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2:34

移动支付的利篇1

摘要: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从专利最早申请年代、申请地域、专利权人、专利被引等角度对全球移动支付领域的发明专利进行计量与分析。结果表明,移动支付领域的专利申请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韩国是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以BizmodeLine公司为代表的韩国企业表现突出,目前重点技术主要集中在支付方案、体系结构或协议等方面。以专利号“wo9625828”为代表的专利文献获得了较高的引用。

关键词:移动支付;专利分析;信息计量;德温特专利数据库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以移动支付、移动银行为代表的移动商务应运而生。与网络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具备了随时随地(Ubiquity)、快捷、方便等诸多优点,用户只需要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连接至网络,即可完成诸如交易、理财等多种业务[1]。因此,近年来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Biintelligence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额达到了2230亿美元[2],businessinsider则预计到2017年移动支付额将增加到1.5万亿美元[3]。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虽然起步较慢,但发展速度迅猛,截止2012年底,国内移动支付用户已经接近6000万。

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依赖于相关技术的支撑,对于移动支付相关企业而言,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并保持技术优势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4]。专利信息是集技术信息、法律信息、经济信息为一体的重要信息源,它不仅可以揭示某一专利技术的内容及法律状况,还可以反映企业界在争夺产品或技术的专利权及占领市场、战胜对手的意图和策略[5]。为此,本文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erwentinnovationsindex,Dii)为数据源,从专利最早申请年代、申请地域、专利权人、ipC以及经典专利等角度对全球移动支付领域的发明专利进行计量与分析。

Dii由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erwentworldpatentsindex,wpi)和专利引文索引(DerwentpatentsCitationindex,pCi)组成,是最为权威的专利数据库,通过Dii,可以了解到100多个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专利信息。因此本文选择Dii作为专利信息源,时间限定为1963-2012年,通过“mobilebilling*”、“mobilemoney”、“mobilepayment*”、“mobilewallet*”以及“mobilephonepayment*”进行检索,同时以payment*与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的组配检索加以补充,去除不相关记录后得到检索结果3629条。检索时间为2014年4月20日。

1、最早申请年代分析

由于同一专利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申请并获得授权,因此在Dii中一个专利可能有多个申请年份,本文对专利的最早申请年代进行分析,以真实反映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历程。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①与移动支付相关的专利最早出现在1990年,为美国专利,可见作为科技强国的美国在该领域是最早起步的,该专利ipC分类号为“H04m011/00”,是专门适用于与其他电系统组合的电话通信系统技术的专利;②从2000年开始,全球移动支付专利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态势,说明移动支付确实成为了多方关注的热点,各利益方均注重发明专利的申请,尽力赢取竞争优势。据此可以预测,未来几年移动支付专利数量还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③中国首次有移动支付专利申请记录是在1995年,起步较慢,但发展速度迅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专利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基本保持了与全球同步增长的态势,究其原因,应该是我国从2000年开始推广与试运营移动支付业务,随后市场发展迅猛,从而带动了专利数量的快速增加。

2、申请地域分析

专利区别于其他文献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地域性。专利只有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的专利局申请并注册之后才能依法实施,因此在某一个国家/地区申请专利的数量即可反映该国家/地区的科研实力,科技产业化程度等。本文通过Dii中的“BasicpatentCountries”字段对移动支付专利的申请地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4个国家/地区已有移动支付的发明专利,其中数量最多的为韩国,其次是中国和美国。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①移动支付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和组织分别是韩国、中国、美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本和欧洲专利局。在这六个国家和组织申请的移动支付专利数已经超过了总数的9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东亚、美国和欧洲的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迅猛;②韩国的专利数量达到977,排名第一,占总数的26.922%,超过全球申请量的四分之一,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韩国具有强大的移动支付科研实力与科技产业化能力,为行业领军者。这应该与韩国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激励密切相关,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政府决定重整韩国,使韩国成为“知识超级大国”,由政府主导的大型信息化项目以及相关鼓励政策相继出台,为其移动支付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③在我国申请的专利数量达到687件,排名第二,可见我国在该领域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考虑到我国在该领域发展速度快且技术层面进一步得到保障,移动支付产业链将加速成熟,我国在未来将有极大的发展潜能;④超过13%的专利申请是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进行的pCt专利申请,显示出申请人对该技术的国际化占领意愿比较强烈,有进行全球专利战略布局的倾向。排名前五位的是美国Visa公司(ViSaintSeRViCeaSSoC,15项)、美国LGm公司(LoGomotionSRo,10项)、韩国BCCard公司(BCCaRDCoLtD,8项)、芬兰诺基亚公司(noKiaCoRp,8项)、中国中兴通讯(ZteCoRp,8项)。这些企业主要是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以及各类信用卡公司。

3、专利权人分析

专利申请人既是专利的申请主体,又是专利权人,因此对从专利申请人的角度分析移动支付领域专利的情况,能更好的洞察其进行专利申请的战略、目的和结果。结果表明,BizmodeLine公司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其次是LG集团和新韩银行。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①全球排行前五的专利权人都属于韩国,说明韩国在该领域是绝对的技术领军者,开发应用最为广泛;②中国的中兴通讯和国民技术分别排在第八和第十,属于较前沿。近十年来,我国移动支付专利技术发展迅速。主要机构如中兴通讯、华为等,专利增长速度已超过了其他国内国外机构,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③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申请专利最多的BizmodeLine公司的技术重点是移动银行、无线终端、应用程序及操作系统等,LG集团主要集中在蓝牙、无线宽带等方面,新韩银行的技术重点为无线局域网与移动终端。

4、专利被引分析

通过专利的被引频次可以得出某一个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专利文献。在本文所搜集的3629篇专利中,“Usingpaymentcardapplicationinmobiletelephonestation”(专利号:wo9625828)的被引频次最高,为310次。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专利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①被引频次较高的专利文献大多是在2000年以前所申请的,说明上世纪90年代移动支付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②10篇专利文献中有7篇是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所申请的,分析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一个具备较强影响力的国际性机构;③排名前十的专利文献,其被引频次均超过了100次,一方面说明这些专利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移动支付相关的技术研究是目前专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④被引频次较高的专利文献大多是关于移动支付的相关技术、体系结构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其较高的被引频次说明这些主题仍然是目前移动支付专利申请所重点关注的问题;⑤排名第一的专利“wo9625828”主要是研究移动支付基站的相关技术,通过该移动支付基站可在移动支付主体与收银机之间进行数据的传输。

参考文献:

[1]Zhou,t.anempiricalexaminationofcontinuanceintentionofmobilepaymentservices[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13,54(2):1085-1091.

[2]中国电子银行网.Bi: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额达2230亿美元[eB/oL].[2014-05-25]http://yj.cebnet.com.cn/2014/0304/224167.shtml

[3]中国经济新闻网.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额将达到1.5万亿美元[eB/oL].[2014-05-25]http://cet.com.cn/itpd/tx/986237.shtml

[4]周方.基于通讯企业重点业务领域移动支付的专利分析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5]朱庆华.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9.

作者简介:

苏保朵,助教,嘉兴学院南湖学院,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方莹晓,学生,嘉兴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信息系统;

向泽进,学生,嘉兴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信息系统;

移动支付的利篇2

关键词:均等性转移支付;宏观经济波动;地方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1007206

一、引言

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的均等性转移支付已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一方面,均等性转移支付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财力均等化;另一方面,均等性转移支付也是中央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现有的研究成果较好地考察了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马拴友和于红霞[1]分析了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后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的关系,发现转移支付总体上没有达到缩小地区差距的效果。尹恒等[2]的研究发现,上级财政均等性转移支付不但没有起到均等县级财力的作用,反而拉大了财力差异,特别是在分税制改革后,转移支付造成了近一半的县级财力差异。Huang和Chen[3]的研究也发现,中央转移支付并没有实现地区之间的财力均等化。郭庆旺和贾俊雪[4]认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有助于中国省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但抑制了其发展;促进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服务发展,但加剧了省级差异;对公共基础教育服务则不具有显著影响。李永友和沈玉平[5]的研究表明,地方财政收支决策对大规模转移支付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支出决策反应显著高于收入决策;地方财政支出决策对大规模转移支付的周期变化反应并不对称,支出决策对转移支付增加的反应要弱于对转移支付减少的反应。范子英和张军[6-7]的研究发现,转移支付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使得地方经济的长期增长率降低003个百分点,这种无效率的水平在西部地区更是达到037个百分点。付文林[8]的研究发现,转移支付影响了地方政府征税的积极性,也导致了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出偏向行政性支出。范子英和张军[6]利用1995―200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转移支付能够显著促进国内市场整合,且三大转移支付中的专项转移支付的作用最显著,而财力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的作用并不明显。另外,解垩[9]考察了转移支付对公共品均等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转移支付对各地城乡公共品差距的缩小作用不大。付文林和沈坤荣[10]考察了转移支付对地方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不仅会带来粘蝇纸效应,而且会产生可替换效应。

宏观经济波动会带来社会福利损失,如何减少宏观经济波动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前,均等性转移支付已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其又会通过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宏观经济波动。例如,中央政府均等性转移支付越多,地方政府财力越充足,地方政府越有可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支出等以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产生影响。再如,中央政府均等性转移支付越多,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税费的依赖程度越低,这会影响地方政府征税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经济波动。需要说明的是,已有研究主要考察技术冲击、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财政分权和预期等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据笔者所知,尚没有文献考察均等性转移支付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为此,本文拟补充和完善这方面的工作。

本文运用1995―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均等性转移支付规模越大,宏观经济波动越小,且这一结论是稳健的。这可能是因为,无论是出于政绩考虑,还是处于改善辖区内居民的福利考虑,地方政府有激励维持辖区内的宏观经济稳定。均等性转移支付放松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使地方政府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能力增强,从而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考虑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对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也差别较大,本文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为样本,分别考察了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等性转移支付都有利于减少宏观经济波动。考虑到2002年所得税分享制度改革之前,中国均等性转移支付以税收返还为主,2002年之后税收返还减少,而主要以专项均等性转移支付和一般性均等性转移支付为主,本文分别以1995―2002年和2003―2012年为两个时间段做以考察,研究发现,在这两个区间内均等性转移支付都有利于减少宏观经济波动。

