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十篇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十篇

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7:39

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篇1

第二条凡制订、修订矿产勘查、矿山设计、开采的矿床工业指标均须遵守本办法(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另定)。

第三条制订矿床工业指标,必须遵循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符合矿床地质特征,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利用。既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充分利用资源,使国有资产得到保护。?

第四条用以编制供矿山建设使用的勘查报告的工业指标,由勘查单位向矿山的主管部门提出矿床工业指标建议书(参考内容见附件1),矿山的主管部门收到建议书后,应在五个月内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矿床工业指标推荐书(参考内容见附件2),并进行审批,以正式文件下达给勘查单位,同时将文件及推荐书抄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备案。执行现行地质勘探规范中全国统一工业指标的矿种,经矿山的主管部门认可,制订程序可以简化。矿山无主管部门时,工业指标制订程序为:勘查单位向矿山(或直接向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提出建议书,矿山经论证后提出推荐书,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审批下达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产普查、详查阶段的矿床工业指标,可参照相应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或由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制订的《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有关的工业指标确定,由勘查单位的主管部门批准执行。?

第五条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床工业指标经审批下达后,勘查单位按该指标圈定矿体计算储量编制地质勘查报告;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按该指标审批地质勘查报告;矿山设计单位和矿山企业按该指标进行设计和生产。此指标计算的矿产储量经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批准后,即成为国有资产,计入国有资产帐户,进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第六条矿山在基建勘探、生产勘探或开采中,由于技术经济条件及其它因素变化,需修订原矿床工业指标时,由矿山企业提出修订工业指标的建议意见和可行性论证报告,报矿山的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无主管部门的矿山直接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审查批准下达执行。未经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更动。?

第七条矿床工业指标修订后,应重新编制矿产储量报告,并须报原批准储量的矿产储量管理部门重新审批。矿产储量管理部门以批准的储量修正原批准储量,计入国有资产帐户,实行动态管理。

第八条在矿山生产过程中,矿山企业可随市场需求、价格及其它技术经济因素变化,实行动态的矿山工业指标。矿山工业指标低于矿床工业指标,国家予以鼓励。对矿山工业指标高于矿床工业指标造成原批准储量不能再采的,矿山企业负有对这部分国有资产向国家作出经济补偿的责任。具体处置办法由国家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制定。?

第九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应对矿床工业指标的制定、使用进行监督。凡矿床工业指标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不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有权修改。在矿山开采中,由于技术经济条件及其它因素变化,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原则,应予修订工业指标而矿山未进行修订时,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有权责成矿山限期修订,其程序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执行。?

第十条勘查单位与矿山的主管部门对工业指标发生重大分歧意见,可向矿产储量管理部门申请仲裁。

第十一条申请仲裁矿床工业指标的单位须向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提交仲裁申请书(内容见附件3)和详细技术经济论证资料,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受理后组织论证,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原则作出仲裁。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对大、中型或条件复杂的小型矿床在五个月内、小型或简单矿床在三个月内下达仲裁决定书。

第十二条对矿产储量管理部门仲裁决定不服的,可在十五日内向国家矿产储量管理部门申请复议。国家矿产储量管理部门自受理之日起,四个月内负责组织并聘请专家进行审理,作出复议决定。

第十三条仲裁、复议中因技术经济论证等所发生的费用由责任方承担。如双方都有责任,由仲裁部门裁定,按双方应负的责任分别承担。

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篇2

这里是郴州市苏仙区良田镇邓家塘村。11年前,中科院环境修复专家陈同斌带领他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团队,在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修复基地,通过种植蜈蚣草,尝试修复此前一年遭遇严重砷污染的农田。此后至今,科研人员每年都会将采集的土壤和植物样本带回实验室检测,观察数据变化。

“每年的最高修复效率能达到15%,有一块低浓度污染的地,我们已经修复好交还给当地百姓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晓勇告诉时代周报,蜈蚣草是目前修复砷污染农田最有效的植物。

肖晓红恰是受聘于修复基地的一名管理人员,如果没有当年的砷污染事故,这个季节,这位农妇和村人本应下田插秧、施肥喷药。现在,他们都洗脚上岸,或自主创业,或外出打工。被污染的农田则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全部种上了林木。

尽管存在着耗资大、费时长、缺乏经济效益等缺陷,但通过种草植树等方式,吸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修复法,被认为是修复污染土地的最好方法之一。

如今的“有色金属之乡”郴州,正试图以此方式为曾经因向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疮痍进行排毒和疗伤。

三种土壤修复方式

2000年1月8日,位于苏仙区原邓家塘乡(现良田镇)邓家塘村上游的原郴州砷制品有限公司,违规将只能在生产中循环使用而绝不允许外排的高浓度含砷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渗透到附近村民的井水中,造成饮用水砷含量严重超标,总计有380多人因急性或亚急性砷中毒入院治疗。

经过有关机构检测,此次事故中受害最严重的是邓家塘村十二、十三和十四3个小组,涉及200多名村民和100多亩田地,受污染的水田短期内无法继续种植水稻,需要改良土壤,或改造成旱地种植其它作物。

这就是当年震动全国的郴州重大砷污染事故。事后,污染企业被关停,事故直接责任人因犯重大环境污染罪被判入狱,并支付受害群众各类赔偿共计230余万元。

12年过去了,事故留下的遗毒,至今仍如阴霾般笼罩在当地政府和村民心头:被污染的土地如何修复?

这个追问,同样适应于郴州多年来在矿山开采和重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被污染地块。

2009年,国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污染场地调查。郴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继耀告诉时代周报,也正是在这一年,郴州着手考虑土壤修复,对全市的土壤进行了取样和监测。

截至目前,包括郴州在内的全国各个城市污染地块的详细数据尚未公布。不过,张继耀坦承,位于湘江源头,以矿业经济为支柱的郴州,重金属污染尤其是土壤污染,在湖南省算“较严重”。

“源头不治,湘江难治”,这是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进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时提出的要求。

张继耀坦言,其所在的环保部门承受着不小的工作压力,“土壤修复,事关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责任重大,我们真的很着急。”

目前,国内的土壤修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物理法,将受污染的土地转移走;二是化学法,通过改良剂将受污染的土质改变过来;三是生物法,通过种植蜈蚣草、苎麻等超富集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吸收出来。不过,鉴于郴州土壤的重金属元素本底值较高,化学法在当地难以应用。

在向国家申请200万元的治理资金后,郴州在嘉禾县行廊镇开始了土壤修复试点,对当地遭受尾矿水污染,铅、砷、镉等重金属超标严重的50亩农田进行治理。其中30亩改造成鱼塘—将受污染的土方挖出,集体封存,覆土种植非食用性植物,同时引进外地干净水源进行养鱼;另外20亩则种上苎麻。

从效果来看,“养鱼很成功。”张继耀笑称,这一示范工程已经通过湖南省环保厅验收,还得了奖。

不过,这一修复模式要大面积推广仍存在困难,“如果要连片开挖,土地表面至少要移走1米深,那么多的土堆到哪里去?何况还是受过污染的(土壤)。”

边修复,边生产

种植苎麻是修复污染土壤较好的方法之一,不过在郴州的治理过程中,也遭遇了实际的困难。

为了大面积推广苎麻种植,形成治污规模效应,同时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郴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继耀在2008年特别批复,建议专门创办一个苎麻加工厂。

不过,从民众的反应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项目,“由于经济效益差,没有形成市场规模,政府又没有补贴,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张继耀对此感到无奈,苎麻厂很快倒闭。虽然当地现在仍有少量苎麻种植,但仅限于农民自用,“用来搓麻绳、编麻袋什么的”。

张继耀将种植苎麻失败的原因归于资金、技术、经济效益和种植习惯等多种因素所致。

事实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遭遇严重污染的土地一般是封存起来禁止耕种的,政府要对农民给予补贴。

但在人多地广的中国,这一方式的推广仍存在操作上的难度,而生物法则是最相对可行的选择。

早在2001年,遭受砷污染的邓家塘村就开始选用生物法修复土壤。中科院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带领的环境修复团队,在此租了15亩受污农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工程示范基地。此前,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

蜈蚣草具有超常的从土壤中吸收富集砷的能力,每年每亩地大约可以吸附7-13公斤的砷,其通过根系将土壤中的砷等重金属元素吸收到体内,并转移到地上部分。通过蜈蚣草的吸附、收割和安全焚烧,一般5年内受污染地块就可以修复。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晓勇告诉时代周报,从多年来对基地采集的土壤和植物样本的检测结果观察,污染地块的砷含量在不断减少,蜈蚣草每年的最高修复效率能达到15%,有一块污染程度较低的土地已经修复好,交还给了当地老百姓。

鉴于蜈蚣草对砷污染土地具有极强的修复能力,2010年10月,由国家总投入2450多万元的蜈蚣草修复项目,在广西环江地区、云南个旧、湖南、江西等地成规模展开,总修复农田面积达到1000-2000亩,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

但在现实中,由于蜈蚣草的种植时间长,成本高,没有经济效益,当地很多老百姓宁愿将土地抛荒,也不愿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为此,陈同斌将单纯的修复技术发展成超富集植物与经济作物间作的边修复、边生产的新型修复模式,即将蜈蚣草与经济作物套种,一行种植农作物,一行种植蜈蚣草,以此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本报记者在邓家塘村采访时看到,被关停的原郴州砷制品公司的厂房已经破败不堪,被湮没在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中,周围的农田上,是成片的杨树林。

苏仙区环保分局纪检组长曹军刚介绍,这里如今种着60多亩林木,70多亩草类,“都是10年前栽的,杨树的适应力强,生命旺盛,除了杨树,还有樟树、桂花树等多种植物。”

曹军刚说,通过土地流转植树种草,也要视老百姓的意愿而定,“早年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开展,就是担心因为缺乏经济效益引起群众不满。”

在摸索中前进

在邓家塘种植了4年蜈蚣草后,陈同斌团队选择了退出,其重要原因是修复所需资金问题难以解决—通过生物法修复污染土地,价格达到了平均每亩2万元,地方政府不能给予补贴,老百姓的负担重,对这种方式根本不买账。

虽然蜈蚣草修复基地目前仍存在于邓家塘村,包括廖晓勇等在内的科研人员亦在坚持,但种植面积和样本采集、检测频率都在逐步减少。

“以前采得多,一年要采六七次,这两年由于科研经费的原因,做得少一点,一年也就一两次。”廖晓勇说。

廖晓勇介绍,过去修复基地的经费得到一些项目的支持,近年来随着这类项目的减少,科研团队只能拉一些别的项目来继续维持,但他们仍会坚持做下去,“因为这个事情比较有意义。”

