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3:03

现代教育技术的缺点篇1

1.1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教育输入新鲜血液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教育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而现代网络技术教育能够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能够使学生不在局限于课堂上单纯的师生教育,而是在声音和形象的感染下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1.2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极大的提高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教学,而多媒体教学主要就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这种网络技术教育最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教育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死板的课本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极大的带动学生的课堂效率,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老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还能够尽可能的利用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资源,方便老师进行讲解。

1.3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教育改革更上一层楼现代网络技术开始在各个学校进行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必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应用,也将会推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1.3.1教育观念更加理性、科学现代教育一般是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到主导作用,这种教育观念促进了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让教师从完全的讲课模式转变为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依靠学生自主自动的接受新知识为主的过程。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淡化了传统校园的概念,因为网络教学的兴起,学生不在局限于在课堂接受新知识,而且远程教学也可使得学生坐在家中接受新知识,这种虚拟的学校也逐渐社会化。此外,现代网络技术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终身教育接受,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学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1.3.2教学模式更加开放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是课堂教学,老师教授学生吸取知识,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而现代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要求老师是指导者的形象,学生是主体的形象,通过媒体技术来进行演绎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加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现代化、理性化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缺点与应用误区

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给教育界带来了新鲜血液,但是现代教育还存在一些缺点,这些缺点如果不改变将很难发挥想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从而对教育发展形成阻碍作用。这些缺点如下:首先,现代网络技术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不似从前的那种亲密,师生之间的会特别少,从而学生的情感发展不如传统模式下那样健康。其次,现代网络技术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是一旦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者太过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学习的话,将容易偏离教学目标,不利于教育目的实现。其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第一,教育手段与教育思想同样先进造成学生接受程度各异。现代网络技术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而现代教育理论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营造映众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这也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只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使得网络技术成为教学中的主导,瞬间给予学生大规模的信息量和知识量,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是否接受问题。

第二,现代学校中的示范课,也就是公开评优课程都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评优课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多的利用了网络技术,能够获取最多的教学信息,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升个别学生的优质素质和特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智力。所以,有些学校都大规模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形成了多媒体技术下的公开课,而无多媒体技术便是传统教学的现象,有时候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堆积文字和图片,一点实质教育意义也没有,造成了网络技术资源的很大浪费,使得网络技术成了一副空架子,名存实亡。

3现代网络技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所探讨的现代网络技术教育的特性,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措施,使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发挥的更充分,而且避免网络技术的缺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措施如下。

3.1现代网络技术教育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网络技术教育只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就知道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撑,所以现代网络技术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因为高科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不断大众化,网络技术也变得逐渐成熟,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就需要配置高端优质的设施,这样才能利用最先进的技术为最优质的教学做好最充足的物质准备。

3.2要注重开发网络技术教育的教学软件。目前,各地区的学校已经配置了比较高的网络技术也就是硬件设施已经齐全,但是软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为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是跟随着网络技术而不断更新发展的,只有开发出最新的软件系统,才能保证现代网络技术教育的成功实施。

4结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缺点篇2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与相关理论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教育技术就是应用高科技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人类学习问题的过程,教育技术依靠开发、利用所有学习资源来达到教育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目的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系统科学是指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论,它们从总体上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特性和规律。系统论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结构层次性、相关性、动态平衡性和综合与分析统一的特点,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有着方法性的指导作用;信息是指人们在适应外部环境时与外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容的总称。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信息论的催化剂;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

教学理论是研究如何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各中要素,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是认识主义心理学内部的反思,提出了“意义建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利用感觉吸收并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是学习者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视听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概括为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层,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具体,易于理解的经验,使各种视听教育媒体在学习中起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与作用

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目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是形势需要,通过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的推动培养出更多高、精、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要想不断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学生学习的情况为评价标准的方式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学习者可以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手段随时随地地学习知识,与同行业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近年来光缆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整个地球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全球化的大学,探索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先进的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加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应用的方法及对策

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并与软件开发技术相结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包含大量多媒体信息、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系统。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是使教学内容与形式变的多样化,信息量大、速度快、课堂效率提高,有利于实现个别化教育,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网上多媒体教材。它具有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等特点,网络教育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应用重要的方面。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现代化表现,远程教育是一种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进行教育的形式。计算机辅助测试,它有许多优点: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保存系统,为计算机系统能支持在线测试,通过计算机辅助测试可以更快速地给出标准答案,日常的计算机测试练习可以有效地避免考试的紧张感。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信息就是当今世界最宝贵的财富,主要包括文字、声像、电子信息、数据库等,高校需要利用这些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互动的空间,加速学生知识化的进程。

当然,这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应用观念上存在差距,资金不足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观念、能力方面存在差距,详细的说,就是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应用能力、缺乏课件开发的能力造成低水平上的大量重复。

