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1:45

移动支付现状篇1

现金支付实际是个成本很高的支付手段,如果换算成费率的话,完全不低于当前市面上所有的电子支付手段。原因包括:假币残币风险,现金保管风险,员工人力成本高(收银过程烦琐,清点储存问题,兑零问题)。之所以现金支付还是主流,主要是因为顾客的支付习惯。

2013年12月23日,美宜佳成为首家上线支付宝钱包条码支付的便利店连锁店,用户打开支付宝钱包客户端,亮出条码,店员用扫描枪扫一下,完成付款。

这个合作很打动我们的一个点是,没什么成本。不需要加硬件,扫码枪我们本来就有。我们做的只是在收银系统上进行小的软件改动。从开始对接到完成,两周时间就完成了。

收益方面,这种方式不需要找零、签名,收银效率能提高一倍。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是实时到账的,比银联刷卡支付的t+1到账还要快,可以提高门店到总部的现金归集效率。费率方面,现在推广期免费,未来即使收取费率,相信也不会高过银联。

一个月下来,单日成功交易笔数超过1万笔,增长很快,但分摊到5000多家门店,这个数字还是很小。虽然广东地区支付宝钱包客户已经有1300万,但还是有很多人没有装,或者装了不会用。条码支付在支付宝钱包里入口位置不如余额宝、转账这些这么显著,加之比较新,要唤醒用户对这个功能的认识,还需要一个不短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克服用户对于手机支付安全性的不安心理。

移动支付现状篇2

【关键词】移动支付;现状;未来趋势

0引言

近些年移动支付业务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尤其是在欧美、日、韩等西方发达国家,用户普遍接受、认可了移动支付业务。据有关机构调查数据来看,全球移动支付业务总额在去年已经超过了1700多亿美元,其用户已经超过2亿,移动支付业务从现在到2016年每年的增长率平均达到40%以上。当前我国手机用户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一,在我国规模日益扩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移动支付业务具有巨大潜力。但因受到行业标准、监管、运营模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规范。

1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业务的现状

伴随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在我们的每个生活细节中都逐渐渗透着移动支付业务,我国手机用户在去年就已经达到了10亿,在世界上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具潜力的移动市场,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智能手机用户将在今年底超过5亿。手机已不仅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支付工具,对于手机用户来说,在日常的消费、转账等业务中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移动支付业务正经历着高速发展的旺盛时期。在这几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交易额保持高速增长,愿意通过手机下单交易及完成支付的用户日益增长,并且这样的意识还在继续上升。相对于计算机的渗透率手机具有明显的优势,有的外来务工人员或农村用户也许没有电脑,但能借助手机上网进行支付交易、完成转账业务。可见,即便与互联网有交叉的地方,但在移动支付领域要比互联网更有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是由金融部门、移动运营商联手推出了移动支付业务,它是通过手机作为媒介进行消费、理财的电子交易服务。用户通过移动支付系统不但能够用手机方便缴纳各种日常费用,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银行转账;不但能够采购需要的商品,还能够买等。手机银行等业务已经成为当下潮流,它们是跨行业开展协作的产物,其发展是由移动及支付平台运营商、银行、商户、消费用户等构建的产业价值链。只有打造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和构建完善的产业链,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就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来说,其格局是以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主导的,在能够快速反应出市场需求和创新产品上具有一定优势。我国当前参与移动支付业务的主体有: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银联以及支付宝、快线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可是在我国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规模普遍偏小,有的甚至还缺乏央行规定的结算资质。在这种情况下,手机订票、手机银行等业务在迅速发展,陆续出现了大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支付公司,如北京通融通、掌上通、上海捷银等,并且同移动运营商在各地进行广泛合作,产生了多样化的移动支付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可以使原来错综复杂的利益群体之间关系变得简单化,由原来“多对多”转变为“多对一”的关系,有助于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实现规模化发展。

2对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建议

2.1加强产业合作实现行业统一标准

移动支付业务不同于其他移动增值业务,业务涉及范围广,其产业价值链是由移动运营商、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公司、手机生产商、芯片生产商、终端用户等许多环节构成的。此价值产业链中各环节呈现的是共存共赢的关系,不管是哪个环节脱落,都将严重阻碍整个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集中多种资源,发挥集体智慧优势,形成产业合作的模式,共同去研发规定满足移动支付业务发展需求的相关统一标准。在统一标准的引导下,各尽其责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促进整体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2.2强化央行的服务监管职能

伴随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其支付方式得到创新的同时,不仅对央行的支付结算服务的不断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央行的支付监管体系的强化也提出了更艰巨的挑战。此外,移动支付业务使用的是大量的电子货币,一旦对电子货币监管失控,导致其不断泛滥,那么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将直接被放大,就会使国家在制定相关金融监管政策方面产生误差,国家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在判断整个经济发展走向时将受到不利干扰,同样央行在制定实施相关货币政策时也会受到不利影响。所以央行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以便适应不断发展的移动支付业务需求,例如使跨行支付结算系统得到完善,从而满足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处理需求;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动态做到时刻关注,将日常监管范畴逐渐涵盖到移动支付体系,以便更好的控制支付风险;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协调市场发展,央行要详细研究为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开放相关支付服务系统;对电子货币要严格规范、统一发行,详细研究传统货币受到电子货币发展的影响程度,不断提高相关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水平;需要尽早颁发具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监管部门、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范围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等。

2.3运营商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创新商业模式

拿移动运营商与银行的协作来说,从它们提供的移动支付业务的角度看,在它们之间一方的劣势正好就是另一方的优势,从而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在支付流程管理方面移动运营商经验不足,银行的优势恰好就在于此,而在移动支付业务的传输过程中银行则缺乏控制力,移动运营商不但控制着整个传输过程,在其数据库中还储备了大量的移动客户群。可见,成功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必备条件就是加强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的大力协作。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之源就是创新,移动支付业务要想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要通过创新产品来实现。银行应该以支付账户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移动支付服务,包括现场支付、远程支付。运营商应该以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为基础,打造集现场支付、远程支付为一体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以便给用户提供全面的移动电子商务和综合信息服务。处于价值产业链中的各方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产品形态、技术工艺以及商业模式等重大突破。只要是在国家金融监管法规范围内,各方在各环节都要积极创新移动支付相关工作,这样就必定能营造一个市场接受、用户满意、各方共赢及国家认可的移动支付业务环境。

3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未来趋势

据相关调查数据得知,截至去年底,全球拥有两亿多移动支付用户,是09年用户的3倍,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到2015年在全球将达到近四亿移动支付用户,交易额将达到4700亿美元,这就说明每个用户平均一年的交易额会超过1000美元。我国拥有着全球最能挣钱的银行和移动运营商,所以在未来几年创建生态化移动支付系统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愿景。

