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3:09

人文地理学的作用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用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97

1前言

对于学生来说,高中地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但是,由于与大多数的学科教学一样,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解时偏重于知识本身的讲解,忽视了它在生活中的表现,导致知识理论化,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强调在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地理的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对未来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个人在发展时能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追求自身的价值,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同时,人文精神还需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品格,在生活中要尊重他人,维护自身的尊严,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地理学科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地理课堂上构建地理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更主动的学习和认识地理原理,提升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

2人文精神在地理教学应用的意义

人文精神的关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学习必修二系列人文地理知识中,会深切感受到当今紧张的人地关系,自然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日益枯竭、气候变暖等现象不断发生,最终都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无不显示出人文精神的缺失给社会与自然带来的伤害,所以人类急需树立人文精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调节人地关系,从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人文素质的提高,需要从学生时代构建起来。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环境息息相关,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讲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应该将人文知识贯彻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做到爱好自身、爱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能够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在未来,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促进我国社会更好的进步与发展,人地和谐发展。在学生人文精神构建的同时,学生对地理学科原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学习动力和应用地理能力也会提升,这样教师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升。

3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3.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倡导人地和谐

在高中必修二的课程中,不管是人口、城市,还是工业、农业、交通等内容,人地关系是贯穿整个课程的主要线索。在课程的最后更是系统阐明: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类要想长期的发展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这些都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材料。高中地理课堂上要树立人文精神,要实现人地协调,首先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它是人文精神的基础,能够保证地理环境良好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来越严重,它不仅会影响到生态环境,严重时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主要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主义观念。比如上世纪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国今年年初的雾霾事件,无不显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教师在进行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要注意构建学生人文素养,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例如在讲解环境资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如何保护自然资源、怎么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哪些能源是新型能源,这些新型能源又有什么优点等。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能够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等。

3.2尊重世界文化地域性,建立科学地域观念

地理存在地域性,在人文地理中,人类的所有活动,不管是人口分布,还是工农业的区位布局等都有典型的区域化烙印,所以地理文化也就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师讲解地理知识时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知识的讲解,让他们树立区域多元化意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树立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与生活习惯,所以地域上的差异也就逐步演变为文化上的差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就是要尊重不同民族的习惯与风俗。高中地理课堂上的人文主义精神能够教会学生认识到世界地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能够理解各地区域文化和发展的不同,建立科学地域观念,理解世界的发展是区域化、多元化的。建立了科学地域观念,对于提升地理学习效果将是非常有利的。

3.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用于生活

高中地理课堂是一个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课堂,所以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会感到枯燥和乏味。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即便是地理学科的考试,也强调要考察学生运用人文地理的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中国为什么主要是硫酸性的酸雨,学生就可以通过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主要能源为煤炭,它所排出的气体为二氧化硫,这些气体与水结合后就会形成酸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环境化学实验,通过实践来得出相应的结论。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将地理知识转化成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需要教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内心认同建立和谐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4人文精神构建对提升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构建,不仅能够更加便捷地找到人文教育的切入点,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果,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4.1让学生高度理解地理科学思想的精髓

高中地理是一门兼跨文理的科目,其中分为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部分建立于自然地理部分的基础之上,人文地理也是自然地理的最终落脚点,而必修二就是这个落脚点。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高中地理,其中每个知识点都能结合起来,进而便于地理学科中人与自然的教育。只要能充分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和谐人地关系的深刻内涵,就能把握地理科学思想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去融会贯通各方面的地理知识,去实际解决各种地理问题自然就得心应手了,学生的地理能力就会有了质的提高!

4.2增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整合的能力

高中地理是一个系统的教学知识结构,课堂上人文教育渗透于每一个小节的内容,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体会生活环境同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成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学生也在学习和整理中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够有效整合学科知识体系,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4.3让学生把握对未来发展有用的道理

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发展性,贯彻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将这种发展性转化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很多地理问题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在课堂之上也应当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象、总结地理原理的能力,使之最终获得对其未来发展有用的道理。例如人地关系的各阶段认识都是呈现不断实践进步的过程,真理是在实践中慢慢接近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这种发展的知识更能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自身发展。

5总结

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蕴涵极为丰富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素。然而受教育功利思潮和教学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的目标往往集中于对学生考试成绩或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但教学要更有效发展,需要相关方面相辅相成的共同作用。因此,作为当代的地理教师,要明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世界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学生能够提高自我,用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人文精神与地理发展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两者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探求地理知识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且可以将地理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促进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地理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从而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优秀人才,这也是地理教育所应达到的最高境地。

参考文献:

[1]朱小勇.中学地理教学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必要与实现[J].教育科学论坛,2010,3(8):6-7.

[2]刘瑞栋.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10(5):29-30.

[3]张华兵.试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2(3):23-24.

人文地理学的作用篇2

文学地理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1865年法国批评家丹纳的《艺术哲学》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方面出发来建构艺术哲学,他认为因为气候和自然形势的选择,会影响到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等精神的气候。1927年出版的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就辟有“美学地理学和作为艺术的地理学”专章,厘定美学地理和艺术地理性质的学科性质,他认为美学地理学“从某种意义说它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把美学的观点运用到地理学的事实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积蓄了丰富文学地理传统,形貌各异的文化地域景观蕴含着无穷的文学资源,《诗经》和“楚辞”分属北南文化地域的既成事实,就标领了我国文学的地理学的考察脉络。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至明代王士性的《广志释》,隐含着一条潜在的文学地理链条,遑论卷帙浩繁的方志之中诸多隐而未彰的文学篇什。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率先拈出“文学地理学”一词,拓新了文学和地理的研究领域:“然则以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民族众多的中国历史文学资料为基础,‘中国历史文学地理’学科的创建,是有可能的。”“中国历史文学地理以其研究对象为文学,所以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则以场景还原和版图复原为理论构架,显示了文学地理的深度融合和集大成姿态。?

文学地理学根基于文学,形成文学与地理学的交融,它展示地域观照视野下的文学演变趋势和文学人文的脉络。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学导论》云:“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有机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清晰地确认了文学地理学的学科本位,凸显了基于文学本位的文化地域考察视野。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创作风格,是地理文化的形象显示。罗根泽的文学地理观恪守文学本位,特别是强调以文学家为考察中心,这种研究视野的确立客观体认和展示了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基础。就诗歌而论,罗根泽在梳理汉赋作家的评论之时,就清晰地意识到地域民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宋玉的《九辨》云:‘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当然是引用的《诗经•魏风》所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但较北方学者,如孔、墨、孟、荀的服膺《诗经》,相差甚远。”在他看来,屈原、宋玉等楚辞作家很少甚至不征引《诗经》的文学现实,正标举了中国文学起源中的《诗经》和“楚辞”两类地域文化脉络。罗根泽在《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中论述“诗格”之时,援引《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所云“司马迁为北宗,贾生为南宗”之说,确立了散文的南北分野。文学地理所蓄积的文化张力,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会引发文学革新思潮。罗根泽追究古文运动的成因,有意从地理视角切入和突破,其云:“而唐代的有名的古文家,除陈子昂外,又大半是北人;就中的元结独孤及,不惟是北人,且是胡裔;所以古文实兴于北朝,实是以北朝的文学观打倒南朝的文学观的一种文学革命运动。”以文学地理来为古文运动号脉,已触及古文运动勃兴的地域背景,这种思维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往往离不开原生环境的影响,区域文化所积蓄的能量形成革新思潮对守成观念的大面积释放。他进而断论:“古文运动所以肇端于北朝者,最大的原因由于南朝的地方经济不同;而北朝多胡汉杂种,胡人固厌薄文丽,当亦是原因之一。唐代的古文家不惟多是北人,若独孤及与元结,更直是胡裔,此种消息,不难窥知了。”地域经济的繁荣,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同时又隐含着因循守旧的经验思维。沾溉北方文学的场域特质,豪放求新之气驱使文人以复古求革新。缘于地域文化而引发的文学革新,形成根基于地理文化之上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心理的嬗变,姑且不论这种分析是否命中古文运动爆发的关键,但这种另辟蹊径的文学创新思维倒是值得称颂的。?

