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期货行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9:06

有色金属期货行情篇1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通常是流动资产中所占比最大的项目,对企业经营特点的反映能力也强于其他的资产项目,其重大错报对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审计中许多复杂和重大的问题皆与存货相关。因此,存货审计常常是报表审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决定了可以利用金融杠杆进行投资炒作,也可以进行保值或融资,企业的利润表现与其价格的起落息息相关,因此,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价值和风险管理成为众多有色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因其价值大、风险高,且贸易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对其的内部审计既有普遍性的特点,又有个性化的需求。本文就以贸易公司内部审计实践为基础,结合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业务的特点和新业务模式下风险点,从内部审计角度来探讨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审计应关注的问题。

二、有色金属贸易模式及其风险点

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应用领域广,生产和消费规模较大,贸易量逐年增长。同时,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许多品种都有期货,价格透明度高,简单的低买高卖利润微薄。再者,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和良好的自然属性,也成为库存融资的首选。因此,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目前来看,贸易模式可以分为传统贸易和融资贸易两种。

传统贸易盈利模式为持货待涨或转手赚取差价。由于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大,稳定盈利风险高,贸易实践中多运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

融资贸易是以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为质物,资金需求者向银行或其他资金提供者出质从而获得贷款,在现实实践中,有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等形式。

(一)有色金属贸易中的风险点

由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环境尚未完全成熟,业务开展中暗藏着诸多风险。对于企业来讲,价格风险、敞口头寸风险、资金风险以及质押物风险等贸易融资中的重大风险点都与存货直接相关。

首先,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交易中,由于价格比较透明,购销双方多以期货价格为基础确定最终价格。在起伏波动的期货市场中,有效的管理价格风险,才能获取稳定的利润或者减少损失。

其次,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频繁,存货若有敞口,就会面临价格风险。锁定采购成本和销售利润,管控敞口头寸的规模和适时止损,对企业稳健经营至关重要。

第三,融出的资金是否获得等值的质押物,且当质押物价值变化低于融出资金额时,是否能够及时获取资金补充或有权处置质押物,以弥补资金损失,也是融出资金的重大风险点。

第四,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以质押物为基础,质押物的物权是否清晰、选择的质押物是否容易变现对融出资金企业具有很深的影响。

以上重大风险点,对有色金属贸易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和以后年度的经营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存货内部审计的重点

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企业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内控机制,而且要关注存货的价格形成,核实存货的数量以及所有权,确定存货价值是否真实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亏损。

(一)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风险防控和内部控制

企业要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大宗商品贸易业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选择可靠的、合适的业务模式、对风险大的业务模式选择规避;对业务涉及的存货、合同、应收及预付款项、客户信用、仓储库存与产权归属、货物或仓单质押担保、第三方监管等进行重点排查;梳理和完善大宗商品贸易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客户资质信用调查和后续跟踪管理制度,防止上下家均由同一人控制发生资金被套取;严禁开展无真实货物交易、无商品实物、无货权流转或原地库存的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贸易业务。

因此,对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的内部审计,首先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重大的风险因素,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风险防控机制,是否对贸易业务模式、风险评估、成本效益等进行分析,是否对系统性风险制定了应对措施。审计人员可以依据风险防控情况合理识别和评估财?毡ū碛泄卮婊跸钅康闹卮蟠肀ǚ缦铡?

其次,对大宗商品存货各个环节内控制度的制定以及执行情况开展审查,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实施审计:一是审查存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至少应当包括对收发货、收付款、审核审批、分级授权、监督制衡等关键环节的规范;二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执行,是否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

(二)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数量

内部审计人员要做好存货库存实物的监盘,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存货是否真实存在,是否与账面记录相符;还要获得相关证明文件,从而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存货拥有真实的所有权。在实地监盘时,要特别注意货到单未到、货发款未收、款收货未发以及抵押、质押、委托加工等各种情况是否做出记录,查找出账实不符的原因。

对利用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进行融资,尤其是仓单质押融资业务,重点要审查交货环节,是否实际控制货物以及货物流转,若只是处理、传递合同单据的“空转”贸易,则令其坚决杜绝。

(三)审查存货价格的形成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高度相关,可以提前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中多以“期货价格+升贴水”的交易模式定价。实践中,有月均价和点价两种基价选择方法。月均价即期货市场的月平均结算价,点价则随行就市,双方协商。如何运用基价主要取决于买卖双方的商定。

审查有色金属价格存货价格的形成,首先要关注基价的选择。从实践来看,月均价定价风险较小,点价风险较大。

其次,若选择点价,则要看买卖双方点价的权利,即由谁来决定在规定的期限内确定价格。如果被审计单位有点价权,则要关注是否按期点价,若延期点价,需向对方追加保证金,交纳延期费,则会增加点价成本。

再次,要关注点定的价格是否与市场价格差异较大。如有异常,则需要查找原因。

(四)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计价方法

存货计价存在可选择性,存货购入采用实际成本法,存货发出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被审计单位若不遵守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一贯性原则,随意变换存货计价方法,则可以达到调节销售成本、从而调节利润的目的。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中,存货实物形态通常由第三方监管,没有作弊空间,在有利润指标压力的企业中,年度内采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达到调节利润的做法最为常见。例如某公司年末铜出库结转方法由累计加权平均法改变为后进先出法,在市场价格单边下跌的情况下,就会造成销售成本减少,利润虚增。

其次,由于存货的形态及流转变化万千,价值结转与实务流转程序有一定的差异,若两者不一致,将影响到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若遭遇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尤其是在市场价格单边下跌的过程中,价值结转若与实务流转非同时期、同批次,也可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例如某公司某年12月份共出库5万吨铜,其中第一批5万吨采购均价为30,000元/吨,第二批5万吨采购均价为28,000元/吨,该企业日常采用月末一次移动加权平均法结转成本,12月分两次出库,而且先将第二批低价铜先出库,第二批高价铜后出库,此做法导致第二次移动加权平均基数变小,出库成本减少,当年利润增加。

第三,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物流、资金流与票据流通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货到款付票未到、货发款收票未开的存货不仅要核对账务与库存数量的差异,还要注意与预付账款、预收账款等科目核对,审查是否存在重复挂账,虚增存货与负债的现象。

第四,审查存货的期末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是否合理、准确,当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在价格单边下跌的过程中,若没有进行保值,则可能出现购销亏损的情况。内部审计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市场价格计提或提足减值准备,是否存在潜在的亏损。

第五,利用横向或纵向对比的方法,剔除价格上升下降因素,与近期或相近品牌、相近质量的存货相比价格是否合理,价格高出很多的应视为潜在的亏损。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有色贸易企业铝商品的销售价格审计时发现,当月销售价格多在12,000-15,000元/吨区间内,有几笔销售价格却为20,000-25,000元/吨,经查找原因,发现是该企业为完成年底销售收入指标,人为提高销售价格,拟在下一年度再进行回购。此业务造成当年利润虚高,形成下一年度的潜亏。

(五)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风险敞口

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具有成熟的期货市场,是构成整个金融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金融杠杆来进行投机、保值或融资,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备受许多企业青睐。为了规避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风险及融出资金风险,减少损失,关注大宗商品存货风险敞口便成为有色企业的日常功课。

内部审计对有色金属大宗商品风险敞口的审查,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审查是否建立了分级授权、限额审批、风险监控、适时止损的风险防控机制,以及风险防控机制是否在实际操作过程得到遵循。

第二,审查业务的流转过程,查看库存现货是否保值,保值量是否超过企业的风险承受度,是否存在存在投机头寸,提示风险敞口给企业带来的潜在盈亏。

第三,审查融出资金是否取得质押物,质押物权属是否完整、评估价值是否覆盖融出资金,以及质押物是否能够及时变现、质押物贬值是否有权处置等事项,确定融出的资金是否可以安全、完整的收回。

(六)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内部审计建议

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存货审计中发现的??题进行深入分析,诊断其产生的根源,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模式,对存货管理程序上的缺失和不当进行揭示,提出改进意见,使被审计单位通过落实内部审计建议,提高存货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以更好地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资产安全。

有色金属期货行情篇2

关键词:大宗商品有色金属行业股票市场

一、国际大宗商品变动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影响

(一)有色金属行业的基本面分析

2011年以来,主要金属价格走出震荡向下行情,截止到2011年12月2日止,伦敦金属交易所6种基本金属均为下跌,铝,铜,铅,锌跌幅在10%-20%之间,同期黄金,白银和原油价格分别上涨22.9%,6.4%,10.8%。而美元指数下跌1.3%。

图1-1基本金属价格走势(2011年以来)

基本金属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有色金属行业复苏动量放缓,需求减弱,今年以来,中国,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pmi指数出现下滑态势,并且中国,日本,欧元区都下降到了荣枯平衡线50以下,显示了经济复苏的动量在放缓,虽然美国制造业指数有所抑制,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下滑的趋势没改变的情况下,美国未来走势还有待观察。

然而小金属价格表现明显强于基本金属,稀土在经过上半年的大幅上涨后处于回调之中,但全年的涨幅依然比较大,图1-2,1-3。

图1-2主要稀土产品价格变化(2011年以来)

