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1:02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1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心理干预

冠心病介入治疗由于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诊疗方法,但多数患者对此缺乏了解,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对手术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对6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1]评定并进行综合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均系我院1997年7月~2000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0~82岁,平均58.2±12.3岁,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排除脑器质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及家族史。将6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4例,其中性别:男20例,女14例;婚姻状况:已婚28例,未婚2例,丧偶4例;年龄41~80岁,平均58.6±12.5岁;文化程度:初中9例,高中12例,大专以上13例;农民10例,工人11例,干部13例。对照组34例,其中性别:男22例,女12例;婚姻状况:已婚27例,未婚1例,丧偶6例;年龄40~82岁,平均57.8±12.9岁;文化程度:初中9例,高中10例,大专以上15例;职业:农民9例,工人10例,干部15例。两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及文化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术前一日对患者及家属讲明治疗目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危险、治疗过程大致内容及需配合的内容。干预组①健康教育。从确定患者行介入诊疗开始,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术前教育及具体的术前指导,包括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冠心病的发病原因,介入治疗的目的、意义、手术方法、术前备皮的内容及重要性;介绍术前练习床上排尿、咳嗽的目的,术前术后的饮食要求及术后注意事项;请已做手术的恢复期患者现身说教,根据患者的理解程度,重点讲解指导有关内容。②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治疗、患者互助治疗、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性心理治疗。③放松训练。采用放松技术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尽量解除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和紧张。

1.3评定工具焦虑自评量表(SaS),主要评定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分4级≥45分为界值,抑郁自评量表(SDS),除测查内容与SaS不同,项目及评定依据与SaS基本相同,以≥40分为界值,采用SDS和SaS在患者手术前后进行两次评定;用自制的调查表,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抑郁、焦虑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焦虑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后,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

3讨论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但因患者缺乏对这方面信息的了解,术前会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多项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而抑郁焦虑恐惧也是手术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2,3],因此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进行综合心理干预,消除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研究表明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不恰当认知进行纠正,结果发现心理干预能有效的稳定病人情绪,消除抑郁焦虑,同时也改善了躯体症状[4]。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焦虑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2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疮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是临床中发生压疮并发症的主要群体[1],伴随我国老龄化加剧该类病患的压疮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压疮主要由于活动障碍、肢体与神经功能退化以及循环功能下降所引发,发生压疮后病患的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2],如并发症程度严峻甚至会引发致命性感染事件,一直是临床护理学领域中所面临的的主要研究课题。本院为进一步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针对部分病例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84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均为本院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干预组中有男23例,女19例,年龄62~84岁,平均(73.4±1.7)岁;对照组中有男22例,女20例,年龄61~86岁,平均(74.1±1.4)岁。两组样本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病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采用气垫床,定时对患者进行1次翻身措施,为每位患者均设置翻身卡,保证良好的护理交接。卧床期间保证干净、整洁的病床环境,采用左卧位、右卧位与平卧位三种不同交替,并且增加营养干预内容。

1.2.2干预组干预组病例则在病床环境、心理干预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开展内容如下。

1.2.2.1预见性健康教育定期对老年患者开展访视工作,给予详细的压疮预防知识宣教,将并发症的主要发生部位与防治方法详细交代,增加对并发症危害的灌输增加患者自身对并发症预防的重视程度。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示范的方式将预防方法详细告知,完全掌握防范内容后增加主动预防意识,进而确保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

1.2.2.2预见性风险评估应用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并发症风险评估,评分结果在16分或以下者则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压疮风险,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风险程度的了解来针对性的给予预防干预处理。

1.2.2.3预见性皮肤护理经常对老年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工作,患者如存在呕吐与排便失禁等情况则立即给予相应的处理,确保皮肤干燥、清洁。采用气垫床,并每隔2h完成1次辅助翻身,卧床变换依次为左卧位、平卧位与右卧位的方式。给予适宜的肢体摆放,经常给予背部与受压部位的按摩措施,促进局部的血运循环,避免长期压迫下引起并发症。

1.2.2.4家庭养护干预要求患者家属保证老年患者家庭居室环境的干净与整洁,采用盆栽或花卉等植物进行室内装点,以此增加室内的良好生活气氛,进而促进患者面对疾病的良好心态与信心。

1.2.2.5预见性运动干预长期卧床状态下患者肌肉组织存在萎缩的风险,会影响到正常的肢体功能,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床上运动的鼓励机制,自行运动受限者则要求家属给予一定程度的协助。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老年患者发生压疮的实际例数,计算不同组别的发生机率,并给予统计学比较与处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病例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压疮是老年卧床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3],主要由于老年患者肢体、神经以及循环系统障碍而引发,其多发于患者的肩胛、尾骶、髋部以及椎体隆突处等[4]。疾病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状态,也会引发继发性感染等危险事件,存在一定的生命威胁程度[5]。

良好的护理干预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最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最佳护理方法,本研究针对42例老年患者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其护理内容主要在常规病床、心理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预防宣教、风险评估、皮肤护理与床上运动等措施。本组患者经过临床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其压疮发生率仅为4.76%,而同期常规护理患者的发生率为16.67%,两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充分降低压疮发生机率,减轻病患痛苦程度。

综上所述,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减少患者的生理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慧,郑聪,彭晓玲,等.泡沫敷贴在老年卧床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3,1(9):788-789.

[2]胡佩芬,张凌.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卧床患者院外压疮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9):6147-6148.