地理环境对于中国文学、中国文论的影响是持续而深刻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使得文学发展的多样性成为可能。罗根泽的文学地理观兼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色彩,推举自然地理作用下的文化习俗的能动作用。其在考察中国文学批评的“时代意识”之时就论:“横的各国文学批评异同,大半基于空间关系;纵的一国文学批评流别,大半基于时间关系。所以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我们归之地理的自然条件。”以空间与时间的演奏来把捉古代文论的特点,甚至直言自然地理之于中国文学批评特质的关键作用,强化了文学研究的人文地理特色。文如其人,作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家总是一定文化区域的社会人,相应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性情总会或隐或显在其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来,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文学风格。罗根泽属意时空维度来考察文论特点及其嬗变的思维方式,展示了朴素的文学地理意识。在此统摄视野下,罗根泽援引魏征《隋书•文学传》和李延寿《北史•文苑传》的相关知识,推举地理因素为形成中国文论特点的根本原因之一:“此中原因甚多,最重要的当然是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罗根泽肯定了地理因素打造了中国文论的多样类型的可能,但又绝非简单的地理决定论者,显示其求真的学术识见。这样,经由文学家这一中介,文学或文论因地理之异而形成不同的文学类型和区域特色。在中西文化的对比研讨中,罗根泽将二者细论为以海洋文化为表征的欧洲文明和以平原文化为特质的中华文明,侧重文化地域生态来考察二者文化差异:“中国的文化,发源于寒冷的黄河上游,经济的供给较俭啬,平原的性质较凝重,由是胎育的文化,尚用重于尚知,求好重于求真。”属意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地域生态,强化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尚用色彩,“中国的文学批评偏于文学理论,与西洋之偏于文学裁判及批评理论者不同。”就中西不同文化生态环境而论,建构了地域文化基础上的思维演变,培植了不同文化区域背景的文化生活格局,罗根泽明显认识到中西文论的相对独立性,而这种相对自足的文论体系恰恰又是建立在人文地理基础之上的,从而呈现与西方大异其趣的艺术追求和批评趋尚。这种旁借异域,注重从地理因素来横向比较的文学眼光,展示罗根泽开放的学术路径,罗根泽独到的文论思维洞悉了文学地理学的?装隆*?br>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中国论文联盟民族文化精神的发扬往往根基于民族文化生活土壤,受文学地理的制约,中国文论往往形成多样多色的潜质。文学的空间分布呈现相对的独立性,但并不排斥区域文学的互相渗透和彼此影响。按照梅新林的文学地理学建构,文学地理是作家籍贯、作家活动、作品描写和作品传播四个层序的动态综合。山川和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南北文学不同的审美风格,罗根泽认为“中国南北的地理风土不同,因之人民的习俗和学艺也不同。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历史发展的不平衡,而民族因素和学术因素,也有关系。晋室南渡,‘过江名士多于鲫’,可见故家大族率迁于南朝;而留在北朝的当然大半是乡闾平民。”就文人的迁徙来分析南北朝文学的不平衡,罗根泽的考察范围涵盖了作家活动和作品传播等领域,显示动态考察的特色。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区域圈,往往有中心地带、边缘地带的分野,传统的华夷之辨表现在文化上便是文野之争,民族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文学中心的迁移。罗根泽客观体认了文人迁徙之于文学风格和文学发展的巨大作用,文学核心时有迁移,恰好形成中国文学吸纳异质的开放气概。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所论“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也客观体认区域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风土习性的差异,融化在民族文化血液里凝固成一种民族文学生态,波及文学形貌的存在和发展。罗根泽说:“南朝的文人大体都是自中原移来的贵族华人;北朝的文人,虽则未必渗入了胡人之血,但胡人的质俚朴素,总会使他们的观感改变,而汉制于胡,又会使他们发生报仇的意志。这也会使南北两朝,对文学的要求不同。”作家活动区域的更替,往往会刷新文学要求,罗根泽敏感于地理环境之于作家风格的影响,文风的雅俗之辨更多时间是后天学习和效仿的结果。汉人重经验思维,所以易因循守旧;胡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胡人的刚健质朴熏染了北朝文人的清新自然之风,汉人的经验思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胡人的文化意识,如此循环往复的影响,才能永葆中国文学的生机和活力,作家活动区域的更替打破了文学区域阻隔的现实,北方文学的壮美和南方文学的秀丽构筑了多色复杂的中国文学,一部中国文学史正是包括南北方文学在内的各区域文学相对自足又相互影响的文学交流的结晶。罗根泽认为地理上南北差异,造成爱美与尚用的审美趋向,而拓宇于楚辞的汉赋批评允符了这种需要,“汉代所演唱的本来就是一幕‘南北合’的滑稽剧”,汉赋批评意在调解南北的不合,立足于南方,则偏于爱美,根基于北方,则趋向尚用。?

人文地理学的作用篇3

一、保持良好心态,感染带动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师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耐心地为他们解开生活、学习中的难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变“死教”为“活学”,真诚面对每一位学生,消除学生负面的情绪。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平等看待每个学生个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

语文课堂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自己的良好心态去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信任学生,为他们树立自信,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从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去关爱学生,为其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心理保障。通过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爱的教育去构建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渗透心理教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人文性是语文区别于其它课堂的特有优势。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丰富而生动的内涵,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课堂是师生思想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现行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对语文课本中现有资源的重新挖掘和整合,利用课堂将这些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变为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使学生在赏析课文的同时,能够进行深刻的自省,重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并提高自我。

众所周知,文学即人学,是人物内心意识活动的记录。深入挖掘其中的涵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本教材充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利用课本教材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在语文课堂上反复地进行心理训练,必会对学生们的心理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以读养心,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阅读是语文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地位举足轻重。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地添加一些关于心理知识的阅读资料,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我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针对一部分学生对中考恐惧、畏缩的心理,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了孟子关于“逆境成才”的道理,并讲授了一些关于逆境中如何调整心态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逆境对磨炼人坚强意志的重要作用,同时打消了对中考和未来的消积心理。