图1-3主要小金属价格变化(2011年以来)

从国际宏观经济形势来看,由于整体经济复苏动量放缓,导致对有色金属需求疲软,从而使有色金属价格有可能保持震荡格局。另外,由于欧美依然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新兴市场国家也逐渐加入宽松货币政策的行业,这些因素对金属价格形成正面影响。从整个国际形势看,如果欧洲的情况不进一步恶化而拖累全球的经济的情况下,基本有色金属下跌基本到位,稀土永磁及小金属由于刚性需求,仍有投资机会。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正在步入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上升势头比前几年有所减缓,随着经济的疲软,对有色金属的需求相对也在减弱。但总的情况仍然要好与同期的大盘指数。

图1-4我国有色金属与同期护深300指数的比较

2011年以来,随着经济的调整,在市场极度低迷,有色金属行业在随同大盘大幅回落之际,到2011年12月末,有色金属板块个股多数跌幅均超过20%,中长线投资者可逢低逐步布局该板块。由于经过市场的大幅调整,有色金属板块的估值己经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有色金属板块的投资价值也正在逐步凸显。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传导机制

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交易的商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具有金融属性,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不仅仅是生产的必须物资,也是重要的投资工具。在实体经济传导路径方面,大宗商品市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的成本路径来表现的,这个过程是相对缓慢的,有一定的时滞效应。而在金融经济传导路径方面,大宗商品是投资工具,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这种影响或正或负,并且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因此,仅仅通过实体经济路径,间接地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够的,还必须以金融市场的角度,直接地将它们放在一起来考虑。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改革的推进,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必然愈来愈紧密。

综上所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主要有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两条路径。而其中,实体经济路径是通过物价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发挥作用的;而金融经济路径是通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票市场相关性发挥作用的,理论上,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票市场投资者可以通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来分散投资风险,但是,由于金融市场制度上的特殊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可能并不一定十分显著。尽管如此,无论是哪条路径都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票市场的实际溢出效应到底怎样,需要进一步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来研究。

二、国际大宗商品变动与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变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选用路透CRB(CRB:CommodityResearchBureau)现货价格指数作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代表变量,选用有色金属(YS)代表股票市场变量,选择与CRB商品结构对应的国内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股的板块指数,分别收集了Cu:铜,al:铝,pb:铅,ni:镍,Zn:锌的板块指数来综合分析其对a股的总体影响。

本文采用自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的月度数据,共50个观测值。所有数据均是公开数据,其中,大宗商品价格(CRB)数据来自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官方网站,各板块的指数来自于东方则富通软件。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本文对所有数据做对数处理,并选用eViewS6.0做数据处理。

(二)实证检验过程

1、平稳性检验

本文选用的检验方法是单位根检验中的aDF检验方法,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取两者皆为最小值时的滞后阶数为最优滞后阶数,在此,选择的滞后阶数为2,相关的检验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aDF检验结果

由表2-1分析可以看出,上证指数YS、CRB指数以及各板块指数的月度数据序列均为不平稳的,但各组数据均满足一阶平稳,这说明变量之间存在某种长期的均衡关系。

2、格兰杰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来分析两个序列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本文要研究CRB指数对十上证综指YS以及各板块指数的影响,进而说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股市的影响,在此,选择二阶滞后,分析结果如表2-2:

表2-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得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除农林牧渔板块以外,CRB指数是上证指数、钢铁、煤炭、石油以及有色金属板块的Granger原因,因此,我们推断,长期趋势下,CRB的上涨会推动上证指数以及除农林牧渔板块之外以上各板块指数的上涨,而以上各板块大幅上涨的同时必然带动股指上扬。

3、协整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定协整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种稳定的线性组合,我们选择Johansen检验来分析变量的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分析结果如表2-3:

表2-3Johansen检验结果

通过协整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5%的显者水平下,trace统计中,统计量10.34小于临界值20.26,并且概率值0.133大于0.05,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而同理max-eigen统计也显不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则认为这些变量中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估计出的协整方程为

eCm=YS-0.1289CRB-3.11

(0.16)(0.0l)

从协整方程可以石出,CRB指数的增加会对上证指数产生正的效应,即在长期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引起我国a股市场的上涨。从另外一方而可以石出,国内的期货市场并没有有效地分散a股市场的风险,因此,a股市场易受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影响。

4、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检验并不能准确给出这些变量偏离它们共同的随机趋势时的调整力度,为此需要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考虑到本文的数据量有限,在此我们采用一阶滞后,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SHanGZHenG)=-0.297131245535*(SHanGZHenG(-1)0.365906621836*CRB(-1)-4.34004758151)-0.211605847649*D(SHanGZHenG(-L))0.512694612419*D(CRB(-1))-0.00654445349211

R2=0.8021aiC=-3.68SC=-3.52

可以观测到,上证指数YS与CRB指数的关系是成正相关的,后者增加必然引起上证指数的上涨,并且上证指数YS的增长幅度受上一期的增量的影响。误差修正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本模型所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的系数为-0.297,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的原则,表明短期的非均衡状态向长期的均衡状态趋近,上期的YS高于均衡值时,本期的YS涨幅则会下降;反之相反。从修正的相关系数大于0.8来看,误差修正的整体效果比较好。

(三)检验结果分析

第一,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我国的有色金属商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颇大。进而与之相对应的有色金属在国内股市的反应也比较明显。这种特点是由大宗商品的供给需求方式决定的。市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一般是应对经济增长的需要,即便形成了下跌趋势,其短期刚性需求却难以改变甚至仍然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增长。而且,大宗原材料市场往往会形成寡头效应。因此,相对于国内上市公司而言,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巨大波动时,国内相关资源类商品价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动。对于资源类板块的上游企业,由于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利好影响,其产品价格必然随之上升,公司利润增加,企业经营绩效大幅提升,表现为股价上涨,该板块的指数也会大幅上扬;而对于资源类板块下游公司而言,情况截然相反,由于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后期,对于各种资源已形成了刚性需求的局而,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下游公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一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那么必然引起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提高,国内企业在大宗商品定价权方而的被动地位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必然会受到严重冲击,在目前通胀处于高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业绩必然大幅下滑,财务状况不佳,利益受损,部分企业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破产清算,对应其股价下挫,拖累该板块指数表现,进而影响整个股票市场的表现。所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以上各板块的影响比较显著。

第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在长期内会化解其对我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股市的不利影响,但在短期内会产生显著负而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加快商品期货市场建设

从实体经济路径来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有正的均值溢出效应,也就是说,中国物价会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同方向波动。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独立性,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快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建设,这有利于扩大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进而提高中国期货市场的定价能力,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中国物价水平受制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状况。因此,对于主要的商品,就必须推出相应的期货合约。

(二)利用商品市场分散股票市场风险

由于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相关性较弱,因此,可以利用商品市场来分散股票市场风险。但是,目前由于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存在许多制度性的缺陷,导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股市投资者不能很好地利用中国期货市场来分散风险。因此,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中国期货市场的改革力度,从而使得股票市场的资金可以更为方便地流入到期货市场上。其中,介绍经纪商制度(introducingBroker,iB)可以起到这一作用,但是,目前中国期货法律却规定,只有当期货公司受证券公司控股、控制或受同一股东控股、控制时,证券公司才可以作为期货公司的介绍经纪商,而国内很多期货公司都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这实际上限制了期货公司通过证券公司发展业务。因此,应当适当放松介绍经纪商制度的管制,这样才能使得股票市场上的资金顺利地流入期货市场。

(三)推出期货市场指数化产品

即使介绍经纪商制度得以完善,仍然不能保证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能够很好地借助期货市场来分散风险,其原因在于期货市场上的交易制度与股票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只有机构投资者才具备期货市场投资风险的控制能力。为了使一般股票市场投资者都能参与到期货市场上,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推出期货市场指数化产品。商品期货指数化产品有三个优点:首先,商品期货指数更直观,方便投资者判断市场走势,投资操作上也更为简单,易于理解;其次,进行指数化产品交易更简单,这类似于股票市场上交易所指数型基金(etF基金)一样,因此股票市场参与者会更熟悉这一操作方法,而不用去理解复杂的期货市场交易规则;最后,利用商品期货指数,更容易进行相关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孙长华,丁浩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金融探讨、2011年第04期

[2]ChengF.Lee,Raymondm.LeutholdandJeane.Cordier.theStockmarketandtheCommodityFuturesmarket:Diversificationandarbitragepotential,Financialanalysisournoal[J].July-august7995,53-60

[3]Bartram,Sohnkem..theimpactofCommoditypriceRiskonFirmValue-anempiricalanalysisofCorporateCommoditypriceexposures[J].multinationalFinanceJournal,2005,vo1.9,no.3/4,pp.767-787

[4]masters,michaelw..areindexinvestorsDrivingupCommodityprices[J]2008

[5]张翼.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与中国物价变动的关系研究―基于CRB指数的实证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有色金属期货行情篇3

何玉良在北京工作了几十年,但对深圳有着特别的情感。他从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退休后,夏季住在北京,冬天则南下深圳,不时与当年老友聚会。

