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4:48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篇1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保障了融入的可行性

青年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并伴随信息化一同成长,视野宽阔,接受了来自众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庞杂,情感丰富,艺术气息浓厚,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身处价值多元的时代,面临社会的急剧转型,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明显表现出困惑和迷茫,诚信意识淡薄,个人的道德行为失范,甚至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质疑。但是08年的奥运会被外国人亲切地称为“鸟巢一代”的青年志愿者和汶川地震中青年大学生的表现也展示了大多数大学生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能够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也有高度的认同。故而,要切实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确保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保证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坚定,道德素质的高尚,进一步使其明辨是非,明确荣耻,如此,不仅能有效达到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更易于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发展规律。

艺术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

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熏陶和感染人,达到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启迪智慧的目的,从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春秋末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就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极力倡导以艺术教育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到了近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更是倡导将民族艺术融入课堂教育,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旨在优化国民教育,切实培养国民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人的精神上塑造人、感染人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通过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熏陶、濡染、浸润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也包含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各项内容。由此可知,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方面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高度的吻合,这就更进一步确保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之必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形形的社会观念不断涌入国门,古今中西文化在不断碰撞,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致使一些大学生在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失去了自我。“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上所述,多数大学生只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道德素质下降,而艺术教育则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方式,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德,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的国民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高校是培养国民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和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群体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度有些差强人意。这固然受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环境趋利化等社会因素影响,但同时应看到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种种不足。艺术教育与社会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可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可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法进行。

(三)是有效满足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逐步提高了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和认识,明确了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通过积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使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娱乐时代的到来,一些年轻人尤其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明星梦”的追求已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有理想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的理想过于功利,将学艺术、走艺术路作为发财、成名的唯一选择,那这样的人生观无疑是一种消极,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如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无疑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头脑,使其自觉抵制错误的、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艺术专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觉强化自身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使之贯穿艺术教育的整个过程,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确保他们能够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实现艺术教育教学的目的,完成艺术教育任务,强化艺术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要切实发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阵地作用,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突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自我教育的作用,以此逐步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主旋律教育,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洗礼。

(二)优化外部环境,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的目的旨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之能够正确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增强自我建构的意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努力优化外部环境、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教育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当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热情,建立社会实践平台,才能促使其在亲身的实践中感悟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或否定,形成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建构意识,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全过程,关键是要发挥高校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职能,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指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凝聚力,以各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向心力,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校园文化的道德约束力,明荣辱、知廉耻。通过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各种文艺竞赛,使青年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既达到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又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高师院校;影视教育;美育;创新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8.01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8—0067—04

“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核心要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2018年8月,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的时代课题[1]。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可见,美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当前的时代背景来看,影视艺术作为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手段,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培养影视艺术人才主要阵地的高校,更应全面贯彻落实好教育部《意见》的相关要求,切实加强高等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美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真正适合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影视艺术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和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众多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与影视艺术有关的专业与课程,但是由于种种认识和专业积累的不足,在现实的影视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像专业与综合的关系、艺术与技术的整合等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更加深刻的思考和研究,进而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贯穿落实美育的任务和要求等问题,也都还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并形成有的放矢的创新实践。

一是专业教育的艺术化导向。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主要有两个阵地,一个是专业的影视艺术院校,比如各级各类的电影、戏剧、艺术院校以及传媒院校等,另一个是开设传媒相关专业的其它高等学校,其中又以一批具有悠久艺术教育传统的高师院校为主要阵地。不过就普遍意义上来说,它们都存在着一个核心问题,即人才培养的“艺术化”,也就是只强调人才培养的艺术专业意义上的素养知识,艺术理论和制作技能,几乎是完全把学生按照艺术专业特长生去培养。这种“艺术化”专业性培养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艺术专业知识的强化往往遮蔽了人才全面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艺术理论的专业化往往忽略了艺术本身的美学思想及其人文内涵;再一方面,艺术专业创作与制作能力的技术化培养往往忽视了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思维的培养。

二是专业化的课程设置。从影视艺术本身而言,它是一门融合了各门艺术之所长又具有自己独特审美价值的综合艺术,对课程设置也有着全面性、覆盖性的要求。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被上述所谓“艺术化”的专业性要求所制约,不仅核心和骨干课程都回归影视专业本体,包括选修与实践课程也都仅仅围绕影视专业本体开设,并没有意识到各个学科的相互关联性,并没有注重人文素养的形成以及美学理念的形成,艺术与哲学、文学、美学、教育学并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没有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思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创造的艺术作品没有特色、创新,没有审美性也缺乏原创性的根本原因。

