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服务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3:42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管理市场经济社会化出路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客观要求,有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后勤工作关系到整个高教事业的发展,起到基础、保障和先行的作用,同时高校后勤改革又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要认清大形势,要有大局观,要站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高校后勤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加速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必须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进度挂起钩来。”因此,高校后勤改革势在必行,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教体制改革。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用现代化的后勤管理和服务去保障。

因此,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在政府引导下,运用社会的力量办后勤,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及科学管理的方法去管理后勤,并创建一种新体制和新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建立一种多元化支撑教育事业发展、全方位服务于师生员工的后勤保障体制和服务体系,这样才能解除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抓教育,搞教学和科研。同时,这种新体制,也能使后勤职工从旧体制中解脱出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分析

高校后勤要充分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全方位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后勤的现状予以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后勤与社会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师生员工,与社会消费群体相比,这一群体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固定性。他们的流动和自主选择性不大,主要在校园内生活与消费。二是单一性。主要为教职工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服务。三是脆弱性。广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家庭的供养,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四是政治稳定性。高校在政治上历来是思想最活跃的领域,是敏感地带,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市场转型中自身地位的特殊性。

2、高校后勤工作的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经济属性认识不足,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后勤,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困境。然而事实上,高校后勤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两大属性。

一是经济属性。这是它的一般属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来决定的。服务是一种商品,要遵循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师生员工是消费者,也要为自己的消费支付相应的货币。这表明,高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追求经济利益。

二是教育属性。这是它的特殊属性,是由高等教育的行业特征来决定的。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同整个教育改革协调配套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科学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深化后勤改革,发展后勤产业,走企业化、社会化道路,就是要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后勤服务工作,采取产业化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充分发展后勤资源的配置效应;就是要把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引进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就是将高校后勤通过改组、改制以及引进社会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办后勤的局面。为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经营与服务职能,积极培育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手段,通过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以达到确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高校后勤产业经营实体及其服务化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进展

面对我国高校后勤所处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地高校的后勤改革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深化和改革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及管理方法,不断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以下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况。

1、“模拟法人型”

“模拟法人型”是依赖学校办后勤,后勤仅仅是从事业性质的校办后勤转变为企业性质的校办后勤,没有改变学校自己办后勤、管后勤、学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其实质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学校后勤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仍然是“一校一户办后勤”。由于该模式主要是依托本学校市场,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实体,多数没有注册法人资格,只是校内“模拟法人型”的资格实体。

2、校际联办模式

校际联办模式是由若干所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联合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或称后勤集团。这种模式,通过后勤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了学校“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格局,发挥了规模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后勤服务。如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北京第一行业联办后勤服务集团――北京恒通高校热力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挥了高校人才技术优势,降低了热力运行成本,从而实现了高校供热资源的共享。

3、区域联办模式

区域联办模式是由省、市级区域内联合组建高校的后勤服务机构,面向区域内的高校开展社会化的后勤服务。这种模式彻底打破了高校自办后勤的局面,其经营规模大、竞争力强。如上海市于1999年成立了服务中心和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两个市级高校后勤中心,发展高校连锁餐饮业、教育连锁超市43家,建立了10个后勤主、副食品配货中心,实行大宗商品的集中采购,价格比原来学校单独采购明显降低。这种方式彻底打破了原来“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及时发挥区域内协调指挥作用。

4、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吸引社会资源办后勤,通过市场竞标选择后勤服务,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租给后勤公司,以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后勤服务质量,以协议合同形式保证后勤基本公益性。这种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投资,建立突破教育体系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体系,由社会直接经营,服务对象在面向高校的同时也对社会开展经营服务,形成引进社会力量办高校后勤的格局。它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权责分离,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完全融入了社会,促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出路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保障能力有限,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必须面对我国高校后勤现况,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思考,走出一条符合现代大学发展所需要的低成本、高效率、有质量保障的发展道路。

1、创新管理观念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维护高校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营与服务的关系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大局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把维护高校稳定工作视为己任,常抓不懈。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联系,有利于减轻学校发展的压力和负担,做好交流疏导工作,重视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不稳定因素。后勤服务既要有利于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又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消除因后勤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而诱发的不稳定隐患,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2、创新管理体制

如何解决好高校后勤管理的有效性是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这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与社会化运营的要求,理顺高校与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关系,实现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实行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社会化管理。管理体制创新关键在于理顺学校与后勤的关系,实现高校与后勤之间在职权方面的重新划分,让后勤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分开,实现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进和利用社会第三产业为高校提供后勤方面的服务,解决后勤服务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后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理顺并规范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从原来学校与后勤之间是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到后勤服务以社会承担为主的经济关系,对传统产权关系的改造,是实现后勤市场化的核心问题。

3、创新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的创新就是要整合服务流程,实施数字化后勤。实施数字化后勤工程,实现后勤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是后勤发展的必由之路。后勤信息化管理就是建立后勤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分散的、孤立的服务节点融为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形成信息管理链,实现后勤服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将资金使用情况、收益情况、资产情况、人员情况、绩效考核、监督情况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互联、共通和协同操作,达到降低整体运行成本的目地,从而有效规避运营风险,使服务资源得到重组,创造效益最大化。后勤信息化平台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在不同校区、不同部门间建立起高效信息互动,使后勤管理真正成为统一体。

总之,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出路。高校后勤只有建立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才能有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办学质量与效益这一中心任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兴桂: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管理市场经济社会化出路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客观要求,有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后勤工作关系到整个高教事业的发展,起到基础、保障和先行的作用,同时高校后勤改革又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要认清大形势,要有大局观,要站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高校后勤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加速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必须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进度挂起钩来。”因此,高校后勤改革势在必行,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教体制改革。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用现代化的后勤管理和服务去保障。

