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3:21

农药污染的原因篇1

关键词:农药污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1]。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广泛应用,控制了许多危险性病虫杂草的爆发和流行,但农药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健康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水资源、农产品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产品污染。目前,我国约有87万~107万hm2的农田土壤受到农药污染[3]。廊坊市委、市政府,结合廊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确定了“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理念[2]。因此,加强农药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打造廊坊市打造生态之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地对廊坊市农药污染现状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二)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搜集到的国内外农药污染及治理方法的资料的分析比较,提出适合廊坊市农药污染的治理对策。

(三)案例法

通过对农药污染成功治理的个案进行剖析,总结经验,以此对本研究提出的观点提供实证支持。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造成污染的原因

我国是农药消费和生产大国,而在农药的使用中,其利用率只有30%左右,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对大气、土壤、水体、人类及其他有益生物种群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据有关部门统计,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率高达16%-18%[4],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的生命,我国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981~1985年全国有10万多人农药中毒,死亡1万多人;1991~1996年农药中毒事件24739例,死亡24612人,死亡率9.95%。[3]为促进我国农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滥用农药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廊坊市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1.农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液排放、包装以及农药运输过程中的泄漏等是主要污染源。

2.药品质量差,剂型落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我国农药原药含量在95%以上的产品仅占50%左右,而发达国家90%的产品在95%以上。近几年国家对农药抽检只有70%合格,30%不合格的农药中,有效成分含量达不到要求的占80%以上,理化指标及其他项目(原药含杂质高、水分和酸度超标、悬浮率指标不合格)不合格在30%以上。[4]

3.不科学用药带来的污染。农田农药使用中,不科学的选药和用药,都会造成农药在植物及其产品上的残留造成污染,农药喷洒时的扩散、残留农药的挥发以及农药的包装、器械等也是主要污染源。据统计,采用喷雾法喷药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漂游于空中。[5]近年来飞机喷药防治已广泛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在功效提高的同时,也加剧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4.农林业生产技术传统,栽培品种更新慢,农药用量增加,也是污染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农药污染的对策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用药人员的素质,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通过技术培训,传授农药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普及农药使用知识,提高群众和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是解决农药污染问题的基础。

2.加强立法,建立农药和农产品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管,严格控制无“三证”产品(三证指: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农药标准[6])流入市场。在国家现有的环保、农业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综合性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有机食品管理法规,制订农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管理标准,及时修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加强农药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严格执法,运用法律武器,对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3.改进生产工艺。改进对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应做到达标排放,加快无废或少废生产工艺的开发研究,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更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扶持大型农药企业,不达标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逐步实现大型化、集中化生产[7]。

4.研究、开发绿色农药使用技术,大力推广使用绿色农药。加快农药新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农药产品的结构调整。加大微生物源和生物源农药以及农药新剂型的研发,更好地发挥农药在农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5.改进主要栽培植物生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走“无公害”农业发展道路是控制农药污染的根本途径。因此,应加强植物检疫,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四、结语

通过对廊坊市农药的使用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廊坊市打造生态旅游宜居之城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施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oL].http://blog.省略.

cn/xiangcunshengtai,2011.7.22.

[2]生态宜居,和谐廊坊[n].中国建设报,http://省略,2009-01-08.

[3]肖军,等.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76-2377.

[4]冯雨峰,等,造成我国农药污染的原因及其对策[J/oL].

海南植保信息网,2007-08-03.

[5]邢秋格.农药污染的现状、原因及防止对策[J].河北林

业科技,2010,(4):45-46.

[6]黄红英,程亚樵.园艺植物保护基础知识[m].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2006,226.

农药污染的原因篇2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 .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长江,门万杰,刘彦军,等.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3]何文初.加强中国农药污染环境法治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陈曙阳,王鸿飞.1992~1996年我国农村农药中毒报告发病情况

农药污染的原因篇3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措施

0.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们对于粮食的产量历来十分关注,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粮食产量的增加都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人们对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而且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大量的农业垃圾被随意丢弃,导致大片土地和水体、空气被严重污染,而且这种面源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可见对农业面源污染采取防治措施,以免这种污染进一步恶化,是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1.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1.1农药的大面积过度施用