现代教育技术的缺点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与教学课程整合度的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诱导学生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探究条件,实现教育创新等。正是这些特点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带来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出了强大优势。但过度依赖教育技术、缺乏教育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违背“双主”原则已成为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教育技术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教育技术的现象很严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技术的过分自信和为运用技术而教学这两个方面。

教育技术被引入到课堂后,确实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但部分教师对教育技术带来的优势过分崇拜,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过程中,传统的一些授课模式被信息化课堂模式所取代,所有的教课内容只是从黑板上搬到了绚烂的电子画布上,重点的板书内容消失了,甚至有的教师都懒得开口了。这里对技术的过分自信,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的进步,减掉了课堂板书等环节,省略了学生利用教师写板书的时间进行思考的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也没能发挥其实际作用。

同时,正是对教育技术的过分自信,使部分教师为运用技术而教学。现代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是课程内容,不管需不需要用到教育技术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完全不顾课程本身的特点,牵强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授课。部分教师只专注于进行课件演示,忽视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甚至有些教师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开展教学,影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缺乏教育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合的本质就是要实现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整合。但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重机器、轻教师的弊端、多媒体课件重形式、轻实用等现象。从本质上讲,信息技术与幻灯机、电视机、录音机、黑板、粉笔等一样,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尽管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后,能取代教师的部分功能,但毕竟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教师的地位。某些教师初涉此领域,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电脑上,忽视学生的反应,形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

有些教师不知多媒体与教学内容要充分融合,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媒体教学,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也不考虑这节课是否适合应用多媒体,就乱用或不根据学情就直接专家讲评。有的授课内容和教材的衔接不是太好,有的授课内容和课本不一样,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违背“双主”原则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都没有很好地发挥,教师很好的指导作用、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教与学的交流以及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教学目标均无法实现。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并没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将教师的教学过程由多媒体取代,教学中不仅将录音、录像、挂图、模型等教学媒体转入电脑,还将教师教学过程中内容的引入、概念的给出、过程的讲解、实践的操作、知识的总结、练习的巩固等教学环节统统输入电脑,而教师仅仅充当多媒体的操作工、讲解员。结果是教师成了教育技术的附庸,教师操控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作用被抹杀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观念上对教育技术的误解、教学实践中统筹课堂能力不足和制度上没有理想的信息化环境所造成的。

(一)观念上对教育技术的误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缺乏对教育技术本质和教育本质的正确理解等。

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它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但很多教师却忽视对教育理论的学习,认为只要在实践中操作简单的多媒体就可以了,完全没有意识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甚至还有的教师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技术,更不用说对教育技术理论的了解了。正是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才会发生有的教师单一地使用一种教育技术,而且对多媒体的操作也很不熟练,使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枯燥,没有生气,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还有的教师存在对教育技术和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到位,致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信息化教学中,教育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优化课堂的一种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而采取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课堂中的主角是学生和教师,教师不能成为教育技术的附庸,而应该是运用技术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统筹课堂能力的不足

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统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控课堂的节奏,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统筹课堂能力的不足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统筹课堂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和教学内容展示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也有一个过程,有的教师心理适应能力强,可以很快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相融合,能够提升对整个课堂的把控能力;但有的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心理适应能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运用教育技术未能保持平衡心理,容易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恐慌心理,陷入要么排斥教育技术,要么欢迎教育技术的极端,这使教育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教师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统筹整个课堂教学。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展示能力涉及运用画布、音频、视频等多个媒体技术的融合能力。教师内容展示能力的不足,会使课堂变得沉闷、呆板、无趣,影响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教师统筹课堂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缺乏理想的信息化环境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另一个制约因素就是理想的信息化环境的缺乏。一个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现代的教学实践中,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实现优质课堂的基础,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学校中的信息化教学软件资源匮乏,缺少丰富的、创新的精品课程库,就容易给教师教学造成一定的负担,没有丰富的可借鉴的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提高自我教学的水平,同时对学生开阔眼界,丰富课外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技术设备的更新也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有些学校信息化教学实施得早,时间久了,许多教育设备老化了,对教育技术的投入有限,技术的更新换代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没有提高自己教育技术的意愿,当然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技术能力的提高。这对优化课堂教学裨益甚微。

三、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效果的对策

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坚持“双主”原则;创造理想的信息技术环境。

(一)转变观念,加强学习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转变对教育技术的错误认识,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加强对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应用这一问题上,教师一定要分清主次,切实了解什么才是教育最根本的需要。同时学校要及时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进行测试、评估,对每个教师所具备的技术能力进行检测,适时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确保教师的技术能力能够适应教学需要。有些年纪大的教师对多媒体操作不熟,建议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多媒体应用水平。

教师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尤其是要根据教学需要,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制作好的课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且一个人的教学思路不足以满足学生对学科学习的需要。我们应该在团队中,进行资源共享,把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出来,进行相互学习,争取做出优秀的教学课件。

(二)坚持“双主”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育应用过程中,不能过分扩大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忽视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学生和教师。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实践证明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最佳场所,传统的教育教学经验已经被教育家总结推广,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片面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最终是代替不了教师的地位,知识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只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已。

