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的构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3:24

互联网思维的构成篇1

关键词:互联网+;减法思维;图书馆服务;大数据;重构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36

以“跨界”“融合”“创新”“重塑”“人文”“开放”“互联”等为理念的“互联网+”现已发展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一股全民积极参与的“互联网+”讨论、实践与战略布局热潮已经形成并呈涨潮之势。图书馆界也不例外,早在2014年的一些图书馆研讨会上,就有专家学者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发展、互联网+图书馆等进行了相关探索交流,但不得不提的疑问是,在这一派图书馆界“互联网+”热潮的背后,“互联网+”的真正思维得到了图书馆人的灵活运用和汇融贯通吗?为此,本文在概述图情学研究论文中主要涉及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最为关键的减法思维基础上,重点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进行了减法思维的重构研究。

1.“互联网+”减法思维

学术界通过结合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和阿里巴巴、腾讯等it企业的积极实践均认为“互联网+”思维主要有“突破”“创新”“开放”“相加(+)”等,其中“相加(+)”更是得到了多领域、多维度的运用与解读,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互联网+医疗”等。而其实在这些“互联网+”思维之中,学术界目前最为忽视的减法思维则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这不但是“互联网+”有着强大创新驱动力量的根源,也是其能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均能采纳运用的关键之所在。从工业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向“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嬗变范式去理解“互联网+”的减法思维,则可以为我们的理解多一份基于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支撑。

由宏暮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的商业微笑曲线根据企业生产分工,认为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是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流程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及最大化获取利润与优势的三大流程,也是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与大规模传播三大标准思维模式的具体诠释与体现。进入“互联网+”时代,商业微笑模式则在互联网时代的全程协同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向单线条式模式发展,围绕在互联网时代协同模式环形闭合式线条链上的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传递进一步向基于互联网单线条上下关联律动的模式发展,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传递都因互联网的关联而总是实现角色转换与互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现了融汇贯通,使之这一模式呈渠道扁平、环节更少、角色清晰、任务明确发展趋势,减法思维得到初步形成并在多方面有所体现。因此,自总理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8次提到“互联网+”,标志着“互联网+”真正从民间智库理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互联网+X”一词也因此迅速成为了各大检索平台的热门词之一,也因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便民、富民、为民实践也确实让每一个民众都感受到了“互联网+”思维蕴含的巨大发展空间而更加受到热捧,各种“互联网+X”一时风起云涌且收效明显。如作为一家小公司,弘康人寿一直在不断摸索如何沿用“互联网+”的思维做减法,最后通过互联网+思维架构减去了个险、团险部,只保留电子商务部和银保渠道,实现了其新品销售仅限于该公司官网和官微渠道、成本减到近乎为0,但销量却激增的效果:借鉴“互联网+”精神,“o2o+”通过将B2C、C2B、p2p以及F2C多种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思维,为“互联网+”在传统行业落地生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互联网+”战略探索实践过程中,日日顺商城坚持用“互联网+”思维做“减法闭环”,通过聚焦于家庭健康领域,并以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水安全问题切入,实现了与天猫、京东等综合类电商平台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2.基于“互联网+”减法思维的图书馆服务重构与实现

2.1互联网+减法思维驱动下的图书馆转型与发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减法思维主导的图书馆服务一方面在内部实现业务的流程、内容、功能整合,以实现传统服务、现代新型服务的重构;另一方面通过与图书、信息、知识、数据相关生态链上下游机构、元素的协作、合作而实现服务功能的延伸与创新,最终实现内外部协调统一、以互联网为链接纽带、以功能最简单化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图书馆服务体系。

(1)图书馆服务机制的转型与发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不再只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的机构,社会其它的数据中心、情报服务机构组织,提供图书阅览、休闲娱乐、生活交流为一体的文化生活中心,发展更新迅猛、应用愈加方便的移动阅读终端,以及日益改变的文化消费方式、观念及认知等多重驱动元素,都推动着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图书馆必须从单一的围绕图书这一价值核心,以图书馆物理空间为主要服务阵地,提供图书借阅、检索、分类为单渠道核心业务的传统服务模式,必须向以数据和用户为双重价值核心,以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等多重服务空间为阵地,提供图书与数据、信息、知识为最佳结合的维度、多渠道核心业务转变。

(2)图书馆合作协作机制的转型与发展。在数据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发展驱动元素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既需要依赖于自身的书目数据、网络数据、数据库数据、用户数据,也须借助于社会其它机构的相关数据,如环境卫生数据、政府公开数据、政策建设数据等,并基于这些数据来实现数据间、数据内的相关挖掘分析与价值发现,如通过对用户教育数据的分析来实现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资源准确推送与需求知识点定位。这也就要求图书馆除在实现内部的服务转型转变基础上,还需借助与相关机构的协作合作来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等资源共享与联合开发,如公共图书馆与教育机构联合来实现对用户教育需求的精准化分析、学校图书馆与国家智库机构的协作来实现学校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资源推送等。

2.2“互联网+”减法思维模式下的图书馆服务重构与实现

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指导及图书馆内部服务与外部协作合作的多重驱动下,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将不但是基于传统图书的借阅等服务,而将是基于图书、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不但是基于传统认知的文化、教育服务,而将是基于社会、用户需求的文化消费、健康休闲、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等为一体的综合:不但是基于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实体活动,而将是基于物理空间、网络空间、虚拟空间等为一体的综合,如创客服务、出版服务、第三空间服务、mooC教育服务等。

(1)服务布局重构。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互联网化、数据化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布局重构的有效途径。在传统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服务的互联网化来实现布局的重构,就是借助于这一契机将分布于现在图书馆服务体系下的图书碎片化服务,整合后打造成围绕互联网的图书馆服务增长点,如基于网络资源的舆情分析、基于网络知识资源的登记与集成、开放网络知识资源的保存与组织、科学数据元数据的标准规范与监管、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的认知分析等。

(2)服务模式重构。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局限于图书处理流程的资源交互过程,即图书馆的资源采编分类、登记、流通借阅、保存收集,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将打破这种简单的图书流服务模式,重构一个图书、数据、信息、知识与行为主体(既包括用户,也包括图书馆员)完全交互,具有开放、多源、多维、多主体特征的综合性、创新型交互服务模式,并涵盖如创客、mooC、3D打印、第三空间等服务,重新描绘社会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认知。

(3)服务主体重构。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图书馆实现其存在价值的服务资源(包括物理资源、网络资源及组织资源)与图书馆员是其服务实现的行为主体,但“互联网+”环境的形成和p2p、o2o、人际网络等信息交互模式的出现,则迅速扩大了这一主体阵营。首先,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务机构,也无力承担成为社会或机构唯一信息机构所担负的重担。资源开发商、机构网络/信息中心、商业化信息服务公司都在分担着图书馆的角色,且日益变得强大和不可替代,如谷歌数字图书馆尽管曾因版权而广受争议,但其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资源检索与信息获取服务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已难觅对手,因此图书馆需联合相关的机构,以互联网+的减法思维去整合各个机构可能都重复提供、但又缺乏协调协同的信息、数据监管、开放出版等服务:其次,图书馆员、用户是图书馆服务提供者,也可能是图书馆服务受益者。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多源头、多渠道、多内容等特征,图书馆员、用户之间的互动主要基于互联网来实现的重要特征也决定了图书馆员与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者与传播者,也可能成为信息的获取者与受益者,以致图书馆员的角色与职责不再单一,故基于互联网+减法思维模式下,将图书馆员与用户,以及其它协同提供服务的参与者都重构为图书馆服务提供者,则无疑会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最大化效率提升,目前已在不少高校图书馆实现的真人图书馆则就是这一重构结果的典型代表。

互联网思维的构成篇2

摘要:文章以互联网思维内涵与逻辑为基点,梳理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诸要素的变化,并依循互联网思维逻辑进行推演,提出了包含体验式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育方式、协作式学习策略、进阶式培训过程的“五力模型”建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背景

“互联网思维”一词由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2011年最先提出,意思是商业模式变革要采用互联网方式去思考。2012年,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多次使用“互联网思维”阐述其商业理念。2013年11月3日,《新闻联播》题为《互联网思维带来什么》的新闻报道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将“互联网思维”社会关注度全面提升。2014年深圳it领袖峰会上,雷军将“互联网思维”总结为七字口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和360公司董事长周鸿t《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从理念和实践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互联网思维理论,人们开始逐步采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整个社会发展。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思维”,再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泛在信息环境让信息无处不在,读者信息需求趋向个性化,学习内容呈现碎片化,慕课(mooC)、微课和网络公开课等学习平台使学生的学习渠道更加多元化,这必然要求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内容、过程和测度进行重新定位与设计。

2.互联网思维视角下信息素养教育的重新审视

2.1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与逻辑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技术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支持,理念上采取开放、互联和跨界的心态,对事物原有发展模式在战略、业务和组织三个层面上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互联网思维遵循“平等、求真、开放、协作”的精神理念、“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和“万物皆可互联,互联成全生态”的研究范式。赵大伟在《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中总结出九种互联网思维方式:用户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这些思维方式正成为人们进行创新探索和流程再设计的逻辑新起点。互联网思维在逻辑上体现为三个字:“互”“联”“网”。“互”就是“互动”,人们由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搜索信息,再到互动交流信息,从而精准获得信息需求。“联”就是“联接”,通过有线网以及无线网和移动网络将人、信息与资源联接在一起,形成一种聚合推动力,实现用户最佳体验。“网”即“网络”,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构建的网络平成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与“联接”,完成社会化分工与协作,将整个世界构成一个“网络体”。将互联网思维理念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最终动态地实现自我提升和变革。

2.2互联网思维视角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变化

2.2.1教育内涵泛化。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在不同领域出现教育内涵泛化的现象,衍生出众多新概念:比特素养(BitLiteracy)、数字素养(DigitalLiteracy)、信息通信技术素养(iCtLiteracy)、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数据素养(DataLiteracy)和网络素养(netLiteracy)等。这些新名词理论相似、内容交叉、边界模糊,使得信息素养教育内涵极易在概念上产生混淆,教育者和学习者很难把握其核心主旨。

2.2.2教育主体多元化。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主体是高校图书馆。图书馆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培训,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都集中于图书馆。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突破使人们获取信息素养教育的渠道更加多元,慕课(mooC)、微课和网络公开课等新型学习平台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大学生已经不再将图书馆作为唯一的资源获取渠道,而是向更加广阔的互联网寻求帮助。

2.2.3核心能力发生转向。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the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aCRL)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该《框架》取代了200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框架》与《标准》的最大进步就是引入“元素养”和“阈概念”两大理论,强调从技能习得向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转变,在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自我批判性思维培养和学术思想交流。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正在从信息检索能力转向以科研为目的信息利用、分析和评价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2.2.4教学方式互联互动。文献查阅和实践调研发现,信息素养教学方式更加趋于灵活、开放,学习过程也不再是单纯的“给”与“予”,而是采取更加主动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加大新媒体教学力度,采用更加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补充教学,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最大自由度,在教学资源上保障优质资源互联共享。

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五力模型”建构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建构的本质是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自我创新,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握信息素养教育内涵和主旨,在知识、技术和思维所构成的“三螺旋”结构中,对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框架和内容进行重新分析和设计。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出了包含体验式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育方式、协作式学习策略、进阶式培训过程的“五力模型”(见图1)。通过“五力模型”将信息素养教育诸要素在互联网(internet)上互联互通形成思考设计工具,重新设计和建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内容和过程,从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目标。

