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十篇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十篇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9:12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篇1

教研方面

1.通过课堂检测、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及时了解本县区

线上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线上教学进度,指导

本学科教师做好线下线上教学的衔接工作,包括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衔接等。

2.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原,并对其进行精选,形成线上教

学精品资料库,并提供给本学科教师使用,以便学生结合

实际选择性回看,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温故

知新。

3.提炼线上教学、线上教研的工作经验,并将这些经验

与本县区教师分享。在线下教学的起始阶段,引导本县区

教师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工作经验,以便教师、学生能从统

上教学顺利地过渡到线下教学。

学校管理方面

4.对本校的线上教学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以准确

把握线上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及时了解线.上教学存在的

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师生解决问题,

巩固和提升线上教学效果。

5.结合各学科税上教学的进度和各单元的教学效果,调

整线下教学计划,做好线下教学计划与线上教学计划的有

效衔接,线下教学内容、方法与线上教学的衔接。

6.做好九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消除对中考复习的

焦虑。加强对九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不过度增加

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升教学效果。

7.针对学情做好集体补学和个体补学计划。准确了解未

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情况,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补学方案。

准确了解线上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情况,采取适当的补助

措施。

8.指导各学科教研组开展线下线上教学衔接研讨活动,

总结线上教研的经验并将其融入线下教研活动,建构形式

灵活、内容丰富的学科教研活动。

教师教学方面

9.对本学科线上教学情况进行悉心小结,对线上教学中

存在的不足要及时完善,为不适应线上学习的学生设计针

对性的补助措施。

10.结合学情和时间分配,调整好线下教学计划,线下

计划与线上计划进行有效对接的同时,要确保线下计划的

科学性与有效性。九年级的教师,更要结合线上教学实际

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好复习计划。

11.在线下教学的起始几周,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并抽

出时间对线上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12.关注本学科线上学习情况异常的学生,关注学习异

常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能及时对其开展心理疏导,使其尽

快适应线下学习。

13.做好各类资源的有效统整,使之成为资源库,并将

其提供给班级学生,助力学生的线下学习。

家长方面

14.引导孩子合理调整作息时间,让孩子的作息时间尽

快与线下学习对接。

15.引导孩子减少对电脑、手机以及电视等电子产品的

依赖。

16.在线下学习的起始几周,要充分关注孩子在校的学

习与交往情况,充分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充分关注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篇2

一、“单考单招”高职课程体系重构的意义

(一)“单考单招”是拓宽社会合理流动渠道的合理举措教育体制影响着社会流动,教育获取能实现社会流动。在职业学校求学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家庭,为中职教育设置单考单招的高考体制,就是为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多创造了一条职场进阶的阶梯。因此,中职单考单招制度的实施是拓宽社会合理流动渠道的有效举措。相对于实施范围较小的“3+2”或者5年一贯制的衔接模式而言,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如果选拔制度合理,还能有助于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

(二)“单考单招”是调节中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辅助手段目前,中职教育专业比例失调,工科类专业规模偏小,文经类专业规模偏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职业学校为了节省教育成本大量开设文秘、商务、会计等文经类专业。有的学生不顾就业市场的需求,往文经类专业挤。利用学生升学迫切的心情,适当扩大工科类单考单招的规模,约束文经类专业单考单招的录取比例(文经类的招生对象可以多让一点给普高毕业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变目前中职教育中工科类专业规模偏小的状况。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2011年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数量最多的也是财会类,然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统一的定位标准。从毕业要求获得的会计类证书而言,有的院校只要求考取会计从业证(与中职要求几乎相当),有的院校要求达到初级会计职称证书,还有的院校课程内容实际上就是会计师职称内容。通过市场调研,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去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可以减少教学消耗,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笔者将我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我市会计专业最好的一所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中职所开设的《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珠算》、《点钞》、《小键盘录入》、《会计单项模拟实训》等课程,高职全部开设,且内容重复,只是在《财务会计》课程中高职多了“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一节而已,会计电算化课程甚至采用了同一版本的教材。

(二)文化基础课衔接不畅,形成脱节由于对口招生所依据的中职文化课考试大纲要求明显低于普通高中,加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底子差,造成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但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采用统编教材,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致使中职生学习文化基础课困难,形成脱节现象,特别是英语与数学课程。

(三)高职专业技能训练不重视中职生近年来,高职院校重实践教学,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相反,由于对口单招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考试、轻技能考核,导致升学的中职生专业技能不扎实,笔者的调查与实践都印证了这点,并非“中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倒挂”。然而,高职的实训课教师认为学生之前都学过,反而不重视指导,结果导致学生似懂非懂。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畅的原因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上,就业和升学是一对矛盾。中职教育在单考单招制度的推动下,部分中职学校在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下,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升学的学生,免除专业实习,强化文化课及两三门高考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究其根源,与高职入学考试的要求偏离中职的培养目标也是分不开的。

(二)高职院校过分强调“高等教育”的属性由于受“学术形态”学校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倾向于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招收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当然,中职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也是不被高职院校看好的原因。然而,对大部分专业而言,“普高+高职”培养模式在教育制度的设计上,不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中职+高职”的教育制度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恰当之路。高职院校由于惯性思维,无视单考单招规模扩大的趋势,不重视中职生源,与中职学校也缺少交流的渠道,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了解甚少。在课程设计时往往以普高生为起点,以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内容,部分高职虽然考虑了中职生源,也仅仅是免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而已,实质还是与普高生采用同一教学计划,这是造成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文化课脱节的根本原因。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是造成“单考单招”中职生报到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四、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设想

(一)明确课程体系衔接遵循的原则(1)以就业为导向,贴近市场需求。广泛开展会计人才市场调查,把握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各自就业的岗位。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群的特点要求和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清晰地确定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同时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与确定教学内容。(2)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社会需要中职生充实生产劳动第一线,只有少部分毕业生继续升学。高职只有以中职为基础,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不致干扰影响中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而不是为了衔接,倒逼中职学校去迎合高职教育。(3)采用横纵延伸扩展模式。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会计人才需求显示从普通的出纳、收银员、统计员等上升到会计助理、会计主管、财务管理等中高级会计人才的强劲需求。中高职衔接可采用横纵延伸扩展的模式:横向上,增加不同岗位的会计知识和能力;纵向上,由于会计知识与能力是个逐层深入的过程,要求在中职的基础上提高、加深。(4)基于行业标准,“双证融通”。中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要将财政部有关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融合,实行双证书制度,但在职业资格的等级上中高职要合理确定,显示出不同的层次和要求,避免课程设置上的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

(二)将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衔接

(1)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分析。根据某招聘网站的会计人才招聘信息显示,2011年11-12月,会计及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信息有58565条,其中学历要求大专的有32198条,占55%,学历要求中技(含中专)的有6567条,占11%。总体上大专学历会计人才需求量是中专会计人才需求量的5倍,且核算记账岗位主要是大专学历,而相关岗位诸如收银、统计、仓管主要是中专学历。从具体的工作内容看,复杂一点的诸如审计、财务管理、总账报表等只适合专科学历以上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中职生只从事一些理论知识要求不高、技能操作熟练的岗位。