在课外阅读方面,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心理健康的中外名篇名作,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通过对这些名篇阅读赏析,学生不但学到了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还在这些书里的主人公身上学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中感悟到了一些人生哲理。

四、以写育人,解决学生的心理难题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几个板块之一,如果将语文课堂开发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块新的园地,那么作文教学也定是这块园地里最具生机的一抹新绿。中学生的作文,不需要再刻意苛求写作的技法,而更多的应注重学生在精神层面的自我表达。古人云:言为心声。学生的心理活动在其字里行间定会展露出来。老师可以通过批阅学生的作文、日记、随笔等,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进行开解,把握住最佳的心理调节时机。

人文地理学的作用篇4

关键词:理科专业;毕业论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23-03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提高和检查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条件有限、学生重视不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3,4]。新建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明确了毕业论文实践的目的、要求以及实施方案,从学生选题、开题、写作、评审答辩等环节均作出了相对规范化的管理,但张人文[5]对毕节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调研中显示,地理专业学生在5种实践教学环节中最不喜欢毕业论文实践,仅有约10%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实践中收获最大。因此,本研究在2013年对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摸清当前的毕业论文实践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样本的基本信息。调查的对象是某高校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是2006年设置的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是2005年设置的本科专业。两个专业共计135人参加问卷调查,占当年毕业生的98.54%。本届学生的指导教师共3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讲师9人,助教5人,外单位博士1人。

2.调查问卷。本次问卷共设置了44个调查问题,涵盖了总体满意度、开题阶段、写作过程、答辩过程和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五个部分。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获取和处理数据资料。发放问卷135份,回收135份,未按要求填写的废表3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占97.78%。

二、结果分析

1.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满意度分析。两个专业有93.18%的学生清楚毕业论文实践的目的,而且有91.67%的人认为通过毕业论文实践可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只有64.39%的人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不满意的人达到35.61%,超过人数的1/3。其中地理专业满意人数只有32人,占到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51.52%,而生物专业对毕业论文满意的人数明显高于地理专业,达到51人,占到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77.27%(图1)。问卷调查的数据还表明,在不满意自己毕业论文的学生中,有63.83%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不能满足自己的研究需要。29.79%的学生自己不够努力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较差的原因之一。

2.毕业论文开题阶段。在开题阶段,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有35.61%的题目来源于教师课题,其中教学改革项目占16.67%,自然科学科研项目占18.94%。有30.30%的题目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为学生选择题目,34.09%的题目是学生自主选题。但是34.85%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是教师直接下达,55.30%的研究方案是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这说明毕业论文实践中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强,指导教师存在过多的“包揽”行为。在文献资料检索方面,82.58%的学生都能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且能够阅读10~20篇文献的同学占到46.21%,阅读21~50篇文献的同学占到39.39%,阅读50篇以上的文献的同学占10.61%,阅读10篇以下文献的同学为3.79%。但是学生对于外文文献的涉猎较少,仅占到16.67%。参考文献的标识部分问题不大,94.70%的同学都能规范标识文献,但对参考文献的管理能力较弱,仅有28.03%的人运用了文献管理软件对文献进行分类管理。此外,53.03%的学生认为开题报告难以撰写的是研究内容与方法,仅有12.88%的同学认为研究进度安排难以撰写。

3.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毕业论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网络公共数据的获取、调查和试验获取。79.55%的学生清楚论文摘要包含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但是对于英文摘要写作能力较差,只有29.55%的同学独立进行翻译,48.48%的同学在翻译时用到了英文翻译软件。对于论文的排版和图表制作,96.97%的同学能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排版和制表,82.58%的同学能够规范制图,85.61%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对图表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虽然经过学习在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学生最终学会了排版和图表的制作,但是仅有69.70%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仅有26.52%的同学运用到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英文摘要,其次是结果分析,再次为讨论部分。

4.答辩过程。在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中,地理科学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利用幻灯片来辅助自己的陈述,其中91.67%的学生清楚毕业论文答辩前需要做的准备,92.42%的学生清楚在毕业论文答辩时需要陈述的内容,87.12%的学生清楚学院答辩小组的设置原则,91.67%的同学清楚答辩的流程。但是只有59.85%的学生清楚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

5.课程教学对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辅助能力分析。该校地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两个专业,均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为学生开设了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有98.4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于毕业论文实践是有帮助的,63.64%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说明在毕业论文实践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科研理念、科研方法、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方法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讨论与建议

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对毕业论文实践管理,有82.58%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且有85.6%的学生都能够阅读10~50篇文献,表明学生已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且绝大部分学生清楚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培养方案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也给予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实践中较多的帮助。但是调查数据与实际的调研也发现了毕业论文实践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1.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较少,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毕业论文的实践中有35.61%的同学对毕业论文不满意,尤其表现在地理科学专业更为严重,有63.83%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但该校地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教学计划与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相差无几。那么,问题可能出在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较少方面。平时训练的严重缺失,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6],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毕业论文前学生仅有土壤地理学实验课、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和2次专业野外实习,虽然培养方案中也设置有课内实践,但是很难检查课内实践的质量。因此,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可能由于不熟悉应用专业知识,而感觉缺乏。邢爱青的研究结果[7]也认为,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程度是影响毕业论文实践的重要因素。

2.毕业论文质量标准执行的不统一、不严格,导致学生的实践态度不端正。学校虽然对毕业论文的质量制定了一套评审标准,但是该标准难以量化,评审教师在评审时往往怕学生难以毕业,把握不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不自觉地放宽评审标准,仅注重格式规范忽视论文的内容。这就导致了较多的教师认为虽然毕业论文的格式越来越规范,但没有感觉到学生论文质量的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周边少有同等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故评审和答辩教师的组成上也全部为该校本专业教师,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评价的氛围。此外,论文质量的把关不严,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反正都会过关”的心理,还会出现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因为有的同学辛辛苦苦做了几个月实验才得以写作答辩,而有的同学轻轻松松1~2个星期写篇综述论文就通过答辩毕业了。学生心理的差异就导致了其对待毕业论文实践的态度不一,有的同学做毕业论文时不主动不积极,观望指导教师的态度,看教师怎么办,把毕业论文当成是教师的任务。有的同学想搜搜资料写篇综述论文轻松过关,对于安排有野外任务或实验任务时,抵触情绪特别大,怕苦怕累。在2013年学校初次抽查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8名同学的毕业论文,有2名同学毕业论文文字复制比超过30%,这就是毕业论文质量把关不严,学生实践态度不端正造成的苦果。

3.毕业论文选题不科学,教师责任心不一。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不科学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实践中表现突出,已有不少学者[8-10]提出。虽然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我们无法调查此项。但是在2012和2013届毕业论文中,我们均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做了专人审查,问题主要表现在选题上。问题主要有三:1)选题中个别学生的研究领域不属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范畴;2)个别学生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方向明显不符,即指导教师无力指导此领域的科学研究;(3)部分学生的选题不具体或现有资源无法支撑其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在部分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不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实践,未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深入指导。可见,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毕业论文实践的质量[11]。

