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9:40

基本信息管理篇1

关键词信息系统;工作流;版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45-0050-02

版本管理在信息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版本管理主要应用于信息库领域中,残疾人档案、就业、康复医疗等各种版本数据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依据,对保障和维护残疾人的各项基本权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推动残疾人事业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基于残疾人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管理。

1版本管理

1.1版本

版本的愿意指的是同一本书因传抄不同、编辑不同产生的内容不同的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和数据库领域引入版本概念,不同时期的数据库和不同功能的软件可以用不同版本来表示。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我国人口基数大,相应的各类残疾人总人数较多,其结构复杂且分布广泛,这就给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宏观角度来看,残疾人管理信息涉及到税务系统、卫生系统、计生系统等各个方面,信息量比较庞大,从微观角度来讲残疾人信息系统的管理内容有残疾人个人信息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就业保障管理、医疗管理、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众多的管理内容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而残疾人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新一轮版本的生成必须要以之前版本的数据库为基础,针对不同版本的残疾人信息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1]。

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其版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版本,指的是随时间出现变化的残疾人信息的版本,另一类是选择版本,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在同一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或表达内容形成的多个版本,例如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医疗管理就是三个不同的版本。

1.2版本管理

残疾人信息系统中,不同数据库版本如果简单的集合在一起,很可能导致版本的混乱和失真,因此对版本的管理只至关重要。版本管理指的是明确的表示出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当前常用的版本管理模型有以下三种。

1线性版本管理模型2树桩版本管理模型3有向无循环版本管理模型

线性版本管理是一种简单的按照先后次序技能型排列的版本管理方式,线性版本管理模型一般应用于一定时期的残疾人信息管理;如果时间较后出现的版本不能够由前一个版本得出,则需要用到树桩版本管理模型,树状版本管理模型指的是以中间的一个版本为基础形成多种版本;有向无循环版本管理模型是当前比较完善的模型,其能够反应并生成各种多版本生成的情况。

2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管理

2.1版本划分

残疾人信息系统以数据管理为核心,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模型和数据标准,其主要功能有:1)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民族设置、文化程度设置、婚姻状况设置等;2)基本信息管理:包括常住、暂住残疾人的信息录入、残疾人证件管理等;3)数据管理:括基本数据的录入、修改、审核、导入和打印等;4)综合服务信息管理:包括求职就业管理、医疗管理、培训管理、表彰管理等。根据其具体的功能可以分为四种版本,而同一种版本的不同时段也会生成不同的版本[2]。

工作流流程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工作流的系统化执行或自动执行的流程,将工作流概念引入到残疾人信息系统能够描述具体的流程规范,能够将动态的运行情况和静态的定义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不同版本的管理。

2.2版本管理策略

2.2.1混合存储策略

残疾人信息系统工作流版本管理可以分为私有工作区、在办工作区和办结工作区三个层次体系,这就能够使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了解各个案卷的各个版本数据,以及私有案卷、在办案卷和办结案卷版本的具体情况,较好的适应了残疾人信息审批的反复性、复杂性要求。

私有工作区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办案过程中的数据,私有工作区只供该工作区用户使用,这些信息通常是还没有完成确定与审核的相关残疾人信息办案工作,其是受保护的,不能被其他用户非法使用和存取的,这些残疾人信息案卷能够在此工作区生成不同的版本。

在办工作区能够生成各类残疾人信息案卷的数据快照,其能够组合多个用户的审核工作,这位办案人员了解不同版本残疾人信息的相关状况提供了便利。

办结工作区中存放着最终审核确定的残疾人信息案卷数据,包括系统信息、残疾人相关数据信息、基本信息以及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等等,办结工作区的各个版本能为每一个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共享,这些版本信息具有只读属性,用户等够进行读操作而不能进行直接写操作。

2.2.2版本分类策略

残疾人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版本数据,这就给具体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对版本进行分类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可以较好地解决残疾人数据的版本管理问题。就残疾人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其数据版本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整个信息系统的树状版本管理:对于整个残疾人信息系统中的各个版本进行树桩管理,例如系统信息版本、基本信息版本、综合服务信息版本等等;2)数据分层版本管理:对于残疾人信息审核流程过程中可以进行分层版本管理,例如残疾人等级证件、暂住审核等的审核流程就可以进行分层版本的管理;3)数据库版本管理:对于残疾人信息中的一些调整修给可以采用数据库版本管理,例如残疾人就业信息修改管理、婚姻状况修改管理等。

这种版本分类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并能够建立完整的版本追踪模型,对整个残疾人信息系统版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审核流程中,可以通过工作流进行版本的分解,能够浏览不同审核阶段办案人员的私有版本以查看其具体的审核流程,同时对于残疾人信息的修改和调整采用数据库版本管理能够实现在总版本上的局部修改,降低了版本管理难度,节省了繁复的管理步骤。

3工作模式

工作流模板都存在版本差,这就能够实现利用当前工作流执行环节对其实例进行切入更改,保证了工作流修改的动态性。在新版本数据库的生成过程中,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更新,但具体的事物可能只需要修改部分记录,而版本中的其他记录可以保持不变,因此这种新版本数据库的生成方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数据库新版本会产生很大的冗余,版本能够反应数据库的一致性状态,而具体的事物是保证其一致性的最小单位,因此我们可以在修改更新后的版本中设定三种执行级别[3]:1)强制执行:工作流实例中的各版本进行强制性的更新执行;2)延后执行:生成的工作流版本按照新的版本模板执行更新;3)部分执行:指的是信息系统中的工作流实例版本只有一部分进行更新执行。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基于残疾人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研究了工作流版本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并针对版本的更新模式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残疾人信息系统中,各种版本管理功能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屹.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211.

基本信息管理篇2

关键词科技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93-0020-02

社会的进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对于科技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进行科技管理的各级行政单位都进行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不同的科技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成本与取得的效益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信息化建设的效益率不尽相同。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回报率,是科技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认清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改善。

1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基本问题

所谓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其重点就是对科技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投入以及发展速度进行全面的调控,通过管理信息化能够得到很多方面的产出,其中能够起到直接作用的成果是: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监管的力度、提升管理水平、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优化管理模式、增强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领导决策的数字化发展等;科技管理信息化还能够间接的影响到创新能力的发展进程、科技成果的不断进步以及向实际产品的转化,进而使社会经济的进展情况得到促进和保障,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要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进行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还要对相关的工作进行支持,而且一些重复性的投入也经常发生。首先,科技管理信息化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不管是把它看成一项研究项目还是部门建设,相关部门都必须为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不同的地区和职能部门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具体的信息化规模决定,资金的投入范围也是相当宽泛的。其次,我们要明确资金的投入是必须的,但是并不是最大的投入,工作中投入的时间才是最大的投入部分。时间是一种重要的成本,因为信息化工程占用的多是专家和领导的时间,所以时间的成本也变得尤其昂贵。一旦出现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当的情况,容易导致重复性投入的出现,例如,在一个科技厅同时安装着好几个种类的业务系统,又或者是信息化建设一次未成功需要进行二次建设的时候。随着信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间作为新计划过程中的重要成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作为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时间是信息化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投入。所以,要降低科技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的成本,就是要加强对时间成本的管理,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投入。在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成果的前提下,对建设的速度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减少建设时间,试想一下,如果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节省下来几个月的话,核算为成本我们省下来多少投资,最近几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成熟,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又快又好已经逐渐变成了现实。

