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基本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8:46

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篇1

关键词:网络式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外贸流程

实验教学是本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创新性,它具有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要适应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形势的变化,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更要掌握包括谈判、磋商、进出口预算、跟单在内的外贸从业能力。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许多基础课、专业课都设有实验教学环节。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概述

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运用国际贸易专业实验的方法,配合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验证并巩固课堂讲授的定理、概念和方法,让学生学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结构;第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外贸从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

目前全国高校中的国贸专业点约有700多个,主要包括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农、林等其他院校,一些院校的英语专业中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方向。尽管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但实践教学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绝大多数院校都是在南京世格公司的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的实验教学。这些实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课程内容的单一、课程体系的不完整、不规范严重制约着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了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必须尽快整合现有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国际贸易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把握;另一方面是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基于这两个目的,首先应当以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选择合理的实验课程,形成相互衔接的,富有逻辑性的实验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其次,按照外贸行业相关岗位的要求和本科学校学生的主要就业取向,选择实用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国际贸易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外贸流程、岗位要求两条主线为依据。下面将具体阐述这“两条主线”。

1.横向主线――外贸流程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熟练、完整掌握一笔外贸业务的流程并能独立、正确地完成外贸流程中的每个环节。然而,外贸业务的整个过程是非常繁琐的,在实际教学中,外贸业务流程会涉及许多门不同的课程,如何让学生通过相应的实验课程更好的把繁杂的贸易流程掌握起来,关键在于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按照外贸业务环节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选择相应的实验课程,循序渐进的开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外贸流程形成理性的认识,建立起良好的逻辑关系,从而确保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有条不紊的处理繁杂的交易,减少诸如“漏保”、“交单延误”等工作失误的发生。

一般而言,一笔国际贸易的开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市场调研、贸易磋商、签订合同以及履行合同。因此相应的课程安排在时间顺序上应该遵循此外贸流程,方便学生掌握。

2.纵向主线――综合素质形成过程

2.1普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与目标

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在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同样有着“突出特色”的需要。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普通高校的生源受到了来自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竞争,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与投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了广泛认可。总之,职业院校的突出特色就是“应用性与实践性”。如今,为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普通高校的教育也纷纷向“应用性与实践性”方向转型,为了不与高等职业院校形成盲目竞争、人才培养重复的局面,普通高校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有别于职业院校,各高校应针对自身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普通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更加偏重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升。既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对于基本技能的需要,又能迅速从基层岗位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骨干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2.2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验课程纵向分类主线

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绝不是简单的几门课程的开设就能实现的,因此从纵向来看,国际贸易实验课程体系还应遵循综合素质形成的过程,按照认知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综合素质提升三个阶段,针对课程的特点与性质,按照课程实验内容与实验目的的不同将不同课程甚至同一门课程的实验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实验形式,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升,实现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验课程从纵向来看,依然要分为:认知实验、从业技能培养实验、综合素质提升实验三个阶段,按照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

三、国际贸易专业网络式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综合外贸业务流程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验课程应该在时间上遵循外贸业务流程的“横向主线”,在学习的深入程度上应该遵循综合素质形成过程的“纵向主线”,共同形成“网络式”实验课程体系。

1.“横向主线”的实验课程选择

1.1市场调研阶段。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不同,目标市场与交易商往往分处不同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因此目标市场的选择必须谨慎。一笔交易的良好开端应该建立在前期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从而减少后续交易环节的风险,为交易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以及行情预测的基本理论常识。

1.2贸易磋商阶段。

这一阶段是交易双方就主要的贸易条件讨价还价的过程,如何与对手谈判、沟通直接影响交易的达成。所以这一阶段一方面要求学生懂得基本的商务谈判的技巧与艺术,在谈判过程中既要维护本企业的利益,又能赢得谈判对手的尊敬,为持久的业务关系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英文与外商进行面对面或者函电交流。

1.3签订合同阶段。

在国际贸易中,当交易一方提出发盘,交易的另一方作出接受之后,买卖双方之间即达成买卖合同关系。但是为了明确双方的交易,买卖双方一般还要在交易磋商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合同或确认书将双方的责任、权利及各项交易条件明文规定下来,经买卖双方签字后,就成为约束双方的法律文件。在实践中,不管是出口商还是进口商,缮制外贸合同都几乎是最经常的工作,外贸合同如果出现纰漏,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学生熟知外贸相关法律条文以及外贸合同的常用条款,能够熟练的用英文缮制外贸合同。

1.4履约阶段。

合同签订后,正式进入履约阶段,以出口为例,一般而言,这一阶段又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联系工厂备货、托运、报关、报检、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实践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伴随着相应的外贸单据的流转,履约阶段是外贸业务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外贸流程中存在的各种单据,具有准确、及时制单并跟单的能力。

鉴于以上各外贸环节对学生知识储备以及能力的要求,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着提高学生实务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应该包括以下课程:

2.纵向分类的实验课程与实验目的

2.1认知实验

此类实验课程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专业的职业背景、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以及各个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行业的从业热情。基于此目标,该阶段的课程应该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国际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

2.2从业技能培养实验

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基层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包括与外商进行贸易磋商、审单制单、报关与报检、结算等相关技能。该阶段的课程应该包括:外贸函电、外贸跟单、外贸口语、报关与报检实务等。

2.3综合素质提升实验

如果说前面两类实验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铺垫,综合素质提升实验则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具体来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英文写作与口语交流能力。

国际贸易市场的拓展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英文写作与口语交流能力,英语的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外贸磋商谈判的效果以及营销策划的正常开展,这同时也是本科院校培养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第二,外贸业务综合掌控能力。

一笔外贸业务从磋商到结算一般要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间隔内,业务进度的跟进、与客户的沟通、市场行情的变化、货币汇率的变化都需要外贸从业人员对外贸业务的整体进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针对随时发生的突发状况作出准确、迅速的反应与处理。

第三,wto框架下贸易纠纷的应对能力。

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无论是商务部等政府部门还是外贸企业都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在应对这些频繁发生的国际官司过程中,既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贸易惯例,又熟知国际诉讼程序的国际贸易高级专业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我国的应对贸易摩擦的掣肘。因此,作为外贸从业人员,针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大趋势,如何快速有效的应对贸易摩擦与纠纷,帮助企业摆脱贸易摩擦的困扰,维护企业利益是外贸高级人才必备的能力。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综合能力的需要,该阶段的课程应该包括:外贸流程综合实验、商务英语谈判实训、商务英语写作、世贸组织案例分析与解读。

根据上述横向、纵向两条主线,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付洪良.王永龙.姜书竹.地方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块的重构.对外经贸实务.2009.07:93―95

[2]李洪.惠丰廷.朱军.厉珍珍.地方性高校学生能力导向的国贸实验体系建设.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06:143-146

[3]刘娟.关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建设的思考.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75-76