为防治各种草病虫害,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种类繁多的农药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而且随着草和害虫自身抗药性的不断增加,为达到杀灭的效果就必须不断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其中大多数的农药具有高毒、残留性强、不易分解的特点,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大量的非标靶生物遭到杀灭,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农药的喷洒导致大片土壤受到污染,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被大大降低,因此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不断减少,农药的富集使土壤的污染程度越来越恶化,同时粮食、果蔬等上面残留的农药也给人们的健康带去威胁。

1.2化肥的大量使用

氮、磷、钾等元素是农作物赖以生长的重要元素,为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在我国大部分农业主产区均长期使用化肥,这些化学肥料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也给环境污染带来隐患,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利用率低下,导致仅有少量化肥被农作物利用吸收,而大多数的化肥则流失到土壤中,由于其与土壤中的成分不协调,导致土壤的酸化和面层板结等现象,造成土壤肥力的不断消失,在土壤肥力下降的情况下,要想达到预期的产量,就需要使用更多的化肥,造成越使用越污染、越污染越使用的恶性循环,大片农田因此不再适合耕种。除了对土壤的污染外,由于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以及通过土壤缝隙的扩散作用导致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污染,在饮用水水源地容易造成饮用水中氮、磷、钾等成分的指标严重超标。

1.3农业垃圾的无组织排放

为保持土壤水分、抵抗干旱以及提高地温,地膜覆盖技术和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在我国很多地区得以不断发展,据调查,在1985年我国的地膜覆盖面积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些地膜或塑料大棚的材料均是高分子材料,难以降解,由于农民环保意识的薄弱,在农作物收获后这些地膜被留置在土壤中,残破的大棚塑料被随意丢弃,造成“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土壤的通透性,破坏土壤环境,而且塑料薄膜埋置在土壤中会否造成土壤中塑化剂超标至今仍没有确切的答案。

除了农业种植中的垃圾污染外,在农业养殖过程中垃圾的无组织排放现象也普遍存在。随着农业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场中禽畜粪便、养殖污水、屠宰废水等的排放量正在不断增加,由于农民环保意识的淡薄,重产出轻治理的思想使得大量的污染物随意排放,造成大量土地、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农业养殖是导致水体中氨氮和总氮的含量超标的最主要原因。

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2.1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鉴于当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过于薄弱的现实,为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从业者环保意识首当其冲。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将法制观念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方式传递给农民,提高其法律意识;其次,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对于农业面源污染要查源头,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再次,要改变农业发展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力求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并且“谁污染、谁治理”,使农业从业者充分种植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

2.1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监管

适当的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无论是对农药还是化肥来说使用都应当适量化、科学化,加强对使用的监管力度,使农药化肥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

首先,应当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用低毒、残留率低的无公害农药取而代之,提倡发展和使用生物农药,并制定科学的施药计划,为降低杂草和害虫的抗药性,应当以几种不同成分的药交替使用。做好农药市场的监管,严禁违禁药物流入市场。

其次,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在施肥之前首先应当对土壤成分进行检验,作为施肥的参考,提倡以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多施农家肥,少施化学肥料,以充分保证土壤自身的肥力,要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用量,最多不超过每公顷400kg,施肥应当深施,防止土壤出现板结酸化,并采用底肥、口肥、叶面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提高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效率。

2.2发展生态农业

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只能尽可能降低面源污染的影响,很难完全做到无污染,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利用科技手段,并最大化地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例如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利用科技手段来替代喷施农药,目前已经研究可行的措施有:采用超声波技术模仿雄性害虫的声音,吸引雌性害虫实施诱捕;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对害虫进行诱捕和消灭;保护并充分利用害虫的天敌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目前发展生态农业的成本还较高,尚且不具备大范围推广的优势,因此后续工作就是要降低成本,实现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消除由于农药带来的面源污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悖的,因此一定要认清现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扩大,将污染带来的危害降为最低,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很多,因此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将农业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饶静,许翔宇,纪晓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8):81-87.

农药污染的原因篇4

关键词:农业;农药;化肥;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09-02

近年来,我国由自然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加速,农作物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提高除与科技水平提高相关以外,农药化肥等物质的大量投入也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农民科技素质低、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比较普遍等原因,农业的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这类污染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比其他污染带来的后果可能更加令人担忧,因为这类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时间久,甚至不能消除。因此,充分认识农业污染的严重性,及时采取措施使农业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农药、化肥、地膜、畜禽养殖场的污水、畜禽粪尿、饲料添加剂、农用薄膜和焚烧秸秆等。