2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针对大部分信息化建设中时间成本投入过大的问题,需要设定合理的建设计划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投入,改革新业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采取的手段,完善信息化系统维护的方式。要想在减少信息化成本的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就要把项目建设开始到系统信息化完成的时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传统的建设模式中,不管是进行方案的准备还是调研工作,不管是分析需求程度还是进行新的开发,不管是完善系统还是试应用,都要相关的部门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完成。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系统来进行科技的管理工作,就是柔性科技管理体系,他的应用极大的降低了时间成本的投入。所谓的柔性的科技管理系统,能够依据各个科技管理部门的具体需要,完成特定模式的配置工作,一般来说,应用它来进行科技信息化,使用的时间可以控制在三个月以内。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进行信息化时间的管理,原因是它的信息化工作不是进行一项新的程序建设,而是在某些成熟、稳定的科技管理体系基础上,通过柔性配置来实现的。在一定的信息平台基础上,对需要的信息化系统进行配置,这样做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便于应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科技管理工作的范围和程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在进行新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也要进行时间的管理。例如随着社会对于技术资本的认可,要对专利的申请加大扶持,有些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则是要对科技产业和循环经济进行支持,落后的管理模式在新项目出现的时候,会采用开发新的科技管理系统的方式,这样不仅会造成信息的孤立,影响信息化的综合的实现,还可能会影响到科技管理的效率和发展。面对新项目的出现,我们不应该进行盲目的新项目建设,而是应该在原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使信息化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不仅有利于综合性的管理,还能极大的减少新业务信息化的时间。

任何系统都不可能一直适应发展的需求,科技管理系统也是,需要定期进行升级和维护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非常的迅速,管理系统很可能会出现不适用的情况,老式的处理办法,就是进行大规模的升级开发,一旦软件开发不能满足需求就开发新软件来进行应对,由科技发展的特性决定,这样做的话,每隔几年就要进行新系统的开发。现在,我们已经研究出了通过系统升级来进行应对的办法,一些专业的科技管理平台商会对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升级更新,既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又能做到降低维护的时间。以上三种办法,能够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的时间投入的降低,实现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同时,这些手段也避免了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大量时间而给其它工作带来危害的情况。

3结论

综上所述,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影响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良好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证。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既要注重其功能也要注重回报率,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投入进行调控,不仅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现,还能使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基本信息管理篇3

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建构;模式创新

一直以来,以政府所主导的公共信息资源供给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固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拓展和公共事务的复杂性日趋增强,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需要重构和创新,在寻求建构以政府主导,第三部门辅助,企业积极参与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综合体系的同时,还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予以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考察,以期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供给模式的创新。

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界定

公共信息资源是相对于私人信息资源而衍生出的一种资源类型。通常意义上,私人信息资源主要是由私人生产和提供,其信息成本由私人承担,遵循市场等价交换的供给模式,即“信息付费者=信息使用者”。公共信息资源一般是指政府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人民大众而予以提供的信息资源。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还尚未统一。从国外来看,美国的《田纳西州公共信息法案》中指出,公共信息是在法律或法令以及与官方事务相联系下所收集、组织和保管的信息,包括:①政府部门产生的信息;②为政府部门所生产以及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信息或有权获取的信息。保罗·乌勒(pauluhlir)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领域的信息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1]实际上,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是两个极易混同的概念。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备忘录中认为,政府信息是指为联邦政府或者由联邦政府创建、采集、加工、或处理的信息[2],而政府信息资源则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却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的统称。[3]

从国内来看,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界定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广义的角度以及社会性的角度予以阐释:(1)政府的角度。莫力科与王沛民在《科学学研究》中撰文指出:“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委托的组织,来源于纳税人税款的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等公务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使用、储存和清理的所有信息,称为公共信息。”[4](2)广义的角度。谢俊贵在《公共信息学》中强调指出,“所谓公共信息是一种特定的实用型信息类型,它是指所有发生并应用于社会的公共领域,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5](3)社会性的角度。从社会性角度解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即可将其细分为公共事业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资源信息管理。其中,公共事业信息管理研究的是社会公共服务事业部门的信息管理问题,包括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服务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管理。公共资源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包括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如标准信息资源、专利信息资源、文献检索系统、信息搜索引擎等应用系统的建立与维护。[6]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对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表达的本质内涵是相互一致的。首先,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决定其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性问题。在逻辑上遵循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有关公共政策的推行、公共议程的设置、相关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制度的合理安排都可将其纳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其次,公共信息资源的“边界性划分”是同公共生活演进的过程相联系。尽管早期政府信息资源与公共信息资源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明显区别,但是,进入现代性社会以后,随着相关社会事务日渐复杂,政府生产和掌握的信息资源并不能覆盖所有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特别是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第三部门的空前活跃,这为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管理权力体系的平衡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组织条件和社会环境氛围,政府信息资源与全面反映公共生活的公共信息资源在外延和内涵上的区别渐渐明显。[7]当前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仅仅局限于政府内部信息资源的循环流动,强调官僚体系对信息流动过程的监控,这已经在某种意义上严格限定了管理的目标、对象以及价值取向,我们应采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拓宽信息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本质特征。在整个信息资源运作体系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只针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即一定时期内与社会共同体成员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以满足和服务于社会每个个体成员对信息的普遍性需求,比如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以及公共利益变化状况的信息报道等。正是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公共性特征,其必然反映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议题以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报道,信息的管理状况直接关乎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事实上,“公共性”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本质概念,只要逻辑上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的公共事务信息均可列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并组构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体系。

(2)广泛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特征。传统意义上都把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但“公共部门在管理信息资源时有自身独有的问题,公共部门管理者比私人部门管理者要处理更大的系统间相互依赖性、更多的繁文缛节、采购硬件时的不同标准以及更广泛的组织外连接”。[8]事实上,随着“行政国家”的兴起以及政府公共性职能的扩张,政府的相关公共事务日益膨胀和复杂化,这必然决定了政府在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使得传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不再局限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等国家机关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等都应当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3)互动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运作特征。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社会成员主体更加积极全程参与和监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运作,这种参与方式和监督方式使得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呈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政府以“竞标”和“外包”的方式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转移给社会上的企业运作,此外,政府还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自我管理与服务,加快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扩大信息共享空间,提高公众信息的辨识能力与获取能力,与此同时,第三部门、企业和社会大众自觉关注和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这些“互动”进一步促推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高和开放程度。