因此,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在政府引导下,运用社会的力量办后勤,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及科学管理的方法去管理后勤,并创建一种新体制和新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建立一种多元化支撑教育事业发展、全方位服务于师生员工的后勤保障体制和服务体系,这样才能解除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抓教育,搞教学和科研。同时,这种新体制,也能使后勤职工从旧体制中解脱出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分析

高校后勤要充分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全方位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后勤的现状予以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后勤与社会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师生员工,与社会消费群体相比,这一群体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固定性。他们的流动和自主选择性不大,主要在校园内生活与消费。二是单一性。主要为教职工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服务。三是脆弱性。广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家庭的供养,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四是政治稳定性。高校在政治上历来是思想最活跃的领域,是敏感地带,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市场转型中自身地位的特殊性。

2、高校后勤工作的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经济属性认识不足,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后勤,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困境。然而事实上,高校后勤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两大属性。

一是经济属性。这是它的一般属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来决定的。服务是一种商品,要遵循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师生员工是消费者,也要为自己的消费支付相应的货币。这表明,高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追求经济利益。

二是教育属性。这是它的特殊属性,是由高等教育的行业特征来决定的。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同整个教育改革协调配套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科学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深化后勤改革,发展后勤产业,走企业化、社会化道路,就是要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后勤服务工作,采取产业化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充分发展后勤资源的配置效应;就是要把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引进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就是将高校后勤通过改组、改制以及引进社会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办后勤的局面。为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 [2] [3] 

制的要求,遵循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经营与服务职能,积极培育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手段,通过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以达到确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高校后勤产业经营实体及其服务化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进展

面对我国高校后勤所处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地高校的后勤改革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深化和改革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及管理方法,不断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以下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况。

、“模拟法人型”

“模拟法人型”是依赖学校办后勤,后勤仅仅是从事业性质的校办后勤转变为企业性质的校办后勤,没有改变学校自己办后勤、管后勤、学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其实质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学校后勤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仍然是“一校一户办后勤”。由于该模式主要是依托本学校市场,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实体,多数没有注册法人资格,只是校内“模拟法人型”的资格实体。

、校际联办模式

校际联办模式是由若干所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联合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或称后勤集团。这种模式,通过后勤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了学校“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格局,发挥了规模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后勤服务。如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北京第一行业联办后勤服务集团——北京恒通高校热力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挥了高校人才技术优势,降低了热力运行成本,从而实现了高校供热资源的共享。

、区域联办模式

区域联办模式是由省、市级区域内联合组建高校的后勤服务机构,面向区域内的高校开展社会化的后勤服务。这种模式彻底打破了高校自办后勤的局面,其经营规模大、竞争力强。如上海市于年成立了服务中心和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两个市级高校后勤中心,发展高校连锁餐饮业、教育连锁超市家,建立了个后勤主、副食品配货中心,实行大宗商品的集中采购,价格比原来学校单独采购明显降低。这种方式彻底打破了原来“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及时发挥区域内协调指挥作用。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吸引社会资源办后勤,通过市场竞标选择后勤服务,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租给后勤公司,以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后勤服务质量,以协议合同形式保证后勤基本公益性。这种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投资,建立突破教育体系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体系,由社会直接经营,服务对象在面向高校的同时也对社会开展经营服务,形成引进社会力量办高校后勤的格局。它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权责分离,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完全融入了社会,促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出路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保障能力有限,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必须面对我国高校后勤现况,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思考,走出一条符合现代大学发展所需要的低成本、高效率、有质量保障的发展道路。

、创新管理观念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维护高校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营与服务的关系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大局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把维护高校稳定工作视为己任,常抓不懈。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联系,有利于减轻学校发展的压力和负担,做好交流疏导工作,重视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不稳定因素。后勤服务既要有利于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又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消除因后勤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而诱发的不稳定隐患,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创新管理体制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篇3

后勤服务保障部门,是一个综合性职能部门,工作涵盖面广,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资产管理、房屋修缮管理、物业管理、饭堂管理、饭堂劳工管理、劳保及办公用品管理、通讯管理、水务管理、物品采购管理及部门内务日常性事务管理等。主要特点:一是涉及范围广。后勤工作从内容上涉及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除去各职能部门工作以外的所有工作都要由综合部门来完成,而后勤是很大的一部分。因此,工作所包含的内容也广,涉及的人也错综复杂。二是时间不确定性。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常体现于日常工作出现问题时,这也决定了后勤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所以后勤人员必须弹性工作,灵活掌握时间。三是工作的辅和服务性。后勤工作常常是为单位的其它专项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方便的条件,是一种辅工作,看似无足重轻,便往往细节之处决定成败,稍有拖延或失误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突出服务性,工作做到位。四是后勤工作的政策性。后勤工作有一定的政策性,因此要谨遵领导指示,不乱干,不瞒干,按照要求做到恰到好处。五是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后勤各项工作都与每位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从事后勤服务工作几年来,我认为:做好后勤服务,既要吃苦耐劳,又要服务周到;领导交办的工作,既要领会意图,又要很好地去完成;接待工作,既要勤俭节约,又要合理得体等等;针对临时性、突发性、应急性的事情多的特点,要把握节奏、抓住主题、摸清规律、手里多掌握些预案;在实际工作中,要争取主动、争取领导和其他业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做工作才会更顺畅些。针对这些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下面就创建优质后勤、和谐后勤谈几点认识。

