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经纪人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5:21

保险经纪人的特征篇1

[关键词]法律,赔偿,责任保险

西方保险界认为,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海上保险和火灾保险(后来扩展到一切财产保险);第二阶段是人寿保险;第三阶段是责任保险。保险业由承保物质利益风险,扩展到承保人身风险后,必然会扩展到承保各种法律风险,这是被西方保险业发展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同时我们还知道,责任保险在保险业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它既是法律制度走向完善的结果,又是保险业直接介入社会发展进步的具体表现。

一责任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依法应负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或经过特别约定的合同责任作为承保责任的一类保险。它属于广义财产保险范畴,适用于广义财产保险的一般经营理论,但又具有自身独特内容和经营特点,从而是一类可以独立成体系的保险业务。责任保险作为一种保险业务,产生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工业化国家迅速得到发展。1880年,英国颁布《雇主责任法》,当年即有专门的雇主责任保险公司成立,承保雇主在经营过程中因过错致使雇员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应负的法律赔偿责任;1886年,英国在美国开设雇主责任保险分公司,而美国自己的雇主责任保险公司则在1889年才出现。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均采取强制手段并以法定方式承保的汽车责任保险,始于19世纪末,并与工业保险一起成为近代保险与现代保险分界的重要标志。当时的英国“法律意外保险公司”最为活跃,它签发的汽车保险单仅承保汽车对第三者的人身伤害责任,保险费每辆汽车按10—100英镑不等收取,火险则列为可以加保的附加险;到1901年,美国才开始有现代意义的汽车第三者责任险——承保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法律赔偿责任的保险。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责任保险的发展在工业化国家进入了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首先是各种运输工具的第三者责任保险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次是雇主责任保险成了普及化的责任保险险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民事活动急剧增加,法律制度不断健全,人们的索赔意识不断增强,各种民事赔偿事故层出不穷,终于使责任保险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工业化国家得到了全面的、迅速的发展、在本世纪70年代天,美国的各种责任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就占整个非寿险业务收入的45%—50%左右,欧洲一些国家的责任保险业务收入占整个非寿险业务收入的30%以上,日本等国的责任保险业务收入也占其非寿险业务收入的25%—3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日益重视发展责任保险业务。

二责任保险的基本特征

1、责任保险产生与发展基础的特征。责任保险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不仅是各种民事法律风险的客观存在和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而且还需要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其中法制的健全与完善成为责任保险产生与发展最为直接的基础,正是由于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都是在法律制度的一定规范之内,所以才可能因触犯法律而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时必须承担起经济赔偿责任。在当代社会,没有环境污染防治法,造成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就不会对污染受害者承担什么赔偿责任;没有食品卫生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的人对受害人也不会有经济赔偿责任,等等。因此,只有存在着对某种行为以法律形式确认为应负经济上的赔偿责任时,有关单位或个人才会想到通过保险来转嫁这种风险,责任保险的必要性才会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只有规定对各种责任事故中致害人进行严格处罚的法律原则,即从契约责任经过疏忽责任到绝对责任原则,才会促使可能发生民事责任事故的有关各方自觉地参加各种责任保险。事实上,当今世界上责任保险最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必定同时是各种民事法律制度最完备、最健全的国家或地区、它表明了责任保险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健全的法律制度,尤其是民法和各种专门的民事法律与经济法律制度。

2、责任保险补偿对象的特征。在一般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实践中,保险人补偿的对象都是被保险人或其受益人,其赔款或保险金也是完全归被保险人或其受益人所有,均不会涉及到第三者。而各种责任保险却与此不同,其直接补偿对象虽然也是也保险人签订责任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被保险人无损失则保险人亦无需被偿,但被保险人的利益损失又首先表现为因被保险人的行为导致第三方的利益损失为基础的,即第三方利益损失的客观存在并依法应由被保险人负责赔偿时,才会产生被保险人的利益损失。因此,尽管责任保险人的赔款是支付给被保险人,但这种赔款实质上是对被保险人之外的受害方即第三者的被偿。保险人的赔款既可以直接支付给受害人,也可以在被保险人赔偿受害人之后补偿给被保险人。责任保险是由保险人直接保障被保险人利益,间接保障受害人利益的一种双重保障机制。

3、责任保险承保标的特征。一般财产保险承保的均是有实体的各种财产物资,人身保险承保的则是自然人的身体,二者均可以在承保时确定一个保险金额作为保险人赔偿的最高限度。而责任保险承保的却是各种民事法律风险,是没有实体的标的。对每一个投保责任保险的投保人而言,其责任风险可能是数十元,也可能是数十亿元,这在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保险人对所保的各种责任风险及其可导致的经济赔偿责任大小也无法采用保险金额的方式来确定。但若在责任保险中没有赔偿额度的限制,保险人自身就会陷入无限的经营风险之中,因此保险人在承保责任保险时,通常对每一种责任保险业务规定若干等级的赔偿限额,由被保险人自己选择,被保险人选定的赔偿限额便是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超过限额的经济赔偿责任只能由被保险人自行承担。

保险经纪人的特征篇2

关键词:保险业;并购重组;发达国家

中图分类号:F841

一、保险业并购与保险产业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每一个成功发展的公司发展道路都不会是单一的,外部并购扩张发展方式都是重要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行业发展中也表现出并购整合的特征和规律。在实证研究中,曾有学者综合分析了53个国家、24个行业、25000家上市公司数据库的案例和数据,探究1988年到2001年世界企业并购整合行为的周期性规律①,研究结论不仅认为这些行业都遵循相似的路径实现整合,而且认为并购活动和整合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从而每个重要的战略和行为都需要考虑产业演进的影响。如果认可上述这些学者研究的结论,同时比照经典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看保险业并购整合可能的行业发展轨迹,可以将它们基本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处于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在市场结构、市场主体数量和竞争方式以及并购整合行为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从非针对性的一般行业发展来看,在行业发展第一阶段,即行业初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可以通常被称为“跑马圈地”阶段,初期市场结构一般偏向完全竞争结构。如果不从人类历史开始讨论行业的起源,而是从现在的世界开始,那么这些行业通常是一些技术创新下出现的行业的子行业,也是新行业,典型的例如互联网行业,或新经济所包含的内容。一般而言,处于“跑马圈地”阶段的行业通常不可能是一些传统的行业,这些行业早就完成了这个阶段。但是,如果一定要看传统的行业,那么金融行业可能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归于此类的。这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经历了“金融自由化”或称政府放松管制的过程,原来视为关系国家和国计民生的金融业也在人们的理念变化中更多地变成了正常经济中的某一行业。虽然仍然有很多的特别管制,但管制已经大为放松。在放松管制的过程中,金融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获得了空前的释放,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称为进入了“跑马圈地”的行业第一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最重要的行业特征就是企业数目有限,市场需求相当程度未被满足,产品只要供给市场就会获得收入,不需要更多的产品差异化,也没有更多的价格竞争,企业依靠内部积累就可以获得快速发展。在这一初期发展阶段,企业发展的形式更多的是内部积累下的新建方式,而非并购重组。

行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行业中的企业规模化阶段,市场结构一般是垄断竞争结构。这个阶段在并购方面的特征是并购数量特征超过并购规模特征;即行业中存在大量并购现象,同时,由于这时行业中的企业规模仍然有限,所以并购的规模也比较有限。但是,市场份额逐步集中,市场份额在行业前几名的企业总的市场份额可能达到一定的比例。在企业规模化阶段,行业内企业数目在自然成长中达到一定数量,而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需要采取产品和营销差异化的手段获得市场份额,同时,一些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开始不满足于自我积累的发展模式,更多地采取并购这样的外部扩张手段获得市场份额,甚至出现大量收购迅速扩张获得市场份额的现象。很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在市场上消失,消失的甚至还可能包括一些在某些产品或某些技术等方面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这是因为这时的市场上有些企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已经没有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竞争力但没有实现规模的企业发展机会了,这些企业可能应当是好企业,但是没有机会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大企业。

第三个阶段是行业集中度很高的阶段,市场结构一般是寡头垄断结构。这个阶段行业中的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在数目上已经比较有限,规模上也比较突出。这一阶段在并购方面的特征是企业并购规模巨大,企业一方面通过并购获得规模上的空前增长,同时,出现了超大型的并购交易。这些超大型的并购交易可能是规模相当的大型企业之间的合并,而非一方吞并了另一方。行业中企业开始分层,占据最多市场份额的企业规模很大,数目很少;而其他中小型的企业可能更多的服务于特定的市场和群体,利用不与这些大型企业直接竞争的策略而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对于那些有着突出的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来说,甚至可能是只允许存在若干个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已经无法存在了。