3.1移动支付将形成产业联盟

在未来不管是移动运营商,还是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都无法单独做好移动支付业务块大蛋糕,价值产业链中的各方协作已成必然。今后伴随有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大力推广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将有望形成全面的产业联盟。它不但能打破通信、支付、智能卡等行业间的障碍,共同构建一个相互协作、密切沟通的平台,还能将运营商的网络维护能力、商户的经营销售能力、银行的综合信用度以及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集近程与远程支付为一体的移动电子支付平台。

3.2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前景广阔

移动支付将对各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安全可靠、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的支付服务。我国手机用户已经到达10亿,这样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为移动支付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例如电信和联通都推出了手机支付业务,电信通过账单账户、行业支付卡等各种账户,提供手机充值、缴费、订购商品等服务;联通的手机能当作公交卡等。预计到2014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量将达到3800多亿元,移动支付用户将超过3.8亿,所以我国移动支付业务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3.3移动支付交易额将延伸到大额领域

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业务主要集中在盈利少的小额支付上,所以未来延伸到大额支付领域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随着业务的不断推广,大众对其接受度在逐步增加,有助于推广大额支付业务;手机技术的成熟使安全性增加,为其提供基础;产业联盟逐渐形成,为移动运营商开展大额支付业务规避政策壁垒。

4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需要参与各方密切协作,这当然也需要管理机构的监管与引导。相信在价值产业链中的各方团结协作下,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将会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移动支付现状篇3

关键词: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

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现状分析

(一)规模现状分析

自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1994年仅为2389亿元,2000年为4665亿元,而2014年高达46787亿元,是1994年的19倍。2000-2005年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约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量的44.3%,2006-2014年间已经提高到48%,其中2014年我国中央政府收入中的七成以上用于转移支付。这说明,为了实现我国各等级政府财政平衡,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

(二)形式现状分析

目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形式为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于税收返还而言,其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保障地方政府有充足的资金支出,“两税返还”在1994年的基数基础上,按照1:0.3的比例逐年递增;对于一般性转移支付而言,其转移支付资金可作为地方政府的预算自由分配,以保证地方政府有足够资金用于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而言,这是一种有条件、有目的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地方农业、教育、国防、文化、环保等方面。

(三)结构现状分析

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结构中,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逐年递增,税收返还比重也有所增加,但是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却有下降趋势。2000年,一般性转移支付为453亿元,2014年为27217亿元。由此可以看出,一般性转移支出已经成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重要方式;2012年,专项转移支付金额为18804亿元,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金额的46.70%。2013年专项转移支付金额为19265亿元,占43.98%。2014年专项转移支付金额为19569亿元,占41.83%。这说明,中央政府每年的专项转移支付金额巨大,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缓解基层财政压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专项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也与十三中全会要求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例的精神相吻合。2015年全国两会上,还提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比上年减少1/3以上的要求;自2006年后,税收返还数额虽然有所增加,但是相比较前两种转移支付方式而言,其比重却明显偏低,这是因为税收返还的结果与转移支付的目的相悖,所以要控制好税收返还的比重。

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

(一)对各地区财力差异的影响

弥补各地区之间的财力横向差距,实现各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的目标之一。通过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其对各地区财力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各地方人均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起到了横向调节的作用,同时改善了各地区公共服务纵向不均的问题。二是相比较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落后地区的财政能力系数(地方财政能力系数=地方人均财政收入/全国人均财政收入)变化较大,这说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在均衡各地区间财力差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新疆、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这些地区的财政能力系数提升幅度较大。

(二)对均衡中央与地方财力的影响

在我国深化实施财权集中、事权下放的财政管理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的公共事务职责,加之地方政府收入逐步减少,这就需要中央政府不断扩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规模,以达到均衡中央与地方财力的目的。通过实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其影响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整体呈上升趋势,转移支付的增长速度逐步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这表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为平衡我国财政支出奠定了基础。二是税收返还额在转移支付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对地方财力均衡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减小。专项转移支付主要用于科技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对均衡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专项转移支付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难以体现中央的调控与引导。一般转移支付在实现各地区财力均等化中的作用较为明显,能够迅速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但是,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透明度不高,资金使用欠缺规范性,尚未完全实现均等化目标。

(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其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条件的转移支付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缓解政府入不敷出的困境,提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能力。二是短时期内的转移支付能够均衡地区之间的财政支出水平,长时期内的转移支付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各地区公共支出规模,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尤其对于落后地区而言,转移支付被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结构的不断优化,转移支付在均衡各地区财力,推动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是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效果,我国要进一步健全转移支付的法律体系,持续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标准,并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制度,从而使转移支付制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需要。

参考文献:

[1]孙雯.蒯庆梅.张辉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J].财会研究,2014

[2]胡祖铨.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3

移动支付现状篇4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现状问题未来发展方向

一、第三方支付概述

第三方支付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并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要求发货;买方收到货物,并检验商品确认后,就可以通知第三方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货款转至卖家账户。

与传统的银行卡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可以消除人们对网络购物和交易的顾虑,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和使用网络的交易功能。②可以为商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帮助商家网站解决实时交易查询和交易系统分析,提供方便及时的退款和止付服务,起到仲裁作用,维护客户和商家的权益。③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一系列的应用接口程序,可以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帮助银行节省网关开发费用。④第三方支付服务系统有助于打破银行卡壁垒。由于目前我国实现在线支付的银行卡各自为政,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银行卡,这些自成体系的银行卡纷纷与网站联盟,推出在线支付业务,客观上造成消费者要自由地完成网络购物,手里面必须有十几张卡,同时商家网站也必须装有各个银行的认证软件,这样就会制约网络支付业务的发展,而第三方支付服务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电子支付领域的巨大变革,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1迅速壮大,其服务已覆盖B2B、B2C、C2C以及跨行转账、信用卡还款、网络融资和公共事业缴费等众多领域。第三方支付平台不仅成为电子商务产业的重要配套设施,而且自身也形成了一个发展前景广阔、潜在价值巨大的分支产业。

2007~2009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分别为900亿元、2800亿元和585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55.0%。2010年,第三方支付市场实现交易额8500亿元,同比增长71.1%。2011年和2012年有望分别增至9800亿元和12500亿元,市场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达到320家,但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以48.5%的份额占据绝对领先优势,其日均交易笔数和日均交易额分别达到550万笔和14亿元;腾讯公司的财付通以22.5%的份额位列第二,中国银联电子支付、快钱、环讯支付和易宝支付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7.0%、5.3%、3.7%和3.0%。

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在信用担保机制、银行支付网关接口整合、行业支付深度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探索创新,较好地满足了各类客户的资金支付需求,在促进交易、提供支付便利和增值服务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单纯的银行结算相比,第三方支付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

三、第三方支付发展中的问题

1.市场竞争问题。支付公司之间的竞争最先反映在和银行关系的竞争上。能否与各大商业银行形成紧密合作,能否在和银行的谈判中将价格谈到最低,成为支付公司竞争的首要手段。

2.运行风险问题。第三方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中央银行将以牌照的形式提高门槛。对于已经存在的企业,第一批牌照发放后如果不能成功持有牌照,就有可能被整合或收购,政策风险将成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

