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十篇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十篇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8:46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篇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政元素;政治经济学;教学实践

前言: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因而对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经济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而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应当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对学生发挥良好的引导性作用,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全面综合发展。

一、思政元素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融入的重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当中,国家主要领导人曾经提出,各种课程都应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基于这一思想观念的重要精神,应当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于大学生政治素养和国家意志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裴洋洋作用。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的主要渠道。也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应当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政治经济学等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当中[1]。这样,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接收到良好的专业思政教育,从而发挥出更好的人格教育及价值引领作用,使学生政治素质得到提升,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实现良好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中思政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国,推进思政教学改革,应当充分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个规律等。要明确课程是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价值引领的一种相互映射,同时也要明确课堂融入式教学设计中知行合一的相互映射,这样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的真正实现。教师在政治经济学专业课程讲授当中,应当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从而达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效果[2]。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对于课程定位应当加以明确,对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以教学评价、课程考核、课堂教学、课程教学目标等为基础,进行精细化管理,使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良好形成。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强化第一课堂教学、拓展第二课堂教学,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在知识和行动方面实现有机融合,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更好的锻炼与发展,对各种实际应用能力充分掌握。

三、思政元素在政治经济学课堂融入的教学实践

(一)思政元素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的融入

在政治经济学第一课堂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大纲修订当中,使其与课程培养目标充分融合,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学时分配也应体现出对思政元素的融入,在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方面,也要体现出思政理论的促进作用。对思政元素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点加以确定,基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特点,在课程内容當中加入价值观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主义内容上,可将行为素质教育融入到劳动价值理论及剩余价值理论讲解中。或是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思政点融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演化的讲解中。在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上,也应体现出课程思政,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培养人才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深度对接。利用思政元素促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丰富,利用分组讨论、翻转课堂、探索辩论、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创新,强化师生互动,对学生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行强化,使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有机的融入思政元素[3]。对互联网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实现各种信息资源高效整合,通过互联网展现传播思想价值引领。利用各种教学平台或社交软件,向学生推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程考核方面,要在过程性考核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采取融入了思政元素的课程论文考核方式,衡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取向,并采取针对性的引导。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讨论考核,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评定成绩。在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中均融入思政元素,保证考核体系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二)思政元素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的融入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当中,第一课堂的作用是主渠道作用,而第二课堂则发挥着延伸补充第一课堂的作用,在教书育人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主要是从教师课堂向实践课堂的转移和发展,让学生能够在第二课堂中,有效的实践应用第一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得到能力发展,加深对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在政治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能够更好的实现知行合一,为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明了道路。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辅导答疑,内容上不但包括专业知识理论,同时也涉及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师可通过微信、QQ及其它学习软件平台,借助互联网实现实时沟通,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和答疑解惑,巧妙的融合互联网与思想价值引领。还可利用学生助学的方式,在第二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选取学生骨干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建立专门的思政理论学习小组,对助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进而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良好局面。另外,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建立读书协会等组织,让学生在课后增加阅读量,选取《邓小平传》《资本论》等优秀的专业书籍,使学生经济学素养得到提高,同时社会主义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还可定期组织读书沙龙活动、政治经济学相关专题讲座活动、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思政理论融合知识竞赛活动等,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强化学生的培养效果。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篇2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精神世界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表现出“理想信念模糊与人生目的缺失、诚信迷失与道德失范、精神世界寂寞空虚、高道德认知与低道德践履、大学生对于精神文化飞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精神文化发展实际水平不能满足大学生高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等失调失衡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缺乏成熟稳定的价值观是造成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失调失衡现象的根本原因,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与科学性,提高针对性,增强时效性,从而为更好的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一、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失调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人们接收各类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诸如“诚信迷失、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各类不良现象。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失调失衡现象令人堪忧。

1、理想信念模糊与人生目的缺失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自身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矛盾、问题时所持的价值态度和基本立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在促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精神动力不足、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扭曲”等各类不良现象,诸如论文抄袭、论文剽窃、篡改成绩单等现象时有发生,制造虚假简历、恶意拖欠学费甚至于青少年犯罪也时常成为新闻或者报纸的头条,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伴随改革开放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锋博弈造成的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同一性矛盾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求职和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学生越来越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而缺乏敬畏感、底线和稳定的价值观。

2、精神世界寂寞空虚

大学阶段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特殊阶段,大学生面对学习、恋爱和求职等各种压力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不能自主、正确的处理而表现出明显的浮躁心态,对于自己内心遇到的困惑很少有同学愿意向父母倾诉而相比较之下他们更乐于选择向同龄伙伴倾诉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真实的想法,通过更新QQ、微博状态等形式宣泄自己内心的烦恼以满足自我内心获得及时情感反馈的需要。

2、高道德认知与低道德践履矛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诚实守信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当代大学生总体对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等观点持点赞认可态度,但是近年来随着媒体的“碰瓷”、“扶不扶”等事件的发生,造成大学生虽然意识观念上有明确的道德追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敢积极践履,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这种矛盾心理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具备本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对此国家应该健全和加强相关法纪法规建设,重视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努力培育“四有”新人,为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大学生精神生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强化社会价值性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首先,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引起的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和各类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都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引导公民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整合社会利益协调思想关系功能,通过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强化社会价值性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予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追求崇高理想信念、确立稳定价值取向,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确立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远大理想抱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矛盾的背景下克服价值选择上的混乱无序,培育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取向,为实现人生理想保驾护航。

最后,把对象需求性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象需求性内容是基于人的发展立场把受教育者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的需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围重新确立的教育内容。核心价值观创新对象需求性内容就是把核心价值观“嫁接”到对象需求性内容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竞争压力大、精神空虚、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实际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满足学生现实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和实效性,着力构建适应大学生精神生活优化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篇3