对于蜈蚣草修复土壤遇到的经费问题,环保官员张继耀表示理解,却又无能为力。

此前,当地环保部门曾上报了多个土壤修复项目,但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的治理资金相对较少,这些钱往往花费在污染源的治理上,“目前的治污,还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张继耀说。

土壤修复耗资巨大,其效果往往难以预期,这样的担忧让地方政府对此类项目的投资慎之又慎。

廖晓勇向时代周报透露,蜈蚣草修复项目已经入选了国家环保部的先进污染防治目录,其在技术层面上已经非常成熟,目前推广的困难在于政府对该技术的推荐力度,“存在一个认知度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认可这种生物修复法,有的就无法接受。”

端午节的小长假期间,张继耀在长沙参加了一次百名专家会诊湘江的研讨会,话题是关于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

从与会专家的介绍来看,目前国内的土壤修复都还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很成熟的方法能完全推广,甚至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没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中国借鉴。由于资金缺口大,完全靠地方政府买单,土壤修复的进展缓慢。

根据张继耀的估算,目前在中国,每修复一亩严重污染的耕地,大约需要花费人民币50万-60万元。修复时间漫长,一般要10年甚至20年时间。由于各地土壤土质不一样,修复方法往往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对郴州这样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底值较高的地区,需要在实施中不断调整方案,这使得土壤修复工作变得异常困难,难以预期。

对当前的土壤修复模式,张继耀感到担忧,“没有国家从资金和技术层面上予以支持,单靠地方财政,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张继耀称,近年来郴州一直致力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方面的探索,2011年底,环保部门与湖南一家环保公司签订了土壤修复合作协议,在永兴县太和乡开展的化学原位修复土壤污染的示范工程项目已经动工。

不久前,郴州将土壤修复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并上报国家申请专项治理资金,以期提高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能力。

而在曾经的污染地邓家塘村,如今,无田可种的农民洗脚上岸,有经济能力的,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办起了米石加工厂,生产石子、石粉等建筑材料,家庭困难的农户则外出打工。

肖晓红家也开了个米石作坊,日子过得还算富足。偶尔,当她去基地给蜈蚣草作管理时,脚下的土地才会让她记起,自己依然是个农民。

武汉40亿修复土壤

本报记者何光伟发自武汉

赣州的稀土矿产开采导致土壤污染,仅仅是中国近数十年来经济增长背后的一个样本。

如今,工业污染在农村带来生态灾难的同时,其在城市的影响也随着房地产开发逐步显现,土地污染的危害也已从农村蔓延到了城市。

距离赣州市750公里的国家老工业基地湖北省武汉市,其城区内大量化工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土地,正在困扰着这个中部崛起的“龙头”。

就在2008年,武汉市要求市区内化工企业在4年内搬出三环。不少化工企业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很快被地产商开发成楼盘卖掉。

位于江岸区谌家矶西流湾的一个经适房小区,能够容纳2400户。

该小区占地160亩,在其开工一年多后的2009年11月3日,武汉市环保局批复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010年9月,该地块通过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环评验收。

但很多业主并不知情,这个小区全部坐落在原长江化工厂厂址范围内。

这个小区的开发商花费600多万对污染进行了处理,他们用塑料膜覆盖住受污染土地,再将运来的安全土壤覆盖在膜上。

业主们不相信验收结论,他们也认为塑料膜覆盖住受污染土地就能解决问题,他们后来虽然采取了罢住等方式表达换房等诉求,但最终不了了之。

这个小区并非孤例。早在2006年3月,武汉三江航天房地产公司竞得“赫山001号”地块建商品房,这一总面积280亩的地块竟然原属武汉市农药厂。

随后开发商要求退地,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赔偿1.2亿元。直到2011年5月11日,该地块启动修复工程,武汉市政府需再耗资2.32亿元为毒地埋单。

据武汉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市还对其他7处涉污地块进行调查评估,确定了4处土壤修复试点。初步统计,武汉市整个治理、修复工程耗资或达40亿元。

赣州:刮骨疗伤

本报记者何光伟发自赣州

享有“稀土王国”之称的江西赣州,正面临着土壤污染治理难题。

今年4月,由国家42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赣州经过6天的调研后,形成了一个赣南苏区的环境报告。报告显示,稀土开采污染遍布赣州的18个县(市、区),涉及废弃稀土矿山302个,遗留的尾矿(废渣)达1.91亿吨,被破坏的山林面积达97.34平方公里。

上述赣州稀土污染的现状,也意味着整个赣州地区治理土地的困难。被矿产污染的土地不仅降低了粮食产量,也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甚至让人身患疾病。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赣州将不得不为治理稀土污染而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赣州地区稀土整体治污花费的代价,需380个亿;而2011年,江西全省稀土行业全年利润为65亿元。

“搬山运动”

李日考家的责任田在几年前就荒废了,原因是稀土开采,已破坏了水源和土壤。李日考所在的赣江村,目前有近300亩农田被荒弃。

按照村民们的说法,污染让不少村民疾病缠身。为逃避稀土开采带来的污染,他们不得不离开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的赣江村,以盛产稀土出名。就是这个赣南普通的小山村,曾是稀土私采和违法加工的重灾区。

官方资料显示,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全球36%,而江西省就占中国稀土储量的六成,赣州市则是江西省稀土的主产地。

而龙南县则是赣州“稀土第一县”,已探明离子型重稀土的储量占世界离子型重稀土储量的70%,其品质居世界之首,一直享有“稀土王国”的美誉。

就是这个“稀土王国”,多年来由于开采稀土,让部分商人暴富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生态问题。

据熟悉情况的赣江村村民介绍,稀土开采一度使用的池浸工艺被称为“搬山运动”,即先砍树锄草,后剥离表层土壤,所到之处山体面目全非。

在“搬山运动”中,使用碳铵或硫铵浸出、酸沉等工序会产生大量废水,水里富含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

村民们明白碳铵或硫铵就相当于化肥,是这些过量的肥料经稀土废水污染了水源和土壤,让他们种出的水稻疯长,“只长稻秆不长穗”。

公开数据显示,每生产1吨稀土氧化物要消耗7吨左右的强酸,稀土行业每年产生的废水量达2000多万吨,其中氨氮含量300mg/L~5000mg/L,超出标准十几倍至上百倍。

至于重金属会带来什么危害,村民们并不知晓。但村民们很清楚,他们在五六年前就种出了不结果的水稻,最后变成了一堆只能做柴火的稻草。

在赣州随处可见寸草不生的山体,大有“苍崖铲赤壤、清溪泛黄流”的景象,黄浊臭水人畜皆不能饮用,稀土开采带来的环境灾难由此可见一斑。

因“搬山运动”采取的池浸、堆浸工艺提炼稀土方法简单,曾一度造成过去近20年间,赣南的土法提炼稀土遍地开花。

以池浸工艺为例,该方法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产生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

就在此前的4月16日,由国家42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赣州经过6天的调研后,形成了一个赣南苏区的环境报告。

报告显示,稀土开采污染遍布赣州的18个县,涉及废弃稀土矿山302个,遗留的尾矿(废渣)达1.91亿吨,被破坏的山林面积有97.34平方公里,需要治理70年。

赣州模式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就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稀土管理模式,但时至今日,稀土污染的治理还在艰难进行。

“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搬山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赣州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环境和生态的污染,已变得越来越严重。

正是在污染逐日严峻的形势下,赣州提出了稀土治理的“赣州模式”。按官方解释,“赣州模式”是在“龙南模式”的基础上,新增对稀土分离产品的控制,从稀土开采至稀土分离后的产品,赣稀矿业都拥有所有权,外部公司只受托加工。

事实上,早在1989年的全国第二次稀土工作会议上,“龙南模式”最先被提出,而随后的“赣州模式”即源于此,并对其加以“改进和创新”。

诞生于1985年的“龙南模式”,基于“村村开,乡乡开”,致使被破坏的矿山面积达17.77平方公里,尤其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已经非常严重。

龙南县不得不着手稀土治理,当时就提出“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开采、统一销售、统一治理”,每个乡只办一个矿,全县稀土生产经营统一交由龙南县稀土工业公司负责。

龙南县的稀土治理方式获得了赣州市的认同,赣州市随即提出“赣州模式”。在2000年,赣州成立南方稀土矿业公司,意欲仿照“龙南模式”整合全市稀土。

在随后的几年里,“赣州模式”不仅控制了境内稀土开采,还通过开发“原地取矿”等新工艺减少了环境问题,使企业环境治理费用大为降低。

龙南县的邻县信丰县也是稀土大县,该县安西镇热水村,挖掘机和铲车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搬山运动”开采稀土,以至不少山头被削平、平地变深坑。

稀土矿区的人们一直饱受污染磨难,虽然当地政府也经常出台政策,希望努力改变矿区的生态,但效果似乎并不显著,而资金则是最大的瓶颈。

为解决因稀土矿长期开采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龙南县和信丰县在2010年底一共获得江西省下拨的43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稀土废弃矿山环境治理。

官方希望矿区能变成“绿色银行”,鼓励农民承包废旧稀土矿山通过种植果树、挖鱼塘、办养殖场等形式,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废旧矿山资源。

在龙南县足洞稀土矿区四车间治理点,这个面积0.29平方公里的废弃稀土矿山,先前种上的杨树和松树很多均无法存活。

为了治理足洞矿区四车间的稀土污染,当地政府目前投入的花费已超过5000万元。每亩矿山仅复绿的费用就要超过2万元,仅这一个矿区的治理花费需要3个亿。

几千万资金对于稀土矿区的生态修复,仍然是杯水车薪。按龙南县官方此前的估计,如果将整个龙南县的稀土废矿水土治理好,需要资金几十亿元。

“刮骨疗伤”

地不能种、水不能喝、地质灾害增多……这一系列因稀土等矿产过度开采带来的问题,如今,让赣州市品尝到了粗放式发展的苦头。

为减少稀土开采带来的污染,国务院在《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决取缔南方离子型稀土池浸和堆浸工艺,全面推行原地浸矿工艺。

但熟悉情况的专家指出,禁止池浸和堆浸,只是杜绝开挖山头,实行原地浸矿,表面上保护了植被,但污染和危害还有可能转移到地下看不见的地方。

在上述专家看来,赣州推行的原地浸矿工艺开采稀土,并不能真正杜绝污染。加之此前开采稀土破坏的环境,随着以后继续开采稀土,注定会让赣州市走上漫长的治污之路。

在今年4月初的赣州市“两会”上,赣州市市长冷新生在谈到2011年生态建设时说,去年赣州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915亩。

