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5:19

企业盈利方案篇1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净现值股价

并购(m&a)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简称,企业并购概念是在1990年以后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现象的出现逐渐流行开来的。按企业的成长方式划分,企业并购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三种类型。企业并购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追求利润是投资者的原始动力和出发点。一个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进入新的行业或新的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因此,一项企业并购活动,不仅要考虑操作上的可行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经济上的合理性。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涉及企业价值评估、并购价格确定、并购后双方企业财务变化等内容。本文着重从企业并购后双方企业财务变化方面进行讨论,并对并购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企业并购后双方的财务变化

1、计算并购方的净现值

并购方的净现值=并购方愿意接受的最高价格-收购价格=并购引起的企业价值的增加量-收购价格

并购方的净现值是反映并购能使并购方企业净增加多少价值的指标。只有当这一净现值为正值时,对并购方来说此并购方案才是可取的,净现值越大,对并购方越有利。

被并购方的净现值=并购价格-被并购企业并购前的价值=并购价格-被并购企业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

对于被并购方来说,只有被并购方的净现值大于零,才能说明被并购方出售自己的方案是可行的。

2、并购后每股盈利的变化

在双方都是股份制企业的情况下,并购对双方每股盈利产生着重要影响。双方都应要求并购后自己的每股盈利增加。

假定企业a并购前的股票市价为每股80元,企业B的股票市场价格为每股50元。现在企业a要收购企业B的股票,为了实现收购,必须付出高于企业目前价格的价格,假定为每股56元,则股票交换比例为0.7(56/80)。下面分析这一价格对双方每股盈利的影响,包括并购后初期的每股盈利和并购后较长时期的每股盈利。

(1)并购后初期的盈利

假定企业a和B并购前的财务指标如表1所示。

企业a必须发行14000股(200000.7)股票,将企业B的20000股收购下来,收购成功后,企业a的发行在外股票为134000股(120000+14000)。在并购初期,假定两家企业的盈利数未变化,并购后普通股股东可得到的盈利数量为580000元,企业a的每股盈利就等于4.33(580000/134000)元。企业a盈利水平上升而企业B的盈利水平下降。由于企业a与企业B的股票交换比例为1:0.7,所以,企业B原股东与并购前相比,实际每股盈利下降到3.03元(4.330.7)。因此,并购后企业a的每股盈利从4元上升至4.33元,企业B的每股盈利从5元下降到3.03元。

这一结果的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企业a的市盈率高于付给企业B的市盈率造成的。企业a的市盈率为20,付给对方市盈率为11.2(56/5)。当情况相反时,即企业a付给企业B的市盈率高于企业a的市盈率,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例如企业a以每股125元价格收购,则双方股票交换率为1.5625∶1(125∶80),企业a需发行新股31250股(1.562520000),则并购后股票总数为151250股(120000+31250)。据此计算,并购后企业a的每股盈利为3.83元(580000/151250);企业B原股东的每股盈利为5.99元(3.831.5625)。因此,并购后,企业a的每股盈利从4元下降到3.83元,而企业B的每股盈利从5元上升到5.99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收购企业的市盈率大于付给被收购企业的市盈率,则收购企业的每股盈利增加,被收购企业的每股盈利减少。反之,若收购企业市盈率小于付给被收购企业的市盈率,则前者每股盈利减少,后者每股盈利增加。除了市盈率这一影响因素外,收购企业和被收购企业盈利额的差别也是影响并购后双方每股盈利的重要因素。如被并购方企业的盈利额相对于并购方企业盈利越大,并购方企业每股盈利就会增加得越多。

(2)并购后每股盈利的长期变动

对于这一并购方案来说,有时企业并购后,初期的每股盈利虽然比并购前减少了,但从长期来看,却会超过并购前的水平,这种并购方案仍是可接受的。只要并购后的企业每股盈利的增长速度能超过并购前并购方企业的每股盈利增长速度,并购后并购方企业的每股盈利就回逐年增加,最终超过并购前的每股盈利。假定并购方企业a仍旧按照1.5625∶1的比率换取被并购方企业B的全部股票。如果企业a不并购,每年的盈利将按照5%的速度增长;如果并购了企业B,总盈利则按8%的速度增长。这样,可计算并购后5年内企业a每股盈利的变化,如表2所示。

(注:a按增长率5%计算;b按发行在外股票数120000计算;c按增长率8%计算;d按发行在外股票数151250(200001.5625+120000)计算。)

因此,按照1.5625∶1的比率交换企业B的股票,尽管并购初期企业a的每股盈利会下降,但第二年就会超过其初期盈利,以后逐年增加。由此说明,对于a来说,这一并购方案仍是可行的。

以上从现金流量和每股盈利两个财务指标出发,分析了并购对双方的影响。并购方的净现值可以反映并购的长期效益,而每股盈利只能反映企业并购后当年的即时效益,因此还要分析并购对以后若干年可能发生的影响。实际中,这两个指标通常是同时使用的。分析净现值,可以使并购方了解并购能否带来长期效益;分析长期盈利变动,可以使其了解长期效益取得需要的时间。

3、并购对每股价格的影响

显然,只有并购后股票价格得以提高,并购双方才会对并购方案采取认可态度。假定并购前企业a的股票市价为80元,企业B的股票市价为50元,企业a以高于企业B股票市价的价格,即56元收购,这样,企业B首先从收购中获得股价上升的好处。下面分析此项收购对企业a的股票价格的影响。假定企业a和企业B并购前的有关财务数据如表1所示。并购企业a的市盈率保持不变,则并购后的企业有关财务指标如表3所示。

因此,通过并购,企业a的每股赢利从4元上升到4.33元,股票价格从80元上升到86.60元。

上例中,并购后双方的股票价格都得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公众对并购后企业的心理预期因素,即对企业发展仍抱有乐观态度,致使并购后企业的市盈率仍能维持在企业a并购前的水平上。反之如果市盈率下降,则股票价格也随之下跌。

在并购的企业财务分析中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许多量化指标是随着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状况、公众心理因素等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财务分析,可对并购方案的可能效果进行相对科学、准确的评价和预测,从而为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企业在实施并购战略之后能否取得真正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并购后的企业整合运营状况。也就是说,当进攻性企业完成收购时,它只是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而后,如何保持被并购企业与收购企业在经营战略和管理体制上的一致性,如何对被并购企业的人事安排作出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财务会计重整与生产资料重组,都需要并购企业在日后的经营中逐步实现和完成。

1、企业整合

在并购计划完成之后,并购企业只有将被收购方的发展轨迹纳入自己的整体经营战略,取得协同效应,才能发挥出“1+1>2”的整合效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权流动必然要突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但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既有体制下,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并购其难点不在于能否实现形式上的并购,而在于并购后的管理和控制。即使是同行业、同地区的企业并购,制度整合与管理共融都是决定并购各方业绩的关键。因此,企业应有效地利用其拥有和购买的生产要素,避免在重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整合风险。并购后企业的资产调整要与相应的管理制度相配合,在制度整合中,既需要把握好整合的度,也必须考虑管理环境差异,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安排,明确划分个人与各管理层次的边界,避免内部过度竞争的边界摩擦而引起不协作的非效率现象;并购后的企业同样面临文化整合和被并购企业的人才稳定和激励问题,并购后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沟通渠道留住有用人才,稳固被并购企业原有的销售网络和客户,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些无形资产,这必将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并购是企业外部资本运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在扩张中实现规模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企业具有小企业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但是,搞好大型企业要注意其内涵,重要的是提高其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规模扩张。如果企业过分强调规模扩张,大量新建或并购企业,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没有得到相应改进的话,必然导致企业链条过长,管理成本加大,形成“规模不经济”现象。因此,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并购并非是所有产业中企业的共同行为。只有通过并购使企业规模达到适度、使成本达到均衡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较好地存活下来。