因此,“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我们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以“学”为本原则。不少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上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仅仅根据教师“教”和“讲”的需要来选择和使用媒体手段。有的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或借用他人课件,完全忽视了“学生为主体”“学”的需要,不利于作为主体的“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变灌输知识为启发诱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始终发挥引导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仍处于主体地位。信息技术只是一个中介,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电脑为中心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个性发展的。

(三)创造理想的信息技术环境

如何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还要实现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整合,这就需要创建理想的信息化环境,使身处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可以设专门的课程网络资料库,配备人员进行网络资源的优化,确保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要加大对教育技术的投入。随着经济发展,网络电子教室将成为学科教育的理想场所。在人手一机的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现代课程改革更加强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不能过分夸大或忽视任何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警惕技术异化的现象,不断转变转念,加强学习,坚持教学中的原则,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坤庆.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朴成植,齐宁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3).

[4]何克抗.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关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学习与思考[R].2012教育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广州,2012.

[5]高磊.现代教育技术:莫把手段当目的[J].教学与管理,2013(8).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研究》([2010]-JKGHBG-0876)

作者简介:

黄士斌,信阳市实验高级中学,高级讲师,教研科长。

现代教育技术的缺点篇4

1.计算机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1.1计算机教育技术的经济放益作用

计算机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教育技术育韵;提高教育质量,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利用先进的科技方法来服务于教育于业,通过对课程教育的课程开发,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课程的有效的设计,有规划的教学,能够扩大教育规模,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资源,可以节省买印刷书籍的资金,同样的,利用网络技术,随时可以在没有老师教的清况下学习,也节约了受教育者的学习时间,让受教育者能够在没有老师白勺清况下更好的自学,也扩大了教学范围,教学空间。

1.2计算机教育技术可以为学者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

计算机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全球化的优势,利用计算机超大存量的优势,为受教育者提供超级丰富的学习资料,各种绚丽多彩的图片,通过计算机可以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学习讨论,有利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非常广泛的学习空间,多媒体丰富的声图并茂功能运用到教学中,比单纯的教师课堂只用黑板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吸引力,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多样化,让学生的自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

2.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全面实施计算机文化教育的强烈意识

当前在计算机领域出现的许多事件,如“黑客”攻击、偷窃信息、计算机病毒泛滥等,有的是集体行为(如敌对国家、竞争对手等),有的是个人行为,这些人都是计算机高手、计算机“怪才”,他们利用高超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负责任的计算机文化修养。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必须树立强烈的全面教育意识,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机文化教育。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个问题,只重视知识与技能传输,却忽视了计算机文化修养教育,使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没能真正发挥计算机文化教育的社会功能,影响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2.2缺乏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方向。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各单位也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还是停留在黑板加粉笔、教科书加教案的水平上,其中重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缺乏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能熟练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以充实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怕运用不当降低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先进的信息技术不能充分被教师利用的状况。

2.3缺乏超前的新技术发展观念

随着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群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已广泛地运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舍此难以担负起高技术条件下经济建设的重任。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缺乏超前的新技术发展观念,既影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不能更加敏锐地把握高技术的发展,更影响了计算机教育自身的发展。主要表现就是缺乏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态度,导致利用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结果便是计算机教育理论修养欠缺,将新信息技术应用于自己学科领域的意识不强,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不够。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十分不利。

3.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3.1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多媒体化

“多媒体”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它是用来扩展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的多种技术的综合。直至90年代初期,人机交互方式仍主要是通过基于文字或简单图形的界面来实现,枯燥而单调。多媒体技术则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这包括:高保真度的声音、达到照片质量的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甚至是活动影像。近年来,在关于教育技术的国际性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所发表的论文中有70%-80%都与多媒体有关,多媒体教育应用正在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换句话说,目前国际上的教育技术正在迅速走向多媒化。

3.2计算机教育技术多媒体下劫勺运用方向

在教学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些剧作情景,有利于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引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育中,确实能给受教育者带来很多益处,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将文字和图郁吉合在一起,也也可以将影视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到达一种“文图声相并茂”的效果,便于受教育者接受和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的缺点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制造业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195-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97

1概述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各个工业部门生产设备的重要来源,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制造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是促使我国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重工业,以东北重工业发展为主,支撑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存在,那么我们的生活资源、生活工具也不会存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会始终处于“钻木取火”“衣不蔽体”的落后时代,严重影响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所以机械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关乎国计民生的发展。然而,机械水平的高低、技术含量的高低与人才培养是密切相关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与紧迫。

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制造产品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在机械制造业的大力发展中,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201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一,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机械制造高级人才缺乏

机械制造行业技术人员集中并且需求量大,大多从事制造工作或者流水线组装工作,中低层技术人员是供过于求。对于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没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级人才做产业支撑。

2.2产品缺乏创新并且开发时间长

产品设计和制造理念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创新思维和改变意识,导致机械制造的机械设备落后、陈旧,不能跟随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

