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0:06

免疫学机制篇1

1发病因素

1.1主要病因-HpV

自20世纪50年代,人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被推测能诱发宫颈癌之后,大量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了高危型HpV感染是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及宫颈癌的必要病因。HpV是一种双链闭环的小型Dna病毒,基因片段分为3个区:上游非编码区,早期编码区,晚期编码区。早期编码区包括e1~e7,编码产物主要调节病毒Dna复制(e1,e2)、病毒Rna转录(e2)、细胞骨架重组(e4)和细胞转化(e5,e6,e7);e6、e7作为Cin和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e6可诱发p53降解,e7可抑制Rb的抑癌功能,所以是目前研究HpV致癌机制及针对HpV相关癌症的防治疫苗研制中的重要靶基因。晚期编码区包括L1和L2,编码产物是病毒衣壳的结构元件,其中L1为主要衣壳蛋白,L2为次要衣壳蛋白。如果HpV感染人体后,机体能够针对HpV衣壳蛋白L1和L2产生中和抗体,就能够预防HpV的感染。目前已经得到鉴定的HpVDna有百余种,其中低危型(HpV6、11、30等)可引起尖锐湿疣、扁平湿疣等良性病变,高危型(HpV16、18、31、58等)主要导致Cin和宫颈癌。流行病学显示,约99%Cin和宫颈癌是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其中2/3患者与HpV16、18的持续感染相关,HpV16型多发展为宫颈鳞癌,而HpV18型与宫颈腺癌密切相关。e6蛋白可能在其恶性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通过抑制p53与Dna结合,导致p53蛋白降解失活;水解Bax、Bcl-2,从而抑制凋亡;激活端粒酶,使正常细胞永生化;使感染的HpV细胞逃逸机体免疫[2]。因此,HpV16和HpV18e6蛋白可作为HpV持续感染及Cin发生与发展的重要预警指标,提示我们在开展HpVDna临床检测时,必要者作HpV16和HpV18e6蛋白检测,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最新参考价值。e2蛋白作为主要的调节蛋白,对e6蛋白和e7蛋白起抑制作用。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HpV基因整合进宿主染色体Dna并导致病毒e2基因的破坏,从而导致e6和e7基因的上调。国外一项研究筛选了103名健康人群,检测其体内不同部位HpV混合感染的情况,发现HpV总患病率为68.9%,感染率(皮肤61.3%,阴道41.5%,口咽30%,肠道17.3%),48.1%HpV感染者存在多种HpV亚型混合感染的现象[3]。免疫因素可能是HpV混合感染长期发生的风险因素,而短期风险主要是多个或活跃的性活动[4]。由于非致癌病毒可以通过干扰病毒或免疫交叉反应来刺激/抑制共存的致癌病毒,从而促进癌变,所以混合感染也是导致宫颈癌变的一个高危因素。但是,目前常用的检测工具只能检出导致宫颈癌发生的少数HpV亚型。

1.2其他病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靶向攻击CD4+t细胞,导致严重的免疫功能受损。HiV阳性宫颈癌占HiV感染相关性肿瘤中的14.4%,仅次于淋巴瘤而居HiV相关性肿瘤的第二位,居女性HiV相关性肿瘤的第一位[5,6]。提示我们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应采取免疫辅助治疗,更好地改善其预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位于6号染色体上(6p21.31)的表达产物,具有高度多态性,主要负责细胞间相互识别、诱导免疫反应和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有研究表明,HLa的基因多态性是HpV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免疫调节可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7]。流行病学研究发现,HpV相关肿瘤的发展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有关,其可能通过损伤宫颈黏膜屏障、降低病毒清除率、减少下生殖道抗原呈递细胞、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抗凋亡等机制,导致HpV持续感染甚至宫颈癌变[8]。此外,统计学研究发现,久坐的女性患Cin的风险增加,坚持体育锻炼的女性患Cin的风险降低[9]。原因可能在于体育锻炼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更好地抵御HpV的感染。因此应当提倡女性合理安排坐姿时间并保持终生规律的体育锻炼。

2免疫学发病机制

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肿瘤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引起效应细胞的激活和释放一系列效应分子,攻击和清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在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应答中,t细胞尤其是CD8+t(CtLs)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发挥着主要作用。t细胞通过tCR识别mHC提呈的抗原肽,启动信号转导通路,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一方面通过CtL介导特异性细胞裂解作用,另一方面通过th1细胞介导迟发性超敏反应。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无法有效识别、清除“异己”成分或突变细胞时,就可能发生肿瘤。为探讨HpV感染对宫颈癌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一项研究选取医院2004年8月~2010年8月收治并确诊HpV感染的283例女性患者,分为宫颈癌组109例及Cin组174例,对比其宫颈局部免疫功能,发现宫颈癌组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tnF-α、inF-γ、iL-6及iL-10水平等较Cin组显著降低,提示持续HpV感染可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使局部免疫功能耗竭,是影响其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10]。在某些情况下,肿瘤能够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如肿瘤细胞免疫原性下降、产生血清封闭因子、CD4/CD8倒置、th1/th2漂移、分泌免疫抑制因子等[11]。此外,有研究表明HpV16e5蛋白通过影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及环氧化酶2(CoX-2)途径的活性,增加宿主细胞的免疫逃避,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减少凋亡,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等机制影响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12]。免疫缺陷是高危型HpV感染持续存在的重要特点,抗原耐受、宿主防御不可逆损害、HpV抗原特异性效应细胞无法到达感染中心,导致宫颈上皮HpV大量表达e6和e7蛋白。Stanley等[13]在研究中避开感染中心,采取肌肉注射高效预防性HpVL1VLp的方式,从而启动强大的免疫反应,产生高浓度的L1特定血清中和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防止病毒经上皮逃避。

3免疫治疗与预防

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了宫颈癌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肿瘤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借助生物制剂的作用,回输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到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不仅能杀灭体内残存的微小癌细胞,还能防止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因此,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宫颈癌,都可以通过免疫治疗获得理想治疗效果。肿瘤疫苗是免疫治疗的重要代表,目前用于宫颈HpV感染的疫苗主要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两大类。

3.1预防性疫苗

HpV感染是一种全身性疾病,HpV相关妇科恶性肿瘤的控制,关键在于预防。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这些疾病最可靠的手段。预防性疫苗主要通过重组Dna技术表达L1或L1和L2蛋白,组装成病毒样颗粒(Virus-likeparticles,VLps),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特别是黏膜分泌型iga,从而预防HpV感染。由于VLps只含病毒抗原,不含病毒Dna,不会导致病毒感染,使用较安全。由美国FDa认证上市并已被世界多个国家接受的第一代预防性疫苗:Cervarix疫苗(美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制,二价),为包含HpV16、18的VLps;Gardasil疫苗(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制,四价),为包含HpV16、18、11、6的VLps。3.1.1适应症及副作用Cervarix疫苗主要用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预防,而Gardasil疫苗用于预防生殖器疣、不典型性病变、癌前病变及癌症。最新全球癌症预防设想能够通过对感染HpV的年轻女性接种这两种疫苗来预防HpV相关疾病的发生[14]。美国FDa批准男女性均可接种Gardasil疫苗,女性注射Gardasil疫苗可预防HpV16型和18型引起的宫颈癌、外阴阴道癌、癌和HpV6、11型引起的生殖器疣,男性则用于预防生殖器疣和癌;但Cervarix疫苗只用于年轻女性,用于预防HpV16和18型引起的宫颈癌。上述两种疫苗上市以来,相关临床试验报道的大多数不良反应事件都不严重,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头痛、恶心、发热、晕厥等,耐受性良好,且抗体效价比自然感染HpV患者显著提高[15]。有研究分析,HpV四价疫苗具有较高的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均属于疫苗接种常见免疫反应[16]。Deleré等[17]人对接种疫苗的功效进行系统文献评价和荟萃分析,HpV16、18疫苗接种后,长期观察并未发现抗病毒能力消失,但长期保护力比短期稍弱。目前,Cervarix疫苗和Gardasil疫苗的技术已基本成熟,但由于其价格昂贵、需低温保存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3.1.2接种方案由美国卫生部管辖的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于2014年最新的HpV疫苗指南,推荐:11~12岁女孩应接种HpV疫苗(二价或四价);11~26岁女性,未开始或未完成全程HpV疫苗注射的应予以免疫;11~12岁男孩应接种四价HpV疫苗;13~21岁男性,未开始或未完成全程三剂HpV疫苗注射的,应注射四价疫苗进行免疫;两种疫苗最早可提前到9岁注射;疫苗接种方案分三次注射,第二剂与第一剂间隔1-2个月,而第三剂在首剂注射后6个月接种。此外,Boxus等[18]人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量抗原-抗体反应的亲和力,发现二剂和三剂接种方案的抗体反应质量相似,对9~14岁的女孩也可采取Cervarix疫苗二剂接种方案。这一实验提示,对于9~14岁的少女,Cervarix疫苗的临床方案可有两种:6个月内注射三剂(0、1、6月),或6个月内注射两剂(0、6月)。3.1.3第二代预防性疫苗随着第一代HpV预防性疫苗技术的成熟,第二代疫苗也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主要靶向HpVL2,可诱导更多的中和抗体,进而阻止更多HpV亚型的感染[19]。然而,优化L2抗原决定簇使其更好的被免疫系统识别以及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是目前设计第二代疫苗的难题。在三期临床研究中,merck等[20]人最新研究的HpV疫苗V503能预防97%高分期、癌前病变的外阴、阴道、宫颈疾病(由HpV31、33、45、52、58亚型导致);该疫苗对HpV6、11、16、18亚型也有效,甚至效果比现有的Gardasil疫苗更有效,能通过诱导中和抗体来预防感染,是监视疫苗生产、效能以及诱导免疫反应的有力工具。提示我们应该在目前疫苗的基础上,重组更多的致瘤性HpV亚型(HpV31、33、45、52、58型),即构建九价疫苗,从而扩大相关肿瘤的预防范围,使其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但由于该疫苗还处在三期临床研究,所以相关的安全性问题尚缺乏数据支持。