不可否认,并购是企业占领市场的一条捷径,它与新建企业相比占有明显优势。但并购后的整合运营却是不容忽略的,当一个完全独立的企业进入另一个企业之时,难免会产生“抗体”,如何尽快消除对抗因素,使之迅速融合,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乔梁:规模经济论[m].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郭永清:企业兼并与收购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企业盈利方案篇2

一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博弈

在劳动力市场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企业(招聘方)与应聘者的招聘和应聘过程就是博弈论中的“讨价还价”模型在此过程中,企业方就自己企业的基本薪酬水平工作环境等给应聘者提供具体的介绍;另一方面,应聘者也就自己今后在企业中期望得到的薪酬水平或是其他的要求与企业进行磋商企业既要保证自己所提供的薪酬不低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又要尽量压低薪酬水平以节约成本;应聘方在与企业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当然要尽量为自己争取到满足的薪酬等条件于是,企业方与应聘方围绕着薪酬水平展开了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企业方和应聘者各有自己的盈利函数先由企业方或者先由应聘者提出薪酬要求,若另一方不满足,则提出自己的要求;若满足,则博弈结束这是一个动态博弈,而多次反复的博弈会导致双方的损失,因此,他们都会尽可能地减少博弈回合

二劳动力市场薪酬博弈模型的构建

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大部分都是买方市场,一般的应聘者找工作很难我们假设只有三个回合,每一次一方提出薪酬方案和另一方是否接受为一个回合;在第三个回合后,应聘方必须接受企业所开出的薪酬;在前面两个回合中,对于一方提出的薪酬,另一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只要一方接受另一方的薪酬,则此博弈就宣告结束,且被拒绝的薪酬方案和以后的博弈过程不存在任何关系双方在这个“讨价还价”过程中由于谈判费用等的损失,双方的利益都要打一个折扣δ(0δ1),我们称这个δ为“消耗系数”

若设应聘方成为企业员工后每年产值为Y,他为企业所付出的年均劳动成本以及自身的年均教育成本记为C(g,e);企业方为员工付出的年均薪酬为S(Salary)(假设企业订立的薪酬范围1000≤S≤2500);则企业方盈利函数为:V=Y-S;员工的盈利函数为:U=S-C(g,e)令企业方为甲,应聘方为乙,甲乙两方围绕薪酬的变动为B,员工和企业在自己的薪酬上的变动范围总是常数a;SS1及S2分别表示甲乙甲按顺序提出的自己的期望薪酬,且a0,021:

我们用下面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博弈过程:

第一回合:甲的方案是薪酬S,乙希望的薪酬方案是(S+a)(addtion);在此,甲的盈利函数为(Y-S),乙的盈利函数为【S+a-C(g,e)】;

第二回合:乙提出的薪酬方案是S1,甲希望的薪酬方案是(S1-a);在此,甲的盈利函数为δ(Y-S1+a),乙的盈利函数为δ【S1-C(g,e)】;

第三回合:甲提出自己希望的薪酬方案为S2,这时,乙必须接受;在此,甲的盈利函数为δ2(Y-S2),乙的盈利函数为δ2【S2-C(g,e)】

首先我们对这个博弈的特点做一些讨论本博弈的关键有两点:第一点是第三回合中的甲的方案有强制力,即进行到该回合时甲提出的薪酬方案使得双方得到的盈利函数为(Y-S2)和【S2-C(g,e)】,乙必须接受这个盈利;第二点是由于消耗系数δ的存在使得该博弈每多进行一个回合总得益就会下降一个比例,因此谈判拖得越长对双方都越不利,必须让对方得到的数额不如让对方早点得到,这样做对自己是有利的博弈过程如下图:

我们用逆推归纳法分析这个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在第三个回合,因为甲方的薪酬方案乙必须接受,因此通常甲方会选择将薪酬尽量压低现在回到第二回合乙的选择,局中人乙一旦知道此博弈进行到第三回合时甲方将尽量压低薪酬,从而导致自己的盈利降低为δ2【S2-C(g,e)】,而甲为δ2(Y-S2)此时,假如乙已经拒绝了第一回合中甲方的薪酬方案,则他要考虑自己的方案以使自己的得益最大化且甲方也能接受这个方案当然,他的方案S1不能使甲的得益小于其第三回合中的得益,这样肯定会因为收益小于第三回合而遭到甲方的拒绝因此,乙所要提出的方案应该是既能扩大自己的得益又可以让甲方接受的我们认为任一方的博弈只要得益不低于下一回合自己提出方案的得益,就愿意接受对方的薪酬方案,那么,此时应聘方乙能够让招聘方甲接受的,也是能够最大化自己得益的方案S1,应该是δ(Y-S1)=δ2(Y-S2),即S1=【δ2(Y-S2)-Yδ/δ】

在此,乙的得益为δ【S1-C(g,e)】因为0δ1,则该收益与第三回合δ2【S2-C(g,e)】相比,要大一些,这便是乙可能得到的最大的收益此时我们观察甲的策略,甲在最开始便知道自己在第三回合中的得益是δ2(Y-S2),也知道乙在第二回合中的策略是【δ2(Y-S2)-Yδ/δ】,进行到第二回合时自己的盈利也是δ2(Y-S2),而此时,乙方会满足于得到收益δ【S1-C(g,e)】因此,假如甲方在第一回合就给乙U=δ【S1-C(g,e)】的收益,而自己又能得到比δ2(Y-S2)更大的收益,这对于甲来说是最理想的这时,只要令S-C(g,e)=δ【S1-C(g,e)】,求出S=δ【S1-C(g,e)】+C(g,e)便可满足甲的要求因为此时,博弈方乙的收益与第二回合相同,而甲的收益大于第二第三回合中的收益(因0δ1和021)因此这个劳资双方劳动力市场薪酬博弈中,在乙必须接受的情况下,甲方在第三回合中一定会提出薪酬S2,其在第一回合中提出S=【δ2(Y-S2)-δC(g,e)+C(g,e)】,若乙接受,则甲乙双方盈利分别为:V=【δ2(S2-Y)-C(g,e)】和U={δ2【Y-S2】-Y}便是这个博弈的均衡解

在第三回合中,甲方的薪酬方案是双方都知道的,实际生活中,企业都会给自己的应聘者划定一个薪酬范围,以便双方协商和企业成本决算,任何企业都愿意以最低的薪酬雇佣最好的员工在这个博弈中,企业的最低薪酬为1000元,于是,我们假设第三回合企业的方案便是S2=1000元,那么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企业和员工的协商点便可得出

观察此博弈的均衡解V=【δ2(S2-Y)-C(g,e)】和U={δ2【Y-S2】-Y},我们发现,企业方与应聘者“讨价还价”的过程,实际是企业和员工对员工自身关于产值和成本的议和估量过程,若企业付给员工的工资大于员工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则企业盈利小于员工得益;反之,企业盈利大于员工盈利