关键词: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点;长期性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与建构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倡导都凝聚了党和群众的集体智慧,充分体现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文化建构必须对当前多元和分层的社会价值观进行筛选和整合,凝练出既符合政府利益和制度导向,又符合当代青年实际利益需要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任何政党都要建立自己“专属”的价值观体系,把能反映执政党意志的思想以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在社会范围内建立和推广。“否则,如果政府价值导向定位不准或内容空泛、缺乏执行力,就会导致社会实际上缺乏主导价值观,国家和民族就会陷入精神层面的混乱,引起社会价值坐标的震荡。”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论证之后,党的十以“三个倡导”的形式正式提出。从青年层面看,在多元分层的社会结构中和追求个体独立与自由的文化潮流下,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青年依据个体特点和社会风潮决定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所以,在规范和引领青年价值观的道路上必须充分考虑青年实际的价值状况和现实的利益追求。所以,当代青年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一蹴而就,且面临着诸多难点,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相对淡漠的状况影响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建国六十多年来,国内政治局面的变化与青年政治参与热情的起伏一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已经从集中于国家和集体层面转向了对具体的个人和自我层面的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反映了国家在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上的自信。然而,当前社会存在的部分不合理的政治行为和各种社会“潜规则”却压抑了青年的政治参与热情。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态度就可能是主动放弃参与或以消极态度来敷衍和应付。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代代青年的不懈追求与奋斗下,中国逐渐走出一条独特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道路。青年的政治参与热情也经历了从升温到降温的过程。“由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理想与激情,到‘’时的狂热与迷乱,再由80年代的反思与迷茫,到90年代以来的个性与张扬,几代中国青年在成长历程中,经历了服从协调――怀疑反叛――失落浮躁――充实更新――理性务实的思想轨迹。”[2]从改革开放到八十年代末的十几年间,青年活动或多或少都与社会政治相关。他们是一次次国内政治运动中的主力军、执行者和推动者,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力量。以“四五运动”为开端,青年开始对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政治路线、政治体制、社会负面现实等展开反思和批判。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经历了一场剧烈的思想斗争。在西方各种社会“新”思潮的“密集轰炸”下,全盘西化、反儒学、反传统、反权威等思想逐渐占据青年头脑。青年与主流思想文化间的冲突日渐暴露。“如果说1980年的‘潘晓讨论’是在人生价值选择方面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第一次碰撞,事隔8年之后的‘蛇口风波’则是在思想观念领域一次更广、更深的冲突。”[3]44此时,青年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已经充分觉醒,以往的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说教都很难再说服他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青年的政治热情逐渐被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所遮蔽。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价值观体系开始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今,在经历了政治热情到政治狂热再到政治冷漠的历程之后,国内青年的政治参与更加趋于理性,也更加的务实。“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宽容度的提高,青年现实政治参与的渠道不断拓宽,但参与人数有限,而参与层次、态度和强度都不高。”[3]20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倡导作为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广自然会受到青年现实政治参与热情不高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受青年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当代青年在淡化政治参与热情之后,开始把目光转向对个人经济利益的高度关注上。他们不再讳言自己对财富与金钱的追逐,并希望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地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失去了“铁饭碗”的庇护,青年开始以新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生产之中,在不同行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巨变给当代青年带来了多重的生活压力。“当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压力、就业压力、购房压力、婚姻压力、成家压力等全面交织,使新青年世代成为压力最大的一代青年。”

[4]在这样的生活和就业压力下,青年高度关注自我实现和自身利益逐渐成为他们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这既符合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也就是说,个人利益特别是个人的经济利益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中,当其内容与青年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完全一致时,青年价值观的选择就可能偏向于维护和固守自我价值。

互联网推广和普及为国内青年与国外青年的接触与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快捷的途径,也为国内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供广阔的平台。然而,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往往伴随着双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相互渗透。青年在生活方式上既存在差异又存在共性且彼此渗透的格局,必然引发国内青年在价值观上的变化。国内众多青年亚文化的流行就是明证。任何时代的青年都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以国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的青年文化为例,天安门诗歌、朦胧诗、星星美展、西北风、文化衫、恶搞风潮等青年文化热点层出不穷,都反映出青年在社会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间的选择和价值诉求。当代青年的文化参与倾向于对大众流行文化的趋之若鹜,而对社会主旋律文化相对疏离。“具有强烈政治指向和高度关注社会的青年文化,现在已经被生活化的、个体的青年文化所替代。”[3]26伴随国内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宽松,青年的文化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层出不穷的青年文化热点不断丰富着社会文化的内容。而青年亚文化的兴起和繁荣日益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不同的志趣爱好,青年群体创造出众多“亚文化”。“亚文化”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后经伯明翰学派的不断发展被用来指涉青年的某种生活方式和特殊的青年文化群体,强调青年文化的边缘性和抵抗性特征。在青年“亚文化”标签下的青年现象逐渐开启青年文化的新篇章。因此,诸如动漫、游戏、粉丝、韩流等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必然会延伸到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疏远和抵触。

三、当代青年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变迁和替代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因为,青年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必然会对新价值观进行某种抵抗或排斥。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以密歇根大学教授罗纳德・英格尔哈特为代表的价值观研究范式,即“后现代化理论”范式。通过对100多个国家的调查研究来分析从传统价值观到现代价值观再到后现代价值观的转型与变迁规律。从该理论的“社会化假设”来看,个体的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成年前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价值观的变迁非一夜之间完成。价值观作为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具有历史继承性特点,且需要代代传承。所以,当早先形成的核心价值观遭遇变迁时就会出现某种拒斥和抵抗,“既因为它要求用大量努力来改变一个成年人认知结构中的核心要素,还因为要人们放弃最核心的信念将会产生不确定性和焦虑。”

[5]对于个体而言,价值观的变革需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要顺利完成新旧的更替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因为不同个体、同一个体的不同生活状况,不同群体、同一群体内部不同成员,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都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志趣爱好等因素,并且会考量当前社会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来选择自身的价值观。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从理论论证阶段转向了价值倡导和价值实现阶段。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层解读可以使青年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其内容,但要实现从相对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为青年生活化的语言和行为标准仍需要较长时间。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主要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现实仍存在一定的反差。当前政治法制、道德和价值体系中的种种“负能量”的存在必然影响到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奉与选择。受市场经济影响,个人主义和功利化的社会现实也让青年在多元和分层的价值观选择中进行反复的思量和艰难的价值取舍。所以,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需要与解决众多相关难题同时进行,经历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于秀艳.社会转型背景下价值观多元化的内在动因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4.