二、中国均等性转移支付特征事实

根据《中国财政年鉴》公布的数据,中国均等性转移支付的总额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02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54亿元;均等性转移支付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5595%下降到2000年的4580%,而后又上升到2012年的7074%,即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中70%以上都是对地方政府的均等性转移支付。均等性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某些年份甚至超过50%)说明均等性转移支付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

均等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是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时,为保护地方既得利益,将原属于地方政府的收入划为中央固定收入或共享收入后,给予地方政府的补偿。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目前,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的一些事务或对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本文分别用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占均等性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表示均等性转移支付结构。根据《中国财政年鉴》公布的数据,一般性转移支付占均等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从1995年的115%增加到2012年的4720%;专项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的比重从1995年的1480%增加到2012年的4150%;税收返还占均等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从1995年的7370%下降到2012年的1130%,即中国均等性转移支付结构已经由税收返还为主向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为主调整。

表1给出了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均等性转移支付总额、人均均等性转移支付值以及均等性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表1中可以看出,四川和河南获得的均等性转移支付最多,分别为291562亿元和282417亿元;天津、上海和北京获得的均等性转移支付最少,分别为36978亿元、43065亿元和51231亿元。总体而言,西部地区省份人均均等性转移支付值和均等性转移支付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而东部沿海地区省份的人均均等性转移支付值以及均等性转移支付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低。例如,人均均等性转移支付值最高的3个省份是、青海和宁夏,分别为2613907元、1464330元和832167元;人均均等性转移支付最低的3个省份是广东、江苏和浙江,分别为115481元、143931元和151309元。均等性转移支付占财政支出比重最高的3个省份是、甘肃和青海,分别是8882%、7304%和7241%;均等性转移支付占财政支出比重最低的3个省份是上海、北京和江苏,分别是1029%、1390%和1622%。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不同地区对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差别较大,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主要依赖于均等性转移支付,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对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较低。

中国不同省份对中央均等性转移支付依赖程度的变化趋势也差别较大。本文用各省份2012年均等性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减去1995年均等性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衡量从1995―2012年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均等性转移支付依赖程度的变化趋势。我们发现,11个省份对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在下降,20个省份对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在增加。对均等性转移支付依赖程度下降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北京对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下降最大,而对均等性转移支付依赖程度增加的省份几乎都是中西部省份。

三、模型设定和指标选取

(一)模型设定

本文通过构建回归方程考察均等性转移支付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方程如下:

Volatilityit=α+βtransferit+∑nj=1γjXjit+εit(1)

其中,Volatilityit表示第i省份第t年的经济波动;transferit表示第i省份第t年的均等性转移支付;Xit表示对经济波动有影响的其他变量,根据通常的设定,这里主要包括政府规模、技术创新、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迁和开放性程度等指标;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指标选取

本文关注的被解释变量是经济波动。现有研究通常用经济增长率的标准差来表示经济波动,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标准差不能有效反映经济波动,tang等[11]以标准差衡量经济波动时,选取样本期间内经济波动差别很大,标准差值只能反映整体情况,并不能反映全部样本期间内经济波动路径的差异,也有研究通过Hp滤波来计算经济波动。本文结合以上两种思路,通过两种方法来衡量经济波动。

本文通过Hp滤波来估算经济波动。借鉴干春晖等[12]的方法,通过如下的方法估计经济波动:

Volatilityit,t+t=∑tt=1lnyit-lnyit2+λ∑t-1t=2[lnyit+1-lnyit-lnyit-lnyit-1]2(2)

其中,lnyit表示实际GDp取自然对数;lnyit表示潜在产出,即增长的趋势成分;lnyit-lnyit为产出缺口,表示经济增长的周期成分;λ表示趋势成分波动的惩罚因子,由于是年度数据,借鉴Ravn和Uhlig[13]的研究成果,本文取λ值为100。

借鉴Ramey和Ramey[14]、周业安和章泉[15]的思路,本文用经济增长率的标准差表示经济波动。将1995―2012年划分为3个时间段:1995―2000年、2001―2006年、2007―2012年,每个时段跨度为6年,计算6年人均GDp增长率的标准误用以表示经济波动。

借鉴付文林和沈坤荣[10]的思路,本文用地方得到的中央补助收入减去地方上解中央支出得到中央对地方的净均等性转移支付,再用净均等性转移支付除以地方财政支出表示均等性转移支付规模,这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该值越大,表明地方政府对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越高。根据通常的设定,用政府支出除以GDp表示政府规模;用进出口总额除以GDp表示开放性水平;用每万人的专利申请数表示技术创新;用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GDp表示产业发展水平;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除以GDp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均等性转移支付数据根据历年《中国财政年鉴》各省份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决算总表中提供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其他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原始数据整理计算而得。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是1995―2012年。

四、经验分析与结果

由于是面板数据模型,本文分别通过固定效应方法和随机效应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中的回归(1)和回归(2)所示。可以看出,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应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均等性转移支付对经济波动始终具有负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核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考虑,其有激励动机维持辖区内宏观经济稳定;均等性转移支付放松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使地方政府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能力增强,地方政府会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例如,当经济衰退时,均等性转移支付使地方政府有充足的财力,可以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应对经济衰退,减缓经济下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熨平经济波动。为考察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是否稳健(Robust),本文用经济

增长率的标准差表示经济波动,进行稳健性

分析,结果如表2中的回归(3)和回归(4)所示。可以看出,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应的系数仍显著为负,即均等性转移支付规模越大,经济波动越小,这说明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

不同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地方政府对政府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也差别较大。Checherita-westphal和Rother[16]以及Devarajan等[17]的研究都发现,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均等性转移支付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之间是否差别较大?为此本文区分了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分别考察均等性转移支付对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西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如表3的回归(1)―回归(4)所示,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应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这说明均等性转移支付对经济波动有抑制作用。

付文林和沈坤荣[10]的研究表明,在2002年所得税分享制度改革之前,以税收返还为主的转移支付制度倾向于保护各地区既得的财政利益,总体上中央对地方的均等性转移支付规模较为有限,2002年之后随着一般性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不断增加,均等性转移支付在平衡不同地区之间财力均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的问题是,维护地方既得利益为主的均等性转移支付和协调地区财力均衡为主的均等性转移支付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将样本区间划分为1995―2002年和2003―2012年两个时间段,分别考察两个样本时间段内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如表3的回归(5)―回归(8)所示。可以看出两个样本区间内均等性转移支付的系数都显著为负,即均等性转移支付有利于减缓宏观经济波动。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研究大多发现均等性转移支付没有实现预期设定的目标。例如,马拴友和于红霞[1]发现均等性转移支付不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收敛,尹恒等[2]发现均等性转移支付不利于地区之间的财力均等化,范子英和张军[6-7]发现均等性转移支付并没有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而本文的研究发现均等性转移支付有利于减缓宏观经济波动,这为均等性转移支付的合理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和依据。

五、结语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政府均等性转移支付协调中央和地方之间事权和财权的不匹配问题。中央政府的均等性转移支付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均等性转移支付有利于平衡地区之间的财力不均衡;另一方面,其也是财政政策的体现,对整个经济有系统性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对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中西部省份对均等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较高。本文运用1995―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考察了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均等性转移支付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越高,宏观经济波动越小,这说明均等性转移支付有利于平抑宏观经济波动。可能的原因是,地方政府有激励维持辖区内的宏观经济稳定,均等性转移支付放松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使地方政府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能力增强,熨平了宏观经济波动。分区域的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均等性转移支付均有利于抑制经济波动。分时间段的分析表明,1995―2002年的样本区间和2003―2012年的样本区间,均等性转移支付均有利于减缓宏观经济波动。

本文的政策建议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改变以GDp、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为主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维持辖区内宏观经济稳定的考核,使得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激励和动力维持辖区的宏观经济稳定。第二,增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均等性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均等性转移支付的力度,以更好地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减缓宏观经济波动。第三,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监督和约束地方政府,提高均等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

本文还存在一些可能的拓展:第一,均等性转移支付包括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在数据可得的前提下,可以运用省级层面的数据考察不同类型转移支付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第二,本文主要运用了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现实经济中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持续性,可以将本文的模型拓展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Gmm)方法考察均等性转移支付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第三,本文主要考察了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效果,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通过考察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全要素生产率、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和通货膨胀率等宏观指标的影响,进而探讨均等性转移支付影响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第四,本文主要运用中国数据做了实证分析,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通过构建与中国现实经济相一致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在现实经济的参数环境下,数值模拟转移支付的宏观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3,(3):26-33

[2]尹恒,康琳琳,王丽娟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基于中国县级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7,(1):48-55

[3]Huang,B,Chen,KareintergovernmentaltransfersinChinaequalizing?[J]ChinaeconomicReview,2012,23(3):534-551

[4]郭庆旺,贾俊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J]世界经济,2008,(9):74-84

[5]李永友,沈玉平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收支决策――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41-53

[6]范子英,张军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J]经济研究,2010,(3):53-64

[7]范子英,张军中国如何在平衡中牺牲了效率:转移支付的视角[J]中国经济学,2010,(6):117-138

[8]付文林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行为激励初探[J]财贸经济,2010,(11):58-62

[9]解垩转移支付与公共品均等化分析[J]统计研究,2007,(6):63-66

[10]付文林,沈坤荣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J]经济研究,2012,(5):45-57

[11]tang,S,Groenewold,n,Leung,CtheLinkbetweeninstitutions,technologyChangeandmacroeconomicVolatility[J]Journalofmacroeconomics,2008,30(4):1520-1549

[12]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13]Ravn,m,Uhlig,HonadjustingtheHodrick-prescottFilterfortheFrequencyofobservations[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2,84(2):371-380

[14]Ramey,G,Ramey,VCrossCountryevidenceontheLinkbetweenVolatilityandGrowth[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5,85(5):1138-1151

[15]周业安,章泉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和波动[J]管理世界,2008,(3):6-15

移动支付的利篇3

[关键词]移动支付;商业模式;选择;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057-03

以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终端为载体发展起来的移动电子商务是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一个热点,移动支付则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支持条件。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是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由于其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商务活动,因而也是移动电子商务优势得以体现的重要基础。

