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2:25

粮食安全的认识篇1

粮食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粮食生产与国土整治、动植物保护、环境工程等息息相关,并且具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功能。由于粮食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对粮食产业就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标准来衡量。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和消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价总体持续上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三大不可逆转因素影响粮食发展。一是耕地和播种面积。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呈逐渐下降趋势。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2006年底降为18.27亿亩,10年净减少1.24亿亩。从长远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与此同时,我国不少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二是水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三是消费快速增长。受人口增长、养殖业发展和工业需求拉动,近1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一直呈刚性增长,尤其是工业用粮增长较快,并且对粮食的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以下因素也不容忽视。

气候条件不稳定性增加。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产业。近10年我国年均受灾面积达7.27亿亩,农业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生产的压力比较大。据专家预测,未来气候将会出现大的变化,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对农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2006年,全国耕地中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为8.25亿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有40%的耕地处于不断退化的状态。近几年,农业成灾率居高不下,2004年我国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610亿斤,2005年达到690亿斤,2006年增加到894亿斤。目前,国内重要病虫害已有100多种,而现有条件只能监测1520种。

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力素质低。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4亩,人均经营耕地只有2亩,种粮比较效益不高。以2005年为例,种粮亩收益为243元,按人均2亩计算,人均获得的粮食收入只有486元。近年来,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人和妇女成了主要劳动力。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接受能力,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粮食政策激励作用逐渐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种粮效益明显提高,但由于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成本不断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仍然属于最低的。2003年2006年,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含补贴)分别为212元、382元、329元和320元。尽管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断加强,但总体上看,政策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

国际粮食库存减少,玉米资源产业链快速向工业延伸。近几年,世界谷物生产年均增长幅度仅为0.4%,而消费年均增长率在1%左右,世界粮食库存持续减少,造成粮食出口国出口减少,供求紧张,价格上涨。随着石油日益紧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科技的发展,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玉米利用已主要不是作为养殖业的饲料,而是工业生产原料。如2006年美国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占玉米消费总量的22%,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60%,这对粮食安全和养殖业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保证粮食安全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自给为主、进口为辅。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粮源情况,依靠大量进口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是不现实的。研究表明,我国粮食自给率应保持在95%左右,年产量递增不低于1%,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5.9亿亩,净进口率5%左右。按照国际惯例,储备粮安全系数为17%~18%。我国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地域差别较大,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储备粮安全系数以20%~25%为宜。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经营自,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通过有效的储备粮调节机制,调控“卖粮难”和粮源紧缺的矛盾;通过完善粮食保护价政策以及粮食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相结合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加强宏观管理,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随着可耕地等自然资源的减少,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是科技进步。在2004年2007连续4年的粮食增产中,播种面积扩大的贡献率为40%,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为6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未来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约20%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所以,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提高单产,提高复种,提高品质。

坚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国际粮食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粮食数量、价格变化对我国粮食市场都有较大影响。应该明确,我国粮食安全主要靠国内生产和储备来保证;同时也应明确,在现有条件下,还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可以适当进口一些我国短缺的或生产成本高的粮食品种,也可以利用国外资源增加粮食生产。

坚持保证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致性。各级政府应把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来对待,采取多种惠农政策,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保证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的认识篇2

 

2013年,在自治区粮食局、**市粮食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获得了国家粮食局质量监测机构挂牌后,又顺利取得了计量认证和食品检验资质认证。完成了质检站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招聘、培训、仪器设备鉴定、科技咨询服务和年度检验检测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粮油质量监测,确保粮油质量安全。

(一)认真落实粮油质量安全责任。

2013年,我站为加强粮油质量安全负责制的落实,成立了以站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设业务科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其职责是协调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辖区内各国有收储企业和粮油加工企业开展粮油质量的监督检查事宜。同时,各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及民营粮油加工企业都相应地建立了各自的质量监管机构,确保了辖区内粮油质量安全,以及粮油质量通报机制,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粮油质量信息。

(二)严格落实粮油经营者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1、认真梳理质量安全监管对象。我站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家赋予粮食部门在粮食收购、储存环节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督管理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192家从事粮食收购、储存活动的各类经营者及其经营状况进行认真梳理,纳入了我市监管范围,明确企业粮油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2、督促粮食经营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我市在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粮油经营者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理念和意识,提高严格执行粮油入库和销售出库检验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质量档案制度、抽查监测制度的自觉性。严格要求企业执行国家粮油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及时对杂质、水分超标的粮食进行整理,防止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三)强化收购粮食质量监测和库存粮油质量安全监督检查。

1、完成了收获粮食质量监测。我市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由自治区粮食局统一组织、统一分析、统一评判、统一通报。我站按照市粮食局下达的监测计划及时下发到各县(市)粮食局。并组织好采样和送样工作。为确保完成夏、秋粮食采样工作的完成,对县(市)采样人员组织学习培训,合理布点,科学取样,辖区内所采集样品涉及村、组和国营农场160多个,农户300多户,共采集样品300多份,基本覆盖了全市“三大”粮食品种的种植分布地域,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时效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较好地完成2013年收获粮食质量品质测报工作。

2、认真做好粮油库存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按照自治区粮食局工作要求,我站认真部署,积极行动,按照《**市2013年度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方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涉粮企业进行督促自查,粮食库存质量安全符合规定要求,确保质量安全,数量真实、账实相符。为确保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站加大对军供、区(市)应急成品粮油质量检查的频次、范围、品质,全年共送检样品50份。按照管理办法,采取月度和季度的检查方式进行,确保储粮质量安全。

(四)全面完成年度检验监测任务。

我站在日常质量检查和抽样检查工作中,认真开展粮食收购市场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一是加强夏秋粮收购季节的检查,截止2013年12月中旬,**三区、两县一市共检查粮食收购经营者150余家,出动人员100余次,检查粮食10余万吨。二是加强对区、市应急成品粮油数量、质量的检查。对辖区内20多家应急成品粮油承储企业全年共检查16次,保证了承储的应急成品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轮换规范,确保了粮食质量安全。对已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开展定期审核。每年夏、秋粮收购期间,我站积极开展了粮食质量检查活动,从源头上把好粮食安全准入关。

   二、切实抓好质检站自身能力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工作。

   1、做好质检体系建设的验收工作。**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建筑面积785平方米,总投资约541.5万。其中自筹360万元用于土建、室内装修,实验台柜购置;国家投入资金2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00万元),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及基础设配套。粮检站共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天平室等10间实验室,配备了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60余种先进的检化验仪器。目前此项目建设工作已完成,经自治区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能力建设项目验收领导小组现场查验后通过验收。

2、做好建设项目的备案工作。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粮食局关于在本省(区、市)发改委的备案通知后,我局迅速与当地发改部门联系,通过积极沟通协调,目前已完成建设项目的备案。

3、完成计量资质认证工作。2013年,**市粮食局高度重视**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资质认证工作,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并抽调专人负责,把质检站资质认证和顺利开展粮油监测工作作为全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抓住重点环节,全力推进。认证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反复修改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同时还组织全站人员学习了《准则》、《食品安全法》等相关知识,强化责任意识,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并将体系文件按要求宣贯到每一位职工,保证全站管理体系持续、有效正常运行。此次通过食品检验机构和计量资质双认证工作,对于**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技术人员检验技能的提高、检测产品类别及检验参数的增加,以及今后对粮食检测业务市场的开拓,都有了一定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4、做好军供粮油检测工作。**市粮食局在接到检测任务后,及时制定方案,选送检验人员到区粮油质检中心进行了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并要求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严格按照检验规程去完成每一项检验工作,从样品接收、保管、检验、数据汇总、审核、报告编制等环节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程序,确保了检验结果的真实性。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在要求的时限内完成了检验任务和检验报告的编制上报工作。

三、2014年工作安排

1、**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已取得计量认证资质,下一步计划将区、市、县三级在银储备的应急成品粮油和军供粮油纳入监测,并逐步扩大粮油质量监测范围。

2、加强检化验人员队伍建设,强化培训,规范管理,提高业务素质;

3、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做好粮油品质监督,确保粮油品质质量。一是对收购粮食进行质量监督检验;二是对储藏过程中的粮食定期开展品质鉴定;三是对销售出库粮食开展质量检测。

粮食安全的认识篇3

关键词:粮食安全;认识到位;应急机制;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6―0048―04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国际国内最近发生了两件大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一是从2007年lo月起,国内粮油食品价格连续涨价;二是国际粮食价格暴涨,引发国际粮荒,已有37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海地国总理因此而被罢免。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全球粮食危机可能持续至少10年。

中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2008年3月27日,国务院总理在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出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为落实温总理指示,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市场粮油食品价格。一方面国家动用国家储备粮油投放市场,平抑市场粮油价格,同时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发放生活补贴;另一方面,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直补份额,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上述措施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长期以来,国家粮食安全意识并没有在一些领导层中牢固地确立起来。当粮食紧缺、价格上涨时,领导才会大谈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一旦粮食供应宽余、粮价平稳时,又把粮食安全放在一边。这就使我国粮食生产长期陷于“多了少了”的怪圈,粮价处于“涨价一跌价”的波动状态,不但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而且影响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应当从这次国际粮荒和国内粮油食品价格长时间居高不下的情况为鉴,把解决13多亿人吃饭问题放到执政第一要务上来。

一、常抓不懈,牢固树立粮食安全意识

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说,就是各级领导思想意识上是否有其位置的问题。自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经济曲折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什么时候领导认识有粮食安全的位置,粮食生产形势大好,物价平稳,社会稳定;反之,粮食生产下降,人心慌慌,社会不安定。曾指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陈云在1982年10月26日一个文稿上批示:“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邓小平在1986年6月10日一次会议上告诫全党:“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从1949年的2264亿斤,到1998年10426亿斤,50年间增长了近5倍。用只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一个历史性奇迹。它使我国克服了建国初期严重缺粮的困难,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粉碎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使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战胜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严重自然灾害。

但是,一旦粮食形势好转、粮食充足,一些人就认为“粮满为患”,当作包袱甩掉,压粮扩经,各种惠粮政策也被取消,严重地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迅速下降。粮食出现紧缺,粮价上涨,消费者产生恐慌心理,引发新一轮抢购风潮,并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造成市场价格失控,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不止出现一次,而是反复多次,使我国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三年一徘徊”或“五升四降”的循环圈中。降低粮食产量比较容易;减少或限制种粮面积当年就见效;但是,要使粮食产量恢复或上升就非常不容易,需要付出几倍代价,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教训!