4.毕业论文实践时间不充裕,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在毕业前一年6月份,学校就启动了毕业论文工作,但是在第七学期学生的教育实习几乎占了整个第七学期的时间,而且在实习期间学生是不在校的,很多工作无法开展。寒假是难以利用的,一方面是天气较冷,其次是师生均需要回家过节。而第八学期初各种就业招考频繁出现,毕业论文工作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学生就业让路。所以实质上留给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时间仅仅是一个暑假,这还未计算部分学生考研也需占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毕业论文实践时间不充裕,这在其他高校也存在[12,13],关键是要合理地解决它。

5.毕业论文存在教师“包办现象”,未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查数据显示,55.30%的教师帮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这其实是对学生非常不利的现象,违背了我们进行毕业论文实践的初衷。教师在毕业论文实践中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启发和指导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14,15],但不能放任不管和完全包办。“包办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一是部分教师缺乏指导经验,指导思路和方法有误;二是学生底子差,未动脑筋,完全依赖指导教师,当指导教师未能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处理时,直接向学生制定了研究方案和下达了研究任务。

6.学生英文水平差,不能满足毕业论文写作的需要。在毕业论文写作中,48.48%的同学在翻译时用到了英文翻译软件,甚至有些不经过任何修改直接应用。而且写作过程中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英文摘要,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英文摘要并不是论文写作中最为主要和关键的部分,但恰恰给学生带来了如此大的困惑,很显然地说明学生英文水平太差,提高学生的英文翻译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7.仪器设备不足,毕业论文经费欠缺,实验室缺乏有效管理和开放。仪器设备不足、质量低下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条件中的一个硬伤,一般的仪器设备采购都是依照教学大纲实验设置而进行采购,而且仪器质量不高,勉强可以满足特定的实验教学需求。一旦学生拓展思维,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而科研时,仪器设备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研究,往往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一个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经费较少是一个普遍现象,而理科专业的毕业论文实践又需要大量的经费用作调查和实践,故经费的欠缺造成较多学生不能在此环节进行实际的锻炼。此外,暑假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实践的一个主要实践时段,但是由于教师放假,实验室未有管理人员值班,不能满足学生的仪器使用和药品消耗需求,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四、建议

根据毕业论文环节调查的数据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改善目前的毕业论文实践现状。(1)增加课堂实践教学的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真实做到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2)加强毕业论文实践的动员工作,纠正部分学生的实践实习态度,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与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参与指导但不能进行包揽包办学生毕业论文,同时对指导教师做应有的指导培训和经验交流;(3)本科毕业论文实践由于学生众多,教师往往是一对多地进行指导,难以像研究生一样逐个进行开题答辩,但由教学院随机抽选进行开题答辩,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以解决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4)合理、适当地调节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时间,解决毕业论文实践不足的问题。如与教育实习、就业招考等工作冲突严重,可鼓励学生在二年级、三年级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5)加强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英文翻译及写作能力;(6)加大仪器设备的采购力度,满足师生的科研需求,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与开放工作,避免实验室有学生不见教师的现象,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效率,为学生打造一定的自主研究平台;(7)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者学生自主申报省、校级自主创新项目,拓展经费支撑渠道,为毕业论文实践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洁.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2]王海洋.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之我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2):167-168.

[3]吴平.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设计)和教学环节对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94-196.

[4]吴涛,姚志刚,刘俊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书育人,2008,(21):41-43.

[5]张人文.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毕节市,毕节学院,2013,2-3.

[6]张嗥昕.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0,25(11):162-163,166.

[7]邢爱青.实践教学与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研究[J].大学学报,2010,(25):30-33.

[8]钟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化工,2007,(3):100-102.

[9]刘存,瓮鸣.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改进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7):122-124.

[10]张会明,李宏伟,于晓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0,9(21):80-81.

[11]傅怀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8):145-147.

[12]钟其鹏,韦丽华,黄福艳.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6):73-78.

[13]张祖庆,姜雅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实证分析[J].科技信息,2010,(35):19-20.

[14]段蕊.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39..

人文地理学的作用篇5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文关怀;管理人员

人乃立世之本,做事是成才之源。浩瀚人生之船,承载漂泊之帆。一个高校的和谐运转,离不开教务系统全体成员全力以赴的奔波劳碌,更离不开处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教务工作。因此,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服务态度的好差、工作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教学单位甚至是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作为纽带作用的教学管理人员,如何做好沟通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关系多方桥梁作用,值得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学校深思。同时,为提升一个学校的声誉,并且以更好的人文关怀理念贯穿教学管理各个过程,成了每个高校向社会传达文明风向标的有力途径。本文就高校基层管理工作人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贯穿人文关怀[1]理念,剖析基层教学教务管理工作者就人文关怀理论实践过程的重要性。

1人文关怀内涵与意义

(1)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社会现实的约束。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构成高校教学教务的基本元素。高校教学管理[2]主要针对对象一方面是需求方--学生,另一方面是授予学生知识方--教师。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离不开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其中的桥梁作用。承载一个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任务的,正是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首先,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其主要内涵是要求教学、教务秘书应将高校师生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尊重师生的理性思考,师生的精神生活等人文关怀理念应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而通常认为的人文关怀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它的核心目标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这些理念正是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开展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待师生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给予人文主义的关怀,肯定师生人性善良一面、肯定师生所做工作的实际价值,而非采取强硬、刻板地生搬硬套硬条条框框。基于此,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3]的应用就有它存在的实际意义。

(2)人文关怀的意义

"无规矩不成方圆",但过于刻板地按规定行事,势必会引起师生间的强烈不满。直接后果是:师生间的会消极怠慢地对待教学管理人员布置的任务,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就不能有序开展,从而导致学校教学系统将处于瘫痪状态。帆正则船平,心稳则校安,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和履行职责的行为。因此,提出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4]理念并加以应用到教学管理活动中,有助于学校教学工作良序发展,有助于协调好师生间教学事宜,也有助于教学教务管理人员与其他各院系协调、教务处安排、各领导间布置任务等事宜上传下达顺利进行,有助于摆正教学管理人员在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所处的角色地位,最后维护了院系间的形象和声誉,体现出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师德灵魂所在。

2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养[5]

(1)机智果敢的处事风格

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宗旨是: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教学、服务学院、服务学校,简称"五服"。"五服"教学管理宗旨理念,体现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所处职位的繁杂事务。也正因为教学管理人员要求有这样的服务宗旨,当这些工作人员在面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就必须事无巨细地过问并加以处理。因此在面对教学工作安排时:如每学期教学档案收集,组织学生进行重修补考事宜,对教师调停补课申请进行处理,期末考试考务工作妥善安排、针对下学期课程进行安排等庞大而又琐碎的工作任务。教学管理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脱节现象,都将有可能出现教学事故。

