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3:58

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篇1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学结合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苏教财〔2012〕177号)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地方经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详实分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中央财政支持的自动化综合控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本文就该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方案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实践融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六位一体”,具备教、练、培、鉴、研、赛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区域资源共享、高校资源共享,充满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实践专业和学院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不仅沉淀了较好专业基础,多年来紧紧依托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扬州市和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及“三新一网一书”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且与中石化下属多个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扬州嘉华电气有限公司、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等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启动前期,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发展对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建筑工程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有实践性教学任务开出率和教学效果也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二)订单培养的要求,提升“订单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示范引领的实训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组建了“中石化班”、“大众班”、“扬农班”,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中,为确保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成为拔尖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

(三)师资建设的要求,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需要建设理念新的实训基地。随着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院校工作的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对外服务能力是关键,需要完善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理念新的实训基地。

因此建设一个理念新、针对性强、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场化氛围浓厚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新

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职场化、情境化、生产性”的理念,围绕“一个核心”,遵循“四个原则”,突出“五类技能”培养,打造“六位一体”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是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一个核心: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为核心,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依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突出供配电技术、pLC控制技术、DCS控制技术等实训设备建设重点,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二)四个原则: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地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一致、全面建设,面向岗位、改建结合,不断创新、形成特色的四个基本原则,以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及成效。

(三)五类技能:突出关键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三种典型控制技术形成的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在工厂供配电、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监测、工件加工装配、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技能,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

(四)六位一体:完善基地功能,按照“生产型、职场化”的理念建成集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

三、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设计

实训基地以综合控制为目标,包含了自动化的核心控制技术,主要有供配电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pLC)、集散控制技术(DCS),因此整个实训基地主要由供配电控制、生产线控制、生产工艺控制三个控制室和综合中心组成。其框架结构图设计如图1所示。

图1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框图

(一)供配电控制室: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变电站的送电与停电操作、断路器就地及远方自动分合闸、倒闸操作等,可完成变配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监控系统及模拟屏可实时监控操作过程。

(二)生产线控制室:以典型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为技能点,完成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输送单元等的安装,通过可编程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控制功能设计、调试与维护,可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培训等,监控生产线全过程。

(三)生产工艺控制室:以典型的工艺流程为控制对象,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通过先进的DCS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组态,调试与运行维护,可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职工技能培训与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可实时监控生产工艺全过程。

(四)综合控制中心:将三个分控制室的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总监控系统,通过供配电模拟屏、生产线监控屏、生产工艺流程监控屏实现对每个控制室工作的实时监控。

通过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即可实现单独的供配电设计与操作、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与运行调试,而且也可实现从电能配与变、过程控制、流程监控、工件(产品)装配、系统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一体化功能,集中了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总结

(一)基地投运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已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学生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生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仪表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基地,更是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每年可承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群)300多人次的技能实训,且可承担本校其它电类、化工类专业近6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学生荣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主持建设多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成绩,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基地投运后,社会服务效果突出。由于系统装置的工业化、职场化氛围浓厚、生产线的真设备与真产品、过程控制的真系统与高仿真装置,完全符合化工、电气、电子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投运使用以来,DCS系统先后完成了DCS应用技术工程师培训、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兴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等工作,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和申请专利多项等,提高了对外服务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基于师资队伍及先进设备,将为更多专业的学生、更广泛的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基地投运后,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本实训基地运行以来,学校电气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向校企无缝化对接的步伐更加深入迈进,进一步满足了上海大众、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曙光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不仅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更是一个立足扬州,辐射全省的特色化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其社会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为全省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创了有效路径,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19-21

[2]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07):48-52

[3]魏林.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2):61-62

[4]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4):40-42

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篇2

关键词:煤矿企业;职工培训

煤矿行业是个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取决于技术装备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还取决于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随着煤矿行业的全面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始广泛的应用,相关知识也在迅速更新,职工的素质与其岗位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出来。而重视教育、强化职工素质,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一、当前煤矿职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煤矿企业的培训模式都是灌输式的,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缺乏针对性与目的性。而且都是花较多的时间学习文件法规、制度措施,而很少进行实践练习、现场操作。这样的培训方式令许多员工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忽视了矿工自身的心理素质培训。保障煤矿工人自身安全,除了要有必备的安全措施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我们日常所提到的素质往往都是强调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常常忽视了心理素质。

2、培训制度不健全

煤矿企业的职工培训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没有切实有效的制度来做保证,培训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只有建立健全的制度,才能促进培训的进行,才能提高职工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才能保障到达好的培训效果,只有这样,才有望将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轨道。

3、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欠缺,或与国有企业其他行业相比较收入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学与不学、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在作怪,使得职工对岗位技能的提高失去信心,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4、培训短期行为明显

由于员工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拿出来进行学习,使得企业的培训缺乏长远性的目标。当前煤矿企业的培训多为岗位培训,较为重视执证上岗的技能培训,而常常忽视生产工人整体安全教育培训。这样也影响了生产中技术标准操作的执行力。

二、做好职工培训工作的思考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需知再先进的生产工艺、再高科技的装备都需要人来实施和操作。人的作用是很大的,只有每位职工的潜意识认可了规范操作,才能养成按章操作的习惯,培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就必须从思想上引导职工:培训是有用的,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形成职工人人自我充电,自我加压,自我提高的良好氛围,形成“要我学”的点名培训到“我要学”的按需培训理念,使职工自觉自愿地学习掌握安全技能,提高素质。

2、规范培训,强化管理。

完善体制,进一步理顺矿、口、基层单位、职工培训中心四级培训体系,明确职责,界定各个层级的培训内容和侧重点。并且针对培训的计划、实施、督查、考核、激励、责任追究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全程督导。为动态掌握各口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培训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对每项技能培训从立项、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到资料归档,实行全程跟踪督查。每天现场督查,不打招呼、不定时间,避免走形式、搞“假培训”。对不按期开展培训的专业口,下达培训任务提醒单;对组织培训不及时的职能科室,下达督办单;对培训不规范的,下达督查笔录。同时在每周的安全办公会上通报督查情况。积分激励,为调动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实行培训积分制,变强制性培训为主动接受培训。统一印发《职工培训积分册》,在岗职工,包括劳务派遣工人手一册。各专业口和责任科室开展的培训,经评估每项累计时间达到3个以上工作日,且考试考核合格的,给予参培职工相应积分。发生事故或“三违”的则相应扣分。年度内积分达到或超过基准分的,给予经济奖励。

3、培养企业精神,提高职工素质

树立自己的形象,弘扬自己的企业精神。一个企业有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就能够团结广大职工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一个企业如果缺少精神支柱,就会无所维系成一盘散沙。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企业精神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煤矿历来把自己企业的文化、企业精神抓得较好,但在国际国内各种环境下,要求我们更应树立良好形象,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使企业不断壮大,以适应当今时展。

4、创新激励机制,优化技术工人

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培训学习,在一定时期内提升高级工在技术工人中的比例,为优化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人的人力资源配制奠定基础。

在煤矿技术工人中,绝大多数人应熟练掌握本职工种的业务技能,达到中、高级工人水平,适应本岗位的需要,打造“金字塔”牢固的底座,这是建立激励机制的第一个层面,也是煤矿职工教育培训近年来必须完成的基础工程。目前,煤矿新工人的补充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工,尽管经过岗前教育培训,但无论是从基础文化水平,还是从技能操作水平看,他们与受过正规中等职业技术训练的技校、大中专毕业生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他们年龄偏大,继续学习的能力较差,补充他们到技术工人行列需要适应煤矿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确保高水平技术工人进入煤矿生产第一线。

