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2:56

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篇1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西方基于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的服装设计教学理念和模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序幕。发展至今,全国已拥有庞大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然而,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从形式到形式”的教学模式,即国际时尚体系上游的服装形式本土化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诸如发展历史短,国际时尚体系的制约,产业设计人才的要求等。我们不能断言,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的30年里,培养了一大批“买手型”设计师,但是,在当今服装产业中买手型设计师大有人在。显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相对称,但与中国创新型服装产业发展方向不对称。其对称性表现为:二者均存在设计实践结构的不完整,以及对设计理念的淡漠和摒弃。具体表现为“从形式到形式”,即对服装形态的杜撰和对国际时尚体系上游服装形式的修修改改。[1]出于国情考虑,这种被动务实的学习方式在当时社会亦有它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一务实的路径,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型产业建造,显然行不通,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二、人们认识与表现事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需要转型,但其转型过程不是盲目的,需要根据人们对事物循序渐进的认识及表达规律来对症下药。认识的过程一般由表象到结构再到本质,设计、造物则由本质到结构到表象。设计、造物从本质(被造物)开始,即从概念(文本)开始。从本质上讲,概念(文本)即是事物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设计对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理想价值。中国服装产业和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对设计概念(文本)的淡漠或摒弃,其实质是对事物本质和价值的摒弃。毋庸置疑,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在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领域,的确没有创建多少有价值的本质,因为我们从西方人那里拿来了本质、形式和价值。我们必须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造物的基本规律,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理念,实现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就是基于造物结构,健全课程体系,即创建新的、有价值的相关学科和知识,视觉化理念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生产营销的相关知识。升级就是提升学生文本(概念)创新的能力。

三、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基础,培养目标决定于社会的需求和教育思想,前者是实践的要求,后者是理论的要求。[2]培养目标需要满足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要求。从历史角度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所培养的人才方能被社会所接受,为社会做出贡献。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内容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践双重要求的满足是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

1.系统、科学、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服装设计是一门时尚的交叉性综合型应用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知识体系的综合性、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尚前沿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当今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要以其专业特质为依据,建立以跨学科、多维度、宽领域为原则的专业知识系统,使其更加注重设计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乃至与其他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3]服装设计专业的转型升级基础应该包括课程结构的优化,不同科目之间的横向渗透与纵向衔接,以及每一科目各单元之间、各项内容之间的协调。[4]首先,服装设计专业的时尚性要求其专业课程内容应当具有时代前沿性,其国际性要求该专业应融入先进的国际服装设计思想与理念,符合世界服装设计流行发展趋势的技术手段,使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研究与解决现实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除专业知识外,文学、美学、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材料学、环境学、经济学、市场学及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知识,不但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伦理、环境伦理乃至全球伦理的关注[5],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还可进一步充实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构架。其次,服装的文化属性要求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的理解与学习。正如我国著名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言:“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可见,要想实现中国服装设计教育转型升级,促使中国服装产业繁荣发展,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中华人文精神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图1)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应当在保证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国际化、时代性与前沿性的前提下,补充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其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结合现代审美方式,研究传统文化,增强人文修养,把握历史文脉,将人文内涵贯彻到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从而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在设计实践中产生符合新时代、新环境的“新思想”,创造新的“设计理念(文本)”和“切实之体(产品)”[6]。

2.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建立。服装设计专业的特质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服装设计者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后,还需要将这种新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将其转化成可视的作品,从而完成整个创造过程。通过实践,设计者既能得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又能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也是在学习者、社会与专业学科三者之间进行有机融合与统一,构建一个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必然因素,用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社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新型专业能力。在实践课程内容上,增加与之相关的项目课程与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投身整个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亲身体验并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创造性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该类实践课程过程中,学习者还可有意无意间更多地接触他人与社会,通过融入社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能力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从而提升其社会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夯实基础。隐形课程的开展亦是非常必要的。在完善丰富了服装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可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商品属性,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服装行业之中,进行市场调研,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服装市场,有意地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隐性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内在意识,培养其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设计头脑,促使其树立独特的专业设计理念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激发自身潜力,发现自身不同,实现自我教育,以此来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关键

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并不代表具备一定的创新力,概念(被造物本质)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因为设计概念作为被造物本质的文本形式,是被造物体现的精神内容,也是设计的本质。怎样实现概念的创新,中间必须经历一个研究环节,才能实现现有认识—研究—深入认识—新的概念—实践—视觉化概念的整个过程。首先,创建有价值概念的基础是认识,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认识和概括,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我们提供了宽广的认识面。概念的创新源于认识的深化,没有认识不能形成概念,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概念的形成。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而产生变革,变革实现创新。所以,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在研究方面下功夫,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才能不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认识的深化,进而形成有价值的概念。认识是基础,实践是推手,研究是关键,这也是理论、实践、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所在。其次,概念形成的基础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挣脱原有认识与经验的束缚,实现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抽象、提炼、超越与升华,转化成新的、有价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有价值的概念,进而通过实践视觉化概念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我们所创建的设计概念不仅指向被造物本质,同时,它对于自然、特定的社会环境、企业和消费者生活应具有价值和意义,这是设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责任。如针对当今服装品牌高库存现象的研究,便于形成以降低库存为导向的设计理念,结合市场营销学和市场管理学,搜集资料并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对品牌市场进行认真分析,了解服装市场现状及管理模式。例如,研究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几乎“零库存”的现象,发现其有一套独特的管理与设计模式——基本款至上。(图2)简单的款式突破了年龄段细分的原则,适合任何年龄段的目标消费者,从而形成大的市场规模,且高比例的基本款降低了设计的犯错率,进而将设计师的精力放在基本款的设计及创新上,同时弥补了其他补充款式不足带来的销量问题。如此,有了设计的参照物,对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有的放矢,才能形成以降低库存、符合企业利益为导向的概念,完成设计的创新。又如图3,是国际时尚大师范思哲的印花作品。不难看出,作者将巴洛克、拜占庭、动物纹样等各种所能想象到的图案从它们各自的历史社会及图形的含义中抽取出来,摇身变成设计师自己的新的概念,应用于服装设计当中,将经典与艺术混搭,风格难辩,加之极简的线条、大胆的用色,使作品不仅成为静止的服装,更是流动的风景,给人们带来绝美的视觉盛宴。概念的形成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深入研究,实现认识的深化,透过事物的表面了解现象的本质,通过实践环节将新的概念视觉化,有助于实现设计从形式到思想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综合型创新性服装设计人才。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没有研究这一关键方法做桥梁,没有实践这一物化过程,我们的专业知识、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同时拓宽相关知识领域,通过深入研究深化认识并综合运用是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将学习者从他人知识框架的复制者转变为自我知识模式的构建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建立具有服装设计专业特质的新型意识与理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创新人才。

五、结语

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篇2

关键词:纸装;服装设计;设计思维;推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214-02

服装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师经常把服装比喻为人的第二层皮肤。就设计本身而言,服装设计是一项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服装是实用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产物,设计创意的发挥受制于商业成本以及市场等方面的因素[1]。因此,服装设计不可避免的需要考虑现存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生产的可行性、消费市场的认可度以及成本造价和盈利等等,设计的受制因素越多,其自由表达创意的空间就越少;但另一方面,服装与人类社会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任何艺术上的革新或社会新思潮的涌现都会给服装带来新的表现形式,而信息爆炸的今天又推动人类对“未来衣生活”想象的常规,新的服装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其中有一类服装,因为选择了以纸为材质,同时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样式和审美观,以一种全新的创作思维方式出现而被称为――纸装。