[2]邱吉王易王伟玮.轨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7.

[3]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安国启邓希泉.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9.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内涵及特点

1.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基本内容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是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基础上的深化,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1)政治认同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还应让学生了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的重要成就,促使其形成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治基础,实现学生情感和理性认同的政治认同水平。(2)理性精神高中政治教学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建设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具有更加理性的价值判断。(3)法治意识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对依法治国产生清醒认识,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法治意识,让学生依法行使自身合法权益、树立争取价值观。(4)公共参与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就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加理性的态度、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主动承担起公共责任,强化自身责任感。如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特点

高中政治教学具有教育性和德育性双重属性,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技能地提升,更重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落实到自身实践。因此,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殊性、思辨性等特点。(1)学科内容综合性在大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应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应将理论教学、社会认识、公民教育等融为一体,既要有宽泛的学科背景,还要有重要的德育功能。高中政治学科内容综合性表现在学科内容牵涉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其中有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相关理论,还有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丰富的知识内容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理性精神的思辨性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中理性的思辨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认识世界,从正反两方面考虑从而解决矛盾。学生具备理性精神的思辨性,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理性判断,且具有理性思维面对生活中各种观点和理论,从思辨的角度问题。(3)政治认同的特殊性政治认同是指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同,而高中政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公共参与的实践性公共参与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主动有序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承担公共责任,践行公共精神。如《政治经济》中提到的消费观,要让学生学会绿色消费、理性消费。而其他如选举权、被选举权等实践模块活动都体现了公共参与的实践性。

二、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教学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教学应遵循系统性教学、热点教学、实用性教学、思辨性教学等教学原则,并以培养学生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要素。

1.创设良好政治情境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政治情境,让学生在政治情境中感受政治情况,形成政治认同,将其内化于心。教师要创设政治教学活动,在政治情境活动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并促进其政治认同。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人大会议活动创设政治情境,让学生自愿担任各个角色,扮演主席团、总理、代表团等,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及自身角色定位说出自身感受,加深其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又例如,在讲解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G20峰会、亚投行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在国际上获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民族自豪感,深化政治情感。

2.开展辩论探究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指示内容开展辩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通过设计可辩性主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组辩论等模式形成理性思维,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辩论探究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确定主题具有可辩性,如如何看待春节禁放烟花爆竹的禁令?通过争议让学生展开理性辩论。此外,还辩论活动还应坚持从个体到集体再到个体的原则,让学生适应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探究、辩论碰撞思维,从而在帮助学生个体形成理性精神。在开展的辩论探究活动中,应设计合理的问题梯度供学生独立思考,营造民主氛围、设计争议情境让学生进行集体探究和辩论,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观点,学会理性看待问题。

3.组织合作探究学习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向学生提问、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积极思考和讨论,并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政治权力需要监督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现实中某一官员贪污案为例,提出为什么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权力为什们要接受监督、如何用好自己权力?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思考问题、搜集材料、课堂讲解等步骤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碰撞,集中集体智慧,获得更全面、更理性的答案。在探究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结合教学内容及当地社会问题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动手实践充分认识社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公共参与的实践性,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法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的面貌。国内的改革已经日益深化,转型的步伐也随之加快,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等势必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遵循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路线,从实际出发,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述

中国共产党的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并倡导人们要积极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当今社会先进文化的精华,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又诠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以改革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

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价值的理解、评判以及怎样创造价值的一种观点,这种普遍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我们也可以在人们的价值观上了解人们对生活、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认识、期望以及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反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关系以及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遵循的根本原则与价值观念的结晶。

二、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下,中国社会上的政治改革、经济环境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就业趋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多种文化和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20个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就颁布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专业的学科首次正式出现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同时也象征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起步阶段,开始了不断地探索与发展。时至今日,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已较为成熟,丰富的思想理论课程与教材,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时能够更加深刻地进行理解。

(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其在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态度,正确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纵观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自然社科方面还是文学艺术方面,每一次重大研究或突破产生,几乎都是萌芽于大学生当中。而这些研究发现往往关乎着我国的前途与命运,对每一次革命或改革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显得更加重要,他们应该为社会主义的长足发展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创新,为我国的未来做出贡献。而在新时期的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更应该立足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上,深入结合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把握时代的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在大学生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重要,因为我们要依靠这些年轻的力量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依靠这些新鲜的血液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青春。但是现在的状况已经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人们常看到部分大学生无所事事,对人生没有追求,对未来漫无目标,只是在蹉跎青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时,也遇到了很多难题,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分析。

(1)心理素质问题。曾经有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竞争意识普遍处于高水平状态,而在遵纪守法、集体观念、艰苦奋斗与奉献精神等方面相对却比较匮乏,而最需要被关注的当属心理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比例已经非常高,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将近半数的人认为自己背负着由就业、经济等方面带来的沉重压力,也有部分大学生由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将自己越来越孤立于集体之外,心理压力只增不减,导致本该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死气沉沉,甚至还有轻易就放弃理想、放弃生命的念头。