三、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建构与模式创新

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其涉及到信息共享的秩序与信息公平问题。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为实现信息的共享性与信息利用的效用最大化,由此,要确保信息的共享性与效用最大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就必须防范公共信息的部门垄断和私人垄断。当前看来,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赖于体制的建构,以保障信息流通的秩序与信息共享的公平。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趋向多元化,这种涉及多方主体参与的管理活动其管理体制的建构也应多元化,即构建一个政府主导,第三部门辅助,企业积极参与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综合体系。

(1)政府主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毫无疑问,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信息必然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共同体成员密切相关的公共基本信息,比如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住房改革政策,医疗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关乎民生利益所需的最基本的公共信息。对这类涉及民众利益和关乎社会公平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把关,政府扮演着重要的核心角色和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社会整体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做统一规划和配置安排,并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各方主体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获取和利用的途径及方式,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发挥。

(2)第三部门辅助: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标准,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的第三部门组织。第三部门主要包括慈善组织、民间社团等,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学校、医院、福利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第三部门在其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而其非赢利性的特质则决定了这类信息的公共特性,因此,第三部门所公布的信息也应纳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当前,由于第三部门种类繁多,主体参差不齐,其公布的相关公共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把关和管理,由此,加强第三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第三部门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必将成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

(3)企业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有机运作的剂。我们都知道,市场机制是围绕公民之间互动的自愿交易而建立起来的,该机制的适用性受制于“搭便车”现象(free-rider)发生。由于公民团体规模的扩大,自愿交易的方式会导致“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的情形,因此,一部分产品或服务必须通过权力的手段来提供(mueller,1989)。事实上,前面我们已经论述,政府主导和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外包”给私人企业经营和管理,这在某种意义上缓减了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压力和提高了公共信息管理运作的效率。随着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交叉与合作,私人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也逐渐具备了公共信息的性质,比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企业的年度运营报表、企业重组交易信息等都可归入公共信息资源。尽管在相关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上,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之间总存在着矛盾,难以实现“趋同一致性”。但是,依照经济自由主义的观念,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是兼容的,而能够实现这种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兼容机制是市场的选择规则。充分竞争的市场选择能够基于任何个人的最大化行为,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即公共利益。[9]由此,企业积极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同时,不仅促推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运作的灵活高效,也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

作为公共物品特质的公共信息资源,从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实质上主体过于单一,实际上,我们不应仅局限于以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单一考量,而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予以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考察,以寻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供给模式的创新。

(1)新公共物品管理模式。coase(1974)指出分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能引起“排他成本”降低的情况下,纯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不仅可行且更有效率。[10]自drucker(1969)提出“民营化”一词之后,公共物品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并逐渐成为新公共物品管理模式。民营化意味着政府减少干预,增加私人供给机制功能以满足公众需求。savas于1922年总结得出政府促成私营部门进入公共物品领域的三种途径:委托、撤资、以及替代。[11]不难发现,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和供给选择新公共物品的管理模式,其必然促推政府权力的下放,并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将实现重大突破,并通过产权制度激发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供给的热情。当然,随着私人产权的引入极有可能导致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监控权的弱化,并形成私人供给公共信息的垄断优势,这些负面影响不容我们忽视。

(2)ppp模式。reymont(1992)首创公共物品供给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政府同私营部门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并以“契约约束机制”督促私营部门按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则根据私营部门的供给质量分期支付服务费,ppp这一模式追求全新的“双赢”合作理念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采取ppp模式,能最大化地提高公共信息资源供给和生产的效率,并且确保整个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供给执行过程都在政府的稳步控制下,从而有效规避公共信息资源由私人龚断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都有“利己主义”的动机,两者之间的“交易点”成为滋生腐败及违法行为的土壤,并且契约履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公众利益的受损,形成“契约失灵”,对此,应采取适当的规避和防范措施。

(3)互补管理模式。weisbrod(1986)认为:第三部门的出现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结果,它被视为一支独立的第三方力量在公共物品提供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结合,同时也在防范政府与私营部门对公众利益的侵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12]然而,正如政府和市场会产生“失灵”,第三部门也常常会偏离志愿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上产生功能性和效率上的种种缺陷,salamon(1987)将此类失灵称为“志愿失灵”。[13]事实上,对第三部门的“志愿失灵”,政府的刚性制度恰好是弥补其不足之处的关键,此外,第三部门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性具备良好的弹性,这样,二者在各自的特征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它们之间可以建立起“合作关系”。从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这种合作互补关系被视为积聚两者优势解决复杂问题时的有效方式,应用极其广泛。其最典型作法是由第三部门协助政府生产和管理公共信息资源,而政府主要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并以特许经营、公私合营的形式与第三部门合作。

参考文献:

[1]夏义??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05,(2).

[2]officeofmanagementandbudgetofunitedstates.circu2larno.a-130revised(transmittalmemorandumno.3)memorandumforheadsofexecutivede2partmentsandestablishmentssubject:manage2mentoffederalinformationresources.1996.

[3]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4]莫力科、王沛民.公共信息转变为国家战略资产的途径[j].科学学研究,2004,(3).

[5]谢俊贵.公共信息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6]李兴国.信息管理学,http:ppglxy.pxxglxpjxnrpdzsgp81.htm.

[7]夏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比较分析[j].情报科学,2006,(4).

[8][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物(第八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5.

[9]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78.

[10]coase,r,h,thelighthouseineconomics[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74,(2).

[11]savas,e.s“privatization”inmaryhawkeaworthandmouricekogancedsencyclopediaofgovernmentandpolitics[m].newyorkriutledge,1992.

基本信息管理篇4

一、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和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1993年一些地区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业务量急剧增长,一些地区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业务工作效率等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前台业务处理,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实现了全市联网。但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不同,系统建设的规模、水平差异也较大。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现有的信息系统已无法更好地满足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的更高要求;缺乏全国统一标准和组织指导,各地自行建设信息系统,一些地区未按系统工程的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和论证,造成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浪费,应用软件重复开发现象比较普遍,网络互联困难;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渠道没有明确,各级信息系统建设经费明显不足;缺乏组织与人员保证,许多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没有专门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计算机人员配备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各地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

2.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促进养老保险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需要,是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需要。系统建设能使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规范业务,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的组织结构,加速养老保险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不仅能更好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传下达,为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对各级政府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养老保险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方针和建设原则

3.指导方针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需求,遵循信息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的指导方针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城市建网、网络互联、分级管理、分步实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制定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省、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系统建设方案并须报上级备案或批准,市级以下不再进行规划工作。所有系统采用相同的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省、市级可在相同的编码规则下进行适当扩充;在中心城市协调建设市域网和资源数据库,并逐步实现省内和全国的网际互联;信息系统建设由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并按系统工程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4.投资原则