如果再进行行业发展阶段划分,第四个阶段出现的是企业集中度进一步上升没有了更大的空间。但是,如果这个饱和空间是指国内市场的话,则在国内市场饱和的状态下,随着其他国家市场的开放,在发达国家某行业占据突出市场优势的企业会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带动落后国家这些行业也经历类似的行业并购整合阶段。只要存在落后的国家和行业,则这样的在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并购整合的行业发展规律就会不断重演。在并购整合方面另一个可能特征是巨型企业重新整合业务内容和范围,将存在进一步发展空间的产品或服务分拆出去,这时就可能出现了新的行业,加大产业链条的深度和广度。这些新的行业又可能重复原来行业的并购整合趋势。在如此的多轮裂变和市场不断由国内到国际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具体到保险业或金融业的行业并购整合发展规律,在上述行业并购整合发展一般规律总结的基础上,金融业可以认为多出一个阶段,即不同金融行业的交叉融合阶段,即所谓的混业经营阶段。这个阶段在行业发展上更可能是发生在第三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单个的金融行业已经经历了大量并购的过程,市场的主要份额已经由有限的若干个主体基本分享,这些主体通常也已经是有着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大型主体,并且有着丰富的并购自身行业主体的历史和经验。既然是大型金融机构在混业方面发展,则主要方式显然是兼并收购,或者说更可能是合并。通过自身内部积累发展与已经成为大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已经很难成功。当然,如果是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环境下进入到其他国家市场则要进行具体分析。

二、发达国家保险业并购重组趋势特征印证

分析发达国家保险业并购的轨迹,可以看到基本上与我们总结行业并购规律轨迹的吻合。具体来看,发达国家保险业大规模并购基本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今天并还将持续,具体表现为从行业内开始,扩展到行业外;从国内开始,扩展到国际市场;并购重组也从并购数量多,并购金额相对较小,发展到并购金额巨大,特别是“巨无霸”之间的强强并购。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保险业公司数目也呈下降趋势,市场份额越发集中,少数巨型保险公司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规模越来越大,触角不仅在保险行业,也进入了银行等金融业;不仅在国内存在,而且不断扩展到国际市场。若干保险公司发展成为巨型的金融集团。

(一)保险并购使得发达国家保险业经历了从原来的保险公司数目不断增加到逐步减少、保险市场从分散到日益集中的过程

表1给出了1950年以来美国寿险市场保险人数目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寿险行业从20世纪中叶直到今天,经历了寿险公司数目由上升到下降的过程。其中上升过程基本是20世纪50、60年代,而20世纪70年代,尤其70年代后期出现寿险公司数目逐步下降。这种下降应当与美国在这个时期开始金融放松管制,特别是利率自由化,造成美国金融机构不适应激烈竞争环境而被并购或破产倒闭有关。在逐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后,美国寿险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数目又开始较大幅度增加,直至1985年,寿险公司数目达到历史高峰的2195家。至此开始,美国寿险进入行业集中时期,主要的行业集团方式就是通过并购重组,寿险公司主体数目不断下降。

进一步,从表中可以看出,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行业集中最为剧烈的时期,这个时期每年大约都有1/4的寿险主体消失。进入新世纪以来,寿险行业集中的趋势仍在继续,只是并购重组的速度有所下降。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并购重组速度的下降,也代表着行业并购更是在大公司之间进行,市场集聚度的进一步提高。美国寿险公司数目从1950年的649家到1985年的2261家的最高峰,直至2007年的1009家,寿险行业发展与并购重组之间的关系印证了前面我们所总结一般的金融行业并购发展轨迹,即从严格管制下的金融机构稳定发展到放松管制后,金融机构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必然要通过并购重组的过程实现行业资源的重新有效分配的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是金融业存在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理念所必然导致的结果,这个过程直到今天在美国寿险行业仍在继续着。

(二)保险业并购经历了从并购数量为先到并购金额更大为主要特征的过程

从统计数据看,1988-2001年国际保险业超过5亿美元以上的并购交易数目达到130宗②。表2列出了1988年至2001年国际保险业前十大并购交易。这个时期也是发达国家金融业放松管制过程中行业并购重组最为活跃的时期。从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旅行者和花旗公司合并时交易的金额达到了725亿美元;2000年,花旗集团又进一步收购associatesFirst信用卡公司时,交易金额也高达309亿美元。排在交易金额第三位的aiG收购美国人寿保险公司(americanGeneral)的并购金额是233亿美元,第四位的是著名股神巴菲特的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Hathawayinc)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GeneralReCorp.),交易金额是223亿美元。2001年著名的德国安联集团与德累斯顿银行的合并,交易金额只排在第五位,达到196亿美元。

(三)作为并购主体的保险公司并购范围涉及全面的金融领域

表3给出了1988年到2001年间保险公司作为并购主体并购的范围。从表中可以看出,并购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并购达到130宗,其中在保险领域内的并购是90宗,占总并购数目的70%;保险公司并购商业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的并购交易为12宗,占总并购数目的9.2%;保险公司并购证券公司的数目是8宗,占并购总数的3.2%。这些数字显示,保险业内并购仍然是并购的主流,保险业与银行间的并购是保险公司在非保险金融领域的最重要并购领域。更具体来看欧洲及北美的直接保险领域的并购重组,例如,1996年太阳联合保险公司与皇家保险公司宣布合并,形成市值132.67亿美元的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公司,一跃成为英国当时最大的综合保险公司。同年,法国巴黎联合保险集团(Uap)与安盛保险集团(aXa)宣布实施合并计划,新集团管辖资产达22950亿法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者。再如,再保险和保险中介领域也多次发生并购重组事件,美国通用再保险公司收购德国科隆再保险公司不久,就被美国著名财团伯克希尔哈撒韦所并购,这次并购在两公司间涉及560亿美元资金以及市值1200亿美元股票。欧美的并购重组风潮还使保险资本和银行资本相互渗透,1991年荷兰国民保险公司与邮政银行集团合并成立欧洲第一家综合性集团inG,而1998年美国的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缔造高达7000亿美元资产的当时世界第一大金融集团。

在这些保险业内与业外的并购活动中,保险业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保险成为一方面具有保险保障和风险补偿功能的保险机构,又是具有重要融资职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保险的巨额资金也造就了保险业成为国际投资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

(四)保险并购主流已经进入各个金融领域的“强强合并”阶段,保险集团规模与银行集团比肩

表4列出了2007年世界500强中金融公司的前20位,将表4与表2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保险业并购已经达到了“强强合并”的市场集聚阶段,并购后形成的保险集团规模堪比银行集团;或者说这些500强的金融集团早已经不能单纯地将它们区分为银行或保险公司,保险集团中也包含了极大规模的银行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例如,排在500强最前的inG或富通;而银行集团中也同样包含了巨大规模的银行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例如,法国安盛集团和德国安联集团。可以说,这些保险集团或金融集团自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并购的历史,多年的并购历程不仅使这些金融结构成为行业的金字塔塔尖,每个金融机构都是巨型金融体,也使得国际保险集团在规模上丝毫不逊色于银行业或其他金融行业。

(三)保险业规模经济潜力实现以政府金融监管政策作为重要边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与银行业这样的金融行业发展历史类似,发达国家保险业在相当长的时期都是处于各国政府严格管制之下,金融业管制放松现象基本上出现在20世纪70到80年代。在这之前,无论是保险业的行业进入,还是产品形式、价格、销售地域和销售方式等等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在表面上看似乎是束缚了保险业发展,但是,实际上对于已经进入保险业的市场主体而言却意味着受到了政府保护,没有太多的市场竞争。由于市场利率是管制的,行业价格也没有很大波动,保险公司收入稳定,没有很多的保险公司破产倒闭。同时,监管当局也采取了事前监控预警,一旦出现偿付能力不足,则立即监管处置,不至于酿成行业危机。③保险监管当局采取这样的方式基本上保持了保险行业的平稳发展,同时,保险公司也逐步积累了金融行业经验,发达国家保险业直至20世纪70、80年代也基本完成了自身奠定发展基础的时代。

发达国家保险业真正开始活跃的并购重组时代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时积累相当实力的一些保险机构面对严格的金融管制,开始不断地金融创新,这些金融创新迫使政府逐渐放松管制,最终整个金融业在20世纪70、80年代都进入了放松管制时代。影响最大的管制放松是利率市场化。由于利率市场化,资金成本和投资收益都变得不确定,必须按照市场价格经营保险行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越高,竞争能力越强的保险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加上保险业突出的规模经济特性,经营状况越好的保险公司则越有能力通过并购迅速扩大规模,而经营不善的保险公司则可能倒闭破产,面临被并购重组的命运。这样,在20世纪80年代放松管制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大量保险公司并购重组甚至破产倒闭的现象。金融业放松管制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出现了主要发达国家都对金融管制进行了根本变革,以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典型的包括英国1997年成立了金融监管服务局(FSa),实行全能混业经营模式;美国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结束了美国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分业经营的历史,开始了金融业的新发展;日本1996年的“金融大爆炸”等等管制的放松。④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也经历了全球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过程,不仅亚洲为代表的很多新兴发展中国家纷纷实行开放市场的政策,而且在国际贸易领域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了服务业开放协议。这一系列的各国和世界性的金融业放松管制,开放市场的新环境引领保险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蔚为壮观的保险业和金融业并购整合浪潮。

至此,保险公司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竞争对手不仅是本国同业,还包括本国银行这样的非保险金融企业;不仅是本国企业,还包括其他国家的保险机构或金融机构。在这样的一个竞争舞台上,一个保险公司必须采取积极进取的竞争态度,否则就可能面临被其他机构并购重组的命运。因此,正如一直强调的,由于保险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规模越大,经营成本越低,抗风险能力越强,竞争能力也越强。保险公司必须通过并购重组,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它们别无选择。

注释:

①GraemeK.Deans,winningthemergerendgame,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3.