[3]张慧雪,陈秀珍,苗兰,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卧床患者压疮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91-92.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3

关键词心理咨询必要性注意点

一、引言

价值干预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为了实现咨询目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价值观进行程度不同的价值参与的过程。长期以来,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心理咨询一直倡导“价值中立”原则,认为咨询师在咨询工作中不应该对来访者进行价值干预,以免抑制来访者的主动性。这种思想也对学校心理咨询产生深刻影响,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秉承“价值中立”原则,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干预。但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并非完全适用,适当价值干预是必要的。

二、价值干预必要性

(一)心理咨询教育目标的要求

同其他形式的心理咨询不同,学校心理咨询的具有自身的特点。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学生在心理上仍然不成熟,也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干预,通过价值澄清,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咨询工作的需要

价值中立原则诞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之下。这就使其就有明显的文化属性和地域限制性。但是,中国文化中具有崇尚权威的成分,每个来访者均希望通过咨询师获得必要的帮助。这一点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更为突出。每个学生均希望从咨询教师中获得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如果心理咨询教师一味强调“价值中立”,这势必会影响教育的效果,甚至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教师没有能力的不良印象。这无助于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

三、价值干预注意点

(一)重视引导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必要的价值干预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教师可以用说教替引导。说教容易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反而无助于咨询工作的开展。另外,说教还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他们自身成长,违反了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原则。为此,心理咨询教师要重视引导。心理咨询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潜能,并在咨询中进行有效引导,以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问题的解决。另外,心理咨询教师还需要重视咨询技巧的使用。咨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化、共情、澄清等技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又维护良好的咨访关系。

(二)把握干预时机

除了重视引导之外,心理咨询教师还要把握好干预时机。承认价值干预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在任何时候对学生进行干预。找准干预的时间能够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价值干预应该是建立在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咨询教师切勿在没有充分理解学生价值观的前提下便匆忙进行干预。这容易导致干预的失败,影响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另外,咨询教师可以将咨询的时机定在学生出现价值观问题的时候。这样容易强化干预的针对性,更好帮助学生认识到价值观的错误,从而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对自身价值观保持谨慎态度

必要的价值干预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而不是心理咨询教师“兜售”自身价值观的过程。在咨询过程中,咨询教师应该对自己的价值观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自身的价值观进行充分的了解,及时发现自身在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这能够避免因拥有错误的价值观而对学生进行不正确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引导的内容应该是社会主流的正确的价值观,而并非自身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对主流价值观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了解,以便为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素材与内容。

(四)营造良好的咨访关系

有效的价值干预应该建立在良好的咨访关系之上。良好的咨访关系可以消除来访者的阻抗,使其更好接受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为此,心理咨询教师在咨询中可以采用共情技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在咨询中应该保持良好的态度,对于学生出现的价值观问题,咨询教师应该耐心、有效的指导,而不是指责,甚至是谩骂。这将有助于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从而实现价值干预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丽丽.“价值中立”依然是中小学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原则[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6).

[2]陈华.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有关问题[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2).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4

【关键词】社区;干预;高血压;预防;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3.0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03-0153-02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因素[1]。导致高血压的原因较多,如:遗传因素、精神和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生活习惯因素、药物的影响、其他疾病的影响等。通常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压水平会逐渐升高,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的同时脉压也随之加大,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等,并导致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卒中、心梗、肾衰等)等[2]。因此及早预防、控制对患者早期的预防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指导干预已经成为目前治疗高血压疾病的有效方法[2-3],为此笔者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研究对笔者所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生活干预的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获得更有效的生活干预方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的213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选取标准(标准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相关标准执行)[4],并排除伴有严重心、肾、肝功能异常或其他躯体疾病患者。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43~75岁,平均(55.8±2.6)岁。观察组108例,男60例,女48例;年龄44~73岁,平均(56.2±3.1)q。两组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生活指导:如进行日常的关心活动,通过社区画廊黑板及公共渠道等刊登一些高血压预防、治疗措施;通过向患者发放一些预防治疗等书面内容资料、定期举行“心脑”行动俱乐部活动、进行高血压知识讲座等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防范意识。

1.2.2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生活干预,具体如下。

1.2.2.1建立高效的社区干预制度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1名专职干预人员,接受系统专业的高血压知识培训;建立患者的健康资料库,包括每位患者的健康登记卡、预防知识卡、联系卡、信息反馈卡等;确定干预管理的内容,包括方式、时间、干预效果汇总、更新干预内容等;与定点医院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及时处理出现的突发事件,降低临时处置的盲目性和仓促性。

1.2.2.2生活心理干预每周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交流,了解患者的预防治疗情况以及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仔细耐心向患者阐述高血压的详细情况及正确预防治疗的积极意义,通过向患者介绍成功的医例来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治疗心态;每月对患者家属进行一次沟通,了解患者的预防治疗情况,并了解患者的生活变化情况以及患者家属的要求和期望等。通过有效的生活心理干预来降低患者及其家属出现的一些不健康或消极心理,以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及时纠正并回归到积极健康的预防治疗轨道上。

1.2.2.3健康教育干预每月分批对患者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同时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及安全预防知识讲座(邀请定点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参加),动员并督促患者的家属参加,通过讲座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更多更新的健康预防和护理知识,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种相关问题进行详尽解答,对预防治疗进行较好的患者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将他们的经验感受与其他患者进行分享,以共同提高整体的预防治疗水平。

1.2.2.4治疗用药干预对每位患者使用的药物通过已经建立的信息反馈卡内容不定期进行抽查对照,对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解决、支持。对及时足量服用的给予相应表扬;对服药出现问题的查询原因并协助督促改正,让患者知晓不按时进行药物治疗的后果,并要求患者家属进行监督。

1.2.2.5生活饮食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以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为主原则进行干预,指导患者对食物选用时优先考虑芹菜、萝卜、猕猴桃、冬瓜、蒜等,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控制在4~5g/d),饮用牛奶时选用脱脂牛奶等,减少高脂高热食物的摄入;严禁患者抽烟、过度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1.2.2.6健康锻炼干预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健康运动指导,并对每位患者的锻炼活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同时督促患者家属参与对患者的监督;每个月组织进行一次集体健康运动比赛活动,如集体操、广场舞、太极拳等运动量适宜的活动来促进患者参与锻炼和活动的意识,并对表现优异的患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以激励更多的患者主动积极投入有益的锻炼中去;对部分需外出活动的患者进行相应知识的培训,对外出方式、内容、应急处理等进行指导干预。

1.2.2.7生活环境干预对患者的生活起居环境给予指导,要求患者的起居环境具备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相对安静,创建一个有利于患者稳定康复的环境。

1.2.2.8对重点患者的干预对一些高危人员(身体体质弱、病情较重、经济困难等)加强监控干预,密切关注他们出现的各种身体情绪变化,及时了解并予以解决,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员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1.3观察指标

以干预前后的血压与血压控制率和生活方式改变情况为评价指标内容。并在干预后6个月进行统计分析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对收集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平均血压及血压控制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平均血压及血压控制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比较