为什么当粮食供应紧张时,各级领导思想认识上就有粮食安全位置呢?反之,就动摇或没有位置呢?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中国国情和国际粮食形势认识不足。有些领导认为,只要经济发展,有了钱还怕买不到粮食。他们甚至把世界粮食市场作为中国后备粮仓,国内缺粮,到国际市场去买,这种认识是十分有害的。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13多亿人吃饭是一件大事,如果大多地方不种粮食,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因为农民种粮首先要满足自己消费,农民无粮出售,整个社会就会出现动乱。国际粮食市场是有余粮,即使全部卖给中国也不够13亿人吃饭,何况要支付巨额外汇。一旦当中国真需要粮食时,西方国家就提高价格,限制出口,甚至控制我国经济命脉,把中国人的“粮袋子”系在外国人尤其是某些西方国家的腰上能安全吗?可见,不种粮食或依赖国际粮食市场的认识,是非常危险的,它会葬送我国经济发展大好形势和人格、国格。

第二,政绩观使许多领导放松粮食生产。政绩观的核心是经济总量和金钱,在这种政绩观指导下,许多领导自觉不自觉地发展产值高、经济总量大、利润大的工业项目。粮食生产产值低、利益微小,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极小,自然不为领导重视。政绩观与干部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政绩好,就能得到提拔。因此,许多领导干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以牺牲粮食生产而大力发展工业为主的发展思路。

第三,经济考核指标硬软不对称而产生的重工轻农思想。每年,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都下达了经济考核指标,经济总量、利润是硬指标,谁完不成任务就职位难保。于是出现了全民招商引资热,连纪委、组织、宣传、公检法、学校也不例外,谁还有精力顾及或思考粮食生产呢?所引来的项目,大多数是工业项目,涉农项目极少或没有。

第四,对粮食生产特殊性认识不足。一些领导人不太了解粮食生产的客观规律。粮食生产不同于工业项目,工业生产出现问题,通过一段时间调整就可以解决问题。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调整过来的。首先,生产周期长,一般要一年,其间不确定因素很多,农民要承受自然灾害风险、政策风险和各种人为风险。如果耕地、水利设施被毁,大伤元气的农业生产要经过数年才能恢复。由于不少领导缺乏粮食生产的科学知识,很难在认识上有粮食安全的位置。

在许多地方和领导思想上淡化或放松粮食生产时,苏州市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自他当上村支书40多年来,一直抓粮食生产不松劲:“不管蒋巷经济如何高速发展,保持一千亩耕地不动摇,为子孙后代留住饭碗。”为此,他为蒋巷村制定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科技富家”的科学发展思路。到2007年,蒋巷经济总量超过12亿,年人均现金收入1.7万元。而一千亩耕地每年生产粮食130-150万

斤,不仅满足本村近千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解决了2000多外来工吃粮问题,为蒋巷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实践证明,只要各级领导认识上有位置,组织上就有班子,措施上有路子,政策上有票子,那国家粮食安全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在抗击四川特大地震灾害中,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交通是抗灾的生命线,粮油食品安全就是挽救生命、灾后重建的生存线,因此,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但粮食供应紧张时讲粮食安全,在粮食富足时也要讲粮食安全,牢固树立粮食安全长期不动摇的意识。

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的应急机制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应对粮食市场的应急机制和畅通的粮食流通体制。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的全国粮油食品涨价风潮后,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来平抑粮油价格,虽然人们有一定恐慌心理,议论纷纷,但没有引起大的波动。主要原因:一是政府给退休职工增加了工资,提高了最低生活水平保障标准,对低收入群体定期发放补贴;二是政府动用储备粮油投放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居民经历过多次涨价风潮后,心里承受能力有所增强。尤其是人民对政府调控物价抱有信心,这起着关键性作用。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次涨价已持续7个多月,还在小幅度上升,国家动用大量粮食和20万吨食用油投放市场,效果并不明显,根本原因是没有了调控市场的国有主渠道。1998年至2002年,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允许私人收购粮食,国有粮油企业改制成民营和私营企业,数以万计的国有粮店全部撤销,政府惟一能控制的是国家粮油储备库和部分股份制粮油贸易公司,原有的国有主渠道基本不复存在。因此,国家的调控能力大大削弱。

在中国,现阶段谁最有资格和能力担负起粮食安全的重任呢?民营粮油加工企业不可能担当此重任,因为民营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可能从事平抑物价的社会公益性工作;个体小商贩不会听从政府定价,什么时候降低,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市场行情来决定的。可见,只有政府才最有资格和能力担当起确保粮食安全的重任。

重新恢复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主渠道做法,既没有必要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根据历史经验,我们认为新的市场调控应急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家必须掌握足够的粮源,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为此,要建立起中央和地方两级粮油储备库和国有大型批发市场,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第二,建立起一定数量的新型国有粮食加工骨干企业,要转变国有企业办不好、管不活的错误观念;

第三,以城乡各大超市和放心粮油店为依托,建立起能够监控的粮油销售网络,方便居民购买。要大力提倡和扶持社会团体开办的公益性“慈善超市”,低收入人群凭会员卡购买到零差价的粮油食品;

第四,建立严格的粮油价格监管体系。首先,要建立粮油市场的预警机制,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由各地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担负起市场监管职能,并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渎职、失职、不作为者,要追究其民事或刑事责任。

三、提高粮农收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我国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根据2008年3月国家统计局对吉林全省16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截至2008年2月底,只有150户农民购买了种子,占调查农户的9.4%,而购买化肥的农户只有1.2%。农民说:“种粮比较效益不合算,不如外出打工或经营其他项目。”其主要原因:其一,我国粮价长期在低价位运行,农民种粮增收总体水平不高,不少地方连温饱都难解决。为改善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增加农民收益,1994年国家决定提高粮食收购价,提高幅度达50%以上;1996年国家在1994年提价基础上再提高收购价42%,以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万亿斤大关,达到10090.8亿斤,农民从增收和提价中得到双重实惠。从1998年开始,粮食供大于求的卖粮难问题开始凸现,粮价开始回落。2002年新粮收购价每斤在0.51-0.52元,跌入1994年的水平,2007年新粮收购价为0.79元/斤,低于1996年0.81元/斤水平。这就是说,从1997年以来的10年中,农民不但没有从卖粮中获益,反而下降。

其二,种粮成本过快地增长。种粮的劳动力成本,农机(包括机油)、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增加,尤其是化肥价格上涨超过粮食提价幅度,加重了种粮农民的负担。

其三,政策多变,造成农民对种粮信心不足。当粮食供应紧张时,政府出台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种粮;当粮食丰收、市场供应宽余时,各种优惠政策被取消,农民独自承担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和政策摇摆的三大风险。

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保证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各级政府应把关心农民利益、增加农民种粮收益,作为解决“三农”的重中之重来抓,当作一项紧迫战略任务去完成。为此,各级政府无论在思想认识上、工作重点上、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上,都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粮食增产、粮农增收方式的根本转变。

粮食产业是农业生产中最经不住风险、最为脆弱的一个大产业,在人类还没有达到用科学手段左右大自然的时候,任何一场突发性自然灾害就能使即将到来的丰收毁于瞬间。而种粮农民又是农村生产者中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市场粮价稍有下滑,都会使增收愿望落空。各级政府应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提高种粮农民收入的重要性,把它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摆上议事日程认真落实。

更新增粮观念,理清增收思路。政府的各种扶农稳粮措施,各种财政补贴,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很大。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粮农增收问题,就是要建立起粮食持续增产、粮农持续增收的新的增长方式。首先要因地制宜,改变耕作方式,改变掠夺式经营的短期行为,坚持种地养地相结合,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减少对化肥的依赖;发展绿色无公害粮食,实现优质高产,提高粮食单位产量;其次,提高农村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展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费工又费时,又不便于管理,而把耕地集中到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股份公司手中,可以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量和增加收益。30年前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危险摁下手印,分田到户;30年后的今天,他们重走集体合作之路。他们说靠单干种地难致富,社会发展一定阶段,要富裕必须走集体合作之路;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倡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以土地使用权和

劳力、技术入股,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配机制。

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完善对粮食的直补政策。最近几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扶持的力度,全部免除农业税,拨出巨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民种田的直补范围和标准,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这一切都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产生巨大及深远的影响。

当前的问题,就是把政府的这种政策措施转变成粮农持续增收的长效保障机制,并从立法上加以固定下来。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对由按地补变成种粮直补。因为有的田地不一定种粮,可能种其他经济作物。对种粮直补,可以把直补的钱真正用于粮食安全上。

第二,由对种粮田数直补,变为按向国家出售商品粮数直补。粮食安全关键是国家掌握足够的商品粮源,如果按种粮亩数计算就会出现平均主义,对出售商品粮多的农民就是一个伤害,影响其种粮积极性。

第三,对购买农机补贴一定要与种粮挂钩。因为有些人买回农机后不一定用于粮食生产上,可以从事其它商业性经营。

第四,由对粮农直补的固定标准,为随市场变化的动态标准。劳动力价格、化肥等农资价格,市场粮食价格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对粮农直补标准不搞固定标准,应根据市场变化每年确定一次。

第五,结合订单收粮,实行价外补贴。

(三)坚持科技兴粮战略,构建粮农增收支撑体系。

第一,提高种粮农民科技素质,普及科学种田知识,提高粮食单产。农民种粮收入高低,取决于单产的多少。而粮食单产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十多年来,我国粮食单产不断上升,除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外,科技进步是关键。如育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尤其是杂交水稻的推广,使稻谷单产从400公斤提高到550-600公斤,育成的超级稻试验田还长出单产900公斤高产粮;同时,田间管理技术的改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区域管理和环境保护技术进步,科学施肥等应用,加速了主要粮品的更新换代,对粮食单产和总产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科技进步已成为粮农增收的新亮点。实施水稻田养鸭、养螃蟹,综合效益每亩达1200-1500元,比单一水稻每亩增收700多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亩可节省用肥30-50元,每亩稻麦增产5%-10%。

