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0:09

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篇1

根据县委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办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实施方案及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全单位干部清正、清廉、清明,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政风民风根本好转,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现就我办党支部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全县2020年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总体安排部署,我办及时召开了专题部署会议,成立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领导小组,明确分工,靠实责任,扎实推进工作。向各股室下发了《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宁县矿产办党支部2020年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台账》,制定了《宁县矿产办党支部2020年度学习计划》,把工作按要求逐层逐级不断细化落实到位。

(二)加强组织学习,提高政治素养。

1.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建立逢会必学制度,制定年度学习计划,严格“十落实”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学习在党的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第一时间学习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文章、重要指示,带头学习领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同时将党史和新中国史纳入学习内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实现党内组织生活规范化。加强“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学习平台的推广使用,2月17日、7月21日,10月12日查看学习亮出积分,督促积极学习。召开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专题部署会议5次,专题交流讨论会3次,学习会议9次,推送工作简报12期,党员干部撰写学习心得体会13篇,摘抄学习笔记13本。开展主题党日11次,组织召开党支部委员会会议11次,党员大会4次,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4次,组织工作得到有效夯实。

2.深入开展修复净化政治生态主题讨论。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清除政治生态“污染源”、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日常监督、加强机制制度建设、做实党内关怀等8个方面内容,开展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主题讨论3次,进一步提升了党员干部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3.继续开展“品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党员干部继续深入学习交流《宁县党员干部优秀红色家书选编》,从中汲取营养,传递诗礼传家、孝老爱亲、爱国敬业、严以修身等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宁县做出新的贡献。

4.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大家行”教育活动,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主题,组织党员干部“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积极征集历史文化名人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和家风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教、经营好家庭。学习了《宁县党员干部优秀红色家书选编》,观看了2019年春节由全国妇联制作的弘扬优良家风家教公益广告宣传片《满满的幸福》,以良好家风带动党风政风持续优化。同时通过微信群观看了县委制作的“弘扬家国情、礼赞新时代”为主题的家教家风建设宣传片,让家庭文明引领社会正气,以家庭和美促进社会和谐。

5.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签订《红白喜事新办简办承诺书》13份,以实际行动带头参与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全力推进新时代青年文明志愿行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6.持续深化纪法教育。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章》《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等党纪条规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管党治党的规章制度,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信仰之失》《忏悔录》等警示教育片,传看警示教育读本,进行知识测试2次。通过集中学习、测试等方式增强规矩意识和法纪观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存戒惧、守底线、知敬畏。

(三)打牢根基,加强组织建设。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3月9日、5月15日、10月29日深入油田、煤矿企业听取工作汇报、加大督查检查,确保在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印发了《宁县矿产资源开发办公室党的建设工作2020年工作要点》,召开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对各级党建督查反馈问题,建立督查反馈问题台账,逐项细化措施、逐条整改落实。

2.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整改“回头看”,抓好专项整治问题后续整改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检视问题整改。按照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要求,持续抓好7个方面突出问题和漠视侵害群众利益10个方面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系统梳理总结主题教育中好的经验做法,并以制度机制的形式进行固化。

3.强化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精神,切实做好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党章党规党纪教育等7项任务,认真落实党员“政治生日”电子贺卡制度,让党员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大力整治党员信教和涉黑涉恶问题,认真摸排信教参教、涉黑涉恶等问题线索,开展不合格党员整顿教育,细化管理措施,进一步净化党员干部队伍。

4.抓紧抓实基层党建。坚持每月10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3+X”模式,促进党支部“三会一课”、党费交纳等制度。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按照《全县分类晋级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四抓两整治”工作会议,对重点工作全面部署,持续加力,跟踪问效。逐项对标创建,建立党支部晋级定星长效机制,促使党支部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四)正确选人用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意见、中组部“9条具体措施”和市县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十项措施”,保障干部福利待遇和合法权益。按照“四必访、四必到”服务措施,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倾听干部诉求,疏导干部情绪,排解工作压力。科学配置工作力量,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认真落实体检、休假、保险、生活补贴等制度。

(五)纠建并举,加强作风建设。

1.持之以恒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细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四风”问题,不断加大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持之以恒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细落实,签订了《严禁违规饮酒酗酒承诺书》,以案为戒、警钟长鸣。印发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倡议书,签订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承诺书》,倡导节约用餐、文明就餐,争当勤俭节约的践行者。

2.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结合“和谐模范油区”创建工作,加大油区治安综合治理和日常油气井场巡查力度,认真排查矛盾纠纷背后有可能隐藏的涉黑涉恶线索,同时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保护伞”,确保不放过一丝线索,不漏掉一个角落。印发《宁县矿产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2020年工作要点》、《宁县矿产办石油煤炭天然气开发行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突出问题和乱点乱象整治方案》的通知;向涉油涉煤乡村印发扫黑除恶知识手册1000份,宣传画册200份,悬挂宣传标语90条。3、6、7、10月份分别成立了油煤气行业重点领域乱点乱象排查整治领导小组,集中对全县各涉油乡镇及施工现场过程中的乱点乱象进行系统排查整治,并对相关开发企业及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线索进行了逐一核查。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案件按照扫黑除恶的总体要求,坚持依靠群众、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六清”行动,全面准确把握专项斗争前进方向,压实政治责任,强化履职担当,整改突出问题,弥补短板弱项。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清除政治生态“污染源”。

1.紧盯“一把手”全面强化权力监督。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健全完善党支部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制度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公开权力清单,规范用权行为。

2.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党支部要认真履行党内监督主体责任,注重抓细抓实日常监督,积极探索长期监督制度机制,加强对党员全方位监督,加强对政策制定、审批监管等重点岗位及人员的监督,经常性开展执纪执法监督检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严格依规依纪依法进行处置。对存在问题的干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及时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体现监督执纪的政治性和严肃性。

3.全面清除政治生态“污染源”。紧盯“关键少数”,从严查处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等问题,清除“政治上”的污染源。从严查处党员干部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三观”扭曲,参与封建迷信和宗教活动等问题,清除“思想上”的污染源。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严查处搞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优亲厚友、吃拿卡要,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清除“作风上”的污染源。从严查处干部失管失察等问题,清除“组织上”的污染源。

(七)深化标本兼治,持续加强机制制度建设。

1.严格落实党内法规制度。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等制度规定,并把贯彻执行党章党纪党规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集中开展监督检查,对违反党章党纪党规和党内制度的行为严肃查处。切实增强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党纪党规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2.健全落实监督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党支部党内监督主体责任,坚持挺纪在前,对三观”扭曲、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的党员干部进行谈心谈话、思想教育,知迷返途。对违纪违规问题,依纪依规及时从严处置,该报请上级处理的及时报告;对涉嫌违法的,按相关程序依法查处。