纸装的历史,伴随着纸的产生而出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纸服装的制作,随着造纸术的逐步提高,造纸原料也趋于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纸装最早的用途是制作成衣的雏形,被人称为样子,或纸样。制作者用纸代替面料,剪裁成预想的大致样式,以检验衣服的效果是否令人满意。成衣制成后,纸样也就结束了它的任务而被丢弃。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思维的拓宽,纸装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现代的纸装艺术,摆脱了成衣的束缚,特立独行,运用服装设计的理念,以各种纸材料为主,进行丰富多彩的拼贴、搭配。时至今日,由纸做成的服装已经成为可独立展示的作品。它们风格各异、新奇大胆,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它们制作简单,成本廉价,在各种展示活动中大放光彩。但问题的焦点在于,除了舞台,有谁会穿着纸装走在街上呢?这就是纸装设计不被大众所理解和认同的原因。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纸装设计的创意与怪诞却正是时尚的推动力,纸装设计中看起来极端怪异的创意背后隐藏着设计师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这些天马行空的概念将服装的意义无限扩展了。

一、创新实验,将视角面向未来服装领域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如果人类失去了想象力,没有了创新,文明的进步将停滞不前。“设计就是实验性的、概念性的方向……观念即使不比服装本身重要,至少也同等重要”[2]。纸装设计是启发创造性思维的设计活动,它表达的是最初的、独创的设计理念。纸装的材料廉价,所需材料触手可得;制作技法简单,主要利用剪、贴、塑等办法对纸材料进行加工,所以纸装的设计可以天马行空,纸装的制作可以大刀阔斧。纸装设计不仅带有强烈的实验意味,表现人们对现在、未来的思索,甚至还将服装设计的理念推到雕塑、家具和建筑的外延领域。有的设计作品就是将电器与服装概念相结合的纸装,通过模特的展示,电视机、椅子、钟表等生活用品与服装浑然天成,合二为一。大胆的创意除了充分吸引观众的眼球,还表达了现代或未来的人们与物品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就像衣服般不可或缺。新鲜奇妙的想法,总是赋予人们进行无穷创意的能量,并带领我们憧憬未来,试图对服装概念重新定义。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师都在试图通过各种材料、技术和工艺,创造更丰富的人类衣生活。

二、突破常规,重新解构服装概念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林林总总,从服装上就可见一斑。中国传统服饰讲究朦胧的意境,西方服饰则推崇科学的再现。中国古代服装宽大飘逸,注重和谐之美,淡化身材曲线,多以二维平面裁剪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已逐渐退出我们的视线。现在我们所谈论的服装设计,大体以西方服装理念为主流,讲究三维立体裁剪,表现修饰出穿着者的完美形体。有的纸装借鉴立体结构概念进行设计,但更多的作品却以无拘无束的全方位探索并自由地表现创意为宗旨,创作出打破人体限制的造型,跳出了服装传统美学的条条框框。有些系列纸装摆脱了西方主流设计理念,从东方服饰文化审美观与哲学观中探讨全新的服装内涵与形式之美,学习传统却又不故步自封,以写意的服装造型及夸张的剪裁观念,颠覆了大众认为的古代服装即保守的固有思想。纸装中借鉴中国画的元素,预留了让穿着者自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衣袖既可收拢成服装的一部分,也可完全展开成为独立展示的国画作品。该系列设计超越了服装的既有形态,大胆挑战现代服装的主流审美和裁剪方式,似衣非衣、似画似画、如梦如幻,其丰富的内容和含义值得人们思索。还有的纸装及彩绘作品,如女模特身穿紧身衣,在紧身衣上通体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青花瓷纹样,只在胸口部分装饰了纸做的白色花边;男模特的皮肤和内衣因为艳丽的彩绘而融为一体,根本无从分辨哪里是皮肤,哪里是衣服。设计师力图表达人与自然这个永恒题材,独到的灵感成功的隐藏了皮肤与衣服,衣服与彩绘之间的界限。人体、服装都可以成为画布,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这些设计与其说是纸装彩绘,不如说是一种对生命的另类解读,具有极强的表现性,对服装设计的既有观念有借鉴作用,成为服装更新设计思维方式的推动力。

三、体验材料美感,超越固有思想

一切艺术设计皆萌发于设计家头脑中的想法,并通过与材料、工艺、技术的对话而得到发展。众所周知,为服装注入新观念,为设计拓展新空间,是纸装设计最为突出的表现。现实服装必须用传统意义的面料来塑造,因为它最终要服务于人的穿着需要,但纸装设计师却可以无视这一点,他们运用另类思维方式,使纸装成为超越现实的作品,虽然制作纸装的材料都是人们常用或废弃的纸,以及不起眼儿的物品,但经过再创造性组合,使这些物品自身存在的形式转换为另外的内容和意义,比如以几条尼龙绳和有金色光泽的纸就组成的个性连衣裙,以及用线串联起的一次性水杯构成的酷感晚礼服;过期杂志、塑料袋、碎玻璃、羽毛等等在设计师的手中都能变废为宝,成为服装的时髦元素。如果说高级服装是凭借完美的设计和高贵的面料而被称为奢侈品,那么这些带有实验性和前卫性的纸装则凭借匠心独运而令人惊喜。在服装设计中,有时设计者过多地考虑效果图上服装造型的美观、形式的丰富变化以及色彩的合理运用等方面,而忽视了对于各种真实材料的亲身体验。事实上,材料艺术的创造和设计是非常注重创意的艺术形式,接触材料、贴近材料所带给人们的和由此形成的视觉吸引是无可比拟的。在纸装设计师的眼中,制作材料不分贵贱,也无美丑之分,就看应用的是否恰当。不同材料可产生不同的悬垂感、厚薄感、轻重感、柔软感以及粗糙感和细腻感等,不同材料传达的效果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一件纸装作品上应用二三种不同材料比较合适,四种就略显多了,搭配不好会产生俗气之感。效果强烈的材料应用在上装、领、袖、腰带等重点处,可更好地彰显视觉冲击力;效果普通的材料安排在内衬、下装等衬托位置,则可起到较好的陪衬效果。某种意义上,材料的搭配设计关系纸装作品的审美价值高低。

四、结语

设计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每位设计师对纸装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是不同的。而所有的设计精髓在于创造,因此设计必须突破固守的观念,如果说服装属于设计,而纸装则属于创造。纸装设计可以忽视服装的实用功能和使用价值,而关注设计的艺术与文化属性,从物质与载体、科学与未来的角度研究服装的各种性能,并尝试以设计来改变和创造新的生活形态。

“设计是指创造前所未有的形式和内容的思维和物化的过程。”[3]从此来看,纸装设计表达出了设计的实质精髓,而其百无禁忌的设计理念都是围绕“突破”展开。因此,其积极的精神价值与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其具有观念启发意义,勇敢挑战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式,无视现行的规则、载体和表现手段,抛开一切限制因素,探索全新的服装表现形式,为服装设计提供全新的思考领域。与此同时,纸装设计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传达一种独特的设计思潮或潜在的意识形态,引导和预测了未来服装的发展方向,笔者相信纸装设计的手段和方法的融入必将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君.装饰[m].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2009:7.