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行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信息系统建设应以政府投资为主。根据国家现行财政体制,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应由各级政府分别负责,并按照少投资多办事的原则,力求投入产出的最佳组合。

5.技术原则

??实用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应用系统,以满足养老保险工作的业务需求为首要目标,避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可靠性。采用稳定可靠的成熟技术,保证系统长期安全运行。系统中的硬、软件及信息资源要满足可靠性设计要求。??先进性。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跟踪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和技术发展的主流产品,保证整个系统高效运行。??开放性。技术上立足于长远发展,坚持选用开放性系统。??安全性。遵循有关信息安全标准,具有必要的安全保护和保密措施,以及对计算机犯罪和病毒的防范能力,确保数据永久安全。??可扩充性。应充分考虑到联网用户增加和业务扩展的情况,留有必要的扩充能力及接口。??可维护性。应用软件开发的模块化程度高,对不同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的适应能力强,软件维护方便。??易操作性。贯彻面向最终用户的原则,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操作简单,直观灵活,易于学习掌握。

三、总体目标

6.建立计算机系统

完成宏观决策和业务管理两个部分的应用软件开发和规范化工作,推动养老保险业务的计算机管理,以城市网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国网建设。??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养老保险前台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建设城市网。在中心城市的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局域网的基础上,构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市域网。??构建省网和全国网。在城市联网基础上,初步形成各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利用国家公网,实现省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互联;通过部?省网络互联和部?中心城市的联网,构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网。

7.建设资源数据库

以中心城市为基础,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劳社部函〔1998〕138号)设计的三种模式建设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以支持业务前台的运转,为省级和部级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为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服务。

8.建立宏观决策系统

在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扫描进行信息采集,按宏观决策要求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辅助决策的目的。该系统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测,对基金调剂进行指导,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预测。

四、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可分为信息结构、管理结构和网络结构三个方面:

9.信息结构

主要内容包括:??政策信息(政策参数、政策法规等);??基本信息(单位基本情况、在职人员基本情况、离退人员基本情况等);??业务信息(包括登记、申报、缴费、个人账户、支付、离退人员待遇等信息);??财务信息(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基金结余等信息);??统计信息(人员信息、缴费基数信息、职工工资信息、费率信息、基金缴拨计划执行情况信息、替代率信息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信息(机构情况、人员情况、经费情况等);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共用相同的基本信息,各系统的专用信息遵循相同的编码规则。结合已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最终将指标体系以部颁标准下发。

10.管理结构

根据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宏观决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两个部分:??宏观决策系统。包括:统计性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控的基金监测系统;利用已有的统计性数据、监测数据和政策参数,对基金调剂进行指导、对政策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基金支撑能力进行中长期预测的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可分为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事务处理层或称养老保险业务前台,主要功能是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项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存入资源数据库中。管理决策支持层或称后台,主要功能是对资源数据库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统计分析和模拟决策过程的专用模型等方法提供分析预测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对前台发送控制性反馈信息,并由前台进行响应。

事务处理层是管理决策支持层的基础,其网络规模比管理决策支持层庞大,实时性要求高,软硬件和通信设备的投资相对较大。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通过资源数据库进行衔接。资源数据库是各类数据存放、交换、管理和处理的集散地,通过对资源数据库进行网络扫描,可以获得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是宏观决策的重要数据来源。

业务管理系统还要具有与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邮政、公安等)的数据接口功能。

参保单位管理平台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的重要来源。为此,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参保单位管理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必须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数据接口标准。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的设计要求,参保单位管理平台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推荐,参保单位可选择使用。

11.网络结构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城市网、省网和国家网三级分布式体系结构:??城市网:连接市与本市所辖范围内各结点的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用于前台服务和本市养老保险管理状况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参保单位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基本养老保险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统计信息和其他相关数据,对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进行管理,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提供支持,在建设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提供支持、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对省网的控制性信息进行响应,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传送省网、国家网。

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建设的业务管理系统属城市网范筹。??省网:连接省与省内城市网的非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用于对省内养老保险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市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全省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为省内基金的即期调剂提供支持。同时,对国家网的控制性信息进行响应,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上报国家网。??国家网:连接部与省网、城市网的非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用于对全国养老保险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城市网、省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全国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对省级统筹提供支持。

五、技术实施

12.网际互联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国家网监测中心为主结点,省网监测中心为二级网络结点,城市网网络中心为三级网络结点。各级网络结点间的互联主要通过国家公用数据通讯网实现,包括公用分组交换网(X.25)、公用数字数据网(DDn)、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公用帧中继(Frame  Relay)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

网际互联提供两种模式:内部网方式是在采用相同应用软件系统的子网之间,通过远程登录完成异地应用和查询。虚拟网方式是通过内联网或互联网,访问省网或城市网的web站点,达到异地应用和查询。

13.应用软件系统

(1)应用软件系统组成

应用软件可分以下几类:??宏观决策类软件: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基金监测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类软件:按登记、申报、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记录处理、待遇核定、待遇支付、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基本环节,设置软件的业务前台功能;后台主要包括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自服务系统、互联网访问服务和办公管理系统等。

(2)应用软件系统的技术实现方式

应用软件系统尽可能采用成熟、稳定和先进的技术,其体系结构大多采用技术上较成熟的客户/服务器方式、集中式或多层结构,并与web技术相结合。

(3)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对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软件系统将基于不同软硬件平台、适于不同数据规模,采用相同的部颁数据分类标准和接口标准,具有相近的功能,并对其他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留有接口。已经自行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单位有责任解决自用系统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荐应用软件的接口程序,在软件升级时,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推荐软件过渡,并在过渡当中切实保护现有资源。

14.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支撑平台

(详见附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方案》)

15.互联网访问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将互联网访问服务作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

(1)入网应选择电信部门的全国骨干网,即163(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或169(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域名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标准办理,可在当地申请,并统一在gov.cn下。

(2)主要服务内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页导航;系统内用户对基金收缴和发放信息、基金运行情况、分析预测报告等信息的查询;社会公众对个人账户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险法规等信息的查询。

(3)市网主页应与省网主页相链接,省网主页应与部网主页相链接。

16.使用iC卡

劳动保障iC卡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对于推动系统建设,实现一体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劳动保障iC卡已被列为国家金卡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对劳动保障iC卡统一规划、统一规则、统一信息标准和数据结构,在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各业务领域通用。

养老保险基金缴拨、社会化发放和凭卡查询等业务将依托于劳动保障iC卡。

六、制度建设

17.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内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的专家论证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审批制度;??应用软件推荐审批制度;??招标采购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规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评估办法;??劳动保障iC卡管理办法;??地级以上城市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年度调查登记制度。

各地可在这些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实施细则。

18.应用软件的推荐审批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统一组织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向全国推荐使用,建立应用软件的推荐审批制度,积极开展应用软件的技术研讨。