观察组生活方式改变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治疗的过程就目前的医疗技术而言相当漫长,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患者具有良好的自我预防来控制约束病情,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员居住的集中为社区的干预预防提供了条件,笔者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高血压患者首先是一个病例群体,这个群体不但需要药物的治疗,更需要家庭、社会的信任和理解以及监督督促[5-6]。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树立治疗的信心和观念极为重要,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不断得到社会(医疗行业)的关心和关注是帮助自我预防的有力保障。笔者发现经过生活干预后患者在病症指标方面明显优于未接受生活干预的患者,同时接受干预的患者自身的预防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高血压实际上是以血压升高为首要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和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目前我国1/3的成年人血脂偏高,已有资料表明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1.3亿[7],其中有许多患者并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所以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据已有研究报道分别为28.2%和2.9%[8]。通过多种方式综合预防和控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极大减少高血压发病率及发生各种并发症[9-10]。通过本文内容可以看出,通过对患者进行生活干预,包括从心理辅导、健康知识教育、饮食方式指导、用药情况督促、居住环境干预、锻炼运动辅导等,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极大提高高血旱目刂坡省

综上所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干预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袁秀琴.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11):39-40.

[2]马春红,韩bb,赫敬,等.社区高血压患者量化生活方式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9):3425-3429.

[3]张晴,冯晓敬.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1):81-8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5.

[5]费建堂,冯庆波,陆永瑞.社区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135-137.

[6]孙晓霞,陈敏健,夏彦恺.社区高血压患者连续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381-383.

[7]罗亚莉.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医药,2016,2(1):00086-00087.

[8]邓亦超.循证护理在社区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6):74-76.

[9]何琼.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医药前沿,2012,2(30):128-129.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5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心理状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R74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2(c)-141-02

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阻断胰岛细胞的高血糖毒性,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后自身胰岛细胞得到休息,有利于促进自身胰岛功能的改善,这对整个糖尿病病程的进展,以及各种并发症的防治都将带来显而易见的益处[1]。但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病程等原因,对胰岛素治疗的心理状态极为复杂,常有焦虑恐惧、对病情不够重视、沮丧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可加重糖尿病,引发各种并发症。而且糖尿病又可加重患者心理障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我们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心理状态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胰岛素治疗入选标准

经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血糖仍未达标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无明显诱因体重下降时;对于血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可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当并发急性代谢紊乱或有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严重感染或处于急性应激状态等时,应用胰岛素治疗。

1.2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符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369例。其中,男性233例,女性136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46.9岁。初中文化59例,高中文化160例,大专文化68例,本科以上文化82例。

1.2方法

1.2.1心理状态调查对本组369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采取问卷式调查,问卷内容10项;并对调查问题进行总结。

1.2.2护理干预方法集体授课:每周进行集体授课或放录像;个别指导:针对患者的病情作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患者了解注射胰岛素的必要性和意义,改变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看法;集体讨论:让注射过胰岛素的患者介绍自己的体会,护士解答患者的疑问。

1.2.3观察内容对本组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干预后对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内容进行重复调查,观察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变化,并进行比较。

2结果

369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经细致的护理干预后对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内容进行重复调查,观察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变化,并进行比较,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发生明显的变化。见表1。

表1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变化[n(%)]

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

3讨论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护理干预,可以观察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护理干预前、后发生明显的变化,患者对应用胰岛素能够从心理上进行充分的认识,能够积极的进行配合,对护理干预内容进行总结。

选择安排舒适、整洁、安静、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环境可以使患者心情进一步舒畅;护理人员举止大方、仪表端庄,以热情、亲切、诚恳和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和态度,耐心听取患者主诉,使患者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怀,使患者感到温暖;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3]。

护士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教育。比如,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他们没有主动接受或收集疾病治疗信息的意识,而对社会上存在的可能是错误的信息深信不疑。对这类患者应采取循序渐进式教育,注意语言通俗,并用周围疾病管理较好的病例说服教育。

向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发病机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糖尿病不可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血糖波动的原因分析),胰岛素治疗的知识和重要性[4](胰岛素并非依赖性药物,可以保护β细胞功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胰岛素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掌握基本技能(实施饮食控制和运动的方法、监测和记录血糖的方法、低血糖的预防和急救措施)。

对害怕麻烦的患者,要加强胰岛素笔使用方法的宣教,使患者正确掌握注射技巧,可大大减少因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的麻烦。随着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多,胰岛素笔因使用和携带方便、剂量准确、注射时疼痛小等优点,被较多的糖尿病患者所接受。

详细讲解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血糖监测的重要性。通过监测血糖可迅速获得血糖信息,使血糖水平量化、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减少酮症的发生[5];血糖要按计划进行监测,应进行多点监测,即进行不同时间的血糖监测,指导患者只测空腹血糖是不够的,不能满足治疗要求,而应该是1周内测定不同时间的血糖,由其在1d内不同时间进行,如4点或7点血糖测定。也可以在数天内完成不同时间的多点血糖监测[6]。

总之,患者对胰岛素的认识,心理状态行为直接影响胰岛素注射的实施,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及治疗方案的执行。护理干预应重视心理状态的引导,有针对性地依据患者拒绝胰岛素治疗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对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度过心理危机,保证患者能够尽早坚持胰岛素治疗。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常仁翠,高辉,井月秋,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小组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7,22(5):358.

[2]鞠昌萍,孙子林,金晖,等.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39.

[3]吴炎,刘泽林.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1210.

[4]武艳,龙友爱.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治疗认知调查及健康教育干预[J].护理研究,2003,17(10):1192.

[5]王君俏,刘明.成人非胰岛紊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评价与自护行为的相关性[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9.

