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十篇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十篇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4:16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篇1

【关键词】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 传播效果 看看新闻网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电信网积极布局,其业务拓展不仅表现在传输通路上,而且在传输内容上也欲与电视媒体一决高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现在电信网和互联网都共享了广电网的一部分业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电视节目,可以通过手机上网,但是广电网的业务拓展不多,单一的服务以及服务缺乏互动对广电参与三网竞争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电视媒体做出的应对策略备受关注。

到目前为止,传统电视媒体做出的最有力的应对之策——网络电视台的上线,被业界寄予厚望。首先,历史地看,任何一种新媒体的使用,传统媒体都不会坐以待毙,当比较新的媒体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会继续演进和适应①,依靠自身的既有优势,吸收新媒体的长处,网络电视台就是传统电视媒体为了适应和继续演进而采取的必要途径。其次,因为新媒体的兴起重塑了社会的媒介生态,不同类型的媒体激发了民众对媒介的不同使用热情,其中网络新闻具有传统媒体新闻的很多优势,至少从理论上说,网络新闻能够替代传统的媒体新闻。它既满足了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媒体新闻带来的不足,“网络在传播新闻方面,不仅影响了传统媒体,而且还使受众有了更多更全面的选择,这些都是以前所没有的。”

一、看看新闻网(kankannews.com)概况

看看新闻网是国内最专业的视频新闻网站之一,它是上海广播电视台(smg)于2010年创办的视频新闻网站和新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平台。作为专注于视频新闻的网站,看看新闻网不同于原有行业构架中的其他成员,如优酷、土豆等ugc网站瓜分大部分视频分享和短视频业务,广电系视频网站则致力于打造网络电视台。在这种情况下主打“新闻视频”,这是smg在新媒体领域的重要布局。凭借专业、主流、权威和可信赖的视频新闻,目前看看新闻网的日均浏览量(pv)达到10万人次,日均独立访客(uv)也可达6000人次。据权威互联网监测机构alexa数据显示,看看新闻网在中国的互联网站点排名中已经超越同为广电系的湖南金鹰网,列全国省级广电网站第三位,第一、第二位分别是东方宽频和江苏网络电视台。看看新闻网日均pv浏览量和ip访问量之比达到16:1,超过了同类网站凤凰视频的15:1,在同类网站中具有较强的用户黏性。本研究将针对已经在登录看看新闻网的用户,对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而使我们对视频新闻平台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综合这些研究发现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

第一,网络媒体的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取代

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使用如何冲击传统媒体,如何重构了我们的媒介生态,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持续的热点。美国学者约翰·迪弥克提出的满足—效用生态位理论来解释媒体之间可能的竞争或者互补关系。这个理论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假设,第一个是时间替代,即在时间总量有限的前提下,人们在增加一个媒体的使用时间,对应的就会减少使用其他媒体的时间,也有学者称此为“媒体取论”。媒体取论是从媒体的功能性角度,去分析一个新媒体的出现对原有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媒体所带来的影响。简而言之,媒体取论指出,新的媒体出现以后,会对原有媒体产生排挤效应,会逐渐以至完全取代原有媒体。在操作层面上,这一理论多以媒体使用时间的变化来验证。举例来说,近年来对互联网的使用研究发现,上网时间越久的人,看电视的时间越少。第二个是功能性替代,满足相同需求的媒体之间会被替代,而满足不同需求的媒体之间则会互补。

根据自己提出的这个理论,迪弥克和其学生对“获取新闻信息”这个需求考察了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互联网对电视新闻有替代影响。类似的发现和解读在海内外的传播研究文献中都有体现,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李少男和梁永炽分析2002年香港的调查发现,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取生在每一个对等的功能范畴内。张国良教授在对上海媒介生态的考察中发现,人们使用传统媒体的时间因为网络的普及使用而减少了。学者郭良在“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中也有类似的发现。

第二,网络媒体的使用与传统媒体互动

首先,由于学者经常认为人们的媒介使用时间是固定、有限的,又由于互联网各方面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完善,比传统媒体更能满足受众宽泛的需求。所以国内外绝大多数的研究都认为,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是取代作用,更有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会消失。但是根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2009年在上海展开的《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上海受众》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潘忠党教授认为,从使用量来看,网络使用并非替代了传统媒体的使用,而是与更多地使用传统媒体相关联。具体到接触新闻的频率,网民与非网民在收看电视新闻的频率方面没有差异。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试图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