3.2治疗性疫苗

由于预防性疫苗对已感染HpV人群无效,因此研制HpV治疗性疫苗成为近年来相关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HpV治疗性疫苗的主要类型包括:HpV载体疫苗、多肽疫苗/蛋白疫苗、基因疫苗、细胞疫苗等。由于高危型HpV的e6、e7蛋白是公认的转化蛋白及肿瘤排斥抗原,在宫颈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故成为研究最多的靶抗原。3.2.1作用机制载体疫苗用有效的病毒或细菌作为载体,融合HpV靶抗原,注入机体内后可产生特异性的CtL反应,从而削减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和载体类型可选择性等优点。多肽疫苗/蛋白疫苗是将HpV靶抗原与人HLa型相配的多肽片段直接输注到体内以诱导CtL反应,从而杀伤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高、安全性强和易于生产的优点,但其免疫原性较弱且具有HLa限制性。基因疫苗是把编码特定抗原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质粒表达载体上,然后将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体内,刺激机体产生抗原特异的免疫反应;制备简单、性质稳定,且无mHC限制性,可反复免疫,但其免疫原性较弱。细胞疫苗,如树突状细胞(DC)疫苗,荷载HBV靶抗原,可表达高水平的mHC分子和B7、CD40等共刺激分子,启动CD4+和CD8+t细胞反应。杨爱珍等[21]人解读美国FDa行业指南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肿瘤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制不同于细胞毒药物,其特殊之处在于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须经一定的时间,才能转化为临床效应;并且复发或转移的患者通常都接受了多轮治疗,可能影响免疫系统,降低疫苗疗效。因此是选择晚期肿瘤患者,还是选择少瘤负荷或缓解期无明显残留灶的患者,需要我们权衡其中的利弊。可见,现阶段HpV治疗性疫苗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不同于HpV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需要在机体刺激出有效细胞免疫应答才能发挥作用。DC作为一种抗原提呈细胞,是体内唯一能激活t细胞免疫的细胞。如果HpV感染部位缺乏细胞因子的产生,可妨碍DC细胞的活化和成熟,从而抑制正常细胞免疫应答的激发,所以在HpV相关肿瘤局部增加DC数量可明显抑制肿瘤进展。但使HpV相关肿瘤能逃避机体免疫攻击,所以这一技术的成熟仍有待深入评估才能获得新的突破。其次,调节性t细胞(treg)产生的免疫抑制也是目前宫颈癌免疫治疗面临的瓶颈。CD4+CD25+Foxp3+treg在维持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报道,Cin和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水平增高,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清除HpV16+宫颈癌患者体外CD25+t细胞可使抗HpV16e6和e7蛋白t细胞应答增加[22]。这对宫颈癌治疗性疫苗今后进一步的研制有着重要意义。3.2.2临床研究新进展目前有一些治疗性疫苗已用于临床前期及临床试验,并在临床前期显示了极好的有效性。虽然在最初临床试验中很少获得成功案例,但近期研究获得了一些较好成果。有研究者对VGX-3100(经ep产生的HpVDna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VGX-3100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仅能诱导强烈而持久的体液免疫反应,而且能诱导有效的HpV特异性th1细胞免疫反应,促进CD8+t细胞向CtL表型转化,提示VGX-3100可使高危HpV血清型产生有力的免疫反应,有助于消除HpV感染性细胞和促进发育不良细胞的逆转[23]。2014年6月,生物科技公司inovio制药宣布其旨在消除宫颈癌癌前病变的试验药物VGX-3100在中期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该公司的数据表明,用药患者中,49.5%的Cin2/3患者可恢复至Cin1水平甚至疾病信号消失,相比之下,安慰剂组的这一比例为30.6%,这一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Sugiyama等[24]人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过放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使用低剂量(0.2mi-crog)的免疫调制剂Z-100比使用高剂量(40mi-crog)获得更好的总生存期(oS),此次他们进行了一项以安慰剂为对照的三期临床双盲随机试验:将249位iiB-iVa期宫颈鳞癌病人随机分配并按计划给予Z-1000.2microg(Z组)或安慰剂(p组),观察总生存期(oS)、无瘤生存和毒性,发现死亡事件发生极其慢于预期,虽然统计功效低于预期(两组的存活率比预期的高),但是Z-100能改善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总生存期。phippennt等[25]人进行的一项三期临床试验,用以评估贝伐单抗治疗复发性、长期或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成本效益,通过比较标准化疗方案和由“标准疗法+贝伐单抗”组成的实验方案,发现总生存期(oS)与贝伐单抗呈正相关,并且当每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增加155美元时,在标准化疗的基础上增加贝伐单抗能达到共同的成效比,提示了适度降价贝伐单抗的价格或使用小剂量就能显著改变其可购性。此外,有研究者还提出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能显著提高iVB期、复发或者长期卵巢癌患者的缓解率、无疾病进展存活期和总体生存期,是第一个能够改善妇科癌症生存期的靶向药物,能给那些不肯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并有望能改善其预后[26,27]。Rosales等[28]研究者为了评估mVae2重组痘苗病毒用于治疗上皮内瘤变伴随HpV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进行了一项三期临床试验研究,试验招募了1176名女性和180名男性患者,予以局部(生殖器或者)注射mVae2疫苗,观察各项组织和免疫指标,发现1051名(89.3%)女性患者病变完全消除,28名(2.4%)病变退到Cin1,另97名(8.3%)治疗后发现孤立的凹空细胞;男性患者所有上皮内瘤变均完全消失;所有接受mVae2疫苗治疗的患者均能产生抗体及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免疫反应,83%患者治疗后HpVDna消失。这些数据提示mVae2疫苗是治疗性疫苗极好的代表,局部应用可激活免疫系统并使上皮内瘤变病变消退。现阶段国内外已经开展HpV治疗性疫苗的临床研究,试验效果显示着HpV治疗性疫苗的诱人前景。但在成功上市之前,HpV治疗性疫苗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怎样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等。

4结语

免疫学机制篇2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抗疲劳;免疫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有很多种,而运动过程中机体内分泌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下降与运动性疲劳有关。运动疲劳的快速消除和机体的迅速恢复仍然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1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结构