(八)坚持目标导向,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

1.加强对重点领域权力运行的监督。按照宁县石油开发“一站式”服务管理办法,持续压减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优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实现审批快捷,服务高效。

2.认真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对近年来被问责和受处分干部的情况进行核查梳理,建立专管台账,对被问责处分影响期满的干部,区分不同情况正确对待,分清问题性质、动机、轻重程度,对符合重新任职条件的进行合理使用。

3.推动全域无垃圾任务落实落细。油田煤矿企业把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作为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有力抓手,对照目标任务,细化任务分工,强化宣传引导。健全落实乡村《环境卫生治理公约》《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片长制”,实行划片包干、“插标亮界”,制作责任公示牌,公布责任人、治理任务及监督电话,明确责任区域,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垃圾处理的全过程管理。

(九)认真开展“弘扬南梁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活动。

将党史和新中国史纳入党支部学习内容,进行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支部书记讲党课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弘扬红色文化,强化精神感召。

深入开展“继承革命传统、不忘初心使命”教育活动,9月30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以“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前行感党恩”为主题到革命烈士陵园、王孝锡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洗礼,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按照县委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施方案要求,为彻底打赢打好全县疫情防控阻击战,为复课学生及教职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学习环境,4月22日下午,我办向宁江小学捐赠了防控物资,其中,84消毒8瓶、75%医用酒精10瓶、方便面10箱、矿泉水11箱、饼干9箱。

二、存在问题

我办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治理论学习效果不深入、不持久。二是个别党员参加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工作创新意识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加强学习来武装头脑,人人争做勤奋学习的模范,要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学有所悟,促进工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政治生活质量。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严格落实学习制度,突出理论学习,用好“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学习平台。党支部书记、其他党支成员定期讲党课,组织党员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提高政治领导能力。切实履行好班子的职能职责,更好地落实单位的方针政策,坚持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之间坦诚相待,精诚团结。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把我办领导班子建设成一个勤政敬业、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廉洁高效的领导集体,以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工作作风、新的工作形象,再创新的业绩。

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篇2

1.1分区的原则和依据根据以影响生态修复和植物生长的控制性因素—水,作为划分生态修复一级类型的主导因子及土壤侵蚀特点。满洲里市降雨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300mm,蒸发能力强,干燥指数2~5,干湿类型属半干旱区。水土流失类型以风力侵蚀为主,并伴有少量水力侵蚀。满洲里市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面积为Ⅱ级为120.59km2、Ⅲ级为41.54km2、Ⅳ级为1.31km2,总面积163.44km2。

1.2分区结果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确定满洲里市为一级类型Ⅲ区的二级类型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区侵蚀类型为风力侵蚀。

1.3生态修复对象根据《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生态修复对象为非耕地的中轻度水土流失区。满洲里市确定有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162.13km2(轻度120.59km2、中度41.54km2),适用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满洲里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区所处地类为中覆度草地、低覆度草地,贯穿全市的301国道(满洲里市-绥汾河市)两侧和与之相连的北山牧场,总面积50km2。项目区内草地覆盖度大约在30%~70%。

1.4生态修复的重点根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按可修复面积的大小、修复对象的水土流失类型、土地类型等情况,分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点,满洲里市有一级类型区中的Ⅱ、Ⅲ区的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面积50km2属于生态修复的重点。

2总体布局、建设规模

根据彩色卫星影象图判读,满洲里市有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162.13km2(轻度120.59km2、中度41.54km2),适用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其中301国道(满洲里市-绥汾河市)两侧和与之相连的北山牧场,总面积50km2,确定为示范区,规划封禁面积50km2、围封长度60km、人工种草54hm2、人工补播500hm2、建棚圈8个、建立观测站、点16个、建标志牌8个、新打机电井6眼、节水灌溉面积54hm2、设置管护队伍5人。

3生态修复目标及措施

3.1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1)强化农牧业交错区的水土保持措施,改变放养制,实施圈养制,围栏禁牧,推广圈养制和草原利用有偿制。(2)要加强牧区水利建设,改善退化草原区的水利条件,提高牧草生长量。(3)要改良“三化”草场,建设牧草基地。

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篇3

[论文摘要]开展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应理清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态工程等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及科学内涵,避免概念上的混乱。我国的生态工程与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有较大差别,将生态学应用于农林水等生产领域,是我国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突出特点。流域生态修复是今后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水土保持工程是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的主体;当前亟待开展生态修复机理、生态修复潜力、生态修复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思指导下,水利部提出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的技术和经验。生态修复已为水土保持工作者所熟知,但其学涵义及有关问题尚待明确和研究。现对生态修复的若干关概念、理论及有关问题作一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1 生态修复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1 环境与生态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1.2 生态环境与环境生态

生态包括环境,“生态环境”的说法是不科学和难以理解的,可以牵强地理解为与生命体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我国所谓的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准确地讲“生态环境建设”应为“生态建设”[1]。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故不能称为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虽然是无机的,但完全从无机角度理解环境是不完整的。特别是自然环境,本身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整体状况,只有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认识和理解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作为概念不易理解,但环境生态学无疑是科学的,他对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 干扰与生态演替

自然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灾、水灾、泥石流、虫害、大风、人类活动等,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事件称之为干扰。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干扰促使某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旧的环境和物种破坏了,新的环境和物种又会产生,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相对稳定。在没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会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这称为生态内因演替。演替的结果,最终会出现一个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这称为顶极稳定状态。每一演替阶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顶极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干扰常使生态系统受损并改变,称为外因演替。生态系统正常演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干扰使演替进程发生变化,严重时,如人类大规模活动,则使生态系统向相反方向演替,这称为逆序演替。生态修复就是使被干扰生态系统的逆序演替转向正常演替[2]。

1.4 生态稳态与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永恒地发生着演替,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会产生,当演替到顶极状态时,在很长时间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稳态。稳态生态有相当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干扰作用下虽不断地振荡和变化,但只是量变;当干扰严重并超过其调控能力时,系统将发生质变、崩溃,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稳态生态抵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称为生态阈值[2]。只有研究生态稳态和生态阈值,才能确定修复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域、难易程度、时间周期,并确定合理的修复指标。

