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消费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8:42

食品消费趋势篇1

近日,在第74届全国药品交易会期间,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工作委员会主任梁晓青了2016年中国营养保健食品消费流行趋势报告,认为未来的保健食品消费市场,人们往常存在的“不敢买、不会买、买不到”的“三不”现象将有所改变,消费加速回归理性,并呈现七大趋势。

中国直销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以营养保健食品为主要产品,并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根据该报告的七大趋势,也可以审视下中国直销行业保健食品消费的现状与未来。

综合来看,直销行业在营养保健食品的消费中一直扮演着积极又前端的角色,值得赞叹,但同时面对新的发展趋势,还可以有更多创新、创意的方面值得挖掘。

保健食品消费加速回归理性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侧重原料管理,有利于整肃保健食品非法生产、非法监管、非法添加和非法宣传等乱象,也有利于消费者选择。而新《广告法》则让大众传播等宣传更加规范,有利于消费者科学宣传。信息化的发展,渠道的多样化也打破了不对称现象;加上大型企业也加入到传播助推理性消费的阵营,让消费者的消费逐渐回归理性。

直销行业看点:

回归理性的声音在直销行业中也不绝于耳。在直销行业中,讨论更多的是,回归直销的本源――产品和人,这正与当下的消费趋势不谋而合。直销企业对产品的重视和思考,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和命脉,这也从根源上帮助消费者减少对营养保健食品产品质量的担忧。另外,以产品为导向的呼声,也能够让消费更加趋于理性,促进整个市场和行业的理性发展。

消费者开始追求定制化产品组合

随着互联网发展,网友的营养保健知识的积累,促生精准化的需求,领先企业也渐次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方案。而逐渐出现的健康评价技术如基因测序、生物液、肠道菌群的测量,则为定制方案提供了支撑。

直销行业看点:

这对直销行业而言,可谓利好。直销的特色决定了直销行业非常擅长做个性化的方案。为了给消费者更好、更精准的产品体验,很多直销公司开设了体验馆帮助消费者更加方便地体验产品,以选择更为适用的产品。另外,直销人与人深入交流与分享的方式,也能够更深入地落实“定制化”产品组合的方案,使之真正为消费者服务。

高端“三优”孕婴产品出现缺口

“二胎”政策放开后,最渴望生“二胎”的是70后人群。据悉,年收入在20万以上的家庭中,有将近6成家庭表示愿意生二胎。大部分消费者希望能做到“优孕、优生、优育”,但目前科技研发方面,尚缺技术支持,而企业各界也没有相关的“二胎”产品应对。

直销行业看点:

孕婴产品在直销行业确实还有着巨大的市场,目前,中国直销行业中,只有葆婴一家企业在该领域深耕多年,并有着相关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葆婴在成功经营母婴健康产品的基础上,还将产业链拓展到了整个家庭,企业也获得了飞速地发展。母婴群体不仅需要产品支持,更需要线下的服务支持,葆婴公司也有自己的健康顾问团队以及各种线下活动,不断丰富和创新着在该领域的实践。

“跨境购”成为“80后”买者第一选择

由于跨境购买营养保健食品,品类更加丰富,价格也更有优势,消费者更喜欢跨境购,因此在实体药店购买保健品的消费者逐渐减少。同时,具有国外营养保健品的实体药店,成为了跨境购客户体验中心,消费者利用线下药店对境外高品质保健品进行了解,通过跨境电商进行网购,这种o2o的体验模式将持续扩大,2016年跨境网购对药店客户分流也将持续发展。

直销行业看点:

“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o2o模式在直销行业中也有不少试水。美罗国际的“三网联动”模式,将美罗汇网上商城、美罗汇健康药房、美罗国际直销员三者联动起来。美罗汇健康药房和网上商城上设有汇通币与红包产品专区,会员可以使用汇通币免费兑换产品,或使用红包优惠购买产品。在美罗汇药房内设有专门的产品体验区、沟通区与茶水吧,很多美罗国际经销商驻留再次,为前来兑换商品的顾客提供服务和现场体验,提高了从顾客到经营者的转化率。

中草药保健食品需求回暖

在我国,年龄在40岁以上的消费人群认可中医药养生文化,其中认可度高达89%。领头企业也纷纷发力中草药保健食品领域,而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也激发了全民关注中草药的热情。

直销行业看点:

直销行业中,关注中草药保健食品的企业不在少数。不论是本土企业权健、太阳神,还是外资巨头安利、无限极等,都积极开发和创新中草药领域保健品。据了解,目前中国已发现的中草药资源超过12807种,其中有114个品种可用于保健品原料,80个品种可药食同源。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在使用中草药相关的产品,而在中国,中草药整体销售市场已达数百亿元。所以,中草药保健食品的前景还值得挖掘。

农村保健品消费二次点燃

农村人口保健需求巨大,但是一直缺乏信息和产品通道,而互联网(移动终端)与“第三终端”到达门口的优势,可以很好的解决。无论是苏宁还是京东,近年来也都在农村布局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并投资数百亿元。电商领头羊开始下沉,2016年将出现羊群效应。

直销行业看点:

根据直销企业的渠道布局规律,大部分直销企业都是从大城市不断深入到中小城市。目前,农村开始迎来保健需求的高峰,随着直销企业多年来的渠道布局和发展,如何将产品和保健信息顺利地传达到各个点,是每一个直销企业和直销人都应该思考的事。对于直销企业而言,做好物流建设和后勤服务可能是目前最重要的事。

运动营养消费增速加快

运动爱好者有健康意识,有购买力,是典型的保健品消费人群。我国的运动营养领域也是保健品行业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但是我国的运动保健品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需要依靠先入企业推动运动营养市场起步,然后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互动来助推运动人群营养保健食品消费。

食品消费趋势篇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促进食物消费总量增加、结构升级。其中,人均大米和面粉消费量稳中趋降,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消费,如粳米、各种专用面粉及面粉制成品、动物性蛋白、植物油、食糖等消费快速增加。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使中国食品及农产品需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相对农产品需求增长而言,虽然随着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国内农产品产出效率不断提升,但从总量与结构上看,仍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由此促进农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

目前中国农产品的供需格局

第一,粮食供求总量呈紧平衡格局,品种结构矛盾日益突出。总体来看,中国粮食生产在2003年跌至谷底,2000年至2004年,中国谷物产量5年合计19.71亿吨,消费21.65亿吨,产不足需;而2005至2009年,谷物产量合计22.79亿吨,消费22.31亿吨,产需相对宽裕。但近年来,谷物供需再次呈紧平衡格局。如2012年,中国谷物产量5.33亿吨,消费量约5.37亿吨,产需缺口约4000万吨。

具体而言,一方面,稻谷、小麦等口粮产需保持基本平衡,但保持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几年人均稻谷和小麦消费量稳中趋降,总消费量增长趋缓,但是随着玉米与小麦之间的替代关系逐步显现,小麦的消费量开始逐步加快。其中,中国人均年稻谷消费量从历史最高水平1991年的155公斤,下降至2012年的116公斤,国内稻谷消费总量在过去五年保持相对稳定。人均年小麦消费量从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的90公斤,下降至2012年的85公斤,国内小麦消费总量在过去5年年均增长1.9%。其中,小麦饲料用量从2008~2009年的500万吨增长到2012~2013年度2500万吨的水平,显示在小麦―玉米价格倒挂的背景下,小麦的饲料替代增长趋势显著。