第二,开展综合利用,向科技进步要效益。近年来,各地利用科技进步,将粮食副产品进行开发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如利用稻谷加工后的糠壳进行发电;利用稻秆气化发展沼气,经过发酵沼渣制成优质的有机肥;将麦稻秆打压成轻型环保建材,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节约了大量的土地。利用科技培育出优质稻米品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优质大米价格每公斤10-30元还供不应求,比普通大米价格高出了3-9倍。

粮食安全的认识篇4

再明确地说:中国粮食从根本上看,有传统根基和现代实力,若无战略性失误,一般说不会发生致命危机,中国能自己养活自己。另一方面,中国粮食要从数千年饥荒危机概念中走出来,树立全新的现代粮食安全观,从根本上提高粮食问题的科学认识,与时俱进地吸纳世界粮食安全最新理念,分享人类食物安全文化的精神食粮。现就这两统一观点分而论之。

一、中国粮食不存在根本性危机

最根本认识在中国本是农业大国,又有重粮的历史传统;而现代中国农业更有巨大的生产力,能满足粮食和食品需求;未来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也完全立足粮食安全,重粮的国策根深蒂固。在当前国内外高度警觉的粮食安全形势下,很需要论明中国粮食不存在根本危机的观点,以免除国内不必要的惊慌心态和悲观情绪;对外则可消除“谁来养活中国”之类的老调重弹。关于不存在根本性危机的道理本文不作细论,仅列几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依据。

1、绵延近万年的农业历史证明,中国确为持续性农粮大国。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主要农区,农业没有出现过长期中断以致永久弃荒的历史现象。古代灾荒战乱不绝于史,农业却始终能维系和保障本民族生存繁衍。中国没有依靠陆地战争或海上盗夺掠取别国粮食的历史,中原政权对周边地区战争总是以自耗粮食为代价。有位农史学家说得好:中国农业象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砍伤一枝会发出更多的新枝;历次战争虽然破坏了农业,破坏了的农业会饿死战争,农业又从而自我复活复兴。中国粮食的根本,就是立足在这样的农业历史传统基础之上。

2、中国有辉煌的农粮历史,重农重粮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民以食为天”当为最经典的表达。民间百姓也自有精辟概括:“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可谓无师自通的平民哲学思想。关于粮食与政治重大关系,《汉书・食货志》和《齐民要术・序》中有“食为政首”的政论,把粮食提升到最大的第一位的政治。有这多高明的重粮思想,本民族就不会出现粮食认识上的错误。

3、中国会不会发生粮食危机问题?解放60多年间,不知多少次呼喊粮食要出问题,要闹饥荒了!事实是除了19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外,中国从来没出现过饿死人的危机,老喊“狼来了”大可不必。多年来也常还会听到说国库粮食快空了,国家没有多少存粮的紧张舆论。甚或一些知名人士也常说这样的话,致使总理不得不出来证实,库存率仍接近40%,远高于18%的国际储备标准。

4、中国基本粮情的判断,有两对大数足以说明问题。每年总产量长期稳定在九千亿斤以上,且已基本上进入万亿斤时代,完全可以满足95%的自给。另一对数字:13亿人口占世界总数1/5;而粮食年总产近5亿吨,在世界平常年景所占比例接近1/4。五分之一的人,有四分之一的粮,何言危机不能自养?

5、粮食是安天下的可食之物,历代政权从来不敢在粮食问题上冒任何风险。执政者重粮的心态,主席讲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当今粮政的境界更高,更加警觉清醒;抓粮的意识、思路、举措,更加自觉、务实、强力。各级政府总是把米袋子和菜篮子紧紧抓在手中,举国上下共同的心态就是不怕一万,“但怕万一”。正像主席强调的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松;总理告诫的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6、如今农业已完全定位在粮食和食物保障的战略目的上了。每年一号文件总是以首言粮食为要政,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农业基础地位不容动摇。重粮的政策空前优惠,保粮的措施切实有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摆脱几十年的困扰,大步迈进国内外市场,大增粮食生产活力。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水利设施、科学技术,及整个农业生产体系得到根本改善,从而把粮食生产的综合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即使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未来中国粮食也是不存在根本性的危机问题。

总而言之,有万年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手中有万亿斤粮食,又有“但怕万一”的思想。中国粮食有这“三个万”作保,就可从根本上化除危机。

二、从根本上树立现代粮食安全观念

现代粮食安全概念,形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涵非常丰富。其概念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关照整个人类群体。其中包括整个食物概念,且有与时俱新的标准,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再加经济社会相关背景因素,构成庞大复杂的结构体系,与我们传统重粮观念和方略是不可同年而语了。近20年间我们虽逐渐步入国际粮食安全大局之中,但在国民层面对其理念、制度、规则还缺乏深入理解,国家在接轨、应对、运作中还未达于得心应手,究其根源还在对现代粮食安全观念缺乏根本认识。这里仅提出解决观念问题的思路,

1、首先要全面更新传统粮食安全观。

我国古代粮食安全观念,主要局限粮食生产的生存保障能力。历史文献虽有灾、荒、饥、馑等程度差别,但共同的史实是都有大量人口死亡的记载。这种古老的粮食灾荒观念,在上世纪60年代最后一次重现后,至今仍有令人心有余悸的影响。在计划经济年代粮食长期短缺的条件下,人们因饥饿对粮食安全又普遍形成温饱观念,只要吃饱就不存在粮食问题了。直到80年代后期以来,在频繁的粮食购销制度改革中,国民才有了粮食流通领域的安全概念。总之我国民众粮食观念,长期停留在最低安全状态。虽然国际粮食安全并不排斥消除死亡饥饿目标,此类现象仍严重存在非洲等不发达地区;但中国粮食安全境界却不能停留在这等水平,主导性的观念当紧随世界粮食安全主流常变常新。

2、把握现代粮食安全的本质

粮食安全毕竟是一个方兴概念,其内涵外延尚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建立现代粮食安全观念一定要抓其本质。现代粮食安全表现为一种状态,是物质生产状态,是经济关系状态,是社会活动状态,也是人的生存生活状态。从形式看它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相对危机而言的、安全与不安全之间的关系,所追求的是以安全为主的相对稳定平衡状态。从状态分析中认识粮食安全的科学范畴,正在于安与不安之间。由此出发就可认识其本质属性、基本特点、理论方法等,形成现代粮食安全科学体系。在科学理论指导之下,就可以建立粮食安全工程的整体结构和运作系统,最终完善成现代粮食安全学科,列身于现代科学体系,用以指导粮食安全教育、研究和实际工作。

3、明确现代粮食安全的丰富内涵

现代粮食安全观确立的难点,在其丰富的内涵令人难得要领,可以先抓基本方面内容:第一,粮食安全主体是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他们都可划分若干层次认识,但供给主体以国家为中心,需求主体以家庭个人为中心都是确定无疑的。第二,粮食安全核心层次在国家粮食安全,即国家满足粮食需要及抵御粮食不测的能力,决

定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水平。第三,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包括粮食生产、流通、仓储、管理、价格、外贸状况,以及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等;同时还关乎土地和水利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人口增长等可持续发展因素。第四,家庭个人粮食安全内涵:包括所有人、任何时候、无论物质或经济的获取手段等前提。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粮食量、粮食供给渠道安全保障、富有科学而平衡的营养、基本膳食生活和健康食物喜好等等。第五,现代粮食安全状态是在国际社会形成发展的,有全球范围的制度背景和共识共守的规范、规则、规定等,构成现代粮食安全的国际组织的主导体系。

4、树立动态发展的粮食安全观

国际现代粮食安全近40年来,其核心价值和主旨目标,一直处于不断的刷新升级状态。从最初生存和健康的基本宗旨,到家庭个人粮食安全的概念革新,再到《开罗宣言》全面的含义表述,再到营养安全的倡导和承诺,直至全球粮食安全的公平合理原则,以及对经济社会综合因素的新要求等,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国际社会不断营造的这种积极进取的新理念,是现代粮食安全状态的基本特征,我们要从根本上接受和树立动态的发展的粮食安全观。

5、创新符合国情实际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观

然而还必须看到国际粮食安全制度、规则及标准,与我们基本国情、粮情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国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可与发展中国家不得温饱的粮食安全状态相提并论。另外还有占世界人口22%这一极其特殊的人口国情,所以绝不能完全依照世界粮食安全的模式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当今所处的粮情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制度和运作体系。中国特色粮食安全制度最鲜明特点:一是粮食高度自给而绝不依赖外部的原则,因为如此数量的人口大国外粮是养活不起的;二是充分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举国办大事的优势和经验,从制度、方略、措施上建立起万无一失的粮食安全堡垒。

三、两种外论――略议布朗“谁养中国”与恩道尔“粮食危机”

在世界粮食安全理念布道中国的二十多年间,有两个外国学者的论道反响最为普遍、激烈而有趣。199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朗题为《谁来养活中国》专论,2008年旅德美籍地缘政治学家恩道尔专著《粮食危机》,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粮食安全都有警言意义。本文观点有些就是在对两论褒贬不一的舆论中,反复抽绎折中形成的,附带谈两点认识。

第一点,这两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针对中国粮食问题放言高论的,观点非常鲜明,因而其偏颇之处也非常显然。例如布朗关于中国粮食供求矛盾的僵硬分析,极其悲观的推理过程,轻率得出中国将加剧第三世界的贫困动乱、世界生态危机、剥夺人类生存权等等。如此牵强逻辑,充分表明了其立论的脆弱。思道尔论道的西方经济大国和跨国粮食公司的阴谋三步骤,更是基调偏激,漏洞百出;虽说是心向第三世界穷弱之国,亦令人不可尽信了。