冷新生表示,按这个治理速度,赣州被污染的山林97.34平方公里(折合146010亩),需要治理70年,并且还是在没有新增污染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也曾表示,这么多年,赣州累计开采稀土25万吨,占全国的70%,这个贡献不能用资金来衡量,留下了大片废弃矿山,现在大致估算,治理需要380亿元。

如果要恢复到未开采稀土前的状态,整个赣州市的稀土矿区至少需要1000亿元资金。而赣州市在2011年的财政总收入,也就只有180.32亿元。

由于此前多年来的滥采滥挖,江西省非但没有从宝贵的稀土资源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一直在做赔本买卖。

江西省工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江西省全年稀土主营收入329.2亿元,利润65亿元。核算下来,稀土行业利润率接近20%。

20%的投入产出比,并不算低,但这里的成本仅仅包含企业人员工资、设备投入等显性成本,却没有将开采稀土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一隐性成本计算在内。

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篇3

广东省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最新内容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广东省矿产资源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有效实施,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广东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及全国全省矿产资源规划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省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矿产资源规划是政府加强矿产资源综合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必须符合和遵循矿产资源规划。

第二章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责任

第四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主管部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规划实施的责任制,明确各有关部门在实施规划中的职责,确保矿产资源规划在本行政区域的贯彻实施。

第五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在每年年底前,研究制定下一年度的矿产资源规划实施计划,并报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章规划的实施

第六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按照矿产资源规划,严格审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保护和开发利用等项目。建立健全矿产资源规划审查制度。严格把关,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

探矿权、采矿权的设置及出让、转让必须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探矿权、采矿权审批会审制度和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审查制度。认真审查探矿权、采矿权申请和招标、拍卖、挂牌项目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要求。

第七条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审查应重点审查如下内容:

1、申请项目涉及的矿种是否为禁止、限制开采的矿种,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申请项目涉及的区域是否是禁采区或限采区;

3、矿山开采规模是否与地质储量相适应;

4、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方式是否符合现有法律法规政策要求;

5、环境保护和恢复方案是否合理、措施是否落实;

6、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条件。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安排专人进行逐级认真审查,并填报《申请项目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审查表》(格式见附件)。

第八条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依据矿产资源规划,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

对矿产资源规划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实行保护性、限制性开采的矿产资源,必须落实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新增矿山数量及开采总量。

要大力加强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矿产资源。各市县必须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矿产品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在每年年底前分析预测探矿权、采矿权市场需求和规划实施计划,制定下一年度本地区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工作计划,报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合理调控采矿权投放量和矿山开采规模。

第九条各市县必须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和有关政策重新划定矿产资源的禁采区、限采区和准采区,并由政府公告执行。同时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禁采区、限采区和开采区的管理,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分区管理制度。

规划禁采区(包括禁采地段)内不得新开办矿山,现有矿山应视各种情况采取不同政策措施限期关迁。

规划限采区要逐步压缩矿山数量和开采总量,严格控制新建矿山。原则上不颁发新的采矿许可证,不设置新的矿山;原有的采矿许可证到期后,确需保留的矿山,应当制定合理科学的开采利用方案,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安全生产措施。使资源开发与环保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规划开采区要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基础上编制详细规划,科学划分开采项目区块,合理设置矿山。严格新办矿山的技术、环保、安全、规模等准入条件,公开出让采矿权;鼓励原有实力的矿山以资产为纽带联合、兼并中小型矿山,实现规模化开采。

第十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促进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依靠科技发展矿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严格控制新办投资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的矿山。珠江三角洲7个市禁止开办年产30万立方以下的采石场,全省范围禁止开办年产10万立方以下的采石场。

第十一条必须严格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和完善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新机制。

对新办的矿山以及正在开采的矿山,必须依照《广东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广东省采石取土管理规定》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由矿山企业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订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合同书和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书,通过科学预算,足额交纳治理保证金,落实治理责任。

延续矿山的采矿权人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手续时,必须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重新签订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书,重新核定应缴纳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

对拒不缴纳治理保证金和无力缴纳治理保证金的矿山,应依法注销采矿许可证。

对已经关闭的矿山,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工作方案,综合整治、分步实施。应探索和研究建立多元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机制。

第十二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监督管理,建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监督管理制度和环境恢复治理的验收标准。

对新办矿山,应严格审查采矿权申请人提交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严把生态环境保护准入条件。

对正在开采的矿山,应督促采矿权人履行治理责任,按治理方案实行分期治理,最后一次性完成治理。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对比矿山开采现状和治理方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对采矿权人履行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义务,经验收合格的,应及时返还治理保证金。分期治理的,可分期返还保证金。对未完成治理任务或未达到治理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治理或重新治理;采矿权人拒不治理或经重新治理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治理保证金及其利息全部转为治理费用,由矿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治理。

第十三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定期搜集和更新与规划有关的信息,及时向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布局和矿业结构调整、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探矿权采矿权设置等信息服务,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第四章规划的调整和修编

第十四条矿产资源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下级矿产资源规划必须符合上级矿产资源规划。

经批准的矿产资源规划,一般每五年修编一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遇下列情况确实需要调整或者提前修编的,原编制机关可以提出申请,报原审批机关同意后,进行规划调整或者修编:

(一)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调整;

(二)行政区划调整或者城市规划区调整;

(三)当地政府重大政策调整;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布局调整;

(五)除上述原因以外的其他合法原因。

上级矿产资源规划调整或者修编后,涉及下一级矿产资源规划必须调整或者修编的,由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通知下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出相应调整或修编,并报原审批机关备案。

第十五条申请调整或者修编矿产资源规划,必须提交下列资料:

(一)要求调整或者修编的申请;

(二)调整或者修编的内容说明和方案;

(三)调整或者修编规划的原因、依据及有关证明材料;

(四)原审批机关要求提交的其它材料。

第十六条原审批机关应对规划调整或者修编申请的内容、原因和法规政策依据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在受理调整或者修编的规划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调整或者修编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单位。

第十七条修编规划,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修编后的规划,要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调整规划,要按经原审批机关批准的调整方案进行。调整后的规划报原审批机关备案。

第五章规划实施的监督

第十八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对违反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对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要坚决依法查处;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矿产资源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规划实施年度目标任务列入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

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纠正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违反矿产资源规划的行政行为,对违反规划的决定有权予以撤消;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二十条从事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未经原审批机关同意擅自调整规划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本细则自之日起施行。

矿产资源我国现状中国国土资源部首份《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xx)》显示,目前中国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率平均为36%,铁、石油、天然气等待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巨大,许多矿种勘探尚处于早期阶段。

显示,中国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率平均为36%,其中铁、铝土矿查明率分别为27%和19%,待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巨大。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表明,中国石油地质探明率为26%,勘探处于中期阶段;天然气探明率为15%,勘探处于早期阶段。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3日在此间说,xx期间,全国地质勘察投入3708亿元,新发现矿产地2839处,多数重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有新的增长。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铝、铅、锌和金等重要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中国已成为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钢、十种有色金属、水泥等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自20xx年到20xx年,中国煤炭产量从25.3亿吨增至32.4亿吨,增长28%;原油从1.85亿吨增至2.03亿吨,增长10%;天然气从586亿立方米增至968亿立方米,增长65%;铁矿石从5.9亿吨增至10.7亿吨,增长82%,以最终实现利民利得财富的开发。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的回采率仅为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仅有1/3,其采、选综合回收率及综合利用率也分别只有30%,而西方矿业发达国家从有色金属的选冶过程中回收利用的有价元素已达70多种,副产品价值占总产品价值的30%以上,其选冶综合回收利用率已达80%以上。

(1)我国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目前有色金属行业70%以上共、伴生有价元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综合利用。综合回收的共、伴生元素近40种,特别是包头稀土矿、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金川镍矿等3个大型共生矿床,最近几年在选冶技术与产品利用方面都获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已有一部分冶金企业综合利用率达到或超过70%。很多采选联合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体系。综合回收的黄金产量现在已占总产量的1/4~1/3,银、铂族金属和稀散元素几乎100%都是综合回收的,近3/4的硫酸原料是从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综合回收的。黑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率为30%~40%,但其它如化工、石化、建材、煤炭、核工业等行业其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足30%。

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篇4

[关键字]:GiS空间分析;生态修复;景观修复;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D88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1.1矿区生态修复的问题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4%,但长期以来“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自身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与物质繁荣的同时,对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产生了严重破坏,如矿区土地采空渗透、土地塌陷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矿区自然景观被破坏等,并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闭坑矿区的污染源、采矿遗留的地质灾害都将继续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矿山废弃地数量众多,造成土地资源极大的浪费,对资源枯竭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景观的恢复成为共识。矿山生态恢复实际上是指对矿区植物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不仅是持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又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矿区生态修复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的重建,还包括景观结构修复、生态过程修复、生态服务功能修复、人文生态修复和生态经济修复以及社会经济修复等各个方面,是调节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轭生态修复。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工程和生物方法上,并均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修复理论体系。但是在矿山生态系统修复评价和景观结构构建上还存在系统性不足,缺乏直观性和连续性等问题。

1.2GiS在生态领域的应用

墨尔本大学的turka指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是一项需要一系列规范来约束的科学性和程序性的复杂任务,而GiS技术为这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巨大益处。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GiS与模型软件有效结合时,就能得到一个有效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进而真正实现该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而且这个系统的成果能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评价效率。本文将利用GiS技术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从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的角度为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2.评价原则与体系

评价过程中指标的选取和标准化、权重的确定以及如何将GiS和决策过程结合是研究的重点。具体原则包括:生态优先、综合性及因地制宜等。本文以长治陶清河风景区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探究GiS技术在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格局分析及恢复中的应用,研究其在矿区环境因子的提取分析和生态治理规划辅助决策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并制定研究区生态修复方案和景观安全格局构建。GiS将使得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因子的获取和分析更为快速准确,通过对矿区三维景观模型治理模拟规划,可以为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决策工作提供科学手段和依据。其技术流程如下(图1)。

图1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决策工作技术路线

3.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实例

3.1生态及景观现状分析

研究区域位于山西省长治县,太行山脉中段西麓,居上党盆地腹地,长治县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境内地表水年径流量8693万立方米,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注入浊漳河,属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储采量5950万立方米。该县矿物资源充足,区域内地面有采空塌陷,范围较大。该段河道水体较充足,沿线湿地景观较好该段开挖水塘较多,湿地植被以芦苇为主,距村庄较近,湿地易受人为干扰,河道周边人工痕迹较重,部分生态环境受人为影响较严重,耕地侵占河道,煤矿向河道内排污,河道受矿区和生活区污染严重。

3.2生态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进行的城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以GiS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工具并将其应用于小尺度的生态敏感区划,分析了敏感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使生态敏感性因子空间叠加分析变得高效准确。

