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学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7:54

生物地理学概念篇1

[关键字]民族地区思维能力物理概念教学抽象思维创新思维

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概念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学生的物理基础大都薄弱,理解能力低下。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概念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其重心所在。

一、物理概念学习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及原因分析

第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中职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的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第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物理问题的因果联系总是受条件制约,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进行这样的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

第三,逆向思维不能逆转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

第四,不善于比较导致概念混淆

比较思维是中职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中职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混淆概念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求同存异。

第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堵塞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后续思维活动的特殊的心里准备或反应倾向。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

二、物理概念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中职物理实际上还是和高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具体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是否切中要害。所以老师要在课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第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概念是建立在感性的物理知识基础上的,直观、形象的讲述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物理规律都必须与某类物理现象相联系,实验定律尤其如此。学习和掌握物理规律之所以不能死记硬背,是因为它必须与某类物理现象对应起来。所以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丰富的、准确的物理表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类的思维活动,可分为两种: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本人认为在物理教学中逆向思维结合正向思维随时都可以使用,这对民族地区物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不但上课效果明显,而且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生学物理只顾拼命死背概念,整天做题目,对学过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较深的层次很少提出问题和疑惑。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辅导联系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开发和培养。

第五,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物地理学概念篇2

关键词:中学物理;新课程理念;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52-01

在开展中学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着手实施教学:首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最后加大对物理知识运用、深化及物理概念的教导力度,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物理概念的学习。

1.中学物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现状

1.1传统概念教学的优势。和新课程教学理念相比较,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对物理概念的内容、意义、定义、条件以及适用范围等进行有序的讲解和传授,这样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习技巧和知识结构,进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

1.2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缺陷。传统的中学物理概念教学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知识的关注度不足,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重视物理概念知识的本位,造成物理概念不能吸引学生的重视,进而使学生只是在死记硬背一些物理概念的延伸内容和意义,并没有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在即将考试的时候,老师一般是让学生使用题海战术进行物理知识的复习,虽然学生的习题量加大了,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含义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和掌握。(2)物理概念教学的课时少。在中学的传统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是用五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解,其余时间是让学生进行习题练习,较短课时的物理概念讲解,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无法充分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在学习和习题练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去同化相关的物理概念知识,使学生无法建构自己的物理概念认知结构。

2.新形势下开展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促进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到教学环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可以利用实验演示、故事情节等方式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内容,并引入到物理概念教学中。

2.2采用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教学。教师想要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创设物理概念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物理概念相关知识,对其内容进行理性认识,从而给物理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引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体会物理概念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样能够准确地概括物理现象,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程,并能够透过物理现象,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积极进行问题思考,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并能够长久地记忆物理知识,能够通过自身的感性认识,不断地进行物理概念的分析、抽象总结、综合概括,进而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定义,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物理素质,并且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通过思考,归纳物理概念。

2.3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意见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及各方面的意见,了解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和学生共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时关注的已有共识中的同质性问题进行问题解答,同时关注异质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反馈出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观念和意识思想的变化和碰撞,使学生能够从理性上进行物理概念的认识,并能够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而能够使学生多方了解科学家在研究物理概念的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并能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形成自我学习习惯,找到自身学习的困难,不断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从理性上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

2.4对物理概念能够熟练运用,全面深化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所学知识带动学生探索日常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概念,对于生活中存在的物理方面问题能够积极探索思考。不断的加深和巩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认识和印象。老师在讲解一个物理概念的知识点之后,要分析相关知识点的例题,通过案例,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并将类似的物理概念进行区分。

2.5重视过程教学。中学物理在开展过程中的主要流程是先对事例进行研究分析,之后再进行试验,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掌握物理概念的规律和意义并运用到问题解答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总结,完全忽视了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和记忆是短时记忆和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理性分析物理概念相关知识,无法构建理性的物理学习方法。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应该要注重过程教学。

3.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和实施,现阶段中学时期在开展物理教学工作时应加大对物理概念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讲解,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依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本质,为灵活运用物理概念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活用物理概念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永强.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11,29(04):65-68.

