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线上教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5:33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篇1

2012年5月,南京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再次重新修订《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对评审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列出了“教科研”工作要求。达不到“教科研”工作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做得再好也无缘职称评审。其实,评优、评先进、评学科带头人等都与“教科研”密切相关。“教科研”已与一线教师的职业发展紧紧相连,直接关系一线教师的切身利益。

一、“教科研”的内涵

“教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而言,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条件,遵循一定的研究过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探求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真相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中的教育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过程。本文中的“教科研”,专指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所以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要解答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据此,“个人课题”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案例”研究等便成为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当今,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教育矛盾层出不穷,因此,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教科研”。为此,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教科研”工作要求,其最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新理念,学会思考,创新方法,提升质量。同时,教育行政的推动已然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外驱力。归根结底,“教科研”已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教科研”变得玄虚

然而,面对“教科研”,不少一线教师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正确认识,缺少实践勇气。于是,“教科研”便成为一线教师的额外任务和沉重负担,整天疲于应对。闲聊时,许多一线教师能说出内心所想,表达个人观点,但一提到写论文、做课题、搞调查,许多一线教师茫然了。一般来说,他们对自己至少有三点质疑:一是质疑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二是质疑自己方法的妥帖性,三是质疑自己语言的流畅性。这种极度的不自信,导致许多一线教师不仅找不到写论文的素材,更缺乏积极的自我构思;这种极度的不自信,导致许多一线教师认为“教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自己不具备进行“教科研”的素养和能力,从而对“教科研”望而生畏。这样一来,一线教师不会写论文,害怕写论文,不想写论文;一线教师不会做研究,害怕做研究,不想做研究。于是,“教科研”变得玄虚起来。

三、让“教科研”回归教育教学实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们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那么,如何充分激发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内驱力?如何让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变成论文,变成课题?关键在于:让“教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教育教学实践,让“教科研”的理念和方法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内心,让“教科研”成为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让“教科研”的过程和成果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助推器。

“教科研”应是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这是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市教科所”)的一贯主张。自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就致力于“教科研”方式的创新:从“个人课题”研究的开创,到“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与倡导。在这一过程中,南京市教科所促进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引导一线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寻找问题;二是引导一线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三是引导一线教师积极构思,在写论文、做课题时不仅有话可说,更有理有力地阐述,充满自信地表达。

四、“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经过近九年的实践和探索,南京市教科所已形成了以“个人课题”研究为主体,以“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为两翼的教师“教科研”发展战略,让“教科研”走进基层学校,走近一线教师,实现“教科研”的落地生根。

1.“个人课题”研究:倡导一线教师研究身边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部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区县级课题、校级课题研究,往往与一线教师的研究旨趣、研究需求、研究内容相去甚远,以致许多一线教师在所谓的研究中,经常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为此,南京市教科所经过探索,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了一种立足现实、具有实效的课题研究方式――“个人课题”研究,帮助一线教师“种自己的田,结自己的果”。

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首次提出“个人课题”研究的概念。“个人课题”研究,即教师个人独立承担并得到学校或教育科研部门认可的课题,旨在倡导一线教师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例如“作文教学问题”“课堂导入问题”“班后段教育问题”等。其目的在于:培养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和提炼,进而提出有价值的课题。

2005年,南京市教科所在全市范围进行“个人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从宣传发动、申报立项、过程指导、结题鉴定、成果运用等方面对“个人课题”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着重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2006年,“个人课题”研究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经历了培训、申报、评审立项三个环节,重点是摸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施程序。在“个人课题”研究首次尝试时,全市共有2200余名一线教师申报项目,其中1625项被批准立项。

2007年,第二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指导方略。与2006年相比,申报项目成倍增长,达到4200余项,全市有1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2200项批准立项,方案的质量显著提高。

2008年,第三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重点是建立“个人课题”研究的三个层级,即校级、区县级、市级。“个人课题”研究申报时,采用“自下而上,逐级立项”的方式。与2007年相比,申报项目超过10000项,全市有2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

2009年至2010年,第四期和第五期“个人课题”研究继续推进,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匿名评审。此外,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南京召开。

2011年,第六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管理。此外,第三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在江苏徐州召开。2012年,100个重点“个人课题”研究项目立项,并展开研究。此外,第四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甘肃兰州召开。

近九年的探索,一路走来,一线教师对“个人课题”研究情有独钟,热情不减。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课题”研究符合一线教师的研究需求。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个人课题”研究的选题强调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以解决教师身边的问题为指向;二是“个人课题”研究的方法从学院风格转向具体实践,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三是“个人课题”研究的程序简约,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五步研究法”,即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践――经验总结。

2.“教育案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描绘身边的个案

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学,整日和学生们打交道。从课堂里的对话到课堂外的交流再到社区中的互助服务等,可见教师生活在一个个教育事件中,行走在一个个教育情境里,而“教科研”就是对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件和真真切切的情境进行分析与研究。于是,在2008年,南京市教科所又推出了“教育案例”研究,倡导教师把一节成功或失败的课作为研究对象,把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故事作为研究对象。

为此,南京市教科所对“教育案例”研究进行规划,从“教育案例的内涵”到“教育案例的特点”再到“教育案例的体例”,为一线教师清晰地呈现了“教育案例”研究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教育案例”研究,即对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的教育教学实例进行感性叙述和理性分析。可见,“教育案例”研究包括四个关键点:一是要有“实例”,二是“实例”要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三是要有对“实例”的感性叙述,四是要有对“实例”的理性分析。总之,“教育案例”研究的倡导,使一线教师对身边的典型个案善于发现,精于描绘,勤于反思,乐于研究,让一线教师进一步体会到“教科研”就在身边。

“教育案例”研究的推出,为一线教师找到了进行反思的有效路径。从2008年至今,广大一线教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理念、写作规范、研究路径已有了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参加“教育案例”研究评比的一线教师逐年增加。

3.“教育叙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

2009年,南京市教科所又提出“教育叙事”研究,倡导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通过叙事的方式开展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即讲述“教育故事”。“教育故事”就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教改实验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旨在呈现具体、真切、生动的教师经验世界,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表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情实感。另外,“教育叙事”研究有四方面需要强调:一是强调题材的鲜活有趣,二是强调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三是强调主题的鲜明深刻,四是强调语言的亲切感人。

“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其根本在于:倡导教师关注、记录和体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倡导,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崭新的反思和研究路径,促进一线教师在“叙事”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断“行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摆脱“追求功利”的困扰,拉近一线教师与“教科研”的距离,让更多一线教师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科研”,从而逐渐找到研究的感觉,体验研究的快乐。