三是审美教育的缺失。审美教育主要是指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对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和追求起着引导性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部分教师对美育本身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够,常常在教学中以模仿他人作品来代替学生自己的创造,以模式化的情景教学来代替了对作品丰富意境的品味,以内容与形式的娱乐有趣来代替了愉悦身心的素养要求,对学生的审美思维和能力缺少启发和培养。教学方法上也是要么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生硬的理论强加给学生,要么是为学生开设一些实践课程比如拍摄一些微电影短视频等,但作品当中并没有体现创新的想法和巧妙的构思。

四是学生兴趣的缺乏。在高师院校或综合院校,影视艺术教育一般开设在廣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以及播音主持艺术等部分相关专业,因为多年以来艺术类专业单独考试划线招生的特殊性,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兴趣和热爱而选择这个专业,有些甚至连了解都不多,只是为了能够上学而报考这些专业,所以上学之后,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能修完学分顺利毕业,并没有对专业的钻研,也没有对未来的职业合理规划,作业也是应付了事,更别说有什么创新的想法或者更深的想象力和独到的见解。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们并不会发现美,感受美,并没有成为一个会审美、懂美的人。

二、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美育”的结构要素与教学要求要在艺术教育教学当中更好地实施美育教育,就要理解美育的内涵、特点和要求,并与时俱进地了解美育在新时代有哪些新内容、新要求、新发展,由此才能真正处理好影视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更好地落实美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实现。

首先,美育所内涵的是全面的素质培养理念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专业知识的讲授,而是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有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就新时代而言,社会对影视艺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现在的影视艺术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只会拍摄片子或者只会后期剪辑,富有创新思维,一专多能的影视艺术人才是我们培养的终极目标,因此,美育的全面性、综合理念和要求,不仅应该而且必然成为影视艺术教育的结构要素,并从教学内容、过程、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效果等角度形成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让美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其次,美育内涵的实现直接指向影视艺术创作的大众化基础和市场消费。影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其影响之大、之广是十分巨大的,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艺术又以日新月异的形式无孔不入地进入到了人们生活当中。影视艺术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精神生产,影视产品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在大众文化、大众接受、大众消费的背景下,影视艺术就必须在新时代的意义上形成创作上美的内涵、美的导向以及美的标准,进而形成接受上的美的影响、美的理解以及美的消费。因此面向大众文化的新时代要求,针对市场消费的正能量追求,适合大众接受的审美标准建构等,也都成为影视艺术教育中“美育”的核心内涵和实践要求。

再次,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影视艺术教育是“美育”最重要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之一。孔子早就提出“礼乐相济“,为美育教育打下基础,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清末学者王国维提出了将美育与德育、智育具有同等地位的观点,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更是大力倡导美育。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愉悦身心,所以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3]。影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和便捷的接受空间、更加全面的表现手法和方式以及更加市场化的人才设计和培养,与新时代的审美教育,必然形成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对提高人的审美心理,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影视艺术教育“美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美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一种人才培养的视角,是启发人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和方法[4],基于“美育”理念来探索和创新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适合时展的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基于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全面构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美育”理念。由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其他学科人才的培养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在大众文化的意义上有着更加突出的审美认知、教育和娱乐作用,因此在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要充分认识并利用艺术的这些功能。过去对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定位往往是会写剧本、会拍摄技巧、会后期制作,这在三四年的大学学习当中,学生是可以胜任的,但是现在对影视艺术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除了上述技能之外,还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生、社会,担负起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使人们成为胸怀大志,有担当的人[5],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美育的教育思想。

第二,系统构建“美育”的内涵与目标,大力开展高校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影视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都需要注重实践,但在实践环节上,学校与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引导学生拍摄一些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氛围、校园风尚。让美育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最基本的理论加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一些文艺社团,定期开展一些文艺活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同时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利用现有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还可以根据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之间的管道,定期组织开展一些爱心帮扶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并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得以呈现。这样,既有专业的课程,又有实践的课程,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素养的养成,既有过程的考核,又有学期末的考核。