移动支付是一个涉及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金融机构、商家以及消费者等诸多参与主体构成的复杂系统,各因素的组合及协作关系构成了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其中各方的利益分配原则及合作关系形成了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成功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应当是在充分考虑到移动支付产业链中所有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利益共享和利益平衡的模式。

一、我国移动支付的关键资源分析

移动支付的本质就是在客户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应用移动终端完成资金从客户账户向商户账户转移的过程,因此,客户、商户、账户、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就构成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关键资源。对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参与主体来说,占据主导优势的关键就是部分或全部掌握或控制这些关键资源。

(一)客户与商户资源

客户是移动支付的使用者。根据Cnni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1亿户,手机网民用户达3.18亿户,这构成了移动支付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客户资源。对于使用移动支付的客户来说,通信服务是其使用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的首要需求,其次才是金融服务、商务活动和娱乐等需求,因此,客户资源的主要拥有者为移动运营商。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客户关注最多的是支付操作是否方便、支付是否安全等。

商户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由于直接面对客户,其是否参与移动支付和参与的领域将会直接影响客户对于移动支付业务的选择。各类商家一般都对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具有较强的需求,其关注的重点在于支付服务商的价格水平、支付产品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资金的到账速度等。由于商户群体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因此,商户资源较为分散。目前,中国银联拥有的商户资源相对集中,截至2009年底,境内联网商户达157万户,联网poS机达241万台。

(二)账户资源

移动支付账户包括手机话费账户、银行账户和专有账户三类。其中,手机话费账户是客户以手机号码作为账号,在移动运营商处建立的账户。此类账户的建立、管理及资金的使用均无银行参与,但其应用范围也多局限于移动运营商销售的商品或服务,其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的级别较低。银行账户是客户在银行开立的资金账户,利用移动终端登录银行进行账户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资金通过开户行、中国银联、移动运营商和支付服务商等进行流转。此类账户的资金调动操作相对复杂,但安全性较高。专有账户是客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平台上建立的资金账户,用以支付交易费用。此类账户的资金流转可以与银行、中国银联相关联,也可以不经过银行、中国银联以及移动运营商,这使得拥有较大规模客户资源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形成了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三)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资源

在移动支付中,支付渠道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在远程支付中,客户应用移动终端,登陆银行网站或者登陆手机银行,调动银行账户的资金,来购买商品或服务;在近场支付中,客户需要应用手机和专用的非接触卡,借助射频、红外、蓝牙等技术,实现手机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终端等设备之间的本地通讯。无论远程支付还是近场支付,移动支付渠道需要移动通信网络的支持,因而支付渠道资源主要为移动运营商所控制。

支付终端主要是客户使用的各类移动终端设备,支付终端需要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支持,为了适应客户对移动电子商务的需求,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投人了大量资源来从事移动支付相关设备、软件的开发与推广。与此同时,为了使客户更加简便快捷地使用移动支付,移动运营商大力推广定制手机,使其对客户资源的控制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支付终端资源的控制主要由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共同完成。

二、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主体对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分析

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银行、中国银联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几个主要参与主体的实力是不同的,对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各参与主体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地位上的差异,由此引起产业链利益分配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一)移动运营商

拥有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运营商首先具备开展支付活动的技术基础,同时,其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和手机话费账户资源,能够直接为客户提供支付服务,而不需要银行的参与,因而能够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获得显著的优势。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由其负责搭建支付平台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并管理资金流,形成了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移动运营商以客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客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话费账户或小额账户中扣减,以小额支付为主。由于移动运营商不具备开展金融业务的资质,在支付过程中需要承担金融机构的责任与风险,由于存在巨大的沉淀资金及其利息收入,基于预付费账户的移动支付业务将会受到金融监管。同时,移动运营商在经营移动支付业务时,为用户提供的信用度明显不如银行。此外,客户主要以短信确认、话费扣除等形式完成支付,账户的安全级别较低。因此在这种模式下,难以推广大规模、大额度的移动支付活动。

(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具有在个人、企业账户管理和支付领域的丰富经验,并拥有客户的银行账户资源以及长期以来积累的支付用户群对银行的信任。在移动支付活动中,银行可以通过专线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互联,客户利用移动终端登陆个人银行账户实现移动支付,或者客户将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完成移动支付。这种由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交易平台和付款途径,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和客户提供信息通道而不参与支付过程的模式,就是商业银行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提供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都已建立了移动支付平

台。这种支付模式的安全性较好,因而能够获得客户对其较高的信任度。但是,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移动支付业务的兼容性较低,从而提高了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成本;同时,由于银行不具备移动运营商在移动通信网络方面的技术优势,而且移动支付并不是银行的主营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很难成为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资源具有掌控能力的参与主体。

(三)中国银联

在移动支付产业中,中国银联不同于商业银行那样只拥有各自的支付网关,其最大优势在于拥有连接各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换网络,并具备多样化的支付渠道,可以向行业客户和重要商户提供一揽子的支付解决方案,从而增强银联对商户资源的掌控能力。但是,中国银联的产业定位使其无法直接掌握客户这一关键资源,也无法直接控制客户的账户资源,这就决定了银联很难直接地、大规模地将服务和商户资源导入到其所掌握的统一支付平台上。此外,中国银联主要由银行参与组成,其资本实力、独立运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相比商业银行更低,因此,中国银联必须通过与其他参与主体的合作间接地介入移动支付产业。

(四)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机构是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第三方经济实体,是移动支付的中间环节。客户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网络登陆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管理运营的统一支付接口,进入个人的银行账户,完成支付的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由于其集成了多家银行的内部网关,能够使不同银行之间的手机支付业务实现兼容,因而成为连接客户、移动运营商、银行和商家的桥梁及纽带。由于这种方式对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的资金运转能力、市场管制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要求比较高,因此,目前我国移动支付行业还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因而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资源掌控能力较弱。

综上所述,由于移动运营商掌握着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资源,并具备资本实力、网点和渠道等多方面的优势,因而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和最主要的驱动力量。但是,这种核心地位并不能决定移动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产业中掌握完全的支配权,其优势是相对的,银行处于金融业务的起点和归宿的地位,中国银联拥有统一支付平台的优势等,也都不容忽视。因此,要实现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提高移动支付产业给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必须构建起一个开放与合作的平台,探索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各参与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实现资源互补。

三、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移动支付是移动通信、金融以及电子商务三大领域的结合体。由于移动运营商和银行所掌握的关键资源最多且最为核心,目前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模式已经得到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的普遍认可。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众多,而且接口标准不同,这增加了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的成本。因此,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应当是构建起由移动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组成的战略联盟,即以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紧密合作为基础,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协助支持为推动的整合运营模式,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一)创新商业模式

在移动支付产业战略联盟中,三方的合作建立在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之上,三方应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通过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产业链价值增值。移动运营商负责维护移动通信网络,在移动终端上增大定制终端的份额,引导客户形成新的消费习惯;银行负责解决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问题和信用问题,在技术上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级别,同时,利用自身在风险管理的信用体系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提供保障;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推动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业务进行互通,协调各个银行之间的不同标准,推动跨行支付在技术上的实现,既可以是银联,也可以是其他具备较好的业务创新能力、市场反应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的移动支付平台。

(二)推动竞争合作

这种整合运营模式,一方面,需要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保持积极的竞争合作关系。移动运营商拥有良好的网络基础和手机用户群,银行则拥有庞大的银行卡用户群,在实行手机实名制后,能够实现客户的手机账户和银行账户绑定进行支付,不仅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加便捷的支付体验,更能够推动移动支付由小额支付向大额支付发展。针对双方掌握的数据库,移动运营商拥有客户的位置信息、业务使用习惯等数据,而银行能够对客户的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等跟踪分析,双方应将数据进行共享,据此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移动支付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移动运营商与第三方在技术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开发移动支付系统,并研发具有快捷移动支付功能的终端和各类应用软件,增加业务内容,对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产生影响。

(三)提升客户体验

客户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接受与使用是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受传统消费模式的影响,相比电子化支付,客户更青睐现金交易的支付方式,对于移动支付,其认知和接受程度则更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采取多项措施。首先,移动运营商应选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客户作为目标群体,向其推广移动支付应用服务,鼓励客户了解并尝试使用移动支付,逐渐培养客户的支付习惯。其次,运营商也可以通过推行以较低的资费或赠送的方式为客户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的使用机会,增加客户体验,鼓励他们了解并使用移动支付。再次,移动运营商可以在适宜小额支付的行业或场所进行试点推广,宣传移动支付的知识,提升客户对移动支付的认知程度。最后,移动运营商应积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开发更为先进的移动支付技术,如RFiD等非接触式移动支付,为客户提供更加简单便捷的操作体验,以进一步巩固客户对于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

(四)拓展应用服务

移动支付业务的扩展离不开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扩大。目前,受人们消费习惯的影响,客户应用移动支付大多限于小额购买,以短信支付为主要形式,以购买电子化的商品,以电信运营商代收费为主。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培育客户的支付习惯,更要大力开发各类移动支付应用服务。网上支付、网上缴费等可以作为移动运营商向客户提供移动支付应用服务的起点。当客户对移动支付有所了解之后,可以向其推广手机钱包业务;当客户逐渐形成支付习惯之后,移动运营商可以在餐饮店、加油站、自动售货机等适宜进行小额支付的场所推广移动支付业务,再逐渐向其他传统行业,如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充分拓展移动支付的业务领域,促进移动支付向传统市场的深度渗透。

[参考文献]

[1]李林,陈吉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39-40.