②GraemeK.Deans,winningthemergerendgame,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3.

③发达国家保险业放松管制前类似中国现在的情况——并购少而且是行政性的。

④欧盟一开始就选择了德国长期采取的混业经营制度作为欧盟的金融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保险业发展趋势及保险市场开放模式比较[Z].2008.

[2]冷煜.保险监管国际比较及发展趋势研究[J].保险研究,2009,(3).

[3]何浩.对外开放下的外资保险公司监管[J].保险研究,2009,(5).

[4]马蒙蒙,林则夫,孙博睿.国际保险公司综合经营的实践及启示[J].保险研究,2009,(10).

[5]聂尚君,陈磊.保险集团的综合经营及发展趋势问题探讨[J].保险研究,2010,(2).

[6]侯宇,王玉涛.控制权转移、投资者保护和股权集中度——基于控制权转移的新证据[J].金融研究,2010,(3).

[7]赵波.国外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0,(14).

[8]苏林.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股权并购的相关问题[J].经营与管理,2011,(5).

[9]兰东娟.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承保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1,(9).

保险经纪人的特征篇3

一、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数十年中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保障制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保障表现为“单位”小社会保障。所谓“单位”小社会保障,就是保障依赖自身所在或在编的“单位”。所谓单位,包括从事生产、经营的独立核算单元(、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机关、学校、科研机构等部门。相同的或相似的单位,对所谓人员的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相同或相似,不同的单位对所属人员的保障范围、保障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单位”小社会保障格局导致了传统的另一特征,即阶梯形保障(见下图)。

由图示可知机关、事业人员人数最少,但受保障程度最高,全民企业职工次之,集体企业职工再次之。农民人数最多,但受保程度最低。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三个特征是,失业保险程度很高、所谓失业保险程度很高,就是指社会承诺每一个社会公民有业可就,而且是终身的。受保障最差的农民,只要他愿意务农,他就不会得不到务农的权利。其他人员,如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往往是一次就业定终身,没有失业之忧。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排斥商品经济,排斥人员流动,生产力水平低,可用于社会保障的财富稀缺,故而产生了等级保障和低失业保障的制度特征。企业职工以上身份的人员,能够从单位获得医疗、养老、丧葬、子女顶职等福利保障;而农民基本没有养老、丧葬等福利的社会保障,一般要靠子女解决,医疗保障也大打折扣,能够获得生产大队的“合作医疗”就不错了。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即没有形成社会大一统或许会保障体系,社会成员因身份、单位的不同享受极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难以充当新形势下的“安全网”或“减震器”,因而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

二、外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值得借鉴的基本经验

社会保障制度,从其最初在西方国家萌芽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在这长时期中,西方国家积累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许多经验,其中有不少值得我国借鉴。我们认为最值得借鉴的是以下三点基本经验:

1.依靠立法手段,逐步将社会保障覆盖面普及全社会成员。公认的代表社会保障制度萌芽的标志,是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颁布并实施的新《济贫法》。英国在化初期,贫民日益增多。这些贫民主要来自广大地区的无地、无生活来源的农民、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和城市失业工人。贫民日益增多,危及工业化所需的正常秩序,为扫除工业化的障碍,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颁布并实行新《济贫法》,对贫民实行社会救济,安定社会秩序。英国获得19世纪中叶经济高速发展与新《济贫法》的颁布和实施有很大关系。但《济贫法》毕竟只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因为它尚未涉及社会保障的核心——社会保险制度。19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飞跃发展阶段。1881年,德国政府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工伤事故保险法草案。1882年,德国政府又提出了疾病社会保险法草案。法案规定,对全体从事工业性经济活动的工人,一概实行强制性疾病社会保险(农业工人不在其内)。1889年,德国国会又通过了老年人和残疾人社会保险法,并于1891年1月1日实施。1927年德国国会又通过了失业社会保险法。这样,德国率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美国在社会保障立法方面,起步较晚,但它在1935年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吸收了英、德等国家的经验,并有所发展。《社会保障法》规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五个项目: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补助(限于贫穷的盲人)、老年补助(限于贫困的老人)、未成年人补助(限于失去亲人、出走或残疾而无人扶养的少年儿童)。20世纪中叶以后,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是通过立法推动“福利国家”即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英国于1946年、1948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规:国民保险法(1946年)、国民医疗保健法(1946年)、住房法和房租管制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这些法案施行后加上历年来的补充修改,使英国建立起一套名副其实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继英国之后,其他西欧国家、北欧国家、北美洲和大洋洲发达国家,亚洲发达国家也都先后宣布实施以“普遍福利”为际准的社会保障法规。

2.依靠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征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专款专用。社会保障税主要是对薪金和工资课征的税。自从1889年德国创建了社会保障税以后,英国于1908年,法国于1910年。瑞典于1913年,意大利于1919年,美国于1935年先后开证了该税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征收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税的国家已有80多个。它们几乎包括所有发达国家,也包括一些发展家,如埃及、阿曼、巴巴多斯、多米尼加、阿根廷、巴西、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国。

为什么要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征集社会保障基金呢?主要原因有三点:(1)社会保障基金的用途符合赋税用途的规范。根据赋税原理,税收是用以提供社会安全与保障这种公共“产品”的。而社会保障基金正是为了提供社会安全和保障。(2)税收的法定性可以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可靠、相对稳定。因为高于政府的政策,更高于部门或单位的暂时性规定,以法律为后盾征收社会保障税,减少了讨价还价或人为的不确定因素,使征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工作效能大大提高。(3)有利于专款专用,提高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效能。社会保障税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的、稳定的基金来源,可以确保专款专用。社会保障制度一旦实施,就不能中断,这就需要社会保障基金源源不断,并且不得挪作其他用途。

3.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保障基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逐步提高的。这一点可以从社会保障税占政府总税收的比重变化推测而来。例如,美国1940年的社会保障税占总税收的比重为13.3%,1979年这一比重已升为24.1%.巴拿马1985年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为13.5%,1990年这一比重已升至20.26%。当然,如果社会保障基金占国民生产总值或总税收的比重过高,就会“公平”有余,效率不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例如,瑞典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65%,高出其他发达国家几十个百分点,以致瑞典早已出现经济停滞或慢性增长症。

三、我国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以改革,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的新的保障体系正在构建之中。截止1995年,在养老保险改革方面,全国国有已全部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5个省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全国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职工已达300多万人,参加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职工已达6000万人以上。集体企业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已达2024个市县。此外,近i000个市县开展了外资企业、私有企业(合个体户)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全国共有8750万职工和2032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方面,到1995年全国已有1000多个县(市)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200多个县(市)已经在全县(市)范围内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5000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保险基金近20亿元。在失业保险方面。截止1995年初,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总数已达9500万人,全年共救济失业职工187万人次。为了解决特困企业职工生活困难,失业保险机构为360万人发放了一次性困难补助,一些地方还使用部分失业保险金,对企业安置富余职工给予支持。

各项保险基金的征集和使用趋向社会统筹,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从“单位”或“小社会”保障制向“大社会”保障制过渡。但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情况看,与我国产权改革进一步深入的状况不够协调,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还很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过小,保障功能差。目前,各项社会保险主要是在国有企业及城镇区县以上大集体企业中实行。区县以下小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的社会保险很不健全;私有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广大农民基本上还没建立社会保险。并且,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范围很小,在城镇仍以“单位”为主。这种状况不适应我国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共同的格局,不能对全部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限制了劳动力在各种所有制生产单元之间的流动,阻碍了各种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2)政出多门,缺乏完整的立法和统一管理办法。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仍采取多头分散管理的办法:劳动部负责城镇企业职工的各项保险工作;人事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公费医疗;民政部负责农村如城乡社会救济;等等。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立法、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制定的社会保障办法五花八门,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3)社会保障意识明显淡薄。由于多年来缺乏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许多公民不能认识到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不愿意缴纳任何保障费用,似乎与已无关。许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社会保障也缺乏正确的理解,没有认识到社会保障是社会的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和政府行为。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根据社会保障的一般原理和我国产权改革的总体趋向(多种所有制合理分工、共同发展),并借鉴外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我们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确定以下基本目标:(1)全方位的保障功能,所谓全方位的保障功能,即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保障需要设定保障对象。凡人都有生老病死,都会碰到一些正常生活的不测事件。因此,要将所有涉及人身这个“财产”的风险纳入保障范围。我国奉行社会主义原则,外国能做到“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全方位保障,我国也要逐步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2)全社会的保障范围。所谓全社会的保障范围,是指将社会每个成员都纳入保障体系。要创造条件,逐步打破身份、地域界限,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3)社会保障基金(税)专款专用,并与经济发展保持动态平衡。要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统一征收保障基金,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明确专门机构,专款专用。为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动态平衡,社会保障税征收要具有相当的弹性:在经济增长势头较好的年度,社会保障税率可以适当调高一点,支出少一点,而在经济增长势头较平缓的年度,社会保障税率可以调低一点,支出增加一点。通过以丰补歉,就可以做到既有充足的社会保障基金,又能保护或促进经济的发展。