第三,改革“艺术概论”“影视美学”等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加强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概论”课程是很多高校艺术专业都在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从文化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影视美学”也是影视艺术专业的常设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讲解经典的电影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画面、构图、拍摄技巧分析,使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鉴赏可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些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形成美学乃至哲学的指向和引导,即在艺术教育的美育教学实施中打好哲学和美学的底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生命观来统领美学理论,用先进的科学的美学理论引领和指导相应的艺术创作和教学实践,在知道何为美,美从何来的基础上,去发现美、接受美、创造美。

第四,拓展“影视文学写作”“编导实践”“纪录片创作”等专业课程教学内涵,强化“新时代”专业能力培养的思想内涵。就新时代的要求而言,新时代要求有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新时代要求其影视作品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等等都要有新时代的精神并体现新时代的整体面貌。因此,用什么理想信念来创作作品,为新时代创作什么作品,怎么创作属于新时代的作品,都需要我们在以相关课程为核心的改革实践中贯穿“美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即把伟大“新时代”内化为“美育”的核心要求,把“美育”落实在对“新时代”的认识和反映上,从而为影视艺术教育摆脱技术化、技能化误区而努力。也就是说,作为“美育”教学的实施,相关专业课程一定要思考“新时代的美”和“美的新时代”等核心问题,并将其贯彻落实在日常的专业教学当中。

第五,建设特色实践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美育”统领实践教学改革。影视艺术美育所要培养的是能够深入解读影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涵、深刻体味与洞悉创作者之诗心的审美者,而不是被动的、简单的吸收文化工业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影视艺术专业既要求厚重的基础,也要求精深的专业,同时还要求从实践技能训练的角度开设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课程,如以“视频平台工作室”“数字影像工作室”的形式打造实践实训校内实践创意基地与课程等。这些既有综合性又有特色指向的实践课程,完全可以仿真广播电视台节目生产制作流程,规范重现完整的选题、策划,拍摄、写稿、后期等环节,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具体的作品创作实践当中,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高校艺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在对大学生进行各种艺术门类熏陶的同时,以先进文化及其价值观进行思想教育与精神感召,则是能够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政治合格的基本保证。正如2002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所说:“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一、艺术领域中各种文化碰撞的现状,使高校艺术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十分必要

艺术领域中的各种文化碰撞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多元文化激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流通越来越繁杂、快捷,在原有文化加快更新转型的同时,新的文化层出不穷,于是,就有了复杂社会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化。多元文化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提供着相应的价值观和信仰基础,这可能会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一种文化的“认同危机”。

2.通俗文化流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通俗文化涌进了高校并广为流传。通俗文化的艺术样式一方面与青年群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则因其过分强化和突出艺术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忽略了现代人文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从而可能使接受者丧失对艺术的崇高感和对现实的责任感。

3.西方文化渗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艺术教育在育人实践中,要用代表和反映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用艺术的感染力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4.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艺术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将艺术作品中那些具有高尚情操和崇高道德风范的典型形象,塑造成为一种无形的推动和潜在的榜样,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更深刻理解“八荣八耻”的内涵,自觉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境界,最终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实现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艺术教育能提高人们的思想素养,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三、正确处理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坚持正确方向的基本保证

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关系:

1.文化主旋律和艺术多样化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内容是艺术教育的主旋律,但同时必须提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提升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水平和层次的同时,以各种艺术形式推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推动广大师生文化艺术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断提高。

2.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把校园传统艺术风格的保护作为发展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挖掘高校文化的社会价值,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文化市场。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篇4

1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能够弥补艺术教育缺乏

学习理工科的大学生,大多数从高中起,便开始偏向数理化等理科学科的学习,对文史类的课程大多数简单学习一下,难以做到深入学习,从而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同时,理工科学生个人能力也大多数偏向于逻辑推理能力,对文学、艺术接触的机会不多,从而缺乏一定的发散性思维。然而,对于文学与艺术来说,其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必要的帮助,所以,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其也应该补充艺术课程的学习,进而使其艺术教育得到有效弥补。

1.2能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人类思想发展必将会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对学生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做到同时培养,所以,艺术教育的开展,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起到帮助作用,更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训,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3艺术素养是通识教育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的开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各个学科都有所认识,进而使得各个学科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通知教育都开始重视起来,然而,对于艺术素养教育来说,其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构成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来说,其创新模式包含三部分,分别为接受中介、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所谓的接受主体,即是大学生群体,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其在接受艺术素质教育时,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存在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时,接受主体存在现实性、多样性与生动性等特征。艺术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的一类对象性活动,一般会收到接受客体的信息,而对于接受客体来说,其主要是与艺术素养教育相关联的一些客观信息,其会被归纳到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当中,被当做成教育过程作用对象来对待。接受客体会根据大学生自主意愿与接受能力来完成选择,但是接受主体与客体之间,会相互影响。接受客体对教育内容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从哲学的维度考虑,所谓的接受中介,便是事物间相互转化、联系的中间条件与环节。而在艺术素养教育开展时,接受中介会将接受客体与主体衔接起来,使其能够相互作用与影响,让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3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的措施