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篇2

[摘要]目前,高校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设置较为分散,很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交叉问题严重,造成很多教学弊端。为更好地增强学生对国贸实务类课程的掌握,应整合相关课程的重难点及侧重点,保证有限学时下学生对实务知识掌握的宽度与深度。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高校制定专业培养方案,都尽可能避免重复性课程的设置,规避重复性内容的教学。尽管如此,在现实教学环节中,重复性内容的教学,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不同的课程中。[1]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为例,分析教学中的重复性内容,并进而提出有效对策。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结合培养目标我国高校针对国贸专业一般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就专业课而言,该专业的必修课程通常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及国际结算等,选修的专业课通常有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运输与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外贸单证等。既有理论课,又有实务课,有利于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文基于该专业实务类课程的设置情况,通过对大多数高校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发现实务类课程由于其内容的相近性以及授课学时的限制,授课老师对各课程的授课内容侧重点趋于一致,造成实务类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各个课程都重点讲解,而对于那些凸显不同课程区别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授课过程中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突出,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二、实务类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状

由于专业课都是针对实现国际货物贸易的各个环节而设置的,所以交叉重复在所难免。本文重点就多数高校都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和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这五门课程之间在授课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进行探讨,目的在于解决实务类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

多数高校中,国际贸易实务是基础和核心课程,内容最为全面,是其它实务类课程的前置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的课程。从总体上来说,国际贸易实务的可以分为两大模块,国际货物销售模块和其它贸易方式模块。其它贸易方式这一模块的内容,在其它四门课程中很少提及,不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各门课程的交叉重复主要体现在国际货物销售模块上。

国际货物销售模块包括三部分:合同条款、合同商订和合同履行。合同条款,以合同正文相关交易条款为基础,阐述在每一个条款的磋商和设定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出口合同的商订和履行,主要涉及到合同的磋商过程以及合同的最终签订,是对合同条款进行综合运用的结果;而合同的履行则涉及到相关进出口业务流程和相关外贸单证。因此,各门相关课程相交叉的内容可以分成三类:外贸流程、合同条款和单证处理。其中涉及外贸流程的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单证两门课程;与单证有关的课程主要是外贸单证,同时涉及国际结算和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等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介绍合同条款最多,同时其还涉及多门其它课程。

如果不经过共同研究,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各自独立地去确定授课重点的话,会出现不同课程的重点交叉重复的问题。因此,整合国际贸易方向的实务类课程的授课内容,避免过度交叉重复,既必要又重要。

三、避免过度交叉与重复的建议

合理安排相关课程的侧重点,能够有力避免过度交叉与重复,充分提高有限课时的利用率。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条款,国际货物运输及保险条款,价格及支付条款以及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仲裁等条款。有关合同条款的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可以做如下分工: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仲裁等条款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重点、详细讲解,其它课程不作介绍;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条款、价格及支付条款在国际贸易实务中都会做介绍,另外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也会讲解运输与保险条款,而国际结算则包含价格与支付条款,但这两门课与国际贸易实务在侧重点上应有所不同。

(一)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方面交叉的处理

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这门课包括运输与保险两部分。运输部分的内容主要有运输方式、运费计算、运输单据及运输业务流程等;保险部分的内容主要有保险基本原则、海运保险保障范围、中国海运货物保险险别、伦敦保险协会海运货物保险、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实务等。

首先,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课时少,内容多,重点放在运输部分,保险部分只简略介绍保险的基本原则、海运保险保障范围和中国海运保险险别,不做深入讲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对保险部分的相关内容做详细讲解,如深入分析海运保险的保障范围、中国海运保险具体险别及其承保范围、伦敦保险协会海运货物保险的具体险别及承保范围、外贸业务中相关的保险实务等。

其次,对于运输部分的内容,两门课程应该确定不同的侧重点。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应把运输作为“外贸业务中的一个环节”;在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课程中,应把运输作为“一项专门的第三方服务”。

1.运输方式方面,在授课安排上,应该侧重于国际贸易实务从总体上简略介绍相关内容,使学生对此有整体的认识;而具体内容应该有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来讲授。

2.运费计算方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简略介绍运费计算的依据及方法;而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则需深入详细讲解各种运输方式下运费的组成、计算依据和方法。

3.运输单据方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讲授提单的种类以及正面内容;而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重点涉及提单的背面条款以及关于提单的国际公约。

4.运输业务流程方面,国际贸易实务侧重进出口业务中办理运输的操作流程;而对于海运、空运等主要运输方式下的具体业务操作细节应该由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课程教授。

(二)价格与支付条款方面交叉的处理

价格,包括贸易术语的解释及单价、总价金额两部分,在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惯例与规则中都有讲述,但重点内容应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详细讲述。

支付条款在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中都有讲述。国际结算主要包括结算工具、结算方式和单据的处理。其中结算工具包括票据的基本知识;结算方式介绍汇付、托收和信用证这三大传统结算方式,包括各自的应用流程和适用的国际惯例规则。单据主要介绍运输单据、保险单据和其他单据,包括各类单据的制发及其在国际贸易实务流程中的使用。

首先,国际结算总学时较少,重点在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而单据部分只对结算中涉及到的单据进行简要介绍,其他有关单据在相关课程中做详细讲解。

其次,关于课程中都包含的内容,即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两门课程应当选择不同侧重点。

1.结算工具方面,国际结算着重票据的基本知识以及汇票、支票和本票三种票据的制发、使用和问题处理。国际贸易实务则重点讲解三种票据在使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2.结算方式方面,国际结算主要介绍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等三大传统结算方式的流程、当事人的责任与义务、资金划拨以及结算方式的应用。其中结算方式流程中涉及到的文件和单据是讲解重点。国际贸易实务重点介绍结算方式的流程,使其融入整个外贸业务的流程中。

(三)外贸流程和单证方面交叉的处理

涉及到整个外贸流程与单证处理的是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单证两门课程。

基于两门课程的设置的时间前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应该体现出对国际经贸学生普及外贸实践和流程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流程阐述清楚,而外贸单证课程应该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完成后对进出口贸易流程中的具体业务的技能提升。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应从宏观视角介绍合同是如何磋商乃至于达成的,贸易合同条款的设置和注意问题,进出口贸易是以什么形式达成的,相应的外贸流程是什么,单证缮制及流转不是重点,而外贸单证则从微观视角重点讲解不同结算方式下的进出口贸易的开展流程、单证缮制注意事项以及单证流转过程。

因此,通过对不同实务类课程在授课内容上侧重点的整合,可以保证相对有限的学时下,让学生对各门课程有深入地了解,对实务操作中的相关知识有全面的掌握。

参考文献

[1]赵丽敏、刘鹏.外贸实务重复性教学内容的整合——“大实务课”构想[J].商业经济,2010,11

[2]罗兴武.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J].职教论坛,2005,(5)