1.农药污染及治理

据统计,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吨,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农药集中在土壤表层,通过机械耕作特别是土壤深翻,农药在土壤耕作层中分散开,与土壤其他成分间接触和发生变化反应的机会增加。当其溶解于土壤溶液后,就可随重力水和毛管水沿土壤孔隙由土壤表层渗入土壤深处及至地下水,从而造成农药对农田土壤、水体环境的污染,然后,进一步进入农产田中,对人体和禽畜造成危害。

当前,我国各地都设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然而由于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人员较少,资金不足等原因,各地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农产品的监控也仅仅局限于于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少数的抽检,以及配合上级部门的例行抽检工作。在农业产地也只能通过行政手段、执法大队的定期或不定期抽样来检查农产品质量,所以,大部分的农产品在上市前做不到农药检测。农药的毒性成分很可能会残留在粮食、蔬菜及水果中,不仅降低了作物自身的免疫能力,而且会通过在食物链中的转化和富集作用进入人体,导致急性中毒或慢性潜在危害。此外,田间施药操作不当、误食或在环境中长期接触农药均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危害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充分利用自然调控,减少农药用量;发展高效、低剂量、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剂型,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研制相应用,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确定安全的施药量;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和科学研究。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杜绝对环镜危害大的假农药上市。健全农药合成、试验、监督技术体系,向农民筛选推荐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面,这才是从源头减少投药污染的根本有效措施。

2.化肥污染及治理

目前,农业的最大污染源可以说就是化肥引起的污染。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大,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kg左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kg的安全上限;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低,仅40%左右;农民在施肥观念上,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现象;在施肥方法上,表施和撒施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施用量上,地区之间、作物之间存在不平衡,农民不了解自己所耕种的土壤、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严重。以上现象可以说是引起化肥污染的主要原因。

解决化肥污染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调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对受损生态进行恢复和重建,对农田、林地和草地逐步实施优化的生态――经济――社会的人工生态设计,建立防灾减灾的监测预警系统,从源头和过程中防治化肥的污染。针对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的现象,可以向农民大力宣传测土配方施肥,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所谓测土配方施肥,就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进而科学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的矛盾,有针对性地为作物补充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施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支增收的目的。

除了测土配方施肥方法需要进一步推广之外,还需要针对撒施类化肥的污染,推广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损失和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化肥表施既不利于作物根系吸收,又加大了营养元素的损失,因此,提倡土中施肥,尤其是氮肥深施,以减缓养分释放速度和减少化肥损失量,最好是刨坑覆土后封垄。

农药污染的原因篇5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环境污染主要是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大,再加上工业污染不断地向农村转移,从而造成了流域内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污染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农村环境的污染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主要对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主要原因分析

随着主要使用化肥、农药、机械为主工业化农业和现代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乡镇企业的兴建,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也就导致了农村环境的原因比较复杂。

1.1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1.1.1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为了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成为了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农药化肥使用国。农药化肥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面积最广、使用量最大的一类有毒化学品。农民为了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对农药化肥进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有:(1)威胁生物的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在有些农村存在轻视农药瓶的危害,到处乱扔农药瓶,从而造成蚯蚓、青蛙、鸟类等生物数量急剧下降,农作物的生长结构受到破坏,农业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农药对益鸟、益虫以及其它害虫的天敌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为了杀灭害虫就增加用药的数量和次数,这样就更加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2)农药化肥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农药化肥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不断的积累引起人体慢性中毒,严重的还会导致癌症发生。农药化肥进入环境会对土壤、水体、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目前我国的黑龙江、松花江、长江都受到了农药化肥的污染,这样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一定的威胁。

1.1.2农村畜类和禽类养殖造成的污染

目前,农村畜类和禽类的养殖分布还比较分散,大多是小型养殖场,它们成为了中小型点状污染源。农村畜类和禽类养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1)畜禽粪便在夏季比较容易滋生苍蝇,造成一些疾病的传播,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2)冲刷圈舍的废水以及畜禽粪便,这些如果直接排放或者露天存放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1.1.3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垃圾和食品包装袋等塑料制品的大量增加,再加上农民的环保意识不高,造成了农村乱扔垃圾现象还较为突出,在垃圾的处理方面还处于无序的、无组织的状态,从而造成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秸秆焚烧产生的大量粉尘、路边的树木花草上挂满塑料袋、村庄周边垃圾无序堆放、河水发臭发黑、死禽垃圾漂浮、河道垃圾较多等,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和视觉的污染。

