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1:38

移动支付的建议篇1

关键词: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2)16-0055-01

一、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面临的问题

移动通信的手机用户逐渐增多,手机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现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功能的发挥,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手机用户消费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由于现金支付的习惯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手机银行支付具有风险,而现金支付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譬如市场买菜、逛街买衣服等,都需要用到现金,而手机银行的支付仅仅满足用户的部分生活需求,所以普及率不高。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力度不足,只有商业模式创新了,才能够适合我国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产业化发展,才能够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

(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需要为用户带来便捷性和快速性的操作,但这方面的功能仍然比较薄弱。在加上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覆盖范围不广,能够为手机银行提供移动支付的无线poS机或者售货柜很少,影响了手机用户普遍使用移动支付功能,从商家盈利增长点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移动支付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方式,是该功能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目前手机用户还没有全面实行实名制,很多时候存在用户恶意透支的风险性问题。在交易之前没有办法授权、识别和控制用户,安全和易用之间存在诸多矛盾,譬如安全级别提高了,却增加了操作的程序,让用户觉得操作复杂,而一旦简化操作程序,则会降低安全级别,让用户觉得不够安全。

总是,3G时代的来临,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面临全新机遇的同时,又面临全新的挑战,带来的新技术优势和难题,无疑是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务须重点考虑和攻关的难点。

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业务模式,培养用户习惯。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具有较长的产业链,而且合作的方案非常复杂,协调产业之间的合作,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才能够完成,因此商业模式方面,需要对业务模式进一步创新,以融合产业之间的合作协调关系,并通过检验和修订,创设产业之间的共赢局面。

笔者认为,商业业务模式的统一建立,是培养手机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关键所在,可以形成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并对移动支付市场进行规范,以良好的支付环境留住用户。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产业发展以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为主导,运营商的产品创新和市场需求快速反应能够迅速实现金融信息服务和中间业务的共享管理,因此运营商应该以此为优势加大移动支付服务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开发,提高商务运作的效率,以一对一的商务模式,创建移动支付产业商业化发展的局面。

另外媒体行业、娱乐行业等新兴服务行业,也要逐步参与到移动通信业和金融业的阵营当中,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理的分工和紧密的合作,创建科学合理的业务合作模式,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稳健发展。

(二)增广移动支付面,提高支付便捷性。相比于传统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优势是电子物流和非面对面支付,体现出方便性的特征,这些优势我们需要加以拓展,增加移动支付业务的突破口,将支付拓展到手机账单缴费、手机票务交易、手机购置等范围。一方面,手机移动交易应该立足于现有的领域,逐步向四面扩散,开辟业务的增长点和盈利方式,譬如在商场、超市等装配移动支付终端,将移动支付培养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另一方面是积累移动支付产业的经验和资源,极大业务的宣传推广,整个市场的资源优势,逐步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目前3G技术的发展很快,移动电子商务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处理好移动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的关系,将两者相结合,利用生物测量的技术,解决卡号、账号、登录号等密码记忆的紊乱问题,利用声音、手印、指纹等作为个人访问网络的特征,解决移动支付的便捷性问题。

(三)提高移动支付技术含量,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安全性问题是手机用户所担心的问题,由于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网络系统属于开放性的系统,除了网络设备具有开放性,移动支付代码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带给移动支付流程严峻的安全技术问题。因此,移动支付要在技术方面提高安全系数,一方面是在交易之前,授权、鉴别和控制消费者,以便在交易的时候确保支付信息传递的可靠性、私密性,同时也能够避免某些用户恶意透支,降低交易的风险,另一方面是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确保交易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支付的操作程序,衡量好安全和易用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了提高系统安全系数而增加复杂的操作程序,加大用户支付时的操作难度和时间,也不能够片面追求用户操作的快捷和方便,而对交易的安全基本要求视而不见。

总之,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平台的安全和易用是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加密认证算法、交易密度长度、代码规模大小等,消除手机用户在交易和支付时候的顾虑,让用户感受到移动支付的高效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的手机用户逐渐增多,手机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现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机银行用户消费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再加上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存在问题,使得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难以大范围推广。因此,我们需要创新移动支付的业务模式,培养用户的习惯,提高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从信息产业发展和价值收益的手段,创建科学合理的业务合作模式,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辛平.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生力军[J].中国金融电脑,2010,5:35-36.

[2]郝文江,武捷.移动支付安全性分析及技术保障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9:19-22.

[3]陆沂圃.银行业如何应对移动支付[J].山东通信技术,2010,1:48-49.

移动支付的建议篇2

[关键词]移动支付椭圆曲线

一、引言

随着3G时代的日益临近,无线互联网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目前国内有四亿多手机用户,手机上网用户四千万,新型手机在短短的二、三年间基本上具备了上网的功能,可以看到在今后的几年里用手机、pDa等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和从事商务活动将成为一种潮流。通过手机、pDa等终端发展电子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但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用户群体乃至行业厂商的普遍忧虑和不满,这种忧虑和不满来源于对移动终端本身的不信任性和网络自身存在的不安全性。因此消费者急需一种“可信移动终端平台”来实现各种商务活动,既可以认证终端用户的身份,也可以进行安全移动电子支付和交易。本文就解决安全的移动支付问题给出论述。

二、安全移动支付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崭新的支付方式,具有方便、快捷、安全、低廉等优点,将会有巨大的商业前景,会引领移动电子商务和无线金融的发展。

由于移动支付手段具有多样性,相应要求实现高安全保障,wap提供了一套开发、统一的技术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的wap功能接入移动支付系统或是银行卡系统,发送有关交易数据或是接收账单信息。

据悉,迄今为止,韩国和日本还是唯一两个推出了商业mpp服务的国家。不过BwCS预测,到2010年时,日本将成为最大的mmp服务市场,交易额将达到几乎难以置信的930亿美元之巨。同时,一直落后于日、韩两国的美国会很快成为另一个大规模市场,它的mpp交易总额会达到670亿美元。

国内移动支付业务最早是2002年9月在深圳推出的,合作方是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中国工行深圳分行、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工行深圳市分行与百事可乐(深圳)、家乐福(中国)等多家企业签订了《移动支付协议》。此举标志着深圳率先推出具有商用价值的支付业务。

三、构建安全移动支付系统的实现思想

其实,“可信移动终端及安全平台”已开始在电子政务、证券和工商等行业运用,但是产品的安全性能不高,且主要核心安全技术依赖于国外,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安全移动支付系统。因此,开发既能适应国内、国外市场需求的,又能研发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简便和高效的移动支付系统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动力,将直接影响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快速发展,也是对移动安全支付领域的一个新挑战。应这种市场的需求,研发一个安全移动支付系统是必要的。构建一个简便、高效和可靠的新型安全移动支付系统,在充值过程中,用户利用安全终端设备通过wtLS协议和无线网关设备与internet连接,进行基于用户银行帐户的移动终端充值处理。在支付过程中,用户利用安全移动终端的射频卡与商家提供的支付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利用终端内的非接触卡完成移动支付。目前移动安全支付系统主要基于RSa算法,而新的安全移动支付系统需要将加密强度比RSa高八倍的eCC(椭圆曲线)应用于安全支付系统,即在同样安全性的条件下,eCC的密钥长度会更短,能有效降低存储空间和计算复杂度。根据ieeep1363标准选取适合eCC的安全椭圆曲线,提高加密强度,消除RSa密钥长度不断增加给移动支付设备性能带来的影响。将更高加密强度的eCC应用于wtLS协议,能有效的提高无线安全通信协议的安全性和执行效率,降低网络带宽占用率。根据安全移动支付系统的具体特点对wtLS协议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能抵抗像“选择明文攻击”和“中间截获攻击”等常见攻击,并且通过引入eCC能有效的提高其运行效率。构建基于eCC的数字证书与身份iD相结合的wpKi体系,为参加安全移动支付的交易各方提供身份验证和信息加/解密服务,既提高了网上身份认证的效率,又提高了认证系统的安全性。构建这样一个安全移动支付系统也可以将eCC应用于移动电子支付终端的智能卡中,由于在同样安全的条件下,eCC的密钥长度会更短,能降低存储空间和运算复杂度。使基于iC卡的安全支付系统具有更高的执行效率和安全性,使我国的智能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并成为企业产品打入欧美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四、总结及对各行业的推动作用