(2)会计职业教育层次划分。根据市场需求分析确定对应的会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如表1所示。在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博士层次合一;在高职(狭义的高职,特指专科层次的,非广义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对于中职生源达到毕业标准,除发放毕业证书外,还授予准学士学位证书。此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会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衔接。根据以上分析,可确定的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财务会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面向企业、事业单位,能在经营管理第一线从事企事业单位出纳、银行柜面服务等会计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等方面的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正确的专业认同,具备从事会计核算、常用财务会计软件应用、报表审计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初步具备助理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及职业能力,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中职阶段,因为部分学生职业还没有完全定位,对于不从事会计工作的,不强求获得会计从业证,但要具有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因为中职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就业教育,也要兼顾升学教育。在高职阶段,所有学生都要获得会计从业证,达到助理会计师水平,部分学生获取会计初级职称证书,但还没有达到高端人才的水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本科、研究生层次才能称得上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进行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一般来说,中职侧重培养一线经验型操作人才,对会计专业认知、制证登账、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化操作等是其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侧重培养一线策略性高技能人才,以中职为基础,扩展到复杂的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操作后的分析、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进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1)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理论模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规定,3a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5a,3B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5B,3a、3C与5B的课程不衔接,不能直接进入5B,需要经过一个“高中后非第三级教育”(介于3和5之间,称为第4层级教育)的补习,才可进入5B。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高职会计专业招收的中职生中,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占了大多数,所以从高职的入学标准来看,普高生和中职生都没有达到要求,而现行的教育体系中缺少第4层级教育,所以可以将高职的第一学年作为4B的补习教育,对普高生与中职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弥补各自的缺陷。此举符合教育规律,提高衔接质量。既避免了中职生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又加强了文化课的补习,更好地适应高职的学习。随着招生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也为中职后续教育、社会在职人员进修提供方便。

(2)与中职相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由于招收的中职生来源复杂,知识技能参差不齐,所以高职的第一学年适宜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来因材施教。设置的部分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见表2所示。这里的财务会计课程与中职按会计要素编写的财务会计课程不同,采用按会计岗位编写,内容也有拓展。整个课程的设置要改变学科本位的思想,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分为文化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由于会计岗位的层次递进非常明显,可采用“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能力课程划分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四阶段培养过程。高职会计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针对中职生源)见表3。

课程的设置、结构和内容上体现了高职的课程体系是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拓宽、拓高、拓深,解决了专业课重复、文化课脱节的问题,重视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

(一)转变观念,中职、高职是同类型高职教育要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自己的基础,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是与中职相衔接的学制,不能认为高职主要是解决普高生落榜的“安慰”教育。要重视中职生源,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层次上的提升,发挥高职的引领作用。

(二)注重衔接教材建设,落实课程设置以中职现行教材内容为基础,思考如何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职业能力、职业技术、职业技能方面有所提升,达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教材的编写上应吸收行业专家、企业人才和中职教师的参与。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建立中高职弹性学制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建立以学分制为主兼顾学年制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跨专业选课,打破不同层次的界限,实现学分互通,学生在中职阶段所获取的会计技能证书,高职应予认可,这样既能减少重复学习,又能提高中职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中高职师生的联系与交流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主动关注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兼职兼课、参与教研、培训教师等,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向中职教师学习针对中职生的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中职师生也可参观高校校园以及会计专业的实训室、了解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岗位,增强沟通,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吸引力。

六、结论

基于“单考单招”的学制衔接模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构建针对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第一线人才需求的变化,界定中高职会计专业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文化课不如普高生、专业技能水平下降的中职生源的现状为基础,应用iSCeD理论模型,构建了“双证融通”的高职会计专业“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清、部分课程重复与脱节的问题。衔接的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中高职师生加强交流,转变观念,重新统筹编写教材,建立学分制管理等措施。当然,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与学制结构衔接、招生政策的衔接是分不开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和大处着眼。另外,课程的衔接也不仅是专业课程的衔接,还要关注渗透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延续与衔接。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高校)研究课题“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有效衔接研究”(SCG35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8期。

[2]陈爱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内涵及其可行性分析》,《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4]魏敏:《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职教通讯》2004年第10期。

[5]赵志群:《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职教论坛》2002年第22期。

[6]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篇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会计专业职业能力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背景分析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江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高职教育对接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赣教发[2013]8号),大力推进我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一致得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使中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能够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我校作为江西省中高职衔接的首批试点院校,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进入实质性对接阶段。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架构上各自为阵,两者衔接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标准模糊不清、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结构因循陈规等。随着衔接工作的深入进行,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体系问题凸显,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现状

(一)国内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目前我国中高职学制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两阶段结构,中职阶段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阶段的高职学院,分别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学。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包括五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即学生在接受完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高职大专文凭。目前江西省试点的中高职衔接,采取的学制方式就是中高职直通式.通过这些衔接方式,其目的是利用制定的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使中职毕业生有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的权利,使他们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和后续的工作过程中终生受益,改变社会对中等职业“二流教育”和“断头教育”的不良声誉。

(二)我省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1.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主干核心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状况。我们在对江西省一些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会计专业两个阶段的教学计划中,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很多是重复的。例如,大多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税收基础、会计基本技能、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出纳实务、税收基础等。大多数高职学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经法规、审计、中国税制、会计电算化、常用财务软件应用技术等。中高职学校专业课重复率在80%以上,这既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又造成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会计技能课程倒挂。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高职阶段应该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延伸扩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过调查,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未能明显体现“高职高技能”的特征,甚至还不如中职,造成中高职技能训练“倒挂”现象。其原因是一些中职学校办学历史长,在实习与实训、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无论设备、师资,还是训练方法,都有较强的实力,造成高职与中职实践与技能课程“倒挂”的现象。

3.文化基础课程脱节。在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一些中职学校注重学生各种会计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基础课程,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对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要求较高,致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在高等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学习普遍吃力,再加上政、史、地等必要的人文知识缺乏,很多中职学生无法适应高职阶段的教学要求。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的原则

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应以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适应人才市场的社会需要为目标。在课程体系架构上,要体现不同阶段的差异。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实用原则

中高职教育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掌握所学专业的生产技能与职业素养。学生学习是以就业为目的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二)厚基础原则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才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职业学习,具备宽泛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复合技能,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课程设计中,教学计划应根据市场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更厚实,为学生后续的发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方向。中职教育阶段,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高职阶段,应适当开设英语、数学等文化基础课和人文素养课,对相关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与融合,强化特色和实用主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三)模块化原则

在中高职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趋势,在高职教育中,普高升学生源、中高职直通生源、五年一贯制生源等等,生源情况复杂,从文化素质到综合素质差异相差悬殊的现状,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在衔接中如果还是按照普高招生的常规教学,所有学生一个教学标准,势必造成按“短板”教学,收效甚微。因此,对于普高和中高职直通的不同学生,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模块化课程学习,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优劣互补,形成“长板”教学。

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为研究目标,探寻江西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模式,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课程设计。

(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

在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中,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的衔接,贯穿于中职和高职两个教育阶段的始终,将中职和高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特色。

1.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要求。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重学生基础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学课程应当重基础,强应用,使他们初步建立会计专业的职业概念。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熟练掌握珠算、点钞、计算器、小键盘录入操作等技能,熟悉我国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与准则,对中小企业能够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与核算工作。具有能适应相关岗位的收银、仓库保管、物流管理、现代服务外包等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使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进行出纳、电算会计、电子结算与电子报税等工作。

2.高职阶段的课程设计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高职教育以全面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素养为主,强化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实践,强创新。进一步掌握会计核算、相关的财经法规和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和审计等学科的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客观地分析服务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和会计职业技术能力。在教学管理上,积极探索和实施弹性学分制或“学分银行”,实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总体水平。