移动支付的利篇4

[关键词]移动支付安全性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有线的方式进行。客户在网上购物后,必须支付现金或者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支付,使用上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电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动支付过渡。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支付服务,并从安全性及监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业务需求种类繁多,业务量巨大,使移动支付成为极具潜力的巨大产业。

二、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1.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

2.移动支付业务分类

按照欧洲银行标准化协会在tr603(europeancommitteeforbankingstandards,“businessandfuntionalrequirementsformobilepayments”)的定义,可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欧元~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www.133229.Com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用手机完成面对面的交易。

3.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1)远程支付

①sms技术

短信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②wap技术等

移动通信协议,如wap、cdma1x以及未来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2)java/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在手机中增加软件。

与无线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brew能够更多地调动底层的应用,它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机终端的支持会更好,应用开发商可以更为方便地开发出表现每个终端特性的应用。

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

目前,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动则看好java。

(3)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目前用于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未来,蓝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移动支付业务中。

在我国,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付行为完成耗时短。

缺点是:用户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必须更换手机,而现在具有此种功能的手机不仅种类少,而且价格昂贵。但可以预计,随着终端问题的解决,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实现方式。

4.移动支付的特点

(1)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2)用户规模大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过4亿,是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3)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三、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1.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国内:据百纳年初的《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百纳预测,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1.39亿,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国外:juniper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动支付应用与服务有望被广泛接纳,全球移动支付总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目前,日韩欧美,移动支付业务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2.移动支付的应用业务形式举例

(1)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手机银行

目前,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韩国skt和各大银行还合作推出了nemo电子货币服务。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与朋友交换音乐、图片等信息;

(4)服务

“服务”则是指提供下载服务,移动认证业务服务等。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面临的风险及问题

(1)信用体系风险

无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移动银行,都涉及到信用体系,而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体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技术安全的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

无线网络技术也面临着黑客的挑战和木马等网络病毒的威胁,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此外,还要考虑无线数据传输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以及无线终端容易丢失和被窃的问题。

(3)产业链成熟度问题

①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②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产业链主导者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我国国情来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或是以银行为主体单独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移动运营商有用户资源,但信用度不如银行,银联可以平衡银行间以及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够。

因此,目前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4)用户习惯及便利性问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对移动支付还比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移动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过程繁琐,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5)隐私问题

移动支付,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与标准规范

移动支付是一项新兴的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

此外,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都是比较新的行业,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这些条款还远远不够,面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交易行为,还需要在责任、权利、义务、赔偿、罚款以及信用机制方面细化法律法规。

在业务运营方面,也需要在行业自律、产品价格、增值业务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银行与电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场化,其共赢共融性就更强。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移动支付的市场秩序将得到规范和整顿。存活下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资金和技术力量,将承担起协调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关系、发展客户的重任。

五、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庞大的移动用户和银行卡用户数量提供了诱人的用户基础,信用卡使用习惯的不足留给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户,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8亿张,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户。如此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发展空间。

2.利益驱动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则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链条上的各方,在利益驱使下,会积极推动移动支付。

3.应用需求决定市场

移动支付应用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加快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市场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

4.克服问题和障碍

随着技术的完善,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减少。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服务提供者,也会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

综上,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产业链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f.salaml.lyer:p.palviaetal.trustine-commerce.communicationoftheacm,48(2),2005,73~77

移动支付的利篇5

在阐述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进程,客观对比分析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情况及优缺点,重点比较了近场支付中nFC与RF-Sim技术。在阐述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运营商策略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

移动支付nFCRF-Sim电信运营商

1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移动支付业务最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非洲的肯尼亚等国家得到大规模应用。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到2011年,移动支付业务无论从用户量还是交易额来看,规模均较小。2011年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逐渐发展壮大,近年来移动支付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移动支付简单来说就是交易双方以移动设备为工具进行货币支付从而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方式。一般来说利用短信、移动网络或nFC近场通信技术等无线方式来完成支付过程。所使用的移动设备集中于手机、paD等手持设备,其中手机是主要的移动支付设备。因此,也有人习惯把移动支付称为手机支付[1]。面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移动支付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提高了支付交易的便利性[2]。在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支付的情况下,移动支付用户会在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进行权衡,故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简单方便的操作及较多的应用场景都会对市场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决定用户的使用意愿[3]。虽然金融机构(如银行、银联)、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推出各具特色的移动支付业务,但消费者仍然愿意看到一个能够兼容多方技术、标准统一的移动支付系统[4]。由于移动支付的主要媒介为手机,对于拥有大量手机用户的电信运营商来说,发展移动支付将比其他机构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艾瑞咨询集团数据(注:统计企业类型中不包含银行、银联,仅指第三支付企业)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729.8亿元,2013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197.4亿元;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80767.0亿元,同比增速为50.3%。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5924.7亿元,同比增速为391.3%,发展势头迅猛。以互联网支付(不包含移动支付)及移动支付作为整体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较2013年增速为107.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整体增速较快,但移动支付的增速远远大于互联网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对传统的互联网支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已逐渐形成取代传统互联网支付的势头。2013年和2014年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支付占比如图1所示:

移动支付可以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方式,其中远程支付主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支付方式,具体实现方式分别为短信、wap、手机客户端软件(app)等。近场支付主要指利用nFC手机支付(或RF-Sim支付)等近距离通信技术进行支付的方式。2014年,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近场移动支付在移动支付整体行业的占比为1.3%,nFC近场支付普及率较低,市场份额有限。但当近场支付突破终端环境等多方面限制后,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仍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三大电信运营商因具有大量的手机用户资源,故在近场支付业务方面占据巨大的优势,未来的前景十分可观。

2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介绍

2011年12月13日,央行颁发了第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联通沃支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均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电信运营商拥有大量宝贵的用户资源,运营商与支付业务的交集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移动支付”领域。

三大运营商由于具备发展近场支付的巨大优势,故其重点投入在近场支付领域,由于近场支付在移动支付中所占比例较低,故在目前阶段,三大运营商并没有对传统的支付公司造成大的冲击。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均包括远程支付、近场支付两类使用场景。

2.1远程支付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电脑上网、营业厅等方式开通手机支付账户,实现远程支付,如短信缴水费、上网购买商品等。远程支付又包括自有账号的支付、快捷支付、银行网关支付。

(1)自有账户支付:用户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申请账号,将资金存入该账号中,利用该账号进行转账、消费(例如公共事业缴费、手机充值)等支付行为,在该种方式中,用户将资金存入运营商,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开展其他金融业务。

(2)快捷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用户手机绑定银行卡,通过输入短信验证码等方式对银行卡进行快速的支付行为,该种方式即将银行卡绑定手机号码,使得支付更加快捷。

(3)银行网关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提供一个可以跳转至银行网银系统的界面,跳转至网银后,用户所有的操作均是在网银中操作,运营商的支付系统只是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2.2近场支付

用户通过更换Sim卡为nFC卡或RF-Sim卡的方式,开通近场支付功能,近场支付能实现的功能包括公交一卡通、企业一卡通(校园一卡通)、手机钱包等。

结合公交卡功能,可以作为公交卡刷卡使用,里面的资金与公交卡相同,都由公交公司所有,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为集团客户提供的集门禁、考勤、内部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服务,根据用户的不同,可以细化为“校园一卡通”、“单位一卡通”等,典型的应用如内部消费,为近场支付功能,在一卡通中可供消费的资金为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充值与消费,与公交一卡通一样,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手机钱包是将银行卡的钱转到手机钱包中,手机钱包可以当作现金来使用以进行小额支付,手机钱包中的资金在运营商的账户中,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进行其他金融业务。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

2.3近场支付技术的选择

在三大运营商的近场支付所使用的技术中,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采用的是nFC卡方式,中国电信则采用的是RF-Sim卡方式。nFC方式是银联倡导的标准,RF-Sim方式是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倡导的标准,该标准之争在2012年底以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妥协,承认银联提出的标准而告终,但目前仍有运营商使用除nFC之外的其他标准作为过渡。表1是nFC与RF-Sim在技术指标上的比较:

表1nFC与RF-Sim的比较

nFCRF-Sim

工作频率13.56mHz2.4GHz

天线尺寸较大,需要特殊工艺集成在设备中3.1cm,很容易集成在卡中

终端特定终端不限

工作距离5~10cm1~500cm,可调整

工作模式被动、主动、点对点被动

支持机构/企业银联运营商

稳定性天线内置手机中,稳定性较高载波可穿过电池和后盖,稳定性较高

在技术方面,RF-Sim存在标准不公开、安全性欠缺、成熟度不高等问题,并且与nFC相比缺少主动工作模式和点对点的工作模式。另外,其通信距离较长,如果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刷卡距离控制在近场通信范围内,还会导致稳定性不高。近年来nFC获得了包括银联、芯片制造厂商、手机设备生产厂商、电信运营商等产业内越来越多的支持,加之其技术成熟度高等诸多技术优点,nFC在近场移动支付技术中的优势愈加明显。

在市场方面,RF-Sim使用的频率为2.4GHz,其与银联以及一卡通公司等要求的13.56mHz不匹配,市面上几乎没有2.4GHz的终端poS机,导致合作难度较大,如需推广,则需要运营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poS机的更新或改造。

从移动终端来看,由于频率的不同,nFC卡需要有特定的终端支持,而RF-Sim卡本身可以集成天线,不需要特定终端支持,从该角度来说,运营商主推RF-Sim对其自身是有利的。一旦形成较大规模或行业标准,技术上的缺陷可通过产业链上各环节厂商共同努力克服。

近场支付的标准之争也是个博弈的过程,主要的利益方都希望自己在该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对近场支付不同的实现方案也都各有所侧重。日本移动支付发展快、市场份额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信息化技术成熟、国内金融管制宽松以及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在中国如果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会导致运营商与银联形成强大的竞争。银联在支付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会极力推行对它有利的标准来压制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发展。由于RF-Sim可以在任何终端上使用(技术上的小缺陷此时可以忽略),而nFC则需要在特定的支持nFC功能的终端上使用,目前支持nFC功能的终端种类较少,并且手机生产厂商生产该类手机的意愿也不强烈,这无形中便给使用者增加了门槛,故银联主推nFC标准来阻止运营商移动支付的发展。而三大运营商如果用RF-Sim作为近场支付的标准,则可以通过换Sim的方式即实现近场支付,并不需要终端的支持,这样有利地降低了用户使用近场支付的门槛(有了大量的终端用户后,则市面没有相应poS机的问题,运营商可以通过与商户合作、提供优惠政策等来开展)。以上即为近场支付技术的标准之争的核心所在,但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最终由于多种原因放弃了RF-Sim标准,向银联nFC标准靠拢。

3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及发展建议

3.1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

(1)业务种类

三大运营商支付业务种类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三大运营商除目前预付费卡只有中国电信有之外,其余的远程支付、近场支付,各个公司全部具备,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近场支付使用的是nFC卡,而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的是RF-Sim卡。