3.1体验式课程设计

互联网思维七字口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聚焦于用户体验,强调“去中心化”的理念,互联网所形成的是一个众多节点的网络,在多点对多点的平等对话中,用户不但是使用者,还可以成为协作者,用户主动参与产品和服务设计,更加符合用户需求,从而达到体验超过预期的效果。例如:iphone手机以“自然”作为设计法则,以人类的本能为出发点开发iphone的解锁模式――沿着箭头图标向右滑动文字条即可解锁,小孩甚至不用学就会使用,这是因为触摸是人的天性,新特性的完美体验极大提升了用户满意度。体验式课程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关注学习目标和技能习得。在具体实践中,笔者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和利用能力非常好,而且在利用技能解决本专业具体问题方面具有敏锐性,所以,在体验式课程设计中既可以邀请专业教师设计课程内容,又可以让学生从学习者视角对课程内容提出改m,并请他们承担某一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在教学相长中,信息素养学习者已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3.2模块化教学内容

互联网思维下产品设计更加注重标准化、模块化和可复制性,体现“即插即用”的it理念,这是与传统项目化产品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标准化、模块化产生规模效应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用户选择更加自主,依据自身时间、资源、能力选择合适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将信息素养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分成若干独立的子模块课程,每个课程对应一项技能,相对独立,从逻辑上将“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利用和交流――信息安全与道德”贯穿起来,获得知识需求,自由选取学习模块,满足自我能力提升的需求。

3.3碎片化教育方式

互联网思维5F法则之一“碎片化思维(Fragment)”认为,便捷的移动互联技术让人们处于一个“泛在信息社会”,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各种技能。具体做法是:学习内容短而精,以15分钟作为上限;工具无处不在,图书、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皆可利用;方式多样,文字、音频、视频交替使用。碎片化学习趋势已经成为现实。信息素养教育在方式上具有三个碎片化趋势:需求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和地点碎片化。新的需求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慕课(mooC)、微课等新型教育方式具有上n时问、地点不受限制,课程内容时问短,解决问题针对性强的特点,体现了互联网思维。教师将课程内容制作成专题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到网络上,学生自主计划学习时间。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安排作业、测验和考试,完成整个教学内容的所有环节。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实践中,碎片化教育方式很容易造成知识内容碎片化,很难形成知识体系,所以在碎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保障信息素养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3.4协作式学习策略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社交元素,人在自然属性上属于群居动物,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与人通过各种网络“连接”“聚合”“协作”,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研发与升级换代,增加用户的活跃度和黏合度,可以说,是否具备“社交元素”已经成为衡量互联网产品的标准。2015年2月,《框架》将第一框架描述为“学术是一种交流”,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社交元素就是协作式学习,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一个共同科研课题作为协作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术讨论和思想交流,提出各种观点,激发学生产生新想法、提出新问题、探索新发现。

3.5进阶式培训过程

互联网思维要求产品快速迭代,路径设计体现为产品迅速上线、小批量测试,根据反馈快速调整产品功能,以快速迭代实现进阶升级,驱动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功能。快速迭代的另一具体体现是追求“极致”和关注“细节,塑造核心竞争力,使得产品和服务持续优化”。信息素养教育过程需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因此,它必须渗透到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依据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进阶式培训。例如:对新生开展以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培训,对大三、大四学生设计以中文资源获取、数字图书馆使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对研究生则开设外文文献检索、论文开题调研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各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信息素养教育的智力支持,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知识一体化的进阶式融合。

互联网思维的构成篇3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0603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需依托于互联网架构企业运营,实现工业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变。互联网时代,敬畏并大胆拥抱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企业模式是传统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互联网思维简述

研究视角的不同和语言表述的差异,导致一些企业家和学者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主流的观点是将互联网思维进行细分,如标签思维、简约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等。而就本文研究对象而言,暂以百度百科定义为准,并是对传统工业化思维相较而言的,因而更加强调作为一种商业革命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一个商业模式,而且是一种全新文化,是一种产业,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战略角度。”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一种思考方式。强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因而,既是理念、价值、精神层面的世界观,也是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对于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要兼顾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的力量。

2传统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持续,适应经济新常态,就是要企业保持略平常心态,通过变革和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而互联网产业作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引擎,在生产力、创新和消费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充足动力,不论是从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或是互联网浪潮的致命冲击来看,运用互联网思维武装企业的运营管理,都是企业迎难而上、追求持久发展的法宝之一。我国经济出现产能过剩、耗能过大、服务业水平不高等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国家也已意识到这一点,“互联网+”正逐步纳入国家战略行动计划,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产业等融合创新,是传统产业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3.4万亿元,同2010年的4.5万亿元相比,翻了三倍多,发展态势十分强劲,并预测,2015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61亿,占到总网名人数的55.7%。随着4G网络的普及,网络消费群将不断扩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话语权得到扭转,消费者的话语权将更加牢固。消费者需求更加个性化、具体化,而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逐渐受到挑战,因而,未来商业发展的盈利点将落在如何让用户定制产品和服务,以提供个性化服务。

智能终端、云技术和宽带网络,这三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基础,加速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技术正被广泛应用和完善着,技术应用更加低成本、成熟、完备,将进一步全面渗透到传统企业,推动其改造升级,进而争取竞争优势。

3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传统企业竞争力

3.1重视互联网思维的技术基础:信息科技

新兴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和创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众多力量交织在一起,彼此交汇、相互影响,重塑着未来商业格局。互联网开始向产品研发和制造业等领域全方位渗透,如“用户参与的研发、众包模式的研发、众筹模式的生产等”。

互联网平台、搜索引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正是在不断挖掘数据思维、流量思维所发挥的巨大市场价值,这也要求传统企业喊出创新商业模式口号的同时,将基础的技术应用落到实处。重视技术应用,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一套完备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互联网技术,是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以“大数据技术”为例,数据资产愈将被称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握了大数据某种程度上掌握了用户资源。因而,传统企业中的管理者、员工都要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形成强烈的数据思维,提高对数据的应用、分析能力,将信息进行高效能运用和转化,发挥其经济价值。

3.2坚持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理念:顾客导向

以顾客(用户)为导向是对重视顾客实际需求并提供超出产品本身优质服务的一种经营理念,强调无视竞争者的存在,因而是对竞争者导向的一种挑战和创新。以顾客导向为核心,要求企业以满足顾客需求、增加顾客价值为企业出发点,尤其关注顾客的消费能力、消费行为等,重视产品开发和营销手段的创新,进而动态的适应顾客需求。顾客主权、顾客经营、以顾客为中心、重视顾客体验是顾客导向所包含的四层内涵。顾客导向也被称作市场营销的最高境界。顾客主权的重构,赋予了消费者极大的主动性,要求传统企业改变以往因自身信息资源优势而忽视消费者的居高心态,适应信息越来越对称的互联网时代,主动邀请顾客参与到产品的价值链创造中。经营顾客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和方法。学会经营顾客,同时将“顾客需要什么”放到首位,追求长期的顾客满意、客户关系。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阐述,体验经济将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制造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滞后的一种经济形态,人们会创造越来越多跟体验有关的经济活动,企业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传统企业的产品要转变思维,在质量保障的前提下,挖掘顾客体验,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增强双方互动,重视实际体验者的反馈并予以改进,拉近与顾客的距离,更好地获得顾客的认可。

3.3领悟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原则:减法原则

有企业教练这样描述,“无限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你的公司就会破产,只需要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尽量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大而全,还是试图做到小而精,满足用户核心需求,这是需要传统企业慎重考虑的。互联网思维讲究专注思维,将产品做到极致,超出用户预期,而传统企业强调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因而,在看到利益诱惑的同时,传统企业要意识到产品线太多,缺乏聚焦点的弊端,重点发力将更加精准、优质。

未来的竞争忧虑意识应当是“快鱼吃慢鱼”,而非“大鱼吃小鱼”,速度与效率变得格外重要,而减法原则是增快速度、增强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企业要不断减掉一切与最终用户直接沟通的障碍,减掉层层加价的中间渠道,减掉组织多余的架构层级,减掉一切可以外部化的低效的外部交易,减掉核心能力之外所有欲望与冲动”因而,减法不只是做产品线的减法,也是渠道的减法,组织结构的减法。减法不但能降低产品成本,还能提高企业效率,占据速度优势。

减法原则同样适用于产品功能的减法,这也是简约思维的体现。不少传统传统企业为了迎合更多用户的需求,设计功能繁琐的产品,希望通过功能齐全的特性吸引客户。当然这不是对功能多、实用性强的产品的否定,而是要更加突出产品核心使用价值,使产品更加简约、明了。产品细分原则也是同样的道理,用户需求的差异性促使市场细分的出现,因而要充分考虑影响市场细分的各方面要素,有针对性、准确地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如果采用一刀切,集多种产品性能为一身,将产品堆到客户面前,任其选择,必将流失大量用户。

3.4遵循互联网思维的发展路径:战略转型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战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对于传统企业而言,重构固有的商业模式更像是一种企业变革,十分不愿轻易碰触,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变革关乎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重构成为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变革成为突破口和当务之急。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商业模式,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增强竞争力,最终实现战略转型,从而夺取往昔的优势地位。

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商业模式变革是传统企业突破重围,开拓蓝海空间的一种战略,并且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要具备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根据变革程度分为微创新商业模式、完善性原有企业模式创新,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颠覆式商业模式创新、再次商业模式创业,五条路径要根据企业创新的风险和企业变革压力的大小而定。客户价值体现了企业对用户价值的选择,个性化服务逐渐受到重视,在快速反应用户变化的同时,还要能够为潜在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不同的企业盈利模式不尽相同,均建立在明确而清晰的定位基础上;企业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利润来源的保障,可通过建立品牌、控制价值链等方法建立,有学者将业务系统的构建、自由现金流结构的构建纳入商业模式中。360董事长周鸿?t认为,再复杂的商业模式最后回归到基础,它解决什么问题、做什么用的、为什么有用?能够将这几个问题回答清楚是成功的起点。也就是说,商业模式的基础是产品,核心是用户,而商业模式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产品、渠道、营销、供应链等某些环节的竞争,而是系统的竞争。

有学者将目前比较普遍的商业模式做了归类:

“工具/内容+社区+电商模式”,这一模式是通过工具属性、社交功能吸引客户,进而建立社区,并逐步嫁接到电商业务,如微信的滴滴打车,妈妈帮等。“长尾型商业模式”,未来更加强调将更多商品卖出去,而非几样商品卖出很多,核心是“多样少量”,对于传统的零售业和出版业具有启发性。“平台型商业模式”,是指通过平台快度汇聚资源,满足顾客在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需求。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通过建立搜索、电商、社交建立了强大的产业生态,使企业竞争转向平台的竞争,生态圈之间的竞争。“免费等行业模式”,被称作一种可以统摄未来市场,也可挤垮当前市场的商业模式,也是免费思维的具体应用。免费品尝、免费兑换物品等,既是一种营销方式,也正形成一种强悍的商业模式。“o2o模式”,一种突破线上和线下界限,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模式,是基于平等、开放、互动、迭代、共享等互联网思维创建的模式,目前家居馆已经实现,图书市场正在探索中。另外还包括“跨界与融合模式”、教育产业掀起的“线下走向线上模式”等,不同的传统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和优势,摸索合适的发展模式,以上这些已经被实践了的模式也成为传统企业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战略转型路径。