研究问题一: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与传统电视媒体的关系。

其次,在现有的传播格局下,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引导社会舆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在网络传媒时代到来之前,做得十分出色。而在web2.0时代到来之后,由于互联网具有突发、群发及爆发性,舆论焦点甚至可以在顷刻之间转移和颠覆,这就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风险。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建立的初衷是扩大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将其他网络文字图片新闻的受众吸引到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上来,因此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诞生,拉开了其向网络文字、图片新闻挑战的序幕。根据艾瑞咨询推出的在线视频市场监测系统ivideotracker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7月中国在线视频影视剧覆盖人数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反映了网络视频正在逐渐介入网民日常生活。随着更多主流影视和新闻节目由线下转至线上,网络视频媒体价值将更加突显。艾瑞据此分析认为,主流专业类内容(新闻、影音等)已经成为网络视频用户的第一需求。但是艾瑞在北美市场发现:67%的美国网民习惯在网上观看各种视频。其中在youtube和facebook等网站上的个人视频最受欢迎,点击率占被调研人群的36%。除此之外,影视节目精选与新闻是大多数用户选择观看的主要内容。据此,本文通过分析网民的新闻消费习惯来回答如下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二:由传统媒体推出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是否会受到网民的欢迎

再次,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提出的心理抗拒理论,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人们的选择自由与心理抗拒的关系。它的核心思想是: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和威胁时,就会产生心理抗拒。心理抗拒与态度的关系:如果宣传说服不当,要求人们不准评论或不能自由表达自己观点,人们将认为自己的自由行为被剥夺了,非但不会转变态度,反而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在严格的审查及监控体系下,远不同于受众以往自由选择网络新闻的习惯,必然产生跟对传统媒体一样的抗拒心理,导致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根据学者潘忠党在《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一文中的观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与党对媒体控制的直接程度相交叉,比较之下,党对网络媒体的体制性直接控制最弱。因此,网民对传统媒体推出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是否像其他网络视频新闻那样乐于接受,是否喜欢在其上发帖或者评论等,都将对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在看网络视频新闻的过程中,您多经常进行回帖”、“您经常喜欢匿名参与新闻快速评论”等问题,试图回答下面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三:受众的心理抗拒是否会影响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传播效果

提出上述三个研究问题主要是为了研究被传统电视传媒视为面向新媒体挑战的重要战略步骤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竞争力到底如何归根结底,竞争力来源于网民是否认同

三、数据的收集与样本基本特征

本调查以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看看新闻网为主要研究平台,调查对象包括已经在使用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所有受众。由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可以匿名登录,从而使得这一调查对象的总体未知,同样也无法获得某时某地调查对象的抽样框,所以采取网络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通过设计在线调查问卷,于2010年10月在网站登出,11月15日结束。在此期间通过笔者的朋友在看看新闻网网站空间、内网论坛上进行宣传,同时还通过qq群、msn群等通讯软件宣传,吸引使用过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网民去参与问卷调查,以保证广泛的调查面与较高的随机性,然后下载整理后台原始数据。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验证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使用行为与认知度、评价之间的关系,因此这样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是完全合理的。

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317份,基本符合统计学上要求的样本容量。

对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使用行为,主要用“使用时间”、“使用频率”和“受众体验”来度量;对认知的测量,主要包括对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互动性的认知和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认知两方面;在评价方面,主要用与“传统电视媒体新闻”和“网络文字和图片新闻”相比较的方法。

样本基本特征概述:本研究的人口变量包括性别(男性:女性为63.7:36.3),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占样本总量的96.9%),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样本总量的96%,其中以本科为最多)。

四、研究发现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看看新闻网的受众其网龄都在3年以上,95%的网龄在5年以上。90.2%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超过半数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由于其教育程度和上网的时间,笔者认为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受众应该具有相当的自我判断能力和新闻鉴别力。

1.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分流了部分传统电视媒体新闻的观众

根据表1,51.7%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受众认为,由于使用该平台,他们看电视新闻的时间减少了,这个结果在张国良教授2000年对上海市民的调查和2007年社科院郭良展开的调查中得到验证。这虽然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上线的初衷——开拓新的电视新闻的传播渠道产生叠加的传播效果——相违背,但是传统媒体的网络视频新闻必须进一步改进以获取网民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并引导网络舆论。因而,网络视频新闻利用自身优势同传统电视新闻实行错位竞争,像人民网与《人民日报》的关系一样,则可能会形成相互促进作用。

2.目前为止,网络视频新闻还不能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体,受众并不认可网络视频新闻的形式