1.1.4乡镇企业快速无序发展带来的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大量的乡镇企业主要兴建在农村,工艺比较落后,分布较为分散。由于乡镇企业为了减少成本,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和工业垃圾处理配套设置建设,从而使当地环境造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

1.2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2.1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

农村经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素质还比较偏低。因此,很多农户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后果还没有充分了解,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往往是过于追求眼前利益,缺乏环保意识,环境维权意识较差。

1.2.2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以及相关标准还有待完善

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以及相关标准还有待完善,例如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养殖污染等方面立法基本是空白。

1.2.3监管机构力量薄弱,污染防治设施不到位

很多乡镇也设立有环保机构,但是监管人员不足,多属空架子,没有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明确的职责,工作人员也没有真正履行环保职责。我国对于城市以及大型企业污染治理都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申请财政资金贷款贴息、排污费返还使用等。而农村污染的治理没有制定同样的优惠政策,从而导致难以形成治污市场,农村污染治理较为滞后。

1.2.4农村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缺乏技术指导和支持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在工业发达地区和城市已经得到很好地控制,而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工业还较为薄弱,有些地方温饱才刚刚解决,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污染质量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的欠缺,对于农村自身污染和工业转移污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级政府对营造和谐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环境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2.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当采取的一些措施

2.1要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级相关部门要增强做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环境污染治理提上议事日程。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使群众能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让他们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处。通过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增强。

2.2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认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农业就是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系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环境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农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共赢。逐步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体系,合理组织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活动,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科学调整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环境保护科学有序发展。

2.3加快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减少农药化肥污染

加快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推广,改变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农药化肥的做法,要大力推进物理防虫、生物防虫、科学施肥新技术。(1)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应当认真进行推广。(2)要认真推广测土施肥、平衡施肥,做到合理施肥,防止过度施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3)为了确保农产品安全,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当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残留、低毒、高效的农药。(4)应当推广垃圾堆肥,广泛使用微生物肥、有机肥,以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目的。

2.4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法制,切实改变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要从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实际出发,依据环境保护及畜牧业、农业、卫生等法规法律,制定长效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规则制度,用行政及法律手段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

2.5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合理规划,认真做好污染治理

有关部门要认真对乡镇企业进行综合治理、合理布局、统一规划。要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和监测,认真做好控制新的污染源。要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建设污水处理厂,对于乡镇企业污染物要进行科学处理。政府有关部门要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科]

【参考文献】

[1]李晓丹.浅谈新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原因及对策[J].科技风,2011(22).

农药污染的原因篇6

【关键词】农药;污染;环境保护;对策

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达1500多种[1],农田杂草超过580种[2],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每年可挽回粮食产量约7%的损失。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大量生产和使用高毒农药,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农药环境管理,控制农药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3]。

1.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1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农药的主要集散地,施入农田的农药约有80%以上残留在0-20cm的土壤表层[4-5]。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巨大,因此土壤受农药污染的程度比较严重。由于土壤胶粒和腐殖质的吸附作用,降低了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挥发、扩散能力,延长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不但造成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减少土壤中微生物、原生动物等的种群、数量,还改变了土壤pH、eH、CeC,使土壤孔隙度发生变化,造成土壤酸化、板结,最终导致土壤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1.2对水体的污染

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农药生产废水排放、农药包装和施药器材随意清洗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中的农药随着降雨、径流以及灌溉水等途径不断扩散、迁移,使我国大部分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3年王未等对长江、珠江、黄淮海、松辽4大流域水体进行了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农药水污染区域分布与农作物种植分布紧密相关,种类和浓度受到季节、当地水文特征、气候影响较大[6]。农药对河流、湖泊、河口区域底泥污染也比较严重,由于底泥的吸附作用大,其农药含量明显高于表层水中的含量。水体和底泥中的农药及代谢物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对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使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受到更大威胁。

1.3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中的农药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农药喷洒过程中散发的细雾,施药后的植物、土壤、废弃包装挥发的残留农药。空气中农药的浓度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农药厂、施药区域浓度最高,随着空气的流动,农药不断扩散,虽然浓度有所稀释,但是污染范围也随之扩大。农药在空气中的扩散速度和浓度还与施药对象对农药的吸附程度、农药剂型和性质等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污染比较严重;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强的农药在大气中的污染持续时间长,危害性大。

