种兼顾的取向如何体现在课程计划中则又无良好的模式。内容的设置怎样能体现兼顾二种取向又成了问题,教育改革过程中怎样避免非此即彼和跛脚式的改革则又是教育管理和实施者头疼的问题。

基础心理学方向篇9

【摘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相互渗透和交叉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培养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目标、深入探索应用型本科培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综合素质教学体系的的培养模式;建立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保障机制,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保障

abstractBiomedicalengineeringprofessionisthebiomedicalsciencecombinestogetherwithengineeringtechniqueandpermeatesmutuallywithcrossofanewlyarisenedgeacademics.Fosteranapplicationtypeatalentedpersonwithprofessionalbiomedicalengineeringtofosteratarget,godeepintoaquestapplicationatypeanundergraduatecoursedevelopmenttheoriesteachingandpracticeteachingwithcomprehensivecharacterteachingsystemofofdevelopmentmode;managementandsupervisionoftheteachingqualityofundergraduatecoursetalentedpersonofbuilduptheapplicationtypeguaranteeamechanismandtheoutstandingapplicationtypeundergraduatecourseeducatestheshowofheavyfulfillmentteachingShowZhaocharacteristics.

Keywordsbiomedicalengineeringprofession;applicationtypeundergraduatecourse;developsystem;practiceteaching;theteachingqualityguarantee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医学与工程技术相互结合、渗透和交叉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专业化应用型高科技人才,应对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研究、教改与实践的对象,开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构建面向社会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贯彻执行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按照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工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遵循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科人才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定位于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人才服务面向的区域上,应立足与为区域经济服务,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类型等实际情况,以确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将现代物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理论、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科研能力,并突出应用型特色,致力于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立足于生物医学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领域第一线工程技术岗位,从事教学、科研、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业务培养的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基础牢固、支柱坚实、高素质”的教育目标,学习与掌握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医学仪器与设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的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掌握医学仪器与设备的原理与构造、保养和维修并具备医学仪器与设备设计与开发初步能力。

3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原则和特点[1]

坚持“基础牢固、支柱坚实、专业方向灵活具有特色,加强实践训练,注重整体综合素质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一专业不同方向应前期课程趋同,后期分化;课程设置上形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在应用性培养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强调早期接触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把教学改革成果固化到教学计划之中,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较强的实验课程设置;外语教学强化听说能力培养,调整听说课程学时比例;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应严格按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次序开设。能较快地进入角色、适应岗位工作。

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突出“三个突破[2]”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突破,由原来重点定位于批量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定位于培养个性化的、学有专长,基础牢固、支柱坚实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在培养学生个性化与自主教育上突破,自主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专业方向、教师与学习方式、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在医学工程设计领域上突破,本培养方案在强化医学基础理论、理工基础理论与技术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综合素质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4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成[3]

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以“基础牢固、支柱坚实、强化实践、突出创新”为原则,形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求学习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适应人才市场动态变化的需要。平台包括公共课基础(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平台、专业课(指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学科技术前沿课)平台。公共基础课按学科大类形成统一的校级模块;学科基础课按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基础形成统一系级模块;专业课按市场需求灵活设置弹性专业方向模块,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06年版)中总学时2827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854学时,占总学时30.2%,低于鞠平[4]报道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的50%。学科基础课1331学时,占总学时47.1%,高于鞠平报道学科基础课占总学时的40%。专业课642,占总学时22.7%.高出鞠平报道专业课占总学时的10%,这三个模快化课程比例,与2001年版、2003年版培养方案相比,公共基础课减少,而专业课增加,比较适合于当前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要求。

4.1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一是基础理论功底要求比较扎实,课程的设置要以保证后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为前提,为学生今后持续发展、继续深造打造一个好的平台;二是基础理论内容要实用、够用、管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未来的岗位上用得着、用得上、用得恰当;三是面向和服务于社会现代化建设,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新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本专业培养计划理论课1859学时,占总学时的65.7%。

公共基础理论课:主要为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基础教育等服务课程,在通用、够用、管用三原则下,适当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增加计算机、外语类通识教育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开设课程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文献检索,其课时占总课时的22.8%。

学科基础理论课:指从事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其今后持续发展及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基础牢固、支柱坚实、专业方向灵活,适合于分流专业方向的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对学科课程进行重组,学时进行重新合理分配。其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普通物理学、工程力学、医用化学、机械制图与CaD、电工与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实习、医用传感器、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内科、外科、诊断学)、医学影像诊断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成像原理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其课时占总课时的28.2%。

专业理论课与专业选修课:指从事本专业所必须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课程,主要设必修课有:医学仪器设计原理、医用检验仪器、医用光学仪器、医用核医学仪器、医用治疗仪器、医学影像仪器、医学影像设备;专业选修课有:亚健康检测仪器、医疗器械学、医院仪器设备管理。其课时占总课时的14.8%。

4.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架与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显著特点。具体要求是建立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见习、实习教学基地(点),通过主要课程的课程设计、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毕业设计以及部分专业课的案例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训练学生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毕业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平时实验、见习、实习、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做好实践考核与成绩管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实验教学课程模块构成:实验课768学时,占总学时34.4%(本学时不含毕业实习28周、毕业设计(论文)8周、职业技能训练8周、军训2周)。其中:公共基础课实验课时占总课时7.6%。学科基础课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18.9%。专业课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7.9%。

4.3综合素质教学体系教学方案

组建综合素质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五要求、三课堂、一贯穿”的教学方案,“五要求”是:一是以身心发展教育为载体,二是铸就思想政治教育灵魂,三是确立文化教育基础,四是把业务教育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五是创新(创业)教育为素质教育之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累后发优势。三课堂是:第一课堂以“两课”教育为核心,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之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第二课堂,以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等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为核心,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第三课堂,深入开展大学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及社会素质。

