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支付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9:34

网上支付的优势篇1

互联网通过巨大的粘合作用和信息整合作用,不仅实现了信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面整合,而且实现了对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并正从结构层面推动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互联网+”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即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拓展渗透范围、增加参与人数、扩大消费增量和盘活消费存量,全面改变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传统运营模式、销售渠道和客户消费模式,因而对金融行业产生了多方位的冲击。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1)第三方支付牌照。从2011年央行发放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已有270家企业获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3家被注销)。2015年我国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263730亿元,同比增长57.4%,预计2017年市场总体交易规模将突破50万亿元。(2)网络借贷。不仅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网络借贷也迎来了爆发期。2015年我国网络借贷行业交易规模突破8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8.2%,预计至2019年突破3.7万亿元人民币。(3)网络资管。网络理财市场在余额宝之后,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2016年,除了余额宝之外,理财通、平安盈、现金快线、南方现金宝、活期通、百度百赚、添益宝、微财富存钱罐、如意宝登上了十大互联网理财产品排行榜。2015年我国网络资管规模达到17983亿元,同比增长57.3%,预估2016年将接近2.8万亿元。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目前主要显现为分流了银行存款和借贷资金以及银行支付、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那么未来商业银行是被互联网金融颠覆还是与之共生?商业银行实施哪些发展策略才能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共赢?本文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趋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贡献为:(1)区别于长期以来的颠覆还是并存之争,本文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格局具体化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共生共赢”模式。(2)从打造智慧银行、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品牌体系和金融创新实验区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二、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的最终结果,在国内外存在颠覆论(取代)、并存论以及工具论等不同观点。

1.国外。国外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体系具有不同程度的冲击作用,但对于最终影响结果则有取代论和并存论之争。(1)取代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传统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的第三种金融模式(manuchehrShahrokhi,2008),必将取代传统金融中介。(2)并存论。纯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无法取代传统的金融机构与服务(Furstetal.,2002),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是竞争与融合并存关系(DeYoung,2001)。

2.国内。国内主要存在颠覆论、并存论与工具?三种观点。(1)颠覆论。谢平等(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区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吴晓求(2015)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第三种金融业态。(2)并存论。王达(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会颠覆传统金融,而是竞争与融合并存。(3)工具论。陈志武(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渠道创新;王国刚等(2015)等认为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交易实质,没有改变金融系统功能,只是改变了金融功能的实现方式。当然,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初期,评价有待进一步观察(刘士余,2014)。

分析上述文献,发现国内外理论界虽然持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并存的观点,但是没有深入分析并存模式下的具体结构与关系。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全面触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模式、融资模式、理财模式,但两者既不是有你无我的替代式竞争,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并行式共存,而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这种共生状态既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更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博迪和莫顿(2013)将金融系统按照现代金融功能理论划分为六项功能,即:资源配置;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提供价格信息;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提供激励机制。其中,资源配置和支付结算是最基础的两大金融功能,主要由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管理即财富管理是现代金融最核心的金融功能,与其他三项功能一起分别由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承担。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阿里小贷、众筹融资模式、p2B模式、p2p贷款、余额宝、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网商银行等,基本集中在支付、融资、理财等领域。因此,下面重点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在支付、融资和理财领域的影响影响和比较优势,具体分析两者未来的关系模式。

1.支付领域。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通过转移账户活期存款,为客户提供代办货币结算、收付、兑换等业务的金融服务,以解决人们在清偿债权债务活动中出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匹配。Fama(1980)认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功能。目前商业银行借助支付中介职能,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支付中心。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中心地位的冲击,主要为:(1)第三方支付在收付、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中间业务方面挤压了商业银行市场,分流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2)第三方支付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流失,主要是银行活期存款转化为第三方支付已收代付的沉淀资金,分流银行沉淀资金的利差收入;(3)第三方支付带走了商业银行的庞大客户群,并为支付平台奠定了大数据分析基础。

第三方支付之所以对商业银行形成上述冲击,主要是因为其同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以下优势:在支付结算方面,具有周期短、操作便捷、支付方式多样、创新能力强、支持多家银行等特点;在小额转账业务方面,操作便捷、到账及时、手续费低;在公共事业费代扣代缴业务方面,几乎支持所有银行全天候不间断服务,不受时间限制,不需要到柜台排队,业务不断丰富,方便客户管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正反馈机制通常发挥主导作用,金融机构一旦形成某种优势或劣势,该优势或劣势就会不断自行强化,进而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在我国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在零售客户和小额支付结算方面占主导地位;而在线下存取款、支票或大额支付业务中,为确保资金安全则主要依赖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可以合理预测,双方的上述比较优势,将在未来支付体系中转化为马太效应。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社会秩序,因此在我国金融体制以及社会经济结构不发生颠覆性变化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支付中心地位和比较优势不可能自行消失或被取代。由此分析,在未来支付体系中,商业银行支付功能不会被互联网金融颠覆,也不会与互联网金融独立并存,主导模式将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状态,即第三方支付基于其在零售客户和小额支付结算中的优势地位而专注于此类业务,商业银行则基于其在线下存取款、支票或大额支付业务的优势地位而侧重于这类业务。

2.融资领域。融资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其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为社会公众提供融资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功能上的优势地位,主要在于能够克服借贷资金在数量和期限上的不协调、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能够分散和转移融资风险等问题。

目前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阿里小贷、众筹模式、p2B模式、p2p贷款等,这些网络融资模式具有交易成本较低、审批流程简单、贷款速度较快、信息更全面、产品更丰富等优势,更适合小微金融,主要冲击商业银行的零售贷款业务,如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等。另外,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的高利率吸引了一部分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财资金造成一定影响。

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在金额、期限和审批程序上比商业银行贷款更为灵活,因而对银行融资业务造成一定冲击,但网络融资在贷款利率和资金风险上都高于商业银行,因此冲击程度比较有限。利率低、体量大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优势,对于资信较好或有中长期消费与投资需求的客户,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贷款具有绝对优势。低风险是商业银行存款的优势,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商业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具有绝对优势。而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更适合资信较低、融资规模小、资金使用期限短以及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按照与上相同的理论分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在未来的关系定位应该也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补性竞争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即二者各自基于上述比较优势,各自分层次、分对象、分等级地服务于其优势领域的客户。

3.理财领域。商业银行通常为银行理财产品设定了较高的最低准入门槛,而将小额资金拒之门外,并且规定了较长的存续期,一般不允许中途退出,从而大大降低了资金流动性。

?对这些限制,互联网金融通过创新理财模式开发了若干新型理财产品,使小额资金也能享受商业银行中高端客户的收益率,并且做到了随时赎回和及时到账,提高了流动性。互联网金融在银行理财模式上的优势主要有:扩大客户群覆盖面;提供功能丰富、低成本、便捷便利的产品营销网络;推动余额资金的财富化等。其结果是互联网金融侵蚀了商业银行主渠道地位,分流了银行手续费收入,吸纳了部分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如“余额宝”,货币基金收益加上随时在线支付、小额转账取现和信用卡还款,打破了商业银行余额资金储蓄化的格律。再如陆金所理财产品,安全性与商业银行理财相当,收益率却高于商业银行理财,其结果必然是抢占商业银行客户资源,特别是年轻客户、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

目前余额宝、陆金所在理财领域与商业银行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余额宝及陆金所凭借产品收益高、投资门槛较低、流动性较好等优势持续争夺银行存款和理财资金,而商业银行则试图通过提高理财收益、降低投资门槛等手段守护主导地位。未来当存款利率放开后,余额宝及陆金所等收益率优势将被逐步抵消,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中将逐渐由战略防御地位转为战略相持状态。由此分析,未来在理财领域,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也是互补性竞争关系或者竞争性合作关系。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降低代销费率、缩短赎回到账时间、自建综合理财网销平台等措施,同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可以扩大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合作,将自有的理财产品投放到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销售。换言之,在未来的理财领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也将呈现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共生模式。

综上,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和劣势。商业银行关注大客户、大众市场、主流业务,难以满足小众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开放、互动的特性,以及数据重构、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提高金融效率,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消费群体的个性化服务,有助于解决金融需求的“长尾”问题,打破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但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投机风险、信息与安全风险、声誉风险、监管风险和融资成本。因此,基于比较优势和马太效应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未来格局应该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共生共赢”模式。

四、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对策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可以基于本身优势并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点,采取相应对策提升市场竞争力,抵御外部冲击力,以实现共生共赢的均衡状态。本文认为,有效对策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智慧银行、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品牌体系和金融创新实验区。

1.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是指以客户为中心,将感应度量、互联互通、智能洞察能力有机融入银行的业务与技术层面中,为客户提供智慧化的金融服务。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建立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既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商业银行抗衡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其解决方案主要为:(1)前端。银行前台需要通过多元智能技术和工具,快捷、方便和全面地获取客户信息,敏锐地洞察客户显现和潜在的金融需求。(2)中后端。银行中间环节和后台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实现业务决策及其处理与客户需求的无缝对接和客户服务的完美体验。(3)集成式风险管理。在前中后台转型过程中以及未来运营服务中,银行业务线、管理线和监督线进行集成式风险管理,以统一协调并高效灵活地将业务层面风险和银行层面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和总体风险容量之内。