尽管有75.1%的调查对象回答网络视频新闻比传统电视新闻更好,但是通过“网络视频新闻是否符合您获取新闻习惯”问题的回答,116人选择是,只占样本总数的36.6%,而201人选择不是,占63.4%(见表2)。这说明大部分受众并不认可网络视频新闻这种形式。至少目前一段时间内,网络视频新闻还不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目前无法成为主流的网络新闻主体。笔者在分析这种现象后认为,网络视频新闻之所以在目前不能符合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主要是受众的应用体验不够好。一是因为目前我们国家的网络带宽不高,观看网络视频的速度并不理想,经常需要缓冲或重新载入使得受众观赏感支离破碎。二是因为观看网络视频比较占用计算机资源,经常有ie浏览器假死等现象出现,而且会造成计算机cpu高占用率的超负荷现象,导致用户其他的应用速度变慢,甚至会影响局域网内其他人的带宽。三是目前流媒体压缩技术无法达到帧精度定位。为了压缩码流,流媒体采用的编码技术为优化算法,丢弃了大部分帧画面,只保留关键帧,通过编码运算来补充丢失的帧,以达到降低传输带宽的效果。这样就有个问题,当用户看到某个感兴趣的视频镜头时,即使马上暂停,也几乎不可能精确定位到想要的画面上,往往需要向前拖动一段时间才可以观看到想要的画面。而如此反复的操作十分令人厌倦。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受众对文字和图片新闻倒是更加青睐,两者相比较的结果是69.7%的受众选择看文字图片新闻多,看网络视频新闻少。但随着技术和带宽的改进,受众的收视体验会越来越好,此种情形则可望改观。

3.受众的隐性心理抗拒成为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传播效果的障碍

网络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不仅给普通人提供了表达意见的机会,而且表达意见和信息相对更加自由和方便,而监管则相对宽松。因此通常无论是门户或新闻网站都比较注意新闻的选择自由和评论自由,尤其是网络论坛和博客更加视“互动”为其生存根本。鉴于网络视频新闻与传统媒体具有相同的背景,以及相同的内容,所不同的只是二者在互动性以及选择自由和评论自由上的区别。我们认为这说明新闻的选择自由和评论自由是非常宝贵的受众体验,这也将会是传统媒体受众转向于网络受众的最强大原动力。但是,这自然让受众联想到它的监管方式应该与传统媒体相同,尽管我们看到看看新闻网上面均设置自由登录、匿名和快速评论通道等,但仍然让网民为了规避风险而在表达真实心声方面有顾虑。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的心理抗拒理论认为明确剥夺自由或者给予限制就会产生心理抗拒,在此,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受众则会产生隐性心理抗拒,即表面上新闻平台并没有限制网民的自由,但实际上仍然导致了网民心理抗拒的产生,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本项调查我们从“网络新闻回帖频率”、“参与匿名新闻评论”两个方面作为网络互动程度的考察,分为4个层级,1表示从不,4表示经常,与对看看新闻网的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

根据表3,网络视频新闻互动性的确与对看看新闻网的满意度有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受众的回帖频率与其关系更加密切成中度正相关,匿名参与新闻评论与其相关关系较弱。

五、结论与探讨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

第一,到目前为止,网络视频新闻平台没有与传统电视媒体形成互补关系,其受众叠加效果较差,相反,它减少了受众看电视新闻的时间。

第二,从目前受众使用情况来看,网络视频新闻并不是网民的首选,网络文字和图片新闻更符合网民的新闻消费习惯。后者以其优势已经成为网民上网活动的一部分,而网络视频的使用比例近年来增加明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带宽的改善,但是影视剧及个人视频是网络视频的主要内容。

第三,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相对于传统电视的一大优势即为互动性。受众观看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时移功能,还可以参与评价、评论、讨论等多种社区性质互动,而且可以上传自己拍的视频。但本次调查发现,真正参与互动的受众比例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来自于传统媒体,因此无法适应网络视频的互动收视特性,无法体现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上传视频的程序相对复杂,也可能是导致该功能使用较少的原因。本次调查还发现,视频新闻越是符合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对看看新闻网的满意度就越高(其相关系数达到.714**)。据此,我们认为,培养受众的网络视频新闻消费习惯,是该平台发展关键所在。

随着城市网络电视台的上线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电视台要试水网络视频新闻,视频新闻平台不仅要以高质量的内容取胜,相关部门对其管理也需要改进思路,以适合网络视频新闻传播的需求。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出身表明其正面宣传、舆论导向要求更高,因此相应的制约因素显然更多,这就极其容易让其受众产生心理抗拒,而使传播效果打折扣,因此,提高传播的艺术水准更为重要。