(2)社会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变迁,社会结构调整最剧烈的时期。在整个的变化过程中,一些消极的方面极易给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广泛蔓延在大学校园中的“炫富”“拼爹”,等等。功利化的思想已经逐渐侵入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地会选择用利益标准去衡量,而忽视了是非道德。

社会环境带给大学生影响最多的必然是就业问题。目前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不仅是大学生,连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人数都有了飞跃式的增长。在这一大批大学生中,每个人的求学目的都不尽相同,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社会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使得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由于大学生人数太多,高等教育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求学需求,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念完大学以后仍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少数的众星捧月般的人才所享受的待遇和经常更换工作并且收入微薄的对比使得那些本就对生活多抱怨的大学生们更觉得前途灰暗。

信息技术作为现今最主流的技术,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渗透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大学生更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网络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被大学生们所喜爱本无可厚非,但是网络上越来越多的不良信息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做很多有益的事情,比如时刻关注时事政治、随时查找学习资料、利用娱乐性来缓解压力,等等。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好好利用互联网的这些好的方面,反而日夜沉迷于游戏,对一些消极甚至反动的言论兴趣颇多。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加之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是非价值观,来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内容。互联网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来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今大学生普遍都存在社会理想淡薄的问题,从而导致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们的视野狭窄、观点浅薄,长此以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其消极影响,阻碍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实现。那么我们怎样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呢?

(1)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可小觑,所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给你带来改变,这些隐性的作用我们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可以去体会,去感知。对于大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体课程教育的同时,也别忘了在最基本的校园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时处处地体现出来。高校中有那么多师生组织,比如,学办、团委、学生会等,这些组织可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主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实践的评价制度。在日常的班会、团风建设等其他一些组织性的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进来,让大家形成符合要求的精神理念。最主要的是要多举办一些价值观的学习活动,扩大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力。另外,现如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学生干部们大可以通过论坛、微信群等一些充满“正能量”的言论与内容,即便是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与案例也无不可,在生活中也可以时刻向同学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2)加强原有课程的主力作用。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课,所以课堂的作用更加不能忽视。大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所以大学中的思想政治课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只有让大学生先从理论上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与意义,才能够切实地进行实践。但是通篇的理论课必然会让学生们感到枯燥无趣,我们可以在这种理论课上加入先进的元素,比如,网络、多媒体等,让学生在乐趣中逐渐升华自己的思想。

在师资方面,我们要更加严格地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进行筛选,万万不可任用只会照搬书本的教师,因为其自身都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很好地理解,怎样去“传道授业解惑”呢?我们不仅要加大对教师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力度,还要努力对教学法进行培训,让这“三尺讲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加强大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队伍的建设已经十分迫切,只有好的教者才有可能带出好的学者。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3)充分发动社会力量与资源。只在大学校园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够的,大学生还要与更多的人接触,还要融入这个社会,他们的思想观念要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影响。所以只有全方面地普及核心价值观,才能坚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比如在社区经常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邀请大学生参加相关社区活动,等等,整个居住环境乃至自己的家庭都在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熏陶之下,怎么还会有思想政治素质低下的大学生呢?

五、结语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不断探索研究得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精神文明发展方向,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当代大学生更要树立这种健康的价值观,坚定信念不动摇。现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乎其本身的成长,更会影响到我国的人才培养与国家建设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能够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发展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我们如果想更好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建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更多的筹划与实践,这是一个巨大而又漫长的工程,是关乎国家未来与命运的事业。只有坚定不移地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兴国,江滨,张浏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索与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7(08).

[2]王慧敏,史兆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02).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篇6

高中政治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途径进入新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经济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信仰缺失。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里,政治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指引高中生精神航向具有重大作用,政治课堂可以成为价值观教学的主渠道。

一、准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积极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中,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十会议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它是精神文明的落脚点,是社会价值的高度凝练,是价值体系最深层次的内核,是人民精神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分三个层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建设的目标。富强是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夙愿;民主是人民做主,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诉求;文明是文明礼仪,是社会进步的标识;和谐是和谐稳定,是幸福生活的保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建设的目标。自由是意志自由,是人民的美好向往;平等是人格平等,是尊重人权的基本属性;公正是社会公正,是社会应然的生动表述;法治是理政方式,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保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建设的目标。爱国是基本道德,是必须恪守的价值标准;敬业是职业准则,是职业价值的评判依据;诚信是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友善是友好和睦,是努力追求的公民新型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各个层面。

二、充分认识政治教师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责任

高中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人生服饰的第一粒纽扣。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有对高中生思想建设的责任感,要学会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动指南,以政治课教学为突破口,探索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政治课教学中,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课程依托。

政治教师有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课内容中。信息时代,纷杂的信息和错误的观点充斥网络,没有科学价值观的学生,很难在落后信息的包装下做出合理判断,教师有责任在政治教学中,把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政治课学习内容中,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政治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价值方向,培养其良好品质,从国家层面看,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社会层面看,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稳定社会道德框架;从个人层面看,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全面发掘政治教材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内容

众所周知,政治课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课本中有许多契合之处。但这些内容分散在政治教材的各个部分,需要我们去全面发掘。

国家层面的内容。《经济生活》在安排教材时,就考虑了价值追求。说商品,强调为人民服务;说消费,强调正确的消费观;说制度,强调拥护社会主义;说分配,强调效率与公平。《政治生活》中,在说到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意义时,专门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渗透。在社会层面的内容。《文化生活》在安排教材时,价值观是重要内容。“文化建设”部分,在论述日常生活与树立远大理想的关系时,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板块,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精髓,传承新时代下民族发展的巨大力量。《生活与哲学》中,讲述了哲学与价值观的关系,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升华,社会变革的先导。在公民层面的内容。《生活与哲学》在安排教材时,也结合了核心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模块,帮助学生解决个人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生价值,遵循客观规律,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要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在与社会价值统一中彰显价值。《经济生活》中,“市场秩序”部分,指出社会主义信任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四、不断探索政治课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施教方法和有效途径