3.1课堂教育能够提高教育实效性

作为理工科大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学的主要途径,课堂教育在开展时,通过艺术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等相关课程的开展,能够使艺术素养教育得到有效开展,并可以为其它艺术素养活动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对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有着较大裨益。

3.2团学活动促使知行合一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团学活动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团学活动一般色彩较为鲜明、主题较为突出,在开展时,常常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各类团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程度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做到行知合一。

3.3校园文化能够创造教育环境

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打造与发展,来创设一些艺术氛围,进而使理工科学生在艺术氛围包围下的校园文化中,完成艺术素养的培养,使校园文化与艺术素养教育起到配合效果。

3.4借助网络基地丰富教育平台

网络作为当代社会主要的信息载体,已经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实践新的实践阵地,网络平台的出现,也为艺术素养教育开展的重要平台。借助网络途径来开展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需要在艺术素养教育开展时,对网络利用程度做到进一步开发,借助网络教育的优势,来完成艺术素养教育的推广。

3.5参与学生社团激发艺术灵感

高校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社团,会吸引一大批学生主动参与,在这些社团中融入艺术素养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艺术创造当中,并在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同时,让学生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为理工科学生专业课学习起到辅助效果。

3.6唱读讲传来保持主流方向

作为四位一体的一整套流程,唱读讲传包含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与传箴言。在艺术素养教育中,通过励志歌曲的传唱,通过名篇名句的传颂,通过社会典型与模范的讲述,通过古往今来箴言的传承,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一大创新。

3.7借助保障机制使教育顺利进行

一是完成管理机制的创建工作。完成艺术素养教育地位的确定工作,成立一支艺术素养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并完成教育管理体系的创建工作。同时,还需通过对国外艺术教育开展现状的借鉴,来做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完善与丰富艺术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做好艺术素养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行与实践。二是,完成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以评价促进建设,其中评价体系应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校实施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实施考核。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进行考核,都要使其有所关联,进而一并促使艺术素养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群体得到有效开展。

4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的运行

不管是接受主体、客体还是中介,均会采取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与效果评价这四个环节来形成一个整体,进而得到统一的运行机制。对于整个运行机制来说,一共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四个环节相互作用于影响,进而构成统一的运行机制;第二个层面为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与接受活动三方面在教师方式与心理认知的影响下,构成统一机制来运行;第三层面为艺术素养教育开展途径,包含上述提到的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措施,借助循序渐进的过程,来达到机制运行第三阶段。这三个层面的实现,能够使艺术素养教育接受中介、客体与主体间做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能够从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实现转变。在心理接受过程的促进下,艺术素养教育中的接受主体,会表现一定的外化行为,进而会产生有效循环,完成统一运行机制的创设,保证艺术素养教育目标最终得以实现。这三个层面在实施时,相互作用与联系,并能够构成鲜明的层次、达到良好循环的效果,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开展了新的模式。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艺术创新素质教育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其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人们在按照创新能力来衡量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创新能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创新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利于设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坚持创新教育的策略,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各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国的艺术教育和国际接轨。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既具有社会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种教育范式的转换,就不仅仅是一项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深切体察和建构。

一、大力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强化教师的导向功能

社会分工的加剧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化趋势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对高校教师艺术设计专业设定职业资格,赋予高条件的限制,意义非常重大。适应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强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示范导向功能,就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努力形成创新素质教育的公共话语

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且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目前,在高校教师当中还没有对创新素质教育有一个较为系统明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和重视。因此,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理论的宣传与普及,使其成为中心话语,形成理论气候和一定程度的外在强化因素,是我们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在高等院校建立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1.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转变。学分制是和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使我们目前的教学制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式:(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2)讲授教学内容,点明基本原理。(3)设立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讨论。(4)组织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3.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重塑。对传统的依附式的师生关心,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平等与民主的社会价值观,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活跃与发展,堵塞了大学生创新潜质的迸发。在这种时空背景下,重塑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弘扬平等互助、民主自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指在高等院校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心上,实现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这就首先要求艺术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人格力量等,不断增强有效的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与学生之间的行为能力,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与融洽。