注释: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魏然:《新媒体与网络设施研究》,载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宋岱丽:《网络新闻带给社会的影响》,《中国商界》2009年第4期

张志安:《上海市民使用网络媒体的特征、动机与评价》,《新闻大学》2010年第2期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篇2

网络新闻传播,就是指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网络新闻倍受大众青睐。

网络新闻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新兴学科。从全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但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新闻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的研究比较薄弱。虽然现在高校已经出现网络新闻专业学科,但关于网络新闻的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而且网络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自身的浅薄、虚假,特别是普遍存在的新闻失实现象受到人们的诟病。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主要表现在新闻的标题上。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网络新闻尤其如此。由于各条标题的颜色、字体基本相同,内容要在二级页面上才能看见,所以标题在网络新闻中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想吸引读者,提高点击率,就必须制作一个好的网络新闻标题,让网民一见钟情,提高阅读兴趣。而为了吸引读者,一些网站就会过分追逐对新闻标题的修饰,有时甚至断章取义。

二、出现网络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报道更易出现失实报道,究其原因,是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笔者主要从网站、网站把关者和受众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媒体更易发生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1、网站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随着各大媒体的异军突起,新闻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我国媒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跟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竞争外,网络媒体还要跟有“第五媒体”之称的手机相竞争。这样的市场环境威胁着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为新闻失实报道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和温床”。

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网络媒体都把提高新闻数量作为获胜的法宝。的新闻数量越多,网站被点击率也会越高,因而网站的效益也就越高。为了追求效益,不少网站都致力提高新闻的数量,也顾不得新闻的真实性了。因而网络媒体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就忽视了新闻的质量。

2、网络新闻的把关缺失

传统媒介的把关人无处不在。以报纸为例,把关人是总编和各版的编辑,他们负责筛选新闻、检查新闻内容、最后决定新闻。然而网络媒体中的把关人是谁?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没有经过证实的不良信息满天飞,一些媒体记者以此为信源,造成以讹传讹。如何把关是一个问题。可以这么说,在目前情况下把关人这个角色正在日益淡出。

而恰恰是由于把关人的淡出,导致每一个匿名受众都有可能会把参与交互看成是新闻的一部分,也把对传播与再传播的参与看成是一种对新闻资源的良性开发和利用。即使有把关人,把关人也承受着网络新闻海量性和有效把关的矛盾。通常在新闻网站中,网络编辑经常被认为成网站的把关人。这些新闻的来源非常复杂,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隐性的众多网友;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的传播,甚至需要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即时的传播,否则就可能被其他网络媒体抢占先机。

3、受众身份的不确定性

网络新闻内容来自于广大网民,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参与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新闻”。然而,网络的匿名性导致受众身份的不确定性。在网络上信息,我们无需表明身份,网络上受众的参与成为一种符号。通过网络传播,一条信息很多时候会被不止一个或者几个,而是几十个甚至千百人的匿名接力传递。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终端文本、声音、图像、标题包括细节的精细程度,都有可能会遭到折射和歪曲―――而这些折射和歪曲,难免有一部分是主观故意的。

三、如何遏制网络新闻报道失实

网站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和新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被看作新闻传播的“第四媒体”。无论是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新华网、千龙网等新闻网站,还是各行各业的专门网站,新闻都勿庸置疑地处于“排头兵”的位置。新闻质量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一个网站的点击率和美誉度。笔者认为,要想摆脱新闻失实,只有政府、网络媒体自身和网站新闻从业者三方面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网络新闻失实。

1、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机制

政府应建立网络新闻失实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法规建设。目前,针对网络媒体从事新闻业务的管理法规和条例已经出台了很多。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等。虽然这些条例已经颁布了多年,但是仍然有大量网络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而专门的新闻法也并未出台。学界和业界一直在呼唤新闻法的出台,希望它能够为各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在内提供法律上的保护,特别是能把网络新闻业务纳入正轨。

魏永征先生说过:“治理国家,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也要法和道德并重。”因此,在加强新闻法律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网络诚信,完善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诚信建设,要大力开展网络诚信教育,认真落实依法诚信办网,积极倡导文明诚信上网,加强网络诚信长效机制建设。