三劳动力市场薪酬博弈模型的实际意义

劳动力市场的薪酬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由于近年来应聘者的大量增加(如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的态势,很多应聘者诸如大学毕业生(非凡是非重点大学)求着找工作,看着很低的市场基本薪酬和日益减少的岗位,应聘者无可奈何在与招聘单位面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薪酬,由于企业的谈判费用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增长的,因此,企业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薪酬达成一致,如若不能,企业倾向于寻找下一个应聘者应聘者充分了解招聘单位的这一特点,他们一方面担心招聘方放弃与他们谈判,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一定的谈判可以获得更多一些的薪酬劳资双方劳动力市场薪酬博弈模型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劳资双方就薪酬问题找到谈判均衡点,并达成一致,有利于双方的节约成本

从模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未来的不可预见性,企业对应聘者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的量化有一定的困难,故我们只能在理论上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的企业,对应聘者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的量化的方法还可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林泽言,王学力。企业薪酬设计与治理【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张敬辉。对企业薪酬治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2(8)。

【3】祁玮。企业员工招聘中的博弈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3。

【4】余平,蒲勇健。企业和应聘者的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2007(1)。

【5】郭强,余中东。委托风险的多维标度与防范对策研究——来自复杂系统和博弈论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15(5):53-57。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刘朋。企业招聘过程中的博弈研究【J】。石家庄: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企业盈利方案篇3

昆仑能源不是孤例。截至2010年底,沪深股市24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这些公司由于存在一定幅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人为地调整报表平滑利润,业绩上普遍有所改善。事实上,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密切相关:激励数量多盈余管理幅度大;行权限制期短盈余管理冲动更强烈;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超过非国有上市公司,当然激励的效果更弱;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比其他地区更低一些。股权激励的作用由此扭曲异化,尤其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来说,在公司治理和监管仍不健全的情况下,制度套利成为高管自利的“理性选择”。那么,该如何斩断解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之“手”?

业绩操控“绝技”层出

股权激励在激励高管层提升业绩方面的确作用不小,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高管层为达到行权条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纷纷采用各种盈余管理的方式来“揠苗助长”企业绩效。

减值准备调节盈余。资产减值准则给予了企业很大的选择性,企业可以根据资产的实际状况确定计提标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但计提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也给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机会。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有动机操纵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往往会在实施前一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在以后年度进行转回(仅限流动性资产减值)或是少计提,以达到平滑利润,达到股权激励所设定的业绩标准。新湖中宝2008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公司2007年的资产减值率为13.5%,较之2006年的―67%增长了80个百分点,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当年的资产减值率为5.8%,2009年的资产减值率为0.27%。通过平滑资产减值额实现了业绩的增长,满足了行权条件。

重组变脸。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转让资产、对外收购兼并等手段调整公司的经营业绩。企业可能在实施股权激励之前进行大量的资产购置或更新,以期在日后尽量做到少支出、多利润。上市公司抑或在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之后,通过资产的转让或处置,剥离不良资产,进行相关资产置换等取得关联方优质资产,避免经营不良资产产生的损失或亏损。

会计政策选择。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企业往往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致使外部利益相关者很难知道企业适用哪种会计政策或估计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会计政策,做出“合理”估计。一般通过变更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和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等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如伊利股份在2006年实施股权激励,2007年就报告业绩亏损,究其原因则是大额摊销股权激励费用。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股权激励费用应尽早摊销,然而,伊利股份股权激励计划所设定的行权期长达八年,为何要在两个年度内就摊销所有的股权激励费用,造成2007年业绩亏损?事实上,这一行为就是企业高管实行会计政策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提前摊销,侵占企业盈余。

人为削减费用。当前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大部分是设定业绩指标进行考核,当公司经营业绩达到行权标准后方可行权。这样的激励方案刺激了被授予方努力“提升”业绩,以求获受股权。费用作为企业经营业绩的扣减项,它的降低将会有助于业绩提升目标的实现,使得人为削减费用迎合行权标准成了可选盈余管理策略。中兴通讯自2006年实施股权激励后,连续数年收入大幅增长,增长率接近160%,然而,公司费用占收入比例却在不断地下降,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从2007年起较2006年逐步降低,到2009年分别降低了1%之多。这一反常的现象不得不让人怀疑其通过费用进行了盈余管理。

警惕激励扭曲异化

作为市场“金手铐”的股权激励在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践真可谓让人眼前一亮,原来这一机制早已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转化为高管利益输送的工具。高管通过股权激励来输送利益之所以能成功,其实是因为他们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就早已下好了套,在后续的年度内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实施,就可以确保功德圆满。所以我们要想矫正股权激励实效问题,就必须从源头着手,切断根源。

股权激励要想真正发挥激励作用,首先,必须做好激励方案的设计工作。当前的股权激励方案多采用业绩标准来设定行权条件,这一标准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很多公司在具体指标设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比如指标单一,或是业绩标准设定过低等。一个方案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最基本保证即是方案本身的设计科学合理。因此,当前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培育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健全资本市场交易和监督机制,特别是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职能,加大外部审计监督力度,以更好地约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企业盈利方案篇4

一、盈利模式差异化才是真正的出路

营销同化是所有人头痛的,也是很多营销人必须天天面对、苦苦寻找解决方案的长期问题。但是,实践中真正能够作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技术层面,而是出在思路上。

1、单一要素差异化无法突破同化瓶颈

广东有个企业在几年的时间里年销售额就超过了一个亿,而且利润与销量同步增长,他们卖的什么东西?说出来地球人都知道:就是在地摊上到处可见的女人头上的发卡。关键不是产品,要知道他们将这种非常普通的产品的平均价格卖到了几十元一个,高出同类产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市场非常稳定!如果你用传统的营销思想分析,他们在产品、渠道、促销等方面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是你将消费者价值、产品价值、渠道价值、品牌建设、人员能力等系统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实际上他们依靠的是“全价值管理盈利模式”形成了系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竞争者无法从单一的盈利要素竞争取胜,如产品、渠道、促销等;而简单模仿又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

实践中,当我们面临产品同化,销售出现问题时,最常见的思路就是改造产品或者推出新品制造差异化;当我们感到原有渠道有问题时最先冒出的想法也是从渠道结构或者管理手段上寻找差异。但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方式就象割韭菜一样,永远无法彻底解决,何况寻找差异的过程本身是很困难的;问题的核心是:面对这样的问题,a企业、B企业、C企业等思路都差不多,甚至是一样的,新的同化由于这种思路上的一样已经再次存在了,大家的所谓“差异化”的解决办法实际上只有时间上的先后差别,效果上只是70分和71分的区别(这也是目前执行力盛行的原因之一),绝对不会有70分和90分的长久而且巨大的差距。否则,我们不会看到每年有那么多失败的“新产品”,也不会看到一个小店一天会有“5个企业市场推广员”去拜访而麻木不仁。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成功的企业或者国际型企业,一个产品可以盈利几年甚至数十年还在市场上畅销,他们靠的绝对不是某个营销要素制胜的,更不是差异化的产品,靠的是模式,以盈利为核心的差异化模式。

2、营销层面的问题无法在营销层面找到根本答案

终端三难“难进、难管、难见效益”是困扰营销界多年以来的老大难问题之一。虽然很多企业和营销人处心积虑尝试了很多办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整体上的事实是:“三难”照样存在,就象“扫黄,越扫越黄一样”。而且有些行业越来越难,如酒类面对饭店、药品面对医院、日化用品面对卖场等。原因何在?是企业营销人不够聪明还是终端太狡猾?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想想大家面对这些问题的做法吧:找关系、培训谈判技巧、设计合约等等,实际上不管用什么方法,由于思路上没有根本突破,在操作技术上只是大同小异。就象让吸毒的人戒毒一样,只有他自己认识到吸毒的害处而且下决心戒毒,同时外界提供戒毒帮助才能真正戒掉。