由于教学管理人员所执行的各种任务的特殊性,以及在教学教务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形问题,特别是所处学院在一个学校有开设公共课的部门,其面对的问题将更加复杂。面对形形的问题,教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自身独立机智果敢的处理事件的风格。因为只有这样,教学管理人员才能够在面对复杂的教学、教务管理中,轻松自如地进行教学任务下达,并且有效地进行教学档案归档,同时做到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重修补考工作,合理地完成同教师学生间协商调停补课工作事宜,顺畅地进行期末考务安排工作。所以,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雷厉风行、机智果敢的特性,否则在面对所有全院系师生时,将难以服众,最终反而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2)精准有效的信息归整

在高等学校中,学校教务处各个科室会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在不同时期让各个院系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上报各种重复性材料归整工作。这些信息,对于新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而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他们要求的工作,简直如登天一样的困难。精准有效的信息归整,成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重要渠道。因教学管理文件都具有周期性,或以学期为单位,或以年度为单位。在接收到文件的第一时间,按照文件的类型放置在同一类型的文件夹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便在日后教学评估或教学文件移交给下一任教学管理人员过程中,快速地寻找出所需求的材料,有效地发挥了人的价值,诠释了人文关怀的理念。

(3)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信息化时代下,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时时充电,以下简要介绍教学管理人员常用办公设备:

①办公软件:要求熟练掌握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利用这些办公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日常报表以及相关办公要求。

人文地理学的作用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不断增加,但是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机制的存在使得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加。卫生学校的专业培养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而提高卫生学校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基础和精神支撑,也是卫生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学校的特殊性,要求卫生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在遵循高校文化建设普遍性内容基础上,加强医院护理文化的融入。在医院护理文化的引导下建设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加强护理意识和“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建设优秀的校园护理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卫生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进而拥有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为卫生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精神力量。

二、医院护理文化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

(一)医院护理文化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

医院护理文化有其特殊性,“人文关怀”是护理文化的基础内容。作为一位医护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救死扶伤的意识,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成为了护理文化的基本内容。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特殊性要求医护工作者拥有过硬的本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了医院护理文化的必要内容。真正具备这些要求的护理工作者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护理人员,用自己所学技能救死扶伤,为病人减少病痛,并运用自己的人文素养为病人解决精神上的痛苦。就目前而言,医院护理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先进科技的发展和帮助下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成熟的科研条件,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良好职业素养的作用下不断攻克如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等医学护理难题,人文关怀理念也不断地渗透到护理工作中。但是,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医护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一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达不到要求,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对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并且不尊重患者,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不良影响使得护理工作人员的整体形象受损,护理工作难以改善。医院高高在上的神圣感也使得患者失去自我,加之人文关怀不够,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护理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更为迫切,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二)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及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就卫生学校教育面向的行业和岗位的特殊性而言,它要求具有普通高校的和中等高校的基本特征,拥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在彰显自己的建设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职业性和行业化方面。普通高校教育一般知识性比较强,但是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必须要强调职业性,护理专业需要更多的是专业性,面对病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做好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护理专业素养和技能,必须有职业性的实践能力,在面对各种病人的复杂情况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应变能力。其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建设。学校是社会成员和组织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胜任在社会中的角色。“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也体现了医院社会化的文化特色。卫生学校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患者的利益,从患者的需求出发,这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护理行为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进一步优化医护团队的组成,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三)医院护理文化与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院护理文化是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殊的部分,职业学校的文化教育是基于普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再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只有融入医院护理文化的建设才能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医院护理面对的是患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卫生学校接受教育时必须要适应这一行业的角色转换。因此,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下成才的毕业生,才能减少对临床护理环境的陌生感,在学习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护理的工作环境。

(四)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医院护理文化的主要内容

1.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护理文化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工学院的护理专业学生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1]“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的融入是建设卫生校园文化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护理工作的精髓,也是护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护理是一项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和工作,对人的关怀极为重要。所以,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重视学生的需求,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地关心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有更好的角色转换,能够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运用到以后的护理工作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服务每一位患者。

2.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作为职业教育,卫生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加强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卫生学校应该不断地向学生传达护理人员行为规范和准则,坚持树立人文关怀的价值观,热爱护理工作,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对工作和病人负责,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需要,帮助病人调整心态与病魔作斗争。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利,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益,并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自尊自爱,不接受病人任何形式的馈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从而为以后创建良好的工作作风,为患者创造舒心的休养环境打好基础。另外,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卫生学校的学生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正确地认识护理专业的职责。卫生学校把先人后己、服务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爱医院、关心患者等医院护理文化的精髓融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情感,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更好地转换角色,转换为服务他人的意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改变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创造和谐文明社会。

3.护理行业基本制度文化的融入“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保障,医院的基本制度是医院正常秩序得以进行的保障机制。护理行业的基本制度文化是医院护理文化规范化的体现。它的作用在于强化护理人员的职责意识,规范医德;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有利于责任制的实施等。卫生学校将医院护理制度文化逐步渗透到校园文化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心,能够做到自律,遵从医德,做好为患者服务的准备。这些制度,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警防范意识,诚心对待医护工作,培养医德操守,树立预防各种差错、事故的意识,谨慎对待生命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医护规范,进而营造医护行业的良好风气,让医护行业和医院的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三、优秀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一)实现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卫生学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它对实践的要求特别高,这也必然决定它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传统结合实践的模式,应该树立基础学科服务临床的理念,把临床疾病或案例作为教学的教材,结合授课的内容,采用引导启发式、研讨式等进行教学,把临床经典案例、护理资格考点和相应试题放进课堂,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科学仪器和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手段上,应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把复杂难懂的医护知识更为形象生动、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利用图片的形式把医学上的相关肉眼难以看到的病毒、细菌等演示出来,帮助学生更精准地了解疾病产生的原理和形态,提高他们在以后的医护工作中的效率。

(二)实现课外活动的素质拓展效果课内教学具有严谨性,难免会枯燥乏味,医院护理文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卫生学校的建设,需要借助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益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人文素养。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护理相关专业思想道德教育,介绍护理专业行业发展状况及就业前景,为学生指引就业方向。在教室、走廊等张贴护理行业名言警句、名人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护理行业的神圣和伟大,在报栏张贴护理就业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另外,积极开展护理知识竞赛、保健知识竞赛、简单护理实操技能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护理工作文化的真正意义。