3.支付安全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影响第三方支付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创造一个安全的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才能更加快速的发展。

四、第三方支付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电子商务和“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第三方支付的热潮,第三方支付不断向细分领域渗透,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国内第三方电子支付产业将逐步进入黄金发展时期,行业整体将更趋规范,在整个第三方支付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支付或将成为未来新趋势。

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供职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系统将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效相当于电子钱包,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举办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用户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效介入移动支付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将此次交易条件传送给maSp,由maSp确定此次交易金额,并通过移动支付系统通知用户,在用户确认后,进行支付。

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体系雏形已经建立,但整体应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充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移动支付应用还远远落后于他们。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洲的挪威在移动支付应用方面抢先全球其他国家。有差距才有进步的空间,固然我国目前的移动支付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是随着移动支付理念的逐步推广,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第三方支付的主流方式。而且现在语音识别技术逐渐成熟,通过语音支付将让支付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将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只有最大限度的解决支付中的安全问题,才能最有利的促进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移动支付现状篇5

【关键词】移动支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

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指用户通过无线客户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当前我国的移动支付大致分成两大类,移动远程支付和手机现场支付。所谓移动远程支付,是指用户利用网上银行、短信支付、手机银行等方式进行支付或者转账,这种方式因为可以由用户自行操作,因此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而现场支付是指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手机刷卡等通讯手段进行现场结算的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其应用相对少一些,尤其在偏远的乡村地区更为少见。

一、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可行性分析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不断增长

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利好,国家对于广大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大幅提升。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扣除价格因素增长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2014年人均纯收入9892元,增幅达到9.2%,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仅有6.8%的增幅,农村收入增长态势发展迅猛。同时,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普及,广大农民群众可用于自己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对资金支付方式的种类、便利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无形中使得广大农村对于支付方式的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农民强烈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移动支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网络和手机的日益普及激发移动支付市场潜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1月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7.5%,规模达1.78亿,相比2013年增长188万人,已有47.9%的农村网民认为自己比较或者非常依赖互联网。农村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86亿户,2014年净增5698万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农村地区成为移动支付巨大的潜在市场,为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客户群基础。

(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推动移动支付市场的长远发展

从数量来看,运营商不断加大农村地区3G业务的投资,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基本已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其中,中国电信3G网络已覆盖全国90%的乡镇。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3年的81.05%提高到85.8%,农村移动通信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从质量来看,目前的3G网络传输速度达到2m/秒,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进行了加密保护,手机已成为集通信、娱乐、销售终端、售票厅、住宅钥匙、交通卡、银行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操作简便的电子设备,为打开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市场提供了硬件支持。

(四)持续出台的惠农政策为提升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保障

近几年,人民银行非常重视农村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2012年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牵头下,有关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通过积极探索农村移动支付模式,先后在全国20个省份展开了试点,力求拓宽农村支付的渠道,给广大农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支付方式,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实践及现状

人民银行随州中支近几年来一直秉承着“服务民生,普惠金融”的工作理念,对开拓农村支付市场的金融机构进行鼓励和扶持。以手机支付业务作为突破口,面向偏远乡村,通过推行移动支付加快支付结算城乡一体化进程,降低广大农民群众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一)随州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实践

1.长效宣传,培育非现金理念。连续三年,随州中支共举办随州市支付结算知识讲坛乡镇行活动12次,先后走进唐镇、随县、三里岗镇、校园、社区等不同受众群体的聚集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活动。2014年在吉祥寺村针对农民朋友及香菇商户集中开展了“普惠金融支农惠农”支付服务宣传活动,详细介绍银行卡支付、自助转账、手机支付等现代支付方式的优点及用法。发放支付工具宣传海报100余份、宣传折页3000余份,现场有9位客户有意愿签约手机支付业务。

2.统筹规划,金融设施不断完善。随州中支一直致力于加大村级金融硬件设施投入,在不断推动协调下,市农行于2013年在吉祥寺村设立了香菇交易自助结算中心,布设了6台自助服务终端,提供自助还款、转账、查询、缴费等多种自助服务。截止2014年10月,村组农民通过香菇交易自助终端完成交易16500笔,交易额达2.1亿元。2014年11月27日市农商行吉祥寺村自助服务网点正式开门营业,布设了可提供现金收付的存取款一体机和可跨行转账的银行自助终端,并根据香菇交易周期,增设相应人力资源投入,负责自助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香菇商户现场提供理财、信贷、电子银行、业务咨询等金融服务,切实打造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大平台”。

3.进村入户,打造“农村支付服务示范村”。随州中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在吉祥寺村香菇交易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大力推广转账电话、网上银行等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探索出“惠农卡+网上银行+加工户”的新型模式。积极推广手机移动支付进村入户活动,联合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随州业务部成立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吉祥寺村对潜在商户进行业务宣传和现场培训,讲解手机支付方式的优越性、操作流程、安全管理注意事项,使商户进一步感受手机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并对个人信用可靠、香菇交易量大的商户进行上门营销,扩大非现金结算方式的延伸面。

(二)随州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

随州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尚处初级阶段,发展缓慢。截止2014年底,随州地区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和银联商务所辖162个农村网点共发展移动支付用户53.55万户,同比2013年增长5.23%,累计交易181.31万笔,交易金额达286780.09万元。主要应用于公共购物、缴费、等小额支付领域。

三、推动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难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向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依然存在一些困难。

(一)农村居民传统的金融意识和现金交易习惯成为移动支付工具推广的阻力

多年以来,很多农村居民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方式,少部分居民在交易时会采取刷卡方式,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对于移动支付概念显得很陌生,更甚者带有一种明显的排斥心理。而且由于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外流,留守的多半是老人或者小孩,受到教育程度和消费习惯的长期影响,这部分群体对于新生事物普遍接受能力较低,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也比较少。即使有人勉强能够了解移动支付业务,也会对安全性等问题存在质疑。这些都将成为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

(二)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延伸

一是农村金融网点较少与农村人口众多存在矛盾。因为考虑到“三农”业务的“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部分银行不愿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工作人员配置和设备配置只能满足提供基本的存取款服务,难以分出力量推广移动支付。二是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与“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之间存在矛盾。从生活方面来看,目前很多农村都已经实现了宽带光纤、自来水、天然气等到户,农民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缴纳水、电、气、网络、通讯等各种费用,传统金融业务已无法便利农民基本生活缴费需求。而从产业化发展来看,农业产业链中的农户、加工企业等多方参与者也需要一整套金融服务产品来满足资金回笼、货物订购、企业对账等经营需求,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尚无法与时俱进地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金融产品。

(三)支付风险抑制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深入发展

一是密码控制风险。登录密码、支付密码,口令卡、密码器、UKeY等认证措施是目前移动支付的主要密码认证方式,在农民的意识形态里安全程度上远不如银行现场办理安全,加之农村地区用户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担忧移动支付安全性不够,为了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对移动支付不容易接受。二是系统运行风险。用户使用山寨智能手机或在电脑上随意下载软件,加上盗版软件、钓鱼网站等不利因素影响,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会受到威胁,可能造成资金损失,账户信息和身份信息的泄露。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移动支付推广宣传力度,普及广大农村居民金融知识