一、努力处理好三个关系

处理好抓大事与小事的工作关系。后勤服务工作大大小小事务繁多,在工作中抓住了主要矛盾、主要工作,按时按质完成。但是小事也不能忽略,小事和大事是比较而言的,只抓小事而不抓大事,就会成为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小事是大事的基础,小事一点不抓不办也不行,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小事就是大事,或者会变成大事。因此,要正确处理抓好大事和小事的关系,两者要处理得当,大小事务处理起来就不会乱,就会井然有序,就整个事务工作质量的提高。

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后勤保障部门是综合性职能部门,担负着一定的管理职能,比如后勤管理、物业管理、资产管理等等,它关系到日常工作的运转,决不能忽视。但是,它决不是纯粹的管理,是服务的手段和途径,为干部职工、为业务部门服务才是后勤管理部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优质高效服务的原则,不断改进管理手段,促进管理和服务的有序进行。

把握好参谋与助手的关系。作为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当参谋的,作为参谋就必须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从整体工作来看,又是助手,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工作中必须对领导负责、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要坚持多请示汇报,并根据领导的意图多出主意、想办法,把工作做好。

二、努力提升四种素质

为建立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后勤工作人员思想和能力基础,着眼于后勤保障工作的长远发展,不断提高四个素质,锻造一支作风一流、能打硬仗的队伍。

提升政治素质。在工作中要牢同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增强群众意识和大局意识。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充分认识到后勤服务工作是单位整体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整个事业发展的保障;必须消除后勤服务工作“低人一等”的想法,努力培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良好职业素养。

提升服务意识。后勤工作必须树立围绕以服务为中心做好优质保障服务的思想。只有真正树立这一思想,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后勤的作用。

提升廉政素质。后勤工作常与钱物打交道,为此必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法纪意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把自我价值观与机关后勤工作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树立起淡泊名利、爱岗敬业的精神追求,抛弃个人私利,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提升创新素质。当前,后勤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对后勤工作的服务质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寻新方法,实现“自我突破”,才能使后勤服务工作达到管理到位、保障及时、服务规范、群众认可。

三、努力提高五种能力

要有变通处理问题的能力。变通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创造性工作的具体体现。后勤服务部门在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过程中,既要按照一定的工作原则办事,但又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动性,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这就是变通处理问题的能力。

要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诚信服务。后勤工作职能之一就是服务,诚信为领导、为干部职工服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其次自己的位置要摆正;再一方面在工作要注意加强向领导多请示汇报、向业务部门多联系、多沟通,在平时就形成一种相互了解、关系融洽的基础,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管理、服务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有分清轻重缓急的能力。后勤服务工作繁杂,事务很多,有主有从,有大有小,有急有缓,哪些事先办,哪些事后办,作为后勤工作人员应该考虑周全并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避免忙乱现象,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要有会管善管的能力。后勤部门承担着财产物资管理、办公环境管理、生活管理、服务管理等等行政后勤管理工作。这些管理工作管好管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的工作好坏。因此,作为后勤服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会管善管的能力,做到日常管理不缺位,管理责任不缺位,管理制度规定落实不缺位,这样才能使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管而不乱、管而有序。

要增强协调的能力。后勤部门作为综合性职能部门,协调工作是管理、服务职能的直接体现。搞好协调工作是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给领导减轻许多事务性工作负担。我认为,做好协调工作,一要讲效率,尽快解决问题,不拖不靠不扯皮;二要讲原则,按规定办事,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三要讲方法,在按政策办事的前提下,尽力妥善地处理问题;四是要努力做到“眼勤、耳勤、脑勤、手勤”,通过广泛的“看、听、思、写”来认真地分析、研究、协调问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思善谋。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和性质,高质量高水平地为领导出谋划策,作好协调工作。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篇4