另一方面,玉米供求缺口逐步扩大。近年来,养殖业、工业用玉米增长较快,使玉米供求日益趋紧,缺口逐步扩大。2008~2012年间,玉米国内消费量年均增长6.4%,同期玉米产量年均增速为4.6%。由此,中国玉米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第二,植物油自给率进一步下降。近10年来,国内油籽生产保持稳定,从2002年的4400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4800万吨,年均增长0.8%;国内植物油产量从900万吨左右,增加到2012年的1100万吨。同期,中国植物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植物油消费从2000年的12.5公斤,增加到2012年的22.7公斤,超过世界人均16公斤的消费水平,接近发达国家25公斤的人均消费水平。植物油消费总量从2002年的1550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3020万吨,年均增长7%。国内植物油产需缺口达1920万吨,主要通过进口国外大豆、油菜籽等油籽以及豆油、菜籽油等满足国内需求,植物油自给率下降至3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植物油、油籽进口迅猛增长。其中,大豆从1998年的385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5838万吨,年增长21.4%,大豆进口依存度已达82%。2012年,全球大豆总出口量为9023万吨,中国占其中的2/3,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第三,肉、蛋、奶、水产消费迅速增长,蛋白质来源结构日趋多元合理。得益于经济增长、收入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在淀粉、纤维类食品消费稳定的同时,动物性食品的消费快速增长。

2002~2012年的10年间,中国肉蛋奶水产的总产量从1.4亿吨增长到2.1亿吨,增长了48.6%,年均增速达到4%,其中,中国肉类总产量达到8221万吨,较2002年增长了31.9%,年均增长了2.8%;禽蛋产量达到2861万吨,较2002年增长了16.2%,年均增长了1.5%;牛奶产量达到3744万吨,较2002年增长了188.0%,年均增长了11.2%;水产品产量达到5906万吨,较2002年增长了49.3%,年均增速4.1%。

从肉蛋奶水产的产量构成来看,肉类产量从总产量的45%下降到40%,禽蛋产量从18%下降到14%,牛奶产量从9%增长到18%,水产产量保持28%无变化。具体而言,猪肉产量从67%下降至65%,牛肉产量从9%下降至8%,羊肉产量保持5%,禽肉产量则从19%增长到22%。

从消费需求看,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出于健康考虑,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白肉。特别是,牛奶、禽肉、水产的饲料经济性更高,属于节粮型畜产品,而牛肉、羊肉、猪肉的料肉比相对更高。可见,肉蛋奶水产消费结构的调整,一方面是源自人们食物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动物性食物的市场经济性自发调整的结果。

第四,棉花、橡胶等经济作物供需波动加剧,市场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棉花、橡胶等非食物类农产品的市场供求不仅受到国内市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下游产品的国际市场影响,波动幅度加剧。

以棉花为例,由于受下游棉纺织品消费与出口的影响,国内棉花消费起伏较大。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棉花消费量接近1000万吨,金融危机爆发后,棉花消费量骤减至800万吨。消费量的快速变化直接影响国内棉花生产与贸易,如国内棉花产量从2008年的749万吨下降至2009年的638万吨,下降14.9%;同期,棉花进口从219万吨下降至160万吨,下降27.0%。2012年,受全球经济逐步企稳回升的影响,中国棉花产量从2011年的659万吨增长到684万吨,增长3.8%;同期棉花进口量也从357万吨增长到541万吨,增长51.7%。

与此同时,棉花库存既受棉花消费、生产与贸易的影响,也与国家棉花临时储备政策直接相关,对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如2011年,中国棉花库存约270万吨,而2012年仅临时储备收储的棉花就接近600万吨。由此可见,对于棉花等非食品类农产品而言,由于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供需稳定性日渐脆弱。

农产品供需前景与进口趋势

1.农产品需求趋势。模型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从消费变化趋势看,今后15年,中国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水果、油籽、糖、牛奶、肉类消费的增速将呈逐阶段递减趋势;肉类消费增长将高于谷物、蔬菜水果等;肉类消费增速最终将与玉米消费增速趋于一致。具体而言,2012~2017年间,主要谷物消费的增长率都将超过10%,牛奶消费增速为9.28%,肉类消费增长率为19.45%。经过逐年递减后,2027~2032年,主要谷物消费增速将低于10%,牛奶消费增速为4.93%,肉类消费增速降至9.98%,与同期玉米消费增速相一致。由此表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今后中国食物消费需求仍将持续增长,但将在20年内达到相对稳定,其中,谷物、蔬菜水果消费增长将快速趋于稳定,肉类消费增速将放缓并与玉米需求的增速保持一致。这与日本等农产品消费变化的国际经验基本一致。

从消费总量看由于Gtap模型在基准数据、参数等方面的问题,预测结果不可能精确,但可作为匡算参考。

(1)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持续,肉类消费量不断增大。若以2012年中国肉类消费量8400万吨作为参照,至2032年,中国肉类消费量有可能达到1.42亿吨,比目前增长约70%。相对而言,1992~2012年,中国肉类产量从3431万吨增长至8221万吨,增长140%。

(2)随着中国肉类消费的持续增长,玉米消费也将保持同步增长。模型结果显示,2032年,中国玉米消费将达3.11亿吨,比2012年增长56%。过去20年,玉米产量从0.95亿吨增长至2.08亿吨,增长119%。

2.农产品生产趋势。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见表2),国内农产品生产大体与需求增长趋势一致。主要农产品生产增长将逐阶段递肉类生产增长速度快于谷物、蔬菜水果等产品。但是,与农产品需求增长趋势不同的是,农产品总体产出增长将低于农产品需求增长速度;国内谷物生产增速将低于玉米需求增速。

从农产品生产增长趋势看,国内肉类生产增速将从2012~2017年的19.26%下降至2027~2032年间的9.97%,国内肉类产出增速与需求增速大体一致;同期,谷物产出增速要低于需求增速,以玉米为例,其产出增速将从9.39%下降至8.76%,低于国内玉米需求增速;其他农产品产出增速大体与需求增速相一致。

从生产总量看,肉类产量将从2012年的8221万吨增长至2032年的1.39亿吨,增速为69%,与其需求增速大体一致;玉米产量从2.08亿吨增长到2.95亿吨,玉米产出增速低于需求增速,国内玉米供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其他农产品,如水稻、小麦、糖等供求将保持相对稳定。

3.农产品进口趋势。如前所述,由于今后国内农业生产增速有可能低于需求增速,因此未来农产品进口有可能经过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后,最终随着农产品需求的稳定而趋于稳定。

具体而言,从增长趋势看,

(1)2012~2017年间,农产品进口增速将快速提升,其中玉米的进口增速将达到27.3%,肉类进口的增速将达到72.2%,随后逐阶段递减。

(2)2027~2032年间,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增长将随着需求进入稳定而趋于下降,其中玉米进口增速将降至8.3%,肉类进口增速将降至29.1%。届时,国内市场供求新均衡将基本实现,国内农产品市场供需与进口将趋于相对稳定。

从进口数量看,以2012年中国农产品进口为基准,根据模型计算结果,2032年中国玉米进口将达到1000万吨;肉类进口将达到524万吨。肉类进口增速超过饲料粮进口增速。其原因在于,当前中国肉类进口规模相对较小,而今后进口会逐步扩大;而玉米等粮食进口规模目前相对较大,今后进口有可能逐步趋于稳定。其政策涵义在于,若按照市场机制的基本作用,今后中国农产品进口将趋于多元化,从而可避免单一品种的大规模进口。可见,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是将经济内生决定机制外生化的策略。

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5838万吨,占全球大豆进口的60%。由于中国大豆进口量庞大,使用CGe模型来进行远期预测时偏差较大,因此本研究采用Logistic增长预测模型进行补充研究。模型预测表明,假定不存在政策限制与其他产品进口替代,2020年以后,中国大豆进口将达到6500万~10000万吨。

简要结论

食品消费趋势篇3

趋势一:农业规模扩大

过去农业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成本比较高。现在规模化趋势非常明显。以肉鸡和奶牛为例,2003年全国肉鸡养殖规模在100万只以上的占3.12%,到2010年为8.55%。规模化养殖业推动了饲料生意火爆。但和发达国家规模养殖还有较大差距。50万只肉鸡以上的养殖规模,美国占比67%,中国占比11.96%,中国大部分2000只到9万只之间。

趋势二:专业化农业合作社将成潮流

“瘦肉精”、“毒豆芽”、“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端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大。有市场、有需求,势必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柳传志、马云、丁磊、李连杰等商业大佬正是看到了农业的巨大机会纷纷投资农业行业。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较弱,中国农业存在产业规模小、散、落后的弊病,行业内都是中小型企业,不仅经营模式落后,附加值也不高,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逐步的优化和调整,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和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农业专业合作社势必将成为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