推荐的应用软件系统应具备以下条件:符合养老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的数据项要求、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要求;承担该软件技术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应是有技术实力、信誉良好的信息技术注册公司,并有能力在数年内承担该系统的技术支持和升级维护;该应用软件系统在一个以上大、中城市使用成功。

审批程序:成立临时的软件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业务、技术部门负责人和用户代表、有关专家组成。由应用软件系统的委托开发单位提出申请和提交有关资料。评审委员会就软件、资料和采购成本进行讨论并提交评审意见。评审意见经报劳动保障部审批,推荐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应用软件。

七、保障措施

基本信息管理篇5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学信息;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1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新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管理模式。加强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提供优质高效和及时准确的体育教学信息,提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体育教学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当前规范教学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新建本科高校规范体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学计划信息的管理

系(部)根据国家或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及学校和系部的发展定位制定所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参照系(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教研室结合实际撰写教研室工作计划,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任课教师编写教案并组织课堂教学是当前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信息管理的主要模式。一般而言,系(部)教学计划信息指在教学实施前教研室和教师所反馈信息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日期、内容提要等。开发体育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将为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时、有效查询或管理相关文件提供帮助等。系(部)、各教研室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等教学计划信息都可以在体育教学计划管理子系统中查询;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中检查、查询系部和教研室期初、期中和期末的教学实施情况,汇总分析每学期的各类相关信息,这将有效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体育教学资源信息的管理

体育教学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体育教研、体育教学人员情况、体育教学设施四个子系统构成,其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基础,其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运行效果。

1.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主要包括教学常规文件信息、学科和专业建设信息、课程建设信息等,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信息主要内容有:有关日常教学文件、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包括名称、日期和内容等要素信息。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系部开设专业相关的教学文件名、建设日期、内容,学科专业建设名称、日期、内容和课程建设名称、日期、内容等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数据管理,便于快速高效地查询、增减、统计与分析相关信息。

2.体育教研信息的管理。体育教研信息主要包括体育教改与教研指南信息、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信息和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施信息等。具体信息有:教改与教研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名称、日期和内容,教学改革与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名称、建设日期和内容等。体育教学与研究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系部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准确把握系部教学改革和研究发展动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系部体育教学和研究的相关动向和实施情况。

3.体育教学人员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人员信息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业绩考核信息、教师培训进修信息和教师工作酬金信息等。具体信息有姓名、性别、籍贯、民族、出生年月日、政治面貌、专业、学历、学位、职称、工作时间、职务、获奖统计、联系方式、业绩考核、进修培训等。体育教学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以上各种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

4.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主要是指体育教学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信息,如场地设施建设、场地设施使用、场地设施管理等。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现有的体育教学场地设施进行有效查询和统筹管理,有效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查询结果合理安排上课地点,有效提高课堂组织及教学的效果。

三、体育教学运行信息的管理

体育日常教学信息管理、教学文档信息管理、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群体工作信息管理、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管理构成了体育教学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核心。

1.体育日常教学信息的管理。体育日常教学管理信息主要包括学生选课、教师安排、教材订购、教学进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制、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同行评议、课程考核、缓考补考、重修补修等。体育日常教学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有效的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指教师的教学工作人员选聘、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教学编制的确定等,如:选聘人员姓名和工作内容与要求、系部教学工作总量、教师个人教学工作量、教学编制设定和要求等。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既可以方便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对以上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也可以方便其他相关人员对相关信息的查询。

3.教学文档信息的管理。教学文档信息主要有系部各个专业的教学规划、教学管理制度、教改与教研、教学评估信息等。教学文档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有效查询和管理,提高系部教学文档管理规范化水平。

4.群体工作信息的管理。群体工作信息主要是指校运动会和各类竞赛的有关信息,如活动开展的时间、项目,比赛项目的设置,比赛时间的安排,比赛成绩的登记。群体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能够方便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对以上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有效保障学校各类群体活动的有序开展。

5.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的管理。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主要包括运动队训练和竞赛方面的有关信息,如运动队名称、人员情况、训练时间、参加比赛的时间、比赛成绩等。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可以对以上信息进行有效查询管理,为学校运动队的科学训练提供保障。

四、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信息的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质量评价共同构成了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管理体系,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关键,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信息的完善对于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是指系部领导评教、教师之间评教、专家评教、教研室评教、学生评教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和课程考核成绩控制信息等,主要评教主体、评教客体、评教的时间和内容、评教结果及课程考核及格情况等内容进行管理。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便可以很轻松地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为日常教学监控奠定基础。

2.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成绩的分析和实践技术课成绩的分析,如分析的时间、分析的结果等。建成的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教学管理人员查询和管理相关信息提供便利,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的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信息是指教学理念、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学科专业、教学常规、教学效果、教学特色、教学评价、学生学风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如培养定位信息、队伍结构信息、教学中心地位信息、评价主体信息、评价个体信息、评价内容和时间信息、发展优势和特色信息、学风建设成果信息等。建成后的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既可以为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时反馈各类教学信息提供便利,又可以为系部做出有关教学管理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五、结语

众所周知,教学管理规范化是当前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当前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探索和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构建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不但是高校自身生存的需要,而且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孟凡会,等.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1):110.

[2]温志宏.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设想[J].中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4.

[3]袁正刚.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因素[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69.

基本信息管理篇6

【关键词】Spa信息化系统;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控制

在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力也逐渐增强,企业也就面临着内部管理及外部竞争的双重压力,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要想长远稳定的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及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需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内部的管理及控制,而成本控制作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企业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应将成本控制重视起来,并不断提高成本控制水平。本文对Sap信息化系统下的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趋势进行了分析及研究。

一、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路

首先,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需要建立在管控体系的基础上,并以此为依托,将成本控制进行细化,根据制造企业的运行特点将成本分为3个部分,也就是目标成本、定额成本及实际成本,而后再将这3个部分进行等级划分,但是这3个部分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是可以进行一体化融合的。目标成本在成本体系中是基础,它能够对另外两个方面的成本因素提供依据,起着引导及促进作用,只有目标成本启动,其他两个成本的分析工作才能够有序进行,同时他们是贯穿于成本预算的一整个期内的,并不是在初始阶段进行一次预算就可以完成的。

其次,由于目标成本是较为重要的成本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这就需要将目标成本进行科学管理,可以在推进目标成本工作的过程中运用Bom理念,将成本内容进行进行分级管理,这样我们就能够对目标成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层理解,并在此成基础上提高统计及分析效率。第三,为了促进预算工作更加高效的完成,需要将预算小组纳入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中。第四,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应用系统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因此在成本管控阶段也需要不断提高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成本管控水平,实行成本管控的快速、稳定落实。

二、成本管控体系的目标及成本框架

从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入手可以发现,目标成本主要发生在企业进行业务规划及财务预算的过程中,两者虽然有实质性的差别,但是内在却又存在着一定联系。企业所形成的业务规划方向,包括工作计划及工作流程的确认、将工作计划落实并进行考核等,都是由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关部门将工作项目推进的,而财务预算工作则是由财务部门完成的。因此,对目标成本的管理控制首先就需要将工作部门及日常工作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也就是将不同的工作内容根据总体目标需求,进行部门之间的融合及汇总,使其能够共同参与到目标成本的管理控制工作中。