不少传统企业进行变革中,会遇到重重阻力,不少企业转型失败,源于企业战略定位不准确,面对市场诱惑,大包大揽,缺乏聚焦重点,没能发挥资源优势;过分重视用户规模,忽视用户核心需要;急功近利,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盲目模仿,不去创新,丧失核心竞争力等。因而,传统企业不但要吸取失败案例的教训,还要根据自身企业特点进行定位,慎重规划,不可盲从。

互联网思维的构成篇4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用户体验;营销

随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等一系列热词的出现,互联网思维已渗入经济发展、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制定“互联网+”相关行动计划,不断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现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无法离开的重要工具,滴滴打车、淘宝购物、美团外卖等互联网思维下新兴产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互联网思维的迅猛来袭却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很多传统企业还未真正探究何为互联网思维,迫于利润压力盲目跟上互联网思维运营模式,浮于表层的跟风模仿,导致惨败。互联网思维模式下,传统企业举步维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引导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企业进行突围转型迫在眉睫。

一、概念界定

互联网的平等性、包容性、实时性等特征决定了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自由与开放的思维模式。冯雪飞(2014)指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理念,包括世界观、方法论两个部分,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模式快速变革的环境下,企业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为目的,运用顾客导向,基于互联网特征对企业价值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运用模式的重新思考1。李海舰(2014)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哲学论,是对商业市场的一种新见解,包括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三个方面的内容2。2015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雪山在谈制造业转型解释互联网思维为“专注、极致、口碑、快”,而互联网包括产品思维、整合思维、粉丝思维等十二大思维,制造业在面对互联网思维冲击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的特征,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制造资源,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3。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新兴的思维方式,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对企业质量管理、人才管理、营销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再思考。

传统企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企业,部分传统型企业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但从投资角度上区分,除去高成长、高科技和新型商业模式下的企业都属于传统企业,包括地区性农产品加工、纺织、化工、矿业、畜牧业等多个行业的企业。传统型企业原有运营模式为生产、加工、产品招商、广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日益凸显,电视广告效率越来越低下,传统企业必须直面互联网思维,主动融合新思想进行困境突围,完成升级转型。

二、互联网思维下传统企业发展困境

企业作为一个以利润为最大化目标的组织,互联网思维所带来的丰厚利润驱使其盲目进入互联网的商战中,很多传统企业负责人在未了解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的时候,以为进行线上销售、展开微信营销就是拥抱融合互联网,成功搭上互联网的便车,但互联网营销是一个长期、专业化的过程,浮于形式的跟风将传统型企业陷入更加艰难的困境。

(一)盲目的价格战导致产品同质化。传统企业主要依靠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再经过各级分销商完成销售指标,价格偏高。互联网企业主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通过用户对产品的评价持续产品更新,由于产品的销售直接从生产商到终端用户,省略中间商、门店费等多项开销成本大大降低,价格自然比传统企业门店低廉。传统企业面对如此强势的价格攻势,明确消费者的购买倾向都会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只有采取不断降价进行短期的回应,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效果甚微,在电商的冲击下再难抗住成本问题,迫使企业降低研发费用,减少新品推出量,降低生产成本。传统企业降低了研发费用,无法占据市场研发主导地位,进入门槛降低,大量的跟随者进行模仿生产,同质化产品大幅度增加,供大于求,传统企业进入死循环,最终惨败。

(二)管理层知识结构老化。大部分的传统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阶层,年龄都处于35-45之间,思维模式固化,在互联网思维下,从开始的毫不在意到现在的盲目跟从,无论从思想还是行动上都未真正了解互联网思维。

重庆市云阳县著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进行电商试水后,惨遭失败,负责人认为是网络的仿品太多,价格战太激烈,网络运营效果甚微。深度了解后,我们发现该公司认为自己已经进入电商行业,但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几乎与电商团队配置毫无关系,负责电商运营的是企业行政部门,主要工作为网络销售店的日常维护,未成立专门的电商运营团队。即使有的传统企业已经成立电商运营岗位,在招聘过程中并未根据电商运营人才标准进行人才引进。电商运营模式只是传统运营模式的表层翻新,换汤不换药,决策层依然是固有知识结构的群体,企业缺乏相关培训和创新,新兴人才无法参与企业决策,运用传统运营模式的决策流程套用互联网思维下的运营模式,使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陷入困境4。

(三)营销渠道创新陷入僵局。传统企业营销渠道为招募经销商进行产品层级分销,运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进行宣传,打造品牌后进入大型商场和拓展旗舰店,如此模式下产品下售数量得到保证,但互联网思维成为主流后,产品经销过程透明化,企业传统营销模式四处碰壁,效果甚微,面对严峻市场形势,企业负责人不得不选择进入电商运营模式,但企业负责人将互联网思维当做一个销售渠道,在线上销售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指导,未将“生产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转换为以“用户为中心”,忽略了数据收集和系统化整理。

线上线下共存的营销矛盾难以调和,由于线上营销简化产品流通程序,价格明显低于实体店,很多顾客是价格趋好者,线上营销的低价迫使线下实体店不断进行打折促销活动,导致产品品牌美誉度下降,二者难以协调。

三、互联网思维下传统企业突围路径探究

(一)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层出不穷的价格战导致传统企业在价格这一因素上处于劣势,为了跳出产品同质化的怪圈,产品质量成为突围利器。传统企业应坚持自我品牌和产品研发,通过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使企业走在行业前端,处于行业先行者位置,以保证市场份额。

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产品生产的核心。传统企业中生产过剩、库存挤压、生产线员工不规范操作等生产浪费问题突出,缺乏有效成本控制。传统企业可高效运用pDCa循环,明确质量政策、质量目标、质量计划,并以此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工序质量控制法,明晰各环节生产员工责任,减少偷奸耍滑现象的发生,检查和处理环节中有源可寻。产品生产过程中贯彻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定期举行质量管理相关培训和讲座,培养企业成员形成质量管理意识和习惯。运用现代化科技提高生产线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工成本,规范产品生产流程,从产品层面提升传统企业核心竞争竞争力。相较于互联网企业的线上营销,传统企业在购买体验和售后服务两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企业可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用户购买体验满意度和售后满意度增加产品格外价值以进行突围。建立大数据售后服务平台,通过流通数据、位置数据实现信息化物流、移动化电商,进行以安全和能效提升为主而形成的信息服务变革链接区域销售网,及时高效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

(二)深化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深化基于市场的细分,即精准化营销5。面对庞大的消费群体,明确用户的消费偏好至关重要,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应合理运用大数据,通过人群数据、销售数据对用户消费习惯进行精细化区分,重视主流客户的同时,可以关注边缘客户,发掘边缘客户潜力,扩大用户群,在此基础上准确化瞄准不同消费群体,达到差异化服务,精准化进行产品生产,精准化提品服务。

有效结合线上线下销售线,线上销售合理运用“社会化营销”模式,通过微博、微信、o2o品台与用户进行双向沟通,建立以“用户为中心”营销机制,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商,而是互联网思维下社交网络的一个节点,通过用户购买信息的反馈进行快速反应,改善产品和服务。在保证线上正常运营的同时,注重传统营销模式的选择,避免出现疲软价格战,依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

(三)构建新型专业化人才队伍。引进新兴人才,互联网思维下速度能力作用凸显,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高于货币资本,精选优秀人才是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的首要举措,传统企业应明确自身人才需求,量身制作招聘计划,特别是新型人才的引进,引进网络营销专业人才,成立专业部门,根据员工性格能力特征进行岗位职责最优化配置。

大数据时代下,利用网络信息实时分析员工价值诉求和期望薪酬,并制定最佳激励机制,减少人力资本浪费,提升人力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员工价值诉求,定期举行相应培训咨询会议,丰富员工知识框架,鼓励员工不断创造价值,将员工与客户边界模糊化,二者相辅相成,员工从客户角度提出产品改进方案,客户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为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改善与提升建言献策。

组织结构扁平化,传统企业的金字塔管理模式,摈弃命令式管理,强调多元思维方式结合,企业接纳互联网思维人才加入决策团队,推行集体、民主决策,更新管理层组成成份,打破传统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界限,新型人才融入整个生产价值链流程,引导企业进行互联网思维下流程化创新,从根本升级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信息传达真实迅速,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员工忠诚度,大数据时代下优秀人才不再是所有制而是使用制,员工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选择增多,传统企业员工流失率较高。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沟通成本降低,信息对称性也有所提高,企业管理者应时刻关注员工精神诉求和价值实现诉求,注重提升自我模范作用,以企业自身文化魅力吸引高级人才,面对人才流失状况,传统企业可利用大数据建立人才微平台,关注离职员工的职业发展,不仅可以随时把握技术变迁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拉近员工距离,维系情感,掌握动向,让他们成为组织的无边界成员,也为后续吸引人才回流创造条件。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融合互联网思维是传统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企业突围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对互联网思维的深化了解并将其充分运用于生产运营过程中。面对强势的互联网企业冲击,传统企业应结合自身产品优势、充分利用原有商业渠道、人脉、市场,借助大数据工具提高产品质量,开拓产品营销渠道完成困境突围,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互联网思维的构成篇5

[关键词]“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组织敏捷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環境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制造企业逐步转移,等等。目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互联网+”一切传统行业成为可能,为传统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重要契机。中国于2015年提出“互联网+”行动,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而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企业颠覆传统价值创造方式,改变竞争结构,对产业基础实施“创造性破坏”的利器(赵振,2015)[1]。传统制造企业受到“互联网+”时代日益动态复杂环境的冲击,已有的竞争优势逐渐被消磨殆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和挑战,甚至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因此,制造企业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组织敏捷性以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将成为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组织敏捷性视角探究“互联网+”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制造业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思路和借鉴。 

一、“互联网+”内涵及思维特征 

(一)“互联网+”内涵 

近年来,“互联网+”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是其内涵在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其中,柳洲(2015)从产业集群视角认为“互联网+”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系统不断逼近帕累托最优的动态演化过程[2];童有好(2015)从工业视角认为“互联网+”是用互联网工具逐步把企业内外价值链全部数据化,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3];赵振(2015)从价值链视角认为“互联网+”实质是实体产业价值链环节解构,并与互联网价值链“跨链”重组的共生现象[1]。虽然学者们对其内涵颇有争议,但集中体现了以下含义:第一,“互联网+”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持;第二,“互联网+”强调的是一个“+”,即注重互联网与传统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第三,“互联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的改进。总之,从企业视角认为,“互联网+”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制造全生命周期进行深度融合以实现优化、重构甚至颠覆传统企业价值创造体系的过程。 

(二)“互联网+”思维特征 

互联网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一种工具、平台或者媒介,而“互联网+”为企业寻求新机遇和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新思维。与传统工业化思维相比,“互联网+”思维更具时代性、突破性和颠覆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及“互联网+”实践常态化,对企业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主要体现三个特征。 