在南京,“个人课题”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创新举措,贴近一线教师的生活实际,鼓励一线教师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打破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坚冰,改变一线教师对“教科研”的看法,点燃一线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热情。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篇2

[关键词]视频案例;研修网络平台;教学实践;教师实践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视频案例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的有效途径。为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整合应用,深圳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活动,并搭建起视频案例在线展播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基于课堂视频案例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平台主要包括案例观摩和案例讨论两个核心模块。用户进入平台后,可以按学科分类选择感兴趣的课堂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案例讨论则通过一个简易的留言板来实现,学习同伴可以在此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对视频案例作出评价。同时“相关资源下载”中提供了与本课例相关的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专家点评等。本研究从教师应用平台的体验入手,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功能现状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包括福南小学、翠北小学、北师大附中、外国语学校、福田中学等19所学校的一线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参与了“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活动的视频课例录制工作,对平台的应用相对比较熟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访谈,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态度,分析平台的使用情况和功能效果。

(三)问卷设计与发放

根据调查的目的与对象,问卷的设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受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平台的态度、平台应用效果、平台功能效果。第一、二部分题项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第三、四部分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填答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84份,回收率为44.2%;经过检查和衡量,剔除无效问卷6份后,有效问卷78份,占回收问卷的92.8%,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1%。调查数据利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受调查者基本信息

受调查者共78名,女性比例较高,占66.7%。受调查者为一线教师,此比例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即教师中女性居多。从年龄分布看,受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在20~30岁、31~45岁之间人数较多,分别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6.2%和38.5%,这与当前我国一线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基本符合。从学校类别层次来看,参与调查的小学和初中教师较多,分别占到总受调查者人数的37.2%和48.7%。从教师的教龄情况来看,参与调查的教师教龄分布比较均匀。

受调查者的总数为78人,其中76人填写了所教学科的情况,涉及数学、语文、英语等13个学科,受调查者所教学科主要集中在英语(13个)、数学(11个)、语文(10个)、化学(8个),依次占受调查总人数的17.1%、14.5%、13.2%和10.5%,其他学科零散分布。

(二)教师对平台的态度

如图1所示,61.5%的一线教师表示运用视频课例在线展播平台对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有必要的,而且有9.0%的教师认为该平台很有意义,说明目前“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从调查数据发现,持否定态度的被调查者也不少,说明该视频案例平台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图1平台必要性

分析表明,大部分教师每周会登录平台进行学习,但有69.2%的教师每周只会登录一至两次,19.2%的教师每次登录学习时间不足1小时,还有7.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使用平台进行学习。调查结果表明平台资源利用率不高,一线教师使用视频案例、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极性不够。

对于平台目前的形式,42.3%的受调查者表示并不满意,反映了目前平台的呈现形式还存在缺陷,需要完善。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团;校本研修;模式研究

1.校本研修的界定

专家团在本文是指:县进修学校、县教研室、乡镇教研员、各校名师、学科带头人中选出理论水平较高,具有实践能力的、倾情于课改的成员连同聘请的一些全国知名专家(主要负责网上答疑、专家团成员活动策划、指导、理论援助)组成。专家团由进修学校统一组织、管理,定期去全国各省市参观、学习。定期开展交流、讨论。定期到自己所分管的一线指导教师、展开调研。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是专家团与小学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导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本研修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和“在学校中进行”。校本研修的目标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探索者和示范者;使教师群体率先成为优秀的学习型组织。

2.国内外校本研修现状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校本培训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模式有:课题带动模式、集体充电模式、师徒结对模式、观摩听课模式、个人自修模式和校际交流模式等。在校本研究方面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最近又出现使用教育网志Blog网络虚似社群开展校本培训的新模式和相应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由于校本研修中专业发展的提供者是学校和教师本人,校本发展是独立进行的,很容易陷入反复和重复的状况。目前在我国开展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缺乏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考虑;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校本培训内容相对集中和单一化,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综上所述,现有的校本研训模式在中小学中的实际运用过程中,都表现出比较缺乏专业引领和外部资源支持。

3.专家团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模式

本文作者在总结国内外校本研修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在安阳县二十二个乡镇开展的专家团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提出三种研修模式:咨询诊断模式、项目研修模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这三种模式分别适用于开展专家团引领下的校本研修的不同阶段。

3.1咨询诊断模式。咨询诊断模式具有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特点,这种模式不是专家团研究人员以既定的方案手要求手把手要求中小学教师如何做,而是要求研究者采用提问、咨询和讨论等策略,寻求共同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这种模式中专家团研究者扮演了咨询者和诊断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共同研修的实践者。小学教师在这种模式中也是共同研修的实践者。一般咨询诊断模式需要专家团的研究小组与小学某位教师就某项研修内容达成一个口头或书面的合作协议,合作协议中要包括合作研究的内容、路线和方法等,合作协议的签署会就研修的目标等取得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这对保证该模式的顺利实施将起到重要作用。实施咨询诊断模式时,中小学教师需要执行的路线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我反思,集体研讨,提出新方案,教学设计……”而专家团研究者需要执行的路线是:“参与教学设计,进行课堂观察,完成案例分析,集体研讨,提出新方案,参与教学设计……”其中“集体研讨,提出新方案”环节是专家团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两条路线的交汇处,由于咨询诊断模式的研修,往往是一个研究小组对应一位小学教师,所以我们也称该种模式为“一对一”模式。

3.2项目研修模式。这种模式要求研修过程要基于某个具体项目进行,项目研修模式具有独特性、多目标性和生命周期性等三大特点。

在项目研修模式中,所选择的项目一般都是以解决中小学中的某个问题为目的,如“利用电脑技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就是笔者所负责的一所实验校提出的研究项目。在项目研修时,专家团研究者往往需要和小学中的校长或教科研主任一起承担起项目管理者的角色,这就要求他们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项目管理者既要负责设计整个项目的方案,又要在项目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支持项目的正常进行,项目的参与者一般由专家团研究人员和中小学教师一起组成。在很多课堂教学研究中,学生也是项目的参加者。