4.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而是直觉思维与辩证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创新性想象综合运用而呈现的―种思维状态。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不同的路径任意发展,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应特别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宽容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2)知识结构的完善。把发散思维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学愈博则思愈远。”在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邻近学科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是向创新发起挑战的前提性要件。

(3)个性发展的注重。创新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诸个体呈现的多样化,而个体呈现的多样化则必须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扬学生的参与意以,合作学习意识,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地发展自我、挖掘自我、塑造自我,使每个人都平等地得到发展和进步。

(4)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格的高低、思维的聪愚、言行的文野,更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进退。因此,入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有基础性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营造文雅有序,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整个校园要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知识气息。

(5)考核方式的重建。到目前为止,我省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呈现着以闭卷考核为主,以开卷考核为我们的考核结构。在这种结构方式下,考核内容必然以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由目前的考核方式向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式转变。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意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体验进行创新的能力。

总结以上各点,可以看出,该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反映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它将对提高艺术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芳.试论现行高等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今日教育,2004,(1).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篇6

关键字: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审美教育创造力技能

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校庆百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引起强烈反响。专家们强调指出:“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要建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和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而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孩子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现代素质教育下,拿技能与创造力比,创造力重要得多,创造力的培养应该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当今新的教育形势下,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责无旁贷!

一、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纽带,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新的图像化(视觉艺术化)时代。视觉信息的便捷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品位,人们不再会仅仅满足于人工技艺产生的精湛,而更加注重作品产生的个人审美体验,这样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也显得更为迫切。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美术课开课不足;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很多孩子们不爱美术课,美术课的教学效益低下……要知道:现代绘画艺术早已超越了“再现”的时代而进入了“表现”的时代,摄影、录像、电脑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不允许绘画停留在“再现”的时代。

在此形势下,艺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才强烈呼吁:“艺术教育的特殊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并强调指出,这不但是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的。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活动是以审美需要和动机为动力、以审美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为基础的欣赏和创作过程,知识也好,技能也好,它们只是欣赏、创作这些审美活动的条件,只有欣赏和创作活动中饱含的创造才是审美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确信: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

“创造力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它从主体角度提供并保证个体产生创造产品的可能性。”认知能力构成创造力的“心理能力”要素,技能则是创造力“行为能力”要素的主要成分。这就是说,创造力是整体,技能是这个整体的部分:美术教育的目标不能定位在部分上,但不意味着排斥这一部分,否则整体必将受损。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挖掘和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呢?以下是应对策略:

1、遵循四项原则

我觉得在教学中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外,还要遵循四项原则:

创造性原则: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有造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

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部分乡土教材纳入其中

在美术教育中,大胆开展第二课堂,有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如竹编、麦秸画、剪纸等,使学生对家乡增进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学生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在活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开展第二课堂,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

人类的发展始于教育,人的素质发展更需要适宜的教育。教育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积极地参与各种实践和体验、从实践体验中来感受、认识、理解和发展人的认知、技能、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承担这个重任,而且在这个方面对人的培养是独特并有效的。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创造能力,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我们充满信心,和美术教育界的同仁一道,继续遵循这些原则,为提高全民族的审美素质,为提高全民族的创造力,把美术教育提高到新的水平。

注释:

(1)引自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

(2)引自《创造力心理学》

(1寿光第五中学山东寿光262700)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理工科;艺术素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2-118-2

1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能够弥补艺术教育缺乏

学习理工科的大学生,大多数从高中起,便开始偏向数理化等理科学科的学习,对文史类的课程大多数简单学习一下,难以做到深入学习,从而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同时,理工科学生个人能力也大多数偏向于逻辑推理能力,对文学、艺术接触的机会不多,从而缺乏一定的发散性思维。然而,对于文学与艺术来说,其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必要的帮助,所以,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其也应该补充艺术课程的学习,进而使其艺术教育得到有效弥补。