最近,他和司徒怀、郑元亨在深圳见了一次面,商量一本书的出版。

20年前,他们创建了中国1949年后第一个期货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被深圳市列入特区30年100件大事。郑元亨产生了出书纪念的想法。

当年的弄潮者们为此书欣然撰文。其中的最年轻者彭刚,当时还在中南工业大学读研究生,参与了金交所创建的理论研究。他这样形容与期货的初识:“人生若只如初见。”

但他们当年走得太快了。金交所的“准生证”是深圳市地方政府颁发的,成立3年后,中国证监会才将其列入了国家试点。令他们扼腕叹息的是,由于此后几年各地纷纷兴办期货交易所,经营水平良莠不齐,导致了证监会1998年对期货市场的整顿,金交所虽多方努力,还是被撤并。

1983年机构改革时,国务院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简称有色总公司),对全国有色金属的产供销、内外贸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时任供销运输部主任的何玉良主管全国有色金属的物资调配。

其时,国内实行价格双轨制。如电解铜的调拨价7000元每吨,市场价格则可能是2到3倍。当资源配置同时受“钱”和“权”的支配时,市场供需关系不明,价格也暴涨暴跌。

何玉良开始思考,中国能不能有自己的期货交易所?他首先想到了老牌金融中心上海,设想在那里以有色总公司的名义办一个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但当时浦东还没开放,政策不够,我们对期货也是一知半解,想法就搁置了。”

何玉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期货交易是1985年夏天。他出国考察后取道香港回国,有色总公司下属的深圳联合公司总经理司徒怀请他吃饭。

司徒怀在期货这一行被称为“师傅”。他研究国际期货市场,写了一本小册子《期货概论》,成为中国期货的启蒙读物。这一年,深圳联合公司设立了香港分公司,专营期货业务。

何玉良回到北京,便将成立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的计划提上了议程。

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深圳。这个被邓小平划了圈的地方,短短几年间,已经发展为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他就此事向总公司下属的生产企业的领导征求意见。他们持保留态度,提醒他:“国际上这一套风险太大,你可要考虑清楚。”

中国是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这样的大时代,不冒点风险不可能成事。何玉良思量着:“若是先汇报,风险将由总公司领导承担,顾忌就多了。我是技术出身,哪里都能有饭吃。找到人,先办起来。”

期货先行者齐聚深圳

何玉良首先找到的人,就是后来的金交所总经理郑元亨。

时任深圳联合公司下属贸易公司经理的郑元亨参观过慕名已久的伦敦金属交易所――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不足100平方米的交易厅,只有10多位交易员比划叫喊,每5分钟一轮,交易铜、铝、锌等7个品种,但这个小圈内形成的价格信息,却能即时传遍世界,影响整个国际市场的买卖。

“太精彩,太市场了!”郑元亨看罢这个场面,在笔记本上留下了一首小诗,“小小交易厅,围座经纪人。口喊手比划,生意即做成。价格传世界,管理极严明。期货风险高,操作要小心。”

何玉良与郑元亨一拍即合。他们计划,先筹建“深圳联营展销中心”,投石探路。

1986年8月,由30多家大中型有色金属企业投资并联营的深圳联营展销中心成立,何玉良担任董事长,郑元亨任经理。联营中心的目标很明确:第一,探索建立一个新型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第二,传播、普及期货交易知识。

不久,时任西北地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供销公司副经理的管焱彬也来到深圳,加入了这个团队。

经过深圳联营展销中心两年的试水,何玉良在供销运输部召开的“物资体制改革研讨会”上,提出了建立深圳有色金属市场的设想。他说:“会后老同志反复提醒我,企业办市场要有主管单位,一定要取得国家部委的支持。”

当时,包括有色金属在内的生产资料的调配归物资部管。但物资部的态度并不明确,这也为后来的麻烦埋下了伏笔。

但建立交易所得到了深圳市领导的支持。1990年8月,联营中心举办了三场关于建立有色金属交易所的研讨会。会议纪要里写着深圳市参会领导的意见:“交易所可行,大胆尝试。”

交易所成立的时机到了。

其时,中国生产资料市场正在放开。1989年,国务院总理批复了关于发展期货试点的文件。1990年10月12日,由财政部、物资部和国家体改委等8部委联合发起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以现货交易起步,试图在将来引进期货管理。

交易所成立

郑元亨的风格与何玉良如出一辙:干了再说。

1991年年初,筹备组向深圳市提出建立“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的请示,但没等批下来,郑元亨就紧锣密鼓地行动了。

为解决筹备资金的问题,何玉良从供销运输部调拨给郑元亨一批铜。郑以此赚了600万元,算是“搭了价格双轨制最后一班车”。

其中的300多万元用在了交易大厅的购置上。筹备组看中了华富路海外装饰大厦B座,买下了其中一层,共700多平方米,做交易大厅和办公室,当时的价格就已经是每平方米3250元。期货合约通常由出市代表在交易所场内公开喊价。筹备组原计划参照“伦敦腔”,口头喊价,无奈有的出市代表口音很重。很多广东人说普通话,分不清“买”和“卖”,极易造成混乱。尔后他们想出了“板书报价”的形式:出市代表依靠一面小黑板,报出买卖价格,再填单交易。

最伤脑筋的是交易规则、管理规定的起草。按照深圳市领导的说法:“先挖渠而后放水,水才能流畅。”

那时候还没有“证监会”,交易所的监察部门被定为深圳市贸易发展局。局长吴镝组织了答辩会,提出的基本问题有20多个,管焱彬等人一一作答。

当时深圳市各部门的认识并非一致。吴镝回忆,有些人提出,既然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是由一些国家部委联合兴办的,我们也可以效仿,由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办。但占上风的看法是,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办的期货市场才有活力。

1991年5月23日,深圳市政府批复了申请。仅10天后,筹备组就在市工商局办妥登记注册,领到了“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的营业执照。

6月10日,金交所宣布成立。联营中心的30多家企业,都成了它的会员单位。经过16家理事单位的推选,时任有色总公司分管副总经理的沃廷枢出任理事长,何玉良任常务副理事长,司徒怀任副理事长,郑元亨被聘任为总经理,管焱彬等为副总经理。

开闸放水

金交所成立了,但还不能开业,因为水闸还没有开:上报的交易规则、管理规定等,深圳市还没有颁布。

老同志们的担心成了现实,金交所遇到了麻烦。“当时的物资部部长柳随年对企业办市场还是不太同意。”何玉良说,“金交所一直在争取物资部的支持,成立之前还预留了一个高管的位置。”

但物资部没有“领情”。在他们看来,由包括他们在内的8部委发起的试点,才是正道。1991年6月7日,国家物资部体改司正式致函深圳市政府,提出生产资料市场不能由企业来办,应该归属物资主管部门。

听到这个消息,何玉良在北京坐不住了。机缘巧合,彭刚提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对期货有研究,也对金交所有所耳闻,想听取一次正式汇报。

7月10日上午,何玉良向国家体改委市场流通司司长杜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流通部副部长乔刚和研究员常清汇报了金交所的情况。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机关食堂吃午饭时,何玉良提出:“深圳市也很支持我们,但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乔刚说:“那我们就到深圳去看一看。”

7月24日,乔刚和常清一行前往深圳,参观了金交所出市代表培训班。乔刚在培训班上讲话:“金交所办在特区,这样的新事物要普及知识,要消除自觉和不自觉的抵制。”隔天,郑元亨陪常清到市政府,与贸发局吴镝等部门领导协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这次考察,让深圳市吃下了一粒定心丸。

7月31日,深圳市副市长李广镇召开市政府会议,讨论金交所的开业问题。会上几经激烈争论:工商局提出,必须由他们派人进驻金交所进行管理,并对每个交易合同加盖公章,因为这是现行规定;物价部门则认为,如果价格要放开,和其他省份有差别,就必须同他们协商。

李广镇在会上拍板,要求相关部门“克服障碍”。工商局不必加盖公章,交易价格也完全放开。但考虑到上级单位物资部的意见,金交所新增深圳市物资总公司参股。

李广镇特别强调:“我们是特区,适合发展市场经济、适合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事,就应该有突破,不能只考虑部门的利益。”

9月21日,深圳市政府下发了《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管理暂行规定》。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颁发的期货市场管理行政法规。12月7日,《深圳市有色金属交易所交易规则》正式颁布。

金交所终于可以正式开业了。

“别当了投机头子”

按照广东人的偏好,开业日期定在1992年1月18日,因为8就是“发”。

开业前一天,深圳市政府举行新闻会,李广镇主持。100多名媒体记者参加,问题都集中在“投机”这个焦点上。

会后,总公司一位部门领导在郑元亨耳边半开玩笑说:“要小心啊,别当了投机的头子。”

1月18日上午9点,开业典礼如期举行。

在“彩旗飘扬、气球升空、纸花遍地”中,穿着黑色西装、打着红色领带的郑元亨走进交易厅,和时任深圳市市长的郑良玉一起,敲响了金交所开业的第一槌。

在金交所上市的有8种金属:铜、铝、铅、锌、锡、镍、镁、锑。当天的交易采用了远期合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期货标准合约。几个月后,金交所推出了新中国第一张商品期货标准合约。