史玉柱依靠“终端互动盈利模式”创造了脑白金的奇迹,但是由于采用同样的盈利模式黄金搭档却不见风光;脉动开辟了功能饮料的新天地,由于竞争优势仅仅是营销层面的,所以短时间内就有很多跟进者,当然也有象“尖叫”输的很难看的简单跟进者。同样的道理,王老吉由于没有可以“断后”的盈利模式,可以预见2005年一定会有“张老吉”、“李老吉”之类的后来者,王老吉的麻烦一定不会少。

二、盈利模式差异化是真正的差异化

企业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盈利而且是持续盈利。盈利模式的基本定义是:企业以盈利为唯一目标,根据经营环境和自身资源,将市场、产品/服务、人力及资本等要素进行匹配组合与管理的过程和方法。因此,统领企业经营的统帅应该是盈利模式,营销只是过程,品牌只是工具,盈利才是根本。否则,就会出现为“营销而营销”、为“品牌而品牌”的怪现象,这种本末倒置的结果往往是企业的短命。

Dell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iBm就已经是兰色巨人了,但是他摸索出了“全价值管理”差异化盈利模式领导个人电脑十几年;DeLL的竞争优势是产品?渠道?价格?质量?服务?是也不是!因为独立的看,每个营销要素它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而且别人想做也可以做到;但是将所有的要素匹配度检查一样,你就会感到它的力量和不可简单复制之处。正是这种盈利模式的不同创造了系统的差异化优势,使同行竞争者很难从产品、渠道、价格甚至品牌等营销层面赶超,这也是DeLL能够后来者居上的根本所在。

三、盈利模式设计的精髓

百威啤酒为什么不出普通产品追求市场占有率?它不知道“规模盈利模式”是啤酒经营的法宝吗?为什么国际品牌几乎统治了国内高档奶粉市场?如果刘翔出生在农村又会怎样?为什么上海没有举重冠军?现实社会中靠模式成功的精彩例子不胜枚举。

企业盈利方案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房地产开发;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绿色建筑开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建筑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过去7年的年度新开工面积年均增速达到了13.4%。2011年,年度新开工建筑面积达到了42.7亿平方米,竣工面积29.2亿平方米,竣工产值6.2万亿元。与此同时,按投资额计算,2011年全球建筑业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5%。根据蔡伟光[2]的研究,截止2009年,包括建筑材料生产、新建建筑生产及建筑运行等方面的我国宏观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总量约为12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39.5%,是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在我国已经建成的建筑物中,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测算,到绿色建筑所占的比例尚不足1%。

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1月1日以〔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该方案中,提出了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中,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3]。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与各级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态度相对照,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实际执行者的建筑行业的态度却相去甚远。尤其是作为商业开发类建筑的主要运作者的广大房地产开发商来讲,绝大部分都只是被动的去适应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建造的最低要求,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会主动的选择开发绿色住宅。究其原因,主要是而绿色建筑建设成本较普通建筑高,而全社会的环保消费意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需求弹性大;同时政府对绿色建筑开发的补贴或奖励也无法完全覆盖成本的增额,开发商无法凭借建造绿色建筑而获得更大的收益,故缺乏动力去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因此,要实现绿色建筑建造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除了政府从政策层面的鼓励与要求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到建造绿色建筑的创新性盈利模式,从而充分的调动以开发商为首的建筑行业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使建造绿色建筑成为建筑业的内生性需求。

二、当前建筑开发盈利模式解构

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4]。如图1所示,也可以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企业的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收支方式。各类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均有自己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但并非所有的企业均能盈利,故并非所有企业都有盈利模式。只有当企业能够持续的盈利时,其所采用的成本与收入结构才能称为盈利模式。

图1.盈利模式构成框架图

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业形成的时间尚短,绝大部分开发商的盈利模式具有高度的趋同性。由于在盈利模式中的成本结构是为收入结构服务的,也就是说在对盈利模式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寻找其收入结构。在某一确定收入结构之下选择成本最低的成本结构便构成了一个盈利模式。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讲,根据其开发的房地产产品不同,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售房地产产品获取销售收入,另一类是将建好的物业长期持有并出租获取租金收入。

在我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采用第一类方式获取收入的开发商,其基本盈利模式中的收入结构如下:

以普通消费者或物业投资者为主要交易对象,以某一套住宅、某一间商铺或一定面积的办公物业的产权(房屋所有权及国有土地使用权)为交易内容,以置业顾问或销售中介采为交易渠道,采用一次性出售的交易方式获取收入。

其成本结构为:投资部门首先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开发资金,然后购买土地,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再通过聘请中介机构或自身的营销部门进行销售。

对于采用第二类收入来源的开发商,其基本盈利模式中的收入结构如下:以某一间商铺或一定面积的办公物业的使用权为交易内容,以长期出租为交易方式获取租赁收入。收入结构中的其它要素的内容与搭配基本与第一类相同。

而该类盈利模式中的成本结构与第一类盈利模式相比,多出了对物业的运营管理部分。

绿色建筑开发盈利模式创新思路

在目前的房地产开发盈利模式框架之下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对于开发商来讲将导致其成本结构中的设计、建造的成本的显著上升。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由于目前国内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足,对绿色建筑的消费弹性大,因此开发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收入结构的变化仅仅只是在收入来源中多出了政府的补贴或奖励,以及在营销中相对竞争项目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宣传优势。对于开发商来讲,开发绿色建筑除了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外,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甚至会损害既有的盈利。因此为了使开发绿色建筑成为开发商的自发性选择,最佳的办法就是寻求盈利模式的创新,让开发绿色建筑变成有利可图的活动。

图2盈利模式分类图

依据前述的盈利模式构成框架,可以利用图2中由朱武祥、魏炜提出的分析工具[5],按照不同的收入来源与成本来源的组合划分为十二个区域,所有的盈利模式都处于其中的某一个区域中。对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其盈利模式属于“盈利模式0”,即由开发商完全支付成本,并将产品出售给直接顾客获利。对于绿色建筑的开发,则可以认为政府的奖励或补贴是第三方伙伴在支付一部分成本,故属于“盈利模式3”。由于政府的奖励或补贴往往只占到绿色建筑投资增加的10%左右,大部分的成本仍然是由开发商来承担。上述分析工具为绿色建筑开发的盈利模式创新提供了以下的思路:

(一)寻求更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房地产开发作为一项资金密集型的商业活动,其对融资的需求本身就非常强烈,要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完全让开发商独自承担增加的成本及风险,其开发意愿将会非常低。因此,可能的解决思路是开发商利用自身作为房地产开发中的核心企业所具有的较高议价能力,将增加的成本在绿色建筑开发的价值链上进行重新分配,使价值链上的各参与主体都分别承担与其收益相匹配的一部分成本,从而降低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及开发风险。对于绿色建筑开发所增加的成本的分担机制的设计,可以分别对图3中的房地产开发基本价值链中所涉及到的各参与主体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参与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等。

图3.房地产开发基本价值链图

另外,由于绿色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前期投资较大,而全寿命周期的成本较普通建筑低。因此,利用合理的金融产品,对绿色建筑的成本进行时间上的调整,将前期投资分配到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可以有效降低开发商的前期投入,使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