[6]石之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1209.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6

近年来,校园里师生自杀、自残等事件时有发生,不仅折射出当今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更反映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这些问题要求学校具有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要求心理教师具有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在面对较为惨烈的场面时能帮助别人,同时又不使自己受到伤害。

本人参加过两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第一次主要是配合省里的专家做心理危机干预;第二次是自己负责领导一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我把第二次进行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际操作记录进行了整理,请专家指导并供同行参考。

一、事件、背景及处理前奏

事件:某日凌晨,某中心小学校园里一名男教师自缢身亡。引发目击者,包括部分学生、教师的恐慌。

背景:当天下午4:26分,第一时间接到教育局通知时,我突然感觉到全身发冷、心跳加快(这是内心高度紧张、焦虑甚至害怕、恐惧的表现,这是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的生理现象)。在做了短暂的深呼吸和放松练习后,我稍稍平复了自己的心绪,接下来思考应该如何应对这一突发事件。(心理教师也是鲜活的人,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需要成长与磨砺,所以出现这一心理现象纯属正常,不要由此而怀疑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处理前奏:为了第二天上午8:00能够准时进驻校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我及时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当天16:40-17:20,与该校的负责人座谈,了解该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牵涉到的人员情况、学校的大致情况以及学校采取的措施。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干预有针对性。实际效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道理用于心理危机干预十分有效。

2.当天17:20-18:30,与相关人员商讨干预的具体手段,制定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计划,并取得领导的认可,得到校方的支持。目的:让干预有序进行,发挥其有效性。实际效果:取得了领导与校方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事半功倍。

3.当天18:00-19:30,由于当地没有专家,所以与外地的专家朋友进行沟通,征求意见,并获得外界的专业支持。目的:有利于维护干预者自身的心理健康,避免干预者在做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辅导时,由于准备不足,受到受干预者的一些负面情绪的感染,承担求助者传递的“心理垃圾”,从而出现心理障碍。这也是心理辅导教师自我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途径。实际效果:与心理专家的通话,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有力量。

4.当天19:30-第二天凌晨00:26,查找相关资料,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因为事发突然,而且我从来没有负责过心理危机干预,需要突击充实自己。根据所制定的心理危机干预计划,做好每个环节的设计与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案。目的:提高干预的科学性,让自己变得更自信与自如。实际效果:在首次负责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中,我胸有成竹,行动自如。

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计划

【干预前的准备】

1.了解该突发事件的情况;

2.确定干预地点、对象及人数;

3.制订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及具体步骤。

【干预目的】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该事件对该校师生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促进师生心理健康重建;维护校园稳定,保障师生心理健康。

【干预方法】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促进形成“助人自助”心理互助网络系统。

【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教师座谈

对象:全体教师

时间:40分钟

内容:帮助教师了解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维护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一些心理干预技术。

第二阶段小型告别会

对象:目击者

时间:30分钟

内容:让目击者情绪宣泄,与哀伤作一个告别。

第三阶段团体辅导

对象:该教师任教的班级

时间:40分钟

内容:处理情绪,设定正向未来

第四阶段心理晤谈

对象:目击者

时间:40分钟

内容: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消化创伤体验

三、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的几个阶段

(一)教师座谈

这次干预过程,我特别注重与教师的座谈。我作为上级部门派去的心理教师,只能做紧急的心理危机干预,而该校教师,不仅在未来的每一天必须坚守岗位,还有可能要面对之后学生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这种心态对保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帮助前来求助的学生是非常有利的。

1.给教师一碗心灵鸡汤。通过教师座谈,我把什么是心理危机、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的正常应对三阶段、心理危机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反应、教师产生焦虑的原因等一一与教师进行沟通,并告诉教师一些对策。

2.给教师一些与学生交流的方法。教师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够帮助他们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既有利于将来帮助求助的学生,也有利于教师自身自信心的提高,为教师面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学生求助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3.给教师一面正向的旗帜。面对惶恐不安的教师,一定要给他们一面正向的旗帜,这个旗帜不是源于口号,而是来自内心的力量。所以在教师座谈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采用了下面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它发自我的内心,获得了所有教师的认同与共鸣。“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选自冰心的《小橘灯》)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如果我们愿意做小橘灯,至少可以照亮自己、自己身边的人和走近自己的人。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7

关键词: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

分类号B849;R395.4

灾难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事件,它往往与危机共同存在。灾难事件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本身极大的超出了社区和个体的应对能力,灾难事件不可避免会导致易感个体继发各种常见精神卫生问题。

灾难事件后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可以分为6组相对独立的后果:1)灾后特定精神障碍;2)非特定的悲伤反应;3)其他健康相关问题:4)长期慢性的生计相关问题:5)资源丧失;6)青少年特定问题。其中,灾后特定精神障碍是国内外研究最为集中的一个领域,灾后特定精神障碍主要指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以及自杀等。

1 灾后特定精神障碍

1.1 急性应激障碍

aSD指的是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2日至4周之内发生的急性精神障碍。aSD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灾后一般症状群、分离性症状群、再体验症状群、焦虑-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和回避症状。之前的研究表明,灾难性事件后aSD发生率从3.9%~33%不等;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傅素芬,曹日芳,1998;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傅素芬,曹日芳,马宁祥等,2008)。去年,我们对“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伤员和“5・12”汶川地震后灾区群众开展了aSD现场诊断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结果提示,完成aSD现场诊断和干预的“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伤员22.6人中,年龄最小为6岁,最大为82岁,平均39.49±14.94岁。“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伤员中aSD发生率为9.73%,伤员中主要以再体验症状群(45.58%~53.10%)、灾后一般症状群(42.48%~53.54%)和焦虑,警觉性增高症状群(22.12%~7.08%)为主(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傅素芬,曹日芳,2008)。完成aSD现场诊断和干预的874名“5・12”汶川地震后灾区群众中,年龄最小为7岁,最大为94岁,平均33,54±17.50岁。“5・12”地震后灾区群众aSD发生率为12.59%,灾区群众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为分别是焦虑,警觉性增高症状群(54.69%~68.76%)、灾后一般症状群(31.69%~7.21%)和闯入症状群(29.41%~35.81%)(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傅素芬,曹日芳,马宁祥等,2008)。

两次灾难性事件的结果比较提示,4・28胶济铁路事故的直接受害人群aSD发生率(9.73%),与5・12汶川地震中灾区群众aSD发生率(12.59%)相当。而两次灾难性事件在aSD的五大症状群发生分布上则存有较大差异。5・12汶川地震灾区群众的焦虑―警觉性增高症状高发,这可能与此次地震的特殊类型有关,余震不断是警觉性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伤员的再体验症状群的高发,可能与伤员直接暴露于惨烈的死亡事故现场有关。这提示灾难事件类型的不同和灾难事件发生时的相关时间、空间因素均可能是aSD各症状群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灾难事件发生1月后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在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神经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体系中,两者在症状标准上具有较大的重叠性。同时两者在病程标准上又作为一组疾病的两个阶段出现,aSD限定于2天至4周内,而ptSD特指符合症状标准达1月以上者。Galea等(2005)回顾了自1980~2003年24年所有的灾难相关ptSD文献,人为灾害事故后受害者ptSD患病率从25%到75%不等,而自然灾害后的相关人群ptSD患病率从5%~60%不等。我们对5・12地震灾区安置点群众的回访结果表明,来自重灾区的安置点灾民ptSD的5月时点患病率为ptSD发生率21.3%,灾区青少年ptSD的5月时点患病率为10.21%。

