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应链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1:17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篇1

[关键词]智慧供应链;特点;构建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020-02

1智慧供应链兴起的背景

在新的智能经济时代,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如Jit生产方式、敏捷供应链等得到应用。显然,这些模式能够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但同时也造成了供应链在抵抗各类干扰事件风险应对能力的不足。当今,供应链模式存在难以解决的五大难题,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背景下,智慧供应链孕育而生。如何建立面向未来的智慧供应链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智慧供应链的概念及特点

2009年,复旦大学罗钢博士在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融合会议上首先提出“智慧型供应”的概念。“智慧供应链”是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企业中和企业间构建的,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系统。

智慧型供应链的核心是着眼于使供应链中的成员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尽量消除不对称信息因子的影响,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由于嵌入了智能信息网络技术,“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具备以下特点:

(1)技术的渗透性更强。在智慧供应链的大环境下,供应链管理者和运营者会采取主动方式,系统地吸收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各种现代技术,实现管理在技术变革中的革新。

(2)可视化、移动化特征更加明显。智慧供应链更倾向于使用图片、视频等可视化的形式来表现数据,采用智能化和移动化的手段来访问数据。

(3)信息整合性更强。借助于智能化信息网络,智慧供应链能有效打破供应链内部成员的信息系统的异构性问题,更好的实现无缝对接,整合和共享供应链内部的信息。

(4)协作性更强。在高度整合的信息机制下,供应链内部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成员的信息,并及时掌握来自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针对变化,随时与上下游企业联系,做出适当调整,更好地协作,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绩效。

(5)可延展性更强。在基于智慧信息网络的智慧供应链下,借助先进信息集成,信息共享变得可以实现,企业可以随时沟通,供应链的绩效也不会因供应链层级的递增而明显下降,延展性会大大增强。

3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

3.1高度整合供应链内部信息

传统供应链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基于存在直接的供应和需求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信息流往往会由于不同企业采用的不统一的信息标准系统而导致无法正常流通,使得供应链内部信息无法自由流通和共享。相比之下,智慧供应链依托智能化信息技术的集成,能够采用有效方式解决各系统之间的异构性问题,从而实现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保证信息流无障碍地流通在供应链的各个动脉和静脉组织,提高信息流的运转效率和共享性。

3.2增强供应链流程的可视性、透明性

传统供应链环境下,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实现方式,整个供应链是不可视的。由于供应链的不可视性,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无法对产品的销过程实现全面的了解,仅从自身流程和业务,以比较单一的成本因素考虑如何选择供应商和销售商。这样就无法实现供应链内部企业的一致性和协作性,更不能形成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供应链竞争力低下。拥有良好可视化技术的智慧型供应链,能够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对自身和外部环境增强反应的敏捷性,企业管理者能够依据掌握的全面的产品信息和供应链运作信息,正确做出判断和决策,组织好切合市场需要的生产,实现有序生产管理。

3.3实现供应链全球化管理

智慧型供应链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它一方面能保证供应链在全球实现扩展,也能防止供应链在全球化扩展的情况下效率降低问题。信息交流和沟通方式在传统供应链下是点对点,1对1的,但随着供应链层级的增加和范围扩展,这种传递方式难以应对更加复杂的信息轰炸。智慧供应链依据自身对信息的整合和有效的可视化特点,可以打破各成员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不受传统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能够高效处理来自供应链内部横向和纵向的信息,实现全球化管理。

3.4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智慧型供应链所具有的信息整合性、可视性、可延展性等特点,使得供应链内部企业能够实时、准确地通过了解供应链中各环节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情况,保证和上下游企业的协作,避免传统供应链由于不合作导致的缺货问题。因此,智慧供应链能够从全局和整体角度将破坏合作的运营风险降到最低。

4构建智慧供应链的途径

4.1持续改进

企业获得利润所依靠的载体是源于产品的持续改进。然而,在智慧供应链的大环境下,企业要实现产品持续改进,必须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方面的信息化技术,来增强产品的数据集成性和协同性。建立集成的产品研发、生产计划及执行的业务流程,实现产品研发管理集中化,并控制生产工艺,制定合理的生产标准,并在不同生产基地实施,增强供应链成员在集成技术下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4.2完善生产计划系统

作为供应链的成员,企业需要从整体出发,努力构建完整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使不同产品能够与相适应的计划模式、物料需求及配送模式进行匹配,从而拉动物料需求计划。实现eRp系统与SCm系统完美对接,增强销售过程的可视化和规范化,营造涵盖客户交易执行流程与监控的平台,动态控制过程,及时掌握相关重要信息,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

4.3实现财务管理体系标准化和一体化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标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财务管理工作历来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更需要标准化。处于供应链中的成员,迫切需要建立标准化的财务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通过查看财务数据来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营信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企业需要利用eRp系统来实现企业的财务业务的一体化,从传统记账财务业务分析转向价值创造财务分析。在成功实施eRp后,可以构建基于数据仓库平台数据分析及商业智能应用。通过财务管理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共享性。

4.4定制化的供应链可靠性设计

供应链管理也被称为需求管理,其中一大难题——不断扩大的客户需求。在智慧供应链管理下,企业能与客户保持紧密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在智慧供应链中,客户将被视为供应链系统难以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供应链管理人员,一方面,设身处地地站在客户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客户需求为根本,融入供应链管理;另一方面,激励客户参与供应链系统设计、运行和管理。智慧供应链着眼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与客户紧密联系。通过大量的信息交互,智慧供应链对客户进行细分,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从供应链可靠性角度来看,客户需求是一种需要关注与整合的资源,合理利用客户需求将有助于平衡供求关系,从而确保供应链系统的供应可靠性;从客户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参与供应链的设计、运行和管理,从而改善自己的购买方式,购买切合自身需求的产品。但是客户对于服务标准是不一样的,智慧型供应链管理需依据不同标准合理区分顾客,提供可靠的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

4.5可以借助标尺竞争,提升供应链可靠性

通过引入相同类型的企业,并以此作为参照对象,需要监管企业成本和资金投入分别由类型相同企业的成本和资金投入决定是标尺竞争的核心思想。处在标尺竞争的监管情况下,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类企业的成本。

智慧供应链通过合理引入标尺竞争,供应链管理者就不用了解各成员企业的成本与投入具体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监管机构对被监管成员企业的信息依赖问题,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监管问题。对价格实行价格上限监管方式,服务可靠性监管从供应可靠度与产品合格率两方面进行控制,促使成员企业依据“标尺”提高各自的服务可靠性,提升供应链整体可靠性。