综合考虑规划区存在着生态结构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和地质条件特殊等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对规划区建设影响的关键因素作为因子,总共包括地质、生境质量、地表水、高程、道路(图2)。

图2单因子分析图

按照各评价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其分为多个生态适宜性等级,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权衡比较不同评价因子间重要性程度差异的作用。本研究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在矿区不同的部位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因而根据各指标权重在不同的区域所处的不同评价标准,将敏感性分为3级,即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敏感,由此得出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析对于规划区建设进行指导和建议,由以生态环境指标为主的单一层次、单一要素评价向多层次、综合性评价发展。如图所示(图3),规划区沿陶清河基本为生态敏感区,低敏感区面积较大,分布在规划区大部分区域,生态破坏严重,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生态高敏感区域和生态中敏感区域为生态保护利用重点区域。

图3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3.3景观安全格局分析

现在的景观规划不再单纯以追求视觉效果为目标,而是需要构建兼有生态保护的意义的景观安全格局,本研究运用GiS技术,增加新的景观要素到一些具有很好的生态、观赏价值的景观中,设立生态廊道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此恢复因交通设施建设造成的两个或多个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链接,进而恢复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提高生态系统群落演替速度,防止生态功能退化,最终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在工程建设中,使得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被切割成零散的小块,破坏了原有的整体性,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降低。因此,规划区需要设立生态廊道以使得规划区生态系统重新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本次规划区景观基质为旱地(农田为主),景观斑块主要包括水塘、湿地(芦苇地)、菜地、果园。通过防洪分析、采矿塌陷区、河流廊道、生境质量等单因子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构建广域景观格局,并考虑特殊地段景观要求,构建综合景观安全格局(图4)。

图4景观安全分析技术路线图

图5景观安全格局图

从现状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来看,水塘的斑块个数最多,从面积角度看,斑块总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是芦苇,但是,破碎化程度较高,受人工痕迹干扰明显,生态作用明显降低。依据景观大斑块打造生态核心源。在源周围建立缓冲区,减少人的干扰,并建立景观廊道增强生态连通性,在廊道交汇处和较为脆弱的区域建立斑块战略点,构建完整的景观安全格局。

4.生态修复与景观格局恢复策略

4.1生态修复策略

根据GiS的分析结果得出,陶清河规划区存在着生态结构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和地质条件特殊等生态环境问题。在遵循自然规律和防洪要求的的前提下,采用工程和生物手段,重建受损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泄洪、排沙等重要自然功能,维持河流资源的可再生循环能力,促进河流两岸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并在河道整治中采用“近自然施工法”。多自然型河道治理方法是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建设前提,不是单纯的环境生态保护,而是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时,建设具有设定抗洪强度的景观河流。并经行以下生态修复工程:河床断面修复道形态修复、重建生态型护岸、再造丧失的河岸植被和湿地群落、保障水质的人工湿地构建、湿地保护与生物栖息地的营建等。

4.2景观安全格局恢复策略

由GiS分析得知,本次规划区景观基质为旱地(农田为主),景观斑块主要包括水塘、湿地(芦苇地)、菜地、果园。通过对规划区河沿岸植被带、道路沿线植被带将风景区内绿地野生植物斑块与周边绿化区域相连。将野生植物廊道与水库—河流—湿地—绿地的多层次的生态网络相连。

消除人为干扰,使区域内个景观斑块联系起来,使物质和能量交流联通起来。大型斑块可以有效维持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成为大型动物的生存场所;小型斑块可以作为小型物种的避难场所,其占地小,灵活,可以出现在建成区的景观中,具有跳板的作用,皆需采取保护措施。

河廊道作为规划区内最重要的一条生态动植物廊道,在保护区内湿地生境连续性,维持环境功能完整性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更要重点保护。

5.结论与展望

GiS在生态修复及景观格局中的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第一,利用已有的模型,在GiS帮助下,将会使得计算更方便和快捷。第二,利用GiS提供了传统的环境评价方法无法实现的功能。第三,利用GiS建立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新模型,及对原有的传统模型进行改进。本研究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到矿区用地的自然、社会、生态等因素,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选取评价指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减少了权重评价的主观性。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矿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划分基本生态控制区域和建设控制区域,从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建议,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科学评价以及今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霈琳胡振琪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规划及其实例研究[J],中国环境学报,1009-6000(2009)07-0028-05。

[2]冯东梅。闭矿后环境地质灾害分析[J]。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1(4):526-527。

[3]刘大翔;许文年;黄晓乐;孙超;郭萍,GiS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灾害与防治工。2009,66(21)。

[4]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杨宇鸿。GiS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6:1052110。

[6]唐宏,盛业华,陈龙乾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若干技术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1999,13(6):36-39。

[7]李苓苓,3S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一以银孤洞景区为例(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8]杨修。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以德兴铜矿1号尾矿库为例,[博十后出站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99。

[9]孙艳青,刘厚风,兴隆庄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措施探讨,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

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篇5

一、政策依据

开展矿山储量动态检测是掌握矿山地质条件和储量变化情况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国土资源部于2006年4月以国土资发[2006]87号文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省国土资源厅相继印发了《印发省关于全面开展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赣国土资字〔2009〕1号)。文件下发后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并及时制定出台了《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全面开展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并且每年均发文下达当年矿山矿产资源储量检测任务。2010年为保障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根据省厅会议精神,有关矿山暂停开展矿产资源储量检测工作。2012年9月,省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度矿山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工作的通知》(赣国土资办发〔2012〕189号),要求所有矿山2012年恢复开展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工作,确定了年内和今后必须完成的具体任务要求,并将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工作与矿山开发利用年度检查工作相挂钩,市局及时将文件予以转发。但我市该项工作目前仍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工作开展不平衡等问题,与省厅要求有较大差距。截止2012年2月底仅有永修县联营钒矿、德安县吴山乡五台村德仙萤石矿2家矿山企业的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通过省厅及市局评审备案,不需再做储量检测,其他矿山企业均未提交矿山资源储量检测报告或核实报告。

二、任务要求

矿山储量动态监管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一是要按照国土资源厅提出的全覆盖要求,本市境内所有生产的市级以上发证矿山企业都必须纳入储量动态监管的范围。二是要按照常态化管理的要求,将矿山储量动态监管与矿山企业年检、采矿权延续相结合,从今年起,凡末开展储量检测和提交矿山储量年报或矿山储量年报不合格的,一律不予通过年检,采矿权到期的不再延续。三是充分运用矿山储量动态检测成果,探索实行按照矿山年度消耗的资源储量及核定的实际回采率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建立补偿费从量征收制度。

按照以上任务和重点,我市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工作按不同要求分层次完成今年任务:部省级颁证的大中型矿山(企业名单见附表)2012年度储量动态检测报告要求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查;受省厅委托其他市级以上颁证的小型矿山(矿山企业名单见附表)2012年度储量动态检测报告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审查。报告经省、市专家评审通过后分级进行备案。各县(区)要建立和推进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于矿山实际消耗挂钩的激励机制,以实施动态监管核实的开采回采率作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依据。经检测核实矿山企业若有从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利用低品位矿的、或经批准开采“三下”矿的,可依法申请给予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通过以上步骤努力工作,使我市矿山企业储量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路子。

三、成果要求

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基础工作,必须要由有资质的矿山地质测量机构或地勘单位承担完成,市局近期将召开全市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调度会议,各有关矿山企业必须在会期内自选一家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机构,签订矿山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协议(合同),按照矿山动态管理的要求,认真开展2012年度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工作,并务必于2012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对矿山集中分布的地区,县级矿产资源管理部门要引导、协调矿山企业聘请对矿区熟悉、地质资料占有率多的检测机构进行联测,以降低工作成本,确保检测成果质量。

各储量动态检测机构要按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检测协议(合同)要求,按时保质完成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工作,帮助矿山企业建立健全储量管理台账,编制完成矿山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年报)。动态检测成果必须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矿山储量动态管理要求〉的通知》号及省厅《关于印发〈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检测工作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伪造成果,对检测成果资料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若当年有的矿山企业对采矿权范围内的资源储量进行了核实并编制储量核实报告,且报告评审基准日为2012年6月以后的,可以不再另行编制年度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但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对采空区范围的调查核实,开采、损失、生产勘探增减的或其他原因变化的资源储量的估算,采矿实际回采率的计算等内容,必须符合和达到矿山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工作的规定要求。

四、工作部署

1、时间要求。大中型矿山动态检测成果资料须于3月底前由承担矿山储量动态检测的地测机构提交省厅评审,小型矿山动态检测成果资料须于4月底前提交市局评审。

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篇6

考察徐州采煤塌陷地整治工作时,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6月26日,省委娄勤俭书记在徐州调研时提出把XX县作为全省“采煤沉陷区搬迁扶贫带脱贫”试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县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加快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推进地矿融合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联合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我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情况,召开了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涉矿各镇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并到唐山、永城、麟游、铜陵、辉县等地进行了学习调研,通过调研,联合调研组一致认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还应包括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只有地矿充分融合发展,才能更有力的助推我县乡村振兴。为此,提出如下研究报告。

一、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唐山:变劣势为优势,以采煤塌陷区治理推动城市建设

(一)基本情况

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改造前是开滦煤矿130多年开采形成的采煤沉降区,垃圾成山,污水横流,杂草丛生,如城市疮疤一样,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和整体形象,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二)主要做法

1996年底唐山市委、市政府本着“变劣势为优势、化腐朽为神奇”的方针,开始了大面积生态绿化,重点实施了整治脏乱差环境、大面积绿化、水体还清、美化、市政道路建设等5项工程。2008年,又把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的建设作为唐山城市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以生态建设促城市建设,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工程、垃圾山的封场绿化工程、景观道路的建设工程、公园的景观亮化工程以及为保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扩湖、引水工程。

(三)取得成效

2009年5月1日,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经过14个月的建设,建成了一座水域面积11.5平方公里,绿地面积16平方公里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建成桃花潭、龙泉湾等九湖,云凤岛、香茗岛等五岛以及樱花大道、凤凰台、音乐喷泉等120多个景点。同时,带动了周边开发建设,解决土地和资金瓶颈,有力的推动了城市建设。

永城:创新治理与保护机制,以采煤塌陷区治理推动城市生态旅游发展

(一)基本情况

永城矿区目前共有8座在产煤矿,原煤年产量近2000万吨。因采煤共形成沉陷面积9万余亩,其中积水面积1万亩。

(二)主要做法

永城市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模式,初步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与治理新机制,累计完成采煤塌陷区治理面积63280亩,新增建设用地5600亩,境内采煤塌陷稳沉治理率达95%以上。