1.开放思维。开放思维是指企业摒弃传统封闭式思想,尝试以开放、合作和共享等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鼓励传统企业打破边界,建立一种企业间以合作、共享、共赢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的生态圈模式。开放思维强调“互通互联”。一是注重企业内部的“互通互联”。企业是一个由人、机、物等组成,尝试整合、协调和优化组织运营过程中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等的复杂系统。然而,传统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着部门封闭、各自为政、沟通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难以发挥组织系统的协同性。开放思维强调企业打破内部封闭局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互通互联,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打破部门间沟通壁垒,促进各部门信息和资源共享,减少或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提升彼此合作的协同性。二是注重企业与外部的“互通互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个体间的竞争,而是基于企业参与的由供应商、合作方、用户等群体共同组织的商业生态圈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具备开放思维,主动与外部进行互通互联,突破传统边界,整合企业内外部能力、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共享,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2.跨界思维。跨界思维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一切都具有相关性、一切都能互联、一切都能融合的突破传统边界的思维模式。互联网的日益渗透逐渐打破了传统行业边界,甚至对传统行业进行颠覆或产生一种“破坏式创新”,使跨界成为一种新常态。“互联网+”本质是跨界,通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深度融合的方式以突破传统行业所固有的边界,驱动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的跨界战略转型。外部竞争环境日益动态复杂,跨界已成为企业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企业“互联网+”时代迎合市场动态需求和实现企业品牌价值延伸的重要手段。例如苏宁“电商+店商+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促使线下线上同价,实现o2o战略转型,是传统零售企业自我突破和实现“互联网+”跨界战略转型的典型范例。因此,企业应树立跨界思维,以开放的心态去洞察外部环境变化,结合企业实际探索“互联网+”跨界之道,跨越组织边界、跨越企业边界和跨越行业边界等,不断寻求创新式的运营模式或商业模式,切实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一种通过改变传统固有或常规化逻辑思维,以一种全新方法来考虑问题的非常规思维模式。企业传统思维模式:即由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最终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顾客”的单线程的价值链条,充分体现了企业供给决定顾客需求的理念。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传统逻辑思维模式将被打破,顾客成为企业研发设计和创新的起点,即顾客能够成为企业的一员参与到企业的活动中来,为企业研发设计出谋划策,提供创新性思维和建设性意见,从而形成一种“顾客——企业——顾客”循环式的价值创造链条,体现了顾客需求决定企业供给的理念。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日益成熟,企业通过“互联网+”顾客需求成为现实。一方面,企业能通过构建官方社区与顾客主动沟通互动,通过顾客建设新意见或创新性想法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顾客需求、偏好、行为轨迹等数据资源进行抓取、分析和挖掘,以便更好地洞察顾客需求和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甚至会产生一种基于“顾客需求——营销——制造——库存——采购”的倒逼效应,以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改进和完善,减少或避免牛鞭效应。

二、基于“互联网+”的探索式创新 

目前,我国进入网络化发展时期,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海尔集团成为“互联网+”时代改革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寻求由传统制造企业向现代互联网企业转变的突破,为了落实和推进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升级,海尔集团不断探索和寻求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之路。 

(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战略的引导下,海尔集团在战略、组织、员工、用户、薪酬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颠覆式创新(如图1)。战略方面,海尔集团的战略是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共创共赢生态圈,实现企业的平台化;组织方面,打破传统封闭式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建立现代开放式的、扁平化的網络组织,努力成为互联网的节点,实现企业的去中心化;员工方面,驱动海尔员工由最初的雇佣者、执行者向创业者、合作伙伴转变,实现企业员工的创客化;用户方面,构建能够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的生态圈——社群,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薪酬方面,构建用户付薪平台,驱动海尔员工的薪酬由海尔集团支付向由海尔用户支付转变;管理方面,颠覆传统的线性管理方式,探索以非线性的管理方式实现组织自演进目标。其中,战略和组织创新是决定海尔成长的两个重要变量,员工和用户是决定海尔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而薪酬机制是企业的重要驱动力,管理创新有助于引领企业目标自演进。各种创新机制之间相辅相成,不断推动着海尔集团的互联网转型。总之,海尔集团颠覆式的管理模式创新,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驱动传统制造型企业向现代互联网型企业转变而进行的探索式创新。 

(二)“互联网+制造业”实践——互联工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为促进“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重要契机。在没有可供参考的“互联网+制造业”转型目标的前提下,海尔集团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模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尝试探索和布局海尔互联工厂(如图2)。从2012年起,海尔打造了第一个智能互联工厂——沈阳冰箱工厂,后续又构建了郑州空调、佛山洗衣机、青岛热水器等多个智能互联工厂。海尔智能互联工厂颠覆了传统大规模制造模式,向为用户提供大规模定制模式转变,逐步取代了传统单纯依靠厂商提供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的制造模式。 

海尔互联工厂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如图2),实现用户通过互联网与企业研发、制造、服务等生产运营过程进行交互,生产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从而提升消费体验。海尔互联工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将企业硬件、设备、产品等实现实时互联,促使硬件、设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打造全生产流程无人化的智能工厂,同时与用户实现互联与交互,引入用户需求,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制造、服务等全流程中来,并将用户信息能够同时传递到海尔的设计资源、供应商资源及全流程的小微,促使互联工厂能够快速获取用户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智能化生产运作,并且能够实现全生产流程的可视化,便于用户的监督和随时查看,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转变。 

总之,海尔互联工厂是“互联网+制造业”的具体实践,改变了企业传统研发、采购、制造、营销到最终消费者的串联式流程,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用户中心的、多种合作方共担风险和共享利润的、开放的并联式智能流程,即用户订单需求能够同时到达企业研发、供应商、工厂等端口,合作方协同合作,共同为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而努力,最终及时生产出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三)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合作模式 

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思维,利用平台模式充分整合供应商、服务商、科研人员及机构、客户等优质资源和能力。海尔构建的网络化合作平台主要包括产品定制平台、开放式创新平台、模块商资源平台等。 

1.海尔开放式创新平台——Hope平台。Hope平台是中国最大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主要是由技术专家、高校科研人员、极客、创客等用户构成的研发创新式生态圈。在此平台,用户可以技术需求,或提交技术解决方案等。Hope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和标签自动匹配技术能够实现技术需求和解决方案的自动匹配,同时还可以通过线下专家团队对解决方案进行技术分析和评估。对海尔而言,Hope平台是为海尔解决家电技术难题及技术需求的一个较多可选择合作资源方的便捷平台,通过技术分析和评估以选择最佳的技术合作资源方,从而以最高的效率来满足海尔研发需求和技术需求。 

2.海尔模块商资源平台——海达源平台。海达源平台是全球家电业第一家为供应商资源提供在线注册、直接对接用户需求的零距离平台,垂直整合了家电行业的多级供应链、金融服务、仓储物流等平台服务,从而实现模块供应商、家电用户及供应链上的合作方能够直接交互,形成网络化的生态圈,目的是打造一流的模块商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全流程最佳体验。在此平台,供应商可以与用户进行在线交互和交易,并能够及时模块化解决方案。 

3.海尔产品定制平台——众创汇平台。众创汇平台主要包括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三种定制模式。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选择产品的颜色、型号、功能等进行简单的模块组合(模块定制);可以与设计师、工程师等实现零距离交互,提出自己的创意或期望,进行新产品迭代(众创定制);亦可进行一对一定制专属自己的独特产品(专属定制)。然后,通过网上生活场景模拟体验最终下单,从而打造一个切实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海尔众创汇平台改变了消费者只能购置厂家已生产的现有产品的被动局面,能够充分发挥消费者的创意和灵感,提升消费者参与度和满意度,切实增强用户体验。 

总之,海尔集团的各个平台体系之间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充分整合了海尔集团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服务商、高校、科研机构及用户等,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生态圈。

三、“互联网+”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组织敏捷性是企业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快速成长及对相应变化能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Goldman,1995)[5],反应了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下自我调整和演进的适应能力。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组织敏捷性主要由运营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客户敏捷性构成(Sambamurthy等,2003)[6]。其中,运营敏捷性和合作伙伴敏捷性是企业提升组织敏捷性的重要手段,而客户敏捷性是企业提升组织敏捷性的最终目的。各维度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共同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组织敏捷性。“互联网+”时代,海尔集团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平台化、组织网络化、员工创客化等,打造了无人化的智能互联工厂,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联,为用户提供规模化定制服务,推动“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了海尔集团的组织敏捷性。因此,本文分别从运营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客户敏捷性三个维度来阐述海尔“互联网+”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一)对运营敏捷性的影响 

运营敏捷性是指企业以保持组织柔性、提升部门协同性、优化生产流程、敏捷制造等方式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战略积极探索“互联网+”实践,创新组织结构,大量削减中间管理层,构建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驱动员工创客化、组织小微化,构建无人化智能互联工厂,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海尔提升组织运营效率。 

1.构建扁平化网络组织,提升了企业组织柔性。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管理成本低、效率高、信息反馈迅速等显而易见的优点(卢彦,2015)[7]。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积极创新组织结构,建立开放式的、自下而上的、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以代替传统封闭式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科層制组织结构,大力削减集团企业内部的中间管理层人员。海尔集团扁平化的网络组织能够减少组织层级间汇报的阻碍,提升组织沟通和信息传递效率,降低运营的时间成本,进而增强组织的柔性和灵活性。 

2.驱动员工创客化,增强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海尔集团对员工实施放权,培养创业者和小微组织,并将对员工的选择权、评价权、淘汰权等交给用户和市场,改变企业员工消极被动和推卸责任的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海尔员工的活力和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市场存在一种马太效应,海尔员工只有通过努力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赢得更多的用户,否则他们将会被用户和市场所淘汰。因此,海尔的创客化、小微化有助于增强组织活力、敏捷性和创新性。例如,海尔“雷神”3人组成的创客团队通过贴吧、论坛、QQ群等多种渠道与用户积极沟通和交流,寻找和挖掘现有游戏本的用户需求痛点,创造出“雷神”品牌,首发日就受到广大游戏爱好者的追捧(文丹枫等,2015)[8]。 

3.构建智能互联工厂,实现了企业敏捷制造。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思想,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海尔产品制造过程的模块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从而保证海尔互联工厂能够以高柔性、高效率、高品质地生产客户大规模定制的产品。其中,模块化是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基础,包括基本模块和可变模块,也是海尔互联工厂实现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基础。例如,海尔沈阳工厂实现一条生产线由最初支持20多个型号到支持500多个型号的柔性大规模定制,生产节拍缩短到10秒一台,订单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成为全世界冰箱行业生产节拍最快、承接型号最广的工厂(刘静,2015)[9]。 

(二)对合作伙伴敏捷性的影响 

合作伙伴敏捷性主要是指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通过某种合作形式,例如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平台模式等,实现资源、能力互补,提升合作协同性以共同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了平台合作模式,促使企业平台化。海尔集团创建了众创汇平台、Hope平台、海达源平台等多个平台,广泛吸引优秀专业人员、资源供应商、方案服务提供商、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客等优质资源和能力接入,从而形成一个集聚众多优质资源和能力的平台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并联平台式生态圈,有助于提升海尔集团合作伙伴敏捷性。 