[3]吴百福、徐小薇.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4]苏宗祥,徐捷.国际结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

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关系

一、引言

国际贸易主要是指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的贸易往来,是货物与资金之间的流动。国际物流主要是指国际间贸易发生后在各国的跨关境的货物运输。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相对于国内物流这一概念而言的。国际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在选择最佳的方式和路径的基础上,以最小的风险、最低的运输费用,在保证运输货物的质量的前提下,适时的将货物在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发生运输。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物流也得到了完善。国际物流作为架在国与国经济发展的桥梁,与国际贸易共同构成了国际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在促进着国际物流的发展。可见,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

我国的国际物流行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国际物流体系落后,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物流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迅速兴起,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都为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高潮。目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国际物流规模的扩大、服务质量的提高及不断完善的物流需求结构。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对国际物流企业的管理、加快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不断适应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进出口总额每年都在增加,到2011年底,我国对外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36421亿美元,累计出口总值增加4769.5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328.9%。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国际贸易大国的地位毋庸置疑。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问题

我国通过对各种进口商品征收附加税和进口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阻止了外国商品进入我国,商品成本的提高,削弱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保护了我国国内商品市场的正常秩序。这种行为属于贸易壁垒的一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外国针对我国的高额税收而采取的相应的措施。另外,我国政府采取的除了关税以外的其他方法对本国的外贸活动进行调节、管理、控制的手段和政策均属于非关税壁垒,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进口,保护国内的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

(二)贸易顺差带来的问题

贸易顺差是反映某个国家在特定年份的国际贸易活动情况,近年来,我国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极易诱发相关贸易伙伴国之间发生摩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连年大幅增加的国际贸易顺差,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这就迫使央行必须向市场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来缓解外汇占款的压力,而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必将引发通货膨胀的发生,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信贷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国际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并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据专家估计,我国未来的国际物流市场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国际物流领域的“领头羊”都在抓紧机遇在我国投资。我国国际物流企业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认识到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发展努力提高竞争力。

(一)与国际物流标准缺乏一致性

目前我国实行的物流标准在很多地方都与国际标准不一致,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交往方面的难度。原本我国就存在相对较高的关税、运输费用,再加上由于与国际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损失,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难度。例如:我国的物流模数、容器标准、包装标准、存储规格等方面都无法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另外,我国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都偏低,这不仅是对物流资源的浪费,更使得物流效率低下。

(二)物理基础设施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国际物流发展较快,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而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尤其是物流机械化、装备现代化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国际物流巨头存在着很大差距。例如:集装箱专用码头的标准还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高效专用的运输车辆缺乏,目前使用的运输车辆主要以中型汽车为主,而中型汽车存在着能耗大、效率低、搬运装卸的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这种运输状况很难达到国际物流要求的标准,也很难使物流过程更加合理、有效。

(三)物流服务方式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际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服务效率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还比较单一和原始。很多国际物流企业的服务方式都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物流阶段,只是关注运输、仓储、搬运等业务。并没有向着全面开展物流信息服务、流通加工、物理的成本控制、库存的管理等物流增值服务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全程物流服务与物流方案的设计等高层次的国际物流服务方面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国际物流发展瓶颈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我国国际物流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纺织、服装、钢铁等大宗商品的进出口,影响更为明显。

(一)质量方面的瓶颈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际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传统的初级产品、原料等贸易品种逐渐向那些精密加工的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高精密度、高附加值商品流通的增加,也对国际物流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存在着需求的多样性,使得物流的小批量、多品种化,这就要求国际物流企业必须向客户提供优质的、多样化服务。但是,我国目前的国际物流技术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装备不先进,这很显然是无法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相适应的。

(二)物流效率方面的瓶颈问题

各国之间发生商品交易主要表现在商品合约的订立及履行,对国际贸易合约的履行离不开国际物流活动。这也就要求国际物流必须高效率的履行合约。商品输入的国际物流,主要是通过组织商品的进口、储备、供应来提高国际物流的效率。商品输出的国际物流,主要是通过组织商品的生产、包装、国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装船等来提高国际物流的效率。但是,由于我国国际物流起步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配套性、兼容性,从而导致物流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经济方面的瓶颈问题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行为,国际贸易具有多样性、区域性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国际物流环节备运期较长、环节较多。对于国际物流企业而言,如何选择最佳物流方案,降低物流企业的成本,保证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是提高国际物流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但是,由于我国物流系统缺乏衔接性,商品运输效率低,物流企业的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障碍,使得我国国际物流企业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国际贸易企业的成本,这极不利于外贸企业产品的对外销售和对国际市场的占领。

五、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国际物流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国际物流――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的桥梁,与国际贸易共同构成了国际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内容,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

(一)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持续发展的产物

世界各国的生产水平、资源条件、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也无法依靠本国的力量在经济中实现自给自足。因此,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国际领域中经济的发展必将出现传递和平衡国际经济活动的转换渠道,这就是国际贸易的产生过程。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各国的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各国之间不仅要发展本国经济,还必须加快与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步伐,这种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程度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高。可见,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国际物流是实现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

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通过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商品使用价值的转移而实现了商品的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外汇收入。而国际贸易的实现又必须依赖于国际物流的存在。国际物流使得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运输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最终保证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的实现。国际物流的流程主要包括:出口国的商品离境后,到达进口国的国境,这一过程的实现实际也是商品等实体从供给国向商品的需求国在时间、空间上的流动。可见,国际贸易的实现与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的实现与发展。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发展与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国际贸易进一步存进国际物流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各国为了迅速恢复本国的重建工作,积极对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也使得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促进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资本积累迅速增加,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已经不能再满足该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另外,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交通运输、信息处理、经营管理水平都高于其他国家,出现了众多的跨国企业。这些跨国企业主要从事跨国经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和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流动和广泛交流,国际物流也逐渐向着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方向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化大生产对世界分工重新做出分配,任何国家不可能包揽一切,任何向在世界称霸的国家必定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这就需要各国之间形成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物流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发展的瓶颈问题,国际物流发展的好才能保证国外客户按照其需要将商品适时、适地、保质、保量、低成本的送达目的地,从而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总之,国际物流的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和商品流通性的变化。国际物流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各国经济交往、沟通的重要纽带。它肩负着国际贸易顺利完成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之间贸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国际物流企业将在政府的推动、企业的良好运行、行业协会的保驾护航与协调中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最终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燕.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06)

[2]张春霞.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8)

[3]褚文静.刍议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互动[J].企业导报,2013(02)

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篇4

【论文摘要】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课程要根据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与思路、教材的建设与选择、教学方法、师资建设、课程成绩上盛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为主;实现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有机结合,促进课程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促进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改革。