5结论

随着未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方式的改善,智慧供应链将更具智能性、可视性、高度信息整合性、高协作性,供应链管理和决策将会变得更加柔性化,能够有效解决目前供应链管理普遍存在的五大难题。参考文献:

[1]赵柟.持续变革与创新,构建智慧供应链管理[J].2012(12).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服务运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在信息技术变革的推动下,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也面临巨大的变化,如从降低成本到获取附加值的趋势、从维持运营到实现转型的趋势等等。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服务的基本内涵,论证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并对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产业细分及运营商类型、产业效益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介绍了温江发展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做法。

一、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基本内涵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目前业界还没有正式的定义。根据笔者研究,可做如下概括: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以云平台为依托,以服务租赁为主要模式,以大数据存储、处理挖掘和利用为主要内容,以向城市政府、企业、居民提供信息设施、数据、平台、应用等项目的可持续运营、维护服务为基本特征的产业。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是智慧城市产业链的一个最贴近用户的环节,由于其距离客户最近、掌握客户信息最多、了解客户需求最深,往往成为市场采购的发起环节,因此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龙头链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扮演着需求发掘、服务策划、资源组织、建设管控、后期运维的角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驱动引擎。同时,从经济收益来看,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智慧城市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1智慧城市产业链条

智慧城市服务是通过信息技术作用于城市,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产业运作带来模式创新。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业务模式创新:

1、由满足用户需求转变为帮助用户成功,实现用户所倡导的价值;

2、由直接提供产品获利转变为依靠产品服务获利,实现企业可持续性获利;

3、由依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转变为掌握关键资源获取高额利润,实现产业的产出效应最大化。

二、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兴起的背景

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内在动力

服务的质量是满足用户规定或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在智慧城市高度信息化环境下,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城市综合服务和可持续服务。智慧城市服务通过动态化感知、协同化管理、系统化融合使智慧城市服务系统具备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能使服务对象更加精准、服务内容更加前瞻、服务机制更加完善、服务效率更加高速,贯彻以人的最大便利为宗旨的城市服务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大量it服务外包需求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外在推力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在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的迅速推进,各类智慧化应用正潮水般涌入政府公务、企业商务、居民事务中。而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专业上看,都需要拥有更加专业的人才、更加稳定的队伍、更加规范的流程、更加具备实施能力的机构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智慧城市需求不断变化和技术不断演进决定了运营的必要性。一方面,由于智慧化需求发展迅速,时时处在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适时因应变化而持续升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更新迭代快,导致各类智慧应用需要跟进调适,尤其是进行丰富、拓展和创新,这也需要专业的运营商来应对处置。

3、it项目交付模式变革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的必然驱动

4、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业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智慧城市服务需要处理前端物联网传导的海量数据资源,云计算所支撑的城市服务后台系统可以对整个城市数据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实现无远不届、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城市“云”服务。云服务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it服务交付模式将更加灵活高效,软件、平台、基础设施均可实现基于云端的集中服务运营,客户端成为瘦终端,客户使用更加傻瓜化,更加安全,这也就导致支付方式,由一次性购买转变为长期多次的租赁式支付,对于客户来说,实际上市在购买一种专业服务。

5、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挖掘及安全管理需要专门的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应用带来数据量的急剧增长。海量信息的存储、处理,以及对这些信息的不断挖掘分析利用需要强大的基于云方式部署的数据中心来支撑,从而达到最有效的最高效的信息处理、最广泛的信息共享、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与备、最经济的基础设施支撑。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让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进而对城市服务需求进行规律性统计和预测成为可能,并衍生出新的服务项目,这些业务也是智慧城市服务运营的组成部分。三、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根据智慧城市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的不同,可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分为基础设施服务类(iass)、平台服务类(pass)和软件服务(Sass)三个大类。具体细分如表-1所示。

表3-1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分类

四、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分类

当前,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商仍然以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为主体。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运营商加入进来,不少的系统集成商也迅速转型,同时国家还开放了一批虚拟运营商参与进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将进一步按行业、领域、区域进行细分。

1、电信运营商

主要是指电信、移动、联通三大传统电信运营商;其提供的业务主要是以网络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类服务,但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传统电信运营商纷纷采用联合、并购或自开发方式,投入巨资开拓更具多样性、市场潜力巨大、高附加值的平台服务、软件服务。

2、虚拟运营商

未来,电信运营业的市场开发方式将向“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用户”转变。虚拟运营商将在整个电信运营业的链条中,处于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21世纪电信企业新的组织运营模式和提供电信服务的前台主角,同时也是智慧城市运营产业的重要组成力量。虚拟运营商一般都会通过租赁主运营商的电信网络,或者通过运营增值业务进行业务开展。

3、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

相对传统电信运营商来说,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服务的商企,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新锐力量,也是未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市场的主体,其具有业务多样性、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特征。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网易、优酷、土豆等社交、电商、搜索、电邮、视频服务等门户网站,以及提供各类一卡通平台服务的天府通、杭州通等;提供视频监控平台服务的海康威视、天地伟业等;提供公共信用服务平台的德信行、远东资信等;提供智能交通服务平台的高德导航、四维图新等;提供健康顾问服务平台的熙康、毗邻等。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智慧应用的普及,平台/软件服务运营商将不断涌现出来,以更加多样的服务区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的智慧化需求。

五、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的效益预测

根据统计分析,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和成熟阶段收益最大的产业,将是智慧城市产业的主导产业。

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服务运营产业链总产值将突破6万亿元,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占比将迅速增大,其中,服务运营业总收入将达36000

图5-2预计2020年城市信息化产业收入结构(亿元)

亿元,占比60%;相关设备制造业收入将达7500亿元,占比12.5%;网络服务收入将达3000亿元,占比5%;软件开发收入10500亿元,占比将达17.5%;系统集成收入3000亿元,占比将达5%。

六、温江区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探索

温江区作为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根据温江地处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市的优势,在对成都周边区县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基础上,提出了“高位切入,抢占智慧产业高点;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经济亮点;借势发展,拔高智慧产业起点,挖潜发展,发挥温江资源优点”的策略,将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作为温江智慧城市建设的补充和效益延展,并作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确定了加快建设“以服务运营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的任务。

为此,温江区编制了《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规划》,提出了“大力引进和培育基于云数据中心的基础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平台产业,倾力打造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总部基地和企业集群,并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带动下游产业配套发展,逐步完善、形成以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为主导,集系统集成、软件研发、网络通信、硬件设备制造、科研咨询等产业环节为一体的智慧城市特色全产业链。”的发展定位,其中,在核心链条――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方面,重点将发展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挖掘和利用为技术支撑的行业服务平台类产业,包括医疗卫生平台、养老服务平台、企业云服务平台、政务类数据托管灾备平台以及城市呼叫中心、视频监控、社区服务、智能安防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温江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将形成以运营商网络和平台为承载中心,广纳合作伙伴业务和产品,实现面向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智慧城服务运营体系,成为西部最大的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企业总部聚集区、四川省及成都市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中心。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篇3