(二)从职业能力入手推进课程模块化

按照“职业能力主线”的思路,按实际工作的需要,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职业能力模块,首先包括基础要求模块,使职业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其次,设计应用模块和选修特色模块,适应弹性学分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此外,还应设计相应的选修提高和拓展模块,满足学生提升和发展以及后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模块化课程设计中,将模块化课程与职业能力和技能相对应,设计对应的单元课程。例如会计基本技能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我们可以将课程模块化相应的单元,如点钞模块、翻打传票模块、数字与文字书写,对企业财务会计类课程,分解为销不同阶段的模块,将凭证和账簿处理和与之相对应的实际工作能力衔接起来。模块化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会计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最终构成会计工作的职业能力。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建立系统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从职业上岗证至初中级资格证书,以及延伸专业的资格证书,明确中职阶段获得相关专业的上岗证书,高职阶段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坚持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的课程建设和设计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职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一般的做法是将实习安排在第三年,教学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该环节课程方案的开发与设计,进行校企合作融合,在实训环节中,学校聘请行业专家与骨干人员来讲授专业知识,根据会计业务流程进行课程教学,学生以学员、学徒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训中增强动手能力,通过多轮训练,将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真正落实“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考核的评价方面,可聘请他们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命题,建立试题库,实行考试与实践应用结合,打破传统的闭卷考试单一模式,用会计职业能力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结语

中高职衔接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规划,根据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和实践需求,开发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设置的标准,确立教学内容的依据、原则和评价方法,架构统一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使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邓润梅,黄睿.“以能力为中心”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教育学术期刊,2008.2.

[2]贺胜军.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思考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10.

[3]黄彬,焦小英.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路径职业教育理论2012.35.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有效 衔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①国内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进行20多年,取得一些进展,如何继续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仍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效、衔接的概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②

“衔接”的概念,解释为“事物之间的连接”。本文所指的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学制安排等方面密切配合、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过程。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衔接不适应。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初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医学临床实践操作技术的传授、训练,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③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中职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特别减少了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知识不适应高职的要求。我省中职护理专业虽只招参加中考的应届学生,但由于招生录取分数低,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即使想上高职,也无应考的知识和能力,造成中高职难以衔接。

4、中职教育的发展落后于高职教育。由于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导致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对学习感到失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流失。中职学生中出现的厌学与流失现象,使得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教学计划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和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中职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形式衔接,实际效果脱节④。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2、教学计划重复,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际够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完成中职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还增加中职的升学任务。努力推行“双证制”,采取阶梯递进的形式,即中职教育要求的护理学资格证书定位于初级,高职教育(尤其是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应定位于中级以上。⑤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三条主线方面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为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如中职护理专业删减了化学、物理、政治课程,增加了语文、英语的深度,提升学生素质同时利于备考高职。在高职课程设置上用“因材施教、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⑥如把高职护理专业的《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整合到一起,即:《特殊职业素质教育》,使高职教育既有针对性,又减少与中职教育低层次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师资队伍的衔接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医院的“护士、护师”,使中高职学校拥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教育模式的衔接

开展多种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和能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会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⑦⑧

5、其他方面的衔接

加强实习实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调整学制,把中职原来的“2+1”变为“1.5+1+0.5”,利于资格证书考试的复习准备,也利于中职升高职的考前准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用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和希望。⑨

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重要的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职业技能的衔接,真正做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邢晖有效探索中高职衔接“入口”和“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0,12,17。

[2]董学荣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重点科研规划课题,2010,10。

[3]王武林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4]杨黎明中职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培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理论框架模型研究[J].职教论坛,2006,4。

[5]侯银海谈职业院校模具预备技师人才的培养模式[J].河南职业技术学报,2009,3。

[6]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3。

[7]余祖光译学会做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篇5

关键词生物学;实践教学;专业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64-03

explorepracticaleducationSystemofBiolog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LiUYan,SHaoYan,ZHoUYulin,JianGDan,menGwei,tenGLirong,menGQingfan

abstractasthemainproblemexistinginthepracticeteachinglinkofbiology,sothe3,4,2,1practicaleducationsystemofbiologyisbuilt.itimprovesthepracticeinnovationability,employmentcompetitionabilit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potentialofstudents.

Keywordsbiology;practiceteaching;specializedexperiment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中,构建了“3个衔接、4个结合、2个融合、1个融通”的生物学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提升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2014年获得高等学校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生物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生物学类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和生态学四个本科专业。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虽然在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方面存在诸多交叉,但缺少交叉学科综合大实验项目的设计,缺乏与科研生产相衔接实验项目的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多以实验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实训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育特色不突出;专业实践教学队伍缺少高水平科研教师和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缺乏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实践教学队伍;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缺乏按人才培养特色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特别是理科高校缺乏校内实训基地,加之校外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少,学生实习难以进入生产的核心部位,无法得到科研生产实际操作训练[1-2]。

2“3个衔接”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专业特色和本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决定性因素。为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构建“3个衔接”专业实践教育体系。

专业实验内容与实训内容的衔接为了培养学生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实际应用能力,根据生物学各专业的特点,整合优化原有分散的技术、方法,科学设计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实验技术路线,使专业实验内容与实训实验内容衔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3]。

专业实践与科研生产实践相衔接培养学生具有进行科研、生产实战的能力,是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专业实践与科研生产实践内容的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此,在进行专业实践内容和技术路线设计时,加强专业实践与校外科研生产实习的衔接。

专业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相衔接为促进专业实践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每门专业实验课均设计有课程综合设计实验,学生根据选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内容,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二是研究创新实验(2学分)列入教学计划。大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项目、撰写研究论文或项目计划书等。三年级下学期到四年级上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继续项目研究。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进入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进行毕业论文工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创业精神。

3“4个结合”实践教育方法的建立

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贯彻,经过多年探索,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建立了“4个结合”实践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课内课外相结合在传承基础实验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实验内容的开放式教学。

一是强化大型仪器使用技术的开放训练。通过每学期开学前三周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专门训练专业实验涉及的仪器设备,经考核合格,发给仪器使用证,学生方可进行下一步实验。

二是加强专业实验项目的开放力度。部分专业综合大实验、实训实习实验、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采用开放式教学,学生根据自己时间安排来实验室完成实验。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团队意识、攻坚毅力、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内校外相结合从校内实训基地认知实习,到校外科研生产实习;从校内研究创新实验,到校外科研院所的科研训练;从校内动植物认知实习,到野外动植物实习基地实习;从校内生产实训实验,到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实习基地实践;从校内大学生创业计划训练,到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实战锻炼,使学生专业实践教育校内外有机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恰当应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技术辅助实践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的主流。针对生物学专业实践教学自身动态、连贯、微观等特点,根据不同实验内容采取不同表现形式。通过“网络交互课堂”,将生物学专业实验多媒体课件12个、网络课程3部、视频录像14个、模拟仿真实验2个和拓展资源在网上运行,用于学生预习、模拟实验、网络答疑、问题讨论、自测和实验教学效果反馈等,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

交流与讨论相结合搭建师生交流、讨论平台,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专业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每个实验后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成败原因,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二是组织生物学技能竞赛、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和生物与医药创业设计大赛等3项赛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是组织青年科学家论坛、校友报告会等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

4“2个融合”专业化实践教育队伍的组建

生物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科研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化的实践教学团队作保障,为此,队伍组建中注重引进与培养相融合、固定与流动相融合。

引进与培养相融合实践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学习来不断提高,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方面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实践教师,带动整个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培训,通过派出国内外进修交流、支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深入企业第一线实践等,提高专业实践教师整体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目前,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引进学科带头人4人,派到国内外进修与交流136人次,深入企业第一线生产实践培训21人次,教师承接企业开发项目12项,提升了团队整体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育人水平[4-5]。