3.3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一般由专家团研究者和小学教师共同构成其成员。这种模式强调研修是在网络支持环境下,通过“师传徒受”、“做中学”、“知识表述”、和“深度交谈”四阶段活动,使共同体成员得到提升和发展。在这种模式中,专家团研究者和小学教师没有教导者和被教导者的关系,他们都既是学习者,也是辅导者和助学者。这种模式特别有助于解决专家团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由于这种模式需要比较好的技术条件支持,所以一般由专家团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和技术支持,并负责组织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活动。实现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模式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师传徒受,活动中的“师傅”角色并不一定由专家团研究者承担。在笔者实践该模式时发现,这一角色由小学中的专家型教师担任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师传徒受活动中,扮演徒弟的学习者要通过观测、模仿和亲身体验等知识的社会化途径,理解消化师傅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为进行“做中学”奠定基础。第二步:“做中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案例式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把师傅展示的案例型、经验型知识,通过归纳性思维实现从示例上升到理论。其次是去创造出新的示例,由此完成在“做中学”的内化知识过程。第三步:“知识表述”活动是学习者把在“做中学”中创造或组织的隐性知识碎片提炼成显性知识,并进行知识梳理的过程。知识表达可以采取撰写研究报告或反思日志等形式完成。第四步:“深度交谈”活动是通过召开网上小型研讨会就知识表述的结果,利用类比、隐喻或假设等手段进行隐性知识表述的过程。由于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往往是多位专家对应多位小学教师,所以我们也称该种模式为“多对多”模式。

4.结语

专家团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教师专业的创造性正在被一点点激发出来,专家团研究人员与小学教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专家团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不仅正在促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创新,同时也有利于专家团将教育服务融入一线教育实际,促把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推向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丁钢.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建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广西教育.2004,(1):18

[2]施莉,郑东辉.校本培训核心思想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0-13.

[3]叶平.走向校本研究[DB/oL].省略/2/xb-gs2.htm.

[4]施莉.我国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简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1,(2):17-18.

[5]中小学老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2,(11):85-90.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篇4

关键词:edmodo;教师;在线;协作备课过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32-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应用,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成果颇丰,但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相比较而言较少,为了教师协作备课更好的实施,将edmodo平台引入教师协作备课中,以及构建edmodo支持下的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将成为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edmodo的优点

我们常见的教师集体备课模式为教师个体独立备课――集中研讨――二次备课――独立施教――教后反思[1]。传统的集体备课均存在教师个体单独完成初备之后再定时间集中研讨,不能有效地交流、沟通在备课过程中遇到问题。而且,传统的协作备课过程对小组成员所处的的物理空间位置要求较高,协作备课小组成员无论任何事情都必须准时出席。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的备课方式也由传统的面对面的协作备课转变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备课。但常用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集体备课过程为教师搜集、研读与备课主题相关的资源――备课组长分配任务――教师个体单独备所分配的任务;――分享经验、解决问题――教案的定稿――教师个体二次备课――实施教案――总结反思、修改、补充教案[1]。

参考相关文献,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现存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协作备课模式与传统的教师协作备课模式本质是一致的,只是披着一层信息技术的“外衣”。教师协作备课的绩效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教案质量而言只是原地踏步,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此,可将edmodo引入教师协作备课小组。

edmodo平台作为一款新兴的技术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较前几种技术(例如,wiki、moodle等)显现出很多其自身的优越性(接下来主要将edmodo平台和wiki、moodle平台做一比较)。首先,edmodo作为在线学习平台拥有自己的客户端,只需教师在线注册账号即可,免费、无需搭建。当我们使用wiki和moodle软件作为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平台的时候,需要协作备课组长结合实际需要和wiki、moodle的开源程序来搭建协作备课平台,对教师的技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在平台搭建方面技术薄弱的教师,此种情况也是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不能及时开展的原因之一。此时,edmodo的出现给搭建平台有困难的教师带来了希望,由于edmodo自身的免费性和无需搭建性,在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使用更加便捷。并且,当将wiki和moodle作为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平台时,通常为了保证平台快速、正常运行,我们常将其安装在服务器上。由于edmodo平台自身具有客户端,我们就省去了另设服务器的不便之处。

其次,edmodo平台更注重以某一主题为主,小组内成员针对该主题的在线交流、讨论、资源共享等。此种特性,更符合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需求,在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由于每个教师必须形成“独家定制”――符合自己所教学生特征的教案,当教师在教案形成过程中遇到自己拿捏不定的问题时,而此时又与其他教师存在地理空间位置的间隔,不能像在单位一样可以与同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协商,但借助于edmodo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案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在edmodo平台上,与组内成员共同交流、协商解决。而wiki是一款在线协作编辑平台,更注重将教案按章、节划分并以章、节内容为主对教案的在线协作编辑而非交流、协商。moodle更注重以课时内容为主对在线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相比较而言,edmodo更能有效地解决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教师的需求。

再次,edmodo平台由Facebook成员开发,具备了Facebook的部分优越性,并且在该平台的开发过程中融入了社会性网络交互要素,界面设计简洁,与我们的QQ空间相似,更便于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而此,正是wiki和moodle平台所欠缺的。

最后,edmodo的开发人员为我们提供了移动版的app,我们可以将此款app安装在我们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协作备课小组内的成员交流、沟通。实现了协作备课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发生的愿景,更方便了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开展。此种功能,也是wiki和moodle平台所欠缺的。

二、edmodo环境下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中的逐渐深入,传统的教师集体备课模式有所改变。从协作教案形成过程的视角将edmodo环境下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分为教师身份认证以及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小组的创建、自助式在线阅读、远程在线交互协商、形成个人教案四个阶段,下文分别对这四个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1.教师身份认证以及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小组的创建

为了实现更好的教、高效率的课堂这一总目标情境下,众多教师聚集在edmodo平台上,形成虚拟的协作备课小组,互联网作为一条线将这些独立的个体――教师连结在一起,实现彼此的互通。许多独立教师的多样性构成了虚拟协作备课小组的多样性,并且该虚拟小组没有人数限制,是向四周无限伸展的。在这里没有等级和权威的象征,协作小组的总目标――更好的教、高效率的课堂好似根茎状模型的根,而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教师则好比根茎状模型中的茎,互联网则是连接“根”与“茎”的桥梁,共同体现了德勒兹所提出来的“根茎状”理论的特点。

协作备课小组的总目标――更好地教,高效率的课堂作为“根茎状”模型的根,从这一中心出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打破了由时间次序造成的先后关系和地域位置形成的中心和边缘[2]。在这里所有的次序都消失,独立的教师构成了“根茎状”模型的“茎”,互联网则构成了连接“根”与“茎”的线条,并且线条与线条之间没有优先次序。

因此,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该虚拟协作备课小组是一个无边际的平面,是可以向四周无限制扩展的,而不是一个有范围的层级,在这个无边际的平面里可以随意的连接[3]。

2.自助式在线阅读

edmodo提供的虚拟图书馆功能允许教师上传一些与备课主题相关的视频、文档、图片等资源,以供协作备课小组成员阅览。这些视频、文档、图片等所承载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表现形式来源于生活,并被广大专家、学者所认同。这些知识一旦形成就独立于其原有的知识主体,并且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和流动的脑力劳动成果[4]。供其他教师共同享有,并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体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创造、生成新的知识。