(三)加强医院护理人文教育的渗透,强化护理职业素养教育卫生学校培养的人才以后多是工作在生命的第一线,护理工作更是要与患者多接触的工作。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还病人健康的重要保障,护理工作人员和病人是零距离的接触,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怀尤为重要。一位高素质的护理工作者给予患者应有的关心和尊重,会获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更有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良好的护士形象能够让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勇敢地面对疾病,有利于医院正面形象的塑造。强化护理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够增强护理的安全性,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医护关系。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团队,是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四)优化师资团队,强化“领军者”的作用作为卫生学校的教师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在临床见习时给学生提供指导。我国卫生学校聘用一部分双师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护理工作实践中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职业道德水平,他们热爱护理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带头人”的作用。目前这一队伍还不够壮大,要更好地发展护理行业,建设优秀的护理文化,必须壮大专职护理教师的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护理岗位,为患者服务。(五)实现课程文化的对接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课程的效用举足轻重,合理的课程及文化的设置有益于加快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高校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课程文化是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好媒介。因此,护理课程应该体现医院的文化,要有学科的科学性、人文精神,具备社会性,做到以理论为基础,加强提高实践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利用医护行业优秀文化和人才的优势,采用专家的临床意见,制定现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实训。另外,卫生学校应该积极投入实训器材和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课余积极联络相关医院接受学生见习实习,为医院护理培养优秀的人才;积极建立护理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病房、产房、重症监护室等实训室,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规范护士角色和用语,规范实训流程,认真对待实训中心的各项训练,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转换角色,具备护理服务意识。

四、结束语

人文地理学的作用篇7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应用文写作对策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因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而制约职场长足发展等问题,这对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文写作的现状,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内需”是写作进行的原动力,把应用文写作建设成为无缝对接经管类专业,体现经管类专业特色,从而提高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此不断提高大学生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经贸人才。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辽宁省唯一经贸类民办本科院校一直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教学和学院发展的根本任务。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对应用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应用文写作》课程设置的地位,这符合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提高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要求,学院将《应用文写作》列为个别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这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这些举措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对应用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地位。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1.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应用文写作教师来讲,在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掌握并覆盖与应用文写作相关的知识。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促进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各专业的融合。只有打破专业壁垒,将经济、管理、法律、科技等相关学科以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入应用文写作的理论与实践中,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驾驭教学,更好地服务经济与社会。

2.转变教学理念,将实践性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随时随地展开调研,有意识地收集大量鲜活的应用文例文,积累丰富的应用文写作经验,结合应用文写作理论的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地把课讲深、讲活、讲透。同时,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也必须不断强化,只有自身的写作经验越来越丰富,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要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必须要有实战技能高的老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修养,强化教学的示范性。尝试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注意考察相关工作的实际需要,熟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应用文处理的基本工作流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不定期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去亲身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参与企业商务行政管理及文案写作,以此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进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固有模式的教学,即讲授理论+学习例文+总结方法+布置习题。每一个文种的学习都以理论知识讲解拉开序幕,知识点的讲授详细、具体、系统,从概念出发,分析特点,归纳分类,理顺结构,分析写作方法,总结注意事项,然后分析例文,最后给出题目让学生写作。单调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很容易掉入从理论到理论的窠臼,使教学与专业脱离,与实践脱节。如此循环往复,学生也觉得味同嚼蜡、兴趣索然。其结果是,教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却无从下笔。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把教学的双向交流变为单向,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全新教学模式的建立

打破“讲授理论+学习例文+总结方法+布置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感知例文+归纳整理+辅助练习”的全新教学模式,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感知例文”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所学文种的例文,整体感知所学文种、文体的特点,从结构到格式再到语言逐一推敲,形成自己的感观。例文选取的原则应是具有现实性、活动性、开放性,应结合学生的学习专业和工作择取,使案例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尽可能地拓宽教学资源,把应用文写作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归纳整理”阶段由师生共同归纳整理知识点,建立理论框架。“辅助练习”用理论再来检验实践,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全新体系。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完全融入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

两种教学模式比较一览表

比较内容传统教学模式全新教学模式

模式内容讲授理论+学习例文+总结方法+布置习题感知例文+归纳整理+辅助练习

课堂主体教师学生

教学交流单向双向

教学体系理论——理论实践——理论——实践

四、强化专业意识,紧贴专业设定内容

纵观应用文的发展,社会性是其典型特征,即应用文的写作最终服务于社会。社会性又决定了应用文写作不是静止不变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愈发展,行业便愈增多,分工便愈细密,应用文体类必定不断推陈出新。1979年版《辞海》列举的应用文只寥寥4种,而现在有人统计有2000余种。在这当中,专业应用文占大多数,包括财经、司法、管理、营销、新闻、广告、旅游等等各领域文体。由此可见,专业应用文崛起,不仅扩大了应用文范围,而且使应用文具有一定深度。应用文写作教学与研究必然要适应这种新情况以适应社会需求。

而目前的现状是,高校开设应用写作课程,只要是各专业公共选修,基本是一本教材,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共性化的教学缺乏对专业个性化的思考与训练,无法突出专业特点,使得应用文写作与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契合。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诸如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广告、税务、管理、营销等专业,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应用写作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多的写作内容。因此,强化专业意识,适应时代要求是目前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面临的共同课题。首先,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应调整战略方向,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构建应用文写作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应用文写作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框架下,对具体的各专业方向的应用文文体加以整合。具体做法是结合所学专业,尽量设置与其专业内容相关的应用文体。使得教与学都具有针对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专业开设财经应用文写作,围绕市场调查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合同、审计报告、税务分析报告、招标书、投标书等文种学习课程。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物流专业开设外经贸应用文写作,围绕外经贸业务文书、外经贸商情文书、国际技术贸易进出口文书等文书学习课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应用文写作侧重企业经营管理文书、工商税务文书等专门文书的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文写作侧重旅游策划文书、旅游营销类文书、导游词等的学习。

但是,上述教学设想的实现需要与之匹配的选课制度加以支撑。以我院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授课对象来自同一年级全院各专业学生,这就为分专业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将应用文写作分为两个模块:行政公文、通用事物文书、宣传文书、法律文书、公关礼仪文书为“公共模块”,专业文书为“专业模块”。“公共模块”的学习、作业与评价标准相同。“专业模块”的文种与例文尽可能覆盖、顾及学生所学专业,分专业、分层次布置课堂练习与作业。在“泛化”之中体现“专业化”,应是我们继续摸索与思考的。

五、引入网络技术,使应用文学习体系得到进一步延伸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媒体主要有直观型媒体、图像型媒体、实物型媒体、音响型媒体、视听型媒体等。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现代教学媒体具有能使教学信息即时传播至遥远的地区和更加广阔的范围;不仅能传送语音、文字和静止图像,还能传送活动图像;能记录、储存、再现各种教学信息等优势。它的开发与利用使得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众多类型的教学媒体中,多媒体网络以其强大的丰富性、综合性整合了其他类型的教学媒体,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整合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优化教学结构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依据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特点,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优化整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多种教学媒体相互配合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行政公文时,可以上网直接查阅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种行政公文。与教材上的例文相比,网络上的公文真实、新鲜并且权威;在“消息写作”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热点的时事新闻,适时地讲授消息的结构、要素、写法和写作要求等;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合同、招标书与投标书等文种的学习中可以搜索各种相关情境、案例,给学生提供典型的写作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广告文案的学习可以搜集经典的广告标语、图片和视频等。

2.利用网络资源,延伸学习体系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日益强大,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建设新型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网络的发展已把写作学科带入一个全新的天地,网络可以承载海量信息,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积累的起点。打破课堂教学限制,把小课堂引入大天地。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本次课题研究建设了应用文学习网页,包括文种分类、习题库。文种分类下设行政公文、通用事务文书、专业文书、公关礼仪文书四个部分。专业文书为建设重点,囊括经管类专业所涉及的各项文种。习题库又分为理论常识、实践写作。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根据当前的学习需要引进网络资源,主动利用网络并设计适合自身的学习形式和内容。

在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过犹不及。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着过多地依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甚至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当成唯一手段的现象。虽然现代教学媒体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它却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不能代替教师的言传身教。各种媒体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又有其局限性,媒体更代替不了教师。如果过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味地去把教学内容直观化,则是不可取的。在教学活动中应把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应有的教学功能,以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艾美华.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训练多元模式[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12).