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篇3

提到居家服,很多人就会想到睡衣、睡袍,确实居家服最早是从睡衣、睡袍这个内衣品类里划分出来的,但随着国际时尚行业的冲击,现在的居家服早已不在是这个狭隘的概念了,其范围更大更广。早在16世纪,当欧洲女性最先穿上睡衣起,它就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在不停的变化着,在不停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到20世纪,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睡衣的款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睡衣不在只局限在卧室这个生活空间,同时,随着新型服装面料的使用,睡衣这个概念也就逐渐转化为家居服的概念,它也成为人们在家里穿着的时装。

2、居家服饰消费市场分析

2.1国内居家服发展概况

相对国外而言,国内的居家服概念是很晚才出现的。在改革开放前,国内的人对睡衣都没有什么概念,更何况居家服的概念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服装企业开始生产睡衣,商场开始有销售睡衣的专柜,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睡衣,并接受它。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空间开始发生很大的改观,居住面积的增大、个性化室内装修、社区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等,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在人们布置新家的的同时,也开始注重选择与家的氛围及内外环境相协调的居家服饰,愿意消费在能力范围内的居家服。这种消费观念的改观也就带来了居家服饰的发展市场,促进了居家服饰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背景下,于2007年成立了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家居服专业委员会,这也就标志着摆脱了服装和内衣的附属品地位的居家服饰,终于成为一个独立的服装行业。国内的家居服行业虽然才刚刚起步,在产品设计、加工生产和销售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但随着国内居家服消费市场向时尚性、个性化的发展,使家居服行业成为服装业里的朝阳行业。同时,随着家居服品牌的增多,消费者对家居服这个刚刚兴起的服装品类也有了新的认识,但行业内优秀设计资源的匮乏,导致居家服产品在整体设计上的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家居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2国内居家服饰消费市场分析

一直以来,国内消费者由于不了解居家服饰的穿着文化,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认为居家服不是生活必需品“,居家服就是睡衣”,购买居家服是浪费金钱的表现,因而从心底里排斥居家服的消费。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国内消费力相对较低,相比经济发达的欧美各国,其民众生活富足,自然重视高品质的居家休闲,所以穿居家服成了一种生活风尚。同时,受中国传统“节俭美德”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却存在着消费观念滞后的问题,消费者认为外衣要买品牌的,而在家穿的衣服和内衣就无所谓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上各品牌居家服饰差异性很小,产品总体风格不稳定,设计缺乏个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居家服饰市场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要将这个潜力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是需要一段适应期的,而现在这个消费市场正在靠近我们。通过数据调查显示,在欧美国家,家庭中人平均年拥有居家服18套左右,在韩国、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家庭中人平均年拥有居家服也高达8套左右。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消费能力在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穿着意识也有了质的飞跃,普通消费群体对居家服的消费也开始启动,居家服饰现已成为服装行业中增长最快的品种。

3、居家服饰的创新设计

3.1居家服创新设计的重要性

我国的服装行业一直在创新与传统、束缚与机遇的矛盾中前行,从国际水平来讲,我国的服装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处在以“双手”来换取低利润回报的工业时代,而经济发达国家的服装行业,是以新信息、新技术的“头脑”来赚取高额回报的后工业时代。且在当下,我国的服装行业正处在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的不稳定、服装成本的上升,使服装行业如何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如何尽快地从成本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正在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在这种契机下,增加国内服装的国际市场意识,注重服装产品的创新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创新设计是提升服装品牌品质与附加值的必然选择,服装品牌和服装产品的灵魂是设计,只有做强设计才能做强品牌。但我国服装产业里真正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原创品牌却很少,很多品牌还处在模仿、抄袭的阶段,有的品牌虽然进行了创新,但创新的深度不够,还不足以引导市场的流行,只是做了微创新,这显然不能引起国际时尚界的关注,缺少创新意识的服装设计成了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路上的硬伤。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武学凯曾说过,服装设计必须以创新为基点,不能盲目地跟从别人的设计,模仿设计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在设计中将永远落后。对于我国的服装品牌来讲,只有更新设计理念,提升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才是创立品牌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对那些想进军国际时尚界的服装品牌。当前,国内高端的居家服品牌很少,居家服市场整体档次较低,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居家服饰行业缺少创新意识的设计,使产品的附加值低。虽然居家服饰有很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企业要发展、要获得高额利润,单单依靠销售量是不可行的,相反,通过对产品的创新设计,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促进企业的发展,又可获得高额利润。

3.2居家服的创新设计

根据居家服的功能和穿着场合,居家服可以划分为睡衣、家务服、亲情服、会客服以及居家休闲服等。随着“家文化”内涵的普及,居家服饰不再常态化,它更多的体现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成为国内民众的“生活时尚”,这就促使居家服饰的设计要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分析,要改变现有居家服饰存在的不足,在设计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3.2.1从单纯的居家装设计,延伸为情感设计

在以往的居家服饰设计中,设计师都是为设计而设计,没有注入很多的情感,而居家服饰恰恰是要体现家庭的情感关系。它要体现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实际上居家服饰不论是在外延上还是内涵上都是爱的体现,因此,在设计时要将单纯的服装设计,延伸为情感设计。如居家服中的亲子装、家庭装的设计,过去虽然有这些产品系列,但在款式上基本是雷同的,设计时只考虑了性别、年龄之间的差异性,没有考虑穿着者在“家”这个特定环境中的角色定位及情感投入,从而使服装设计出来缺少个性,没有差异化。

3.2.2设计概念上扩大居家服饰的穿着空间

家是人们放松自我的环境,是人们注重自身健康、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的生活空间,因此,也就应运而生了各种各样适合居家的运动。居家服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其穿着范围也就不在只是局限于“小家”这个范围,它从卧室、客厅延伸到小区花园、活动场、休闲区等地,展现了现代家庭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在设计居家服时,应结合其穿着场合与活动特点,在保证其舒适性、整体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安全性、趣味性、创新性的设计需求。

3.2.3居家服饰制造工艺的创新设计

居家服饰的创新设计不单单是体现在款式、面料等方面的改变,它还要依赖于服装制造工艺的改变,落后的设备、低级的加工技术,是不可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服装,也不可能体现出设计师的创新理念,只有将创新理念与创新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服装的创新设计。

3.2.4针对目标顾客群体特点,合理组合产品类型

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观念、消费需求也就不同。年轻的消费群体更多地追求商品的时尚度,中老年消费群体则更关注产品的品质。设计师应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特点,设计组合合理的产品类型。

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篇4

1体系完整,将美术对服装设计影响系统阐释,具有逻辑性

多数院校中,美术基础课以素描和色彩为主,素描课程的大量时间是在利用石膏像和静物来锻炼造型能力和空间感,即使有人体课程,也是以传统概念和手法描述人体的结构、体积感和空间感。这种传统美术基础课程不仅占用大量时间,还使得真正进入服装专业基础课程时,学生仍然很难将由石膏像和静物写生锻炼出来的造型能力和空间感运用在服装画上。素描课程上又要花费大量课时讲授人体结构、比例的内容,针对时装的风格和表现则限于时间而匆匆结束,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对设计课程的学习和掌握,也导致他们很难在时装画上形成自身风格,更好地表现设计。该书第一章从概论入手,介绍服饰素描的基础知识,先是介绍传统素描艺术与服饰素描艺术的相辅相成关系和它们在目的和功能上的差异,梳理了两者发展的历史脉络,强调服饰素描是一个年轻的概念,在今后的发展中也需要总结和完善,又向读者介绍了服饰素描的训练方向,从能力训练、学习过程、必要条件方面进行阐述,又提出服饰素描针对性的要求。在第二章中,作者从不同方面介绍服饰素描的基本概念,读者可以了解到透视的概念,形体、结构的概念,影调的概念,线条的概念,达到在实际运用中这些概念能够在实践中有具体的体现。第三章又提出服饰素描基础性训练,通过对几何形体生活器物及服饰品、人体造型、人物服饰造型等训练的系统阐述,帮助读者找到方法,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和造型观,在此章中,读者还了解画好人体是服装画的基础,也是一位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服装画人体不同于传统人体绘画,要适当拉长和美化人体,但是在绘画时不能随意拉长或者变形,在拉长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形要准确,骨骼的表现要到位,结构要对。向读者讲述了服装人体美术的基础概念,使得学生了解传统人体美术和服装人体美术之间的差别,并且掌握服装画人体和传统素描人体在画法上的不同。在第四章中介绍服饰素描表现技法,通过介绍工具与技法、明暗法与勾线法、服饰素描的质感表现,人物服饰素描技法的表现让读者在具体的案例中找到学习方法。第五章作者介绍服饰素描的主要造型手段的分类,全面具体,作者可以了解到阐述性服饰素描、特质表现性服饰素描、意象表达性服饰素描的不同表现形式与技法。第六章作者将目光投向服饰素描的语言表达,强调比例与协调是两个不同系统里的概念,视觉与平衡的手段可以用轻重、虚实及形体的消失点、支撑点的处理来完成形体归纳组件的摆放,还强调用对比与反差的手法来打动受众,触动最富含情感的那根神经。最后一章作者挑选在世界艺术史发展中的优秀作品,供读者借鉴。可以说,该书具有逻辑的将美术对服装设计影响系统阐释。