(二)创造更多收入来源。

如前所述,传统房地产开发的收入来源都较为单一,即房屋产品的销售或出租收入。如此单一的收入来源,在开发绿色建筑时,由于成本的上涨,开发商为了维持自身的利润率,势必提高产品的售价或租金。而如此一来,势必使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接受程度大大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则是通过利用金融创新方案、开发延伸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授权许可等方式拓宽开发商的收入渠道,使绿色建筑产品的销售价格或租金水平与传统建筑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

绿色建筑开发企业盈利模式建议

在成本分担机制设计中,对于设计单位,除了可以将目前已经大量用于工业和政府投资项目的能源管理合同(epC-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应用于住宅、商场及写字楼等商业地产开发之外,还可以通过利用保险等金融产品,使其共同分担开发风险。对于材料、设备供应商,可以通过设备租赁或以购买功能代替购买实际产品的模式,使供应商承担绿色建筑开发中大部分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为了

而在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方面,可以尝试将绿色建筑项目中的能源供应系统单独打包建立服务公司,通过提供能源服务代替产品销售,以此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同时将该收益权作为公司资产进行证券化,从金融市场获取流动资金进行新的投资。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的后期物业管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开发商可以考虑成立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物业管理公司,通过管理绿色建筑获取超出普通物业管理公司平均收入水平的收益。甚至开发商可以与设计单位合作,建立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接口标准,通过向绿色建筑技术供应商收取授权费的方式获取收入。

不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因此,在开发绿色建筑时,不同的开发企业能够选择的收入与支出结构相互之间往往是有较大区别的。本文并不试图提出一个适合于所有开发企业的盈利模式,而是根据前述的盈利模式创新思路,寻求一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方法,供开发企业在开发绿色建筑时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2012

[2]蔡伟光.中国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Z].2013

企业盈利方案篇6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已经是解决就业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第一批创业教育示范校,是江苏省内开展创业教育较早的院校,该院针对创业教育的实施,摸索出一套教育教学的模式。目前,该校的创业教育示范园内已有一批学生创业成功的商铺。

创业教育应该注重案例教学的方法,尤其是针对高职学生讲授财务分析时,更应该注重利用易于理解的案例教学方法。本文通过设计,以该院某学生开办的超市为例,对创业成功的企业进行前景预测,进行盈利能力分析。

2010年1月初,即将毕业的王同学在学院创业基金的资助下投入资本100000元,在校园内开办了学生超市。经过一个月的运营,1月31日,王同学的校园超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分别如下:

表1校园超市资产负债表(2010年1月31日)单位:元

资产金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金额

银行存款60500应付票据10000

应收账款1120应付账款50

库存商品11400预收账款800

预付账款10000应交税费400

固定资产30000实收资本100000

减:累计折旧800未分配利润970

固定资产净值29200

资产合计112220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112220

表2校园超市利润表(2007年1月1日~31日)单位:元

项目金额

一、营业收入26300

减:营业成本20600

营业税金及附加100

销售费用4330

二、营业利润1270

减:所得税300

三、净利润970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时,应选择更能说明问题,便于不同会计期之间、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的相对数作为分析指标。本文以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表3为我国小型企业为《商业零售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以此指标进行对比。

表3商业零售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范围:小型企业

盈利能力状况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较差值

净资产利润率(%)0.860.580.125-0.3-0.72

总资产报酬率(%)0.490.30.03-0.2-0.475

销售(营业)利润率(%)30.618.78.84.1-2.5

成本费用利润率(%)7.34.51.1-3.1-16.6

一、净资产利润率

净资产利润率,也称所有者权益利润率,是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净资产利润率从所有者角度来考察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其计算公式为:

该比率表明投资者投资的盈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所有者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王同学一月份的净资产利润率计算如下:

王同学的校园超市净资产利润率为0.965%,已经超过表3提供的行业优秀水平0.86%,说明该校园超市在经营中获得了理想收益。

二、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又称资产所得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王同学的校园超市的总资产利润率为:

由计算结果可知,校园超市的总资产报酬率为1.197%,明显高于行业优秀值0.49%。说明资产盈利能力较好。

三、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是指销售利润与销售收入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

销售利润率表示销售利润在销售收入所占的比重,该比率也可以解释为企业每1元销售收入可实现的销售利润额。可以计算校园超市的销售利润率为:

根据行业标准,该校园超市的销售利润率略高于行业良好值18.7%。

四、结论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于20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创造,它主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化是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财务分析教学中采用案例的方法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案例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本文通过现实中存在的案例,通过几个公式的计算和对比,很容易分析并掌握相应的财务分析技能,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企业盈利方案篇7

(河南瑞贝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股权投资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股权转让日益成为企业募集资本、产权流动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股权投资一般金额较大,在转让过程中给企业带来了较重的税收负担,在分析不同方案下股权转让的所得税税负的基础上,对股权转让事项相关涉税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企业;股权转让;所得税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31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公司法》的实施,股权转让成为企业募集资本、产权流动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股权转让已经成为经济中较为普遍的经济手段,股权转让行为越来越普遍,形式也日益复杂。股权转让金额可分为三部分:投资成本、股息所得和投资资产转让所得。第一部分相当于是投资成本的回收,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二部分为股息所得,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因此对于企业投资者即法人股东而言,可免征企业所得税,而个人股东则需按照“股息、红利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第三部分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若是投资资产转让所得,则要求该部分应并入应税所得计征企业所得税,若是转让损失,经过专项申报后,可以在税前扣除。一般来说,在企业股权投资中,股息所得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股权转让中的股息所得是纳税筹划的关键点,充分利用好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大大降低企业股权转让过程中的所得税税负。

1股权转让所涉及的税款种类

就企业的股权转让税款来看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契税、印花税,而个人股权转让所涉及的税款主要是个人所得税。下面笔者将分别就企业所得税进行论述。在股权转让的税收中,企业所得税是重头戏,但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情况较多,细节部分较为复杂,为了加深对企业所得税的了解,下面笔者将逐一进行讲解。

第一,在常规的股权转让过程中,一般股权转让税款的征收都是按照国家相关法律的要求来进行征收的。作为股权转让人,在股权转让税款征收的过程中,被投资方积累而进行分配的利润将会被视为是股权转让所得的利润,将会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进行税款的征收,在征收中,征税人要注意的是不得将上述利润视为是股息所得的利润。

第二,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混淆股权转让所得税的相关概念,因此在缴纳税款时往往会出现问题。通常所说的股权转让所得或者损失是指在转让或者处置股权投资收入减除成本的余额。除了该部分收入之外,其他股权转让所得的收入应该要并入企业应纳税中,依法缴纳税款。

2不同方案下股权转让的所得税税负

对于营利性的被投资企业而言,股权转让可采取以下四种方案:直接转让、先分配利润再转让股权、先转增资本再转让股权、撤资,这四种方式决定了企业能否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享受优惠的金额。因此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所得税税负差异较大,现以案例方式分析企业在这四种方式下的企业所得税税负和税后净利。

例:甲企业2010年6月以1200万元投资于乙企业,持股比例为40%,后因甲企业投资战略调整,拟于2014年2月取消对乙企业的投资,终止投资时,被投资企业乙的资产负债表中显示,资产总计1亿元,负债合计2000万元,所有者权益80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与未分配利润各3000万元,盈余公积2000万元,为案例分析方便,假设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同。