2.造成我国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

2.1产品结构不合理

农业发达国家在农药产品结构上以高效、高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要,而我国仍然以高毒产品为主,而且品种老化、剂型单一、品质无保障。目前,我国的主要农药剂型仍然以高污染的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为主,其中50%左右为乳油。在剂型加工过程中,往往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选择成本低、毒性大的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助剂,致使大量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进环境。

2.2农药生产企业污染治理效果差

我国农药生产企业点多面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落后,环保投入低,“三废”治理效果差。农药生产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漠,偷排、偷放、超标排污、污染治理设施不健全或擅自停运等现象严重,极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事故,甚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3施药技术落后

我国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环保意识,施药方式仍停留在粗劣称量简单配置水平,施药过程中超量、超范围、超次数、甚至滥用高毒、剧毒农药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施药设备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面积施药量平均高出2-3倍,某些地区年用药次数多达30余次,用药量高达300kg/hm2[7]。

2.4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没有出台部级的农药管理法律,农药管理主要依据《农药登记规定》、《农药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缺乏权威性。农药管理力量薄弱,执法体系不健全,农业、环保、工商等职能部门责权不清,缺乏沟通与配合,难以形成统一的监管和执法合力。

3.治理对策

3.1建立有效农药环境污染监管体系

完善农药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管理法”,从法律层面上给农药管理以有力支撑。改革农药污染监管机制,在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和权力的基础上,建立农药污染监管机制,细化法律责任,建立农药污染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高毒农药限管制度,明确非法生产、销售、使用高毒、禁用农药处罚标准和承担的法律责任。

3.2加强农药生产的环境监管

农药厂严格执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加强农药厂及周围环境监测,加大污染防治监管力度,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设施要坚决予以治理或取缔。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毒、高污染生产线。推行农药厂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公众监督。

3.3加强农药销售和使用管理

规范农药市场准入审查,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鼓励销售、使用高效、低毒、低污染、低残留农药。建立农药质量监管体系,对销售或使用高毒、假冒伪劣农药的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制定农药使用管理标准,加强农产品农药残留监督性监测,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改进施药技术,建立有效的农药废物回收制度,降低进入环境的农药数量。

3.4研究开发新型农药

尽快调整农药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鼓励大型企业研发新农药、研究新剂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曙辉,宋天庆.关于我国化学农药使用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1):43-47.

[2]梁巧玲,马德英.农田杂草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杂草科学,2007(1):17-18.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环境保护,2001(2).23-24.

[4]侯洪刚.关于土壤中农药污染残留及降解途径研究[J].现代农业,2012(5):51-52.

[5]田兴云,冯德华.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6):245-246.

[6]王末,黄从建,张满成,周庆,李爱民.我国区域性水体农药污染现状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3(5):5-9.

[7]谭亚军,李少南,孙利.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药,2003(2):12-16.

作者简介

农药污染的原因篇7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化肥污染;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85-02

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农业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环保意识较低,特别是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水、大气、土壤等方面。一般而言,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农田渗漏或挥发作用,形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秸秆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以及污水灌溉带来的污染。

由于农业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发生区域的随机性及污染负荷分布的差异性,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藏性、难治理的特性。虽然国家对农业面源污染十分重视,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且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恶化。为了中国农村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一、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由于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失控。中国的环保工作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政策,如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都是以城市为中心而设计的,而有关农村、农业的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却很不健全,甚至存在诸多空白。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也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化肥使用量过多。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一个事实:中国的化肥使用量超过了全世界总量的1/3。统计显示,1980年至今,中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56%,而化肥投入量增长了225%;同期,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51%~52%,而化肥投入量则减少了31%~47%。近几年来,由于农业化肥用量的增加,化肥已成为农业环境中一种主要污染物。施入土壤中的各种肥料只有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从土壤中流失,有的转化为”难效态”而残留在土壤中,有的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挥发到大气中。公开资料显示,各种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氮为施用量的40%~50%,钾为30%~40%,磷为10%~20%。对作物不合理大量施肥,不仅导致营养物质损失,降低肥料中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而且还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2.农药使用量过多。中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农药行业产量达112万吨,比上年增长11%,其中除草剂产量增40%。据调查,喷施的农药若是粉剂,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液体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40%~60%降落到地面,其余的药剂飘游于空中。大量使用农药,虽然控制了病虫害,但是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目前,在中国使用的约250种农药中,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只占15%左右。化学农药还大量地杀伤天敌生物,破坏农田生态平衡。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使用,大部分被浪费,这部分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