国内移动用户在不断的增加,而移动商务却发展缓慢。调查显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是影响移动商务发展的一个首要因素。另外,目前的移动支付系统操作复杂,功能单一,进行移动商务交易的实体各方难以确认对方身份,支付系统效率低及系统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因此,构建安全移动支付系统是解决移动商务发展缓慢的关键所在。

安全移动支付系统研究对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通信设备、移动支付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移动支付系统设备、安全认证服务系统和银行金融服务设备等领域的技术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提高安全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易操作性和高效性才能消除用户对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性的顾虑,才能吸引更多的移动用户采用移动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模式。进而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移动支付的建议篇3

[关键词]电子支付Set协议wap数字证书

移动通信和internet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两个领域,两个领域的结合愈来愈紧密,催生了新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即移动支付。利用Set协议在无线通讯环境下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可以确保在移动支付的交易中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性。本文建立了一个支持移动终端的Set协议模型――优化的电子钱包。解决了电子钱包客户端和电子钱包服务器端在无线环境下的安全连接、证书保存和身份认证等问题。该策略降低了对持卡人设备和网络传输速度的要求。

一、wap的网络架构

wap网络架构由3部分组成,即wap网关、移动终端和wap源服务器。wap网关起着“翻译”协议的作用,是联系GSm网和internet的桥梁;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了上网用的微浏览器以及信息命令的输入方式;wap源服务器存储大量信息,以供移动终端用户访问浏览和查询。

终端用户键入要访问的wap源服务器的URL后,wae根据命令产生格式化请求,进行压缩解码后发送给wap网关,wap网关将请求解码,由wap协议格式转换为internet协议格式,然后发送给包含对应请求内容的wap源服务器。最后wap网关将服务器返回的内容压缩、处理成二进制流,并返回到客户的移动终端屏幕上。

二、传统电子钱包的局限性

Set协议没有定义如何设计安装在持卡者端的应用软件,目前应用的电子钱包将全部功能集中在持卡者计算机上,该软件能够完成这些需要的功能,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对持卡人来说,交易之前需要下载安装电子钱包软件,简便性不够。

2.电子钱包集成的功能较多,软件较大,对非pC设备的应用有局限性。

3.数字证书等重要信息存放在个人计算机上,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4.处理支付流和交换数据对网速要求较高,不适于Set协议应用的扩展。

三、电子钱包的优化策略及电子钱包的模型

由于Set协议中电子钱包的局限性,我对传统的电子钱包进行优化,优化后的电子钱包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特点是:将付款请求和与其它参与实体的交易过程处理、维护账户信息、交易记录等功能分成两部分,分别在移动终端和远程钱包服务器中实现。将大部分处理功能放在钱包服务器端,移动终端只需要发出付款申请和接收处理信息。这个方案大大减轻了移动终端处理压力,可以考虑利用此方案改进Set协议,克服传统Set协议中电子钱包的局限性。

基于Set协议的电子钱包模型中,电子钱包接口安装在wap终端,服务器钱包代表持卡人与其他Set实体(商家、支付网关、Ca)进行通讯,wap终端和服务器钱包之间采用wap的wtLS和SSL安全协议,实现两者之间的安全通讯。

四、总结

本文研究wap协议的网络架构,分析了Set协议在wap通讯环境下应用的可行性。将传统的电子钱包进行了优化,并把该优化策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克服了wap移动终端内存小、处理能力低和无线网络带宽窄等局限性,将Set协议的使用范围扩展到无线环境。对Set协议新的参与者电子钱包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安全连接、证书保存和身份认证方式进行了讨论,构建了一个支持借记卡的基于Set协议的电子钱包模型。

参考文献:

[1]曹建:wap编程与开发实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刘二军计晓云喻东:一种Set协议中持卡者端的实现策略[J].计算机工程,2003,29(5):64~66

移动支付的建议篇4

关键词:预存话费支付;小颠支付;手机支付中间平台

1模块结构及支付流程

手机支付通常有两种形式:银行卡支付和预存话费支付,银行卡支付是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绑定,客户通过手机号实现银行账户的查询、账单支付、商品购买等功能,预存话费支付是客户直接利用现有的预存话费账户,通过话费代收的方式实现账单支付、商品购买等功能,本文主要讨论基于预存话费方式的手机支付中间平台的实现。

该手机支付中间平台包括三大功能模块,如图1。wap前台界面是直接面向用户的操作界面,主要包括手机支付登录、手机支付注册、用户信息维护及跳转到不同的商户Sp(服务提供商)进行相应业务的缴费操作等功能。weB后台管理系统是面向管理员和各个商户Sp的操作界面,主要包括信息,订单查询、用户管理和其它等功能。其中,信息是指管理员wap前台页面所要展示的动态信息,支付中间平台会为每个商户的每个缴费请求记录相应的订单信息,商户Sp可以登录weB后台管理系统进行查询及统计操作,用户管理主要是指管理员对商户Sp基本信息的管理以及商户Sp对自己相关信息的管理。接口模块是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实现商户Sp与支付中间平台、支付中间平台与移动BoSS之间的底层通信,横向上可以分为支付中间平台与商户Sp的接口和与移动BoSS的接口。

整个支付流程如图2,用户必须先在wap前台界面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便可进行相应的支付活动,无需登录,登录操作仅提供一些基本信息查询与修改功能,如:查询余额、查询历史交易记录、充值卡充值、支付密码修改等,注册成功后,首先用户需要登录到wap前台页面,选择遇购买商品或缴费项目超链接,并进入相应的商户Sp系统,商户SF系统调用支付中间平台接口,发送余额查询请求,支付中间平台收到请求后调用移动BoSS接口。查询该用户的可划转话费余额,并将查询结果返回给支付平台,支付中间平台以应答方式发送给商户Sp。如果余额充足,用户确认购买,商户Sp系统将发送缴费信息给支付中间平台,支付中间平台得到请求后将缴费信息发送给移动BoSS接口进行缴费,缴费完成后,移动BoSS将会把成功信息发送给支付中间平台,支付中间平台再将该信息传递给商户Sp系统,商户Sp系统提示用户缴费成功,如用户不确认购买,则返回wap前台页面继续其它操作,如果余额不足,商户Sp系统将会提示用户充值,用户确认充值后,商户Sp系统将发送充值请求给支付中间平台,支付中间平台将调用移动BoSS充值卡充值接口,进行充值,完成后即可进行支付。如放弃充值,则返回wap前台页面继续其它操作。