2.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了配合智能银行的功能要求,在目前阶段商业银行应该基于新旧金融业务和现行金融模式,全面提升网上银行的基础服务能力,培养业务创新能力,改造业务流程,及时完成金融产品的在线安全迁移和无缝对接,将网上银行打造为准智慧银行,即升级为集成客户体验、标准交易、战略伙伴合作与风险管理功能并为客户提供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的综合在线金融服务平台。

3.一体化品牌体系。商业银行应以协同服务为出发点,以渠道融合为核心战略,推动银行网络渠道的融合发展,建立由“八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品牌体系。“八统一”,是指统一银行文化、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支持技术、统一客户体验、统一签约渠道,统一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的协同定位,统一集成式风险管理体系。

4.金融创新实验区。创新是银行生命力的源泉。商业银行应该在一体化品牌体系基础上,建立金融创新团队和创新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开辟金融创新实验区,随时关注、跟踪并自行研发金融新产品、新服务、新渠道和新技术,例如家居金融服务模式、自营和跨业销售平台、语音或视频银行服务等,积极探索和尝试超前性的研究、开发、实验和实践。

网上支付的优势篇2

关键词:银联在线第三方支付

一、“银联在线”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一)“银联在线”支付业务发展概况

中国银联于2002年开始介入第三方支付市场,多年来,业务重心一直偏向于线下市场,近年来,随着网上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的爆长,中国银联开始大力发展网上第三方支付业务。2011年6月,银联推出了“银联在线支付”业务。“银联在线支付”是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全新打造的银行卡网上交易转接清算平台,也是国内首个具有金融级预授权担保交易功能、全面支持各类型银联卡的综合性、集成化网上支付平台。

由于银联坐拥资源、技术实力、系统兼容的优势和一定官方色彩的品牌影响力,所占市场份额上升势头迅猛。截止2011年8月底,已经与157家发卡银行签署相关业务协议,85家商业银行接入“银联在线支付”平台,在各类主流商户网站均可方便使用,在刚刚结束的2011中国国际金融展上,“银联在线支付”荣获“优秀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奖”,在2011中国品牌与传播大会上获得“影响中国年度创新品牌大奖”。近期又拿下铁路网上售票这块“香饽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的“银联在线支付”高铁售票首日交易额便超两百万元,已形成对第三方支付市场老大――支付宝的强力挑战。

(二)“银联在线”主要支付方式

“银联在线”依托银联便民支付网上平台、银联理财平台、银联网上商城三大业务平台,可为用户境内外网上购物、购票缴费、商旅预定、慈善捐款、信用卡还款等提供“安全、快捷、全球化”的支付服务,其支付方式主要为:

1、认证支付。持卡人无需开通网银,在银联在线支付的支付页面输入银行卡信息(即卡号、密码、CVn2等)和手机号码,由发卡银行验证信息并完成支付交易的支付方式。

2、快捷支付。在认证支付的基础上,银联支持持卡人在银联在线支付的网站完成用户注册并关联银行卡后,通过注册用户信息替代银行卡信息进行支付。

3、普通支付。无需开通网银,若您持有借记卡,输入卡号及密码;若您持有信用卡,输入卡号、有效期及CVn2即可完成支付。

4、网银支付。在支付过程中,通过银联在线支付系统转接,在银行网银页面按网银要求输入支付信息并完成支付,选择该支付方式前,必须已经是银行的网银用户。

5、储值卡支付。银联提供给用户使用储值卡进行网上支付的通道(目前仅支持中银通卡)。

(三)“银联在线”支付业务处理流程

“银联在线”支付业务处理流程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在支付网站注册和登录的步骤都很简洁:几项信息输入,一次点击确认,支付流程在一个界面瞬时完成。

二、“银联在线”支付业务的行业优势

(一)方便和快捷优势。“银联在线”支会业务具有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全球通用、金融级担保交易、综合性商户服务、无门槛网上支付等六大特点。简单灵活的快捷支付模式,无需开通网银,加快交易进程,有助银行、商户吸引更多客户,促进网上交易;多重安全技术保障,实时风险监控,充分保证支付安全;与其它担保交易提前划款给第三方账户不同,“银联在线支付”的金融级预授权担保交易,是在持卡人自有银行账户内冻结交易资金,免除利息损失和资金挪用风险,最大化保证了银行、商户和持卡人权益,延伸全球的银联网络更是让持卡人具有“轻点鼠标,网购全球”的优势。

(二)品牌和技术优势。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中,“银联在线支付”具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和技术实力。一是银联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作为第三方支付市场中的“国家队”,具有重要的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二是银联可以轻松实现多银行接入。中国境内的绝多数大中型银行均为银联的成员机构,银联可据此对大多数的银行实现接入,并对外提供统一的服务,提高持卡人网络支付的效率和质量三是银联具备一个成熟和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有助于收单机构提高竞争力,满足商户多样化的互联网支付应用需求,扩大用户规模,促进电子商务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社会经济电子化水平。

(三)兼容和替代优势。“银联在线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市场其他行业品牌相比,在诸如操作快捷性、安全性、兼容性等方面,银联所推出的服务更具优势,且已经表现出对其他品牌强有力的替代能量。一是在担保交易的形式方面,银联提供了金融级的预授权担保,这较支付宝的账户资金担保更具可靠性,也规避了诸多风险;二是在签约银行情况方面,与银联签署协议的银行数量更多,(银联157家签约行VS支付宝108家签约行)依托银联强大的品牌支撑,有助于提高持卡人消费信心,为银行、商户带来庞大客户资源和无限商机。三是银联具备极好的兼容性。因竞争关系,电子商务网站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不会互相兼容,如阿里巴巴不会推荐财付通,而银联则不一样,目前大部分企业都会接受中国银联的网络支付。在银联开始着手将其线下的基础体系优势向互联网转移之后,其对互联网支付的影响将是彻底和重大的。

三、“银联在线”支付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快速发展与风险防控措施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突出。“银联在线”的很多服务承诺“看上去很美”,但由于其后台服务、安全保障等的缺陷,这些服务承诺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并对银联的客户群体、市场占有份额带来负面影响。如在“银联在线支付”的两大主要支付方式――“认证支付”和“快捷支付”在实际使用中,对应于此类“无卡支付”的安全保障却并没有一起提供给用户,如果遭遇资金损失问题,将无从投诉。面对用户的质疑,银联95516客户服务热线的客服人员也只是表示:“目前银联内部还没有对这类“无卡支付”方式提供安全保障的任何通知,银联只是提供信息转接的服务,用户使用银联‘认证支付’或‘快捷支付’方式,如果遇到盗刷等资金问题,需要自己联系发卡行或向公安机关报案。”这意味着银联不会为用户“无卡支付”承担任何责任。相对于竞争对手支付宝的承诺:“用户使用支付宝快捷支付时,如遭遇资金损失,支付宝将全额给予赔付”,银联的应对措施明显滞后。这种保障意识和经验的缺乏也让银联“无卡支付”拟推出的“预授权担保”模式成为“镜花水月”。自银联推出无卡支付以来,尚无一家商户接入银联的“预授权担保”服务,包括银联自己的网上商城都没有推出类似服务。

(二)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与支付平台资源整合落后之间的矛盾突出。目前虽然我国第三方支持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支付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同样激烈。截至2011年8月,共有19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牌照申请在央行网站上进行公示,并有40家企业已正式获得牌照。牌照的颁发将提升获牌企业的公信力,推动了第三方支付企业在理财、物流、大型商贸、保险等领域的业务拓展和创新,并引发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兼并整合浪潮,导致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市场竞争向纵深发展。而在央行进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后,作为首批取得资质的“挂牌”机构,“银联在线”如何依照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相关行业规章在第三方支付领域进行服务拓展、资源整合,避免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无序竞争对金融稳定产生的潜在风险,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业务高度趋同性、服务产品雷同性和盈利模式匮乏等缺陷,“银联在线”业务范围的扩张并没有实现经营上的规模经济或者范围经济,许多支付业务一直是赔本赚吆喝。如何整合现有支付平台资源、规范企业市场竞争行为,推动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四、加强“银联在线”支付业务的建议

(一)完善后台服务和风险防控等配套措施,提升第三方支付业务创新效果。中国银联要加快从半官方机构向自由竞争市场主体的角色转变,树立“客户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满足用户的心理和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为宗旨,在加强与银行合作和技术对接的同时,完善商户对接、客户投诉处理等服务配套措施。第三方支付监管部门要及时修订完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业务创新创造制度条件,积极引导非金融机构规范与持续发展。

(二)加快与其它支付手段的资源整合,提高第三方支付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从规模制胜走向服务制胜,强化市场细分,提供多元化的支付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用户和商户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在线支付服务。加强与科研部门、银行合作,积极进行核心支付技术和金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创新,加强自身支付平台建设,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定位从简单的资金结算平台,扩展为具备联结产业链各环节和行业上下游的多元化的资源整合平台,提供包括手机支付、无卡支付、条码支付等多元化的支付方式。

网上支付的优势篇3

银行开拓电子商务业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本行客户为服务主体的积分商城或信用卡商城。二是以所有用户为开放主体的纯电子商务模式。该平台类似于传统的淘宝和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在该平台中,消费者既能够获取全面的商品信息,也能够获得“大额分期”、“个人融资”、“担保支付”等服务,实现了金融服务的全面性。