1.5 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人与自然共生和和谐相处,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论”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其对立面,脱离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必然损害人自身。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共生现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现象的研究,总结了人类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生物控制的8条规律。据此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输入和最小物质消耗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 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修复的本意是对错误和缺陷进行纠正的作用或过程,修复最早从污染环境治理角度被定义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于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

2.1 环境修复与环境生物修复

环境修复是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早期的环境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exxon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从而出现了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后来出现了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最终形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生物修复被定义为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

2.2 环境生态修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生态工程概念,受此启发,欧洲一些国家尝试应用研究,并形成所谓“生态工程工艺技术”,实际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90年代美、德等国家提出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的概念,并通过选择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辅助建造生态系统来降解污染物,这一技术被称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该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也只是对轻度污染陆地的环境修复,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过湿地自调节能力防治污染。这与我国的生态自我修复有很大差别。

2.3 生态恢复

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东圳库区流域;防护林体系;修复;重建

中图分类号S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1-90-03

1引言

流域防护林作为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及净化水质等方面贡献巨大[1-2],对保障流域水环境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且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流域内防护林存在幼龄林比重偏高、树种结构单一及林分质量下降等问题[3-4],是流域生物多样性锐减、洪涝灾害频发及水环境恶化等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5-8]。因此,如何构建健康的流域防护林体系,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并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20世纪初,欧洲各国提出通过重建流域植被、恢复缓冲带、修建人工湿地等方式来治理河流流域生态恶化[7]。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十分重视流域防护林体系的构建,已开展了黄河、长江、淮河、太湖、珠江、辽河等大流域防护林工程[9],同时一些小流域也在积极构建防护效益更佳的生态林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果[3-4]。

东圳水库是莆田市城厢区、荔城区、秀屿区及湄洲岛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对莆田市人民的生活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库区流域原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频发及水质下降明显,地区经济发展受阻。当地政府十分重视东圳水库水环境生态变化,2014年推出《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大坝除险加固、保护区内移民拆迁、退耕(果)还林、岸防护带、生态补偿等多方面综合工程[10],部分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本项工程主要是针对库区流域沿岸一面坡的稀疏林分、经济林、宜林荒山荒地等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块进行恢复,基于工程区植被现状,设计相应的修复与重建技术措施,补充和完善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促进库区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区概况

2.1自然概况东圳水库地处莆田市常太镇境内(25°15′~25°35′n,118°49′~119°02′e),位于木兰溪支流的延寿溪中游。水库于1960年建成,总库容4.35亿m3,集水面积321.23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02亿m3,正常蓄水位80.5m。以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地貌为主,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中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20℃,年均降雨量1710~1970mm。土壤类型以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地质结构疏松,植被一旦被破坏,较易引起水土流失。

2.2库区植被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植被现状工程区内林地土壤较肥沃,立地质量等级以ii、iii级为主,约占总面积的97.2%。现状植被主要包括经济林、人工针叶树种、阔叶树种、竹林等类型。其中,人工针叶树种(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比例最大,占72.5%,以中、幼龄林为主;其次为桉树,占12.2%,经济果树(包括枇杷、橄榄、柿)占8.9%,阔叶树仅占2.8%,毛竹林占2.1%。

2.2.2存在问题(1)林分结构简单,阔叶树比例过低。现有植被以人工针叶纯林为主,阔叶树及针阔混交林比例较低,导致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区域小气候等综合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较差,难以满足水库流域对防护林的要求,此外,群落稳定性也较差,易发生病虫害。(2)生产经营活动较频繁,生态退化严重。工程区内部分经济林及桉树短轮伐用材林,生产经营活动频繁,易造成水土流失。此外,经济果园常年施用农药化肥,严重影响到库区水质。据2013年莆田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东圳水库主要指标总磷和总氮有5个月出现超标现象,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BoD5等也出现超标现象,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要求。目前,水库富营养化水平达到中营养状态。(3)林分质量总体不高,龄组结构不合理。据现场调查,库区流域林分稀疏林分占有较高比例,部分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及宜林荒山荒地也未及时更新造林。区内幼龄林比例偏高,林分呈现低龄化。(4)区内植被林相单调,以单层林为主,森林层次感较差。

3建设目标与设计原则

3.1建设目标围绕莆田市部级“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要求,弘扬“东圳精神”,力争2a内完成东圳库区流域沿岸一面坡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提高库区森林覆盖率,营造生态防护效益更佳的防护林体系,走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东圳水库“环境优美、水质合格”的目标。

3.2设计原则

3.2.1科学规划,分类实施根据区域及地块类型的分类布局进行设计,同时兼并区域的城市发展、旅游发展、经济发展相协调,有计划、有重点地分类建设。

3.2.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库区自然条件、立地质量及交通区位等环境因子,因地制宜,以适生阔叶树种为主,进行科学造林,形成稳定的森林结构群落,对改善库区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3突出重点,优化配置以库区林分建设为突破口,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造林绿化设计,为水环境治理提供帮助。

4设计思路及主要修复措施

4.1设计思路以恢复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实地勘察,根据工程区内现状地类、立地条件、林分郁闭度及海拔等因子,选择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效益较好的树种,针对不同的地块采用人工补植、套种、更新造林及封禁管护方式进行生态修复。以期提升工程区内林分质量及森林覆盖率,促进构建更加稳定、物种丰度更高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保障库区水环境生态安全提供服务。

4.2主要修复措施设计经综合考虑,共设计4种修复措施7种造林类型(表1)。稀疏林分修复是补植林中空地,结合具体地块的立地质量及海拔划分为4种造林类型,提升森林覆盖率。由于区内枇杷呈灌木状,生态防护效益不佳,因此经济林修复主要是改造枇杷优势林,根据枇杷所占比例不同划分2种造林类型,优化树种结构,并保留修复地块内其他经济林树种(龙眼、荔枝等)。无林地修复则以宜林荒山荒地、火烧迹地或采伐迹地为对象,通过人工营造混交林,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对工程区内郁闭度≥0.6的林分(枇杷优势林除外)采取的封禁管护措施进行生态保育。

4.3主要技术措施设计

4.3.1林地清理造林前必须进行林地清理,根据造林地块现有植被及坡度、坡位等因子,以经济、有效、可行为原则。林分修复措施采用定点块状清理方式,清理规格为1.0m×1.0m;经济林修复采用对枇杷进行强力修复的方式获取造林空间,清理规格为1.0m×1.0m或带宽1.0m;无林地造林更新可采用沿等高线带状清理方式,带宽1.0m。要清除种植穴(带)周围的块石、碎石及非培育目的植物,挖净茅草头,将剩余物(果树枝条、灌木、杂草)平铺在种植穴下边坡。