在煤矿主要工种中及时发现有前途的技术工人并重点培养,在业务技术上对其加强指导,在各类练功比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让他们参与,大力宣传并重奖他们所取得的成果,总之,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确保3~5年内在主要工种中培养出一批名副其实的工人技师,形成煤矿优秀技术工人力量,促使广大煤矿职工树立观念,以带动整个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真正达到优化煤矿技术工人人力资源,推动煤矿整体技术进步的目的。

5、明确培训目的,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要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从培训开发和组织目标的关系看,培训过程首先应当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培训必须从组织的功能着手,找出对员工培训的具体目标。同时,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培训工作,要结合企业的管理特色,围绕企业发展现状,深入研讨,加大实践力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选取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搞好案例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讨论分析,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使学员能够记得牢,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警示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煤矿企业的新老矿井对人员的需求状况,结合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需求,找准培训方向,加强针对性,培养专业的、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缓解集团公司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紧缺的现状,要将“爱企敬业,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使广大学员入心入脑,为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为确保企业的安全稳定快速发展,势必要有一支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以及能扎实提高本专业工作能力的优秀职工队伍作为其坚实后盾。因此,切实搞好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已成为煤炭企业刻不容缓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2]张德.《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农机培训;现状;问题;目标;对策;安徽怀远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3-0343-03

怀远县地处皖北,淮河中游,县域总面积2211.57km2,常年小麦种植面积9.3万hm2,糯稻种植面积5.3万hm2,是农业种植大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8万kw,拥有各类拖拉机18.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300台,联合收割机6250台,农机从业人员18.8万人,是全省农机第一大县,也是全国有名的“机窝”。

1怀远县农机培训情况

怀远县有农机化学校1所,事业单位实行自收自支,2015年撤并时在职人员9人,退休人员11人。怀远县农机化学校前身是农机训练班,1971年起各公社选派身体条件好、接受能力强的人员作为学员,记工分给补助,集中在县城培训,师资力量从全县技术人员优选,每年1期培训100余人,培训后成为公社拖拉机站和生产队骨干农机手,是精心播下的种子;1975年起农机训练班配备固定教职人员;1985年正名为农机化技术学校[1],培训收费低,每年春、秋2季农忙前,配合农机检审到各区站集中培训,每次培训区(镇)政府礼堂人满为患,起到科普宣传作用;1996年通过省“四有”学校认定;1999年与农机监理合署办公,教职人员参与路检路查;2005年申请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1个机构2块牌子;2009年农机校教职人员归位,与监理分立,独立核算,年培训农机驾驶员1200人左右。由于负担较重,财务状况逐渐变坏,2014年底累计亏损60余万元,县农机化学校被撤销后全部人员并入县农机推广中心。

2农机培训的重要作用

农机驾驶操作与使用维修人员是农机发展中起决定因素的重要部分,农机培训工作直接影响农机操作及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农机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与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息息相关,在促农增收致富方面作用显著。怀远县农机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机管理、操作与维修人员,通过农机教育培训的精心培育和广泛宣传普及,在农机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78年怀远县有了第1台手扶拖拉机,与土地承包到户机制相适应,一家一户的小型农机得到迅猛发展,机械的运用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及驾驶拖拉机从事运输,致富效应推动着农机快速发展[1-4]。

3目前存在的问题

3.1农机培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农机化学校一直是乡镇农机培训工作的主要场所,包括农用机械驾驶员的培训及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承担乡镇的基础农机安全教育工作,在基层农机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至今农机化学校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利于乡镇农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主管部门为提高入户办证率,重监理轻培训,重经济收入轻学校发展,成为农机培训发展的不利因素。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推向社会化办学,省、市、县三级农机管理机构只是审批和监管,10余年没有投入。相反农机监理有省监理总站投入检测设备、电子考试系统、规范化办证设施,农机推广有省推广站实施项目投入,农机培训虽申报承担民生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但项目资金不能用于固定资产、设备采购、人员工资,不准挪用,不得结余。二是从县(市)到省农机校均缺乏上级业务管理及指导部门,缺少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对下级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与支持。主管部门不重视,基层政府也不重视。怀远县小型农机众多,入户率仅约2成,持证率更低,查处无牌无证拖拉机曾遭到乡村干部的抵制。农机手不重视,本身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常违章驾驶,人货混载,无视农机操作安全,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安全隐患。三是社会资金的不亲睐。社会化办学要有竞争,投入要讲经济利益。农机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社会效益要大于经济效益,一般微利或无利,因此往往得不到社会资金的青睐。

3.2体制不顺

县农机化学校属事业单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自收自支;有成人教育特性,培训教员却不享受教师待遇;培训收费属涉农,取消和减免使培训收费标准降低。1999―2014年10余年间培训费标准未变,不断寻求扩大生源,开源节流也赶不上人员经费的上涨,全年的收入扣除财政10%截留甚至低于在职和退休人员年工资总额。为维持下去而不断寻找生源,重收入而对培训质量重视不够,体制不顺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培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3.3设施和设备落后

农机化学校大部分教学设备老化落后,缺乏新型电教化教学设备,农机校现有教练机是手扶拖拉机和小型四轮拖拉机,仅有的1台上海50大中型拖拉机于2000年报废,设施落后已跟不上现代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

3.4软件实力不足

农机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2005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大型机具快速发展,小型机具知识落伍,教师的培训知识落后,缺乏及时更新新知识、新技术的渠道。培训教材老旧落后,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对于大量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无法开展。1999―2008年农机校与农机监理站合署办公,教职工参与监理路检路查,造成教师身份和角色混乱,无心从事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正常发展。

3.5生源素质较低

农村中学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素质较低,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都转到县城重点学校,剩下留守的学生难教难管。农机培训学校的生源比农村中学还要差,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乡愿从事农机的生源质量素质普遍偏低,农机的操作与使用方法教学尚且容易,但涉及到农机结构原理则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掌握。许多农机手轻视培训,自以为会操作,不愿花时间学习,嫌耽误工作影响收入;有的农机手为了拿到驾驶证,宁愿找熟人托关系,或花钱请黄牛,也不愿学、不愿考。

3.6农机培训不够规范

农业部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对课程设置和顺序及培训时间做了要求,理论教学和实习必须达到规定学时。县农机校教室场地的机具、器材、教学光盘基本备齐,然而来参加培训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学员仗着会使用操作,实践经验丰富,轻视培训,考试时各有神通,使培训规范不能严格执行。

3.7政策影响

2004年《道交法》的出台,要求农机驾驶员培训逐步社会化,农机化学校培训教育工作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随着2005年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大中型农业机械增长迅速。机具购置有补贴,技术培训没有配套的补贴,让购机者不愿意自费参加技术培训,更不愿意办理驾驶执照。缺少正常培训的机手因操作使用、保养维护不当,造成不必要的故障损失,也让商家“三包”服务疲于应付。2015年《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驾驶培训形成严重的冲击,拖拉机驾驶培训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拭目以待。

4新阶段农机培训的目标

2015年以县农机推广中心注册成立农机技术培训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不单是农机驾驶操作培训,还包括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农机技术人员培训。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大量农机新技术新机具需要推广应用,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农民希望通过掌握先进农机技术而致富的愿望日益强烈,作为农机技术培训部门,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机技术培训与指导是不可推卸的职责。应将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及安全驾驶操作知识通过定期培训与不定期指导传授给广大农民,使有强烈求知欲的农民能够及时获取所需要的农机技术,并推动全村的农机技术普及与进步,从而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9]。