《国际贸易》课程是大多数高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专业本专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为培养对外物流管理工作、从事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及涉外经营、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的。国际贸易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就目前情况看,国际贸易的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教学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更为合理的设置《国际贸易》课程,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以便更好的培养适应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对于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物流业的良好运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国际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其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最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进出13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1.1实践性强

《国际贸易》涉及到贸易术语的使用,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违约的处理等各环节,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报关、报验等等内容。因此,这门课程所介绍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国际贸易中都有具体的操作环节,即直接指导对外贸易业务的实践工作。

1.2与国际惯例和法律密切相关

课程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国际惯例、法律,如(ucp600)、(inCoteRmS2000)、《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这些国际惯例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接纳、使用。要精通外贸业务就必须熟悉这些语言精炼的惯例和法律,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要点。

1.3涉外性

国际贸易中都是涉外贸易,做法与内贸不完全相同。因此,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人员应该熟悉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直接指导实践工作的专业课程显得十分重要,洽谈对象均为国外的交易商,在交易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使用英语这个工具来完成交易。

2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应以适应外贸行业对外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根据这一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对该课程内容进行思考:

2.1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另外,以往的《国际贸易》教学模式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对外贸业务的总体过程把握不清,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例如对信用证的分析、制作出口海运委托书、制作发票、箱单、汇票等基本结汇单据以及如何准备报关单据、对整个进出口过程的把握、商业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目前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专业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2.2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2.2.1教学改革的目标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其无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问题,使学生提高岗位职责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目标。《国际贸易》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程。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可抓住这一时机,先人为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岗位职责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特别是国际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

2.2.2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破传统的“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时,及时引入最新的行业资讯,结合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案例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方说:角色扮演、商务谈判、报价模拟等,让学生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国际贸易整个过程,同时加强双语教学,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教学,依托行业和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教育中来,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基地,使育人和用人紧密结合起来。

2.3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

2.3.1教材的选取与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学任务得以开展的依托。教材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国际贸易》教学时,要根据各自大专院校的培养目标选取教材,或自编教材。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系统的介绍相关的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情况,教材也应进行相应的更新。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针对本科和专科层次的教材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特点尤其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此外,各个高校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自编教材,自编教材要注重对国际物流最新动态的一些修改或者增删。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选取上要注重以现成教材为基点,以自编教材为补充,通过自编教材的不断更新弥补现成教材在一些理论、方法上存在滞后性的缺陷。

2.3.2教学内容

①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依托,但又不局限于原有教材。本专科院校要围绕掌握概念是基础,实际应用为重点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增加,尽量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际运作技能。

②课程设置与安排

由于《国际贸易》是今后《国际物流》教学的基础,因此课程安排上要做到国际贸易在先,在比较全面了解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前下,开展《国际物流》、《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运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有重点讲解,特别是对于具有很强国际性的有关海运提单、航空运输单、运输合同、国际公约以及贸易单证等以英文形式成文的单证,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并且填制。

3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具备国际贸易知识的物流管理人才,为学生成功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1课程教学改革

3.1.1完善理论教学方法

课堂上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基础性环节,课程中有关概念性的内容和基础理论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应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课堂分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上,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中做”。把学到的知识、原理、规则等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国际贸易的实际运作能力。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编写一些生动、典型教学案例,而且最好是一案到底,导趣、导思、导创,将熟悉的对外贸易现象引入课堂,将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真正反映一些问题,对于学生深入领悟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技能,使学生能够并且愿意参与到其中,创设出一种活泼、快乐的课堂氛围。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认识,将复杂的内容清晰化,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探究新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化为协作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代表交流,完善答案。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了充分的预习,加上集体智慧,学生基本上能案例内容的问题之处,并讲出理由。由学生归纳,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补充和强调。

总之,通过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引起好奇心,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锻炼观察、实战能力。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自主探索者转变。

3.1.2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教学

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实行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教学。我们把课程实践分为认知实践、课内实践、综合模拟实践和校外实践四模块。

①课程认知实践模块

认知实践是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课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为了迸一步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较感性的认识,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或外贸型生产企业观摩、见习,了解外贸形势,熟悉主要进出口产品及外贸的整个运作流程;了解从业人员素质、技能、能力要求。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对该行业有所了解。也可请有外经贸实践经验的实业界人士做报告、演讲,介绍外贸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践认识。

②课内实践模块

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比如,当《国际贸易》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或带领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还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

③综合模拟实践模块

《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具体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的素质。

④校外实习实践模块

对于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型实习基地,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参观型实习基地,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实践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可以利用假期推荐学生到开展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活动的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参观型的实习基地。

3.2师资建设

课程讲授效果的好坏,除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建设、教学方法有着必然联系外,还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必须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教师队伍结构

国际贸易课程的授课可以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或是物流管理专业中熟悉国际物流的教师中遴选,由于涉及到跨国商品贸易与流动、报关、报检等相关内容,因此物流管理专业除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外,同时要配备相应的国贸教师共同形成物流管理专业完善的教师队伍。

3.2.2教师业务提升

目前教师教授知识内容主要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学校安排教师利用一到两学期的时间到相关企业待岗实习,使教师在精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国际物流活动的具体流程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实际业务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也可以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假期参加相关培训,不断补充、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3.2.3专业性人才聘任

由于高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目标的要求,因而可以考虑在校企合作的环节中,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一些专题讲座活动,让学生与企业人员面对面接触。这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为符合社会需求。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了上述几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开展的力度上有待于进一步加深。当然,师资队伍建设也不仅限于此,各高校还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篇5

【关键词】关税;贸易成本;贸易便利化

一、引言

迄今为止,贸易便利化受到了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13年,主席首次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此外,中国还牵头筹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标之一是以基础设施便利化为重点促进贸易便利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首要的目的就是优化沿线各个国家的贸易便利条件,提升沿线各个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沿线各国间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

二、贸易便利化概念

贸易的非便利化相当于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日益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贸易界的普遍关注,因此贸易便利化的概念油然而生。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标准定义,不过国际组织都对贸易便利化有各自的定义。

世界银行在2002年《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列举了影响力比较大的五个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定义:

wto(1998)和UnCtaD(2001)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指国际贸易程序的简化和协调,定义中的国际贸易程序是指包括国际货物贸易流动所需要的收集、提供、沟通及处理数据的活动、做法和手续;oeCD(2001)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国际货物从卖方流动到买方并向另一方支付所需要的程序及相关信息流动的简化和标准化;进一步概括为改善国际贸易中货物过境运输活动相关流程;Un/eCe(2002)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用全面的和一体化的方法减少贸易交易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本,在国际可接受的规范、准则及最佳做法的基础上,保证所有贸易活动在有效、透明和可预见的方式下进行;apeC(2002)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指使用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和其他举措,简化与贸易有关的程序手续和减少行政方面的障碍,降低成本,促进货物和服务在国际平台上更好的更广泛的流通。