银杏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萜内酯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主要是指以2-苯基色原酮为基本母核的类化合物,目前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中央的三碳链相互作用连接而成的一系列C6-C3-C6化合物。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单黄酮类、双黄酮类和儿茶素类黄酮等三类化合物,共有36种。萜内酯类是银杏叶提取物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目前已分离出6种萜内酯,统称为银杏内酯。银杏叶萜内酯为二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2银杏叶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及机制

2.1抗氧化作用及机理

在早期对银杏叶黄酮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中,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叶黄酮是一类较强的抗氧化剂,具有清除活性氧等作用,在清除自由基和减缓病理性脂质过氧化反应、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中具有明显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与芳环上的酚羟基密切相关。黄酮类化合物有着与合成抗氧剂基本一致的清除自由基机理,即酚羟基通过供氢与自由基反应生成酚氧自由基,该酚氧自由基又受到芳环大共轭体系的共振稳定,形成半醌式自由基,从而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通过这种作用可以抑制起始阶段的脂类过氧化作用。

2.2清除自由基机理及其构效关系

运动应激引起机体自由基生成增加,自由基氧化损伤可致细胞膜蛋白质分子构型改变,自由基的生成是细胞膜机能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消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是促进疲劳恢复的重要途径。动物实验发现,银杏叶提取物可以减轻由运动产生的内源性自由基对小鼠的伤害,表明该物质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国外研究发现,黄铜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且随着黄酮浓度的增加,清除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2.3抗凝血作用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凝血因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好的抗凝血作用。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高纯度银杏黄酮能促进微循环,稀释血液,阴滞血小板激活因子。另外,银杏叶提取物还可以增加肌肉血流量,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通透性。银杏叶的总黄酮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抑制小动脉的收缩,扩张血管,增加肌肉血流量。eGB制剂能减低毛细血管及收缩肌细胞膜的通透性。

3银杏叶提取物的免疫学作用

运动使体内氧自由基上升,这种现象及上升幅度因运动负荷、运动量及持续时间不同而有差别,并且这种升高现象在运动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氧自由基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是机体重要的致疲劳因素,并且会通过攻击免疫细胞膜等途径,造成免疫抑制。因此,运动后的氧自由基水平与机体疲劳和免疫抑制现象有很大关系。谢伟等的研究发现:仅通过服eGB而不进行运动训练,对提高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不大,但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有积极的作用;而运动训练与eGB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小鼠的耐力性运动能力,显示eGB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对力竭性动后的疲劳消除和促进小鼠体力恢复有明显效果。

4小结

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黄酮及内酯类结构中的酚羟基是其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结构基础。银杏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银杏黄酮甙能有效地清除体内有毒过氧自由基,银杏内酯具有高度专属性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多样的,深入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抗疲劳作用的机制很有价值。而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复杂的、综合的。理解免疫机能与运动疲劳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与比赛,使运动员在承受最大负荷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挖掘运动员的最大潜能,延长运动员的寿命,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谭仁祥.植物成分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86-502.

[2]陈西娟,王成章,叶建中.银杏叶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8,42(4).

[3]CaoG.antioxidantandprooxidantbehaviorofflavonoids: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J].FreeRadicalBiolmed,1997,22(5):749-760.

[4]欧阳平,张高勇.类黄酮的新兴提取技术原理、应用及前景[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6):563-566.

[5]郭德兵,吴红梅.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作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9).

[6]ReBaiBenammaR,wiSSemBHoURi,moHameDBenSGHaieR,eta1.antioxidantandfreeradieal-scavengingpropertiesofthreeflavonoidsisolatedfromtheleavesofRhamnus-alatemusL.(Rham-naceae):a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tudy[J].FoodChemistry,2009,116:258-264.

免疫学机制篇3

Serbiaandmontenegro

originofanti-tumor

immunityFailure

inmammals

2004,253pp.

Hardcover$137.75

iSBn0-306-48629-6

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任何动物的机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社会”或者是一个“生态系统”,其成员就是细胞,它们通过分裂繁殖,聚集于不同的组织中,并相互合作。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细胞在各种形式的选择压力下“生、老、病、死”以保持稳态。调控机制的失败使细胞开始出现“不合群”的行为,往往是发生恶性改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细胞群内的突变、竞争和自然选择为特点。对于改变了的细胞,调节细胞社会性的基本机制是第一道防线,而免疫系统构成了第二道防线。在机体发育进化的过程中,适应性免疫的机制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伴随产生了某些“副产品”,如自体免疫和同种免疫,成了选择压力源。在哺乳动物中,同种免疫与生殖效率直接相关,故而是很强的选择压力源。同时,与适应性免疫相关的新形式的选择压力会产生新的调控机制,调节免疫杀伤系统。在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塑造”与“重塑”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副产品”,最终会导致抗肿瘤免疫的失败。肿瘤细胞经常表达能够被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但往往是无果而终,肿瘤继续发展。肿瘤逃离免疫应答的即时机制与胚胎胎盘组织避免母体免疫反应的机制很相似。事实表明,由于肿瘤细胞与滋养层细胞或其他的胎盘细胞的相似性,使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发生抗肿瘤免疫的过程中被“欺骗”,导致免疫失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说,哺乳动物抗肿瘤免疫失败是一种免疫生殖现象,是在自体免疫和同种免疫/生殖效应的进化压力下发展起来的。

全书共有5章,分别是:第1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包括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进化,mHC分子的性质、功能和进化及自体免疫――适应性免疫的副产物;第2章同种免疫,包括同种免疫及同种免疫和胎生;第3章哺乳动物抗肿瘤免疫的失败,包括抗肿瘤免疫的机制,肿瘤的免疫原性及哺乳动物抗肿瘤免疫失败的基本机制;第4章胚胎胎盘的免疫监视机制,包括“启动”与成功受孕、蜕膜与滋养层、前列腺素、妊娠中的性激素及免疫、免疫调节蛋白、凋亡和/或无反应性诱导导致抗滋养层免疫失败、哺乳动物胎生的进化方案;第5章脊椎动物中哺乳类与非哺乳类的肿瘤,包括比较肿瘤学、脊椎动物中非哺乳类的肿瘤、作为自体免疫的抗肿瘤免疫、妊娠是“成功”的肿瘤及假说的发展。

本书的目的是比较妊娠与荷瘤者在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上的相似处及其他的关键点,探讨抗肿瘤免疫失败的起因,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刘玉琴,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免疫学机制篇4

目前,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已由生产性、技术性问题演变成为社会性、政治性问题。为了科学、依法、有序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建议进一步完善以下六大机制,确保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完善动物防疫监督机制

建议各级人大要对同级人民政府是否履行动物防疫工作职责,实施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机制。重点监督各级人民政府是否按照“政府保密度”和“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动物防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解决动物防疫工作中的相关经费、组织实施、宣传动员等具体问题。

二、完善防疫经费投入机制

为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实施,建议建立完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管理制度》和《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定期核查制度》,由人大督促同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将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所需的劳务费、防疫药械费、疫苗冷藏运输费以及应激反应治疗费和死亡补偿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尤其要尽快提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免疫劳务费标准(由目前每年每人补助1500元提高到8000元),与目前繁重的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相适应。

三、完善外疫防范控制机制

一是对外引种畜禽的外疫防范,要坚持“三项制度”,严格引种管理。(即调运前的引种审批制度、引种过程中派人员全程监控制度、引回后的隔离观察制度)。二是对外购商品畜禽的外疫防范,要坚持“三条原则”,加强事后监督(即坚持商品畜禽调运前的备案原则、坚持商品畜禽调运后的监督原则、坚持外引畜禽业主承诺原则)。三是对当地易感畜禽,坚持实施强制免疫制度,筑牢免疫屏障。

四、完善疫情科学处置机制

一方面,通过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队伍、储好应急物资、严格值班制度、加强应急演练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另一方面,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要按规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坚持七条“疫情处置原则”科学处置疫情:一是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二是坚持依法依规、科学处置;三是坚持封锁疫区、限制流动;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综合防控(采取扑杀、消毒、免疫、监测、检疫、群防等措施);五是坚持早快严小、降低损失;六是坚持五个强制、两个强化;七是坚持内紧外松、维护稳定,力求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我省畜牧经济健康发展。