从资金沉淀的角度来看,远程支付中的自有账号支付、近场支付中的电子钱包以及预付费卡,能使运营商产生资金沉淀,而由于这几种业务会产生资金沉淀,故对银行、银联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造成较大冲击。

(2)安全性

远程支付:三大运营商流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登录中国电信翼支付网站时,系统会自动弹出下载安全控件的窗口,提示安装安全控件,另外两家运营商没有。

近场支付:近场支付如前文分析,nFC的安全性要较RF-Sim卡稍好,但在支付的过程中,中国电信在刷卡后需要输入密码,另外两家运营商则不用。

综上,在安全性方面,尤其是用户“看得见”的安全性方面,中国电信要比另外两家运营商做得好,故可以吸引更多客户使用。

(3)市场份额

从市场份额来看,2014年三大运营商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占比(包含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中国移动0.3%,中国电信0.2%,中国联通0.4%。2014年中国移动用户8亿2千万,中国联通2亿9千9百万,中国电信1亿8千6百万。为说明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强弱,定义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为平均每亿个用户能够占有整体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比例。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如表3所示。

表3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用户数/亿人8.202.991.86

移动支付市场份额/%0.30.20.4

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0.0370.0670.220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移动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使其在移动支付中的份额最大,但从每亿个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来看,中国电信为0.22%,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3倍以上。中国联通,由于其用户数较中国移动少,并且没有中国电信每亿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大,故导致其在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的占比最低。

结合业务种类、安全性、市场份额综合分析,中国电信之所以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高,取决于其业务的多样化和高安全性,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RF-Sim卡,不需要更换手机即可使用(只更换Sim卡即可),故可快速吸纳用户。这也从某种角度印证了在近场支付标准之争中,RF-Sim卡方式是有利于运营商发展其近场支付的。

综上,中国电信在业务种类多样性、安全性、市场份额(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方面都占据优势,为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发展较好的一家。

3.2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为了使三大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尤其是近场支付尽快发展,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相关政策

要推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应该从宏观层面推出各种相关政策。具体建议如下:借鉴日本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经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确立运营商主导移动支付业务的地位,以快速促进移动支付发展;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设立移动支付相关技术的课题,对移动支付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与支持;确立近场支付的技术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产业链各方积极合作,共同分担及降低推广成本;协调移动支付各利益方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移动支付发展。希望政府推动公共事业、公共交通、金融机构,使其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使产业各方形成合力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

(2)运营商策略

在国家层面推出各种利好政策后,运营商应抓住时机审时度势,积极制定发展对策。建议如下:在远程支付领域运营商很难与支付宝、财付通等开展远程支付业务较早的的公司相抗衡,但运营商有丰富的用户资源,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必须品的现在,运营商在近场支付领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近场支付的安全性及便捷性留住客户,逐步向远程支付渗透,是运营商移动支付领域的一个核心对策;利用多种优惠促销活动来进行引导,改变用户使用习惯、吸引商户参与;多做正面宣传,改变运营商在部分民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以此消除用户使用疑虑;提高管理水平与薪酬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辛勤工作、创新工作;利用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移动支付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客户使用。

相信随着手机钱包安全性的逐步提升、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地被改变,运营商主导的近场支付会成为未来移动支付领域发展较快、真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业务。进而,带动运营商主导的自有账号的远程支付,在运营商逐步沦为“管道”的形势下,在移动金融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

4结束语

本文对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指出其各自的优点及不足,通过对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政策、运营商策略等因素,对运营商关于移动支付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刘博,孙锁宏.移动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J].区域金融研究,2012(11):38-41.

[3]叶云.基于感知价值的用户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2.

[4]黄岚,蒋侃.消费者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J].社会科学家,2013(3):76-79.

[5]钱峰.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外部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15-20.

[6]alfahlH,SanzogniL,HoughtonL.mobileCommerceadoptioninorganizations:aLiteratureReviewandFutureResearchDirections[J].JournalofelectronicCommerceinorganizations(JeCo),2012,10(2):61-78.

[7]ChongaYL.atwo-stagedSem-neuralnetworkapproachforUnderstandingandpredictingtheDeterminantsofm-commerceadoption[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13,40(4):1240-1247.

[8]马梅,朱晓明,周金,等.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移动支付的利篇6

据某权威机构的报告显示,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87亿户,较2010年增长26.4%;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67.8%。2011年之所以被称为“新元年”,离不开3G网络的日益完善和移动终端的日益平民化。

另外一方面,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业务进入了“爆发之年”,主要是因为2010年5月美国Square公司宣布推出一项新的"移动支付"业务,仅1年时间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好评,迅速的风靡美国,而Square的爆发不仅仅影响了远程支付,同时还带动了近场支付的兴起。

2012年的时候,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业在爆发中“爆发”,随着Square模式引入中国以及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企业越来越多,而2013年中国的“移动支付”更将会处于一个黄金阶段。

被竞相模仿的鼻祖Square模式

作为移动刷卡支付鼻祖的美国移动支付公司Square公司利用Square提供的移动刷卡器,配合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刷卡支付。Square目前每年处理价值40亿美元的支付额。2011年超过100万个商家使用移动支付平台接受信用卡支付,占美国所有支持信用卡支付商家中的八分之一。Square模式的成功让一些大牌电子支付平台公司看到了机会。

2012年3月,paypal推出移动终端付费解决方案paypalHere,这也意味着paypal开始与Square展开正面交锋。paypal目前拥有800万用户,每天处理的移动支付金额是1000万美元;这和Square在去年11月份公布的日均处理1100万美元的移动支付金额数目相当。不过目前来看,无论是用户基数上还是移动支付的方式上,paypal相比Square都有着巨大的优势。

介于Square模式的成功,国内的移动支付热潮引起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崛起。作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虽然没有推出自己的刷卡器,但是庞大的平台能够吸引一些移动支付技术公司,利用互助互利的关系来占领移动支付领域。目前国内已经有像拉卡拉、乐刷、钱方、盛付通mini刷、刷宝、盒子支付、快刷等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Square模式并不容易复制,拉卡拉作为较早推出刷卡器的公司,以199元的价格销售刷卡器,这和Square免费发放根本没法相比。尽管拉卡拉是一个在支付领域比较成熟的公司,但涉足移动支付领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nFC移动支付蓄势待发

nFC技术可以说很早就已经存在,移动支付功能是nFC手机中最有前景的一项功能,目前国内外都已经展开了具体的实施项目。JuniperResearch研究公司的最新预测报告显示,全球通过nFC手机支付的交易额将于2017年突破1800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7倍之多。其中北美、西欧、远东及中国等主要市场的贡献将占该市场价值总量的90%。

在2004年,全世界第一款nFC产品-诺基亚3220nFC外壳诞生,虽然只是外壳并没有嵌入到手机芯片中,但是诺基亚已经开始试水移动支付了。随后又推出了第一款内置nFC技术的手机-诺基亚6131nFC。从那时起nFC技术就开始依托终端来实现。目前来看包括三星、HtC、索尼等众多手机厂家都选择加入其中。例如现在大家熟知的三星GaLaXYSiii、HtConeX、诺基亚920等都已经搭载了据有nFC功能的相关模块,nFC技术无疑已是主流。

现在移动设备已经在逐步的将nFC功能嵌入其中,大量的含有nFC功能的移动设备虽然出现,但相应的应用服务还是没有跟上。Google推出Googlewallet支持nFC,微软wp8中的tap+Send也支持nFC,就连苹果的passbook都有可能支持nFC技术。听起来nFC好像有众多豪门的支持,但其实也存在着有设备无服务的困境。另外nFC移动支付的缓慢发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产业链的碎片化现象,比如Googlewallet只支持masterCard卡或Google预付卡,ViSa拥有自己的支付系统,并不愿意和Google进行合作,从而导致Googlewallet并不全面,失去了ViSa的用户。

对于nFC来说,严重的碎片化现象是目前最为影响其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应用为商家打开支付大门

在智能手机上使用app应用支付是伴随着以iphone为代表的只能手机而出现,这主要得益于iphone开启的app使用习惯。比如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来对商品完成支付,尽管这看起来不比常用的现金或者信用卡支付明显方便,但是与手机的结合,使得整个购物流程更加的移动化、智能化,而不仅仅是支付形式的便利。现在,随着移动设备的快速崛起,移动应用app也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仅苹果的ioS平台,app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65万。人们在使用移动设备的同时已经不能缺少app应用的使用。苹果passbook将优惠券和二维码进行整合也预示着应用支付将会越来越普遍。

相关链接

碎片化严重安全性欠佳

很多技术厂商都试图将支付过程简单化,同时还要让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移动支付实际覆盖了一系列的产品和机制,整个价值链也牵涉到包括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设备生产商、各大商家、终端用户等多方的利益。移动支付无法将pC端上的电子支付轻松复制,更不能够将国外的移动支付模式复制到中国。

在美国信用卡没有密码的情况下能将风险欺诈率控制到0.2%,而在中国这是不可行的,即使信用卡设有密码仍不能满足用户网购的安全性。在市场上效仿Square模式的移动支付,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性,用户需要在商家提供的支付终端上输入消费密码,而根本无法知道商家是否在该终端上装有窃取密码的应用程序,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移动支付的利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安全;移动支付;认证技术;Swot阐发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7日

一、探究背景

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电子商务专研,电子商务把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交融一起呈现电子般的流程、数字化和网络业务。也就是说在一个虚拟的市场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买卖,体现电子设施与商务的完美结合。

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为商务活动的水平与服务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电子邮件的推出省下来费用,eDi的使用使信息及时得到了共享的便利,一个电子系统避免了管理人员的泛滥,销售途径的交互式性,24小时的服务性,能够及时地得到信息的反馈,以便资源相互流通,但依然存在着信息威胁。

电商行业在国内的规模逐渐扩大,市场交易额每年都在增长,2013年电子商务墟市总交易额10万亿元,2014年仅第一季度就增加了255%,然而国家对电商的扶持政策也毋庸置疑,对可信交易过程中基础信息的规范管理和服务做了调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制定政策,规范商业银行、各类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标准。

二、移动支付概论

(一)定义及原理

1、定义。移动支付的另一种说法是手机支付,支付方借助智能手机、pDa等移动终端和设备,利用移动网络与支付系统来结束换取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全过程。