虽然各个组织基于不同的视角对贸易便利化的阐述有多种多样的表述,但是都体现了贸易便利化的基本精神,也即对贸易手续的简化、协调贸易程序,加速要素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流通,提高贸易效率。

三、文献综述

(一)单边贸易研究

张晓静、李梁(2015)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影响显著,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和欧洲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最为显著。他们借鉴世界经济论坛eti指数选用的指标体系,选取市场准入、边境管理、运输和基础设施及商务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贸易壁垒盛行程度、外资所有权比率等14个二级指标来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选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作为样本,并将这45个国家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三个区域:东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及南亚国家;中亚及阿拉伯国家;欧洲国家。采用这些国家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来实证分析不同区域的不同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中国出口的不同影响,认为与沿线各国进行便利化合作时重点要有所不同。

谭晶荣,潘华曦(2016)借鉴了wilson对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体系的构建思想,选取了海关效率、基础设施、制度环境和电子商务4个一级指标以及13个二级指标对样本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算。选取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沿线58个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程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他们通过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程度大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国壬产总值、人口规模等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二)双边贸易研究

孔庆峰,董虹蔚(2015)基于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之间出口贸易流量的截面数据来对双边贸易进行研究,通过扩展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对沿线国家之间贸易的促进作用,且贸易便利化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对于“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口岸与物流效率对国家间贸易流量的促进作用最大,然后依次是金融与电子商务、海关与边境管理、规制环境。

李晨和杜文奇(2016)选取2014年GDp总量超过500亿美元的3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贸易便利化水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沿线各个国家的贸易发展。

四、总结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是由中国在2013年首次提出的,但是由于提出的时间不长,所以相关的研究也仍处于萌芽起步阶段。目前对“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国内一些专家和学者,他们主要通过单边贸易和双边贸易两个方面来研究分析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并且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建设和实施,很多专家和学者们会基于“一带一路”的背景来对贸易便利化进行更多的研究,这不仅能丰富贸易便利化的研究,而且还能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02年研究报告(wpS2988):tradeFacilit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23

[2]张晓静,李梁.“一带一路”与中国出口贸易: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J].亚太经济,2015(3):2127

[3]谭晶荣,潘华曦.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基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5)

[4]孔庆峰,董虹蔚.“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12):158168

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篇6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立明晰的人才培养标准,合理定位人才的培养结构。职业教育真正的定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就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技能的人才,这些学生将来都要到外贸企业和海关单位从事工作。作为要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首先应该具备较强的英语沟通协调能力,能够更好地阅读相关的文献,并且能够从事一定的对外沟通交流工作,还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和国际国际贸易的特点,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同时,作为外贸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国际贸易管理和国际贸易准则,能够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贸易准则,开展对外贸易。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针对行业发展特点和要求开展课程教学。因此,岗位和人才目标定位一定要明晰,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围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特点,并多渠道搜集外贸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制定人才评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能够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还应该提升他们的外贸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以便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

2优化课程安排,突出专业技能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在明确人才培养标准的前提下,应该针对社会发展实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对现有的高职课程进行优化和组合,突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此,应该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压缩和补充,对于那些理论性较强又和当前的外贸环境和行业相距较远的课程进行压缩甚至淘汰,同时及时的补充针对当前国际贸易现状以及国际贸易实际的教学内容,提供更加新鲜的适合当前社会发展最前沿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能够与国际贸易的实际相统一,让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另外,针对国际贸易行业的特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增设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熟悉国际贸易惯例,了解国际贸易的准则,不断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应该遵循的流程,提高他们的操作应用能力,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优化,确立合理科学的比例,增加实训课程的内容,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国际贸易专业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现状。将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作为核心课程,同时补充贸易实务平台软件系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合理安排校内实训内容,积极拓展校外实习教学实践

应用能力培养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实训和实习中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提高他们的业务熟练水平,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此,教学中一方面安排学生到校内实训室参加实训,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开拓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展校外实习教学内容。学校建立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室,采购安装外贸、单证系统、国际贸易模拟练习系统、报关实训系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系统等一系列的实验应用软件,让学生能够在综合国际贸易实训室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不断熟练国际贸易的相关流程,提升他们的实践和感悟能力。同时,积极拓展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能够到相关的实习基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体验熟悉各种使技术设备,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场地,熟练掌握现代化的业务流程,充实实践教学经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企业也需要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并且能够招聘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

4强化外语沟通能力,提升计算机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特色教学

近年来,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国际贸易形势不容乐观,不少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着愈加困难的生存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各企业对既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贸交流和实践的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上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应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改革目前的课本研究型教学体系,着重开展国贸专业的英语特色建设,以培养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外贸专业人才。因此,反思目前国际贸易英语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型教学思维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核心课程未双语化

以我院为例,国际贸易专业到目前为止开设了多门双语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报关与报检》等。但是本专业最基础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多年来却一直在使用中文教学的授课模式。事实上,如《国际贸易实务》这样的课程是学生对国际贸易加以认识的基础课程,它的双语化能使学生在学习外贸知识的初始阶段即形成国际化观念,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初即掌握绝大多数的专业英语术语,从而为后继双语课程的开展起到铺垫作用。

(二)专业口语教学力度不够

1.课时不足

充足的口语课程课时安排能够给教师以足够的时间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口语知识的同时拓展学习兴趣。但我院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口语课程只安排了外贸英语口语这一门课,基于目前的课程和课时安排,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匆匆讲授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很难有时间组织视频教学或安排更多的课堂口语练习以补充额外知识。这样的课程和课时安排明显不利于全面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外贸口语能力。

2.学生容量大

我院国际贸易专业从2007到2009这三届的学生人数从60余人到80余人不等,即便是给学生人数最少的国贸2009级的66位学生上课,对于以口语交流和练习为主的《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来说,目前仍无有效的办法确保在一次课程中安排66位学生高效地参与课堂口语讨论。

3.考核模式不合理

与2007、2008级作为考查课程不同,以提高学生专业口语水平为目的的《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从2009级开始被设置为考试课程。按照学院统一要求,考试课程必须采用书面考核的方式。然而,口语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卷面考核很难考查出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因此在考核方式上,该课程应考虑合理改革。

(三)缺乏对学生考证的引导

1.与证书相关的课程设置较少

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能在求职时第一时间向用人单位证明其英语水平的就是相关证书。因此,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之外,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参与更多的英语证书考试,为将来求职打下基础。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向这方面倾斜,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剑桥商务英语、江苏省口译、上海口译等证书的作用,并为帮助学生通过考试打下基础。

2.实践机会不足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本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将陆续接受双语及口语课程的教学安排,但除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很难找到机会将所学在实践中运用。这种安排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参加完课程考核之后都会出现遗忘主要内容的现象。因此,寻找机会帮助学生在课堂外巩固所学知识就成为了国贸专业英语特色建设的重点之一。