3.远程在线交互、协商

该环节是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关键环节。该环节中,协作备课小组内的成员主要采用集体头脑风暴的讨论方式,使用edmodo平台作为媒介来进行文字交流。教师个体会被他们所关注的协作小组其他成员呈现在edmodo上的思想、观念所影响,并以当前发言者的想法作为基础来产生他或她的下一个想法。通过教师协作备课小组的群体讨论和交流,协作小组成员的思维会相互影响,从而使协作小组成员――教师个体产生单独备课时不太可能产生的想法、思维。并且协作小组群体的交流有利于分享每个教师的知识和备课思路,互相启发、互相修正,从而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5]。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a、教师C分别位于家里和公交车上,而教师B是在工作地点――学校。换句话说,即基于edmodo的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对教师个体的地理空间位置所在地点没有严的限制,教师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学校。这对以往的,只要开研讨会、集体讨论教师个体无论任何时间、身处任何地方务必出席的要求是一种改变。弥补了传统的协作备课中教师因为个人原因而不能准时参加的情况。图1中的圆环内的内容表明教师远程在线的交流、沟通始终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目标送的确定、学生特点分析、课时安排、作业设计等来交流、讨论、协商。由于每个教师已有的知识不同,导致不同的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等存在不同的自我建构过程,继而表征为不同的教师拥有不同的个体知识。但是这些不同的个体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不同的教师总是可以对相同的知识有着不同但可能相似的认识,这种相似性是不同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开展交互、协商的前提条件所在[6]。

同时,如若某一个教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参加协作备课的研讨,该教师可以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时间登录edmodo平台,浏览组员们关于该内容所发的帖子、留言等,即讨论的过程和结果。亦可将自己的疑问以帖子的形式“留”下来,因为教师身边的同伴对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种学习资源。

4.形成个人教案

经过在线头脑风暴式的交互、协商,教案的最终形态可由基础模块和能力提升模块构成,针对基础模块的具体内容主要由教师在线交互、协商来共同确定,能力提升模块可由教师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学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人,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等将能力提升模块分为三个层次――针对优胜生的能力提升模块、针对进步生的能力提升模块和针对学困生的能力提升模块。

学生的潜在状态是教师设计教案的基础性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个体经验、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受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导致了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7]。同时,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只有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个体经验、个体差异做到了如指掌、准确把握才能把他们转化为教案设计的基础性资源,才能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才能做好能力提升模块的教案设计。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潜在状态进行分析。学生的潜在状态主要包括学生潜能、学生可能和学习困难的分析。

相关专家将个体的认知风格分为分析――言语型、分析――表象型、整体――言语型、整体――表象型四种类型[8]。将信息的呈现方式分为文本、口头、示意图和图片,那么对这四种类型的个体信息加工偏好的研究结果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到属于“分析―言语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文本、口头、示意图、图片;属于“分析―表象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示意图、图片、文本、口头;属于“整体―言语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口头、文本、图片、示意图;属于“整体―表象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图片、示意图、口头、文本。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此结论对学生群体的认知风格分类,从而来设计教案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可见,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信息加工偏好不同,据此教师在教案设计时可以采取转译、适应、减轻加工负荷的策略来提高教案设计的完善性,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10]。比如,把文字描述的知识点转译成图表的表达方式等。

三、结语

此种备课过程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师之间协作备课过程中交互缺失的现象。由于edmodo平台提供了移动客户端app,即教师可以在edmodo平台官网上免费下载手机、平板电脑客户端,所以,基于edmodo的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对教师的物理空间位置没有严格的要求,教师可以在工作场所、生活场所和家庭等。对传统的教师协作备课过程中要求教师无论任何事情都必须准时出席的要求是一种改变。此外,该流程图的第三个环节――远程在线交互环节,在此环节中主要采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教师与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关于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的沟通,改变了传统的协作备课中由备课组长决定教案或由某一教师个体单独备课的现象。在该协作备课过程中教师与教师都处在虚拟的、非面对面的空间中,使用edmodo平台作为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字交流,没有权威的象征,使得群体讨论较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开展,摒弃了传统面对面协作备课中存在的备课组长权威的现象。而且,远程在线协作备课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促进了区域资源的动态发展,避免了资源重建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贾金媛.中学教师集体备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8-13.

[2]张荷华.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集体备课模式的实践研究[J].学校管理,2014(2):44-45.

[3]吴静.德勒兹的“块茎”与阿多诺的“星丛”概念之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12(2):49-56.

[4]邓亚梅.非理性认识论:德勒兹“块茎说”及其现代意义[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6-118.

[5]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41-204.

[6]芭芭拉・斯佩曼,丹尼尔・韦林汉姆.认知心理学新进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6.

[7]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41-204.

[8]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9.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篇5

关键词:商务谈判;混合教学模式;发展性教学评价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简介

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edteaching)是将电子教学与课堂面授两种手段相结合,把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和在线答疑等模块都在教学网站中完整地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了解整个教学体系的架构,以便于更加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混合式教学包括课前视频学习,课内组织学习活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还包括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其他形式的课堂教学创新。

二、商务谈判教学中混合教学模式应用

商务谈判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具备策划谈判、运用谈判策略与谈判技巧等相关的职业能力。混合教学模式在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在线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多元化教学评价四个环节。

1.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

商务谈判课程开始教学前,教师会把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以及每个模块所对应的具体的学习单元与任务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将每个单元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在线学习任务、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等,都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作出简要描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前学习环境。

2.在线教学

教师上传商务谈判网络教学视频与相关的谈判案例,并就学生在教学网站自由讨论区提出的疑问进行在线答疑和点评。而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研讨谈判、模拟演练、课程问题记录、评价反思等环节完成课前在线学习。网络教学视频可以由教师亲自录制,也可以使用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

3.混合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

(1)明确课堂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任务并结合当前的热点议题,设计一些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以供学生课堂研讨。课堂讨论可以是在线讨论的延续和深化,也可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新议题。混合式教学改革一般要求课堂讨论时间占课堂教学总学时的50%以上。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情况的反馈,调整课堂上相关理论或实践知识的教授内容。

(2)注重小组协作能力

小组成员通过谈判模拟、案例研讨和汇报演示等环节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小组成员深入交流和讨论,能有效提高组员之间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分组协作学习不仅要体现在课堂学习中,还要深入到学生课前学习的各环节中,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小组合作的魅力。

(3)讲授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使用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这能保证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课程重点和整体知识结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图文并茂,言简意赅,不能通篇采用陈述性文字。