5发展对策

5.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自信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拖拉机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农机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加上中央、省、市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都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总则第五条的规定,农机法定教育工作沉重地落在广大农机教育工作者肩上。因此,农机培训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增强做好农机科技培训的自信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着力推动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

5.2加大农机培训宣传力度,争取资金、政策和舆论支持

加大农机培训宣传,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电台等多种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培训的良好氛围。结合重要农时,深入乡村、田间地头,通过印发形式多样的宣传资料广泛宣传;通过举办专题技术培训、趣味竞赛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机科技培训的显著成效,增强农机培训的社会效应;加强宣传栏的设置,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吸引民众了解农机培训,并乐于接受农机培训,从而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同时,各级领导应加强对农机培训工作的重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全面落实各项农机培训工作。并多方面争取财政经费,保证农机科技培训的资金到位。保证农机培训所需的设备、机械等硬件设备到位的同时也要为农机培训吸纳更多优质师资力量,从而提高农机培训效果,获得社会的认可,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夯实基础。

5.3端正学风,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5.3.1提高师资水平,建设综合师资队伍。2015年成立的农机技术培训公司,严格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定期为教职工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实行定期轮岗制,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职工的责任心与职业感,努力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过硬、职业精神强的教职工人员。在集体组织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教职工自主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增强实践能力,保证教学效果。

5.3.2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新机具不断出现,传统的教学系统已经无法适应农机化的飞速发展,因此农机培训学校应从培训需求出发,组织编写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教材与培训材料,同时注重对培训对象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教学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感知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3.3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农机技术培训的生源范围广、成分复杂、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所以在培训内容的设置方面,应侧重于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保证培训效果。2016年迁入新的办公教学场地,又自筹资金投入增添数台教学电脑,尽可能满足不同学员需求,引导学员主动积极学习,自3月启用农机驾驶员无纸化标准考试以来,经培训的学员通过率在90%以上。

5.4创新农机培训方式

5.4.1加强协作,多元化发展。农机化学校有其专业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优势,对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有着较高的鉴别能力,同时又与广大农机用户联系密切。农机化技术学校应从广大农机户的利益出发,向农民推荐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同时作为农机企业的销售平台与中介服务大众。实现农机技术学校、农机企业及农民的“三赢”。农机化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农业职业学校等其他培训机构的联合,拓宽培训范围,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提高办学水平与规模。

农机培训工作的实质是为农业生产培养农机专业化人才,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因此我国的农机培训工作应适应我国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农机培训范围,将部分转业、转岗、创业的农民纳入培训范围。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包括集中学习培训和分乡镇培训,还可以采用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等方式的培训,应充分考虑农民自身的实际,开办农民夜校。充分考虑时代因素及农机手的思想意愿,灵活掌握培训时长,解决机手不愿意参加农机培训的问题。结合农机推广项目及新技术、新机具进行配套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让农民一看就懂,使农民农机技术培训符合农民所需,并与当前市场需求相结合。

5.4.2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农村老龄化、妇女化和低素质化等“三化”现象和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三留守”问题突出,涉及到今后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等问题,关键是农机操作人员应重点抓好一批农机技术能手的培训,成为生产中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传帮带成为新技术实施者、致富带头人、生产主力军。

依托载体,鼓励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加强农机培训。并对其实行农机技术扶持,同时吸引一部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断扩大农机队伍,发展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具有文化基础并热爱农机事业的中青年农机手到农机专业院校进行学习,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技能高超的农机技术骨干人才。

5.4.3构建农机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机产业的今天,结合物联网技术,开发农机远程服务管理系统,加强农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农机资源的有效配置[2]。农机手可以通过远程农机知识培训平台学习常见农机具的结构原理、各部件的功能、维修维护、保养存放等相关知识。农机户也可以将农机相关疑惑到在线交流服务平台,与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实现远程培训。通过怀远农机化网(官网)农机培训信息和自编培训资料,在培训中介绍网站登录,让学员有选择地、便捷地学习。

6参考文献

[1]张振国,郭俊先,张学军,等.对开展新疆农机化教育培训的一点体会:以自治区农机推广系统人员高级培训班为例[J].新疆农机化,2014(1):62-64.

[2]于俊兰,杨爱香,王丽娜.顺应时展新要求,加快农机技能人才培训步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4):10-11.

[3]张伟,余晓伟,袁超,等.移动视频在农机人员教育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9):127-131.

[4]范学民,李庆东,王利民.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2009(3):3-7.

[5]马龙武,陈海涛.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5):85-86.

[6]郑小钢.新形势下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机化,2011(1):52-54.

[7]陈黔,毛慧芳,李鉴方.农机队伍培训与建设: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J].中国农机化,2012(1):198-200.

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篇4

【关键词】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实践发展对策

有生产和劳务的地方就必然有职业培训的存在。特别是在高新区(滨江)城市化高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更新换代频繁发生的时候,更不能没有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高新区(滨江)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研究职业培训由为重要。本文研究的职业培训主要针对的是政府管理的再就业培训。

1职业培训对高新区(滨江)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1职业培训是非常有效的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失业是区政府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失业问题是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学家针对失业问题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已的看法,然而,很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教育和培训。同时,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如果社会的失业类型是结构性失业,政府可以采用职业培训的方法,及时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以改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高新区(滨江)的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突出表现为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一方面由于打造科技新城,技术进步和创新、产品结构的调整出现了一大批技术性岗位空缺;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本地的初级劳动力由于劳动技能的缺失或者技术水平过低,而不能填补现有的岗位空缺;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政策措施应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所以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失业压力,增加社会就业。同时,通过教育和培训,推迟青年人的就业时间,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缓解高新区(滨江)总量就业的压力。

1.2职业培训是实现平等就业促进民主发展的重要措施

高新区(滨江)由农村直接转为城区,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政府必须大力发展免费职业培训,促进低劳动技能人员提高劳动技能,达到相对平等就业。

1.3职业培训对高新区(滨江)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性

高新区(滨江)为浙江省最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集聚了杭州市60%以上、浙江省25%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高素质人才作支撑。目前高新区(滨江)缺少大量本地蓝领技术工人,必须依靠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来解决本地劳动力技术提升问题;同时滨江区原有传统企业的产业工人也必须通过职业培训进行技术知识更新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

2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新区(滨江)由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传统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以及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使得原有本地劳动力就业方面产生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自2000年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区政府目前采用“灵活就业补贴”方式来解决就业压力,这种办法虽然阻止或延迟了这种矛盾的激化,但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随着拆迁的全区化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签定“灵活就业补贴”的隐性失业问题日益显现,失业问题仍得不到根本上解决。

从劳动经济学的一般理念去分析,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大量隐性失业的表象背后,必然存在着劳动力的“供与需”、“量与质”对于就业市场的复杂性适应问题。如在劳动力的需求数量方面,由于高新区(滨江)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产品的更新换代决定着要有更多工人要从事新的工作领域。再从高新企业对劳动素质的需求方面看,科技的进步直接导致了企业对较高技术水平工人的需求增加,与之相对照,而有相应较高技术能力的工人数量则相对较少。这是造成需求和供给矛盾的症结之一。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个人在教育、培训中参与的程度和接爱教育及培训的效果等,都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从而也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通过进一步研究高新(滨江)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种种复杂问题,得出如下必须由职业培训来解决的主要问题。