切实加强机关后勤管理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二oo五年十月十八日)##县地处祁连山分水岭以北、河西走廊中段,东邻山丹,西接肃南,南通青海,北倚张掖。总面积3678.32平方公里,辖6镇4乡、211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有汉、回、藏、裕固等10个民族,总人口24.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万人,城镇人口5.42万人。近年来,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城镇化带动”三大战略,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财政增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壮大工业园区实力,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强化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2.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为65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28元。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酒业、食品、化工、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双低油菜、啤酒大麦、中药材、饲草、蒜菜薯类、林果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城镇功能不断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18%。全县交通便利,通讯信号覆盖全县,房地产逐步升温,生态旅游正在叫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先后有13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高考录取人数连续十年居全市第一,打造出了教育强县的品牌。我县机关后勤管理机构在几次的机构改革过程中,本着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归并职能、提高效率的原则,撤消了县机关后勤事务局管理,对机关后勤人员重新进行了定岗核编。目前,全县核定机关后勤编制共人,全部实行聘用制管理,平均年龄岁,平均月工资元,主要负责全县机关房产、物资、车辆管理与使用,饮食、接待服务,政府采购,办公环境绿化清洁,办公大楼设施维修等后勤事务。近年来,我县机关后勤事务工作按照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和发展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改善和拓展机关事务管理,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一、深化改革,充分激发机关后勤工作的活力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县坚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来全方位审视机关后勤工作,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管理、服务、经营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配置机关后勤资源,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了机关后勤生产力。一是创新机关后勤管理理念。没有理念的创新,就没有工作的创新。由于我县的机关后勤改革起步晚,很多后勤人员习惯过去的分散管理,对集中统一管理、发挥后勤资源的整合作用认识不足,思想观念、工作理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此,我县在机关后勤管理中坚持把加强后勤管理,提倡有效管理的理念,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后勤工作改革、发展意识,通过以会代训等形式引导教育后勤人员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后勤改革与发展理念,加强和规范各项管理,在力求节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机关后勤管理服务的质量,在全县机关后勤工作中普遍形成了“既讲行政效率,又讲经济效益;既不主张高成本上的高效率,又反对低成本上的低效率”的新理念,推动后勤管理工作在创新中稳步发展。二是深化机关后勤人事制度改革。为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机关后勤工作效率,我县大胆改革机关后勤人事制度,将全县原有的个机关后勤单位进行撤并重组,对机关单位后勤编制重新进行了核定,并严格实行以需定岗、以岗定员的进人原则,把后勤工作人员的录用、管理纳入到了考核择取和聘用制的规范化渠道。如,根据各机关单位对安全管理的需求,及时核定需求编制,成立保安服务公司,引导用人机关从保安服务公司择优录取城镇户籍的退伍士兵充实到门卫队伍,既较好地解决了退伍士兵的就业安置问题,又满足了社会经济对安全服务的需求,缓解和弥补了我县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矛盾。同时,为防止各个机关单位的重复投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我县撤消了个机关单位的供热点、分流了名后勤绿化人员,集中成立了供热中心、绿化大队等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大力优化了资源结构,防止了资源的重置与浪费。三是大力改革机关后勤管理模式。过去我县的机关后勤服务工作主要集中在物管、文印、保卫、保洁、绿化等方面,机关后勤服务功能单一。近年来,我县紧扣机关后勤改革与发展实际,逐步探索由行政事业单位直接管理向交予社会、市场化运作方式型转变。对可以实行社会化运作的服务项目,大力引进市场机制,以最低的服务价位实现了最优的服务,推动了机关后勤工作活力不断增强。如对机关公务车辆加油、维修和办公用品的采购实行公开招标、政府采购,最大限度地扩大投标范围,增强采购的透明度,在保证物品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办公采购费用。再如,对县套班子文印室资源重新整合,成立了四办综合文印室,采取对外承包的形式,将整合成立的四大办公室综合文印室办公室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从而减少了印刷设备、材料的成本及耗损费用,达到了后勤管理节约化、社会化,有效降低了后勤成本。二、健全制度,推动机关后勤工作步入规范化没有制度的后勤管理不是科学的管理。根据后勤机构改革的变化以及职能转换所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我县注重吸收先进后勤管理经验,建立健全后勤事务管理制度,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管理来规范机关后勤行政行为,推动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工作,为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一是制定出台了《##县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及招标数额标准》,认真贯彻政府采购法。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通用物资实现了由县政府采购服务中心公开招标采购,大大降低了成本。实行政府采购以来,全县政府采购预算资金万元,实际采购付出金额万元,节约资金万元,节约率为 

;%。二是制定出台了《##县公务车辆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公务车辆编制审批管理。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公务车辆编制标准进行了严格核定,严格按人员编制、领导职级配备车辆,严禁超编、超标购车。同时要求机关公务车辆定点购置、定点保险、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在下班和节假日期间车辆实行入库管理,坚决杜绝公车私用现象的发生。三是制定出台了《##县公务接待办法》,严格公务接待标准。要求全县各个机关单位按照接待办法规定,本着“朴实、大方”的原则,根据所来领导级别确定接待标准,禁止违规、超标准接待,监察、纪委部门加大监管检查力度,有效避免了政务接待盲目攀比浪费,节约了财政资金。据此一项,使公务接待费用比过去大幅下降%,节省财政资金万元。四是研究制定了《##县机关后勤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后勤财务制度管理。机关后勤财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财务运行程序,实行“一支笔”审签制。督促财政部门加大机关后勤财务工作、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管力度,规范大宗物品、设备的处置报废行为,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做到了资金使用的合理、规范、高效。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使我县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迈入规范化渠道,也为着力推进节约型政府机关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强化节约意识,大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后勤勤俭节约、降低成本是新时期机关后勤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约社会相适应的标准。因此,我县始终把强化后勤工作节约意识,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的后勤工作人员中广泛开展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专题教育活动,使后勤人员进一步认识到后勤机关能否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直接关系到政府机关的形象,关系到机关的运行成本,关系到反腐保廉的实际成效,促使后勤人员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积极按照xx总理会见全国机关后勤工作先进代表时提出的“清廉、节俭、奉献”的要求,带头厉行节约,切实有效地搞好机关后勤的效能建设。同时,我县督促各机关单位科学编制后勤经费开支预算,坚持量力而行,合理安排各类支出,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做到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努力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关资源的效能,大力降低了机关后勤服务保障成本。如政府机关办公大楼竣工交付使用已达年之久,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各种设施设备不断老化,需要大量的维修费用。为减少开支,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政府机关后勤人员自己动手进行维护抢修。据不完全统计,此举近五年来,共节约大楼基础设施维护费用万元。通过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后勤建设,机关后勤费用大幅度降低,与前五年相比,直接降低了30%。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几年来,我县在大胆借鉴学习和勇于实践中,机关后勤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与全国机关后勤事务工作协会第三次会议精神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后勤在由以前单一的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后,我们的管理理念仍不能够跟得上发展的要求,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来考虑和解决问题。二是部分机关后勤工作引进市场机制,主动参与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的能力低弱。三是随着后勤改革的深化和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关后勤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这些都影响了后勤管理效能的提高,制约了后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为此,我们将在今后的机关后勤工作中逐步探索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工作理念创新。以“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为目标,突出抓好机关后勤改革与发展两个重点,强化管理、服务和经营三大功能,着力推进工作理念、服务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的创新,力求在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经济效益以及后勤资源利用管理等五个方面有明显提高。二是进一步推进机关后勤服务体制改革。逐步将后勤管理与服务职能分开,大力引进社会服务进入机关后勤服务领域,使后勤管理部门不是从形式上,而是从实质上切实从行政事业单位中脱离出来,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开放型后勤服务经营实体。如,通过引进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县委、县政府重要会议、大型活动接待服务和机关大院的保洁工作,逐步将县政府所属宾馆、车队、食堂等后勤服务经营单位推向市场,使其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减轻财政负担。三是加强后勤队伍建设。以全县正在开展的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为契机,组织引导机关后勤人员认真学习xx总理和xx~秘书长~年11月9日在会见全国机关后勤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代表暨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做好机关事务工作的三点要求,努力促进后勤工作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同时,鼓励全县各机关单位通过利用参与重要任务和大型活动接待的机会、走出去或请进来讲课等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培训后勤人员,以科学、高效地先进后勤管理服务理念武装后勤队伍,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和水平,进而塑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会管理、善经营的机关后勤队伍。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篇5