一是形式多样,营造氛围。利用目前最为常见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载体进行概念渗透,同时,印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挂历、年画、对联,将其发放到农民家中,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点进行详细介绍,明确告知移动支付的好处及老百姓多担心的诸如安全性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农村群众从心里接受这一新生事物,并意识到这种新业务模式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提高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二是“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所谓“点”就是将当地养种殖大户或者乡镇企业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大力普及移动支付便利性。同时,针对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新生实物接受程度较高的返乡青年群体展开宣传攻势,并通过他们来带动周围农民广泛参与。所谓“面”,指依托农村金融网点的营业场所及柜台进行宣传,通过电子显示屏、电视、横幅、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多方位、全方面宣传移动支付业务,为移动支付新业务的推广扫清思想障碍。

(二)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探索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一是建议人总行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进行财政补贴,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放力度,提高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实现农村地区电子网络信息化。二是持续引导和鼓励承担“三农”任务的银行机构探索移动支付业务模式,详细分析中国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农村生活消费行为,对现有金融服务资源进行整合,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农村地区,形成移动支付服务体系。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于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鼓励银行和支付机构根据农村消费者心理、行业特点,推出更贴心、更安全、更方便的移动支付产品。四是将现行的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村超市、农资批发部等发展为移动支付特约商户,进一步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三)加强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监管,保障资金安全

移动支付现状篇6

关键词:无卡支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9—0033—05

无卡支付是指付款人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无线局域网等渠道进行的,不需要物理卡片通过受理设备(atm、poS等)读取,即可向收款人转移可以接受的货币债权。从目前的应用实践来看,无卡支付的种类包括互联网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一、国内无卡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一)支付机构和银行卡组织提供的互联网快捷支付服务

当前,我国互联网支付市场的集中度非常高,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支付宝以49%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20.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银联在线、快钱和汇付天下分别以8.4%、7.5%和7.4%的市场份额分居第三至五位。

1.支付宝互联网支付产品。2010年12月,为提高支付成功率、改善用户体验,支付宝联合中国银行推出了信用卡快捷支付业务,并于2011年推出了“快捷支付”和“快捷登录”业务。截至目前,快捷支付用户已超过7500万,交易量占淘宝交易总量的一半。此外,支付宝积极向行业纵深创新其服务模式,开拓以传统行业B2B电商、行业解决方案为代表的全新业务体系,逐步由单纯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向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及产业链支付方向发展,渗透包括钢铁、物流、基金、保险等诸多领域。

2.中国银联互联网支付产品。2011年6月8日,中国银联联合部分银行机构推出了线上无卡支付解决方案“在线支付”,支持所有银联卡,涵盖认证支付、快捷支付、普通支付、网银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用户使用银联认证支付、快捷支付和普通支付时,无需使用网银,只要在银联支付平台输入必要的认证信息就能快速付款,完成交易。银联在线支付打破了银行间支付网关的壁垒,是银行卡在互联网渠道的联网通用,也使得银行机构深度参与网上支付收单市场,为商户提供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支付解决方案。

(二)银行卡组织、移动通讯运营商、支付机构推出的移动支付业务

截至2011年底,我国移动支付用户1.45亿户,2011年交易笔数2.47亿笔,交易金额近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和74%(励跃,2012)。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模式主要包括银行卡组织主导、通讯运营商主导、支付机构主导3类。

1.银行卡组织主导模式。中国银联移动支付服务是与“在线支付”同时推出的一款无卡支付产品。该产品通过将通信运营商的无线通信网络和银行系统相连,使手机成为随时、随地、随身的个人金融支付终端,满足消费者现场及远程支付需求。消费者持加载金融智能microSD卡的银联手机支付产品,可以在标有银联“闪付”标识的受理终端上进行现场非接触式支付;通过wap或客户端登陆银联手机支付页面可以办理账户余额查询、转账、水电气缴费等支付业务。中国银联还与手机浏览器公司UC优视合作,将手机支付控件嵌入UC手机浏览器,用户进入浏览器“缴费易”应用界面后,安装银联手机支付控件,无需注册,输入银联卡卡号、预存手机号、支付密码及短信验证码,即可享受手机充值、在线购物、影剧票务等多种支付服务。

2.通讯运营商主导模式。为避免在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产业中被渠道化,通讯运营商通过参股银行机构、利用通信技术及通讯渠道优势深度定制手机支付产品等方式参与无卡支付业务。2010年3月,中国移动以398.01亿元人民币获得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的股权,并就移动支付业务开展了一系列探索。2012年6月18日,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联合了涵盖远程移动支付和现场支付的中国移动浦发银行联名卡及后期演进产品nFC手机、浦发银行代缴客户话费、生活缴费及手机汇款4款产品。中国移动还与中国银联签署了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技术标准建立、受理环境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强化与中国银联合作的同时,积极加强与有关银行机构和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合作,努力探索符合本公司比较优势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

3.支付机构主导模式。为应对线上、线下支付一体化的市场发展趋势,以线上支付为主营业务的支付机构纷纷借力移动支付拓展线下支付业务。以支付宝为例,2011年7月,支付宝推出了“现场购物,手机支付”的条码支付产品,正式进军线下支付市场。消费者事先下载淘宝手机条形码至本人手机,由商家通过条码枪扫描消费者的手机条形码完成收款。消费者安装淘宝手机支付控件还可以进行远程移动支付。支付宝还与美团网、大众点评网等五大团购网合作推出支付宝“安全支付”手机支付应用,团购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使用支付宝付款。

二、国外无卡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现状篇7

一、我国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现状

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开始,我国原有的财政问题得到了逐步解决,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如何?审计怎么来界定资金使用效益?对此,政府制度层面和学者层面都做了有益探讨。

(一)财政转移支付现状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显现:

1.财政转移支付相关制度存在缺陷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中指出:现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受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的影响,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种类多、目标多元,均等化功能弱化;专项转移支付涉及领域过宽,分配使用不够科学;一些项目行政审批色彩较重,与简政放权改革的要求不符;地方配套压力较大,财政统筹能力较弱;转移支付管理漏洞较多、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等。具体表现为:

(1)财政转移支付种类繁多,机制复杂。随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承担的财政职能和范围也逐步增加,而且,由于每一种转移支付都具有专有的政策目的,对其相应的职能均要设计出一整套确保其效率、突出其功能的运行机制,因此,在机制设计上表现的越来越复杂。种类的日益增长和运行机制的复杂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整体上不可避免的出现运行效率下降的情况。

(2)财政转移支付机制设计存在系统性矛盾。其中,专项转移支付的问题最具有代表性。比如,中央下解地方的部分专用款项在项目说明上存在交叉重复,所涉及部门不一,易出现资金管理责任不明确、重复申报等问题,这就为绩效审计后续追责等相关事项造成了障碍。同时,部分中央专款在分配过程中既散且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政策效应。