1.动态选择合作伙伴,提升合作灵活性。传统企业的合作模式往往是一种固定状态,由于彼此间信息不对称、信息流动性较差,致使企业对合作伙伴的搜寻成本和转换成本较高,从而导致企业间固定化的合作模式成为常态化。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和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并且流动性增强。企业能够更快、更便捷、更低廉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为解决企业传统固定化合作模式问题提供了信息基础。海尔集团基于开放式的生态平台实现合作伙伴的动态选择,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合作模式,为海尔提供众多优质资源、能力和合作伙伴。特别是针对技术需求和创新需求,海尔往往在众多服务或技术提供商中基于一定的技术评估和用户评价等信息来选择最佳合作方,以弥补海尔集团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实现海尔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作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2.构建基于平台的合作模式,增强合作协同性。“互联网+”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而是基于非零和博弈的、多元化的合作竞争关系。基于平台的合作模式能整合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实现资源的动态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一个自循环的生态圈。平台的参与者越多、平台越有价值、用户之间符合共享经济规律,随着用户量和参与度的提升,每个用户的溢出效应越大(吕本富,刘颖,2015)[10]。海尔集团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并联式的生态型平台,以开放式的姿态凭借其庞大的用户资源吸引众多优秀的资源商、服务商、技术企业等优质资源嵌入海尔平台,通过改变传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串联式流程,省去由用户订单到企业,到供应商发货送往工厂、最后到物流和销售的繁琐环节,让海尔企业、员工、供应商、服务商等基于海尔智能化平台直接与用户实现零距离交互,从而使海尔与合作伙伴能够从各自不同角度积极共同响应消费者需求,充分发挥“1+1>2”的协同作用,最终基于彼此不同的市场目标而形成一种协同为用户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海尔集团基于平台化的合作模式是对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用户等动态整合,既能发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又能与异质性的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实现互补与对接,从而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对客户敏捷性的影响 

客户敏捷性则是指企业快速感知客户需求变化,深入挖掘客户内在需求,及时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海尔集团基于用户驱动理念,以用户为中心,构建用户大数据平台,打造全程可视化互联工厂,与用户实现零距离交互,动态把握顾客需求,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型企业向现代大规模定制服务型企业转变,有助于提升客户敏捷性。 

1.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提升顾客需求感知敏捷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大数据资源已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利。目前,海尔已经拥有一个2亿家庭用户的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SCRm)数据平台,拥有海量的顾客数据资源。此外,海尔集团致力于将电器产品互联网化,形成一种智能化设备——网器,智能采集用户及周围的环境数据、电器运行数据、人机交互数据等,构建大数据生态圈,为海尔集团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海尔集团基于大数据技术和资源动态分析用户行为,挖掘和精准把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然后采用量化分值来定义消费者潜在需求的高低,帮助员工主动、快速、精准地与用户进行交互和营销,实现企业产品和顾客需求的精准匹配,切实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例如,海尔大数据平台与苏宁云商对接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满足,会员精准转化率4.6%,高于电商转化率均值2%,在2015年“7.17”营销事件中,共同为60万用户提供了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使海尔空调、冰箱等全品类全面售罄。 

2.与用户零距离交互,提升服务敏捷性。“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消费者不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而且需求日益个性化、差异化,对企业产品和服务快速满足消费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全流程透明可视的智能互联工厂,从研发、制造、物流等制造全生命周期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交互,将用户变为“产消者”,让用户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的全流程中来,促使用户与企业的融合,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实现用户的个人价值。海尔与用户的零距离交互,实现企业大部分员工与用户直接接触和交互,动态了解和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将其新思想、观点、建议等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来,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改进、迭代和创新,及时改善用户产品和服务体验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切实提升了海尔企业服务敏捷性。 

四、启示 

通过对海尔集团案例研究發现,“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动态复杂,海尔基于网络化战略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与实践,积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构建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驱动员工创客化、组织小微化,构建全流程可视化的互联工厂,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敏捷性。搭建开放式、并联式的平台型生态圈,促使企业合作动态化、平台化,进而提高企业间合作的灵活性和协同性,从而提升企业合作伙伴敏捷性。以用户为中心,基于大数据技术及资源动态感知顾客需求,与用户进行全流程零距离交互,提升用户产品和服务体验,从而提升客户敏捷性。总之,海尔集团“互联网+制造业”的探索和实践,使海尔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型企业向现代大规模定制化服务型企业转变,促使海尔研发、制造、物流、营销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敏捷化,切实增强了企业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许多制造企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传统工业化思维仍然盛行,对“互联网+”的认知偏差(童有好,2015)[3],难以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从而跟不上时展潮流。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树立“互联网+”思维,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尝试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企业“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与转型,从而提升组织敏捷性。 

1.树立“互联网+”思维。传统制造企业应该深入了解“互联网+”的内涵,摒弃传统封闭式的以企业资源和产品为中心的工业化思维,树立开放式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即以互联网为切入点,思考如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企业以开放的姿态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实现企业传统业务的“互联网+”,颠覆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商业模式等,促使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竞争力的提升。 

2.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生命周期的融合。“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企业应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生命周期过程的融合,例如,利用云计算为企业研发、设计、运营等提供虚拟化环境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人、机、物”三元世界的互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海量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或精准营销等。总之,传统制造企业应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努力提高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企业内外部数据、信息及知识内在价值的挖掘与共享,创新企业生产运营模式,驱动企业产品制造过程数字化、敏捷化、智能化,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敏捷性。 

3.构建平台化合作模式。“互联网+”时代是注重异质性企业以合作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的时代。互联网有效地突破了时间、空间、组织的限制,为企业间以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业务外包、众包等方式合作提供了虚拟化平台。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与供应商、消费者、云服务提供商、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利益相关者搭建一个开放、平等、利益共享的生态型合作平台。基于平台化的合作模式,企业在对组织内资源、技术、能力等进行重新扫描、审视、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利用平台内合作方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能力优势等,充分发挥“1+1>2”的协同作用,从而提升企业合作敏捷性。 

4.注重企业服务化转型。“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促使制造企业以制造为中心向以制造服务为中心转变,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传统制造企业必须注重企业服务化转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与客户的零距离交互,倒逼企业重新审视价值创造体系,不断向价值链的服务端延伸。例如,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深入分析和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从而为客户推荐个性化产品服务。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重新审视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引导客户参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将客户新思想、观点、建议融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改进、迭代和创新过程中,不断增加产品服务附加值,切实迎合客户需求,从而提升客户敏捷性。 

参考文献: 

[1]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46-160. 

[2]柳洲.“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08:73-82. 

[3]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08:30-34. 

[4]陈录城.海尔:互联网+制造的探路者[J].互联网经济,2016,03:56-59. 

[5]Goldman?熏S.L.?熏nagel?熏R.n.?熏preiss?熏K.agileCompetitorsandVirtualorganizations?押StrategiesforenrichingtheCustomer[R].VannostrandReinhold?熏newYork?熏1995. 

[6]SambamurthyV?熏GroverV.ShapingagilitythroughDigitaloptions?押ReconceptualizingtheRole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ContemporaryFirms[J].miSQuarterly?熏2003?熏27?穴2?雪?押237-263. 

[7]卢彦.互联网思维2.0——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41. 

[8]文丹枫,杨晶晶,肖森舟等.决战互联网+——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49. 

互联网思维的构成篇6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充实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营业态。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普通民众接触的消费类金融产品的空间,但也给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造成显著冲击,对我国传统金融监管体系形成难以回避的挑战。在传统金融市场中,规模决定论甚嚣尘上,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水平直接决定了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这对资产规模相对脆弱的民营银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利空。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创新决定论突起,庞大的金融资产不再是金融机构的优势资源而是负担,而能够取得互联网金融时代竞争优势的则是那些具有互联网思维且适应互联网金融技术要求的创新型金融机构。这对于具有较少资产但是运营思维较为灵活的中小型民营银行而言是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互联网思维系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当前所拥有的产品、市场及用户资源进行重新审视,创新企业的商业业态,从企业战略、企业业务和企业组织三个层面重新打造企业的价值链,形成具有互联网时代特征的企业价值增长新空间。为此,民营银行应当重构互联网思维,依托互联网金融技术及时转变运营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持续创新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互联网式金融产品,推动我国金融产业快速进步。

二、互联网金融思维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冲突

(一)传统金融思维与互联网金融运营思维之间

的冲突传统金融运营思维缺乏对用户价值的必要考虑。在传统金融时代背景下,银行系统通常更为关注于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忽视为中低端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和动力。这是由于传统金融机构为处于不同价值阶层的银行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差异不大,但是金融机构通过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式则可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令金融机构普遍围绕高净值客户群市场展开争夺,从而使得传统金融市场陷入较为惨烈的恶性竞争循环中而不能自拔。互联网金融运营环境下的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趋零化,金融机构可以用较低的运营成本来为更多的中低端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中低端客户群体具有单位资产水平较低但总量资产规模庞大的特点,这为民营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错开与超大型金融机构展开恶性竞争的契机,它们转而挖掘中低端客户这个长期被忽视的新市场价值增值空间,凭借其互联网技术优势来建立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之间的冲突

1.互联网金融在中间业务上的创新举措冲击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要盈利点在于通过庞大的中间业务收费项目体系设计来收取巨额的中间费用,从而保障传统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支撑这种在中间业务上的强制性收费项目设计模式的主要力量在于传统金融机构拥有行政法规赋予的行政垄断权[1]。但互联网金融机构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在物理时空中的行政垄断权,在互联网世界中重新构建了一系列低成本运作的全新的金融中间业务体系。2.互联网金融机构可有效克服传统金融机构响应客户需求能力弱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机构凭借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技术优势来降低面向客户的金融中间业务收费水平,从而有效增加客户的经济实惠;凭借其技术便利性来为金融客户提供便利化操作服务,通过实时化资金转付等功能来提升客户体验水平,有效克服传统金融机构在应对客户需求方面的响应迟钝性问题。3.互联网金融机构可变革消费者消费习惯,创造新的金融消费需求市场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向金融客户提供各式基于互联网的资金支付与结算服务,显著替代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内容。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机构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的替代效应之外,互联网金融机构还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的方式来创造金融消费市场,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性互补关系。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创新网络化支付这一新的金融交易空间的方式,培养普通民众日常使用金融服务的习惯,促进金融产品融入社会民众日常的生活消费习惯中,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现场服务压力。

(三)传统金融运行模式与互联网金融平台之间的冲突

1.互联网金融平台规模持续扩张侵蚀传统金融机构业务空间当前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不再是单一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企业级别竞争格局,而是依托于特定的平台空间展开的企业集群之间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来设计的,它凭借既有的金融机构运营体系来组织,在整合包括网店、电信企业、娱乐企业等各类商业机构的商业资源基础上来拓展其自身生存空间。从系统学的视角来分析,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是一种不对称性的竞争,传统金融机构虽然在资本规模上远超过单个的民营银行,但是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角度来分析,传统金融机构缺乏与以民营银行为核心的、且包括各类商业机构在内的企业集团展开竞争的必胜把握。2.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高客户粘度销蚀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空间传统金融机构物理营业空间的封闭式柜台将客户群与金融机构阻隔开来,从而造成客户群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心理隔膜。在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增强客户粘度上,传统金融机构在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展开竞争的过程中具有天然劣势,这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实时化的人企交互服务,可快速获取客户的消费需求并据此来及时创新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机构还可借助网络交互工具融入客户人际网,从中开拓新客户资源,而这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短板。