1.2能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人类思想发展必将会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对学生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做到同时培养,所以,艺术教育的开展,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起到帮助作用,更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训,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3艺术素养是通识教育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的开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各个学科都有所认识,进而使得各个学科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通知教育都开始重视起来,然而,对于艺术素养教育来说,其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构成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来说,其创新模式包含三部分,分别为接受中介、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所谓的接受主体,即是大学生群体,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其在接受艺术素质教育时,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存在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时,接受主体存在现实性、多样性与生动性等特征。艺术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的一类对象性活动,一般会收到接受客体的信息,而对于接受客体来说,其主要是与艺术素养教育相关联的一些客观信息,其会被归纳到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当中,被当做成教育过程作用对象来对待。接受客体会根据大学生自主意愿与接受能力来完成选择,但是接受主体与客体之间,会相互影响。接受客体对教育内容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从哲学的维度考虑,所谓的接受中介,便是事物间相互转化、联系的中间条件与环节。而在艺术素养教育开展时,接受中介会将接受客体与主体衔接起来,使其能够相互作用与影响,让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3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的措施

3.1课堂教育能够提高教育实效性

作为理工科大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学的主要途径,课堂教育在开展时,通过艺术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等相关课程的开展,能够使艺术素养教育得到有效开展,并可以为其它艺术素养活动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对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有着较大裨益。

3.2团学活动促使知行合一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团学活动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团学活动一般色彩较为鲜明、主题较为突出,在开展时,常常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各类团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程度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做到行知合一。

3.3校园文化能够创造教育环境

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打造与发展,来创设一些艺术氛围,进而使理工科学生在艺术氛围包围下的校园文化中,完成艺术素养的培养,使校园文化与艺术素养教育起到配合效果。

3.4借助网络基地丰富教育平台

网络作为当代社会主要的信息载体,已经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实践新的实践阵地,网络平台的出现,也为艺术素养教育开展的重要平台。借助网络途径来开展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需要在艺术素养教育开展时,对网络利用程度做到进一步开发,借助网络教育的优势,来完成艺术素养教育的推广。

3.5参与学生社团激发艺术灵感

高校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社团,会吸引一大批学生主动参与,在这些社团中融入艺术素养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艺术创造当中,并在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同时,让学生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为理工科学生专业课学习起到辅助效果。

3.6唱读讲传来保持主流方向

作为四位一体的一整套流程,唱读讲传包含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与传箴言。在艺术素养教育中,通过励志歌曲的传唱,通过名篇名句的传颂,通过社会典型与模范的讲述,通过古往今来箴言的传承,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一大创新。

3.7借助保障机制使教育顺利进行

一是完成管理机制的创建工作。完成艺术素养教育地位的确定工作,成立一支艺术素养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并完成教育管理体系的创建工作。同时,还需通过对国外艺术教育开展现状的借鉴,来做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完善与丰富艺术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做好艺术素养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行与实践。二是,完成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以评价促进建设,其中评价体系应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校实施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实施考核。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进行考核,都要使其有所关联,进而一并促使艺术素养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群体得到有效开展。

4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的运行

不管是接受主体、客体还是中介,均会采取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与效果评价这四个环节来形成一个整体,进而得到统一的运行机制。对于整个运行机制来说,一共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四个环节相互作用于影响,进而构成统一的运行机制;第二个层面为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与接受活动三方面在教师方式与心理认知的影响下,构成统一机制来运行;第三层面为艺术素养教育开展途径,包含上述提到的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措施,借助循序渐进的过程,来达到机制运行第三阶段。这三个层面的实现,能够使艺术素养教育接受中介、客体与主体间做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能够从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实现转变。在心理接受过程的促进下,艺术素养教育中的接受主体,会表现一定的外化行为,进而会产生有效循环,完成统一运行机制的创设,保证艺术素养教育目标最终得以实现。这三个层面在实施时,相互作用与联系,并能够构成鲜明的层次、达到良好循环的效果,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开展了新的模式。

5总结

艺术教育对理工科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因此,为了使理工科学生艺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需不断创新,采取创新有效模式,来做好理工科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开展时,需要求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做到充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各种措施、手段、平台与资源,来将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落实到每个细节当中,使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刘秀.浅论如何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科技信息,2011(12).