但是现在看来,无论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声,两论也不乏善意的醒世预警之义,对国人树立现代粮食安全观不无促进作用。泱泱大国不必苛求两位外国思想家,要充分理解他们纯科学的立场和学术风格。中国粮食安全是中国问题,也关乎世界粮食安全。中国学者身在其中,有充分的条件获得真知灼见;但是在开放的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只有兼听外论才可能取得全面科学认识。

第二点,两论能轰动一时,其学术思想和传道手法值得分析。恩道尔号为地缘大师,地缘政治学是以国家和地区关系出发,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秩序等问题;论证注重历史和当代人物或集团的密谋策划,以特别另类地眼光剖析各种国际现象。《粮食危机》公开声明,其旨在揭露某些大国巧妙而隐蔽控制粮食供给的阴谋。布朗虽非阴谋论者,《谁来养活中国》从命题到论证却充满危言惊世语气,副标题就是“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显然是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挑战,或者说是对国民心理状态的挑战,更是对中国粮食问题研究家们的挑战。现在事过境迁,当我们大度坦然地或把“爱给中国挑刺者”聘为名誉教授,或把“轮椅上宾”簇拥到讲坛使其观点不胫而走;但自己也不妨稍事冷静,反观一下两位警世危言者布道的方法。

粮食安全的认识篇5

据报道,200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0570亿斤,是40年来第一次实现粮食总产连续5年增加。连续5年增产,似乎使国人有理由对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有个乐观而明朗的态度。但是,应该看到,危机的引发因素都还存在,对这些因素的关注,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农业功能的单一化

农业是提供食物的部门,但又不仅仅是提供食物的部门。除了提供食物这一生产功能之外,农业至少还有生态、生活、就业、文化教育、稳定国家和社会运行等多种功能。如果仅仅把农业理解为一个产业部门,就不可避免地片面强调其产业功能,从而损坏了其他功能的发挥。

当前,本应是多功能的农业,被单一化地作为产业部门,就不得不走上与二、三产业同台打擂的道路,从而导致了农民成为弱者,农村成为弱势,农业成为弱质。

从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看,农业同样处于天然的劣势。

首先,从需求来看。人们对工业品的消费能力,本质上来讲可以无限的扩张。但每个人在农业需求方面的扩张能力十分有限。农业相对于工业品和服务业,在消费需求这个微观基础上存在巨大差异。而且,食物是供人类食用的,人类的再生产周期很长,且具有黏性,在短时间内难以出现人炸性的增长,这决定了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在短期内难有大幅度的增加。

其次,从供给上讲,农业是唯一一个人与自然相交换的部门。自然力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们在农作上投入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对农产品产出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而且短期内也难有大的突破。农业的自然依赖性,更表现为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周期,几乎不可能压缩,其流动性远远无法和工业品、服务品、投资品等相比。所以,从现象看,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基本上不可能高过二、三产业。这自然满足不了资本流动性获利的追求,由此,资本不会自动向农业集中。

当多数国家农产品已经进入过剩经济状态的时候,不仅是资本更加不愿意进入农业,连劳动力也不愿意过多地进入农业了。劳动力的闲置,不仅是生产能力的闲置,同样也是消费能力的闲置。这使得所有处于生产过剩状态下的劳动者,都面临着劳动中断和消费中断的威胁,无法和资本所有者形成对等的谈判。于是,二者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所以,要解决农业问题,首先要认识农业的多功能性。起码要认识到,农业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城市的生态系统基本上是不可持续的,必须靠农村提供清洁的水、空气和阳光,提供食物和原材料,并消化其形形的有形无形垃圾,才能维持下去。城市对于乡村,是一个绝对依存的系统。

还要认识到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农民就业功能、农村社会活动和农民生计维持功能。从宏观上讲,农业还有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功能。此外,还有医疗功能。如欧洲兴起了社会农业,利用农业治疗城市的现代病。比如说抑郁。在欧洲,有大量的城市人口患上抑郁症等现代病,他们可以被安排到社会农场,在里面干一些简单的农活,和牲畜接触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疗法,他们的状况就好转起来。

农业补贴的必然性

实际上,仅就其产品而言,农业不仅是一个产业性的生产部门,而且是一个提供全社会生存必需品的公共部门。农产品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私人物品,不应该仅仅由市场来提供。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曾经有人批驳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但是,由于农业本身经营的特征,已经决定了有条件应付市场失灵的发达国家,必然要进行高补贴,中国也必然要走向补贴,甚至高补贴。

中国自2004年起,就转换了农业工作思路,开始从汲取农业走向补贴农业。2008年底,在粮食价格面临下行风险的情况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努力稳住农产品市场价格,同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2009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都要继续增加。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所以,中国一直以来,都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大补贴力度。种种措施,已经反证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压力,十分巨大。

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

中国农业自1996年以后,开始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粮食价格明显下跌,谷贱伤农的情况普遍发生。当这种现象连年持续时,农民弃耕、抛荒或转作其他作物生产的意愿开始形成并增强。在中国,这种状况发生在1998-2004年。

当农民种粮意愿普遍下降,而一国粮食需求却无法缩减,反而伴随收入上升,而进行营养升级时,肉禽蛋奶生产的间接用粮大量上升。国家的粮食安全,促使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或者是行政命令,或者是最低收购价托市,或者是大量提高种粮补贴,提升农民种粮意愿。

而在财力不足和意识不够的粮食市场紧平衡国家,政策调整的代价,往往由农民和市民承担。要么是谷贱伤农,要么是米贵伤民。

已经维持了多年粮食紧平衡的中国,大体上处在这样一种状态。进入21世纪以来的全球粮食供求状况,大体也处在这样的状态。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粮食属性的认知,出现了单一化的趋势。这与农业基本功能的单一化趋势,是相伴而生的。在农业产业化的主流趋势下,只有生产功能被强调。同样,在粮食市场化的主流驱使下,只有私人物品属性被强调。由此带来巨大的认知偏差,潜伏了巨大的隐患。因此,粮食属性亟待认知。

粮食至少具备三种社会属性:

首先,粮食是生存必需品,而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生存必需品是最重要的社会属性,其他属性都建立在这一属性的基础之上。

粮食的第二个社会属性,是战略品。人类分邦列国之后,粮食就由于其生存必需品的第一属性,衍生出其作为战略品的第二属性。需要注意的是,粮食的第二属性不能超越第一属性,如若不然,就会使得国家丧失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国家粮食。

粮食的第三个社会属性,是国家公共物品。一个国家如果缺上一天甚至一顿的粮食,就会引发恐慌。一旦面临抢购风潮,中国的粮食体系就会暂时性的坍塌,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马上受到严重威胁。因为中国的粮食体系处于紧平衡状态。所以,中国农民在提供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上扮演的角色,是“不带枪的士兵,不领饷的警察”。没有他们,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但遗憾的是,这一点并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除此之外,粮食还有三个经济属性。

第一,准自然品。粮食虽然不像空气、阳光、水那样,可以自由取用,但给它支付的费用很低。粮食的生产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交换,自然因素居于主导地位的过程。在消费过程中,粮食也是唯一一个具有生存必需品属性的、人类参与制造过程的产品。所以,粮食是一种准自然品。

第二,准私人物品。从微观角度看,一个人的粮食消费,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粮食具有明显的私人物品属性。

粮食的第三种经济属性,即粮食消费具有明显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事实上,除了粮食以外,还没有哪种产品具有数量安全(粮食安全)、质量安全(食品安全)、国家的(粮食)这三项国家安全职能。

粮食的多功能性不仅在于此。若再详细论述,粮食消费还具有信任品等属性。信任品指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之后,对食品给自己带来的健康等长期影响部分,仍然无法了解。就信任品属性而言,如果市场彻底失灵,政府干预也难以做到真正有效。必须借助诚实生产、诚实加工与健康消费,才能保证。这需要社会、制度、文化、信仰等结构的健全,才能提供支撑。

不幸的是,我们的粮食,现在只有一种属性获得广泛认可,那就是私人物品属性。对于这一属性的过分强调,和对其他属性的忽视,是爆发粮食危机、食品危机和其他问题的基本原因。

食物体系的不平衡性

当粮食仅仅被当作经济物品里的私人物品,农业仅仅被当作产业部门时,粮食和农业是必然倾败的。而食物体系的四个主角,以及组织的极度不对称性,则带来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

在粮食处于短缺状态时,人们虽然每天都要消费大量农产品,但其意见不会被重视。原因是粮食短缺条件下,食物体系是一个纯卖方市场,人们拿着钱,都不一定能买到食物。此时,食物体系里只有两个主角――生产者和销售者,销售者是要讨好生产者的,所以某种程度上,他要与生产者结成一种联盟。这种讨好的方式,要么是支付一个合理的价格,提供好一点的服务,要么是配合一些重农主义的文化表达。

此时,食物体系的市场力量,大体是平衡的。在人类几千年的食物短缺时代,都是如此。

一旦出现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过剩,第三个主角――消费者就出场了。销售者(已经转化为中间商)很快认识到,此时稀缺的,不是生产能力,而是消费能力。所以,他们开始转向消费者。此时,生产者就慢慢地被弃之一旁了。中间商也常常用消费者的需要,来要挟生产者。

正是这种组织的极度不对称,使得中间商对上压,对下欺,不断扩充自己的利益边界。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中间商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在两端力量弱小、中间力量独大的食物体系不平衡的条件下,第四个主角――政府出场了。政府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力量,如果它能够站在生产者或者是消费者一边,与中间商形成一个抗衡,食物体系就平衡了。但是,政府却很难自觉地站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一边。因为政府的政策目标和官员的私人目标,常常是与中间商相一致。因而,政府的出现,常常加剧这一不平衡。

由上分析,我们不可能期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市场制造了这一问题,但没有能力解决。我们可以期待政府在加大农业补贴上,起到一定作用,但这只能保证数量安全(即粮食安全),却远远不足以保证质量安全(即食品安全)。

所以,打破食物体系的不均衡性,需要政府行使其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企业家行使社会责任,生产者来履行社会承诺。但是,这远远不够。必须提倡消费者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赋权,才能进一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的认识篇6