其次,根据企业预算实际需求,建立预算小组,通过小组人员的高效配合,不断提高成本预算及分析的精准度,其中小组人员可以来自企业中的制造部及营销部等,只要是涉及成本管理控制方面的部门,就可以作为小组人员参与到实际工作中。第三,要严格把控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推进工作时需要分清主次的层层递进,同时要将毛利率指标及目标多级Bom清单进行科学管理,那是因为这两项内容能够清楚的反映出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现状,这样就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管理控制进行期间设置。

在进行目标成本控制时需要严格把控各项工作重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时刻注意:首先,成本测算工作并不是一次完成,工作任务就结束的,需要不断进行检验及反复测算,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工作测算周期进行调整,而目标成本的预算应当贯穿于周期始终,并以滚动的方式进行预算。其次,要将目标成本进行分级管理,并进行等级划分,使工作内容的推进能够按照流程化方式进行,并在进行预算时建立起规模化的预算小组,而小组需要与采购部门等进行相互沟通,从而形成多级Bom目标清单,其中所要包含的内容有物料的价格、数量及规格等重要信息。

但是目前,企业在进行目标管理控制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首先,目标Bom清单的落实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对的形成条件也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在企业在制造新产品时,落实难度会加剧,而推行起来也就会受到一定阻碍。其次,物料的代码更新速度及精准度难以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符合,通常情况下会存在这样的不良现象,也就是生产前期产品会没有相应代码,或者是代码并不准确,这就会出现代码混乱的现象,而Bom清单的准确度也就会受到相应影响。第三,目标成本中的Bom清单所展示的产品价值与定额成本中平均价存在较大差异,在减少成本支出时,责任划分机制不够明确,这就使得责任难以落实到个人身上,责任形式流于表面。第四,从当前制造企业的目标成本预算为出发点,进行内容细化研究可以发现,目标设计项目只涵盖了材料费用的预算,而相关的制造费用、人工费用等则不在预算范围内。

为了改善并解决上述问题,制造企业需要将成本管理控制流程进行规范化建设:首先,要在企业内部组建预算小组,而营销部门需要起着带头作用,其他相关部门需要积极配合,使生产环节所涵盖的各个项目及部门都能够在产品线上。其次,财务部门需要将毛利率保底指标进行设置。第三,预算小组需要根据财务部门设定的毛利率指标等相应规范内容,将市场价格与目标成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进行掌握,并促进二者的相互协调。在毛利率指标的基础上,形成Bom目标清单,使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成本能够及时更新;但是当实际情况难以达到毛利率指标时,营销部门就需要采取相关有效措施,调整营销策略,促进目标的快速实现。

三、成本管理控制体系的定额成本框架

定额成本是建立在目标多级Bom清单基础上的,通过将清单进行内容及形式转变,就形成了定额Bom清单,定额成本也就能够相应确定。该清单是由企业的制造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完成的,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定额Bom清单内容的精准度及时效性,这样才能够形成较为准确的定额费用测算,根据预算的实际情况,可以以月为一个预算期间。

制造企业在进行定额成本管理控制时可以按照下述流程将工作内容推进:首先,对生产材料进行种类划分,根据材料应用频率及关键性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一级及二级两类,一级材料可以在预算期间内进行加权平均价衡量,并在月底更新系统时将材料标准价进行调整,而二级材料则需要根据市场价格标准,以季度为周期进行调整。其次,定额费用的确认及调增、调减需要制造部门以目标费用为基础进行。第三,在对定额费用进行标准衡量及确认时,计量方式需要与市场计价方式进行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计量方式,并使其与市场需求变动相符合,从而提高计量的精准度及可靠性。其中所涉及的难度较大的模具摊销,可以在确认目标成本时,将模具的费用进行价值划分,这样就可以在定额测算时更加高效的完成模具费用测算。这不仅能够使价格区间更加趋于明显,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模具摊销费用测算的难点。

四、成本管控体系的实际成本框架

实际成本中的驱动因素为定额成本,由制造部门及财务部进行组织保证,其关键控制点为定额成本的准确性、实际费用发生时入账的及时性、完整性、材料差异分摊的相对合理性。尽量能通过实际成本体现出在预算小组领导下的制造部门真实状态。要求每月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按制造部门的二级报表进行调差。实际成本控制的流程主要为:首先是材料差异的分摊,要对不同的工厂适用不同的差异率,重点关注材料成本差异的区分,要在Sap/R3系统的支持下能完成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化。其次,是费用的改进,主要生产费用应采用与实际生产模式相匹配的方式,如模具费不再作为低耗品管理,改为固定资产或待摊费用核算;折旧费在制造部门实际使用时先行预估入账;动力费在月末先行预提,下月冲减。一、二级核算之间尽量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再次,要进行实际成本的分析,要建立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针对材料费、制作费、模具等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制造企业成本信息化建设并针对目标成本、定额成本和实际成本构建整体成本控制体系,保证这3个层次的成本层层细化,相互衔接,形成有效的成本控管理模式,相信制造企业一定能够做好成本管理控制工作,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锋.基于SapeRp的CK公司物料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基本信息管理篇7

[论文摘要]实验室信息所涉及的信息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教学的基本信息、实验队伍的基本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从事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和实验管理所留下来的历史记录和经验总结,它是进行实验室科学管理、决策的依据;是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中和教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因此,实验室信息管理成了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发展,更深入的来说,是影响到教育科研技术的提高、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在认识实验室信息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到实践的阐述。

一、实验室信息内容界定

在分析实验室信息管理方法之前,首先要确定所管理的内容是什么。对实验室内容的界定是一个必要过程,只要在清楚了解实验室信息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内容的特点、性质进行不效的管理。实验室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验室管理的基本信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所涉及内容比较广泛,这些信息的提取为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详细参考,实验室应该收集和整理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名称、建立年份以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实验室管理机构及管理职能情况;实验室面积包括学生实验用房面积、实验准备室面积、实验办公用房面积;实验室工作任务(指实验课程名称、实验教学学时或科研课题、生产项目名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状况信息;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信息;实验室环境及基本安全设施信息;实验室经费信息;实验室工作档案信息;实验室基本倍息管理流程。

2.实验室技术管理信息。文验项目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实验室刘外开放信息:实验室学术骨干信息;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实验室科研成果信息,包含著作、论文、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技术改革、实验仪器设备改进等内容。

3.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的基本信息。实验室物资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低值耐用物品管理办法;大精设备使蝴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管理制度。实验室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制度。