生物地理学概念篇3

一、高中物理前概念的形成原因

(一)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前物理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获得了不少物理方面的感性知识,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但这些凭自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例如,轻小物体在空中下落比重物体下落的慢等。

(二)不正确的课外渠道形成前物理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可以获取大量的物理知识,但其中不少是错误的。例如,万有引力和重力不分,重量、重力、质量不分等。

(三)对语词的曲解形成前物理概念。

物理教学中的概念通过词语说明和定义,使直观材料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但是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词语的理解来理解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物理概念的曲解。例如,“加”就是总体上数量在变大,因而认为“加速度”就是描述“物体增加的速度”;“失重”就是指“重力消失了”;“合力”就是“几个力之和”。

(四)数学惯性形成前物理概念。

数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但物理学不同于数学,物理学更重要的是物理事实、物理本质和物理关系。学生由于从小就接受数学教育,在思考物理问题时常常有“数学惯性”,以数学关系来理解物理概念。例如,由欧姆定律导出的公式R=U/i,学生认为R的大小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忽视了三者之间相互不能割裂的物理关系。

二、高中物理前概念的策略

(一)进行实验感知。

实验感知的策略是指在人为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研究的现象反复出现,通过人的知觉和感觉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提炼出有效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实施实验感知策略的程序是:(1)、观察。观察是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及科学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然状态和客观事物进行视、听、闻、尝、触、测,收集获取信息,从而把握研究对象的多种属性。观察要与思考相结合,观测是前奏。(2)、推测。推测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引出新的判断,这是进行思维推理、发现规律的认识过程。(3)、实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应用各种科学仪器、设备使研究现象反复出现从而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基础。

例如,建立“机械振动”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风中的树枝的摆动、水中浮标的上下运动、钟摆的摆动等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运动特点;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机械振动,指导学生推理出机械振动的概念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然后再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实验,进一步让学生建立机械振动的科学概念,把握“平衡位置”和“往复运动”的本质特点。

(二)激发认知冲突。

针对前概念现象,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了解或设法去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相关的各种“前概念”,将其显性化,然后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需要,针对学生中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已有经验的不足甚至错误,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自觉地对前概念修正、完善甚至放弃,并进一步转变为主动学习科学的物理概念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前概念情境,将物理前概念显性化。教师可以采用设置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而导入:一般应注重设置能充分暴露学生错误前概念的情境,针对性强,能通过学生的表达充分暴露其前概念的错误,也就是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让学生清楚自己原来是怎么想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的认知矛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解决问题。

(三)正确理解概念。

概念是用一定的语词来记载和标志的,借助语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这里把物理教学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等统称为物理概念)通过语词说明和定义,使直观材料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还可以弥补直观材料的不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语词的理解来理解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物理概念的曲解.例如,“加”就是总体上数量在变大,因而认为“加速度”就是描述“物体增加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匀速”指的就是“速度保持不变”,因而对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也理解为“速度保持不变”。

三、高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

生物地理学概念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概念教学教学情境类比方式设计问题

在物理学科中,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的前提基础,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步就是学习物理概念,因此,概念教学就构成了整个物理教学活动的基石,能否搞好物理概念教学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物理教学活动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物理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做更多的练习题,对于物理概念教学往往采取最简单的方式,即死记硬背。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往往凝结了无数人多年的智慧结晶,物理概念中蕴含很高的智力价值。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概念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本身,还可以通过概念学习获得一些物理方法,甚至体验到一定的物理科学精神。而那种死记硬背式的概念教学方式不但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对于物理概念本身来说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认真反思以往的概念教学观念和方式,更有效地开展物理概念教学活动。