高中生是民族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对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政治课堂教学,是每位政治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榜样的力量点亮学生心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正为范,教师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崇,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能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感染。教师浓郁的爱国热忱、崇高的敬业精神、强烈的事业心、高尚的品质不断纯净学生心灵。学生不知不觉中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角度创新教学方式。用各种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高中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可以利用这种特点,利用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从角色转换角度创新教学方式。学生角色互换、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主动学习。优化评价机制。良好的评价能够正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平时可以阶段性考评,期末可以进行综合测试。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全面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五、结束语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确认识是施教的前提,明确的社会责任感是践行的动力,全面的文本挖掘是成功的关键,创新的施教方法和有效途径是必经的道路。在课程育人的基础上,我们要坚持榜样示范育人、活动践行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镌刻进学生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与政治教材蕴含的相关内容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是一个长期研究、不断探索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张森林.情感元素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的作用研究[J].学术探索,2012,(08).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141-04

作者:李雅兴,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建华,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湘潭,4111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本文结合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探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缘由和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之维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价值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用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能体现一个健全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核心价值,也能本质地体现我党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的职能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和优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部分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正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进一步凝练和深化。它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有关理论体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历史经验,并充分认识当前人们的思想道德信仰的基本状况而提出来的,具有系统性、历史性、前瞻性和总结性。它是对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公民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内容的最新扩展和最新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内部形成奋发向上的凝聚力和共同的向心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法宝和武器,在少数民族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部分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通过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深入进行教育,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作为党的“传家宝”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目标,同时也是对我们民族工作及其少数民族人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武器,并指明了工作方向的同时,也丰富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缘由

当前少数民族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思想政治工作。从宏观的社会环境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物质利益原则、竞争法则的被强化,人际关系的趋利化倾向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直接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思想信念。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西方国家在输出技术设备、发展商品贸易的同时,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输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西方文化,企图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纳入其认可的轨道。这一切都给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空前的冲击。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面对难以回避的思想渗透和争夺,如何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政治鉴别力和免疫力,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从微观的国内环境来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内部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做好少数民族人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开始用庸俗唯物主义的思维来对待民族地区的实际工作,突出体现在部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心理不平衡,严重影响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有时会做出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特别是我国内部的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之下,正在加紧对我们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这部分人无疑增加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当前少数民族群体的新变化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思想政治工作。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有五个方面导致民族问题突出,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心理失衡。据统计,从人均GDp增长率看,西部人均GDp从1998年的498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63美元5年增长33%。而同期东部人均GDp由1998年的1212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704美元,增长41%。从西部与东部人均GDp差距比值看,则从1998年的1:2143扩大到2002年的1:2157(西部为1)。2006年上半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中,GDp总量排在前7位的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排在23名之后的几乎都分布在西部地区。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并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产生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变成了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根源,影响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间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矛盾纠纷有所强化。突出的表现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民族地区进行开发建设时,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企业与地方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利税返还、招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照顾地方利益不够,引起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不满。此外,市场经济还导致了少数民族之间的一些利益矛盾,如围绕着草场、森林、水源、土地、矿产等资源之争导致的械斗和激烈冲突经常发生:在城市建设中,因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道路拓宽、旧城改造、房屋土地开发而影响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建设过程中个别企业、项目开发商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在深层次里已经涉及了民族关系,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民族之间的团结。

(三)频繁的人口流动造成民族间的误会和摩擦时有发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大批汉族人口进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也纷纷进入以汉族为主要聚居区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人口的双向流动有助于不同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相互了解,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人口来到内地,会遇到许多在原籍很少遇到的新问题,如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宗教活动场所等实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未得到有效解决,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往往以民族、宗教、地域和职业为纽带,结成利益群体,有着相对固定的生活和交往圈,容易游离于主流社会以外,与其他民族形成隔阂。再加上语言、风俗习惯和的差异,也容易使各类矛盾复杂化。另外,城市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缺乏民族基本知识,对党的民族政策了解不够,对少数民族有偏见,言词中往往带有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内容,如此等等,都会引发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因素。

(四)因和风俗习惯不同而引发的民族矛盾时有发生。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和风俗习惯,在少数民族特别是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中,其所信的宗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心理素质、文化艺术等都已经打上了宗教的深刻印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尊重少数民族和风俗习惯特别是不尊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和清真饮食习惯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从近几年情况来看,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散杂居地区,以涉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特别是回族的事件居多,这些地区的民族问题往往因掺杂着宗教因素而引发。所以,其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处理起来更为棘手。特别是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国内极少数分裂分子遥相呼应进行破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会使一般宗教问题演变为民族问题,也可能激化为对抗性的民族矛盾。

(五)国际敌对势力极力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企图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过去,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一贯利用民族问题作为对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手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他们也一直用这个手段干涉和企图分裂我国。集中表现为对鼓吹的达赖集团和鼓吹的东突势力的支持,极力挑拨藏族、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关系。把我国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歪曲为是对少数民族的镇压或侵犯人权,把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歪曲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掠夺等等。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则与西方势力相互勾结,沆瀣一气,蒙骗数民族群众,挑动事端,把矛头对准政府和汉族干部群众。当前,我们在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既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又有各种复杂的现实因素;既有国际原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利益方面的动因。正如同志在2005年5月27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在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加强民族团结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把它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局中来解决。可以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为了以新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整合处于多元状态下的少数民族群体的意志,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凝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动力。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选择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有机组成的范畴,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实际,有的放矢,全面系统深入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引领他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就应当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崇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当前,尤其要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以及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政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同时,引导少数民族人们认识到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是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的好政策,这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解决好民族问题又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因此,要尽全力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着力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它把国家复兴、民族共同繁荣与个人的奋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统一社会意志和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无疑应当最大化地发挥自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建设力量。树立这一共同的理想可以充分凝结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心智力量,促成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和谐氛围。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优化和调试民族社会心态,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它既是一项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求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关心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政治习惯。要通过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激发其爱国热情,提高其政治素质;通过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使他们客观认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到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进程中民族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上来。要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内在积极性,使其把个人行为与国家稳定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形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使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心灵深处扎根,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诉求,着意培养他们矢志不移、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努力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与时俱进、奋斗拼搏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改革,注重创新。改革创新作为当代精神的核心体现,无疑是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主题,最强悍的音符。同时,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源泉,没有创新,少数民族地区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少数民族人数占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大比例,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培育。要善于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的宽松环境,要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提供可期发展的平台,为他们创造获取自身发展的条件。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无疑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和鼓励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动力。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篇8