(二)实验队伍的基本信息。实验室队伍信息,是实验室信息管理内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实验室队伍信息的详细了解可以整体把握实验室人力资源状况,有利于人力的调整。主要包括实验室领导阶层、技术人员等工作人员的信息情况。相关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所学专业等基本情况;实验室工龄;指参加实验室工作时间、累计实验室工作时间;专职技术职务:指现有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时间、获得资格时间;业务专长:指在学术上、技术上或业务上得到承认的专长,获奖的技术或技术成果,获得证明的业务专长等;进修学习情况,进修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单位等;情况:指论文标题、刊物名称、发表时间等;会议交流文章情况:指会议文流文章题目、会议名称、地点、时间等信息[1]。

(三)实验室科研基本信息。实验室建设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以促进科技进步,符合科教兴国战略。对实验室科研基本信息的整理和归纳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科研成果,以备实验室使用效率的审核。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验室承担课题能力信息。承担过科研项目名称、项目批文、计划任务书;参加或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及论文被引用情况;承担外来科研及合作科研实验项目情况。其二,实验室科研成果信息。发表的研究论文、著作、产品、专利、技术成果等;获奖、成果转让情况。其三,实验室技术水平信息。基本的、稳定的实验技术方法及被推广应用情况;实验室培养科研人才情况(研究生、技术人员)。

(四)实验室设备基本信息。实验室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设备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有利于对设备的管理,以保证设备使用和维护。主要包括一般设备信息和大精设备信息两个部分。一般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微机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卡片;实验室低值耐用品卡片;仪器设备的损坏、维修情况;仪器设备完好率和仪器设备技术档案答等内容。大精设备基本信息包括设备型号、规格、产商、使用状况、维修损坏等内容,其要求比较严格,必需详细、准确的收集、记录相关信息。

二、实验室信息管理实践

通过对实验室信息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各个部分的信息收集和整理都要求比较严格,为了准确、及时的处理这些大批量的信息内容,一般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这些信息,以防止手工处理的失误。主要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来进行实验室信息管理。其实,lims是将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管理需求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工具。随着多年的发展,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在广大实验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功能、技术、效率处理上不断走向成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模块并不是完全依照实验室信息内容来进行设计的,而是对其综合性的处理,以保证操作的简洁、清晰、准确。其实,实验室信息管理只是lims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其中的资源管理模块(人员、仪器管理)、查询模块、质量管理模块、文件管理模块基本上涵盖上述所有信息处理内容,除了基本的信息处理外,lims系统中的自动提醒功能可以提醒实验室信息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及时处理[2],以防执信息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的遗漏。

lims在信息内容、功能方面已经表现的比较完整,如果能在操作上掌握以下,则可以保证实验室信息的有效管理[3]。

1.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实验室信息管理中众多的信息数据处理,给相关管理人员带来了挑战,信息录入时的失误是一个常见现象,所以要求在使用lims系统时,要保证其准确性,特别是相关数据的录入,应该进行有效的核对。

2.信息管理的完整性。在处理众多信息时,遗漏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首先在信息收集时就应该保证其完整,其次运用lims进行信息录入时,要分档或者标记,录入过的和还没录入的一定要进行合理区分。

3.信息管理的及时性。在实验室相关信息中,有些信息必须及时的审报,如大精设备的信息状况,如果存在延误的话,可能会造成设备运行的停误,严重的会引起机器的损坏,甚至是事故的发生,需要及时的收集的录入相关的信息。

三、结语

实验室信息管理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应该保证信息管理的准确、及时和完整,以传递到其它部门,促进整个实验室管理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明林,高等学校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全集[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

基本信息管理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asingontheproblemsof“logisticsinformationmanagement”teachingtotheappliedundergraduatelogisticsmanagementmajor,itlocatesthe“logisticsinformationmanagement”teachingtotheappliedundergraduatelogisticsmanagementmajor.thenitputforwardthenewteachingmodes,an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tomakesurethemsmoothly.

Keywords: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logisticsinformationmanagement;teachingreform;appliedundergraduatelogisticsmanagementmajor

《物流信息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管理基础知识及物流信息技术,理解物流管理业务流程及物流信息系统,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及物流信息安全,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水平,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往的《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改革研究,主要是关于校内理论与实验教学及课程开发。如姚志英(2009)、梁雯等(2010)和赵浩宇等(2013)在分析本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谭狄溪等(2009)和章文燕(2012)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研究本课程的开发问题。因此,如何对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信息管理》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使之更适于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1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概述

《物流信息管理》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交叉课程,涉及到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系统科学、物流学、管理科学、经济学与法律法规等学科知识。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管理基础、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业务流程、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物流信息安全等。它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

1.2存在的问题

目前《物流信息管理》教学存在的最普遍问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校内实验与企业实践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时限制。这门课程一般只安排每周2~3节课,开设一学期。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较全面透彻地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里比较系统地完成相关课程实验,更没有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物流信息管理实践。因此,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感到学习该课程理论很枯燥,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低。加上物流管理类学生的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系统科学等的基础知识较薄弱,所以学习更加吃力,课程教学效果更加不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对该课程进行科学定位,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期培育出合格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

2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的教学定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物流信息管理》的教学定位必须基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高度。本文将其定位为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进行基本实验训练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渗透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实践教学,通过教室―实验室―企业的高度一体化的校企合作的教学融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模式

根据《物流信息管理》教学存在的最普遍问题和对《物流信息管理》的教学定位,本文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模式有两种:

一是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基础上,严格采用教室―实验室一体化的校企合作的教学融合模式。该模式是在课堂基本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引入远程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实景,使学生真正感受和了解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实践。该模式在时间和经费上较容易实现。

二是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基础上,严格采用教室―实验室―企业的高度一体化的校企合作的教学融合模式。该模式是在课堂基本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引入远程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实景,使学生真正感受和了解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实际;最后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物流信息管理实际。该模式在时间和经费上要求较高。

基本信息管理篇9

   国家中医药信息“十一五”重大专项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国中医药发〔2003〕53号)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建设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以下简称“《功能规范》”,两套规范统称“基本规范”),2011年10月12日颁发(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实施。基本规范的,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规范性、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引,必将有利于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领域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有利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制定和出台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成为了医改的重要支撑。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近年来,卫生部启动了一系列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试点和信息标准的研制,取得了包括《电子病本文由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电子病历研发,改变了中医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构建、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维护模式、信息安全保障等实现方式,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制定,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由于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业务需求的变化,原《规范》内容不完整,功能欠完善,中医药特色不强,在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把《规范)》修订项目正式列为为中医药临床基本信息标准项目(XBZ—001)重要任务,积极开展《规范》的修订工作。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规范》修订符合应用需求、适应医改形势、突出中医药特色,规范修订把握国际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贯彻、落实和体现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中医医院管理的规范、办法、指南,广泛进行调研,充分进行论证,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规范审定,正式颁发了《建设规范》和《功能规范》。

   基本规范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有关基础设施、应用开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运维等要求,突出了中医药特色,明确和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指导性,是中医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