五、完善技术支撑培训机制

一是对动物检疫人员(官方兽医)坚持“一年一培训,三年一考核”的定期培训考核机制。由各级畜牧部门组织对辖区动物检疫人员定期开展培训考核。同时通过函授、面授、短训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动物防检疫人员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系统培训,不断提高素质。二是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的相关要求,重点从择优选用、强化职责、定期培训和严格考核等四个方面切实加强村级动物防疫人员队伍建设,制定《乡村兽医培训规划》,不断加强乡村兽医教育培训,保证乡村兽医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培训,从而为有效防控动物重大疫病提供技术支撑。

六、完善动物防疫责任机制

重点抓好“五项责任制”的完善落实:一是继续坚持“防疫两保责任制”。即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解决动物防疫工作中的物资准备、经费筹集、人员实施等具体问题。在乡村继续推行“一定五包”动物免疫工作新机制(定防疫人员,包免疫范围、免疫时间、免疫经费、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实行乡村防疫人员的免疫劳务报酬与免疫任务完成情况挂钩,使其责权利相结合,激励他们抓好防疫工作,提高免疫质量。

二是继续实行“挂县联乡责任制”。全面实行定人、定责、定场户、定区域的“动物防疫四定责任制”,将防疫责任落实到人。

三是逐级签订“防疫目标责任制”。制定完善《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实行省、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和省、市、县、乡、村各级畜牧部门双向逐级签订“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

免疫学机制篇5

1免疫力

免疫属于医学上的范畴,又称免疫性或免疫力,免疫力是指机体对病原的抵抗力。人体处在一个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时时刻刻受到外来"敌人"的侵袭,比如细菌或者病毒。但是正常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对于这些有害刺激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当身体觉得有异常反应时就会自觉启动第一道防线,去识别这种异常是否是体内的正常生理变化,如果是外来的有害刺激,体内就会有免疫细胞采取行动,"围剿"入侵者。如果入侵的敌人不如自身的防御系统强大,就会被免疫细胞吞噬,人体就不会生病。但敌人太过强大,而自身抵抗力不足,人体就生病了。自身的这种抵抗力,就是"免疫力"[2]。

2运动与免疫的关系

运动与免疫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世纪,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才为众多研究者所重视。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运动免疫学的研究发展迅速,为全面揭示运动与免疫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科据[3]。运动锻炼,适量的锻炼能促进人体的内循环和内分泌,促进人体脏器机能的提升,从而提升人体免疫力。有研究证明,不锻炼或很少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更容易得流感等一些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研结果显示,经常从事适中负荷的运动者比静坐工作者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低[2,3]。这就说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及免疫参数的变化与运动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等运动负荷密切相关。

3不同的运动项目与免疫

运动与免疫的关系非常复杂,免疫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取决于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运动的持续时间,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强度,不同年龄人群其免疫反应都有所不同。

3.1现代运动与免疫

3.1.1球类运动与免疫方升等[4]在对大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相关研究中发现,篮球运动可使血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生长激素在运动结束30min后均显著降低,而刚做完运动后和运动前三者均几乎无变化。这种应激激素的降低反应,提示篮球运动对消除应激(紧张)状态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有更积极的效果。王茹等[5]针对中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冬训研究发现,经过一个大负荷的训练后,运动员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激活,但是大负荷训练后到恢复调整周结束时机体免疫稳态逐渐出现了失衡,th1/th2平衡出现向th2方向增强的趋势。唐苏丽等[6]研究指出,大负荷强度的运动训练可以导致机体体液免疫能力明显降低,训练期末血清iga,igm水平显著性降低,表明大负荷强度运动疲劳后机体出现免疫抑制,疾病易感性增加。李彧[7]认为网球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协调,可促使感觉敏锐,中老年人坚持适当的网球运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体魄,延缓衰老。

3.1.2游泳运动与免疫刘旭宁等[8]在游泳对大学生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结果显示训练过程的igG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到训练末期其含量比训练前期显著升高。同时测定iga与igm含量,训练末期其含量有所升高,提示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能促进igG的合成,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另一方面,游泳时,由于温水对皮肤的刺激,皮肤血管会急剧收缩,而血管一次大力收缩后,随之是一次相应的舒张。这样一张一缩,血管就能得到锻炼,从而增强调节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9]。

3.1.3田径运动与免疫刘迅雷等[10]在关于中长跑训练的研究中认为,大强度训练周期后,t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nK细胞的活性呈下降趋势,在经过第6、7两天的调整训练后,t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水平在第7d调整期,nK细胞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3.1.4健身操与免疫崔巍认为长期有规律的有氧健身操训练,可以明显地提高wBC和igG、igm、iga的水平,增强血清免疫球蛋白对外来病原微生物以及毒素的抵抗能力,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机体预防及抵抗疾病,减少机体患感冒的次数[11,12]。

3.2传统运动与免疫

3.2.1易筋经锻炼对免疫机能的影响易筋经是传统运动的代表之一,健身功法易筋经是在原易筋经基础上进行改编的,通过牵拉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组织,来改善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的活动功能。李晓明等[13]认为坚持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可以提高外周血nK细胞的活性和血清iga、igG、igm含量,说明坚持易筋经锻炼可提高大学生的细胞免疫水平、体液免疫水平及其免疫机能。

3.2.2太极拳锻炼对免疫机能的影响太极拳也是传统养生功法之一,通过"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独特健身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及抗衰老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较多,并取得显著成效[14]。通过动作、意念和呼吸达到形、意、气三者统一,以其动作缓慢、柔顺、行如流水、刚柔相济、富有弹性等特点,对锻炼者的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神经调节及免疫功能均有良好的作用,从而实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防御疾病、延年益寿[15]的作用。

3.2.3舞狮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郑传锋等[16]在舞狮运动对大学生免疫机能的影响一文中,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均稍有增加但不具显著性,而igG含量显著升高,说明经过长期舞狮运动这种短时、间歇、大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刺激,能促进机体对增强免疫能力的细胞因子及生长素、内啡肽等激素的释放,从而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4不同的年龄人群运动与免疫机能

4.1青少年人群运动与免疫机能刘迅雷等认为青少年在大强度训练后,t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项指标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在经过第6、7两天的调整训练后,t细胞亚群的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水平[10,11]。

从篮球运动对大学生血液应激激素的影响一文中,有研究显示:在运动后30min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生长激素均有显著降低[4]。在习练太极拳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也有一定的益处[17]。

4.2中老年人群运动与免疫机能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肌肉开始萎缩,失去弹性;骨质疏松,骨骼变脆;关节也日益僵硬;肺组织萎缩、肺泡扩大、弹性减少,使得吸气量和肺活量减少;全身的血管特别是动脉由于弹性纤维的弹性逐渐减弱或消失而逐渐硬化;心脏到老年期大小及重量减轻,各瓣膜出现增厚变硬,心率一般都减慢,心脏机能衰减[7,18]。

5不同运动强度与免疫

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对于免疫机能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范秀彬等[19]研究发现超负荷运动可以使自由基增加,清除能力减弱,使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下降,因而产生过度训练和运动性疲劳。针对大强度的训练来说,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增殖和特殊功能蛋白质的产生,其机制可能是生成干扰体液、分泌抗体、改变细胞免疫和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及K细胞对丝裂原的增殖反应。周劲等[20]研究极限强度运动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发现报道不一,有的观察使机体免疫水平提高,而有的则报道对机体免疫水平有抑制作用,在对20名(男女各10名)少年业余运动员进行大强度的有氧耐力跑后,观察其免疫机能,发现免疫水平男子组运动后即刻下降,2.5h才有恢复,经24h才恢复运动前水平。极限强度运动表现为免疫水平暂时降低,大部分经24h调整才恢复运动前水平。徐玉娥[21]研究表明,大强度训练或竞赛可以影响运动员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发生感染的危险增加,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以及一些其他的感染。相反的,中小强度运动后,各种免疫细胞数量增加,且功能增强,李志锋[22]适量运动可以调动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激能力,使免疫器官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功能。同时靠运动提高免疫力不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运动提高免疫力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因此,我们要想提高身体免疫力一定要坚持运动,有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机体免疫力。

6结论

通过上述文献资料的归纳与整理,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对于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其中原因与不同的锻炼人群,及其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和持续运动时间等相关。但从总体上来考虑,不管是哪个年龄群的人群,选择何种运动方式,要达到长期中、轻度运动会使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而高强度剧烈运动或长期递增负荷训练,则抑制免疫功能。所以说,"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持之以恒的锻炼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李玉周.急性亚极限强度运动对机体免疫抑制蛋白水平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2]肖伟.运动与免疫[J].科学博览,153.