很多人对“互联网+”的理解,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是一个传统业务对接了一个互联网平台,或者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等,就算是“互联网+”了。但事实上,它真正的内涵在于:各行各业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手段,再造一个全产业的智慧供应链。

如今,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供应链的组织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把它称为“智慧供应链”。如何看待智慧供应链?智慧供应链能够对企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在我看来,智慧供应链将会给企业带来六个方面的影响和变化。

一、及时响应用户的真实需求

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出现,使得供应链从B2B或B2C变成了C2B。马云曾在今年的互联网报告里提到广东一家叫共创的供应链企业。韩都衣舍和它合作,当韩都的消费者在网上点击服装放到购物车的时候,相关数据就已经被工厂获取。工厂据此来决定面料的选择和备货,同时跟韩都衣舍在设计端进行对接。这时候,韩都就能够做到小批量生产,因为它具备即时化的柔性生产工艺。

传统供应链的做法是,企业拿到订单以后,经过设计再发到工厂。这样会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前置周期长;第二是工厂对订单起始数有要求,往往会拒绝小批量生产。

在智慧供应链时代,面料供应、备货,以及设计师之间的联动大大增强。在缩短前置周期的同时,生产也更加柔性化。时间、成本和质量这三者间的关系在智慧供应链中,达到最佳的平衡。

二、全程可视化

全程可视化,即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都能够实时掌握供应链的过程,实时追踪、了解整个供应链运行的状态。这在以往企业很难做到,但是当物联网实现以后,就能够做到全程可视化。

厦门一家叫和诚智达的企业(专注于打造运输车队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专门针对运输企业做供应链融资。运输企业通常会面临货主押账的问题,一般押账期限为半年。但货车司机都是农民工,要见现钱。有时一个运输企业即便能拿到大单也不敢去,因为没钱买柴油、货车。

但这家企业针对货车企业,做实时的柴油分期和货车分期的融资。所有合作的运输公司,需要进入它的智慧车管系统,除了GpS,它还在每一辆车上都装了智能车机,能实时观察到速度、耗油、司机踩刹车的力度,汽车转向是急转还是慢转等。通过这些数据,就能大致掌握司机的开车习惯以及开车过程的整个状态。通过大数据模型,就能筛选出合适的做购油和购车融资的运输公司。

另外,全程可视化不仅是画面的可视化,也包括数据的可视化。

三、模块化的供应链集成

今天,在整个供应链的组织过程中,企业需要把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和有价值的资源,及时地组合到一起。但这在原来很难实现。

不过在互联网的条件下,这种状态能够实时做到。运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供应链集成,使企业能迅速地运用自身、外部第三方的能力建立起独特的供应链竞争力,实现供应链服务功能的快速定制。

深圳一家叫创捷供应链的企业,今年被总理、副总理、马凯副总理高度关注。创捷作为一个供应链平台,能把所有的手机生产厂家、原料供应商、组装厂、接单集成者,全部集合到一个平台上,帮助企业打造智慧供应链下的柔性组织。

在传统的供应链条件下,企业要打造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让所有资源进入到一个平台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就像海尔今天能够将大量分散的创客有机地组织起来,嵌入到海尔的供应链体系当中一样,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四、供应链整个过程的互动、互联

即企业的供应链计划过程,和供应链最后的执行过程,能够实现互动、互联。

例如:深圳一家企业叫阿里巴巴一达通,即阿里巴巴旗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它给中国中小微企业做出口融资,同时介入到贸易,物流,通关、报关、退税等各个环节,甚至还做信用数据。它通过互联网,数据的形成,使得企业的计划和执行能够实现联动。

五、供应链的成本和绩效的实时化

“互联网+”对供应链产生的影响,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绩效的实时化,但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我们都知道,供应链过程中有大量的成本耗费,同时也在产生绩效。如果企业管理者连成本都控制不了,说什么供应链都没有用。要掌握不同环节的各种各样的成本,才能使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达到最优化。中国很多企业说自己已经实现大数据化,其实寥寥无几。

企业要想做到大数据化,首先应该是智能化。因为很多企业Bi(即商务智能)都没做到,如何去做大数据?而Bi的基础,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能够进行有机地整合起来。每个环节做到Bi化,同时各个环节能够有机地贯通,才能做到成本可控、风险可控。

事实上,做到成本可控的核心是信息治理。而信息治理是未来企业做智慧供应链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需要的不是单一信息,而是全面的信息,我把它称为“信息勾兑”,即把各种不同的分散的信息勾兑好。换句话说,只有一段一段的割裂的Bi是毫无用处的,企业还要把它汇集起来才行。

六、全程供应链的预警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产业链建设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

一、序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尤其是新一代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智慧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城市形态,是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应用普及化和产业高端化的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内涵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以泛在高速光纤网络、无线网络为基础,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对环境的透彻感知以及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进化的跨越式发展之魂,将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并将实现生产、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实现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为切实有效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城市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智慧城市产业链分析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汇集大众智力资源,并根据社会需求将相关技术打造成一条囊括全球全行业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的过程。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条产业链整合,现有行业的企业将在这条产业链中一一定位与固化,直到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产业链主体及各自诉求如图1所示。

其中通信运营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城市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者和运营者,通信运营商通过其完备的网络覆盖、成熟的通信技术和丰富多样的信息化增值服务,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条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利用丰富的、成熟应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及特有的信息资源,也将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及后续的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可以节约资金,通过一定的资源换项目,利用产业链上各主要环节社会主体的资金、技术和运营优势,完成基本的基础型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三、建设运营模式设计的总体原则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设计首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城市的数据、信息资源与物理建成资源、人文经济资源等同样都属于城市的基本资源。城市政府需要掌握和控制最基础核心的数据和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城市资源数据库。

2、为建设和运行服务型政府,城市政府必须逐步建设、运营城市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同样也应该由政府掌控。

3、涉及维稳安全、市政服务等非盈利性、非商业化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由政府自建自营,而其余各项服务与应用应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源为主建设和运营。

4、所有智慧城市的服务与应用必须与政府建设运营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接。

5、只有遵循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政府许可下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单元,其业务系统和才能够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城市资源数据库进行对接。