2平台构建策略

2.1可扩展性策略

以往,用户需要记住商户Sp的平台地址,登录后进行相应的缴费操作,商户Sp接收到缴费请求后会直接调用移动BoSS接口来实现相应的缴费等操作,现在,支付中间平台会统一管理商户Sp的基本信息,用户只需记住支付中间平台的地址,就可以很轻松的访问到其它商户Sp的支付系统,商户Sp在设计自己的支付系统时,只需将原有直接调用移动BoSS接口的部分改为调用支付中间平台接口,其它部分不需要做任何的改动,支付中间平台的设计思想不但解决了每个商户Sp各自为政,自己独立开发支付系统,需要让用户分别记住每个服务提供商的平台地址并进行相应的支付操作的问题,同时还使得每个新商户Sp的接人变得非常的简单,增强了支付中间平台对商户Sp支付系统的可扩展性。每个新接人的商户Sp只要按照相关的协议规定,调用支付中间平台的公共接口,并把基本信息告诉支付中间平台,就可以实现接人。

2.2性能优化策略

为了提高支付中间平台的性能,采用异步长连接的方式来实现与商户Sp及移动BoSS之间的连接,如图3。所谓异步长连接就是客户端与服务端建立连接后,保持连接状态,请求方在没有收到响应的情况下,可以发起多个请求,处理方可以并行处理,按任意顺序返回给请求方处理结果。同时,为了提高支付中间平台在接人商户Sp时的可扩展性,采用分层收发请求策略。这样可以为每一个首次建立连接的商户Sp建立一个属于商户Sp自己专有的发送队列及接收队列,所有的发送请求首先要加入发送队列,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一个所有商户Sp公共的发送及接收队列,来存放接收自不同商户发送队列的信息,并统一将请求发送给移动BoSS。当移动BoSS处理完请求并返回结果时,返回的信息将首先存放到第二层公共的接收队列里,接收队列收到信息会根据一定的标识策略分发给所属商户Sp的接收队列,然后商户Sp接收队列再将信息发送给相应的商户Sp。为了进一步实现并发控制,并提高支付中间平台与移动BoSS之间的系统资源利用率,更进一步的提升系统性能,支付中间平台在与移动BoSS建立连接时会同时创建多个异步长连接实例,这样一来,不管是在时间、空间,还是在系统资源利用率方面都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大大提高系统自身及系统之间的性能,优化整套系统的体系结构。

2.3安全性策略

为了确保数据传递的安全性,对整个支付流程采用如下安全策略:第一、支付中间平台在数据传输方式上选择基于tCp/ip的Socket进行系统及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系统自身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而且平台会对不同的ip地址请求做出相应的安全策略,增加部分鉴权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支付中间平台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第二、商户Sp与支付中间平台之间通过公网进行数据传输。这样可增加支付中间平台的可扩展性,商户的接人将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这样做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在传输前对某些协议规定的信息进行mD5或RSa加密,另外,引入超时处理机制,以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实时性,避免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因某些不可预测因素而造成的数据包丢失。数据包在传递过程中如果发生超时,将根据协议规定的超时策略进行处理,第三、支付中间平台与移动BoSS之间通过专线进行数据传输,以避免数据传输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安全隐患,如数据被恶意截获、篡改等,同样,为了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实时性,避免整个传输过程中因某些不可预测因素造成的数据包丢失,在这里也对数据包请求超时做相应的处理。

3平台支付协议设计

3.1平台与移动BoSS的支付协议

该部分的支付协议中,设BoSS的监听端口为6666,移动BoSS作为SoCKet服务端,支付中间平台作为SoCK-et客户端,双方通过握手报文保持连接,握手间隔1分钟。数据包采用包头+包体的格式。

(1)包头格式。

包头为定长包头,如占40个字节,包含乎台代码、包长、功能码、加密标志、交易时间、业务返回码、序列号和后续包标志等信息。其中,平台代码固定填写“paY”。功能码包括注册申请,注销申请、用户鉴权、话费缴费、退货接口、充值卡缴费、话费缴费冲正、可划转余额查询等8种,每种功能都有相应的4位aCSii码值,如话费缴费为0201。它们的业务超时时间都设定为30秒,即支付平台发起请求后超过30秒就认为业务失败,加密标志中,0为不加密,1为加密。交易过程中,支付平台发送交易请求包时,填写请求时间;BoSS发送交易应答包时,填写响应时间,业务返回码中,应答报文100表示成功,其他失败,请求报文填写000。序列号是异步连接过程中该条请求信息在整个支付活动中的唯一标识,对于后续包标志,只在交易数据超过1024字节时使用,进行分包传输,循环发送与接受,发送方除最后一个包的后续包标志置0外,前面所有包的后续包标志置1;接收方循环接收并发送应答,直至收到的交易包的后续包标志为0时为止,循环过程结束,接收方的应答包是仅有包头的空包。

(2)包体格式。

包体为变长包体,在以上8种功能中,针对不同的功能请求,其请求包与应答包包体的格式有所不同,其中,除了可划转余额查询功能的应答包包体包含用户可用余额和可划转余额两项内容外,其余功能的应答包包体均为空,另外,可根据应答包包头的“业务返回码”来判定业务是否办理成功,现以话费缴费(0201)为例加以说明:话费缴费功能的请求包包体包括手机号码、划转请求金额、订单编号等信息,订单编号不可重复,其格式为:YYmmDD+顺序增长iD(YYmmDD和iD间补零凑足12字节),例如:090106000001。所有涉及到金额的地方全部以分为单位,该功能的应答包中,应答包包头返回码为100时,判定业务办理成功;为999时,判定业务办理失败,为404时,判定业务办理超时。应答包包体为空。

移动支付的建议篇5

“省直管县”本质上是一个地方政府辖区的最优规模确定问题,也是一个地方财政体制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毫无疑问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重要制度创新与保障;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的重大创新举措;更将为行政上的“省直管县”改革创造条件、铺平道路。从长远看来,将对推进我国行政运行成本的降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正面影响。

试点情况: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财政“省管县”工作的进展概况

随着“省直管县”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四川省也于2007年7月启动了首批27个县(市)进行“扩权强县”试点,2009年又新增32个县,并赋予了扩权试点县(市)与地级市相同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包括计划直接上报、财政审计直接管理、税收管理权部分调整、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资质直接认证、部分价格管理权限下放、统计直接监测等八个领域的56项经济管理权限。其中,自贡、泸州、德阳、遂宁、内江、南充、广安、资阳、巴中9个地级市所辖县已全部纳入了试点范围。(见表)

扩权强县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辖县众多,且全省181个县(市、区)的基本情况差异很大:其中有7个平原县,12个山区县,40个丘陵县。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县22个,50~100万之间的县56个,50万以下的县67个。2009年59个扩权试点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47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增加值25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59.4亿元,比上年增长8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2011年,59个扩权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55元,比2010年增长17.2%,增速较2010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以来,各试点地区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改革工作机制及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基本形成、各项放权政策基本落实、扩权试点县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提高、行政运行效率亦有所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等等。不仅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政策建议:结合实际采取措施

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强县相比,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相对落后,且各县在地理条件、经济基础、人口资源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的复杂。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及行政资源的配置仍在“省-市-县”的框架下运行,基于对这一现状的考虑,提出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建议一: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首先,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是建立完善的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前提。具体应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遵循适度分权、受益和职能优势的原则,建议以法律形式明确省、市、直管县(市)的各自专有职权以及应由两级以上政府共同承担的职权,尽力消除政府职能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

其次,依据事权划分的结果,确定财政的支出责任,保持财权和事权相一致。具体可按照以下原则进行:与省、市、县(市)专有事权对应的支出责任应由省、市、县(市)各自承担;区域性事务的处理应按照区域覆盖的范围和任务的性质和特点,由中央、省、设区市、县(市)根据权责和能力的大小分别负担。