趋势三:有机农业将迎来大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有机食品正逐渐走上高端消费者餐桌,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虽然有机食品的价格通常比一般食品高20%-50%,但因为禁止使用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从而降低了食品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受到全世界消费者青睐。

目前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增长迅猛。据统计,全世界2012年有机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已超过600亿美元,中国有机食品的消费额正在以每年30%-50%的速度迅速增长,我国有机食品也有着巨大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近10年,我国有机食品的年出口增长率均在30%以上;同时,国内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有机食品消费群。所以,有机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趋势四:农产品品牌化

随着农产品供需关系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不再是质量和价格的要求,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农业企业往往会在价格上做文章,长此以往,会导致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下降。当前的农产品市场已由单纯的产品价格或质量的竞争,转化为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等以品牌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趋势五:构建全产业链资源优势

上游原料成本和下游渠道费用的挤压,让企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很多企业开始整合资源,布局全产业链。中粮依靠资源优势做全产业链,就是一个成功的范本。

志起未来服务的客户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做芝麻油的从芝麻种植到深加工产品,肉食行业从饲料开始到自建终端,电子商务自己做物流,都无不如此。所有企业都应该立足自身资源,进行整合,尽量构建产业链,将市场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志起未来非常看好以农业为依托的大食品产业。这个行业有着长足的发展。

趋势六:重视食品安全和品牌形象

回顾过去两年的瘦肉精事件、塑化剂风波、山西老陈醋勾兑传闻、速冻食品病菌门、可口可乐中毒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信任极度脆弱,对于食品行业、企业品牌的发展都极端不利。

有眼光、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都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一方面严把产品质量关,在源头上预防问题,另一方面,也更重视食品安全的诉求,加大宣传力度,以此重建品牌形象,重拾消费者信心。

趋势七:重视战略新品打造

面对不容乐观的宏观经济形势,沉迷模式、偏信定位、妄求多元化发展等等浮华的营销手段都开始失效,农业龙头企业只有从产品发力,踏踏实实围绕一个战略核心,打造并成功运营自己的战略型新品才有出路。

战略新品是所有的成功者共有的一个最重要的基因,只有持续不断的战略新品的运营成功,才让所有行业领导型企业能够活得很好,才能领先市场,才能利润丰厚。

趋势八:渠道布局从大而全到小而精

不断上涨的渠道费用,让企业不堪重负,进商超等传统渠道开始非常谨慎,转而寻找新的、更独特的、更经济实惠的渠道。这个新渠道,不仅仅是靠发现,也靠创新和整合。

相比网店、电子商务的火热,可以让我们看到企业开始布局新阵地,一些线下渠道发生的改变则更加悄无声息一些。比如旺旺,选择不进Ka,而是深耕渠道,着力布网,整合了一个城市所有的便利店、社区店资源,绕过二批商环节,直接供货,大大降低了渠道费用,而取得的效果一点都不小。像旺旺这样的小而精的渠道模式在2012年将是大趋势。

趋势九:新兴媒体的运用更普遍和成熟

这些年,企业的广告成本一直在不断增加,“限娱令”、“限广令”更让电视广告投入雪上加霜,传统媒体威力下降,新兴媒体的作用不断攀升。

新人群、时尚人群也是主力消费群,这个群体都是“御屏一代”,屏幕成为超级终端,手机、电脑是他们最频繁的接触信息、联网互动的手段。企业在新兴媒体上的运营会更加普及,尤其是微博等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

趋势十: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兼并等更加频繁

过去两年,大批中小企业倒闭,不少存活的企业产量也大幅削减,行业洗牌、企业整合在所难免。百事可乐装瓶厂打包给了康师傅,雀巢收购了银鹭、徐福记,达能酸奶在上海的工厂则停产进行业务调整……在新的一年里,企业间的联合、重组与兼并将更加频繁。

食品消费趋势篇4

关键词: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收入差距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城镇居民主食消费急剧下降、动物性食品及酒类等奢侈品消费迅猛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缓慢[1];收入对食物消费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城乡居民直接粮食消费持续减量,肉蛋奶及园艺产品消费增加[3]等,但是尚无对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江苏省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近几年,江苏省gdp的年增长率均在12%以上,2009年的gdp总量达34457.3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0%,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悄然变化,食品消费差距也在逐年扩大。由于食品消费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具有一定影响,所以对该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现状及差异分析

江苏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物产丰富,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由于该省一直重视农业发展,食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6%,达到3816亿元,占全国的6.32%。随着第一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居民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距以及长期以来饮食习惯的不同,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存在差异。

(一)粮食、蔬菜、食用油等食品的消费状况

江苏省1990—2009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粮食消费量1990年是119公斤,到2006年时已下降至73.41公斤,其中大米的消费量20年间减少了40%,2009年为47.20公斤。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用油与蔬菜的消费量稳中有升。其中蔬菜消费量在1990—2009年期间先减少后上升,2009年人均消费量为116.57公斤,植物油的人均消费量由1995年的7.31公斤涨至8.82公斤。江苏省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也明显减少。但2005年以后减少的趋势并不明显,粮食人均消费量基本维持在200公斤左右。蔬菜及其制品及植物油的人均消费量变化也不明显,其中蔬菜及其制品稳中略降,到2009年降至人均107.6公斤,植物油稳中略升,近两年维持在人均8.8公斤。

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农村居民,并且这一差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粮食消费占食品总消费的比例逐年减少,而人均蔬菜消费量却反超农村居民,可见城镇居民更加注重饮食的搭配和多元化。

(二)猪牛羊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费状况

近六十年来,江苏省城乡居民猪牛羊肉、蛋、奶等食品的人均消费量除某些特殊年份外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城镇居民对这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存在差异。

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近二十年来平稳增长,2009年猪肉消费量为20.43公斤,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1.94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涨幅明显大于城镇居民,但绝对量远低于城镇居民,仅为城镇居民的56%。城乡居民对牛羊肉的消费量相对稳定,其中城镇居民人均需求量维持在两公斤,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则维持在1.1公斤。值得关注的是城镇居民鲜酸奶的消费量,近十年涨幅较大,自2005年以来其消费量一直超过猪肉,2007年达到人均23.7公斤,此后两年稍有下降,2009年为人均19.5公斤。

由此可见,江苏省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日趋多元化,并且更加注重营养的搭配,城镇居民饮食结构日趋合理。相对来说,农村居民在肉类食品消费上更多的依赖于猪肉,蛋奶等营养丰富食品的消费量的上升并不明显,而且均低于城镇居民。

(三)在外饮食消费状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餐饮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江苏省城镇居民在外饮食的消费量明显上涨。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805元,占食品消费

的22.6%。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的消费也明显增加,已经由2000年时的87.7元上升至2009年时的462.4元,占食品支出的20.3%。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江苏省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地区餐饮娱乐等设施日趋丰富,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将原来在家里自办的聚餐、酒席等交由饭店办理。

二、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产生的原因

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存在差异,城镇居民粮食等主食的消费减少,目前已不足农村居民消费的一半,牛羊肉、水产品、蛋奶等消费增加尤其是对乳制品的需求迅速增加,食品消费呈现多元化,饮食搭配营养更加丰富、全面。而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虽然也日趋合理,粮食需求减少,肉蛋奶需求增加,但是在营养、搭配等方面不及城镇居民。另外,城镇居民外出就餐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一)收入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却在逐年拉大,城乡发展不平衡(见图1)。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反映居民收入与食品支出之间关系的指标。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0年为55%,到2009年已经下降至36.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由1990年时的52.3%下降至2009年的39.2%,历年来首次降至40%以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降幅较大,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幅小于城镇居民,并且2003—2007年一直维持在41%附近,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距由原来的-3.2%扩大至4.9%。居民的人均收入的高低及其增长速度影响居民家庭食品的消费结构及其演变速度。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农村且增长速度快于农村,所以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状况存在差异: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多元化,营养更丰富,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仍以主食为主,营养摄入相对不足不全面,城镇居民外出就餐消费高于农村居民。

