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9:55

社区教育的形式篇1

[关键词]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社区团队医师;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3)12(c)-0188-03

高血压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正确了解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让其知道并懂得自我保健在防治高血压中的重要性,努力坚持锻炼,改善生活方式,能与医生积极地配合,提高“依从性”[1]。居民高血压的认知水平与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高、知识知晓率低、规律治疗率低和控制率较低[2]。大量循证证据表明,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心血管疾病多种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性防治,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将高血压的三级防治措施较好地应用到社区卫生医疗中,将高血压人群在社区内进行系统的管理,能够有效遏制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的日益增加[3]。本项目在富阳市场口社区针对社区团队医师以责任制形式加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人群提高健康知识的知晓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和影响进行调查,以期为今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浙江省富阳市场口镇录入完整资料的居民中随机抽取5个行政村中的818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9例,女459例。随机分成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健康教育组467例,男222例,女245例;对照组351例,男137例,女214例。

1.2方法

健康教育组采取社区团队医师定期随访并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进行干预,对照组采取定期随访和自愿服药的模式。健康教育方式成立责任制式的社区团队医师,每个团队成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并且能熟练地掌握高血压相关知识以及懂得如何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的方法,符合要求。随访时间2011年1月~2013年2月。①建立健康档案:由社区团队医师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包括一般情况,相关疾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饮食生活行为、目前治疗状况、目前给予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情况[4]。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每1~2个月举办一次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的讲座。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不良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影响;坚持规律用药和相关治疗的重要性等。③制作并发放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便于阅读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资料,定期发放给高血压患者。④定期为患者测量血压:每月定期上门或到社区为患者测量血压,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干预前下降(p

表1两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mmHg,x±s)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

2.2两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血压控制率的比较

两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血压控制率均较干预前提高(p

表2两组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

和血压控制率的比较[n(%)]

与干预前比较,*p

2.3两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比较

随访2年中心脑血管疾病共发生23例(2.81%),其中健康教育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1.28%,对照组发生17例,发生率为4.84%。两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p

3讨论

高血压疾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和重要病因,会影响到多个重要脏器,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到目前为止仍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据调查,我国高血压疾病患者规律服药和血压控制率均较低,这与相关健康知识教育不够有很大关系[6]。高血压的病程相对比较长,而且患者基本都是自行在家中进行治疗,血压的监测以及复诊完全可以在社区医疗站中进行,所以可以把社区作为中心,组织以责任制形式的团队医师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熟悉自己的病情,能更好地坚持规律服药,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改善并稳定患者的血压水平。鼓励人们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减少不良因素的危害[7]。进行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患者能做到心理平衡,戒烟少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从而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内,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减少可能会出现的多种并发症,从而提高生活品质,最终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8]。

本研究健康教育组患者进行强化健康教育,而对照组人群则仍按以往的自愿就诊和自愿服药的治疗方案。对健康教育组高血压患者采用多种途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通过成立社区团队医师以责任制形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集中授课宣教、发放各类相关健康知识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患者实行强化健康教育,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预后、血压控制水平对重要器官的影响及不良生活习惯对血压的不良影响等内容进行反复宣教,并强调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对控制血压水平的重要性,以及跟踪随访,并及时对用药方案加以调整。经过2年的随访,两组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比干预前明显降低,并且两组高血压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血压控制率均比干预前明显提升,而强化健康教育组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2年内强化健康教育组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28%,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健康教育组。

对于高血压,其指导方针和依从性是两大问题,要想应对这些问题,就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来提高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质量,其中关键点是能够将我国高血压指南的相关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切实地加以应用,给高血压患者建立一个可以提供教育和治疗的选择平台,从而使高血压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及能力,以预防为主,有效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并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9]。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社区成立经过专业培训的责任医师团队,来加强对高血压人群的健康教育,采取由团队医生对高血压人群“责任制”式管理及跟踪随访,不仅可以明显提高社区人群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血压的控制率,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人群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光胜.现代高血压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24-551.

[2]阳晓,杨定姣,阳旭.高血压患者第四医学行为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性干预效果的调查[J].高血压杂志,2005,13(1):48-50.

[3]俸献珠,黄慧,杨泽,等.强化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J].社区护理,2010,24(9):2426-2427.

[4]程晓鸣,孙任苓,庄芹,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5):704-706.

[5]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7.

[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7]杨期东,刘运海,李世卓,等.健康教育与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病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1):30-32.

[8]张丽华,张凤霞.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6):531.

社区教育的形式篇2

一、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

1.成人教育。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对成人教育的定义:对于世界上许许多多成人来说,成人教育是代替他们失去的基础教育;对于那些只受过很不完全的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补充其初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对于那些需要应对环境的新的要求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延长他们现有的教育;对于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就是向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教育。成人教育也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的手段。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所做得权威性解释是:“成人教育主要是对已经走上各种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

2.社区教育。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组织,是人们频繁交往、紧密联系、相互学习、共同生存的区域性环境。“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社区内全体居民为对象,同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紧密相连,以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的综合体。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侧重于对社区内正规教育进行延伸和补充。我国的社区教育是指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施以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或过程。

3.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关系分析。知识社会是属于社会范畴的概念,而学习化社会则是教育范畴的概念。知识社会要通过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去实现。终身教育的社会就是学习化社会。(1)从内涵和外延来看,终身教育体系必然包含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后者是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从受众来看,终身教育是受教育者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成人教育则是受教育者一生所受教育的中、后期阶段。(3)从机构设置来看,各类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机构是终身教育体系一个主要依托和载体,是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化社会来说,社区是最佳着力点和最佳场所。(4)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分析,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存在重合、交叉。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的全体成员。成人是社区成员的主体,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的主体。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成人。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发展,学习化社会的建设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以成人为主体的全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

二、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1.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我国社区教育的兴起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转型是以城镇工业化、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移民为特征的。这种社会转型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转型对国民思想道德、文化、技能等素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社会的快速进步引发了对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的迫切要求,从而促进了成人教育活动的发展。而这种以知识学习、技能提高为特征的社区成人教育是因人而异和多样化的特点,必然要求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这种需求决定了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发展必然性。

2.现实发展的必然性。成人教育现阶段的发展应是调整结构体系,拓展规模空间,结合经济发展,适应成人特点,形成兴趣培养和职业技能有机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而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是政府统筹指导,教育部门主管,职能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教育的这种开放性,社区教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序列的社会大教育思想理念与成人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客观上与拥有教育资源的同样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成人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这种优势互补型的结合是现实发展的必然。

3.未来发展的必然性。《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在加快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形成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动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的明确地提出了成人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成人教育的时代使命,并决定着成人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

三、成人教育服务社区的有利条件

成人教育,凭借着多年举办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经历,积累了相对优势的办学资源类型,主要有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成人院校现有的部分有形资源,如教师、管理人员、教室、图书资源等,除了完成传统教学任务外,富余部分可以为社区教育提供支持;而更具价值的无形资源如文化资源、成人教育管理经验、数字化教育等,则并不会因为一定范围内使用量的增加而带来负担,相反,会带来价值的增值。因为,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具有天然互补性,而且成人教育服务社区教育培训具备了良好的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