一、竞争的优势:

1999年5月份通过竞争上岗,我担任办公室付主任,在担任付主任2年时间内,我从中体会到法院的后勤管理工作在整个领导活动中,在整个审判活动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法院的后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后勤管理工作相比较,有其独特的特性,除了核心是法院后勤工作为审判业务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为法院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之外,每一件事可能都涉及到审判和法院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即具体又实在。但最主要的是法院后勤工作的复杂性,既有人际关系,又有人与物的关系,比如审判业务所需的交通、通讯、器材等物资保障,以及法院工作人员的生活样样都要细心考虑,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审判业务的展开和审判人员办案的情绪。既要处理好法院内部各庭室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法院与外部的诸多方面的关系,我在这方面的有些做法在前面的述职报告中也做了陈述,现不再一一赘述。

二、竞岗成功后的改革措施。

如果我能竞争成办公室主任,随着法院审判综合大楼和法官公寓的落成,我认为后勤管理应该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大胆引进外地经验,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一)后勤管理社会化、企业化。随着法院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光靠行政手段来搞好后勤管理我觉得已经不行了,必须运用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也就是将服务型逐步转化为服务经营型。现在法院这种“小而全”的后勤管理体制,不但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与法院审判工作的需要也不相适应。实行后勤管理社会化和企业化,将服务职能从现在的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成为经济实体的服务中心,为法院工作人员提供就餐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住房维修服务、会议及环境绿化、美化服务等等。这样不但可以缩减行政编制,节约经费,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竞争,创造经济效益。

(二)资源配制效益化。现在的法院后勤保障体制包括房产管理、车辆管理、财务管理、服务接待、饮食、医疗服务、通讯等等,包揽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物,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格局,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我觉得把后勤服务部门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在物业管理、汽车经营、接待、餐饮、住房维修、环境绿化、文英通讯等服务性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其职能,盘活现有存量,以产生其经济效益。

(三)服务商业化。法院的后勤服务部门要跳出无偿服务的怪圈,树立服务出效益的观念,把坚持服务的宗旨与服务商业化统一起来,使服务的投入、产出和收益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四)用工市场化。我觉得要仿效现代企业的用工办法,引入用人竞争机制,根据后勤服务工作的不同岗位,不同劳动强度,不同业务要求和现有职工结构状况,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按劳取酬,对某些岗位的缺额和新建单位所需人员,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办法招用合同工。实行定岗定员,必要时实行后勤管理人员聘用制。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篇6

一、竞争的优势:

年5月份通过竞争上岗,我担任办公室付主任,在担任付主任2年时间内,我从中体会到法院的后勤管理工作在整个领导活动中,在整个审判活动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法院的后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后勤管理工作相比较,有其独特的特性,除了核心是法院后勤工作为审判业务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为法院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之外,每一件事可能都涉及到审判和法院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即具体又实在。但最主要的是法院后勤工作的复杂性,既有人际关系,又有人与物的关系,比如审判业务所需的交通、通讯、器材等物资保障,以及法院工作人员的生活样样都要细心考虑,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审判业务的展开和审判人员办案的情绪。既要处理好法院内部各庭室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法院与外部的诸多方面的关系,我在这方面的有些做法在前面的述职报告中也做了陈述,现不再一一赘述。

二、竞岗成功后的改革措施。

如果我能竞争成办公室主任,随着法院审判综合大楼和法官公寓的落成,我认为后勤管理应该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大胆引进外地经验,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一)后勤管理社会化、企业化。随着法院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光靠行政手段来搞好后勤管理我觉得已经不行了,必须运用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也就是将服务型逐步转化为服务经营型。现在法院这种“小而全”的后勤管理体制,不但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与法院审判工作的需要也不相适应。实行后勤管理社会化和企业化,将服务职能从现在的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成为经济实体的服务中心,为法院工作人员提供就餐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住房维修服务、会议及环境绿化、美化服务等等。这样不但可以缩减行政编制,节约经费,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竞争,创造经济效益。

(二)资源配制效益化。现在的法院后勤保障体制包括房产管理、车辆管理、财务管理、服务接待、饮食、医疗服务、通讯等等,包揽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物,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格局,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我觉得把后勤服务部门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在物业管理、汽车经营、接待、餐饮、住房维修、环境绿化、文印、通讯等服务性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其职能,盘活现有存量,以产生其经济效益。

(三)服务商业化。法院的后勤服务部门要跳出无偿服务的怪圈,树立服务出效益的观念,把坚持服务的宗旨与服务商业化统一起来,使服务的投入、产出和收益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篇7

一、竞争的优势:

1999年5月份通过竞争上岗,我担任办公室付主任,在担任付主任2年时间内,我从中体会到法院的后勤管理工作在整个领导活动中,在整个审判活动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法院的后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后勤管理工作相比较,有其独特的特性,除了核心是法院后勤工作为审判业务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为法院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之外,每一件事可能都涉及到审判和法院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即具体又实在。但最主要的是法院后勤工作的复杂性,既有人际关系,又有人与物的关系,比如审判业务所需的交通、通讯、器材等物资保障,以及法院工作人员的生活样样都要细心考虑,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审判业务的展开和审判人员办案的情绪。既要处理好法院内部各庭室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法院与外部的诸多方面的关系,我在这方面的有些做法在前面的述职报告中也做了陈述,现不再一一赘述。

二、竞岗成功后的改革措施。

如果我能竞争成办公室主任,随着法院审判综合大楼和法官公寓的落成,我认为后勤管理应该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大胆引进外地经验,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一)后勤管理社会化、企业化。随着法院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光靠行政手段来搞好后勤管理我觉得已经不行了,必须运用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也就是将服务型逐步转化为服务经营型。现在法院这种“小而全”的后勤管理体制,不但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与法院审判工作的需要也不相适应。实行后勤管理社会化和企业化,将服务职能从现在的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成为经济实体的服务中心,为法院工作人员提供就餐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住房维修服务、会议及环境绿化、美化服务等等。这样不但可以缩减行政编制,节约经费,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竞争,创造经济效益。

(二)资源配制效益化。现在的法院后勤保障体制包括房产管理、车辆管理、财务管理、服务接待、饮食、医疗服务、通讯等等,包揽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物,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格局,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我觉得把后勤服务部门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在物业管理、汽车经营、接待、餐饮、住房维修、环境绿化、文印、通讯等服务性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其职能,盘活现有存量,以产生其经济效益。

(三)服务商业化。法院的后勤服务部门要跳出无偿服务的怪圈,树立服务出效益的观念,把坚持服务的宗旨与服务商业化统一起来,使服务的投入、产出和收益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篇8

一、竞争的优势:

年5月份通过竞争上岗,我担任办公室付主任,在担任付主任2年时间内,我从中体会到法院的后勤管理工作在整个领导活动中,在整个审判活动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法院的后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后勤管理工作相比较,有其独特的特性,除了核心是法院后勤工作为审判业务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为法院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之外,每一件事可能都涉及到审判和法院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即具体又实在。但最主要的是法院后勤工作的复杂性,既有人际关系,又有人与物的关系,比如审判业务所需的交通、通讯、器材等物资保障,以及法院工作人员的生活样样都要细心考虑,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审判业务的展开和审判人员办案的情绪。既要处理好法院内部各庭室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法院与外部的诸多方面的关系,我在这方面的有些做法在前面的述职报告中也做了陈述,现不再一一赘述。

二、竞岗成功后的改革措施。

如果我能竞争成办公室主任,随着法院审判综合大楼和法官公寓的落成,我认为后勤管理应该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大胆引进外地经验,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一)后勤管理社会化、企业化。随着法院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光靠行政手段来搞好后勤管理我觉得已经不行了,必须运用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也就是将服务型逐步转化为服务经营型。现在法院这种“小而全”的后勤管理体制,不但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与法院审判工作的需要也不相适应。实行后勤管理社会化和企业化,将服务职能从现在的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成为经济实体的服务中心,为法院工作人员提供就餐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住房维修服务、会议及环境绿化、美化服务等等。这样不但可以缩减行政编制,节约经费,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竞争,创造经济效益。

(二)资源配制效益化。现在的法院后勤保障体制包括房产管理、车辆管理、财务管理、服务接待、饮食、医疗服务、通讯等等,包揽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物,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格局,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我觉得把后勤服务部门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在物业管理、汽车经营、接待、餐饮、住房维修、环境绿化、文印、通讯等服务性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其职能,盘活现有存量,以产生其经济效益。

(三)服务商业化。法院的后勤服务部门要跳出无偿服务的怪圈,树立服务出效益的观念,把坚持服务的宗旨与服务商业化统一起来,使服务的投入、产出和收益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篇9

一、基层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

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不仅要进行行政事务管理和为广大检察干警的衣、食、住、行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检察院正常运转和检察人员正常工作,也要为人民群众到检察院解决诉讼纠纷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搞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全院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以及检察工作的质量。在检察机关内设机构中,检察机关后勤保障部门与其他部门业务工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综合性。,检察院机构改革三定方案,基层院撤销了政策研究室,将原来的计划财务装备工作、政策研究工作合署于办公室工作,办公室就是纯粹的后勤保障部门,具体担负着全院的车辆、行装、财务、统计、基建、文秘、会务、人民监督员、督办、收发、保密、档案、信息、通讯、办公用品、食堂、水电、安全、卫生绿化和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的目标考核项目及公共关系等30余项管理、服务职责。因此,后勤保障部门是一个综合性、行政业务项目纷繁、涉及面广的内部管理、保障、服务机构。

第二、服务性。后勤保障服务既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归宿。基层检察机关后勤保障部门是全院正常运转的能量保障平台,必须不折不扣地对上对下、对内对外服务。主要归纳为“五大”服务:一是为领导服务。后勤保障部门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首先要为领导服务。领导工作到哪里,后勤服务工作范围就要延伸到哪里。二是为干警服务。检察人员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主体,在分工协作和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为了让干警们全心身地投入检察业务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勤保障部门必须为全院干警的衣、食、住、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为机关服务。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为保障检察工作正常运转,后勤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公、办案条件,美化院容环境。四是为各内设机构服务。根据检察院各内设机构所从事的职能活动,后勤保障部门往往掌管着全院的财、物,也是确保各业务部门工作正常运转的“命根子”,这就需要后勤保障部门为其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做好物资合理分配、平衡协调。五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全党的宗旨,也是后勤保障部门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把前面四项服务工作做到家、做圆满,不但保证了检察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为人民群众来检察院诉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民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解决生活中的纠纷。