2内容丰富,全面介绍服装设计中有关美术的理论,具有完整性

作者在此书内容介绍上始终以育人为目标。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把握教育模式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其分析能力,此教材内容全面,并且指导课程设置,在本章开头,重点强调本章的难点、重点和专业技能,在创新上作者也做了文章,从具体内容的背景和热点出发,增加具有学科时代的新理论和内涵,更加引人注意的是,教材内容还从应用学科入手,增加了实践环节,更加具有针对性。在介绍方法上,作者通过直观的方式、丰富的表达,通过新媒体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表达作者的理念,表达服装人体美术的内容。绘画与服装设计两者之间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之间渊源却很久远。众所周知,在画中可以描绘华衣美服,在服装上绘制精美的图案,在画中描绘华衣美服,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该书整体内容都立足于服装发展的基础,并且结合绘画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和分析,为读者介绍素描基础知识、素描的基本技法以及服饰素描的主要造型手段,加之生动形象的作品展示,读者可以了解到服饰素描以软件物品为主要内容,与其他设计类素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描述的主要对象不是以硬件物品为主,而是大量软件物品,如不同质感的面料、不同纹样的面料、不同服饰配件配饰,以及它们与人物、人体的搭配表现,配合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技法和表现。服饰素描以人物造型为辅助参照,服饰素描的所有物品几乎都以人物造型为参照依据,都必须在人物造型上找到恰当的空间位置,并与之密切配合,不能出现物品与人物在空间存在上的矛盾,作为服装设计作品展示平台的人物,对此进行大量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训练,为服装素描的造型基础提供必要参照和基本支持。服饰素描还以服装服饰为应用对象,服装设计素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以服装服饰设计为应用对象,对其衍生出来的造型任务进行研究和训练,都必须在人物造型上找到恰当的空间位置,相对来说,准确表达服装服饰是服饰素描的第一要义,人物表达通常只是陪衬。该书论述完整全面,内容详实。

3理论深厚,生动传递美术在服装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具有实践性

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篇5

关键词:服装设计;水平思维;创新;消费者情感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03-02

一、水平思维概述

水平思维,亦称为水平思考、发散性思考,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爱德华・德・博诺博士提出,为弥补“垂直思考”的缺点应运而生,寻求自僵硬的成规中逃脱出来,但并非叛逆而是创新。服装设计中的水平思维是以服装作为产品的物质功能为基础,将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物品、概念等通过跨界、杂糅的思维形式,加以整合到服装设计中,从而给用户传达一种非凡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诉求。当今社会一直处于一种快节奏、高效率、强压力的状态下,导致生活压力非常大,而情感体验作为人类本能的需求,这种内心最质朴的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新倾向。人们正试图应对每一种新技术都进行在非物质方面的情感价值上的补偿。这给服装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现代服装设计不应简单追求机能价值,而应该在设计中强调精神、象征的功能和文化意义,应充分感悟消费者的情感体验。

二、水平思维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再是功能至上、纯技术化的单一设计理念所能满足,渗透更丰富的文化、情感和乐趣元素,表达更加多元、个性的心理诉求才能实现与人们心灵最深处的情感加以碰撞。通过将水平思维植入服装设计中,不断将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糅合,开展跨界思考和交叉借鉴,实现将多种流行元素并入设计的服装之中,让消费者在享受其功能的同时,更享受其所带给消费者的个人品位、个性、情趣等深层面的精神体验。

(一)体现时代特征

低碳、绿色环保是近些年来提的最多的字眼,服装设计应充分体现这样的时代特征,于是,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应运而生,绿色服装设计是基于人们在工业发展中对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认识,以节约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从美术设计的角度,更多从回归大自然的环境,将自然界的形态,特别是色彩引入设计中去唤起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设计师以各种形式,技法表现对自然的推崇和重视。这种理念的深化还将有效促使服装面料等的创新,各种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人造纤维等的研制和投入使用将进一步加速,均将从根本上改变对服装本身以及服装设计的理解。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精神高度紧张,使人们从新认识到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温情、友谊及优雅的古典情调,能够给嘈杂繁忙的现代生活带来温馨的慰藉。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出现以各种反映旧时宁静、安逸、平和、浪漫的乡村田园题材,在网络新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表现形式和仿真新型面料,回归自然的色彩,舒适合体的设计。在当下,服装产品的主流趋势应该是一方面在内在上侧重于环保、科技含量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在显性的特征上转向符号化、休闲、能够愉悦身心、不带来任何负担的趣味化产品,更加彰显个性的情感特征。

(二)体现技术先进

高科技也在改变着服装设计的传统思维。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图形学技术和仿真技术等信息技术下的虚拟服装设计技术,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传统服装设计行业。在美国虚拟服装设计网站已出现很多,一方面,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设计,顾客与设计师共同设计,利用人体三维服装模型进行二维服装片的设计,并把服装衣片缝合后穿戴在三维人体模型上。通过选择和设置布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参数等,设计师可以对话式地进行服装和人体的动力学运动模拟和仿真。通过观察三维服装的运动模拟和仿真效果,设计师便可以直观地考察它在服装设计和布料及图案选择。如果设计师对其结果不满意,可马上在二维或三维空间进行衣片形状和材料的修改来改善其效果。另一方面,将服装设计与动画创作结合的水平思考下形成的超维视觉服装设计也是对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超维视觉服装设计是指把人、人的心理、人的视觉和人的审美及人的情趣等诸多因素考虑到产品的设计中去,注意对环境心理学和观赏心理学的运用,并开拓和丰富了设计人员的视觉设计思维,从过去只重视画面的造型、色彩、构图的狭小空间里站出来,以超维视觉的设计观念,以更高的创作精神,对人的心理、环境以及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关注,统筹设计,逐步完善人、服装与环境共溶的全面关照体系。

(三)体现文化内涵

在今天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人们对社会文化的需求显得十分迫切。在服装等方面的需求,更是重在文化内涵的表达。通过对人文艺术与服装设计的跨界思考,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服装设计中,一方面可体现出服装所诉求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更显东方神韵。另一方面在设计方式也可通过水平思考实现创新,让设计师更加亲近接触消费者,以实现产品基础开发与消费者的沟通结合,一方面是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创造性的融入消费者的人文情趣,譬如,在服装设计中与消费者的涂鸦实现互动,在审美上实现设计师与消费者的融合,开发出由消费者审美观引导的高品质服装,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进而达到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双重效果。在当代社会,服装可被视为一种能满足人心理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可以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水平思维,将无形的人文文化内涵与有形服装设计结合起来,并不断融合、深化,增强服装的时代感和文化象征意义,而且不仅表现在服装的表象,还映射在其本质中。