(一)成人教育服务社区教育的内部需求一办学理念和教育资源优势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认真贯彻执行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建国之初,在改造和发展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同时,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创办了高等函授教育以来,成人教育几乎是学历教育的代名词。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为解决“”积压十年而突然崩发的求学需求,大批普通高校开始举办夜大、函大、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为数以千万计的成人提供了在职取得学历的学习机会,1986年成人教育实施统一考试以来的20多年中招生两千多万人。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已经完成了“补偿性学历教育”的特殊历史使命,成人教育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普通高校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独立学院、网络学院迅速增加,成人教育院校正面临生源萎缩、办学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的挑战和危机,我国成人教育必须及时调整办学定位和拓宽办学思路,走出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发展学历教育以外的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等,以谋求新的增长点。如上所述,社区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且有终身学习需求的成人群体为成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社区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依靠一个实体办学机构,而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成人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管理机制、管理队伍及师资等,都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因此,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这种优势互补性是创建学习型社区,形成学习化社会的必然选择。这是成人教育服务社区教育并与之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成人教育服务社区教育的外部环境―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共识

1.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从党的十报告中郑重宣告:“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其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人心、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人民共享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政府不但鼓励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将这种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到是否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样一个高度。

2.构建学习型社区,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人们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社区作为特定地域空间的人的社会共同体,将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办社会的状况,城市职工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移,社区的功能不断被放大。社区不再只是人们居住的场所,而且还要承担起教育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娱乐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等: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引起城市结构变化,衍生出大量的单位以外的群体,如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打工从业人员、退休人员、待业人员等,他们对社区产生了新的需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习型社区的创建。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只有大力发展面向社区成人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成人教育应该成为营造学习型社区的主力军,把社区教育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中外社区教育模式对我国社区教育模式构建的有益借鉴

模式就是典型的、完善的、值得效仿的形态、式样,是依据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构建的可操作和可被类同的标准式样。模式在理论上体现为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实践上则体现为组织形式和操作方法。一种教育模式不仅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支撑,而且要有稳定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和操作方法,还要有可仿效性,同时,也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社区教育模式也是如此,除了具备上述特征外,还具有中介性、完整性、系统性和继承性等属性。学习化社会背景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教育模式,还应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的思想材料。

(一)国外主要社区教育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区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社区教育的研究与理论主要来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其模式中有很多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国外社区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以北欧各国,如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国为代表的“民众教育”的社区教育,其主要特点是以各级各类民众学校为教育载体,紧密联系地方和社区,强调面向社区内的所有成年人,充分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对社区民众实行全员终身教育,以体现福利国家的特征,因此这一模式被人称为社区成人教育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

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社区教育”。日本把社区教育定义为“《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日本以公民馆为主要社区教育载体,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的社区教育。在美国,社区教育一般被认为是为整个社区内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种类型居民所提供的非

正规的教育服务。美国实施社区教育的主要基地、主要形式是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特别重视教育和社群的关系。

综上所述,国外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一是设置有专门的社区教育基地且是实施社区教育的主要途径;二是普通学校承担部分社区教育的职能,实现教育社会化;三是广泛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实现社区教育的资源共享;四是对社区教育立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社区教育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在资源和项目上对社区教育予以支持。

(二)构建我国成人教育服务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

综观国外社区教育模式和我国京、津、沪及浙江、山东等地推进社区教育的试验,拟从经验提炼和理论探究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成人教育服务社区教育模式作一探讨。社区教育模式按其发展的时间先后和办学层次划分,主要有以下四种:

模式一:“以学校为主体”的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教育系统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运作方式为:以学校为主体组织本校或社区内中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活动;由学校牵头组建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定期开展学校课外教育活动,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文体设施。即“协调课外活动,开放文体设施”模式,此模式带有浓厚的校外补偿教育性质。此模式的特点为学校主导。中小学作为社区教育组织牵头单位,主要实施以在校生为对象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将社区居民请进校内,共享学校文体设施,社会各界参与校内外教育活动。

模式二:“以街道为中心”的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

它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其运作以街道作为所辖行政区域内的社区教育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及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休闲、文化、活动性的社区教育。其运作方式为“街道牵头、社会参与、双向服务”。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力求形成“共建、共管、共享”格局。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

模式三:“以地域为边界”的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

它是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其运作方式为:由驻区各行业较有影响并且热心社区教育的(功能齐全)单位牵头组成专门机构,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各自行业的影响和资源,开展“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式的社区教育活动。

模式四:“以社区大学(学院)为龙头”的综合型社区教育模式。

它是以社区学院作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龙头单位,通过理事会和文明市民学校以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其具体运作方式为:接受街道办事处、民政局或者区域内单位委托,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区域性、多层次、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

社区教育的形式篇3

社区成人教育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担负着对社区成员实施终身教育的重任,更有效的为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等,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社区教育服务,使社区居民得到全面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对提高整个社会劳动者素质有很直接的现实意义,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2.学习型社会视角下社区成人教育的功能

学习型社会主要是一种以学习为动力,以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学习求发展为主要标志,以促进成人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为成人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满足成人终身学习需求的新型教育社会形态。社区成人教育的功能主要分为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内部功能指教育系统对内部各个要素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功能。外部功能指教育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功能。社区成人教育具有促进社区成人全面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成人教育体系构建等功能。

2.1促进社区成人终身发展

社区成人的发展与终身学校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成人教育发展的不断改进,部分成人参与到社区的教育与学习中,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社区教育满足社区人员终身学习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终身学校的公平性。社区成员之间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不仅能提升自身素质,还实现了终身学习的目标,为提高社区成人的基本素质与改善终身发展环境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2提高社区成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成人教育的生活质量主要是分为物质生活质量与精神生活质量。一方面,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说,成人教育从起初的形态开始转变为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本,提高成人的劳动能力水平,使社区成人由体力劳动的形式转化为智力劳动形式,全方面的影响社区成员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成人教育是社区成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渠道;例如,在开展社区成人教育方面的相关活动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成人用理性的思维思考问题,不仅能增强社区成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还能避免矛盾的产生,进而提高社区成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2.3促进社区成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根本制度。从成人教育的形式来看,终生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社区教育、学习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而成人教育把社区内的学校、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等不同类型的教育融为一体,成为成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3.学习型社会视角下社区成人教育实现方法

3.1形成终身学习的新学习文化

首先,社区应该每年定期举办终身学校周活动,明确活动的举办主题,着眼设计终身学习目标,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像社区人民展示终身学习成果。其次,建立一个社区终身学校网站,积极引导成人学习,方便成人自由、有个性的终身学习。最后,利用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设置社区终身学习文化推广计划,开展具有特色的宣传方式。此外,加快学习信息网络建设的步伐,这不仅是新学校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新学校文化形成的内在机制。

3.2创建多样化的社区学习平台

社区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完善与建立社区成人社区、学校教育培训中心和社区学院等学习平台。社区部门在创建活动过程中,可通过设置网络平台、展览、论坛等载体,尤其是应用社区内各种形式的休闲活动为载体,为成人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社区的工作者与成人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和国内外社区成人教育的专家交流,更加深入的开展面向社会服务、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成人教育培训,创建多样化的社区学习平台,使社区成人教育功能得到较大的发挥。