有色金属期货行情篇4

关键词:铜铸币金属货币货币贬值铸币税

一、中国铜铸币时期货币贬值的周期性

中国古代社会的金属货币,曾采用过铜、银、金,甚至铁、铅等多种铸币形式。但自西汉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铜铸币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因此在研究这段时期内的货币贬值情况时,铜铸币具有显然的代表性。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铜铸币的价值一直在膨胀、贬损、稳定三者间摆动。这种货币价值的波动性与社会发展的周期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发现,货币贬值与社会的动荡或分裂时期具有直观上的一种相关性。当社会处于动荡中的时候,货币经常发生贬值情况。这种货币贬值背后的动因则是政府力量或社会环境。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大部分的通货膨胀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社会动荡时期内。而大多数没有记载入表,数量更多、影响范围和力度较小的通货膨胀,也往往发生在王朝初期或王朝末期。而从总的时间长度来看,中国从秦汉至明清历史中的一大段,社会都处于货币贬值的状态下。

二、中国铜铸币贬值的直接原因

我们的解释路径围绕着货币贬值的本质:货币贬值的本质就在于其内在价值相对于名义价值的大大降低,这在铜铸币上的含义就是铜铸币金属材料的价值远远低于政府规定的其法定的价值,进而导致实际生活中货币公认价值的贬损,进而引发物价的飞涨。而围绕铜铸币贬值的本质,我们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货币贬值事件分析,可归类出三种导致铜铸币贬值的情况:货币重量贬损、货币成色改变以及虚价大钱的发行。

(一)铜铸币重量贬损

货币重量贬损主要体现在其钱体减重,金属重量低于名义重量的情况。以秦半两钱为例,据史料记载,秦朝时半两钱为12铢,到汉高祖时期的榆荚半两钱时,重量减到了3株。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改行8株钱,每枚实际大约只重2株到8株左右。到吕后六年,又采用五分钱,重2.4株。而汉文帝时则更轻了,文帝时最小的半两钱仅重0.17克据《史记・索引》记载,约等于1株的五分之一,等于秦半两的六十分之一。

而由图1的对比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来铜铸币减重前后的差别。左图秦半两钱中间方孔小,整体厚实;右图汉榆荚半两钱,中间方孔巨大,币薄而脆,重量大大低于左边秦半两钱。而秦末汉初时铜铸币的整体减重也导致了货币价值的大幅下跌,引起了市场上的物价飞涨,导致“米万钱,马匹百金”。千家驹、郭彦刚:《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

(二)铜铸币金属成色改变

金属成色的改变体现在社会流通货币的金属成色降低或人为使用劣质币材铸币导致的货币金属成分改变。这在铜铸币历史上主要体现为统治者或民间铸币者故意降低法定货币中的铜含量,大量使用铁、铅等材料铸造货币,有时甚至用泥铸币,而其中以铁钱为最为常见的低价钱。例如,南北朝梁武帝大规模铸造铁钱,引起通货膨胀。当时“所在铁钱,遂如丘山,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隋书・食货志》。

(三)虚价大钱的发行

虚价大钱的发行表现在铜钱的钱体和重量都有所增加,然而其法定价值却远远超出了其真实价值,导致通货贬值。表2为整理的从西汉至唐各朝代虚价大钱种类及其与当时基础货币的兑换比例:

我们重点来定量分析上表2中唐肃宗时期发行的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钱。探究“虚价”的特点到底时如何体现在这两种铜铸币上的,并由此推理该类虚价大钱对于市场交易的影响。从表2可知,乾元重宝:每千钱重十斤;重轮乾元钱:每千钱重二十斤;开元通宝每千钱重六斤四两。通过计算不难发现,乾元重宝重量是开元通宝的1.56倍,而币面价格是其10倍;重轮乾元重量是开元通宝的3.13倍,而币面价格是其50倍。因此乾元重宝的币面价格约为其真实价值(以重量计量)的6.41倍,重轮乾元币面价格约为其真实价值的15.97倍。币面价格大大高出了真价值。这也是虚价大钱的基本特征。

货币的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价值尺度。货币通过自身的币面价格来标识商品价格,而在铜铸币时代,货币自身的币面价格又与铜含量及钱币重量是直接挂钩的。毫无疑问,虚价大钱的发行对于商业贸易活动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三、中国铜铸币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

本文在开头曾经提到过,铜铸币的贬值周期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社会动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重量改变、货币成色改变和虚价大钱的发行这三种途径是作为统治者或民间控制货币价值的直接手段而造成货币贬值的。这三种直接原因的背后则是根本性的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归结来说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因素:

(一)从统治者个人角度

统治者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统治者通过铸造劣质货币或发行大钱的方式来榨取铸币税,从而起到掠夺民间财富,造成财富向统治阶层集中的结果。

(二)从财政危机角度

弥补政府财政亏空。当发生自然灾害(旱涝灾害等)时政府出于赈灾的目的需要筹集资金;战乱时期政府为了扩招军队,整顿军备需要大量开支。因此在遇到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因素时,政府现有财政往往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因此政府从扩大收入,弥补开支的角度征收铸币税,导致货币贬值。

(三)从民间铸币角度

政府放任民间铸钱,在不能保证市场有效、信息对称的前提下,会导致劣币盛行从而抬高物价。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即位后由于秦钱重难用,允许民间自行铸钱,结果导致私铸盛行成风,轻、小、劣币泛滥成灾,“半两”钱名实不一,贬值严重。

(四)从朝代更迭、分裂割据角度

朝代的频繁更迭以及不同政权的同时存在会导致货币名目繁杂,体系不一从而阻碍货币的统一和标准化进而导致贬值。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朝均曾铸钱,流通中货币名目繁多,币制非常紊乱,导致了货币流通中的极大不便。

(五)从商品流通角度

流通中商品的严重匮乏。对此粮食具有代表性。我国地域广阔,气候不稳定,加之传统农业技术落后,自然灾害严重的时候,粮食减产,全国上下的流通物资十分紧缺,这时,即使铜铸币是足值货币,也会出现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现象。

四、欧洲历史上的金属货币贬值

欧洲和中国一样,同样存在一个较长的金属货币使用时期。欧洲历史上的金属货币贬值原因一些与中国类似,比如战乱和社会动荡时期政府的战争融资以及弥补财政亏空的需要。也有一些与中国不同的地方,比如将通货膨胀作为国内债务违约的工具,有时甚至将其用于国际债务违约;更加显著的不同是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南美洲大量贵金属矿的发现和开采为欧洲带来的影响深远的通货贬值,它直接为西班牙带来了著名的价格革命。

(一)欧洲金属货币的贬值趋势

中国古代历史具有极强的循环性和周期性,甚至产生了由朝代更迭所表现出的王朝周期率。战乱动荡――和平发展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反复交替的过程。而铜铸币的价值好像也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不断在通货膨胀――钱荒中寻找着平衡点,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然而,欧洲金属货币价值的长期变化却好像并没有类似于中国古代币值的大起大落。从下列表中我们可以探究一二:

表3显示在1258―1799年之间,大量欧洲国家货币减值的市场和规模。它显示了欧洲国家在这一段时间内经历了普遍的货币贬值过程,之后我们会了解到,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各国君主控制的变质。因此这也反映了欧洲君主在通过货币贬值实施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方便取得的巨大的成功。

而图2则为我们呈现了欧洲法币化进程中,其货币平均含银量的一个下跌趋势。

以上种种数据都为我们表明,不同于中国铜铸币价值的起起落落,欧洲金属货币,尤其是银币,从长期来看,是处于一个贬值通道的,银的含量逐渐下降。

(二)欧洲金属货币贬值的原因

1.偿还公共债务。欧洲的统治者曾利用货币贬值作为国内债务违约甚至国际债务违约的有力工具。鉴于欧洲历史上借贷行为的平常性和欧洲各国之间关系的紧密而复杂,这种通过通货膨胀进行债务违约的方式应该是可行而且普遍的。事实上,欧洲国王、皇帝及其他统治者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方式逃避、废弃债务的事件历史早有记载。本文列举一个欧洲早期违约史见thistimeisDifferenceChapter11:公元前4世纪希腊叙拉古暴君狄奥尼西奥斯见winkler(1928)曾用期票的方式向其臣民借款,并颁布法令固定所有流通现金都要上缴政府。在汇集所有金属硬币金属硬币应为德拉马克(希腊货币单位)后,狄奥尼西奥斯将每一单位硬币标记为两单位,并用该收益偿还债务。虽然本文没有搜集到这一时期的货币价值数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上文理论直观的推论到在暴君实行这一荒唐行为后货币必将大幅贬值,而总体物价将飙升100%以上(考虑到当时的金融混乱以及战争的不确定性因素)。

而在以后的历史中,包括英国亨利八世在内的众多欧洲统治者走在力图降低货币价值,只是不像狄奥尼西奥斯那样极端。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甚至消除未偿还的公共债务的实际价值。