(四)传统金融监管模式与互联网金融模式之间的冲突

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巨变性与传统固化的金融监管模式之间存在冲突。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由此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与传统金融监管模式之间产生了冲突。传统金融监管模式重视基于地域性监管技术的发展,通过审批金融经营许可证的方式将各金融机构限定在不同的物流空间中,从而降低整个金融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而互联网金融体系所构建的互联网络化金融世界突破了传统物理空间对金融市场的局限性,用互联网金融技术来克服传统被分割为若干模块的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方面的不足,从而以较低成本实现互联网金融的规模化效益。而传统金融机构缺乏监管互联网时代金融业务的经验,缺乏跨界监管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和类金融业务的能力。

三、面向互联网金融的民营银行发展路径

(一)重构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运营思维

1.民营银行应当将互联网的用户导向思维融入银行运营理念中互联网思维的首要特点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用户导向的民营银行价值链重构。传统银行通常将用户视为企业的利润源,并在银行的日常业务设计上通过增加对终端用户的收费事项的方式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传统思维指导下的民营银行由于缺乏用户导向理念,从而难以在大型银行的战略挤压下获取必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导致传统银行时代背景下的银行用户受盘剥的关键,在于银行在与用户交易过程中掌握信息不对称优势,并凭借该优势地位侵占用户的合法权益。互联网时代的银行用户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银行的信息不对称优势,提升了金融交易业务的信息透明度水平,实现了银行权力向用户权力的转移。在此背景下,民营银行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来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理念,深入调查掌握客户需求内容,以解决客户问题为导向来引导银行客户有序参与商业银行业务链条设计,并据此重新打造银行价值链系统。2.民营银行应当将互联网的简约思维融入银行运营理念中与传统银行业试图尽力丰富金融产品品种,增加用户产品界面内容的运营理念不同,互联网时代的民营银行应当秉持简约思维来帮助客户节约成本,为客户创造其所需要的用户价值。信息内容极大丰富是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银行用户为找寻自己迫切需要的信息所耗费的时间成本随着银行供给的服务内容增加而增长。为此,民营银行应当立足客户视角来考虑对既有产品线做简约化处理,用少而精的服务内容来满足客户的关键需求。考虑到民营银行的资本实力相对有限,难以在全产品线上展开巨量投资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民营银行更应当集中优势资源于其核心优势产品上,在民营银行的品牌定位上力求简约,在细分市场设计上力求专注,在金融产品规划上力求聚焦。此举有助于在互联网信息爆炸背景下降低金融客户所耗费的时间成本,提升用户价值。民营银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推行去中介化措施,绕开中介机构并借助网络撮合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完成资金从盈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2]。此举有助于简约化资金融通业务环节,降低融资成本和资金借出成本。

(二)推进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

1.民营银行应当秉持极客理念来重构拳头金融产品与国资背景银行及跨国银行巨头相比较,民营银行缺乏充裕资金来实施全方位金融市场竞争战略。民营银行的理性选择是充分运用极客理念来提升既有核心业务中的金融产品服务水平,通过打造拳头金融产品的方式来向金融客户提供超越其预期的金融服务。与传统银行业界的严谨求实作风不同,极客理念指导下的民营银行应当汲取互联网世界的丰富技术营养,从银行的利润收益中拨付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探索性金融技术研发领域。民营银行应当积极招募一批具有互联网新思维、掌握互联网先进技术的高素质员工进入到金融领域,促使互联网技术与民营银行的既有业务链条相融合,实现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银行运营业务创新。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民营银行业务创新有助于民营银行打造与超大型金融机构展开竞争的非对称性技术优势。在极客理念指导下,民营银行借助知识理论重构银行业务体系,运用信息化和知识化工具来打造民营银行的核心业务。此举有助于民营银行凭借互联网技术优势来突破传统金融机构的资产优势障碍,形成民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2.民营银行应当秉持跨界理念来创新金融产品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传统金融机构试图通过固守既有金融产品市场的方式来保住企业利润的想法缺乏可行性。这是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渗透性的特点,在互联网新科技的冲击下,传统的物理市场和虚拟市场之间开始有机融合,金融产业及相关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民营银行应当及时运用跨界思维来颠覆传统金融产品市场的生态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创新金融产品和占领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产品市场空间;可以在客观评估自身运营优势的基础上,借助既有银行网络平台来有序开展网购服务、电信服务、娱乐服务,有效扩张银行的业务运营空间和利润增长空间;可以通过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方式来有效整合支付、结算、融资和理财等业务,并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来实现对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和个性化金融服务供给[3]。由于互联网技术内生的规模化效用的支持,即互联网具有“一点接入,全球联网”的特点,民营银行可以通过较少成本来建设网络节点并在理论上获得占领全球市场的能力。这有效规避了民营银行陷入在传统的“红海”市场与超大银行展开血拼的悲剧,转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开辟具有更丰沛利润空间的“蓝海”新市场。

(三)打造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系统

1.民营银行应当秉持系统思维来打造民营银行的互联网金融运行平台民营银行应当提高互联网技术在民营银行体系中的系统性应用水平,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需要依托于可以整合相关金融资源的互联网金融运行平台。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思维要求民营银行开放企业既有资源,与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在内的合作企业共享各方的优势资源,实现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各方合作企业的共赢目标。民营银行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在与超大型金融机构展开竞争的过程中增强自身获胜的几率。因此,民营银行应当打造一个多方参与的互惠共赢的金融生态圈,凭借金融生态圈的力量来提升金融市场客户的用户粘度水平,从而有效巩固己方市场优势,消弭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空间。2.民营银行应当秉持社会化思维来打造互联网金融运行平台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资源是人,民营银行应当牢牢抓住人这一项核心资源来打造互联网金融运行平台。从客户市场角度分析,民营银行应当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增设消费者与企业间实时化沟通模块,近距离了解金融客户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内容,从情感上笼络住企业的既有客户资源,并积极开拓企业的新客户资源;可借助既有的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人际交互平台来增加与金融客户群的互动效能;应时刻牢记企业的社会化金融系统的运作核心是人际关系网络,借助互联网络来渗透到关键客户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借助关键客户的人际关系网络来留住客户,并拓展新客户资源。

(四)完善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支撑系统

互联网思维的构成篇7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多元复合;双向驱动;移动智能;协同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6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92-05

〔abstract〕theboomingofinternet+likesawingforlibraryspacedevelopment.However,opportunitiesalwaysbesidewithchallenges,anddevelopmentlivewithconstraints.thispaperkeptafootholdonspace,inspectedseveralfactorssuchastechnology,waysofthinking,modeandmechanism,exploredandanalyzedmultivariatecompositestructureoflibraryspacereconstructionmode,varietyexpansionfunctionandcharacteristicsofmobileintelligentmode,andaddressedspacereconstructionbasedontheopenandintegratedarchitecture,theintensivedevelopmentoftransformation,anddouble-drivencollaborativeinnovation.thepaperpresentedupdatedconcept,scientificpositioning,footholdonbasicunits,deepingthereform,internetstrategiesandinnovation-drivencountermeasures,boostinglibraryspacereconstructionmod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viainternet+environment.

〔Keywords〕internet+;library;spacereconstruction;multicompound;bidirectionaldriven;mobileintelligence;collaborativeinnovation

“互联网+”(internet+)在中国崛起,为“新常态”插上了腾飞翅膀,并以一种移动泛在交融创新的新兴空间力量及创新媒介迅速渗透融入社会各界与经济实体,不仅带来了空间格局变化,而且催生出众多新生态和新范式。图书馆在时势变革之时如何顺势而为,做好“+”字大文章,走出一条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是当下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课题。本文立足空间视域,以透析“互联网+”影响因素为切入点,研究“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的基本特征、创新思路和构建策略,旨在为“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以下简称“创新”)提供理论参照和行动支持。

1“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影响因素透视世界是物质的,而且是多样性统一,不同物质结合将有产生新物态新物种新空间的可能,成为生命不断进化发展的基因和不竭动力。“互联网+”就是在新信息时代下脱胎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4G、5G等新信息通讯技术支持,多学科多功能集成化合的新生态,具有基础性、跨界性、泛在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特征,富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极强的外溢潜力。在此情势下,进行系统的疏理分析,勾勒其影响的范围与程度,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起点和现实依据。

11“互联网+”新技术兴起,引领图书馆空间技术升级“互联网+”开启了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单一工具向融合协同型创新的转型,“即应用上从面向网民个体到面向企业的拓展,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跃升。”[1]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使图书馆进入“大智移云”的新时代,推动了应用技术与空间格局的变革。一是新兴技术嵌入,促进图书馆空间技术转型。所谓技术嵌入,是空间概念,是指“互联网+”根据图书馆实际需要和服务特点,以基础平台为依托,以内容服务为核心,深入提供新一代信息网络和智能技术,最大化地扩散技术优势和释放溢出效应的历史过程。使图书馆借助于移动、物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对现有技术系统改造升级,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进程,提高信息知识服务智能化程度,为打造智慧图书馆奠定基础;二是方式转换融合,推进图书馆技术升级。技术嵌入必然引起方式转变。融合与嵌入仅是一字之差,但已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融合即指交融一体,意味着“互图两网”链接合一,进入一个组织重组、技术整合与数据合流变量互动的新阶段。这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仅是新技术供给者,而且是技术创新的合作者和空间再造的战略伙伴。图书馆更是第一责任人,但单凭自身力量不够,还必须借助外力,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创新,形成合力,方能推动空间再造,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格局。

12“互联网+”新思维崛起,促进图书馆空间观念变革创新思维,指开放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思维范式与“互联网+”技术精髓的有机结合,时下风生水起的“慕课”等一系列新业态无不是这种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战略转型,是“创新”智慧和战略选择。一是“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理念崛起,引发图书馆空间思维观念变革。首要一步须转变观念,破旧立新,确立创新理念。破旧就是突破观念“围城”束缚,扬弃一切不利于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思想观念;立新就是创新思维,重构协同发展战略新理念,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思想武器;二是“互联网+”合作互动共赢新思维唱响,推动图书馆空间思维创新。“互联网+”本质是发展,具有与传统观念和思维不同特征,前提是连接,要义是融合,关键是互动,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是创新,实质是实现“1+1>2”战略预期。总之,适应“互联网+”新思维,关键是打破习惯思维定势,增强空间价值意识,引入“互联网+”开放、互联、融合、大数据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自身变革,重构图书馆空间合作共赢发展新理念和新思维。

13“互联网+”新模式凸显,催生图书馆空间结构转变模式,指一定专业领域要素构成与结构方式,是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有机结合,具有稳定、规范与可操作特征。“互联网+”是一个前缀式“复合”结构模式,就其本质而言,决非是数量叠加,而是一种异质化合与转型升华过程,对图书馆空间结构再造极具影响。首先是跨界复合利好。因为“某种活动型式蕴涵着最适价值(最优价值),这种型式或是在任何一个层次上最大限度地、或是在最多的层次上有利于接受者完形和思维结构系统的发展。”[2]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以独有的技术兼容性和功能利他性,将自身能量融注于图书馆,引发空间结构变革。图书馆借助于互联网新一代信息网络与智能技术,全面改革完善提升资源、知识、技术、服务、管理、开发系统,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空间新生态;其次是融合催化重构。融合是重组变革的催化剂。“互联网+”与图书馆组合,具有战略合作意义,两相融合必将催生空间结构质变。一方面“互联网+”融入,改变了图书馆自繁自养传统空间格局,移动、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新技术赋予图书馆空间改造与提升的合作平台;另一方面图书馆与“互联网+”整合,孵化繁衍出新的空间服务内容,如海量信息、云服务、移动图书馆、创客空间、阅读视听新体验、学习交流互动网络等,为空间重构与发展奠定基础。