3.3构建社区终身教育网络

在学习型社会视角下,要想形成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有社区成人积极主动的参与,还需要形成社区终身教育网络系统。成人终身教育网络的设立,能把分散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成人对学习的需要。社区成人终身网络的建立,使社区成人教育的活动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产生很好的教育效益。社区机构应该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社区街道和乡镇教育学习为骨干,以社区市民学习为基层的网络系统,积极鼓励和组织相关部门教育系统,参与构建社区信息网络教育活动,使社区网络信息更加全面地应用于社区成人终身教育。

4.总结

社区教育的形式篇4

在培训的内容上,做到“学有所需”

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教育服务活动。这种区域性教育从内容上看,应包括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从空间上看,需要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而且应该将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为一体,使“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但是,在现实中,社区教育课程通常只有成人继续教育,主要是休闲课程,很少有针对本社区特殊问题而自行开发的个性化课程,也很少有为外来务工人员和下岗职工开设的职业技能课程。此外,技能类、生存类课程也不多见,即使有的社区开设少量职业技能和生存类课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课程讲授方式和上课时间安排等,很难引起特定对象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培训内容上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在农民培训中,我们贴近农民需求,选择“西甜瓜种植和管理”“青虾养殖技术”等一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内容;在老年教育培训中,开展健康教育和娱乐培训内容,来满足不同居民的学习需求,做到“学有所需”。

在培训的形式上,做到“学有所乐”

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教育对象广泛,包括全体居民。教育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全日制学习也可以是非全日制学习,既有学历教育、技能教育,也有丰富的各种文化活动。制订不同的培训方案,细化社区教育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要,以此增强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教学形式上,一是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社区学员的需求,设置课程及安排教学,二是要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导,让社区学员在学习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比如我们在成人学历培训中,应根据成人的特点,应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践培训环节等,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培训形式灵活多样,让居民在学习中,学得懂,学得会,学得快乐,真正做到“学有所乐”

从培训的过程中,做到“学有所用”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形式。由于社区教育具有“三全”即全员(教育对象包括社区全体成员)、全面(教育内容涵盖思想道德、基础文化、职业技术、艺术休闲等各个方面)、全程(教育过程贯穿受教育者从出生到逝世的整个生命历程)的特性,所以,我们在从事社区教育培训中要注重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居民学习的实用性。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根据社区需要开展社区居民文明修养和道德教育培训;针对下岗和再就业人员开展的各种实用技能培训,为社区学员的再就业提供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加强休闲教育,突出人文关怀,让社区居民在闲暇时间增进相互联系与互动,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与社区精神,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相互认同,营造和谐社区,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根据居民健身和娱乐需求,开展的音乐、美术、娱乐、保健等培训。总之,让居民在学习培训中,做到“学有所用”。

在培训的效果上,做到“学有所得”

社区教育以其灵活的办学形式、丰富的办学内容,迎合了不同层次人们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社区内人们对各类形式的文化生活教育的需求。随着物资生活的提高,居民迫切需要精神食粮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愈来愈多的居民开始接受社区教育,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接受不同内容的教育或培训,并想从中得到他们的需要和满足。因此,社区教育的功能和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还应包括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待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教育、农民工的进城就业及返乡创业的培训、特殊群体的帮教教育,社区成员的余暇教育等。同时要结合社区的特点和居民的需求,认真选择培训内容和制定培训方案,努力提高社区教育培训的效果,真正让社区居民“学有所得”。

社区教育的形式篇5

关键词: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学校教育发展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针。这是教育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发展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则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同时要“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在各自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地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社区教育建设和运作模式,从而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一、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现实思考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育、发展和利用社区内所有可能对社区成员产生教育功能的各种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它通过政策、法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对社区内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充分挖掘,力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全面促进社区教育事业进步和学校教育发展。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由主体和客体两部分构成。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主体包括国家、社区内各种机构和组织、家庭(个人)三个层次。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客体主要包括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有学者从资源性质的角度,将社区教育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和无形资源(社区文化、社区归属感、良好社区氛围、社区互助等)。[1]在这一分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从社区教育资源存在的不同形态将其分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环境资源。

社区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体制、机制和认识、方法等因素的局限,造成了各种资源间条块分割、互不隶属、各自为政及资源浪费严重、社区教育发展艰难的困局。社区内各种社会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成有效或高效的教育资源。[2]要解决学校教育发展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除了扩大社会总资源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比例、增加学校教育资源的总量外,还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整合和开发现有的学校附近的社区教育资源,把原本并不具有教育作用的资源赋予教育意义。

二、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学校教育发展的关系

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支持与帮助。社区教育资源是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隐形的资源,它的开发是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学校教育的发展也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背景和重要补充

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4]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一个国家教育事业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有利于青年一代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和全面发展各种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和谐。

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艰难的过程,它需要多方面资源的帮助和支持。然而,社会总资源对学校教育发展资源的分配有时却不能够完全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这时需要开发其他资源以补充其学校教育发展资源不足的缺陷。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背景和重要补充。社区教育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稳定性、隐蔽性的特征:丰富性可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为其发展奠定物质的保证;多样性可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多种形式资源的支持,可以是有形资产也可以是无形资产;稳定性可保障学校教育发展需求资源的稳定性,解决学校教育发展的不时之需;隐蔽性则可以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探索和求知的学术氛围,进而促使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总之,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充分的开发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补充。

(二)学校教育发展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是指在社区中,对社区内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文化、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进行的有机整合和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具有资源总量增加和效能增大的双重含义。[5]总量增加即通过观念变革、机制创新和模式重构,以挖潜、开源、扩充等手段不断拓展社区教育资源容量;效能增大即通过对社区现有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资源使用效能。[6]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总量增加和效能增大双重含义发挥作用,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不管是观念的变革、机制创新、模式重构,还是效能的增加、质量的提升等。学校教育发展对于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如加大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所需设备、教育基地和经费的投入;转变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认识,扩展社区教育制度、文化和社会环境资源等,都与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发展为其开发提供科研平台、提供专家学者、培养研究人才和开发人才等,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如通过教育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育资源使用效能、提升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质量等,与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发展通过已有的成果和发展过程中的成果促进其各种方法和措施的形成和实施,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

三、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对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社区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现实中各资源条块分割、互不隶属,利用率差等问题层出不重。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组织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有效的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促进学校的教育民主,促进学习化社区的形成,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促进教育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促进学校教育走向民主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当前,关于教育机会不均等有两种存在形式:显性不均等与隐性不均等。[7]前者主要表现为对于不同家庭经济条件、民族、种族、性别儿童的入学机会和条件的限制,这一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由于各国政府的不懈努力而日益改善;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在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偏见而导致的,大量学校“边缘儿”的存在及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社区的独特的文化被主流文化所冲击甚至被抹杀。当前,学校教育中隐性的不民主问题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便是积极组织社区人士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促使学校和教师不断地改进工作,实现学校教学与决策公正;同时,学校应该与社区人士共同努力,组织和开发社区的文化资源,使其能实现与学校课程的有效结合,使社区文化得以良好的保存和发展。