(二)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收入的不断提高,江苏省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改变。生活水平较高的城镇居民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高于农村居民,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和搭配,因此他们对粮食等主食的消费需求减少,对肉蛋奶等营养较丰富、口感较好的副食消费需求增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取代主食的消费。生活水平相对较差的农村居民主食的消费占食品总消费的比重依然较大。由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居民,城市的餐饮服务行业相比于农村地区更发达,城镇居民外出就餐的次数和消费量也远高于农村居民。所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对不同食品需求的差异,最终表现为他们食品消费的差异。

       (三)价格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

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食品的价格不断变化,城乡食品的价格也存在差异。进入20世纪以来,江苏省城乡食品价格总体上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其中蔬菜价格的增长幅度最大,除2004年出现下降以外其他年份均大幅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江苏省农村居民蔬菜的消费量下降。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也相对较大,但是由于人均收入的提高,江苏省城乡居民对此类营养丰富食品偏好的增强,所以此类食品的消费量仍然稳中有升。

三、政策建议

(一)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

食品消费在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存在消费水平低,消费品种缺乏多样性,食品营养不够丰富等问题。只有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才能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改善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江苏省政府应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扶持农产品的生产,给予农民种植、养殖等知识信息的培训指导,加大对农民创业的信贷支持,从而使农民实际收入稳定增加,进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切实保障副食品的市场供应

城乡居民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增加,为销售商带来了商机,但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串通定价,合谋涨价,导致某些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的现象,严重影响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改善。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开展农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工作,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要强化食品价格监测预警,从而确保农副产品市场的稳定。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畜牧业、渔业、乳制品加工业的投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江苏省应该及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资源优势,加大对畜牧业、渔业、乳制品加工业的投入与技术创

新,使食品生产多样化,在适应本省食品需求的同时,开拓国内市场。

(四)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其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从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到出现“苏丹红”油炸食品再到地沟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普遍。江苏省有关部门应从食品生产源头抓起,对食品生产、加工、制造、包装、流通等环节实行全面监管,对餐饮服务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切实保障居民外出饮食的安全。与此同时,政府还应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城乡居民健康、安全、合理地消费。

参考文献:

[1]贺晓丽.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1,(5).

[2]罗国亮.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23).

[3]王恩胡,杨选留.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演进及发展趋势[j].消费经济,2007,(4).

[4]赵志坚,胡小娟.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消费经济,2007,(5).

[5]赵良庆,李道芳,路江.论恩格尔系数中的食品支出[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8).

食品消费趋势篇5

编者按:年货季,是消费者的狂欢节。每年临近春节,相信街坊间问候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年货置办得咋样啦?”过年、办年货,这一浸润着中国人复杂而特殊情感的消费行为背后,更是一种精神运动。这种运动随着经济巨变进一步发酵:“一网打尽”的购物渠道、丰富鲜活的过年方式

 

年货季,也是商家的捞金日。当新春消费旺季拉开序幕,牵动商家神经的话题接踵而来:2013年的年货消费现状是怎样的?趋势如何?

观滴水可知沧海。本期我刊特别联合现代国际(mimr)针对春节应节食品消费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联合调研机构:《销售与市场》评论版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mimr)

执笔/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mimr)

本次调研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城市中展开,调研数据截至2013年1月底,被访者为家庭应节性年货食品的主要采购者。其中女性受访者占60.6%,年龄主要集中在25~54岁,近80%的被访家庭平均月可支配生活支出不低于2500元。

 

以下的分析与发现,均基于这次调查及数据挖掘。

趋势一:年货超支莫奈何

消费者普遍认为:由食品价格上涨引发支出增加,是一种持续性的、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1年起国内gdp、rsi(相对强弱指标)的增长率趋缓,cpi(消费物价指数)稳中有落。受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的回暖,cci(顺势指标)持续稳中有升。特别是二线城市、四线城市及农村,消费信心明显回暖。春节期间是中国家庭消费支出的旺季。在今年的年货消费支出上,有52.1%的被访者家庭预计与往年持平,另有37.4%的被访者家庭预计比往年增加,增幅集中在10%到20%;其中,以北京的增长预期最为明显(见图1)。在预算增加的刺激因素中,最主要来自物价上涨(58.6%),其次是家庭人数增多(35.7%),送礼和增购年货种类的推力有限(分别为12.9%和11.4%)(见图2)。

 

趋势二:线上、线下竞妖娆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新春应节食品供应充足,货品的丰富度得到消费者的首肯;63.5%的家庭提前半个月开始购置年货。商家的贺年食品也刚好这个时间在各大超市渠道上线。

 

消费者购买年货食品的渠道分为线上渠道(电商)和线下渠道(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百货商店、便利店、批发市场、杂货店等)两种。去年春节在线上渠道购买新春应节食品的消费者有21.3%,今年预计会提升至33.7%。

 

趋势三:网购年货有保留

尽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线上渠道认可,但面对如此多的网购陷阱和食品安全问题,他们仍对线上渠道表示信心不足。据四地的数据反映,66.3%的消费者对网购应节食品不放心,特别是“50后”、“60后”,45~55岁人群中85.5%的人从未考虑过网购年货食品。而在18~34岁年龄段中这个比例为49%。

 

同时,调查还发现:在愿意网购年货的消费者当中,不同年龄段的原因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18~34岁的人群,生活节凑快且工作压力大,大部分属于未建立家庭或初建新家庭,他们更在意网购能够为他们节省排队结账的时间,其次是网购能够提供更多产品选择;35~44岁的人群,事业和家庭相对稳定,也懂得精打细算过日子,他们选择在线采购年货最大的优势在于产品价格。

 

趋势四:品类需求小微调

与往年相比,今年年货食品各品类的喜好度和需求度,总体上无明显变化。最受欢迎的年货食品仍然是坚果、炒货以及糖果;各式糕点、饼干、巧克力也是每个家庭采购单上的常客;南北干货、油炸食品、蜜饯果脯位列采购单第三位。从各城市差异看,相比各式糕点年糕,广州人更喜欢巧克力、饼干和凉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今年,消费者对各类年货食品的需求程度均比去年小幅度下降;消费者平均选择的种类由6.0种跌至5.6种,消费者对品类的选择普遍比去年少。

其中,膨化/油炸食品的需求程度降幅最大,下降达9.2%,说明人们对膨化/油炸食品的喜好度降低,其主要原因有:消费者更注重健康,产品创新空间有限。所以,专注此类市场的企业,如何通过打造健康概念,在产品创新方面下足工夫,并做到引领大众健康消费理念时,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

食品消费趋势篇6

Cpi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

从今年7月份以来连续几个月Cpi在超过3%以上速度上涨,而且这种趋势在10月份达到4%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国内Cpi处于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

特别是从实际的生活来看,10月份以来,只要你经常去菜市场,就会发现,整个市场的食品、蔬菜、粮食、水果等价格都在快速上涨,而且上涨幅度不小。

另外,随着这几个月美元走弱,尤其在美国推出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随着美元下跌而全面上涨。比如国际原油的价格又上行到87美元以上一桶了。这不仅表明成品油的价格又将上涨,而且与这些大宗商品密切相关的生产品价格也将全面上涨。欧美国家央行面临的是如何遏制通货紧缩的出现,而中国面对的则是过高的通货膨胀。

那么,这种Cpi上涨态势是不是如有人所说,在10月份达到顶点之后会逐渐回落呢?也就是说,国内Cpi上涨趋势会在10月份成为拐点。如果这种情况出现,那么10月份Cpi上涨到4%以上之后也就不会有太多担忧的事情。但在10月份之后,如果Cpi不仅没有出现回落,反之还在上涨,那么Cpi上涨趋势就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风险。