(4)交流教学成果

在商务谈判教学中可以采取诸如谈判模拟、小组汇报、成果交流等方式进行汇报总结。汇报可以是教学现场的模拟演练,或者播放课前录制好的视频。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混合教学模式下,应改变以期末考核为最终评价依据的陈旧方式,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将课外在线学习成效、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等方面融入评价机制中。由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具备“储存”“交流”和“反思”三大功能,它为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状况提供了详细的统计资料,也为档案袋评价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档案袋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课外的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在线学习,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在线登录次数、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浏览记录、教学论坛上学生发言的活跃度、线上作业与自测成绩等学习活动记录,了解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考勤、课堂发言、案例研讨和模拟谈判的参与度、小组组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评定。

教师将上述数据在档案袋中归类并存储,按照考核公式最终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综合模拟谈判成绩(40%),作为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其中平时成绩考核主要由网络学习成效(30%)和课堂教学表现(30%)两部分构成。

参考文献:

[1]吴小立.提高商务谈判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2(1).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篇6

为贯彻落实《xx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全市中小学延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广大师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影响,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做好全区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防控疫情是当前全省上下的头等大事。为切实解决延迟开学期间学生不能到校上课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等手段,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全面组织实施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改线下上课为线上上课,改在校学习为居家学习,做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确保线上教学计划与内容精当,确保各项教育教学措施落实,确保线上教学有效。

二、实施原则

(一)学生学业有保障。在疫情解除之前,学生全部在家进行线上学习、自学和活动,做到学生不入校,教师少出门,确保师生平安,确保学生学业不受影响。

(二)教育教学全覆盖。线上教育教学活动要切实做到学校全覆盖、学科全覆盖,同时要因地制宜,切合校情、师情、学情、生情,不搞形式主义,避免一刀切。支持和帮助离岛学校、薄弱学校一起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完成基本教育教学任务。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坚持“一区一策”与“一校一案”工作要求,以中小学校为主体提供线上课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教研部门和技术部门推荐资源平台为辅助,提供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线上授课既要教授知识技能,更要加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使学生通过线上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线下自我学习管理的能力。

(四)确保免费公益性。延期开学时段,各学校依托各类教学平台或资源实施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业辅导,均不得向学生(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三、实施时间

从2月10日开始至疫情解除,直到学生可正常回校上课时结束。

四、实施途径

1.网络教育教学。各初中学校采取全区统一平台和统一时间进行网络直播授课方式,利用“乐课网”开展文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各小学采取全区统一资源和统一时间进行录播课程授课方式,利用“百度网盘”中课程资源开展文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互联网设备进行登陆学习。

2.电视共享课堂。对于因条件限制不能参加网络教育教学活动的居住定海区内的学生,全区中小学统一利用中广有线、xx、xx、移动宽带等电视平台开设“空中课堂”,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直播或点播方式,收看相应年级的线上教育教学课程进行学习。

3.其他授课方式。全区中小学在做好文化科目的教学与辅导的同时,坚持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微信、QQ、钉钉、电话等途径,开展音体美劳等科目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实施要求。

五、实施准备

(一)制定方案

各中小学要分别根据《xx初中学校假期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指南》、《xx小学生假期网络学习课程实施指南》,“一校一案”制定好具体实施方案,在做好文化科目教学与辅导的同时,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实施要求,并列出具体到班级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周课程表。

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以指导学生居家综合学习实践活动为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幼儿园要做好每天一次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及时掌握幼儿的健康状况,指导幼儿家长科学育儿;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家长提供适合幼儿居家游戏的各类资源和亲子互动的活动素材,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提高亲子陪伴质量。

(二)技术保障

有条件的以学校为主,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可以由一名有网络经验的优秀教师统一授课或录制课堂教学资源,也可以选择其他适合学情的教学资源。不具备条件的以区教育局统一安排为主,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网络直播、录播和点播教学,以满足师生线上教学需求。

(三)资源整合

各学校既要充分利用各级平台资源,合理引入并用好第三方教育教学资源,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展网络直播、录制课堂教学。

教师进修学校要组织学科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加强网络直播、录制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形成满足当前教育教学需要的线上教学资源。

(四)教研培训

各学校与教师进修学校要及时组织教师网络培训、在线集体备课、平台磨课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使用、线上教学、线上辅导等基本技能。

教师进修学校要积极提供几种常用教学平台的操作教程,供学校和教师选用;要认真研究探索线上教研新模式,及时发现典型案例和好的经验做法,定期汇总推广阶段性成果,切实提高线上教学效果。

六、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各中小学校的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时间为:从2月10日开始至疫情解除、学生可正常回校上课时结束;为顺利做好实施准备,各校可适当提前进行测试。各学校暂按1个月左右的时间预排计划。线上教育教学应当作为新学期整个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考虑。

(二)教学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既要重视文化科目的教学辅导,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积极开展音体美劳等科目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三)教学组织。各校要列出具体到各班级的线上教学活动周课程表,及时推送电子教材、网络课程资源、预复习、作业册及居家综合活动要求等,明确学科任课教师、课堂组织、作业批改、在线答疑及个别辅导等安排与要求,并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和家长。

班级的原任课教师应同步听课,并做好线上答疑、作业批改和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线上教学应同步做好学生学习状态监测,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四)教学进度。各学校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慢到快原则,刚开始适当放慢教学进度,让师生都有个适应的过程。2月10日开学后第一周,以复习课为主;第二周开始除初三以外,各年级均按要求授新课,直至疫情解除正常开学。线上教学的进度要慢于日常班级授课的线下进度。

(五)作息时间。科学合理把握线上教学的作息时间。每节课教学时间小学宜20分钟左右,中学宜30分钟左右,每节课要留出一定的预习和练习时间。课间休息时间一般为15分钟。每天集中授课总时长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宜分别不超过1小时、2小时、4小时。各学校要控制好学生每天学习的容量,防止加重学生负担,保护学生视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六)教学评价。线上教学应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及时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考查和评价,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切实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教师进修学校要在疫情解除后,对全区各校的3-9年级新授课线上教学内容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要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

(七)教材使用。区教育局将根据当地疫情发展情况和防控要求,适时组织做好中小学校教材发放工作。在新教材发放前,学校要尽可能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教学配套电子教材与使用指导,不得要求家长打印电子教材。各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缺少纸质教材引发的焦虑。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周密安排实施

为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落到实处,区教育局建立“线上教育教学”专项工作小组,主任:xx、xx,副主任:xx,成员:xx、xx,整合行政、技术、教研、教科研等部门力量进行协同推进,负责制定与教学业务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指导各校做好开学前的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技术部门主要负责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做好在线学习技术服务;教研、教科研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学校落实教学计划与进度,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要求和资源、教师网络备课与授课,跟踪评估教学指导效果。