(四)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为满足建立特色专业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建设重点之一就是突出监理英语特色,这样的专业系建设目标对本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本专业的教师不但要做到国际贸易专业一直以来强调的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和业务操作方面的专家,还要不断提高在英语和专业英语方面的能力。

目前本专业教师在满足这两个要求方面面临不小的难题。一部分有深厚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方面能力很强,但由于长期与英语教学脱节,这部分教师的英语语言教学经验相对薄弱。另一部分年轻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则相对较强,但是缺乏一定的外贸从业经验。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有一定的外贸从业经验,又有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能满足复合型教师的需要。

(五)教材建设进度缓慢

目前针对国际贸易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版本很多,各有特色,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以《外贸函电》这门课程的教材为例,各个贸易环节的函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几乎没有教材能做到以某一笔贸易为例,全面介绍该笔交易从建立外贸关系到贸易结束,整个流程的函电往来使学生很难对整笔外贸交易过程中的外贸函电形成完整概念。

二、对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特色教学的建议

(一)开设新的双语课程

对于国贸专业学生而言,将专业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设置为双语课程实有必要。首先,为了促进本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这两门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专业必修课的双语化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其次,这类专业基础双语课程的设立能帮助本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后继的双语课程,如外贸函电、外贸口语、国际结算、海关实务、商务单证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这两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维持讲授原有的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还要考虑适当增加互动教学。例如安排学生模拟与演练外贸谈判、业务操作,在谈判和演练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统一采取口语对练,并综合学生的口语能力、谈判水平、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决定学生的平时成绩。

(二)重视《外贸英语口语》教学

1.增加课时

国际贸易专业口语课程同时兼备了英语口语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的特点。教师在教授国际贸易流程中的基本术语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从商务接待到商务谈判整个外贸交易过程中遇到的交流性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课程的讲授方面,既要保证教师将专业知识和相关常用商贸英语对话内容传授给学生,又要保证有足够的课时安排课堂口语模拟练习,确保学生有能力将学到的外贸口语知识应用到实际对话中去。此外,还应有一定的课堂容量安排相关视频和听力教学,从视觉和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他们掌握贸易口语知识的能力。因此,现有的课时数量明显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教师往往来不及扩充新的内容,学生也只是学到“皮毛”,对于将来从事外贸工作收效甚微。

2.减少学生容量

为确保学生在口语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在增加课时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采用小班教学的办法授课是最切实可行地解决现有问题的办法。例如,将学生分成30人左右的小班,每次授课时教师都可以将学生安排为一对一的小组,并能在一节课50分钟的时间内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讨论,并且时间充裕。与大班授课模式相比,小班授课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提高课堂交流效率,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3.改革考核模式

为了考查学生利用国际贸易专业口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口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应考虑有效的改革。例如,可仿照雅思和剑桥商务英语的口语考试环节,在有录音的条件下,采用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口语交流,或者由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口语交流,教师负责引导对话方向的方式进行考核。或者参照上海口译的考试方式,将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笔试和口试,学生最后的成绩由这两部分按比例相加所得。

(三)加强对学生考证的引导

1.强化《剑桥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

《剑桥商务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帮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和融入商务英语的环境中,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由于该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正是《剑桥商务英语》考级专用教材,因此对于学生参加《剑桥商务英语》的考证有很大帮助。

鉴于以上原因,从学院到专业都应重视《剑桥商务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应安排最有经验的教师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其次,在授课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在学好《剑桥商务英语》这门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相关证书的考试。

2.扩大英语教学实践范围

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一一设立所有与外贸英语证书相关的课程,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教学实践中,除了以课堂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外,教师还应充分注重扩大英语教学实践范围。譬如开展一些跟国际贸易英语相关的专题讲座、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除应具备深厚的国贸专业理论水平,还应同时具有扎实的国贸英语业务水平和能力,并有着一定的国贸英语业务经验。首先,可以由学院组织,安排国贸专业的教师走进外贸企业,并参与企业的工作,例如,向客户发盘、报盘等,以提高教师的外贸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可以规定教授相关课程的教师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证书才能上岗。比如讲授《商务英语》的教师必须参加并通过剑桥商务英语考试且持有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讲授《国际贸易口语》的教师必须持有口语证书,如江苏省口译证书或者上海口译中级以上证书;负责《海关实务》、《商务单证》、《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则相应持有报关员、单证员或两者之一的证书,等等。

(五)加快教材建设

目前的双语或者口语课程的教材存在选择面不广或者内容较为陈旧的问题,因此,部分重点课程应利用学院建设重点课程的契机,组织本专业教师编写最新的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

具体而言,教材编写者必须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具有国际贸易从业经验并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教材的选材则要接近未来实际工作场景,以帮助学生毕业后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最后,练习的设计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英语交际能力为出发点,体现英语和实务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吴丽丽.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研究,2010,(35):38-39.

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篇8

国际贸易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是国家贸易的一场重要革命,国际市场在该场革命中被重新规划,深化国际贸易创新模式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应该对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予以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带给国际贸易更大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兴起。相比于以往国际贸易形势,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是不可比拟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阶段的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与特点

1.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以网络为依托,教育双方在世界范围内无需当面就可以开展相关贸易活动,具体包括网络交易、网上购物以及电子支付等综合性服务的新型贸易运行模式。互联网是当前国家发展潮流,而作为互联网的衍生物,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工作与生活。研究发现,在网上申请贸易许可证的比例已经超过80%,而且国际电子产地证前法律达60%以上。

2.电子商务的特点

不同于以往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行平台为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将更多虚拟空间提供给电子商务主体,电子商务的具有以下特点:①虚拟化、电子化。以网络的方式开展双方磋商、贸易、合同签订与支付等,交易具有虚拟化;②全球性与开放性。不管在全球何处,只需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对登录各地、各国网页,直接与他人交流;③无纸化和高效化。可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产品原料采购、生产产品、销售及运输等相关流程;④交易透明化。也就是说,交易双方自洽谈到交易结束都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传输会计,可彼此核对交易信息,避免信息伪造现象;⑤互通性。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直接谈判与交流,将相关意见反馈在商家或者交易一方的网站中,以实现彼此良性互动。

二、现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交往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运输制度的影响

在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中,能够创建一个具有非常强大功能的物流系统,而且该系统是交通、仓储、运输以及物流等信息的综合体,以查看物流系统的方式知晓国际贸易运行与物流情况,依照系统查询结果能够有效监控与管理国际贸易运输,由于电子商务在贸易中的不断渗透,国际贸易运输体制也会发生改变。

2.对国际贸易方式的影响

作为一种现代化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必须以网络平台的方式展开贸易来往,通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非常高的信息量要求,电子商务是将物流、资金、信息以及商品等综合起来的一种贸易流通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着以往国际贸易形势,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多层次化与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空间。