(三)取得成效

日月湖项目区原为永煤集团城郊煤矿塌陷区,2012年申报了部级采煤塌陷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相继建成了生态游园、艺术运动公园、水上娱乐、婚纱摄影基地等,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其中中央示范项目资金3.86亿元。该项目相继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湿地公园、省级矿山公园等称号。

麟游:提高科技含量,以绿色矿山建设推动采煤区生态环境保护

 (一)基本情况

郭家河煤矿由徐矿集团、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宝鸡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出资,2008年正式破土动工。在矿井建设初期和建设过程中,徐矿集团按照大型化、现代化、生态化和装备技术一流、综合利用一流、环境保护一流的要求,将郭家河煤矿建设成为“产煤不见煤、是矿不像矿”的中国煤炭工业的品牌矿井。

(二)主要做法

郭家河煤矿强化“在治理中开采,在开采中治理”的生态环保建设理念,矿井和职工生活用水全部由水源热泵供热系统提供,煤仓、车间厂房等地表工业建筑应用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使建筑既美观环保,又实现了节能减排。同时,选煤厂分选出来的低热值煤和煤矸石用于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和煤矸石作再作为原料生产新型建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三)取得成效

煤矿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突出“绿色矿井、科技矿井、人文矿井”主题,以园林式和工业旅游矿井为环境目标,将矿井开发建设与生态人文景观设计理念融为一体,开辟矿井井上井下旅游线路,使人们既可领略到现代化采煤的先进技术,又能体验到工业生产同自然环境的有机和谐。

铜陵:积极申报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生态治理全面落实

(一)基本情况

铜陵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古铜都”,随着长期大规模、粗放型的开采利用,铜陵矿区资源逐渐趋于枯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二)主要做法

2009年铜陵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2010年,铜陵申报了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大铜官山森林地质环境治理。利用三年时间对铜官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总治理面积588公顷,目前已经治理470公顷。三年共争取国家财政治理资金2.7亿元。

(三)取得成效

大铜官山森林公园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通过治理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同时推动了大铜官山公园的建设,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恢复治理增加建设用地1205亩,使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

辉县: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治理模式,以政府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废弃矿山环境治理

(一)基本情况

辉县市常村镇属浅山丘陵区,原为辉县市建材资源重镇。2009年以前,采石业是常村镇的支柱产业,长期的无序开采使当地生态环境满目疮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二)主要做法

2010年,辉县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确定了“金山银山服从于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抓住南水北条移民安置需配建蓄水池项目机遇,积极引导、强力推进企业转型,将位于项目区内的全部小采石场企业关停并转,实行政策优惠扶持和坚持堵疏相结合,以财政资金为撬动杠杆,运用市场化机制,引进河南春之谷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参股融资,通过对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区灌溉调蓄工程的综合利用,投资1亿元改造响水河,启动了3700余亩的百间寺尾废弃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2012年建成6座小型灌溉水库。受到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在辉县召开。

(三)取得成效

开发建设后的常村镇五龙山响水河乡村旅游区,占地3700亩,总投资10亿元,集水上乐园、欢乐世界、野生动物园、滑雪场、植物园、实景演艺、民俗表演、科普拓展于一体,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项目最全、最具价值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二、我县采煤塌陷基本情况及引发的社会问题

我县涉矿地区主要集中在XX县北部,包括XX、XXX、XXX、XXX、XXX等9个镇、街道,总面积806.9平方公里。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先后建设了8对矿井,。经过各煤矿近50年的开采,采煤塌陷区范围不断扩大,东起XX湖湖西大堤,西到XX边界,南到XX路,北至XX省交界,已塌陷面积约262.5平方公里,其中重点塌陷区面积54.5平方公里,待8对矿井闭坑时,将形成约24多万亩也就是160平方公里采煤塌陷区。

目前,8对矿井中,XX煤矿已于2015年年底关停,XX煤矿处于停产改造。涉矿区域在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采煤塌陷面积的不断扩大,矿区经济在失去煤炭产业的支撑和依托的同时,也给涉塌陷区域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一)塌陷区居民居住环境的恶化。地面塌陷、地表的移动变形导致地面构筑物发生变形、破坏,威胁着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采煤塌陷使地下管线破坏,使城市积水无法排出,甚至出现逆行、倒灌现象,使饮用水、污水与塌陷造成的地表积水混在一起,严重污染和破坏水体环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塌陷区居民失去生活保障。随着塌陷地的不断增加,涉矿地区居民土地也逐年减少,失地农民不断增加,没有了农业生产收入,又无其他劳动力转移渠道,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难以保障。

(三)非塌陷区居民因塌陷区连锁反应被迫搬迁。随着采煤塌陷区域的不断扩大,涉及人口不断增多,个别区域虽然不是塌陷区,但随着周边区域的不断塌陷,周边居民的不断减少,这些区域逐渐失去了基本的社会服务保障设施,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也将被迫搬迁。

(四)矿区职工生产生活受到影响。随着矿井的逐渐停产关闭,矿方职工的工资待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煤矿企业转型发展不快,其他产业可提供的再就业岗位不多。矿区职工受年龄、技术的限制,通过再就业增加收入也很困难。

(五)地方政府社会负担不断增加。随着矿方学校、“三供一业”等社会事业的移交,各种社会问题逐渐转移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社会负担愈来愈重。

(六)地矿矛盾日益突出。个别煤矿企业仍存在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经济增长的情况,生态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又由于塌陷区土地征收和房屋搬迁补偿标准低,搬迁安置难以实施,地方政府涉矿维稳压力加大。

三、我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201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XX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支持XX(该区域基本和采煤塌陷区域相吻合)建成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鼓励XX在城乡统筹上先行先试,并初步编制完成了《XX一体化规划》和《矿地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县国土部门和各镇(街道)进一步加大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力度,近年来XX地区已复垦各类整治项目2.57万亩,新增耕地2.21万亩。XX湖生态修复被省国土资源厅列为2013年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中央补助资金项目;XX镇XX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采煤沉降区生态修复示范区;XX镇已完成了《XX镇XX湿地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已成功纳入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县已有5家煤矿企业获批部级绿色矿山。

虽然我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县作为全省最大涉矿区域和苏北省际边界地区,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和采煤塌陷地大量增加,在治理资金来源、耕地保护、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

一是治理资金缺口巨大。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面广量大,塌陷地的修复、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的调整、社会保障的落实、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目前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出让收入的部分资金,难以开展大面积的综合治理,资金缺口巨大。

二是征收搬迁补偿标准低。现执行的《关于调整采煤塌陷地征迁补偿标准的意见》(苏国土资规〔2009〕2号)压煤村庄搬迁补偿标准,与周边山东、安徽等地塌陷地征迁标准相比明显偏低。同时,省定采煤塌陷地征收补偿标准和复垦补偿标准也均低于我县目前实际支付标准。

三是耕地保护压力持续加大。早期形成的采煤塌陷地未办理农转用审批手续,仍被认定为农用地,甚至是耕地,相当一部分土地由于塌陷积水较深无法恢复为耕地。同时,每年又有新增塌陷土地,给耕地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四是发展规划空间严重不足。地矿融合发展涉及五镇四街道,为我县经济发达地区,涉及区内有XX县经济开发区、四个工业集中区、主城区、XXX新镇区、XXX新镇区,下步实施地矿融合发展规划,需要大量的用地空间。

四、我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建议

(一)以高标准规划,引领地矿融合发展。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制定地矿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完成区域总体规划和各镇区规划修编工作。把城镇规划、村庄规划一体化纳入总体规划,对塌陷地治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实行“一张图”多规融合。突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加强铁路、公路、水路的衔接沟通,完善联运体系,提高交通转换畅达能力;构建省际间路网体系,加强区域内道路的联网贯通,打造功能配套、安全高效、联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区域共建共享项目的规划管理,对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进行一体规划。突出对住宅小区、公共交通、商业、宾馆、医疗、学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提高城镇化的承载能力和区域性公共服务水平。坚持集聚集约原则,对采煤塌陷区工业园区按照一二三产实施分类规划,充分整合技术、资金、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建立健全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产业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经济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二)树立“生态修复+”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动修复治理与综合利用融合发展。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需要不断创新理念,应按照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的原则,走生态恢复、景观再造、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生态恢复治理与综合利用之路,实现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一是发展“生态修复+观光农业”。通过对塌陷区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的分析,综合考虑生态、经济效益,按照“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相结合的复垦模式”,进行综合治理。要利用塌陷区特有的自然优势和特色农业优势,结合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旅游景点、旅游方式的开发,建设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园,农游互补,让农业发展成为旅游的一部分,打造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观光农业。二是发展“生态修复+光伏产业”。在这方面我县XX镇光伏产业园就有非常成功经验,值得推广。针对塌陷区特点,探索灵活的土地利用方式,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产业发展模式,将项目开发与农业、渔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变荒为宝,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工业光伏参观、农业采摘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娱乐观光区。三是发展“生态修复+旅游业”。 在外出学习调研的几个点中,基本均是将塌陷区或废弃矿山打造成了“生态修复+旅游”的典范,借鉴永城、辉县等地生态修复治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县现有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湿地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塌陷区资源打造国家5a级滨湖湿地公园;突出生态湿地开发,建设部级湿地景区,加快XX湿地开发建设,加快XX、XX湿地开发项目建设。同时,深度挖掘XX县汉文化、大运河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宜居与宜业深度融合。

(三)突出煤炭企业主体责任,构建煤炭资源开发的动态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采、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煤炭企业的主体责任,由开采企业负担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费,将生态补偿费用标准和额度明确化,建议县政府向省政府积极争取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参照山西省的做法(2011年调整为:分煤种16—23元/吨煤),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专项用于煤炭城市环境修复和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解决采煤引起的社会问题。在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各阶段分别落实生态保护措施,着力构建煤炭资源开发的动态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在开采前,将煤炭开采外部性不经济性成本内部化,算好生态环境账。煤炭企业应该把采煤引起的生态修复和污染恢复费用核算进吨煤开采成本,通过计算开采的外部不经济性成本,倒逼企业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工艺减少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的外部成本。二是在开采中,煤炭企业要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及时对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恢复治理。对于企业有具有修复能力的,采用企业自行组织恢复治理模式;对于企业不具有修复能力的,采用企业出资、县政府组织复垦模式和国家政策激励引导下县政府、企业、居民合作治理模式。三是在开采后,煤炭企业要针对闭坑后的矿山进行生态重建、产业转型或异地补偿。完成后,县政府生态环境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进行评估、验收和后续管理。