建议二:协调省与市、省与县、市与县之间的利益关系

“省直管县”不是要将直管县(市)与设区市割裂起来、对立起来,相反,依然要发挥设区市的辐射作用,带动直管县(市)共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在处理省与市的关系上,即要求省级财政对发展滞后的设区市给予财力支持,促进其发展,又要求设区市处理好发展本级经济与协助省级做好省直管县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二是在处理省与县的关系上,省级应时常关心县(市)的工作进展,加强与县(市)的直接对话,及时了解县(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县(市)也要积极向省级汇报,主动反映工作中的障碍与困难,或者新想法、新思路。三是在处理市与县的关系上,县(市)在行政上仍然是由市级领导,市级仍然要加强对县(市)的协调和监督,同时,市级也需要转变思想,加强与县(市)的合作意识,从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出发促进地区间协作与共同发展。

建议三:完善“省直管县”下的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大体均等。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应放在:

逐步建立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从转移支付的整体组合模式选择来看,建立一个以公式化为基础、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体系,有利于区域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当前需要做的工作是清理支出项目,简化支出形式。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机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建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不符合准入标准的专项转移支付要逐步进行调整、压缩和清理。

致力于建立科学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首先,在转移支付资金的测算分配上应更加科学合理,选取一些不易受人为控制、反映各地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的客观性因素,如人口数量、人均GDp、城市化程度等来确定转移支付额。其次,应公开转移支付制度资金测算分配事宜,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公开支付额度,增加透明度,减少地方政府之间经常性、非正常的博弈。

移动支付的建议篇6

思路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转移支付的具体政策目标

1.调节过渡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纵向平衡。当前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在增强中央可支配财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转移支付来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平衡。

2.缩小区域财政能力差异,保证各辖区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提供。在实施当前过渡期转移支付过程中,保证各辖区能提供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成为直接目标之一。通过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使那些贫困辖区有能力完成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一般行政管理、基础教育、基本卫生保健和社会安全网(最低收入水平)等等成为政府转移支付的直接横向目标。

3.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转移支付力度,为西部大开发和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在西部大开发的前期,政府转移支付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转移支付制度,使西部地区公民能够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消除在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公共设施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在诸多公共产品供给中,在西部开发的前期需要优先保证科教兴国、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公共需要,特别是教育和科技进步方面的需要,为西部开发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支持东部发达地区科技创新。政府转移支付应支持东部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支持东部地区发展高附加值工业,向中西部转移本地区没有优势的能源、原材料、运输等产业;支持东部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S.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转移支付必须为中央政府稳定经济、公平分配、矫正外溢提供财力保证。中央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稳定职责的唯一合适的承担者,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应具有宏观经济的考虑: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应能够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以鼓励地方支出,在经济高涨时期减少以限制地方支出。中央对包括转移支付在内的公共支出决策应有'相机抉择'的一定灵活性,在转移支付的总量、结构及时间安排上作灵活调节。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宏观调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矫正外溢性,这在现阶段存在区域间恶性竟争的情况下,尤其重要。另外,对中央出于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公平考虑做出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给予支持也是转移支付追求的目标。

思路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科学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是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根本依据。目前,我国转移支付的目标应定位于确保全国各地都能提供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重点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能源、交通、通讯、环境保护等基础产业以及教育科技、医疗保健、就业培训等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

2.改革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实行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通过纵向转移支付可以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横向转移支付不仅可以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而且可以均衡地方公共服务能力。

3.以'因素法'取代传统的'基数法',统一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因素法的基本原理是:选取一些不易受到人为控制的、能反映各地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的客观性因素,如人口数量、城市化程度、人均GDp,人口密集等来确定各地的转移支付额。

4.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评价、监督和考核机制。一方面,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据此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另一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程序、使用过程、经济效益进行跟踪反馈,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5.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建设。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在《预算法》中增加有关财政转移支付的条款,赋予财政转移支付相应的法律地位,增强人们对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视程度。

思路三:完善我国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财权。应该以法律形式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市场经济体制卜,中央政府的事权方向主要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履行中央政府职责,基础设施和一般性社会公共服务,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实施宏观调控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等;地方政府的事权主要是履行地方政府职能和发展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以及其他不属于中央政府管理体制的事权。应根据这一原则,重新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结构,对原由中央政府委托地方政府代管的事权支出上划中央本级支出;对应由地方政府支出事权,中央政府不再安排专项拨款,为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创造条件。对于财权的划分,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原则。即凡是对流动性生产要素所课征的税、适用累进税率的、具有再分配功能和经济稳定功能的税收归入中央税;属于地方税的则是一些对不流动的生产要素所征收的税和在经济循环中比较稳定的税收;受益税和使用费则可根据受益范围分属于各级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2、简化我国转移支付种类,实行规范的转移支付形式。首先,解决办法是分类处理,将具有一般目的转移支付性质的资金纳入过渡期转移支付,以确保资金的公平合理分配。对具有专项转移支付性质的资金,应纳入专项拨款的范围,根据成本补偿或其他原则,针对特殊政策目标进行分配。同样,决算补助也要根据情况,能进体制基数的进基数,对其中具有财力补质的资金要纳入过渡期转移支付中。其次,应根据我国的情况,确定合理的转移支付形式。转移支付形式的选择主要依据两条原则:一是在近期如何有利于新旧体制的衔接;二是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议,我国的转移支付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1)税收返还。为了保持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不对地方财政情况造成剧烈的冲击,从

目前的情况看,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保留税收返还这种形式,等它的比重逐渐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再予以取消。(2)一般性的转移支付或称均等化拨款。在分配方法上,采用因素法,根据各地的客观差异,确定不同的参数变量,再按照有关法定公式对各地区的补助额进行测算。在扩大'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规模,逐渐完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之为主体形成我国的均等化拨款。(3)专项拨款。应该大力规模现有的专项拨款,使之成为国家在环保、产业等各个方面对地方政府加以引导,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4)分类拨款。建议设立分类拨款来贯彻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是对地方的农业开发、交通运输、通信、能源、原材料和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特定项目进行补助。

3、优化转移支付的结构。建议按照'新旧交替,以小吃大'的思路,对现行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均要进行大幅度的结构转换,逐步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和与特定政策目标相联系的专项拨款的规模,消解非规范化的税收返还等补助形式。改革税收返还办法可以采取这样的思路:把税收返还的一定百分比作为过渡期转移支付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个比率,开始几年可以设计得低一些,此后逐年递增,这样经过若干年以后,税收返还就可以被以现行过渡期转移支付为雏形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最终取代。或者适当降低税收返还的递增额,加快税收返还在整个转移支付中比例的下降,将削减部分的资金用于'过渡期转移支付',这种方法还可以考虑一下地区平衡,即对不同地区分别对待,对发达地区消减的幅度大一点,对其它地区少消减或维持原办法。

对专项拨款来说,也存在着优化结构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央承担的应由地方负责的支出,大于地方承担的应由中央负责的支出,应采取措施逐步理顺:对属于中央政府事权以及中央事权委托地方承担的专项拨款,今后继续安排:对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按照各自负担的比例分别承担的专项拨款今后继续安排;对属于地方事权的,应由地方安排支出的项目,中央财政不再安排专项拨款;对按照政策、制度规定已补到位或己到原定补助期限的专项拨款,坚决取消,不再安排;对一次性的带照顾性质的支出,不利于中央和地方事权明确划分的专项拨款,不再安排。对优化专项拨款支出结构节省下来的资金不宜直接归入'过渡期转移支付',应投入到国家重点支持和必保的项目,建议采取分类拨款的模式使用。