二、银行开拓电子商务业务的特点

(一)良好的客户基础和信任度

相较于网络平台上的各式电商和支付机构,银行具有较高的信用度和安全性。虽然,以支付宝为主体的第三放支付机构公信度也有所提升,但是其具备交易额度上的信誉限制。交易双方无法对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充分信任。银行的各项操作规程和政策等,是在法律范围内执行的,比较严格和正规,能够有效避免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风险。相较于第三方交易公司,银行具备良好的客户基础和信誉优势。

以建设银行为例,其网上银行用户已经超出1亿,手机银行用户已经超过6000万。银行要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客户优势,吸引消费者参与到电子商务平台中,达到良好的电子商务开拓效果[1]。

(二)资金安全,技术先进

一是相较于电子商务运营商,银行更加注重网络安全问题。它具备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能够对钓鱼网站和网络病毒等进行有效防范,保障人们的交易安全和资金安全。二是银行的交易环境比较封闭,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交易风险,保障资金安全。

(三)具备长远性的目标规划

银行开拓电子商务的时间比较短,并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银行具备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优势,立足长远,培植自己的客户群,以保障该平台处于良性的运营状态。与普通电子商务平台比较,银行也具备价格优势,并且能够应用资金,获取更加广阔的市场份额。

(四)擅长企业用户开发

银行具备经营网点和专业化服务方面的优势,它能够借助众多的企业和网点,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关系;借助技术优势,为企业构建针对性的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企业的支付结算、资金管理、融资贷款和业务推广等,不断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为其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银行开拓电子商务业务的原因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银行存贷利差收窄,竞争也更加激烈。银行已经认识到了发力中间业务、转变盈利方式的重要性。近年来,银行加大了对电子商务高成长性的关注度。开拓电子商务业务,能够使其获得更加广阔的利润空间。同时,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增值服务,提高用户的黏性。借助第一手交易信息的获取,对客户的信用情况和消费诉求进行明确了解,以推进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第三方卖家的引入,也有助于提高用户参与度,提高银行的业务规模。

(一)盈利模式的转变增加了银行压力

传统认知背景下,中国银行业被认为是暴利行业。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银行的获利空间逐渐压缩,市场压力也逐年增加。当前利率市场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银行的业绩影响也相对较少。部分银行也逐渐意识到传统存贷款利差不能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银行要改变传统盈利模式,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的开拓,实现利润的增长和市场效益的最优[2]。

(二)第三方支付地位逐渐削弱

第三方支付是电子商务运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在传统支付公司中的参与度比较高,其网上支付功能推动了以京东、淘宝、当当等电商行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电子商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严重越弱了传统银行的网上支付功能。例如,当前,人们以支付宝的应用为主,借助支付宝实现网上支付。支付宝也通过其强势的市场地位,逐渐压缩交易手续费。相较于传统线下支付,具有明显优势。

银行在电子商务支付中的地位逐渐被削弱,不仅对银行利润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导致了客户的大量流失,使银行处于被动的发展状态。以支付宝推出的快捷支付为例,用户的商品购买不再依托于网银,借助银行卡号、户名和手机号码等即可完成支付。该种支付模式对传统网银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三)满足银行金融产品发展诉求

银行的运营主体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是银行发展的载体,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本业金融产品的渗透。电子商务平台,借助技术优势,对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进行屏蔽,制约了银行对个人和企业客户线上交易信息的掌控。资料层面的缺失,使银行必须借助复杂繁琐的审核程序为客户提供在线信贷服务,制约了信贷服务的快捷性,也不利于人工成本控制。

银行开拓电子商务业务,能够借助该平台,获取信息流和交易数据。并通过智能软件对客户数据模型和利润分析模型进行构建,以对客户需求进行明确了解,实现新型金融产品风险和利润的核算,提高金融产品的设计和服务质量,并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黏性,实现银行客户群体的扩张。

四、银行开拓电子商务业务面临的挑战

(一)法律法规缺失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失,电子合同及电子票据仍然存在法律效力和合法性层面的制约,并未形成合理的网上企业经营及交易的经济纠纷处理规程。电子商务业务市场准入等法律问题层面也存在盲区。银行内部也需要加强电子商务业务管理,并制定具体的规范,以确保网络交易监管的有效性。

(二)风险控制与发展客户规模之间不平衡

电子商务业务开拓对银行硬件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银行要重视网络系统建设,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借助先进的安全认证手段,保障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便捷性和稳定性。同时,银行需要借助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实现客户筛选。当前各家银行对电子商务平台客户的要求比较高,且筛选严格,保证了客户的质量,但限制了客户的数量[3]。

(三)尚未掌握充分的网上交易记录和信用记录

银行电子商务的网上信贷业务,要求银行对客户的信誉度和相关信贷数据等具有明确了解。但是,银行在客户资源储备和商业信用体系构建中存在相应的不足。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在互联网贷款服务方面则更具优势。传统银行要充分掌握网上交易记录和信用记录,为电子商务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网上支付的优势篇4

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其销售模式也从传统的C2C、B2C模式逐渐进化到现今市场热捧的o2o模式,从传统的线上交易逐渐转变成结合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交易模式,逐步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接。然而在o2o商业链的整合过程中,非金融类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银行支付业务的市场份额,让银行在电子商务支付结算领域的金融中介角色逐步趋向于边缘化。因此,在网络与实体双运作的市场环境中,银行若要维持并提升其支付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必须完成与o2o模式的整合,突出银行在o2o商业链中的金融中介地位。

一、传统的o2o模式

o2o模式(onlineto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使线下服务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来招揽消费者,而消费者可以在互联网上筛选服务、在线支付结算,然后可以同时体验线上虚拟和线下实体相结合的的产品或服务。o2o将线下实体店和网上商城的平台打通,与消费端口连接形成一个闭环,而在这一模式中,支付业务主要发生在消费者和网上商城这一侧。在传统的o2o模式中,支付端一般会有非金融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介入。据统计,截至2013年1月,共有75家企业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而其中近10家互联网支付企业占据了整个市场9成以上的份额,从主要竞争企业的市场份额来看,支付宝居市场首位,并同财付通、汇付天下、快钱、上海银联、广州银联、易宝支付、环迅等企业构成互联网支付竞争的第一梯队。其中,除了上海银联和广州银联属于金融类第三方支付平台外,其余都是非金融类支付企业。随着这一类o2o模式的交易规模扩大,银行支付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消费者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中介方存在,而支付业务作为o2o模式的核心,其市场份额越来越多地被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抢占,让银行支付在消费者眼中逐渐边缘化。

二、整合银行支付平台后的o2o模式

在整合银行支付平台后的o2o模式中,银行支付系统应该成为连接消费者、线下实体店和网上商城的核心支付环节。首先,对于消费者端口,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衔接了消费者和网上商城之间的交易通道,同时,银行的线下poS支付业务还能在itm交易中衔接消费者和线下实体店的交易通道,支持顾客取货满意后的尾款支付功能

三、银行支付与o2o整合的代表案例分析

面对o2o市场规模的高速膨胀,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意识到银行平台与o2o模式整合的迫切性,并开始制定银行的o2o试水项目。在众多案例中,大致可以按针对o2o端口的不同,分为三类:

1、针对消费者端口的“银联钱包”支付模式

“银联钱包”是中国银联整合各方资源于2013年7月在上海推出的o2o试水项目,其模式是在传统的银联卡支付服务的基础上,为持卡消费者提供优惠折扣、消费积分、电子票券等个性化增值服务,并让消费者实现线上线下刷卡消费的协同互动。“银联钱包”支付模式同时利用了用户优势、线下网络优势、品牌优势、服务及收益优势来为消费者服务。

第一,银联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据统计,在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核心企业的市场份额中,中国银联占据了60.4%的主导地位,远远超过其他非金融类第三方支付企业,并且银联卡在国内占有近90%的市。第二,银联拥有庞大的线下收单网络,这为消费者打通了itm模式中的线下尾款支付通道。第三,银联自身的品牌优势,能提高消费者信任度和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弥补了传统o2o业务的缺陷,即降低了商户和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而需付出的成本。第四,“银联钱包”产品基于其增值服务的特性,在将来预期可为其合作伙伴提供较强的服务及收益,如传统优惠券服务企业借助该产品可实现按效果计费的业务模式,并借此获取收益,摆脱原有收费难的困局,银行可借助该产品稳固收单市场密切与商户关系等。

2、针对线下端口的“微信平台”支付模式

“微信平台”支付模式是民生银行参与o2o模式而采用的整合方式,其主要作用是打通并拓宽了线下实体店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模式,而主要针对的是不具规模的线下小微商户。许多小微企业并不擅长在淘宝等纯粹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网络营销,这与银行的劣势相似,因为银行长久以来也是主要通过线下发展客户并提供金融服务。因此,所谓“微信平台”支付模式,便是银行借助微信的实时交互和位置功能,将其金融便利店遍布于生活小区,与一同参与微信平台的小微商户一起构成一张线下辅助提供金融和生活服务的巨大网络。

这一平台可以细分为“功能型微信银行”和“营销型微信银行”,前者是将手机银行搬到微信上,属于本位推动型;后者更多的是每天负责推送优惠信息,属于营销推送型。二者都是金融做互联网的思路,将线下实体店的产品和服务以线上的方式展现在消费者面前,而微信银行所依托的支付方式还是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因此不需要另外搭建新的支付系统,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营销推送的功能,从而拓宽了支付系统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

3、针对线上端口的“手机银行”支付模式

“手机银行”这一支付模式在o2o商务模式中已经得到各大银行的广泛应用,但银行要通过“手机银行”更好的完成o2o整合,需要的是扩大“手机银行”的线上支付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对其支付功能进行扩大——