2.战争融资。这点同之前描述的中国古代政府募集财政资金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方式很像。欧洲国家也通过发行大量货币募集战争资金。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俄国卢布和w地利十字币都经历了大幅的贬值过程。这一过程的发生原因在于两国政府在战争期间发行了大量不足值货币以筹集战争资金。其中,在战争最为激烈的年份,1812年奥地利的货币贬值了55%。

3.全球大型贵金属矿的发现。这一原因是任何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所不具备的导致货币贬值的重要原因。如果从15世纪前欧洲的视角来看的话,这其实是一个明显的外生因素。然而就是这个外生因素,成为了加速欧洲货币贬值的重要原因。在从历史视角解释新的金银铜矿发现对于其货币价值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当代全球的银矿分布:

其中,美洲的探明银储量占到了全世界的54%,而南美占到了40%。可见,南美地区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银矿产地。同时我们没有列明的还有大量金矿和铜矿,全球一大部分的金、铜矿也出自南美洲。

在1495年以后,欧洲新增的全部贵金属中有85%来自新大陆邹亘:大帆船贸易的两端――16-18世纪白银流入西欧与中国的影响(这里指美洲)。在1500―1800年期间,流入欧洲的白银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据统计,从1500到1520年,欧洲货币存量翻了一番;1520―1550年又翻了一番;在1550―1600年间,可能再次翻了一番。总体来看,1500―1800年这一时期美洲贵金属的输入量是16世纪初欧洲货币存量的5倍。邹亘:大帆船贸易的两端――16-18世纪白银流入西欧与中国的影响而这样巨量的美洲贵金属供给可想而知,必然导致欧洲出现货币的大幅贬值和物价的总体上升。例如,西班牙首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价格革命”,在15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年间,西班牙物价上涨了4倍多,而伴随着贵金属向周边国家的流入,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物价也出现了大幅波动。在1500―1600年间,欧洲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了2―3倍。当时金银的大量流入几乎是导致货币快速贬值的“主要且几乎是唯一的原因”a.e.门罗:《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五、中欧金属货币贬值成因比较分析

之前的论述其实已经详尽的分别了中国和欧洲历史上金属货币贬值的推动因素。从上文论述中我们能够发现中国铜铸币贬值和欧洲金属货币贬值的一些相似推动因素,包括:统治者的私欲造成的财富转移;政府财政开支的必然性等。

然而,我们更要关注他们的不同之处。本文总结的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欧洲君主与民众间存在着债券债务关系(例如希腊时期的政府票据),在这个关系中政府经常充当借债方,因此政府经常希望通过收取铸币税的方式变相降低甚至消除公共债务压力,而这在中国历史上好像并不多见。二是15―16世纪的欧洲全球扩张时代美洲大型贵金属矿的发现和开采为欧洲带来的巨量金银贵金属,从而导致了欧洲本地货币的快速贬值,这一点在中国铜铸币时代体现的不是特别明显,而真正要研究中国面临的类似问题,则应选择清代白银流入中国这一段历史时期进行研究。

另外本文可能没有涉及到的研究点可能在于欧洲的法币化进程带来的欧洲金属货币的贬值,这一点与中国古代纸币的关系。不过从既有常识来看,中国古代以宋交子为代表的纸币并非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纸币,这点与欧洲法币化进程中政府强制民众使用的信用货币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他们各自对于金属货币价值的影响方面和程度可能也不尽相同。

下面将上文所述中国铜铸币、欧洲金属货币各自贬值原因总结成表4方便对照:

本研究内容的核心在于通过分别分析中国、欧洲金属货币贬值各自的成因并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总结出东西方两大货币体系中某一现象的共性和差异,不拘泥于一个国家之内,而通过跨国比较研究对世界货币史有一个更宏观的把握,也以此更好地了解中国和自身的货币体系乃至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泱.中国古代铜铸币货币贬值的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2]张善熙.历代通货膨胀及其治理策略[J].中华文化论坛,1997(1).

[3]何平.中历史上的钱荒[J].中国学术电子期刊.

[4]何平,林琳.中国古代铜铸币流通领域“短陌”现象的起源及其性质研究[J].中国学术电子期刊.

[5](美)唐・帕尔伯格.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6]纪昕.中英货币结构比较研究(1066―1911)[D].东北师范大学,2014.

[7](美)卡门・m・哈姆莱特,肯尼斯・S・罗格夫.这次不一样[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8]邹亘.大帆船贸易的两端――16-18世纪白银流入西欧与中国的影响[J].清华大学,2005.

有色金属期货行情篇5

尽管对中国期货交易所的毁多于誉,但对即将诞生的上海期货交易所,业内外许多人士都表示看好,因为那里有中国期货市场的安慰――原上海金属交易所。

在新落成的“上海期货交易市场”大厦9层,记者采访了原上海金属交易所总裁胡岳征先生。胡先生是1991年11月11日到当时的金交所筹备处报到的,既是期货专家,又是有色金属专家。他经历了上海金属交易所筹建至今的一切发展和变化,也目睹了中国期货市场的种种风暴和动荡。

“期货市场能不能办成功,一是看它的功能是否能发挥出来,二是看它是否办得规范。”胡先生看上去极温和,但行事似乎很果断,连寒暄都没有,开场一句中的,

江西铜业是中国最大的铜企业,也是金交所的会员,它的老总最近总结了进入期货市场后给企业带来的四大好处:

一是价格信号离不开交易所,交易所上午9点开始交易,江西铜业10点便开始挂牌,按金交所的价格卖铜。二是回避风险离不开交易所,去年国际上铜价走低,江西铜业通过做期货保值,减少了6000万元到8000万元的损失。三是企业如今做到了产销率100%,资金回收率100%;前一个100%在资源紧张时没有期货市场尚可办到,但后一个没有期货市场绝对做不到。四是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高,金交所对商品质量有严格的规范的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商品要被降级甚至不能在交易所注册交货。现在许多企业把产品能在金交所评为一类品看得比拿国家金牌都重,因为这是真正的市场认可。

这能够解释,为什么从1995年开始,国家计委连着4年向全国各省市计委和有色企业发文,宣布以金交所的期货价作为统配资源生产的指导价;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人们纷纷避期货市场而远之的时候,我国大部分铜企业进入了上海金交所。

这让人看到了中国期货市场的阳光。但毕竟是冬日里的阳光,它也曾斗过严寒――曾有大户提出过替金交所把交易规模做大,但提出了限制交割的条件。

“金交所的回答只有两个字:不干。因为那一定是“死亡”的大,而不是发展的大。有人操纵,制造一个价格,这算什么市场?办市场到底为什么?不是为自己呀!”胡岳征说的那么自然,金交所干的又是那么坚决;然而谁能想象,在当年的市场氛围中,这简直就等于是自杀。

但金交所没有死,反而一天天成长壮大起来。

很多中国人都想不到,目前,上海金属交易所已跃入世界排行榜的前三名,它的交易量一般排在英美之后,正逐渐接近美国。如今,英、美、中这三个市场已经形成了全球的三足鼎立:伦敦休市时美国开市,美国休市中国开市,中国休市时伦敦又敲锣开市了。而且这三个市场的价格都是通的。

据悉,国外想做上海金属交易所会员的企业很多,来中国考察者络绎不绝,有的甚至来了十几二十次。他们认为,金交所从规范程度来说已经具有了国际水准。另外,由于亚洲的崛起,世界有色金属最有前途的市场恐怕是上海金属交易所。去年,全世界最大的三个铜企业的老总都来过。

上海金属交易所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办期货市场一要非常严格,二要非常公正。”据说,当创建金交所时立过汗马功劳的的副理事长单位违约时,他们都是照查处不误。

到底是要规范还是要交易量?这是过去几年每一个期货交易所都躲不开的难题。金交所也曾有过一次逼仓,领导班子当时是全体出动,一个个做工作,最后胡岳征亲自到交易厅宣布,谁最后违约,金交所肯定是要严厉处罚。结果险情马上减小。那也成为金交所惟一一次逼仓,还没成功。

金交所自开业7年来进行了25000亿元的交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起三角债,做到了100%履约。这在中国的期货交易所中是罕见的。

大概因为谈得兴奋,记者忘记了“只谈规范不谈发展”的“戒律”,竟斗胆请胡先生谈谈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前景怎么样?金融期货前景怎么样?胡先生也没有丝毫躲闪,认真地回答说:“市场前途主要取决于它的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出来,市场管理是否规范。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搞好,眼光不要太近。”

有色金属期货行情篇6

美元达创新低并没有进一步刺激大宗商品期货集体走高。9月12日,除了黄金期货独自创下历史收盘价新高外,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期货品种纷纷出现审“美”疲劳,不仅对美元的“六连阴”熟视无睹,且各大品种期价全线出现回落。

分析人士认为,出现这一少见的商品与美元共振现象,意味着前期以“金融属性”主导的商品“资金市”基本结束,大宗商品有望重新向“商品属性”主导的“供需市”回归。

黄金“孤独”创新高

国际金价9月12日创下历史收盘价格新高,因美元兑欧元下跌至一年新低点,且美元指数已经是连续第六日收阴,提升了黄金的投资吸引力。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黄金收高9.50美元,至每盎司1004.90美元,创新近月合约收盘高点,前次记录高点为2008年3月18日所创的1003.20美元。12月合约上涨9.60美元,收于每盎司1006.40美元,当日高点为1013.70。