一、创设概念教学情境

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对直观事物的抽象化的高度概括,相较于一般的知识点,物理概念往往更抽象。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这种抽象性变得更加突出,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接受概念的时候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不注意创设概念情境,让学生直接地理解和接受高度抽象的物理概念,无异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建造“空中楼阁”,使得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学习概念之前,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概念教学情境,这个情境既要是学生的感兴趣的,又要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容易理解的情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如高一物理中的“加速度”这一概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个概念都是一个难点问题,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笔者在讲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先是以“高铁以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匀速运行十秒的时间,和蜗牛在十米之内速度由0加速到0.1厘米/秒相比,后者的加速度更大”两个情境实例让学生初步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接下来,笔者又从汽车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分析:“汽车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样是交通工具,但不同的汽车价格却相差很大,便宜的几万块可以买一辆车,而一些豪华的跑车价格动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为什么它们的差别会这么大呢?衡量汽车好坏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起步的速度,一般来说,一辆普通的轿车从起步到加速到100km/h需要用到20秒左右的时间,而一辆豪华跑车从起步加速到100km/h需要的时间要少很多,例如,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起步加速到100km/h只需要四秒钟的时间,宝马Z4跑起步加速到100km/h仅需要3.2秒,当然它们的价格也是差很多……”就这样,通过实例情境的创设,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

二、利用实验形成概念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一些物理现象或者物理过程在生活中不太常见,因此,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相关的概念。如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概念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实验手段了。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或者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手段获得一定的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接下来再以感性材料为依据帮助学生建立和形成概念,在直观实验现象的刺激下,学生会很快理解相关的概念。例如,在讲到“力的分解”概念时,笔者就请了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做了一个细线吊秤砣的实验。这个简单的小实验,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对力的分解概念有了较透彻的认识。

三、适当运用类比方式

在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类比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把物理概念与一些更加简单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类比分析,学生可以很快抓住概念的特征,从而很快地领会概念的精髓。例如,在讲到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概念时,就可以列举实例:一个箱子上下两层,下层放满苹果,上层放满红枣,当把箱子中间的隔板拆开,使得苹果和红枣混合在一起,原本已经满满当当的箱子又会空出一部分空间。通过类比的方式,学生轻松地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这一抽象的概念。

四、设计问题巩固概念

在学习了概念以后,复述和理解概念的基本内容只是学习概念的第一步,要想真正掌握概念,还要在概念建立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只有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灵活地使用概念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掌握。为了考察学生的概念掌握情况,教师可以从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考查:第一,是否了解所学概念是从哪些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中抽象而来的;第二,是否了解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联系;第三,能否利用概念解释说明一些物理现象,以及利用概念解决一些物理问题。为了达到以上几个层次目标,教师可以针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特征、概念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问题设计,通过问题的设计,才能够考查学生对概念是否真正掌握,并使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概念。

总而言之,学习物理概念是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第一步,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关键。如果在开始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或者没有对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就会影响到接下来一些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出现学习越来越吃力的状况。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物理概念在整个物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努力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不断优化物理概念教学,努力用高质量的概念教学为整个物理教学活动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曹炜.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6).

生物地理学概念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07

学习物理知识,首先需要学习物理概念。物理概念的掌握对接下来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物理概念是一切物理公式以及物理原理的基础,要想更好地掌握物理公式和原理,首先需要弄明白物理概念的真正含义。基于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给予概念教学足够的重视。