固定与流动相融合生物学类专业实践教育,要求教师兼具专业知识和科研、生产实践经验。通过支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与设备对科研教师免费开放等措施,吸引8名高水平的科研教师参加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通过选聘11名科研院所和企业高级专家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实训与实习教学工作。现已初步建立起一支教育与管理理念先进、科研与生产经验丰富、固定与流动相融合的专业化实践教学团队。

5“1个融通”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是实践育人方案实施的重要支撑。为此,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搭建了专业、实训、实习和创新创业融通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平台:结合生物技术上游和下游技术应用特点,建立专业与校内实训融通的实践教学平台,承担本科生专业实验、认知实习、模拟生产实际训练、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教学条件平台:目前已建立野外实习基地3个,生产经营管理实习基地4个,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平台: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开放资源,校外2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3个科研院所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条件。三个平台相互融通、开放共享、集产学研功能于一体,使学生创新、创业和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形成科学、系统的过程[6]。

6结语

生物学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学科交叉复合,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吉林大学生物学类本科专业通过构建“3个衔接、4个结合、2个融合、1个融通”的生物学类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本科生承担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05项(部级64项),190篇(SCi、ei索引66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55项(获授权35项),获创新创业奖448项(省级以上152项)。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内涵建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优越条件,推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苏萌,陈利平.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14(7):194-195.

[2]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3]蒲小燕.对高校生物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64-65.

[4]刘艳,孟威,邵妍,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81-183.

[5]孟庆繁,林相友,孟威,等.实验室管理育人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1(8):80-82.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篇6

关键词:中职;高职;衔接模式;课程体系

1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几个问题

1.1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课程”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开设的各种专业与基础课程,通常以教学计划的形式体现出来。“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1.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我国当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相对独立性的衔接结构,即中职和高职根据国家规定的学制年限实施教育,学生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二为相对一体化的衔接结构,即中职与高职根据整体设计的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性衔接模式,如五年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纵向沟通等等。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

2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衔接模式

2.1学制衔接的模式

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和非学制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学制衔接是外延式的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的衔接模式。学制衔接又包括一贯制和分段式两种模式。

第一,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表现为在地推行的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招生、教学与管理模式。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连续学习五年。这种模式主要采取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为中职教育阶段,,即前三年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高职教育阶段,即即后两年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第二,分段式衔接模式。这种模式的学生先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任务,再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至三年,因此,这种模式有3+2或3+3两种。

2.2 非学制衔接的模式

第一,建立了有助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为我国职教发展指引了方向;剔除了不合理的规定,如对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使得中高职衔接有了前提和基础;政策还规定我国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使中高职衔接有了对接的更大的空间与机遇。

第二,促进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必须先满足入学条件,掌握中职阶段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这就迫使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高于中职阶段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愿意招收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优秀毕业生入校学习,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因此,促进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应改革。

 

;3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3.1中高职衔接的解决基本思路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从注重形式的衔接(比如学制的,衔接)到注重内涵的衔接(如课程的衔接)的发展。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现实的,有关行政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衔接的合理思想,并采取具体、明确、可行的内涵式衔接的保证性措施。因此,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3.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2.1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教育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00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05年版),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3.2.2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四是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总之,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如果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十分巨大的影响意义,最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育锋.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25).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篇7

一、2003年度工作总结

㈠、2003年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1、原煤产量:1-11月份计划74.5万吨,实际完成84.23万吨,完成计划的113.06%,同比减产0.26万吨,全年计划80万吨,预计完成91.73万吨,完成计划的114.66%,同比减产1.13万吨。

(1)、回采产量:1-11月份计划66.8万吨,实际完成76.68万吨,完成计划的114.79%,同比增产0.63万吨,全年计划72万吨,预计完成83.28万吨,完成计划的115.7%,同比减产0.43万吨。

(2)、掘进产量:1-11月份计划7.7万吨,实际完成7.56万吨,完成计划的98.2%,同比减产0.89万吨,全年计划8万吨,预计完成8.46万吨,完成计划的105.75%,同比减产0.69万吨。

2、总进尺:1-11月份计划15020米,实际完成16065米,完成计划的106.95%,同比多掘811米,增幅5.32%。全年计划16500米,预计完成17385米,完成计划的105.44%,同比多掘686米,增长4.1%。

(1)、开拓进尺:1-11月份计划729米,实际完成895米,完成计划的122.77%,同比多掘264米,增幅41.8%。全年计划800米,预计完成1005米,完成计划的125.63%,同比多掘297米,增长41.95%。

(2)、准备进尺:1-11月份1900米,实际完成1868米,完成计划的98.3%,同比少掘554米,降低21.87%。全年计划2000米,预计完成2008米,完成计划的100.4%,同比少掘474米,降低18.8%。

3、综合单产:月计划3.1579万吨,1-11月份实际完成3.5546万吨,完成计划的112.56%,同比提高4818吨,增幅15.68%,全年预计完成3.5万吨,完成计划的110.83%,同比提高4299吨,增幅14%。

4、综合单进:月计划176.3米,1-11月份实际完成191米,完成计划的108.34%,同比提高9.8米,增幅11.57%,全年预计完成190米,完成计划的107.8%,同比提高20.5米,增幅11.8%。

5、回采人效:全年计划134.83吨,1-11月份实际完成177.37吨,完成计划的133.55%,同比提高21.31吨,增幅13.66%,全年预计完成176.58吨,完成计划的130.96%,同比提高18.75吨,增幅11.88%。

6、掘进人效:全年计划2.07米,1-11月份实际完成2.62米,完成计划的126.57%,同比提高0.48米,增幅22.43%,全年预计完成2.60米,完成计划的125.6%,同比提高0.44米,增幅20.37%。

7、回采工效:全年计划14.0吨,1-11月份实际完成13.86吨,完成计划的99%,同比提高0.1吨,增幅0.7%,全年预计完成14.01吨,完成计划的100.07%,增幅0.7%。

8、掘进工效:全年计划0.18米,1-11月份实际完成0.2米,完成计划的111%,同比提高0.02米,增幅11%,全年预计完成0.195米,完成计划的108.3%,增幅8%。

㈡、2003年主要工作

1、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⑴、370工程:

①、指标完成情况:年计划800米,1-11月完成895米,全年预计完成1005米,完成年计划125.6%;具体上仓石门41米,井底大巷103米,皮带下山321米,轨道下山277米,下部车场102米,水仓105米,二联巷30米,下部煤仓及通风立眼26米。

②、370主要工程完成情况:一是完成370主暗斜井返修330米,行人斜巷起底80米,两部强力皮带基础及巷道铺底工程;二是两部强力皮带安装工程完成投用;三是临时排水系统650米6寸管路及临时配电点安装投用。

③、年末形象进度:到2003年末370水平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行。具体是370水平通风系统形成、主运输两部强力皮带、上部车场架线机车投运、370集中临时排水系统形成并投用。首采区首采面具备开工条件。

⑵、525准备工程:

年计划1000m,1-11月完成887m,全年预计完成1007m。具体是525轨道巷711m,皮带巷296m。

2、积极开展双建双达工作,使班组管理队伍建设形成规范

2003年围绕集团公司全面开展双建双达工作的要求,以建设标准化班组为载体,实施安全监管分离,推行工序流程化验收,强化旬检月验工作,成立"双建双达"领导组织机构,下达了"双建双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以人本管理为主,构建班组建设、工资分配机制,着眼于现场动态操作达标和质量达标的规范考核,使班组管理工作得到了规范和加强。