Cpi上涨原因何在

我们不仅要看到Cpi上涨这种趋势,而且必须了解国内Cpi上涨原因何在。只有了解了当前Cpi上涨的真正原因,才能找到遏止通货膨胀的办法。

一般认为,当前Cpi的上涨一是由于今年中国自然灾害过多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推动,二是由于美元过度贬值导致全球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传导到国内的生产品价格而推动,三是由于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而推动整体物价及资产品价格上涨等。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观点没有多少不对,但太一般化了。比如自然灾害问题,年年都有,有些年份甚至更严重,更何况今年的粮食及油料生产大丰收,农产品并没有出现供给紧张。实际上,最近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并非是在生产领域,而是在农产品流通交易环节。2009年以来货币过多过滥,这是基本事实。2009年一年的银行信贷增长同比相当于前三年增长总和,而且2010年表面上银行信贷增长会有所减少,但是信用扩张却在以其他方式进行(比如银行信托产品)。这些都是推动整个经济生活的物价水平上升的原因。

但是,这次全面物价上涨直到2010年下半年之后才出现,而不是在2009年就开始出现。至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从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以来其幅度就很大。对于成品油价格上涨,由于成品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小,所以这种价格上涨对Cpi上涨的冲击不大。而其他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由于其是生产品,则要通过不少环节最后才能传导到消费品的价格上去,而且能否传导到消费品上是相当不确定的。

当快速上涨的房价传导到食品类消费品时,它就意味着Cpi开始处于全面上涨趋势中

当前的情况究竟怎样?尽管2009年国内经济从危机中反转,但房价上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这次房价上涨还延续到2010年上半年。当2009年的房价快速飚升后,再加上市场信贷发放过多流动性泛滥,整个经济物价水平全面上升也是必然,所以Cpi上涨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只不过,房价上涨最后要传导到消费价格上还得经过许多中间环节,比如通过劳动力工资上涨、房租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最后传导到消费价格上去。当整个经济生活的物价上涨最后传导到食品类的消费价格上时,Cpi上涨就真正全面启动了。

也就是说,当2009年信贷资金泛滥而导致这一轮的房价快速上涨之后,全社会物价上涨将成为一种趋势。

由于房价上涨要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所经过环节过多,这种趋势是否最终传导到Cpi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它主要与央行对通货膨胀管理的货币政策有关,也与政府的房地产政策有关。如果政府房地产政策要让这种以投资为主导的房价上涨持续下去而不挤出房地产泡沫,那么这种房价快速飚升最后一定会传导到消费品的价格上去。在传导到消费品的价格过程中,这种传导具有间接性。由于这种传导的最末端是食品类消费品,因此,当快速上涨的房价传导到食品类消费品时,那么它就意味着Cpi开始处于全面上涨趋势中了。而且,在中国的Cpi体系下,如果房价上涨最终传导到食品类消费品的价格上来,要管理这种快速上涨的通货膨胀就得事倍功半了。

宏观管理当局对当前物价上涨不可掉以轻心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10月Cpi超过4%就预示着当前物价可能已出现加速上涨苗头或趋势。因此,宏观管理当局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管理当局要关注的是,2009年及2010年上半年快速飚升的房价会传导到哪里去?这种上涨房价是不是得到某种程度的遏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快速上涨的房价一定会传导到消费品的价格上来。

食品消费趋势篇7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a品牌看好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广阔前景,在对整个市场环境状况、竞争状况、市场发展趋势、行业标准和产品自身优势进行了仔细考察后,决定在中国市场上谋一席之地,巩固和扩展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优势,创造新的奇迹。

产业概况分析

食用植物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随着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的食用油行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之势,成为朝阳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01年我国国产食用植物油1383.17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165万吨,进口值为39.64亿元人民币,出口食用植物油13.45万吨,当全年食用植物油的市场总供给达到1534.72万吨。2002年食用植物油国内总产量超过1531万吨,比2001年提高了10.7%;进口食用植物油319万吨,进口值为108.7亿元人民币,进口值比2001年增加了174%,而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量为9.74万吨,比上一年减少了27.6%;2002年食用植物油的市场总供给超过1634万吨,整体总供给量较2001年的增长了15.39%。由此可见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正呈快速上升态势,食用油的市场增长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进口食用油的价值增幅远远超过其数量增幅,这说明进口食用植物油中,高价值食用油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进口量也越来越多。这些揭示出食用植物油消费的新趋势: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细分化、高档化。

现阶段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城市以食用精制油为主、农村以消费二级油为主;食用油的品种丰富,但大豆油的消费量最大;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植物油品牌众多,除有限品牌的市场分布较广泛之外,其余品牌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逐渐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市场主角,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

竞争状况分析

自从1991年嘉里集团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开启了中国食用油市场大门后,福临门、鲁花等品牌与其在品牌、品种和价格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对抗,将整个食用油市场竞争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众多区域性品牌纷纷跟进效仿,争夺市场份额。目前全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的大小品牌已有400—500个之多,从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营销网络的建设来看,金龙鱼、福临门、鲁花已经成为普通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三大主导品牌。

在很多人看来,各品牌植物油生产企业之间的矛盾并不大,几乎所有的小包装食用油企业都站在同一个植物油阵营,共同对抗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以食用动物油为主的饮食习惯。但现实的市场利益也使这个共同阵营内部产生分化,在品牌竞争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便开始转向种类竞争。

作为最先被人们所知道的小包装食用油,色拉油在卫生条件方面首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然而,这种油的油香味太淡,不太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1990年,金龙鱼针对中国人的需求特点,推出了调和油,在卫生安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营养和美味。

在天然食用油领域,橄榄油和粟米油一直是国外受宠的产品,但由于我国是世界花生的主要生产国,因而花生油很自然的直接成为中国人天然食用油的首选。鲁花大力宣传花生油的绿色健康,以此来展开花生油对色拉油和调和油市场的竞争,而金龙鱼则隆重推出粟米油,并提出了“健康新概念”来倡导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

同时,其它品牌推出的各种类的天然植物油,也纷纷打出各自的营养概念牌,争相抢夺终端市场。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以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为主要食用油,粟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等为天然保健油的百花齐放的局面,食用油市场开始从卫生、安全用油阶段步入健康、营养用油的新阶段。

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食用油市场激烈竞争,在价格战、广告战、概念战之后,最终落脚为产品本身的功能、品质和产品品牌的竞争。食用油企业之间的竞争提升了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消费能力的增强和对健康的要求的提高,中国老百姓选择食用油时更加注重健康、营养。此外,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下,一个规模不断扩大、购买力日益旺盛的中产阶级正日渐形成,他们对健康类食用油有了更大需求,这也使高档食用油的市场潜力不断增大。同时,随着竞争加剧,中档或低档食用油如花生油、调和油、色拉油等品种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业内巨头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利润空间较大的高档油就是最好的选择。高档品质的健康油针对的是一些特定的消费群体,虽然细分市场相对来说暂时不是很大,但这些特定消费群体具有较高消费能力,所以健康油市场前景很是乐观。据此我们认为,2004年将是天然保健类食用油驰骋争霸的一年。这种趋势已在今年春节的食用油市场已初见端倪。各个种类的天然植物食用油远比往年丰富多样,其中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用油更是备受消费者青睐,在礼品市场上也是风头正健。

行业标准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食用油行业没有市场准入制度,食用植物油的生产标准比较低,食用油生产企业纷纷上马,导致食用油质量良莠不齐。2004年,随着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的颁布实施,食用油生产采取市场准入制度,一大批实力不足的食用油企业将因质量不能达标而被淘汰,留出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为有实力的食用油品牌扩张市场提供了机会,对本已激烈的小包装食用油的竞争来说,更如添薪加柴。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食用油市场又将进入新一轮的洗牌期。作为行业中的新秀,健康油在行业标准日益规范的环境下,必将有机会引领新的油品发展潮流。

产品优势分析

食品消费趋势篇8

一eLeS模型及估计

eLeS模型的经济涵义可表述为:在一定时期内,在给定收入和价格的前提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基本需求支出,扣除基本需求支出之后的收入则按比例在各类商品支出及储蓄之间分配。假设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具体划分为m类,则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用模型表示成:

Vi=piQi=piQi+bi(Y-Vo)

其中,Qi,Vi是第i类商品的需求量和消费支出,pi,Qi分别为第i类商品的价格和基本需求量,bi为边际消费倾向,Vo(=ΣpiQi)为总基本需求支出,Y为收入水平。模型的经济意义十分明确:人们对各类商品的消费需求都是由“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两部分组成,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只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如居民对于食品的需要就属基本需求,而非基本需求如娱乐及高档衣着等的需求,就取决于满足所有基本消费需求后的“剩余收入”和消费者偏好。

二、“十五”期间消费结构分析

“十五”期间,无锡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显著,生活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五年间恩格尔系数已从2001年的40.4下降到2005年的37.5,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富裕型”消费水平。同样,无锡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十五”期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构成数据,将消费作为收入的函数,把人均可支配收入Y作为解释变量,分别对消费支出C,食品C1,衣着C2,家庭用品C3,医疗保健C4,交通通讯C5,文教娱乐C6,居住C7,杂项C8各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收入对各类消费的回归方程:

C=2450.191+0.515888Y

(t=28.30285,R2=0.996269)

C1=1395.698+0.161975Y

(t=7.848518,R2=0.953560)

C2=-9.154925+0.057765Y

(t=7.812104,R2=0.953146)

C3=1057.473-0.038597Y

(t=-1.482237,R2=0.422747)

C4=-157.6798+0.075792Y

(t=10.04458,R2=0.971124)

C5=-682.3004+0.133974Y

(t=8.298465,R2=0.958255)

C6=440.6292+0.064654Y

(t=7.449731,R2=0.948717)

C7=101.3665+0.057910Y

(t=2.246835,R2=0.627249)

C8=304.2441+0.002408Y

(t=0.169423,R2=0.009477)

式中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无锡城镇居民将新增收入的51.6%用于消费,并且主要增加食品、交通、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新增消费指出的43.6%)。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除了食品支出仍为主要支出项目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及文教娱乐也成为居民收入支出的主要去向。再从相关系数来看,除了家庭用品支出C3,居住C7和杂项C8的相关性较低外,其余消费项目和收入都存在

很强的相关性,表明收入和各类消费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性。

三“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预测

运用以上得到的线性回归模型就可以对未来的消费结构做出预测。仍采用“十五”期间的数据,运用趋势外推法进行预测。假设年份为t,以2001年为起始年,即t=1,直到2005年,t=5。以时间t为解释变量,收入Y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以找到Y因t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做一元线性回归,表达式如下:

Y=7125.8+1670.2t

(t=8.255470,R2=0.957837,)

由于判定系数R2=0.957837,表明该方程拟合的较好,且通过显著性检验,收入和时间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根据趋势外推法就能运用该方程预测“十一五”期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各类消费支出。但是,由于家庭用品C3和杂项C8判定系数很小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将该两项剔除,不预测此两项消费支出的数据。(表1)从上表可以推算出相关支出比重(表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会持续升级,已完成发展型的消费模式,正在稳步的进入享受型的消费结构模式。

四无锡未来消费结构预测

从本文分析来看,“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绿色消费成为消费热点。“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仍然会持续增加,但是增长空间不大,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接近联合国所规定的富裕社会水平。绿色食品消费,将逐步成为无锡地区居民的消费热点。选择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将成为人们安全消费的必然选择。

2、衣着支出比重有小幅上升。从长期来看,居民在衣着方面的支出比重应该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无锡城镇居民的生活已经进入享受型,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更注重衣着的时尚性,在时尚服饰方面的支出会略有上升。

3、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继续上升。“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边际消费倾向为0.076,其绝对值将由“十五”初期的553.93增长到“十一五”期末的1648.30,上升幅度很快。其主要原因,一是无锡人口结构老龄化,二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保健意识增加,三是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使个人医疗负担适当增加。

4、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上升幅度较大。从预测值来看,“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居民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将会有一个很大的上升空间,将从“十一五”初期的1614.95元上升到期末的2510.03元,相对支出份额比重由14.30上涨到17.03。近年来,无锡城镇居民以车代步的愿望日渐强烈。“十五”期间,是汽车消费增长最快的几年,普遍居民家庭拥有汽车已不再是梦想。依此趋势,“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居民在家庭用车方面的消费仍然会持上升趋势。

5、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持续走高。无锡人们在不断满足“吃穿用住行”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对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精神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拓宽。从预测值来看,“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居民在此项的支出将由期初的1549.25增长到1981.20。

6、居住消费增长稳定。2004年无锡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25.9平方米,2005年上半年已达到26.4平方米。近三年住宅总开工量1594.53万平方米,竣工720.52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开工1105.6万平方米,竣工500.4万平方米,2004年住宅总量已达5141万平方米,锡城房地产发展迅猛。根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居民的住房支出比重还要上升,由期初的9.69上升到期末的10.05,增长稳中有升。

食品消费趋势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规制;发展趋势;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71-02

食品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品工业是制造业中的常青产业。食品贸易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每年的国际食品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而随着食品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和不断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规制也在加强,食品安全规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食品安全规制的发展趋势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的规制产生了一些新发展,归纳起来,食品安全规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规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公众的健康和消费者的权益

过去,食品安全机构在食品安全规制方面往往有几个相关的目的,如保证食品质量,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保护动物的健康等,而近年来,食品安全规制的目的更加明确,就是确保公众的健康和消费者的权益。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机构。如欧盟在“疯牛病危机”后于2002年成立了新的食品安全局(eFSa),对食品安全进行严格监管,保证欧盟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进行评估

在食品生产的整个链条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可能会在食品生产的每个环节出现,因此对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监管,对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都要进行评估,从而最大可能的减少这些风险,保证食品的安全。如美国早在1997年就推行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国家行动计划,进行危险性评估。

(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HaCCp体系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HaCCp是“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英文缩写,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主要是用来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的安全进行控制。近年来,政府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普遍关注和食品传染病的持续发生使得HaCCp体系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欧盟对于食品供应的所有层面都强制实行HaCCp,而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也都在推广和采纳HaCCp体系,并分别颁发了相应的法规,针对不同种类的食品分别提出了HaCCp模式。

(四)食品安全的标准更加严格,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近些年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趋于严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严格规定致病病菌的限量指标;(2)标准的范围扩大。如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起执行的“肯定列表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个别豁免物质除外)在所有食品中的残留均制定了严格的限量要求:对于日本认为有科学依据的则制定限量要求,对无科学依据的物质则采用0.01mg/kg的一律标准。

(五)各国政府更注重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的信息,以完善市场行为

这其中包括政府主动提供食品安全的指南、标准、第三方证明和标签,以及确立食品安全的合法责任等。这些行为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信息,使消费者能选择更安全的食品,而对于信息的提供者――食品生产厂商来说也能得到利益,因为消费者更易于选择他们的产品,从而完善食品市场行为。

二、食品安全规制的发展趋势对食品贸易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食品

食品安全标准日益提高,各国食品安全规制趋于严格,使得真正安全的食品才能进入国际食品市场,从而使食品贸易为各国的消费者提供真正安全的食品,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得到保护,同时,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上的安全成本也降低了,使消费者增强了消费愿望和对于食品贸易的信心。

2 促进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有利于国际食品贸易的发展

随着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国际食品安全规制的迅速发展,各国的食品工业为了突破由于食品安全带来的出口限制,纷纷加强各种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电子技术、生物技术、超高压处理、超临界提取等技术在食品生产和研发创新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保证食品的营养和安全,还有利于提高各国食品生产的科技含量,有利于国际食品贸易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1 对世界食品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

国际食品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出口国的食品只有在符合目标国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食品的卫生、营养等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规制的日益严格,世界食品贸易受到巨大阻碍,因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食品贸易中断现象越来越多。如2001年以来,由于蔬菜水果存留农药,海鲜、家禽上的氯霉素和其他抗生素残留过多等问题,使许多亚洲国家的食品出口遭到巨大困难。