2.1股权直接转让方案

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同,因此投资企业可按公允价值将其所持的40%股权直接转让,转让价格为3200万元。根据《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股权转让所得为企业转让股权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计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因此该方案下投资企业甲的股权转让所得为2000万元(3200-1200),应纳企业所得税为500万元(2000×25%),投资企业的税后净利为1500万元(3200-1200-500)。

2.2先分配利润再转让股权方案

在该方案下,由于被投资企业乙存在未分配利润,因此先进行利润分配,投资方甲可按持股比例40%收回可供分配利润的1200万元。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该部分所得无须纳税。被投资企业甲分配完毕后,其所有者权益从8000万元降低到5000万元,因此企业此时对外转让股权,只能以公允价值的40%即2000万元的价格转让,因此股权转让所得为800万元(2000-1200),应纳企业所得税为200万元(800×25%)。投资企业的税后净利为分回的投资收益加股权转让收入扣除投资成本和企业所得税后的余额,即:

1200+(2000-1200-200)=1800(万元)

2.3先转增资本再转让股权方案

该方案下,先用企业的盈余公积转增资本金,继而再转让股权。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公司的公积金可用于弥补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转增资本,但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后,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或股本)的25%。在本例中,转增资本后,盈余公积的留存额至少应为750万元(3000×25%),因此被投资企业甲用以转增资本的盈余公积限额为1250万元,而《公司法》对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没有限制,因此在该方案中,被投资方可用1250万元的盈余公积和3000万元的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

对于投资方甲而言,被投资方转增资本行为可分解为向被投资方分配股息、红利和收到被投资企业投资两部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取得该分配的股息、红利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因此被投资方相当于从投资方取得分配的股息、红利1700万元[(3000+1250)×40%]可享受免税待遇。与此同时,投资方增加对被投资方的投资成本1700万元,转增资本后,被投资方盈余公积减少1250万元,未分配利润减少3000万元,而实收资本增至725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变,仍为8000万元,因此投资方转让所持股票的公允价值仍为3200万元,股权转让所得等于300万元[3200-(1200+1700)],企业应纳企业所得税75万元(300×25%),投资企业的税后净利为1925万元(3200-1200-75)。

2.4撤资方案

该方案下,投资企业甲从被投资企业乙直接撤资,投资方收回3200万元,被投资方的所有者权益各项目会相应减少40%。投资方收回的3200万元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收回投资成本1200万元;第二部分为股息所得,金额上等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按该股东占股比例计算的部分,即2000万元,由于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间的股息、红利免税,此部分无须纳税;第三部分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在金额上等于所分得的剩余资产扣除股息所得和投资成本的差额,即:3200-1200-2000=0。因此对于投资方而言,采用撤资方案时,企业所得税的税负为零,税后净利为2000万元(3200-1200)。但是应该注意,在实务中,由于《公司法》对企业撤资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并且撤资对被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巨大,因此用到此方案的情形非常少。

3税负差异分析

本例四种方案下企业所得税分别为:500万元、200万元、75万元和0,税负依次减少。究其原因,第一种方案中,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所对应部分均未享受免税待遇;第二种方案中,只有未分配利润享受到了免税待遇,而盈余公积所对应部分未享受免税待遇;第三种方案中,不仅未分配利润享受到了免税待遇,而且盈余公积中有1250万元按照投资方的持股比例也享受到了免税待遇;而在第四种方案中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所对应部分均全额享受免税待遇。可见,通过股权转让方案的选择,可充分利用免税政策,达到减轻企业所得税税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雨.股权转让所得税款处理分析与研究问题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23).

[2]华冰.股权转让所得税款处理分析与研究问题发展综述研究[J].网络财富,2010(21).

企业盈利方案篇8

一、公司持续盈利未发生亏损

[例1]某公司2008年年初未分配利润500万元,2008年实现税后净利润2000万元。任意盈余公积提取比例6%。

公司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会计分录为:

借:利润分配——盈余公积32000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2000000

——任意盈余公积1200000

公司向投资者可分配的利润为2180万元(5000000+16800000)。可供分配的利润由董事会提出分配方案,经股东会批准。利润分配方案经股东会批准后,未分配利润由所有者权益转为负债。

承例1,假定公司股东会批准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600万元。

借:利润分配——盈余公积6000000

贷:应付股利6000000

二、公司以前年度持续盈利而本年发生亏损

公司以前年度持续盈利,本年发生亏损。这里涉及到如何弥补亏损以及如何安排弥补亏损的顺序。

第一,会计亏损弥补的相关方法。公司法与企业财务通则用盈余公积补亏的规定相同,但在用以后年度利润弥补亏损的规定上出现分歧。《公司法》第167条第二款规定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依照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笔者认为,这里的“当年利润”指“净利润”,而非税前利润。《公司法》用“当年利润”这一表述不够准确。《企业财务通则》第49条规定,企业发生年度经营亏损,依照税法的规定弥补。税法规定年限内的税前利润不足弥补的,用以后年度的税后利润弥补。这一规定存在将会计亏损与纳税亏损混淆的问题。企业财务通则界定的是会计亏损,所得税法界定的是纳税亏损。新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在对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上存在差异。一是新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在确认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口径上不同;二是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在确认本期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时间不同。因此,会计亏损弥补不能沿用所得税法界定的纳税亏损弥补规定。财务通则规定用税前利润弥补会计亏损存在缺陷,在这一点上,公司法规定用净利润弥补亏损是科学的。

公司法和财务通则都未涉及公司以前年度盈利留存的未分配利润能否弥补亏损。从会计原理看,年终将经营亏损由“本年利润”结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时,即自动实现补亏。公司法明确规定资本公积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而企业财务通则却没有明确做出相关规定。《企业财务通则解读》将会计亏损按形成的原因,分为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对于国有企业发生的重大政策性亏损,经国家批准,可用资本公积金弥补。

第二,会计亏损弥补的顺序。《公司法》与《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会计亏损弥补顺序恰好相反。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公司亏损弥补顺序按什么原则排列。笔者认为“无盈利不分配”原则既是各国公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确定公司亏损弥补顺序的标准。根据此原则,公司亏损弥补应根据年初累计的未分配利润、以后年度净利润、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资本公积顺序进行。公司亏损的弥补方案由董事会提出,股东会批准。

三、会计亏损弥补会计处理

[例2]假设某企业2008年发生会计亏损500万元,2008年年初累计未分配利润800万元。将会计亏损500万元自“本年利润”账户,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自动补亏。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000000

贷:本年利润5000000

结转本年亏损,自动补亏500万元,未分配利润剩300万元。

[例3]假设某企业2008年发生会计亏损500万元,2008年年初累计未分配利润300万元。不足弥补的200万元用下年度实现净利润弥补。作会计分录如下:超级秘书网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000000

贷:本年利润5000000

结转本年亏损,自动补亏300万元,未弥补亏损200万元。

[例4]假设某企业2008年发生会计亏损1000万元,2008年年初累计未分配利润300万元,2009年实现净利润500万元,经股东会批准用任意盈余公积200万元补亏。作会计分录为:

2008年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000000

贷:本年利润10000000

2008年结转本年亏损,自动补亏300万元,未弥补亏损700万元。

2009年

借:本年利润500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000000

结转本年利润500万元,自动补亏500万元。

企业盈利方案篇9

经过7年多的转型,香港运营商电讯盈科(以下简称“电盈”)已经成为一家综合性的全业务运营商,业务涵盖综合电信、宽带、互联网,以及it方案与服务等多个领域,不仅是香港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在亚洲电信市场的影响力也日渐增强。