⑴、坚持月度"班组双建双达"考核,依据日常动态抽查考核、过程跟踪监督管理、旬检月验结果考核、班组内部管理考核四项考核,对采掘班组进行排名奖励,1-11月累计考核462个班组,表彰优秀班组232个,班组达优率50.21%,奖励金额29.6万元。激发了班组自身开展管理的热情,规范了班组考核程序,使班组管理向制度化迈进。

⑵、严格执行采掘工序流程化验收,由生产、安全业务科室、矿科两级小分队进行现场动态管理、流程验收执行考核情况进行检查,按照检查合格率分队进行月度排名考核,结果同队干、验收员安全绩效进行联责,推进了班组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⑶、改进旬检月验方式,坚持旬检月验专业大组统一行动,吸纳队组队干一级参与,实行以检代培、以检代会,促进了队组间的工作交流,并通过现场针对性的点评,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队干的标准化认识。

⑷、依靠安全监管,由安全员履行现场跟踪监督考核,实现了过程控制、过程把关、过程考核,有力地推进了动态双达标工作的深入开展。

⑸、加强职工培训,以班组长以上干部业余培训、职工脱产轮训的方式,提高基层骨干人员的质量标准化知识水平。全年对特殊工种、班组长、队干组织培训40期990人(其中矿组织培训21期709人、参与集团公司培训29期281人)。

3、专项治理及五项整顿进展情况

按照集团公司年度及各季度专项治理要求,结合三季度以来开展的五项整顿,积极制定实施考核方案。进展情况如下:

⑴、精品工程:

1-11月份完成10-304、1-1012、1-1014、1-1015及11-303采面采场支护及两巷管理达标工程;完成了11-3032、十采区轨道巷和525轨道巷掘进精品工程;完成了525轨道巷中运输精品工程。

⑵、专项治理:

①采面专项治理:

a、完成了采面端头及两巷管理,端头统一实行五对十梁,端头三角区形成抬棚支护。

b、采面上下安全出口实现"格网式封闭支护"。

c、完善了两面工序流程验收制度,规范了过程考核;并组织了采掘小队长、验收员、三职队干进行了理论培训和实施情况评比。

d、采面液压系统进行了规范管理,使用了自动配液装置,改用φ25大流量钢性液压管路,完成了大流量泵站应用,泵站实现了峒室化管理。

e、规范了移溜器使用,杜绝了移溜不规范现象。柱鞋全部采用热铸冲压球面式,减少了平底柱鞋支柱受力不平衡易损坏的情况。

②开掘专项治理:

a、积极推进"采掘一体化",在掘进时完成了顺槽皮带峒室、设备存放峒室、泵站峒室等,规范了缆线、管路吊挂。

b、开掘面全部实现了风动化,保证了高强支护的全面推广。

c、斜巷小运输全部采用25kw绞车运输淘汰了11.4kw绞车,普及了自制"夹板护轨式道岔",彻底淘汰简易道岔。

d、双锚支护巷道顶板离层监测到位,安设锚杆离层监测装置53套,监测拉力使用液压枕22个;对所有锚杆巷道实行监测数据的日常收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支护设计进行及时改变,巷道开口、拐弯全部实现了高强支护。

e、锚喷支护质量管理配备了岩芯钻取机、喷层强度拉拨仪、点荷载强度试验机等监测仪器,制作砼模块进行压力试验。

③中运输专项治理

消灭了非标道岔,治理轨道580m,改造更新了安全防跑车装置20套,施工水沟750m,整挂缆线管路8500m,使盘区中运输标准化基础得以巩固提高。

4、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总结一年来的生产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衔接紧张、生产组织不均衡稳定性差,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无炭柱和断层发育异常,衔接计划性差、生产稳定性差,采掘巷道施工设计变更频繁,巷道拐弯多环节多,采面圈定储量较小;不仅制约着单产单进的提高,而且直接导致矿井衔接不能按计划稳定开展,成为矿井衔接组织落实的突出矛盾。今年以来采掘生产揭露无炭柱45个密度达116个/km2,1米以上断层72条密度达75条/km2;1-11月共计圈定采面11个,圈定储量103.7万吨,实际采出76.67万吨,其中单面储量在5万吨以下的有3个。绕过构造掘进绕巷2138m(其中沿空留巷14次608m)。

⑵、采掘搬家倒面频繁,工程头绪多,点多面广线长,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大,1-11月共安装采面10次,结束采面8次,采面延长缩短搬家14次,采面初采初放16次,开掘搬家开口53次,贯通36次。

⑶、采掘装备落后,三化作业线普及推广后效果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也是造成衔接紧张的原因。

⑷、采掘两面质量标准化内涵水平虽有所提高,但距精品亮点和双建双达要求仍存在差距。

二、2004年工作思路及主要工作

㈠、工作思路:

确保一个投产、搞好两项改造、实施三项创新、实现四个提高。

1、确保一个投产:即确保370水平首采区首采面2004年9月1日投产;

2、搞好两项改造:即对455水平、525水平生产系统能力不能适应水平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的主要环节进行改造;

3、实施三项创新:即依靠技术进步,积极进行370轻放、525轻综、370综掘三项先进装备和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改善矿井采掘装备及工艺低效落后的现状,实现矿井生产技术内涵水平的不断提高;

4、实现四个提高:依靠加强基础管理、应用先进技术达到单产、单进水平两项指标的提高;依靠推行数字化考核,完善队组分配用人用工制度,还原队组对班组管理的主体职能,深化双建设双达标工作,实现班组管理水平和质量标准化内涵水平的双提高。

㈡、2004年度矿井生产格局调整及生产组织安排

1、指标计划:

原煤产量:90万吨;目标:100万吨

总进尺:17500米,其中:开拓900米,准备2300米;

综合单产:32051吨/个·月;综合单进:182米/个·月;

回采人效:162.70吨/人·月;掘进人效:1.944米/人·月;

2、2004年生产格局调整工作思路:

围绕370水平2004年9月1日投产,矿井生产格局到04年三季度由"两井口两水平两采区、两采六掘二开三准"转变为"两井口三水平三采区、三采六掘二开三准",形成三个采区三个采队分区生产格局;

立足370十一采区轻放、525三采区轻综、370综掘三项采掘装备升级,提高采掘生产技术水平。

3、队伍配置:

立足370水平投产,采掘比例按1:2配备,即三采六掘,准备头按两区2.5个头配备,370开拓两头保持长期生产。如此队伍配置仍维持03年"三采六掘二开三准"14个采掘头面,370首采区首采面不考虑增队,由十采二个准备头进入施工准备进尺、十采两个掘进头进入施工回采进尺。

采煤队:全年按2.5个头安排,十采区一个队、三采区一个队、十一采区0.5个队。即前半年370投产前一个采队兼顾矿井生产安装准备工程,370投产后形成三个采队分区生产格局。

开掘队:仍保持两开三准六掘十一个头。从年初即调整为平峒三采区一准两掘保一采,斜井十采区调整为两掘保一采,370调整为两开两准两掘保一采,(考虑370首采区18°下山施工、涌水影响,安排两准全力组织准备工程,待6月份一个准备头工程完成后转为三采区准备和回采绕巷施工)。

4、衔接产量进尺:

2004年矿井衔接产量安排105.8万吨(其中回采96.8万吨,掘进9万吨),衔接回采进尺14300米。

其中:采一队衔接产量47.3万吨,衔接进尺3400米,需衔接单进150米/头月;采二队衔接产量35.7万吨,衔接进尺5600米(含绕巷进尺1000米),需衔接单进170米/头月;采三队衔接产量13.8万吨,衔接进尺4800米(含绕巷进尺1000米),需衔接单进200米/头月。