思路四:在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中央专项补助制度中,应突出'规范'二字。

1、规范一般转移支付制度与规范专项补助齐头并进。首先,要清理和压缩专项补助,使项目的设置更科学、合理。该项工作的重点为:规范政府行为,取消不合理的专款项目,如用于支持生产性企业的科技三项费用等;将部分具有财力补质、宏观调控作用不明显的专项补助改为一般财力补助,作为中央对地方一般转移支付时考虑的调整因素。专项补助的清理和压缩,不仅为中央财政加大一般转移支付规模提供了财力支持,同时也提出了规范一般转移支付的制度要求。也就是说,专项补助的清理和压缩,必须同时废止维持地方既得利益的、以'基数法'为依据的'税收返还'制度,建立以'因素法'为依据的转移支付制度。为了保证新增中央财政收入尽可能用于欠发达地区,缓解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保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提供最基本公共服务;用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地方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用特殊转移支付制度(专项补助)来实现中央的特定目标,同时帮助地方实现特殊支出需要。

2、改革专项补助的预算监督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因素法'的转移支付制度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具有一定随意性的特殊转移支付制度(专项补助)必然成为财政管理的重点。首先,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成立专门的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预算监督委员会,负责审核中央专项补助地方支出的预算编制、监督中央各部门分配下达专项补助情况和制定相关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财政部应定期向该委员会汇报中央专项补助预算执行情况。同时,建议修改《预算法》,将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引起地方财政收支的变化纳入预算调整范畴,便于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部门分配中央专项资金的过程进行监督。其次,应规范专项补助的申报和拨付程序,明确财政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间的职责。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专款项目的立项、论证、中报、审批、技术指导、验收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拨付和管理。在下达专项时应由财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联合行文,改变业务部门既管事又管钱的状况;资金在与项目单位同级的财政列支,明确各级政府的收支责任,保证各级财政支出数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其三,增强专项补助的公开性,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确保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建立专项补助拨付分配公告制度,财政部门在下达指标文件时应将专款在分配情况作为附件予以公开,形成多层次的监督网络体系,杜绝在资金分配过程中的'跑部钱进'、拘私舞弊、讨价还价等现象,减少人情款,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资料来源:

1、丁文等《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之反思与重构》《财政与税务》2005年第4期

2、宫晓霞《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思考》《山东经济》2005年第3期

3、高萍等《对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探讨》《财政与发展》2005年第3期

移动支付的建议篇7

关键词:现金;支付方式;移动支付

一、引言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流通中的现金量也持续攀升,但可以看到其增速在逐步下降。一方面,影响因素日益复杂。研究表明,非现金支付工具、人口年龄结构、经济规模、人民币国际化、经济体制、移动支付、经济增长等均会影响现金使用(闫新广和赵玉清,2019;王晓军,2020;刘兆锦2020)。另一方面,现金使用量在地区、年龄、周期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使得对现金需求的预测更加困难。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金使用现状的分析,对影响现金使用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现金使用现状分析

(一)从货币供应量来看,m0增速放缓,社会现金需求下降

一是流通中现金m0增速明显放缓。2016-2020年m0年均增速5.9%,低于前三个5年区间7.3%、13.2%、10.4%的年均增速;近五年区间m0增速较同期m1低4.9个百分点。二是流通中现金与GDp比值逐年下降。我国m0/GDp比值自2003年高点的14.51%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8.27%,而包含单位活期存款的m1与GDp比值基本稳定在60%上下波动,近三年分别保持在61.3%、58.1%、61.6%的相对较高水平。三是银行卡存现、取现业务量步入下降通道。我国银行卡账户取现、存现业务量分别自2015年、2017年由升转降。2020年银行卡取现笔数、金额分别较2014年峰值下降48.1%、46.5%;银行卡存现笔数、金额分别较2016年峰值下降58.3%、46.7%。可见社会对现金需求大大下降。

(二)从使用区域来看,农村地区现金使用率高于城镇

一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多推动现金需求。调研发现,邢台辖区乡镇,如白岸乡户籍人口1万人,疫情防控期间统计常住人口仅0.3万人,多为55岁以上中老龄人群,习惯使用现金的人群占比高。二是农村地区交易特征推高现金使用。如:邢台白岸、路罗两乡镇走访发现,农产品收购季外地收购商占比约80%,因不了解当地支付习惯,为确保交易结算方式通用性,普遍采用现金结算方式。

(三)从现金使用时间来看,现金需求具有周期性

现金流通季节性变动趋势明显。一是居民在节假日现金持有意愿强,尤其是十一黄金周和春节长假前的9月和12月现金大量投放,节后现金大量回流。所以年现金投回的大体趋势为春节前集中投放、春节后大量回流,上半年基本持平,三季度加速投放,四季度大量投放的季节性规律。二是农村地区用现存在周期性需求。白岸、路罗两地每年9月起的40天为当地板栗、核桃收购季,前半期以现金支取为主,后半期以现金存入为主。两地区农产品收购季银行日均现金业务量较日常增加约2倍,根据当地产量、平均收购价和用现量,测算农产品收购中现金交易占比约68%。

(四)从使用者年龄来看,现金使用的年龄结构老龄化

根据对邢台辖区278名公众开展的人民币现金收付与流通环境调查问卷,从年龄上看,18岁以下、18-40岁、40-65岁、65岁以上年龄段,习惯使用现金占比分别为12.5%、17.7%、26.2%、41.67%;非现金使用为主的占比分别为62.5%、68.9%、52.4%、16.7%。可见老年人受以往交易习惯,接收、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对于在智能手机端进行移动支付使用不习惯,因此在交易中更倾向于使用现金交易。

(五)从使用场景来看,违法活动现金使用不容忽视

虽然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和大额现金管理机制在不断完善,但社会部门现金使用监测、申报和坐支现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仍较薄弱,地下钱庄、洗钱犯罪活动和社会部门以规避监管为目的的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对社会现金流通仍存在一定程度影响。如近期外汇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在甘肃破获一起地下钱庄案,涉案金额756亿元,日均流水几千万,现金交易仍是犯罪分子割断资金链条、隐蔽交易痕迹的重要方式。

三、现金使用影响因素分析

(一)增加现金使用量的因素分析

一是经济的发展。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短期内制度相对稳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量与物价水平与经济产出成正比。自1998以来,GDp、通货膨胀率和m0同方向同周期变动,但近几年m0占GDp、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逐年降低,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金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但所占比例将进一步缩小。二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与居民收入成正比。因此当居民收入增加,现金使用量也会增加。但由于农村、城镇地区对现金结算的偏好程度不同,因此居民收入的增加对城乡影响程度不同。三是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移动支付等新兴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有限,对现金支付更为偏好。但随着普惠教育成果的不断显现,人口结构变动将持续减弱农村、老龄人群的现金使用习惯。