由于ptSD的高度致残率及病程慢性迁延的特点,因此灾后ptSD的防治已成为各国灾难事件后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认识ptSD的高危因素,则是ptSD防治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我们的结果表明,5・12汶川地震后女性、有亲属伤亡、存在重度财产损失是灾区灾民aSD的高危因素,而少数民族、低年龄、受伤、亲人受伤、家庭财产损失、对余震的担心程度则是青少年ptSD的高危因素。结果提示,灾后减少伤亡、降低灾区群众财产损失,以及给予女性和儿童特别关注,有助于降低灾后aSD和ptSD的发生。

1.3 抑郁症及自杀

抑郁症被认为是灾难事故后的第二位常见精神障碍,抑郁症也是灾难后ptSD的主要共病之一。灾后抑郁症研究仅次于ptSD,36%的灾难相关,on学研究均对抑郁症做了报道。如同灾后ptSD的患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文献报道灾后抑郁症的患病率从5.4%到52%不等。然而,可以确定的是灾难性事件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增加棚关人群羁患抑郁症的风险。两个研究同时在9・11事件后的第六个月对纽约普通居民进行了电话调查,6月的时点患病率分别为9.4%和12.4%,均显著高于美国普通人群6.6%的抑郁症一年患病率

自杀是灾难事件发生时紧急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精神卫生学问题。Krug等(1998)回顾了自1982年到1989年美国377个郡县灾难事件发生后自杀率4年变化情况,结果提示洪涝、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后自杀率均高于往年。其中,洪涝灾害发生后人群自杀率四年内较前期显著增加,发生飓风灾害后自杀高风险期主要在灾后的前两年,而地震灾后自杀的高峰期发生在灾后的第一年,地震灾后第一年内自杀率较同期增加了62.9%。Chou,Huang和Lee(2003)报道发生在我国台湾的1999年地震中的受害者自杀发生率是非受害者的1.71倍,地震受灾区域人群自杀发生率是非受灾区域的1.31倍。灾难后自杀问题不仅与灾难中的资源丧失、长期慢性的生计问题、其他躯体健康问题相关,ptSD,抑郁症等灾后特定精神障碍的发生亦是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nCS的数据提示,ptSD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是其他个体的6倍,19%的ptSD患者有自杀企图,提示灾难事件加强精神卫生服务对自杀预防的重要性。

2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2.1 ptSD的自愈倾向与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灾难事件发生后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

之一,便是尽可能降低灾难事件对个体心理的远期影响,降低灾后特定精神障碍的发生率。然而由于个体本身具有的自然康复能力,因此是否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以及提供何种类型的心理危机干预,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争论较为激烈的问题之一。

Silver等(2002)的纵向研究发现,9・11恐怖袭击后纽约州之外的个体刨伤后应激症状从2月时的17%很快下降至6月的5.8%。几乎所有的ptSD心理治疗的文献均提示,等待治疗组ptSD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识别灾难中的个体是否自然康复,成为是否及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以及采取何种类型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关键。此项研究中同时指出,个体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是其创伤后应激症状是否得以自然康复的重要因素。north等(2001)结果也提示,早期的应对策略失能可以预测3年后的FFSD发病率。

另一方面,个体在灾难事故后存在的ptSD中的c类症状(即,回避症状和麻木症状),对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另一项的研究提示,ptSD中c类症状对ptSD的最终诊断具有极高的预测价值,同时c类症状还可以预测其他精神障碍的发生,以及是否存在共病情况和社会功能不良等。灾后存在ptSD的回避症状及麻术症状的个体往往不能很好的利用社会心理支持网络资源、并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被认为是其最后结局不良的主要原因

因此,灾难事件发生后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利用社会心理网络资源是病情能否自然康复的关键。

2.2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评估

现场心理危机评估是整个心理危机干预的一项重要内容,快速、有效、人性化的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危机干预整体的成败。从精神卫生的视角,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评估应着重在于是否能够及时发现ptSD的潜在人群。然而,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工具。心理危机三维筛选评估工具应用最为广泛,分别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总体评分,但未针对ptSD开展相关筛查。急性应激反应问卷对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缺乏有效的区分度。Bryant等(1998)年创制的aSD访谈工具,虽然对于aSD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是不能很好预测ptSD的结果。Bryant等(2000)年使用的aSD自评量表,可以预测ptSD的发生,但又缺乏特异性,有1/3得分在参考评分水平以上的人并没有发生ptSD。评估工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aSD本身并不能够准确预测ptSD发生的问题。根据之前的研究结果,ptSD中C类症状同样可以很好预测包括ptSD在内的特定灾后精神障碍的诊断。因此,灾难事件中开展ptSD中C类症状的评估可能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3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主要包括紧急事件晤谈、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和信息再加工治疗、精神动力治疗等。

2.3.1 紧急事件晤谈(CiSD)

CiSD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用最为广泛,其主要目的是加速灾难中个体的康复过程。CiSD之后人们又提出了CiSm的概念,将原有的CiSD的单一访谈治疗的概念,扩展为多成份的整体干预计划,包括灾前培训、CiSD、随访及个案管理等内容。然而CiSD早期干预的效果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一项系统综述结果提示,CiSD治疗并不能提高其康复进程,甚至会产生进一步的损害让灾难中个体变得更为敏感。导致个体丧失自然康复的机会。有人更是直言,CiSD并非是一个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在危机干预时不应该被常规使用。

然而也有人指出CiSD作为CiSm的一部分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是积极有效的,之所以前期的研究认为CiSD没有效果,甚至产生负面的效果,可能是因为CiSD的使用超出了其使用推荐的时间宙,以及CiSD的操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培训等原因造成的。目前国内心理危机干预实际工作中CiSD亦是开展较为广泛的,CiSD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个体的负性情绪反应已成共识。之前的研究结果提示,严格掌握CiSD的使用时间窗、CiSD干预人员的培训以及是否有着一个整体的紧急事件管理计划(CiSm)至关重要。