一是完善手机银行的系统版本。在手机智能化的趋势中,现今的手机操作系统几乎被iphoneoS系统和android系统所垄断,但传统的SymbianJava系统也仍然具备一定的使用规模,因此商业银行对“手机银行”的开发需要兼顾三种基础版本的开发,以此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机使用客户。同时,针对手机的wi-Fi网络和移动网络这两种上网模式,还需开发HtmL版本和wap版本,同时兼顾高中低端的手机上网用户。

二是丰富手机银行软件所集成的产品及服务。一般传统的手机银行软件的主要功能在于账户查询、转账汇款、账单查询、受托理财等,其重心在于银行端的应用。但银行要通过手机银行完成o2o的整合,需要将手机银行更多地与线上企业结合,将消费者常用的线上非金融类产品和服务集成在手机银行中,诸如增添商户查询、优惠快讯、商旅预订、影院订票等功能,让消费者通过使用手机银行软件,就能跨平台地浏览和对各种线上产品和服务进行直接支付及订单管理,并且由于集合进手机银行的网上商城是与银行签约的企业,所以其支付的安全性也能得到银行方的监管和保障,不需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便能直接确保交易信息的对称性。(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金融系)

参考文献

[1]余思琴,王明宇,刘淑贞.o2o模式对移动电子商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析.中国商贸,2013,(09)

[2]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课题组.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市场进入战略与策略研究.武汉金融,2013,(02)

[3]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3

网上支付的优势篇5

从业态管理角度讲,支付新规应超前考虑支付产业的业务融合趋势。支付业、尤其是互联网支付业,不仅是金融行业,还是信息行业。支付业至少跨了两个行业,仅由金融部门发放许可证,仅从金融业务角度单方面治理,是否能充分顾及互联网支付的信息业务特点,是否有利于提高互联网支付信息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执行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例如,支付宝不光提供支付服务,还要提供信任和信息服务。支付行业的增值业务,如信息开发、征信业务等,都属于信息企业的业务领域。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个性化业务将成为新兴领域,其中许多业务非常适合中小企业,1亿元的门槛对他们显然过高。

互联网发展趋势是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将来与国际支付企业、支付产业的竞争,将不光是金融业务竞争,更多将是信息业务竞争。如果由于支付新规门槛过高,限制了民族支付业、尤其是支付业信息增值业务的发展,将使兼具金融与信息优势的ViSa等跨国企业成为最大获利者。这种情况应避免发生。

从竞争主体角度讲,第三方支付业需要多主体共存。由金融机构管理非金融机构,要避免歧视。

互联网支付业,是在民营互联网企业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电信运营商继起的手机银行业务进一步壮大了第三方支付业的发展。相对来说,金融机构介入较晚,在起步时慢了半拍。在这种形势下,金融机构先是在支付标准上压制中移动,然后在支付许可上提高对民营企业门槛,除了规范的意义外,还有介入主体间竞争的意味。要求办法实施前已经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如果能使支付宝、财富通等取得合法经营资格固然好,如果产生限制民营企业进入的效果,就要为国家整体利益着想,三思而行。

网上支付的优势篇6

互联网、通讯、芯片、硬件、加密及硬件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革新,为非金融机构创新支付服务,直接参与电子支付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规模的迅速增长,也为非金融支付机构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多种新型电子支付方式横空出世,全面挑战着传统的支付模式,同时,对大众消费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掀起了支付领域的深刻变革。

(一)网络发展创新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逐渐为广大网民所接受,而伴随电子商务尤其是网购发展应运而生的网上支付,在我国与1998年第一家网银(招行)的推出一起出现。同时,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引起的传统行业电子化改革也成为推动网上支付发展的一大动力。1999年3月我国首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首信易支付”公司正式开始运营。2004年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立“担保交易模式”,有效解决了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任缺失问题,促进了第三方支付在网上支付领域的迅速崛起。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断壮大,其服务已覆盖B2B、B2C、C2C以及跨行转账、信用卡还款、网络融资和公共事业缴费等众多领域,服务产品从电子支付向传统支付领域延伸。

(二)交易规模逐年攀升,发展趋势已现端倪

随着商贸活动的繁荣,银行、商户、客户之间的资金往来日益频繁,交易量呈爆炸式增长。在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连创新高,截至2011年6月,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已达2.95万亿元,同比增长31%。纵观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交易规模逐年攀升,增长幅度令人瞩目。2010年整体交易规模达到10105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2009年增长100.1%,实现全年翻番。2008—2010年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年均同比增长率超过100%,增速惊人。依据上图,不难发现第三方支付市场近两年增速稍有放缓,但规模发展速度依然较高,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发展趋势已现端倪:

1.规模继续增长。应用行业数量、商户规模、用户规模三大指标依然增长显著。

2.成长空间巨大。除消费性领域外,应用行业渗透率仍较低,依托高黏度用户数量,在商务电子化、支付在线化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3.业务范围延伸。除了最早的C2C外,B2C、B2B和社会性公共服务领域缴费应用,成为新兴增长点。

4.市场细分深化。面对激烈的细分市场竞争,支付企业不断创新,整合各种支付产品,为企业进行深度定制化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

5.盈利模式升级。支付行业盈利模式不断丰富,风险逐渐可控,从服务的单一型向综合型升级换代。

6.支付方式创新。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致力于支付方式的创新,以小额便捷支付抢占客户,并从间接从银行吸收大量客户关键信息。

7.支付渠道融合。网络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线上渠道,渐与刷卡机、上门收款等模式展开融合。

8.平台化发展趋势。第三方支付公司正着手通过开放应用服务平台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参与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与更多行业应用进行紧密结合等方式,不断拓展对业务的覆盖。

(三)监管措施日前完善,行业规范走向成熟

从国家行业规范发展历程来看,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商务部2008年4月出台了《电子商务模式规范》与《网络购物服务规范》;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6月21日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0年12月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11年1月17日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系统检测认证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商务部2011年4月出台了《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2011年4月12日《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公告2011年第18号);2011年10月《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支付业务许可的颁发和监管环境的不断完善大幅降低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业发展的政策性风险,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将面临重要发展契机随着规范化运营的不断加强,传统行业将进一步向非金融支付机构打开合作的大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将迎来向更多的行业应用领域渗透的机遇。同时,良好的市场发展预期也将吸引相关投资机构加大对非金融机构支付行业的投入,非金融机构支付行业内的资本流动性将更加充裕,相关业务将获得快速、良性的发展。

二、第三方支付机构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在第三方网上支付出现之前,主要由银行提供网上支付清结算服务,而银行出于服务能力和成本的考虑,通常只面向有规模的企业,故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由此,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平台和产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集合而成的长尾市场。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广泛地参与各类支付服务,以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了银行现有资源难以覆盖的客户群体的支付需求,并且成为现代支付体系中活跃的、颇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应引起注意的是,随着电子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互补合作到后来的竞争与合作,直到现面监强大的竞争压力不得不进行选择性合作。

(一)多样化增值服务,抢占商户资源

第三方支付已形成与银行功能类似的、相对独立的结算账户体系。如,为企业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多层级交易自动分账和一对多批量付款等多种资金结算产品;为个人客户提供预付卡、转账汇款、机票订购、公共缴费等支付服务。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可支持互联网、手机、自助机具等多种渠道完成账户资金的转移支付,同时又突破了不同银行账户间的壁垒。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体系与专业的行业定制方案,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占领商户资源的利器。

(二)竞争与合作并存,削弱银行主导优势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和商业银行相关业务已形成相互渗透的关系,且各具优势。在共同做大市场的同时,竞争与合作并存。在现行体制下,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尚无法取代。非金融支付机构不仅在资金划拨和结算清算业务方面最终都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来完成。而随着非金融支付机构业务范围的逐步扩张和用户数量的激增,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非金融支付机构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和博弈筹码,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支付机构合作的谈判优势正在被削弱。尤其在央行发放支付业务许可后,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合法性得到承认,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一些中小银行在与一些大型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合作中,已退居后台,仅充当资金清算的职能。

(三)支付方式创新,减小银行客户黏性

商业银行原本在支付方面的核心优势:一是能抓到最终的客户;二是拥有支付结算的通道和网络。但这两方面的优势都受到了来自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提供的C2C交易支付模式的冲击。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拥有庞大的客户数量,且一旦建立关系,便会有较强的客户黏性。原本商业银行可以直接获得客户资源和信息的局面,转变成了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连接客户与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瓜分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

(四)价格战略,直接影响银行业务收入

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对银行支付结算市场份额进行抢占,替代了大量中间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与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已然对银行的结算、收付等中间业务形成了明显的挤占效应。

三、银行应对措施与发展策略

在电子支付领域,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已不再仅限于银行同业,商业银行已被置身于一场范围更广、程度更激烈、影响更深远的竞争中。随着电子支付市场的竞争逐步加剧和非金融支付机构等竞争对手的快速成长,为巩固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水平,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

(一)以创新为核心,提升产品竞争力

通过深入挖掘客户及市场的实际和潜在需求,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展电子支付市场。在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通过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功能的完善性、易用性、便捷性、灵活性及安全性,应对创新活跃的电子支付市场中不断升级的产品及服务。注重对客户结构、消费偏好、消费习惯及市场趋势的分析研究,丰富并完善产品组合及在相关领域的配套服务,兼顾电子支付市场竞争对相关业务领域的连带影响。