14“互联网+”新机制形成,驱动图书馆空间体制重塑体制与机制属于组织制度范畴,就“互联网+”而言,体制是以合作为基础的根本保障制度,机制是由其派生出的带有规律性和功能性的运行方式,两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辩证统一。其中,“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3]是其最根本的核心机制和动力之源,会对合作者产生深刻影响,以至触及并改造空间关系与结构方式。在此新环境下,图书馆原有体制的改革重构势在必然。一是呼唤开放合作新体制。进入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已是“无围墙”的开放空间(openSpace),面对的是多主体、多功能、多预期共同参与开发的一体化社会大系统,迫切需要改革传统单一集中制,建立多元开放合作制。对外加强彼此对话、联盟协作,对内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外联,为空间再造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催生集约高效新机制。数字化、网络传送和海量数据是“互联网+”技术优势和贡献,融入图书馆空间,势必要求压缩时空距离,提升内涵存量,拓展开发疆域,优化技术服务系统。而所有这一切与机制转变和重构密不可分。目前现状是观念滞后,机制欠缺,严重影响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多样化发展,迫切需要树立集约高效发展理念,通过制度改革与技术创新,简化运行流程,提高工作服务效率,并形成长效机制,促进空间再造与发展。

2“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关键特征阐释特征是事物的本质体现,是区别性标志。“创新”是一个以人为本、体制交融、资源共享、技术支撑、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历史过程,充满了历史必然和辩证法则,具有结构多元复合性、功能多样扩展性和方式移动智能性特征。

21结构多元复合性

所谓多元复合性,是指“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合作主体多元性和结构形态复合性构成的模式框架特征。一是参与主体多元性。多元性是基于“互联网+”多样综合性与图书馆结合的空间特征,为空间要素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奠定了客观基础。但空间涵盖的所有必要要素结合又不是孤立独行的,而是相互联动,彼此促进的,提供了空间结构协同推进制约条件;二是结构形态复合性与整体性契合。复合性是“创新”结构的外部显著特征,但透过外层看内核,复合是条件,整合才是根本,是要素,关系着体系有机化合与重构。与当前学界热议的“复合图书馆”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表现在方式方法上具有共同之处,如注重传统与现代以及实体与虚拟的结合,使用户既品味“书香”又轻松驾乘网络体验“共享”,区别则体现在无论内涵、外延与层次都有所不同,总体看,一个是概念性框架;另一个是行动性计划。科学把握其结构特征的本质特征与辩证关系,对于增强空间再造思维科学性合理性和提高空间构建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22功能多样扩展性

功能决定效能,堪称图书馆战略资源和空间生命。因此,增强完善模式的空间功能是“创新”之核心,其多样性与扩展性构成模式的外溢特征。一是多样性与传承性融通。多样性是图书馆空间发展的趋势,1989年美国学者雷・奥登伯格《绝好的地方》提出“第三空间”新命题,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简称iC)新概念,从“藏书楼时代”到“数字图书馆时代”,历经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少到多的演化史。但历史无终结,发展也无止境。当下,“互联网+”将图书馆推上了空间功能拓展与再造的新阶段。未来,“图书馆将既是一座大楼,又是一个界面。”[4]而且还是一个集知识、信息、学习、交流、共享、创新和体验于一体,多功能协调发展的社会公共服务中心。这种变化不只是空间功能量级的递增,而且是历史传承和时间的持续发展,集中体现在传统实体性与现代虚拟性二度空间契合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阶段的“新常态”;二是扩展性与有效性统一。扩展性是“互联网+”关键功能和重要特征。从连接走向智能抵达智慧,技术起着驱动的核心作用。现将“互联网+××”新模式引入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使“互联网+”扩展得到进一步体现与释放,而且也有助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图书馆空间格局与服务功能得到优化升级,成为有效推进空间完善且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23方式移动智能性

“互联网+”不仅实现服务功能与内容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而且将极大改变发展方式,促进图书馆空间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一是移动性。灵活多样便捷高效是移动技术的优势和特征,它让一切互联成为可能。图书馆与之结合,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互通深度融合,无疑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服务即时性,便携性与高效性,随时随地满足读者用户阅读、研究、交流甚至休闲等个体化需求,从而最大化地改变过去我们无论多么努力,大部分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还是没有被大多数人所利用的遗憾,有效拓宽图书馆服务空间领域;二是智能性。智能图书馆(简称iL),是在上世纪后期相继出现的“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基础上演化生成的升级版新概念。眼下“互联网+”崛起,将进一步促进图书馆空间变革和发展。其中,方式的智能性将得到空前提升,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挖掘整合+智能感应能力等综合技术优势,可以更好地编辑、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文献数据,为读者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和生态智能的学习交流环境,从而使图书馆服务空间更具柔性张力和个性魅力。

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思路探索在全球化与网络化态势下,空间拓展与竞争日趋演绎为跨界战略。须从图书馆实际出发,更新观念,转变方式,以融合创新为主线,以构建智慧型空间体系为目标,形成空间再造战略新思路。

31以开放融合、一体构架为目标,重构图书馆空间新模式从传统经复合走向智慧是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趋势,“互联网+”正进一步推动着这一历史进程。就空间模式再造与创新内涵而言,“其实是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集成程度越高,则智慧程度也越高。”[5]一是开放融合。现行的复合型图书馆相对传统已走出了开放融合的第一步,但与今天“互联网+”战略无论观念和技术都还存在差距或短板,如理论薄弱、体制壁垒、利益守护、资源占有和服务定向等,不同程度制约着图书馆空间改革与发展。“互联网+”则为图书馆突破传统束缚和现实壁垒提供了新思路,为再造开放融合升级版智慧型空间新模式开辟了前行道路;二是一体构建。即要推进“互联网+”与图书馆空间融合,增强协调性,加强系统性。这是一个涵盖时空与融和系统的整体构建,重点是以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导向、以整合为主线、以新一代信息网络移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为依托、致力信息化、打造一体化、覆盖全空间(包括信息、知识、资源、技术、服务、学习、交流、研发、创新、共享、体验和休闲等空间)、形成以“互联网+”带图书馆促融合发展的一体化空间新格局。

32以转变方式、集约发展为主线,开启图书馆空间新格局空间是点、线、面、层、体的五维统一。相互关系确定空间前提,连接焦点决定空间方式,继而形成空间格局。一是转变方式。这是现实环境倒逼图书馆改革的结果。互联网持续发展加速了世界变革,也推动了图书馆发展。2012年,“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于扬曾提出“今天世界上所有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论断。图书馆也不例外,变革重点是一切不适应“互联网+”战略的领域,其中,方式转变至关重要。目前,图书馆空间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应以跨界融合为核心,以方式转向为关键,促进资源整合、结构升级、质量提升和空间模式重构,努力“挑战不可能”,在互联网驱动下不断创新服务技术和方式;二是集约发展。它是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今天,在“互联网+”环境下又赋予了新意,更加注重融合,更加强调协同合作与创新发展,推动集约化进程,促进空间再造。事实上,图书馆与其他机构最大区别特征是一个知识信息场域,并综合了众多学科、专业、行业、职业和产业。从这一意义而言,集约化不是身外之物,而是与生俱有之禀赋,在“互联网+”环境下,强调集约性,旨在开创图书馆相容、互动、互补、优化、高效、和谐、绿色的智慧空间新格局。

33以双向驱动、协同创新为动力,推动图书馆空间新发展图书馆空间“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有机体。”[6]“互联网+”为其提供生长机遇和发展动力。图书馆顺势而为,必将迸发出内需活力。正是这“两力”融合,形成内外双向驱动力和协同创新力,成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的不竭动力。一是双向驱动。这是一种空间动力机制。历史证明,事物变化发展总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和合力作为的结果。客观决定存在,体系决定机制,机制产生动力。“创新”是一个互动发展的体系和过程,既离不开外生推力与拉力,如信息网络资源投入与技术支持,也离不开内生追力与活力,如引进技术,整合资源,盘活系统,提升服务。正是这种外联发展、内促增长、双向驱动的空间动力机制推动着“创新”与发展;二是协同创新。这是双向驱动合力创新的高级阶段。关键是遵循创新规律,优化空间再造创新模式,以开放合作平台,推进空间资源创新,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资源流动,实现全方位连接,深度融合共享,从整体上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为空间模式创新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4“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对策研究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项旨在变革传统推动空间发展的系统工程。国外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如加州大学图书馆《UCLaLibraryStrategicplan2012-2017》等都将数字空间构建纳入事业发展整体战略规划。从这一意义而言,借鉴学习必不可少,但照抄照搬决不可行,惟有创新,别无选择。

互联网思维的构成篇8

而半个月前,记者本人刚刚在同一家书店以29元的标价购买了这本书。虽然明知网购价格便宜,但对于临时看好的书,记者总觉得先记住书名、再回家上网买不方便。然而,朋友及时快速的网购经历却表明,用当前的互联网思维进行日常消费同样快捷且来得真实。

小米手机没有实体销售店,却通过互联网直销集聚了大量忠实客户,并借此助力于手机的研发;黄太吉煎饼不做广告,却用微博、微信成功吸引10万粉丝促使生意红火;海尔利用互联网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平台,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100多万台定制冰箱的订单……互联网思维正在无声无息地对企业及公民个人的生产和生活模式进行着重塑,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我这位朋友的话讲:“不以互联网思维思考这个时代,你就oUt了。”

何谓互联网思维

4月20日,中国互联网迎来了自己20岁的生日,奇虎360市场公关副总裁曲晓东说,如果把互联网思维定义为关于互联网的思考方式,那么中国互联网思维20年来则不断地在更新换代。但如何准确理解或定义互联网思维,网络上也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仔细阅读后,记者发现,争议主要来自“黄太吉”等营销案例。

“黄太吉”是一家卖煎饼果子的企业,他们没在传统媒体上做广告,却依靠微博、微信甚至陌陌等社交媒体大肆宣传自己“使用无矾手工油条而不用具有地沟油嫌疑的薄脆”的健康理念,在短时间内集聚了10多万粉丝,每天各店门前都会排起长队,还开通了开奔驰送货的业务。这家企业公开表示,要用互联网思维促传统营销模式转型。

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巡视员张新生表示,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应该从其意义、价值、市场、精神四个方面综合进行。“黄太吉”案例中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实际上只是其中的市场部分,是在市场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并吸纳经济学理念形成的营销思路,不是互联网思维的全部。张新生认为,认识互联网思维还必须考虑互联网的“Dna”,即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的体验和感知、不断创新。“互联网思维概括起来有五个词,开放、共享、服务、互赢、创新。”他说。

业内非常火爆的《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一书作者、和君集团高级咨询师赵大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黄太吉的火爆从产品和营销层面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作用,但仅仅是互联网思维对生产模式重塑的一个方面”。

互联网思维如何重塑生产模式

赵大伟表示,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是业务层面,企业与员工是组织层面,企业与企业是战略和商业逻辑层面。黄太吉等案例,以用户为中心关注产品体验,是关于产品和营销的改变,是互联网思维对其业务层面的重塑,但没有上升到组织和战略层面。

“互联网思维对生产模式的重塑是全方位的,但很多自媒体人因为对传统商业理解不透只能从营销角度来看,把这种重塑都归结到业务层面,但事实绝对不止如此。”赵大伟说。

赵大伟举了个例子,除了比较明显的利用互联网聚合用户这一业务层面的改变,互联网思维对小米和海尔生产模式的重塑就已经延伸到了组织和战略层面。在组织层面,小米实行三层扁平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海尔也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从改变从金字塔架构开始,把8万多人划分成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

在战略层面,小米聚集的大量用户成为其研发团队成员,按用户需要生产产品,仅用了3年时间,市值估值就达到了100多亿美元。海尔同样将用户需求出来,吸引大量科研资源上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

赵大伟认为,互联网思维对生产模式的重构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播层面的互联网化,比如利用社交网络口碑传播;第二个阶段是渠道层面的互联网化,即依靠电商在网上卖东西;第三个阶段是供应链互联网化,即以用户的需求倒逼企业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第四个阶段是经营逻辑的互联网化,即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价值链,涉及金字塔能否变成扁平模式,领导拍板能不能变成用户导向等等。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转型,一定是走完这四个阶段,才算被互联网思维彻底重塑了生产模式。但遗憾的是,我国很多企业目前的探索仅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阶段。”赵大伟说。

何以重塑:究竟谁改变了谁

海尔、小米、黄太吉等企业的例子已经鲜活地展示了我国生产模式正在被互联网思维重塑的现实,但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介质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巨大的能量来重塑生产模式?究竟是谁改变了谁?