外汇方面,美元连续第四天下跌,欧元盘中上涨至1.4634美元,创去年9月以来高点。美元指数下跌0.2%至76.636。分析师认为,美元进一步下跌,支撑了黄金上涨。由于SpDR黄金信托基金(全球最大的黄金etF)9月11日持有黄金仍为1077.63吨,连续第四天持平,市场普遍认为是美元指数的作用。

不过,黄金创下收盘价新高以及美元指数的下挫,并没有“呼应”大宗商品跟风走强。原油、有色金属的品种反而出现了下滑。9月12日,纽约商业交易所10月原油期货下滑2.65美元,收每桶69.29美元;伦敦金属交易所三个月期铜收报每吨6250美元,下滑44美元/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1月大豆期货2.53%,至903美分/蒲式耳收盘。

国内市场方面走势同样疲弱,9月12日仅有上海黄金期货、郑州白糖和棉花期货以及大连塑料期货上涨,其余各品种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挫,沪铜锌等主要工业品期货更是跌幅居前。

重归“商品属性”

业内人士认为,商品市场出现审“美”疲劳,表明商品“金融属性”主导的行情有望结束,下一步将重新向供需基本面为主导的商品“属性回归”,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品涨势就此见顶,宏观经济有利形势仍将对商品构成支撑。

“短线调整并不意味着大宗商品涨势结束,较为充裕的资金面和有利的经济数据将支撑商品,尤其是工业品重新挑战新高”,长江期货上海营业部总经理施兴祥说。

有色金属期货行情篇7

关键词:美元;石油;金属价格;VaR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073177);中南大学优博扶持和论文创新基金项目(CX2010B066);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2011ZK2043);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20090162120086);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0YJCZH123)。

作者简介:黄健柏(1954-),男,湖南郴州人,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金融工程、企业理论等研究;程慧(1985-),女,贵州都匀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郭尧琦(1982-),男,河南郑州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邵留国(1979-),男,山东济宁人,中南大学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3-0045-05收稿日期:2011-07-27

一、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一直都是市场投资者、交易者、生产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2008年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大幅下跌之后,金属、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进入到一个2年多的强势上行的周期。但与价格持续上涨相伴随的是,金属、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有色金属价格的剧烈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态。因此,对于究竟是什么因素主导了有色金属的价格波动行为,以及这些因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主导价格走势一直是众多相关利益者关注的问题。

Cuddington等(2003)通过方差分析以及GaRCH类模型研究了固定汇率制度和灵活汇率制度下包含有色金属在内的3种商品类别的价格波动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自由汇率下实际商品价格的波动程度要比固定汇率下的大。tully等(2007)采用多变量apGaRCH模型验证了1984年~2003年期间的黄金价格波动行为中存在的杠杆效应。实证结果同样证明美元是最主要的,甚至许多情况下是唯一的影响黄金价格的宏观经济变量。Sjaastad(2008)通过构建误差模型采用1991年~2004年的马克/欧元、美元以及人民币的即期和远期汇率数据验证了主要汇率和黄金价格之间的理论和实证关系。研究表明自从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解体以后,主要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成为了世界黄金市场价格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黄金市场价格由美元集团主导,美元价值的上涨和下跌对其他货币体系下的黄金价格影响更加强烈。Krichene(2008)认为,商品价格的上涨是和一般的相对低的利率以及美元价值的实质的贬值有关。商品价格的上涨至少部分与利率和美元汇率的下降相关。Sari等(2010)通过构建VaR模型分析了3种贵金属(金银铂钯)的现货价格与石油价格、美元/欧元汇率之间的联动和信息传递关系。研究发现贵金属与石油和汇率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着较弱的均衡关系,而在短期内现货市价格对冲击的反应是显著的(但却是暂时的)。更进一步,他们在铂金和钯金中发现了一些如汇率市场一样的市场过度反应的证据。Zhang等(2010)从价格协整关系、因果关系以及价格发现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石油和黄金两个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原油价格和黄金价格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样本期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295。此外,两个市场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只存在从石油市场向黄金市场传导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morales(2009)利用GaRCH模型和eGaRCH模型研究了1995年~2007年期间贵重金属的波动溢出以及非对称特征。结果表明,有明显证据显示贵金属收益之间存在持续的波动性。同时,几乎所有样本中存在一种以双向方式运行的明显的波动性溢出,只有黄金例外,即几乎没有证据显示其他贵金属影响黄金市场。同时,作者指出从非对称溢出效应的结果表明,负面消息比利好消息对贵金属市场产生更大的影响。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或定性分析价格的波动原因(夏晓辉等,2007),或是研究某一个外部冲击对金属价格的影响,如李艺等(2008)、方毅等(2007)等分别研究了国际基金、期货投资者行为对我国期铜价格的影响,而对于石油对于我国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影响,见于吴迪(2010)。本文关注的是美元、石油价格与有色金属之间的关系,类似问题akram(2009)、Sari(2010)等学者在其研究中探讨过,但基于我国金属价格数据的实证研究还不多。因此,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VaR模型,分析美元以及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金属价格的冲击,以及在此冲击下黄金、白银和铜金属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分析各冲击对于金属价格影响的持续性和贡献率,这将有利于揭示我国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行为背后的推动作用,有效控制外部冲击对我国金属价格波动的影响,避免金属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和工业发展的稳定带来冲击。

二、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采用3种金属现货价格(金、银、铜)、石油现货价格和美元指数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5天工作制)。美元指数(USDollarindex,USDX),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原油现货价格选取的是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单位标价为美元/桶。而3种金属价格均为上海期货交易所公布的现货价格。时间序列跨度为2005年9月1日至2011年4月25日,共计1145个数据。因为对数数据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尽可能的消除波动的影响,使数据的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因此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本文所使用的计量工具是eviews6.0。

为了对样本价格时间序列有一个直观的印象,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从变异系数可以看出,样本期间内石油和白银的价格具有较高的波动性,而黄金和铜价格的波动性则相对较低。此外,从Jarque-Bera统计值也可以看出,所有的时间序列在1%的显著性下都不是正态分布,其中,铜呈现出尖峰厚尾右偏的非正态分布,而银和石油则是尖峰厚尾的左偏非正态分布,黄金和美元指数均呈现出“矮胖”的非正态分布。

3种金属和石油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黄金和白银价格之间有着相对较高的相关系数,反映了其类似的财富效应和货币因素;而铜、白银和石油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黄金与石油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这可能是由于铜和白银在工业上的使用程度更高有关。此外,铜、黄金、白银均与美元指数存在的负向的相关关系。各金属与石油及美元之间具体的影响大小将在后文进行进一步验证。

(二)方法选择

方法上,本文将基于平稳序列(一阶对数差分)构建VaR模型。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做任何先验性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即考虑扰动项的影响是如何传播到各变量的。本文将采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相比Sims(1980)年提出的基于正交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不会因为变量的输入顺序不同而不同。此外,对于每一个结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的贡献度,本文将通过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进行分析,从而得出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

由于滞后期的选择对于构建对于VaR模型至关重要,因此,要首先确定模型的滞后期。根据akram研究中模型选择标准,确定本文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5阶。根据所设定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说明本文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三、实证检验与稳定性检验

本文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对美元指数、石油和3种有色金属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稳定性检验。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aDF检验结果显示,本文使用的所有变量都是非平稳的,而其1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说明文中所有变量都是1阶单整的。我们在变量aDF检验基础上构建VaR模型。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显示,对于黄金来说,美元指数和石油价格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与黄金价格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对于白银来说,美元指数、石油价格以及黄金价格均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与白银价格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对于铜来说,美元指数、石油价格以及白银价格则在一定程度上与铜价格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美元指数、石油以及3种金属中,有着比较强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是石油价格和白银价格。

(三)脉冲响应分析

结果显示:黄金价格对于自身突发性事件的冲击反应较为剧烈,自身事件的正向冲击短期内就会导致价格的迅速上涨,美元和石油对于我国黄金价格的冲击影响持续时间更长。这意味着相比国外来说,我国黄金价格回归均值所需要的时间更久,国内黄金市场上涨预期一旦形成,短期内将难以发生改变。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金属市场依然存在着显著的“羊群行为”,市场中理性投机者群体不能迅速修正非理性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行为,市场效率相比国外市场较低,在一定意义上不正常获利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白银和铜对黄金价格的冲击影响大小均呈现出近似恒定的状态,其影响大小分别为0.005和0.003左右。这可能是因为不同金属间由于受到相同的经济变量的影响,比如宏观经济状况、美元等变量的冲击,使得金属间由于存在一定的相似的商品属性或金融属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价格的联动性。而白银对黄金的影响大小为0.005,大于铜金属对黄金的影响,这也说明了黄金和白银价格之间的相关性要大于黄金和铜价格之间的相关性。