2 容易引起食品贸易的纠纷,引发贸易双方关系的紧张

由于各国的食品生产方式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同,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从而易引起食品贸易纠纷。如美国和欧盟之间长期的“转基因食品”之争,美国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而欧盟则怀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对转基因食品的进口采取了限制和禁止措施,这引起美国的强烈不满,并在加拿大和阿根廷的支持下于2003年5月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

3 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成为食品安全新规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薄弱,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落后等原因使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体系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而在国际食品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被动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如日本新颁布的“肯定列表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在食品中的残留都做出了规定,其中,15种农药、兽药禁止使用;68种豁免物质;对797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计了总计53862个残留限量标准;对没有设定限量标准的,将执行“一律标准”,即含量不得超过0.01毫克,千克。0.01毫克,千克的限量几乎为现有仪器的最低检出限。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发展中国家的检测技术和标准很难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出口面临巨大的困难。

三、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食品安全规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食品安全规制日益严格和广泛。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出口带来了巨大困难。发展中国家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发展中国家应加强自身的食品安全能力建设

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自身制度、财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差距,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只能成为食品安全标准的被动接受者,食品出口极易受限。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应率先加强自身的食品安全能力建设,具体来说,首先,应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抓紧制定和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其次,应加快食品行业的改革,未来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和科技水平的高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加快食品行业的优化升级,使企业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在国际食品市场上的竞争力。最后,应建立贸易争端应急机制,妥善处理因食品安全带来的国际贸易纠纷,为食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食品消费趋势篇10

(一)粮食安全基础得到加强

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实现连续8年增产。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特别是,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

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也高于同期世界粮食平均增产水平。2004年至2011年,我国三大粮食品种(即稻谷、小麦、玉米)增产幅度年均3.12%,超过1978年到新世纪初的年均增产幅度2.28%的水平,比同期世界同类品种生产年均增幅2.12%高出1个百分点;我国三大品种单产年均增长1.69%,而世界同类品种同期单产年均增长1.13%。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安全基础持续得到加强,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二)当前粮食供求形势与结构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促进食物消费总量增加、结构升级。其中,人均大米和面粉消费量稳中趋降,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消费,如粳米、各种专用面粉及面粉制成品、动物性蛋白、植物油、食糖等消费增加。

第一,粮食供求紧张状况明显改善。我国粮食生产在2003年跌至谷底。2000—2004年,我国谷物产量五年合计(谷物,即稻谷、小麦、玉米等,下同)19.71亿吨,消费21.65亿吨,产不足需;而2005—2009年,谷物产量合计22.79亿吨,消费22.31亿吨,产大于需,比上一个五年的状况有明显改善。最近2年谷物“紧平衡”格局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二,粮食供求区域不平衡加剧。一些主产区由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粮食调出省由17个减少到13个,部分产销平衡区变成调入区,主销区调入量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71.49%,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36%。特别是,全国粮食产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南方粮食生产总量下降,呈北粮南调格局。1997—2007年,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北方6省粮食在全国比重,由36.2%上升到43.5%;而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南方6省,从36%,下降到31.6%。

第三,谷物供求品种结构矛盾进一步显现。一方面,稻谷、小麦产需基本平衡,但保持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几年人均稻谷和小麦消费量稳中趋降,总消费量增长趋缓。我国人均年稻谷消费量从历史最高水平1991年的155公斤,下降至2009年的143公斤。过去5年,国内稻谷消费年均增长0.6%。人均年小麦消费量从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的90公斤,下降至2009年的78公斤。过去5年,国内小麦消费量年均增长0.6%。产量稳步增长,过去五年,稻谷产量年均增长1.8%,小麦产量年均增长4.5%,由此使两者供求相对宽松。但是,稻谷口粮消费的比重逐步提高,粳米消费仍将继续增长,而南方地区水田不断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恢复和稳定生产的难度很大,稻谷供求总量将长期偏紧。

另一方面,玉米供求缺口逐步扩大。近年来,养殖业、工业用玉米增长较快,使玉米供求日益趋紧,缺口逐步扩大。过去五年,玉米国内消费量年均增长3.6%,略高于产量年均3.5%的增长水平,其中,饲用玉米消费保持年均2%的增长水平,五年共增加1100万吨;深加工玉米消费在2007年底出台限制玉米深加工发展政策之前的增长率约9%,之后降低到4%左右,五年平均增长约7%,共增加1400万吨。2009年,玉米国内消费1.56亿吨,产量为1.55亿吨,供求缺口100万吨,标志着我国玉米供求关系正式转入供不应求的阶段。近2年玉米缺口进一步扩大,近1000万吨。

与此同时,我国玉米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多年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玉米保持净出口状态,年净出口量在300万吨~1500万吨。自2007年度以来,随着国内饲料消费和深加工消费的增长,净出口量明显缩小。2009年我国进口玉米130万吨,净进口115万吨,距关税配额720万吨还有较大空间。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157万吨,2011年进口175万吨。

第四,植物油自给率进一步下降。近20年来,我国油籽生产稳步增长,从1990年的3533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4784万吨,年均增长1.5%。其中,大豆生产基本保持稳定,近10年来,大豆产量基本稳定在1500万吨~1600万吨,占国内油籽生产的33%。国产食用植物油产量从1990年700万吨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1000万吨,年均增长幅度较小。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食物结构出现显著变化,植物油消费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我国植物油消费需求总量从1998年的110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750万吨,年均增长近8%。人均植物油消费从2000年的12.5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19公斤,超过世界人均16公斤的消费水平,但仍低于发达国家25公斤~26公斤的人均消费水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植物油、油籽进口迅猛增长。其中,大豆从1998年的38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480万吨,年增长率达27%。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已达84%,占全球大豆进口量的61%。

二、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的新趋向

第一,不同粮食品种之间的替代性日益显著,影响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一是玉米转化成淀粉糖,替代食糖进入食品领域。我国食糖消费从2000年度的685万吨增加到2009年度的1143万吨,增长了67%,国内生产的增长未能完全满足需求增长,食糖进口量从102万吨增加到170万吨,也增长了67%。近年来,食糖价格迅速上涨,但是玉米价格在政府的调控下,上涨幅度较小,导致食糖和玉米的比价关系发生加大变化,2009年初,食糖和玉米的比价是1.93,截至2011年10月底,比价上升到2.94。玉米价格显得相对便宜,淀粉糖得以迅速发展,部分弥补了食糖缺口。

二是小麦替代玉米,饲料原料结构变化明显。我国小麦玉米正常比价应在0.95~1.05之间,价差则应在-100元/吨~100元/吨之间,历史上仅2007年突破了这一区间下限,极限价差达到-200左右,成为小麦饲用消费的分水岭,消费量由800万吨/年的常量猛增至1350万吨。随后两年,随着价差回归,基本稳定在1000万吨/年左右,2010年增至1350万吨,2011年度在1750万吨左右。

2011年上半年,小麦价格在政策调控下不断下行,国内玉米价格在深加工需求推动下逐渐攀升,造成小麦玉米差价逐渐缩小,至4月份开始转负,随着5月份玉米价格加速上涨,主要产销区全面转负,此时价差水平已经接近2008年的极限状态。6月份新麦上市价格走低,主要产销区价差进一步下滑,部分地区甚至进入-300元/吨~-400元/吨区间内,成为历史最大价差。

这一价差运行趋势,带动了更多饲料企业对小麦替代添加的应用,添加比例也在提高。全国小麦饲用替代消费已经开始增加,并伴随小麦玉米价格倒挂的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年度增量可能在700万吨~1800万吨之间,将会导致新年度玉米饲用消费持平或略减,供求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小麦则出现近年来最低库存,但不会引发品种供求的质变。

第二,“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交替出现,平衡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难度增大。近年来,农产品成本进入上升通道,虽然农产品价格逐步上升,但农民种粮收益增幅远远低于成本和价格上涨幅度,种粮比较收益不断下降,农民增收形势严峻。但是,粮价上升给城市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带来较大影响,对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也带来较大挑战,近年来,食品价格的上升是直接推动Cpi上升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两难选择。