(二)细分市场,深挖行业应用

深入研究不同行业的电子商务流程特点,将现有标准化的支付产品向两端进行功能延伸,为航空、铁路、旅游、保险、公共事业等不同的垂直行业提供个性化的电子支付解决方案。跳出基础支付提供方的传统定位,向高层的支付服务及应用提供方转变。通过不断细分市场,结合行业特点对资金流、信息流及跨领域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深度定制化的行业支付解决方案及应用,完成向“专业支付”的战略升级。重产品及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提升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增强在相关行业内的竞争实力。

(三)提高对新技术及市场变化的快速转化及响应能力

电子支付领域的创新受科技进步的驱动较强,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关注与分析,提升将新技术快速转化为金融创新和降低运营成本的能力。商业银行还应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加强对金融服务发展的预测,提高产品研发的前瞻性。

网上支付的优势篇7

关键词:网上支付;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

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发展势头迅猛

截止到2011年底,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到22038亿元,增速达118.1%,电子商务零售总额占整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约38.6%,其中第三方支付总额就占整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约12.2%。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分析显示,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的发展前景巨大,预计2012年其交易规模将达到36814亿元,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至2014年更有望突破7万亿元,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呈多元化趋势

第三方支付正在变得“无所不能”,除了网上购买各种商品,买火车票、飞机票、旅游、保险产品甚至是基金、理财产品、信用卡还款……支付宝在内的互联网支付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覆盖我们衣食住行的每个领域。然而对于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各银行已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第三方支付已经让银行业感受到了竞争压力。

二、线上之争:第三方支付优势明显

(一)互联网支付潮流中,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多年来,银行对于互联网支付的态度经历了从“排斥”到“无奈接受”再到“主动合作”几个微妙的心理历程,互联网支付的灵活性、创新性下的飞速发展,让银行感到已经“无力回天”,唯有合作才能扭转被动局面。

1互联网支付教会银行“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这个词,对于在实体业态中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业而言,可谓非常陌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支付的潮流中已经落后于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支付是大势所趋,而掌握机会、赢得话语权,靠的不再是技术,而是营造良好的用户体验,并完善支付体系的安全性。第三方支付在互联网支付“用户体验”所做的创新和产品设计,让银行学会了“从客户出发”的思路。

2第三方支付掌握互联网支付70%份额,合作已成银行共识

未来互联网支付将呈现立体化、移动化、全球化、群体年轻化等趋势,而现实是在目前的互联网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无疑已经占据先机,市场份额已占到了70%左右。面对互联网支付的崛起,银行开始意识到,这已经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二)基金销售第三方扩容,银行垄断地位面临冲击

近日,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3家企业获得了证监会发放的基金销售支付结算企业资质牌照。加上此前已经获得牌照的汇付天下、通联支付、银联电子以及易宝支付,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已经达到7家。基金销售在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扩容,意味着传统的银行销售渠道垄断地位将面临冲击。

1第三方支付推动竞争

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基金产品的销售并不能带来多大利润,但基金市场拥有的近3万亿的巨大市场规模则是它们最为看重的。与传统基金销售支付业务相比,第三方支付的主要优势在于,所有操作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投资者可以享受最低4折的费率优惠。

而监管层放开第三方支付被业内认为是希望通过引入第三方支付,建立一个各个销售机构都可以共享的基金结算中心。通过该平台,再放开可参与基金销售的机构,从而能有更多机构参与基金销售行业,推动该领域的竞争。

2基金网销将迎来爆发期

以前,由于支付不够便捷、账户体系不够成熟等问题,基金公司网上直销效果并不理想。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基金网上销售占市场总额的比例不到10%,而在没有类似支付环节障碍的欧美国家,基金网上销售占比达30%以上。

不过,随着监管部门开闸基金第三方支付进程的深化,支付宝、财付通等主流第三方支付机构相继进入,这样的局面也许将很快得到改变,基金网上销售有望迎来爆发期。2011年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资产净值总规模为21879.79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取代航空业,成为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第一大行业。

三、线下之争:竞争日趋白热化

对于主流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主要是以互联网支付业务为主,但是随着获牌业务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未来服务商户和个人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主流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业务类型逐渐由线上走向线下。今年3月,支付宝便宣布3年内投入5亿元进军CoD(货到付款)市场,并将为线下支付提供3万台poS终端。

目前在B2C市场,近70%的交易是通过CoD完成。但由于投入成本较高,目前大部分CoD服务仍停留在现金支付,不支持刷卡。在国内排名前100位的B2C电商中,能给用户提供poS刷卡CoD服务的不到20%。快钱也在同期宣布,牵手宅急送一同进军CoD市场。

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线下业务的大范围推广,势必会对银行的业务产生影响,近期拉卡拉被封杀的事件或许就预示着银行业已经开始绝地反击了。

(一)拉卡拉被工行“封杀”

作为近年兴起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拉卡拉还以信用卡跨行还款免费而小有名气。截至去年底,拉卡拉家用机销售突破了30万台,而拉卡拉更完成了对全国便利店体系超95%的覆盖。但从5月13日起,用工行借记卡在拉卡拉pos机上还款时,结果总是显示无法顺利交易,而同样通过拉卡拉,持卡人用其他银行的借记卡可以给信用卡正常还款,由此影响的用户每天约15万人,拉卡拉被工行“封杀”的说法也甚嚣尘上。而此次受影响的并非拉卡拉一家,从事手机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钱袋宝的相关交易也在同一时间中断。

(二)封杀原因是银行获益不大

在经历了一周的拉锯战之后,工行与拉卡拉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纠纷终告一段落。但自拉卡拉工行还款客户端重新开启后,工行信用卡还款收手续费正式开始执行。拉卡拉与工行是通过中国银联的通道来做支付、结算。清算通道为“支付公司一银联一银行”,在这一单一的通道中,第三方支付公司对银联和银行是非常依赖的,一旦银行或银联的利益受到损失,暂停其业务,第三方支付公司就无还手之力。

网上支付的优势篇8

就在人们对某些行业和领域的“国进民退”颇有微词之时,第三方支付行业却上演着“国民共舞”的精彩好戏。

根据央行首批公布的许可机构名单来看,此次“榜上有名”的27家企业中,虽然既有银联商务有限公司、广州银联网络支付有限公司、北京数字王府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银联商务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也有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拉卡拉、钱袋网等民营第三方支付企业。但国字头企业明显少于民营企业,只有“国字号”银联旗下的4家,而已经递交申请的上海银联和联动优势两家国有公司意外落选,让业界一片惊呼。

此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虽然都已经成立各自的支付公司,但并未出现在首批名单之列。

有专家认为,9月1日大限到期之前,还会有一些国有支付企业获批的,不可能就这寥寥几家;民营支付企业的数量也会有增加,具备实力的合规企业基本都会取得牌照。“后牌照时代”,国企与民企由于各有各的先天优势,不可能谁把谁吃掉,将会呈现线上线下全方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就看谁的后劲更足,谁的创新能力更强,谁的服务水平更高。

实际上,从这次申请的业务范围也能窥出一斑。“银联系”的4家支付公司除了都有银行卡收单业务,银联商务和广州银联的业务类型还涉及互联网支付和预付卡受理。这说明,中国银联在巩固自己大本营――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同时,有意开拓发展迅猛、商机无限却被民营支付企业把控的互联网支付和预付卡市场。另外,银联旗下主攻互联网支付业务的的银联在线Chinapay、好易联等支付公司,由于申报时间较晚,没有列入首批名单,但张萌认为,取得牌照只是时间问题。

双喜临门?

就在业界还沉浸在牌照下发的兴奋之中时,6月8日,中国银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北京推出两款银联无卡支付产品――“银联在线支付”和“互联网手机支付”,力求打造“网上联网通用”支付开放共享平台。甫一宣布,在电子支付业引起巨大反响,有人甚至高喊“狼来了”。

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则不以为然,这两款产品是对银行卡传统使用方式的创新,是与各方合作、互利共赢的成果,实现了银行卡从线下到线上的“联网通用”。

中国银联“共享成长、共同发展”的姿态,随即吸引了金融机构、商户接入该平台。银联的最新数据显示,银联目前已完成157家发卡银行签约,73家银行已开通了银联“无卡支付”服务平台。除了京东商城弃支付宝转投银联,苏宁易购、库巴购物等都接入了银联在线支付。就连快钱、环迅、首信易、钱袋、盛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也纷纷宣布接入“银联在线支付”业务,共同做大“网上联网通用”。

无独有偶,2010年12月,支付宝就对外推出了一种新型网上交易支付方式“快捷支付”,与“银联在线支付”相似,都是无需开通网银便可用银行卡进行支付交易,目前已与108家银行开展支付合作,已有2000万用户使用了该服务。

针对京东商城弃支付宝转投银联这一事件,支付宝副总裁樊治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进行了回应,“我们尊重并理解京东商城这一商业决定。从成立第一天起,客户第一,让每个网上支付的用户享受最安全快捷的支付体验,是支付宝的使命所在。我们也相信京东商城在此方面的努力。在合约期内,我们仍会继续为京东商城的用户提供支付宝付款服务。”支付宝愿同所有的合作伙伴探索符合各方利益的合作模式和方式,打造电子商务的新商业文明。