保险经纪人的特征篇4

保险中介的市场化特征

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组成部分,市场化是保险中介最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险中介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保险中介由不同类型的主体构成,专业性强。不同种类的保险中介之间,以及保险中介与投保人、保险人之间存在着服务与被服务、和被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确立是通过各种契约的签订来完成的,通过签订契约把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引入到保险中介市场,在保险市场中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保险人以及投保人等各种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确立相互关系,明确市场定位,发挥特有的市场作用。保险中介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了保险市场结构,提高了保险市场的运作效率,降低了保险交易成本,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保险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保险中介创新了保险业的用人方式

保险中介把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引入到保险市场,突破了保险企业过去以“大锅饭、铁饭碗”为特征的传统用工制度,率先采取了灵活的用工方式。1992年保险营销制度引进以来,保险营销员按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企业的贡献获得报酬,调动了营销员的工作积极性。这种市场化的用人机制,激发了每个人的潜能,使保险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促成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灵活的用人制度,吸纳了大量社会人才参与到保险业发展中来。目前,保险中介从业人员队伍人数已超过150万,这支队伍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一大批中国保险业高级管理人员从保险营销队伍中成长起来。与此同时,保险中介作为一个新兴职业,解决了上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对于扩大社会就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保险中介推动了保险监管制度创新

一是率先在保险市场中实现了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是我国金融保险市场中最早实现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市场主体。2003年,中国保监会在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中取消了筹建期,建立了法制化的市场准入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实行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市场准入制度,使一大批符合条件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进入市场运作,使保险中介市场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专业中介机构由1999年的5家发展到目前的近2000家,市场主体的增多,使中介市场的竞争机制日益完善,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也自然淘汰了一批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中介机构。

二是率先实现了对所有投资主体的一视同仁。2001年,中国保监会制定了《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和《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取消对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比例限制,对所有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投资主体一视同仁,允许个人、私营企业设立保险中介公司,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资保险中介的积极性。在以上三个中介管理规定中,还进行了中介机构企业制度创新,在保险业内率先引入了合伙制这种企业形式。

三是打破了经营区域的限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促进了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创新,改变了我国保险机构长期以来只能通过层层设机构、上网点和人员才能开展业务的情况。按照以上三个中介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和公估机构从市场准入开始起就可在全国开展业务,保险机构从市场准入起就可在全省开展业务,拓宽了保险服务区域,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开拓了空间。

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保险中介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不断加深,为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

促进了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变

保险中介的出现,为保险公司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创造了市场条件,使保险公司有条件专注于保险产品的设计、风险的管控和资金运用等核心业务环节。目前,保险中介市场已发展成为保险业服务社会的主渠道,促进了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变,提升了中国保险业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了保险市场创新

保险中介市场化的发展,改变了保险业以往被动为客户服务的方式,开始主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一大批保险中介机构从需求出发,在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发出了适合市场需要的保险新产品。如长城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为神龙汽车集团研发的“汽车自燃险”,并就该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太保集团签署了相关协议;航联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发出了“飞行员保险”。在保险销售渠道创新方面,一些保险、经纪机构尝试通过“社区保险门店”、“保险超市”、互联网等新型销售平台将保险产品送入不敷出千家万户。在保险服务创新方面,一些保险经纪公司积极开发教育、体育、农业、能源等各行各业的风险管理服务,主动协助各级政府参与一些高危行业和群体活动的社会管理;一些保险机构努力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在农村网点建设和业务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模式创新,在为“三农”保险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拓宽了保险业的服务领域

保险中介市场化的发展,使各类保险中介主体迅速增加。目前,我国有兼业保险机构13万家,这些机构分布在各行各业,增加了为社会提供保险服务的便利性,扩大了保险的覆盖面,拓宽了保险服务领域。目前,我国有上千万人曾从事过保险营销工作,社会上的多个行业都有保险服务兼业网点,银行保险和邮政保险网点已成为推动保险业发展的新渠道。

保险中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保险中介的发展,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了保险市场的运作效率,促进了保险产品的销售,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的需求。目前,保险中介在服务保险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险中介服务“农村、农民、农业”

近几年,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农村地区是保险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广大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因灾致贫”现象时有发生,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能够满足自身风险保障要求的保险新产品。近年来,一大批保险中介机构积极开拓农村业务,到农村设立服务网点,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保险中介服务和谐社区建设

目前,一批保险机构在保险服务创新方面下功夫,采取社区保险服务门店的形式在社区开展保险服务。上海东方保险有限公司在社区推出以保障型为主的产品或产品组合,并为投保人提供各种保险变更、转移、退保、理赔等事宜,有效解决了客户在购买保险后碰到的诸多问题。保险中介进入社区,可以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满足老百姓生活中的保险需求。

保险中介服务教育产业

近年来,北京联合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我国教育风险管理体系。目前,联合经纪的业务已经涉及到财产、人身、医疗、责任、信用等领域,保险与风险管理开始广泛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方方面面。该公司推出的“大学生就学贷款保证保险”,不仅为国家助学贷款提供了保险保障,而且还解决了现行制度尚未顾及到的地区与学生群体没钱上学的问题,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重要补充,不仅化解了社会矛盾,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探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02年以来,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作为保险经纪人与山东省总工会一起合作,开发出了山东省职工补充保险,该险种包括了重大疾病、意外伤残及死亡和意外伤害等,具有价格低、保障好、服务优等特点,深受山东省职工欢迎。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已建立了较为成功的运作模式;职工补充保险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利益,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营造了企业满意、职工欢迎的良好局面,使原来的糊涂保险变为明白保险、富人的保险变为百姓的保险、麻烦保险变为方便保险。目前山东省的参保职工已达30万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保险中介服务医疗领域,化解医患纠纷

山东大成保险有限公司积极发挥保险中介在产品组合及创新服务方面的优势,将医患风险中的保险市场定位为公司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进行保险组合销售的同时提供保险增值服务,扩大保险期内服务范围,打造保险中介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借鉴国外先进的保险经验,针对目前医疗机构和患者的需求,在现有医疗责任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基础上,联合产、寿险公司对现有的保险产品进行组合,并进行保险责任的扩充及确立内容的服务,及时地引入患者管理系统,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医患双方的需求,切实地化解医患矛盾。大成保险有限公司作为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第三者,积极介入并肩负起赔偿、调解任务,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保险中介服务大型项目建设

保险经纪人的特征篇5

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组成部分,市场化是保险中介最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险中介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保险中介由不同类型的主体构成,专业性强。不同种类的保险中介之间,以及保险中介与投保人、保险人之间存在着服务与被服务、和被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确立是通过各种契约的签订来完成的,通过签订契约把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引入到保险中介市场,在保险市场中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保险人以及投保人等各种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确立相互关系,明确市场定位,发挥特有的市场作用。保险中介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了保险市场结构,提高了保险市场的运作效率,降低了保险交易成本,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保险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保险中介创新了保险业的用人方式

保险中介把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引入到保险市场,突破了保险企业过去以“大锅饭、铁饭碗”为特征的传统用工制度,率先采取了灵活的用工方式。1992年保险营销制度引进以来,保险营销员按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企业的贡献获得报酬,调动了营销员的工作积极性。这种市场化的用人机制,激发了每个人的潜能,使保险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促成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灵活的用人制度,吸纳了大量社会人才参与到保险业发展中来。目前,保险中介从业人员队伍人数已超过150万,这支队伍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一大批中国保险业高级管理人员从保险营销队伍中成长起来。与此同时,保险中介作为一个新兴职业,解决了上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对于扩大社会就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保险中介推动了保险监管制度创新

一是率先在保险市场中实现了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是我国金融保险市场中最早实现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市场主体。2003年,中国保监会在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中取消了筹建期,建立了法制化的市场准入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实行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市场准入制度,使一大批符合条件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进入市场运作,使保险中介市场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专业中介机构由1999年的5家发展到目前的近2000家,市场主体的增多,使中介市场的竞争机制日益完善,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也自然淘汰了一批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中介机构。

二是率先实现了对所有投资主体的一视同仁。2001年,中国保监会制定了《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和《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取消对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比例限制,对所有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投资主体一视同仁,允许个人、私营企业设立保险中介公司,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资保险中介的积极性。在以上三个中介管理规定中,还进行了中介机构企业制度创新,在保险业内率先引入了合伙制这种企业形式。

三是打破了经营区域的限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促进了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创新,改变了我国保险机构长期以来只能通过层层设机构、上网点和人员才能开展业务的情况。按照以上三个中介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和公估机构从市场准入开始起就可在全国开展业务,保险机构从市场准入起就可在全省开展业务,拓宽了保险服务区域,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开拓了空间。

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保险中介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不断加深,为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

促进了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变

保险中介的出现,为保险公司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创造了市场条件,使保险公司有条件专注于保险产品的设计、风险的管控和资金运用等核心业务环节。目前,保险中介市场已发展成为保险业服务社会的主渠道,促进了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变,提升了中国保险业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了保险市场创新