2.1用职业培训解决“4050”老龄化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

目前高新区(滨江)失土失业人口中,存大大量“4050”老龄化劳动力是供给模式中的主要特征。年轻人大都通过高等教育大量流动到其他地区就业,同时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生育率降低,形成了年轻人相对于老龄化劳动者比例失调的现象,导致出现就业人口中老龄化问题。另外,由于传统企业的消退,“4050”老龄化劳动者由于劳动技能原因退出就业岗位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滨江失土失业人员中将有大量的“4050”就业人人员存在,为了改变这种就业梯队倒悬的现状,滨江在劳动供给方面,面临着采用积极措施,提高劳动技能和开展人才储备的任务。这种积极措施就是改善职业培训体系,特别是加强职业再就业的工作,努力实现在就业过程中新老更替的平滑性,并努力为“4050”老龄化劳动者就业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由此可见,高新区(滨江)未来的职业培训任务显得十分重要。

2.2用职业培训解决本地青年人失业问题

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人口中,青年人失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是由于高新企业对技术要求较高,而青年人的知识结构不适应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在当前的中等技校和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不愿花成本培训毕业生;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体制存在着侧重于理论教育和教学与就业相脱节,缺少职业实践。同时,高新区(滨江)本地居民由于家庭环境优,不少青年人不愿参加初级职业培训,加上当前职业培训学校能力的欠缺和简单劳动领域工作岗位锐减甚至消失等问题,使得本地学无所长的青年人陷入职业危机。本地青年人失业与青年人口的下降趋势,便得高新区(滨江)必须大量引进外地劳动者,这都导致对解决本地青年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3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政策措施和职业培训绩效分析

3.1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政策措施

高新区(滨江)自建区以来,政府历来非常重视职业培训。特别是两区管理体制调整以来,区政府不断加强对职业培训的投入。职业培训初期由手工编制、插花等低工种初级培训,发展到目前数控机床、电子商务等高技能、多工种培训;补助方式由财政部分补贴到区政府全额补贴;培训对象由失业人员发展到包括失土农民、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滨江全体公民。

(1)以技能培训券为依托,制定了较强操作性的职业培训经费补贴办法。高新区(滨江)自2003年4月开始发放面值为300元的技能培训券,2006年1月起标准提高到初级工培训500元,中级、高级工和技师培训在3000元以内;2009年7月后,实行区再就业技能培训全额补贴,同时,对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在半年内实现就业的,再给予培训补贴的50%作为实现就业奖励。为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高新区(滨江)区委区政府专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立政府主导、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三方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方式。

(2)加强培训组织网络体系建设。以区、街道、村和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网络为载体,以社区广播、海报、网络等为媒体,加强区培训政策宣传,向各类培训者提供培训的各种信息。对新登记失业人员和征地拆迁人员,按本人意愿选择统一组织到区定点培训机构免费培训,对高技能工种由全区统一报名组织开班。对个人报名自行参加区外学校培训的,采用个人先垫付或核发培训券的方式支付培训经费。通过这个组织网络,新登记失业人员和失土农民都能享受每年1-2次的免费再就业培训。

(3)加强区定点培训机构和见习基地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各街道化教育学校和滨江区域内普通高校资源,基本形成了以各街道化教育学校、区社区学院为基础,以区职工培训中心、市妇联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重点,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定点培训机构网络,落实了区10家定点培训机构。加强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选择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效益较好、能提供相应实习条件的区内企业,分行业建立了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区技能人才就业基地。

(4)以项目促进职业培训。根据本区高新产业和新兴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展了“数控技术”项目、“高低压电工”项目、为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双证制”项目、“阿里巴巴来了,您准备好了吗?”为主题的“电子商务“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的“1+x”创业培训项目。

3.2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绩效分析

高新区(滨江)通过发放“技能培训券“,政府买单免费再就业培训实施以来,职业培训效果明显。据统计,几年来高新区(滨江)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400多期,累计培训人员约2.5万人次,一定程度上缓解“结构性失业”压力,有效解决了城市化高速推进中的一些社会矛盾问题。

(1)劳动力市场得到了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改善主要反映在本地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层次的提高和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增多。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市场中,“4050”中老年人劳动力占有较大比例,这些人员通过初级职业技能培训,80%以上获得了初级及以上职业证书,充实到劳动力市场,大大改善了本区域内的劳动力结构。同进,通过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培训使得一般性技术和特殊技术得到均衡的发展,一定程度缓解了高新企业对蓝领工作的需求。

(2)初级职业培训取得了成效。因区情特点,区政府特别重视对初级职业培训,先后推出多工种初级职业培训项目,如针对区餐饮企业、商贸企业、公共物业等企业用工需求。参加初级培训的人数不断增加,技能培训已由“要我培训”正向“我要培训”转变。同时青年人参加初级培训的自觉性有了明显增强。此外,初级职业培训的另外一个明显效果是改善了男女不同性别参加培训的平等机会。在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统计中,女性参加初级职业的比例占参加培训人数的60%以上,提高了女性的职业技能水平,改善了女性的就业环境。初级职业培训的推行,提高了本地农民的全民素质,为高新区(滨江)科技新城的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3)职业掊训提高了中小企业劳动者的技术水平。高新区(滨江)很多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或是自我雇佣性质的。这种家族或是自我雇佣性质的中小企业在商贸、餐饮、物管等第三产业中占有很大比例。这种类型的就业,能缓解低级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在促进家族和自我雇佣企业的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提高方面,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由于这种类型的中小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员工的培训方面,通过政府免费大量对再就业人员进行初级培训,也是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

(4)以项目促进职业培训效果明显。根据本区实际设计各项目培训,利用具体的项目集中对一部分需要培训的群体实行针对性的培训,收到了十分积极的效果。如“数控技术”项目培训首期65名参加培训,43名通过培训被4家高新企业录用,成了高新企业“蓝领”工人;以淘宝网为主题的电子商务项目培训,使得一部分本地家族小企业把企业开到淘宝网上;针对社会教育层次低的弱势群体实施的“双证制”项目,不但提高了本地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4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发展对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正确应对未来时期的挑战并抓住机遇实现区域大发展是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毫无疑问,职业培训在就业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4.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职业培训的发展

确定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建立职业培训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新机制,将职业培训写进高新区(滨江)发展规划中。(1)为强化学习型社会而培训,“建立学习型城区”是高新区(滨江)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科技新城的定位,须提高本地劳动力的全民素质,职业培训能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增加对外竞争力;(2)加强服务经济而培训,高新区(滨江)经济结构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迫切需要职业培训工作方向的转变。职业培训必须服务与地方经济建设,要让职业培训成为劳动者未来最为重要的社会生存手段。

4.2将职业培训贯穿于高新区(滨江)积极就业政策之中

根据高新区(滨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结构发展方向,制定详细职业培训发展战略政策。坚持职业培训的财政补贴政策,并作为一项长效机制长期坚持。(1)坚持高级职业培训与低级职业培训相互结合的原则。在职业培训中,要兼顾高技能培训和低技能培训两者相并举。在低技能人才培养上,侧重于大力发展商贸服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方面的职业培训,解决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问题;在高技能人才方面,要重点培训一批各类企业争需的技术、技能佳的专业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性人才;(2)重视创业培训,促进青年人就业。在坚持免费创业培训基础上,应在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园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为青年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

4.3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结合,注重培训学校品牌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1)进一步加大对开展培训合作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拓展培企业合作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区内大型企业建立培训机构;(2)接产业门类选择区内典型企业,加快建立公共实训基地。通过建立公共实训基地从一开始就做到与企业相结合的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技能培训;利用实训基地面向全区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3)加强对区内培训机构的管理,鼓励区内培训机构做大做强,研究制定就业再就业培训品牌建设。