(二)促进学习化社区的形成

学习化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力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创建的新型社区。[8]可见,学习化社区着眼于社区成员的教育及社区生活、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学校组织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着眼点――改善学校教育、促进学校发展有一定的区别,但后者是实现前者目标的重要支持系统。首先,学校作为社区的文化与教育工作的中心和前沿,它积极组织广大社区成员参与,必将在社区形成关心教育、关注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而这是学习化社区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其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其对于社区内人力、文化及物质资源的积极组织则构成了学习化社区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组织保障。因此,在当前学习化社区的设计与建构中应将学校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组织利用视为重要的动力。

(三)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变迁的过程。[9]对学生个体而言,社会是个抽象的存在,而社区才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因此,学生个体的社会化首先应是认识社区,学会在社区中生活的过程。但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往往只是从课堂和书本中获得一些关于社会抽象的、笼统的、一般的经验,而对其生存的社区的状况知之甚少,这便导致两种结果:其一,学生缺少了对真实的社区事务基本的评价和参与能力,影响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其二,有时甚至会出现因课堂所学与社区实际相悖,又得不到良好的解释而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出现混乱和困惑。因此,完全脱离社区实际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社会认识的偏见与傲慢,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地组织和利用社区的人才、物质环境与文化的优势,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区、理解社会,增强其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接纳与判断的能力,培养对社区的认同与归属感。

(四)实现教育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首先需要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创新。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封闭的学校教育体系将要成为实现教育创新的严重障碍,因为:其一,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的认识,知识与信息的丰富与流动程度总体上是与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一个集体的创造力成正比的,任何形式上的封闭与缺少交流必将导致内容上的贫乏与僵化;其二,学校的封闭性必然导致其缺少社会监督、评价与建议,而成为违背教育的原有之义,为追逐功利(显性为升学率,隐性为教师、领导的收入和职位)而放弃一切的工具,很显然,在这种改革与提高的动力缺失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学校教育创新。因此,为了大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必须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营造一个教育创新的有利环境,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8]叶忠海.试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学习化社区[J].教育发展研究,2000,(5):38-41.

[2]王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研究,2001,(9):39-44.

[3][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31.

[5][6]王勇.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11-14.

社区教育的形式篇6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会学;社区建设;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4-0180-05

一、从单位到社区:居民生活形态的大变革

近二十年来,中国城镇居民生活形态最大的变化无疑是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型。这种变化已经非常显著地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孙立平教授曾形象地描述过这种变化:

若干年前,如果你居住的是单位的房子,假如水龙头坏了,下水道堵了,给单位的后勤部门打个电话,约他们来修理,用不着考虑钱的问题,因为那都是免费的。但现在不行了,许多小区已经是由物业公司管理了,除了保修的项目外,其他都是要收费的。

若干年前,可能你是居住在某个单位的大院之中,但你对那个大院不会有真正的关心,因为你知道,你不过是这个大院中一个暂住的过客。在单位下一次分房的时候,你就可能离开这个院子。因此,即使是有人践踏院子里的草坪,破坏院子里的环境,似乎和你也没有多大关系。但现在如果住在自己花费几十万元购买的房子里的时候,你甚至会将小区甚至小区周围的许多事物放在你关心的范围之中。因为这些不仅关系到你生活的质量,而且甚至关系到你的房产的价格。

从单位制到礼区制的转型是关于中国居民基层生活的变革,涉及到基层社会的变革总是具有某种典型的社会学意义,因为这种变革往往带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费孝通先生就曾从基层的乡土社会生活推导出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并提出其颇具影响力的“差序格局”概念及相关理论。有过单位制生活经历的人尤其能体会到前后的变化,就社会层面来讲,单位制至少具有整全性、泛政治性、计划性等方面的特点。整全性是就单位所承担的功能而言的,二十年前,单位对于每一位中国居民来说不仅是其职业场所,而日_是生活与福利的全面机构。单位往往包揽其成员的生老病死、吃穿住行,包揽职员的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子女就业甚至每位单位职员的婚娴大事等等问题,即所谓“单位办社会”。“单位办社会”的格局造成中国城市基层结构具有一个重要特征:社区与单位高度重叠,社区单位化,单位社区化。其实,在相当的情况下,是单位吞没了社区,在许多地方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社区。这就涉及到单位的泛政治性特征。单位制从组织特性上讲是一种严格的官僚制模式,呈现典型的“自上而下”、“条块分割”特征,这种模式强调服从意识、身份意识,上下级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遵循一种德治性再分配体制,强调品德和政治觉悟的首要性,“红”总是在“专”的要求之上,具体落到单位组织的行动上往往出现党政不分、政社不分、社企不分的现象。经历过单位制的人们会给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人们结婚也要经过严格的政审过程,考察男女双方的政治身份,讲究政治上的“门当户对”。单位制通过泛政治化实现了对全国人民的社会控制以及非常时期的社会动员。单位制在社会生活上的第三个特点是计划性,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之间的非契约性,资源的不可流动性,生活资料的配给制,工作岗位的顶班制等方面。那个时候的人们与单位的关系不是依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签订的劳动合同,而是一种基于严格计划的全面的依附关系,人们的户口也落到单位,是不能随意流动的,很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据供应。本人退休了,其岗位还可以由自己的子女顶班。显然,这些方面是计划时代的典型产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商品房改革的推进,单位制逐渐趋向解体,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革。现在人们固然还有各自的“单位”,但单位越来越仅仅意味着工作场所,单位的其他功能都分化出去,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活格局。现代社区是人们因为居住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居民之间是平等的邻里关系甚至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社区住房是居民各自的私有财产。居民之间因应付共同的生活问题相互交往,结成各种联合或延聘各种机构,从而形成社区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如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学院、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各种社区服务组织,等等。社区生活呈现出与单位生活截然不同的特征。如包括物业管理在内的各种社区服务往往是市场化的产物,是需要居民花钱购买的;社区之内公共事务的解决往往需要通过居民民主议事,共同解决;居民必须学会与陌生人共同生活;等等。总之,社区生活的核心是如何保证“原子化”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并保持社区自治。这些方面对于习惯于单位生活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的生活格局容易造成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如住房商品化使得业主特别关心房屋的质量、面积和管理问题,而在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市场还不甚规范的背景下,房产主、业主和开发商、物业公司之间就容易导致矛盾。业主之间也因为各种原因、尤其是公共利益问题容易在生活中发生矛盾和冲突。另外,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社区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例如居住人口复杂、教育资源缺乏、交通拥挤、治安问题以及老年人问题等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诉诸关于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二、关于社区的理论

(一)社区研究的历史

社区研究发端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或译《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的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与此相应,他将由人们的契约关系和由“理性的”意志所形成的联合称为“社会”。他对社区与社会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比较,认为社区既是社会的最简单形式,又是一种自然状态,其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感情、重传统,彼此之间全面了解。虽然滕尼斯所分析的实质对象主要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社区,但他关于社区的理论,为以后的社区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早期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都市社区的研究。20世纪20―30年代,这个学派研究了美国大城市芝加哥的都市化过程,用以说明美国城市的结构和动态。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理论,就是在分析社区区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学派从不同的层次上研究了都市社区,即不但以整个芝加哥市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还以芝加哥市内的犹在于明确社区的边界,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明确“社区的实际能力”。在此基础上,费老提出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而组织广大社区居民学习并参与社区生活的自理。这就提出了社区教育的基本议题。