[2]罗智丰,王艳梅.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设计[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3]高静,宋秀红.应用文写作应突出学生就业需求[J].文学教育,2011,(02).

[4]王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人文地理学的作用篇8

(一)医院护理文化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

医院护理文化有其特殊性,“人文关怀”是护理文化的基础内容。作为一位医护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救死扶伤的意识,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成为了护理文化的基本内容。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特殊性要求医护工作者拥有过硬的本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了医院护理文化的必要内容。真正具备这些要求的护理工作者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护理人员,用自己所学技能救死扶伤,为病人减少病痛,并运用自己的人文素养为病人解决精神上的痛苦。就目前而言,医院护理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先进科技的发展和帮助下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成熟的科研条件,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良好职业素养的作用下不断攻克如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等医学护理难题,人文关怀理念也不断地渗透到护理工作中。但是,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医护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一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达不到要求,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对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并且不尊重患者,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不良影响使得护理工作人员的整体形象受损,护理工作难以改善。医院高高在上的神圣感也使得患者失去自我,加之人文关怀不够,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护理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更为迫切,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二)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及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就卫生学校教育面向的行业和岗位的特殊性而言,它要求具有普通高校的和中等高校的基本特征,拥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在彰显自己的建设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职业性和行业化方面。普通高校教育一般知识性比较强,但是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必须要强调职业性,护理专业需要更多的是专业性,面对病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做好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护理专业素养和技能,必须有职业性的实践能力,在面对各种病人的复杂情况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应变能力。其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建设。学校是社会成员和组织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胜任在社会中的角色。“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也体现了医院社会化的文化特色。卫生学校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患者的利益,从患者的需求出发,这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护理行为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进一步优化医护团队的组成,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三)医院护理文化与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院护理文化是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殊的部分,职业学校的文化教育是基于普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再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只有融入医院护理文化的建设才能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医院护理面对的是患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卫生学校接受教育时必须要适应这一行业的角色转换。因此,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下成才的毕业生,才能减少对临床护理环境的陌生感,在学习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护理的工作环境。

(四)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医院护理文化的主要内容

1.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护理文化

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工学院的护理专业学生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的融入是建设卫生校园文化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护理工作的精髓,也是护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护理是一项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和工作,对人的关怀极为重要。所以,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重视学生的需求,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地关心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有更好的角色转换,能够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运用到以后的护理工作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服务每一位患者。

2.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

作为职业教育,卫生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加强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卫生学校应该不断地向学生传达护理人员行为规范和准则,坚持树立人文关怀的价值观,热爱护理工作,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对工作和病人负责,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需要,帮助病人调整心态与病魔作斗争。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利,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益,并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自尊自爱,不接受病人任何形式的馈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从而为以后创建良好的工作作风,为患者创造舒心的休养环境打好基础。另外,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卫生学校的学生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正确地认识护理专业的职责。卫生学校把先人后己、服务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爱医院、关心患者等医院护理文化的精髓融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情感,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更好地转换角色,转换为服务他人的意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改变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创造和谐文明社会。

3.护理行业基本制度文化的融入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保障,医院的基本制度是医院正常秩序得以进行的保障机制。护理行业的基本制度文化是医院护理文化规范化的体现。它的作用在于强化护理人员的职责意识,规范医德;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有利于责任制的实施等。卫生学校将医院护理制度文化逐步渗透到校园文化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心,能够做到自律,遵从医德,做好为患者服务的准备。这些制度,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警防范意识,诚心对待医护工作,培养医德操守,树立预防各种差错、事故的意识,谨慎对待生命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医护规范,进而营造医护行业的良好风气,让医护行业和医院的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二、优秀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一)实现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卫生学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它对实践的要求特别高,这也必然决定它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传统结合实践的模式,应该树立基础学科服务临床的理念,把临床疾病或案例作为教学的教材,结合授课的内容,采用引导启发式、研讨式等进行教学,把临床经典案例、护理资格考点和相应试题放进课堂,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科学仪器和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手段上,应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把复杂难懂的医护知识更为形象生动、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利用图片的形式把医学上的相关肉眼难以看到的病毒、细菌等演示出来,帮助学生更精准地了解疾病产生的原理和形态,提高他们在以后的医护工作中的效率。

(二)实现课外活动的素质拓展效果

课内教学具有严谨性,难免会枯燥乏味,医院护理文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卫生学校的建设,需要借助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益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人文素养。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护理相关专业思想道德教育,介绍护理专业行业发展状况及就业前景,为学生指引就业方向。在教室、走廊等张贴护理行业名言警句、名人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护理行业的神圣和伟大,在报栏张贴护理就业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另外,积极开展护理知识竞赛、保健知识竞赛、简单护理实操技能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护理工作文化的真正意义。

(三)加强医院护理人文教育的渗透,强化护理职业素养

教育卫生学校培养的人才以后多是工作在生命的第一线,护理工作更是要与患者多接触的工作。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还病人健康的重要保障,护理工作人员和病人是零距离的接触,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怀尤为重要。一位高素质的护理工作者给予患者应有的关心和尊重,会获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更有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良好的护士形象能够让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勇敢地面对疾病,有利于医院正面形象的塑造。强化护理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够增强护理的安全性,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医护关系。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团队,是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四)优化师资团队,强化“领军者”的作用

作为卫生学校的教师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在临床见习时给学生提供指导。我国卫生学校聘用一部分双师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护理工作实践中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职业道德水平,他们热爱护理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带头人”的作用。目前这一队伍还不够壮大,要更好地发展护理行业,建设优秀的护理文化,必须壮大专职护理教师的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护理岗位,为患者服务。

(五)实现课程文化的对接

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课程的效用举足轻重,合理的课程及文化的设置有益于加快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高校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课程文化是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好媒介。因此,护理课程应该体现医院的文化,要有学科的科学性、人文精神,具备社会性,做到以理论为基础,加强提高实践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利用医护行业优秀文化和人才的优势,采用专家的临床意见,制定现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实训。另外,卫生学校应该积极投入实训器材和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课余积极联络相关医院接受学生见习实习,为医院护理培养优秀的人才;积极建立护理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病房、产房、重症监护室等实训室,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规范护士角色和用语,规范实训流程,认真对待实训中心的各项训练,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转换角色,具备护理服务意识。