保险中介市场化的发展,改变了保险业以往被动为客户服务的方式,开始主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一大批保险中介机构从需求出发,在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发出了适合市场需要的保险新产品。如长城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为神龙汽车集团研发的“汽车自燃险”,并就该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太保集团签署了相关协议;航联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发出了“飞行员保险”。在保险销售渠道创新方面,一些保险、经纪机构尝试通过“社区保险门店”、“保险超市”、互联网等新型销售平台将保险产品送入不敷出千家万户。在保险服务创新方面,一些保险经纪公司积极开发教育、体育、农业、能源等各行各业的风险管理服务,主动协助各级政府参与一些高危行业和群体活动的社会管理;一些保险机构努力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在农村网点建设和业务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模式创新,在为“三农”保险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拓宽了保险业的服务领域

保险中介市场化的发展,使各类保险中介主体迅速增加。目前,我国有兼业保险机构13万家,这些机构分布在各行各业,增加了为社会提供保险服务的便利性,扩大了保险的覆盖面,拓宽了保险服务领域。目前,我国有上千万人曾从事过保险营销工作,社会上的多个行业都有保险服务兼业网点,银行保险和邮政保险网点已成为推动保险业发展的新渠道。

保险中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保险中介的发展,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了保险市场的运作效率,促进了保险产品的销售,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的需求。目前,保险中介在服务保险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险中介服务“农村、农民、农业”

近几年,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农村地区是保险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广大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因灾致贫”现象时有发生,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能够满足自身风险保障要求的保险新产品。近年来,一大批保险中介机构积极开拓农村业务,到农村设立服务网点,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保险中介服务和谐社区建设

目前,一批保险机构在保险服务创新方面下功夫,采取社区保险服务门店的形式在社区开展保险服务。上海东方保险有限公司在社区推出以保障型为主的产品或产品组合,并为投保人提供各种保险变更、转移、退保、理赔等事宜,有效解决了客户在购买保险后碰到的诸多问题。保险中介进入社区,可以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满足老百姓生活中的保险需求。

保险中介服务教育产业

近年来,北京联合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我国教育风险管理体系。目前,联合经纪的业务已经涉及到财产、人身、医疗、责任、信用等领域,保险与风险管理开始广泛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方方面面。该公司推出的“大学生就学贷款保证保险”,不仅为国家助学贷款提供了保险保障,而且还解决了现行制度尚未顾及到的地区与学生群体没钱上学的问题,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重要补充,不仅化解了社会矛盾,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探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02年以来,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作为保险经纪人与山东省总工会一起合作,开发出了山东省职工补充保险,该险种包括了重大疾病、意外伤残及死亡和意外伤害等,具有价格低、保障好、服务优等特点,深受山东省职工欢迎。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已建立了较为成功的运作模式;职工补充保险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利益,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营造了企业满意、职工欢迎的良好局面,使原来的糊涂保险变为明白保险、富人的保险变为百姓的保险、麻烦保险变为方便保险。目前山东省的参保职工已达30万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保险中介服务医疗领域,化解医患纠纷

山东大成保险有限公司积极发挥保险中介在产品组合及创新服务方面的优势,将医患风险中的保险市场定位为公司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进行保险组合销售的同时提供保险增值服务,扩大保险期内服务范围,打造保险中介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借鉴国外先进的保险经验,针对目前医疗机构和患者的需求,在现有医疗责任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基础上,联合产、寿险公司对现有的保险产品进行组合,并进行保险责任的扩充及确立内容的服务,及时地引入患者管理系统,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医患双方的需求,切实地化解医患矛盾。大成保险有限公司作为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第三者,积极介入并肩负起赔偿、调解任务,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保险中介服务大型项目建设

保险经纪人的特征篇6

关键词:保险;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完善

一、保险经纪人制度在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

(一)保险经纪人制度的市场职能的不可替代性。保险经纪人是立足于投保人,代表投保人向各个保险公司寻价、对其所要承保的项目进行全面的识别评估,回避、转移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最低的成本为其设计最佳风险管理方案,并提供协助索赔、再保险采购、保险经纪增值业务等专业化的服务。这种特殊的市场职能是保险公司或保险人都无法替代的。

(二)保险经纪人制度的经济价值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保险经纪制度的形成与完善,能有效地改善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优化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促使保险公司致力于险种的开发、风险控制和资金的运用,提高了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保险经纪人利用其专业知识和风险管理经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保险咨询和风险处理方案,这既开发了社会公众的保险购买力资源,又促进了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着保险经纪人制度的经济价值功能。

(三)保险经纪制度的信息传递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在保险经营中,无论是保险合同订立时还是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与保险人对有关保险标的重要信息的拥有程度都是不对称的。对于保险人来说,保险标的是广泛且复杂的,保险人无法对承保标的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与防范,导致投保人风险意识降低,甚至诈保、骗保,产生道德风险,构成了保险人的信息弱势。对于投保人来说,一方面,在信息披露缺乏的情况下,投保人很难对保险公司的财务实力、资信等级、经营状况、服务质量和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评价。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合同是一种附和合同,加上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致使投保人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保险合同条款,构成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劣势地位。而保险经纪人制度通过制定保险经纪人的行为规则,保证保险经纪人在执业过程中站在投保人的立场为其服务,改善了投保人的弱势地位,避免了由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给投保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了投保人的交易成本,这是保险人和保险公司都难以做到和取代的。

二、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现状与问题剖析

我国现行的保险经纪人制度对培育和完善保险市场,规范保险经纪人的行为,合理有效地配置保险资源,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经纪公司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含量较低,业务趋同,人才和技术的缺乏导致保险经纪的市场功效未能很好地发挥。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保险经纪人制度缓慢发展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

(一)保险经纪机构急剧增加,但缺少品牌化公司。目前国内保险经纪公司数量在呈几何等级增长,从2001年的全国几家保险经纪公司,一跃到2009年的400家左右,几年间全国保险经纪公司的数量增加了几百倍。大量经纪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力发展业务,而是只要市场上能找到的业务都做,这种盲目开发的业务模式,无法体现保险经纪公司特有的专业特征与市场职能,更无法建树自己的品牌。另外,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股东多是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如长安保险经纪公司目前主要从事的是电力保险;航联保险经纪公司主要是以航空业务为主等),这些经纪公司的服务对象明显带有相应的行业背景或商业领域,专业化程度不够,也难以形成品牌化的保险经纪公司。

(二)保险经纪机构的市场作用明显偏低。保险经纪人制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介制度,很早就在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英国保险市场上,保险经纪公司达3200多家,由保险经纪人招揽的业务约占保费收入的60%;在美国保险市场上,约75%的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由保险经纪公司安排;世界500强企业,有90%也是通过聘请专业的保险经纪人来采购保险的。而我国保险经纪机构的市场作用却显得微乎其微。据保监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12.60亿元,同比增长21.38%,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1.88%;实现营业收入15.36亿元,同比增长48.84%。其中,财产险佣金收入12.16亿元,同比增长33.92%,占全部经纪业务收入的79.14%;人身险佣金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40%,占经纪业务收入的9.57%;再保险佣金收入2345万元,咨询费收入1.50亿元,占全部经纪业务收入的11.29%。虽然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保费和佣金都呈上升趋势,但保费收入占整个保险行业保费收入的比例却还不足2%。因此,我国保险经纪机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成为保险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三)保险公司与经纪公司未形成战略合作。由于利益关系和经营模式等问题,导致了保险公司对保险经纪公司持不合作态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仍是“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都拥有自己的营销网络,经纪人的介入不能明显地降低保险展业成本,甚至导致展业成本的浪费和增加,使得保险公司在行动上对经纪公司加以抵制。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自身还不够强大,未能采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不但未能充分利用经纪公司的特殊优势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反而感到竞争危机,对保险经纪公司处处加以排斥。另外,由于我国保险经纪公司采取的是业务处理模式而非风险处理模式的经营方法,无法体现出保险经纪职业的特征,无法获得保险人的认同和信赖,这也导致保险公司对其采取不合作态度。

(四)保险经纪业务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保险经纪公司在具体业务经营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业务结构混乱、管理水平低下等现象。大多数保险经纪公司缺少对市场的准确定位与对市场客户的细分,内置的业务部门也缺乏对客户和险种的针对性,导致了经纪业务的混乱和日常经营中的违规事件出现。如通过虚开发票、虚假批退等手段为保险公司套取资金作为回报,这些不规范的业务经营行为,成为保险经纪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五)保险经纪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尽管《保险法》和《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都已经通过重新修订和完善,但配套的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的可操作性还不强。例如,目前还尚无专门针对保险经纪机构的财务制度的法规,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保险公司的会计核算里也没有“经纪人佣金”这一会计科目,致使保险公司支付经纪人佣金时科目混乱且难以名正言顺。又如,我国保险市场还未放开保险条款与保险费率,这阻碍了保险经纪市场职能的发挥,限制了保险经纪人的市场发展空间。此外,保险中介经纪人行业自律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职能作用都未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得到明确的体现,严重阻碍了保险经纪业的健康发展。

三、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和完善的主要举措

(一)以专业化和诚信经营打造品牌优势。保险经纪公司要树立品牌,就必须走专业化路线。保险经纪人应准确定位于有专长、有特色的专业技术服务。在专业化分工的业务流程中,保险经纪人应当承担前端的客户开发、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安排和末端的日常服务、协助客户索赔等服务;在市场开发中,保险经纪人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市场导向型的开发模式,力争在传统中求创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保险经纪公司只有实现专业化,才能树立自身品牌优势。保险经纪公司也只有将诚信作为立业之本,在执业活动中自始至终将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确保客户利益得到优先满足和最大实现。