2.3缺乏核心技术支持

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大多需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没有自我开发意识,过度依靠国外技术,导致许多先进创新的科技不能跟上各发展阶段的需要,始终比发达国家落后。

2.4管理形式粗放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协调能力强和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的管理层,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2.5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利用水平低

机械制造有自动化技术但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就会导致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出现大量资源浪费或者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无论从资源的利用还是技术水平的高低都不能跟上发达国家水平。综上所述,说明我国始终处于中国制造阶段,还待成为中国研发,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专业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规划不完善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技术应用型大学中是重点专业课,本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应结合当前工业、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规划。许多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多,对专业的总体格局要求多,对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少,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粗泛,对技术学习的反馈能力差。加之学校的培养方案大多是综合应用型,没有具体细化到各个专业,认为与其专业有关的课程知识都是重点都需要深入学习,培养方案的制定太宽泛,导致学生不能抓住学习重点。就学校本身而言,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本是其职责,但长期都没有一个确定的培养方案,不断探索更改培养计划,学生也始终处于适应学校方案的过程中,对自我学习方向及学习侧重点始终处于迷茫状态。所以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完整、不完善导致学生学习不能准确定位专业,使专业技术的学习不到位,影响工作技能。

3.2专业技术人员思想老化,不能满足现代产业需要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思想老化、技术陈旧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更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水平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

3.2.1就专业技术人员自身来说,其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始终认为自我专业技术强,不需要学习的态度,导致其技术水平徘徊不前,始终处于自我认为的技术水平状态,对现代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更新换代的技术要求一概不知,使企业生产整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

3.2.2就外界因素而言:(1)学校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水平长期不改变,相关专业的硬件设施不加以完善,学生接受的知识理念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就处于陈旧状态;(2)对在职技术人员,企业没有定期举行技术培训或学习活动,不能及时更新技术人员现有技术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对外界信息和国际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了解少,学习机会少,使得大多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平不能达到时代需求的专业要求。

3.3对专业人员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适应新要求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对高新人才的需求加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已不再是按部就班、各守岗位的现象,人力资源也不断市场化,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参与到资金雄厚的生产企业中,使得学校教育的师资问题受到威胁。专业的师资力量流失,急需非专业或者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并且经验缺乏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由于教育方式不到位、知识理念不专业的原因使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除此之外,在许多职业技术学校中,由于资金短缺,实训的机械设备落后,并且数量不足,所达到的教学目的与现存的技术水平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教育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原理多,注重实践教学少;注重教师的单向知识传输多,而师生互动活动少;强调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多,而对专业的综合实训机会少等诸多不符合现代技术要求的教育方式或手段,都导致了专业人员的专业程度不能适应新要求。

3.4对学生的教育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

现代学生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各高校的教育学习中,都侧重于理论教学,无论是教学的资金使用程度,还是教学的人才培育方针,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是有难度的,一方面,教学的工作者都是经过我国多年的教学方式培育出来,对于实践教学本身就缺乏实际的教育经验,教学方式就不能满足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践教育设施有限,只能进行简单的实训操作。实训操作课程松懈,不能达到真正实训的目的。结合以上两方面原因,我国教育制度中缺乏实践的执行力度,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教育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

4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1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展要求

要培养出专业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应摒弃陈旧的教育方案,不断更新,制定适合各阶段专业技术水平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案。将培养的专业目标定位于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相结合,注重“抓基础、强实践、善应用、多方向”的教学原则。对教学课程体系应不断优化整合,使其能达到对专业技术教育的目的。优选教学内容,抓侧重点技能培养,更要体现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将原来的《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学》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原理与应用》合并成《电气控制及其pLC》,通过相关课程的整合,减少大量的重复知识,减轻了教学压力。压缩教学内容,抓重点,缓解了因教学内容多和学时少而产生的矛盾,同时也能开设其他相关的新课程,以提高专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4.2专业技术人员应主动学习,紧跟时代前沿

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性应体现在先进性、实用性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文明的重要领导者,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增加自我认识,注重技术的适用性才是一个优秀专业人员的表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应适合专业发展要求、时展要求,不断吸取最新的发展成果和先进技术,与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相适应。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又是一个含有传统因素的专业,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成果时,也应该巩固传统知识的学习,不断钻研,提高自我素质和专业技能。

4.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专业机械制造人才首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现代教学方式,如开发Cai教学课件等方式能使教学课件直观易懂,综合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这就相当于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能直接感官到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效果。除此之外,加强实践教学,还需要培养实践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校外实训、实验室试验、毕业设计等都能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实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讨论中去,做到师生互动。相互交流不仅能解决学生的技术疑惑问题,还能从中感受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4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培养专业人员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为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应围绕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从不同教学层面和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对系统构型创新、功能创新、集成创新的训练还能促进专业人员科研能力的形成。除了外部条件能加强专业人员创新意识的提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员自身还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是时展的需要,作为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应如此。对实际的生产操作或者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的处理中要时刻具有钻研精神,才能综合提高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于涛,王素玉,杨俊茹.机械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