第三,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调控的复杂性越来越大。(参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课题《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目标、机制与政策研究》的具体分析)粮价在受农业成本上升、供求关系变化等传统因素影响的同时,受气候变化、粮食能源化、金融化、投机炒作等非传统因素影响将更加显著。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在当前我国食物收入弹性相对较高的背景下,收入快速增长导致食物需求总量的增长,推动粮价持续上涨;(2)对于货币超发而导致的粮价上涨,其原因在于相对生产效率的低下,使得货币超发带来了低生产效率部门更多的相对价格上涨。(3)在上述两种因素叠加条件下的价格波动机制,即在货币超发背景下,一方面由于农业部门相对低效率导致了相对更高的价格上涨;而另一方面由于“货币幻觉”使得消费者产生积极的收入预期,同时也提高了边际消费倾向,使得粮食需求进一步偏离原有均衡,价格上涨的幅度进一步加大。这也意味为,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更高的食物收入弹性)只要存在货币超发,那么粮食价格将会存在较大的上涨空间,反之亦然。当然,这一问题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必然现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价格波动的幅度将会不断收窄。

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和韩国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出现类似我国的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形。这是因为,从理论上看,日本与韩国都属于典型的小国,其需求的快速扩张在国内供给无法满足的条件下将从国际市场进口,而小国的进口量并不足以改变国际市场的供求格局,因此大量的进口将在很大程度上平抑国内收入增长带来的需求增长压力,同时也使得价格的上涨压力被国际市场化解。而中国作为理论模型上的大国,由于国内供求结构改变带来的农产品进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市场的供求结构,尽管大量的进口对平抑国内粮食价格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使得国际国内市场产生了反馈作用:即国内价格的上涨将会带动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将会诱发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涨,使得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更为多样。但是,从客观角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大量的进口的确可以有效地平抑国内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但是所形成的新均衡价格一定位于国内最高价格与初始国际市场价格之间,因为反馈机制的新均衡将会处于中间水平。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粮价上涨不仅仅处于国内市场结构变化以及货币宽松的宏观背景之下,生物能源的发展正在改变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供求结构,也对我国粮价波动产生深刻影响。从逻辑上看,生物能源未大规模推广应用之前,食品的收入弹性会随着收入的提高不断下降,但是生物能源的发展使得农产品与能源产生了相应的替代作用,因此生物能源原料的收入弹性又被提高,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提高带来了生物能源原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之进一步传导至所有农业与食品部门,带来了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的放宽。诸多因素的共同叠加导致了当前条件下我国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三、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发展趋势

今后5年~1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将进一步促进粮油食品消费总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动物性蛋白、植物油等消费增加。但是,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我国粮油食品供给还面临水资源不足、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科技贡献率不高、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制约因素,我国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一)食物消费需求结构变化进入新阶段

一般而言,食物消费与饮食结构有四个阶段的变迁:第一阶段为主食中的杂粮和薯类等有色谷物的比例减少,大米和小麦增加(白色革命);第二阶段为大米和小麦等主食减少,肉、蛋、水产和植物油等副食比例增加;第三阶段为副食中的动物性蛋白食品和酒精类的消费增加;第四阶段为能够缩短调理时间的冷冻食品(熟食)、外食、家常配菜增加,进入所谓的“简化饮食”阶段,饮食流通大范围化,同时追求绿色食品、重视食品安全,此时也会出现将传统食品高级化的现象,饮食两极化是这个阶段的特征。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城乡间差异较大,虽然上述四种类型饮食并存,但饮食消费结构已进入第四阶段。在第四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出现的肉、蛋、乳品、水产和植物油消费增加的趋势依然存在。粳米、优质小麦等高品质食品以及精细加工食品消费需求增加,并伴随食品包装化、品牌化趋势。

(二)主要粮食品种的供求趋势预测

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今后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行谷物优先战略,特别是要实现主粮产品的基本自给。

从需求看,预计今后我国粮油食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其中,收入增长和人口增长仍将是推动我国粮油食品消费的主要驱动因素。受我国饮食结构变化影响,在人均消费变化与人口增长的共同作用下,稻谷、小麦的总消费量渐趋于稳定,玉米、植物油的总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

从供给分析,我国粮油食品供给的最大挑战是耕地约束。2008年我国耕地已经降至18.26亿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2010年,我国进口植物油与油籽折油量共计2035万吨,按目前国内大豆亩产236斤的生产技术水平测算,相当于利用了国外9.6亿亩的种植面积(与国内水稻与玉米种植面积之和相当)。若全部由国内生产来替代,意味着要以减少68%的粮食总产为代价。显然,在严酷的农业资源条件背景下,我国依靠自己的耕地资源解决植物油供求缺口问题不现实。

我国粮油食品供给还面临水资源不足、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科技贡献率不高、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制约因素。一是,华北平原是主要的小麦和玉米产区,水资源仅占全国1.7%,过去50年来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已经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在可以预见的10年~20年内,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将进一步加剧。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制约粮食科技水平的提升。三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1%。过去十年水稻、小麦、玉米单产年均增长率低于上一个十年。根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5年稻谷、小麦、玉米这三个品种的单产将比2007年增长1.4%、5.9%、15.9%,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增长速度。

基于此,2020年的主要粮食品种供求趋势预测如下:

第一,稻谷、小麦将可保持供求基本平衡。由于方便煮食及消费结构升级,部分以面制品为主食的人群将转为以大米,特别是粳米为主食,预计2020年的人均年稻谷消费量将保持2007年137.3公斤的水平,2020年稻谷总消费量将达到1.9359亿吨,与1.955亿吨产量相比,稻谷总体仍自给有余,但结余不大。根据收入水平、消费趋势综合分析,预计2020年我国人均年小麦消费75公斤,总消费量将达到1.0575亿吨。总体看,小麦应自给有余,结余量在800万吨左右。

第二,玉米供求缺口将逐年扩大。预计2020年玉米产量1.84亿吨,消费量2.0125亿吨,缺口1725万吨。今后玉米种植面积的增长潜力有限,产量的增长将主要依靠单产。如单产保持过去10年平均增长水平,2020年玉米单产将达到6.05吨/公顷,比近5年平均5.29吨/公顷,增长14%,种植面积保持2010年的3040万公顷不变,2020年玉米总产量将达到1.84亿吨,消费方面,预计到2020年玉米消费量为2.0125亿吨。

但是,玉米的供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1)如果单产大幅增加,将不存在缺口。我国玉米单产近5年平均5.29吨/公顷,与美国平均9.62吨/公顷相比,提高空间较大。从阿根廷的经验看,10年时间内单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是有可能的。阿根廷在1995—1999年间、2005—2009年间平均单产分别为5.13吨/公顷、7.06吨/公顷,5年平均单产在10年内增长了38%,2009年单产已达8.33吨/公顷,略低于美国。如果我国玉米单产保持过去四五十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将在过去五年平均水平5.29吨/公顷的基础上增长27%,达到6.70吨/公顷,即使玉米种植面积保持不变,玉米总产量可达2.28亿吨,高于我们预测的消费量。

(2)如果玉米价格过高,部分饲用玉米将被小麦替代。小麦与玉米的差价在50元/吨时,小麦即可部分替代玉米用于饲料。在用满玉米720万吨进口配额的情况下,部分饲用玉米需求将转向小麦,玉米的缺口将有所缩小。

(3)目前,玉米深加工消费占总消费量达到28.2%,已经超过国家设定的26%限制,如果玉米深加工趋势刹不住,甚至出口导向型的玉米深加工继续发展,玉米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

(4)淀粉糖与食糖可以互相替代。预计至2020年食糖缺口390万吨。如果国家保持现行194.5万吨食糖进口配额不变,将现行配额全部用满,还有200万吨食糖消费缺口将转化为淀粉糖消费,折合245万吨淀粉糖,需新增玉米消费290万吨。但如果我国放宽食糖进口配额至400万吨,则淀粉糖不再替代食糖;如果食糖进口配额放得更大,则食糖会替代淀粉糖,减少对玉米的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