[3]陈秀英.对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性免疫机能"原认知能力"的研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0,26(05).

[4]方升.篮球运动对大学生血液应激激素的影响[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8(03).

[5]丁轶建.中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免疫稳态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34(10).

[6]金丽.女子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体液免疫能力变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报,2003,9,37(05).

[7]李彧.网球运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民风,2012(9).

[8]刘旭宁.游泳对大学生免疫功能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2).

[9]郑玺.运动提升免疫力[J].运动健身,2011(1).

[10]刘迅雷.大强度中长跑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免疫机能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0,20(05).

[11]崔巍.有氧健身操运动对女中学生免疫功能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12,4,31(02).

[12]孙云霞.有氧健身操对女大学生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32(04).

[13]李晓明.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对大学生免疫系统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6,10,27(05).

[14]赵影.太极拳对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3).

[15]蒋希勇.太极拳剑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免疫影响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2,32(12).

[16]周勇.舞狮运动对大学生免疫机能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40(3).

[17]王克海.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及免疫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05).

[18]王龙.运动,免疫机能和老年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7,31(04).

[19]范秀彬.改善冰雪项目运动员免疫能力及提高整体机能水平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1(1).

[20]周劲.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免疫水平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14(04).

免疫学机制篇6

【摘要】心理应激是机体通过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原的威胁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个体对面临的威胁或挑战做出适应和应对的过程。目前心理应激对免疫的作用已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本文将近年来心理应激所致免疫抑制与增强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心理应激;免疫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是机体通过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原(Stressor)的威胁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个体对面临的威胁或挑战做出适应和应对的过程[1]。尽管心理应激对机体的免疫调控及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大量的研究已表明,各种躯体、心理的应激刺激首先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以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强烈兴奋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反应,通过作用于免疫细胞膜上的受体而调节免疫反应;通常情况下,急性应激使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但持续强烈的应激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2]。目前心理应激对免疫的作用已得到了医学界广泛关注,本文将近年来心理应激所致免疫抑制与增强的研究进行综述。

1心理应激与免疫抑制

军事演习可影响官兵心理和免疫内分泌系统。研究发现军演可导致血清iL2降低,iL6、iL8、tnF升高,且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et)分值≥70的官兵变化更明显;同时军演后血清皮质醇和醛固酮均升高。因此,军演可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引起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必要选择适宜的心理训练和体能训练来提高官兵的免疫能力和心理应激能力[3]。

心理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免疫指标也有相应的影响。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心理应激后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同时高特质焦虑运动员表现有血浆iL1活性显著升高,心理应激后低特质焦虑运动员血浆iL1活性无显著改变[4]。研究者采用Stai量表测量其焦虑特质,采用比浊法测量其免疫球蛋白含量,分析不同焦虑特质的网球运动员在心理应激后的免疫应答。结果表明,心理应激后高特质焦虑组免疫球蛋白igm高于低特质焦虑组,而高状态焦虑组免疫球蛋白iga含量明显低于低焦虑组,高焦虑组的运动员免疫抑制表现更为明显,可根据运动员的焦虑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训练,稳定运动员的情绪,提高运动成绩,促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5]。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应激组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升高,血清iL2、CD3+、CD4+、CD8+水平显著下降;与非运动组相比,30min和60min运动组血清iL2水平和血浆t细胞亚群数目都显著升高,而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降低。说明运动训练可以通过改变Hpa轴的应激激素的变化对抗心理应激造成的免疫功能的低下[6]。

另有研究报道焦虑和抑郁障碍(aD)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免疫的影响,发现消化道肿瘤患者普遍存在aD,a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7]。胃癌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反应对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患病率37%(33/89),SaS标准分均值明显高于正常人;抑郁患病率33%(29/89),SDS标准分均值明显高于正常人。焦虑、抑郁情绪胃癌患者的血清iga、igm,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3、CD4、CD8、CD4/CD8,淋巴因子iL2和tnFα均明显低于无不良情绪者。提示胃癌患者有较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表现,这两种不良情绪与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密切相关[8]。

以慢性束缚制动法建立的慢性心理应激模型实验观察,应激组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L2、iL6、iL8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慢性心理应激可引起大鼠释放过量皮质醇,使大鼠免疫功能受到抑制[1]。电刺激心理应激箱诱发心理应激模型研究结果证明心理应激后交感肾上腺髓质轴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之间有内在联系。交感神经兴奋可损伤电刺激心理应激模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而运用六羟多巴胺后的应激组较单纯应激组nK细胞活性增大、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故阻断外周交感神经有明显保护心理应激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作用[9]。以定时喂水训练大鼠空瓶刺激为情绪性心理应激原,研究情绪应激对大鼠特异性原发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每次10分钟、共14次的情绪应激显著降低大鼠抗特异性抗原oVa的抗体(igG)水平和脾脏指数,而显著增高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酮水平。研究还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和抗特异性抗原oVa的抗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该研究证实了情绪性心理应激对大鼠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并提示交感神经系统可能参与了此免疫调节作用[10]。慢性心理应激实验(Subordinatecolonyhousingtest,CSCt)刺激小鼠19天,观察结果显示,动物体重减轻,胸腺萎缩,肾上腺萎缩,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增加,焦虑行为增加。同时下丘脑室旁核CRHmRna、白天相皮质酮以及酪氨酸羟化酶在结肠组织表达均增加。肠系膜淋巴结分泌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在CSC实验后增加。提示慢性心理应激可改变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11]。利用小站台水环境诱发的应激模型,观察站台12h、24h、48h和对照组在站台前后动物一般行为、胸腺和脾脏重量与指数的变化状况。结果应激使小鼠的一般情况发生改变,表现为体重减轻,易受惊吓,高度紧张,攻击性增强,呼吸急促,对外界环境干扰敏感度低,修饰行为减少,体能水平逐渐降低,运动能力逐渐下降及性激素水平的下降,提示该模型在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降低[12]。冷应激也可视为一种心理应激,在持续两周冷应激后对大鼠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应激组白细胞介素1β、自然杀伤细胞、CD57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②应激组皮质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冷应激能使大鼠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13]。

2心理应激与免疫增强

应激时也可表现为免疫功能的增强,临床上观察到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使恶性肿瘤病人的存活时间延长。应激时免疫功能的增强可能与一些垂体激素(除aCtH外)的释放增多有关。如pRL在应激时释放增加,可增强体液免疫;GH释放增加可增加nK细胞活性[14-15]。

有研究指出放松训练可增强天然杀伤细胞活性,这表明某些应对活动会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认为它可能与面临应激的类型和应激发生的时间有关[16]。

有研究报告,心理应激方法和力竭运动方法分别处理后,各训练组动物安排在最后一次训练后24h与对照组大鼠同步处死,测定大鼠血清中血尿素氮含量及全血细胞的数量。研究结果:力竭运动使血尿素氮升高,力竭运动及心理应激使血清中白细胞数略高,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升高趋势。说明运动及心理应激条件下,机体调动了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机制[17]。

3心理应激与免疫抑制/增强

新近的实验研究表明,重要应激激素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和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Cas),可作用于抗原递呈细胞和t辅助1细胞(th1)抑制iL12,tnFα,inFγ的合成,另可通过t辅助2细胞(th2)上调iL10,iL4,iL13和tGFβ的合成,即对具有双潜能的t辅助细胞(th1和th2表型)有不同影响[18]。因此,通过这一机制可以选择性地抑制th1细胞免疫轴和转向依赖th2介导的细胞免疫,即是抑制细胞免疫和增强体液免疫,而不是广泛的免疫抑制[19]。研究表明,急性应激、慢性应激,过度锻炼,慢性感染、重症抑郁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均表现出促炎/抗炎和th1/th2平衡失调的特征。应激系统的高反应和低反应,和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失调均与“抗炎反馈系统”和促炎细胞因子的高反应性有关。因此,应激激素诱导的免疫抑制或增强和th细胞因子的合成可能是应激相关疾病,免疫相关疾病等的重要机制[20]。

4结语

综上,心理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涉及到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作用,机理十分复杂。军事、运动、情绪异常等各种心理性应激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从而降低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个体的应付方式、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应激免疫反应差异的重要中介,个体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心理干预(放松训练、积极思考、稳定情绪等)、适当的体育锻炼等减弱应激免疫反应的强度,增强免疫能力。因此,在心理应激过程中维护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平衡,对于增强机体防御能力、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玲勤,杨惠芳,张银娥,等.慢性心理应激对实验大鼠行为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29(4):376-378.