[2]祝小迁.关于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尤静.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4]蒋臻.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片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5]卢海燕.创业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培养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

进入新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高校在艺术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日趋增加。艺术类人才培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正在增大,其中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其中师德作为辅导员最重要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决定着未来的国民素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2]。对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因此,新时期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更应大力推进,从而建设出具有良好师德风范,高标准的辅导员队伍,使其在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能够适应新时期的艺术类人才。

一、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正呈现逐步上升、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加强师德的规范和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3]。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不仅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更要通过自身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导师。同时,随着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数量、类型等的日益增加,辅导员的师德素质和工作质量也在日益提升,但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和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因所面临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生源等的特殊性,在其师德建设方面也存在这一定的特殊性和问题。只有分析这些问题的共性与个性,才能得出更加适合高校艺术类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

1.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素养缺乏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践行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但随着新时期新形势的不断发展,现今辅导员不只是学生的思想导师,同时还肩负贫困资助、心理咨询、就业规划等多项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逐渐减少,也因此辅导员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度在逐渐降低。其中,艺术类专业的辅导员中存在一部分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相较其他非艺术类工作人员,艺术类专业工作人员常表现出过于感性不能理性客观看待问题的特点,使部分高校艺术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易跟实际脱节,偏离正常轨道,并且多不关心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政治素养的缺乏。

2.师表形象较差,教育德行不够规范

艺术类专业辅导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在个人言行和着装上也应符合职业要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常存在个性张扬、各异化的特点,以至于其中一小部分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在所处环境的影响下也存在类似问题,未能认识到教师的师表形象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新时期新形势下个别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变得功利、充满人情世故,在“人情”面前不能坚持原则,甚至收受学生礼物,对物质追求师德一些辅导员背弃了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践踏了自身良好的教育德行,丧失了师德精神,不仅没能做到为人师表,反到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师德评价不合理,建设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高校在辅导员师德评价和建设方面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多缺乏合理的量化体系和可操作性,在实际评价中往往以任务的完成度和完成量作为指标,没有考虑到在任务过程中师表作用、育人效果等软指标,这也使得师德评价存在着不合理性。同时在师德建设机制中不仅存在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合理性[4],在组织和后续的激励奖惩制度上也不够健全,特别是对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尽管多数高等学校都建设了人事、工会等多个部门,但在部门协同开展工作中往往出现职责界限模糊,合力不畅等问题,极少有专门的部门人员能够全面系统的负责师德建设和评价工作。评价管理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现阶段新时期新形势下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提升个人素养,成为学生表率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是艺术类专业辅导员所需具备的重要师德。由于高校艺术生集体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素养缺乏,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艺术类专业辅导员,一定要有夯实的政治理论基础,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积极作用。同时,不断提升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教育育人、治学严谨、修身养德,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和身边的同事,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

2.夯实专业基础,提高教育质量

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不仅在个人,也在团队。一个好的团队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在开展工作中能起到促进激励作用。因为在团队中的人会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特别是队伍中的领导和核心人物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师德风范,才能坚定工作发展的方向,带领并指导其他辅导员更好地工作。只有在整个队伍的共同前进下,才能带动并夯实整个专业的教育基础,提升教育质量。

3.优化高校管理体系,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新时期加强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管理部门的建设,是提升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并促进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修养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的坚实力量。师德管理部门的建设不仅能解决过往多部门不合作、合力不畅、职责推脱的问题,其更重要的是能全面协调统一师德管理制度,促进师德评价体系的合理化,能优化整个高校环境内的管理体系,同时也将在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奖惩激励工作中起到推进协同作用,在整个师德建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

1.扩大并加强师德风范宣传教育

加强师德风范宣传教育是提升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修养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方法,根据工作特点,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尤为重要。从思想教育入手组织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学习党知识和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在学校宣传栏和网络公众平台做宣传教育,以起到更广泛深刻的教育作用。另外,也要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良好的师德形象和师德修养,特别是要不能随波逐流受学生影响,远离“标新立异的师德形象”,建立符合师德风范的师德形象。学校还可在辅导员群体中树立“师德楷模”,在群体中形成榜样力量;还可深入开展丰富的师德评选表彰、先进事迹宣传、学生评价等师德风范创建活动,促进整个校园良好师德环境的建立。

2.建立健全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

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是评价辅导员自身和整个体系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艺术类专业实践性强,艺术类学生比较感性、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导致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更具活跃性、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情感性、教育方式较为多样性。考核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采用与其他专业一致的评估体系常存在不全面、不具体、不科学的问题,要建立健全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务必做到系统完备、科学评定、民主实施。同时,在考核中要用建立考核监督小组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才能真正有效建立健全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考核制度。在考核后奖励优秀人员、教育存在问题的人员进行,才能更好地发挥考核制度的作用,提升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风范。

3.构建高校辅导员师德管理部门

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构建师德管理部门是整合师德培养资源、合理健全师德评价制度、加强师德风范建设的有利保障,其在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建设体系中起到协调统一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的各级领导也应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并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在全校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发挥表率和核心领导作用,以促进并加强新时期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师德建设。

四、结语

由于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在面对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艺术类学生时,要有良好的师德形象和师德风范,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用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作表率。因此,加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是提升我国高校艺术生教育质量何促进我国师德风范良好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者:孟蕲翾张鑫陆体锋单位:三亚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贺男,李欣.高校辅导员在美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8):118-119.