2.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不规范现象较为普遍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不规范具体表现在:收入方面,各单位的财政能力通过地方税税基和标准税税率来评价,这种评价方法需要用到相关详细数据,然而我国目前无法准确得到这些数据,所以各单位通常采用实际收入来进行计算。支出方面,支出计算中所运用的标准支出项目没能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得到及时的调整和完善;没有确定较为合理的转移支付影响因素,使得其随意性强、可变动性大,过多考虑了某些因素而忽视了另外一些重要的指标。

3.财政转移支付全程监管有待完善

由于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繁琐,其资金类型多种多样且分配方式复杂、资金金额较大,这就需要在转移支付项目所涉及单位内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资金全程监管,而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由于专项资金管理的不规范,致使有限的转移支付资金不能充分显示其本身的经济社会效益。另外,目前尚未有统一且规范的标准来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运用效果进行评价,致使转移支付资金运行效率降低。

(二)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现状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起步较晚,1980年后才开始涉足,同时受经济水平的制约,绩效审计的相关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从总体上看,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此外,当前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覆盖面不足,无法实现对全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有效监管。政府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开展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环节,对于资金的后续评价等环节的关注较少,而且缺乏全过程实施审计监督。

二、开展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运行分为设立、分配、管理、使用以及后续评估五个环节,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审计也可以按照资金运行的这五个环节来划分。但针对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现状,本文重点对绩效审计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这两个关键环节进行分析。

(一)管理环节的绩效审计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环节的绩效审计,贯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首先,要关注是否有相关制度来保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各环节的正常开展。比如,以资金流向为主线,沿着中央和各级政府之间的拨款时间,查看本级资金拨付时间、收到上级拨款时间、下级财政部门拨款时间,是否存在出于年终列支预算目的而将资金拨入某暂存户长期滞留的问题。政府将资金拨出,需注意资金监管部门是否延压滞留资金。其次,要关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相关单位是否制定了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标准等。当然,完善制度是前提,而严格落实制度的管理才是关键。

(二)使用环节的绩效审计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下拨后,要求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审计需要检查资金使用单位是否按立项时的规定用途合法合规地使用资金,是否改变了既定用途;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严重的资金浪费、挪用等违法违纪现象,导致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无法正常进行,或者项目质量在安全方面存在严重未知风险。

绩效审计还需要重点关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的配套拨款资金,摸清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情况。一是检查要求配套的资金金额、资金分配比例以及实际配套情况,在对资金拨付单位财力做出合理评估的基础上,分析配套资金对本级财政可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分析配套资金来源情况,是否存在以增加地方债务、加重农民负担以及乱收费等方式进行配套的情况;三是检查是否存在以名义配套和虚假配套的方式申报不真实项目的问题,同时对由于配套资金未能及时到位,从而导致转移支付项目无法正常开展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三、开展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难点

虽然我国在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来看尚处于初建期,还存在缺乏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专门法律、操作层面的规范意见等问题,增加了我国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开展的困难。当前难点主要存在两大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提出:加大绩效审计力度,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现实工作中,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使用环节的绩效审计该审什么、审哪些内容、具体的审计程序是什么、流程如何操作,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可以使用什么样的审计方法等,无论在相关法律法规上,还是在规章制度上都缺乏一个明确、详细的规定,这不利于提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使用环节绩效审计的权威性、有效性。

(二)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尚不完整

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没有评价标准,就难以作出全面、公正的审计意见。长期以来,由于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使得转移支付资金在使用环节的绩效审计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缺乏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评价指标,对转移支付资金的财务审查仅有财务相关的一般指标,而没有特殊财务指标。如,缺乏转移资金项目完成后发挥的社会和经济作用的审计评价指标,评价项目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审计评价指标等;其次,缺乏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审计指标评价内容。如,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项目使用资源的浪费率和损耗率等。

四、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过程上,提倡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跟踪审计

从资金设立环节开始,审计人员及时对财政转移支付运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事项进行审计,针对各阶段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从而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工作,取得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跟踪审计的特点是:审计在正式开始之前介入,在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迅速反馈审计意见、及时纠正问题。有利于加强资金管理、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和浪费现象、提高转移支付运行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审计风险的规避。

1.重视事前审计

对于数额较大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监督应提前介入,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预算编制阶段的审计。在预算编制阶段,要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完整;有自主分配权的转移支付资金(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体制性补助资金、财力性补助资金等)是否按照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财政预、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性意见》的规定进行填报,有无缺项少报的问题;向人大提交的本级预算报告和报表是否逐项列示了转移支付资金,有无应编不编或编制不全问题。

2.强化事中审计

对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的运行过程进行审计时,可以将全面审计与专题审计相结合,同时明确审计问责。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要以转移支付项目所涉及单位财政状况为中心,按照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量和资金重要性程度,选取部分重点专题项目进行绩效审计。如救灾扶贫等涉及民生项目的资金等,查找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证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

3.规范跟踪审计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报告发出一段时间后,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项目进行后续跟踪审计。审计内容至少包括两项:一是审计效果,即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以及改进措施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二是审计项目质量,即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后续的检查和评价,以便审计机关更好地实现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对已完成项目的跟踪,有助于加强绩效审计的效果,总结经验改进审计工作和协助有关机构的指导调查。

后续跟踪审计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随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活动,这是对审计效果进行跟踪的最基本形式。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电话询问、登陆被审计单位网站、联网检查等各种形式随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活动;二是简单复核,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审计建议落实与项目效果改进情况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复核,而不作广泛的现场检查工作,必要时也可以对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三是后续审计,后续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落实绩效审计建议、进行整改的情况实施审计。

(二)方法上,加强绩效审计结果问责制

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绩效审计,同时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结果问责制,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在制度方面的缺陷,督促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相关部门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1.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相关数据开展绩效审计

相对于财务审计而言,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更需要大量运用数据分析方法,不仅在审计实施阶段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在审计报告阶段也要运用此信息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因此,面对我国目前财政转移支付的复杂现状,信息技术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审计人员可以直接面对最基础的底层数据,审计空间和审计视野得到极大的拓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原有的证、账、表之间靠勾稽关系产生的牵制作用完全消失,原有的手工审计线索减少或消失,审计人员面对的直接对象是电子数据,审计人员可以摆脱传统电子账套,直接深入底层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来获取更多类型的有用信息。

2.建立健全财政转移资金绩效审计结果问责制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属于公共财政,审计的最终结果在于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审计结束后,应当按照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结果,建立、健全审计问责制,对于责任履行不明确、不到位、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依法予以追查并实施惩戒;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结果问责制,一方面要随着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审计问责依据法律和法规更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另一方面还要建设一个完善的审计结果公告体制,对政府绩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公开,形成有力的公众监督,促使财政转移支付在阳光下健康运行。