(四)体现流行创新

夏奈尔曾说过:时髦并不仅仅停留在衣服上,时髦是在空气中的,它是人们的思想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周围发生的事物。大凡国际著名服装品牌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去诠释流行的概念,在款式风格、图案色彩、面料工艺等方面引领时尚。流行总是阶段性的,但是通过水平思维我们可以借鉴不同行业的发展进程乃至优秀的产品加以引用,通过它行业的流行促成服装的流行。迪斯尼曾创造了童话王国的神话,其也带来了米奇童装的快速发展。apeC会议本是一项国际政治会晤,但其让唐装走向了全球等等。

另外,复古的倾向和传统精华的继承都可成为佳作或时尚。中国民族服装中富有机能性的要素和独特的装饰要素可以被国外服装设计师所吸收,同样,我们的民族服装也可不断地去吸收国际服装中的先进因素,使自己的创造得到发展。在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海魂衫曾作为一款经典的服饰而存在,你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流行。从多角度、大范围去考虑流行的内涵,通过水平思维实现对流行的创新,创造性引导消费者流行趋势,才是服装设计所要努力的方向,而不仅仅是跟风。

三、服装设计中融入水平思维的现实意义

(一)水平思维有利于延伸服装设计的价值创新

水平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使服装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周围的事物”的影响,并实现有效的植入、糅合,增添服装更加丰富的内涵与价值,使得服装设计富于美感,充满情趣和情感体验,更加拉近设计师与消费者、有形产品与无形情感的距离,更加使得产品富于时代气息和流行概念,贴近消费者的精神层面。同时,将有效满足人们追求表现个性、实现自我的审美观念的需求,映射出穿着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素养。

(二)水平思维有利于启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

水平思维是一种方法论,它所传递的理念将促使服装设计师进行解放思想,不拘泥约束于某一特定个体和概念,而是从更大范围、更多角度去考虑设计的问题,设计师创造性灵感将被有效引导和挖掘出来,从而使得服装设计多元化趋势加速,产品更加丰富,流行、审美的概念更加深化,也有利于整个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水平思维有利于设计师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

作为服装设计师,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让消费者对你的设计感兴趣,就必须处理好服装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设计师与消费者实现创作设计上的交流,以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对服装的社会因素、审美因素、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等方面考虑的关注,不断融合服装的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深化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从而在情感、功能和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设计出集美感、功能、文化与一体的作品,以满足人们对服装的多层次需求。

(四)水平思维有利于服装设计的差异化需求

服装设计的差异化,不仅是服装设计行业本身的要求,也是服装企业乃至整个服装行业的需要,水平思维让服装作为产品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有利于感悟消费情感等精神层面的要求,更加彰显人们个性的特点,这些所产生的引导功能都将使得服装设计走向差异化,包括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化、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差异化等,最终使得服装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形成差别化的发展战略,有利于整个服装市场的健康有序竞争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德・博诺.水平思考法[m].冯杨,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林小.让创意成为时尚引擎[J].中国纺织,2010,(9):58-59.

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篇6

[关键词]综合材料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

综合材料一词在西方并不陌生,它作为服装与服饰造型的物质基础,不仅在材料的高科技发展中推动着服装的功能性舒适性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设计中也在服装与服饰的造型、色彩等视觉艺术表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综合材料最早应用于绘画艺术中,用于界定那些非传统用材的绘画作品,随着设计领域的各个方向的不断交融,用于服装的传统用材软性纤维材料与面料,以及用于服饰的核心用材金属与宝石等都已经超出了过去的范畴,进入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综合材料领域。或者换句话说,现代服装与服饰设计已经伴随着综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发生着更具创造性的变化。

一、综合材料服装与服饰在东西方

西方学者早在90年代末期就开始研究材料在设计领域中的各个方向的延展性应用。各种综合材料不仅在院校的实验性创意服装服饰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国际著名的国际品牌高级时装中,许多优秀作品也都使用了综合材料。

综合材料的范围很广,除服装服饰的传统用材外,还包括金属、陶瓷、竹片木片、皮革、塑料、硅胶、有机玻璃、纸等等,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材料都用于设计中。在西方院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综合材料用于学生的实验性服装与服饰作品中,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为表达一种设计概念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材料来实现,取得各种不同的实验效果,教学中对于设计创作过程的价值的认同要超过对于作品最终效果的认定,这种对于设计作品的工艺创作过程的肯定同时也与北欧设计界今天所提倡的可持续性设计不谋而合。

在我国,综合材料更多的用于学院派服装与服饰的教学中,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而言,使用服装纺织面料以外的材料被称作非服用材料,在院校创意服装设计与工艺的课程中,我校教师常常在初级创意服装设计中为开拓学生创意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多的引导学生使用服用与非服用材料相结合进行创意与实践。而对于服饰而言,综合材料则应用更加广泛,几乎可以想象的材料都被用到教学中来,综合材料在东西方服装与服饰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创意之窗,拓展了设计思维。

二、教学中,综合材料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中,为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我们在设计与工艺教学中常常引入综合材料,也有的人将其进行服用与非服用材料的划分。引入综合材料到教学中常常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如何合理的创造性的引导学生使用综合材料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如何将不同的材料的对比效果合理的运用于服装的视觉造型中取得有张力的艺术效果,如何解决引入综合材料之后的作品的工艺实现问题,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综合材料表达同一设计理念的尝试性探索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关系着实践教学中学生作品的质量,以及学生通过实践过程所获得的创新能量与独立解决设计与技术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下面我通过多年的工艺教学经验提出一些与此相关的创造性建议,总结过去的教学有利于为以后新的教学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了解所要使用的综合材料的特质

学生在创作前应了解所要使用的综合材料的特质以及材料的可塑性。对于创意服装而言,服装的造型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服装整体的视觉效果。有的学生为塑造建筑般的立体造型常常用龙骨,塑料或者金属钢丝做骨架,支撑起大的造型;还有的学生在软质材料上使用硬质彩色塑料片、半宝石等做装饰,突出细节的质感美;对于教师而言,合理的引导学生了解所使用的综合材料的特质便于控制后期作品的最终效果,比如:各种纺织纤维材料的性能,塑料树脂类材料的特点,金属材料的可操作性,各类贝壳半宝石类材料的色泽质感的层次把握等。

(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应围绕作品的创意概念

学生对自己要创作的服装或者服饰作品有了初步的想法之后,教师往往指导学生按照其想法绘制草图或作出测试工件。所谓测试工件,就是小型的可控制的测试作品。当然这种流程不是绝对的,有些学生会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根据材料尝试做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想法,还有的是先有了草图再根据草图寻找材料,制作坯样,到最终作品。无论作品的实现过程如何,综合材料的使用应该始终围绕学生作品的创意概念,工艺制作过程中任何有意或无意识的偏离设计理念的做法都会削弱作品视觉外观表达内涵概念的力度。

作品的创意概念是作品的灵魂。它将作品凝缩成打动人的整体。下面左图是15届汉帛杯的银奖作品“听茶”,设计师利用“听”这样一个核心动词将整套服装节奏性的凝聚在一起,造型、色彩与材料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让人仿佛“听”到了淡淡的茶香。右图的作品是荷兰女设计师irisvanHerpen的作品,作品使用有机塑料材料再现了大自然水花四溅的感觉。