张萌分析师向本刊记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支付宝依托淘宝拥有明显的个人用户优势,所以在电子商务这个领域费率相对比较高,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这很正常,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而其他个人用户不占优势的支付企业,通过压低费率接入网关,以实现更快地“圈地”。京东商城作为国内最大的3C电子商务企业,一方面希望支付宝与其他支付企业的价格看齐;另一方面,它的物流非常发达,70%的支付业务是通过线下的物流收单的方式来实现的,通过互联网在线支付的比例相对较小,对其依赖性不是那么强。因为它的用户更愿意接受的方式是货到付款,这样比较放心,所以京东敢于与支付宝在价格上“叫板”。至于有报道说京东想介入第三方支付业务,我们认为可能性不大。它主要是和银联合作,银联为其提供在线支付服务,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要组建支付公司和平台以及申请牌照,所以那种说法都是猜测,不靠谱。

无卡支付领域的“文武戏”恐怕还会继续唱下去,遑论胜负,总之对消费者来说是“双喜临门”,既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支付服务,又可以丰富谈资。另据了解,在无卡支付领域,易宝支付早先也推出了基于电话的无卡支付方式。

随着手机用户数突破9亿,以及无线上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移动支付开始备受关注。中国银联董事、执行副总裁柴洪峰坦言,中国银联非常看好移动支付,已经在央行指导下与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包括快钱、支付宝、财付通等,一起制定了新一代手机支付标准。

首批落选的联动优势也是定位于移动支付,由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联合组建,成立于2003年8月,主要是为中国移动用户提供“手机钱包”和“银信通”服务。

但天使投资人、钱袋网执行董事孙江涛却语出惊人,移动支付并不是一个非常赚钱的行业。这次,钱袋网获批的主营业务是移动电话支付和互联网支付。

孙江涛表示,预付费卡、银行卡收单和网络支付三个业务类型中,毛利率最高的是预付费卡,其次是银行卡收单,最后是网络支付,而移动支付又是网络支付中毛利率最低的一类。电信运营商去做移动支付,并不是看中移动支付带来的收益,而是为了留住自己的手机用户。正因为这样,孙江涛对于未来三大运营商旗下公司的竞争并不是非常担心,即使接下来几轮牌照发放中,三大运营商旗下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牌照,对钱袋网的利润挤压也不会太大。

中国式发展

银联家族向网络支付新阵地不断挺进的同时,以电子支付起家的民营机构也不甘示弱,在拓宽自己网络支付业务的同时,积极向线下支付业务渗透。

行业“老大”支付宝野心很大,除了将网络支付各细分业务收入囊中,还获批了两项线下业务。特别是银行卡收单,这可是中国银联的传统势力范围。

除支付宝以外,这次获批银行卡收单业务的还有汇付、快钱、通联、讯付、拉卡拉等10家民营支付企业。这些支付企业,有的已经积累了一些市场基础和客户资源,如拉卡拉、杉德等支付公司,有的正在积极准备开展银行卡收单这项业务。

据央行统计,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5.53亿张,同比增长17.7%,银行卡渗透率达到36.0%,联网poS机具356.8万台。2010年,中国poS机刷卡消费总额超过10万亿,较2009年增长52%,为2005年整体交易总额的10倍。这也是众多民营支付企业觊觎这块大“蛋糕”的动力所在。

目前,对银联poS收单业务最具潜在挑战的是拉卡拉。牌照下发前,由于政策限制,拉卡拉主要做poS还款缴费业务,对巨大的poS收款市场只能垂涎三尺。即使这样,拉卡拉这些年并没有停下布局poS机网店的步伐,已在全国铺设5万个便利支付网点、5万个办公区支付点,并且已拥有15万家庭个人用户。牌照下发后,正加快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区县市场辐射延伸。

在未来的支付市场中,到底“国家队”和民营机构谁更有竞争优势。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表示,央行牌照的发放是对国有和民营支付企业的平等认可,具有同等的法律和资质认可,就像五大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银行的关系。实际上,支付市场的“蛋糕”是非常大的,支付企业从传统的互联网线上业务逐渐转到了线下,以及对细分市场的拓展,比如保险、基金、物流等,整个市场的容量非常大,可以比照整个社会的消费和交易规模来推算。

网上支付的优势篇9

一、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发展现状

在全球经济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的新形势下,网络支付工具也越来越多,对于资金的支付的要求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虚拟支付工具的出现成为了解决资金流通,广泛的应用于资金的清偿结算的各个缓解之中,电子化支付平台特征较为明显。

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的发展特点。随着网络购物成为当今时代潮流的社会环境下,阿里巴巴公司推出的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应运而生。支付宝是现代社会中最具领先地位的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受众广泛。据相关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的时候,支付宝注册用户突破5.5亿,日交易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日交易笔数达到850万笔。这是一笔惊人的数字,在这样的数字下,又向我们证明了网络支付工具的强有力的发展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实力的代名词。

支付宝自2004年投入使用开始,不断变革着现有的资金支付方式和途径,是资金支付工具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突破和创新,它彻底的颠覆了传统的支付工具,改变了现实社会中面对面的支付方式,改变了支付方式必须通过银行才能够实现的支付手段,成为了我国支付工具的一种重大的突破。支付宝一直秉承着“简单、安全、快速”的支付原则,比如说:快捷支付方式的出现,通过与十余家银行的合作关系,将信用卡网上支付的成功率从以前的百分之六十提升了三十个百分点。支付宝致力于各种在线支付问题的解决,构筑信任的产品品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支付宝的使用用户在资金支付时的安全性保障问题。同时,支付宝通过这种信任的机制体制构筑理念,成功的建立起支付双方的信用体系,为在全互联网范围内营造和谐、稳定的氛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网络支付工具财付通的发展特点。财付通是腾讯公司推出的网络支付工具,自2005年投入运行之后,用以保障个人在拍拍网等二十余万家的网络购物平台中的相关款项的收支过程。财付通致力于腾讯的相关业务较多,比如说:腾讯QQ、拍拍网等出现资金交易的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在市场上的份额仅次于支付宝的使用率。财付通的功能性应用涉及到了一百七十余项生活缴费服务,并广泛的应用于购买车票、等业务中。但是,财付通的最有效益的应用内容并不是常见的生活缴费等内容,而是腾讯公司推出的网络游戏中,完成支付交易双方的支付和收款功能。

财付通为用户提供资金的收付、体现等功能,方便资金的使用,同时,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充值服务,比如说:游戏充值、信用卡充值等业务,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条件。财付通是我国国内第一家经权威机构认证的电子支付平台,它的出现在电子虚拟交易平台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财付通的电子支付平台的认证开启了我国电子支付行业标准化、规范化、严格化、程序化征程的新篇章,为我国电子支付平台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发展面临的挑战

可以说,支付宝和财付通是现阶段最常见的网络支付工具的两种形式,就二者的发展现状来说,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给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危及,给人们的资金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给企业或者是其他经济机构的大量的网络资金支付带来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对于资金流通的效率大打折扣,不利于资本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实现。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发展面临着历史的、严格的、权威的挑战。

信任感缺失,安全隐患严重缺陷。网络支付工具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范围中的两个佼佼者,成为了网络支付平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支付宝还是财付通,都是每一个注册用户用以收支清偿的资金账户,是关乎着每一个网络支付工具使用者的切身利益,账户的安全性、保障性问题成为了每一个注册用户的关注的焦点。2013年11月中旬,上海某男子的支付宝账户上存在的六万余元在较短的时间内被盗刷,支付宝的弊端和问题被直接的摆在了每一个支付宝用户的面前,用户的信息保密性不强,造成了打量的用户信息泄露,账户风险成为了导致每一个注册用户所忧心的问题,支付宝的账户安全问题存在一定的隐患和威胁,比如:使用支付宝的快捷支付时,第一次验证不需要输入银行卡的密码,支付宝作为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的操控着和运营者,对于用户的身份的验证缺乏严格的审核和保护措施。另外,支付宝的相关业务仍旧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支付宝的快捷支付功能,在用户使用时,资金的流转与融通过程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支付宝的安全隐患越来越严重

平台扩容受限,用户体验感缺失。在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日常运行中,虽然注册使用的人数较多,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特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注册用户对于支付宝或者是财付通的归属认可感尚未完全的形成,这在网络支付工具不断的丰富的社会环境下,网络支付工具与日俱增,这无形中就给支付宝和财付通等网络支付工具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用户在网络资金的流转支付过程中,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对于网络支付工具缺乏有效的依赖性特征,导致了在支付宝和财付通未来的发展空间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注册使用的用户数量基数庞大,但是支付宝和财付通本身的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却是越来越少。再加上,不同的网络支付工具中用户的转换过程中成本较低的窘境,给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未来后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桎梏和限制。注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只是过度的强调支付宝和财付通平台的功能的使用率,却忽视了支付宝和财付通平台的体验率,用户的归属感不强。