一、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

物理概念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以及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是有迹可循的,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但是学生自身的条件也决定着其抽象能力方面的不足,因此,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概念前,先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意识到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例如,在学习“质点”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建立形象的意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通过雄鹰的飞翔引出这一概念。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想方设法描述雄鹰的运动,让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感受到难度,然后再提议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探究一起去找“困难、麻烦”的所在点,即雄鹰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这也导致了其各个部分运动情况的不同。教师再引导学生想办法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进而再顺其自然地导出质点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学生在平时生活当中,也能够观察和接触很多和物理现象有关的事例,教师在教学物理概念时,就可以恰当地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方法也会让学生感到更为亲切,容易接受。此外,从生活经验引入相关的物理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以及善于分析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在分析“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举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比如说手提水桶、击掌、脚踢足球等。接着,再对这些例子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与总结,顺利地导出力的相关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助于让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三、要重视概念的巩固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通常会认为自己能复述出定义就算理解了这一概念,这只是其中之一。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物理概念的效率,还需要在建立概念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然后,再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概念当中发现对概念理解上产生的偏差现象等,然后再针对偏差进行纠正,有助于及时地巩固概念。学生一旦掌握了物理概念后,在使用其解决问题当中,也会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分析“平抛运动”这一概念时,学生也都晓得平抛运动的条件是初速度沿着水平方向和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平抛运动则是匀加速曲线运动,其加速度则是重力加速度。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判断:一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其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加速度大小是和重力加速度相等的,方向则是竖直向下的,那么,这个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呢?通过实践发现答案不一定,需要分情况加以讨论:如果只是受重力的话,则是平抛运动;如果除了受重力外,还要受到其他力,且其他力的合力为零的话,满足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这时的运动则不是平抛运动。其实,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物理概念也都是从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要把物理概念结合实践进行教学,把物理概念运用于实践当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物理概念的价值和作用来,在实践中也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在实践中使得一些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在实践中巩固相关的物理概念。

四、运用物理概念以加深理解,重组物理信息以完善物理认知结构

尽管物理概念的定义反映出了一类事物或者是现象的本质属性,但是,要真正理解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准确地理解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需要多次反复地从理性到感性,然后再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循环过程。物理概念也需要和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或者规律结合在一起,新概念也要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新的物理认知结构,促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新概念。此外,物理概念的形成并不会在课堂教学之后就结束,还需要有一个更长的概念深化以及结构重组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列举一些新的同类物理事实或者是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再利用这些新的概念去解释、说明一些新的知识现象。教师也要把新概念和相近或者是相似的概念加以对比、区分等,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把这一系列物理概念建立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

综上所述,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灵活使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强化物理概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月林.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抽象能力培养研究[J].鲁东大学,2012.

[2]唐淑君,尹晓燕,张树霞,路常涛.浅谈形成性评价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Z1).

生物地理学概念篇6

【关键词】前概念特征类型教学策略

物理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物理概念之前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想法和理解。由于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前概念,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对此必须有明确的认识,清楚其特征,注意其类型,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科学的物理概念。

一、前概念的形成

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形成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生活常识先入为主。学生在先前的现实生活中对周围的物理现象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久而久之自然得到了一些经验。其中,有些经验是正确的,有助于掌握有关的物理概念。也有些“经验”属于偏见。这是因为有些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往往不以强烈刺激的形式出现,本质被遮盖了;而表现非本质特征的成分,往往又以较强刺激的形式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多数学生认为拔河比赛中赢的一方用的力肯定大于输的一方。

2单凭直觉的推理。一些学生对一些相关的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没有经过深思,单凭直觉进行主观臆断。如学生观察到铁块放在水中下沉,就认为铁块在水中不受浮力的作用。

3前知识的负向干扰。随着知识的增多和经验的积累,有时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却干扰了另一些知识技能的掌握。例如:学习研究过宏观现象,研究微观现象时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宏观的观点看待微观现象,甚至把宏观的规律硬套在微观现象上。

二、前概念的特征

1迁移性。学生先前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建立有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干燥的温度计,在电风扇吹风下,其示数是否变化?按生活经验,当风吹来时人就感觉凉爽,学生由此判断得出温度计示数减小的错误结论。

2隐蔽性。由于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潜在形式存在,平时不易表现出来。当教学中讲授科学的物理概念时,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当让学生用物理概念去解释问题时,前概念马上就会表现出来。

3矛盾性。前概念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点滴形成的,是零碎、不系统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往往出现相矛盾的结果。例如:学生观察到钢铁制成的轮船浮在水面上,认为正是由于浮力的存在才使轮船浮在水面上,但对于铁块放在水中下沉却坚定地认为铁块不受浮力作用。

三、前概念的类型

根据前概念对后续科学的物理概念学习的影响,可以分成两类。

1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总体一致。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实验引导,便不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物理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生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的概念和知识结构。例如从不同物质轻重的概念转换成密度的概念。