(二)加大合作力度,创建互惠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保险经纪机构应积极探索与保险公司的竞合关系,双方应该立足于业务发展,取长补短,广泛开展业务、产品、风险管理、专业咨询、信息共享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创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保险经纪公司应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含量,从事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为重点的经纪业务,加强与保险公司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促进保险公司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转变观念,走社会化、专业化经营之路,抓住核心优势,将展业、理赔等部分职能剥离,把经营重点放在产品开发和资本运作上,给保险经纪公司更大的展业与运作空间,同时应借助保险经纪公司促进保险产业快速发展,更充分地发挥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内控机制,规范经营管理。保险经纪公司的内控制度是保险经纪企业的一种自律、自理行为,是保险经纪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保险经纪制度能有效执行的保证。目前我国保险经纪公司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内控制度,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有的放失,在管理上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重佣金、轻服务;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严重阻碍了保险经纪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保险经纪公司自身应苦练内功,加快发展,要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从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中吸取精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控薄弱环节、约束从业人员行为,加强管理,规范经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构建科学的保险经纪人监管体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险经纪人制度健康、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外国保险经纪行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良性发展的保险经纪市场离不开有效的监管。首先,要完善政府机构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鉴于我国保险经纪行业起步较晚,对保险经纪人的政府监管宜采用严格监管的形式。保险监管部门应注意倾听来自市场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呼声,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政策和监管法规,促进保险的健康发展;应加大对保险经纪市场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保险经纪市场秩序和保险经纪机构的行为。对未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不具备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条件、从事地下经纪业务活动的内、外资经纪机构予以坚决取缔;对有意损害客户利益,违背从业人员行为规则和职业道德者,应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从严处罚。其次,要建立经纪行业自律组织,强化信誉机制。在国外,保险经纪人制度成熟的发达国家,都建有诸如保险经纪人协会的行业组织,通过市场和同业舆论来调节和引导保险经纪人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自律性强是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人制度的特色,但我国至今仍没有成立保险经纪人协会,法律上也没有相关规定,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保险经纪人的行业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规章,营造行业内部公平竞争环境;通过建立训导制度,减少保险经纪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和道德风险;通过采取指导、汇报、检查和建立例会制度等方法对保险经纪人进行管理,以弥补政府监管的欠缺,使保险经纪人的管理走上自我约束、共同发展的良性轨道。最后,要建立保险经纪机构资信评级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建立保险经纪人资信评级制度,一方面,可以消除保险市场买卖双方因保险经纪人加入后,保险信息的不对称风险,保证保险人通过保险经纪人获得关于保险标的风险的真实信息,也能保证投保人通过保险经纪人获得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完整信息,从而保护保险买卖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保险经纪机构对自身信誉形象的培育,使信誉形象不好的保险经纪机构被自动淘汰。同时,保险经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为保险监管部门确定监管内容和监管措施的依据,可以使监管当局较全面地掌握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状况,从而改变了监管工作的被动性,有利于促进保险经纪公司监管的市场化、规范化与科学化;保险经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还可以提高保险经纪市场的透明度,促进市场竞争和保险经纪资源的优化配置。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B类课题“保险经纪制度的构建与发展”(项目编号JBS092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建英.《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经纪人学报》.2006年第二期

[2]刘晓敏.《对我国保险经纪行业发展的研究》[J].《海南金融》.2006年第11期

[3]薛富平.《我国保险经纪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加强监管的建议》[J].《北方经济》.2008年第10期

保险经纪人的特征篇7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税社保基金经济稳定器

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机制和手段,社会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各国政府施政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筹资问题。从理论上和别国的实践来看,社会保障税都是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一种方式。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社会保障制度始创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该政府通过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保险法,但并未立即被各国所效法,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时,各国才纷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如今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十分完整和稳定,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虽然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及运筹资金的方式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点可概括为:一是保障项目名目繁多。可以说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即保障涉及从生到死、从物质到精神、从正常生活到遭受变故的一切方面。二是社会保障资金有稳定的来源。用于提供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不足社会保障支出部分,由政府从其他收入中拨付。三是社会保障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尽管具体管理社会保障项目的机构很多,既有政府机构,也有民间团体和私人企业,但从总的倾向上看,社会保障制度是由政府集中管理的。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切细节,从资金来源、运用的方向、到保障的标准、收支的程序,大都有法律规定。四是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宏观调控动机。政府借助于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对于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其中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社保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积极推进,逐步规范,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按国际通行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城镇的养老负担系数将大幅增加,医疗费用也随之大大增加。二是农村城镇化。未来十几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迅速提高,由此带来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后,农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问题。三是社保参保面小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险覆盖面仅限于城镇,工矿区、广大农民及农民工仍然依靠自我保障。四是社保资金缺口大。这是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出现支付危机,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00多亿元。虽然今年我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将社保基金做了对外投资,参股银行等运作方式,其目的也是想将社保基金份额做大,但投资收益的同时也有风险。所以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整体社会保障水平,应从完善社保资金的筹集方式入手。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此代替目前以费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应是最好的选择。

二、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存在缺陷

财政收入的形式有税收,也有费,但费与税相比具有明显缺陷,存在以下弊端。

1、强制性弱,覆盖面小。由于以费的形式筹集资金不具强制性,因此社保费的缴纳采用动员参保形式,导致大多数省市社会保险只覆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国有经济覆盖面很小。即使是已参保的企业,缴费人数与实际人数也有很大的差别。以养老保险为例,截至2005年底,全国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74亿人,仅占城镇人口的30%左右,占劳动力人口的20%左右,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止如此,2001年以来,在覆盖的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中,参保人数平均增速为4.04%,已经低于离退休职工人数6.64%的平均增速。

2、政策不统一,企业负担悬殊。目前各省,地市,甚至各县市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同一,费率不统一,分别按照各自对政策的掌握和地方财力的情况确定各险种的缴费基数和费率,造成不同地区企业的保险费负担悬殊,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平等竞争条件和统一市场的形成。

3、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由于收费是各地自行定政策,因此无法实现高层次统筹。目前除福建、陕西等少数省市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外,其余地区大都以市县级统筹为主,统筹层次低,造成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弱,基金调剂功能弱。

4、收支缺口大,支撑能力弱。以费的形式征收社保费,不可避免地导致征收缺乏刚性,执法很难到位,从而加剧社保资金缺口。从五项保险资金收支看,养老保险基金的问题最为突出。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累计以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

5、征缴手段少,征缴效率低。《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对征收依据和执法依据都缺乏应有的刚性,如遇到拒缴,少缴或拖欠社会保险费时,征收部门难以采取扣款,罚款和保全等强制措施,执法很难到位。社保费由税务机关征收,由于条例没有赋予地税部门相应的管理权和措施,给征管造成很大困难。

三、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由费改税的必要性

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必要尽快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方式由费改为税。

1、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广开税源。社会保障“费改税”后,将彻底改变现在自愿参保或者动员参保的做法,可以依法强制覆盖全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户及其职工个人以及其他纳税人,从而大大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更好地筹措社会保险基金。

2、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强化征管。税与费由于二者的本质不同,税更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和公正性,从而可以保证社保基金的筹集。如果国家通过立法改社会保险费为社会保障税,将从根本上确定社保税的税收本质和特性,税务机关可以依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确保社会保障税及时,足额入库。

3、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保证社保基金规范管理和安全。社会保险费改税后,可以形成税务机关征收,社保部门发放,财政部门管理,审计部门监督的管理模式,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社保经办机构也可以集中人力,精力做好社会保障的资金发放,实现应保尽保。

4、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方便纳税人。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高,拥有完备的征管和服务网络。社会保险费改税后,由税务机关一家征收,可以各税统管,相对于现行社会保险费两个部门征收的办法,征税的管理成本将大大降低,纳税人也由面对两个征管部门改为只面对一个征管部门,大大减轻负担。

5、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较好地与国际筹资方式接轨,而且是世界通行的做法。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符合国际主流和发展方向,能够适应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消除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当前依靠行政手段征集社会保障资金造成的误解和纠纷,妥善解决这些企业里中方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问题,促进我国对外开放。

四、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由费改税的可行性

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征收社会保障税是可行的。

1、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形成社会共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近几年来,社会保险费的政策和征缴弊端日益显现,社会各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呼声高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十分关注,多次建议开征社会保障税。

2、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具备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据估算,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500元。这表明我国已经具有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具有了相应的承受能力。

3、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具备征收基础。我国的税收征管系统完善,征收机构布点广泛,征收网络健全。目前,全国已经有19个省区市的社会保险费全部或部分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积累了较丰富的征收管理经验,为我国开征社会保险税奠定了良好的征收基础。

五、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相关配套措施

1、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规范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依据,可以明确社会保障各主体权力与义务的关系,把社会保障的基金筹集、托管运营、发放范围、监督管理等明文规定与法律,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化运行。

2、相应调整其他税费负担。社会保障税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税负水平,要同时设计,其总税赋税的确定要考虑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同时,要抑制其他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各种合理性收费的负担。

3、合理规定税前扣除政策。对单位和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税,应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为配合多层次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鼓励企事业单位为职工设立补充养老保险,单位为职工交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允许税前适当扣除。