(四)争取上级政策扶持,以项目落实带动采煤塌陷区周边生态环境改善。借鉴铜陵市“积极申报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生态治理全面落实”的经验,结合我县煤炭资源开采逐渐趋向枯竭的实际,认真研究国家资源枯竭城市申报条件,积极主动衔接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尽早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争取省建立采煤塌陷地及村庄搬迁补偿增长调整机制,提高采煤塌陷地相关补偿标准。在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扶持的同时,借助我县XXX湖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中央补助资金项目、XXXX镇湿地国家采煤沉降区生态修复示范区等项目的实施,以生态修复治理推动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五)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采煤塌陷区治理,推动塌陷区生态良性循环。借鉴永城、辉县等地的经验,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与治理新机制”,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治理,破解资金瓶颈。健全完善XX县兴田公司、XX县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XX县开发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XX县国资公司、XX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融资载体,搭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融资平台,综合运用土地、信贷、资金、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开发企业和其它社会资金的积极性,通过“生态修复+农业”、“生态修复+光伏产业”、“生态修复+旅游”等形式,利用社会资金的可持续性来保障生态环境改善的可持续性。

(六)借鉴“开采”即“治理”经验,推动采煤区生态持续改善。借鉴麟游郭家河煤矿“产煤不见煤、是矿不像矿”绿色煤矿发展理念和“在治理中开采,在开采中治理”的采煤塌陷区治理新模式,结合我县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强化对企业开采计划的沟通与监督,将矿井煤炭开采与生态人文景观改造融为一体,探索煤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开采过程中的景观改造,生态修复,打造独特旅游产品,推动生态持续改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采煤沉陷区维持农田质量与功能的动态预复垦技术研究,提出一套保持农地功能的采煤沉陷动态预复垦技术流程,揭示采煤沉陷动态预复垦过程中农地功能变化规律,降低土地稳沉后复垦成本,最大限度的保护耕作层,保持土地的生产功能,在全县待采煤区推广,减少因采煤塌陷带来的危害及各类社会问题。

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篇7

在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环境保护审判庭副庭长王翔手眼齐动,翻看着以前的案件卷宗。

一份案号为“2014万法环民初字第00001号”的卷宗映入眼帘,王翔心里不禁一颤。

这份卷宗,是关于重庆市巫山县千丈岩水库污染一案。

这起案件,是三峡库区首例由民间组织提起的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案,它推动三峡库区的环境司法向前迈了一大步。

王翔打开牛皮纸文件套,里面装着几百页材料。这些材料,他复印过多份,也仔细翻阅过很多次。

临近年尾,当再次捧着这沓厚厚的案件材料时,王翔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一年前――

2016年1月初,在视察重庆时强调,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

作为三峡库区唯一的环境保护审判庭,王翔和同事们都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干劲也更足了。

首开先河

2016年9月23日,王翔和同事们都在等待一个结果。

这个结果,是关于千丈岩水库污染案的二审判决。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公开宣判结果很快传来。

王翔松了口气,这起持续了两年的环境污染案,终于尘埃落定。

为了这个结果,王翔和同事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2015年10月23日,万州区人民法院。

上午9点,千丈岩水库污染事件正式开庭审理。

王翔坐在审判席前,面前放着“审判员”的牌子。在他的右侧,坐着担任审判长的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卢伟。一旁,专家陪审员也已到齐。

由于案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此次庭审由审判员和专家陪审员组成了合议庭。

原告席上,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代表已经坐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代表也站上了被告席。

在上百名旁听人员注视下,卢伟敲响法锤。

随着“咚”的一声锤响,千丈岩水库污染案正式开始接受审理。

对三峡库区的环境司法建设而言,千丈岩水库污染案注定将成为一个重要标志。

2014年8月13日,位于巫山县庙宇镇的千丈岩水库成了全市焦点。

作为集中式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千丈岩水库当时蓄水280万立方米,一直为当地5万余群众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这天一大早,不断有居民发现:水库里的水,从碧绿色变成了暗黑色。路过水库,还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

看着暗黑色的水体面积不断扩大,当地群众立即向相关部门反映。

巫山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约请环保专家到现场勘查。

经调查,水库受到了严重污染。而污染源,正是距离水库约2.6公里、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磺厂坪矿业公司。

在渝鄂两地的联合调查下,案情很快明晰,并开始进入审理环节。

而在这时,却出现了一个瓶颈。

“这起案件的利益受害人是当地群众,应由他们作为原告提讼。可是,当地群众数量大、个体力量弱且彼此分散,加之在环境专业素养、司法诉讼程序方面存在认知‘短板’,很难形成有力的诉讼主体,不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王翔说。

那么,由谁来为民请命?

就在这个时候,民间环保组织――重庆绿联会挺身而出,一纸诉状将磺厂坪矿业公司告上了法庭。

在三峡库区,由民间组织代表公众利益进行的环保诉讼,还尚属首次。

“环保禁止令”

受理这起环境公益诉讼案,让王翔感到既兴奋又“压力山大”。

2012年以前,环境司法在三峡库区甚至整个重庆都还是个生僻领域。

为开辟通过司法捍卫长江生态的路径,万州区人民法院成立了三峡库区唯一的环境保护审判庭,负责守护万州、云阳、奉节等地的一江碧水和两岸青山。

包括王翔在内的四名审判人员,就这样成为三峡环境司法的先行者。

立案几天后,王翔和同事到巫山勘查现场。

他们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

磺厂坪矿业公司所产生的废水,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排下山坡,流入了一个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巨大洼地,而后通过渗透性极强的喀斯特地表,汇入暗河,最后渗透进水库。

“幸好发现得早,也及时叫停了工厂的生产行为。”无论是在取证、鉴定还是庭审环节,王翔都在默默庆幸着。

及时制止,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中极其关键的一步。

但在以前,要做到“及时”却很难。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后,从处罚到生效,最短也要6个月。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生态环境根本就等不起6个月!”王翔说,如果千丈岩水库污染事件再等6个月才进行制止,很可能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伤害。

为弥补这一“时间差”,2014年8月,万州区人民法院审议通过了由王翔起草的《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关于三峡库区试行环境保护禁止令的意见》,并于当年10月1日起试行。

从此,在三峡库区,“环保禁止令”成为及时阻绝污染的有效措施。

2016年1月至11月底,环境保护审判庭对违法排放废渣、废水等企业发出了27份禁止令,有效制止了环境污染。

细致勘查

截至2016年12月上旬,环境保护审判庭共受理涉及生态环境的刑事、民事、行政、执行案件342起。每起案件,王翔和同事都会到现场勘查情况。

“只有到现场,你才能看到事实,否则真相会游离在原告与被告的你争我辩中。”王翔说。

王翔现在都还记得千丈岩污染案庭审现场的火药味。

“希望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并进行环境生态修复……”原告提出。

“本公司违法排污属实,但主观上不是故意。”随后,被告立即进行了辩护,“本公司选矿项目合法,通过了环评审批,并及时停止了污染行为,没有构成环境污染。”

“但选矿厂位置高于水库,地下溶洞裂隙较多,它的长期存在致使水库被再次污染的风险较高。”

“千丈岩水库被确定为饮用水水源,并没有公示或告知相邻的建始县,本公司客观上不知道千丈岩水库的存在。”

…………

审判席上,王翔的思绪就像一台快速运转的发动机,“嗡嗡”作响。

庭审前,王翔和同事花了大半年时间,奔波于巫山、恩施、万州等地,召开专家咨询会,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现场勘查。

真相,就在奔波辗转间逐渐清晰。

磺厂坪矿业公司建厂时,没有将附近水库水源纳入环评,选址存在问题。

磺厂坪矿业公司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尚未建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擅自投入生产,行为存在问题。

…………

在庭审现场,这些证据被一一呈现于审判长和陪审员面前。在大量相关视频、照片、权威鉴定等证据面前,被告当庭赔礼道歉。

磺厂坪矿业公司还被当庭要求:在判决生效6个月内,对受污染的千丈岩水库进行生态修复。

“补罚并用”

走出审判庭,王翔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生态修复”,是王翔和同事一直忧心的问题。

实际上,环境保护审判庭从成立之日起,就让当事人用“补罚并用”的方式,对被污染地开展生态修复。

然而,在一次次回访中,王翔发现这种方式作用并不大。

“比如种树,当事人在当地补种了,但后期管理得并不好。俗话说‘三分在于种,七分在于管理’,因为缺乏后续有效管理,导致‘补罚并用’的效果并不理想。”王翔说。

如何强化生态修复的后续管理?2016年,万州区人民法院进行了一次全新探索。

2016年11月30日下午,王翔领着记者来到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的长江消落带。

“你看,那些长得像松柏的,就是中山杉。”王翔蹲在步道边,盯着水下的丛丛树影说。

这片“水下森林”,正是万州区人民法院破解生态修复后续管理难题的答案。

为寻找“补罚并用”的最佳方式,王翔走访了多个部门。在林业部门,他了解到一个信息:长江消落带两侧,有大量土地可以用来种树。

“何不统一在消落带上种树呢?这样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进行生态修复,又方便集中管理。”王翔说。

2016年6月5日,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一片由破坏生态的责任人种植和维护的中山杉林在这里落地生根。

这片面积500亩的树林,是全国首个三峡库区生态修复司法保护示范林。

司法林的日常维护,也由破环生态的责任人轮流负责。

由于正处于三峡蓄水期,500亩中山杉全被江水淹没。

江面绿波荡漾,山间的风把江水一浪一浪推过来,中山杉在水下随之摇曳。

“这几年跑遍了三峡库区,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呢?”在长江边,记者问王翔。

“我以前做的工作只是关乎当事人的利益,而现在做的事,却关乎公众和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我觉得很有意义。”凝视着眼前的青山碧水,王翔说。

【数读】

2016年,重庆严格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统筹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五大环保行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加快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截至2016年11月底,我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82天,同比增加7天,“重庆蓝”已成为城市新名片。

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支流水质总体优良;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1%、99%。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到49%。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市级生态区县5个,部级生态乡镇5个和市级生态乡镇131个;渝东北、渝东南17个区县,以及綦江、南川和万盛经开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万州、璧山等7个区县获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声音】

“以树为线,以人为针,漫布黄土与碎石的荒山披上了绿衣。森林固住了水土,垃圾和污水被挡在长江之外。重庆近年来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持续优化,长江水出落得碧澄澄、清亮亮,出境水质好过了入境水质。”

――《人民日报》报道

“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我们基本完成了长江两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依托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重庆市加快了长江两岸的生态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使长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重庆市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处处长向国伟

“这几年镇里的发展速度之所以慢了点,是因为我们更加追求项目的‘含绿量’。我们相信,这种‘含绿量’最终会演化成‘含金量’的。”