4.4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大力开发项目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项目培训有很很强针对性,而且能激发培训者的热情。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确定培训项目后,要按照不同的培训项目,有计划的培育和扶持一批品牌培训机构,从而进一步推动培训项目的推广。目前,根据高新区(滨江)的定位发展,可以开发的培训项目,如动漫与网游项目,soho创意项目,奥体中心产业项目、物联网项目,电子商务项目等。

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篇5

关键词:培训技能人才多样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084-02

培训对象存在年龄老化、记忆差、掌握难等客观问题,以及培训方式简单,造成难以实现培训迁移,以致培训效果不佳等,是企业培训中的通病。如何克服这些弊端,保障培训效果,有的企业尝试加大培训量、延长培训时间;有的企业采取经济处罚等手段,但都效果不佳。

中国中车股份西安车辆有限公司是中国铁路罐车设计、制造的龙头企业,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铁路罐车研发和制造基地。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方面也出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技能人才队伍年龄老化;厌学厌培现象突出;理论培训记忆差、技能培训掌握难;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效果难以体现在岗位等等。对此,公司培训部紧密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公司确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公司实际,就如何确保培训实效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多措并举,在培训中坚持采取实践--效果评估--总结--实践的做法,逐步摸索、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培训模式,解决了存在的问题,确保了培训效果。

首先,通过制度化来保证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常态化;其次,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有效运转。最后,下大力气,实施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将员工的自发成才行为转变为有组织的人才开发和应用。通过几年的实践,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搭建了有效平台,起到了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器的作用,畅通了一线技能员工的职业成才之路,铺就了员工由初、中级到高级再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近年来,共有7000余人次员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有近2000名员工得到不同程度的晋升。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比例由2008年的39%上升到2014年58.55%。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达13.05%。从而建立起了一支数量规模适当、适应企业发展、技能精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以完善的制度建设形成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平台

所谓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是指培训途经要多样化,在为技能人才成才拓宽途径的同时,注重建立多种培养技能人才途径;培训方式要多样化,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工种、不同等级、不同需求采取不同培训方式。

“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是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针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围绕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模式,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为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在创立多样化的培训途径方面,公司相继研讨、制定、出台了《公司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管理办法》、《员工技能鉴定实施细则》、《公司技术员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规定》、《技术比赛管理规定》、《公司技术员工参加陕西省高技能人才社会化考评管理方案实施办法》《技术员工师带徒规定》等制度。对员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晋升、比武等都做了相关规定,“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岗位技能训练为基础,对复杂技术工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力度,对熟练技术工种大力强化岗位技能培训”。

围绕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制定下发了《技术员工强化培训管理规定》、《技术员工岗位培训管理办法》、《特殊关键岗位培训管理办法》等,明确了技术员工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考核方式;为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领军人物的引领示范、技艺传承作用,制定了《技师、高级技师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高技能人才技能演示实施办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等,规定了高技能人才发挥示范作用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方式。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实现了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要求标准化、目标明晰化、实施常态化。培训形式有按照生产钢性要求和国家法规要求的岗位培训,有既是上岗要求又是员工职业生涯成长途径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有为员工展现技能水平的技术比赛,有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作用的技能演示,有形成团队优势开展技能传承和培养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方式有课堂教学,有基地实训、有现场指导、有技能演练,还有拍摄标准化技能教学视频。因地制宜,组织课堂或现场播放培训;有数十人集中培训,也有几人为一个培训小组。形成了员工多样化的技能培训模式。这些多样的培训形式为不同年龄、不同情况、不同技能、不同心理的员工,提供了各自适合的培训形式,从而为技能人才发展打造多种途径,搭建更多的舞台,开辟高技能人才职业化的成长通道。

二、以有效地机制和管理平台保障多样化培训模式的顺利实施

制度的落实靠机制,机制的运行需要一个管理平台。多样化培训模式、各项制度的执行要求有一个顺畅的机制和有效的管理平台。

1.明确培训管理体制和各层级管理责任。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首先从体制入手,建立培训工作两个管理层级。在公司层级设立公司员工培训管理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任主任委员,承担培训工作主要领导责任。主管人力资源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任副主任委员、相关职能部室等单位领导担任委员,负责对培训工作重大事项的审议与决定;同时,各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其分管领域培训工作领导责任和组织实施责任。其次,在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员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规定行政第一管理者担任组长。明确基层单位的培训主体责任。规定了各层级管理职责。

在此基础上,明确公司实施两级培训管理体制。设立公司培训平台部门,负责牵头抓总工作。在大多数企业撤销或合并培训部门的情况下,保持独立的培训平台机构,开展对培训工作的管理督导和业务指导,负责公司一级培训的管理组织和实施;对培训工作的管理落实和项目实施起到支撑作用。规定公司各生产经营单位是本单位培训工作的主体,负责本单位二级培训的管理和组织实施。

2.建立良性运转的培训体系。在公司内部建立了iSo10015培训体系,早在2007年就起草了《培训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在试运行中,坚持按照pDCa循环,每年实施内部审核,既保证体系正常运转,也通过评估对体系不断修正,不生搬硬套,结合企业实际对有些环节、项目及时进行修订。2014年,对原有的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开展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2015年了修订后的《培训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确保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

3.通过管理平台加强培训管理。其一,对基层单位,把各单位培训项目实施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单位的年度绩效考核;对一线员工,规定了职业资格取证时间要求及鉴定结果的应用以及未按规定取证的处罚办法,使技术员工参加技能培训和鉴定由软要求变为硬杠杠。其二,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动员。公司每年初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召开员工培训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等主要领导亲自与会,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报告,提出具体措施和工作目标要求,为开展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和当年技术比武优胜选手进行表彰奖励,有力的推动了高技能队伍建设和任务的落实。其三,在对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每年度以公司文件的形式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单位,并将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到对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中去,压力下传,重心下移,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其四,制定详细的年度培训鉴定计划并认真实施,紧密跟踪基层日常完成情况,对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比率和持证率进行动态管理。对落后单位及时补充、增加培训任务,围绕生产实际服务基层、服务员工,巧用生产间隙、倒班时间、业余时间指导、配合各单位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并及时组织鉴定,确保计划落实。采取多种管理措施,通过管理平台加强培训管理,实现多样化培训模式落到实处。

4.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为多样化培训模式的运行提供激励。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针对高技能人才选拔、评价、激励制定了《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技师管理实施细则》、《人才梯次管理办法》《员工聘用管理办法》等。实行了首席技师专家工资制。对评选出的技能人才实行月度津贴制度,对取得优异成绩技能卓越贡献突出的技能员工实行专家工资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员工培训、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正激励,对员工参加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赛等取得优异成绩予以破格和奖励都作了规定,对在各级比赛中成绩优异的选手予以重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劳动”,人人争当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极大调动了员工投入多样化培训、走岗位成才之路的积极性。

良好的机制、有效的管理平台为多样化管理模式各项制度的落实起到了保障作用。

三、以确保实效为原则组织实施多样化培训模式

实施多样化培训模式的原则是确保实效。建立了健全的制度,具备了良好的机制,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就在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方法,根据培训对象、培训需求、培训目标确定培训模式,确保参培有兴趣,培训有目标,过程有控制,效果有评估。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技能员工的年龄、工种、生产和技术的需求等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加大技能培训比重。改变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偏重理论培训的形式。加大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力度,逐步形成以技术操作强化演练为重心的技能培训方式,使高技能人才培训效果得到保障。