2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4,1:144-152.

3程传苗,李兆申,黄文,等.军事应激对军人心理和免疫内分泌系统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3):189-190.

4张剑,陈佩杰,庄洁,等.心理应激和心理训练对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免疫指标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2):177-178.

5党辉.心理应激对网球运动员免疫球蛋白变化的实验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122-125.

6肖春梅.中小负荷运动及慢性情绪应激对免疫机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30):919-921.

7魏永长,南克俊,周芙玲,等.焦虑和抑郁障碍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细胞免疫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7):650-653.

8冯德月,刘丽萍,林志芳.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179-1181.

9吴振宇,张云,肖健,等.阻断交感神经及加味逍遥丸对心理应激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7-9.

10邵枫,林文娟,王玮雯.心理应激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反应的相关性[J].心理学报,2001,33(1):43-47.

11ReberSo,BirkenederL,VeenemaaH,etal.adrenalinsufficiencyandcolonicinflammationafteranovelchronicpsychosocialstressparadigminmice:implicationsandmechanisms[J].endocrinology,2007,148(2):670-682.

12叶火林,杨军平,邱丽瑛,等.小站台水环境应激不同时间对小鼠免疫功能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3):215-217.

13钱伟.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冷应激状态大鼠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370-3372.

14韩美君,马殿丽.心理应激过程中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89-192.

15金花,莫雷.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手段[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1):106-110.

16邹正华.浅述心理应激对运动员免疫功能影响的生理物质基础[J].科技信息,2007,(15):460.

17杨晓艇,曹爱春,黄文英,等.力竭运动及慢性心理应激对白细胞数量及构成成分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361-3363.

18elenkoviJ.Glucocorticoidsandtheth1/th2balance[J].annnYacadSci,2004,1024:138-46.

免疫学机制篇7

[关键词]自然免疫计算机免疫系统网络安全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邮件、网络银行、网络书店、网络社区等网络服务的兴起,以及各种专业网络的建立,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存取控制、防火墙、密码访问等传统方法已无法胜任新形式下抗病毒技术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研究和发展新的病毒检测技术,克服传统检测方法的缺陷。

二、自然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学家认为“免疫就是识别我(self)和非我(nonself),并消灭非我,是为了保证机体完整性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人类的自然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皮肤、生理条件、先天性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几部分,自然免疫系统是一个多层防御系统,皮肤是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生理条件是第二道防线;一旦病原体进入机体,就遇到第三、第四道防线----先天性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先天性免疫系统是生物在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适应性免疫系统在初次应答后,一部分b细胞转变成记忆细胞,当再次遇到同一抗原刺激后,唤醒记忆细胞,抗体迅速增殖杀死抗原。

适应性免疫系统主要包括两类用于检测病原体的淋巴细胞:进入胸腺的t细胞和进入法氏囊的b细胞。胸腺中t细胞在生成过程中要经历一种称为“否定选择”的检查过程,胸腺中包括了人体大部分self细胞的样本,淋巴细胞与这些样本进行匹配,凡是对人体自身细胞具有免疫能力的淋巴细胞都将被杀死,只有那些存活下来的淋巴细胞才能离开胸腺,到全身的各淋巴组织和循环系统中,参与人体的免疫作用。b淋巴细胞在法氏囊中进行分化、发育,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疫分子(即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抗原,并依靠其它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合作,最终将抗原清除。

三、计算机免疫学概述

自然免疫系统保护生物体不受外来有害细胞的侵袭,其作用与计算机安全系统有着惊人的相似。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保护高度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系统,抵御外来的入侵;保证自身系统的正常功能;保证防御机制不会严重损害系统。

生物和计算机系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基于计算机安全系统与自然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似性来产生一个有效的计算机安全系统是比较困难的。但自然免疫系统的一系列组织特征可以用来指导计算机安全系统的设计,这些特征包括:

1.分布性:生物免疫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分布于生物体的全身,这种机制保障了系统的高度可靠性,计算机免疫系统要实现鲁棒性就要实现分布检测。

2.多层性:生物系统对生物体的保护是从皮肤到生理条件,再到免疫细胞的多层保护机制,计算机免疫也要实现对系统从网络级、主机级、文件级到进程级的多层保护。

3.多样性:生物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的多样性保证了当有抗原侵入机体时,能在机体内选择出可识别和消灭相应抗原的免疫细胞,进行免疫应答,最终清除抗原。计算机免疫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安全实现方式不同,保证一个站点或网络受到攻击破坏时,其它站点或网络极少受到同样的攻击和破坏。

4.适应性:生物免疫系统一方面学习识别新的抗原,另一方面,检测到新病原时,通过免疫记忆保留对新病原的识别和反应。计算机免疫系统也应该有相似的适应性,既能识别新的入侵,又能记忆以前受到的攻击。

5.动态性:生物免疫系统中约有108个淋巴检测器,能识别出约1016种不同的抗原,并且大约10天左右淋巴细胞会全部更换一次。借鉴这一特性,计算机免疫系统在病毒检测中,可不必包括所有可能的入侵的检测器集合,而是使检测器集合能随时间动态变化。

四、计算机免疫学应用于网络安全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开展“计算机免疫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防、军事、安全部门的应用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forrest研究小组在深入分析生物免疫与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免疫系统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算法——否定选择算法。其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够很容易地发现未知病毒感染,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2.ibm研究中心的kephart等人通过模拟生物免疫系统的各个功能部件以及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分析和清除过程,设计了一种计算机免疫模型和系统,该系统主要是设计“饵”程序来捕获病毒样本,提取病毒特征,并设计相应的病毒清除程序。

3.普度大学的spafford和wright-paffersonafb空军技术学院的marmelstein都深入分析了计算机病毒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安全性要求,并给出了相应计算机免疫系统模型。

4.日本丰桥科学技术大学的ishida也对基于免疫系统的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应用多agent技术与实现方法,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计算机病毒的监测和清除工作,同时给出了针对网络特点将被病毒感染的文件和系统修复的方法。

国内在计算机免疫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武汉大学提出了基于多的计算机安全免疫系统检测模型及对self集构造和演化方法,并在“self”、“nonself”的识别规则上进行研究,提出用演化挖掘的方法提取规则,在基于系统调用的基础上建立了位串识别器,借鉴食物链的一些特征,建立一种多识别器协同识别模型;武汉大学与北方交通大学合作,提出了基于主机安全扫描的计算机免疫系统检测;北方交通大学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入侵检测模型,并将随机过程引入计算机免疫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利用免疫机理进行抗病毒技术进行了研究;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从控制论的角度论述了计算机免疫和生物免疫的相似性,提出计算机防病毒领域中应用多控制技术构筑计算机仿生物免疫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计算机免疫学应用于网络安全的发展前景

网络安全是一个立体纵深、多层次防御的综合体系,对于异常入侵、病毒等都可以从自然免疫机制中获得不少启发。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将有以下方面:

1.分布式反馈控制:利用自然免疫系统高度分布性与并行处理的机制,在计算机入侵检测系统的框架上采用分布式结构,检测时联合获取各方数据进行分析,并采取联动式防御措施,高效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攻击。

2.采用混合式入侵检测:与传统设计思想中单纯的系统架构不同,混合式入侵检测是多层次的,在系统结构上采用基于主机与基于网络的混合架构;在检测算法上使用异常检测与误用检测结合的混合模式;在检测方式上应用实时检测与基于时间间隔检测混合互补的策略。

3.多特性防护系统:当前许多信息安全系统都借鉴了自然免疫系统的一些特点,但同时具有所有特点的信息安全系统还没有出现,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研究一个鲁棒的、分布的、自适应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基因计算机:基于免疫原理的基因计算机系统有更强的辨别和保护能力,它通过对基因码的检测来判断数据的合法性,只有与基因码相吻合的收发端才能操纵数据,基因码是自动生成的,不能人为进行干预,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