5建立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机制

5.1以人为本,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对师资类型、师资结构的要求与传统本科有所不同,它需要较高比例的具有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格,同时又具备工程师(主管技师)、高级工程师、教授高级工程师资格、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多数教学型本科院校中,真正具备“双师型”的教师不多,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我们的设想与做法是:首先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完成学历、基本技能达标任务。其次,是学校面向三级甲等医院医学工程科(设备科)聘请一些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第三是选派一些教师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鼓励青年教师挂职到三级甲等医院医学工程科(设备科)做“访问学者”,在现场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真正使学生接受“双师型”的知识教育。最后是通过函授、面授、进修等方式,或以老带新、业务讲座、外派听课及参加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双师型”教师业务水平,建设成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2以证为导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技能训练意识与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凭证和通行证,是表明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水平和技能的主要标志。它是学生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证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我们以推行双证书制度为切入点,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将职业资格证书(按工程技术人员)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环节中逐一落实各项技能的训练。早在2000年湖北省职业综合技能监定所已授予我院(指原咸宁医学院)“国家职业技能考试培训中心”资格,经几年的运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07年4月,我院向省劳动厅申报咸宁学院职业技能监定所,同年得以审批并正式挂牌。这一举措将给我院开办双证书教育创造了更有利条件,教学实践环节与院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可把双证书教育制度落到实处。

5.3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实习基地(点)建设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实习实训是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充分依靠生物医学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领域第一线工程技术岗位,把建设的重点放在省城三级甲等医院医学工程科(或设备科),它们有高新的医用诊断与治疗仪器设备和一线工程技术专家。目前,我院已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襄樊中心医院、宜昌中心医院、荆洲中心医院等18所医院签订共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合作协议书,并聘请了20余名高级工程师做兼职教师,承担毕业生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同时将这实习医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5.4以人才质量为目标,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是指为实现既定的教学质量规格要求,学校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和实施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狭义上讲,教学质量保障一般指教学质量控制[5]。我院是一所教学型的院校,在实施“创新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和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共有教学管理体系、教学反馈督导评价体系、教学研究体系和教学服务支持体系构成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框架。四个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只有四个体系高效率、高质量运行,才能保证高校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学院设置评估建设办公室,是独立设置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具体实施主要是通过立章建制,规范化管理来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实施,一是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要求各级领导深入基层、深入课堂、深入学生了解教学状况,对教师改进教学,保证教学质量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带动全院都来关心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二是教学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对提高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三是学生评教制度,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评议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咸宁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咸宁学院文件咸学院教[2006]19号).

2王能河,余大昆,余英宏.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听力学方向)设置与培养方案制定的研讨.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18(6):181.

3赵永平,武鹤,曹晓岩.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4,5:60~61.

4鞠平,任立良,阮怀宁,等.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4,4:34~35.

基础心理学方向篇10

长期以来,根据教指委的文件精神,我校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9年,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具体的思路和做法是:

(一)认真定位,强化教学改革创新

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以“务实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实践为主线、计算思维为导向,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为基本原则,以“强化实训,激励创新”为主要途径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思想统一和清晰的教学方向,积极投身到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中去。在教学上,重点关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计算思维的养成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强调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上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善于用计算机思维来思考和解决本专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自身也要不断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了解当前社会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更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最新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减少教学与实训内容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问题及“学校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差距问题。

(二)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

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长时间多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的使用为教学要求,没有计算思维理念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全面普及和水平不断提高,把计算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不新形势下断进行研究和推进,使计算思维成为当今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成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重心。现阶段,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了加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构建了计算机文化素养平台,新建了计算机认知实验室,陈列出早期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以及相同部件不同时期的产品,展台上还展示出用计算机开发软件设计的各种实际应用程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分组,三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计算机组装,在这里学生能够亲自利用计算机的各种部件组装计算机,同时进行测试和简单故障的排除,最后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中心醒目的地方建设了图灵奖获得者、计算机发展史、学生优秀作品电子展台和计算机名人名言图片展板,以营造计算机文化氛围,增强计算机教育的感召力。中心大力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大胆实施分专业、分模块、分层次教学,探索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一入校就开始接触计算思维相关的培养模式。建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pBL(案例+项目实训+教学视频)和多门课程的网上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从内网获取教学资源,对不明白的内容,在课外可从视频中得到解惑,增强了对学生综合立体化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构建基本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达到自觉运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和会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之终身受益。

(三)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

示范中心着力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目前,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其中“计算机基础教学通用平台”将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实验、数据库技术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集成在统一平台下,使该网站的资源共享率得到显著提高;网站的日平均访问量达到200人次,在计算机基础相关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高校通用实验报告管理系统”平台在多年的使用中不断完善,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实验报告批改”系统逐步转向一个涵盖实验教学全过程的“实验教学一体化管理系统”平台。这样,中心所开设的全部实验课程均顺利地由原来的纸质实验报告管理过渡到实验报告的全网络无纸化管理。在实行实验报告网络化管理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明显激发,平均成绩显著提高;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使用网络化、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工作,工作量明显减轻,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高校通用上机考试系统”平台,具有学生自动签到、领取试卷、提交答题结果、考试时间自动控制、考试结束时语音自动提醒等多项功能。同时,系统基于ip安全策略,具有一定的防抄袭、防作弊等功能。目前,已经在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C程序设计实验等多门课程的上机考试中得到积极应用,效果高效、准确,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化考试的目标。

二、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