4.3.2整地采用块状整地。稀疏林分、经济林修复措施挖穴规格为50cm×50cm×40cm;无林地修复挖穴规格为40cm×40cm×30cm。挖穴时应剥离种植穴0.8m×0.8m范围内的表层熟土(厚度0~20cm),拣净块石、碎石、枝桠和根茎等杂物,尤其是一定要拣净芒萁根(防白蚁危害),表土与心土分开放置。施基肥时,基肥与土球底接触之间应铺一层约10cm没有拌肥的干净种植土。林分修复每穴施有机菌肥0.5kg,人工造林更新每穴施有机菌肥0.25kg,与表土拌匀后回填。整地挖穴应在造林前1~2个月结束。

4.3.3种苗选择及规格以同类区域植被现状及工程区内原生天然树种作为参照,以阔叶树种为主,按照因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木荷(Schimasuperba)、红锥(Castanopsishystrix)、火力楠(micheliamacclurei)、杜英(eleocarpusglabripetalus)、天竺桂(Cinnamomumjaponicum)、香樟(Cinnamomumcamphora)、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卷荚相思(acaciacincinnat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作为本项目的造林绿化树种。

稀疏林分、经济林修复选用优良种源培育的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多年生袋苗,苗高≥150cm的苗木;无林地修复苗木应符合i级苗标准,选择袋苗。起苗时,应充分浇水至苗床土壤湿润,带土球捆扎、袋装。运输时,应注意保持苗木湿润,防止土球松散,避免挤压和机械损伤。起苗当天不能造林时,应及时假植。

4.3.4栽植3~5月选雨天造林。栽植时必须将塑料袋底袋撕破,袋内土球要压紧,注意不能直接踩在袋装营养土上面,以免踩散营养土,影响成活率。必须从营养土外侧向内压紧,然后培土踩实、覆土,浇透“定根水”。栽植次日,检查树干四周泥土是否下沉或开裂,苗木是否歪斜。

4.3.5幼林抚育抚育措施包括带状除草、松土、浇水、扩穴,连续抚育2a,每年2次,时间分别为4~5月、9~10月;翌年4~5月结合抚育追肥1次,每株追有机复混肥0.25kg。当年及时补植缺死株,并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大规模扩散。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应追加抚育1次,主要措施有苗木扶正、培土等。

5结语

东圳库区流域防护林体系的修复与重建是一项利民工程和生态保障工程,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福建生态省的重要举措。然而,对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生态工程,作业设计仅是其中重要的一步,此外,还需要通过加强后期监测与健全管理制度来维系库区流域防护林体系的健康发展。建议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巩固:一方面应逐步将库区内商品林调入为生态林,提高生态林占有比例。随着经营目的的改变,能有效控制群众对库区内森林植被的破坏,且便于主管单位对库区内林分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对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通过量化评估结果使群众更深刻地认识森林功能和作用,提高保护意识,同时可为库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琼阁.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2]王建忠.长江流域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宏观调控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梁文慧.论闽江流域生态林保护工程建设[J].华东森林经理,2002,01:39-42.

[4]翁友恒,刘荣峰,黄先发.福建省江河流域生态林保护工程建设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4,02:63-68.

[5]彭国桢.巢湖流域生态林建设的重点与措施[J].林业科技开发,2001,15(S1):16-18.

[6]何智娟,黄锦辉,潘轶敏,等.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特征及下游生态修复实践[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04:9-13.

[7]张慧.滇池流域综合治理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8]练湘津.湘江流域长株潭段水资源与水生态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9]杨慧玲.蒙阴县毛坪小流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10]莆田市人民政府.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莆田市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14-05-29)[2015-04-05].http:///zwgk/zxwj/sqswj/pt/201406

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篇5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有专家认为,生态恢复是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按照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休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传统的小流域治理主要是修梯田、筑拦砂坝、种树种草,合理配置林地、草地、牧场和农田,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产体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行为。生态修复则是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其突破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水、保土和保肥(主要指氮、磷、钾)的目标,把对构成生态系统的若干重要元素的治理扩大到对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修复乃至重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是:封山禁牧或轮封轮牧,实行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草),25。以上斜坡坚决实施退耕;部分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地区可实行生态移民,促进地方生态环境恢复;封、管、治、调相结合,即对封育区加强管理,部分地块辅以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调整产业结构使封育区人民的生活不受影响并有所提高。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

1、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生态修复是针对生态退化和生态破坏而言的。当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引起功能减弱或丧失时,生态系统是退化的。引起生态退化的原因很多,干扰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干扰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的波动或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系统的退化。事实上,干扰不仅仅在物种多样性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会对生物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干扰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干扰和社会干扰。自然干扰包括火、冰雹、洪水、干旱、台风、滑坡、海啸、地震、火山、冰河作用等。社会干扰包括有毒化学物的释放与污染、森林砍伐、植被过度利用、露天开采等。干扰的强度和频度是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过大的干扰强度和频度,会使生态系统退化成为不毛之地,而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恢复是非常困难的,常常需要采取一些生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进行恢复,从而进一步进行植被恢复。

2、干扰与演替——生态修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

群落的自然演替机制奠定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演替有两种基本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发生哪一种类型,是由演替过程开始时土壤条件所决定的。一般地说,生态演替是可预见的和有秩序的变化系列。在演替过程中,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所代替,直到建立起一个最能适应那个环境的生态系统。生态演替可看作是在外界压力不复存在之后,生态系统所经历的一系列恢复阶段。如果给以足够的时间,演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修复所有的干扰和重建原来的顶极群落吗?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修复过程是有限度的。对受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关键性理解之一,就是被干扰后演替的最终结果和它们与正常演替的关系。自然干扰作用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阶段。一些周期性的自然干扰使生态系统呈周期性演替现象,成为生态演替不可缺少的动因。人为活动的干扰是否仅仅是将一个生态系统位移到一个早期或更为初级演替阶段,还是它从开始就是与自然干扰所发生的演替明显不同的类型?实践表明这两类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干扰如果很严重,使环境变化如此重大,以致演替向新的方向进行,永远也不能重建原来的顶极群落了。当干扰持续到生态系统接近死亡阶段时,恢复与重建可以使其在某些水平上恢复平衡,但与原来的正常状态不同。天然恢复过程是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在严重干扰后,需要的时间更长。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致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究竟朝哪个方向进行,就取决于人类的行为。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a.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篱等。

b.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在我国早就得到广泛的应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封禁只是解除了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合理放牧、刈割、开垦、樵采、挖药材等人为压力(或称人为驱动力),