㈢、环节系统改造工程安排:

为了确保2004年370水平首采区2#煤合并层轻放综采、525水平三采区轻型综采和370综掘三项技术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并确保其先进装备工艺高效生产效能的充分发挥,通过对现有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能力核定,确定2004年对不能满足平峒60万吨、斜井90万吨能力提升要求的主要生产系统进行改造,总费用预计1898万元。

1、项目及费用:

⑴、斜井455水平环节改造(总费用预计612.5万元):

①、455大巷1吨矿车需改为1.5吨底卸运输,投入150辆1.5吨矿车180万元,更换整流柜2台6万元,对455运输大巷宽度不足的384米进行巷修需120万元,大巷水沟570米返修18万元,2700米38kg/m的轨道更换85万元;

②、井底双翻笼需拆除安装1.5吨底卸站16万元,绕道水沟制作180米及640米轨道更换需46万元,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

③、主斜井强力皮带更换需90万元,给煤机更换5万元,机头基础施工15万元,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

④、斜井大巷人车投用峒室返修60米,铺轨安设照明120米需12万元。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

⑵、370水平投产系统工程(总费用预计1106万元):

①、370水平排水系统形成并投用,购置水泵4台,铺设φ325管路4800m,变压器3台,电缆5200米,开关等35台件,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总费用609.5万元。

②、斜井地面供电系统改造:由水电中心安排。

③、370水平运输系统形成并投用,两部皮带800m400万元,基础工程50万元,电气设备40万元,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总费用496.5万元。

⑶、平峒辅助运输系统改造工程(共计179.5万元):

平峒525轨道巷运输系统改造工程,需投用单轨无极绳两部110万元,巷修200米60万元,峒室施工6米3万元,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共计179.5万元。

2、工程安排及工期:

⑴、455大巷巷修:工程量384米;

⑵、455大巷换轨3340米,其中大巷重车道2700米,车场绕道640米;

⑶、455大巷水沟返修750米,其中大巷返修570米,车场绕道返修180米;

⑷、井底翻笼改造;

⑸、主斜井强力皮带改造。

以上工程调整和委外队伍合理安排从2004年2月1日开工至2004年6月30日完工。

㈣、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程施工组织,圆满完成370投产及两井口生产能力达产工作

1、工作目标:

具体情况:

⑴、370水平:首采区首采面2004年9月1日高标准投产,截止2003年12月底,370首采区首采面1-1102正巷具备开口条件,付巷距开口条件准备进尺还有120米,预计3月1日开口。370首采面1-1102设计总进尺1480米,单进150米/个·月,工期5个月,贯通时间2004年6月30日,安装期2个月,2004年9月1日高标准投产。

⑵、截止2003年12月底,370水平变电所水仓剩余开拓工程量470米,单进45米/个·月,工期5个月,工程完工2004年6月30日,安装期1个月,2004年8月1日370水平变电所水仓投运。

⑶、斜井455系统改造6月底高标准完成。

⑷、平峒525辅助运输系统改造3月底高标准结束。

2、主要措施:

⑴、成立技术管理专职机构(重点工程办),负责工程施工方案优化、施工队伍的协调配合、工程质量的验收把关、新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等日常管理工作,确保重点工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组织"四高标准如期落实;

⑵、继续推行重点工程项目责任制,由分管领导全面负责,采取联责抵押的办法,对所有班组长以上骨干人员进行联责;

⑶、立足阶段系统形成即投用,在年初投用主运输系统,并逐步投用综掘及三化普掘,确保工程高效组织;

⑷、生产口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工程组织上,全方位开展协调服务,积极为施工队组创造宽松便利的工作条件。

㈤、深入开展双建双达,加强班组管理,强化队伍建设:

1、工作思路:

2004年,在认真巩固2003年双建双达工作成绩的基础上,重点依靠规范班组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培养素质型员工、塑造学习型骨干班组、建设标准化重点队组,来深入开展双建设双达标工作。

2、主要措施:

⑴进一步健全双建双达管理体系,建立日常管理考核机制,明确分步达标规划。由分管领导全面负责,依靠专职人员动态抽查、安检人员跟踪考核、月度达标考核评比来推动双建双达管理考核规范化;

⑵进一步深入推行工序流程化验收考核工作,从验收员抓过程、班组长联结果、队干三职抓落实实行逐级负责制,明确责任,明确要求,明确考核,真正使工序流程化验收成为动态管理的一项主要措施来体现;二是开展工序间、岗位间过程监督制约,每道工序进行前由操作者对上一道工序结果进行验收,不合格的返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以此保证动态操作标准化。

⑶强化职工培训教育,以现场帮教、业余学习、脱产培训三结合开展职工教育工作,依靠完善的技师评聘程序,按季度对优秀员工进行重点培养、脱产培训、业余培训,每季末评定一次,受聘技师享受特殊津贴。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塑造素质型员工。

⑷认真落实专项治理、积极创建精品工程,分阶段达标并不断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提高质量标准化内涵水平的目的,实行选项立项制、项目责任制、指导验收制、成果巩固制几个环节的重点管理,促进专项成果和精品建设的良性发展。具体目标是采面克服地质因素100%达标,50%达精品;开掘面100%达标,60%达精品,在标准化基础上实现精品意识的提高。

⑸从抓队组分配管理入手,立足培养基层骨干管理人才,搞好队伍建设。由分管领导、业务科室重点联点联责,分阶段明确标准要求,明确目标计划,还原队组对班组全责管理职能,让队干从机械单纯的生产中解放出来,借助管理手段推动队组工作,充分发挥班组长的团结协调能力;积极开展重点队组的塑造工作,从而激发队组队干创造性工作的热情。以重点队组建设的幅射效应带动队组整体管理上水平;年内采掘开分三个系统分别塑造1个重点队组、全优队组。

㈥、依靠技术进步,改进工艺装备,提高生产能力,改善矿井技术水平:

1、工作目标:

围绕370轻放综采、综掘和525轻综应用,全面推行技术改革,实现装备、工艺升级,实现效率、效益增加,达到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经营内涵水平的目的。版权所有

2、主要措施:

⑴早动手,早准备,一季度起积极开展新技术新装备操作人员的培训,立足走出去学、坐下来听、请进来教的原则,搞好新工艺装备技术应用培训,做到有的放矢。

⑵明确370防治水、综采综掘单产单进水平提高作为2004年技术攻关项目来积极开展,达到装备更新的同时效率提高、效益增值的投入产出目的;力争达到综掘单进350米以上,轻放单产7万吨以上,轻综单产5万吨以上的目标。

⑶在技术装备更新的同时,在环节系统、施工工艺等方面积极开展小改小革创新,及时排除系统上、工艺上不适应新技术应用的因素,为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和高效运行创造条件。

㈦、需集团公司帮助解决的问题:

1、轻放、轻综、综掘前半年设备需组织到货,要求370轻放5月底到、525轻综3月底到、370综掘2月底到。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篇8

【关键词】中职高职课程衔接

一、引言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健全与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继续发挥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要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和沟通问题,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前提条件,课程衔接与专业衔接是核心,招考制度以及管理模式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突破口。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刚刚起步,各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针对机电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中高职学校分布的格局进行具体而有效的统筹规划,在培养目标衔接、课程设置衔接的基础上,持续进行了教材建设的衔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衔接、师资队伍建设的衔接等,使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从而走入稳步协调推进的轨道。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一)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解决课程重复设置问题