第三、复杂性。检察院的后勤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一是表现在后勤保障工作事无巨细,头绪繁多,既有人际关系,又有人与物的关系,而人与物的关系处理不当,又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检察业务所需的车辆、通讯、办公器材、装备等物资保障以及全体检察干警的生活,样样都要细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检察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检察人员办案的情绪。二是上下左右,纵横交错,涉及面广,既要处理好本院内部各局、科、室、队的关系,又要协调好检察院与外单位诸多方面的关系。

第四、琐碎性。后勤保障工作常常是从一些不起眼的树枝落叶、芝麻小事做起,然而这些被称为小事的工作切不可小看。具体工作中,会议会务需要上传下达、发通知、抬桌子、搬凳子、备水果、端杯子、倒茶水,如果没有这些不起眼的准备工作,就无法保证大事的顺利进行。如检察院举行的新办公大楼奠基典礼,办公室作为后勤保障部门具体承担起这项任务,无论是制订方案、统筹安排的大事,还是买矿泉水之类的小事,都要瞻前顾后,考虑周全,才能保证仪式的顺利进行;还有每天的迎来送往,电话的接进拨出,是再小不过的事,都代表着检察院的文明风貌,若有不慎,将会直接影响上下、内外关系;还有在接待来客和参加对外活动中,小事处理不当,也将会影响到检察机关的形象。

总之,离开了后勤部门的保障服务工作,检察机关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基层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的问题

后勤保障工作对检察机关开展业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阶段基层检察院后勤保障工作仍面临很多问题。

1、行政经费和办案经费严重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基层院工作的开展。目前,由于经济发展,物价上涨,各项费用开支加大,再加上检察业务的不断创新,对设备、器材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地财政拨款已无法满足办案和其它检察业务活动开展的需要。

2、后勤部门任务重,人员少、兼职多,使后勤

服务跟不上。作为后勤保障部门的办公室,一方面要接受上级检察机关的计财装备、政策研究、办公室办文等工作的目标任务考评;另一方面,还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开展禁毒、综合治理、卫生、安全等近20项的单项工作。这种“倒金字塔式”的机构配置,使基层院办公室人员身兼数职,任务多、项目杂,压力过大,许多事都疲于应付,使服务保障跟不上,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办公室行政管理职能的高效发挥,还影响了检务后勤保障的优质服务。

3、后勤保障工作管理、服务机制不科学、制度不完备。后勤保障工作存在着管理方法不科学,服务机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凭经验办事,靠习惯做法,失范、无序、随意性大,工作中很容易出现漏洞,对检察业务服务就会难上加难。

4、后勤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检察机关后勤保障管理在体制上,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纵向封闭型”,存在着“小而全”的编制模式,在管理方法上,采取的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法;在分配制度上,仍然是“铁饭碗”、“福利型”;在效率上,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制约和影响了检察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这也是整个国家机关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通病,因此无论是检察机关还是全国都需要加快机关后勤保障工作社会化的进程。

5、后勤管理者服务意识、管理意识不强。后勤工作者相对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从思想上没有完全树立为全局服务的意识。

6、检察办公设施和办案设备落后,没有专项资金来加强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大力加强基层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

虽然检察机关后勤保障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但要更好地发挥和强化后勤部门的“参谋、助手、协调、服本务、管理”等职能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1、以争取收入为主攻,全力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经费保障,首先取决于收入,其次是使用、管理。把经费保障的主攻方向放在争取收入上,竭尽全力打好这一攻坚战。一是强化领导。检察长一把手应亲自抓经费筹措,疏通渠道,主管副检察长应亲自谋划、具体组织、直接运作,积极协调解决经费保障中的难点问题。二是主动争取。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以及财政等部门汇报、介绍检察机关工作特点、业务发展客观需求、经费困难等实际问题,做到与财政、计划等部门常来往、勤沟通、多协调,使所需经费足额、及时落实到位。三是广开渠道。首先是造好预算,争取财政拨款。做到综合该单位实际需要,把预算打满打足,并做到立项有据、理由充分。其次是强化办案,争取案款返还。充分运用检察机关办案赃款返还的政策,多办案、多上缴、多返还。第三是积极申请,争取上级补助。对于上级专项补助款、扶贫款,要做到早立项、早申请、以获得主动权。同时,对来之不易的经费,突出重点,合理安排,专款专用,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2、以“两房”建设为中坚,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办案用房和业务用房是检察机关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投资一时,功在长远。要认真负责地抓好“两房”建设。一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要成立专门的“两房”建设领导小组,设“两房”建设办公室,统一组织“两房”建设工作。由专人负责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积极争取政府计划、财政、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做好项目申报、投资申请等工作。二是合理规划,量力而行。“两房”建设的项目申报、投资申请和施工建设,严格按照上级院规划和本级检察机关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统一计划。着眼于未来形势的发展,树立前瞻意识和科技意识,充分预留出办公自动化、技术网络化和诉讼智能化等发展空间,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三是严格标准,保证质量。“两房”建设的项目申报、投资申请和施工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和该院的经济实力等实际情况进行,严格掌握尺度,实行公开招标,坚持优质优料,杜绝“豆腐渣”工程。