关键词:阿玛蒂亚•森;实质性自由;工具性自由;发展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由于对社会底层人民与道德的关切,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特别是森在提出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焦点应是人们按价值观行事的自由以及能力上,对当论界发展观的研究和福利经济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正在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当下,探讨国外优秀的发展理论,对于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开展,我国发展观理论思考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以自由为核心发展观的提出

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先后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发展观。具体表现为:

1.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强调工业化过程,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视社会的其他方面,以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的核心。

2.以社会经济各方面综合协调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均衡,强调发展的“多元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内生性”,首次考虑到人的因素。

3.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考虑人的未来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提出在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还必须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关系。

4.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既强调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又强调注重人类的全面发展。

发展观战略的演变体现了对发展不断认识深化的过程。森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是在对原有发展观的批判和继承下提出的,发展应该是看成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虽然国民生产总值或个人收入的增长,对于扩展社会成员享有的自由有着一定的帮助,但自由还依赖其他决定性的因素,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安排,以及政治的和公民的权利等。

二、森的自由观

自由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核心概念,各派学者有着多种解读。哈耶克认为自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而赛亚•伯林也从个体自主意识的不同表现上划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为了更好的理解发展,森提出必须对发展的目的和手段进行考察和审视。而这考察的核心就是自由。自由不仅是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更是实现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森区分了实质性自由和工具性自由。

1.实质性自由。其内涵是享受人们有理由珍惜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具体包括免受困苦——如饥饿、营养不良、过早死亡等基本的可行能力,也包括能够识字、享受政治参与等自由。实质性自由范围极为广泛,其作为发展目标体现了发展既是经济水平的增长,也是伦理价值的追求。

实质性自由的核心是“可行能力”,这一概念是森为如何确立贫困的信息基础,在对功利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行能力”是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功能性活动反映了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物或状态。一个人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反映了此人实际达到的成就,而可行能力集则反映此人有自由实现的自由:可供这个人选择的各种相互替代的功能性活动组合。

关于功能性组合的理论论述,布劳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中也有涉及。在社会交换中论述“权利—依赖”关系框架时,布劳认为一个人有四种形式可以保持其社会独立性:能够提供别人迫切需要的服务;对等交换服务;强迫他人提供服务以及寻求替代物。拥有的选择越多,则在交换过程中获得的权力越大,越能成为统治者。同理,在森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中拥有的选择能力越强,选择各种功能性活动的可能性越大,其自由程度也就越高,其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也相应更好。

2.工具性自由。森划分了5种不同的工具性自由,用于证明自由作为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些不同类型的权利和机会各自促进着一个人的一般性可行能力,同时也可以互相补充以增进人的可行能力和实质自由。

(1)政治自由。是指公民权利,是人们拥有的确定的应该由谁执政而且按什么原则来执政的机会,也包括监督并批评当局、拥有政治表达与出版言论自由、政党自由等等的可能性。政治自由的实证分析主要通过下的不同体制政府政策表现获得的。

(2)经济条件。指个人分别享有的为了消费、生产、交换的目的而运用经济资源的机会。经济条件是一种经济自由,人们拥有各种经济资源如劳动力、知识、土地、工具,市场机制为提供经济资源的自由组合提供了最好机会。森是市场经济的拥护者,认为市场经济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它相互交往并从事互利活动的一种安排,这对于经济自由的实现是最好的保障。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并非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而是由于信息藏匿、欠缺法规监管和不对称非法交易等政治和社会安排上。美国的黑奴劳动所得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黑奴仍出现逃跑的现象。在废奴后,即使庄园主开出了更高的薪酬水平,希冀以原有奴隶庄园方式进行生产,却无法实行。这种事例表明在经济效率和经济利益中依然有着经济自由的因素的存在。而市场经济体制是保障这种经济自由的基础制度。

(3)社会机会。指的是在社会教育、医疗保障及其他方面所实行的安排。这方面缺失所带来的问题是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不识字,不具备现代全球经济下所要求的一些基本条件,个人的经济参与与政治参与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被限制。联合国每年发表的人文发展指数中,也将成人识字率及大中小学综合入学率纳入考虑。

(4)透明性担保。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取决于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心及信息准确性的保证。吉登斯在论述现代化的影响时,提出了时空分离和“脱域”的观点,认为随着现代化交流工具的便捷,社会关系从地方性场景中“抽身而出”、又在无限的时空范围内再度联结。但这种关系的重新组合缺乏着透明性的担保,造成了“风险社会”的形成。眼下的次贷危机就是由于核查监管金融和商业安排上缺乏公众参与,使得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森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运作取决于强有力的价值规范体系,必须有坚实的法治基础来支持交易涉及的各种权利,有普遍的遵守行为准则来保证协议的履行。

(5)防护性保障。即社会安全网。各种具体风险集中到社会上会成为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因此可能发生动荡和冲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人们遇到风险、遭受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可以起到某种化解作用。而森认为民主制度的保障能够确保合理的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的实现,而这种状态的实现又是与其他的工具性自由所相联系的。