(二)作为社区建设的社区教育

我国目前正在兴起的社区教育是与社区建设同步进行的,而且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民政部下发《关于听取对“社区建设”思路的意见通知》,社区教育就随之开展。1990年,上海市有三分之二的区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区级机构,140多个街道中有126个成立了街道一级社区教育委员会。1994年,上海创办了第一所经市政府批准试办的社区学院(上海市金山社区学院)。北京、天津等地也都开始试办社区学院,推行社区教育。2000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通知》后,全国30多个城区被确立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普遍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或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社区教育委员会基本上是由本地区所辖有关部门及单位负责人及其他社会人士组成,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社区教育工作。在运行机构上,社区教育实体也普遍建立起来,构建起以社区学院为龙头,各街、乡社区教育中心、各社区委员会文明市民基层校为基地的社区教育教学网络。各地因地制宜,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包括以区或街道(镇)为主体的地域型体制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体制模式、政府机构与社区合作办学的体制模式以及社区学校(院)实体型的体制模式等。从理念和形式来说,我国社区教育在研究和借鉴多国经验(如美国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北欧的民众教育等)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模式。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国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对社区建设、学习型社区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成就同社区建设一样存在着自身的限制。总的来说,我国社区教育形成的是一种以政府领导统筹,以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为管理机构,以社区学院为中心,多种模式并行的体系。这种体系具有明显的行政性而缺乏自治性。拿社区学院来说,其管理体制与学校教育系统非常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社区学院往往要接受民政系统和教委系统的双重管辖与监督。除此之外,社区教育还存在明显的职业教育化倾向,大多数社区学院(校)主要开展一些短期技术培训,对于社区文化的建设用心极少。社区教育的主体和边界不甚明确也是一个问题,社区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理解成政府开办的一种成人学校,在这种学校中,社区居民不是社区教育的主体而是技术培训或知识普及的对象,真正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草根”教育活动很少得到关注。

如果说社区建设的重点应该培养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生活的自理能力,落在社区交往与社区认同问题上,那么,社区教育应该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通过培育集体意识、提高社区认同、增强社区凝聚力而对社区建设意义重大。中国目前的社区教育有一定起色,但在很大程度偏离了社区及社区建设的本义和方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为社区教育寻找新的生长点。

(三)社区教育的生长点及其作为

从社会学关于社区的理论出发,社区教育的要义至少应包括:(1)社区教育应该是社区居民为共同应付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自发、主动参与的学习教育活动,社区居民是社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对象,因此,社区教育是促进社区交往、整合社区力量的重要途径。(2)通过社区交往,社区居民形成对于共同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感知和意识,继而形成对于社区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因此,社区教育从根本上致力于提高社区认同,让社区居民对于其身处的生活共同体拥有归属感和身份感(membership),从而达到社区和社会整体的和谐与整合。(3)社区教育可以采取各种组织形式,也不排斥任何有益的政府和社会资源,但这些资源对于社区教育来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辅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之间的管理和控制关系。

那么,如何建设这样一种社区教育呢?迄今为止,我们关于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居民小区自发组织的社区教育形式。在笔者看来,这种社区教育形式符合最原初意义上的社区教育要义。从这种草根的组织形式,我们有可能找到社区教育乃至社区建设新的生长点。在这里,笔者举出一个近来在社会上不胫而走的案例。银枫家园是北京的一个很普通的居民小区,同大多数城市居民一样,北野是居民小区的一名业主。不同的是,他曾仟该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并在卸任后组织了一个美德学习小组。用他自己的叙述:

辞去了业委会主任,我一直在想,如何更好地为社区服务?如何以一种自己快乐也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方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积极向善?而且,这种方式必须是完全自愿的。

和谐社区建设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人心!如果人心是散的,人与人之间没有诚信,你就是有了业委会又如何?

……学习美德的过程是业主,乃至全体国民建立“亲如一家”的具体实践。在肉体上,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精神道德上,如果我们没有共同的美德作为纽带,我们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彼此的敌人。而只有在美德基础上建立的互信与关爱才能使我们有“亲如一家之感”。

……我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之路。我与我的邻居们开始了美德学习。52种美德,包括:诚实、守信、整洁、尊重、责任感、公正、爱心等等。我们每个星期学一个美德,然后,大家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在对待自己的家人、邻居、同事乃至陌生人时实践。

社区教育的形式篇7

关键词:社区教育国外国内借鉴

“社区教育”(Communityeducation)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但具有社区教育性质的各项教育活动于18世纪后即在英、美等国发展起来的。进入20世纪后,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现代社区教育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就已经相当普及,并有了一定的发展。自1970年后,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教育思潮的涌入,社区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一般认为,国外的社区教育以丹麦柯隆威等人于19世纪中叶在罗亭创办的“民众中学”为起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主要形成以北欧各国的“民众教育”、日本的“社会教育”和美国的“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服务”等为代表的格局。

一、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

1.美国

在美国,进行社区教育是美国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能之一,同时处在社区范围内的公立、私立中学、大学、博物馆、社区福利团体、教会、商业组织等也是直接实施社区教育的组织机构。美国的社区学院,如今已在社区教育中确立了核心地位。在美国,由于社区教育内容广泛,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灵活,并且开设的课程完全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因此,它能够不断地吸引社区成员的参与。首先,美国社区教育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它不仅能以正规的教育形式来开展,而且可以非正规的或非正式的教育形式来进行,以此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其次,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除家政、烹调、园艺、饲养、摄影、保健等实用性课程外,还有计算机、化学、地理、历史、会计、法律和人类学等学术性课程。再次,社区教育教学渠道多样化。除了师生在课堂上面对面地授课外,还有临床讲授以及正规教育、短期讲习班和集中训练相结合的形式,以适应文化水平、家庭背景、学习目的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最后,社区教育实施渠道多样化。普通公立学校,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公立、私立大专院校,社区卫生福利青年机构,社区内工商企业,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的一些社会团体,它们从不同角度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联邦和地方政府也很重视社区教育,给予立法和财政上的支持。

2.日本

日本除了把社区教育定义为《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还组织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教育活动。政府依托各种设施开展社区教育,这是当代日本社区教育的一大特点。在日本,隶属于社区教育的设施名目繁多,有公民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综合社区教育设施、市民会馆、文化馆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设施为公民馆,这是日本所独有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它是兼有当地公民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会堂、产业指导所等职能的文化教育机关,是由政府从地区教育经费中拨款而建造的。它是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在职成人业余学习和休闲活动、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学习和交往之地。

二、国内社区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现代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教育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蓬勃发展等若干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1992年,是社区教育的兴起阶段,当时我国东部地区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学校为了加强青少年校外德育,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这一时期,社区教育处于自发状态。第二阶段是1993―1999年,为社区教育的探索阶段,当时的社区教育对象和内容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扩展,社区教育目标不断明确,开始把营造学习化社区、服务于社区和社区全体成员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发展目标。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至今,为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阶段。

1.上海的社区教育

上海社区教育模式由街道办事处牵头,街道党政主要领导直接参与,组织协调所辖区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有效地利用社区财力资源及其它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办社区学校等社区教育形态,基本上做到了三教统筹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系统。