电盈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香港市场稳步增长,得益于其制定的“四网合一”战略,即力推包含本地固网、宽带互联网、iptV,以及移动通信的融合业务。这些业务不仅吸引了用户,增加了收入,也使电盈成为了区内创新的典范。

固网:捆绑移动,光纤到户

为应对不断强化的“移动替代”趋势,电盈除了降低资费、增加服务内容等手段外,还采取将固网与移动业务捆绑的战略,有效遏制了固网的下滑势头。在此基础上,电盈大力发展光纤到户计划,使固网业务保持了市场领导地位。

在向全业务运营商转型的过程中,电盈并未放弃传统的固话业务,而是想方设法减缓固话业务的下滑趋势。

随着竞争加剧和用户需求增多,2007年6月,电盈将其新一代固话业务升级到“eye多媒睇”多媒体平台,力图为家庭用户带来更丰富的业务内容和互动服务。“eye多媒睇”的实现手段是一部具备一定影音功能的电话机,该电话机配有4.3英寸屏幕和扬声器,除了打电话之外,还能播放音乐,观看iptV。用户还可以用这种电话机缴付账单、选购电影票、获取日用信息,甚至在家购物,可谓一应俱全。

为挽留固话业务的企业客户,电盈发挥协同效应,于2007年6月推出了整合固网、移动通信服务的平台“onecommunications”。该平台综合了商业通信的所有重要元素,包括固网、宽带以及移动通信。用户可在通话中,直接将通话由手机转移到办公室电话。此外,“onecommunications”的用户还能用手机收看电邮和传真,以及收听固网电话的留言信箱。

以上措施使电盈的固网业务在移动通信高度饱和的香港,依然保持了稳定的态势。截至2007年上半年,电盈的电话线路数目保持在259万条左右,商业线路及住宅线路的固网市场占有率分别维持在69%和66%的水平,仍然是当地固网市场的“一哥”。

与此同时,电盈大力推进新一代宽带的发展,借此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电盈持续扩展香港的宽带基建业务,耗巨资将商务客户享用的光纤到户,由甲级写字楼扩展至乙级和丙级写字楼。

在此基础上,电盈在2007年11月推出“pCCw1000m+”方案,该方案将固网和移动宽带套餐合而为一,其中不仅包括了传输速率高达1000m的光纤到户计划,还绑定了电盈最受欢迎的移动上网业务“网上行ev-erywhere”。

在“1000m+”服务计划中,包括1000m带宽的光纤高速包,以及结合了HSDpa、3G及wi-Fi技术的“网上行everywhere”服务。该服务包月价格为2188港元,用户可以通过电盈在香港布下的超过3000个wi-Fi热点来登录网络,同时还包括了高清电视的服务。

今后,电盈即将推出速率高达1250mbps的网络传输服务,而明年可能还会推出更高速的宽带服务,从而将自身打造为一个超级“宽带帝国”。

移动:瞄准3G,主推多媒体

收购移动运营商SUnDaY后,电盈真正获得了开展全业务运营的筹码。电盈着力推出新一代的3G服务,同时在推广初期采取低价策略,以此吸引用户。从服务内容看,电盈充分发挥3G的多媒体特性,以音乐和手机电视为主打,有效增强了用户黏性。

为进一步增强竞争力,电盈在2005年9月收购了香港最小的移动运营商SUnDaY。电盈认为,固网和移动通信互相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收购SUnDaY可以借助其3G资源,推出固网和移动通信的捆绑服务,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但是,香港移动电信市场已经超饱和,和记电讯、CSL等几大主流运营商早已将市场瓜分完毕。电盈为了切入市场,避开了竞争惨烈的2G,着力推出新一代的3G服务,同时在业务推广初期采取低价甚至免费的策略,以此吸引用户。

2006年2月,电盈推出了名为“pCCwmobile”的3G服务,可为用户提供6个月的免费试用服务和免费的手机。活动还包括每月长达1万分钟的免费本地呼叫和不限时间收看“now”的宽带电视节目。

从服务内容看,电盈充分发挥3G业务的多媒体特性,以音乐和手机电视等流媒体业务为主打,有效增强了用户黏性。

电盈在2006年5月利用SUnDaY的3G网络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该业务采用CmB技术,推出初期节目内容包括新闻、财经及体育频道。从当年6月底起,电盈的11万名3G用户可以免费试用手机电视业务。这些举措在竞争已近白热化的香港3G市场激起一阵波浪。随后,电盈不断丰富手机电视的节目内容,特别是引入“英超联赛”等实时体育视频内容,有效提升了手机电视业务的aRpU值。

2006年12月,电盈还推出“mooV乐手机”服务,其音乐库包含了6万首新潮歌曲。用户每月支付68港元,即可获得4000分钟的手机音乐服务,以及100分钟通话时间,博得了年轻用户的青睐。

随后,电盈进一步采取整合策略,从2007年3月起,将SUnDaY的2G服务也改用“电讯盈科流动通讯”的品牌,此举在于进一步提升“四网合一”的协同效益,确保移动通信用户的满意度。

在无线宽带领域,电盈也颇下功夫,于2007年8月推出了“网上行every-where”服务,为用户提供了无缝切换的宽带网络,保证笔记本电脑可以在wi-Fi、HSDpa/wCDma网络之间自动接通到传输状况最好的网络,并不限流量地使用。该服务与光纤到户计划一起打包推出,在资费上实现了固定与移动宽带的统一捆绑,也体现了全业务运营商的优势所在。

iptV:内容互动,资费灵活

“now”iptV是电盈最有特色的业务之一,也是电盈发展融合业务,增强固网效益的有力手段。“丰富的内容、最佳的互动功能,以及灵活独特的按频道收费模式”,已经成为电盈iptV业务最值得其他运营商借鉴的地方。

宽带是电盈的重点业务之一,但市场竞争同样激烈。为了压制对手,电盈决心通过发展iptV业务来增强核心竞争力。2003年9月,电盈推出了iptV业务“now”。“now”采用组播作为关键支撑技术,并采用mpeG-2编码技术,最佳情况下画质能够达到DVD的水平。

在市场推广方面,电盈采用分发机顶盒并向宽带用户提供免费频道的形式,在“now”推出服务的第一年就签约了26.9万个用户。如今,“now”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ptV业务系统。截至2007年6月底,已安装该服务的用户达到81.8万名,其中付费用户为56万名,而aRpU值也达到每月166港元,同比增加19%。

电盈执行董事艾维朗将now宽带电视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三点,即“丰富的内容、最佳的互动功能,以及灵活独特的按频道收费模式”。而这也是电盈的iptV业务最值得其他运营商借鉴的地方。

电盈两年前开始推出iptV服务时,只有23个频道,但现在频道总数已经达到了150个,包括多条独家的电影、体育、新闻及综合娱乐频道。目前,电盈与多家国际电视巨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2005年9月开始,默多克的星空传媒向电盈提供11个电影和娱乐频道;时代华纳的HBo则将在2005年8月至2014年为其提供至少3个电影频道节目。

此外,电盈还于2007年3月推出“超强体育组合”,网罗全球各地的大型体坛盛事,节目阵容堪称全港最强,包括独家直播2007年8月开锣的巴克莱英格兰超级联赛三个球季的赛事。“超强体育组合”面世后,“now”iptV的aRpU显著增长。