4、拓宽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开征社会保障税后,社会保障资金有了稳定增长的主要来源。但由于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不长,没有形成社会保障的资金积累,就需要开辟更多的筹资渠道,增强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能力。如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应支付高峰期;发行社会保障;加快其他“费改税”的步伐,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增强各级财政实力,调整支出结构,以满足社会保障支出需要。

由此看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这一转换的关键在于解决好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体制,其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与企业职能分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是开征社会保障税。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收入人群,应依法确立计税依据、纳税人和适用税率,可以先试点、后推广,再慎重推出。

【参考文献】

[1]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东进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法律出版社。

保险经纪人的特征篇8

开展社保基金专项治理,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要求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的具体体现。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将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劳动保障厅的统一部署,根据省政府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省纠风工作会议的安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8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专项治理的指导思想、目标、范围、内容、方法、步骤以及工作要求。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

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基金监管,是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措施。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七届三次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任务,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社保基金是一项特殊的公共资金,基金安全关乎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事关党和政府的执行力与公信力。近年来,我们在健全法规政策,规范基金管理,强化监督检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金安全程度明显提高。但是,也应当看到,违反社保基金管理政策,操作不规范的现象仍比较普遍,贪污、挤占或挪用社保基金的问题还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要通过专项治理,加强基金监管,进一步提高社保基金的安全程度,使社会保障功能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基金监管,是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基金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年底,全市企业养老、机关事业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7万人、5万人、26万人、25万人、23万人和17万人。20*年,全市五项社保基金当年收入(按基金决算资料)18.0亿元,当年支出13.2亿元,累计结余14.2亿元,总规模达到46.2亿元。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基础,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作环节的增加,风险隐患也会逐步增多。要通过专项治理,加强基金监管,使社保基金收的更多,管的更严,用的更好,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基金监管,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内容。社保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和运营,都要直接和钱打交道,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和已经发生的案件充分说明,如果我们的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得力,干部不过硬,就有可能出现腐败问题。要通过专项治理,加强基金监管,发现和纠正在社保基金管理使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涉及违反基金监管法规政策,不依法履行职责,,违规操作等行为,坚持制止和纠正。要对涉及社保基金的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廉洁从政教育、反面典型教育和法纪教育,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基金安全意识、自警自律意识和为广大参保人员管好钱用好钱的责任意识,使社会保障战线成为人民群众放心的行业。

二、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扎扎实实推进专项治理工作

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部门多,持续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在制定工作方案和部署实施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省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视频会议结束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研究专项治理的部署实施工作。结合我市实际,成立了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地税局、市监察局、市政府纠风办、市审计局、市卫生局等8个部门参加的全市社保基金专项治理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研究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专项治理,对各县区专项治理进行检查指导,交流通报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市政府报告工作情况。领导小组组长由李维副市长担任,由我和市监察局穆金程局长任副组长,其他各成员单位一名处级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主任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田春祥副局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名科级干部为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专项治理的协调联络。各经办机构和各县(区)要按照统一部署,成立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结合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方案,组织实施专项治理工作。

(二)明确专项治理的范围和内容。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险的种类越来越多,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这次专项治理的范围主要是:由统筹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国家和省市补助的专项资金,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这些基金建立时间较长,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型的监管体系,基金的征缴、支付、管理和运营环节比较规范,检查起来有相对明确的法规和政策依据。这次专项治理的重点是纠正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检查纠正基金征缴中不依法核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及时征缴社会保险费;不按规定入账,隐瞒、转移社会保险费收入;自行制定征缴优惠政策,造成社会保险费应收未收等问题。

二是检查纠正社保基金支付中不严格执行政策,擅自扩大使用范围;不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或管理失职,致使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不按规定使用或及时结算医疗保险费用,影响基金使用效益;贪污、截留、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采取欺诈手段套取、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等问题。

三是检查纠正基金管理中不按规定开设银行账户、传递票据、划转资金和进行会计核算,个人账户不按规定记录,基金不按规定归集的问题。

四是检查纠正不按规定储存结余基金,不执行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基金利率政策,或违规投资造成基金损失;历史遗留的挤占挪用基金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基金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

通过专项治理,要尽最大努力解决好基金监管中存在的各种新、老问题,达到强化基金征缴,确保应收尽收;方便参保群众领取,防止欺诈骗保;规范内部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投资运营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监督检查,做到监管有力的目标。

(三)统筹安排专项治理各阶段工作。由于社保基金规模大、涉及部门多、管理环节多,情况复杂,为了防止专项治理流于形式,确保工作实效,按照国家、省统一布署,这项工作从2008年8月开始,2009年底结束。我市具体工作的开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部署启动阶段。从今年8月份开始,建立领导和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召开会议部署等。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阶段。今年9月开始到明年3月底结束。各经办机构、各县(区)要按照确定的工作范围和内容,组织涉及社会保险基金经办和管理的部门开展自查。一是对以前检查、审计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根据发生时间、性质和责任提出处理意见,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坚决予以纠正。二是认真排查新的问题,对社保基金经办与管理的重点业务、重要部门和主要环节认真进行检查,摸清风险点、关键部位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能纠正的要尽快纠正;立即纠正确有困难的要制定整改计划,限期整改。对贪污、截留、挤占、挪用、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要坚决依法查处,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针对各种基金管理使用发现的违规问题,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政策,健全基金经办管理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市领导小组将对自查自纠阶段工作进行检查,随时掌握情况,加强工作指导。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从明年4月开始到6月底结束,抽查的重点主要是自查自纠是否认真,存在的问题是否纠正,基金风险隐患是否进行了排查和防范,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是否得到完善,对维护基金安全、保障基金安全的长效机制是否建立等情况。

第四阶段:总结报告阶段。从明年7月开始到年底前结束,各县(区)领导小组对专项治理工作要进行认真总结,2009年8月底前向市领导小组提交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专题报告。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专项治理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对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导。开展社保基金专项治理,加强基金监管,是落实国家和省政府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要发挥协调作用,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要求、责任分工和落实措施,按照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承担起相关责任,加强沟通协商,相互支持配合,按照职责和分工,落实好本部门承担的任务,保证专项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要严肃查处纠正违规违纪问题。查处纠正违规违纪问题,是维护基金监管法规政策的严肃性,确保基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在专项治理中要重视举报工作,梳理检查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要坚持原则,按规定办理。要严肃纠正和查处在基金征缴、支付、管理和运营中、违规操作,造成基金重大损失的行为;纠正和查处、循私舞弊,贪污、截留、挤占、挪用和骗取、套取基金的行为。要对基金案件的高发部位和环节进行认真查找,剖析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强化管理,堵塞漏洞;要利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基金经办管理人员增强法律观念和纪律意识,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确保基金监管法规政策贯彻落实。

(三)要探索防范基金风险的长效机制。结合专项治理,要认真查找社保基金制度上、管理上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监管法规政策,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要健全和完善基金监管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基金拨付、使用、运营的民主决策程序,坚持重大问题由集体研究决定,防止个人专断,暗箱操作;要建立和规范基金运行程序,依照基金法规政策细化经办流程,形成征缴、支付、管理、运营各环节、各岗位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要建立基金安全责任制度,并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范围,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坚持定期检查和考核;要建立基金经办管理人员交流制度,对长期在同一关键岗位上工作的干部定期轮岗交流,不适合从事基金经办和管理工作的要坚决调离,建设一支过硬的队伍。

保险经纪人的特征篇9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中央纪委*届二次全会、省委*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保证基金安全,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以完善基金管理监督制度,规范基础管理为重点,更好地维护基金安全,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并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工作目标是:通过专项治理,促进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实现应收尽收;方便群众领取社保待遇,防止欺诈骗保;规范内部管理,严禁挤占挪用;加强监督检查,做到监管有力;同时也对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法纪教育,增强基金安全意识,巩固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二、专项治理工作的范围、涉及对象和内容

专项治理的范围是:养老保险基金(包括企业员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员工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地方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生育医疗保险基金、农民工医疗保险基金和少儿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

专项治理的涉及对象是:社保基金经办和管理的所有部门。

专项治理的内容主要是:

(一)征缴方面

1、不依法核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及时征缴社会保险费。

2、自行制定征缴优惠政策,造成社会保险费应收未收;不执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征缴政策,擅自协议缴费,扰乱征缴秩序。

3、对欠缴社保费的参保单位未按规定计收滞纳金。

4、为不符合条件人员办理补缴,未经规定的权限办理参保信息变更和社保费补交。

5、收入不按规定及时入账,隐瞒、转移、挪用、贪污社会保险费收入。

6、收入不及时上缴财政专户。

(二)支出方面

1、不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支付政策,擅自扩大使用范围,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发放标准。

2、不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或管理失职,致使参保人不能及时享受待遇。

3、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及工伤医疗费的偿付标准不符合有关法规制度规定。

4、不按规定及时结算医疗费用,影响基金的使用效益。

5、贪污、截留、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采取欺诈手法套取、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问题。

6、虚列支出,违规核销基金支出,在社保基金中抵扣银行手续费。

7、未按规定的权限、程序办理社保待遇偿付。

(三)基金管理方面

1、不按规定开设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等银行账户,不按规定记录个人账户,基金不按规定归集。