2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不一致。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有些前概念在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影响对物理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甚至歪曲新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变成物理学习的障碍,学生会觉得物理难学。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前概念。当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时,许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是教师在玩魔术。

四、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类型的前概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类比法就是指学生在进行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时,与前面学过的相似知识作比较,前提是这些知识的结构、性质学生先前已经很熟悉了。如学生对静止在桌上的书受到桌子对它向上的支撑力难于理解,认为没有生命的桌子不会施加力给书,这时老师就可以用手托书作类比,如果学生还不理解,就用放在弹簧上的书作类比,这样一直到学生明白为止。

生物地理学概念篇7

一、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持久。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有长计划,短安排,绝不能期望短期内完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基本概念的初步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体会,琢磨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进行剖析,加深理解,最后附上部分练习题,如各种力,位移,动量等物理量的教学我就采用先引导,后由学生自己对物理量定义,然后逐步完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物理量产生的条件和怎么样给它以定义。如电场强度,磁感强度,电势等物理量通过这样的程序教学,使学生逐步领悟物理学中概念产生的特点,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

三、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解决物理问题就是运用记忆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当学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记忆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四、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地理学概念篇8

概念是物理思维的细胞,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物理学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由物理概念组成的判断和推理的逻辑体系.由此可见,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是物理概念,如果把物理定律比作构成宏伟、壮丽的物理学大厦的支柱,那么物理概念便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砖瓦基石.所以说: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必然地物理概念的教学就成为物理知识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完成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正确科学的物理概念,这就需要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思维(分析与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把新的物理概念与已有的物理概念进行联系与比较,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认识和理解刚建立的物理概念.在物理概念的建立的过程中,还要用到数学方法来表述物理概念.形成了初步的物理概念以后还要经过积极应用来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

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它是教学理念;另一个是中观(介观)层面,它是教学方法;再一个是微观层面,它是认知教学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不仅使认知心理学找到了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也使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更加接近教学实际的一次分化——认知教学心理学.认知教学心理学理论强调学习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第一,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录或吸收;第二,学习依赖于知识,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第三,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境具有高度一致性.日趋成熟的认知教学心理学不仅为我们洞察知识和能力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及方法论框架,也为我们处置教学问题,造就人的各种胜任能力,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技术基础.学习效果好的应源于,科学的认知策略、良好的智慧品质、优化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谓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寻出的通向良好学习效果的对学习对象的操作方式.所以说物理概念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事实上,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的阶段,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粗糙到严格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讲物理概念,应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讲,讲怎样反复纠正错误的概念,现在的概念是什么,使学生懂得所学的东西、将来是要有发展的,不是死的.这样就把概念讲活了.否则,学生就以为物理概念是天经地义的、绝对不能破坏的,从而形成一种僵化的思想.事实不是这样,物理学永远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

2概念教学的程序

概念属于智慧技能,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物理概念的学习在整个物理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

概念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表象—概括—定义—再认识—系统化.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的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果我们的教学中能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习得.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知识的习得可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结合物理概念的特点,其教学的过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概念的领会、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概念的教学水平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1感知阶段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把头脑中的各种感觉按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综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映象,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的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感知方式有两种:直接感知与间接感知.

直接感知是通过观察、实验、参观、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对有关物理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观念.

间接感知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观念.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两种感知方式应当相互配合使用,互为补充,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形成表象、观念.

2.2理解阶段教学

理解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它是指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能够突出事物的重要的、本质的特征,能够区分相似的事物,能够比较确切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属于抽象思维阶段.

2.3运用阶段教学

从教学目的讲,第一,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第二是解决物理问题形成的技能与技巧,发展学生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物理情景,把握、分析物理问题的意图,对物理问题进行抽象与类化,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物理表象,寻找物理量,运用物理规律建立物理模型.

其次,运用数学进行解题,然后验证.

总之运用是由认知到行动的过程.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经.

运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方法和准确性;二是熟练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速度和效率,同样,也达到巩固、深化、活化概念的作用.

综合上应当指出:以上三个阶段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是相互依赖的、相互作用的.