制定并出台国家课程标准,是应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困难和挑战。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协调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在改善教育质量的实践中发挥着导向、诊断、基准等作用,是连接教育质量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要做到以下椎悖阂皇枪家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应组织专家从宏观高度和顶层设计上,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改革要求等,为课程设置明确画线定界。二是中高职院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尤其是中高职学校的五年一贯制院校更应如此。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避复、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可以较好地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

三、准确定位和整合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课程内容重复是中高职课程问题的“顽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第一,要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要依据教育大众化和门槛降低的现实,从两个层次教育人才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普通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不同分界,然后再根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第二,要按层级和梯度原则甄选和细分课程内容。毋庸置疑,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的学历层级,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有区别的。应该有明确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尽管作为相邻层级它们又是联系贯通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来认真分检、细化、定位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再据此编写出各自应知、应会的教科书。

四、编写分类明确的中高职课程教材

编写分类明确的中高职课程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一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的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来编写。这样从源头上把握各自的编写尺度,厘定内容要求,编出的教材就会定位明确,区分度高,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第二,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是中高职教材改革的趋势,其特点是根据项目或模块重构教材体系,它以项目或模块的难易程度来编排其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点、知识点。当前一个项目介绍过的知识在后一项目再次出现时,就可以不必再次编写教材。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内容重复。第三,要重视教材运用的整合创新。“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烦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尽量将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降到最低。

五、结束语

本文在建立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效的衔接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把握整体,着眼大处,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中职与高职贯通体系的实现。

本文提出将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明确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所承担的培养目标和责任,解决当前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断层或重复问题,并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尝试,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47-52.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篇9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自考;衔接;课程考核

作者:王国明(湖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经验的沉淀与机制的完善,在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①。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逐步突显出来,这就直接要求为有意继续深造的中职毕业生搭建升学平台,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单纯为终结性教育的现状。

中高职自考衔接的诞生,正是为上述两者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在满足中国职成教改革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了个人学历、技能等多方面的提升。但由于中高职自考衔接模式又具有其自身的多种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学生助学等方面可有更广阔的空间需要发展。

一、中高职自考衔接项目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中高职自考衔接即学生在中职学校就读中专的同时,学习大专层次的课程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将中高等职业教育同自学考试结合起来,借助自考这种测评方式来检验学生在中高职学习阶段所掌握的课程知识,以科学合理地获得学生的终结性考核成绩。这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模式,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高职自考衔接项目所培养的对象均为成绩较为优异的中职院校生,他们相比普通学生在学习要求上更为严格,明确自己的毕业学历目标在准时完成三年中职学业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自学考试达标大专层次的课程考核,以获得大专学历[1](p28-34);高职院校作为自考的主考院校,安排课程的责任教师,为中职授课教师提供相应课程的教学信息;属于自主命题的部分自考课程,责任教师有权开展科学的自主考核方式,提高自考通过率,增加考生的自信心;中职学习计划与高职学习计划中的相同课程,可以采用高层次的学习考核成绩替换中职学习,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重复学习。

中高职自考衔接项目在这几年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高职课程衔接不够科学。大多数高职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要比中职教学内容更广[2](p39-42),涉及的知识点要更深,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了较大的难度。作为中职生,最好直接学习具有相同课程名的高职课程来替换掉部分中职课程,但这样就对中高职学习阶段中的衔接课程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教学要求,力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来适应学生。

第二,授课教师难于掌握部分自主命题课程的教学内容。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属于自考主考院校,能够确定多数自考课程的评定方式与考核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授课教师准确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但毕竟他们是刚开始熟悉高职类专业课程,很难在短时间内明确掌握好教学知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考通过率。

第三,学生自主学习性有待提高。中职学生相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上不是很高,也就存在较多的课余空闲时间。授课老师在课堂面授教学内容固然十分重要,但也需多多思考怎样来提供学生课余的学习积极性。

二、项目不足之处的解决方案

(一)开通网络助学服务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渗透到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其发挥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借助智能化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自考网络助学,这已成为广大考生所热崇的一种多媒体学习方式。网络环境可以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提供灵活、开放、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自主学习形式,实现个性化教育。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创建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开辟在线学习支持服务,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根据调查,目前全国各高校在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中100%开通了网络学习平台,自学考试的开通率超过60%,成人函授和全日制教育也在40%左右。由此可见,自学考试在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还有待更大的改进与提高。

针对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当前中高职衔接项目实施的状况,涉及到三县两区6所中职院校中的2000余在籍学生,同时每个学期开设课程的相关责任教师与授课教师的人数也很多,于是就对该网络学习平台在空间上与数量上的实践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具有学习方式自由、优秀师资共享、学习成本低廉三大优势[3](p44)。学习支持是指普通高校自学考试网络助学为自学考试学员解决学习困难和问题而提供的各种类型的帮助活动。能否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直接影响普通高校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质量。学习支持是网络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考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也是考生能否顺利通过国家考试的桥梁,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保证自学考试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学习支持关系着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生存与发展。

(二)优化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

现在无论是开展中职教育学习,还是高职专业深造,职业教育均以学生毕业后的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为目标,表现出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考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4](p106-108)。因此中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配合程度对引导学生今后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作为湖州地区骨干的中职艺术类学校,其学前教育大类是该校重点建设专业,每年为当地学前幼儿教育输送大量的人才。但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技能和学历层次的教育工作者很难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该校可凭借中高职自考衔接项目的实施为创新之举,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发展。长兴县在最近多年的经济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机械工业基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单单停留在普通机械的基本操作上,而更多转向了机械自动化控制与数控等新兴专业技能。长兴职业教育中心以此为发展新契机,改革原有的机械数控专业,积极参与到中高职试点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深造学习的机会,学历技能双丰收。

(三)完善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学习专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名称,可通过对比两者不难发现课程学习要求标准和内容具有较多的重复之处。科目重复表现在中高职课程名称相同的科目较多,像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相同率达较高[5](p70-71),而有些高职开设的课程要比中职细化很多;内容重复主要是在对中高职名称相同课程的内容进行对比后发现,知识点和技能点等重复率较大,一般重复率在30%-60%之间;教学任务、教学要求等大体相同,很难体现是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

因此在设置中高职专业的教学计划之前,应该就中职原有的计划与高职现行的计划进行全面的对比,将相同或相似的课程进行合并或扩充,如采用大专层次的课程来直接替换掉中专课程,最后以自考的考核成绩关联到两个学历层次中,这样既能完成学校既定的学业计划,又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质

授课教师作为中高职试点项目内的中间力量,担任着承上启下的使命,培养目标的提升需要中高职教师共同努力来实现[6](p17-19):既要深刻领会责任教师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教学内容,并及时承上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又要启下课堂传授学生课程专业知识,按时完成学业考核目标。

现在面授学生的老师主要是中职学校的专职课程教师,中高职课程若要实现真正的衔接就对他们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不仅需打破在中职学校沿用多年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而且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地调整课程专业变化,整合教学内容。现在随着中高职项目的大踏步推进,很多老师通过前期的课程培训与中期的课程教学,已深刻体会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不适合职业教育,但自身改革缺乏足够的勇气与信心。这时需要管理层通过举办教学研讨会、开创教学论坛等丰富形式来刺激授课教师接受新观念与新模式,提高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岗位随之变化,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也变化很快,这就要求院校根据岗位技能的培养要求变化,克服资金、设备、时间等各方面的不利因素,适时培训职业教育教师或者聘请相关技术人员来校授课。