[2]徐晓华.艺术院校师德建设的科学途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6):171-173.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园艺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近几年随着园艺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园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同时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出现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是因为园艺产业就业岗位不足问题,而是因为人才的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可见高职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有必要对园艺产业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找准高职园艺专业学生在园艺产业就业市场中的定位,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出发,构建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

一、高职园艺专业职业能力构成分析

通过对大量的社会调查及分析,高职园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业单位,集中在包括园艺公司、种子公司休闲观光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园林公司等企业单位,其可选岗位涵盖以下方向:园艺植物生产或技术服务,园艺植物种子、种苗、园艺资材销售,农产品营销,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物流,园林绿化等。根据园艺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表述,可以把园艺行业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包括:园艺植物种苗生产能力、园艺产品生产能力、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及保护能力、园艺植物应用技术、观赏园艺工程的概预算能力、园艺产品营销能力、新技术推广能力、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构成学生最基本的就业能力;方法能力包括问题解决及思辨能力、学习能力、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规划和组织活动、创新能力等方面;社会能力包括合作与沟通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工作方式等的变化的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竞争和抗挫折能力等方面。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园艺职业岗位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打破传统“三段式”结构课程体系,改变存在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技能训练薄弱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途径,构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高职园艺人才的需求。

(一)围绕园艺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

1.根据高职园艺专业技术专业人员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将课程体系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文化基础课程、通用技术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

(1)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合作、沟通等能力。该课程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体育、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礼仪等。

(2)通用技术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学会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着眼于学生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通用技术课程包括:植物与植物生理、农业基础化学、植物生长与环境、园艺设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

(3)职业核心课程是根据职业岗位对专项技术能力的要求而设置的,培养该专业的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其课程包括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含有蔬菜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盆景与插花艺术、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观赏树木栽培技术等。

(4)职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拓展学生就业的方向,为学生今后相似岗位的转换和本专业岗位能力打基础。该课程包括花卉应用技术、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园艺产品营销、园林规划设计、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草坪建植与养护技术等。

2.将通用技术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平行设置,运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1.课程整合。

针对于通用技术课程,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农业气象》、《土壤与肥料》合并为《植物生长与环境》;职业核心课程中的“果树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等,在内容有部分重复,有必要进行重新整合,可以整合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节约课时,增加了实践时间,使知识更系统。

2.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实践教学课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其占总学时的50%以上,注意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集中实训课程,以提高学时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核心课程则注重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同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增加职业拓展课程和相关职业素质课程。

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就业方向选修职业拓展课程,如职业礼仪、以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在加强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可以在课程设置时开设如《职业礼仪》,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4.课证融合,注重于职业认证考试接轨。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知识的选取围绕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进行,同时注重把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选择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通讯,2011,10:7-10.

[2]宋争辉.高校职业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0:19-20.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郭正兵.高职高专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8:120-121.

[6]余慧琳,王海涛.高等职业院校园艺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138-139.

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篇10

一、掌握素质教育的含义,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美术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整理、自我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些能力贯穿于美术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个性,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其潜能,利用学生的一切可用条件,联系其他各门学科的内在因素,达到学生学会发现美、审美、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学习氛围和兴趣,最终把美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多数美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更增加了学生对单一教学的反感。学生学习好美术学科的最好途径应该是利用综合知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攻关,突破重难点,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取知识,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完整。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美术教学比作一门综合性学科加以分析理解,应用一些教学常识,对学生进行有逻辑的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欣赏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运用政治、历史、人文背景、社会科学等领域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激发学生加深对美术的了解和热爱。在创作课中,我结合语文、英语中的写作和音乐中的艺术效果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可造才能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落到实处,让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会了辨别区分美与丑,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而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界中去,让学生通过对祖国的名山大川、生态环境、花鸟鱼虫、林园风景的感受;通过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泊的观赏等。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让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参观,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让学生观察、欣赏美的事物。在活动中重视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囊括世界。”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