对白银来说,无论是金属特性和金融属性上都与黄金很接近,所以其对于来自于美元指数和石油价格的冲击的反应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与黄金相比,白银受到美元指数和铜价格的冲击影响要显著大于黄金受到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相比白银来说,黄金的货币属性要强于白银,黄金的保值、避险效果更加明显,其价格波动程度要低于白银的波动程度。此外,由于白银的商品属性强于黄金,其工业用途大于黄金,因此商品市场供需的不断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白银价格比黄金价格对于外来的冲击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一旦价格失去支撑,对于外来冲击就会产生更强的波动反应。

黄金对于白银价格的冲击仅小于白银自身的冲击影响大小,在第一期即达到0.009,远大于白银价格对于黄金价格冲击影响的大小,并且其冲击影响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着0.015左右大小的稳定状态,这与Lucey等(2006)的研究结论是基本一致的。与前文分析的黄金、白银一样,铜金属同样对自身突发事件的冲击反映比较强烈。此外,黄金和白银价格的变化同样会对铜金属价格产生正向的冲击,但其冲击影响要小于美元和石油的冲击影响。

(四)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表示的是当系统的某个变量受到一个单位的冲击以后,以变量的预测误差百分比的形式反映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它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其成分分解为与各个方程随机扰动项相关联的各组成部分,以了解其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本文采用方差分解分析各个变量对不同金属价格波动的解释程度。

结果表明:一直以来,黄金价格波动有大约50%左右来自于自身的原因,其余50%的波动基本来自于白银、美元指数和石油价格,这3个指标引起黄金价格波动的比例分别占到了30%、18%和2%;而白银价格波动则分别有35%、20%和3%来自于黄金、美元和石油,这说明尽管短期内黄金和白银的价格波动会出现不一致,但总体而言,黄金和白银价格还是具有一定的价格联动性,并且其相互影响程度比较高。

而相对于石油价格来说,美元指数对于我国黄金和白银价格波动的解释程度要大于石油价格的贡献率。这可能因为黄金、白银有着很好的货币属性来抵抗通货膨胀,从而在美元贬值时,其投资的增加会进一步推动黄金和白银价格的上涨。

对于铜来说,其价格波动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原因,而石油和美元并不是我国铜金属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金属消费国,2010年我国铜消费量占世界消费量的35%,巨大的国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我国铜金属价格的走势;另一方面,美元对于我国铜金属价格的影响更多来至于伦铜市场的信息传递以及汇率变动所导致的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石油价格则是通过市场的溢出效益和成本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我国铜价。但总体而言,美元指数、石油价格波动的冲击并不是影响我国铜金属价格的主要因素。

四、结论与启示

石油价格和美元价值的变化对我国金属价格的冲击影响是显著的,但其冲击影响大小和对不同品种金属价格行为的解释度是不同的。其中,对黄金和白银来说,美元价值的变化形成的冲击影响要大于石油价格变化产生的冲击影响,并且其对黄金和白银价格行为的解释度要远大于石油,分别达到了18%和20%。因此,相对来讲,美元价值的变化是影响我国黄金和白银价格行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从2008年底美国首次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至今,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持续贬值。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持续2年多的黄金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反映了由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美元贬值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宽松政策带来的美元持续贬值直接推动以美元定价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续贬值推动大量以保值为目的的货币进入黄金、白银市场中。此外,美元持续贬值使得热钱与投机力量涌入、购买力提高所激发的价格通胀压力远大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成本下降效用,市场通胀预期再次推高了黄金、白银等金属价格。

对于我国铜金属来说,美元、石油、黄金以及白银价格的变化都会对我国铜金属价格产生冲击,但四者均不是我国铜金属价格行为的主导因素,而应该被视为铜价格行为的辅助因素。即使美元升值,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对铜等工业金属需求的上涨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美元升值带来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供给和需求以及投机行为对我国铜金属价格的影响可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当前,开放经济条件下,各种外部冲击已经逐渐成为影响金属、石油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行为的重要因素。2009年至今,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减弱,全球经济逐步回升,尤其是我国国内显著增加的巨大的金属需求,推动全球金属价格再次持续上升,但是金属价格行为已经更加复杂,不同时期的价格行为已不仅仅取决于需求的支撑。美元走势、通胀预期、市场流动性、金属的金融化进程、各种投机行为以及国家政策等种种因素相互作用,都将促使金属价格行为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剧烈的波动状态。因此,对于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的相关部门、企业而言,所面对的已不是一个简单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市场,外部冲击所具有的突发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在整体把握金属价格的长期行为的同时,更应该通过构建相关预测和预警机制,准确识别不同时期金属价格行为的内在主导推动力,有效地预测金属价格的短期波动行为,并综合运用期货市场、货币政策、储备战略等手段,从而完善我国金属期货市场,充分发挥期货市场所具有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规避金属价格波动风险,优化金属定价机制。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和及时的货币及汇率政策控制市场流动性,同时通过战略储备调节市场供需,确保市场有保有提有压,从而保证金属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处于更为合理和稳定的价格区间,避免在金属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才制定应对措施以及滞后的价格调控反而加剧价格波动行为的现象。

参考文献:

方毅,张屹山.2007.国内外金属期货市场“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5):133-146.

李艺,部慧,汪寿阳.2008.基金持仓与商品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以铜期货市场为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9):10-19.

吴迪,建敏.2010.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波动对我国金属期货收益率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8):139-141.

夏晓辉,郑亚苏.2007.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趋势及其原因[J].价格天地(12):25-27.

CUDDinGtonJt,LianGH.2003.Commoditypricevolatilityacrossexchangerateregimes[Z].workingpaper.

LUCeYBm,tULLYe.2006.theevolvingrelationshipbetweengoldandsilver1978-2002:evidencefromadynamiccointegrationanalysis:anote[J].appliedFinancialeconomicsLetters,(2):47-53.

moRaLeSL.2008.Volatilityspilloversonpreciousme-talsmarkets:theeffectsoftheasiancrisis[Z].Dublininstituteoftechnologyworkingpaper.

KRiCHenen.2008.Recentinflationarytrendsinworldcommoditymarkets[Z].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workingpaper.

aKRamFQ.2009.Commodityprices,interestratesandthedollar[J].energyeconomics,(31):838-851.

SaRiR,HammoUDeHS,SoYtaSU.2010.Dynamicsofoilprice,preciousmetalprices,andexchangerate[J].energyeconomics,(32):351-362.

SJaaStaDLa.2008.thepriceofgoldandtheexchangerates:onceagain[J].Resourcespolicy,(33):118-124.

tULLYe,LUCeYB.2007.apowerGaRCHexaminationofthegoldmarket[J].ResearchininternationalBusinessandFinance,(21):316-325.

ZHanGYJ,weiYm.2010.thecrudeoilmarketandthegoldmarket:evidenceforcointegration,causalityandpricediscovery[J].Resourcespolicy,(35):168-177.

(编校:育川)

anempiricalResearchonUSDollar,oilandmetalpricesBasedonVaRmodel

HUanGJian-bo,CHenGHui,GUoYao-qi,SHaoLiu-guo

(SchoolofBusiness,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

有色金属期货行情篇8

第一套人民币:

起自烽烟,止于太平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也就是在这一天,同步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民币”,即第一套人民币。

当时推出第一套人民币,基本考虑是三大战役曙光初现,东北、华北、华东等几大解放区在未来很可能彻底连成一片,由于长期以来各个解放区各自为战,货币五花八门,为了方便统一之后的物资流通,由已经出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负责命令并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这个名称也是经过反复商定的,最终讨论结果是此货币为人民服务,乃是人民的货币,故定此名。当时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还是保持繁体字的从右向左书写方式,由董必武以柳体字书写。这套人民币的最低面额是1元,最高面额是5万元。纸币图案包括火车、帆船、水车等。

一般来说,当时的货币都是以金银作为货币发行准备金的,也就是用金银等贵金属来维持货币的信用和大家的信心,比如美元就是在1970年代以前,执行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约28.35克)的标准。而人民币则没有这样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发行储备,解放前夕,携大批贵金属转运台湾,人民币不可能一时间筹集到大批贵金属做发行储备,它也是当时很少见的没有贵金属发行储备的货币。

但是,这一套人民币还是很快稳定了市场,成功将政府发行的金圆券挤出了市场。当时,金圆券已经导致经济秩序彻底崩溃,导致人民生活遭到极大损害,金圆券单票最高面额已经超过100万元,在上海买100斤大米竟然需要1亿元,而且还不一定买得到。人民币推向市场后,虽然没有贵金属储备,但是由于人民政府迅速调集了大量粮食、煤油等物资储备,保证老百姓在使用人民币时可以买到足额的生活物资,这就确保了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老百姓肯认人民币不认金圆券,人民币的信用依靠稳定的物资供应,终于站稳了脚跟。

这一套人民币也时常在国产老电影中留下足迹,比如《霓虹灯下的哨兵》,南京路上的货币交易就是第一套人民币,一盒烟价格是几万元。

第二套到第五套:

见证历史,见证进步

第一套人民币奠定了基础,但是它也有很多无法克服的缺点,比如它的面额过大,而且几乎没有防伪标识,全靠人眼识别,且印刷材质不佳,导致一段时间后就破损严重,不利市场流通。