[2]王丽君,王欣欣.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

现代教育技术的缺点篇6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一般普通高等院校

一、一般普通高校的定位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般普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笔者文中提到的“一般普通高校”,是指由于所处地域、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国家重点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差异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多为省市级属院校,由于上级机构的投资、学校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教师员工、科研成果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这些院校大都为二批、三批本科院校。

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般普通院校大多为本科师范院校及部分大专院校,有些院校在不具备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下,为了顺应时展需要,盲目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一些欠缺,致使目前教育技术界问题百出。2002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的57所高等院校的66名骨干教师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定位模糊,教育理论与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资金支持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结合专家提出的问题和笔者了解的现状,笔者对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认识不清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论述并不少见,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学习的人能够很好地认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对教育技术学的解读不到位,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在师范类和非师范这两种专业性质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学校都是定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为教育学士。而新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某些院校,定位为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却和师范类相同,颁发的证书依旧为教育硕士,这给本来就迷茫的同学们又一个疑问:既然是培养教师,为什么又是非师范专业呢?是非师范专业,怎么又在毕业时颁发教育学士的学位呢?

2、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媒体技术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教育学院(系)是最合理的,这有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合理的利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目前很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学院)系的院校,其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组网等技术课程的实验,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技术、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去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技术也仅仅使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难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技术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系)、物理学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院校,学生由于为学理工科出身,加之没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教育理论修养不足。学生对计算机软件、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能熟练应用,但是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功能不强,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教育性。

3、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如:Flash、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和影视方面(如:影视节目编导、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等)的知识。而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么只会机械地使用媒体,而不理解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含义,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教育技术的真正魅力;要么只是理论的讲解,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永远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

4、资源匮乏且达不到资源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它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在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高校建设的过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现象,不仅仅是硬件实验设备上的不足,而且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这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步入了21世纪后,很多大中专院校新建立了或在原有的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多二类三类院校的主要工作使技术上的,如校园网络的建设、重要会议的摄影摄像、多媒体机房的管理等,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在部分技术性质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何不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

5、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很多二类、三类普通本科院校乃至一些名牌高校都是一个新上的专业,但是档次相同的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如果该专业得不到领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目前面临扩建、资金不足的现状下,想要发展专业谈何容易。

三、对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院的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曾一度是整个教育技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大局发展趋势,结合开设院校的实际,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软硬件设施均不很齐备的院校,应定位此专业为师范类,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一些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可以考虑定位为非师范,不过定位为非师专业从目前的发展前景看,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的院校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无疑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应结合本院校实际,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论开设在什么院系,都应与之建设密切相关的院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物理等院系)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系的硬件资源实现学生实验设备上的空缺;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多交流,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在本专业教师技术薄弱的现状下,更应该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电视机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实验是用物理系的实验设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和教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建议应加强与相关系别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全院师范类专业公共课,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自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日益更新的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的课程。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广域网、校园网等开通的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如:录音录像教材、幻灯投影教材等的简单制作)等教育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建议各高等院校都能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公共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这样可以使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技高一筹。教育技术课程开设为师范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开设教育技术为师范类公共课程,就要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健全教育技术实验设备。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有利于学院整体教学实力的提高。

4、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开拓高等院校教育新的天地。

现代教育技术的缺点篇7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广西高职教育应用探讨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实训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需要。在当下的职业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实验设备昂贵、损耗比较严重、型号落后、更新换代难以中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再加上教学模式单一,造成学生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动手实践能力差等,违背职业教育的初衷。而广西地处中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其高职教育有着和东部发达地区不一样的特点,例如:教育经费不多,教学实验设备缺乏,其中严重缺乏高精尖的教学实验设备,教学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过长等。要解决广西高职教育中出现的以上问题,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场景生成技术、仿真技术等的飞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创设虚拟现实已经成为可能,可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对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本文就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进行概述,阐述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课堂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技术是(VirtualReality,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是20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多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是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具体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就是打胜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一般虚拟现实系统包括五个组成部分: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软件应用系统、数据库和用户。虚拟现实技术有三个“i”特征: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构想性(imagination),即所谓的虚拟三角形。虚拟现实技术系统的分类有以下四类:桌面虚拟式现实系统、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在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已应用于课堂教学,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它的出现无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国家近年来着重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实训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需要。在当下的职业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实验设备昂贵、损耗比较严重、型号落后、更新换代难以中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再加上教学模式单一,造成学生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动手实践能力差等,违背职业教育的初衷。广西地处中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其高职教育有着和东部发达地区不一样的特点,例如:教育经费不多,教学实验设备缺乏,其中严重缺乏高精尖的教学实验设备,教学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过长等。要解决广西高职教育中出现的以上问题,可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对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飞跃,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人的临场化,参与者与虚拟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个系统的两个方面。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将传统的“以教促学”方式变革为学习者与信息及环境的交互作用的新型学习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如下:

1.创设虚拟情景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教学,可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家传授式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型和探索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彻底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成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它能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间、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大胆进行各种尝试;它可以实现教材、方法、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和选择实验方式,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它可以设计以学生探索为主的模式,允许学生探索和建构虚拟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际的创造力;它可以采取实验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开展学生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

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

广西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普遍存在学习目的迷茫、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虚拟技术在职业教育应用中具有职业性、实践性、情境性、过程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可以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4.降低实操实训成本

职业教育中实操实训材料费用昂贵,消耗很大,很少有学校有足够的财力多次进行投资,实操实训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实现,因此在职业教育中也同普通教育一样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教师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弥补实操实训条件不足,给学生提供真实实训机会,也能达到实操实训效果,而且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起来的虚拟实训场所的“设备”和“部件”都是虚拟的,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随时更新,从而降低实操实训成本。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课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实物展示、虚拟教学、虚拟实验、技能训练等方面:

1.课堂教学演示工具

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书本、挂图、多媒体课件查看设备或元件的图形,或在现场观察实际的教学设备外形来获得各种感性认识。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实现教学仪器、设备、加工产品的立体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实物的结构,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

2.创设虚拟教学情境

虚拟教学主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模拟岗位角色,通过对每个角色的工作内容深入分析,将多种需要传达的知识集中到角色身上,在短时间内即可让学生完成零距离的实操体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恰如其分地演示一些复杂的、抽象的、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不便直接观察的自然过程和现象,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科学内涵。这将导致教学内容形式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结构的变化。

3.构建虚拟实验空间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信息化的实验室,其中许多“设备”与“仪器”是“虚拟”的,可根据需要重新“虚拟”出新设备和新仪器,并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实验系统逼真、生动,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将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促进学生虚实结合。

4.创新职业教学模式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通过身临其境的和自主控制的人机交互,由视、听、触觉获取“外界”的反应,开展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自我组织、制定并执行实验计划,进行自我评价,开展适应式学习;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员间共享成果,开展协作式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更有效、更准确地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职业教育可采用“虚拟实训+实操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创职业教学新模式。

五、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实训教学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目前的实训设备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即使学生掌握了某种设备,但对通用设备仍然不能应用自如。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设备的更新永远赶不上实际需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设备,提供虚拟实训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各个学科,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有如下方面,例如虚拟导游实训、会计账户处理实训、数控实训、数字电路实训、模具实训、汽车结构实训、摩托车维修实训、计算机硬件维修实训、网络安装实训、物流管理实训等,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学生技能训练中体现了超凡的魅力。以全面素质发展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为核心的实践实训教学,对虚拟现实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为实操实训做好了前期的预习准备,实现了个性化导训,解决了实操实训过程中危险性大、实训费用高、实训时间短等问题。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训教学将在实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传统的实训手段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进而促使实训手段、方兴未艾、内容、模式的变革。

六、结束语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实训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需要。近年来在广西高职教育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诸如教育经费不多、教学实验设备缺乏、教学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过长等问题,可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对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开创广西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未来。

参考文献

[1]常广炎.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教学实验中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5:137-138

[2]周彩根.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2]宣翠仙.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3

[4]巩微.关于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的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02,1:36-41

[5]陈守满,姜建国.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2,4:111-11245第3卷第4期

现代教育技术的缺点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地位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与相关理论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教育技术就是应用高科技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人类学习问题的过程,教育技术依靠开发、利用所有学习资源来达到教育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目的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系统科学是指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论,它们从总体上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特性和规律。系统论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结构层次性、相关性、动态平衡性和综合与分析统一的特点,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有着方法性的指导作用;信息是指人们在适应外部环境时与外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容的总称。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信息论的催化剂;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

教学理论是研究如何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各中要素,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是认识主义心理学内部的反思,提出了“意义建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利用感觉吸收并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是学习者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视听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概括为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层,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具体,易于理解的经验,使各种视听教育媒体在学习中起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与作用

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目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是形势需要,通过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的推动培养出更多高、精、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要想不断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学生学习的情况为评价标准的方式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学习者可以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手段随时随地地学习知识,与同行业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近年来光缆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整个地球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全球化的大学,探索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先进的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加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应用的方法及对策

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并与软件开发技术相结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包含大量多媒体信息、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系统。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是使教学内容与形式变的多样化,信息量大、速度快、课堂效率提高,有利于实现个别化教育,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网上多媒体教材。它具有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等特点,网络教育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应用重要的方面。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现代化表现,远程教育是一种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进行教育的形式。

计算机辅助测试,它有许多优点: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保存系统,为计算机系统能支持在线测试,通过计算机辅助测试可以更快速地给出标准答案,日常的计算机测试练习可以有效地避免考试的紧张感。