3概念教学的注意事项

(1)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是学生正确认识物理世界的基础,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思维的起点在哪里?思维的起点正是对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因为,概念是思维内容的基本单位,物理概念是揭示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2)许多概念是以一定的物理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这一概念又是其他概念的基础.这样可以说物理学大厦就是由一个概念建立在另一概念的基础上的概念建筑.如果某一概念掌握不好,势必影响后一概念的学习.因此在概念的学习中注意复习原来的有关概念.为新概念的学习打好基础.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学习需要两方面的准备,一是一定的知识储备;二是学生的心理机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不能超前学习和讲完)

(3)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因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比如:根据效果相同来命名的物理概念:合力与分力,运动与分运动,平均速度,重心,热功当量,总电阻与分电阻,交流电的平均值、有效值,等效电路,等效电流,等效电源都是根据等效概念引入的.多种背景下的等效方法:等效力、等效运动、等效场、等效条件、等效模型、等效物理量、等效电源、等效电阻.

生物地理学概念篇9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物理教材

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对于物理概念,一般都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纲中这些关于物理概念的精辟论述,应作为搞好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南。

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分析教材中出现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既必须明确:物理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概念是怎样被科学的表述出来的?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具体的说应认真钻研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弄清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物理事实(包括实验事实),既弄清物理概念的依据。第二,要明确这些物理事实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既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第三,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第四,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的弄清它的物理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对其中物理量的定义式、单位等也要有所掌握。第五,弄清关系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教材中的地位,它是否为重点、难点或关键。

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某个物理概念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些概念虽然也很重要,但它们是在重点概念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概念,如简谐振动、交流电等,它们只能算一般的物理概念。还有一些概念,如雷达、激光等只能作为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就重点概念来说,也应进一步研究它在教材中的地位。例如,电场强度和电势是电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是按教材要求,必修课中电场强度的要求更高些,应重点教学,但在选修教材中,由于电势对理解电荷的能量的转化规律和学好整个电学的作用更大,因此就必须把电势作为重点概念加以重视。

有的概念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学习,关系到对某些知识是否能够掌握,这些就是关键性的概念。教材中出现的重点概念,一般都是关键性概念,但有些关键性概念并不一定是重点概念,这就要靠教师在钻研教材中去挖掘。应当在明确重点概念的同时,进一步弄清关键性概念。例如"单摆"一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单摆振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是否是简谐振动,从而掌握分析简谐振动的基本方法。这样,简谐振动的特征式F=-kx中k的概念就是关键。正确理解了k的物理意义,就能为学好有关"单摆"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纲,领会大纲的要求,并且用大纲的精神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搞好概念教学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编辑本段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要领有着直接影响。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引入概念时也应依据这一特点从直观到抽象。

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应首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①手提水桶;②马拉车;③脚踢足球;④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更应清楚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这两个物体之间必须发生相互作用。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点引入,或从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从简单直观的实验,或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生动灵活的引入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例如:讲授惯性概念时,首先,从外力停止作用后的标枪、小车等物体仍能沿原来的方向继续运动这些事实出发,逐个分析,然后综合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到外力作用,仍能保持直线运动。摒弃了"外力是使物体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然后分析小车沿斜面下滑这一实验:当小车从斜面上冲下来进入毛巾铺着的水平面上时,小车通过很短的距离就停下来了;而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入光滑的水平面时,通过的距离就要长的多。平面愈光滑,小车运动的愈远。对这一事实比较分析得: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是由于接触面对它的阻碍作用引起的。分析结果突出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这一本质,而摒弃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速度会自动减小"这一习惯看法。再在小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设计一个理想实验:从斜面上冲下来的小车进入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由于不受任何阻碍和牵引作用,可以判断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既做匀速直线运动。突出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的联系,而摒弃了"物体要受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力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错误观点。最后举例说明:不仅小车是这样,其它物体也是这样,提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防止认为"惯性是某些物体所独有"的片面认识。把上面个别现象所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出"惯性"的概念。

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认清概念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

生物地理学概念篇10

1物理概念教学应由重知识向重过程的转变

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要经过:由物理实验、生活实例—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物理知识的应用.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由于其本身的认识基础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的不足,难以对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进行本质性的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物理概念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增加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认识到引入物理概念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再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将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物理概念有更为深入和透彻的理解.