四、建设运营模式分析

在实际情况中,可以考虑多种模式结合的建设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建设运营模式,取长补短,充分考虑政府的职能、其他企业与机构建设运营的运作方式,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在现有环境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独营模式。

所谓政府独营模式,是指智慧工程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具体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工作可由政府直接负责也可外由社会资源承建和代维。本模式主要适用于必须政府投资的,涉及到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领域,前期投资大,涉及政府部门较多,且后期无法带来商业价值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如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

在政府独营模式下,智慧工程建设的资金完全来自与政府预算资金,政府预算的资金可以有两种来源:一是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二是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由政府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掌握)。其中,针对政府各部门基础信息化建设、专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可以由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建设;针对信息互通共享项目(如公共平台)的建设,建成后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对外开发和共享的,可利用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二)市场运作模式。

所谓市场运作模式,是指智慧工程的建设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通过自己建设或者与政府共同建设并运营维护。此种模式发挥了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并可利用社会资源的资金加快智慧工程建设,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缓解政府沉重的财政压力。市场运作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增值信息化需求,面向社会的,未来有一定盈利模式,且涉及政府部门较少、易于监管的智慧工程项目。

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可以按照以下五种方式开展:

1、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司化运作。

此种模式下,智慧工程的建设虽然对社会进行开放,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但还是应当由政府为主导来进行项目的推动。具体可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政府为主成立信息化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由国资委进行控股(国家股份在51%以上),同时注意要吸引社会相关的信息化企业参股到投资公司中。投资公司成立后按照公司化进行独立运作,进行智慧工程的建设与运营,但是政府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还需要对投资公司进行监管。

另外投资公司还可根据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行业领域投资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投资子公司,如交通信息化投资公司、市民卡投资公司等。此种模式适合前期投资大,虽然后期有一定的盈利性,但主要还是公共服务为主,且涉及到行政部门较多的智慧工程。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将相关信息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

这种模式,称为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事业的需求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通过政府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投资建设,并维护运营公共事业的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先进行少量投资,通过先搭建诱导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再将平台出售或租给社会上的专业公司运营,由专业公司进行运营和扩大建设,专业公司可自行在平台中开发应用,吸引相关企业应用进入平台,所产生的收益未来可由政府和企业按照双方事前的约定进行分成。

3、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出资建设,到期移交政府。

这种模式,政府提供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主要由社会资源来出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根据社会资源是否参与运营,又可分为两种模式:Bot模式和Bt模式。

(a)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作为委托方的政府会将智慧工程的建设特许权授予作为承包商的企业,由企业在特许期内负责工程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待特许期结束后再将工程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

(b)Bt模式(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模式。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社会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智慧工程的建设,建设完工、验收合格后,平台及其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再由政府赎回,政府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通俗地说,Bt模式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

4、社会资源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提供租赁(补贴)费。

在此种模式下,智慧工程完全由政府直接委托给社会资源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或由政府直接租用社会资源成熟的信息化产品,或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政府需要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包括运营商在内的社会资源除了需负责融资和工程项目建设,还需要提供无线和有线通信网络的建设支持,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维护与运营工作。

此种模式主要针对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如城市通信管网建设和升级、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或社会资源已经建设完成、运营较为成熟的全国性信息化产品,如城市安全视频监控等;或与手机紧密结合,需要定制终端产品开发的工程,如移动办公、移动执法类和位置服务类业务。

5、政府与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以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创新型产业工程,政府与生产企业、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等信息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智慧应用的示范区。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引导资金、研究经费上的扶持,由参与企业出资建设运营,拓展融资渠道。通过整合产业链,传递价值链,创新新业态,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以示范效应推进该工程的推广,反过来可以提升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和层次。

五、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价值在于为城市经济注入智慧活力,城市通过智慧手段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使经济发展更具“智慧”,也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采用灵活多变的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充分考虑政府的职能、社会资源建设运营的运作方式,发挥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将成为保障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

(作者:杨天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咨询师、高级项目经理;徐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经理;黄春林,华北电力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咨询师)

参考文献:

[1]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城市观察,2010年第3期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篇5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及理念

智慧城市具有两大基础:一是快速革新的传感、通信、信息技术组成的技术基础,二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创新基础。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智慧认知提供了可能。

(一)物联网是实现透彻感知的信息接口

智慧城市本身应该是可测量、可监控、可分析的,因此需要更多元和全面的感知接口。物联网底层有很多感知对象和感知单元,通过网络汇集,通过应用实现智慧决策。一方面,智慧城市物联网的感知手段超越了一般性传感装置;另一方面,感知的客体更加丰富,包括各项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人的活动状态、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等。丰富的感知设备是智慧城市必要的信息接口,多元的感知主体是提升“智慧”能力的信息来源。

(二)大数据分析是实现全面智能化的技术方法

智慧城市之所以“智慧”,其核心是快速反应、主动应对,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提供了可能。物联网运行必然产生大数据,如医疗,大城市的医院每天门诊上万人,全国每年住院已经达到了两亿人;中国联通的用户上网记录为一秒钟83万条。使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判断城市的运行模式、特征,如交通拥堵的原因、犯罪率高发地区的社会特点、城市居民行为的时空规律等,是全面智能化的必要技术方法。

(三)云计算是实现系统性运作的有力工具

传统的无线城市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多个应用平台,但是平台之间的相互独立形成多个数据孤岛,存在共享水平低、利用效率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智慧城市理念中的系统性运作,需要高效整合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以实现数据共享、系统运作。云计算模式的重要特征就是资源整合,能够提供更强大的应用支撑能力。

(四)以人为本是实现创新激励的理念转变

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得城市管理以“自治”为主、城市管理创新以人为本,逐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在这种创新机制下,政府的角色是平台构建者、机制供给方、服务提供方,管理需求由城市个体提出并融合,形成自我学习式、智能式的管理模式创新。例如城市交通管理中,出行者根据拥堵情况和停车位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出行、选择非拥堵地段,每个个体都成为交通秩序的维护者。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

从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看,新技术体系和硬件平台搭建、理念转变和管理方式转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全周期的建设时限必然很长。我国各城市基础条件各具特点,在推进智慧城市战略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建设模式。

(一)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促综合提升

创新驱动型路径以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为基础,核心是用技术创新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整体提升,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如深圳市以完善智慧基础设施、推进智能交通、培育智慧产业基地、推进“三网”融合为突破口,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南京市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南京”,促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二)以智慧产业为导向促经济转型

产业驱动型是以智慧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为核心推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转型。部分城市具备传感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的优势基础,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助力智慧产业发展。昆山市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制造占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0%、12%,因此借助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无锡市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家传感网络创新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巩固、提升和扩大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先发优势。