(五)改进自主命题课程考核方式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试点高校,具有多数自考课程的自主考核权利,责任教师需根据课程的学习目标,确定科学的考核方案。现行的13个自考专业中,凡是具有实践考核的课程均属于自主命题课程,而多数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也归类到其中,由此可见自主考核课程涵盖面之广。

现在像学前教育专业中《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学前儿童健康活动设计(实)》、《学前儿童语言活动设计(实)》等实践课程的期末考核,责任教师一般采用书面答题的形式,要求学生两个小时之内在答题卷上完成两至三道具有实践操作背景的分析设计题。电子商务专业中的《电子商务概论(实)》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借助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中独立操作完成像网络营销推广、在线B2C购物等基本电子商务活动的技能,而该课程在期末的考核中也采用了书面答题形式,文字撰写操作流程。由此可见,对于实践性课程倘若仍然采取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不能完全依靠在校课堂上教师的面授[7](p304),更需注重学生在学习课程理论知识后,进入实习实训基地践行,或踏入实地企业亲身锻炼,以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经历与学习效果。而现阶段除了一些行业或者大企业所属的中高职院校由于隶属关系能得到企业本质上的支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外,一般的中高职院校均是依靠教师、学生或者学生家长来寻找实习实训岗位,其社会配合程度很低,经常出现实习实训岗位与其所学课程内容不符的现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需提高实践课程的社会融合性。基于以上分析,现提议自主命题课程的部分实践测试可以转型为在实地,如实习岗位、见习企业等,对基本操作的现场考核。

三、结语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教自考衔接协同发展

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自考衔接是贯彻落实教育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和全国考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发展纲要》精神,发挥自学考试制度优势,拓展职业教育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互补和共享,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和覆盖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一项重要实践。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教自考衔接沟通,一方面是中职教育教师成长、学生成材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也是高教自考面在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寻找持续发展的创新突破。

一、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衔接路径与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衔接路径与协同发展的现实客观条件分析

1.1高教自考作为一种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教育制度,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免试入学和无身份条件限制的特点,这为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无障碍衔接提供了实现的可能。高教自考与中职教育衔接,利用自学考试灵活开放的学习考试形式和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体体系,满足了广大中职学校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愿望。[1]

2.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职教育,实施了中职学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吸引了大量生源踊跃报考中职学校,中职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学生数量急剧扩张,仅江西省目前就有347所中职学校,在校生35万人。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在与高等院校毕业生同台就业竞争时学历处于劣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希望通过高教自考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愿望。另外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环境与普通高中学截然不同,中职学生环境相对宽松完全有时间和精力来保证完成继续学习深造。

3.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与高教自考开设专业有很多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课程内容基本相同,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装饰等专业,相同名称的专业之间,只是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另外两者开设的公共基础课都是按照教育部规定要求安排的,内容也基本一样。高教自考的开设专业课程往往就是中职开设专业课程的升级版。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所以说高教自学考试培养的人才层次恰好就打破了中职“断头”教育的困境,为中职学提高办学层次,培养具有高技能、高学历,适应现代工作岗位要求,具备更强的竞争力的“双高型”人才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4.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仅“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就投入26亿元助力中职校教师素质提高。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提高,预计到“十二五”末期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将提高到95%,“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将达到50%。目前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得益于“提高计划”的资助,普遍都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了硕士学位、有的还取得了博士学位。从上述情况来看中职教师除承担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外,完全具备辅导学生进行高教自考课程学习的能力。

2.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衔接路径与协同发展益处分析

2.1从终身学习的理念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能带动中职学生的学风、学习热情及学生的成就感。[2]

2.2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来看,明显比中职毕业要高一个层次,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竞争和就业后的发展。

2.3从学生的取得大学专科的时间上看,中高职自考衔接有着其他继续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他继续教育需要在完成中职3年的基础上,再进行最短

2.4年的大专学习,即需要5.5年才获得大专毕业证书。而中高职自考衔接,是在中职3年的学习过程中,融入高职自考大专的课程学习,二者同步进行,即只要3年就能同步获得中职和大专毕业证书,比原先缩短了2.5年时间,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工作,回报社会。

2.5从教师的角度看,既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实现了教师的事业成就感,进而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2.6从学校的角度看,既找到了自考生的生源,又拓展了自考发展的空间,促进了自考的可持续发展,中职教育与高职自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自考更接近企业,更接近社会,使高职自考和职业教育获得双赢效果。

二、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衔接路径与协同发展实施策略

中职与高教自考衔接不仅仅是简单的课程置换上,而是要科学地构建“中职与高职自考衔接整体性解决方案”,即从运行机制、专业构成、学习年限、课程体系、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设计,才能真正实现两类教育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

1.要健全机制体制,出台保障措施

要促使中职教育与高教自考无缝对接,十分有必要成立一个由教育考试主管部门、有关高校、专家学者及部分中职学校师生代表组成的议事协调机构,共同商讨拟定衔接沟通工作的指导方案,组织协调有关工作,具体涉及衔接课程科目的确定、衔接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衔接专业的考务组织等,要明确各方职责范围和权利义务,优化各个过程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制订出台衔接工作的保障制度和政策措施,扎实有效推进衔接工作顺利展开和落实。

2.要大力宣传引导,提升服务效能

中职教育和高教自考沟通衔接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教育改革的一项新的重大制度创新,广大师生了解与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该项工作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部门要与新闻媒体密切沟通,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政策等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工作。要提升服务效能,针对师生提出的建议与意见,要及时采取的措施,积极回应师生群众关切,争取各方理解、配合与支持。要推广代办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委托服务、延时服务等方式,构建多层次、全天候服务体系,积极为学校和办事师生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3.要改革课程体系和考核方式

中职教育和高教自考沟通衔接,就必须要突破传统高教自考以学科理论体系为主的应试教育课程体系,应围绕中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在进行衔接高教自考的课程体系中应更多地融入行业和企业要素,按照社会要求培养人才;更多地融入职业要素,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更多地融入实践要素,强调实践性,强化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要改革考核方式,中职与高教自考衔接可以实行区间学分制,允许中职学校学生在校取得的公共基础课的成绩,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免考。对中职与高教自考中相同或的相近课程,可研究制订学分认可办法给予免考;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由管理部门确认后可冲抵相关课程考试成绩,获得相应的高教自考相应学分。上述制度的施行,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充分调动学生踊跃报名参加衔接项目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大规模开展衔接项目的积极性、激活衔接项目活力,促进高教自考与中职教育沟通衔接的工作向纵深发展。

4.要打破学习年限制约,实施弹性学制

实施弹性学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可以试点用“3+X”学习模式,其中的“3”以中职教学为主,并同时渗透高教自考课程,学生在三年内通过所有课程考试并合格,在发给中职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更高层次的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若学生未能如期通过全部高教自学考试,在毕业后,可以先自行选择就业,保留高教自考学籍资格“X”年;允许学生边工作边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回校学校的教学活动,直至取得高教自考毕业证书为止。“X”可以是一年、两年或三年。“X”也指学习方式和地点灵活多样性。中职学校可采用面授、音像、组织学生参加网上课堂、网络课件教学和网上答疑等方式进行辅导,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时间选择技能训练、文体实践、创业实践来获取高教自考的实践学分。[3]

总之,高教自考与中职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应用技术类职业高级人才,构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是自学考试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中职学校贴近社会、拓展生存空间、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也为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提供重要的可靠途径,是一条特色鲜明的教育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杨进.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应当实现的十个转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i).

[2]张君第,贺庚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策略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2).

[3]薛平,王晓瑜.浙江省关于自学考试与职业学校教育沟通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