各中小学校是实施线上教育教学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引导教师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立足本职、集中精力,确保全员网络在岗,全力做好网上教学、在线辅导工作。要组建并发挥好学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小组与技术团队作用,及时组织教师开展网络研训、平台磨课、在线试讲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的使用、直播教学、录播教学资源、线上辅导等技能,并实时监控“线上教育教学”运行情况,及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同时要加强校内师资、资源、年段教学安排的统筹,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选择和推荐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线上学习,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效,确保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实施。

(二)加强工作值守,完善服务保障

学校线上教学期间要实施专人值班制度,确保平台安全稳定运行。任何学段,无论采用分班分层教学还是集中教学,教师都应当网络在岗。班主任要通过组建班级学习指导群,借助钉钉、微信、QQ等途径安排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任课教师应当同步参与直播听课,配合主讲教师指导好本班学生相应学科的学习,做好作业批阅、线上测评等工作。名优教师、党员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技术中心要统筹技术服务保障力量,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保障。计财科要保障网络平台搭建和在线教学流量资金需要,不额外向家长收取费用,确保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行、有序实施。对参与实施、支持线上教学投入较大精力、取得较好成效的教师给予相应补贴,相关学校应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给予配套。

(三)家校协同配合,净化学习空间

各校要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学生、家长接受和提前熟悉掌握线上学习方法,及时解答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要特别提醒家长做好孩子在家学习的监督,减少焦虑。建议小学生尽量能在家庭成员陪伴下参与线上学习活动。指导家长控制好孩子的电子产品用眼时间,切实保护好视力。

落实中小学减负要求,严格按教学进度开展线上教学,不得超纲、超进度、超负荷教学,不得额外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加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引导与监管,不得发送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确保网络学习空间清朗、纯净,传播正能量。

(四)关注特殊人群,给予特殊关爱

要关注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困难家庭子女等特殊人群的线上学习帮扶落实工作,建立特殊人群人员清单,逐个确认,对线上学习确有困难的,要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指导;对由于家庭贫困、勤奋好学、无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特殊关爱与帮助;对重点疫区不能按时返校的随迁子女等学生,要及时通过多种办法给予必要的教学辅导。

没有采用“一区一策”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如确无条件组织线上教学,经区教育局批准,可暂不实施线上教学,但应通过其它方式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健康关心、动态跟踪;正常开学后,要创造条件支持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及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教学质量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篇7

[摘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教育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其教育形式也被广大学习者普遍接受,尤其是在理论知识向应用技能转化的过程中,案例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研究重点关注二者的结合,通过调查分析探讨在线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问题和现状,分析在线案例教学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在线案例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内容对未来在线教育中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在线教育;教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5.126

[中D分类号]G434;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5-0232-02

1前言

在线教育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的网络化教育形态,是目前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2015年互联网大会上总理就提出了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其最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使教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二是实现了学习主体的转变,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等选择学习能容和形式。经过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在线教育形成了多种网络教育模式。如以新东方在线为代表的,通过平台开发课程打包给学员的B2C自营类模式;以YY教育为代表的,平台提供商不提供内容,由教师等基于平台提供教育的B2C开放类模式;以学尔森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相混合的o2o类模式;以腾讯QQ教育为代表的个人对个人的互动式C2C类模式;基于大型课程在线网络平台的mooC类模式。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基于上述五种类型的在线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已成研究的主体。

案例教学是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于1870年提出的教学模式,并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情景模拟或再现的形式,使学生进入相应的案例场景,基于真实的体验进行讨论或者研讨学习。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案例教学是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下的情景再现,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直观,感受更形象具体;案例教学也是个人主义教学理念的体现。其强调学生通过情景再现的体验,提出自己的认识、意见等,并和大家进行交流,议个人为单位融合集体的智慧,不断成长;案例教学注重实践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案例是将理论性的知识转变为真实工作中实际能力的重要过程;案例教学重视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教师是案例的提出者,在讨论过程中实时引导学生的方向,并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予以解答。

经过30年的发展和成熟,案例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被广泛的应用,成为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近10年在线教育蓬勃发展,传统教育形式不断转移到网络环境中,如何在网络化教学中实现案例教学也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议题。

2在线教育中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在线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但针对在线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的相关研究却少之又少。理论方面,作者以在线教育和案例教学为关键词,在知网和万方资源库中进行了相关检索,找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30项,可见在线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实践方面,作者对五种在线形式中的案例教学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五种在线教育模式中都有案例教学部分,但案例形式及内容简单,70%左右的案例均为文字描述性案例(除了网络环境相关的应用案例,如电子商务相关案例,这些案例本身就依赖于网络环境)。案例教学实现形式单一,90%以上开展的是网络化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同时,在线案例教学占整个在线教育内容的百分比低于30%,没有成为在线教育的主要形式。

为了进一步分析,作者对本单位的136名教师(涵盖了理工学、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门类)进行了在线案例教学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师百分比在27%,主要集中在法学、管理学等容易构建案例的学科,其中近85%的教师表示现有的在线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作者对不采用在线案例教学的原因进行了汇总,如图1所示。抛开教育内容的原因,阻碍在线案例教学的主要原因是在线教育平台如何更好的对案例教学提供支持和在线案例教学如何组织。

在对教师进行在线案例教学使用问题调查的同时,作者从在线案例教学效果角度对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在线案例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如下:

案例简单:在线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时间零散,难于控制。系统性的案例从设计到实施需要较强的教师、学生参与度,以及相对教程时间的相互交流,远程网络在线教育模式下难于控制和实施。因此,教师在案例设计时往往都采用简单案例,做短时间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碎片化,但很大程度上却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体验性差:案例教学是基于情景再现的实例化、探究式教学,案例情景再现是其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是异地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使用pC或移动终端参与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要交流形式是视屏、语音和文字,虽然基于现代化的虚拟技术可以实现一些情景的网络虚拟,但由于虚拟的复杂性很难形成真实体验,严重阻碍着在线案例教学发展。

双向交流性差:如mooC在线教育将大学课程搬到网上,虽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学生看教学视频的时候却很难实现和讲授教师的沟通,由于跨时空的特性相应的教师可能还没起床。

3在线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从在线案例教学的平台支持建设,还是在线案例教学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开展在线案例教学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优先适合开展在线案例教学的学科,率先开展案例教学。在线教育使教育教学活动局限在网络环境中,可以优先和互联网结合紧密的学科优先开展在线案例教学。这样网络即是教学的工具,又能成为案例的在线环境。如电子商务、互联网等学科。