(三)以社会服务为导向促管理变革

这种模式强调社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一批示范应用工程,逐步深入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如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为目标的智慧交通建设;利用现代电子口岸和综合物流服务平台的智慧物流建设;以搭建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药品管理监督为目标的智慧医疗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响应能力的城市综合管控中心建设等。代表性城市包括昆明、昆山、佛山等。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从理念提出到应用实施,需要逐步实现商业化、智能化、管理服务现代化一系列模式突破,而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理念不清、内涵不明、效益不彰、保障不力等问题。

(一)贪大求全、理念不清

在全面感知和充分互联的信息化网络尚不健全、社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的条件下,部分地方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布局贪大求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社区、智能税务、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一系列建设计划纷纷出炉,是对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偏差。全面铺开的模式,只是换了标签,炒了概念,可能导致难以突破任何领域。

(二)资金缺位、产业乏力

据中国数字城市建设中心预计,两批试点智慧城市建设总应用投资超过1.6万亿元,其中,财政投入占25%,申请银行贷款占20%,企业自有资金占33%,其他资金来源占22%。然而仍有不少试点城市仍未开始智慧城市实质性建设,仅停留在规划阶段。相关投融资模式及体系未臻成熟,项目资金落地困难,产业化进程乏力。

(三)安全性弱、挑战升级

大数据则智慧城市商业化的核心,智能电视、智能冰箱,甚至包括智能手机上的微博、微信等软件的用户数据采集端口,都可以向第三方开放。由于个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缺失,存在个人隐私保障难、数据安全性弱的问题。随着去年8月的美国“棱镜”事件不断发酵,网络信息安全警醒着各个行业,也给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合法开发和利用带来诸多挑战。

(四)机制不全、配套不足

一是缺乏一套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真正通往“智慧”的道路仍然艰辛;二是业务部门条块分割顽疾未除,大量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加剧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三是社会创新、民众参与程度不足,民众对智慧城市成果的了解偏少,城市管理的客体中心难以体现,必然偏离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智能化”的初衷。

四、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风险

未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走,在这中间要防范各类理念、技术、经济等各方面风险,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步入另一个困局。

(一)理念风险:概念复制、模式趋同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导入基本遵循了iBm所提供的特征描述与架构设计,这将面临外部概念复制风险,未必能有效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困境。同时,不少城市借鉴其他城市暂时领先的建设经验,这种建设模式的趋同化将会加剧同类城市竞争。

(二)技术风险:非自主性、安全威胁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技术链仍然不够完整,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如在传感器领域,中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的芯片依赖国外。广泛使用国外技术和产品将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核心技术所有国可以根据需要实施定向性、隐秘入。

(三)经济风险:基础薄弱、链条不全

产业基础薄弱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占比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信息产业发展不充分并处于产业链低端、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产业基础薄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以物联网产业为例,以物联网管理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等集成系统为代表的中游产业、以末端应用为主的下游产业薄弱,产业链断环现象明显。

五、推进我国智慧城市稳步发展的策略设计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稳步发展,应结合城市特点、产业基础和管理需求,分阶段推进,不断根据社会民生需求、技术革新趋势变化来调整推进路径,逐步从技术导向走向人本导向的建设目标。

(一)理念层面:认清管理需求、探索特色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存在一个要建设什么样能级和水平的问题,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认清城市的现实管理需求:最急迫解决的有哪些问题、在现有技术手段和机制下哪些问题的解决具有可行性、未来城市发展可能遇到哪些新的管理需求等。具体来说,一要明确建设目标,是促进城市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转型、还是改善城市管理的特定环境或模式;二要选择合理切入点,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切入点和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社区等应用切入点;三要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保障分步实施的每一段能够切实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打好牢固基础。

(二)机制层面:突出规划设计、强化机制创新

应通过认真调研分析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统筹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年度发展目标和重点。同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系列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等相关工作机制;二是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物联网建设标准等技术标准;四是尽快出台相关信息安全规范,保障未来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数据安全。

(三)技术层面: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智慧能力

主要把握两方面内容:一要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平台搭建等;二要着力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驱动技术发展,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

(四)产业层面:培育重点产业、夯实硬件基础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篇6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回应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提出火力发展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兴技术产业,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相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奥巴马认为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

中国政府也对物联网的发展极为重视。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11月3日,总理再次指不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进入2010年,物联网成为当年“两会”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将陆续出台。

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也是中国物联网在2003~2004年第轮热潮中被寄予厚望的一个行业。很据物联网发展现状,在分析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对物流业影响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推动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因此在2009年10月,《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和中国物流产品网联合提出了“智慧物流”理念,开始在物流业全面倡导智慧物流变革。

认识物联网的本质

物联网概念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也不是某单项新技术突破引申出来的。物联网的发展有坚实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多项现代信息技术的聚合应用与创新,是信息技术系统性的创新与革命。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天线数据通讯等技术,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laltemetof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中国第一轮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2005年11月17目,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物联网”名词,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进行信息交换。RFiD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itU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智慧的物联网世界。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得益于itU的2005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然而,itU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有多种,众多专家也有自己的描述,在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物联网还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是,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经形成,不会影响我们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

我们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聚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才被称为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认识方面的误区

毋庸讳言,目前关于物联网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这也直接影响我们理解物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误,理清思路。

误区之一: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误区之二: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

物联网既可以是平常意义上的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及产业应用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现实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也没必要使专业网、局域网都必须连接到全球互联网共享平台。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类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智能小区等局域网才是最大的应用空间。

误区之三: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

误区之四: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把产品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分析

物流业是物联网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也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概括起来,目前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在以下四大领域:

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药品等的质

量与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

目前,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领域,产品追溯体系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应用。其中,粤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采用RFiD技术,可以对供港蔬菜进行溯源,实现了对供港蔬菜从种植、用药、采摘、检验、运输、加工到出口申报等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可快速、准确地确认供港蔬菜的来源及合法性,加快了查验速度,提高了查验的准确性。通过RFiD标签与数据库形成的“物联网”,实现了对供港蔬菜的自动化识别、判断和监管,可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快速通关。

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的系统。目前,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可视管理网络还没有,但初级的应用比较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业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链的车辆定位与食品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等,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在公共信息平台与物联网结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展望未来,高效精准、实时透明的物流业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如: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进行物料搬运,自动输送分拣线上开展分拣作业,出入库操作由堆垛机自动完成,物流中心信息与企业eRp系统无缝对接,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这也是物联网的初级应用。