二是搭建比武平台,拓展技能人才快速成长通道。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发现和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破格晋升制度,将技术比赛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以赛促训,赋予培训新的形式与内容。将比赛成绩作为晋升高一等级职业资格的依据,公司坚持每年开展2~3个工种的技术比武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省市、行业等上级组织的技术比武活动。对获得公司及以上技术竞赛表彰的员工,在今后晋升时予以免试,为中青年高技能人才成长开辟了绿色通道,为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结合生产实际需要,创新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模式,激发了员工学习钻研技术的热情。将比赛成绩作为晋升高一等级职业资格的依据,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2008年以来,共举办公司一级比赛16项,二级比赛200余项。有62人通过比赛得到晋升高一等级。

三是提升和完善师带徒制度,推广名师带高徒、带多徒活动。师带徒是员工实操培训传统的的重要形式。西安装备公司在高技能培养工作中,注重对传统的师带徒制度予以革新,按照企业需要和职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明确高技能人才传帮带的责任,把带徒作为技师、高级技师的评聘考核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制度,规定申报评审技师、高级技师必须培养3名高级工。否则不予评审;公司首席技师、高级技师、技师必须带徒,否则不予聘任;使一些绝技、绝窍、精湛技艺顺畅传承。把技师、高级技师的绝活变为企业的共同财富,促进职工岗位成才。

四是积极开展多技能培训鉴定,打造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公司要求技师、高级技师在规定时间内取得相关工种第二技能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聘任或续聘的重要依据。改善了高技能人才技能单一的现状。

五是开展技能演示,助推高技能人才全面发展。为解决公司技术断层和绝技绝活失传问题。公司结合实际于2010年开始,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演示活动。规定公司所有技师、高级技师必须全部参加,结合生产实际确定演示项目,注重解决生产操作中的实际技能难题和惯性问题。演示讲解相结合。此活动的开展,既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又可以锻炼技术工人的心里素质,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全面成长。已有近百名高技能人才展示了他们的拿手绝活,参与观摩的员工数千人次。营造了岗位成才,学技练功的良好氛围,为员工传承和学习“绝活、绝技”,发挥了有效平台作用。

六是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催生更多的员工岗位成才。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着力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催生更多的员工岗位成才。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比较,更侧重于技能、技巧和经验,“高技”、“绝技”和“经验”的形成来自不断的实践、学习、思考和积累。高超的技艺是在生产实践中练出来的,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生产一线、离不开工作现场(岗位)。技能大师工作室就是基于以上特点的一种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2011年,我们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积极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一线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工作,进一步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催生更多的员工岗位成才。目前已创建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1个,公司级3个,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了应有作用。

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篇6

一、主要做法

坚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模式,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育。

1、政府“掌舵”。一是整合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较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民队伍为目标,整合农村乡土人才培训、“阳光工程”、“春风行动”、“雨露工程”等培训资源,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培训网络、优化培训环境等措施,围绕优质米、食用菌、柑橘、桑蚕等主导产业,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学制一年,学习内容以柑橘、食用菌等实用技术为主,每年培训主题班学员(农村种植大户)80人以上。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数控机械加工实训基地和电工、电焊工免费培训基地,并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批“双师型”教师投入到教学工作;二是创新途径。为切实减轻农民参加培训的经济负担,通过以会代训和设立“流动学校”,把技能培训、普法教育送到农民家门口。年先后在各乡镇开办了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食用菌加工与营销、矿山安全管理、农机驾驶与维修等10余个培训班。三是政策激励。为充分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资金优惠政策进行激励引导,包括:免费为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免费为农民进行就业引导性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人员所需的特种行业操作证和职业等级证,收费标准按国家规定的标准下降50%收取;对返乡创业培训和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参加技能培训每人每天给予10元生活补贴等。

2、多方“助力”。一是民营培训机构拉动。积极整合三江航天集团主体调迁留下的存量资产,引进和培育青华职校、长城电脑、科苑电脑等一批民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介绍就业和自主跟踪服务,拓宽了农民培训渠道。二是专业合作组织互助。充分发挥柑橘、食用菌、茶叶、桑蚕、畜禽养殖等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开展培重点、树典型等系列工程,实施结对帮扶计划,为农民提供知识宣传、技能培训、信息推介、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目前,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9家,吸纳会员近3万人,带动农民10万余人。三是现代培训载体促进。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各乡镇设立远程教育网点,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同时,坚持媒体宣传、媒体教育和媒体督办相结合,通过在新闻媒体举办专题节目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引导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3、农民“扬帆”。一是能人示范。通过能人领办项目、创建基地、示范引导等措施,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学技术。鸣凤镇北门村叶春分,利用三峡移民安置划给他的4亩田种植柑橘,开展新品种、新药剂、新技术的应用,并亲身实践去指导果农,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的农户自发新建果园800亩。果农对技术有疑问时,可以随时亲临他的示范田观摩。几年来,他的示范田里接待参观学习培训的果农达1500人次。二是典型推动。各类种养典型成功人士,通过典型引导,推动周围群众规模种养、科技致富。洋坪镇万家咀村村民奂忠荣,参加县组织的柑橘技术培训班后,现承包柑桔20多亩,平均每年收入8万元,他的成功经验带动全村发展柑橘700亩。他不辞辛苦,不计得失,走岗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嫁接剪枝、施肥除虫,让农民在田边地头免费学习技术。三是网络自助。部分有条件的农民自家买电脑、上宽带,利用网络资源满足农业产业发展中各个季节、各种时段的需求,基本实现了足不出户学技能。洋坪镇马渡河村柑橘种植大户杨洪照,去年自家南丰蜜桔喜获丰收,但受金融危机和四川柑橘大实蝇疫情影响,缺少信息和销售渠道,导致柑橘全部滞销在家。他通过在互联网上销售信息,很快邻近县市的客商纷纷打电话订购,家里的柑橘一销而空,6亩柑橘获利近3万元。当遇到柑橘病虫害时,他时常上网搜索对策,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把握了防治的最佳时期。

二、初步成效

1、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增强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的勇气和信心,促使农民由过去单纯的粮食生产逐步向优质水果、食用菌、桑蚕等多种经营发展;从过去以单纯种植业为主向以种植、养殖、加工多形式转变;由过去只注重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的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如鸣凤镇北门村晏世勇,参加食用菌种植培训后,大力发展食用菌,现在雇工7—8人,每年收入8万元以上。近几年,全县每年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幅达10%以上,其中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220元,同比增长23.4%。

2、抗风险能力有效提升。经过各种项目的培训,帮助农民转变了观念,广大农民提高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农业生产技能,成为应用现代新科技、培育农业产业化的骨干。农民因地制宜开展柑橘、食用菌、桑蚕等多种经营;种养大户统一销售,实现产销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效转业,有效提升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年,全县粮食总产增长11%,油料总产增长11.3%,水果总产增长6.6%,鲜菇总产增长19%,生猪出栏增长10.8%。

3、农业质效明显增强。农业主导产业突破性发展,全县新发展食用菌7112万袋,产量达43250吨;新定植柑橘7080亩,发展柑橘集中假植基地400亩,柑橘产量达1万吨;新建、改造桑园5500亩,产茧达1800吨;新发展茶叶850亩,茶叶产量达480吨;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个,生猪年出栏达27.2万头;全县各类养殖大户达200户。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4个,培育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9家。