回到记者朋友用微信扫一扫、进而在网上买书的故事,记者原本认为,是互联网的这些功能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但朋友则反问:“难道便宜、快捷的购物不是消费者需要的吗?”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及专家均表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于用户,互联网思维得以重塑生产模式的根源在于用户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

赵大伟指出,原来企业的品牌附加价值都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利益分配层层剥皮。比如原来海尔至少有50%的利润放到了渠道环节,但消费者无法了解这些,也不能了解其他人对产品的评价。“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真正实现了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融360公司Ceo叶大清这样说。

赵大伟认为,在以前,用户的意见或建议很难反馈,现在只要发条微博,其他人就会看到,特别是一些大V,其影响更大。比如俞敏洪吐槽东航,罗永浩吐槽西门子,被吐槽的企业都出现了业绩下滑。用户权利大大提高,企业不得不与用户认真对话。现在不少企业都在逐步去掉中间商,通过互联网与客户直接接触,客户的需求直接成为企业生产的依据,这其实是用户在改变企业。

一个行业的消失还是一种生产力的崛起

赵大伟认为,互联网是基础设施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企业被称为互联网企业的原因是其所在行业较早地被互联网化,比如网易最早是一个互联网化的游戏公司,而京东、一号店则是互联网化的零售企业。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是某种程度上的互联网企业。

张新生表示,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力,它将与各个生产行业融合发展。例如,城市发展需要互联网的支撑,而互联网发展也会需要城市发展扩大空间。

互联网思维的构成篇9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正不断创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同理,“互联网+”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也会产生新变化和新活力。本文在介绍“互联网+”及其思维的基础上,将对“互联网+”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新变化进行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初中地理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86-02

有人把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总结为:①用户思维;②简约思维;③极致思维;④迭代思维;⑤流量思维;⑥社会化思维;⑦大数据思维;⑧平台思维;⑨跨界思维。其实这些思维都不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和实质。互联网思维的实质应是随着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而导致的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人们收集、存储、传输、处理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正是借助互联网对信息处理速度的加快,诞生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民主化和用户至上等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与传统产业模式结合就会带来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质量提升,最终获得新的发展活力。这就是在“大众创业、万众新”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互联网+”的思维理念。这一理念对我们的教育行业和传统课堂教学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我们将围绕这一理念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产生的新变化进行总结。

一、地理课程教学理念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的理念进行创新

我国2013版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技术上尽可能支持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体现在传统课堂教学理念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的理念进行创新。根据企鹅智库2015年5月5日发表的《互联网+红利时代――九大传统行业在线经济转型报告》的调查显示(图1)超过一半的人对传统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为一般,城市不满意的比例总体大于40%,而且城市满意度比农村满意度低。那么传统教育的痛点主要是什么呢?根据同样的调查显示(图2)传统教育行业排在第二位的痛点是课程枯燥、互动少,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比例都超过了30%。这反映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尤其是不能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路径,为他们打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也表明传统课堂教学还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所以缺少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也就根本不存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念。我们不妨借助互联网“用户至上”的理念进行思考。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知识储备状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设计出让学生“尖叫”的课堂学习情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唤起学生互动的热情,产生个性化的学习体念。所以借助互联网用户至上的理念,像厂商通过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能牢牢抓住消费者那样,课堂上教师如能做到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为重点,这样的课堂或课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每位学生。

二、“互联网+”推动地理课程内容的开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互联网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人们收集、存储、传输、处理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借助互联网信息处理速度变化的核心思维,可以更有效地构建开放式初中地理课堂。比如在对人教社2013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盘点2013年中国的自然灾害,通过图片、视听等多媒体资料带领学生回顾梳理他们所了解或亲身经历的各种灾害,最终整理出如图所示的2013中国自然灾害盘点图。借助盘点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和时空分布特征时就可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突破课本教学素材的局限性,充分利用来源于“生活世界”和学生自身经历及学习活动本身的丰富素材,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同时将不同时空的灾害整理成盘点图,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和感知空间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我们知道:“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所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处理速度变化的核心思维,可有效地实现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教学形态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互联网+”助力地理课程教学时空的拓展延伸

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是地理课程开放性表现之一。教学时空的开放性就是要求地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的时间,学习空间也应得到进一步拓宽、延伸。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信息的传播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所以将互联网技术跟教育结合就能实现教学时空的拓展延伸。比如在学习2013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时,因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加之普遍存在的空间概念(包括空间位置、空间距离、空间关系)的感悟能力差、“心里图像”与实际图像差异较大的问题,学生会难于理解我国地理区域差异大这一特点,也就影响了他们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学习和掌握。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利用互联网即时交互的技术条件,发挥它通过QQ、微信、微博、论坛等聊天工具能将全国乃至世界的人迅速汇聚的媒介功能。首先由教师或学校层面组建有关“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群组(包括QQ、微信、微博、论坛等),并由教师或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然后来自不同区域的同学通过聊天交流、晒照片、写微博等方式介绍本区域自然景观、饮食文化、气候变化、农牧特产等与学习有关的内容,方便其他区域的同学获得更直观深刻的体验,减少“心理图像”与实际图像差异。最后由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整理得出我国不同区域特征差异大的基本特点,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界线和范围大小、自然环境特征等知识点,从而为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开好头。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师不仅能利用大数据提供的地理数据培养学生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而且能借助在线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授课,甚至未来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it技术的变革,加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改变,学校和教育机构有望推出智能化学习系统。总之,互联网技术+地理课程教育将使地理教学的时空无限拓展延伸。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正不断创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同样,将互联网的思维理念、技术优势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相结合,必然会带来初中地理教学的许多新变化。以上几点就是笔者根据一线教学感受做出的总结,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参考书目:

互联网思维的构成篇10

追溯“互联网思维”的起源,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提出“互联网思维”的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他说,企业家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向互联网的方式那样去想问题。互联网思维,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中国社会经济正在深度转型期,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的想象。记得海尔Ceo张瑞敏曾说过:“没有互联网思维,企业活不了”。可见,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提升不但打破了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分享信息的限制,也降低了信息分享成本,让信息分享高度化,信息交换方式实现了多样化。

当前,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颠覆着以往的生活模式,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不可避免地被其裹挟着向前走。互联网经济倡导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加上免费的商业模式与各种颠覆式创新方式的应用,让互联网不仅在短时间内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且还影响了政府部门。政府不仅担负着引导互联网健康发展的职能,更要深入其中了解互联网、运用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日常工作,推动政府职能转型。

为此,我们必须深刻思考互联网背后的思想和哲学,思考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结构、人类行为模式和未来经济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对互联网所代表和象征的未来趋势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下面,我从这十个方面探讨互联网背后的思想和哲学问题:

一是开放。开放意味着信息向一切方向和一切客体敞开,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不仅改变了行业的形态和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从而以更有效的方式塑造一种以个人决策为基础的、透明的、开放的社会形态,它促使社会在良性的基础上进行边际的改善,以次优的行为选择导致社会的渐进变革。未来的互联网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充分沟通和传递、社会价值有序而多元、文化多样性存在、市场开放和社会政治多极的开放型社会。

二是共享。信息在商品市场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商品市场就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扩散和利用的市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和扩散更加便捷,信息的生产成本更为低廉,信息的利用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从而更有可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三是合作。合作的本质是一群人或一组机构通过各自要素禀赋的充分联合和整合,通过一定的组织架构和内部治理结构,达到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互联网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合作。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人们交流信息和寻找合作对象的成本,使人们之间更容易实现合作。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其成员的沟通成本更低,合作社更有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实现资源的跨时空组合。

四是整合。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所有的产业形态,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推动不同业态之间的融汇、互补和整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开始利用互联网金融开展大量的金融创新,电子商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正在大举进军银行业,腾讯和阿里巴巴在进军银行业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大胆的实践。阿里金融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电子商务和传统的银行业之间的界限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逐渐模糊,电子商务企业所拥有的巨大的客户数据库为其开展信贷业务、支付业务以及其他金融业务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不同业态的融汇、业界隔离的消失,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和挑战将会非常大,在未来,各个行业将利用各自的客户优势和网络优势,充分的开展业界整合,以实现要素配置的效益最大化。

五是信任。商品交易的前提和基础是信任或信用,没有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任何交易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基本的信任,网上购物,互联网金融就会崩溃,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及运用互联网开展交易业务的机构就会面临极大的运行成本和风险。信任无疑是互联网商品交易的生命。

六是共同体。虚拟共同体的信任关系的形成,决定了互联网的效率和风险。共同体中的个体活动总是受到共同体中其他个体行为和共同体作为一个行为单位的目标的影响,个体需要在学习和模仿中体会什么是共同体内部“合宜”的行为,什么行为最适宜于个体的生存概率的提高以及共同体作为一个行动单位的效率的提升。

七是“云计算”。云计算的核心是通过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众多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赋予人们更强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互联网技术而进行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挖掘,可以让我们预测某种流行病的基本趋势,可以让立法者精确知晓行人和车辆的复杂行为规律从而为交通立法提供准确信息,

可以使商家发现客户和消费者的复杂需求和消费习惯从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使金融机构获得大量的数据以精准定位和评估潜在的资金需求者。

八是普惠。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哲学之一是“普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是非常有益的。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强调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如上所说的,普惠金融强调金融体系要为所有人服务,金融体系应该是包容性的、普遍惠及于人类各阶层群体的,包括在传统上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低收入人群和微型企业;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体系意味着要把微型金融整合到整个金融体系当中,让它成为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让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具备了新的可能性和新的途径,在法律政策上给予微型金融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其不再处于边缘化地位。

九是解构。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机制进行重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重构或解构让相当多的新兴客户群体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以一种更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银行业务中来,这一方面导致大规模的脱媒现象,另一方面也极大地缩减了传统银行业的版图。

十是创新。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特征是无处不在的创新,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金融创新是全天候的、全方位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通过迅速的时空转换,实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业务流程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