为了认真做好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按照国粮展[2012]63和川粮办[2012]35号及成粮储发[2012]70号《关于在粮食行业安全生产领域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文件通知精神要求,及时向各个单位作了传达和安排部署,并对全系统集中开展了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工作。由局领导带队,全面深入到下属各个储粮库点及粮油加工厂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组织情况。

1、提高思想认识。对这次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执法专项行动,普洱市粮食局高度重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普洱市粮食局认为,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执法专项行动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粮食流通工作而言,也是如此,必须提高思想认识,积极主动,抓紧抓好,扎实开展工作。结合粮食流通工作的实际,通过粮食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执法专项行动,促进科学发展,安全生产。深入开展以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为主题的“安全生产年”活动,以“防大隐患、防大事故”为目标,坚决依法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秩序。通过“打非治违”执法专项行动使非法违法行为基本得到根治,防范和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的能力明显增强,违规违章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事故总量明显下降,政府和部门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行业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严格落实,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秩序明显改善,从而更好地促进粮食流通,更好地为全市经济发展服务,为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实施“13111”工程,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保障粮食供应。

2、成立工作机构。接市政府和省粮食局文件通知后,普洱市粮食局高度重视,及时研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将工作具体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人,由流通与科技发展科具体承担这项工作。

3、制定工作方案。为与全省、全市统一行动,认真开展并做好“打非治违”工作,普洱市粮食局根据市政府和省粮食局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迅速制定下发了《普洱市粮食局关于开展粮食流通领域“打非治违”专项工作的通知》(普粮发展[2012]47号)、《普洱市粮食局粮食流通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普粮发展[2012]49号),对全市粮食行业“打非治违”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和布署。要求各县(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周密安排,做好工作。全市统一行动,工作从5月份开始,分四个阶段进行,即:5月份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企业开展自纠自查,6-7月联合执法、集中整治,8月份全面检查、重点抽查,9月份督查总结、巩固提高。

为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市局要求各县(区)、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执法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在全省粮食流通行业安全生产领域认真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通知》两个文件,提高对“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打非治违”作为当前粮食流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工作开展情况。

普洱市粮食流通领域“打非治违”专项治理工作按照既定的工作方案顺利实施:

1、各县(区)、各单位都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责任,制定了工作方案,并按照市局的统一布置,迅速开展了工作。

2、各县(区)、各单位都能够按照要求,结合粮食流通工作的特点,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开展工作。一是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市政府和省粮食局有关粮食流通领域“打非治违”专项治理工作的文件精神,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到粮食流通领域“打非治违”专项治理工作中,认真做好每个环节工作,努力完成好各个阶段工作任务;二是采取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电视新闻报道等不同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三是深入非国有粮食经营户开展面对面宣传和检查工作;四是国有粮食企业自觉做好自纠自查,以粮食流通领域“打非治违”专项治理工作为契机,排查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3、市、县两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适时开展抽查、督查,促进工作。在企业自纠自查的基础上,县级粮食主管部门根据情况,组织开展了抽查、督查,市粮食局也于8月13-15日,由分管领导带队,两位职能科室的科长参加,组织工作小组,到镇沅、墨江两县进行督查。通过抽查、督查,指导企业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督促企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促进企业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

三、工作实效。

通过市县(区)的共同努力,普洱市粮食流通领域“打非治违”专项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如期完成各阶段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这次粮食流通领域“打非治违”专项治理工作中,普洱市粮食系统共计参加人次243人/次,出动车辆66辆/次,上街、入户宣传46人/次,发放宣传单6682份,电视新闻报道4次,检查企业及经营户73户/次。通过努力做好各阶段的工作,全市粮食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取得了应有的实效。

1、通过检查,至8月底止,排查安全生产隐患6项,已整改5项,待整改1项;共检查出违章违规行为30项,已整改17项,待整改13项。

2、通过开展“打非治违”工作,发现并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和职工强化和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促进企业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对企业和职工的素质也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各县(区)在工作报告中都提到,通过这次专项治理行动,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不足,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到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表示将建立长效机制,始终如一抓好安全生产,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个别地方对这次“打非治违”专项治理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开展不扎实,反映出部门和个别领导安全生产这根弦绷得不紧,工作敷衍了事,必须坚决预予纠正。

2、检查中没有发现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但国有粮食企业粮仓陈旧,仓储设施落后,非国有粮食经营户生产经营条件简陋,客观上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困难,违章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3、国有粮食企业在安全生产意识、规章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操作等方面,做得较好,非国有粮食企业和经营户的问题较多,情况不容乐观,整改难度也较大。

五、今后工作意见。

1、继续做好后续整改和巩固提高工作,运用好工作成果,对工作中排查出来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要跟踪问责,抓紧整改,使工作善始善终。

2、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强化守法经营思想,督促企业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安全生产常态化,工作制度化。

粮食安全的认识篇7

一、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现状

(一)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状况

2008年,按照国务院、省州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关文件要求,在县委、政府领导下完成了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任务,实现了职工身份全员置换,妥善解决(移交)企业退休及供养人员,并在改革原粮食收储企业的基础上,剥离部分资产,重新组建×××个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使长期以来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所背负的“三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企业按公司法的要求,轻装上阵,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007年11末,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资产总额从改革前的×××万元增为改革后的×××万元,企业负债从改革前的×××万元减为改革后的×××万元,所有者权益从-×××万元增为×××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从×××万元降为×××万元,在改革过程中处置了部分资产,筹集了×××万元的改革成本。在改革中,在职人员从×××人降为×××人,退休及供养人员按时移交社保,极大地减轻了新企业的负担。

2008年末,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效果明显,从改革前亏损×××万元变为盈利×××万元,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但是,改革并不意味着“一改就灵”,也不可能一改革就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改革后新公司的组建,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面对国际国内的粮食形势和国有粮食企业所肩负的责任来看,还需要深入调研、分析,找准制约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障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企业的规范运行和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显著提升,才能真正使国有粮食企业实现良好发展,才能真正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和更好地完成相关职能任务,实现改革发展的目标。

(二)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按照国务院〔2006〕6号文件及粮食安全现实需要,每个县市必须保留一户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要求,由于我县属于粮食产销平衡区,国有粮食企业长期以来都处于规模小、实力弱的状况,如此带来了新的国有粮食企业竞争力弱的问题,在主导粮食市场和发挥主渠道作用上显得十分乏力。

××随着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有粮食企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到2008年,全县粮食经营、加工企业达×××户(已办证户数),全社会购进原粮11584吨,其中,非国有粮食企业购进7123吨,占××5%;全社会销售粮食10644吨,其中,非国有粮食企业销售7204吨占×××。可以看出,非国有粮食企业在全县粮食经营上,其购销量已接近全县粮食购销总量的×××,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果在改革的基础上不认真谋划发展,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企业经营将会重新走上亏损的道路,形成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重大影响。

××由于受长期粮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县国有粮食企业人员及其管理者在认识上、管理上、观念上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在认识方面存在认识滞后的问题,即还未认识到粮食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2007年以来,由于诸多因素(世界粮食总库存下降;消费量增加,产需缺口增大;生物燃料替代品大量消耗玉米等)的影响,导致国际粮价大幅攀升,×××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从国内情况看,由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工作,逐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和补贴,形成了我国连续多年粮食丰收,在国际粮食危机发生后,中国粮食处于价格稳定,市场平稳的良好情况,但是,随着农民种粮成本上升,粮食消费量日愈增长,我国的粮食产销将长时期处于紧平衡的状况,粮食部门肩负着的责任将日愈增大。其次,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企业,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发挥企业主动性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认识和观念上,通过改革,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观念得到了较大转变(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员工的企业意识得到了较大转变)。但还有一部分职工还是墨守陈规,存在职工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经营效果较差的问题,新的国有粮食储备企业之间存在着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差,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2008年我县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改革、实现了盈利,扭转了严重亏损的局面,但由于受体制、政策、认识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难于大幅提升的情况,企业满足于搞好储备,增加储备量,在商品粮经营上表现出怕担风险、缩手缩脚的状况,企业经营始终未能得到突破;也表现出企业管理者对市场认识不清、判断不准、措施不力,抓不住机遇的弱点,甚至在一年当中几乎没有开展商品粮经营活动,导致企业生存发展十分艰难。

××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创新能力弱。新企业组建后,其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与改革前的国有粮食企业运作方式不同,许多管理运作方式都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就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科学的问题,如在激励政策上,存在考核指标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影响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一方面存在公司领导班子怕承担经营风险,缩手缩脚的问题,影响了企业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又存在公司市场调查研究和管理企业不足的问题,造成企业在经营中出现风险。同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在对粮食工作形势认识不高,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预测不准,抓市场机遇的能力弱,导致企业在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中的优势无法发挥,主导当地粮食市场能力弱。

××发挥行业优势,抓政策性业务的能力还不强,办法不多。国有粮食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政策性业务和服务粮农、服务消费者的责任,但由于重视不够,在全力做好民政救灾、农村低保、军供粮等方面的工作上还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认真汇报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还不够,与部门协商、沟通不足,军供粮供应点工作不到位,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

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差距;在履行国有粮食企业的社会职责上有差距;在服务粮农、服务消费者、服务部队的工作上有差距;在确保我县粮食安全、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上有差距。

二、搞好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对策

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县必须保留一户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规定,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为巩固粮食安全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也就使得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其它国企改革有所不同,赋予了国有粮食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粮食产销平衡区,做好国有粮食企业工作,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千方百计抓好,确保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更好地发挥,为粮食安全工作打好基础。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定做好粮食企业工作的信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加强领导,为搞好粮食工作创造了条件,所以,我县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充分认识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搞好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搞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三牢记,五争先”和“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主题,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调研、分析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工作,找准切入点,找准阻碍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问题和症结,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方式,全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发展,逐步改变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状况,真正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