3.对国际贸易范围的影响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充,更加密切了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以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就可实施贸易往来,而且不会产生时间矛盾与冲突,同时解决了以往国际贸易中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与限制,有效扩充了国际贸易范围。

三、国际贸易中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

1.互联网营销

从根本上说,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国际市场营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创新国际贸易营销具有促进作用,而网络营销就是一种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相比于传统营销模式,国际网络营销分为网络定制营销、网络互动式营销。其中,网络互动式营销汇总,通过电子营销模式帮助商家考虑企业利润与客户需求,并寻求可以满足顾客需求与增加商家利益的营销策略,这样顾客就可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有效提升了国际贸易中顾客的地位,也增强了顾客的主动性与参与选择性。顾客与商家在电子商务中的关系极为密切,由此一对一贸易关系得以形成,该贸易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网络定制营销是由于顾客与企业彼此了解,可实现国际销售信息的定制性,而现代化电子商务以定制销售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跨国企业采用创建企业网络的方式为顾客提供给服务。互联网营销明显不同于工业时期的营销模式,以往营销以人员推销和传统广告为主要促销手段,而网络营销则以顾客为主动方,网络营销的主要特征是严格遵循网络礼仪的同时能够巧妙运用网络利益,以此取得最佳营销效果。

2.现代化国际贸易方式

应用电子商务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具有促进作用,将传统主要是纸质单据流通的交易方式与国际贸易流程摒弃,以形成最新国际贸易方式。以往纸质文件具有较高重复率、效率低、错漏多以及费用大等不足,所以,纸质文件会对贸易发展产生很大阻碍。而电子商务则对纸质文件问题进行了全面客服,基于以往贸易方式,整体贸易流程环节多达19个,电子商务仅需要7个环节。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有助于国际贸易流程的变革,从而实现贸易管理信息化、电子化、实时化、自动化以及规模化,有助于国际贸易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也具有推动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是国家贸易的一场重要革命,国际市场在该场革命中被重新规划,深化国际贸易创新模式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应该对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予以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带给国际贸易更大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李慕菡,陈建国,张连众国际贸易问题2005-10-01

2、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对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马丽,刘卫东,刘毅自然资源学报2003-10-15

国际贸易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

摘要: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一体化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和外贸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是学生获取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基础课程,也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述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贸易操作技能。当前,尽管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还是有很多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然像是两条平行线,理论与实践没有真正结合。理论教学中加入大量案例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应用分析能力提高,但是在案例分析讲解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很多都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实践操练,初步探索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进出口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对即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深的了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内涵

理实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有效融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加强学生技能技巧培养;学生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讲授法,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人,除了教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示范、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操作技能。以知识讲授为载体,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让学生边听边做,边做边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实操任务,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模式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再次凸显,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教学质量提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教必须以企业工作过程、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把整个课程分解为企业中各项工作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参与企业工作,解决工作任务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共同完成。

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分为两大项目: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笔者根据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特点,将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分别划分为14项典型工作任务和11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都是围绕国际贸易的四个模块进行的,即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通过外贸业务流程展开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授上引入大量内容贴近的案例,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平时考核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创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服务部门、管理部门等不同角色,通过情景模拟和外贸实训软件运用逐步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培养锻炼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一)贸易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分小组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般情况下公司成立需要5个人左右,分别负责进/出口部、单证部、仓储部、人事财务部、总经理部,便于以后工作开展。教师总体上协调,保证都找到贸易伙伴。要求小组内注意协作,出口贸易交易前要选定市场、制定经营方案、建立业务关系等。在了解基本程序后,给出一种产品,就此产品来做交易。这个阶段主要要求学生用心做产品描述,在这个实训周内每天要求做5个产品描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实训室软件平台或其他渠道产品信息,进行广告宣传,开发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根据市场调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经营计划。进口公司在交易前要对国内外市场做出调查,搞清楚市场行情以及供应商情况。同时做好进口成本核算(后续价格核算具体分析)和进口许可审批。双方为交易做好准备。

(二)贸易磋商。

建立业务关系后,进出口双方就合同所有条款进行磋商。这些条款磋商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部分,笔者改变了以前先理论知识讲解,后整体实训的方式方法,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同时进行实务操作。在理论中进行实践,实践中利用理论。通过大量案例列举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同时结合实训室现有操作软件,模拟交易条款。笔者将合同的每项条款磋商列为一个学习情景,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完这一情景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从而有的放矢的去学。比如磋商合同标的物条款,笔者先把标的物条款拆分为三项任务,即品名品质条款、包装条款和数量条款。在品名条款部分,通过大量实物名称(比如咸宁的各种特产,桂花糕、桂花酒、赵李桥砖茶、白云山毛尖、通山麻饼等)来讲授品名的表示方法;再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出每种命名方法举出几个例子,本组说的时候,其他小组作为裁判;分享各个地方特产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掌握了货物品名条款,学习理论的同时应用理论。在这三项任务分项完成后,再来做单元的课堂实训。课堂实训在传统的知识测试基础上,加入了案例分析,再现交易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有效融合的方式,锻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合同的签订。

买卖双方就各项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后签署合同。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识别不同的合同形式如:销售确认书、销售合同、协议等等。样本展示后,各外贸公司间自行拟定合同文本,交教师审核。作为之后履行合同的依据。

(四)合同的履行。

合同签订好之后,进出口双方就要开始履行合同的各项条款。出口方要做好备货、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进口方要做好申请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Simtrade实训软件,让学生熟悉各职能部门,按照进出口贸易流程,逐步处理模拟外贸业务。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监督并指导学生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和评价。

三、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待完善之处

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虽然教师知道有其他方式,但是不能很好地跟学生讲解。因此,要进一步做好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要深入企业,不仅仅是去企业参观访问。把最新的贸易行情、贸易资讯带给学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自己顶岗经历转化为各个案例,让学生转化为职场人去处理问题,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为每位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岗位实践。由于外贸公司特殊性,一般不同时接纳多名实习生。这样学院就不能像其他专业大批量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而学生要真正实践是离不开岗位实践的,这就促使我们要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在教师的带领下运营自己的外贸公司,更好地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并总结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处理能力,并要求掌握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保险学、国际物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立足本国国情,积极致力于国际贸易实务本土化研究。[1]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许多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专业,一大批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继问世,涉及的对象几乎涵盖国际贸易实践的所有环节。各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模式。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从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新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同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论/文/网LunwenData/Com]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助性等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口交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国际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注重国际贸易教学的时效性。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学习,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篇10

【关键词】网络贸易国际贸易影响信息管理

传统的贸易方式主要包含、加工贸易、边境贸易等等,这类贸易通常交易的场所都是固定的,而且必须要面对面才可以交谈,这就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而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贸易开始出现,打破了传统交易的局限性,管理方式从传统的纸张逐步转变为电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国际化的交易,不仅降低了交易的成本,还使得整个国际贸易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一、网络贸易的基本阐述