(二)降低现金使用量的因素分析

一是移动支付的发展。随着非现金结算方式的迅猛发展,其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特性被越来越多公众认可,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现金交易。2020年,我国银行非现金支付业务笔数、金额达3541.21亿笔、4013.01万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11.78倍、3.43倍;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笔数、金额达到8272.97亿笔、294.56万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9.07倍、4.95倍。移动支付对小额现金结算替代作用更为明显。随着移动支付的日益普及,百姓使用移动支付场景越来越下沉,表现为移动支付单笔交易额持续下降。2020年银行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笔数1232.2亿笔、金额432.2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由2015年峰值的206%、379%回落至21%、25%;笔均交易额由2015年的7821元/笔降至3507.2元/笔。但是随着移动支付迅速普及后趋于饱和,移动支付增速明显放缓,因此央行数字货币推广应用后弥补现有电子支付未有功能对现金需求的影响仍待评估,但现有支付工具对流通中现金影响将趋于缓和。二是监管水平的提高。从近年破获的案件中,发现洗钱分子经常利用现金交易清洗黑钱,通过现金交易,洗钱分子可以人为割裂资金链条,给反洗钱调查和侦查制造障碍。随着反洗钱和大额现金管理持续完善、持续强化,监管高压态势和持续的监管威慑,有助于压缩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的生存空间和现金使用规模。

四、相关建议

(一)积极进行货币业务转型

现金需求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增加,且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对现金总量供应和券别结构、整洁度、反假货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加快完善现金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解决银行现金实物收付监测统计制度,并建立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的分银行、分网点、分券别的现金收付制度,支持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强现金供求的前瞻性预测、管理。同时探索建立覆盖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额现金收付监测管理制度,进一步遏制违法现金使用,抑制不合理现金使用。二是加快因地制宜的发行库和钞处业务转型。鉴于区域现金流通需求、环境的差异,建议省级以上分支机构按照运转高效、成本节约的原则开展发行库和钞处整合转型,尤其是发行库、发行库、发行基金托管库和钞处业务功能整合,有助于减少调拨环节、增加有效作业时间、节约成本、减少风险环节。银行全额清分机制趋于完善,可考虑清分、复点职能向商业银行转移,人民银行钞处专注于不宜流通券销毁,优先采用清分连接销毁,不宜机械清分的特残币和小面额残币采用比例抽查,有利于提高处理效率、节约处理成本。

(二)加快推进央行数字货币应用

未来央行数字货币补充现有移动支付工具未有功能和独有特性。一是建议宣传央行数字货币独有功能,推动市场应用。央行数字货币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类似现金实物的法定货币特性,更具安全性;较商用数字支付方式,个人隐私保护级别更高;具备离线支付功能,并建议针对老年人和视觉障碍者等特殊人群完善无障碍使用设计,提升便捷性;类似现金的公共产品特性,使用成本更低。二是独有的跨境应用优势。数字货币的发展不但是经济数字化的发展需要,更关乎全球支付体系的话语权,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纷纷布局。目前我国数字货币研究总体处于国际中上游水平,2021年2月与香港、泰国、阿拉伯央行联合发起多边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进一步探索数字货币的国际合作与跨国使用,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中节约现金调拨、结算成本的重要举措。

(三)针对性完善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宣教方式

老年人和农村地区现金支付偏好更为明显,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人民币知识和反假宣教方式。一是针对性进行宣传。面对农村地区和老龄人群宣传存在的矛盾,如使用新媒体能力受限,仍依赖传统面对面宣传方式;农忙时节劳动分散、劳动强度大,参与宣传活动意愿低、甚至存在排斥行为;随着现金机具普及,商户过度依赖机具鉴别,对人工防伪鉴别有所忽略。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宣传教育活动的常态化措施,特别是加大国内和地区代表性媒体的公益宣传投入,以及加强农村地区的常态化宣传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大电子化支付工具宣传推广力度。目前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压缩,百姓现金服务便捷度存在矛盾,因现金保管不善造成鼠咬、板结、霉变等特残损失仍多有发生,同时近期调查发现外地收购商不了解当地居民交易结算习惯,是推高农村现金结算使用的重要因素。建议继续完善拒收现金整治政策宣传口径,并进一步加大电子化支付宣传推广力度,引导百姓在维护现金法定支付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电子化支付工具的优势,提升合理选择支付结算方式能力。

(四)加快完善大额现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交易不仅增加社会现金流通成本,更是违法犯罪洗钱、规避监管的土壤。一是建议完善大额现金管理法规制度。以法律明确单位和个人大额现金交易申报义务,单位应申报现金库存、取现用途、存现来源,个人申报取现用途、存现来源,并经税务部门确认后由银行办理。可采取实行个人账户消费和经营账户分类管理,要求企业和个人经营户建立规范会计账簿;遏制企业借道个人账户大额现金使用,优化企业对个人现金支付限额标准等法律规则。二是加快完善大额现金管理跨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建立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务、出入境等大额现金管理职责部门共享的大额现金大数据平台或信息交互机制,整合社会部门大额现金预约、申报功能,为各监管职能部门提供违法大额用现风险评估、线索排查信息平台,推动跨部门协作监管,提升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监管的全面性、高效性,提升监管效力。

参考文献:

[1]闫新广,赵玉清.中国现金使用现状及未来消费场景分析[J].金融观察.2019(11):62-65.

[2]王晓军.移动支付快速发展背景下现金运行变化情况研究———以常德市为例[J]金融经济.2020(10):78-84.

移动支付的建议篇8

[关键词]移动支付模式电子商务

一、引言

移动支付是指利用客户的手机,通过短信、语音、射频识别等方式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与传统的现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优点,在开展该业务较早的日本、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移动支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国,移动支付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有调查显示,国内手机用户每月增长数量超过500万户,2007年用户总数将突破5亿。这显然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将为产业链上的各方,包括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带来的将会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从客户应用的角度,将移动支付归纳为两种模式,介绍了各自的适用场合、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对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

二、移动支付的两种模式

客户若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前提是须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进行捆绑,此后在交易过程中所支付的金额会直接从银行卡上扣减。

在此前提下,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主要迎合了客户不希望亲临现场就可进行交易的需求。客户可使用短信、语音、wap、K-Java、USSD等操作方式,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气、物业管理、交通罚款等公共事业缴费,或者用于购买、手机订票、手机投保等交易。这种支付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约束,无需排队,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国外如爱立信公司的mobilee-pay解决方案,在国内如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的“手机钱包”业务,都支持这种支付模式。

在当前2G/2.5G的通信环境下,手机还只能浏览一些简单的网页,要进行网上购物还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考虑将非面对面的移动支付与基于pC的网上支付结合起来,构建成统一的电子支付系统。例如与支付宝结合,现在支付宝是用客户的e-mail登录,如果服务提供商之间加强协作,使客户用手机号码也能登录,这样就可以将移动支付与网上支付合并为一个iD,既方便于管理银行账户,又扩展了非面对面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与支付宝一样,手机号码已采用实名登记,因此较好得保证了客户的信用度。

移动支付的另一种模式是面对面的支付模式。如今,人们虽然能够足不出户地在网上购物,但网上购物永远也满足不了人们在商场里亲身购物时所体验到的人文享受。亲身购物的过程就是一种休闲方式,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使交易最为简便呢?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有点类似于人们在商场内的刷卡消费。

曾经出现过用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支付,但是短信在发送、回复的过程中信道易受干扰,期间的延时难以预计,而且零售交易金额少但次数多,频繁地发送短信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今后的趋势是在客户的手机与商家的终端之间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客户只需将手机靠近终端,再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

较早的移动设备普遍采用红外线技术进行近距离通信。其缺点有二,首先是发射端和接收端必须处在笔直的视线内且要精确对准,另外,红外通信缺乏有效的安全协议。作为建立个人局域网(pan)的一种技术,蓝牙目前广泛应用于手持设备的无线连接,然而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它的连接速度存在问题。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被业界公认为是一项极具发展前途的应用技术,今后,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将主要基于该技术。客户只需将内置RFiD芯片的手机或pDa靠近商家的阅读器,阅读器识别用户iD和存储在芯片内的金额,并传送交易信息及电子签名至支付平台实现扣款,系统内部接口遵循移动运营商专门制定的标准协议《小额支付交易协议mptp1.1》和《小额支付通信协议mpCp1.0》。