2、原理。用户绑定Sim卡与一张银行卡账号,利用短信的发送,完成系统下达的交易支付要求,流程简洁同时也不受时间与地理位置的干扰进行交易,完美地呈现了移动互联网的快捷方便、数字化的特点。

(二)移动支付现有的交易形式

1、远程支付。如网银、电话银行等下达指令的工具通过wap、GpRS、www等途径完成远距离支付过程。掌中充值就是这样的一个支付形式。远程支付的业务有很多参与者、监督者,产业链也很长,所以运营商、银行、手机厂商都极有可能做业务模式的领导者。在手机上登陆相关页面或者是在安装的客户端进行支付,其中软硬件服务都参与进来,这是用户端操作较繁琐的,而且在电子商务过程中进行支付,关系到了信息的加密与认证等相关的服务。手机话费充值、手机、缴费等移动远程支付应用深受人们欢迎,手机话费充值特别的流行,占整体移动支付一半市场还绰绰有余,然而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地理支付形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近场支付。近场支付为人们提供的便利的服务,买东西、坐公交车等生活中需要现金交易的过程被刷卡替代了,如今已成为了现实。是在有poS机的前提下,利用特定手机或者是芯片,进行近距离的刷卡,实现支付。芯片的使用、商品的结算、支付的受理等在业务模式的产业链中有着至关的重要性。

3、手机载体下的支付形式。在电子商务时代,条码扫描、二维码拍照等支付已经不陌生了,手机作为媒介,利用他的智能性,使其具有poS机的刷卡功能、银行卡的支付性,就这样,在移动电子商务的远程传递下完成近场支付相关环节。在电子商务市场中类似于这样的支付模式仍在追求更好、更新颖。

(三)安全认证技术

1、对称密码与非对称密码。对称密码与非对称密码是一个密码系统的主要构成。将对称算法解释为用同样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密钥简洁快速,处理成果显著,DeS与aeS是较为有影响力的对称加密体制算法。加密方与解密方实现密钥共享,在解密过程中,持密文、算法,不能成功浏览信息。而非对称密钥即算法的使用一致,而解密的密钥不同。RSa算法是普遍使用的。在整个过程中加密方掌握加密或解密密钥,解密方手中也有另一把解密钥匙,有密文,破译不会成功,拥有算法、密文,但是缺少另一把密钥也不能进行解密,这就是非对称算法的特点,私钥一定要保密。

2、数字签名。信息的发送者拥有数字串,其他人不能伪造,签名与验证证明了数字签名的不可抵赖性。接受者确认信息是否被破坏、认证发送者身份,借助签名技术中的签名值和签名后的文件,保证了消息的完整性,阻止了交易的否认性。

3、身份认证。在支付过程中必须确保安全,断定消息的真实性,对身份认证,出示相关的口令或者证件,以免给伪装者盗取信息的可能。Dna、手机号码、指纹、口令都可以视为认证方式。口令认证还是较为普遍的,在登录时设置一些密码,服务器进行加密,但是安全性会低一些,非法分子会伪装你与服务器进行交流,从而窃取你的更多资料。感应设备的可取性高一些,因为Dna与指纹都是别人无法复制的。

4、wpKi加密。pKi作为一种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设备,自行对密钥和证书处理。wpKi则对他进行了升级,主旨是电子商务的移动支付中的实体联系、证书认证,终端、认证中心、wap网关、目录服务、pKi门户是其重要的组件,当然还关系到相关的服务器设施。终端请求证书签名,pKi门户将请求证书传达给Ca,在目录服务的基础上由Ca证书,pKiportal获取证书的位置,由终端将文档、签名和证书的位置传达给wap网管,整个过程中证书的产生、下达与刷新以及传递的安全、wpKi都进行了标准的优化,使得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更安全。

(四)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要求。保证整个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判断对信息的、实体的有效性,保护信息被篡改的机密度,阻止消息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泄露,利用可靠的数据,避免中途的不可否认等电子商务数据安全要素,譬如窃听、漫游安全、交易抵赖、完整性损害等。

保证安全要素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套优越的安全机制,是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用户、运营商、第三方主要当事人交易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网络层、平台层、应用/服务层、加密技能的安全管理。管理角色权限、认证身份、会话与日志,保护数据,这就是应用/服务层所提供的,阻止对数据的滥用,对服务的非法访问。

三、电子商务市场下移动支付的Swot

(一)优势阐述。3G网络的盛行,手机及银行卡使用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可想而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同时也是可待持续发展的一个市场。移动支付主要的就是anyway、anytime、anywhere性质相比对其他的支付方式造成了威胁,移动支付信息查询快捷、对非实物商品的结算及时,避免了传统支付的现场排队现象,既方便又快捷,同时也会对现金的安全进行保护,用户不必携带现金便可支付,不必担心移动运营商收取多余的费用。

(二)劣势阐述。正视移动支付的两面性,有着优势但也不能忽视他的缺点,人们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还是放心不下来,比如信号在传送的过程中被截获,用户端的操作反应慢,就像支付反馈信息收不到,poS机登陆出现故障,移动支付覆盖面扩大了、群体增加了,信用系统却不够完善,无线支付的技术、信誉、法律风险仍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无论是运营商与银行或是其他当事人担心责任的问题避而远之,不能平衡支产业链的利益。

(三)机会阐述。目前,使用数据足以证明,移动终端设备的方便快捷,并且逐渐成熟,显然手机淘宝等字样家喻户晓,移动支付也得到了多家银行的支持,整个支付产业链要素已经基本完善,手机与iC卡的融合深受用户的追捧,还有现金支付的弱点、支付途径的单一化、3G网络技术的不系统、国家的相关政策等不完善的方面对于如今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有着更好发展的机遇。

(四)威胁阐述。人们还是热衷于传统支付,拒绝移动支付,因为那样会觉得放心;政策的出台或多或少的会对银行、运营商和支付群体做出一些规范,其中包括很复杂的经营制度、用户能不能放心使用的担忧;考虑支付金额的大小,谨慎坏账和欺诈,要明确风险承担者;如今的移动支付市场多了外资企业这样一个观众,外资企业的加入对中国当地的银行有着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其他的支付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在支付市场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四、我国移动支付发展障碍

(一)不习惯移动消费。2013年上半年相关市场调研表明:仅仅6.49%的人不清楚移动支付,听过移动支付的人多,真正了解移动支付的人少。消费者的认知程度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以及强化消费者的使用意识和习惯性移动消费,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的首要因素。

(二)产业链利益共赢不平衡。运营商、网络、银行机构等重要成员通过跨行业相关技术的整合,需要完美的分工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移动支付,合作上的共赢也成为关键,但实际上运营模式的差异性、技术方案的不统一、支付载体的不同,增加了推广成本,成为各个合作方的一个纠纷,在规范制度上,合作方对权利、成本、模式利益的分配不满意,后来的收益与投资状况都将成为阻碍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因素。

(三)安全技术不完善。技术问题又是一个障碍。3G取代了2G网络,当今,4G网络已经提出,不同的网络体制下加密机制有所差异,不过共同的目标都在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手机短信支付是非互交式的,公网传递无加密,手机出现漏洞,遭遇病毒,信息被窃取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用户担忧数据的完整性与及时性不能被保证。

(四)监管方不透明。银行占有主导地位,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监管主体有差别。比如,工业与信息化部作为通信行业的监管主体,监管移动增值业务的服务、信息安全与业务内容等。重复监管模式对于移动支付的有序发展没有优势。

(五)信用制度不先进。我国的信用体系在金融服务领域还不够成熟。银行信用体系的良好连带到个人使用移动支付的状况,人们担心在交易过程中泄露身份,相关调查也表明:手机用户没有接到垃圾短信、诈骗电话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改变恶劣的信用机制,就不会有机会阻碍移动支付的电子商务市场向前发展了。

五、针对移动支付对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建议

(一)支付终端的系统安全。有待加强移动支付的技术设备这个硬环境,对于手机的技术支持、安全芯片、加密文件、身份认证等相关技术,对登录前的安全以及支付的交易保密性的提高。

(二)加强安全技术。就目前电子商务市场的移动支付来说,所涉及到的安全技术大体上能够达成移动支付的业务,保证了自身系统的基本安全却没有在意用户使用过程的安全信息进行升级保护,导致了一部分用户主动放弃这种付款方式。移动支付机构对技术上的可攻击性提高一些,对iD进行加密处理,移动运营商提供的安全网络,避免支付风险,重视整个支付及交易系统的安全。

(三)调动支付产业链的积极性,加大监管力度。保障整个线条的每一部门的利益,使其得到效益均衡,可以充分带动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促使移动支付市场产业链有条不紊地发展。这样,一些监管部门就不会费尽心思想去惩罚他们的一些行为,当然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在法律允许的边界内,为移动支付产业做贡献。

(四)建设安全信用机制。良好的安全信用体系制造了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为商家提高了信用度。现在通过对第三方担保系统有了规划,加上移动支付企业联合第三方支付平台,进一步增进移动支付产业的信用机制,就能在多个方面解除用户的担忧,感受到移动支付在我们身边的美好。

(五)制定法规。对于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用户的请求被限制以及支付短信没有反馈,利用合理的支付信用机制,避免风险,采取限额等防范途径,确保支付安全。需要相关部门检测支付体系,对日常监管负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六、总结

电子商务市场与移动支付市场都是炙手可热的,两者又相互影响着,移动支付蔓延在社交行业中,比如微信支付已经基本稳定了,对于社交平台的移动支付同样吸引着各个企业,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谈及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就会想到其能替代纸币,实现银行服务的移动化、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完美配合,加上大体成型的支付业务环境和技术,不管技术上还是外界状况影响,整合通讯安全等安全机制共同克服移动支付泛起的电子商务安全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琪.电子商务概论[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

移动支付的利篇8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其独有的开放与协作的精神也开始逐渐使得传统的金融业务逐渐向网络环境下的移动金融转化,从而催生出一种崭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金融中,移动支付平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存在,移动金融支付还存在着许多的风险。本文主要针对支付风险的评价标准系统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网络环境;移动金融支付;风险评价