网络支付工具多样化,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激烈,生存压力较大。继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之后,中国银联也很快推出“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两项网络支付业务。“银联在线支付”是中国银联立足现代社会网络支付的各方面的需求的基础上,以银行的交易保障为基础,面向全社会推出的网络交易清偿结算的支付平台。“银联在线支付”的最大优势就是成功的将银行金融机构为担保,适用于全部类型的银联卡的综合性关联的虚拟的电子化网络支付平台,较支付宝和财付通等老牌的网络支付工具来说,它的优势不可谓不突出,“银联在线支付”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实现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网络支付平台的干预措施,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誉担保情况下,第三方交易平台更加的深入人心,对于注册用户的信息认证也更加的规范和严格,再加上它提供了多种支付方式,比如:小额支付、储值卡支付、网银支付等方式,成为了被人们所信服的网络支付交易平台的存在。另外,“银联在线支付”还具有国际化特征,它针对于用户境内购物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了境外外网上购物、水电气缴费、商旅预订等交易内容方式,对于国内的注册用户来说,极具吸引力。“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业务是利用手机终端的强大功效,以手机功能软件的方式,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络平台来进行下载到手机的功能,这无形中颠覆了传统的网络支付工具的模式,摆脱了过去那种只能够依靠电脑才能够实现的网络交易方式。“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的出现真正的推进了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网络支付交易平台的实现,方便、简单、迅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网络支付工具的不断更新和出现,网络支付工具的多样化趋势被突出起来,直接导致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激烈,这对于最先出现的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来说,带来了的现实的生存压力较大,如何推进网络支付工具持续长久的发展迫在眉睫。

三、推进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发展的措施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化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提高,许多科技产品等新兴事物应接不暇,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资金的网络化交易平台的搭建为人们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呈现出全民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由于网络支付工具的出现又给经济社会生活下,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便利,这就让网络支付工具更加具有便民化的特点。在网络化席卷全球的社会形势下,资金的网络流转成为了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有力渠道,成为了解决网络商品的流通中资金问题的关键环节。网络支付工具随着网络商品流通的兴盛而逐步的发展起来的,成为了时下保证经济活动实现的一种资金的交易流通方式。推进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发展的措施成为了解决网络支付工具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性环节和措施。

突出软件服务,提高硬件实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作为传统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和财付通最然占有着一定的数量的优势,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网络化社会环境下,面对着其他网络支付方式的异军突起,如何在市场占有量,成为了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且噬待解决的问题所在。这就需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重视和建设,硬件方面,需要不断的革新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现有的技术软件系统的先进性程度,以社会大众对于网络支付的需求为依据,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为指导,致力于支付宝和财付通的现实性、使用性、适用性特征建设,提升支付宝和财付通支付工具本身的科技含量和实力。软件方面,就是提升支付宝和财富同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来应对支付宝和财付通网络支付工具使用过程中面临的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广大的客服认知度,提高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市场占有份额。

着重差异,强调优势,拓展发展新思路。网络支付工具的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尤其是在现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社会环境下,被广泛的应用于支付商品的货款、支付工人的工资、结算商品、利息、房租地租等,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支付工具的发展,各项功能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就现阶段的网络支付平台的功能来说,它不仅仅融入到了经济机构或者个人日常的资金交易的全过程中,同时,它还支持一些终端费用的支出和支付过程,比如说:支付水电费、支付网费、支付手机费、购买、购买火车票等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支付宝和财付通由于各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相互之间各具优势。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中,立足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差异,充分的强调和发扬相互之间的优势,以现有的大量的注册用户的优势,依托财付通和支付宝背后集团的科技性、资金性、科研性优势,在网络市场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准确定位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发展理念,以现实生活中对于虚拟电子网络支付平台的诸多需求为蓝本,不断改革创新,拓展发展新思路。比如:通过在支付宝和财付通的交易平台中,融入以资金流转的数量为依据的积分法则,来不断的增加网络支付工具对于用户的吸引力等方式。

注重支付工具安全性、科学性建设,提升资金赔付率,推进电子交易平台规范化。支付宝和财付通是最常用的两种网络支付工具,它的账户代表的就是每一个注册用户的资金数目,它的安全性、科学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在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未来发展中,只有不断的完善和规范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安全性保障制度,增强网络用户之间,用户与网络支付工具之间的信任感,最大限度的消除用户对于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安全性顾虑,加大账户资金的赔付率,以强有力的赔付措施让每一个使用网络支付平台的用户用的放心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强调对用户个人生活的服务,牢牢锁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推进电子交易平台规范化建设。

立足用户实际需求,打造网络交易工具品牌化建设。在实际生活中,网络支付工具的广泛性应用,是依据广大的用户和经济机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资金的交易需求。支付宝和财付通只有通过不断的丰富自身所提供的各项功能的实现,来提升网络支付工具自身的综合的能力。在支付宝和财付通已经拥有了如此庞大的基数的注册用户的资源的情况下,只有致力于完善和创新网络支付工具的各项功能,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注册用户的注意力,实现网络支付工具的快捷、便利、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生产资金的清偿结算功能。以量为基础,以质为保证,打造网络交易工具品牌化建设

注重体验,提升用户归属感,加强平台扩容。网络支付工具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资金支付和结算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载体和平台,以合法的个人或者企业的信息为依据,由发起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认可,以信誉为保障,最终实现资金的网络化流转的全过程,实现网络支付工具的功效,成为了现今社会各项经济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资金交易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支付宝和财付通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注重用户的实际应用体验感的提升,推进用户归属感的培养和形成,促进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扩容。

总之,在全球经济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的新形势下,网络支付工具也越来越多,对于资金的支付的要求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虚拟支付工具的出现成为了解决资金流通,广泛的应用于资金的清偿结算的各个缓解之中,电子化支付平台特征较为明显。通过分别的阐述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两种支付方式的发展现状,深刻的研究和分析了作为最常见的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二者间的优劣特点,并就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持续的、良性的、健康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有助于在保证人们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不断的推进网络支付工具的发展和创新,促进虚拟支付平台的持续、有效运行,以适应不断变换着的社会科技需求,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资金的社会市场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金华银行杭州分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肖承发,高阳宗.农村地区支付工具推广使用中的问题和建议[a].山东省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时报社、山东省金融学会.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山东省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时报社、山东省金融学会:,2006:3.

[2]王文祥,史忠良.支付卡网络定价研究的进展述评[a].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经济研究》杂志社.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经济研究》杂志社:,2010:8.

[3]裘雪婷.案例一失控的协议控制——对“支付宝股权转让纠纷案”的法律分析[J].公司法律评论,2012,00:319-328.

网上支付的优势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应对策略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手机等软硬件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互联网企业寻求多元化经营和技术应用;我国金融环境和现行金融体制中金融创新难、金融交易活动流程冗杂、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引致的资金成本偏高等问题;互联网金融行业兴起之初未明确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明确监管机构等因素,共同促进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和蓬勃发展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信息处理低成本、集中支付和个体移动支付系统统一、供需双方直接撮合等优势,以平等、便利化的服务理念和以客户和交易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基础业务造成较大冲击,也对其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和战略向导产生影响。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逐渐被弱化,致使客户增长率增速减缓,部分商业银行出现负增长。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冲击新客户吸引度逐渐减弱

互联网金融行业个人客户快速增长,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的客户,呈几何形式增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和网络社区,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市场信息碎片进行整合分析,有效地减少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并及时根据信息提品信息的挖掘和产品向导,拉近了供需双方间关系。虽然互联网金融行业客户总量无法与商业银行客户总量相提并论,但商业银行对比互联网金融,用户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不强,产品和业务创新能力较弱,造成客户的粘性减弱,新客户开发难度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客户增长率,却是商业银行的30-50倍,与商业银行竞争趋势加强。

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累计个人客户总量为4.32亿,增长了0.39亿人次。增速则从2012年的39.30%跌至9.9%,呈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与互联网金融抢占客户不无关系。但工商银行公司客户呈较好的增长趋势,增长了35.5万户,增速为8.1%,达近4年来最高

招商银行作为中小商业银行的代表,2013年在客户数量,尤其是个人客户方面受到较大冲击,从2012年的5383万回落至4763万,首次出现11.52%的负增长值,在客户黏性和新客户开发方面形势较为严峻支付结算业务减少

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基本的业务和职能。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不断占领市场,商业银行支付业务正逐渐被边缘化。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统计,2013年全国支付机构累计互联网支付业务达153.38亿笔,支付总量为9.22万亿元,同比增长56.06%和48.57%。相比互联网金融支付的快速增长。商业银行支付工具在客户增量、支付规模增量等方面,增速放缓。2013年个人银行结算账户56.07亿户,增速同比减缓4.56%。通过atm和柜面进行的跨行交易分别为1898.91亿笔和34.07亿笔,同比增长23.1%和-16.6%。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在个人客户的转账、消费等资金的流通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第三方支付结算仍以个人商业银行账户为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在交易规模和总量方面未呈现较大的下滑趋势。

依托互联网生态链、大数据信息以及灵活的商业模式,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在更深入的挑战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中的核心地位。国际结算领域,快钱已经介入跨境结算;国际汇兑方面,阿里巴巴已经实现了境内外买卖双方的支付交易。我国商业银行未来支付结算业务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存贷业务增长缓慢

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和作用,直接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和盈利能力。虽然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重心已在向中间业务转移,但存贷业务对银行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将活期存款吸收至互联网货币基金,再以协议存款回到银行;贷款业务被p2p、众筹等业务所分割,给商业银行存贷业务方面造成较大冲击。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全国商业银行2013年个人活期存款总量38814.75亿元,相较2012年增长4626.87亿元,增速为13.53%。2013年各季度活期存款增量较2012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在企业短期贷款方面,2013年为23985.47亿元,同比增长19.44%,速度放

图1.全国商业银行存贷业务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材料)

缓0.17%(见图1)。逐步放缓的存贷速度虽然跟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资金减少有关,但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存贷增速放缓的趋势逐步显现。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影响较显著。共享理财产品市场