三、几点启示

1、培育新型农民,必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一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农村教师长期在农村工作,培训少,知识更新慢,要有计划地进行再培训和再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三率”,即: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积极探索“9+1”的义务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增加一年的实用技术培训,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同时,让回乡青年掌握一技之长。二是着力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稳定农村公益服务中心农技人才队伍,建立服务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办好示范样板,形成“镇有技术人才、村有技术骨干、户有技术明白人”的农村科技培训网络,使新型农民之火燎原整个农村。围绕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按照“一镇一业、多村一品”的思路,把发展支柱产业和培育新型农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村科技知识送到有支柱产业的农户田间地头,使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支柱产业的建立,带动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学的积极性,实现人人懂技术,户户有产业。三是着力加强道德法规教育。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站的阵地作用,不断丰富“三下乡”活动内容,正确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采取送法进村入户、案例分析等措施,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教育,增强农民的自我维权、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农业环境保护观念。

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篇7

一、春季农业送科技下乡

本次活动由省农业厅和市农粮局统一部署,采取市、县联动、农科教协作的方式进行。一是开展科技服务。集中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宣讲党的惠农政策,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现场技术咨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推进集约化、产业化、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经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进行农资展示、资料发放。充分利用图片、光盘实物等展示方式,宣传和展示种子、农药、化肥、植保农机等农业新品种和生产资料。印制、发放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新品种推介等资料15000份。三是组织技术培训。探索建立经常性、开放式的培训机制,分类指导。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产业,组织科技服务小分队或科技服务小组进村入户,针对农民生产所需,推广良种良法,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民、服务生产,重点对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据统计,这次活动共出动宣传车40辆次,参与的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106人,开展农民培训和举办讲座52期,培训农民3000人,接受咨询服务的农民达2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光盘等15000份,赠送种子(苗)2.6万元、肥料等农资16.5万元,展示新型农机54台。通过科技培训,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阳光工程工作

1、开展2013年阳光工程培训的计划申报工作

2013年我县的阳光工程培训需求根据农民培训意愿围绕农业工作重点,申报了以下培训计划:

(一)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250人,其中:农药经销员150人;

蔬菜园艺工100人;花卉园艺工50人;果桑茶园艺工100人;畜禽养殖技术员100人;水产养殖技术员50人;农机操作员100人;农机维修员100人;合作社骨干人员200人;农村经纪人100人;乡村旅游服务员200人。

(二)农业技术专业培训500人,其中:镇村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种植技术培训150人;乡村花卉苗木种植技术培训100人;乡村有机稻种植技术培训100人;乡村野生刺葡萄种植技术培训150人。

2、开展了培训基地的认定申报和2013年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的申报

申报了三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分别为: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委党校;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我县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和《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开展了2013年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的申报。

三、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县启动运行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通知》(农办科函〔2013〕24号)精神,5月份启动了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报送了16个乡镇农业综合站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果树股、县农机技术推广股、县植保植检站、县水产站、县畜牧兽医站、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县种子管理站共计24个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情况,报送了129名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基本信息。

四、对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2010——2012年阳光工程实施项目进行了自查

1、组织94名农技人员到农校培训;定做农业示范基地示范牌三块、农业科技示范户门牌941块,农业科技示范户手册950册,农技指导员手册150册;印发农业科技下乡进村技术、宣传资料20000份。

2、对2010——2012年阳光工程实施项目进行了自查自纠,印制了工作方案,召开了培训基地相关人员自查自纠动员会;进一步完善报账制度和审核审批制度,把好原则关,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对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违规使用的项目资金29761.37元进行了调账处理,冲减支出,于2013年6月6日缴存专户,归还了原渠道,由实施单位继续阳光工程培训使用;县委党校已把违规使用的1980元归还原渠道。

五、开展了中国美丽田园申报工作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已把县梯田推介参加农业部开展的中国美丽田园活动,各项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六、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组织县梯田稻作农业文化系统申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工作;

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培训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更新、拓宽和提高,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科技进步和实际工作需要的一种后续教育,是有效开发人才资源,实现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交通运输部李盛霖在2010年9月14日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人才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全面推进交通运输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笔者认为,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实现“人才强交”战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高速公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现状

自高速公路开通运营以来,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大多停留在完成任务、例行程序上,学习内容单一化,缺乏行业实用的特色,难以学以致用,缺乏连贯性,达不到教育培训的目标和效果。技术人员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意识,有时人事部门安排了教育培训,有个别专业技术人员还以工作忙为由不按时参加培训,还有一小部分虽然来了,且没有认真接受培训,没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是一种权利和义务。要改变现状,高速公路管理局就要创建适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创新继续教育培训内容,逐步提高队伍个体和整体的素质,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二、高速公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改善措施

(一)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是完成继续教育培训的有力保证。一要制定完善高速公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规定,使各条高速公路基层单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比如,给每个专业技术人员建立继续教育培训档案,记载从参加工作以来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可用制式表格规范登记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和要求。目前,笔者所在基层单位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56学时。量化了管理,也促使每个专业技术人员主动完成学时;二要建立继续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条件之一。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时,作为必备条件。这一机制的建立,定会激发专业技术人员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二)创新培训形式,完善服务措施。高速公路继续教育培训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创新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方式可以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对口培训、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根据高速公路分布面广、线长,跨区域,技术人员分散在各条高速、各个区域上,对培训集中不便的情况,可以建立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开发网络课程,实行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例如,对网络培训,高管局可以聘请老师先录制不同专业和公共科目的继续教育培训课件,在高管局网站上建立链接,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选择个人时间在网上接受教育培训;对基层高速公路管理单位,还可以利用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老师在总会场授课,专业技术人员可就近在总会场和分会场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的整个情况,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到位情况,总会场都能从视频里看到,从而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便捷性。

三、高速公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更新继续教育培训观念,提高领导层思想认识。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行动自然就会发生变化。作为高速公路专业技术人员,面对专业知识、运营设备的日益更新,以及国外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我们必须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接受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否则就不会引领单位走向前端,也会因跟不上科技进步而被社会淘汰。因此,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单位领导层首先对此要真正重视起来,提高思想认识,彻底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思想,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二)建立科学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形成长效机制。高速公路要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一定的人力和物质基础为前提,这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来考虑。硬件方面,包括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配备必要的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器材等。这方面,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在平山县温塘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为全省高速公路举办各类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场地。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如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管局职工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软件方面,合作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可利用各类学术团体、专业学会和高等院校等师资力量。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实行多种形式的协作关系,以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益和质量。同时,建立继续教育师资信用管理数据库,对参与实施继续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建立信用档案。有了一定的人力和物质基础,还要结合运营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针对高速公路专业技术要求,制定出较为详细的继续教育培训方案,逐步建立起富有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特色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三)完善考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与绩效考核统一起来。在继续教育培训管理中,应把日常工作绩效考核与继续教育培训的考核统一起来。绩效考核是检验职工工作的最终效果,评价其贡献程度作为个人获取报酬的主要依据。建立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奖惩制度,日常工作绩效考核成绩合格与否,一定范围内决定了继续教育培训成绩。这样,对专业技术人员必将产生巨大的动力,达到继续教育培训的良好效果。

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篇9

主要任务:抓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的培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农业科技成果下乡、进村、入户、到田头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主要目标:

(一)培养科技带头人200人;

(二)农校、农广校招生3000人。其中:市农校2800人,农广校200人。

(三)新型农民培训5000人。在全市行政村中每个村培养1名农民技术骨干,合计1370人;在全市1370个村培训骨干农民6850人实现整村(队)推进。

(四)绿色证书培训10000人;