四是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怎样能使供应链更加智慧?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这些是企业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后勤保障网络系统支持。打造智慧供应链是iBm智慧地球解决方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一些应用案例。

此外,基于智能配货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作业中手持终端产品的网络化应用等,也是目前很多地区推动的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模式。

目前,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在物品可追溯领域的技术与政策等条件都已经成熟,应加快全面推进;在可视化与智能化物流管理领域应该开展试点,力争取得重点突破,取得有示范意义的案例;在智能物流中心建设方面需要物联网理念进一步提升,加强网络建设和物流与生产的联动;在智能配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该统一规划,全力推进。

物联网推动智慧物流变革

物联网虽然早已在物流业有应用,但是物联网理念的提出对现实中局部的、零散的物流智能网络技术应用有了一种系统的提升,契合了现代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因为现代物流业最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首先,物联网的理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能够主动地全面提升物流业智能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统一理念,开拓思路,借助于新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面开创智慧物流新时代。

其次,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可跟踪与追溯管理。相信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会很快实现。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趋势与问题

物联网发展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技术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智慧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未来,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将出现如下四大趋势:

一是智慧供应链与智慧生产融合。

随着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普及,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础,而网络的融合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企业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

二是智慧物流网络开放共享,融入社会物联网。

物联网是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如一些社会化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联网或物联网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查询、追溯产品信息。这样,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智能系统了,它将与质量智能跟踪、产品智能检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

物流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产品追溯系统,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统也将根据需要融入社会物联网络或与专业智慧网络互通,如:智慧物流与智能交通、智慧制造、智能安防、智能检测、智慧维修、智慧采购等系统融合,从而为社会全智能化的物联网发展打下基础,智慧物流也将成为人们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多种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于智慧物流。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如,温度的感知用于冷链;侵入系统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盗;视频的感知用于各种控制环节与物流作业引导,等等。

四是物流领域物联网创新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

物联网带来的智慧物流革命远不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以上几种模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更多的创新模式会不断涌现,这才是未来智慧物流大发展的基础。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给邮筒安上感知标签,组建网络,实现智慧管理,并把邮筒智慧网络用于快递领域;当当网在无锡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与电子商务网络融合,开发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发展前景光明,但是面对物联网热潮,我们也要保持冷静,不要不顾实际去跟风炒作。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切记浮躁心态。

近期以来,关于物联网的发展新概念风起云涌,各行业与各地区都让人感到有一股浮躁情绪,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忧虑。新技术受到普遍关注,本是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们不是实实在在地推进,而是一窝蜂地炒作。对此,国家工信部一位官员就谨慎地指出,发展物联网绝不能搞“大呼隆”,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将会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受损。

二、尽快制定统一标准。

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向上关系到众多物联网技术装备企业,中间关联着电信等网络层的基础通信运营商,向下关联着众多应用企业与行业。物流行业仅仅是应用行业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发展迫切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切忌各自为战。但是,目前物联网标准制定缺乏统一协作,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物联网应用和产业规模发展也都受到很大影响。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篇7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热度的不断升温,全国大范围地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云计算这个时代的宠儿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智慧城市遇上云计算,它会带来什么?这要从云计算的五个特征来看。第一,大规模性可以突破终端硬件的限制,由具备一定规模的多个节点组成的it系统,系统规模几乎可以无限扩大。第二,平滑扩展性使智能均衡负载,节省电量,系统具备高度的扩展性和弹性,可以以即插即用的方式方便、快速地增加和减少资源。第三,资源共享性使数据存取更加便捷,提供一种或多种形式的计算或存储能力资源池,如物理服务器,虚拟服务器(虚拟机),事务和文件处理能力或任务进程(如并行计算),以及存储能力等。资源池可通过抽象化方式提供并同时为多种应用提供服务。第四,动态分配,按需服务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自动分配管理,包括资源即时监控和自动调度等,并提供使用量监控和管理。第五,跨地域性管理能降低成本,将分布于多个物理地点的资源进行整合,提供统一的资源共享,并能在各物理地点间实现负载均衡。

2014年是软通动力战略转型的一年。在传统领域提供传统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我们将加大步伐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更加关注云服务、数据治理与商业智能、移动应用及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务领域,实现it服务模式创新。

软通动力云计算智慧城市应用,打造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利用高效、安全运行的服务平台提供一个集统一认证、服务调度、运行监控、计费、托管相融合的稳定、高效环境,满足政府和公众用户的不同需求。在示范区数据支撑与交换中心,对下支撑虚拟或物理的公共数据库,对上支撑多元数据的交换服务。智慧应用和业务协同中心,支撑异构系统的智慧应用运行和管理以及横琴示范区的运行和运营。在云计算的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对城市五大体征进行巡查、监测、分析、预测、管理服务的全周期性管理。云计算下建立的城市智慧创新体验中心,设有智慧城市成果体验区、宣传公关中心与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篇8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个性化智慧化

1前言

我们这一代很幸运地生活在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并且降低成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并不会停留在目前我们所感知的只是服务生活这个层面,未来的工业生产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还会实现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想象工业互联网的性格特点,会促使我们年轻人去创造、创新。我认为工业互联网有两个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即个性化和智慧化。

2工业互联网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使得产品个性化定制以及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上网变成随时随地的场景化。互联网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给追求自由的新一代年轻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年轻人充分享受分享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每一个人的需求网络都会了解,厂家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偏好为个体进行定制。将来我把我的需求在网上提出,会有很多厂家主动找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自己到处找合身的衣服,而我在设计环节就可以参与。

工业革命,解决了生产效率问题,实行大规模、模式化、机械化的批量生产,然后再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工厂的分销渠道进行销售。消费者只能在已有的产品中去寻找基本上和自己的期望差不多的产品,而像我这样由于个子高而有特殊需求的就无法满足。工业互联网,解放了人的自由。通过手机app消费者就可以向工厂下单,网络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需求发送给智能工厂。例如,我在定制床时,在手机app输入我的需求,智能工厂就会主动找我,我通过app客户端选择模型或者输入简易的构建程式可以自己参与他们的设计,消费者既是客户,又是直接参与者和体验者。随着智慧化工厂的建设,流水线上也可以实现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生产,即便是一件产品也可以通过流水线生产出来。现在,西门子的定制机车即将上路。在机车的机械舱内,每一个组件都占据一个特定区域,接到订单,就能逐个装配这些组件,通过模块化构造,西门子可以为客户提供充分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客户可以变更订单,而不必完全从头开发车辆,大大节省成本,还提高了效率,缩短了交货期。在实现了个性化定制的同时,产品将来的维护和升级同样实现个性化,产品上嵌入芯片,通过远程软件,厂家可以随时了解产品的使用状况,快速为消费者进行维护和产品升级。