2、不及时拨转支出户周转金,导致社保待遇偿付不及时。

3、不按规定存储结余基金,不执行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基金利率政策,或违规投资造成基金损失。

4、内部控制制度、基金调剂办法、个人账户信息安全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5、社保基金经办和管理部门之间及分别与存放银行之间不按规定进行对账造成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6、基金留足两个月的周转金后转存定期、购买国债、并定期盘点、收息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四)历史遗留问题

1、历史遗留的挤占、挪用基金一直得不到解决,基金安全缺乏保障。

2、近三年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和市审计局等部门审计发现的应当整改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以及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事项。

三、工作步骤和方法

专项治理工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从*年9月开始,至2009年9月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10月—11月)

成立市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召开专项会议进行动员,研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启动专项治理工作。

(二)自查自纠阶段(*年12月—2009年5月)

各社保基金经办和管理部门按照专项治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逐条逐项认真开展自查,并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对以前检查、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整改工作是否依法依规,未完全整改完毕的是否制定了整改方案并正在抓紧进行,应当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有无按规定追究责任。二是对本次检查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在检查中认真排查新的问题,能纠正的要尽快纠正;不能立即纠正的要制定整改计划,限期整改。三是通过本次检查,建立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针对各种基金违规问题,完善健全社保基金经办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监督制度等,并开展经常性的自查和监督检查。

对自查自纠阶段的工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指导和督查,随时掌握情况,加强工作指导。

各社保基金经办和管理部门应对各自的自查自纠工作进行总结,并将书面材料连同《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统计表》(详见附件)于2009年5月底前报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检查验收阶段(2009年6月—8月)

市领导小组将对社保基金经办和管理部门自查自纠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重点是有关部门是否认真按规定要求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否已纠正或制定了整改计划,基金风险隐患是否进行了排查和防范,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是否得到完善,对维护基金安全、建立保障基金安全长效机制是否提出意见。对工作不认真、整改不彻底的,要督促整改;对弄虚作假、隐瞒问题的,要通报批评,严肃处理。通过检查,总结经验,指出问题,督促整改,做好迎接国家和省领导小组抽查的准备工作。

(四)总结报告阶段(2009年9月)

市领导小组全面总结专项治理工作,客观评价我市社保基金监管现状,总结专项治理的做法和成效,提出加强体制、机制、制度建设,深化源头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书面材料并报送市政府、市纪委和省领导小组。

四、组织保障

(一)成立*市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特成立市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领导小组。

组长:管林根(市劳动保障局局长)

副组长:王文君(市监察局监察专员、市纠风办副主任)

成员:王虎善(市财政局副局长)

陈倩雯(市审计局副局长)

张丹(市卫生局副局长)

崔瑜(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副行长)

(二)市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研究制定我市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2、组织协调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专项治理,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交流和通报情况,总结推广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向市政府、市纪委和省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

(三)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任务分工

市劳动保障局:综合协调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牵头做好本系统社保基金专项治理自查自纠工作,指导下属单位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参加检查验收。

市财政局:做好社保基金市本级财政专户管理的自查自纠工作,指导各区财政局、光明新区社会事务办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参加检查验收。

市监察局、市政府纠风办、市审计局:参与专项治理的组织协调,对社保基金经办和管理部门的自查自纠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对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及查处社会保险基金违纪违法案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市卫生局、人民银行*分行:按照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各自职责范围,在市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下,具体督促并指导本系统做好专项治理工作。

(四)下设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主任:李新玲(市劳动保障局副巡视员)

副主任:詹斌(市监察局纠风室)

彭爱萍(市审计局)

吴基成(市劳动保障局)

成员:徐林平(市财政局)

陈广饮(市卫生局)

罗远存(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

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设检查小组,由市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派出2人(非政府机构成员),市劳动保障局派出3人参加,市纠风办派出1人,市财政局派出2人,市审计局派出2人等共10人组成,负责对社保基金经办和管理部门的自查自纠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出具检查验收报告。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务求实效

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是中央纪委*届二次会议和全国纠风工作会议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维护民生、发展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重要性和开展专项治理的必要性,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督办事项,掌握进展情况,及时加强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务求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要抓好自查自纠这一关键环节,防止走过场。要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使每个环节、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行动起来,认真查找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关键部位和环节,要重点敦促检查,防止摆样子,走过场,不能有盲区、留死角,真正抓出成效来。

二是要认真填报统计表,报告真实情况。由部际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制定的《社会保险基金专项统计表》是对专项治理内容和要求的细化,既作为自查自纠的工作记录表,也是检查验收和总结报告阶段的统计汇总表。进行自查自纠的相关经办管理单位要如实填写,认真记录和提供基础数据,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汇总,做到数据翔实准确,内容真实全面,为下一步检查和总结报告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分工负责,扎实推进

市领导小组要按照各阶段要求,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要求、责任分工和落实措施,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按照责任分工督促指导本系统抓好部署、自查和整改工作,扎实推进专项治理各阶段的工作。

(三)加强协调,密切配合

各成员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协商,相互密切配合,要按时通报工作情况,重要情况及时上报市领导小组。每个阶段后,由市领导小组形成阶段工作报告上报省领导小组。社保基金专项治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既复杂又敏感,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严格把握口径,维护社会稳定。有关信息的要在市领导小组的领导和部署下进行。

(四)严密排查,堵塞漏洞

各成员单位在专项治理工作中要重视举报工作,梳理案件线索,严密排查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要严肃纠正和查处在基金征缴、偿付、管理和运营中、违规操作,造成基金重大损失的行为;纠正和查处、循私舞弊,贪污、截留、挤占、挪用和骗取、套取基金的行为,特别是对基金监管背后存在的腐败问题,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要对基金案件的高发部位和环节进行认真查找,剖析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强化管理,堵塞漏洞。

保险经纪人的特征篇10

关键字: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纵观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正视市场经济中养老保险的新需求,直面新旧养老保险制度的矛盾冲突及诸多现实问题,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对养老保险的新要求,已是理论和实务界的当务之急。因此,积极探索和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可以说经历了长足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慢慢完善,尽管是经历了多次里程碑式的发展,但仍然是局部范围的小修小补,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基本上就是有个大的框架,而不能解决具体的、实质性问题。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以下不足:

养老保险制度尚未统一作出法律规定,且立法滞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国养老保险立法的步伐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时至今日,养老保险仍未单独立法,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大缺憾,并且带来实践中运用和操作的种种困难。

基金绝对数量缺口较大,严重影响着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很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还没有参保;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还没有纳入现代养老保险体系,与应保尽保的养老保险目标相去甚远;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没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基金的需求。

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尽合理。缺乏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还不健全,养老金总体水平还不高;

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还有多数地区尚未实行省级统筹,且养老基金调剂能力比较弱:企业年金发展滞后,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还没建立起来。这些都影响到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建议

立法是保障,制度是支撑。所以,积极探索完善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尤其从立法上加以完善,是我国目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那么,立足于我国国情,针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快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险法的立法进程

要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险立法必须树立科学的立法理念,制定高位阶的社会保险法律,强化社会保险法律的实施机制,健全社会保险权利救济制度。

(二)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解决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

首先,应该继续维护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在养老保险制度未健全之前,仍应努力维护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加强青少年尊老孝敬的思想教育,维护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其次,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城镇人口的模式给农民建立个人账户,让农民为自己投一份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可由集体、个人和国家三方负担。第三,发挥商业保险的储蓄功能,鼓励农民中收入较高的群体参加商业保险。

(三)加强政府监管,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安全完整

一是要对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实行严格的特许经营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投资公司的数量和质量;二是要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营运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用政策法知道基金投资管理公司的营运活动;三是要明确投资公司的责任权限,放翻和化解基金运营中的投资风险;四是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监督管理体系。包括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严格审核各项投资计划、检查基金投资经营状况等。

(四)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根据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等情况,国务院适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幅度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地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的一定比例。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调整方案,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审批后实施。

(五)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可以从强化和量化地方政府基金征缴责任、制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基金征缴机制,同意规范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机制,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二是应建立和完善各级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预警机制、各级政府的风险承担责任制,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经济障碍。三是在养老金计发制度设计时,充分考虑养老金的计发与缴费的基本平衡原则。

(六)健全筹资模式,进行多渠道投资

将现行的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险税。我国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法律强制力不够。企业拖欠、拒交和隐瞒职工工资的问题严重,而通过开征社会保险税的方式筹集资金比缴费具有更强的约束机制,也更能体现出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其次,变卖部分国有资产充实养老保险基金。第三,开征一些新税种,如遗产税、赠与税、奢侈品的消费税等,不但可以充实养老保险基金,还可以防止两级分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能够更好的完成财政的收入分配功能。此外还可以考虑发行一些长期国债补充养老保险资金的不足。

综上所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由于起步晚、经验少、人口多,情况差别大,使得中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算发达与完替。我们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进一步扩大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应保尽保、理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体制、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民养老保险等工作,那么,养老保险制度的“减震器”和“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就会凸现,该项制度就会成为一艘可以载着民众平安驶过大风大浪的船,也会为全国人民致力于经济发展、为大多数民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解除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张翠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中国社会保障论坛,2008.11

[2]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