如何实现上述转变呢?

1.1注重联系生活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进行情境的创设,能够缩短学生与概念本质间的距离.

例如,在和学生学习选修3-3《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节内容时,如何让学生感知“大量”呢?如果直接和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从阿伏伽德罗常数出发,学生的印象是难以深刻的.笔者联系生活实践:“我们每天都在喝水,我们喝一口水大约喝了多少水分子?”这个生活化的情境,很能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计算,很自然地理解“大量”的概念本质.

1.2注重物理实验

物理知识的形成和规律的获得都依赖于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充分体现了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实验情境的布设,除了实验室的常规器材外,我们还应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出发,注重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抛体运动”这节内容时,可以借助于医用的废旧盐水瓶提供一个匀速水流,改装成演示器完成平抛、斜抛运动的实验演示.

再例如,我们在给学生讲解磁感线(或电场线)时,如果做实验演示通常只能见到平面状的曲线形态,将实验结果出现在黑板上时也仅是平面分布,这时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过来,制作成立体的动画,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资料,减少学生思维抽象的难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激发与培养.

2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对物理概念要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就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实际的应用来加以对概念的巩固和深化,做到“学以致用”.当物理概念建立以后,教师应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来启发、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进行灵活运用,并通过适当的习题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的物理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消化、巩固.对一些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概念,教师还必须通过比较或通过与某些物理概念进行类比,寻找它们间的联系、区别,把这些物理概念区别清楚.当然,学生不可能通过一堂课或完成几道习题,就能对所学物理概念有比较深刻理解,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而,还要注意物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理解、巩固物理概念要经常化,反复化,循序渐进,逐渐深入,不断深化,在不断反复、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概念,建立概念,掌握概念,并通过实际的运用来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做到循序渐进,促进物理知识体系的有效创建呢?

2.1注重消除物理前概念的影响

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知识的,物理概念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从生活中或原有的知识学习经验中会自发地总结出一些知识,这里面有些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为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应该要意识到学生的理解上会有哪些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解决,建立正确的概念.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内容时,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理想运动模型来孤立的存在于教材之中的,在后面的学习中,“自由落体运动”又是对曲线运动或复杂直线运动进行分解最为常见的一个分运动形式,同时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学生容易受到相异构想的影响而犯下“亚里士多德式错误”,为了在学生可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更多的认识,笔者借助于“牛顿管”演示实验情境的创设与学生一起进行概念的探究.

2.2注重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除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关联以外,物理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物理概念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于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梳理知识.

例如,学生进入高中不久,学习力学问题时,力的基本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引导学生画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来完成知识的有效串接,提高概念框架整体性.

3分层设置习题,促进概念内化

在学生学习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之后,有的教师就急于通过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比较综合的物理习题的训练来强化学生对这个概念的掌握,例如用高考题或高考的复习题来作为练习题,想通过这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能力,但由于习题难度设置上缺少必要的梯度,选择的题目过难导致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因而往往事与愿违,做的习题不少,而其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还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如何借助于习题来内化知识呢?

在预设习题教学中.虽然学生能领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讲解,但由于解答问题所需的知识本身比较抽象以及相关知识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同化没有得到较好顺应.没有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针对预设习题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构建以同化为目标的动态性习题课程资源.学生通过解答同化性动态习题真正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同化.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讨“受力分析”问题时,笔者设置了如下习题.

习题如图2所示,斜面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B放在a的斜面上,a、B均保持静止状态.试分析地面与物体a间是否有静摩擦力?

透过这个简单的情境,帮助学生内化“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方法,同时“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物理思想方法,接着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两种常见的力的处理方法,笔者进一步变式处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变式其他条件不变,若B在a的斜面上匀速下滑,那么地面与斜面体a间是否有静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