(三)结果上,注重资金使用的相关绩效分析

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法律和法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关于绩效审计的新规定,及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增加相关内容。比如: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审计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外部审计力量利用以及法律责任等的具体规定。对于在审计调查中发现的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违法行为,审计机关可以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直接下达审计决定,进行处理处罚。

(2)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准则。以世界审计组织审计准则和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作为制定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准则的主要依据,吸收其中适应我国实际的观点,同时充分结合我国当前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现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准则。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性质和内容、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范围、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职能、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人员的资格条件、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程序、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步骤、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或者考虑的因素等。

(3)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指南。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指南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审计环境和时间特点,在借鉴国外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在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细化,重点在于说明如何操作,且指南的完善应当分别考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运行所涉及的设立、分配、管理、使用以及后续评估这些环节的具体操作规则,为审计人员遵循准则提供具体详细的指导。

2.建立健全的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而财政转移支付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均等化的概念已成为设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们评价财政转移支付使用环节有效性的基础标准,其他标准依次推演开来。

(1)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均衡化指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地方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公共服务领域,保障地方的公共服务水平,其中既包括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支出,也包括相关业务部门为提供公共服务发生的支出,因此,可以将地方财政收入作为考核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标准,通过加权变异系数分析地区间转移支付后财力差异的变动,从而评价转移支付在均衡地方财力方面的作用。

(2)效益指标。效益的内涵已从单纯的经济效益扩展到包括社会、生态等更广义概念,其中一部分已经或正在成为转移支付资金的重点使用方向,所以应该设置相应的指标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比如,使用弹性指标对转移支付在经济社会事业中的进步作用进行衡量。

财政转移支付的产出弹性=GDp增长速度/财政转移支付增长速度财政转移支付的事业产出弹性=主要事业指标增长速度/财政转移支付增长速度只有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科学、动态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才能使审计机关和其他组织或机构对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评审工作更为科学,更具有针对性,使绩效审计工作结果更具有权威性和可利用性。

移动支付现状篇8

关键词:移动支付;发展;监管;反洗钱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1-0109-02

一、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使用移动设备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获得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债务的行为。根据支付场景的不同,移动支付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移动远程支付是指不通过实体受理终端,使用互联网、电信网络等与后天服务器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完成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移动近场支付是指通过实体受理终端,以联机或者脱机方式接人收单网络完成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

(一)移动支付业务监管法规日趋完善

为规范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我国相继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等法律法规,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法律保障。移动支付反洗钱监管框架已具雏形,包括《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了移动支付业务应遵守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规定。2015年,央行出台了《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肯定了移动金融是丰富金融服务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发展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移动支付交易模式呈现多样性

近场支付方面,基于nFC技术的移动金融iC卡将传统插卡操作转变成刷机操作,有效提升了支付效率,优化了客户的服务体验。远程支付方面,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app客户端成为主流,快捷转账、声波支付、二维码支付等创新性支付模式被陆续推出。此外,基于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学特征的移动支付模式也处于积极研发和探索中。

(三)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增长迅速

《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金额达108.22万亿元,同比增长379.06%。2016年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移动支付业务56.15亿笔,金额52.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8.08%和31.05%。

二、我国移动支付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移动支付的特殊性、创新的多样性、管理边界的无限性,其监管难度大、成本高,更需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移动金融协会,在金融分业监管情况下,缺乏自律组织的指导协调,移动支付业务管理有效性不足。

(二)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建立

针对移动支付可能隐含的业务风险和安全隐患,缺乏一套推动商业银行、通讯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加强信息技术安全管理、建立风险识别、监测和预警的整体协调机制,如何切实保障移动金融的安全可信是摆在整个产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三)行业技术标准有待统一

201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推动建立行业标准体系,但由于移动支付应用的特殊性,业务模式、产品形态、技术实现等方面涉及多个国家管理部门,政策协调难度大,行业标准在技术上、业务上都尚需完善。

三、国外移动支付反洗钱监管经验

(一)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

2013年6月,FatF在的《关于预付费卡、移动支付、网络支付服务的风险防控方法指引》中对移动支付市场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支付方式相关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该报告提出应制定适当的amL/CFt规定调节新型支付服务(nppS)中涉及的风险,并在移动支付领域推进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反恐融资管理措施。

(二)美国

美国移动支付监管更加关注特定的支付业务本身而不是相关资格,同时,创新移动支付服务还受到金融隐私、反洗钱等法律法规的约束。

一是在联邦层面设立多部门、全覆盖的监管体系。美国移动支付在联邦层面监管机构主要由美联储、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财政部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和货币监理署(oCC)组成,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移动支付监管职能,具体见下表。

二是完善法律监管框架。美国尚未针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专门立法,但能够作为移动支付监管依据的规则已经较为全面。如2008年颁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案》(DFa)第三章《支付、清算和结算监管法2010》针对包括移动支付在内支付体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风险监控规则。2015年通过的《美国自由法案》(aFa),对涉及恐怖主义洗钱问题的移动支付业务监管做出了规定。设立《货币服务法案》(mSa)各州依据该法对非储蓄类货币服务提供商进行市场准入管理,paypal这类移动支付服务供应商受到这部法案的监管。

(三)韩国

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移动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是韩国移动支付主要的产业模式,在政府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韩国知识经济部技术标准院牵头组建由通信商、卡片商、金融服务商等相关企业组成的“移动支付标准化促进会”,完成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促进移动支付自主研发技术的开发。

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信息库,实施网络实名制和手机电话实名制。2002年,韩国政府开始推动实施网络实名制,2005年10月,和修订《促进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护法》等法规,进一步为网络实名制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信息库”,实行一户一网、机号一体手机号码入网等级制,只需输入身份证号码并与信息库连接,就可识别身份证真伪。手机丢失后只需向电信部门申报即可立即断网。网络实名制和手机实名制的实施,提高了手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四、国外移动支付反洗钱对我国的启示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移动支付制定特定的反洗钱监管细则,对于移动支付领域洗钱风险状况尚未进行过评估。建议借鉴国外监管经验,研究出台监管细则,积极防范该领域洗钱风险。

(一)制定移动支付行业规范

移动支付由于其自身交易的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或从事诈骗等引发涉众风险的活动。建议尽快制定移动支付的行业规范,针对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新问题制定防范措施,特别是匿名假名交易、洗钱等问题,从源头上把控风险。

(二)建立移动支付反洗钱监管制度

一是针对移动支付业务缺乏系统性监管问题,国家应明确主管部门,并指定反洗钱监管主体。二是制定移动支付监管办法,明确将移动支付运营商定义为反洗钱义务主体,并向反洗钱主管部门进行信息报备,建立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档案。三是定期对移动支付行业进行现场检查和风险评估,关注移动网络的大额资金流向,防范支付网络的技术风险、支付机构的运营风险以及金融风险和潜在的系统风险,有效做好监管指导工作。

(三)建立移动支付行业自律组织

借鉴韩国移动支付行业协会的运作模式,通过建立移动支付产业协会,加强支付机构、从业人员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将是我国移动支付监管的持久路径。另外,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消费权益保护意识教育问题,行业组织和协会有责任营造消费者保护环境,建立投诉应对平台和机制,提高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和监管参与意识。