3、以信息化为统领,强力启动科技强检工程。科技强检是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加强法律监督的迫切要求,是检察机关提高办案效率、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一是坚持科技优先。经费使用上,在保证正常业务的情况下,优先考虑高科技装备;装备购置上,在保证与高检院《标准》对号的情况下,优先考虑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安排上,在保证应急项目的前提下,优先考虑信息化建设。二是强化组织领导。高科技装备建设要在上级院统一领导下,以担负计财装备职能的办公室和技术部门为主导、业务部门配合,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对项目的设置、经费的申请、购置“计划”、使用、管理等,做好事前评估与预测,确保科技装备建设有条不紊地开展。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坚持落实各级岗位责任制,坚持统一科技项目的立项论证、统一技术指标和配置要求,统一到指定供货点集中采购、统—调配技术和资源优势,统一实施技术指导和管理。三是实行监督管理。对科技装备建设的购置、招标、评标、方案、审批、工程质量验收、部门配备、材料消耗等各个环节,要实行监督管理,确保科技装备的质量。

4、抓科学管理,勤俭持检。应研究制定一系列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后勤保障制度。一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各类财务、会计由办公室统一管理,所有开支、报销经院领导层级审批。管好单位固定资产帐目,保证资产不流失、浪费。二是压缩各种办公开支。办公用品由办公室统购管理,小额购物支出由各部门申报,办公室工作人员列计划采购后再发放,大额购物支出一律提交党组会研究决定,并由办公室两人以上共同采购。三是合理安排公务接待。由办公室统一接待来客就餐,一律报主管后勤的领导批准后,到院外定点餐厅安排,如实填写接待报销单,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四是规范车辆管理。车辆应由党组会统一研究决定分配给科室,原则上车辆由各科长管理、归科室使用,出车要登记行程记录。办公室统一负责车辆维修、油料配给、年审、保险理赔等事项。院内特殊情况用车由办公室统一调度安排。

后勤服务管理办法篇10

1端正思想

作为一名后勤人员,同样也只是一名服务者。我们所做的不是伺候人的差事,而是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为了全校师生的生活。所以,端正思想,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标准在逐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也要随之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适应事业的重新规划、布局的重新调整,后勤社会化已势在必行。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以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开源节流

学校后勤管理不但要重视开源,而且应当注意节流。要求一方面计划用钱,节约用钱,把钱用到刀刃上。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节约物力,做好各项校产的保管、维修,大力提高校产的使用效益。凡是确须报废的校产,须经有关领导批准,方可办理注销手续,真正做到校产坏了有人报告,丢了有人查找,毁了有人赔偿,要防止随意占用校产,或者损公肥私,化公为私的行为。加强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教育,是提高校产业管理的重要保证。

3统筹规划

后勤工作要做到办事有计划,拨款有预算,收支有标准,管理有制度,分析有资料,监督有要求。明确规定工作目标及次序,重视经费的预测、预算工作,严格按照预算办事。加强财务工作的监督和控制,必须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认真搞好经费的决算。

4以法为绳

首先,作为后勤管理者应树立法治观念。学校管理者能否树立明确的法治观念,认清依法治校的必要性的迫切性,是学校实施法制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依法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要把行政后勤管理法制化落到实处,必须有法可依,有制可循,所以建立健全严格管理体制至关重要。再次,加强管理法制的宣传。目前我国有关教育发展、学校管理的各项规律、法规陆续出台,为行政后勤管理的法制化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原则,是后勤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是学校管理者管人、管事、管物、管财的行动准则,它是后勤管理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在对实践的不断总结、不断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政治思想领先的原则。后勤管理的任务是管好、用好财和物,创设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硬件,关心和改善师生的生活福利。做好后勤工作,必须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遵循思想领先的原则。

首先,必须做好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事业性和责任感,对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忠于职守,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具有廉洁奉公,任劳任怨、甘当配角、甘做教育战线上的无名小卒的献身精神。其次,必须渗透到实际工作中去。如学校经费管理要坚持实事求是,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收费规定,做到收费合理,账务公开,随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师生审计监督。在管理学校财物上要经常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关心集体,爱护公共财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师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敢于同损坏公物的行为做斗争。不以简单的“违者罚款”或训斥为手段,提高学生爱护公物的自觉性。

(2)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因此,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这是学校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是每个学校工作人员所必须严格遵循的重要原则。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这就决定了后勤工作必须为教学服务要的原则,

(3)为师生服务的原则。为师生服务的原则,要求后勤工作尽量想方设法解除师生的后顾之忧,为师生创造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各种方便。例如,新教师分配到校第一件事就要安排好他们的吃、住,保证住得舒适,吃得满意,这样才能使新教师有精力投入到教学上去。创造条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创造通风、采光较好的住宿条件,努力办好食堂,提高饭菜质量和服务质量,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紧张的教学活动中去。坚持为师生服务,后勤人员还要克服服务工作的自卑思想。要肯定后勤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看到它的重要性。后勤工作是为学校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全体师生共同办好学校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经常教育后勤工作人员,使他们认识到后勤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的各项工作,同时要求他们甘做配角,心甘情愿地为师生服务,同时在为师生服务过程中要注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做到诚实待人,语言文明。

(4)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性原则。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性原则,就是用辩证唯物论,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后勤工作。要实现从实际出发科学化管理学校,首先要提高对后勤工作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纠正认为后勤工作是杂务工作,只要脚勤、手勤,无须讲科学性的错误认识,后勤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学校教学,学校教学本身就具有科学性。例如,学校在添置教学用具、教学仪器时都要考虑到是否适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要求。又如学校的整体规划、环境绿化、基本建设等工作,这里面都有不少学问,都具有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