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信息就是当今世界最宝贵的财富,主要包括文字、声像、电子信息、数据库等,高校需要利用这些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互动的空间,加速学生知识化的进程。

当然,这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应用观念上存在差距,资金不足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观念、能力方面存在差距,详细的说,就是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应用能力、缺乏课件开发的能力造成低水平上的大量重复。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原则必须遵循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加强教学互动与交流,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转变教师传统观念,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担负起引导监督学生的责任,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被应用于辅助教师的教,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的改革,努力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突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课堂的优势,大力倡导多媒体课件开雀使用和网络应用。

参考文献:

[1]杜绍奎.浅析高校中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专业视窗,2008,17

[2]刘江毅.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技术支持.宜春学院学报,2003(2)

现代教育技术的缺点篇9

关键词:美术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创意和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90-01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领域的引入,彻底改变了“一支粉笔写天下,三尺讲台话春秋”的传统教育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渗透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领域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出一种新的学科理论――信息技术学科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这不仅是对传统与现实的创新,也是对现代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高要求。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教学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某一学科的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资源和实施步骤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该学科的一部分,并起到督促、增进、加强和辅助该学科学习的作用。这是我们进行课程整合的理论意义。

一、美术鉴赏课的特点

美术鉴赏是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现行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教学过程,“美育的最有效手段是多接触艺术”。事实上,就教学条件来说,我们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去感受美术作品原作的魅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缺憾。例如,在分析齐白石的作品《蟹》时,通过制作动画,让蟹“动”起来,组成不同的画面结构,生动的动画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不同的黑、白、灰搭配带来的审美视觉效果,促使学生充分体悟到大师原作中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以及水墨画特有的笔墨趣味与黑白灰美感。这样,就把我们用语言很难表达的艺术理论直观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能发挥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可以演示形象生动的动画、声情并茂的有声画面、色彩丰富的教学图片。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它是我们现代教学强有力的工具。

三、中学美术鉴赏课与信息技术课的结合

中学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课程都是素质教育技能课,尤其是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发现美术课中大量的欣赏环节以及创意活动缺少直观的表现形式;而信息技术课堂在学生的技能操作上,学生的作品缺少创意和设计,缺少美感,审美效果不尽如人意。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我们两个学科的教师想尝试探索进行课程整合,让学生把两个学科的知识结合,比如制作海报、校刊、多媒体作品等。基于此,我们以每班的兴趣小组为单位,以三种形式(即海报、校刊、多媒体作品)为表现形式,以作品主题为统领,以技能(画图、photoshop、word、powerpoint)为手段,尝试探索让学生围绕主题,运用所学技能完成作品,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技能叠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而是有一定美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审美和创造性的集中展示,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最终看到的是同学们如何把美术鉴赏的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加上创意和想法,做一个能看到“自己影子”的作业。

四、中学美术鉴赏课与信息技术课结合的意义

通过两个学科的整合,我们认识到:各种学科的知识是相互关联、有联系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各种知识关联结合的过程;要以一定主题作品去实现知识、技能、审美、创新的结合展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两个学科的整合,有助于教师素养的提高;以兴趣小组为组织形式,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变干巴巴地讲理论、讲技能为以主题任务为驱动的实实在在的作品,教师和学生会更有收获;在信息技术和美术鉴赏教学中,摸索出一条新的教学思路,以主题作品渗透进各种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知道学会这个知识技能的好处,这样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回顾研究过程,我们发现在美术鉴赏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美术鉴赏素养;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3.学生学会了创造美、鉴赏美。当然,在两个学科的整合中我们也有一些经验和教训,如:1.两个学科的整合,契合点的选择比较难;2.在作品的制作中,学生和教师各种知识的丰富性和个人创意的独特新颖性始终是整合的难点;3.丰富和提高教师、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是必须的;4.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眼界是创新的关键。希望在以后的探索和实践中,这两个学科的整合越来越完善。

现代教育技术的缺点篇10

(一)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

1.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

美术分纯艺术和实用艺术两大板块,不管从事哪个板块教学的高师美术教师,都应具备四个方面的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艺术感悟能力、创作(或设计)能力、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思考能力、美术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艺术感悟能力体现为:良好的审美感知、敏锐的艺术直觉、超强的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等。大学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感悟能力是美术学科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必备条件。创作(或设计)能力包括强烈的创作(或设计)意识、娴熟的制作技法技能、有计划的完成作品的能力等等。创作(或设计)能力是教师之所以为专任教师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的主要表现。美术学科虽是人文学科,但在一定意义上又兼具操作实验课的特点,教学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教师个人独特的“制作”经验和体会;而这些经验和体会的科学性、独特性、深刻性、时代性的程度与否决定教师教学内容的含金量的多少。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思考能力包括:对社会现象和专业现象的研究能力、对专业新论题和趋势的思考及把握能力。我国高师美术教学存在一个教学内容陈旧、严重滞后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美术教学内容的改革除了学校要积极调整外,教师个人对自己教学内容的更新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有先进的理念、发现的意识、研究的能力,把最新的艺术动态、艺术思想有选择性地介绍给学生。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思考能力,也是教师专业上有造诣的重要条件,因为它决定教师科研的深度和时代性。不关注社会,不能思考与艺术相关的问题和现象,不培养独到的学术眼光、学术思维,也就不可能成为“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素养是指教师要掌握丰富的中外美学、中外美术(包括设计)史、美术评论等方面的知识。