三、以自由为核心发展观的启发。

森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实质上是除去经济发展外,加入了更多的政治民主、社会机会获取、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了发展的最终目的,体现出了森一贯的思考人类福祉的学术旨趣。其思想对于福利经济学、古典自由主义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1.福利经济学。其哲学基础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功利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这种理论指向下对社会的评价有着三个组成部分:后果主义、福利主义和总量排序。

森认为这种计量福利的方式过于理想与宏观,往往在个人实际收入与运用收入而达到的处境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具体的福利分析和政策制定时,难以简单的通过总量排序来指导。个体的愿望和享受快乐的能力往往随着各种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这会影响到功利主义视野中的幸福量的考察。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相似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也影响着个体满足性和幸福感的实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个人的异质性、环境的多样性、社会氛围的差异、人际关系的差别和家庭内部的分配等。因而应当运用“可行性能力”来作为社会福利的考察点,运用“可行性能力方法”的评价性焦点既可以是实现了的功能性活动,即一个人实际能够做到的,也可以使拥有由可选择的可行能力集,即一个人的真实机会。可行性能力方法补充了福利经济学忽视的社会因素,使得社会福利的考察才能更为科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才能给予保证。

2.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个人财产的所有权是个人自由最重要的部分,强调自由放任的正常。诺齐克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国家的权力,国家只能作用于属于个人权利之外的活动空间,是个人的权利决定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及其职能。因而任何侵犯个人权利的国家行为都是不正当、不正义的。

这种极端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的信息基础也有着缺陷,它更像一种为自由而自由的政治主张,忽视了这种政治主张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对于许多更为实际的生存能力与自由也有着忽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是多方面的进步,而并非仅仅局限于民主制度方面。任何程度的恐慌状态,无论是大规模的恐慌,到经常性的营养不良,到地方性的、非极端的饥饿都能出现在完全自由权利的体制下。社会心理的的传导和制度安排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恐慌的规模。

3.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则强调更为宏大的社会背景。传统—现代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就是现代化,即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井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

“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边陲(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两个部分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核心国家通过不公正的贸易条件剥削边陲国家。这正是导致不发达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市场转型”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以市场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核心的社会改革。重点探讨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它侧重于社会转型的制度背景。

这些研究都是着眼于全球化,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而涉及具体的个体层面的思考显得相对较为稀缺。只是在发展社会学中的人格学派里,英格尔斯(a.inkeles)就现代性人格的研究中,涉及到了个体层面。这种强调宏观,以西方现代化为模板和参照的发展战略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片面强调经济发展,gdp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的内容。而在一定程度上民生方面的缺失,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森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扩大了发展的内涵。对于可行性能力的考察证明了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它应该还有着人的尊严、权利、自由、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对于制定发展政策来说,就必然要考虑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同步,以及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等。

同时,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观,更加强调国家或政府的社会关怀度。经济水平的提高,政治自由的实现,社会机会的平等,透明性保证的确立,以及防护性保障的健全,这些既是森提出的自由对于发展的工具,更是国家对于发展战略时所应涉及和兼顾的方面。这些工具性自由既能单方面的促进发展,也能组合实现促进功能。国家在保障这些工具性自由实现时,也必须考虑到如何使这些功能更好的组合以便促进发展,实现合力而非彼此消减。

四、总结

森的以自由为核心发展观的强调自由既是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更是实现发展的有效手段。实质性的自由体现在可行能力上,而工具性的自由则通过五个方面体现对发展的功能。这种发展观扩展了各门学科对于发展思考的信息基础,为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更科学的思考途径。

参考书目: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徐新:发展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篇9