(三)使用不同的综合材料表达同一设计理念

指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综合材料表达同一设计理念是锻炼培养学生扩展设计思维,积累设计经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的好方法。一件优秀的创意服装作品往往不仅拥有一个令人怀想的概念,同时兼具视觉外观的艺术感与时尚感,这样的作品常常依靠一种或多种材料的合理运用做媒介。进行综合材料的工艺制作实验正是帮助学生通过用不同的综合材料制作出不同的视觉外观的作品,来认清哪些材料最适合于或直接或间接的表达设计想法,从而帮助做出最终的优秀的系列化作品。当然,这个过程还要依靠各种工艺手段来实现。引导学生记录整个实验过程是必要的,他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作品之后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动手的从设计到实践作品的全过程,积累综合材料应用的实际经验,提高设计水平。

三、综合材料服装与服饰的工艺实现技巧

研究各种综合材料作品的工艺实现技巧是帮助真正的实现设计想法完成设计作品的必须。综合材料作为设计概念与作品之间的媒介搭建起从设计到作品的桥梁。而帮助完成这一过程的是工艺。虽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即使选定了合适的综合材料,学生也还是必须掌握了解各种综合材料的制作工艺。比如:如果是半宝石,如何将其缝缀在纺织面料上,如果是有机玻璃如何用GS胶水粘贴在服用材料上,如果是木片竹片如何打洞以方便使用,如果是金银箔片如何与刺绣结合制作出独特的面料效果,如何做干湿毛毡,如何将皮革用片皮机片薄以方便处理等等。这些都要依靠教师本身长期的实践经验来帮助指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最终的作品。将综合材料应用于服装与服饰教学中需要师生在交流想法的基础上从以上几个方面逐步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德]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

[2]蔡建梅.译克里斯丁・诺克斯.亚历山大・麦昆:鬼才时尚教父作品珍藏[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02.

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篇7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服装艺术设计师

后现代主义源于法国,关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的概念,辞海(1999年版)解释道:“它指反对强调主体性与反对把主观与客观对立的哲学与文艺思潮。”

在20世纪以前,服饰的变化与相关艺术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明晰的,艺术对服装变化的影响要比今天单纯得多。20世纪后,艺术则显示了多样化的趋势,服饰的风格也随之显示了多元化,时尚变化更加迅速,与其它艺术的关联也越来越不确定。后现代主义作为设计观念,是指在反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成熟于80年代的一股设计思潮。在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影响下,服装设计从形象、材料、色彩、风格等方面都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美学标准,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颠覆美学"。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认为“主体和客体是有联系的,主体只是认识的一个单元”。而服装消费者对于服装的审美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纯从服装本身的艺术特质出发的,服装的使用属性决定了消费者通常是将服装与作为穿用者的自身联系在一起加以认识的。后现代主义认为审美者对于作品可以凭想象而加以填补,感知也是创作。而在服装的使用过程中,现在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进行服装的自我组合,从后现代的观点看,服装艺术是设计师和消费者共同完成的。

后现代主义者宣称“当代艺术已经死亡”,因为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已经同流合污没有区别。服装艺术中的高雅与流行的同质化以及服装艺术创作和批量产品的一体化,为后现代主义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后现代主义不崇尚科学和理性,有强烈的自嘲性,嘲弄传统和权威。比例、和谐、均衡和黄金规律等传统的形式法则和审美准则被弃置在一边,许多另类、不合理的设计概念被运用到设计中。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中,服装艺术作品只是一具形象的空壳,结构式的服装作品成为一种风尚。放弃传统式样,功能件成为了刻意的摆设,配伍是叛逆式的搞笑,各种原本互不兼容的艺术风格元素随意组合,是艺术的创新,也是服装设计思维的革命,但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如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对既成观念挑战,以黑色为基调,推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破烂式和乞丐装,是对所有既成样式的毁灭和破坏,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新思考。他们以更加彻底的革命精神,对一切传统提出挑战,这种让许多人难以接受的“黑色冲击”又一次给巴黎时装界投下的一枚重磅炸弹,掀起轩然大波。川久保玲大胆打破华丽高雅的女装传统审美习惯和着装常识,从各种对立的元素中寻找组合的可能性,从各种角度来考虑设计,有时从造型,有时从色彩,有时从表现方法和着装方式,有时有意无视原型,但又故意打破这个原型,总之,反向思维。川久保玲认为黑色是一种代表着人们所能看到的社会现状的另一个侧面,这个侧面也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色彩。山本耀司这样解释自己对黑色的偏爱:“我采用黑色等暗色调,是一种反命题,因为黑色是向传统挑战的色,随着人类的现代化合知识化,黑色调必然为人们所接受并乐于穿用。

80年代的服装也明显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服装设计理念有了重大突破,许多过去另类的、不合理的设计概念被运用到设计中,呈现出新的特质。女装设计中也体现出独特的“后现代风格”,即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出现了显著的平民化倾向以及对各民族艺术的包容和古典主义的传承再现。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出现了比较颓废的并带有反叛的精神,在保持整体风格简约性的同时,更注重细节的装饰,体现出休闲的味道。在这股风潮中,最具代表的是让-保罗•戈尔捷(JeanpaulGaultier)和英国时装设计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让-保罗•戈尔捷倡导了男性穿裙子的风潮,也以怪异而另类的手法来逆转传统的审美,打破高雅与粗俗、华丽与朴实、精美与丑陋之间的界限。麦当娜在她1990年的金色旋风之旅的演出中所穿的金属尖锥形胸衣也是让-保罗•戈尔捷的设计,基本采用的是女性的紧身内衣,而内衣外穿正是他自70年代开创的反叛风格,其设计理念是既引导流行又颠覆传统,他重新定义了时尚界的规则,在设计上坚持男女服饰平等的原则,以怪异而另类的手法挑战隽永的传统文化与前卫创新意识相结合,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声誉;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westwood)则成功地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服饰观念运用到高级时装的设计元素之中,比如以皮革和橡胶为素材破烂不堪的古怪服装,深受以嬉皮士为中心的时尚青年的追捧,她设计的服装成为朋克族的“制服”,被称为“朋克之母”。她思想另类、性格乖僻,用颠覆传统的设计理念,改变了欧洲既有的时装格局,利用历史素材和街头元素创造出惊心动魄具有极端色彩的时装。

总体上概括,7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代表了当代文化、审美的变迁,这种设计理念是对现代主义的凭吊。设计师们提倡复兴观念、强调材料。意向多元化,后现代主义甚至影响了科学、文学、哲学与批评。所以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出现的乡村风貌、乞丐风格的时装、宽肩男性风格的女装。甚至艳俗、同性恋、女权主义、传统美学意义上的“丑”都进入了时尚领域。一批前卫的时装设计师,以他们怪异大胆的创造,获得了喝彩,除了让-保罗•戈尔捷、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川久保玲等时装设计师,一些信奉高级时装原则的设计师也在设计中或多或少的加入了嬉皮、朋克服装风格的成分。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艺术及服装设计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服装中表现为对于多元文化和风格的包容和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当岐著.西洋服装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篇8

面料作为服装最关键的设计要素之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载着服装语言和设计理念表达的重任。目前,在服装设计中作用日益显著,面料创新艺术在服装设计应用过程中,通过面料外观、面料图案以及面料属性等因素,创作出审美与功能完美结合的服装,同时充分挖掘面料创新设计在服装产品开发中的艺术表现力。

面料创新艺术的方法概述

1.面料创新设计

面料创新设计就是设计者以一种独特、新奇的创造性意识,一种前所未有的、超束缚性的思维模式和一种突破传统的、高科技的手段创造出新异、新颖、新兴的面料的设计意识形态。

2.面料再造

所谓面料再造,即服装面料二次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设计的艺术表现角度讲,打破原始的服装面料并借助一定的艺术处理,使其产生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二,从技术加工层面上说,对面料进行轧褶、络缝、缕空、机绣、贴布、勾针、编结等特殊工艺手法加工,创新出多元化的面料肌理和外观效果,并为设计服务。