当前,在亚洲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在欧洲有英国、法国、德国,已经应用RFiD技术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日本第一大通信运营商nttDoComo的FeliCa手机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从2005年推出至今已经吸引了4000万用户,可见其发展潜力之大。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基于该技术的面对面的移动支付系统在中国的实施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图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如图所示,虚线框(a)为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虚线框(B)为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两种模式有各自的适用场合,今后的手机将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

三、有待加强的方面

无论哪种模式的移动支付,由于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捆绑在一起,因此账号内存款的安全就与手机直接相关。如此情形下,除了银行必须对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进行加密以外,运营商需要对手机信号进行加密,手机制造商需要提高手机操作系统的保密性能。在过去的两年内许多厂商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来开发移动支付的安全框架,包括开发出多种无线pKi方案。

对于习惯了只把手机作为通话工具的人们来说,移动支付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因此,提高市场认知度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向消费者宣传移动支付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而且要让商家、运营商及银行都充分认识到移动支付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和商机。

移动支付的建议篇9

关键词:财税改革;税制结构;转移支付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一轮财税改革的相关认识――基于转移支付结构优化问题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7日

一、引言

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随后召开的2015年全国性财政工作会议明确了“财政新常态”的概念和内容。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认为,财政新常态的重要表现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要避免速度情结,防止“竭泽而渔”。而实际上,财政支出规模并没有因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下滑而有实质性的削减,因此必须全面深化财税改革,从而建立现代化的财税制度。去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指出,新一轮财税改革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强化预算约束、优化税制结构和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强化预算约束。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和提高效率,而新预算法的审议通过也预示着新一轮财税改革的实施启动。其中,新预算法的核心内容“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更是贯穿整个立法的一条主线,那么到底何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呢?又要如何做到呢?

首先,“全面”指的是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形成全口径的政府预算体系。我国的预算管理格局由四本账构成,分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以往在进行统计分析时,都采用传统口径,即只对一般公共预算这本账进行管理,新预算法为了完善镇政府预算体系,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口径,即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统一管理。

其次,“规范”指的是规范政府收支行为,与以往管理法性质不同,是立法思路的一大调整。主要是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规范的系统性阐述以及预算法执行的清晰规定,如第十六条中不仅明确了D移支付制度的制度目标:“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还提出要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的定期评估机制、退出机制、准入机制和资金配套机制。

最后,“公开透明”指的是为了提高可审性和可检查性,新预算法要求预算的编制应更为明晰,并且随着预算公开程度和可审性的提高,其透明程度也随之提高。预算法不仅首次将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与透明纳入其中,并且首次提出预算绩效的概念和首次勾勒出预算审查的体系框架。

(二)优化税制结构。从1984年的“利改税”开始,无论是后来1994年的“分税制”,还是2004年的“简并税”,甚至到2012年的“营改增”,似乎我国每一次的财税改革都会伴随一次大规模的税制调整,可以说我国的税制优化是一项与经济发展形影相随的可持续性工作。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关于优化税制结构的着重点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方面:(1)深化税收体制改革,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直至2014年我国的税收收入中仍有近70%的比重是来自间接税的,直接税的占比不足1/3,营改增就是深化税收体制,提高直接税占比的一种有效方式;(2)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2015年最新的增值税税率仅按具体税率划分就有七档之多,且每档税率对应的情况也较为繁复,因此随着“营改增”的推进,增值税的税率改革势在必行;(3)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消费税的征收目的是调整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以适当地限制某些特定消费品的消费需求。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某些消费品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故应对消费税进行调整,如将高耗能、高污染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4)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综合是指将个人的所有的收入以及潜在的所有消费负担等各种情况结合起来,而分类是指不再只是简单的设立一个起征点;(5)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对房地产,资源等特殊商品征税可以更好起到调节的作用,达到政策效果。

(三)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我国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不匹配,造成这种不匹配主要是事权划分不清,导致支出责任交叉和重叠;其次是中央与地方间的收入划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之间税种划分不合理,税收立法权集中于中央等问题;最后是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占比仍偏小、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过于繁复等结构问题。

二、新一轮财税改革的主要障碍

虽然新一轮的财税改革包含了许多的内容,但改革总是循序渐进,有所侧重的,而推进优化转移支付制度作为现行财税改革的着重点之一,在实际改革中仍面临许多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国务院于2014年12月27日印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财政部于2015年11月6日印发的《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中,要求完善一般转移支付制度,从严控制专项转移支付,从而加大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基于近几年我国转移支付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结构问题。

由表1可以得出,2009年、2010年专项转移支付占比最大,分别为43.27%和43.64%,同期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仅为39.62%和40.93%。但从2011年开始排序发生了变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开始占比最大,逐步从2011年45.87%增长到2014年的52.37%,同时专项转移支付的占比由2011年的41.51%下降到2014年的37.65%。且由表2可以看出,一般性转移支付环比增长率均大大超出同期专项转移支付的环比增长率,2011~2014年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38%、17%、14%和12%,而同期专项转移支付的环比增长率为17%、13%、-1%和5%。这说明从2011年开始我国开始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并且资金向一般转移支付倾斜。(表1、表2)

而由表2的变化趋势,可以更为清晰地得出优化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障碍有: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仍未达到理想状态。虽然一般转移支付的环比增长率均大于同期专项转移支付的环比增长率,但是直到2014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总额的占比也仅由2009年的39.62%上升到52.37%,距离2015年的《意见》规定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须占比60%以上仍有较大差距。而且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项目虽然都是根据因素法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财政缺口,但其中大多数项目还是指定了用途,地方政府难以对其完全统筹,出现了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化的问题。其中能够真正被完全统筹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虽然在转移支付总额中的占比逐年递增,但其占一般性转移支付却有越来越小的趋势,2011年时占比还有40.89%,到2014年时只有39.19%。因此,为达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的目标,不止应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还应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

(二)专项转移支付占比仍较大。虽然专项转移支付所占转移支付的比重逐年下减,但由于其基数较大,故也仅由2009年的43.27%下降到37.65%,而且其环比增长率总体仍为正,说明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加了,这种规模上不减反增的现象反映出我国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的力度仍不够。专项转移支付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补充,在民生、教育、医疗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分配方式不规范、项目设置不明晰等原因,未能很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虽然近几年中央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归并和整合,使得项目数从220余项缩减到150余项,但仍几乎涵盖预算科目所有功能支出范围。这不仅造成政策的碎片化,也分散了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大了管理难度。而且许多项目是用于竞争性领域的,破坏了统一的市场环境,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也挤占了民生领域的投入。甚至有部分专项重复设置,导致一个项目可以多头申请转移支付资金,造成资源浪费。

(三)税收返还作为分税制改革的遗留问题仍占有一定比重。税收返还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和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后,为保护地方政府既得利益,中央政府采用基数法对原属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一部分返还给地方政府的一种转移支付方式。这种转移支付方式的设立根本目的是保护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并未起到缩小各地区经济差距的作用,有悖于公平原则。税收返还作为转移支付的三个结构主体之一,其占比一直都稳定在10%左右,2011年为12.62%、2012年为8.59%、2013年为10.51%、2014年为9.79%,这也与国家暂未缩减税收返还规模的相关政策文件之现实相呼应。由表3我们可看到经济越发达的省份,所得的税收返还数额越大,如GDp总量排在第1位的广东省每年的税收返还数额约为同期排名第27位的甘肃省的5~6倍。因此,这类转移支付主体的设立也反映了结构设计的不合理,这也就是为什么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表3)