(一)网络贸易的概念

互联网的出现是网络贸易得以发展并普及的基础,网络贸易是指个人或者团体通过国际互联网和贸易伙伴进行贸易活动的一种行为,如商品的订购、销售、支付等的方式。简而言之网络贸易即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了商务交易活动,相比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其交易的方式更加便捷、效率也更高。网络贸易在1994年时迅速的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发展了将近二十多年,也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在运作时的主流形式。

(二)网络贸易的基本特征

1.网络交易空间的虚拟化特征

从上文的网络贸易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网络贸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而发展的。当代的信息技术包含软件程序、计算机系统、信息处理等等,这也就决定了网络贸易在交易过程中的虚拟性。网络贸易在运作的过程,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通过数字信息作为中间的媒介交互联系,双方不需要见面即可完成交易,大大缩小了交易的时间以及成本。也缓解了传统贸易网络存在局限性,降低了国际贸易运行过程中的一系列成本。

2.网络贸易市场的全球化特征

网络贸易是以数字化、信息化为载体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所以,其可以不限时间以及地点的进行贸易活动。就当下的贸易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已经涉及到了全球。当然这和互联网本身的特质息息相关,互联网没有国界的限制。只需要连接国际互联网,无论是哪个国家或者哪个地区的人们,都可以实现贸易沟通以及合作,全球的资源也能够实现共享。

3.网络贸易交易的智能化特征

网络贸易是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贸易活动,其除了具备虚拟化以及全球化的特征之外,还包含智能化的特征。对于网络贸易而言,内部拥有较为先进的知识或者技术,就可以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得重要的资源,贸易企业拿到相应的资源就能够挖掘更多的客户,继而提高内部的收益。由此可见,网络贸易实则还具有智能化的特征。

二、网络贸易对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了国际贸易新环境的形成

网络贸易是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相比于传统的贸易方式,其实现了不限时间以及地界的相互沟通,并提高了贸易的效率,同时,也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传统的国际贸易拥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活动场所,而当下的网络贸易变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传统贸易市场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得贸易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网络贸易的出现,使得贸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贸易环境,贸易的双方可以不限时间地点的进行交流,也打破了贸易主体交易的限制,避免了市场的垄断行为,优化了国际市场的结果,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二)有利于完善国际贸易的商务模式

网络贸易的出现,使得国际贸易的商务模式逐步发生改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交易工具的变化,传统的国际贸易是有纸化交易,贸易企业签订一份贸易活动都需要30份单据以及文件,无论是储存和管理都不便。当下的网络国际贸易属于电子化形式。只需要通过网络来回传输即可完成,不仅缩减了交易的时间,同时,也便于管理。其次支付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支付方式都是面对面进行现金支付,这种方式耗费的资金以及时间成本比较高。网络贸易的出现,就使得这一支付方式发生了改变,电子货币成为国际贸易交易的主要方式,交易的速度大大提升,也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另外国际贸易在管理方面也逐步转向了电子化,通常包含的管理方式有商品出口配额时采用电子招标的形式、查询出口报关单可以联网搜索等。从以上三个变化就可以发现国际贸易商务模式在不断的完善。

(三)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传统的贸易组织结构大多为垂直型的结构,如上下模式或者下上模式进行交流,高层人员和基层人员不會直接沟通,由中层人员作为联系的纽带传达各种思想以及意见。网络出现并迅速的开始普及之后,也使得企业内部逐步融入了内部网,传统的垂直型组织机构逐步被打破,只要通过内部网就可以实现和企业内部各个人员之间的沟通,如果想要越级沟通也是非常容易的。高层想要了解基层的工作情况也变得更加的便捷,企业内部的层级逐步减少,信息管理的水平以及效率逐步提升。再分析贸易企业外部的形式,传统的贸易形式包含买卖的中介,但互联网出现之后,模式开始发生改变,贸易企业和用户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沟通、交流,随之物流模式、支付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也提高商品交易的效率。

(四)促进了新产业的产生

网络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基于虚拟市场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商贸活动,贸易的商、中介的地位也在逐步下降,想要在贸易行业中更好的发展,商就要更好的审视自身的局势,丰富服务的种类,提高整体服务的质量。例如,网络贸易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贸易中介行业,衍生出一些提供信息分析、处理的企业,像国际贸易信息服务、贸易咨询服务等等。除此之外,网络信息服务也开始发生转变,其从最初的帮助外贸企业制作网页、搜索引擎,逐步变成电子商务模式的构建,提高风险管理等。越来越多的和知识技术相关的新产业逐步产生,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网络贸易影响下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的策略

(一)摆正观念,迎接互联网的挑战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不断变化,人们也已经迎来了信息科技时代。目前,社会各行各业都开始融入了信息技术,对于贸易企业而言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的核心,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积极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贸易企业要摆正观念,迎接互联网的挑战,在思想上对信息技术重视起来,不断的优化内部的物流、交易方式、组織结构等等,提升信息技术下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国际贸易企业想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优势,就应该加强内部的信息管理。首先,要配备较为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保证贸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基础运行环境。但是就我国的外贸企业而言,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内部的信息基础设施还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其次,在贸易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方面也有待加强。贸易企业可以吸纳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利用大数据充分挖掘客户的信息,并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的优化,继而提高整个贸易企业的收益。

(三)提高外贸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国际贸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程度,无论是内部关于国际网络的建设,还是外贸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都应该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其次,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应该融入信息化,减少传统财务的重复性工作内容,提升财务工作的效率。总而言之,在贸易企业内部应该不断的完善传统的贸易组织形式,实现信息技术下的外贸企业的真正转型,提高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网络风险的防范

网络的出现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很多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存在的开放性、全球性等特征,也使得互联网下的网络贸易存在诸多的风险。对此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应该加大国际贸易之间的网络交易的监管,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采用完善的技术来保护国际贸易企业交易环节的安全性。国际贸易活动关乎的都不仅是企业的利益,同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安全都是密不可分的。作为网络贸易企业也要加强日常的管理,做好防范工作。尤其是当下,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在贸易企业内部也开始融入了相应的资源,其给贸易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黑客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对此在企业内部要加强对网络风险的进一步防范,配备网络维护人员,定期对网络进行维护,更新贸易企业内部的病毒库。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贸易企业发生了转变。传统的贸易企业无论是在交易的时间还是地点方面都会受到限制,成本比较高。而当互联网出现之后的国际贸易企业的商务模式、组织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其可以不限时间和地点的进行跨国交易,提升了交易的速度以及企业工作的效率。当然网络贸易的影响之下,国际贸易企业要做好信息的管理工作,不断的完善内部的基础设施,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做好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工作,继而促进国际贸易企业在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谷爱莲,吴雷,徐国展.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3):108.

[2]李运鑫.互联网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