2.3.2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是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和灾后ptSD防治中重要的心理治疗技术,认知行为治疗包括了认知重建技术的成份,还包括了暴露治疗和焦虑管理程序的内容,具体在应用时往往更多的是各种技术的整合应用。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将CBt列为一线的aSD/ptSD防治指南心理危机干预技术。marks等(1998)对经历不同创伤事件的ptSD患者分别实施了延长暴露、认知重建、延长暴露+认知重建、放松治疗,延长暴露治疗和认知重建治疗均有效。暴露治疗为患者提供了对创伤情景再加工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对创伤情景的情绪反应水平。认知重建则主要通过改变灾难中个体的自动负性认知,让个体重新得以获得安全感与成就感。

CBt在灾难后早期危机干预的应用亦有少量报道。Bryant等(1999)报道CBt同时对aSD和慢性ptSD有效,疗效好于支持性心理治疗。然而,到目前为止CBt在早期心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尚缺乏足够研究。

2.3.3 眼动脱敏和信息再加工治疗(emDR)

emDR同CBt已经被包括美国心理学会及多个国家和部门列为ptSD防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系统综述的结果均提示,emDR对FtSD的疗效等同于CBt,而好于其他治疗技术。然而,也有学者对emDR的提出了质疑,认为emDR的眼动似乎没有必要,其程序过于复杂,又类似于系统脱敏疗法等,并且对其疗效的稳定性提出了质疑。

到目前为止,emDR在灾难后早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报道。我们之前在“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伤员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对诊断为aSD的22名伤员(男性7人,女性15人)开展了emDR治疗性干预,并进行了干预效果评估。结果提示,emDR能有效改善4・28胶济铁路事故伤员的惊恐(Z=3.941,p

3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选择

灾难事件的发生往往并发精神障碍的高发,aSD、ptSD、抑郁症、自杀等成为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内容。综述前期的研究,我们谨慎地提出以下思考。

3.1 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灾难发生后,特别是重大灾难事故后,波及的相关人群往往非常巨大,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精神卫生资源则相对匮乏。因此。高危人群的确定是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灾难事件发生后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利用社会心理网络资源是病情能否自然康复的关键。因此,确定是否具备正确的应对策略以及是否能够利用社会心理网络资源应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对象选择的主要内容。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8

[关键词]家属;同步;认知干预;宫颈癌;心理;行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5)16-0050-04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effectofsynchronousfamiliescognitiveinterventiononmental,behavioralcharacteristicsincervicalcancer.methodsSelected60caseswithcervicalcancerweredividedrandomlyintothreegroups,eachof20cases.Group1wasnursedbyroutinecare,group2wasnursedbycognitiveinterventiononlyforpatients,andgroup3wasnursedbycognitiveinterventionforpatientsandfamilies.anxiety,depressionandbehavioralcharacteristicsofpatientsbeforeandafterinterventionweresurveyedbySaS,SDSandCtypebehaviorsscale.Resultsafterintervention,SaSandSDSofgroup3werelowerthangroup2,andgroup2waslowerthangroup1,whichshowedsignificantdifference(p

[Keywords]Families;Synchronous;Cognitiveintervention;Cervicalcancer;mental;Behavioralcharacteristics

宫颈癌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及直肠癌,居第三位。随着筛查技术的发展,宫颈癌早期诊断率逐渐提高,也为临床上的根治提供了可能。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患者的心理情绪影响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及预后,而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1]。癌症本身及其治疗对患者来说均为负性生活事件,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心理应激,影响患者的预后。患者家属在患者的治疗、康复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其本身也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问题,这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2]。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家属的认知干预。本研究分别比较患者及家属同步认知干预、仅对患者进行认识干预以及常规护理对宫颈癌围手术期患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为宫颈癌Ⅰ期、Ⅱ期的患者;②无药物依赖史及酒精依赖史;③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理解能力正常;④意识清晰,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⑥纳入的家属干预对象年龄>18岁,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理解能力正常,意识清晰,能够表达自己意愿。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精神病史,严重认知障碍,视听障碍;家属有精神病史、认知障碍者。另外,排除在研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研究的患者及家属。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第1组采用常规护理,第2组仅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第3组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认知干预。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干预方法

1.2.1各组干预方法第1组入院后至出院均仅给予宫颈癌手术的常规护理。第2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发放《宫颈癌患者健康教育手册》,给予认知干预。第3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患者发放《宫颈癌患者健康教育手册》,同时给家属发放《宫颈癌家属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同步认知干预。宫颈癌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根据宫颈癌相关知识、高危因素、患者自我护理、自我心理调整、治疗方法、预后等情况采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编写。宫颈癌家属健康教育手册根据宫颈癌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预后、如何护理患者、如何协助患者配合治疗、如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如何自我心理调整等采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进行编写。

1.2.2认知干预内容认知干预模式主要是重建认知、应付心理、解决问题。重建认知的方法是通过识别、分析,从而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及信念,重建积极的认知模式。通常是先通过交流了解患者情况,然后评估、识别、检验患者存在的不良认知以及消极的思维和信念,帮助患者重建积极的认知,改变患者的情绪及行为。患者入院后,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和不良认知,检验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不良认知,并帮助患者建立新的认知,树立积极的心态。患者入院后每天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床边交流。内容主要是了解患者和家属出现的不良情绪问题,针对可能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不安和痛苦,帮助患者寻找合适的宣泄途径,并积极应对。鼓励患者之间、患者与家属之间进行交流,并为这些交流提供条件,进行团体干预。第2组和第3组每周组织患者学习《宫颈癌患者健康教育手册》内容,第3组每周组织患者家属学习《宫颈癌家属健康教育手册》。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宫颈癌相关知识、手术基本情况、术后护理配合及出院后的指导等,帮助患者及家属获得正确的认知,指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应对负性情绪,培养患者及家属树立乐观的心态。

1.3评价方法

患者入院时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对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进行调查,包括年龄、家庭住址、文化程度、婚姻、家庭收入等,并搜集疾病治疗的相关资料,包括病理类型、分期、手术方法。入院时及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3]、抑郁自评量表[4]、C型行为量表[5]对患者的焦虑、抑郁以及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焦虑自评量表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则患者焦虑情况越严重,正常: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p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三组焦虑情况比较