上海的社区教育活动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如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先后对双休日职工、高龄老人、外来人口、下岗待业失业人员、居委会干部等各类人员进行了各种培训。再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社区教育的内容涉及电脑、书法、绘画、法制、家政、英语口语、环保知识、卫生保健、子女教育、就业指导等。这些活动都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社区成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同时也推动了上海的社区教育发展。

在上海,社区教育网络逐渐形成,社区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社区学院为社区教育网络的龙头,发挥办学、联络、咨询和教学业务指导的作用,进一步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形成由社区内的街道社区学院、科普中心、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文化体育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休闲中心、居委市民学校、电教站、电脑互联网络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教育多级网络,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2.广州的社区教育

在广州,社区教育也有其特点。近年来,为了搞好社区建设,广州市把东山区大塘街、越秀区北京街、荔湾区华林街、海珠区沙园街、天河区车陂街、石牌街等列为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利用自身的优势,迅速展开了工作。如海珠区沙园街创建“心理健康学习型和谐社区模式”,以街道为社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型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以实施居民“健心工程”为主要内容,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素质发展与心理和谐。白云区同和镇京溪小学创建星级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由白云区家长学校负责组织,家长学校先后建立了京溪小学、颜乐天中学、汇侨中心幼儿园“星级学习型家庭”创建基地。天河区车陂街处于城乡结合部,他们以农民学习基础文化、对外来人员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的形式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等。东山区大塘街把社区教育看成是社区建设的一种强大的动力,充分调动社区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社区学校、社区党校为主要阵地,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国外社区教育对我国的借鉴

一些国外社区教育的文化特色,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为我国所借鉴和改造,对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欧美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主要是解决社区居民的个体需要,因而他们所注重的是个体发展式的社区教育。对于美国的社区教育,政府对其发展多数是以法律手段加以控制;国外的社区教育实体,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等对社区教育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而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高等院校应扩大职能服务社区教育

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我国的各种高校及高职院校应扩大其自身职能,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服务,不仅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专升本”教育,而且应提供服务于本地区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着眼于社会的实际需求,面向市场,灵活设置课程,做到实践性强,内容新颖、实用,相信能够吸引各层次的生源,为当地经济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2.建立高素质的社区教育专职人才队伍

在我国,应在大学中设置社区教育专业,培养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层次的社区教育理论工作者及专职人员,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同时应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及工资和福利政策,使其与正规教职工处于同等地位。另外,还应制定不同类型社区教育工作的岗位要求及任职条件,广开渠道,使人才有进有出,形成良性循环。

3.建立社区教育评价机制

应根据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功能特征及现有规章制度和相关的科学理论,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评价标准,注重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相结合,来正确地评价我国社区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社区教育必须有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有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合理利用资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三联书店.

[2]董华.社区教育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

[3]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1.

[4]叶忠海.社区教育基础[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6.

[5]陈静.美国社区教育一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4).

[6]李加奎.美日二国社区教育之管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8).

[7]杨荣,陈仕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策略探析――基于中日比较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

[8]孙庆.上海市社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6).

社区教育的形式篇8

1.1运行机制上重视多元参与机制的建立

台湾社区教育多元的投入与动力机制为海西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政府扶持与社会力量参与的合作机制。当前,海西社区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由政府承办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即“公办民助”,此运行模式面临着投入机制与动力机制不足的困境。海西地区涵盖整个福建及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民营企业是地方经济的主体,社区教育的发展应充分鼓励、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在投入机制上,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公办民营”的办学模式,鼓励各类高校、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经营主体,拓宽社区教育的经费渠道,从而走出发展中资金短缺的困境;在组织机构上,鼓励各种民间社团成为社区教育的参与机构;在师资队伍上,只要无严格而明文的条件限制,凡具有该学科之专门知识或实务经验者,均可任教;在人员队伍上,以少量的专任人员为骨干,以庞大的义工为辅佐,投入到社区教育的运作中。在借鉴台湾经验的基础上,海西社区教育应着力实现“五力合一”(政府推动力、市场运作力、社会参与力、社区自治力、社区民众主体力),整体性地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1.2教育对象上更侧重于职业流动者

随着我国经济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海西地区原有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已明显弱化,再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致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应对各种新挑战,海西经济区把“增创新优势”提到了“第二次创业”的高度,以继续保持区域的竞争优势。为了配合推进第二次创业,社区教育的对象应以职业流动者为重点。一是以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由于海西经济区作为沿海开放地区,过去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其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当大。以泉州为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显示,泉州总人口约812万人,其中具有本省外市户籍的迁入人口为321196人,具有外省户籍的迁入人口为1691661人,即外来务工人员约200多万人。第二次创业需要外来务工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二是以原住地农民为重点,以适应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农民顺利实现转业的要求。

1.3在两岸交流上以地方文化为契合点

环海峡经济圈的构建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的聚集,以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五缘文化”是极为重要的推动力。“五缘文化”(亲缘、地缘、文缘、商缘和神缘)是两岸人民同根同缘的见证和亲密往来的桥梁,也是维系台湾与祖国不可分割的纽带。“五缘文化”有利于闽台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商贸往来和经济增长,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保持血脉相连,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福建省提出的“五缘六求”发展闽台关系、促进海西建设的重大举措,其深意即在于此。

2海西社区教育发展的三个维度

2.1社区教育发展的数量之维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及环海峡经济圈建设的推进,海西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必将对社区教育发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海西地区开展的具有“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发展趋向的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已取得了可观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奠定了加速发展的基础。由此,从数量增长维度思考社区教育发展,则可采用跨越式发展和网络式发展两种模式。54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年跨越式发展是指加大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使社区教育跨越常规阶段发展的一种模式,其具有超常规性、加速度性、赶超性等显著特点。此发展模式适用于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和经济开发区。这些地区的社区教育起步虽较晚,但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或经济发展潜力,完全可以为社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较好的物质基础。

网络式发展是指利用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解决了社区成员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时间安排等差异,大大拓展教育的覆盖面,为社区成员提供灵活、方便、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电大系统是我国最为完善的教育网络,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个地市县区,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这是电大开展社区网络教育的最大优势。泉州市鲤城区社区学院的相关实践已证明这一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2.2社区教育发展的质量之维

社区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辩证关系,坚持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针。近年来,海西社区教育虽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然而不少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问题。为提高社区教育的发展质量,须从五方面入手:第一,拓展教育内容。海西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产业实现升级需要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而社区教育承担着劳动者实现再学习的重任。因此,社区教育的内容就不能再停留于传统的文体休闲活动,而应是更为实用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接轨的技能知识。第二,挖掘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应盘活社区内教育资源的存量,挖掘教育资源的潜量,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共享率。第三,开放办学体制。

社区教育应充分调动社区的各单位、组织及个人集资办社区教育,采取一次性投入和经常性投入相结合,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第四,完善管理体制。为了改变当前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上出现的政出多门的乱象,社区教育可以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对辖区内的社区教育事务实行统一管理。最后,健全评估体系。社区教育要以广大社区居民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作为评价的最基本依据。