还需预防、解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驱动力,如火灾、鼠害等。一般来说,自然驱动力并不是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但也不容忽视。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年以上、5-8年、3-5年。

(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此外,还可采取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减少河流人工直线化的程度,增加河流弯曲度,以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样性,进而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二是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种类和宽度应因地制宜),一方面防治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营养源。

(3)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二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

(4)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对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采取与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相同的方法。

(5)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2、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轻的生态系统。

(2)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复生态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补种”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重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蔡建勤;张长印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利2004(04)

[2]焦居仁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2003(01)

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流;生态护岸;生物浮岛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2/nyyjs.20160229001

引言

河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自古以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但是随着人类过度的开发河流,以及不断地向河流排放污染物质,导致河流的水体功能和作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我国的农业、渔业生产、以及流域内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极大地危害,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要有效地治理恶化的水环境,修复或重建受损以及退化的水生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1.1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原则

生态修复不能改变和替代现有的生态系统,要以保护现有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出发点,结合生态学原理,以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为指导,通过适度的人为干预,保护、修复和完善区域生态结构,实现河流的可持续发展[1]。

1.2遵循自然规律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将生态规律与当地的水生态系统紧密结合,重视水资源条件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河流现状的建设和修复方案[2]。

1.3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由于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这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和修复,维持自己正常的功能,对外界的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要考虑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最大可能的修复和重建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确保河流上下游环境的连续性。

1.4景观美学原则

河流除了能满足渔业生产、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外,还能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无论是深潭还是浅滩,无论是水中的鱼儿还是嬉戏的水鸟,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河边的绿色观光带,也为人类提供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因此,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还应注重美学的追求,保持河流的自然性、清洁性、可观赏以及景观协调性。

1.5生态干扰最小化原则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会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一种干扰,为了防止河流遭到二次污染和破坏,需合理安排施工期,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保证在施工修复的过程中,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冲击降到最低,至少得保证不会造成过大的损害。

2我国河流的现状

2.1水质恶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河流和湖泊的污染,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根据水利部对全国700多条河流展开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受污染的不能用于灌溉的河段约占10.6%,属于劣Ⅴ类水质,已经丧失了使用价值;其中属于Ⅳ类和Ⅴ类的河段约占46.5%[3]。

2.2自然河流渠道化

为了利于航行或者行洪,在河流的整治工程中,总是人为的将一些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强行改造成直线或者折线型的人工河流,这样失去了弯道与河滩相间,以及急流与缓流交替的格局,改变了河流的流速、水深和水温,破坏了水生动物的栖息条件,也使河流廊道的植被趋于单一化,降低了植物多样性。再加上,在堤防和边坡护岸进行硬质化,虽然利于抗洪,但是隔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使大量水陆交错带的动植物失去生存的条件,同时也破坏了鱼类原有的产卵所。

2.3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

人为的构筑水坝使原来天然的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导致大坝下游河段的水流速度、水深、水温以及河流沿岸的条件都发生改变,破坏了河流原有的水文连续性、营养物质传输连续性以及生物群落连续性,使沿河的水陆生物死亡,引起物种消失和生态退化的现象。

3河流生态修复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外研究进展

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和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了许多关于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至今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修复理论和方法体系。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修复策略方面,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emstBittmann在莱茵河用芦苇和柳树进行生态护岸实验,被看作是最早的河流生态修复实践。美国开展了对Kissimmee河、mississipp河以及对missouri河均进行了生态修复工程;还有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Zurich州河川保护建设局将生态护岸发展为“多自然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对河流的治理主要重视恢复植被和建设自然护岸,该方法在欧美及日本也得到了推广。

3.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要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而且前期的研究中主要是注重河流生态系统某个方面的功能,例如对河岸植被恢复的研究或者从水污染治理的角度去研究。因此,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河流生态修复。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们认识到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重要性。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在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逐渐开展了许多研究与实践活动。郑天柱等应用生态工程学理论,讨论了关于河道生态恢复的机理,指出了满足河流生态需水量是缺水地区恢复河流生态的关键;根据我国国情,董哲仁提出了在研究和实施河流生态恢复时,要立足于河流生态系统现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使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我国的河流生态修复逐渐从早期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向具体的修复技术与方法转变。

通过国内外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家一致认同的是:河流生态修复是对水体本身以及河岸带生态恢复综合治理的结果。对于我国的河流现状问题,主要是解决2个方面:遏制逐渐恶化的水质现状;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4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4.1恢复河流自然蜿蜒特性

天然的河流一般都具有蜿蜒曲折的自然特征,所以才会出现河湾、急流、沼泽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为鱼类产卵以及动植物提供栖息之所。但是,人类为了泄洪和航运,将河道强行裁弯取直,进行人工改造,使自然弯曲的河道变成直道。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境,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在河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河流自然弯曲的特性,通过人工改造,重塑河流弯曲形态[5]。还能修建弯曲的水路、水塘,创造丰富的水环境。

4.2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6]是一种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水相结合的新型护岸技术。主要是利用石块、木材以及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亲水性较好的结构材料,修筑于河流沿岸,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加固堤岸、美化环境和提高动植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护岸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不仅是护岸工程建设的一大进步,也将成为以后护岸工程的主流。因为生态护岸除了能防止河岸坍塌之外,还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的作用。透水的河岸也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4.3改善水质

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一般有物理法、化学法、生态与生物结合法。其中生态与生物结合法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湿地技术、生物浮岛技术和生物膜技术[7]等。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为了处理污水,人为的在具有一定的长宽比和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混合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以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的动植物生态体系。是一种较好的废水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浮岛技术。生物浮岛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的人工浮岛。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生态浮岛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例如总磷、氨氮、有机物等,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法主要是根据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进行进化和过滤的作用。人工填充填料或载体,供细菌絮凝生长,形成生物膜,利用滤料与载体较大的比表面积,附着种类多,数量大的微生物,使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大增强。

4.4河流生态景观建设

河流生态景观建设是指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除了致力于水质的改善和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外,还应该使河流更接近自然状态,展现河流的美学价值,注重对河流的美学观赏价值的挖掘。在修复河流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片休息娱乐的地方。

5结论

随着人们对河流认识的加深,关于河流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还处于技术研究的阶段。因此,还需要在河流修复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渐形成完善的河流生态修复体系,最终实现河流的生态化、自然化。

参考文献

[1]刘均平,邓文丽,刘建飞等.长园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5):27-34.