干预后,第3组患者焦虑评分显著低于第2组,第2组显著低于第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干预前后三组抑郁情况比较

干预后,第3组患者抑郁评分显著低于第2组,第2组显著低于第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干预前后患者C型行为各维度评价比较

干预后,第2组患者焦虑维度、抑郁维度得分显著低于第1组,第3组显著低于第2组(p

3讨论

宫颈癌是女性高发恶性肿瘤,死亡率位第三位。目前宫颈癌的发病具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筛查技术的发展,早期确诊的患者也逐渐增加,为手术治疗提供了可能,因此手术比例增加。宫颈癌以及手术对女性患者均为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癌症威胁到患者的生命,而手术治疗影响女性的性特征及性生活,对于未生育的女性,甚至丧失生育能力,患者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目前社会对宫颈癌的认知不全面,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更容易使患者产生悲观的情绪。围手术期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是突出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术前。研究显示,术前的心理疏导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6,7]。术后患者疼痛、并发症的发生也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并且手术使患者失去女性生殖器官,容易产生自卑、悲观的情绪,患者还会提前导致绝经,均会增加患者的焦虑等情绪[8]。家庭成员罹患癌症对家属来说也是严重的不良生活事件,加上经济压力,同时还要照顾患者,均增加家属的精神压力[9,10]。而家属的负性情绪并不能表露,长期压抑,甚至会将情绪发泄在患者身上,也会影响患者情绪,不利于顺利治疗。

C型行为模式是癌症易感特征,主要特征为童年时形成压抑、内心痛苦不向外表达、克制的性格,行为特征表现为不自信、过分忍耐、过分合作、害怕面对矛盾、愤怒不向外发泄、屈服于外界的权势压抑自己等焦虑、抑郁情绪。C型行为容易焦虑、压抑、愤怒,这些情绪通过刺激下丘脑激活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作用于免疫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等数量以及功能;这些情绪还会增加患者肾上腺皮质急速分泌,引起中枢及外周相应的反应,降低患者免疫力,收缩内脏血管,影响代谢功能[11,12]。

认知干预是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其理论基础是认为认知过程影响到人的情绪以及行为,是一种定式的、短期的、有结构性的、针对目前心理的治疗方法。认知是认识过程、认识活动,包括思维、想象、信念以及信念体系[13,14]。不同的认知产生的情绪不同,对人的行为也具有不同的影响。认知理论认为错误的认知和想法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以及行为,通过评价及矫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改变其认知过程,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以及行为。在认知干预过程中,常见的干预技术及心理辅导是重建认知、应付心理、解决问题[15-17]。重建认知的方法是通过识别、分析,从而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及信念,重建积极的认知模式。通常是先通过交流了解患者情况,然后评估、识别、检验患者存在的不良认知以及消极的思维和信念,帮助患者重建积极的认知,改变患者的情绪及行为。

本次研究将认知干预方法应用于宫颈癌症患者及家属的干预过程中。给第2组和第3组患者发放《宫颈癌患者健康教育手册》,给第3组家属发放《宫颈癌家属健康教育手册》。研究者每周组织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手册内容进行详解、分析、答疑,使患者及家属对宫颈癌以及宫颈癌的治疗、预后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重建患者认知提供理论基础。入院后通过一对一的面谈,了解患者、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评估患者、家属的不良认知,帮助家属、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行为特征,分别对患者焦虑、抑郁、C型行为特征进行评价。干预后,第3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第2组,第2组显著低于第1组,说明干预后,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尤其是家属同步认知干预的第3组,改善更显著。研究显示C型行为特征是癌症的易患因素。干预后,第3组患者C型行为有了显著的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维度得分显著下降,乐观维度、社会支持维度均有显著的改善。

综上所述,家属同步认知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宫颈癌手术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行为特征,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晓梅.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其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6):328-329.

[2]赖银清.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19(7):220.

[3]ZungwwK.aratinginstrumentforanxietydisorders[J].psychosomatics,1971,12(6):371-379.

[4]ZungwwK.a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J].archGenpsychiatry,1965,12:63-70.

[5]岳文浩.C型行为模式[J].医学与哲学,1990,11(11):13-15.

[6]朱伯琴.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手术患者配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8):120-121.

[7]张意玲,夏晓清,张常乐.宫颈癌手术患者不同时期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12):1118-1120.

[8]马迪,侯爱和,瞿舒培.心灵关怀对宫颈癌患者配偶心理应激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2):1390-1392.

[9]徐文.健康宣教对癌症患者家属心理压力和行为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4,21(10):132-133.

[10]贾艳玲,黄俊波,谢灵英.晚期癌症患者家属的病情告知态度探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4,35(5):47-48.

[11]汪涛,亓小改,刘孜,等.宫颈癌患者及家属C型行为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9):3245-3247.

[12]张波,赵阳,郭丹.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C型行为模式特征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58.

[13]张颖.认知行为干预对恢复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22):117-118.

[14]肖体友,张秀琼,冯咏梅.认知行为干预对初产妇产后负面情绪及社会支持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19):2954-2956.

[15]吴涛,刘蕾,吴波.认知心理干预对改善垂体瘤患者内镜术后生存质量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5):18-19.

[16]陆月娥,黎小慧,何韵仪,等.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患者焦虑与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4):143-144.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9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69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病症,病死率占慢性疾病前五位。调查报告显示,40岁以上人群疾病病发率占9.0%,如治疗不及时,且随着病情的恶化,将危害患者生命[1]。现将本院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评估早期护理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各50例。常规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0.9±9.1)岁;疾病分期:10例Ⅲ期,15例Ⅳ期,25例Ⅴ期;干预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0.8±9.4)岁;疾病分期:11例Ⅲ期,16例Ⅳ期,23例Ⅴ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组全部患者均采用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500mg口服,2次/d,同时加用复方肾衰汤(大黄、莪术为主药)50ml口服,3次/d。

1.2.1常规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措施,包括患者入院后向其介绍慢性肾脏病相关内容,以疾病病发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案为主。