(二)明确任务,转变观念,履行职能。国有粮食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各级储备粮管理,按地方政府要求进行救灾、低保、军供等粮食供应,以及开展自主经营业务,并通过经营活动主导粮食市场,稳定市场粮价等,具有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任务和职能,所以,董事会和企业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充分认识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认清肩负的责任,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教育引导,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和守摊子的思想,以粮食事业长期以来的典型实例教育干部职工,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树立与企业发展共命运的思想,爱岗敬业,不断创造企业辉煌。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干部职工在企业改革后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有了很大变化,如上班时间延长了没有怨言,主动加班加点,过去小工做的工作,现在干部职工主动承担。干部职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在粮食收购、调入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例。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职工认识和观念还未得到根本转变,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主动性没有发挥。针对这种情况,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董事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转变观念,审视度势,因地制宜,强化管理,创新管理,真正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处理好“两个关系”,创新管理。由于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特殊性,按公司法要求,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和新的国有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董事会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这就决定了在企业管理中可能出现较多的问题。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董事会、监事会、企业之间,董事长、监事、经理之间”的关系,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办事,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避免“董事长大包大揽,公司经理成为打工人员”的问题,避免“董事会放任不管,公司经营风险以日剧增”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维护良好的管理、监督、经营的关系,加强纪律监督,避免董事长、经理少犯或不犯错误,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损失。在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企业管理,不断探索国有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新的管理和营运方式,使企业真正获得发展。

(四)以经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抢机遇,抓重点,增效益。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增长的效益和不断增强的竞争力之上,新的国有粮食企业要在管好各级储备粮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经营业务,不断增加经营量,不断创造更高的效益,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一要树立发展的理念,要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作为己任,千方百计拓展业务,创新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二要依托市场,搜集大量信息,紧紧围绕市场的价格变化趋势,认真分析、预测,作出准确判断,提出经营的目标,同时,要加强与州内外,省内外粮食行业的交往与联系,增加经营合作业务。三要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粮食部门的经营季节性强,粮食交易分散零星。要针对市场的变化,抢抓市场信息,抢抓市场价格波动中粮食收购和销售的最佳时机,不失时机地做好粮食经营;要针对粮食交易季节性强,最佳时机较短暂的特点,集中力量抢抓粮源,只有真正掌握了粮源才能真正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特别是在近年来,粮源十分紧张和周边地州都往楚雄州抢粮源的情况下,抢抓粮源显得特别重要。同时,要针对农民卖粮分散的特点,及时布点,并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加快粮食收购进度,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收购任务。要认真把握粮食销售的最佳时机,及时组织粮食销售,实现粮食经营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促进制度创新。要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的管理、经营和激励机制,不断探索,创新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真正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体现制度下的公平正义,使企业真正步入良性发展。要克服人为因素破坏制度的弊端或有制度不执行,朝令夕改的做法,真正体现企业规范运行。要不断探索干部职工激励机制,把企业效益和职工利益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增加职工收入,体现多劳者多得,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要改变目前企业制定制度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真正使激励机制成为调动积极性的动力,成为激励创业、激励发展的动力。

粮食安全的认识篇8

一、加强学习,扎实有效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县粮食局紧紧围绕“打牢科学发展基础,建设人民满意队伍,提升‘三个核心’指标,构建富裕和谐××”的目标要求在全局上下开展一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确保此项活动顺利进行,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xx论科学发展》及《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以及各级领导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强化学习,广大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增强了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完成县委学习办在规定时间内的动作,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认真贯彻市委、县委核桃产业“三率”建设工作,积极安排领导干部进驻勐库镇那赛村开展核桃“三率”建设“大会战”,先后投入资金xxx元,加强对扶贫挂钩村核桃种植的管护工作,完成核桃管护涂白xxx亩,新挖xxx亩。为挂钩村协调物资水泥xx吨,积极筹措资金x万多元对单位年久失修的瓦屋面进行了翻修。撰写了x篇专题调研报告,完成各种表册的上报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县粮食局广泛征求意见,找准突出问题,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群众提,当面问,多方求,对比找”等方式,找准了本单位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县委提出的目标要求汇总分析,认真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原因,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改进方向,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县粮食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成为了一段时间指导本单位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认真履行职能,加强粮食行政管理,全力做好粮食工作

(一)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抓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

根据国务院、省、市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县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于3月5日至4月4日,由县粮食局牵头,会同发改、财政、监察、审计、质监、发行等相关单位,对全县粮食收储企业进行全面的开展清仓查库活动,共查站点3个,17个货位。经检查,企业帐面库存原粮xxx吨,其中稻谷xx吨,玉米xx吨。经实地打方计量检查计算数为xxx吨(其中:稻谷xxx吨,玉米xxx吨)。保管帐数与检查计算数相差x吨,差率0.17,(其中:分品种稻谷差率0.26,玉米差率0.1)。按照保管账数量与检查计算数差率小于±3的额定规定,认定为账实相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账实相符;实物账与统计表、会计账、银行库存台账数据相符一致,做到帐实相符、帐帐相符;储备粮轮换任务高效完成,验收合格;库存粮食粮情基本稳定,安全;收购资金使用合理,库贷值为106;各种补贴资金均按时到位。清仓查库工作中个别库点粮食保管账卡有待健全和完善,督促企业2天内进行整改;所用计量容器经质监部门检测不合格的重新进行制作。对不规则粮食货位重新进行形态整理,使之达到规范化要求,确保丈量精确度。

(二)突出宣传重点营造宣传氛围

5月,县粮食局结合实际,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好粮食流通行政执法宣传月活动,把宣传月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提高对宣传月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把思想统一到深化粮食流通改革,确保我县粮食安全的精神上来,为宣传月活动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其次是紧紧围绕“规范粮食流通管理、确保粮食流通安全”的宣传主题,以五月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五周年纪念为契机,在粮食行业内部学习宣传上,重温《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提高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对我县粮食经营户、重点户进行入户入店面对面的座谈宣传,提高他们依法经营的意识。在社会面宣传上,利用街天组织人员深入到集贸市场、大米市场开展宣传活动,采取悬挂标语横幅,播放宣传光碟,设立咨询台,组织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500余份,“条例”小册子200余份,出动车辆2台次,人员15人次,投入资金xxx余元.并通过广电、报社等媒体帮助宣传,营造氛围,使宣传月活动不走过场,不走形式。通过宣传使广大消费者和粮食经营者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法制意识,提高了粮食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强化粮食流通管理,规范粮食流通秩序打下了坚实基础。

9月,县粮食局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xx年粮食流通监督大检查活动月实施方案的通知》(双政办发xx117号)文件,会同发改局、财政局、卫生局、工商局、质监局,一行16人组成粮食执法队伍,按照方案要求,紧紧围绕“强化粮食流通市场兼管,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秩序,确保粮食流通安全”这个主题,深入勐勐、沙河、勐库、大文四个集贸市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转化企业、加工户、个体工商户,对粮食收购现场、经营场所、仓库设施、库存量、统计台帐、从业人员的各种证照、粮食质量、卫生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认真、严格的检查。

这次大检查活动自9月7日开始至9月25日结束,共检查四个市场,24户经营户,出动车辆16台次,执法人员80人次,投入经费xx万元,通过这次检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成效,在检查中,执法队伍严格按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程序进行,亮证执法,对问题比较突出的3户经营户发出了限期整改责令通知书,对1户长期来未从事经营活动且本人提出不再从事粮食收购的予以取消收购资格,取缔1户无证经营户,重新办理了1户粮食经营户,通过这次检查,进一步强化了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加大了粮食执法宣传力度,增强和营造了依法管粮和依法经营的社会氛围,为维护和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粮经种植结构调本文来源研和粮食安全评价工作

根据《临沧市粮食局关于组织开展粮经种植结构调整情况调研的通知》(临粮发xx3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组织精干力量,会同县农业局有关人员,本着摸清我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更好的为政府在强化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方面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更好地促进我县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深入全县乡、镇重点农户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为政府在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相关数据和建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为全面掌握我县粮食供需平衡情况,年初由粮食局牵头对全县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范围覆盖全县3个乡镇,调查达90﹪以上。调查方法采取山、坝区农户好、中、差;城镇居民分为在职、退休、失业等类型家庭进行调查。经调查,全县社会粮食供需平衡的总体情况是:全县xx年末库存xxxx吨,xx年粮食产量xxxx吨,xx年粮食供给量xxxx吨;粮食消费总量xxxx吨;销往县外xxxx吨。全县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存在品种的余缺调剂,特别需要调入的是优质大米,优质面粉面条。我县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时,将注重优质稻、优质小麦的推广种植;同时玉米优质品种的推广有潜力,因为我县的外销品种主要是玉米。

(四)真抓实干,发挥粮食收储企业主渠道作用。

县粮食局认真履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作用,指导、服务、协调、监督好国有粮食企业的各项工作,签定了县粮食局对收储公司的经营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县粮食收储公司积极做好粮食购销、储存工作,今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粮食的购销工作受到了一些冲击,但由于企业早安排早布置,在经营和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一是掌握粮源增加库存看准商机适时销售;二是联系老客户建立新客户批发零售兼营,扩大粮食销售;三是减少银行贷款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利息支出;四是加强内部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开支,由于采取以上措施,企业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增强,截至xx年12月15日,预计实现利润x万多元,预计收购粮食xxxx公斤,销售粮食xxxx公斤(其中稻谷xxxx公斤、玉米xxxx公斤,其他xxx公斤),库存粮食(混合粮)为xxxx公斤(含县级储备xxx万公斤)。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军粮供应管理暂行办法》,积极筹措和组织优质粮源,保障军粮供应。根据工作需要专门设置军人接待室,方便军人购粮,截止12月15日,供应军粮x万多公斤,确保了军队粮食需求,支援了军队正规化建设。

三、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年来,县粮食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第二纪工委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学习党的xx届四中全会、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年初与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党风廉政责任书开展工作,充实和完善了领导小组成员,制定了全年的工作计划,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全局整体工作之中,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统一落实,形成了党组书记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的廉政工作格局,在狠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领导干部起到了廉洁勤政的模范带头作用,抓班子带队伍,认真剖析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措施。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参加廉政警示教育,撰写心得体会,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认真履行粮食局班子承诺制度,加强“三力”建设和“四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严格请销假制度,打考勤制度,切实改变了过去干部职工上班不按时,工作不用心,纪律涣散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着力抓好档案星级达标工作

xx年,我局在县档案局的帮助指导下,根据《云南省党政机关档案室建设验收办法》和《云南省家庭档案建设验收办法》的要求,积极组织人员,按照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成立了星级档案室建设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综合档案室人员,建立健全了机关档案室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管理办法的收文处理、立卷归档、保管、保密、利用、查阅、鉴定、销毁等相关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规范管理,并依据这些材料,编写《××县粮食局星级档案室建设考评材料汇编》,经xx年11月20日县档案局评审领导小组评审验收,我局档案室建设在管理体制、设施设备、业务建设、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家庭档案等方面符合规范化要求,考评得分131.5分,荣获云南省机关档案室建设四星级标准。