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所以这也就要求中国的政治制度应当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文化的前提保障,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深入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下中国政治建设及文化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内涵及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政治制度的深入改革,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大大地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多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紧密相连,政治相互影响,文化相互冲击,世界历史被全面的袒露开来,各国的价值观相互撞击,相互冲突,价值观危机随着世界的融合在不断的加剧。因此,要在世界站稳脚跟,赢取发言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加强本国正确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前提保障,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所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当下世界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必要选择。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的分析探讨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实践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众多思想价值观占有核心地位且对其他价值观起到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必须有一个适用于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核心价值观是政治制度的灵魂支柱,所以正确的价值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思想导向和动力支撑。社会主义是中国运动和发展的产物,在一次次的革命运动中,中国摸索探求出一种适用于本国特殊国情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无论是从其理想、运动还是制度来说,都反映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其自身的价值选择具有独特性,与其他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质上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基本观点和综合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几千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追求的继续,其摒弃了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弊端,追求平等、和谐、自由、人道成为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诉求。社会主义起初只是一个美好的构想,但在中国不断的革命探求中,最终理想照进了现实,社会主义理论演变为真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多个国家的应用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愿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评判标准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且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满足这些基本理念才能被称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经济是政治实施的基础保障,政治是经济发展的思想导向,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主张人人平等,实行民主的政策,民主成为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推进中国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的核心价值即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基本指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退去以往落后、封建、腐朽的外衣,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的繁荣与富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破以往封建道德伦理对人性的束缚,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人性的解放与高度自由,这一美好愿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最终理想。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几点要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富强是实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前提保障,民族、文明、和谐、自由反作用于富强。1997年,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正式的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把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保障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在提升人们生存资料消费水平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和扩大国民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水准。所以国家富强成为社会和谐建设的前提保障,是民族发展的强大支撑,是实现公平公正的前提基础,文明、民族、和谐是社会实现富强后的最终追求和目标。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和谐自由,就必须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发展,富强、民主、文明是和谐、人性自由发展的前提保障。所以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真正的贯穿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就必须协调处理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几者的关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丰富内容,使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完善和成熟,从而有效的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通过字眼,能够清晰明了的知晓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来支撑和引导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核心价值观在众多价值观中占据核心位置,所有的价值观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区别一种文化形态与另一种文化形态的价值标准,是支撑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因为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脱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轨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照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是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思想产物,呼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其支撑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各个党派与祖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正确价值体系的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壮大的关键性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从广义上来说二者没有较大的区别,但从狭义上来看,二者所侧重的点各有不同。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有基本的理论框架支撑和明确具体的体系内容。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其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思想观念,侧重于综合价值理念的构建。从内容来看,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思想理念,他没有一个具体的理论构架,其较为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抽离出来的内核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素是围绕核心思想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像是肉体与灵魂的关系,灵魂支配肉体的一切行为活动,肉体的存在离不开灵魂的指引,倘若失去灵魂,那只能是一具行尸走肉,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反之,失去肉体的灵魂也将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再美好的理想也终将是一场幻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没有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无法催生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实践、不够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会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最终会使形成的体系漏洞百出,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纸上谈兵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其原有的存在意义。总而言之,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容分割,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都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在做出相应的体系变更和思想完善,其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更新的概念。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已经不单单停留在昨天,新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更高追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的发生质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满足了当下社会主义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现如今,世界的发展已经连接成一个整体,国家与国家之间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文化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撞击中,想要提升国家地位,增强国家力量,就必须坚守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要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所以现阶段我国要结合各个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世界发展的局势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这对于中国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时代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容和含义,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其规划出一个合理的发展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基础上,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其将来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今世界,继中国之后有些许国家采用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但各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有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及质量也会有所区别,错误的价值观念会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缓慢、停滞甚至崩溃的状况,然而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坚定的价值信念和信仰能够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良好运转,使得建设的主体能够保持积极的状态和蓬勃的朝气,其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动力,倘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这对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应当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确价值观不偏离现实发展的轨道,才能为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方面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家必须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的激流中,乘风破浪,稳步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为软硬实力发展提供基础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义务,只有将国民团结一致,聚拢人心,确立其共同的理想,树立共同的远大目标,才能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国民创造的热情,使其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有利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和文化建设的软实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到目前为止,已有众多的国家对本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申遗,近几年,申遗热和申遗门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国主流思想文化的交流冲击很容易使得一些国家丢失自我,本国文化被动摇、侵蚀,出现文化混乱和文化丢失的现象,一个国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质上是代表着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较高水平,软实力成为当下各国之间激烈竞争的武器。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软实力中最关键的部分,它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为本国公民的精神状态以及人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人心所向,有共同的社会制度建造的理想与愿望,对社会制度核心价值观的一直认同,才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提升软实力的水平。以此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国民精神建设的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中国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和前进的动力支持。有位学者曾经论述过,一个没有文化和精神支撑的国家是弱不禁风的,在世界激荡的洪流中,无法实现长久生存和发展,最终会成为时展和社会竞争的弃儿。所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还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进步,从而加快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让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几点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

[2]朱颖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12(05).

[3]高建生.科学发展观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重大启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篇10

这次政治工作会议是院党组同意召开的。同志们是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的政工干部,工作很辛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刚才,xx同志对去年的政治工作作了总结,这些成绩的取得,饱含着同志们的辛勤劳动,党组对政治工作是满意的。在这里,我代表市院党组向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市院党组十分重视政治工作,对今年的政治工作作了研究。xx同志对今年政治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没有更多要讲的,只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做好检察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要充分认识“实施二次创业,版权所有打造经济强市”战略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为党的经济建设中心和大局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在保护经济发展,为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随着形势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为大局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更新和充实。省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建设中原城市群和发展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使xx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实现中原崛起。xxx是中原崛起的x个城市群之一,市委提出了实施二次创业、打造经济强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经济上要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这就给我们检察机关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检察机关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找准服务的定位,通过履行职责,为实现市委提出的宏伟目标服务。检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检察工作紧密结合,围绕公正执法、服务大局这个主题开展政治工作,这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确立这一观念,如果不这样,思想认识就跟不上形势,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保障作用。

第二,充分认识民主法制建设对执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法制的完备,法律的健全,司法体制改革,这些都给检察机关的执法观念、执法水平、执法机制和执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在,法律越来越完备,执法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越来越高,这是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执法机关、执法人员的权力是很大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如果不公正执法,不在程序上严格限制,稍有出格或过分,就会给当事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不增强严格执法意识,不转变执法观念,执法水平不版权所有高,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检察政治工作必须充分认识民主法制建设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强化法制、纪律约束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干警树立与民主法制建设相适应的执法观念,保证检察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推动执法水平、执法效率的提高。

第三,充分认识“三个文明”建设对检察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在加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应当是包括了对国家管理活动及司法活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开展教育活动、检版权所有察机制改革等与政治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做好工作,一是要更新队伍管理观念,二是要创新队伍管理方式。关于更新队伍管理观念,要重点从以下几点理解:首先要树立队伍建设与办案的统一的观念。开展教育活动、加强队伍建设,最终要通过办案体现出来,队伍建设和办案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队伍建设好,才能办好案件。案件办不好,说队伍建设的再好也是空话。不能只强调一点,而忽视另一面,要把二者统一起来,这是政工部门要树立的一种观念。其次,要树立思想教育与制度规范相统一的观念。思想教育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但思想教育并不等于全部政治工作。要培养干警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思想教育是一个方面,同时也要靠制度规范。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保证良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调动干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治工作要在规范行为方面发挥作用,加强制度建设,靠制度规范。要把二者统一起来,才会有好的效果。这也是政治工作应树立的一种观念。第三,要树立出勤率与效率相统一的观念。对一个同志不能只看他是否按时上班,还要看他能干什么,在干些什么,干得怎么样,出勤是否出力,要把出勤与效率统一起来。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也要根据形势和任务,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好的办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