服装设计中面料创新艺术应用分析

当今服装款式和造型结构已经被人们无限的发掘殆尽,服装品牌的拓展与服装设计师们如果想要突出重围、另辟新径的对服饰的新品开发进行创新已经是走入了非常困难的思维曲径,在这样的情况下,服装面料的再造创新与设计的结合就显现的尤为重要,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将会借助于对面料的再创造,充分的挖掘、拆分、重塑、改造现有的服装材料,实现面料的再造创新与服装设计创新的完美结合。

1.面料创新艺术与服装造型

面料作为服装最终的载体已经成为和谐服装设计元素与服装产品开发的桥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面料涵盖了服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增强服装细节设计和廓形设计的支点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的面料再造创新设计。例如2010年笔者参加了第五届中国海宁经编设计大赛,将运动鞋的鞋用面料与编织手法相结合的创新手段,非理性的设计思潮将概念服装设计带入到更宽松的领域,此系列服装设计获得概念组服装设计入围奖。

2.面料创新艺术与服饰图案

服饰面料再造设计形成的图案是服饰及其配件上具有一定图案结构规律,经过抽象、变化等方法而规则化、定型化的装饰图案和纹样。其再造创新设计形成的图案不仅是服饰的“眼睛与亮点”,为服饰锦上添花,更是服饰设计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语言。目前,国内外著名设计如迪奥、纪梵希、郭培、张肇达等在创新服装艺术的同时,成为面料创新设计与服饰图案完美结合的典范。

面料创新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以t恤衫设计应用为例

t恤产品在市场经济时代背景影响下,在注重设计创新、传递时代信息的同时,结合贴布面料创新设计艺术形式,对面料创新在t恤衫设计实践应用方案进行分析、归纳、创新和总结。如图2所示:笔者以七星瓢虫图为设计灵感,运用传统的拼接艺术与插画图案造型相结合的同时,希望为拓宽面料创新在服装产品设计中应用提供借鉴。

结语

如今在个性化的流行趋势下,服装设计对面料的要求正走向一个以创意性为主流的设计趋势,面料创新设计补充了服饰文化的内涵,张扬了服饰世界的个性,不仅提升了面料的视觉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还提高了服装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篇9

服装造型是指服装在形状上的结构关系和廓形上的存在形式,由外部造型空间构成。其中包括局部与整体,局部中有衣身、领部、袖部、裤腿部等造型空间。整体造型是服装最基本的廓型,也是服装本身的外在形态,服装的外部廓形主要有a、H、t、V、X等造型,还有一些特殊的造型形态。“a”型上紧下宽,上部贴体,下部为夸张的变化造型;“H”型具有上下直型的视觉效果;“t”型上宽下窄,表现出刚毅的性格;“V”与“t”较接近,表现为更突出的上宽下窄造型;“X”型为收腰设计,常体现人体自然状态的造型。不同的造型空间具有不同风格特征,服装外形设计不仅表达了服装的风格,同时还能表达出各种艺术特点,体现出流行、时尚与审美的变迁。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他的设计以追求典雅、含蓄、简约、雍容华贵、精雕细琢的美为前提,在造型上追求较西式的艺术思维,以西方宫廷晚装变形解构的廊形,结合中式传统元素,在采用经典西式晚装“X”造型艺术的基础上,运用皱褶、镶珠、钉珠等传统与时尚工艺,以时尚的夸张理念,将“X”型以巧妙的局部叠加、装饰、省略等设计手法,使服装更具时尚的造型艺术特点,作品既蕴含着西方传统紧身衣和裙撑的造型特征;同时又具有时尚与艺术的造型特征,打造出经典的服装造型艺术,也成为“X”型时尚造型设计的佼佼者。现代服装更是通过各种不同廓型的时尚变化,演绎着现代服装的造型设计,使服装造型形态更具有时尚与艺术的特点。服装造型设计既是形态的,又是艺术的。服装造型的创新就是打破传统呆板的造型模式,将艺术之美融入造型形态中,利用各种艺术意蕴通过分割、组合、叠加、秩序等形式设计出形态各异的服装造型;同时对服装的整体视觉效果起到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多种艺术形式美感的强调,并结合服装的款式、风格和审美特征而营造的。在服装造型范畴里,人体着装后,服装的整体效果、材质、裁剪技术及装饰工艺的关系,构成了服装造型艺术的视觉美要素。它蕴含着时代与艺术相结合的美学特征。这种美的构成是由每个时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主观审美所决定的。当服装造型的主观感觉要素、客观物质材料要素和主客观应用技术要素相结合时,便形成一个时期的服装造型艺术理念,从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服装样式,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服装造型艺术的创意空间。

日本著名解构主义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以“形”传“神”的无结构造型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民族审美文化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典范,他对东方服装内部和外部空间结构的把握,利用西方三维的裁剪省道变化,消除面料自然悬垂产生的内部空间,使服装尽量紧贴人体结构,同时运用胸衣、臀垫、裙撑等夸张手法使人着装后的外形达到凹凸有致的艺术造型效果。另外,在褶皱造型艺术上,三宅一生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手法,将平面的面料材质通过现代工艺手段,在充分考虑人体造型和运动的基础上,对压褶工艺处理中就直接依照人体曲线或造型艺术的需要来调整裁片与褶痕,并在整理阶段以高超的处理手段完成褶皱的艺术造型,使褶皱形成一种特别的艺术造型效果,使服装作品呈现出一种超越平凡的美,从而构成了三宅一生独特的服装造型艺术。服装造型艺术是典型的视觉艺术,主要通过视觉和感知获取造型的美感。服装造型艺术依据人体为基础,以美为理念,以创新为导向,以人体表现为对象,通过对款式与色彩、造型与风格、面料与工艺、形式与美感等元素的有效把握与融合,才能营造出既时尚又具有艺术意蕴的服装造型。