3.养殖场成为污染源。目前,中国畜禽养殖业由过去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由于畜禽养殖的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总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区域也随之变化。从养殖场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随每天冲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水体污染、鱼类大量死亡,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畜禽养殖场的排放污染物,主要是畜禽粪便,它除含有氨、氮、磷、钾外,还含有大量的CoD和其他物质。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目前只有少部分养殖场引进了国外的沼气发酵设备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大部分禽畜养殖场均没有采取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此外,畜禽养殖对周围环境的危害还有畜禽场废物污染和畜禽体、畜禽产品中残留的有毒化学物质等。

二、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危害

1.化肥的污染。大量施用化肥导致水中氮、磷的含量增加,使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过多,引起水域富营养化。使用化肥地区的井水或河水中氮化合物的含量也会增加,甚至超过饮用水标准。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酸化。土壤溶液中和土壤微团粒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铵离子量增加,并代换Ca2+、mg2+等,使土壤胶体分散,土壤结构破坏,土地板结,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施用化肥过多的土壤会使蔬菜和牧草等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增加,化学肥料中还含有其他一些杂质,如磷矿石中含镉、铅等,这些杂质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施用于农田的氮肥,有相当数量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对空气造成污染。还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进入土壤。

2.农药的污染。喷洒农药时,雾状或粉剂的微粒悬浮在大气中,造成对大气的污染。施药时散落在田间的农药,随灌溉水或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和海洋,造成对水体的污染。此外,工厂“三废”排放,洗涤药械等活动也会造成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施药时,大部分农药降落于地表,造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另外,药剂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则使农药直接进入土壤中。大气中的农药,也会随雨水降落而污染土壤。喷洒农药对农作物直接污染,以及作物对周围环境农药的吸收,会造成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畜禽食用了被污染的饲料,也会造成农药对畜禽产品的污染。

3.养殖场污染。一部分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对养殖粪便、垃圾随意堆放,仅作简单处理或处理不及时、不达标,养殖场周边空气污染。排泄物迅速腐烂发酵,产生硫化氢、氨气、硫醇、苯酚、挥发性有机酸等上百种有害物质,以及畜禽体内排出的有害气体,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畜禽粪便通过污染地表水,进而通过土壤污染地下水。畜禽粪便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钾、硫及致病菌等污染物,未经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集中排放,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黑发臭,富营养化。当前畜禽粪便主要的消耗途经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粪便中还含有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如果不加限制地还田,其负荷超出了农田环境的消化能力,也会对农业环境构成污染。

三、治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从事工程建设、开发行为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和法律时,应当于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可能造成的环境资源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应确立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早在2006年4月中国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该法对农产品的产地和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也做出严格限制。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其评估的目标是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没有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所以,中国现行立法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此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制度。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制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首先,农业生产应采用清洁的农业投入品。农民应采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化肥,易回收易降解的农膜。其次,农业生产应采取清洁的田间操作措施。美国的最佳管理实践就是很好的例子。现已提出的最佳管理实践有:少耕法、免耕法、综合病虫防治、防护林、草地过滤带、家畜粪肥的大田合理施用、人工水塘和湿地等方法和措施。对于这些方法和措施,中国可以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合理安排,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并据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有效地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面源污染。

3.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效的复杂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补偿按补偿资金的承载主体可分为国家补偿、社会补偿和区域自我补偿,补偿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政策补偿、技术补偿、连续补偿与一次性补偿。

事实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如美国于1971年提出了乡村洁水计划,根据这个计划政府为那些自愿执行最佳管理措施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农场主分摊部分费用,此外,还考虑给农场主以税额减免。这些生态补偿政策实践为中国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农业生态补偿主要表现为政府、社会对自愿采用新技术和新生产模式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并以此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民进行补偿或农民通过这种长效发展机制来实现自我补偿;政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项目的实施创造条件,如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吴砾星.湖南:五措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eB/oL].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2012-07-11.