通过虚拟技术加强特定情景虚拟环境的建设。虚拟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仿真真实情景,如目前各旅游景区推出的网络3D在线,将真实的景区搬到网络空间,给旅游者带来方便,同样也为旅游相关课程教学提供了网络化案例环境。网络虚拟是情景再现的最主要手段,是构建案例情景的关键。

优选或开发新型的在线教育形式。目前五种主流在线教育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并不一定都适合开展案例教学。如mooC课程是大学课程的网络化在线,资源共享方面优势明显,但却不能将大学的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搬入网络,不一定适合开展案例教学。这就需要网络教育提供者或平台开发者针对案例教学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优选或开发,以提供更好的支持。

加强适合案例教学的便携式、可穿戴的体验设备的研制开发。便携式、可穿戴的体验设备通过网络与pC或智能终端连接到教学平台,进而可以更强的实现真实体验,尤其是在医疗健康相关的教育教学中。如使用VR设备,使诊断过程情景360度3D化。

教师加大案例教学的设计投入。案例教学是一个科学体系,案例的目的性、可行性、科学性、系统性、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教学互动性等都需要精心的设计,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篇8

一、工作目标

按照“疫情防控为重、分析研判为先、分类施策为要”的工作要求,针对我区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统筹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开放性、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整合调集适配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电视、家庭电脑和智能终端等,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在线授课(听课)、资源点播和线上辅导、讨论、答疑等教育教学活动,消减疫情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最大限度实现学校春季学期延迟开学不停学、教学计划不缩水、教学标准不降低,教育教学活动覆盖全体学生。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部署,分层推进。区教育局负责网上教学工作的监督指导和跟踪问效。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对各校网上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进行具体指导。各中小学要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省、市、区和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做好本校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因校制宜,分类施策。各校要根据信息化基础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遵循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差异化实施办法和措施,灵活开展线上教学活动。

(三)精准实施,务求实效。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快捷、易用、实用、普惠的要求,优先选用本地、本校应用成熟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工作。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有效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备课、授课、答疑辅导、作业批改等,确保线上教学活动科学有序、务实高效,与春季学期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

(四)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各学校要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平台、互联网教育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引导互联网教育企业向各地、学校免费提供安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三、组织实施

(一)教学组织

1.制定网络教学方案

采取“一校一案”模式。各校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学科特点,分析学生情况,制定《学校延期开学期间网络教育教学工作方案》。要指导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分学段,按学科,以周为时间单位,制定具体的学生“居家学习”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2.注重网络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网络备课。各校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师开展网上集体备课,共建共享备课资源库。学科教研员要加强对新任教师的指导力度,确保教学标准不降低;积极研讨交流线上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线上教学水平效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及时进行反馈答疑,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降低。

二是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时长。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线上教学内容宜少不宜多,进度宜慢不宜快,不得赶超教学进度。线上教学第1周以检查寒假作业、在线答疑、心理辅导、指导课外阅读为主,逐步过渡到新课内容。要严格把控在线时间,小学段,一、二年级网络学习时长不超过30分钟/天;三、四、五、六年级,网络学习时长不超过1.5小时/天。初中段,初一网络学习时长不超过3小时/天;初二网络学习时长不超过3.5小时/天。高中段,高一高二网络学习时长不超过4小时/天。因疫情期间耽误的教学内容,开学后将酌情通过调减周末时间、压缩暑期假期等方式来补偿,以保质保量完成学期教学任务。

三是加强初、高中毕业年级教学指导。各学校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集中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指导,切实加强备考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线上学习要留痕、存档,要与学期“正常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

四是幼儿园可通过app、微信、QQ等方式,指导家长科学开展亲子活动、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严禁幼儿园直接面向幼儿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3.网络教研和教学指导

充分利用教育部“教研网”“教研”微信公众号、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等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完成新学期线上集体备课工作。各学科教研员要加强对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指导、跟踪、服务和监督,探索创新网络教学多样化有效形式,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有关网络教学计划指导意见将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于近期另行发文。

(二)教学模式

1.在线直播课堂。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冈络平台开设直播课堂,教师集中授课,课后分班辅导。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的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网络点播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存量资源和积累的“一师一优课”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资源点播。

3.学生自主学习。由学校组织教师根据网上学习资源清单,结合本校实际,指导、推送给学生供自主学习。学校和家庭要加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果。

4.电视视频学习。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教育电视台,通过直播、点播等方式进行学习。

5.线上辅导答疑。各中小学在组织网络课堂学习的同时,可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和“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并合理布置作业,严禁加重课业负担。

(三)教学资源

按照“用好国家和省资源、聚集地方优质资源、开发内生特色资源”的总体思路,各校可根据实际选择相应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中央电教馆提供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中国教育电视合通过电视频道播出有关课程(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人民教育出版社开放“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等。

2.充分利用省、市、县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各地、各学校可登录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或市教育公共资源平台。

3.鼓励各校开发开放本校网络教学资源。要积极发挥现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按程序逐步遴选一批微课等类型的优质资源,根据实际需要面向本校中小学生的网络教学服务推送。在疫情期间,不提倡、不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录制线上课程。

四、工作步骤

(一)全区网络教学资源调研阶段(2月20日前)

成立网络教学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教育局分层开展基层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实地调研,组织信息技术人员和学校校长开展相关教学资源研讨会。根据调研情况制定全区网络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做好教学活动安排部署。

(二)学校网络教学工作准备阶段(2月22日前)

制定学校网络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教师进修学校和各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会议系统、即时通信工具对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开展应用培训;要以学校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通过微信工作群、QQ群等方式,开展网上备课。各校要在22日前将《学校延期开学期间网络教育教学工作方案》上交教师进修学校审核,为全面实施网上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三)学校网络教育教学组织实施(2月24日后)

全区中小学校网络教学活动于2月24日起全面启动实施。各校网络教学领导机构要在每周日前对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审核和。同时,各校负责人要将学校一周网络教学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周小结,并于每周日前上交教师进修学校备案。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培训指导

学校教学指导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网上教学指导,为教师开展高质量的网上教学提供支持服务,切实让教师掌握网络教学的技术要求和基本规律,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效。

(二)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与各电信运营企业、各互联网教育企业等的沟通协调,全力做好网络教学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协调各互联网教育企业同步做好相关平台的资源更新和教学应用支撑工作。

(三)强化家校共育

要加强家校联系、密切合作。各学校要分班级指定专人及时向家长介绍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安排,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提前做好网络教学准备,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教学、按时完成网上作业。要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延期开学期间活动计划,让学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适当开展劳动教育,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防止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