1.2.2干预组患者则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①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护理人员需详细、认真的询问、记录患者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基础资料,并评估患者入院后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同时还需评估患者体重、血压、尿量等指标,检查是否伴有糖尿病等临床合并症。②评定患者对慢性肾脏病的了解程度,对药物治疗、饮食方案的了解等综合性问题,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提高疾病了解度,提高机体营养,加快康复速度[2]。③由科室护士长从护理人员中挑选高资历、工作经验丰富者组建护理小组,且于护理前期行护理内容培训,确保每名护理人员均充分掌握相关护理操作内容,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还需于病房内开展慢性肾脏病知识讲座,要求患者和家属共同参加。讲座需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如是否了解慢性肾脏病内容、是否明白为何降低蛋白饮食总量、是否知道使用促红素的方法和效果。另外,还需向患者讲解酸中毒的危害、按时回院复诊的临床价值等。确保每例患者均初步了解上述内容,并适时考核,直到合格为止。若讲座一段时间后患者忘却该内容,可每月开展2次座谈会,将健康教育装订成册发放到患者手中,进一步提高知识了解度。④教会患者正确测量尿量、体重的方法,根据患者经济状态选择血压监测仪,并教会其正确测量血压指标的方法,便于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尽早治疗[3]。为患者制定记录表,主要包括血压、运动、尿量、服药等情况;向患者讲解每日摄入食盐、水分的控制方法,预防病情恶化。⑤鼓励患者家属及其朋友给予患者精神、心理上的支持,使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心,提高疾病治疗配合度,加快康复速度。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慢性肾脏病知识了解度及满意度。

1.4判定标准

1.4.1临床疗效显效: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血清肌酐(SCr)降低≥30%;有效: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SCr降低20%~3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疾病知识了解度发放调查问卷,总分100分,总分>90分表明了解,总分60~90分表明比较了解,总分

1.4.3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常规组为66%,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

2.2两组慢性肾脏病知识了解度比较干预组了解度为96.0%,常规组为80.0%,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

2.3两组满意程度比较干预组患者满意35例,比较满意14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8.0%;常规组患者满意26例,比较满意15例,不满意9例,满意度为82.0%。干预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11,p

3讨论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10

济南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消化内科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消化内科患者108例,将这10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4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54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对观察组54例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主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行为干预,观察2组患者的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结果对观察组54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通过HaDS评分,有2例患者出现了焦虑的情绪,焦虑率为3.7%。对对照组54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有9例患者出现了焦虑的情绪,焦虑率为6.7%。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率远远的低于对照组。对照组54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7.0%。观察组54例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的方法,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8.2%。观察组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焦虑率和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取护理干预的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虑率,并且有助于提高护理的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护理干预;消化内科患者;焦虑情况;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6(c)-0066-02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特点就是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容易复发,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的情绪,影响治疗和健康的恢复。另外,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家人对患者的关心不够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负面的情绪。因此,在本次临床研究中,通过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焦虑情况的改善效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消化内科患者108例,将这10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4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08例患者有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31~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岁。观察组54例患者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34~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岁。观察组54例患者有慢性胃炎患者1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2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5例。对照组54例患者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31~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岁。对照组54例患者有慢性胃炎患者1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2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4例。2组患者在年龄构成,性别组成以及疾病类型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54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主要方法如下。①按时督促患者服药,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②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定时通风,定时清洗被褥。③针对于患者的合理需求,护理人员需要尽量的满足。对观察组54例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进行护理干预。主要的干预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指导,主要的措施进行如果发现患者出现焦虑的情况,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缓解患者的焦虑的情绪,并且护理人员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患者焦虑情况的改善[1]。②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主要针对于患者的焦虑情绪,嘱咐患者的家属对患者进行更为细致的照顾,并且在情感上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接受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出院[2]。③对患者进行生活习惯干预。在饮食方面,不能让患者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并且提醒患者不要暴饮暴食,少吃油炸的食物。④采用放松疗法。所谓的放松疗法主要就是指让患者保持一个较为舒畅的心情,给患者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等等[3]。对观察组54例患者采取以上几个方面的护理干预,并且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变化。在临床护理期间做好相关的记录。

1.3评定标准

1.3.1患者的焦虑情绪评定使用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进行焦虑评价。量表的分值划分为:正常:10分以下;焦虑:10分以上[4]。

1.3.2康复情况评标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包括患者的临床体征,护理后的情绪变化等。恢复很好。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护理后的情况较为稳定。恢复较好。无效:患者在临床护理前后无任何变化,甚至是病情加重[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数据包进行统计,对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HaDS评分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非常的高。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很多都是慢性病,并且疾病容易反复,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出现了很严重的焦虑情况,影响了治疗效果[6]。焦虑情绪的主要表现为紧张和不愉快,并且患者容易出现难以自制的痛苦。根据相关调查,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出现焦虑情绪障碍达45.2%~56.2%[7]。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护理人员对观察组54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主要就是与患者进行交流,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压力,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使患者尽量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健康的恢复。在很多医院的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焦虑情绪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进而导致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心理的波动很大,甚至是不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护理效果也不好。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充分的重视患者的焦虑情绪,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建芳,黄翔平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改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8]一文中,通过对20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的方法与没采用护理干预方法的护理效果来看,采用护理干预方法组的患者的焦虑率明显要比没采用护理干预方法组的要低。这与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54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焦虑率为3.7%。对对照组54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焦虑率为6.7%是相一致的。因此,通过采取护理干预的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虑率,并且有助于提高护理的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吴革,项晖,吴艳艳.消化内科重症患者无陪护病房的管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17):190-191.

[2]杨会,赵红莉,宋亚华,等.消化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4(6):133-134.

[3]张翠红,杨杰.护理干预对1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7(4):120-121.

[4]凌政,沙亮,季建林,等.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在内科门诊患者中的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2011,11(4):149-150.

[5]HighQiuXia,LiHao,ZhangLuanfine.neurologypatientswithanxiety,depressionandnursing[J].ChinesemodernDrugapplication,2012,14(16):189-190.

[6]wangShuhua,wangQiang,insidebackcoverflowers,naYao,LiZhenlian,pangJingwarm.impactofnursinginterventionsonpatientswithfunctionaldyspepsiaemotional[J].Hebei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3,1(3):140-141.

[7]YanFeng,highpiano,wangLiting.Gastroenterologynursingteachinganewconcept[J].CriticalCaremedicine,2012,11(19):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