农药污染的原因篇8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0%,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我国在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源排放的CoD逐年上升,已经达到全国CoD排放基数的50%,此外,由于农药、化肥等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严重降低了农产品的产量,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需要实行农业污染减排,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发展。

1植保污染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1.1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是指农药在降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如土壤、大气等造成的污染,破坏了环境生态系统,严重的还会对人和动植物造成损害。引起农药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植保机械的科技含量低,效率低,品种单一,而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机械推广使用缓慢;二是,长期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或是过量使用高浓度农药;三是,植保技术人员和群众的农业素质较低,盲目用药,造成农药污染。

1.2物理性措施使用不当造成的污染

物理措施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如在诱捕害虫过程中,工具使用不熟练,操作不当,使作物防治面积和诱捕工具数量存在偏差,便会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地膜的污染。在对植物实施保护的过程中,一般会应用地膜,如防草膜,这些地膜使用之后,并不进行回收,造成田间或者是地头污染。

1.3引种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育出了许多抗病抗虫的新品种,为了提高产量和减少农药用量,一般会引进这些新品种,或是为了丰富物种,美化环境引进的新物种,或是为了治理污染而引进的新物种,都有可能造成引种污染。

1.4植保包装物污染

一般农户使用植保包装物之后,不集中进行处理,随意丢弃,从而对水源和土壤造成污染,甚至有的污染还十分严重。

1.5对植保污染的认识都不到位

在植物保护过程中,只注重植物保护的任务完成程度如何,对“植保减排”知之甚少,并且责任制度不明晰,法律政策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对于植物保护过程中造成的植保污染,群众和干部全部轻心忽视。

2农业植保减排途径分析

2.1注重源头控制,严格环境准入,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调整一些敏感环境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实施植保的过程中,引进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对于一些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措施应该于与舍弃,并征求相关的环保部门的意见。建立新型的植保制度,遏制源头污染转移。对于植保过程中使用的农艺措施进行改革,尽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对植保废弃物统一管理,避免农业环境的二次污染。

2.2实施病虫绿色防控

实施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植保污染。对于一些大型的农产品出口和蔬菜种植基地,加强绿色防控,应用更多的生物技术,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有机农业更加快速的发展。政府可以和农户合作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同时对一些应用低毒农药等绿色防控的农户给予适当补贴,加强绿色防控宣传力度,降低农业污染。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扶持防虫专用设备、微生物农药等生产企业。加强科研投入,研究特定区域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建立生物防治的示范区,加强生物防治宣传。

2.3更新理念,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在植保过程中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指导方针,树立现代的植保理念“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公共植保,就是明确植保的社会属性,对其实行公共管理,构建社会化的防灾减灾体系,转变防控方式,由原来的分散防治逐步转向联防联控和专业统防统治;科学植保,就是在植保过程中全面贯彻科学理念,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高植保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促进防控策略发展,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植保,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引种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业植保污染。

2.4加强无公害农业植保科研开发队伍建设

在植保过程中,专业人才的作用十分重要,经过科学、专业的指导,可以有效降低农业植保污染,因此建设专业的植保科研人才队伍十分有必要。调整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专业人才建设,要充实检疫员队伍,使科研人才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各类科研人才的素质,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国内知名专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提高科研工作人员的学术水平;加强植保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区域性的应急防治队伍,全面提高植保的服务水平和指导水平。

2.5提高重大病虫监测预警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监测手段,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体系,覆盖病虫害发生粮食主产区、孳生区、源头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病虫害远程诊断、实时监测、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指挥调度的网络化管理。

2.6加大重大病虫应急防控

加大重大病虫应急防控,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对远距离迂飞流行性病虫害,加强区域合作,协同开展防治,采用联防联控,尽量降低病虫害的影响范围,防止病虫害成灾;对于对区域性突发病虫,抓住有利防控时机,采取高效防控措施;对检疫性病虫,严格进行检疫监管,控制疫情范围,保证其不扩散。建立应急防治物资储备,提高重大病虫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病虫害疫情,有效控制,降低农药使用量,实现农业植保减排。

2.7调整种植结构,开展生物防治

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可知,如果在同一块地中,连续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所以,在同一块地上,要实行农作物交替种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对于一些容易发生的病虫害,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科学地对土壤进行杀虫和消毒。对于一些已经发生病虫害的农作物,最好选择生物农药及时治虫,或者是采用一些低毒、高效的农药,降低农药污染程度。加大生物防治的应用范围,保护益虫,益鸟,实行“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等,推进生态农业植保,降低植保污染。

农药污染的原因篇9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和地膜的大量使用,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的难点之一。我区农业污染现状如何?通过一年来对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1000多个普查对象调查分析,农业污染虽然小于江汉平原和长江流域,但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农业污染现状