[2]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学报,2006,37(9):1029-2038.

[3]刘尚俭,邱建,安雅敏等.河流生态修复浅议[J].环境影响评价,2015,37(1):82-85.

[4]陈兴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2011,32(5):122-128.

[5]钟春欣,张玮.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3):12-15.

[6]杨平荣.河流生态修复[J].科技信息,2009,1(1):754-755.

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修复原则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河道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在水利方面对河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从生态角度研究河道生态修复课题是近年才开始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是一项清洁环境的低投资、高效益的技术,它可以建立一个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协同发展,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一、河道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人类在河道整治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河道带来了致命的后果,导致河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现已发展到了必须尽最大可能修复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或重建河道生态系统的境地。究其原因如下:

1.1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整治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许多生物生息地环境改变甚至消失。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们对河道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倡河道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自净能力降低。天然河道均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水泥衬底和护衬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使水体与土地、生物和环境相隔离,导致河道的自净能力降低。为了保证河道水体功能符合预定功能的要求,必须确保河道有较大的自净能力。

1.3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阻。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开发、处理,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人与河道之间的关系,维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故河道的生态修复不仅是对传统河道整治的补救措施,也是今后河道整治的良好借鉴模式。

1.4洪涝灾害的危害增加。河道被裁弯取直使河道束窄加深,硬化覆盖使河床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河道泄洪功能减弱,给防洪带来了隐患,导致洪灾总体风险不断增加。

二、河道生态系统修复原则

2.1自然原则

使河道完全恢复受人类干扰前的原始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河道的生态修复趋向于运用自然材料。如使用木桩、抛石、沉石进行护坡护岸,河堤采用乔、灌、草立体防护。在河道内营造适宜的生物栖息环境,增设过鱼通道,调整河道结构,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恢复浅滩与沙洲等,模拟自然状态,创造良好自然环境与景观,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2生态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稳定塘,人工湿地及生物栅,生物浮岛等处理技术,重视河岸植被建设,构建河流生态走廊,治理与控制河堤水土流失,在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发展水生动物,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既可降低费用,又可实现对污水处理工程难以处理或处理费用较高的污染物的有效控制,既具有景观效应,又可改善局域气候,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2.3整体景观原则

生态修复要从三维空间考虑,统筹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由河底至堤岸多层次立体修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与河流各要素恢复相结合,统筹考虑沿岸的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整体要求。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中应考虑景观美学要求,合理规划河岸带宽度,控制污染,突出景观设计,尽显回归自然,将河道景观与周围社区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与亲水需求,将治理、净化、修复与环境景观美化有机统一,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空间。

三、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3.1先期处理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的前提是进行必要先期处理,实施污染控制和治污。如若不进行先期处理,许多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的技术就无法开展。先期处理技术包括:外源性控制技术和内源性控制技术。

(1)外源性控制技术

发达国家进行河道生态修复的经验表明,要发挥河道的生态功能,控制污废水直接排放入河道是减轻河道污染的根本措施。河道水质的恶化主要是由外界输入的大量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切实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是河道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加大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控制技术中的截污工程和引排污染源工程的建设力度。

(2)内源性控制技术

大型水生植物大多具有吸收河道内源性营养物质的功能,某些植物的根茎还具有抑制底泥中营养物质释放的功能,这些大型水生植物在生长后期又能较方便地去除,从而带走河道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同时,一些植物对藻类包括形成水华的微囊藻有抑制作用,因此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控制内源性营养物质污染的目的。

3.3形态修复技术

天然河道是蜿蜒弯曲、不规则的,在传统的河道整治中,为了便于进行规划建设或满足现代航运需求,许多蜿蜒曲折的河道被裁弯取直。自然蜿蜒的河道形态能降低河水流速,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渗透和两岸植物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被水泥和钢筋混凝土加固了的河岸阻止了水体的自然交换,导致洪灾总体风险不断增加。同时,河道形态的直线化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水生鱼类也失去了栖息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在河道整治的工程中,应尊重河道的天然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通过保持河道的蜿蜒性来保护河道形态的多样性。

3.4生态河堤修复技术

河堤具有廊道、缓冲带和植被护岸等功能,不仅可为防洪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同时还是一道人水相亲的风景线。因此,不仅要高度重视加固堤防工作,而且要同步实施河堤的生态修复工作,把河堤建成防洪和生态兼顾的绿色坚固长廊。通过河堤建设,使河堤符合防洪标准;通过实施河道沿线景观综合整治工程,使河道实现水清、景美的目标,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的河道生态景观区。

3.5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植物根系的输氧作用及传递特性使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呈现连续的好氧、缺氧、厌氧状态。在此过程中,60%以上的总氮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被脱除。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的氨化、硝化、反硝化等作用完成。湿地植物吸收约8%~16%的总氮作为自身的营养成分,用于合成植物蛋白等有机氮,进而通过植物的收割而去除。人工湿地处理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态污染处理技术,可处理多种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人工湿地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作用实现对污水的净化,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大型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沉淀、过滤作用,很快地被截留并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吸收及代谢降解等过程被分解去除。随着处理过程的不断进行,湿地中的微生物也繁殖生长,通过对填料的定期更换及对植物的收割而将新生的有机体从湿地生态系统中去除。

3.6生态水体修复技术

河道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是水体水质的修复:一是控制污染物流入,增加水量,稀释污染物,输移污染物,提高水体的纳污能力,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二是采取工程措施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和恢复水体水质,主要方法有:通过水利设施调控引入污染水域上游或者附近清洁水源的水进行冲刷、稀释污染河道,以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加大河道的枯水期流量,增加河道的稀释能力。人工增氧的应急方法,对河道水环境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工增氧能加快水体中溶解氧与污染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速度,提高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加快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

结束语

总之,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辅以适当的人工措施,才能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河道的生机与活力,使河道成为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生物多样的良性可循环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小梅.现代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与实践[J].山西水利科技,2010,(04).

[2]夏振尧,许文年,戴爱方喜,等.城市内河滨水堤岸生态修复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5.