移动支付现状篇9

[关键词]移动支付;商业模式;选择;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057-03

以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终端为载体发展起来的移动电子商务是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一个热点,移动支付则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支持条件。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是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由于其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商务活动,因而也是移动电子商务优势得以体现的重要基础。

移动支付是一个涉及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金融机构、商家以及消费者等诸多参与主体构成的复杂系统,各因素的组合及协作关系构成了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其中各方的利益分配原则及合作关系形成了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成功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应当是在充分考虑到移动支付产业链中所有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利益共享和利益平衡的模式。

一、我国移动支付的关键资源分析

移动支付的本质就是在客户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应用移动终端完成资金从客户账户向商户账户转移的过程,因此,客户、商户、账户、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就构成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关键资源。对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参与主体来说,占据主导优势的关键就是部分或全部掌握或控制这些关键资源。

(一)客户与商户资源

客户是移动支付的使用者。根据Cnni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1亿户,手机网民用户达3.18亿户,这构成了移动支付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客户资源。对于使用移动支付的客户来说,通信服务是其使用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的首要需求,其次才是金融服务、商务活动和娱乐等需求,因此,客户资源的主要拥有者为移动运营商。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客户关注最多的是支付操作是否方便、支付是否安全等。

商户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由于直接面对客户,其是否参与移动支付和参与的领域将会直接影响客户对于移动支付业务的选择。各类商家一般都对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具有较强的需求,其关注的重点在于支付服务商的价格水平、支付产品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资金的到账速度等。由于商户群体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因此,商户资源较为分散。目前,中国银联拥有的商户资源相对集中,截至2009年底,境内联网商户达157万户,联网poS机达241万台。

(二)账户资源

移动支付账户包括手机话费账户、银行账户和专有账户三类。其中,手机话费账户是客户以手机号码作为账号,在移动运营商处建立的账户。此类账户的建立、管理及资金的使用均无银行参与,但其应用范围也多局限于移动运营商销售的商品或服务,其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的级别较低。银行账户是客户在银行开立的资金账户,利用移动终端登录银行进行账户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资金通过开户行、中国银联、移动运营商和支付服务商等进行流转。此类账户的资金调动操作相对复杂,但安全性较高。专有账户是客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平台上建立的资金账户,用以支付交易费用。此类账户的资金流转可以与银行、中国银联相关联,也可以不经过银行、中国银联以及移动运营商,这使得拥有较大规模客户资源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形成了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三)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资源

在移动支付中,支付渠道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在远程支付中,客户应用移动终端,登陆银行网站或者登陆手机银行,调动银行账户的资金,来购买商品或服务;在近场支付中,客户需要应用手机和专用的非接触卡,借助射频、红外、蓝牙等技术,实现手机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终端等设备之间的本地通讯。无论远程支付还是近场支付,移动支付渠道需要移动通信网络的支持,因而支付渠道资源主要为移动运营商所控制。

支付终端主要是客户使用的各类移动终端设备,支付终端需要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支持,为了适应客户对移动电子商务的需求,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投人了大量资源来从事移动支付相关设备、软件的开发与推广。与此同时,为了使客户更加简便快捷地使用移动支付,移动运营商大力推广定制手机,使其对客户资源的控制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支付终端资源的控制主要由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共同完成。

二、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主体对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分析

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银行、中国银联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几个主要参与主体的实力是不同的,对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各参与主体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地位上的差异,由此引起产业链利益分配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一)移动运营商

拥有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运营商首先具备开展支付活动的技术基础,同时,其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和手机话费账户资源,能够直接为客户提供支付服务,而不需要银行的参与,因而能够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获得显著的优势。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由其负责搭建支付平台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并管理资金流,形成了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移动运营商以客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客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话费账户或小额账户中扣减,以小额支付为主。由于移动运营商不具备开展金融业务的资质,在支付过程中需要承担金融机构的责任与风险,由于存在巨大的沉淀资金及其利息收入,基于预付费账户的移动支付业务将会受到金融监管。同时,移动运营商在经营移动支付业务时,为用户提供的信用度明显不如银行。此外,客户主要以短信确认、话费扣除等形式完成支付,账户的安全级别较低。因此在这种模式下,难以推广大规模、大额度的移动支付活动。

(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具有在个人、企业账户管理和支付领域的丰富经验,并拥有客户的银行账户资源以及长期以来积累的支付用户群对银行的信任。在移动支付活动中,银行可以通过专线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互联,客户利用移动终端登陆个人银行账户实现移动支付,或者客户将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完成移动支付。这种由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交易平台和付款途径,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和客户提供信息通道而不参与支付过程的模式,就是商业银行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提供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都已建立了移动支付平

台。这种支付模式的安全性较好,因而能够获得客户对其较高的信任度。但是,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移动支付业务的兼容性较低,从而提高了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成本;同时,由于银行不具备移动运营商在移动通信网络方面的技术优势,而且移动支付并不是银行的主营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很难成为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资源具有掌控能力的参与主体。

(三)中国银联

在移动支付产业中,中国银联不同于商业银行那样只拥有各自的支付网关,其最大优势在于拥有连接各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换网络,并具备多样化的支付渠道,可以向行业客户和重要商户提供一揽子的支付解决方案,从而增强银联对商户资源的掌控能力。但是,中国银联的产业定位使其无法直接掌握客户这一关键资源,也无法直接控制客户的账户资源,这就决定了银联很难直接地、大规模地将服务和商户资源导入到其所掌握的统一支付平台上。此外,中国银联主要由银行参与组成,其资本实力、独立运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相比商业银行更低,因此,中国银联必须通过与其他参与主体的合作间接地介入移动支付产业。

(四)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机构是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第三方经济实体,是移动支付的中间环节。客户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网络登陆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管理运营的统一支付接口,进入个人的银行账户,完成支付的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由于其集成了多家银行的内部网关,能够使不同银行之间的手机支付业务实现兼容,因而成为连接客户、移动运营商、银行和商家的桥梁及纽带。由于这种方式对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的资金运转能力、市场管制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要求比较高,因此,目前我国移动支付行业还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因而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资源掌控能力较弱。

综上所述,由于移动运营商掌握着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资源,并具备资本实力、网点和渠道等多方面的优势,因而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和最主要的驱动力量。但是,这种核心地位并不能决定移动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产业中掌握完全的支配权,其优势是相对的,银行处于金融业务的起点和归宿的地位,中国银联拥有统一支付平台的优势等,也都不容忽视。因此,要实现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提高移动支付产业给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必须构建起一个开放与合作的平台,探索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各参与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实现资源互补。

三、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移动支付是移动通信、金融以及电子商务三大领域的结合体。由于移动运营商和银行所掌握的关键资源最多且最为核心,目前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模式已经得到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的普遍认可。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众多,而且接口标准不同,这增加了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的成本。因此,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应当是构建起由移动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组成的战略联盟,即以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紧密合作为基础,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协助支持为推动的整合运营模式,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一)创新商业模式