六、结束语

计算机免疫技术发展很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在从事理论的研究与设计,随着自然免疫学科、智能模拟技术的发展,一定能建成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免疫体系,解决越来越严重的计算机病毒问题,成为网络安全技术的主流。

参考文献:

[1]somayjia.,etal.principlesofacomputerimmunesystem.innewsecurityparadigmsworshop’97,1998:75~82

[2]forrests,hofmeyrs,somaryajia.computerimmunology[j].communicationsoftheacm,1997,40(10):88~96

[3]forrests,perelsonf,alleni,ital.self-nonselfdiscriminationinacomputer[a].losalamitos,ca:ieeecomputersocietypress,1994:202~212

免疫学机制篇8

关键词:免疫应激;规模化养殖;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24.054

免疫应激俗称免疫激发,同时还包括动物亚健康状态下所受的病原侵袭、感染、创伤,乃至内部肿瘤等,我们通常说的动物免疫接种后出现过敏、体温升高、厌食、生长减缓、饲养周期延长的不良现象。

免疫器官重量与生长发育、免疫器官指数、免疫系统成熟速度呈正相关,因此临床上常采用测量免疫器官重量及其指数来评价动物体免疫状态。

1免疫应激机制

免疫应激一般认为是由糖皮质激素介导的,另外,免疫应激过程中,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性活动明显改变。范少光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介导应激有一定浓度范围。机体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参与调节应激反应。高文伟等研究发现动物出现免疫应激后初期细胞和体液免疫受到抑制。

2产生因素

2.1疫苗

临床上症状为体温升高,食欲衰减,生长减缓及免疫机能下滑。畜禽品种不同症状不定,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呆滞,食欲衰减,严重者致死。猪表现为肌肉震颤,口鼻流涎或白沫,目光迟钝,不采食。鸡表现为甩头、流泪、打喷嚏等。

2.2饲粮

宋志学等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一定量的红芪粗多糖能够有效缓解细菌脂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下降的影响,红芪粗多糖能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丙二醛含量,同时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3]。韩杰等研究发现:与饲喂基础饲粮相比,添加了刺五加多糖的实验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粪便乳酸杆菌数量均与基础日粮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粪便大肠杆菌数、回肠和盲肠内容物pH显著下降。刺五加多糖与细菌脂多糖的互作效应对脾脏、胸腺指数、粪便乳酸杆菌数量、盲肠内容物pH的影响显著。可见饲粮添加刺五加多糖具有促进免疫应激仔猪免疫器官发育和调节肠道健康的作用。

2.3环境

胃肠道不仅是动物体营养物质代谢和吸收的场所,而且本身还是多种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的功能途径,既促进了机体代谢,同时形成天然的保护屏障。另外,胃肠道酸度是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适宜的胃肠道酸度是畜禽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3危害性

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控制和抵抗畜禽传染病,作为特殊的应激因子,疫苗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侵害的同时也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轻则影响动物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的发挥,重则造成动物死亡。猪生产中通常需接种5~6种疫苗,特别是60日龄以前,此阶段免疫应激强度大,对仔猪生长发育影响严重。鸡生产中,短时间需接种十几种疫苗,引起较强的免疫应激。免疫应激已成为影响畜禽生产的突出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针对性预防措施,但收效甚微。

4应对策略

4.1加强饲料营养调控

细菌脂多糖能激发动物体免疫系统,采食量与体重增加,蛋白质沉积速度下降,同时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下降,最终致使生长性能下降。

研究表明某些中草药成分可有效缓解动物免疫应激,特别是中草药对生猪的保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其成分能抑制与宿主争夺营养成分的微生物繁殖的功能,肠壁变薄、绒毛变长,进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4.2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4.2.1注射操作不规范存在打飞针、注射深度不够、方式错误、部位出现偏差、消毒不彻底等问题。

4.2.2疫苗运输、保存及使用不规范疫苗需要合适的温度条件进行保存,使用、保存中温度及免疫剂量不适均会对动物造成免疫应激。

4.2.3个体因素不同动物体对不同、相同疫苗的免疫耐受不同,免疫接种应依据个体体况、健康状况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4.3应用抗应激生物制剂

免疫器官重量及其指数常被用于评价动物体免疫功能,重量是免疫器官生长发育状况的体现,而免疫器官指数与免疫系统完善程度以及功能呈正相关。

众多研究显示,多糖能促进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同时提高免疫力。Chen等研究发现牛膝多糖能提高法氏囊指数。芦殿荣等发现香菇多糖能增加胸腺和脾脏重量。

5结语

当前高密度养殖使免疫原对动物的免疫刺激相当普遍。免疫应激发生时机体养分从用于生长转为优先满足免疫系统代谢需要。免疫应激时基础代谢率提高、骨骼肌蛋白沉积下降、肝急性期蛋白合成上升、抗体生成上升、氨基酸糖异生的量上升以及机体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进而造成肉料比、蛋料比下降,动物体生长发育减缓,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免疫耐受力下降,因此免疫应激及其危害应引起广大畜牧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任远,马骏,崔笑梅.红芪多糖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Ⅱ)[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04):10-11.

[2]刘慧,李丽立,张彬,等.中草药多糖对断奶仔猪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08,29(01):63-66.

免疫学机制篇9

关键字:免疫;疫苗;免疫接种;免疫失败;应激因素

中图分类号:S855文献标识码:a

绪论:畜禽的传染病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我国在解放前,牛瘟为害极为严重,仅1938―1941年,青海、甘肃、四川、诸省的一次大流行,死亡数达几百万头。1953年因传染病造成全面猪大量死亡,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一些传染性极强而病死率不高的家畜传染病,如口蹄疫等,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并不次于一些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此外,在发生传染病时组织防治工作和执行检疫、封锁等措施时所耗费的药品及所需人力物力往往也是很大的。因此,加强预防疫病的措施在当前尤为重要。

一,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一词来自拉丁语“immunis”,亦是免除税役或免除奴役的意思,将之引用于医学上,以示免除瘟疫或免除感染,即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机体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这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签的基础。

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签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可使鸡产生对新城疫病毒的抵抗力,而对其他病毒如鸡马立克病病毒无抵抗力。

1,免疫具有记忆功能。运动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的同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对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的免疫应答。动物患某种传染病康复后或用疫苗接种后,可产生长期的免疫力,归功于免疫记忆[1]。

2基本功能: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如果机体抗感染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免疫缺陷,就会引起反复感染;相反,如免疫异常亢进时,就会导致机体发生变态反应[2]。

3免疫的类型:机体抗感染免疫,包括机体防止微生物的侵袭与扩散,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有害作用,恢复一系列生理功能。免疫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非特异性免疫,即先天性免疫;另一类为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即为获得性免疫。

二,免疫接种种类

1,概念

免疫接种是根据特异性免疫的原理,采用人工方法给动物接种疫苗、类毒素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使机体产生对相应病原体的抵抗力,即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也是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以保护个体乃至群体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在预防疫病的诸多措施中,免疫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对动物以及人类健康均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根据免疫接种的时机不同,可分为预防免疫接种、紧急免疫接种和临时免疫接种三种[6]。疫苗种类包括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疫苗。

2,免疫接种根据疫苗和动物的种类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接种方法。

饮水免疫:将可供口服的疫苗混于水中,动物通过饮水而获得免疫,叫饮水免疫。

肌肉注射:将某些疫苗通过肌肉注射而使动物机体获得免疫。多见于一些弱毒活苗的应用。宜选择股肉丰满部位进行。

皮下注射:多种疫苗均可通过皮下注射,使动物机体获得免疫。多见于灭活苗的应用。宜选择皮肤疏松部位进行。

皮肤刺种:主要用于禽类某些疫病的预防接种,一般在翅内侧无血管、无毛处刺种。如鸡痘、鸽痘疫苗的免疫接种。

点眼、滴鼻:用滴管吸取疫苗滴于眼内或鼻孔内免疫。如鸡新城疫Ⅱ系疫苗的免疫接种。

气雾免疫:将稀释的疫苗经高压喷雾,使疫苗形成1×10-6~1×-5m的雾化粒子,均匀浮悬在空气之中,动物靠自然呼吸进入肺内以达到免疫的目的。

三,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免疫失败指某种疫苗接种的畜禽,在该疫苗的有效保护期内,仍然发生了该弊病,或在预定时间内经检验免疫力达不到预期水平,预示着有发生该病的可能[7]。根据生产实践和调查分析,就引起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概括如下:

1,疫苗不是正规生物制品厂生产,质量不合格或已过期失效。

2,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时,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如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3,疫苗稀释剂未经消毒或触到污染面将杂质带入疫苗;有时随疫苗提供的稀释剂存在质量问题;有时直接用井水或自来水稀释冻干苗,饮水免疫的,饮水器未消毒、清洗,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4,母源抗体对初生畜禽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畜禽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

5,疫苗的毒株(菌株)或血清型不对,即疫苗可能不会激发该病保护性免疫力所需的相应抗源。

6,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环境过冷、过势、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对拒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增加igG的分解代谢。所以,当畜禽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就会减弱免疫能力。

7,马立克氏病病毒、淋巴白血病病毒等,导致免疫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接种疫苗会导致免疫失败。

8,使用饮水免疫或气雾免疫接种疫苗时,由于疫苗分布不均而使部分畜禽未能接触到因剂量不足而仍然易然。

9,饲养管理不当、免疫方法不当、滥用药物、免疫程序不合理、器械和用具消毒不严、化学物质的影响等因素也会引起免疫失败。

四、针对失败原因采取的主要对策

1,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到经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商店购买。疫苗种类多,选用时应考虑当地疫情、毒株特点。

2,疫苗接种操作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饮水免疫不得使用金属容器,饮水必须用蒸馏水或冷开水,水中不得有消毒剂、金属离子,可在疫苗溶液中加入0.3%的脱脂奶粉作保护剂。在疫苗饮水前可适当限水,以保证疫苗在1小时内饮完,并设置足够的饮水器,以保证每只鸡都能同时饮到疫苗水。气雾免疫不能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并保证雾粒在50чm左右。点眼、滴鼻免疫,要保证疫苗进入眼内、鼻腔。刺种痘苗必须刺一下浸一下刺种针,保证刺种针每次浸入疫苗溶液中。用连续注射器接种疫苗,注射剂量要反复校正,使误差小于0.01ml,针头不能太粗,以免拔针后疫苗流出。

3,不断提高防疫人员预防操作技能,严格防疫操作规程。调整畜禽健康状况,确定接种时间,接种疫苗前应对畜禽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调查。若有严重传染病流行则应停止接种,若是个别病畜禽,应该剔除、隔离,然后,接种健康畜禽。对可疑有疫病流行的地区,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对未发病的畜禽作紧急预防接种。免疫接种时间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畜禽的实际抗体水平来确定。畜禽体对抗原的敏感程度呈24小时,周期性变化,不同时间内免疫效果稍有差异。清晨畜禽体内肾上腺素分泌较其他时间少,对抗原的刺激边最敏感,此时疫苗接种效果最好。

4,良好的环境卫生质量是提高免疫接种效果的基本保证,在进畜禽前对圈舍和所有用具彻底清洗消毒。

参考文献

[1]张子康、何光泽.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2]李决.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第5版.

[3]四川荣昌畜牧兽医学校.家畜传染病及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刘玉斌.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m].长春:中国人民兽医大学,2006

[5]王世若.动物免疫学[m].长春:中国人民兽医大学,2005.

免疫学机制篇10

关键词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对策

对动物按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是诸多预防动物传染病手段中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最关键的。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动物疫情又有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易感动物没有获得坚强的免疫力,抗体没达到应有的水平,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能力大大降低。

免疫接种的成功或失败,不但取决于兽用生物制品的质量、接种途径和免疫程序等外部条件,也取决于机体免疫应答这一内部因素。接种生物制品后的机体免疫应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许多内外环境因素都影响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维持和终止。因此,免疫失败的原因,归纳起来可分为生物制品因素和非生物制品因素2个方面。

1动物免疫失败原因

1.1生物制品方面因素

一是目前生物制品生产厂家众多,设备水平参差不齐,品种繁多[1]。从产品上看,有的是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有的是省市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有的则是中试产品。销售人员以低廉的价格将产品推销到县、市、区畜牧主管部门,深入到乡、镇、村甚至养殖户。但这些生物制品在什么条件下运输保存,养殖户不得而知。二是生物制品是特殊的产品,必须按照它的类别和性质,在低温或超低温的环境运输和保存。目前,许多生物制品的储存与运输不符合要求,有人用保温箱运输,有人则干脆放在长途汽车上进行长途运输,由于存储条件不合格,势必影响生物制品的效力。在生物制品的保管过程中,一部分经营户保管意识相当淡薄,将生物制品随意堆放,销售之前放入冰箱中冻一下;有的经营户则为省电,往往是白天将冰箱通电,夜晚将冰箱断电,使生物制品反复冻融。由于生物制品效力的不可逆性,必然会影响生物制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免疫的质量。三是在免疫注射方面,有的防疫人员未能认真负责,未对生物制品的外包装、标签、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失效期、是否破损等进行检查登记,没有仔细阅读生物制品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2]。四是注射之前不按要求对畜禽进行健康检查,不了解动物的免疫史及病史等,被注射动物由于本身处于病态或瘦弱、临产,致使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对易感动物免疫前的健康检查也是保证有效免疫的关键措施之一。五是注射器械及注射局部消毒不严。在动物免疫接种过程中,有许多防疫人员不能很好地按规范操作。对器械、注射部位极少进行消毒,有的不是一畜一针,而是一个针头注多头动物。六是免疫注射的剂量不准,注射后不认真观察,也不作任何记录[3]。在免疫注射过程中有的随意加大注射剂量,有的怕反应而减少剂量,如注射口蹄疫生物制品,许多防疫人员就不根据动物的大小和说明书注射相应剂量。生物制品对动物是一种应激性刺激,根据个体状况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如果加强观察,及时发现治疗,完全可以挽回损失。

1.2非生物制品方面因素

一是如果鸡舍环境因素或猪舍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就会聚集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等,造成畜群应激。应激反应能抑制免疫反应,降低免疫效果,增强对疾病的易感性。二是营养因素。营养是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饲料中蛋白质等的供给及机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的正常代谢,对机体内抗体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的缺乏特别强调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免疫抑制(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是生物膜的组成部分之一,能保护生物膜,防止膜中的脂肪酸氧化,使细胞免受损伤)。三是早期感染和患有传染病。接种时,畜禽已感染现场病原微生物,或接种后尚未产生坚强的免疫保护力之前感染了现场的病原微生物,机体对现场病原微生物不产生反应,往往引起畜禽发病死亡,而且这时的发病情况有可能比不接种疫苗时还要严重。患病畜禽和病愈不久的畜禽自身免疫能力差,接种疫苗后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四是药物的使用。有许多药物能够干扰免疫应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消毒药等。抗生素、消毒药可使活疫苗的细菌或病毒灭活,改变活疫苗的抗原成分,破坏灭活疫苗的抗原性,使生物制品接种失败。五是免疫程序不科学合理。由于近年来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规模化,必须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它必须建立在当地疫情情况的了解,以及母源抗体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而现在很多养殖场和专业户机械地照搬别人的免疫程序,或借用多个免疫程序重组一个程序,或者不按任何免疫程序。

2对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生物制品生产厂家规范认证,从源头上确保生物制品的安全合格。加大市场监管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不合格生物制品的行为,确保动物预防用生物制品主渠道供应。

在储运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生物制品的类别和性质,储放在低温或超低温环境下进行运输和保存。培养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员队伍。加强对防疫员的技术培训,提高防疫技术水平,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加强抗体检测,对检测中不合格的要及时补免是很有必要的[4]。对发生传染病要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对病死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只要正确掌握动物防控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发生。定期对畜禽栏舍消毒措施,随着畜禽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在畜禽养殖场门口设置消毒室和消毒池至关重要,能够很好地控制传染源。加强动物饲养管理,科学配给营养,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3参考文献

[1]甄春来,唐守营.动物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12):46.

[2]贾伍有,黄翠萍,赵如清,等.动物免疫接种挫败的原因[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6,2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