2.综合文化知识素质

在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院长高峰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星先生指出:艺术师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不能同步,许多艺术师资有较好的技能却难以达到一般高校教师的文化涵养。所以,一方面他们依靠师徒传授方式出来的学生往往文化也较低;而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在艺术学术研究上也缺乏能力,科研和学术写作能力不足。可以这么说,周星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高校艺术教师的普遍顽症以及提高文化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师美术教师培养的目标是美术师范生,所以相对于美术专业院校教师更应加强综合知识文化素质。

综合知识文化包括与美术学科紧密相连的姊妹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它决定教师理解世界、理解艺术的广度和深度。美术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当代艺术正逐渐成为教学内容重要的一部分。当代艺术注重艺术表现的实验性和观念性,作品呈复合形态出现,作品可能是书法与环境设计与影视媒体的结合,也可能是美术、舞蹈与自然科学的糅合,还可能是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任一国家文化元素的嫁接。当代艺术不仅是视觉游戏,更是一种智力游戏,它对高师美术教师综合知识文化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阐释、解读当代艺术需要储备大量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这在客观上也要求高师美术教师素质的多元化,要求体现出美术教师的文化功能。

(二)雄厚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

美术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很高,但总是不能像预想的那样教出优秀的学生。探其究竟,除了学生或其他方面的外在原因外,主要是教师自身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常常被高师一些美术教师所忽视。具备很高的教学能力是高师美术教师素养中重要的一部分,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两方面:

1.一般教育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教师必须要掌握一般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能力,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前者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电化教育、教学技法技能和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后者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2.美术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

高师美术教师不仅要求掌握一般教育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技法和知识灵活自如地运用在美术这种特殊学科的教学中。美术教育是一种以视觉形象为主要媒介的教育,是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教育。它不仅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示范能力,还要具备把艺术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能力;不仅有很强的形象和逻辑的思维能力,也要有准确生动的表达艺术思想的语言能力;不仅要求掌握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要探求新的教学模式。高师课程的特点是课程多时间短,教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并消化学科的规律性的知识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展开美术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的能力、独立理解和分析美术现象的能力、独自进行创作和设计作品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①

3.教学教育现象的理论研究能力

研究教学教育现象的理论能力,体现为教师教学教育方面的科研能力。高师美术教师要具备把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的能力,对于教学教育现象,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能在司空见惯的日常教学教育现象中,有发现新的问题或是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完美的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以下简称师德)是指教师担负起其教师角色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时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质的统一。我国自古对师德就极为重视,师德被视为教师职业之魂,如“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师者,教人以德者之称也”等等。教师的职业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高师美术教师在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的同时,要有完美的教师职业道德。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敬业和奉献精神

敬业和奉献精神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只有热爱和敬畏教育事业,才能真正享受这种人生生活方式的乐趣;才会由衷地生发对受教育者的爱心;才会自主执著地对教学进行探索;才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会甘于奉献。敬业精神主要的表现是,对教育事业的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和责任心。责任心又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包括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责任感。

笔者曾见一本名为《中国教师缺什么》。书中列举了一些中国教师的种种缺乏:缺乏爱、尊重、宽容、平等;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笔者认为导致诸多缺乏的外因是社会功利取向对教师的负面影响,但重要内因还是有些教师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在人们的一般价值取向是功利取向的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教师要做到任凭窗外繁花似锦,向其迷惑,仍心如古井明澈见底,稳坐教室,不为所动,确实不易!然而,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不管是出于客观被动还是主观自愿的选择,那就“意味着接受教师作为身份的意义以及承诺”②,要在教师的职业身份下寻找完美自由的生活状态和境界!

2.良好的品德和得体的言谈举止

良好的品德通过身体力行内化为人格,完美的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榜样力量,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其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师精神风貌的展现。教师应有得体的言谈举止,古人云“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得体的言谈举止不仅仅是外在仪表和行为的一招一式,更是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知行合一。需要强调的是:高校美术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自由与规范、艺术个性与职业道德、求真求善求美等之间的关系。

二、高师美术教师的素质提高

高师美术教师素质提高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笔者认为应遵循一条原则:遵循艺术规律、尊重美术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特点,紧紧围绕社会要求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具体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高师的教学性质和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

(二)研究高师美术教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密切关注社会变化、积极参与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四)秉持多元文化观,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创造性品质;

(五)坚持终身学习观,不断反思自身,不断超越自我和发展自我。

注释:

①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3.

②陶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辞海[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1104.

[2]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