在移动支付产业战略联盟中,三方的合作建立在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之上,三方应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通过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产业链价值增值。移动运营商负责维护移动通信网络,在移动终端上增大定制终端的份额,引导客户形成新的消费习惯;银行负责解决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问题和信用问题,在技术上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级别,同时,利用自身在风险管理的信用体系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提供保障;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推动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业务进行互通,协调各个银行之间的不同标准,推动跨行支付在技术上的实现,既可以是银联,也可以是其他具备较好的业务创新能力、市场反应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的移动支付平台。

(二)推动竞争合作

这种整合运营模式,一方面,需要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保持积极的竞争合作关系。移动运营商拥有良好的网络基础和手机用户群,银行则拥有庞大的银行卡用户群,在实行手机实名制后,能够实现客户的手机账户和银行账户绑定进行支付,不仅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加便捷的支付体验,更能够推动移动支付由小额支付向大额支付发展。针对双方掌握的数据库,移动运营商拥有客户的位置信息、业务使用习惯等数据,而银行能够对客户的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等跟踪分析,双方应将数据进行共享,据此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移动支付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移动运营商与第三方在技术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开发移动支付系统,并研发具有快捷移动支付功能的终端和各类应用软件,增加业务内容,对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产生影响。

(三)提升客户体验

客户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接受与使用是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受传统消费模式的影响,相比电子化支付,客户更青睐现金交易的支付方式,对于移动支付,其认知和接受程度则更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采取多项措施。首先,移动运营商应选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客户作为目标群体,向其推广移动支付应用服务,鼓励客户了解并尝试使用移动支付,逐渐培养客户的支付习惯。其次,运营商也可以通过推行以较低的资费或赠送的方式为客户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的使用机会,增加客户体验,鼓励他们了解并使用移动支付。再次,移动运营商可以在适宜小额支付的行业或场所进行试点推广,宣传移动支付的知识,提升客户对移动支付的认知程度。最后,移动运营商应积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开发更为先进的移动支付技术,如RFiD等非接触式移动支付,为客户提供更加简单便捷的操作体验,以进一步巩固客户对于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

(四)拓展应用服务

移动支付业务的扩展离不开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扩大。目前,受人们消费习惯的影响,客户应用移动支付大多限于小额购买,以短信支付为主要形式,以购买电子化的商品,以电信运营商代收费为主。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培育客户的支付习惯,更要大力开发各类移动支付应用服务。网上支付、网上缴费等可以作为移动运营商向客户提供移动支付应用服务的起点。当客户对移动支付有所了解之后,可以向其推广手机钱包业务;当客户逐渐形成支付习惯之后,移动运营商可以在餐饮店、加油站、自动售货机等适宜进行小额支付的场所推广移动支付业务,再逐渐向其他传统行业,如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充分拓展移动支付的业务领域,促进移动支付向传统市场的深度渗透。

[参考文献]

[1]李林,陈吉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39-40.

移动支付现状篇10

关键词:移动支付;农村地区;市场前景;技术标准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是指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包括手机、pDa和移动pC等)对某种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服务方式。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十分迅速。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银行机构、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6.48亿笔,金额近2.5万亿元。2013年上半年仅银行机构发展的移动支付客户就超过3亿户,处理业务1.7亿笔,金额3.17万亿元。

二、榆林市移动支付业务的市场前景分析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辖1区11县、5474个行政村,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364.5万,其中农村人口292.7万,占80.3%。

(一)政策环境

近年,榆林市政府和人民银行榆林中支围绕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难点问题,立足“惠农、支农、便农”的工作思路,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由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方式单一、支付结算服务手段陈旧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金融机构网点进驻动力不足、支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资金的有效配置,影响了榆林市支付体系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二)经济环境

2012年,榆林市实现GDp276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增速超全国4.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125.8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027.87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615.47亿元,增长8.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140元,比上年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81元,比上年增长17.8%。

(三)需求环境

截至2012年12月,榆林市手机用户达319.5万户,手机普及率达到87.65%。目前,移动支付业务在榆林市还处于起步阶段,运营商从2010年开始陆续开展了移动支付业务,但业务量还很小,仅局限于居民网上购物、信用卡还款、订购各类票务(机票、火车票)等少量应用功能。笔者在榆林市部分乡镇调查问卷显示:32%的用户愿意使用移动支付业务,17%的用户暂时不打算使用,51%的用户对于其持观望态度。其中35%的受访者没有使用移动支付业务主要在于对其不够了解,这说明当下榆林市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还缺乏力度。

三、移动支付业务在榆林农村地区的困境分析

(一)消费习惯制约业务推广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习惯用现金和银行卡消费。农村相对信息闭塞导致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对新鲜事物认知进程比较缓慢。农村居民不知道如何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甚至对其安全性存在疑虑,同时近年来电信诈骗行为屡见不鲜,加之媒体的片面宣传,农村居民对于移动支付的恐惧情绪也较为严重。

(二)使用成本影响业务拓展

移动运营商往往对使用移动支付附加条件,如使用手机的品牌、手机功能及使用套餐等,这增加了客户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成本。客户在开通移动支付业务后,无论是否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只要不注销该业务,各银行均会收取1~6元/月不等的服务费,增加了该业务的拓展难度。

(三)存在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作为新型支付方式,无论是移动支付的提供方,还是客户,都需要考虑支付过程中所涉及环节的安全性,交易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确保安全。消费者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风险,在防病毒、防泄密等方面的保护还远远不够,由于手机的pin码、网上银行密码以及个人信息等被盗取而引发安全风险的案例需引起各方足够重视。

四、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部门要针对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尽快出台具体监管办法。一是要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和对大额及可疑支付交易的监测,防范违反犯罪分子利用移动支付手段进行资金转移;二是要重视客户权益保护和移动支付安全技术标准,在保护用户的同时,提高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三是要明确和细化移动支付业务的准入条件,规范该项业务的发展方向。

(二)培养用户良好地使用习惯

根据国外经验,不发达地区因为金融服务供给相对匮乏,其移动支付发展程度较成熟,而发达地区由于本身金融服务供给充足,所以移动支付都偏重于小额,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应重点考虑农村地区,解决其支付不便的问题,以及城市的零星小额支付。提供多样化的支付服务。比如可以在适合开展小额支付业务,但银行等机构不方便进入的行业或场所进行移动运营商为主的移动支付业务试点推广,提升普通民众对移动支付的参与程度。

(三)提高移动支付安全性

为了促进移动支付技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顺利推广,建议移动支付相关各方要始终把安全问题放在发展优先考虑的位置。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遵循保护公民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原则,在技术和管理上相互结合,最大程度地保证资金和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慧,浅谈我国移动支付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基于实际应用的角度[J].贵州农村金融,2012(1).

[2]龚敏.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格局及前景探析[J].计算机时代,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