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篇8

副市长在会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家有关部委、省会议精神,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搞好农建的责任感、紧迫感,中央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了十项拉动内需的政策,是对农田水利的极好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组织动员各级政府和群众,认真落实中央精神,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民生,促进农业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竞争力。二是突出重点、改善民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河道整治、病险水库加固改造、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八项工程,开展好汾河、潇河、城市六河治理,全面做好除险加固以及重点防洪工程建设。三是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好农建。主管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抓好具体工作,各县(市、区)要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做到四结合:农建要与优势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水利兴则农业兴,加大财政投入;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种植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作物,如蔬菜、花卉等;与国家重大部署相结合,紧紧围绕国家农、林、水政策,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与廉政建设相结合,实行好领导负责制、项目法人制等,经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全过程参与监查,把好廉政关。同时要认真做好动物检疫,计划免疫率达到100%,抓好冬春季森林防火工作,及时做好火灾应急反应工作。

市农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市水务局局长都洁安排部署了市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今冬明春我市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目标任务为:完成汾河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保护工程;215公里河道、335公里渠道的清淤整修工程;3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及明年新解决7万人的饮水安全规划设计工程;新增、改造中低产田2.6万亩,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3万亩,平田整地、划小畦堰29.1万亩的工程;10万亩水保生态治理工程;6万亩的造林工程;完成机耕深翻地80万亩,机耕耙磨120万亩,秸杆禁烧45万亩的任务;新发展日光节能温室3.85万间的任务。

我市农建重点工程有:

1、重点完成好汾河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保护工作,全力推进全市清水复流工作,分别是汾河兰村至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汾河流域地表水调蓄利用工程、汾河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工程、河流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工程、汾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2、重点抓好河道、渠道的清淤疏浚及水毁地段的修复工程。

3、继续做好安全饮水工程的体制机制创新和规划设计工作,全面完成明年新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的规划设计方案,并确保明春完成3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

4、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点抓好小型水利修复配套工程,全市今冬明春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完成60处小型水利修复配套工程,以不断提高我市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6、抓好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7、抓好以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生态修复;词语;辨析

水土保持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综合性学科,与水文学、植物学、地质学、土壤学、气象学、环境学、农学、林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各种专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由于社会环境对水保工作要求的严肃性、复杂性、紧迫性,传统的水保治理摸式正受到冲击,新时期水保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以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的现代水土保持模式上来。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能和诣共处,实现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观念的转变。生态修复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十分广泛,有许多关于生态修复方面的新名词、术语、观念、思想、理论正在生态建设领域得到普及和应用,使生态建设科学体系日趋完善,了解一些生态修复方面的名词、术语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意义重大。

1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生态重建

生态修复是根据人与自然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辩证关系的原理,采用人工治理与大自然自我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恢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态修复涉及内容广泛,它需要生态水文学、植物地理学、资源生态学、森林园艺学、地质学、环保学、材料工程学、生物遗传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相互渗透。生态修复不仅是水土流失地区的重点工程,也是广大城市、农村河流、沙漠、森林、矿山、海洋等区域开展生态治理的重点,由于人们居住环境的空间性,其外延已扩展到对空气大气层污染的修复[1]。

生态恢复是指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以及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对某一生态区域采取简单的封禁措施,让该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的进程,一般仅指恢复其天然植被和自然生态,其外延较小[2]。因此,应将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区别开。

生态重建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对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地区进行修复治理,使其恢复原貌和改善生态的生态活动。如对因战争、地震、洪涝、台风、滑坡、泥石流、海啸等天灾人祸而造成破坏的地区进行建设治理、环境改造和生态恢复。从某种程度而言,对一个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和文化遗址的修复,也属于生态重建的范畴。

2生态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组成,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环境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构成。生态环境按是否经过人工改造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生态修复必须做到保护自然环境,创建良好的人工环境,又不能以损坏原有生态为代价[3]。

自然环境是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由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组成。自然环境并不等同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非生物因素构成的整体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不能叫做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环境反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3生态移民、生存移民

生态移民是从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出发,既考虑移民能脱贫奔小康,又考虑保护迁入地近期和中长期生态环境,同时还要保护迁入地原居民利益不受损害,属多目标移民。生存移民则着考虑增加移民经济收入、解决温饱,不太关注对迁入地生态环境短期和长期的损害,属于单目标移民。生存移民迁入地多居于未开垦的处女地或荒漠地区。

从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来看,应实行生态移民。对于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地区,可以根据需要实行单一的生存移民,以开辟新的“生态家园”。无论何种移民方式,都应保护好当地动、植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生物入侵、植物侵蚀

生物入侵指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引进外来生物品种和生物品种自然入类,对新生态系统物种及人在健康上带来威胁的生物侵害行为。它危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生物污染,能压制和排挤本地种群,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生物入侵已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必须严加预防和控制。

植物侵蚀指引种不良植物和品种或不良物种自然传播,而造成某一地区土壤结构层次和肥力受到破坏,植被受到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侵害的过程。相对于生物入侵,它的影响较小,但也不能忽视。

我国有1/2以上的外来入侵有害物种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要防治生物入侵,必须加强执法监督,认真贯彻实施《植物检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做到防治结合,利用自然界植物“相生相克”的原理,充分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制止生物入侵,如充分种植皇竹草就能大大减轻紫茎泽兰的入侵。

5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地球表面上到平流层、下到数十千米的地壳,形成一个有生物存在的包容层。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整体性,即任何一个地方的生命体都不是孤立的,都与自然界的其他部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即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跟多种环境因素相作用的结果,是生态系统进化的体现,同时意味着生物种群在个体数量上的均衡分布。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增加生态多样性以达到生物多样性。

6水华、赤潮、富营养化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是水域荒漠化的体现。携带营养物质的泥沙进入水域或有机物附着在泥土中吸入水中,是形成赤潮的原因之一。赤潮是水域富营养化的特征之一。

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含氮、磷生物营养物质的污水不断排入湖泊、河道、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水体中藻类及浮游生物和绿色植物迅速繁殖,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减少,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时,随着藻类及浮游生物数量的不同,水体出现不同种类的颜色,如红色、蓝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洋则叫“赤潮”。

7绿色住区、绿色生态建筑

绿色住区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多样化建筑结合体,是一个被赋予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和充满想念空间的生态概念,它是按照住宅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与系统内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绿色住区不是单纯的“住宅小区+周边绿化”模式,关键是住区内综合素质的提高。

绿色生态建筑也称可持续性建筑,是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在合理布局、科学论证、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在某一区域开发、建设的具有生态示范园区保护特生的生态范围或设施。生态建筑讲求材料的严格筛选、资源的精确配置和环境的合理布局。并不是一切新疑的、天然的和绿色的建筑就是生态建筑,苏州园林式的建筑,可以称得上典型的生态建筑。