二、服装造型艺术的创造形式

在现代服装造型艺术的创新营造中,设计师要提倡锐意创新,出奇制胜,这是服装造型最基本的设计理念。然而,只有外表没有内涵,服装造型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服装造型的艺术意蕴就变得尤为重要。一种时尚服装造型的诞生与流行必定蕴藏着一个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形式,以及设计师在融合时代审美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设计理念。他利用一种艺术思维,结合传统造型形态,通过材质与现代工艺手段,在人体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时尚与经典的造型艺术设计,从而营造出优美的形式美感。服装造型艺术的形式美感,是著名设计师们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现代服装设计在构成形式上,非常重视服装构成的艺术效果,主要包括造型美、材质美、结构美和工艺美等形式。其中造型美便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并且由材质、结构和工艺等形式构成。设计师往往将一些时尚的造型概念融入艺术的形式美,创新出一种既有造型特点又具有艺术形式特点的服装,不只是渲染个人的设计才华,更重要的是带动着现代服装的流行,创造出时尚的、艺术的生活理念。日本服装设计大师川久保玲的设计更是独具一格,设计融合东西方的概念,她将日本典雅沉静的传统、立体几何模式、不对称重叠式创新剪裁,加上利落的线条与艳丽的色调与创意结合,呈现一种非常态的艺术形式。在2012秋冬折纸系列设计中,通过折纸艺术对服装造型设计的启发,服装造型借助人体以外的空间,利用面料的形式特点和立体工艺的装饰手段,营造出人体和面料共同构成的非常态的服装造型;并运用折纸艺术形式中的反复褶皱与材质组合拼贴,形成立体的造型艺术效果,既有具象的表达也有抽象的概括,作品往往形成多层面的艺术视觉美感,打破了传统固定的结构形式,以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结构形式的创作手法,运用全新的结构理念塑造创新的造型艺术,从而有效拓展了服装造型艺术的创新空间。服装造型艺术形式是多渠道、多方位的。从外部形态的基本形式上看,造型艺术既有整体的,又有局部的。整体是指服装的外观形态;局部是指领、袖、裤脚、衣身等单独形态的构成。服装造型依靠材质、结构和工艺等组成,不同的面料材质具有不同的形态表现;不同结构形式呈现出不一样的造型风格;各种工艺同样可以营造出时尚的造型。但是,只有艺术形式的融入,才能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约翰•加利亚若的设计更是把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艺术意蕴,通过服装结构轮廓的影子,应用异国情调的布纹和摇摇欲坠、夸张高耸的头饰设计,将服装塑造出既华丽又特别时尚的造型,表达出一种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艺术形式美,使华丽的设计通过艺术形态的表现成为现代服装造型的经典。服装大师范思哲则应用高贵华丽的面料,借助斜裁艺术的形式,在生硬的几何线条与柔和的身体曲线的巧妙过渡,以结构线条的形式美感为标志,性感地表达女性的身体柔美,并强调性感的领口常开到腰部以下,采取了古典贵族艺术风格的豪华造型,在充分考虑穿着舒适及恰当显示体型的同时,做到奢华的造型和优美的形态相融合,表现出极致、时尚的“a”型设计。对于造型艺术每个设计师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现手法。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奠定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感,也体现出不同审美观和时代的追求。服装设计大师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运用当代文化、艺术审美与个人追求的融合,表现出超前的服装造型艺术,从而带动时尚的流行。

现代服装的造型更是体现着时代气息,除了在大师设计作品的演绎之外,在成衣与时装设计中,新颖、时尚的造型也层出不穷。如“H”造型的服装打破传统宽松阔宽体的设计理念,较贴体的胸围、适度的臀腰设计,直型袖子、裤子以及简洁而短装的设计造型,体现着性感与时尚的形态,表现出时代的艺术审美情趣。“a”型设计更是以其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形式,营造出时尚的造型设计。层叠式的造型结合长短搭配,无论在连衣裙、半腰裙、袖子还是在领部等造型中都具有塔式艺术造型的美感,在人体与服装造型中,既可以松体造型又可以紧身塑体,运用底布叠加的工艺设计手法,或应用褶皱的艺术处理方法,使“a”型设计呈现出时尚缤纷的造型艺术效果。不同的形式都可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表达出时尚的艺术造型空间。现代西服更是应用这一设计思想,运用特殊的结构艺术形式,将袖子塑造出时尚的抬肩袖、皱褶袖等,在传统袖型中融入省缝结构、皱褶结构等形式,使传统袖子蕴含着时尚造型的韵味,产生时尚的造型艺术效果,彰显出灵动的造型艺术之美。哈伦裤也是运用这一原理,在传统裤装造型中,加入宽松裤裆的造型设计,较深的裤裆和宽松横裆结构形式,使裤子形成一种自然悬垂的褶皱,无论是静止还是走动,一种律动的褶皱艺术美感油然而生,从而使呆板的裤子呈现出时尚缤纷的造型艺术效果。

三、结语

创意服装设计的概念篇10

【关键词】迹象;迹大于象;概念服装;非纺织材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21-02

1“绘画迹象论”的含义

落笔成迹,因迹生象,通过迹象而有所表达,这是绘画活动的一个简单事实,也是钟孺乾首次提出的在绘画活动中可以作为一个共通的、基础的概念——“绘画迹象论”。

什么是“迹象”?简单讲,“迹”指艺术家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踪痕。在绘画中,说起某画的“迹”如何,就是指画中某“象”的质地,它包含大家所熟知的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用现代汉语注释,“迹”可说成是一物作用于另一物而产生的痕迹;“象”指有形可见之物,由可视之迹构成的“象”,而说起某画的“象”如何,就是指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中表现对象的形状与态势,它包含我们常说的轮廓、形象、造型、构成等等,连同绘画材料的边沿和角线在内。以上的解释是分解了“迹”“象”的所指,也就是“绘画迹象论”中的“迹因素”和“象因素”。通过分析绘画作品,加以对“绘画迹象论”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白,“迹”在“象”中,“象”由“迹”生,“迹”为“象”之“迹”,“象”为“迹”之“象”,“象”既是“迹”,“迹”即是“象”,“迹”“象”统一便是“迹象”。

2服装艺术领域中的“迹象论”

如今,“绘画迹象论”已被众多学者接受和认同,并被运用到其它领域。“迹象”一词,相较“笔墨”“肌理”“文本”“语言”等有着显而易见的确定性和包容性,且“迹象”作为专业术语和艺术概念,更有着不可替代的适应性。那么,介于“迹象”的确定性和包容性,如果我们愿意把绘画看成是人类“作迹造象”的事体,而且认同绘画起源于人类作迹的本能,那么人类从一开始的树叶遮体,再到如今设计师们通过对面料裁剪进而缝制出服装的过程,也可看作是人类在服装艺术领域中的“作迹造象”。

“绘画迹象论”中认为绘画是起源于人的作迹本能,绘画艺术的发生及其变化,都是因为人的智慧“首出万物,自能制造”,“人灵不能自己也”才得以产生,人类的服装亦是一样。当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开始用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遮蔽身体时,也开启了人类出自本能的属于服装艺术领域中“作迹造象”的历史。这当中,叶子及其纹理即为“迹”,编制而成的裙子外轮廓即为“象”。

服装艺术中,“象”指的由“迹”而产生的服装廓形,但这个“迹”与“绘画迹象论”当中的“迹”有所不同。服装艺术中“迹”不仅仅指艺术家对所用材料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肌理、面料质感、色彩等),它也包括所用材料本身存在和持有的肌理或质感或色彩等等。

3服装艺术中的“迹大于象”

在绘画艺术中,油画家讲究造型与色彩,版画家重视黑白灰调子和“版味”、“刀味”,水彩画家看重水性色彩在时间序列中所呈现的图像与趣味,中国水墨画则强调意象和笔墨。同样,服装设计师亦注重服装材料“迹”的选择和改造,以及整体廓形“象”的变化。

但在“迹因素”与“象因素”的博弈中,“迹因素”略占优势。这是源于人类服装史已发展久远,且受到人体躯干造型空间等的局限,“象因素”似乎已探究到公式阶段,但“迹因素”却不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服装制作混入的材料越来越复杂,新材料越来越多被起用,媒介物质一步步自主自立,从艺术语言的辅助手段上升为艺术语言本身,“迹因素”明显被重视和凸显。设计师在许多作品中开始较多的追求“迹”的艺术表现,并有意凸显“迹”而忽略“象”,“迹因素”的呈现多过于“象因素”。因此,“象”因素被挤出了中心地位,有时甚至根本与“象”无关。这时,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生命与物质材料的对话,思想与现成物品的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最终留下的是注入了生命和思想的“迹”,这便是“迹大于象”。有“迹”必有“象”,而且是顺应于“迹”的“象”。

图1alexandermcQueen贝壳制成的服装作品4概念服装中非纺织材料凸显的“迹大于象”的艺术现象

在众多服装类型中,包括成衣、高级服装等等,带给我们最多“迹”的视觉盛宴,并将“迹因素”展现到淋漓尽致的要数由非纺织材料构成的概念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