   基本规范颁发的意义

   随着卫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纯的财务管理、临床信息系统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医院服务为主体、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医医院在整体实力、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显着的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基本规范整合多重标准、融合多方需求,综合考虑全国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适应新形势的建设航标,为统一规范和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制度保证。

   基本规范作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导和规范性文件,将成为确保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不缺位、不滞后、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是卫生部颁发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征求意见稿)》的重要补充。两套规范各有侧重点,又紧密关联,不仅具有中医药特色、适用于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也适用于综合性医院,是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套规范的颁发,有利于在新医改形式下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帮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利于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更好地引导中医医院落实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和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实现各级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医医院的电子监管。

   基本规范内容解析

   基本规范遵循现有的国家标准以及相关的国际标准,初步建立起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规范中医医院应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构建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为提升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整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今后开展和实施中医医院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打下了基础,也为指导建立我国医院信息平台的认证管理规范和技术测试标准奠定基础。

   1.《建设规范》内容解析

   《建设规范》立足我国国情、确立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础框架,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相关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运行、维护、安全的规范要求,以及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从管理与技术层面规范了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

   《建设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并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在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上紧紧与新医改形势、卫生信息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相联系,做到了借鉴、吸收、整合、为我所用,符合中医医院管理理念、业务流程、思维模式和市场环境。

   2.《功能规范》内容解析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为基本分系统和推荐分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分系统是必需建设的系统;推荐分系统是可选择建设的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功能是指分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推荐功能是指目前可以暂不具备,但在下一步发展中应当重点扩展的功能。同时,《功能规范》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各分系统与功能点的划分不是固定的,可根据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分类和组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根据业务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变化,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鼓励建设新系统,增加新功能。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类为基础功能与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临床服务部分(26个分系统)和医院管理部分(17个分系统)三个部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基本功能规范首次成为规范的内容,它规范了临床服务和医院管理各分系统之间、院内信息系统和院外第三方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的共享平台基本功能。临床服务部分中,中医电子病历、中医临床研究分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辅助诊疗、中医特殊治疗管理等5个分系统极具中医药特色。档案管理、医院网站、协同办公、客户关系管理等分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也是首次进入医院管理部分。

   基本规范的特点

   基本规范全面贯彻新医改的政策,紧跟卫生信息和信息技术发展新的形势,要求中医医院积极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全面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规范,重点强调相关规范、标准应用和落实,提出了保障系统安全运行规范要求,旨在实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规范管理的理念。具有以下五个显着特点:

   1.系统的构建了基本规范

   《建设规范》涵盖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从组织管理、机构人员、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应用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等各个方面,系统全面的提出了整个过程的规范要求,基本建立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功能规范》对中医医院常用45个应用系统功能进行全面规范,对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2.贯穿“实用、共享”的理念

   基本规范强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集成、互联互通、实用高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两套规范严格遵循卫生部已颁发的规范与指南,《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V1.0)》是对整个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技术设计和规范指南,侧重于医院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不涉及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内部功能,基本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能规范要求,兼容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规范要求,增加大量中医药特色功能,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

   3.突出中医药特色功能

   在保证信息技术先进、高效的同时,《功能规范》充分体现尊重、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功能,在临床、管理各分系统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的内涵,努力实现中医专病专科、中医护理、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而且特别增加了中医特色分系统的功能规范,为传承创新中医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基本信息管理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65-01

对于会计管理工作而言,做好会计信息化管理是会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要求。在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问题上已经有相关的专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是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不断的进行完善。而要实现会计信息化地建设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其中不仅需要对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环境有一个了解,与此同时还需要掌握价值链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并将其纳入到会计信息化的体系当中。下面,笔者就将结合相关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对于会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基本认识

会计的信息化是在一系列会计管理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总的来说它是通过对会计管理实践活动中的相关规律以及相关的规则和经验的认识,进而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分析,形成相关的理论认知。而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则是对会计信息化活动中长期进行的事物以及概念进行界定和确定实施标准。这样一来会计管理活动就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下去,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在这个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主要的就是通过以往会计信息化管理案例,进而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总结出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选取最优化的信息化方案,并作为今后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目标和依据。对于会计信息化标准的概念,一般来说主要是在会计信息化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与此同时进行共同使用或者是重复使用,其中概括了的会计信息化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则、导则和特征,是一种较为规范化的文本文件。总的来说,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对最优方案的追求,并作出有效的界定和规范,进而指导着会计的管理工作,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在构建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建立起概念框架和框架结构模型,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去规范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推动会计信息化的管理进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相关问题分析

进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首先就要确立一定的框架结构。而在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框架建设过程中,需要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提炼一些基本的要素,进而确立相应的构建原则,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框架结构模型的建立。实现标准体系固有内在结构的形象表示和明细列示,制定具体标准并形成标准体系,解析其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而在当前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框架构建过程中主要的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主要的就是前导层、规范层、结果层和解析层,这四个层次之间是互为关联的,需要不断的进行有效的规划。

(一)对会计信息化管理进行定位,进而构建出相应的目标,这是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前提准备和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准确客观的进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体系定位,通常这是确定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中具体地位的工作,同时也进一步的确定了他和其他信息化标准之间的关系。而这是和会计信息的特殊息相关,他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我们也知道会计的信息化是包括了其他多种信息的并且是其他信息的重要基础。如审计信息、税务信息、海关信息、工商行政管理信息、财政信息、统计信息等,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的交换涉及多方,如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供应商、客户、各方监管者等。可见,它是该体系内其他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所以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定位问题对于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和相应的管理体系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科学的开展进行。

(二)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来说,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会计管理的效率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构建会计信息化地过程中,我们就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之上开展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构建相关的体系和规范。而针对于这一问题,会计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就要进行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工作,其中重要的就是要对以往的会计管理的有效案例和模型进行分析,在经过了大量的分析和总结之后,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最优化方案的总结,获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并进行完善和规范,从而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指导性文件。由此可见,会计的信息化建设是和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分不开的,他需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分析。

(三)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素和构建原则,在会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进行了定位,同时确定了相关的构建目标。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就要进行相关元素的确定和构建原则的确立。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来说,加强信息化管理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原则,只有这样,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才会有切实可靠的依据,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才能够顺利的开展。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建设需要考虑其基本的组成,而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元素就是对这一信息化标准的具体细化。通过信息化管理基本元素的确定从而使得信息化标准具体化。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包括了一些基本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根据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所衍生出来的,概括起来主要的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基本的元素既包括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环境,会计信息化运行过程中的软件工程方法和信息方法,同时也包括了会计信息化综合支持与控制、会计信息化评价等。而在确立了这些基本的元素之后就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构建,从而确立相关的理论体系。

结束语: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财务会计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它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做好相关建设工作的关键。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变革和完善,进而不断的实现信息化的管理,达到相应的规范和要求,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杨周南,赵纳晖,陈翔.会计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