个性化的定制需求,需要智慧化的工厂来智能化生产,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智慧化的产品。未来的工厂,从接单到采购到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链条都实行智慧化。客户通过手机app下单后,工厂的整个链条上的营销系统就会自动弹出客户的要求,生产过程的每一步都提前在虚拟世界被设计和优化,为真实的物理世界提前进行了演示,使得为生产该产品的原料以及流程事先进行了优化。在德国安贝格市,一座电子装置工厂,只要轻击鼠标,规划师就能为新产品设计出多种不同的制造流程,并按成本等参数进行计算和比较,然后从中选出效率最高的过程。只不过目前的数字规划仍需以“人工”方式转换到实际生产中。

虚拟世界的设计优化之后,厂商通过网络链条,向供应商提出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要求,供应商的手机app上就会出现生产商的需求。供应商按照生产商的需求准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原材料和零部件上都有编码,这些材料会按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地点。位于德国多特蒙德的弗劳恩霍夫物流和后勤研究院(imL)构想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件货物都知道自己应该到哪里去,并会预定运输车辆上的空间,自己找到前往目的地的正确路线。

在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及全部零部件都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顺序到达生产线后,由于生产设备机器都嵌入了传感器,机器可以向控制中心反馈,机器与机器之间也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前道工序自动对后道工序发出指令,后道工序也可查出前道工序的问题。例如,在国外的一个药厂,在使用一种软件,可以持续调用各种参数的测量值,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便能判断各参数值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如果出现误差,便采取应对措施。这样不但节约了时间,还减少浪费。而在过去由于要采样、实验和送检,其生产过程必须人为地中断,如果送检不合格,前面的半成品就会被销毁。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负责人wolfgangwahlster教授指出“每件原材料上都有一个很小的嵌入式系统,这个系统相当于一个微型web服务器,它配备一个无线接口,可以看作是它的数字化内存。”

通过智慧化过程生产出来的智慧化的产品,同样通过智慧化的物流链被输送到每一个客户手中。智能产品由于其具有被识别的特征,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能被定位。生产的转变,会促使将来的物流业也会从现在的集中化、大批量为主要模式的供应链管理转变为小型化、分散化和个性化。

3总结

工业互联网上述性格特征的实现并不是概念的炒作,德国工业4.0,美国Ge的工业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制造业,都在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要达到这些性格特征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基础如物联网、各种嵌入式技术、标准化数据连接技术、模拟软件等等,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大潮来袭,需要软件、自动化、机械、通信等专业的大量的人才。工业互联网的个性化、智慧化的性格特征,对于我们90后、00后,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我们需具备计算机化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读懂机器的语言,理解计算机思维,让机器像人一样智能思维,使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充满智能化的沟通。

参考文献

[1]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6).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篇9

网站架构如何应对高速的发展,怎样用贴心的购物体验打动每一个用户,如何通盘统筹采购、市场、销售和服务的全链条数据,是走秀网飞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此,在四年内,我们共进行了三次重大技术升级,打造了一套以智慧商务理念为核心的平台系统。”走秀网技术副总裁魏文麒告诉记者,“走秀网对智慧商务的理解是,围绕用户体验,进行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运营、全数据链的海量数据分析。”

升级智慧商务框架

据魏文麒介绍,自2008年3月上线以来,技术平台一直伴随着走秀网业务的高速发展不断演进,而2010年12月29日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当日走秀网促销销售突破1万单。这意味着原来自行开发的eC_SHop单网店系统和采用的供应链系统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前端平台系统、运营系统和后台供应链系统都迫切需要在短时间内全面升级。

为了整体运营和更好的用户体验,当时走秀网的需求是升级之后需要在前端平台体现官网、特卖场和团购三大销售商店,但后台商品需要统一管理。而原来的eC_SHop单网店系统在数据结构层面没有渠道属性,这意味着它不支持多渠道商店。“只有iBm的wCS(websphereCommerceSuit)符合多渠道销售、商品统一管理的智慧商务模式,这与走秀网的核心需求相吻合。”魏文麒谈到选择iBm智慧商务方案的原因时这样表示,“此外,走秀网销售的是非标产品,因此具备海量商品数据,以及大量上架下架信息,SKU唯一商品单位众多,目前已达到300万种,上架商品就有60万种。而iBmwCS经过系统测试优化之后能够支持500万以上的海量商品信息。”这两个重要的原因使得iBmwCS成为走秀网的不二选择。这样,2011年10月4日走秀网2.0系统正式上线,整体架构经受住了2011年“双十一”促销日销3万单、日2000万pV点击量的考验。

那么,这样一个庞大的智慧商务架构系统到底是如何创建的?据悉,在三层系统架构中,走秀网在后台采用大型供应链系统,为iBmwCS商品中心与自建系统结合,门户也应用了wCS与自建系统结合的模式。魏文麒简单地用“三页两流程两引擎一中心”对走秀网的智慧架构前端系统进行了提炼,即首页、列表页、详细页构成展现商品信息的三页,购物流程与用户注册登录流程构成了两大贯穿商务活动的流程,搜索引擎与推荐引擎构成了网站核心引擎,而中心则为用户中心即“我的走秀”。值得一提的是,在搜索引擎的后续升级版本中,由于iBm方案有着非常好的可扩展性,走秀网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大大扩展了基础方案的定制化功能。

抓牢CeC

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CeC(首席执行客户)的理念被广泛认同,即每一个客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成为意见领袖,每一个客户都要求符合本人的服务体验。作为一家百货类网站,有了基础的智慧商务框架,走秀网又如何通过智慧商务的方式赢得CeC的信任,并深深打动CeC呢?