(四)强化质量监控

各学校要切实做好网络课程内容监管和质量保障。教师直播或录制的课程以及网络课程的选用,由各学校负责审核,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要实施领导包保年级或学科制,加强网上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加大作业考核检查、在线学习督导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篇9

一、概述学案教学的基本内容

常规来讲,学案教学是一种新式教学法,它以建构、稳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基准,所坚持的基本教学理念为素质教育理念,其凭借一套独特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范畴内站稳了脚跟,而且体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征,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十分可观的成效,归结此法的根本教学目的,即为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课堂效率。关于学案的具体编写对象,如今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应该由老师编写,不过针对的对象则是学生。

学案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不固定,哪怕是以学生为培养对象,其教学目标至少也可以分为三大种:一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二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与意识为目标,三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于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四种,同时以现当代某些心理学研究理论为辅助理论,共同形成了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以《变阻器》为例详谈学案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具体实践

《变阻器》是初中物理学科中的一节课程内容,其对于学生学习电学、了解“欧姆定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以《变阻器》一节为例,设计出如下学案:

1、学习目标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了解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运用所学解释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并动手操作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2、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和原理。难点:连接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正确分析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方向与引起电路中电流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3、课前复习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作用的大小(2)决定电阻大小的三因素:____、_____、_____。(3)依照图1连接电路,让夹子在铅笔芯上滑动,观察灯泡的亮度,灯泡的亮度___,为什么?回答:因为连接入电路的铅笔芯长度发生变化,即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____来改变___,从而改变电路中的大小,使灯泡的亮度也改变。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制成_____。

图1图2

4、新课学习:滑动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阻线的____来改变____,从而改变电路中的____大小。(2)结构:如图2,用电阻率较____的合金线制成,电阻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绕在____上,两端分别接在两个接线柱a、B上。C、D是____,电阻几乎为____。p是___:紧压在电阻线上,电阻线与滑片接触处的绝缘漆已刮去。(3)请画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____________(4)提问: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怎样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

5、小组讨论

(1)当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两个接线柱时,灯泡亮度最暗,此时电流最___,变阻器的电阻最___。左右移动滑片p___(“能”或“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电流大小(“有”或“无”)改变,即电阻___(“有”或“无”)改变。

(2)当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两个接线柱时,灯泡亮度最亮,此时电流最___。左右移动滑片p___(“能”或“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电流大小(“有”或“无”)改变,即电阻____(“有”或“无”)改变,变阻器的电阻最___几乎为___。

(3)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___、____处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接在___、___处不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6、小结

(1)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____,可以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____大小,使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2)滑动变阻器要____联接入电路。(3)____(“能”或“不能”)同时接上面C、D或下面a、B接线柱,此时(“能”或“不能”)改变电阻,因此,要采用“一______一______”的接法。(4)判断滑动变阻器电阻的变化:关键看____面所接的接线柱与间电阻线的长度变化。(5)电路在使用前应将滑片移到电阻最____的位置,以保护电路。(6)探究过程中你还发现哪些问题?请写出。

以上即为初中物理《变阻器》一节内容的具体教学学案,其主要分为确定教学目标、复习已学知识、学习新课、探究学习、小组讨论以及小结归纳这几个步骤,其全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了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上课效率和课堂利用率,对于整个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篇10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它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全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指示着学习的路线、方向和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路线图去实践、去探究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但它不是死的教条,它规定的只是基本路线、基本方法,至于学生学习的速度、深度、广度以及学习的策略和具体细节,完全应该由学生自主而行,也就是路线确定以后,路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导学案”只是个工具。

“导学案教学模式”突出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素养含量。“导学案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导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问题

(一)教师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理论和理念上认识不足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理论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理解,使教师“导学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距离理论上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学校教学最明显的变化是改变了学生的桌椅摆放,有的学校“导学案”往往成了课前练习题、练习册,没有真正起到以导代教的作用,变相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易造成学生学习两极分化;有的学校课堂教学没有根本改变,只是成为“公开课”的作秀行为;有的学校强调教师课堂讲解不超过10分钟,否则便是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就不是“导学案模式”的课堂。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就是让学生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搞什么形式上的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盲目地否定传统课堂,它提倡的是对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及主体地位易缺失等不足部分进行改革和创新,追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方法和途径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云“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若不分学科、不分学情、不分施教内容,所有的课型都不允许教师讲解超过10分钟,显然就陷入了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

(二)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在方法和经验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独立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存在各校开展时间各不相同,教学要求追求个性化的现象,主要教研活动限于学校内部,缺乏横向校际之间学科教研交流。“导学案”对于各个实施的学校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吃螃蟹,以本学校学科教研组为主的教研方式,缺少成熟教学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都要经过独自的摸索、研究的过程。教师教学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和困惑,如:“导学案”目标的确定,有时难以把握,如何落实课标要求?“导学案”中,教师的“导”如何精彩、适时、适度?如何引导学生注重学案中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学习?“导学案”如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导学案”中的研讨、探究问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小组交流?“导学案”的下发时机怎样把握?

(三)“导学案”的研究和制作亟待教师教学素质迅速的成长

“导学案”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基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情确立新的具体培养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是教师将科学的方法、技巧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案。但是,目前多数教师的素质与“导学案”完美实施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导学案”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是以“导”代“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具有问题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情况,导学案的设计是否符合教材的编写思路、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是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一旦导学案的编写不够科学合理,可以预见的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必然就会出大问题。教师的备课工作量比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很多,更需要教师间的合作与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每个“导学案”都应是教师共同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教师必需改变教研方式,拓展更大的教研平台,而目前的各学校教师备课和教研方式都不是很完善。

三、解决“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学科教研专题研究

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而学科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将“导学案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的、科学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合格的课堂教学。因此,只有学科的教学研究才能解决“走形式”“花架子”的问题。重要的是必须保证每节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应当发挥集体智慧,将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

有的学校采取学科备课组长责任制,制定严格集体备课程序。

(1)首先由备课组长在新学期开始制定好每周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每周“导学案”的主备人。主备人必须提前两周完成导学案的编写任务,交备课组长详细审核。

(2)备课组长审核后将“导学案”每人打印一份,先由各位教师独立研究“导学案”的总体教学设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所选的相关习题是否适宜、自己有何补充意见等等内容,要求全部记录在导学案的草稿中附上签名交给备课组长审核。

(3)最后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内大家共同讨论、商议,直到形成共识后由备课组长定稿交文印室复印使用。

经过上述一整套流程编制的“导学案”基本上能够体现集体的智慧,内容相对来说也较为科学合理,符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因而可对“导学案”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以课题带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