――巴南区二圣镇干部

“回到我们这个地方,我感觉是一个天堂,空气质量很好,我们这个地方就是个‘天然的氧吧’,老百姓感觉生活很幸福。长江是母亲河,身在长江上游,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母亲河,包括整个长江沿线,对我们整个国家和子孙后代都有好处,共饮长江水。”

――万州区大周镇居民谭帮联

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篇8

200/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局在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力支持下,结合“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以“三个走在前面”,争当排头兵为契机,以切实保护国土资源为重点,以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坚持保护与利用、服务与管理并举,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创新思路,深化改革,依法行政,狠抓落实,在机关内部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主要工作情况(一)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吸取上一轮规划实施的经验教训,着力兼顾基本农田保护、用地规模和各行业规划的衔接。做到科学规划、合理调控、保护、保障国土资源的科学利用。完成了《××县土地利用背景与战略研究报告》等七个专题报告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报告》、《××县(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报告》,及时上报省、市,并通过了上级验收。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二)抓好项目用地报批、会审工作,为县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一是以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为中心,完成了工业园用地的农转用报批,为县经济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二是继续抓好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的落实,印发了××县镇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确保我县耕地占补平衡、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做好农村私人建房用地会审日常工作。(三)全面加强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规范交易行为。抓好土地有形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市场建设。严格执行省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市场建设的若干规定》,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矿业权交易机制,实现矿业权招拍挂出让的根本性突破。(四)加强征地管理,认真落实张德江同志三句“硬话”,坚决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1、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研究探索制订征地安置补偿方式,着力指导被征地农民转产转业,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为扩社会各界对征地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进一步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2、全面推进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实名支付制度和听证制度。对没有预存征地补偿款的,一律不予受理征地报批。继续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关于进一步纠正侵害农民利益问题的通知》精神,搞好我县征地中侵害农民利益专项治理工作。在建立征地补偿款实名支付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预存征地补偿款制度、征地公告和听证制度,全面建立了征地补偿工作长效机制,防止发生新的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五)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促进矿山依法有序开采。1、重点抓好矿山整合工作。通过整顿和规范工作,一是基本遏制了无证非法开采、乱采滥挖行为;二是矿产资源开采的秩序明显好转;三是规范了矿山开采行为。达到了整顿方案中提出的“秩序良好、经营规范、安全高效”的目的。2、加强矿山生产检查工作。一是做好节日期间的矿山生产检查工作,1—10月,会同有关部门共组织60多人次对全县矿山进行生产检查。二是对持证矿山和无证矿点在日常监控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排查,确保无死角。同时抓好持证以采养治临时采石场的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发出责令整改通知、整改指令或责令停产等。三是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对重点矿山实行二个月检查一次,建立检查工作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为矿山的生产安全打下较好的基础。3、认真抓好石矿场规范化开采、采石场关闭和复绿工作。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上关小、规模办矿”的思路,严禁开办年产10万立方以下建筑用石料矿场,坚决取缔规模小、经营粗放、严重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小矿山。目前我县采石场数量已整合为9个,符合上级下达的控制数量要求,并且基本实现了台阶式开采。并按照市国土资源局及县委的部署,认真抓好全县石矿场的复绿工作,复绿面积达100002,目前长势良好。4、做好矿山日常工作。一是完成了全县矿山的年检工作;二是依法依规收取矿产资源补偿费;三是积极服务于招商引资工作。(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监控责任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真编制了《××县2006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进入汛期以来,积极主动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确定了重要和较重要的地本篇文章拜*网所赐站质灾害防患点,落实好监测责任人。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好汛期的地质灾害巡查,进一步完善群防监测体系,确保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得到及时勘查和治理。加宣传力度,向各镇分发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片》光盘、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画,并向受险情威胁的农户分发了地质灾害防治小册子、发放防灾避险卡,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在“珍珠”“碧利斯”“格美”台风期间,由于充分做好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取得了抗灾的初步胜利。(七)加执法监察力度,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秩序。1、加无证非法开采行为及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一是对全县矿产资源禁采区、已关闭的无证矿点和无证非法开采易发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巡查监控,严格控制私挖滥采、无证开采铁矿、建筑石、粘土、稀土矿等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发生。二是加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2、继续落实好国土资源动态巡查监控工作。以“预防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处相结合”为原则,重点加强对国省道沿线、城乡结合部及基本农田范围内农村宅基地的巡查监督,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土地违法行为,把土地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经巡查发现的土地违法案件有28宗,面积4479㎡,有效地预防和避免了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减低了土地违法案件的发案率。3、认真处理权属纠纷,保障土地合法权益。1—10月共调处各类土地权属纠纷30宗,涉及面积25.8亩。在处理这些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工作中,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以法律为准绳,立足协商解决的基本原则,深入实际,做好纠纷双方的思想工作,减少了行政诉讼,便于调处方案的执行。4、积极抓好案件的查处工作。1~10月份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3宗,其中:来信37件,接待群众来访6批9人次,处理率达100%。(八)加强管理,进一步夯实各项业务基础。1、抓好地籍、测绘行政管理工作。继续抓好县城建成区及中心镇的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工作,扩数字技术覆盖面。做好一年一度土地变更调查准备工作,对符合变更条件的地块、图斑登记备案,现场调查,为年底的变更调查打好基础。完成了日常土地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工作,1~10月份共发土地使用权证557宗,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317宗,集体土地使用权证240宗。2、切实做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根据粤国土资电〔2006〕66号《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6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县重点查清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情况,调查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和未利用土地可开发的潜力,如实反映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图中、数据、实地”三者一致原则,为今后保护耕地,科学、规范、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3、强化测绘职能,完成各项测绘任务。1—10月共完成地形测量40宗,测图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九)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一是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党廉责任。重新制订了局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做到局长负总责,管好班子,带好队伍,一管到底。班子成员按分工抓好分管部门和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下属单位负责人担负起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二是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依法行政。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执法责任评议考核制、行政处罚听证制、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工作制、举报控告受理制、动态巡查责任制等。三是健全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把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的重点放在对权力的制约、资金的监控和干部任用的监督上。(十)采取各种形式,狠抓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设。1、扎实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扩先进性教育成果。结合本系统的实际,采取“四抓”措施,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深入学习理论,抓好调研活动,认真思考问题,创新工作思路,找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了队伍的服务本领水平,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素质。2、扎实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在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在抓好学习动员,科学制订实施方案的同时,结合国土工作实际,在局系统开展以“强素质、办实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3、抓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市的要求,重新调整并制定了《××县国土资源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县编制网-站委员会批准执行。组建了国土资源行政执法队,完善了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工作,保证了编制到位、经费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十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国土资源管理宣传工作。1、认真抓好普法工作。2006年是“五五”普法的第一年,按照上级的部署做好“五五”普法规划,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五五”普法第一年的法律法规以及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了法制观念。2、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的宣传活动。以“4·22”地球日、“6·25”土地日为契机,采取广播、电视专栏、知识竞赛、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共向群众发放宣传特刊、知识手册、法律法规等1500多份,宣传纸杯50000多只,营造了一个“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十二)做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十百千万”驻村工作组紧紧围绕“三解决两提高一推进”的工作主题,实行“一把手”负总责,轮值的领导班子成员每月一次以上到挂钩联系点的制度,重点指导挂钩村党支部抓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解决群众关心的“五难”问题。今年以来共投入6万多元,为挂钩村维修水利设施、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以及改善村级办公环境等。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农村党员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群众进一步得到实惠。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土地市场还需进一步规范,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三)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四)地籍信息化数据库、土地利用数据库等基础性业务建设工作步伐仍需加。(五)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土地价值不断显现,农民土地意识不断增强,土地数量不断减少等因素,征收征地工作越来越难,矛盾越来越。三、今后的工作设想(一)进一步做好用地保障工作,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县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供优质服务;(二)继续加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力度,积极寻找符合开垦耕地条件的地块;(三)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为重点,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扎实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六)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管护建设;(七)继续实施和完善动态巡查责任制,加强巡回检查,坚持事前防范和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机制,防范和查处土地、矿产资源违法行为,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八)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政务公开、依法行政体系建设。

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篇9

为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市“还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要求,我镇打算以南五村为主对老矿区进行资源整合,土地进行恢复治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自十里亭以西至黑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绿色长廊;对西部山区进行科学谋划,重点发展旅游业。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我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与群众日益增高的需求还相距深远,亟需改善。

一、粗放式开采对我镇的影响

20世纪80至90年,是村矿区开采的高峰期,1995年前后因资源枯竭开始衰落,进入残采期。村矿区一方面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质的铁资源,为我镇的率先发展提供了产业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粗放式的开采造成资源迅速枯竭,遗留了严重的问题,对现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矿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矿渣占用耕地,地下水位下降。村铁矿在开采初期,基本上属于小规模、大群体、不规范的开采模式,矿山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地下形成采空区,地上产生大量的矸石、矿渣、垃圾等废弃物以及开采所产生的废水、废气等都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而且影响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恶劣的环境严重制约了南五村(西毛村、村、阳、后坡、赵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致富增收,耕地减少,人畜饮水困难。由于长期过度开采资源,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水源井枯竭,加上供水设施损坏,长期无人管理,居民饮水和农业用水十分困难。吃水靠买,浇地靠天,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2、采空区面积大,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资源掠夺式、粗放式开采,造成地下资源锐减,导致地质受损。目前村铁矿区已经出现大面积的采空区(包括:龟山、南洼、坡山、白草岗、凤凰山、黑山、长岭前、寺山),已有塌陷区6.8平方公里,废弃矿井56个(已进行了填埋),矿区地面的沉陷已经威胁到周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采空区距离村庄较近,分布着大量的耕地、林地,涉及耕地1200亩,林地1120亩。塌陷地无法耕种,田间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等受到破坏。省国土厅对我市采空区进行认证时,确定村已存在10处较为严重的地裂、地面下沉现象。3、矿区治理难度大。村铁矿虽然属于邢钢集团,但是在邢钢撤离后矿区属于无人管理状态。当时村铁矿是国有企业,以较低的价格征用了大量土地,取得了土地的所有权。现在,村铁矿所征用的土地大都被闲置,随着耕地的减少,附近村民想要开发铁矿区,但苦于没有取得合法手续。再者,一些小规模开采的铁矿,如龟山、南洼、白草岗等,采矿权主体已经全部消失。铁矿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想要彻底解决,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仅靠村镇一己之力难以解决。

建议和措施:

一是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以市水生态修复工程为契机,协调林业、水利等部门开展对荒山荒坡进行绿化,修复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加大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修复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彻底解决矿区群众吃水、用水难问题。帮助建设蓄水池、灌溉沟渠等水利设施使轻度塌陷地逐步恢复耕种,依托我镇其他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发展农业种植、增加村民一产收入。在基本收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结合矿区实际,在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应资金的支持下,寻找符合实际的发展项目,发展替代产业。二是对采空区进行安全评估和综合治理。我镇矿区采空区面积大,地质破坏严重,已经危及到附近村民的安全,有些村民的房屋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下沉等现象,造成了恐慌、不稳定的苗头。目前矿山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而且由于之前的小规模开采和矿山开采权主体更换、消失,“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已经不适用。为了加强对采空区的治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我镇将积极申报国家矿区综合治理项目,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对采空区进行综合治理,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复垦土地,高效利用土地。对尾矿、废渣、矸石等固体废弃物进行清理,确保堆放合理、安全,不滥占耕地、污染环境。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被破坏或废弃的土地进行回填、平整或改造,恢复土壤成分,将废弃土地变废为宝。将土地恢复至可供种植作物或养殖需求的状态,不仅可以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有助于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致富增收。

二、现代农业发展有待加强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现代农业已经成为村镇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我镇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3个。但是,我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还不够强大,表现在企业市场知名度低、产业链短、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少、发挥作用小;农业技术缺乏、农民积极性不高。

建议和措施:

一是在企业做大做强上下功夫。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给予现代农业企业融资、推介等方面的支持,完善服务企业措施,提高企业知名度,走名牌战略之路。可以借鉴我市推广玻璃的相关经验:成立玻璃研究院、建立玻璃网站、参加大型展销会等方式,对现代农业企业、品牌进行推广,提高知名度。利用品牌效益延长产业链,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企业效益,由市场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过渡。企业发展壮大了,一方面自身的示范作用会带动周边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辐射带动周边配套产品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农户的积极性。提高现代农业科学化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已形成种植规模的园区进行道路网、山地水利网、管理房网点等农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提供服务。

二是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扶持力度。农业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民间组织,有助于提高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有助于系统规划,减少、规避市场风险。但是由于是农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组织,在生产上、管理上还不够科学规范,需要借助科技、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力量,给予农业专业合作社全方位的指导。提高市场敏锐性、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样可以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户自愿加入到合作组织中来,形成大规模的集群产业,让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法宝。

三是坚持送教到乡,用科技致富农民。1、科技部门和种植、养殖大户结成帮扶对子,给予农户全程跟踪式技术服务,提高科技含量。2、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对新型技术和科学种植、养殖的推广和典型示范,引导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提高农民辨别真、假农资的能力,降低农民损失。加强对有一定文化基础农民的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目前,我镇联合农业中专学校在五龙山庄开办农业技术中专班,招收80名农民接受农业种植、养殖方面的科学技术和农业知识,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为农民进行种植、养殖服务,为农民打开了致富之门。

四是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朱庄、孔庄、西南沟等地周边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等实施旅游开发。开发朱庄村净峪寺、孔庄村圣母宫、西南沟广神岩、孔庄惨案遗址等人文景观,规划建设孔庄大峡谷、朱庄水库、西南沟秦王洞等一系列具有明显经济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旅游项目,把孔庄大峡谷打造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拓宽旅游市场,完善旅游路线和旅游服务设施,整合周边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农家乐、现代农业观光和人文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之路。

三、人畜饮水困难,农田水利设施缺乏

我镇共有18个行政村,有14个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难问题。由于原有的水源井枯竭、供水管道年久失修、农田水利设施缺乏且破损严重等原因导致饮水难成为制约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群众怨声载道。由于没有水,农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打井、饮水问题,而且由于地势高、水位深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使不少企业打起了退堂鼓。

建议和措施:

一是对我镇的水源情况进行摸底,科学规划解决饮水难问题。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适合打井的村,铺设供水管道集中供水;没有水源的村,建议实行联村供水;地势太高的村可修建蓄水池。

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报告篇10

为防止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保护员工人身和公司财产安全,本着“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原则,制定本预案。

二、危险性分析

(一)企业概况

某水泥有限公司矿山部现有员工43人,有一座品质优良的大型低碱石灰石矿矿山,可开采储量达到1亿吨。应急设备有电铲3台、180推土机2台、钻机3台、7655风钻2台、面包车1台、运矿车9台、水车1台、铁锹、镐各5把。公司建有义务消防队和医务室。同有关备和工具生产企业建立了工作关系,需要设备可以随时联系。

(二)危险性分析

矿山生产过程存在火灾、爆炸、自然灾害、设备伤害、人员中毒、窒息等严重事故的潜在危险。

事故重点部位有:kq-200a钻机3台、wd-400电铲3台、7655风动凿岩机3台、kqd-80钻机1台、3364和3364q运矿车9台、撒水车1台、值班车1台、液压旋回破碎机1台、圆锥破碎机2台和破碎附属设备、爆破现场。

地质灾害地段有:1、所有的运矿公路,约3.5公里;2、采场:开采范围0.76平方公里,开采海拔高度高于周围地形20~50米;3、边坡:一采区190~140米,边坡高度50米;二采区200~180米,边坡高度米;4、排土场:面积3000平方米;

主要危险品有:爆破材料、汽油、柴油等危险品。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工厂厂长

副组长:副厂长

组员:(略)

公司成立事故预防委员会,由厂长、安全经理及各部门经理组成,日常工作由安全办兼管。发生重大事故时,以公司事故预防委员会为基础,即厂长任总指挥,安全经理为副总指挥,负责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指挥部设在窑控制室。

(二)事故现场应急领导小组

现场指挥:矿山部经理

现场副指挥:矿山部副经理

安全员:(略)

技术指导:部门经理

发生事故时负责现场应急、抢险、抢修的工作。

成员:各部门经理

施工组:组长部门经理

组员:10人

职责:利用各种机械负责现场的施工。

抢救组:组长部门经理

组员:6人

职责:对人员进行抢救,对设备进行抢救、维修。

后勤保障组:组长部门经理

组员:3人

职责:及时提供所需的救灾物资,及时传递各种信息。

预备组:组长部门经理

组员:破碎车间10人

职责:负责抢险时的机动支援。

四、应急响应

(一)事故的分级

i级:矿山部不能处理的事故如:大的火灾、水灾、地质灾害、大的伤亡事故。

ii级:矿山部自己能处理的事故如:一般性火灾、较小的塌方等地质灾害,受伤事故。

iii级:采矿班组能自行处理的事故,不需启动预案。

(二)报警程序

执行sp-09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发现逐级上报指挥(或指挥机构)启动预案

(1)报警

发生事故后现场人员立即上报,根据事故情况、严重程度采取响应的措施和预案。注意:事故无论大、小都得逐级上报。

矿山部、安全环保办有权决定是否请求公司有关部门、消防、医疗机构支援。

安全环保办负责向区有关职能部门汇报。

(2)指挥与控制

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爆炸事故、地质灾害、水灾、设备事故、及其他重大伤、亡事故。

最早发现者:应很熟悉部门或岗位上的情况。如果你认为事故可以控制,并能保证人身安全,你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并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工作。如果认为不可能控制,可立即撤离现场并向班长、值班主任报告,不要采取不必要的冒险措施。

值班主任或矿山部经理接到报警后,应迅速下达按应急救援预案处置的指令,通知指挥部成员及预案有关人员迅速赶往事故现场。

(3)到达事故现场后,首先查明现场有无伤害人员,以最快速度将伤者脱离现场,严重者尽快送医院抢救。

(4)指挥部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队立即开展救援。如事故扩大时,安全办迅速向公安机关(消防支队、治安支队、防火安全委员会)、安监局、卫生疾病防控中心报告事故情况并请求支援。

(5)事故扩散危及到厂内外人员安全时,应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协助友邻单位、厂区外过往行人向安全地带疏散。

(6)医疗人员到达现场,应立即救护伤员或中毒人员,对中毒人员应根据中毒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伤员进行清洗包扎或输氧急救,重伤员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6)医疗人员到达现场,应立即救护伤员或中毒人员,对中毒人员应根据中毒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伤员进行清洗包扎或输氧急救,重伤员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7)抢险抢修队到达现场后,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抢修指令,迅速进行抢修设备,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扩大。

(8)当事故得到控制,立即成立两个专门工作小组:

组成由安全、保卫、生产、工会、环保、机电和发生事故单位参加的事故调查小组,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成立生产恢复小组,负责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并落实防范措施。

五、现场恢复与事故调查

(一)环境保护

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执行sp-27固体废弃物排放程序。

液体废弃物的处置执行sp-34油品遗洒及废油排放程序。

(二)设备和生产恢复

矿山部和公司机电、维修等有关部门对损坏设备紧急抢修,使其在最短时间恢复正常。

运矿公路、采场有破坏的及时修复;边坡有滑坡地段,要及时清理石料,对边坡加固,消除危险。

生产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由公司安全环保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安全验收,宣布应急取消,恢复生产。

六、应急准备

响应sp-09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应急人员的培训:参加公司组织的应急培训和安全教育;矿山部应急培训教育;

预案演习:参加公司组织的预案演习,矿山部每年8月份组织一次预案演习

公众教育:职工教育,每周一次安全例会。对全厂职工进行矿山安全知识教育。

对周围村民进行宣传,不要进入矿区。警卫人员在矿区值班,发现进入采区人员进行教育。当发生事故时矿山部全体人员团结合作,正确处理事故。矿山部不能很好处理时向公司提出帮助。必要时向公司签定的救援组织进行通报,寻求立即帮助。

七、预案培训和演习

应急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公司安全环保办公室组织的紧急事故处理的现场培训。参加医务室组织的救援培训,人员懂得心、肺复苏和外伤急救知识。组织观看公司放映的救援知识录像。每年8月矿山部组织一次有关紧急救援内容的演习,内容包括:火灾、地质灾害、现场伤员急救、触电急救等。

组织矿山部人员熟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八、预案维护和改进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矿山部制定,每年的1、2月份矿山部组织人员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修改,报安全环保办批准备案。批准后下发到各车间组织学习。同时注意经常检查以下内容,如有变更及时修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a:应急人员的身份和电话;

b:应急物资的变化;

c:车间、矿区地图的变化;

d:运输线路的变化;

e:应急组织的变化。

九、经费保障

矿山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所需经费向安全环保办提出申请,安全环保办应根据实际情况满足需求;灾害发生过程中所需经费由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解决。:

十、有关规定和要求

为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准确、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故,尽可能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平时必须做好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相关程序。具体措施有:

(1)落实应急救援组织,救援指挥部成员和救援人员应按照专业分工,本着专业对口、便于领导、便于集结和开展救援的原则,建立组织,落实人员,每年初要根据人员变化进行组织调整,确保救援组织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