魏文麒重点介绍了走秀网围绕用户体验进行的数字化运营和全数据链的海量数据分析。这是一套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决策并形成执行方案,在系统中实施并再次数据采集和评价,不断地在全数据链中循环的过程。据悉,走秀网目前数据量达到7t~8t,由于网站仍然在高速发展中,每两个月还会以1t的速度继续增长。

为此,在wCS的基础上,以保护用户隐私为前提,走秀网进行了开发与设计。以点击流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为例:点击流系统负责收集每一个用户的行为,记录用户浏览痕迹,跟踪点击来源,用户在走秀网上的每一步操作,例如进入什么页面、进行怎样的浏览操作、支付成功与否的原因、浏览路径选择等信息都被一一搜集起来。这些都涉及到海量数据计算,而就详细页面的展现和商品售卖都有很多关联要素,魏文麒总结了影响用户选购和交易的4+1要素。第一,商品在网页上展示的图片,这和实际店面的商品陈列一样重要,较好的用户体验会影响用户的购买决定。第二,商品属性和说明的完善程度,一些领先的网站可能对商品有多达十余屏幕的详细介绍。第三,就是商品价格,不论销售的是标准品还是非标品,核心是价格是否有竞争力。第四,商品的曝光度,就如传统商店中的堆头设计,在网络上如何让商品曝光,在哪里曝光。另一个要素就是支付环节,支付渠道不同,体验就不同。前四个要素与商品有关,支付则与用户所选支付渠道有关,但是两者共同影响最后交易成交。

所有这些说明影响一个商品是否好卖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这需要系统交易信息、商品信息、用户信息的整合,还需要将推荐引擎的数据分析结果与数据分析系统的数据打通,并需要对商品和用户的各种个性化标签进行匹配。由此看来,只有打通整个数据链信息,才能进行海量数据的智慧分析,挖掘出有商业价值的结论。

智慧供应链的特点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萍乡;示范工程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75-02

0引言

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于2012年2月14日,规划指出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地方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提升地方信息化水平,有利于增强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能够助力建设“绿色智慧”城市。基于此,江苏、浙江、山东、云南等省等地纷纷出台物联网产业发展建设规划。

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萍乡市成功上榜,更体现了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期待。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入、智能。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此次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所以有效开展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极为迫切。

1萍乡发展物联网的思路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的特性为背景,建议以“终端带动,创新驱动,应用推动”的方式发展物联网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物联网产业链上游制造类企业,利用沿海制造业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引进;针对中游加大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投入,进行基础建设;下游则进行项目推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通过终端应用的带动实现物联网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2对萍乡发展物联网服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建议

2.1利用沿海制造业产业转移,进行物联网产业链配套建设

和传统的通信网络产业链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物联网产业链上游新增了RFiD和传感器,而RFiD和传感器正是给物品贴上身份标识和赋予智能感知能力。此类产业也在积极向内陆转移,比如相关上市公司深圳远望谷,公司RFiD技术下游行业应用广泛,前景广阔。远望谷成功竞拍昆山两地块拟建物联网产业园,并与银川物联网产业园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同时有意向进入中部地区。目前,远望谷和哈尔滨威克在铁路市场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处于铁路RFiD行业龙头,同时已经在畜牧、酒类防伪、图书、烟草领域取得进展,并在车联网、物流、能源等领域积极推进。基于萍乡特有的煤炭能源特性,开展能源RFiD的合作是很有希望的。

2.2加强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管理精细程度和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为目的,推动物联网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在工业生产过程监控、仓储物流、城镇化建设下的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1)工业陶瓷产业链终端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物联网产业在传统工业陶瓷产业的应用,将带动整个产业向节约化、精细化转型,推进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工作,有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地的建设依托于龙头工业陶瓷企业应用的Jit生产流程整改及eRp信息化建设系统,在此基础上扩大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整合工业陶瓷产业链的资源。基地覆盖工业陶瓷产业链上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配送,与网络紧密相连。利用各种传感器,交换工业陶瓷产业链上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信息的数据,实现对工业陶瓷产业链上各种物品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提高企业和行业的信息流转速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利用物联网技术是实现工业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创新应用方法。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花炮安全生产服务平台

花炮产业是传统的高风险与高利润并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萍乡的花炮产业存在大企业少、小企业多的状况,由此产生低质同构,助长无序竞争,不利于安全生产管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难以有效对花炮质量监控。此项目将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面向花炮生产交易服务领域,将RFiD技术嵌入花炮产品的生产、装配、供应、流通等各个环节,连接鉴定机构、生产者、运输机构和终端购买者,借助RFiD技术促进花炮的安全生产和溯源。

(3)智能物流应用示范工程

煤炭产业是江西萍乡的支柱产业之一,煤炭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一体化的煤炭物流,把物联网技术融入到煤炭物流中势在必行。针对物联网和中部煤炭物流的概念、特点,分析中部煤炭物流与物联网进行对接的必要性,在结合萍乡煤炭物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思了江西省利用物联网发展煤炭(中部)物流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煤炭物流中存在问题,表现在仓储和过磅环节中存在效率低下、人为因素干扰严重的问题,运输环节存在偷盗置换、交通拥堵、运输利用率低的问题。此项目建立物联网在煤炭中部物流领域中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煤炭中部物流行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利用感知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智能技术融合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对物联网技术在煤炭物流关键环节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基于GpS/GiS技术、RFiD技术、嵌入式技术、移动计算以及声、光、电、温度、压力等各种物理特征传感技术的车辆识别、智能过磅、视频监控、GpS定位、电子封签等具体应用形式,形成基于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系统公共服务。

赣湘国际物流港可实现萍乡对现代物流的发展和物流产业的培育,对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深入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具有重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利用物联网技术能提高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可以引入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当当等电商企业入驻。物流港作为电商的中南区域配送中心,可以减少电商单独建设配送中心成本,同时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体系。

2.3应用物联网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建设智慧城市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物联网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创新产业投入

开展物联网应用的前期投入比较大,特别是在萍乡传统行业中利润低的领域,成本就会成为物联网普及最主要的障碍,要推广物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中使用,尽量降低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成本很重要。

(2)加大对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投融资力度

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推动建立和完善银行、企业信息平台,着力优化物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应用物联网产品的投融资渠道;可以采用利用担保、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传统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

(3)发挥财税政策对促进物联网应用的作用

研究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用足、用好、用活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物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中的应用。

(4)加快引进和培养物联网创新人才

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网络、软件、电子、通信、自动控制等多方面技术有关,需要复合型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这样的人才资源目前还非常匮乏,而高校还很少开设特定专业、特定课程来开展物联网人才培养。萍乡市工科高校应加快部署如何依托原有专业培育发展物联网新兴学科专业,主动设置物联网相关专业和课程。企业应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快培养造就物联网实用技术人才。

3结语

萍乡作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单一且尚处于加工、组装的地位,企业生产技术高技术含量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更多地表现为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上,未能真正体现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特性。在传统的支柱产业中,工业陶瓷的科技含量仅有15%,水泥和烟花炮竹仅有10%,电瓷仅有9%,平均利润较低。因此,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更加迫切。

参考文献

[1]钱志鸿,王义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12(5):1023-1029.

[2]王家耀,刘嵘,成毅,等.让城市更智慧[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1(2):79-83.

[3]张广开,孟红玲,孙艳梅,等.洛阳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河南科学,2012(2):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