(四)D移支付制度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虽然自1995年以来也陆续了一些新的办法,如2014年的《意见》明确规定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占比和优化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意见,2015年刚刚的《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管理目标及相关管理标准作出了详细的解释,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性的法律法规,甚至也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这也就造成了一直以来转移支付的不规范和不透明。而且,一般性转移支付由于在财政预算之内,且有较为科学的金额核算方法,所以规模和比例都较为明晰,但是专项转移支付由于立项较为随意,没有统一科学的金额核算方法和监管机制,容易出现“跑部钱进”的现象。

三、对我国转移支付结构优化的建议

2014年的《意见》中指出政府应根据事权和支出责任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并给出了优化的一些具体意见,而2015年的《办法》则是对《意见》中的规范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进行了更为全面详尽的规定。并且新预算法中也首次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其中第十六条中对转移支付制度运行机制的描述中就提出要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的定期评估机制、退出机制、准入机制和资金配套机制。第四十八条、第七十一条、第七十九条提出了相关审查与监督的规范。第九十九条对违反现象作出了具体的责任追究罚则。下面将总结历年的相关文件,结合对实际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1)根据事权清理整合一般性转移支付,将属于地方事权的项目归入均衡性转移支付,同时将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的项目归入专项转移支付,从而解决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化的问题;(2)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如改变均衡性转移支付与所得税增量挂钩的方式,从而确保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转移支付的总体增幅;(3)加强一般性转移支付管理,根据各地实际经济情况,调整核算因素,从而得出更加科学的核算方法,并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利用一些适当的奖惩方式来引导各地方政府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资金投入到民生等中央确定的重点领域。

(二)适当缩减专项转移支付规模。(1)缩小预算专项转移支付的范围,将范围限制在宏观经济调控、全国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外溢性公共产品提供范围内,如农林水事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对地方经济有促进作用的项目,并且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竞争性领域退出;(2)删去不属于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如那些有普惠性质的项目,可以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这样既可以消除专项转移支付一般化的问题,又可以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3)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数量,清理掉那些已经过时的项目,并且对于新申报的项目要严格审查,规范项目申报审核程序,所有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必须批准后进行公开和公示,如果项目公开后出现问题,应对项目申报部门和项目审批部门进行惩戒;(4)建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对于那些已经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都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设立相关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并针对考核结果设立奖惩机制。

(三)对转移支付结构中包干制的相关遗留问题进行清理。遗留问题是指税收返还及相关原体制残骸,如原体制补助等,当然立即取消税收返还可能会导致既得利益的抵触,因此可以采取渐进式的方法,渐渐将其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之中。

(四)逐步建立转移支付制度相关法律法规。(1)虽然近年来中央出台了许多有关规范转移支付的相关文件,但仍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对转移支付的实践进行规范,应尽快出台一个转移支付的专门法;(2)虽然《意见》、《新预算法》和《方法》都对转移支付的优化作出了规定和说明,但并没有将之运用到实践之中,因此当务之急是根据现有的文件制定确切的实行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康,刘薇.“十三五”财税改革[J].中国经济报告,2015.10.

[2]查勇,梁云凤.新常态下财税改革方向及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5.4.

[3]张侠,刘小川.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5.2.

[4]王文涵.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策略分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8.

[5]赵云旗.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总体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67.

[6]陈少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J].中国发展观察,2015.2.

[7]夏先德.重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路径思考[J].中国财政,2014.15.

移动支付的建议篇10

电信运营商发展移动支付,优势得天独厚。运营商的主营业务是移动业务,拥有固网和移动网双重网络资源,拥有数量众多的用户,具备网络上最早、最完备成熟的费用计收结算体系。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一般有3种形式:手机浏览器网银或app,交易处理由银行系统进行,运营商仅作为通道;短信方式,用户发送短信,通过手机话费支付;RFiD方式,手机与poS机间采用短程通信方式交易,可通过手机话费支付交易金额,也可通过绑定银行账户由银行处理交易。但优势并不必然转化为优果。运营商可说成也支付,败也支付,在Sp时代风光一时,但后来由于没有支付体系截留资金,被ott越顶。三大运营商都已意识到支付的重要性,开始发力。

中国移动支付

在移动支付领域,中移动先知先觉先行,较早研发了自己的2.4GHz移动支付标准,而中国银联也推出了国际市场上通用的13.56mHz移动支付标准。去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明确了采用13.56mHz的nFC技术标准,二者4年标准之争尘埃落定。两种标准利弊互见,中移动标准的困难是现存金融基础设施不支持,需要大量改造现有机具设备;银联标准的缺陷在于,用户使用手机支付业务必须更换特制手机,而中移动标准下,用户只需更换一张特制的带有射频的支付Sim卡。

去年6月,中移动与中银联签署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全国至少50个城市部署移动支付业务。双方约定在产品研发、技术标准、受理环境建设、市场推广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业务运营部经理游峰表示,中移动移动支付的业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远程支付业务,即手机支付;二是现场支付业务,即手机钱包。

2010年10月,中移动斥资400亿入股浦发银行,为进军移动支付布棋。时任总裁王建宙希望移动支付将最终带来至少每年100多亿人民币的总收入。中移动先后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展开合作。中移动与光大银行将在手机支付、金融智能卡研发、手机支付客户端定制、客户及渠道共享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共同推动nFC近场支付业务发展,不断丰富手机支付的应用范围,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的移动支付服务;中移动与招行合作的重点产品是“手机钱包”,可实现银行卡功能与手机功能“合二为一”,刷手机即可直接进行各种消费。中移动总裁李跃曾表示,中移动与招商银行合作,将推动nFC现场支付业务,进一步丰富银行类应用。

游锋表示,目前移动支付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其线上、线下两种发展模式开始逐渐融合。因此,中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目前,nFC处于培育市场阶段,支付场景相对局限。中移动支付将面向金融理财、城市交通、电子券和企业内部缴费等支付场景。

中电信移动支付

中电信的支付布局较晚,2011年初,中电信成立了支付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其业务主要涵盖移动支付、固网支付及积分支付等领域。中电信的移动支付结构分3部分:面向大众的支付业务,建设自有账户体系;面向集团和政企客户;中电信与银联及第三方行业账户的运营。

“移动支付”业务是中电信基于天翼手机应用平台推出的一款支付产品,其定位是以拓展C网用户和挽留在网客户、增加用户粘性为基础,最终实现以自有账户为核心能力的向基于后向收费的电子商务运营转型。中电信支付产品形态有“翼支付合作类产品”与“翼支付自有账户产品”两类,能附加实现校园、政企单位的后勤服务(如门禁、考勤等)。中电信支付账户体系基于“开放合作”原则构建,主要包括消费账户和关联账户。其中,电信消费账户主要是满足自有商户支付和自主结算的需要,不以储蓄为第一目的;关联账户由金融机构或第三方行业机构发行和管理,但和中电信支付产品相关联,可以为电信支付产品使用的账户充值或直接用于电信支付产品支付。中电信还提供翼支付客户端,面向天翼用户提供远程支付服务。随着业务发展,翼支付客户端还可以加载更多丰富的应用,为翼支付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手机支付业务。

中国联通支付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