五、认真抓好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年初县粮食局调整充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把该项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责任落实到户,共签订综治协议书16份,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6份。加强信访工作,不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多次深入基层,深入原大文粮管所解决实际问题,发现矛头及时化解,把问题控制在最基层。加强对承租户、住房户、来往人员的管理,切实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辖区内未出现“黄、赌、毒”和治安案件,为创建“平安单位”构建富裕和谐××打下了基础。

通过不懈努力,xx年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执法资金困难,执法力度还不够大;二是粮食流通法律法规宣传、培训还不到位,工作中缺乏创新;三是《条例》赋予的各相关部门对粮食流通监管工作认识不足,缺乏联动机制的专业队伍。四是固定粮情,粮经结构调查社会粮食安全评价等因客观条件制约,调查面窄,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彻底,难以为上级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认真研究和抓好以上问题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前题。

xx年工作计划和建议

xx年,县粮食局将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市粮食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一、加强监管,依法行政,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认真落实好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积极行使好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作用,组织和指导、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发挥好市场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入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基层、农村,严格按照市政府最低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坚持优质优价,以质论价,不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不抬级抬价,损害企业和国家利益。

一是要继续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我省的实施办法。切实履行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职责,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认真做好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审核工作,加强对我县24户取得收购资格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管,提高监管服务水平。以九月粮食流通监督大检查活动月为契机,认真组织开展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成品粮油市场检查,加大对涉粮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提高粮食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维护好市场秩序。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加强报告制度,做到每周一次及时准确上报粮油价格信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蔓延。

三是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要继续完善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对原粮卫生和粮食加工环境的监督检查,确保粮食收购、保管、出库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加强领导,加大对xx年粮经种植结构的调研工作力度

xx年,我县粮经种植结构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市局要求还相差一定距离。在新的一年里,应加大粮经种植结构的调研工作力度,领导亲自挂帅,更加深层次的摸清我县粮经种植比重,要以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找准工作突破口,以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在市粮食局的帮助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完成好xx年粮经种植结构调研,并通过调研,随时掌握粮经变化情况,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如实的反应给政府,为政府提供准确数据,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调整粮经种植结构,确保我县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开展固定粮情调查及市场价格调研工作

根据省、市有关固定粮情调查通知精神,结合实际,认真开展我县22户农户存量情况调查,并积极主动深入调查户了解检查粮食收支台帐登记,指导农户认真记录各项粮食收支情况,收集、整理和分析农户粮食存粮数据,认真填写调查表,及时向上级反映真实数据,提供科学决策。同时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测力度,每周对我县粮食价格及市场动态进行监测,对监测收集到的情况认真进行分析预测,做到每周一次及时准确上报粮油价格监测周报表,为市局及时的提供掌握市场粮食价格变动情况。

四、多措并举,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指导

要完善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目标责任考核。明确责任,抓好落实,通过考核,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效果。进一步完善购销网络,优化布局和结构。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切实加大企业资产盘活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夯实主渠道基础。要认真做好军粮供应工作,优化军供网点布局,加强军供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

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一是要按照省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要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要求和市委、县委的安排部署,以“打牢科学发展基础,建设人民满意队伍,提升“三个核心指标”,构建富裕和谐××”为主要内容,继续巩固和拓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提高认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总体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断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本领,确保学习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要认真抓好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面对粮食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现实情况,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要用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增加新本领、新技能,以适应现实的需要。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提高粮食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要根据粮食行业特点和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以良好的作风推动工作,全面完成好粮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

四是要严格贯彻执行省政府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推进落实好省政府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着力打造阳光政府,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行政权利的监督制约,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创新力。强化机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法治意识,进一步推动法制机关、服务机关、廉洁机关建设。

粮食安全的认识篇9

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实现了粮食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用世界不足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1%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但近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出现了连续下降的趋势,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凸显,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1、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总量需求增加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进入新世纪的前十年,我国仍处在人口增长高峰期,每年净增1300―1600万人,庞大的人口增长必然带来巨大的粮食消费,导致社会粮食总量需求增加。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2003年,我国粮食总的消费量为9725亿斤,当年总产量为8614亿斤,当年产需缺口1111亿斤。此外,我国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导致国内粮食需求特别是商品粮需求不断增长。

2、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生产形势日趋严峻

土地和水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据国家有关调查资料统计,至2003年,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从1998年的19.4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5年间共减少945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891万亩。200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14.91亿亩,比1998年的17.07亿亩减少2.16亿亩,平均每年减少4340万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省份的粮食播种面积。比粮食安全公认的警戒线16亿亩要少1.09亿亩。2003年的粮食总产量与上年同比减产527亿斤,比1998年的10246亿斤减少1632亿斤,平均每年减少326亿斤。2003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666.6斤,比1978年人均821斤少154.4斤。另外,由于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环保工作滞后,导致国内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土地沙化、酸雨侵蚀、水旱虫自然灾害频发,造成我国粮食单产也呈下降趋势。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合理解决,必将对21世纪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3、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

宏观调控是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但由于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配套、不到位,粮食管理体制不顺,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政府对粮食流通管理和安全形势的信息难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三老”(老人、老粮、老账)问题久拖不决,关系全国300多万国有粮食企业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粮食储备与粮食加工环节不配套,应付紧急情况下粮食安全突发事件的体系不完善,能力不强,存在着明显的安全隐患。加上一些交通不够畅通、粮食调运成本较高的山区和贫困地区的粮食供应网点不健全,粮食购销工作明显滞后,容易引发这些地区的不稳定。可以说,我国的粮食流通和安全形势正处在一个新旧体制交替的特殊过渡时期,国家防范粮食风险、确保粮食安全的责任不是减小了,而是增大了。

4、实施政策有偏差,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一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处理不好。受前几年粮价走低,种粮效益下降的影响,一些人片面地把调整农业结构与种植粮食对立起来,认为调整结构就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把不少高产稳产的良田转产为养殖业或种植经济作物,出现“家家户户都抓‘多’(多种经营),粮食生产走下坡”的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就调减了5000万亩左右。二是一些地方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过程中缺乏长远性和前瞻性,导致良田得不到合理利用。有的省甚至在2000年就提出全面禁止开荒,年内退耕275万亩,使得粮食播种面积出现较大幅度减少。三是农业税赋过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取多予少”,政府对农业间接补贴的多,直接补贴的少,我国又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征收农业税的国家,种粮农民税赋重。四是粮价偏低。农民种粮与种其他经济作物的效益差别较大,种粮积极性不高。比如部分农民以种果或种花为主的经济作物的效益就比种粮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他们觉得种粮不划算。

5、思想认识有偏差,粮食安全意识渐趋淡薄

目前,许多人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存在模糊的认识:一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对粮食供求形势的判断缺乏科学性、前瞻性。仅看到前些年粮食丰收后一度出现卖粮难的一面,没有认真分析近期和以后的粮食形势,片面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已过关,对粮食生产不过问,放任自流。二是简单地认为有钱就有粮。有些人片面地认为,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只要手中有钱,即使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不够,也可以依赖国际市场进口。事实上,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从2000年已有端倪,而到2003年进一步显性化。2004年由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上人努力、天帮忙,粮食生产取得了好收成。但粮食增产还是属于恢复性的,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要看到粮食增产基础仍不牢固,种粮面积恢复难度很大,地域分布和品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产需关系仍然偏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领导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二、新世纪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应处理好五大关系

总书记指出,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和加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依靠科学技术,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完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总理也强调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切实保护耕地,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志和同志的这些指示,对处理好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粮食连年减产的形势下,为确保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政府在当前和今后,必须树立科学的粮食发展观,统筹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统筹粮食生产者、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兼顾各方面利益,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1、政府与种粮农民的关系

政府与种粮农民的关系,是政府做好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突出和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引导原则。即坚持和突出利益引导。政府的利益引导,包括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比如通过采取减免农业税、特产税和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同时,要加强对种粮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激发广大种粮农民的爱国热情,多种粮食,多作贡献。二是坚持保护的原则。即多角度、多方面保护粮农的利益、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要坚决贯彻执行《农业法》和《土地法》,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到村组、农户和地块。要通过增加投入来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要引导信贷资金向农业倾斜,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要通过价格调节来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控制农资价格的过多上涨。三是坚持服务的原则。即树立服务意识,搞好综合协调工作。各级政府在引导农业种粮时,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产、购、销各个环节,搞好种粮农民与不同部门和各种利益、各种关系的协调,切实从信息、提供良种、调控农资价格等各个方面,做好系统的跟踪服务,融洽政府与种粮农民的关系,在粮食生产上达成共识。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针对我国粮食供需偏紧的新情况,我们应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考虑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与措施。一是在切实保护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逐步减轻人口压力。二是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进口调剂余缺”方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国内粮食总量平衡。三是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应急机制,以相对完善的机制来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确保粮食安全。

2、政府与粮食企业的关系

政府与粮食企业的关系是一种亟需重建的重要关系,直接关系到当前和今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们要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全新的市场联系和工作关系。政府要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手段,规范和引导各类粮食企业的市场行为,确保粮食流通规范、有序,确保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同时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既要依法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监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又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维护其正当权益。对国有与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一视同仁,在市场准入、税赋、信用、委托代储等方面一样对待,促进粮食企业的不断发展。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和销售的经营活动中,要认真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的粮食企业最低库存义务和最高库存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确保粮食安全。