2.3社区教育发展的结构之维

由于不同社区存在发展差异,为更好地合力推进环海峡经济圈的建设,社区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社区发展的个性需求,从结构优化维度思考社区教育的发展思路。就不同教育类型而言,社区教育包括职业性社区教育与非职业性社区教育。在经济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应以职业性教育为主,重在培养社区成员的劳动技能,而中心市区应以非职业教育为主,重在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品质。

就不同教育对象而言,社区教育包括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在老城区应以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为主,在新城区应以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为主,而有大量留守儿童的农村地区应以学前教育及青少年教育为主。

就不同教育层次而言,社区教育包括扫盲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应以扫盲教育、初等教育为主,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和外来人口众多的开发区应以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为主,而在中心市区应以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

社区教育的形式篇9

关键词:社区教育;新时期;全民性;多元性;时代性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形式。它指基层社会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施以各种形式的教育;以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的社会教育过程。它一般由地方教育当局和社会教育团体、学校合作,组织志愿人员等,利用本社区内原有教育设施开展活动,也是西方一些国家为满足社区需要、促进社区发展,由社区内成员决定并参加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1]。

社区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事物。它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出发,通过试点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党和政府、教育界、社会团体等都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社区教育在我国已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特别在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就新时期我国社区教育的功能及内容的拓展作一些探讨。

在我国,社区教育以其灵活的办学形式、丰富的办学内容,迎合了不同层次人们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社区内人们对各类形式的文化生活教育的需求。接受社区教育的人们,不受年龄、职业等的限制。社区内的居民只要有学习的需求,便可以不同的方式接受不同内容的教育或培训,这种教育和培训在相当程度上也弥补了我国正规教育的不足[2]。

开发社区教育是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模的需要,是丰富社区成员业余生活的需要,也是我国尽快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是一种多形式、多规模、多层次,覆盖社区各行各业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新时期社区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社区成员,要包括在校学生、离退休老人、外地居住在本社区的人员、待业下岗失业人员、特殊教育对象(包括残疾人和刑满释放人员)等。社区教育的功能和内容除了原有的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外,还应包括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待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教育、农民工的进城就业及返乡创业的培训、特殊群体的帮教教育,社区成员的余暇教育等[3-4]。

1成人学历教育

所谓成人学历教育,即对成人实施与普通学校教育系统相称的系统的中等和高等教育。按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修完课程,经考试合格后授予相应学历证书。一般可通过课堂教学、函授学习、广播电视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

成人中等教育是对完成初等教育或未能达到中学毕业程度的成人施行的学历教育。从1987年后,我国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突破了单一的培养规格,推行3种证书(毕业证书、单科证书和专业证书)制度,这种教育加快了培养多规格的中等专业人才的步伐。

成人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成人高等专业的学历教育,培养相当于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或本科水平的专门人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形式有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函授学院、管理干部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2成人非正规教育

成人非正规教育,泛指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要求范围以外的各类教育活动,如各种政治、文化、技术、业务短训班及学术讲座、岗位练兵、读书活动等。

2.1职工培训

一是技工教育。对技术工人进行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培训,包括技术工人上岗前培训、在岗工人的提高培训、晋级培训、转岗培训和各种应急培训等。二是技能教育。即对受训练人员实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训。目的在于帮助受训人员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和掌握有关的技术知识。在职工培训中,加强技能教育是整个培训过程中一项主要和基本的教学任务。三是成人中等技术教育。即以成人为对象的培养中级技术业务人才的教育,目的是提高现有劳动者的技术业务素质,适应社会各种职业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它包括在职提高和转业换岗教育3种。

2.2待业、下岗人员培训

待业、下岗人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社区教育中新涌现出来的一个课题,是社会的热点。将这些人员组织起来,进行文化、政治和专业技术教育,使其具有一技之长,然后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的招工条件,向用人单位推荐,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或鼓励其自主创业并从经费技术方面进行扶助。

2.3农民工进城就业及返乡创业培训

即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目的是通过此项培训使农民工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1~2门实用技术,熟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便在社区更好地就业并为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2.4特殊群体的帮教教育

特殊群体包括残疾人和刑满释放人员。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特殊关照,应该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授予他们一技之长,使他们依靠自已的努力赢得人生的尊严。刑满释放人员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做好这部分人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关系到一个社区能否安定的关键。社区应从多方面关心教育他们,帮助其顺利就业。

3青少年校外教育

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与在校教育相辅相成的统一,是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是学校教育的社区化,即发挥社区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并且把学校变成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社区化,可以使学校冲破封闭式教育的束缚,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可以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加速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进程,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配合学校教育,开展各种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有关政治思想教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文娱体育、公益劳动等活动,陶冶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促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社会闲暇教育

社会闲暇教育是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使学习者在信仰、感情、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等方面产生变化的教育,目的是使闲暇者正确判断闲暇行为价值、选择闲暇活动、确定个人的闲暇目标等能力得到提高,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知识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等,以生态其环境保护教育,培养高尚志趣,增进身心健康,适应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1社会公德教育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和方式,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公德教育的内容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创建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应将公德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4.2成人法制教育

成人法制教育是对成年人进行国家法律制度知识、守法的普及教育。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宪法、刑事诉讼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其他与广大公民有密切关系的法律常识。要发挥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及橱窗、板报、画廊、幻灯、展览等大众媒介的作用,向群众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文化宫、青少年宫、文化站、俱乐部、影剧场以及乡镇文化中心等群众文化阵地,也可运用电影、戏剧、曲艺等文艺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4.3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是有目的地广泛传播人类已经掌握的实用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社会教育活动,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技术、历史最新成就、发展趋势和作用、意义等,任务是面向经济建设,面向人民群众,面向基层单位,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教育、培训、讲座或展览、创作出版、科技交流等活动形式,帮助人们增长科学知识,提高技能,改善人民生活和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4.4大众教育

根据社会群体的利益,为尽力满足群体的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以外开展的非职业性、娱乐、体育或文化知识性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发展个性和集体观念,适应各种年龄层次的人。

4.5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一种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志趣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也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老年工作提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选、老有所乐”的方针,让老年人既能保持身心健康欢度晚年,又能量力而行继续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适当贡献。老年教育的内容一般要结合老龄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可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如保健卫生、营养学、语言文学、历史、地理、书法、绘画、摄影、园艺等,学习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4.6妇女教育

妇女教育是根据女性的特点和需要,为提高妇女素质和社会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而进行的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启发妇女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教育;理想、道德、纪律教育;科学文化和技术业务知识教育,婚姻家庭知识教育和妇幼保健知识教育等。

4.7家庭生活教育

家庭生活教育是在体力、智力、情感、经济、身心诸方面促进家庭发展和幸福的教育。内容包括识字、计划生育、防止性病和婚外孕、妇女作用和就业、卫生保健、农业发展、营养、住房和家庭人际关系等,或通过社区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实施。

5结语

总之,社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服务、带动社区,因此,要进一步扩大社区教育规模,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发挥社区教育的的作用。只要社区需要,社区教育就应千方百计地满足要求,提供优质服务,使社区教育的发展处在常变常新的动态平衡之中。社区教育要为提高本区域内学生、职工、干部、市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体现教育的全民性、多元性、时代性,提高社区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6参考文献

[1]杨高玕.社区与社区教育的发展刍议[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5-7,11.

[2]林天文.发展社区教育,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0(1):15-17.