三、结束语

人文地理学的作用篇9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83-02

一、引言

按照我国新的学科分类方案,一级学科地理科学是由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构成,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二级学科。我国人文地理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也明确了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地位,同时,高中地理新课标改革已成为教改研究的热点。作为主要培养高中地理教师的大学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专业课程教学仍然循规韬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及教学的难度,挫伤了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将直接影响着专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素质教育实施。因此,为了实现高师地理与高中地理的无缝对接,对高师地理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势在必行。

二、高师人文地理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师人文地理专业是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主阵地,高师人文地理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学人文地理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建构。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师地理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方面并未突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与基础地理教育改革对未来中学地理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

1.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多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地理课堂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然而,目前许多高校人文地理专业的教学仍以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和传授为特征。存在课堂教学单一、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弊端。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目前,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ppt讲授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其中。

3.实践教学缺乏。实践课程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野外实习调研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能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职业训练,由于许多高师院校在实践教学中投入的经费少等原因,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实践,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实践环节还是显得十分薄弱。

4.教学考评模式简单。和以往学习评价相比,“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开卷闭卷多种评价手段,理论实践多元评价目标;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专业教学评价的模式仍以传统的地理知识表征为主的笔试成绩来评价所有学生,教学考评模式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多元的教学方法,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以期提高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高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已广泛引入我国高校课堂。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有的案例作为个案让学生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传授知识、组织学生参与讨论问题、撰写分析报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实践教学法。由于地理知识涉及的面广,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单纯的语言描述难以让学生理解,开展实践性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包括现场课、实验课、野外综合考察和教育实习等。教学实践既是人文地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人文地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实地讲解专题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描述、测试、鉴别、访谈、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再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取得成果。同时,还可聘请专家作主题讲座,加深巩固理论知识,拓展视野。实践性教学既注重知识点的把握,也注重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更快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为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3)学术辩论。在课堂教学中,对争议很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辩论,辩论双方在课后搜集相关材料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参与辩论过程中学生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较全面、深层次地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点。

2.教学手段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在传统教学中难以精确描述和学生难以充分理解的抽象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能予以较好解决。丰富的网络资源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大优化了教学过程,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网络与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人文地理学是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较抽象,难理解,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使抽象的区域环境转化为具体的区域景观,使其更加直观和具体,这样会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提高人文地理教学效果的目的。

人文地理学还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把和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好的资源引入课堂,如知名专家的讲座、专家访谈节目、优秀的纪录片、国内外学者的精彩授课等,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老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存疑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诠释。这些资源不仅能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专题知识,而且能了解和把握前沿动态,拓展视野,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

3.教学评价改革。人文地理学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笔试量化评价的考核方式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这种能力,因此在量化成绩时应注重学习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即学习过程综合考核法。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应以学生参加案例讨论、野外实习、交流、问题回答、出勤、课后作业等作为依据,其所占比例可达的30%。期末考试也应重点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既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又看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指导性。同时也是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中学地理教育需要知识面广、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及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成为高师地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采用多媒体手段和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向中学输送具有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3,18(5):65-69.

[2]郑耀星.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高校跨世纪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0,15(5):54-57.

[3]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15):44-45+59.

[4]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刘树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0(9):172-173.

[6]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001,(5):1-3,12.

人文地理学的作用篇10

【关键词】飞行学员;人文素质;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更是我军屹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更是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飞行人才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注重飞行学员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应切实强化对飞行学员人文素质的创新,尤其是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丰富飞行学员的人文情怀、兴趣、知识、格调等人文素质。

1.以政治理论教学为载体着力夯实学员的飞行信仰

人文素质因其具有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素养,所以在整个思想政治要素中具有核心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地创新人文教育,首先就必须致力于政治要素的强化,同时将其作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利用政治理论教学这一载体不断强化学员的信仰基础。具体来说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院校教员必须充分利用政治理论教学这一载体夯实学员的信仰基础,尤其是应通过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断强化飞行学员的政治素质理论,同时还应将政治理论教学作为促进我军现代化、特色化的军事教育体系之内容,以促进学员的思政教育,达到强基固本的目的。所以在整个政治理论教学中必须注重政治功能的发挥,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立场,更好地应用科学发展观促进学员的发展。

二是院校教员应在整个政治理论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以理服人,并将逻辑教育和学理教育与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以情感人。例如在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等理论课程时,既要将理论知识讲清楚,又要适时明确为全人类工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服务等的情怀,引导飞行学员树立高远和坚定的理想。

三是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将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加强应用,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强化教学成效。要做到这点这就需要强化政治素质教育,并尽可能地优化教学方式,将政治素质教育变得更加具象化和一体化,引导学员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上,切实加强与当前实际的联系,认真分析和总结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同时也能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评价,不会被错误思潮所蒙蔽,所以作为院校教员,始终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确保抽象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化,确保学员在思想上的认知与教学内容的方向相同,最大化的确保教学成效的提升。

2.紧密结合院校的特色教育资源引导学员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我国的很多航天员、科学家、将军都来源于航校,所有的飞行战斗英雄也是来自航校,所以教员应切实加强对自身所在航校的特色教育的利用,应用在飞行学员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从而更好地引导学员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学员人文素养培训过程中要始终致力于航校精神遗产价值的利用,尤其是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勇于献身和开拓创新等精神,所以在培育空军的核心价值观时,应致力于航校精神营养的汲取,尽可能地将其引领与推动作用发挥出来,从而使得飞行学员始终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并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将其转化到实际行动上来,体现到一言一行上来,紧密结合空军所面临的新使命,并在整个过程中将创新作为不竭的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航校精神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培养飞行学员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此外,还应切实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飞行学员的学习热情,并在模范人物的带领下,致力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

3.通过野外训练及社会实践不断强化学员的人文素养培养成效

在飞行学员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应利用学习、生活和训练等一切的渠道,为学员灌输崇高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又必须通过实践将人文知识内化之后而获得,这就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一是在野外进行综合训练时,应尽可能地磨砺学员,通过实践强化学员的野外综合训练水平,并在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引导学员学会客观的辩证和观察事物,切实加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重要指导思想,将自身的人生态度端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更好地促进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成效的提升。二是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员必须做好各种前期的准备工作,切实加强学员的辅导,并通过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活动,切实掌握锻炼的经验,从而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需要确定调查的内容和形式,将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个人文素质培训中的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出来。

4.强化人文学科的教育,强化学员的人文素质

学员的在日常注重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作为教员还应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和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不断的丰富文化教育的内涵,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将民族文化的教育,也就是强化学员的思维、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精神修养,进而更好地在人文社会环境下强化飞行学员的人文素质。但是为了不断地确保人文教育工作的创新,还应在具备人文知识和理解人文思想的基础上,切实掌握人文方法,并遵循人文精神,促进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创新以及发展,为促进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而不懈的努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注重飞行学员人文素质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文素质创新过程中,始终将政治理论教学为载体着力夯实学员的飞行信仰,并紧密结合院校的特色教育资源引导学员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通过野外训练及社会实践不断强化学员的人文素养培养成效,强化人文学科的教育,强化学员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守民.飞行学员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