地膜污染。我区推广地膜玉米历史较长,地膜基本未有回收,残留在土壤之中。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山反季节蔬菜技术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用膜量逐年增加。高山反季节蔬菜每年至少2万亩,每亩用膜量2公斤,仅蔬菜用膜量就达40吨,这还不包括其它地膜种植面积。通过调查,70%的蔬菜种植农户,地膜大多都没有回收,每年有几十吨地膜残留在农田中。

农药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年销售农药12~15吨。全区二轮土地承包面积近6万亩,亩平用药量达1~2公斤。其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引种污染。随着农作物种子市场的放开,全区农作物种子经营点就达近百家,而在种子管理部门培训后办证的仅有46家,还有50%的经营点是无证经营或一证多点经营。这些无证经营点,由于缺乏引种技术,对种子的抗病性、抗逆性、种植区域性不了解,盲目引种,导致近几年农作物的病害大面积发生,用药量增大,因种子引发的农民上访案件逐年增加,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在畜禽养殖方面,我区原来是一片净土,近几年随着养殖业发展,养殖户随意在外面引种,造成了牲猪的多种疫病发生。其个别疫病传播快、范围大、根治时间长。既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又给消费者带来恐慌。

化肥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化肥销售量4000吨,全区二轮延包面积约6万亩,亩平使用化肥量130斤,个别田快亩平300斤,创历史之最。

工业“三废”污染。阳日黄磷生产区域有6座冶炼炉正常运营,其空气飘逸物均在5公里范畴,加之矿渣乱堆乱放,污水循环利用后依然流入河里,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

水域污染。据调查,松柏城镇80%的单位住户粪便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河里和农田。在雨水季节,人们尚未有什么感觉,到了枯水季节,河里的水就臭气熏天,恶心难闻。

二、农业污染的对策

治理农业污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农业和环保部门的责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农业环境保护,治理农业污染,为子孙后代造福。

清理残膜,回收残膜。每季作物收获后,农户要主动把地里的残膜拣净,不要随意堆放在田边地角,以防造成二次污染。清理后的残膜运到交通方便的地方,通过清洗后,低价由厂家回收。

轮季换茬,开展生物防治。众所周知,同一作物,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数年其病虫害发生呈上升趋势。因此,要指导种植农户,在同一地块上,不同作物进行轮季换茬,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对于易发生的病虫害,要指导农户进行土壤消毒。对于已感病虫害的农作物,要及时因病、因虫对症用药,最好选用生物农药,实行以物治虫、以虫治虫,或使用高效低度农药,把农药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科学引种,避免污染。不管农作物种子,还是畜禽良种,在引种时都应时刻注意良种是否优良、是否带病、是否以次充优。只有真正引进了良种,加上科学管理,就能实现增产增收。

配方施肥,减少肥害。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我区人平耕地仅有1.2亩。由于部分农户认为庄稼一技花,全靠肥当家,误认为肥料越多,产量会越高,所以就成倍的施肥,往往是事与愿违,造成作物旺长,贪青迟熟和病虫害重度发生,不但不增收,反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要指导农户科学施肥,配方施肥,以农家肥、沼渣、沼液肥料为主,以化学肥料为辅,尽量少用化学肥料,减少土壤污染,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净化工程,减少粪便污水排放。实施净化工程,杜绝粪便污水直接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还河流本来面目,既是人们的迫切愿望,也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净化工程列入议事日程,责成各部门、各单位实施净化工程,要把粪便污水通过沉池、过滤、澄清等工序然后再排放,以减少对河道、农田的污染。

农药污染的原因篇10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无公害农业是以生产无公害产品为目的的农业。

无公害化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的农业。

农产品污染的主要途径:一是化学农药污染,原因是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超量使用低毒农药,无视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造成农产品上的残留物对人畜的直接毒害,在大气、水体、土壤中残留物污染环境的危害;二是化肥污染,原因是长期使用化肥,超量使用化肥,不正确使用化肥,造成对水质和环境的污染,在农产品中大量积累硝酸盐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三是工业“三废”污染,原因是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甚至直接污染农产品,从而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四是残留地膜污染,原因是大量使用地膜,无有效措施清除残留地膜,在土壤中大量残留地膜碎片,破坏土壤的物理结构,影响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有些地膜中含有铅、镉等重金属和酞酸酯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影响种子和幼苗生长和农产品质量;五是有害微生物污染,原因是城市垃圾、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以及未腐熟的粪肥常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污染到农产品,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为什么要发展无公害农业,为什么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解决“餐桌污染”问题,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根本途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树立农产品品牌的基本前提;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也是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效途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如何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