社区教育的形式篇10

终身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社区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满足人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求。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比较晚,所以应该及时准确地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经验,来弥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的空白,而日本又是亚洲开展社区教育较早的地区。本文是在查阅大量关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予以启示。

【关键词】

日本;社区教育;启示

1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在社会教育中,社区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纵观国际社会可知,日本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是在亚洲国家中社区教育发展较早且较为发达的国家。所以,同为东亚五国之一,准确地研究并借鉴日本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对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1对社区概念的界定

要想准确地研究社区教育,首先就要了解“社区”一词的由来。“社区”一词最早是从德文的Gemeinschaft到英文的Community,然后才到中文的“社区”。它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思是伴侣或是共同的关系或是感情。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1年将Gemeinschaft一词用于社会学中,后来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将滕尼斯“GemeinschaftandGesellschaft”的书译为“CommunityandSociety”。而中文的“社区”一词,就是在1933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Community”译成“社区”引入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社区”的定义就多达140多种,而笔者认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在《社会学概论》中认为,“社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认为,“社区指的是由聚居在特定地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共同文化特质以及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特定的地域性’与‘成员的一致性’是社区的两大支柱。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空间以及特有的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共同的社会关系、文化特质、发展目标、心理归属,把社区成员凝结成社会群体。”

1.2对社区教育的界定

严格的“社区教育”一词是20世纪初美国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约翰·杜威(JohnDewey)提出的。对于社区教育,由于不同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的年代不同,环境不同,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

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受到重视的,发展社区教育实践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相关的社区教育理念还不够成熟,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界定。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社区教育属于一种教育活动。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第二,社区教育属于一种组织管理形式。此类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地方协调性的教育管理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机构,更是一种社会协调机制和教育社会化的组织体制;第三,社区教育是为了实现社区发展。持有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并且对社区成员素质提高和身心发展有影响力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是一种教育与组织的行为过程。

2日本社区教育概述

2.1日本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日本是世界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之一,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技术大国,明治维新后,仅用了半个多世纪就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其发展如此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重视发展教育、及时实行教育制度改革。日本推行社区教育(日本称为“社会教育”)发展是二战后引进和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确定了科学功用的教育目标,正式形成了近代的资本主义教育体制。同年4月,日本在博物馆内设置书籍馆,其成为日本最早的图书馆,此博物馆也是日本政府第一个以社会教育为目的成立的博物馆。1946年,日本文部省了“关于公民馆的设置和运行”通知,阐明了公民馆的宗旨和管理等若干事项。公民馆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日本社会教育最有特色的,且为标志性场所。二战后(昭和22年3月,即1947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和公共团体必须奖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劳动场所以外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要适当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学校等各种设施来实现教育目的。”1971年,日本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其意指出要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以终身教育为背景的社会教育新起点。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公民馆已经遍布于整个日本。据2004年日本文部省的统计,全国已有18257所公民馆,公民馆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可见日本的社会教育虽然比北欧和美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在二战结束,《教育基本法》颁布后,有国家立法的保护,逐渐形成了以公民馆、青年之家、妇女会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为依托的社会教育模式。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日本已经构建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极大地满足的国民的终身教育需求。

2.2日本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特点

日本社区教育主要形式就是上述所说的“公民馆”,其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教育设施。根据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的,公民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定期开设讲座;定期举办讲习会、讨论会、实习会、讲演会、展示会等;置备图书、资料、记录、模型等,供居民利用;举办相关体育、文娱活动等的集会;积极联系各种团体、机关等;将其设施提供给辖区居民集会及其他公共目的利用。公民馆是非营利性设施,虽然有些社会教育的讲座有收费,但是收费的目的都是为了给讲师们付劳务费而已,而且费用也特别少。

日本的社会教育法制性特别强,且基础设施很完善。日本的社会教育发展得如此发达,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完善的立法和设施予以保障。1945年了《有关振兴社会教育的通知》,然后1947年3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的第七条明确规定了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规定:家庭教育以及劳动岗位和其他社会场所所进行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应该予以奖励(《教育基本法》昭和二十二年三月)。日本又陆续了《社会教育法》(1949)、《图书馆法》(1950)、《博物馆法》(1951)三部法律基本确定了日本社区教育的初期框架。其中明确规定基本的社会教育设施建设经费由地方财政拨出,且公民可以免费使用。随着社会教育飞速发展,日本文部省对《社会教育法》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使其趋于完善。20世纪末期,日本还制定了《特定非营利性活动促进法》和《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使社会教育的法制性更强。

2.3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

日本的社会教育属于综合型管理模式。一方面,日本社区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分别设有相应的社会教育分管部门。就国家而言,终身教育局是社会教育的主管部门,还有文化厅的文化部和文化遗产部等机构也是社会教育的管理部门。而在地方层面上,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设有教育委员会,在各地教育委员会当中也设有社会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日本社会教育也有自治的一面。以社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公民馆”来说,公民馆就一直遵循着自治的原则,辖区居民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和自主实施所需项目活动,辖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独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经过跟其他国家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比较更能突出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具体情况可见表1。

2.4日本社区教育的内容

今天的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已经相当先进,组织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公民馆”,其主要的设施有:公民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市民会馆和文化馆等。从众多的社会教育设施就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不只是有成年人,同样也有青少年。所以,也导致日本社会教育的内容也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成人教育。日本社会教育的成人教育分为一般的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和老年人教育。观其分类名称便可看出三类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分别是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老年人。日本社会教育中的成人教育一般采取的授课方式为:函授、讲座和成人学级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同样涉及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2)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增强生活情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知识和技能,日本在社会教育的内容上,也特别为青少年设置了一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培养青少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启示

通过对日本社会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已经相当发达,制度、形式、管理都比较完善,在社区教育领域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我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社区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有效得借鉴其他国家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就上述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成功经验对我们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启示作用:

首先,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法制化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是二战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国家相关机关部门重视社区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国家对社区教育活动的介入和干预,将行政权力下放到地方一部分,国家只负责制定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的行政管理条款有地方制定,这样可以使社区教育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的社区教育法制化,还处于实验阶段,正在不断摸索中,社区教育的行政化和法制化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完善的教育理论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教育发展的宗旨就是满足公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要。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社区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社区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实践与规模相比,还是比较贫乏的。在今天这个公民迫切需要享受终身教育的时代,深入研究社区教育理念,深化社区教育理念的内涵,是值得我国社区教育学者进行思考、研究和解决的。

最后,公民的全面发展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日本的社区教育不论是在组织形式,还是运行特点、管理模式方面都体现出了社区特色。所以,在社区教育目标上,我国应该秉承以“社区为本,重视公民全面发展”的理念,使社区能够以辖区的特色自行发展,社区居民能够全面发展。社区教育应该为广大社区民众服务,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反映社区民众的需求。社区教育机构只有以各自社区的特点为社区教育的出发点,才能激起辖区民众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发展特色社区教育,使民众能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区。

4结束语

通过对日本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在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取得的成功方法和宝贵经验。同时也看到,日本社区教育的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在借鉴日本社区教育实践经验时,要采取客观、辩证的态度,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才能到达所参考和借鉴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晓章.何为社区与社区何为[J].浙江学刊,2002,(2):15.

[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