2013年左右,我国开始出现了互联网金融,且发展十分迅速,对传统金融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金融支付交易额和交易规模也在飞速增长。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环境不确定等不稳定因素,移动金融支付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就需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价,进而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风险降至最低。

1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崭新的金融形态,与传统金融相比,它以云数据挖掘、移动终端支付、SnS社交平台为特色,并且成功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进行了对接。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的新思维和新方式为用户提供了诸多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形式。比如,尽管传统金融银行提供很多理财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往往无法及时提取,因此用户往往会因为这种不方便性而放弃购买;但是移动互联网金融不同,比如余额宝、理财通等网络产品,其收益率并不比银行理财产品低,且随时可以提取出来,因此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除此之外,它还具备移动支付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也是传统的金融行业服务无法提供的。

2移动金融支付

移动金融支付服务不是在传统金融机构的主持下完成的,而是作为一种非金融机构独立运作。它以一种类似于中介机构的方式存在着,为收付款人提供金融货币资金的转移服务。其主要的服务方式包括网络支付、poS机刷单等,同时也包括其他一些央行所确定下来了的支付方式。笔者在本文中所要讨论的金融支付是属于基于互联网的移动金融支付,它具备着一定的金融实力和信用基础,以中介结构的身份同国内的银行、企业和个人散户签订合约,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支付技术完成虚拟账户的网上支付。当前我国的主要移动金融支付系统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宝、财付通等。

3我国移动金融支付风险表现

由于移动金融支付涉及到多个领域,因此在其运行当中也产生了多种复杂多样的风险,这就给移动金融支付的风险预防和风险识别带来了困难。笔者结合实际经验以及理论积累,对金融支付中的主要风险进行了阐述。

3.1政策法规风险

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可以说关系到整个风险控制框架的顶层设计,它不仅对移动金融支付提出了规范和标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金融支付的风险以及风险的具体类型和大小。对于政策上的风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条例,我们从这些法律条例当中可以看出政府也想要为移动金融支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随着市场的竞争强度加大,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很有可能会给移动金融支付带来一定的冲击和重新洗牌,存在一定的政策变动的可能性,因此政策法规风险还是笼罩着移动金融支付的。

3.2金融风险

尽管移动金融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仍然属于非金融机构。这种非金融机构的存在如今已经开始涉及到金融领域。比如说货币的支付和结算,再比如具备着一定的资金储蓄性质的沉淀资金利用,这些服务统统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金融风险。

3.3市场风险

在有移动金融支付所参与到的网络金融交易当中,市场的交易主体包含多个环节,比如买方、卖方,再比如移动金融支付企业。而参与主体也使得其开始面临市场的风险,比如可能会造成客户的流失,比如会受到银行的拒绝合作,再比如说会受到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再比如替代者和业内竞争的风险。总之,移动金融支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市场风险考验。

4我国移动金融支付风险评价系统

4.1定性评价

在我国的移动金融支付评价系统中,最为典型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因素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以及德尔斐法等。在评价过程中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知识、历史经验等从主观角度对第三方支付风险进行描述性评价,在确定风险等级时多数是依据移动金融支付面临的威胁、脆弱性等因素,不使用具体的实际数据,比如通过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设定诸如“大”、“中”、“小”的偏好值来整体上反映风险程度,有时也会对偏好值赋予具体数值从而计算风险的期望值。定性评价主观性较强,对于评价者的要求很高,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评价事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随意性较大。

4.2定量评价

与定性分析不同的是,定量评价主要是利用较为直观的数据进行风险的评价和衡量。通常,定量评价需要建立一定的模式,从而加大结果的直观性。通过收集移动金融支付的相关数据,对其风险进行量化处理,通常是从其资产收益角度进行灵敏度和波动性的分析研究。灵敏度分析较为简单直观,可以反映移动金融支付中资产的收益率对市场中风险因素的反应情况。

4.3综合评价法

由于移动金融支付风险评价系统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且各种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都具备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没有办法完完全全采用定量方法去评估,不然那就会面临着极大的运算量。一味追求量化的风险评估也不利于评价系统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所以移动金融支付风险评价系统就引入了综合评价法,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综合地去评价。该方法的引入极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移动金融风险评价系统。

5对于强化我国移动金融支付风险控制的建议

5.1开展落实反洗钱和反套现工作

由于网络移动支付的虚拟性和无法触碰性,因此资金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方便地进行流转,这就给洗钱者和意图套现者提供了机会。很多不法分子会因此接着这个机会进行网络或者是利用信用卡进行非法的套现活动等。因此,为了切实避免这种风险,反洗钱和反套现监管的范围必须将移动金融支付囊括在内。可以尽快建立用户实名认证体系,并且逐渐将其完善,联合着全国的公安系统进行身份甄别和对比,从而保证资格的合法性,确保资金的流动追踪,最大程度上地保证移动金融支付的安全。

5.2加强资金流动性监管

在移动金融支付的服务过程当中,经常会有流动资金或者是沉淀资金的存在。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和利用,要严格把握其运用的力度和流动性。此外,也要对支付机构的自有资金和沉淀资金做出严格的区分,加强审计。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适当提高市场的进入门槛,从而保证只有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机构才能进入市场。

6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移动金融支付机制还不够完善,评价系统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觉得应当加强风险评价系统建设,加大网络金融支付的安全力度,为移动金融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林赏贵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珠海市中心支行

移动支付的利篇9

随着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被打破,移动电子商务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

补齐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短板

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3.03亿,进一步逼近pC网民规模,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很多传统电子商务企业都嗅到了这一商机。当当、淘宝等都已推出了手机客户端解决方案。早在2008年2月,淘宝就开通了手机版淘宝网页。不久前,凡客诚品的手机客户端和手机凡客网上线,目前每日手机客户端产生的订单额占到日交易额的3%。京东商城也在布局移动电子商务。然而,支付问题成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除此以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很多业务的开展都对移动支付提出了很急迫的需求。“移动互联网的功能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访问和信息,我们在探索如何让消费者应用手机去满足其生活中的更多需要,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支付宝Ceo彭蕾指出,去年以来,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通过手机进行消费,2011年春节通过支付宝完成的无线支付交易同比增长15倍。她补充说,通过手机实现的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如团购、运营商店、游戏等。这些新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出现,也都对手机的支付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UC优视董事长兼Ceo俞永福指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个:一是广告,二是游戏,三是电子商务。除了广告以外,其他的两个盈利模式都面临如何支付的问题。我国传统互联网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突破发展,得益于独特的货到付款模式,以及后来的电子支付,解决了支付问题。“移动支付是移动互联网企业重要的‘造血’机制――盈利渠道,支付渠道不打通,行业发展就会陷入瓶颈。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存在一个巨大的机会。”俞永福说。

移动运营商、银联、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移动支付终端和芯片制造商都看到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潜力。2011年3月中国电信成立支付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不久前,中国联通挂牌成立了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旨在发展移动支付业务。中国移动此前入股了浦发银行,并计划成立支付公司,目前正在积极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主要用于自身网站电子商务业务的支付,或者是传统交易的支付,而没有真正往移动电子商务领域扩展。

由于软件、网络、终端环境都很复杂,用户无法在手机上直接沿用pC互联网支付方式,这阻碍了移动互联网从阅读等浅层应用向手机购物等深层应用的发展进程,极大地制约了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行业的良性发展。

“有支付才有未来,但若支付不安全不快捷,同样没有未来。”支付宝无线事业部总经理诸寅嘉认为,在从浅层应用到深层应用发展的第二轮发展关键点上,支付需要安全、无缝地与用户需求结合,应用内支付是不二之选。

打造全新支付体验

4月20日,在支付宝推出的手机安全支付基础上,UC优视联手支付宝推出了手机浏览器+安全支付服务这一移动支付解决方案,首批推出了基于android、Symbian等平台的UC浏览器7.7版本,今后还将支持iphone、wp7、Blackberry等手机平台。

淘宝无线业务负责人邱昌恒认为,用户将手机作为电子商务终端,就是为了方便,所以支付方式要足够简单。另外,用户为了方便而来,还会因为不安全而离开。因此,UC优视联手支付宝推出的手机浏览器+安全支付服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用户对于便捷、安全的需求。

用户在下载安装加载了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UC浏览器7.7版本之后,在支付环节会出现支付宝付款页面,第一次使用时需与支付宝账号进行关联,后续支付都将进入快速支付方式,200元以下的小额支付可无需输入密码。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移动支付的体验。

在安全性上,支付宝安全支付提供了身份认证、可定制的验证方式(包括密码与短信)、基于Http与私有安全算法的安全传输机制、对手机硬件对应的识别码,以及定期更新密钥等业内领先的安全措施与机制。

在便捷性上,用户在手机上支付不必跳出当前应用,在当前页面即可快速完成,相比wap支付减少4~5个跳转步骤。同时,在关键的支付资金来源方面,支付宝也在余额、卡通支付的基础上增加了无需登录网银的快捷支付,用户只需输入10家合作银行的卡号及支付密码即可支付,且无支付额度限制。快捷支付是当前在线支付领域最先进的支付方式,达到了线下刷卡的支付成功率水平。

UC优视技术总裁梁捷表示:“UC浏览器的云/端架构能够支持安全支付插件,以UC浏览器承载用户从访问商户网站到下单确认购买的整个流程,并通过调用支付宝安全支付插件针对移动支付用户的信息流进行加密保护。“

可见,该方案解决了困扰移动支付产业多年的终端、网络环境复杂的问题,使移动互联网用户只要使用手机浏览器访问商户网站就能直接完成安全支付,实现快速便捷的手机安全支付,打通了移动互联网行业长期不畅的移动支付渠道。该方案帮助用户摆脱了繁琐的移动支付流程,消除了对移动支付的安全隐忧。

驱动移动电子商务爆炸性增长

“与pC互联网时代一样,支付宝会做好底层支付服务,把应用和场景带给合作伙伴,力挺各位向前走。”支付宝Ceo彭蕾认为,接下去的几年将是移动互联网支付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很可能奠定未来的市场格局。“只有移动互联网入口与支付系统结合后,才真正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真正成熟,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对用户来说,这也是更便捷生活的开始。”彭蕾说。