(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3000人,对全市县乡两级3818名专业技术人员轮训一遍。

二、主要工作情况

1、组织参加“三下乡”活动。年1月8日由市委宣传部等市级18个部门组织的年市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安宁市八街镇中心广场举行,我局由科教处牵头组成科技人员、专家20余人的服务队,开展畜禽禁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和种植业、畜牧业专家咨询。共计发放各种宣传品9200份,发放农资500袋,种子200公斤,现场咨询人数达千余人次。

2、组织《农业》征订。1月按照省农业厅要求组织局属各单位、各县(市)区征订《农业》杂志,全市共计征订1325份。

3、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奖申报。2月在全市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奖的申报工作,全市共完成《市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检疫净化》等11个项目的评审、申报工作。

4、组织参加科技活动周活动。5月16日市、盘龙区将在东风广场共同举办市暨盘龙区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安排我局组织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我局由科教处牵头,组织市兽医站、市动物检疫站、市农科院、市种子管理站、市植保站等单位相关农业科技专家、科技人员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5、完成提案回复面商工作。完成了《关于在市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等5项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面商。

6、组织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按照省厅要求,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方案,下发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通知,全市年全年计划从种植业、畜牧业、农经、农业科教育等领域开展培训,使县乡两级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数共计3818人,全部轮训一遍,在全市行政村中每个村培养1名农民技术骨干,合计1370人;在全市1370个村培训骨干农民6850人实现整村(队)推进。主要推广应用10项新品种、新技术。截止4月31日,全市已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262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7.6%,开班274个,其中:县乡集中办班239个,培训2165人;现场实训班35个,培训461人;送2人异地研修。全市已培训农民技术员1956人,开班122个,其中:县乡集中办班60个,培训850人;现场实训班62个,培训1106人。

7、市农校按照市委、市政府决定整体并入学院,科教处正协助分管领导做好农校的清产核资、平稳移交工作。市农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学校春招班招生60人,完成校内短期培训302人,其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200人,完成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目标任务的100%,校外短期培训2500人。市农广校开展绿色证书培训649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4.91%,组织技能培训鉴定290人,与教育电视办的《兴农天地》栏目继续每周一期三次播放。市、县农机校1-6月全市培训各类人员8542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2235人,拖拉机驾驶员2085人,汽车驾驶员3761人,摩托车驾驶员461人。全市共计完成各类、各专业短期技能培训17835人。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投入大部分投入到当年生产中,科技投入特别是科技开发、农民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消化研发力度不够,技术储备不足,在部分县区财政困难,基本无农业科技投入,一些地方过去大力推广转化的先进技术和成果缩水退步。二是农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大多数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都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缺乏,专业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新兴产业花卉、蔬菜及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和营销人才缺乏;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缺乏一技之长,需要培训的面广、人数多、农民对科技的多元化需求迫切。

四、下步工作重点

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统揽全局,贯穿科教工作始终,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积极争取部、省级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在上年年工作基础上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1、围绕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储备工作。

2、积极申报省、部级农业科技教育项目,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加快成果转化推广步伐。

工业自动化技术培训篇10

关键词:铁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

随着高新技术在铁路运输企业的广泛运用,我国铁路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大秦2万吨重载运输,京沪350Km/H高铁的运营,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已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的国家。大秦重载运输及多条客运专线的运营,使铁路企业内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企业中多数职工的专业素质与新技术、新生产模式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职工的思想素质对于一系列的新变化也相对滞后,形成了高端设备低端运用、自动化设备人工操作、问题设备带病运行等诸多问题。为使一线职工更加适应铁路高速发展的需求,铁路企业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化的职工培训,如:列车分布式动力系统、atp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等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动车司机、动车车辆检修、新重载设备维修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储备等等。目前,如何开展好企业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的素质,已成为影响铁路企业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企业培训,对提高职工素质、促进铁路行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企业的经济增长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发达国家有关统计表明,其经济增长,有三分之一是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二分之一是创新带来的,只有百分之十五是设备投资带来的。而教育程度高的职工,其创新积极性也高。研究表明,多一年科学文化,可提高劳动生产率1.6倍,增加合理化建议百分之六。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技术与管理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生命周期很短,18世纪技术生命周期为40年,19世纪为30年,近半个世纪为10―15年,目前只有5―10年。因此,企业要创造世界一流经济指标,永久保持世界先进行列,要靠高、新、尖技术人才,而高、新、尖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于企业不间断地进行教育培训来保障。

当前,关于铁路企业职工培训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缺乏相应的探索。职工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企业培训也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职工培训不能仅仅是强调岗位的适应性,更应该培养职工对工作的构建能力,要从注重短期目标转变为重视长期目标。

为了使铁路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为生产经营、技术进步服务,在教育培训方法上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培训方向上要对准需求

做到主动调研、主动适应、主动服务。要充分树立企业是继续教育主战场的思想,深入调研企业需求,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铁路企业的改革服务。

2、在教育培训内容上要讲求实际,强调实用、实效的教育内容

要把重点逐步转向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上来,直接为企业新设备、新任务服务。例如:在职工中普及重载运输及高速铁路新知识,印一些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小册子,职工人手一册,随时看随时学,(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汽车驾驶员培训教材)使职工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有了一定认识,即提高了职工业务素质,又可以潜移默化的运用于工作当中。使职工教育培训内容,真正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

3、在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样

注意长短结合、业余与脱产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注重补充交叉的网络性的教育结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由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等构成一个横向系统,纵横系统互相交织、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的网络工程。并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形式于一体,多种媒体优化、有机组合教育方式。例如:脱产培训与远程网络培训相结合,使职工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既方便了生产任务紧,抽调一线职工脱产培训紧张的站段,又解决了沿线职工路途遥远、乘车不便的实际困难。为企业职工提供广泛的、实际的、人性化的教育培训服务。

4、在培训方式上要分层次

培训高级管理人员与培训生产工人,在时间、内容、形式上各不一样。

5、在培训教材上要抓好自编教材

重视针对性、适用性、先进性。目前,职工教育要求紧密联系企业实际,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注重先进性。对于一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例如:对于重载运输中列车分布式动力系统,LKJ-2000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高速铁路中atp列车超速防护系统;车辆安全防范预警5t系统等等一系列的新技术,职工们大部分只是听说过,实际内容却知之甚少,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需求,自编一些相关教材,即结合了实际工作,又能直接服务于运输生产。

6、在培训的师资队伍上要专兼结合

充分发挥企业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7、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时,不仅要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还应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培训,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如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领导、职工大都看好业务能力、管理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职业道德、个人修养的升华,这是一个在企业职工培训中经常出现的“误区”。对于我们铁路企业来说,职工职业道德的好坏、个人品质的修为直接体现在工作当中的“责任心”上。许多工作中的纰漏,并不是职工不会干、不能干,而在于工作当中有没有真正的“责任心”。通过相应的培训,使职工在道德品质上有所提高,做到:做事讲原则,作业按规章,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将“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新技术、新设备更好、更快、更安全的服务于社会,促进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共同发展。

在抓好全员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要采取加快培养核心人才的方式来带动企业智力开发,突出抓好重点培训、层次培训、个性培训和需求培训。如:以构建机、车、供、电、辆“五大”专业技术人才群体为目标,抓好专业理论、先进技能、科学知识和良好作风的培训,着力提高职工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

总之,企业要搞好教育培训,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培训理念,构建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确保职工在工作中能不断增强知识、技巧,提高能力,达到职工发展、岗位需求和企业目标三者的完美结合,以促使企业科学、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