8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个从德国引进的新的生态文化概念,是指由“资源—产品—废物”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新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它包含了人类发展观念的变革。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内地各省市身体力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新发展观念的载体。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可以进行生态工程示范区试点,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治理水域的荒漠化问题,改善和利用水体富营养化状况,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成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资源再生利用的各地“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等工程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等,即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

9生物堤、城市森林、水下森林

按照生态修复的原则,在河岸营造乔灌木混交林带,形成生物堤坝。生物堤可以约束河道摆动,缓洪落淤,避免洪水冲淘,省工效宏。对于新型河道两岸的混凝土堤坝,可以按照“技术本土化”的要求,建造“绿化混凝土”即多孔混凝土,使树木通过这些孔隙进入土壤层,达到枝繁叶茂、连成一片,形成特殊的混凝土生物堤。

城市森林是一个由美国、加拿大生态学家提出的新的生态术语,它不同于山区、高海拔区域的天然林、原始林,是直接服务于城市、服务于人群,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产物。城市森林建成后,可以维持大气圈的碳氧平衡,缓解城市尤其是象南京、武汉、重庆这类“火炉”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森林与郊区森林结合可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

“水下森林”是一种新的生态修复手段,即在水面以下种树,以解决河道里黑臭问题。在水面下种植菹草等沉水植物能将河水变清50cm,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除了沉水植物外,也可以栽培一些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适当放养一些鱼、蚌、螺蛳类水生动物,达到动植物和谐共生、净化水质,从根本上消除黑臭的目的。

10效益监测、预防监督

生态修复效益监测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4]。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试点区,通过科学监测,以“3s”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了解和掌握生态自我修复的规律和效果,为建立生态自我修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在开展水土保持开发建设项目监督执法的同时,各部门在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必须把生态修复纳入水保监督执法的日常工作,要有专门队伍和人员负责生态修复区的监督管护工作,充分发挥乡村管护人员的作用,加强对试点工程区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效益监测和预防监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1结语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新兴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飞跃发展,增强了人类知识更新、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随着生态修复工作在各地的迅速开展,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观念在实践中涌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学会掌握和接受更丰富、更实用的新名词、术语,以指导生态修复领域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12参考文献

[1]吴文卫,杨逢乐,赵祥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9):138-140.

[2]何发钧,徐洁,杨永辉,等.宁夏彭阳县土石质山区生态修复技术与效益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17-219,251.

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篇10

1、设备的预防性维修

我们讲的预防性维修,就是尽量把有可能造成设备故障和故障发生后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故障发生之前来有效排除。一般来说应包含:设备的选型、设备的正确使用和运行中的巡回检查。

1.1坚持设备的正确使用。

正确的使用设备是减少设备故障发生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也是预防性维修中重要、有效的方法。据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故障是人为造成的,而且一般性维护(如注油、清洗、检查等)是由操作者进行的。

1.2坚持设备运行中的巡回检查

高速设备的先进性、复杂性和智能化高的特点使得高速设备在维护、保养的日常工作比中速设备复杂得多.要求也高得多。维修工作者必须经常性的巡回检查,如系统运行情况,机柜、电机是否发热,是否有异常声音或有异味,压力表指示是否正常,各管路及接头有无泄漏、状况是否良好等,认真做好故障和事故预防工作,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的解决,这样做才有能把故障处理在萌牙状态之中,从而减少了事故带来的一切可避免的损失。

2、优化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对策

2.1维修制度的优化

因为机械的种类很多、机型非常的复杂、产地不统一,制造工艺和材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机械运行状态、作业对象、作业环境及各单位的维修条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机械的维修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类型的机械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对可靠性的要求均不相同,而各种维修制度又各有所长,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所以不能一刀切的硬性推行某一种维修制度。国家和行业在维修制度的改革方面要坚持多样化、复合化、弹性化的原则,让企业自己来制定和选取适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维修制度,这样才能达到维修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

2.2维修模式的优化

为了避免维修过剩和维修不到位的局面发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让“不同的部件(系)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让“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2.2.1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由于维修工艺要求越来越高,设备呈现多样化、结构复杂化、技术先进化的趁势,现场应用较多的轮对加修设备如车轮车床、轴径磨床和轮对检测设备,多为液压、数控设备,这些设备结构复杂、技术先进,发生故障后修理较为困难,应以状态监测(检测)的维修模式为主;而一些原理简单的设备,因其结构简单,发生故障后损失不大,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对有关探伤设备、各种阀类检修实验设备、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等,发生故障后会对生产和产品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巨大的损失,就应采用计划预防修理为主、状态修理为辅相结合的维修模式,根据生产情况适时安排有计划的维修,并按一定的标准和周期对其进行检修。

2.2.2不同的部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机械各个零部件的工况、运动方式、可靠度要求等都不尽相同,对于那些结构复杂、技术先进的液压动力、控制、执行元件应采用状态监测(检测)维修模式;对于那些高速运转部件或事关安全的部件如机床传动装置、轮对轴承匀脂设备、空气压缩机的传动、吸排气装置等,应采用计划与预防相结合的维修模式;而如电瓶叉车、电瓶搬运车、单车实验器的行走系及车架之类的部件,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

3、维修技术的改进

维修的实践证明,设备越是先进复杂,维修工作就越依附于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因而维修技术的发展重点之一就是设备状态监铡及故障诊断技术,其另外一个研究重点是不解体保养技术以及现场快速修复技术。

3.1不解体保养技术以及现场快速修复技术

不解体保养技术以及现场快速修复技术是工作现场保证机械利用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研究的重点。由于它们都是建立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基础上的,因而建议行业在这些方面多做工作。以扩大不解体保养和现场快速修复的适用范围。

3.2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

1.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性能和原理不了解,不熟悉,往往

是造成机械事故的原因之一。因此,降低机械维修成本首先要

.加强对操作人员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工

.

作原理。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设备投人工作。

3.3提高机械管理者的素质,制定详细、合理的维修计划

机械设备管理者必须起到较强的联系和监督作用。他们是施工部门和机械部门的连接纽带,设备管理者应该及时掌握真实的情况,了解全局,并做出合理的机械维修计划,对维修作业、采购活动做出批示和监督,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4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调机械管理部门的作用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都在逐渐的加大机械管理力度,也制定了一些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但在机械维修和保养方面的相关制度相对较少或不足,部门管理力度不够。企业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垒相关制度,强调机械管理部门的作用,完善数据统计系统,对大小故障都进行建档备案,对机械操作人员和机械管理人员做到奖罚分明,责任具体到人,对采购、加工配件等工作加大监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