俞永福指出,UC-支付宝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为用户扫清了在使用移动支付之路上的拦路虎,激发了他们的使用热情,不仅驱动移动电子商务迎来新的蓝海,小说阅读、音乐下载、手机网游、商旅、团购网站等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会上,很多嘉宾认为,UC-支付宝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为商户和用户都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体验,将大大释放移动互联网的活力。诸寅嘉认为:“UC-支付宝移动支付解决方案覆盖了当前移动互联网的主流用户群,创业者完全可以放下收钱难的心,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决定用户付钱的产品与服务方面,这既有利于用户,也将为整个产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移动支付的利篇10

同样,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移动支付在近一段时间异常火爆。和年初还只有少数行业巨头在小心翼翼地试水不同,不仅最初的试水者已经全面发力,原先观望的同行也都争先恐后地跳了进去,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各种非传统金融行业的企业大举进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移动支付”的舞台已经变得异常拥挤了。

各出绝招纷至沓来

移动支付的推广,目前以电信运营商的手机钱包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端app为代表,涵盖了远、近场的手机支付解决方案。

手机钱包方面,中国移动无疑是目前移动支付领域中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其移动支付布局以nFC为主。从去年底开始,中国移动先后与多家银行以及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等企业合作,推出了“手机钱包”。今年7月正式落户京城的“移动nFC手机一卡通”更是让移动支付真正走入百姓生活。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推出了类似产品。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端app方面,近期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腾讯在微信5.0版本中加入了支付功能,通过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打通了微信端的支付渠道。目前,微信支付的应用场景包括公众号支付、扫二维码支付和移动应用支付等。尽管目前微信支付还难以与支付宝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匹敌,对整个移动支付的市场影响不大,但结合微信服务号(近期招商银行已推出“微信银行”),考虑到微信的数亿用户和堪称“逆天”的“扫一扫”功能,未来的前景不可小视。

另一家拥有庞大用户资源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先于微信其“微博钱包”移动客户端,进军移动支付领域。客户端功能目前覆盖了付款、存取款、转账、缴费、充值等功能,未来还将实现银行快捷支付、刷卡、nFC支付、信用卡还款、交通罚款以及电影票购买等。

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微博支付,推出后都会被拿来与支付宝做比较,足见支付宝仍然是目前这一领域的领跑者。近期支付宝将推出新业务“信用支付”,以完善支付体验,但人们更愿意将此举与信用卡业务建立联系。

此外,作为poS端的变种,移动刷卡器设备的推出完善了磁条银行卡的收单场景。以中国银联为例,除了与中国移动、银行合作推出nFC手机支付平台外,银联还联合京东于7月推出手机刷卡器产品“卡乐付”,从而完成了在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大移动支付领域的布局。此外,银联还先后与其他电商合作抢夺移动端用户。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1号店等电商在近期接连与银联合作推出赠送话费、礼品卡、代金券、返还现金等形式促销活动,激励用户在移动客户端完成交易并使用银联在线支付。

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代表的商业银行,除了与其他行业开展合作外,努力推出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据中国银行电子银行部助理总经理董俊峰介绍,目前银行也在快速推出p2p手机支付产品和“摇一摇汇款”等产品。中国银行近期全新推广的“手机取现”产品更是面向广大农村和县域市场,推出了门槛较低的基于手机号汇款和提现的服务,赢得了市场眼球。

7月初,新华社与银联、银行、保险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推出了新华通移动商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各种移动支付服务,进入移动支付市场。可以预见,更多行业加入移动支付市场,也只是时间问题。

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难免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对此,董俊峰表示:“种种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是不同技术门类、不同收单场景、不同思维模式、不同盈利模式的有益创新尝试,目前很难说哪一种完胜。但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讲,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支付模式,很显然占有了绝对优势。而nFC近场支付只占很小的交易规模。所以,对服务提供方来说,是彼此竞争、优胜劣汰。对消费者来说,是提供不同的选择,但没有完美。

如此多的行业进军移动支付领域,看重的是其中的高额利润。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率众所周知,对其他行业的诱惑也是显而易见的。进入金融领域,新兴产业可以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可以起死回生甚至焕发青春,邮政储蓄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困难重重亟待整合

家家都想做支付,移动支付的舞台好不热闹。然而进入容易,并不意味大家都能轻轻松松从中获利。宏观来看,目前移动支付在整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支付闭环的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目前的移动支付终端受制于技术水平,或成本过高,或支付体验不够理想,难以被广大用户接受,从而不利于培养其使用习惯。

以手机支付为例,nFC支付需要将nFC模块植入手机,尽管模块成本也许只有几十元,但对于利润空间本来已经很低的低端手机而言,仍然过高。这就导致目前市场上的nFC手机大多为世界著名厂商的高端甚至旗舰手机,消费者想要体验就只能花高价买这类手机。一种新兴支付手段的推广,支付终端的高昂成本要由消费者来担负,这一点的确难以令用户接受。而另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手机支付,虽然成本低廉,但以目前技术,无法解决设备天线集成化的问题,打开手机后盖就能看到设备天线,换电池时一不小心就会把天线弄折,用户的体验可想而知。尽管小米已经推出了具有nFC功能的低价手机小米2a,但要从整体上降低nFC手机成本尚需时日,而基于其他技术的手机支付也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其次,用户最担心的仍然是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的手机安全不容乐观。据网秦的《2013年上半年网秦全球手机安全报告》显示,网秦“云安全”监测平台2013年上半年查杀到手机恶意软件达51084款,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长189%;2013年上半年感染手机2102万部,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长63.8%。2013年上半年手机恶意软件感染设备数量相较于2012年上半年整体有所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大陆地区以31.71%的感染比例位居首位。同时,手机丢失、被盗之后如何保证包括银行卡信息在内的资料不被泄露,也是用户关心的问题。尽管相关行业在手机挂失技术方面已经作出很大努力,但据业内信息安全人士介绍,目前的技术仍然存在漏洞。

最后,利益分配困难重重。尽管支付机构对移动支付热情满满,但移动支付能否成功推行,还要取决于各行各业的态度。产业链长是移动支付的主要特点,目前国外在移动支付推广较好的是日韩两国:在日本,由于运营商的实力极强,从而得以主导整条产业链;而韩国的金融、互联网环境也相对简单。中国不具备相似的条件,一方面产业链上的企业数量众多,另一方面,无论是运营商还是银行,都尚无主导产业链的实力,却又都想得到主导权,而下游的公交公司等企业,也相对保守且强势,这就给移动支付在国内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正如董俊峰所言:“nFC的商业链条太长,尽管标准出来了,但是从银行、电信运营商、银联、第三方支付到芯片厂商、手机制造商、商户,再到终端消费者,这个生态环境的打造,非一日之功。韩日是世界上最成功的nFC市场,但经验无法简单复制,因为是完全不同的格局。”

在移动支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成本问题的解决相对容易。中国移动在推出“移动nFC手机一卡通”时就已表示,到今年年底,支持nFC支付的中国移动定制手机将增加到20余种,价格覆盖高、中、低端。安全方面的问题相信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企业的投入逐渐得到解决。事实上,“移动支付安全性低于传统支付”也许只是一个错觉。有调查显示:用户丢失钱包的反应时间为约30分钟,丢失银行卡则可能要1小时以上;但丢失手机的平均反应时间是6分钟。丢失手机的反应时间如此之短,原因就在于信息时代用户是离不开手机的。以中国电信“翼支付”为例,由于打通了支付系统与各省营业厅系统的信息渠道,用户丢失手机后只需前往营业厅注销或挂失手机,即可马上锁定账户,等找回手机之后才可以解挂,用户也可以拨打电信或翼支付的客服电话挂失。这是手机移动支付在安全性上的重要的优势。

从目前来看,最难解决的仍是整合问题,如果将目标定为全面推行移动支付,则最终由政府出面协调的可能性较大。

缺乏场景囿于线下

除去整个移动支付产业所面对的普遍问题外,是否拥有自己的支付场景,对每个企业而言也极其重要。

支付能力的提供并不困难,但业务的开展与支付场景关系密切,例如支付宝依托淘宝与天猫、财付通或微信依托腾讯等,各运营商推出的移动支付也首先从自身原有业务的支付做起。近期,阿里巴巴切断了微信与淘宝、京东商城屏蔽支付宝等一系列事件说明,各家不希望将自己的平台向其他第三方支付应用开放。而在非消费领域如基金理财产品投资等,支付宝等巨头也早已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余额宝的推出就是明证。对于缺乏线上支付场景的企业而言,目前只有将目光投向线下,例如已经实现应用落地的公交系统和超市、餐厅等线下商户。

主导之争格局未定

尽管移动支付仍存在种种问题,但其在未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流支付方式的趋势已经十分清晰。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于今年6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今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2354亿美元,较去年的1631亿美元增长44%;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452亿,高于去年的2.008亿。Gartner研究总监沈哲怡表示:“我们预期2012至2017年间,全球移动交易量和价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5%;到2016年,全球移动支付预计将达到7210亿美元,拥有4.50亿移动支付用户。”中国支付清算协会6月30日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则显示,2012年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电话支付业务5.35亿笔,金额2.31为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1.13亿笔,金额为1811.94亿元。相关机构预测,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

可以说,相关行业对移动支付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力图通过抢先发力在未来的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乃至主导地位。事实上,无论是银行还是银联,都曾经尝试绕开其他行业“单干”,例如,2011年银联曾试图直接与手机终端厂商的合作以绕开运营商,独自推广手机支付业务,银行也曾试图绕开运营商直接与手机厂商合作,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让行业巨头们放弃夺取移动支付主导权的努力。就在记者发稿前不久,支付宝官方的一则“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机业务”的消息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尽管支付宝方面拒绝做出进一步解释,但行业普遍猜测,此举与近期中国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一系列措施有关。这一事件也为未来移动支付格局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目前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主要行业中,银联凭借在传统银行卡支付领域的地位,寄希望于通过推广移动刷卡产品赢得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主导权。运营商则凭借其与Sim卡生产商的密切关系,利用手机支付确定在未来移动支付领域的地位。业内专家表示,由于控制了至关重要的支付场景,未来移动支付领域的主导者将在上述二者中产生,但目前还很难判断最终哪一方将掌握这一领域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