在这种情况下,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币正式发行,最小金额为1分,最大金额为10元,这套货币是五套人民币中发行面额最小的,但是这个面值体系一直延续到今天。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正式兑换第一套人民币,根据当时的购买力估算,正式兑换比为1:10000。最近几年时常有人爆出,自己拿着家里1950年代早期的存款单去银行兑换,明明是一张10万元的存款单,银行却只肯兑出十几元钱。原因正是因为当时的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只相当于后世人民币的1元。

第二套人民币的突出特点就是1分、2分、5分的纸币和硬币,后世耳熟能详的汽车、飞机和轮船图案就是在这套纸币的分币上出现的。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套人民币中的3元、5元和10元纸币是由前苏联代印的,当时也被称为“苏印三种票”,中苏交恶之后,代印泡汤,这三种纸币在1964年限期兑换并停止使用。

1962年,人民币中使用时间最长、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货币――第三套人民币开始发行。这套人民币依然以10元为最高面额,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硬币。这套货币也是中国自己独立设计并印刷的第一套货币,尤其是纸币上的炼钢工人、车床工人以及女拖拉机手,成为时代的经典形象。曾经有媒体曝出女拖拉机手的原型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梁军,然而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者之一侯一民却表示,这套货币中的人物来自于自己的想象,并无原型。另外第三套人民币里的一个大明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产电影里高密度出现的“大团结”(10元纸币俗称),也记录下了这套货币的时代倩影。

从1987年第四套人民币开始发行,50元和100元面额的钞票正式进入市场,这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这一代人民币首开将开国领袖的头像作为货币图案的先河。包括之后1999年开始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这两代人民币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防伪(使用了水印防伪等)、提高纸币的科技含量。

有色金属期货行情篇9

黄金成为金融危机中的避风港,是多种复杂造成的。

国际硬通货属性使其成为避险首选黄金从具有货币属性开始,就一直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美国牵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在国际上形成“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即黄金价格固定为35美元/盎司。可以看出,美元的价值实际上仍在以黄金作为参考物,黄金仍在充当货币的角色。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使各国政府更认识到黄金储备的战略地位,为躲避宏观风险,纷纷在国际市场增持黄金,至今年7月,俄罗斯黄金储备增加了24亿美元,韩国在6、7月间从全球市场上购买黄金25吨。正是各国基于避险需求而在国际市场增持黄金,为黄金价格走高创造了宏观环境。

世界黄金消费量远大于生产量自古以来,作为财富的象征,黄金早就成为社会各阶层投资最受欢迎的消费投资品种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全世界对黄金的消费需求也在显著增加。2009年世界黄金产量为2350吨,2010年达到2500吨。而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计算,2010年,全球的黄金消费量将突破3500吨,远远高于2500吨的产量。供给量远远低于消费量,必然会引起黄金价格的上涨。

黄金能有效抵御通货膨胀2008年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向市场注入巨额资金,造成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了全球通货膨胀预期。在此情况下,黄金成了抵御通货膨胀的最佳投资品种。100年前,1盎司(约31克)的黄金在纽约可以定做一套上好的西装。100年后的今天,1盎司黄金依然可以在纽约定制一套上好的西装。而100年前,几十美元就能买到一套西装,但是现在却只能买到一只袖子。从国内来看,黄金投资的渠道拓宽也给投资者参与黄金投资带来了便利。除了金店销售的实物黄金以外,还有各银行推出的纸黄金业务,也有黄金期货业务和t+D黄金交易业务。从数据来看,在通胀预期下,以上各类黄金交易量都呈显著放大趋势。

国际投机资金助推黄金价格上涨有一股推高黄金的力量不容忽视,那就是国际市场上的投机大鳄。各国注入的资金很大部分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是通过各大金融机构进入了全球金融市场进行投机炒作。黄金集避险属性、货币属性、投资属性等多种题材于一身,自然受到国际投机资金的关注。从欧洲五国的债务危机到美国国债上限的调整,每一次均能看到国际投机资金的身影。从可预见的情况来看,这些危机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消除,投机资金还会在市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继续进行黄金炒作。

有色金属期货行情篇10

虽然在1951年长沙211号墓和401号墓均有少量的金质金饼出土,但毕竟数量稀少,与2006年在长沙望城风篷岭山上m1号墓葬出土的金饼大致基本相同,圆形凹底,表面凸凹不平,重量都在244.2-254.125克,金饼正、反面都刻划有标记,金的成色为99.3%左右。如:1951年长沙211号墓葬出土的金饼反面刻有“辰”字,直径6.1厘米,最厚1.15厘米,重244.125克;401号墓葬出土的一件正面戳印“黄”字,另又刻划三个字,其中有一“君”字,直径6.3厘米,最厚处0.82厘米,重254.125克,211号与401号墓出土的金饼成色均为99.3%(《长沙发掘报告》),长沙张端君墓出土的金饼上刻有“齐”字,直径6厘米,重245.6克,以上金饼的重量约相当汉制(铜权)一斤左右。

为什么在长沙望城风篷岭山会出土大量的黄金饼呢?黄金饼在西汉是不是正式流通的货币?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湖南考古专家周世荣先生,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下面谈谈笔者的认识。

为什么在长沙望城风篷岭山会出土大量的黄金饼呢?据历史资料记载,西汉初长沙国是一个国土最小,经济比较贫困的异姓国。同时,西汉长沙国,长沙王是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所封,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异姓诸侯王国,在其统治的四十多年期间(前202年-前157年),由于国力较弱,地方狭小封闭,在这块小小的国土中不仅保存了楚国传统的金币遗迹,而且楚地也是黄金的主要产区,长沙望城风篷岭山一带又为较密的西汉前期长沙国王陵区。而风篷岭m1号墓主的身份考古资料证实:风篷岭m1号出土了书有“长沙王后家杯”的书有“张姃(或姫)橯槃”的漆盘3件,说明墓主就是某代长沙王后“张姃(或姫)”。在西汉长沙王国这块狭小的国土,长沙王在这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历代长沙王中都会积累自己的财富,达到他们的统治地位,待他们(或王后)去世后,一部分金银财宝跟随他们陪葬,所以,在长沙望城风篷岭山会出土大量的黄金饼,就不难理解了。

黄金饼在西汉是不是正式流通的货币?长期以来,对于西汉黄金货币的认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把西汉的黄金货币估计得很高,认为汉时通货“专用黄金”,有的认为汉代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高居支配地位,是事实上的金本位时代;另一种意见认为西汉的黄金“不是正式的货币”。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偏见。

作为称量货币的黄金,实际上仍处在物品货币的历史阶段,具有两重属性,即既是货币,又是物品。物品货币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以称量来决定价值大小的黄金货币,起着与其他商品交换的媒介物作用。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15号西汉墓中出土了金钣(或金饼),同时,还出土了天平砝码。而砝码的数量却多少不等,同时还装有算筹和泥金饼,说明砝码是用来称量黄金用的。

长沙出土的天平砝码中,以“钧益”砝码(环权)保存最完好,共10枚,根据天平砝码的重量单位来看,它主要是为了权衡金钣(或金饼)所割取的重量以铢两计重的,而且最大的重量是1斤。由此可以推论,汉代黄金基本单位是以“两”计重的。“金”等于“两”,所以汉代金钣(或金饼)中时常出土“金”字钣或“两”字钣。而不见“斤”或“釿”字钣。说明长沙国的黄金钣(或金饼),是采用“两”(或“金”)制。而不用“斤”(或“釿”)制。从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15号西汉墓中出土天平砝码来看,金钣(金饼)在不便于分割的情况下,往往还采用重量更小的“菜(采)金”,以补其不足。

不过由于与金属铸币的铜钱同时并行,其价值尺度不明确而流通不便,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黄金“不是正式的货币”。同样,处于物品货币阶段的黄金,不可能“是事实上的金本位时代”。金属称量货币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自然的金属铸块,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的物品货币的形态。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灿烂的“黄金世界”。当时君臣赏赐,友人馈赠,赐金之事不绝于史,其赐金之数少者上百、中者上千、多者上万。如武帝赐丞相以下至二千石“(百)金”;高后赐诸侯王各“千金”、汉高祖赐陈平“金四万斤”。由于金等于斤,等于两。故“金”或“斤”也可理解为“两”。西汉黄金的大宗赏赐或赠与,虽也可作为货币的大量赐赠,但由于不存在双方交换的行为,因而宁可作为贵重物品的赏赐或赠与则更为合理。忽视西汉黄金货币具有物品属性的作用,必然会作出不恰当的估计。

西汉的黄金所具有的货币与物品的两重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新莽政权以后,群雄割据,货币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有的地方甚至用布帛粟米进行物物交换。在这种情况下,黄金的货币属性逐渐失去作用,而物品的属性占主导地位。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当刘秀恢复五铢钱时,并没有明文规定恢复作为“上币”的黄金货币。据《后汉书·马援传》注引《东观记》记载,当时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事下三府,遭到三府的反对,“凡十三难,援一一解之”。恢复五铢钱尚且如此困难,要恢复黄金货币更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