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更重要是,电盈与内容提供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和谐的合作模式。内容提供商提供内容,电盈托管内容,收入双方共享,实现利益捆绑。这种模式培育了整个产业链的赢利能力,并促进业务走向良性发展。

在此基础上,now宽带电视突出强调互动性,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收看频道的数量,并支付不同的价格,实现了个性化的频道定制。比如“卫视电影台”从2006年1月起推出自选电影(VoD)服务,用户通过该台的互动服务,可随时随意地选择收看喜爱的电影。

now宽带电视灵活的付费方式也很有特色,不同频道的价格各不相同,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时间来决定收看频道的数量。这种“挑选频道”的服务方式是对传统电视收看模式的一种创新。此外,电讯盈科还推出“打包业务”,将若干频道捆绑在一起销售。对用户而言,这也比单独购买一个频道更加划算。

在“now”iptV业务增长带动下,电盈的电视业务收入迅速增长,2007年上半年的收入达到7.15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42%。eBitDa亏损减少至7400万港元,同比减幅超过一半,距离赢利已经为期不远。

企业方案:拓展多元行业应用

除了固网、移动、iptV等主要业务,电盈还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其中,电盈企业方案(pCCwSolutions)可为电信运营商提供it服务,还向金融、政府、企业等多个行业拓展业务,使电盈加快向综合电信服务提供商转型。

严酷的现实使电盈认识到:如果继续坚持原有的电话业务,公司发展将举步维艰。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it业务开始展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电盈瞅准这一时机,于2001年10月提出转型战略,力图由一家电信公司转型为it和电信并行(it&t)的公司。随后,电盈进行部门结构调整,设立了系统集成、软件应用、业务外包、整体解决方案四大it业务。至2004年年底,电盈将it服务解决方案部门拓展成一个单独的子公司――电盈企业方案(pCCwSolutions)。

除电信解决方案服务之外,电盈还向金融、政府、企业等多个行业拓展。依靠这种多元化思路,香港国际机场航班的信息显示系统、香港证交所的股票交易系统及清算系统,以及香港警务处的海上警视系统,都应用了电盈的企业解决方案。

企业盈利方案篇10

   第一,多种因素影响特定市场市盈率的高低。

   市盈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它本身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经济体系中其他金融品种的收益直接影响市盈率的高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市盈率与其他金融投资品种的收益率倒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我国一年期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率为1.584%,倒数是63倍,而目前沪深综合指数市盈率在40倍左右。美国以往一年期存款利率长期在4%以上,倒数是25倍,道-琼斯股价工业平均指数市盈率是20倍左右。日本一年期存款利率不到1%,其倒数高达上百倍,所以日经指数市盈率高达50倍以上;二是市盈率与股本规模相关。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均相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市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三是市盈率与其股本结构挂钩。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四是市盈率与公司成长性相关;五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还应考虑发行价因素。因为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级市场股票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在四五十倍的水平,从成本角度推动二级市场市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科学地分析不同证券市场市盈率所受制约的影响因素,而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搬。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维持较高的市盈率,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资本市场在各国经济的快速成长期,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的直接融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必然伴随高市盈率现象,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未来20年国民经济仍将以高于7%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长。从增长动力来看,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比率,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的低成本资金。而在促进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我国也将遵循“持续的牛市——高市盈率——实质性快速扩容——增加低成本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规律,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三,中国股市目前已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首先从市盈率水平看,2002年11月1日上证180成分指数市盈率为31.82倍,上证综合指数市盈率为38.25倍;当日美国道-琼斯成分指数市盈率为21.4倍;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为61.86倍。考虑到我国基准利率较低,经济增长率高,上市公司平均股本偏小,而且存在2/3的非流通股等因素,所以合理的市盈率应高于美国的同类指标。根据当前我国的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推算,合理的综合指数市盈率水平应该在50倍以上,所以目前中国股市已经处于合理区间。其次,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在国内企业中属于上乘,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市场层次和品种丰富、投资主体和对象多元化是成熟资本市场的显着特征。与之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缺陷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首先,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除了主板市场外,二板、三板市场也比较发达,有的甚至还开设了四板市场。而我国目前只有主板市场。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目前只有股票、基金、国债、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五个品种,其中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规模很小,至于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则还处于空白状态、结构性缺陷明显。而美国资本市场上包括衍生产品在内的投资品种有上千种之多。

   第三,投资者结构还不完善,总体而言沪深股市仍属典型的“散户市”,机构投资者无论在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第四,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也存在结构性缺陷,尤其体现为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比例偏低。

   解决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矛盾,首先应着手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出二板市场,不断完善壮大三板市场。其次,要在完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再次,进一步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在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各类投资基金的同时,加快退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发展步伐。以QFii的形式引导外国资金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组建中外合资或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并逐步加以规范,使之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同时,应尽快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改变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观念,为民营、中小企业及外资企业上市消除政策障碍。

   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和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我国,分业体制下两个市场的分割也已经引发了许多问题,诸如:人为限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易以及资金的流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风险不断累积;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利率形成机制不合理,货币政策效应弱化等等。

   目前需要审时度势,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扩大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批准了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目前还应探讨扩大参与者的范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应该改造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债券市场,使之逐渐演变成为大型机构参加的公开市场。通过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的连接,与广大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相联结,从而形成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探索银行资金安全合理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可以考虑的方式包括:继续允许并扩大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券商融资公司,向券商融资。先期融资可以采取担保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的方式,适当的时机逐步开放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券商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比如为企业重组并购提供贷款等。

   拓宽股票质押贷款的对象。积极准备在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登记制度、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等有效控制风险。

   组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同时,政府对这类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进行控制。

   妥善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出路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我国国有股、法人股比例高并且不能流通,必须通过国有股减持和流通加以解决,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解决思路:

   减持方式多元化。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各种方案的不同特点,由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共同协商决定采取哪一种具体方案,如配售方案、包括回购、缩股或扩股的股权调整方案、存量发行方案、基金方案、股债转换方案以及包括协议转让、拍卖、新建国有股市场等在内的第二市场方案等。

   定价机制必须统一。以净资产值为基准,再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发展前景等各种因素确定一个权数,用净资产值来乘以这个权数,进而确定减持价格。

   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卖给老股东,来取代目前正在实施的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仍然存在今后外资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而且失去了通过低价配售对老股东进行补偿的手段,反而为今后解决其流通问题设置了障碍。

   市场在资金方面不存在障碍,非流通股的流通给市场带来的压力也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非流通股总量在3600亿元股左右,按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减持,只需要1万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只要通过股票质押贷款等方式,从银行8万亿元储蓄存款中分流出15%左右,就能满足需要。然后将部分减持获得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的形式回流到股市,化解流通带来的市场压力。

   只要政府采取的减持和流通方式得当,那么国有股和法人股完全可以在国有资产不流失、投资者不受损失、股价指数保持稳定而市盈率平稳回落的情况下进行减持和流通,从而在非流通股问题的解决上形成一个多赢格局。

   深化发行制度改革

   由审批制向核准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发行制度已经迈出了市场化的一大步,但监管部门的行政控制仍然存在,其结果是扭曲了资本市场融资、投资方的供求关系。而中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发行制度的不合理以及行政干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一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新股发行的认购刚刚采取市值配售法。但这一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新股发行速度过慢,新股发行积压等老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中签率过低导致市值配售的收益率过低、对法人机构投资者吸引力不够等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