3、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政府粮食宏观调控的目标,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反映。要做好当前和今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工作,政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粮食供求各要素,切实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保证粮食生产与消费平衡,确保我国市场粮食的供求平衡。实践证明,在我国粮食供给与粮食消费平衡时,我国的粮食市场就稳定,反之,则会出现粮价波动和市场紧张。我国拥有13亿人口,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正常年份粮食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5%―20%。我国粮食自给率下降1个百分点,就需要进口50亿公斤,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2.5%。而目前世界粮食贸易额年均只有2000亿公斤左右,其中稻谷贸易量为350亿公斤。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则粮食供求形势就更加严峻。假如发生局部战争或国与国之间的粮食封锁,情况就更为复杂。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粮食供给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己实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确保我国粮食市场总供给。粮食的市场供给主要来自生产和储备及进口。当前和今后,我国应采取多种形式,确保粮食的市场总供给。一要增加和稳定粮食生产,确保每年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平衡。二要藏粮于地,处理好用地和养地的关系,保护好土地,运用各种办法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要藏粮于库,国家储备足够应急保障的粮食实物,采取国家储备、地方储备与委托符合条件的粮食经营者储备等办法储备粮食,确保储得够,调得动,用得上。四要藏粮于民,储备必要的粮食实物,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不仅在实物上“藏粮于民”,而且在精神上“藏粮于民”,确保在粮改新形势下实现真正的粮食安全。三是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居民消费心理。一方面,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板报等宣传媒介,大张旗鼓地宣传国家粮食政策,使国家关于粮食工作的各项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加强舆论引导,不炒作、不随意粮食消费方面的信息,从正面引导广大消费者正常消费,稳定居民消费心理,防止恐慌和抢购现象的出现,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4、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是我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组新矛盾。正确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对我国的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粮食安全目标有保证的情况下进行,并以粮食总量基本稳定、略有增长为前提。在当前和今后,各级政府在引导农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鼓励农民调整和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到改善品种结构、提高质量上来。组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着力支持粮食主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使农民懂得只要精耕细作、增加科技含量、搞好加工转化,种粮同样能致富,逐步实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产业化。要把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统一起来,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

5、粮食行政管理与执法管理的关系

粮食安全的认识篇10

2009年,我县粮食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各项粮食工作方针政策,不断转变工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粮油供需平衡调查有效开展;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圆满完成;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粮食流通监督大检查月活动正常开展;党风廉政、政务公开、社会治安、信访等工作有序推进;档案星级达标工作全面完成。现将2009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扎实有效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县粮食局紧紧围绕“打牢科学发展基础,建设人民满意队伍,提升‘三个核心’指标,构建富裕和谐××”的目标要求在全局上下开展一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确保此项活动顺利进行,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及《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以及各级领导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强化学习,广大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增强了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完成县委学习办在规定时间内的动作,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认真贯彻市委、县委核桃产业“三率”建设工作,积极安排领导干部进驻勐库镇那赛村开展核桃“三率”建设“大会战”,先后投入资金xxx元,加强对扶贫挂钩村核桃种植的管护工作,完成核桃管护涂白xxx亩,新挖xxx亩。为挂钩村协调物资水泥xx吨,积极筹措资金x万多元对单位年久失修的瓦屋面进行了翻修。撰写了x篇专题调研报告,完成各种表册的上报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县粮食局广泛征求意见,找准突出问题,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群众提,当面问,多方求,对比找”等方式,找准了本单位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县委提出的目标要求汇总分析,认真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原因,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改进方向,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县粮食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成为了一段时间指导本单位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认真履行职能,加强粮食行政管理,全力做好粮食工作

(一)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抓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二)突出宣传重点营造宣传氛围

9月,县粮食局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2009年粮食流通监督大检查活动月实施方案的通知》(双政办发2009117号)文件,会同发改局、财政局、卫生局、工商局、质监局,一行16人组成粮食执法队伍,按照方案要求,紧紧围绕“强化粮食流通市场兼管,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秩序,确保粮食流通安全”这个主题,深入勐勐、沙河、勐库、大文四个集贸市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转化企业、加工户、个体工商户,对粮食收购现场、经营场所、仓库设施、库存量、统计台帐、从业人员的各种证照、粮食质量、卫生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认真、严格的检查。

这次大检查活动自9月7日开始至9月25日结束,共检查四个市场,24户经营户,出动车辆16台次,执法人员80人次,投入经费xx万元,通过这次检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成效,在检查中,执法队伍严格按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程序进行,亮证执法,对问题比较突出的3户经营户发出了限期整改责令通知书,对1户长期来未从事经营活动且本人提出不再从事粮食收购的予以取消收购资格,取缔1户无证经营户,重新办理了1户粮食经营户,通过这次检查,进一步强化了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加大了粮食执法宣传力度,增强和营造了依法管粮和依法经营的社会氛围,为维护和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粮经种植结构调研和粮食安全评价工作

根据《临沧市粮食局关于组织开展粮经种植结构调整情况调研的通知》(临粮发20093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组织精干力量,会同县农业局有关人员,本着摸清我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更好的为政府在强化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方面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更好地促进我县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深入全县乡、镇重点农户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为政府在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相关数据和建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为全面掌握我县粮食供需平衡情况,年初由粮食局牵头对全县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范围覆盖全县3个乡镇,调查达90﹪以上。调查方法采取山、坝区农户好、中、差;城镇居民分为在职、退休、失业等类型家庭进行调查。经调查,全县社会粮食供需平衡的总体情况是:全县07年末库存xxxx吨,08年粮食产量xxxx吨,08年粮食供给量xxxx吨;粮食消费总量xxxx吨;销往县外xxxx吨。全县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存在品种的余缺调剂,特别需要调入的是优质大米,优质面粉面条。我县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时,将注重优质稻、优质小麦的推广种植;同时玉米优质品种的推广有潜力,因为我县的外销品种主要是玉米。

(四)真抓实干,发挥粮食收储企业主渠道作用。三、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年来,县粮食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第二纪工委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年初与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党风廉政责任书开展工作,充实和完善了领导小组成员,制定了全年的工作计划,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全局整体工作之中,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统一落实,形成了党组书记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的廉政工作格局,在狠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领导干部起到了廉洁勤政的模范带头作用,抓班子带队伍,认真剖析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措施。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参加廉政警示教育,撰写心得体会,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认真履行粮食局班子承诺制度,加强“三力”建设和“四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严格请销假制度,打考勤制度,切实改变了过去干部职工上班不按时,工作不用心,纪律涣散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着力抓好档案星级达标工作规范化要求,考评得分131.5分,荣获云南省机关档案室建设四星级标准。

五、认真抓好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年初县粮食局调整充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把该项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责任落实到户,共签订综治协议书16份,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6份。加强信访工作,不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多次深入基层,深入原大文粮管所解决实际问题,发现矛头及时化解,把问题控制在最基层。加强对承租户、住房户、来往人员的管理,切实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辖区内未出现“黄、赌、毒”和治安案件,为创建“平安单位”构建富裕和谐××打下了基础。

通过不懈努力,2009年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执法资金困难,执法力度还不够大;二是粮食流通法律法规宣传、培训还不到位,工作中缺乏创新;三是《条例》赋予的各相关部门对粮食流通监管工作认识不足,缺乏联动机制的专业队伍。四是固定粮情,粮经结构调查社会粮食安全评价等因客观条件制约,调查面窄,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彻底,难以为上级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认真研究和抓好以上问题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前题。

2012年工作计划和建议

2012年,县粮食局将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市粮食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一、加强监管,依法行政,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认真落实好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积极行使好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作用,组织和指导、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发挥好市场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入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基层、农村,严格按照市政府最低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坚持优质优价,以质论价,不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不抬级抬价,损害企业和国家利益。

一是要继续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我省的实施办法。切实履行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职责,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认真做好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审核工作,加强对我县24户取得收购资格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管,提高监管服务水平。以九月粮食流通监督大检查活动月为契机,认真组织开展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成品粮油市场检查,加大对涉粮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提高粮食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维护好市场秩序。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加强报告制度,做到每周一次及时准确上报粮油价格信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蔓延。

三是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要继续完善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对原粮卫生和粮食加工环境的监督检查,确保粮食收购、保管、出库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加强领导,加大对2012年粮经种植结构的调研工作力度

2009年,我县粮经种植结构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市局要求还相差一定距离。在新的一年里,应加大粮经种植结构的调研工作力度,领导亲自挂帅,更加深层次的摸清我县粮经种植比重,要以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找准工作突破口,以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在市粮食局的帮助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完成好2012年粮经种植结构调研,并通过调研,随时掌握粮经变化情况,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如实的反应给政府,为政府提供准确数据,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调整粮经种植结构,确保我县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开展固定粮情调查及市场价格调研工作

根据省、市有关固定粮情调查通知精神,结合实际,认真开展我县22户农户存量情况调查,并积极主动深入调查户了解检查粮食收支台帐登记,指导农户认真记录各项粮食收支情况,收集、整理和分析农户粮食存粮数据,认真填写调查表,及时向上级反映真实数据,提供科学决策。同时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测力度,每周对我县粮食价格及市场动态进行监测,对监测收集到的情况认真进行分析预测,做到每周一次及时准确上报粮油价格监测周报表,为市局及时的提供掌握市场粮食价格变动情况。

四、多措并举,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指导

要完善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目标责任考核。明确责任,抓好落实,通过考核,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效果。进一步完善购销网络,优化布局和结构。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切实加大企业资产盘活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夯实主渠道基础。要认真做好军粮供应工作,优化军供网点布局,加强军供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

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一是要按照省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要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要求和市委、县委的安排部署,以“打牢科学发展基础,建设人民满意队伍,提升“三个核心指标”,构建富裕和谐××”为主要内容,继续巩固和拓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提高认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总体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断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本领,确保学习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要认真抓好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面对粮食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现实情况,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要用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增加新本领、新技能,以适应现实的需要。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提高粮食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要根据粮食行业特点和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以良好的作风推动工作,全面完成好粮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

四是要严格贯彻执行省政府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推进落实好省政府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着力打造阳光政府,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行政权利的监督制约,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创新力。强化机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法治意识,进一步推动法制机关、服务机关、廉洁机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