互联网金融元年,阿里巴巴余额宝、招财宝、腾讯现金宝等理财产品等不断抢占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中间业务。互联网企业联合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进行货币基金发售和赎回。以余额宝为例,认购零门槛,赎回当日到账t+0,分享收益的同时也可用于消费和转出。互联网金融拥有得天独厚的便捷性,加上新媒体推广,营销,在短时间内实现高速增长,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有利竞争者。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13年虽然实现了理财金客户快快速增长,从2042万户升至2683万户,增长率达31.39%,但其累计发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总量增长率仅为16.4%。部分中小银行中出现了高端理财客户数量大量下滑的现象,较大程度上也是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有网点分布广泛、专业性强、信用良好等优势,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客户粘性较高的电商平台不断地拓展业务,使传统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弱,甚至因为其一成不变的格局而变成其弱势,给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带来冲击。经营理念改革迫在眉睫

金融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有较为严苛的要求,民营资本较难进入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天然的制度红利,促使其树立起信用品牌优势,金融专业优势以及风险管理优势。同时也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变革动力小,改革难度大等问题。

商业银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使得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无法在一次次改革中完全彰显,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无法真正地实现,商业银行也未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其经营理念,将庞大的网络银行客户数据进行分析。截然相反,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互联网平台优势,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为变革动力,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实现信息处理高效、低成本;跨地供给销售;大数据来源稳定;用户数量规模庞大、粘性高等竞争优势。数量激增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唯有通过不断地改革、优化操作,丰富网络平台功能,才可以避免在行业中被边缘化

相比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新模式和理念,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模式较弱。一方面有制度、规模等限制创新改革的因素,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弱化,创新模式中无法以客户为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经营理念,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垄断,共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样倒逼银行改革与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也可能是商业银行创新改革、经营理念提升的推动力。银行间竞争压力增大

互联网金融行业是传统金融的搅局者,利用互联网渠道进行金融创新,将普惠金融理念深化推广。同时也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尤其是客户量,存贷业务、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经营成本、人才战略、改革转型、创新能力等方面。

互联网金融显著优势之一即经营成本低,运用“平台即媒体”的思维进行营销推广,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业务操作处理。商业银行经营会产生产品成本、人力资源成本、项目成本和客户成本等。互联网金融的产生给商业银行间的客户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造成较大压力,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加快创新速度,从经营理念上进行转型,也积极布局电商,或是与电商进行紧密合作。如民生银行,将社区银行作为战略和经营的重点;招商银行则在轻型银行的理念下,同步地推出“非常e购”信用卡商城,通过跨界合作来进一步提升同业竞争力。

人才战略方面,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以人才优势带动资源优势和运营优势外,互联网金融的人才战略使得竞争压力增大。互联网金融本质是跨界融合,即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的融合,需要大量专业能力强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银行从业人员,金融人才招聘压力加剧,如阿里副总裁,曾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在个人和公司业务,融资,信用体系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商业银行应对冲击的策略优化银行操作流程

相对于新兴互联网金融平台操作,银行传统的操作流程周期长、环节过多,不仅客户耗时长,银行支付的管理成本与效率代价较为高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业务模式将会被完全取代。传统的柜面业务仍必不可少,只是必须优化其操作流程以适应发展。

1.简化业务操作环节

商业银行应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减少现有业务的操作环节,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以小额信贷为例,商业银行从借款申请开始,需分别经历贷款审核、风险评估、逐级审批、签订合同以及贷款发放等步骤,资金至少经过半个月才能放款。但互联网凭金融小额贷款从申请到资金到账,仅需几天甚至更快捷。差异的运营速度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为了改善操作繁杂的境况,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重新评估各业务操作流程的必要性,剔除或整合效率低的环节,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提高时效。

2.提高各环节有效性与及时性

在简化业务操作环节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各环节实施的有效性与及时性。便捷与快速的业务办理能够使客户的感受度提升,因此各环节及时有效实施不仅可以消除重复作业,更是提高业务效率的重要保障。拓宽支付结算渠道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日臻成熟,传统的银行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上各阶层客户的需求。尤其是客户对于支付结算快捷,方便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的便捷程度方面始终是处在第三方支付结算公司之下,也是商业银行的劣势。商业银行若不能够及时调整支付结算方面运营策略,会让商业银行损失更多的客户,尤其是个人客户。

拓宽支付结算渠道,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从客户的性质角度出发,针对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开展支付结算业务。个人客户以便捷、快速、安全为理念,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结算公司的合作共赢,为个人客户提供更为周全的服务;企业客户目前占据了支付结算业务客户数量的大头,尤其是进出口贸易的支付结算,包括信用证、福费廷等支付结算方式,商业银行应该将其电子化、互联网化。发挥商业银行在企业结算方面的优势,巩固企业客户。二是从业务创新角度,在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结算公司合作,继续做好个人客户的服务工作的同时,进行企业客户支付结算的创新工作,才能够有效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在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方面的冲击。加强传统理财产品创新

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本质为货币基金和分红保险,究其根本并无现实意义上的金融创新或是理财产品的创新,而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在线理财平台的开发、运营和营销,从而实现实时的数据分析和优化功能。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同样可以进行理财产品认购和赎回,但是相比余额宝、招财宝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认购和赎回,手续相对较为繁琐,并伴随有认购资金门槛和资金流动性问题,部分产品还必须到实体的网点进行操作。

针对商业银行的表现不足,商业银行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应对。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传统理财产品的创新,通过专业人士或专业投资公司的打理,拓宽投资渠道,丰富理财产品种类和组合,在保障投资资金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收益率,需要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研发部门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理财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从理财产品的认购和赎回的手续,简化操作流程,降低理财产品的认购起点,并解决资金的流动性等问题。从其本质而言,就是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一种挑战,也是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方式。培养网络信息技术,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既有信息技术的科技属性,又兼具经济金融属性,对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竞争需立足于人才、管理和资源的竞争。目前商业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普遍专一化,缺少精通互联网技术、金融业务知识和管理决策的复合人才。

对商业银行人才培养和招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招聘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注重金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吸纳,保证时刻能注入新鲜血液,从软实力方面提升银行的竞争实力。人才培养方面,从两个方面着手:在工作中加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科技知识培训以及科技专业人才的金融业务培训,在现有人才基础上培养兼具金融知识,互联网工具,信息技术等知识技能的互联网金融复合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可以采取定向合作培养模式,通过银行和高校的合作,注重金融实务和计算机科学的学习和操作,从本质上改变人才知识结构,提升商业银行在人才方面的优势。转变经营理念,推动长效变革

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理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主要是集中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的2013年,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理念备受冲击和影响。

商业银行需深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所带来冲击的本质,即互联网金融将金融倡导的深刻的普惠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借助移动互联的运营模式,组织模式,成本模式,运营模式和利润模式,通过开放平台、大数据、云计算支持,将普惠金融理念融入到互联网金融的各项业务。商业银行需要实时调整经营理念,加强总体战略布局,不断地进行变革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加强同互联网科技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1.搭建自有的电商平台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创新产物,在我国生活消费市场,企业生产经营和商贸流通等方面都引发了深刻的变革,对传统行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艰巨的挑战。也可以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的转型和创新,尤其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地冲击下,商业银行更需要不断地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实现多元化经营的目标。

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自身资金雄厚,客户资源广泛,信用度高的优势,积极布局电子商务,在扩大金融业务范围的同时,提升银行在新时期的竞争力。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加快转型,分别推出“交博汇”、“善融商务”和“云”购物平台。创新电商的发展战略将成为银行电商更好服务企业的一个突破口,同时银行也应积极地摆脱单纯的金融服务角色。

2.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

商业银行目前电子支付系统主要是依托各家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以及第三方支付结算公司的支付结算渠道。面对第三方结算公司庞大的客户全体和便捷的支付结算流程,商业银行应该借助第三方支付结算渠道,实现自身支付结算功能的扩大。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延伸和补充自身的金融服务,推动业务优势互补和客户资源共享,不断提高银行卡的使用率和网银业务量,推动向零售银行业务的转型。同时,商业银行也需协同第三方支付结算公司,努力开拓对公业务。

3.以互联网企业的思维方式和理念,融入新技术

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商业银行应该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战略。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和运用技术,在数据分的精准性以及重要细节的挖掘和利用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将客户偏好,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客户行为分析结果,运用到银行运营的相关环节,实现客户需求的精准分析和定位。

现代信息设备、工具和技术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能够帮助银行在信息管理辅助下提高人工管理运营效率,依靠信息技术组织统筹银行经营管理,是银行的一种创新举措,具有系统整合、运营集中、信息共享和数据挖掘的特征,能有效促进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增长速度、客户总量,交易量的增长和总量,都有表现良好,而商业银行虽在总量上保持者优势,但在增速放缓,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甚至出现存贷客户总量下降、理财客户流失等情况。商业银行急需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倡导普惠金融理念。

互联网金融无法完全颠覆传统商业银行,但可以倒逼着商业银行进行改革,来切实加强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中所提出的应对策略,其本身也是一种改革和突破。相信在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共赢下,我国金融行业的服务必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刘士余.互联网金融存在三大风险[J].清华金融评论,2014,(2).

[3]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十二原则[n].第一财经日报,2014-1-20.

[4]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4).

[5]第一财经新金融研究中心.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m].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处,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