2、网络媒体要自律

笔者认为,网络新闻发生失实报道,主要的责任在于网络媒体自身。为了防范网络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网络媒体自身要做到自强自律。网站要严格自我约束和防范,建立健全一套新闻信息采制的审查把关制度,使信息把控贯穿于新闻的策划、采编、、全过程。网络新闻采编和行为,要实事求是,力戒哗众取宠,添油加醋,节外生枝。另外,笔者在以往的经历中发现,目前从事网站新闻传播的从业者很多都不是新闻科班出身的,他们没有经过新闻专业训练,甚至连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都搞不清,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对“新闻职责神圣”的认识和对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感,随意对稿件进行删改,使网络上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因此,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业务规范,定时对从业者进行专业课的训练,让他们提高自身的新闻职业道德。

3、提升网站新闻从业者的素质

江泽民同志说过:我们的新闻事业能不能发展起来,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新闻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就网络媒体来说,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且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同样得看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篇3

一、引言

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一股潮流。网络页面的出现,开垦出了一片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相交汇的领域。有很多传统媒体甚至认为网络传播会引起一场变革,在一系列的焦点事件诸如“艳照门”、“华南虎”、“彭宇案”中,很多新闻线索都是来自于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可以让大众的想法变得更具现实意义,关于中国的新闻,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天地了。相对而言,对于一些负面新闻报导和敏感事件,大众有时更愿意相信一些网友在网络中的描述与评价。

实例一:“艳照门”事件:2008年1月28日,在香港高登讨论区的网站()中惊现两张疑似影视明星钟欣桐(阿娇)、陈文媛与陈冠希之间的不雅照片。在随后的几日里,不断有更为不雅的上传到网络上,而且涉及的明星多达20余人,其中包括人气很旺的“清纯明星”张柏芝。之后香港警方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并陆续拘捕多名嫌犯。最早出现“艳照门”字样新闻的是网络———这个处于现代社会中传播最快的媒体。接着传统媒体如报纸,才相继对此事进行报道,并且以陈冠希为新闻报道的重点。网络上的图片冲击与报纸上的对于陈冠希的谴责,一时之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实例二:“彭宇案”:时间是2006年11月20日上午9点30分左右,南京自动投币的83路公交车从公交总公司开往白鹭花园,水西门广场差不多是这条线路的中间位置。彭宇与徐寿兰在这一站相遇,一个是在这站下车的年轻乘客,一个是赶着要上另一辆车的六旬老者。徐寿兰在这里跌倒,到医院验伤,发现需要更换人造股骨头之后,咬定陪同她前往医院的彭宇是肇事者。2007年1月4日,66岁的徐寿兰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提讼,以彭宇将其撞倒在地致其受伤为由,索赔13•6万余元。此事在网络中网友们自发地在网络论坛里对于徐老太太的做法进行讨论。传统媒体如报纸,也刊登了一些老百姓的看法与见解。2007年7月6日14点30分,鼓楼法院第十法庭第三次开庭审理此案,被10余家媒体包围的当事双方各执一词。2008年3月15日14时30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在大会新闻中心就“司法公正”问题接受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最后案件的结果是以和解撤诉而结案的。如果案件没有结束,网友们的讨论还会继续。

“艳照门”事件发生后,香港的报章和杂志以大篇幅报导网上出现的,这让还不熟悉互联网的人士也能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让不上网的人也不会错过网络世界的大事。但在这次事件中,传播最快的当然是网络。在一些讨论版中“”出现后,网民们疯狂地点击与转载,网友们对于这件事情也有了一定的评价,也就是所谓的对于社会的正、负面的影响。对于“彭宇案”网友们的呼声也是相当的高,大都是对于“助人为乐”的不同看法罢了。但是这和“艳照门”相比显然是正面的新闻。先不论法律是怎样的裁决,但是网友大众大都愿意相信彭宇的行为是助人为乐的。这便是2008年来比较火热的事件,网友们火热的讨论和传统媒体的星星点点式的评论成了鲜明的对比。网络媒体这一发展迅速的新媒体开始发起了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在大众传播生态圈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

二、相关概念简述

(一)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二)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链接”是指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地检索。超文本超连接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如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网络传媒,是利用网络为载体,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来进行公共或商业行为的一种平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交流。

(三)大众传播生态学。对于大众传播生态学的理解,浅显的说,就是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大众传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法学院教授大卫•阿尔赛义德认为,传播生态指的是各种论坛、媒体和信息渠道的结构、组织与可接近性。”[1]关于媒体生态概念,还有以下三种较为具体的定义:一种意见认为,“媒体生态是关于媒体环境的研究,是关于技术与技巧、信息模式及传播符号在人类事物中扮演主导角色的观念,是关于技术决定论与技术演化论的,是关于麦克卢汉研究、口语-文字研究,乃至美国文化研究的,是关于后工业与后现代,及文字以前及史前的,如多伦多学派与纽约学派。”[2]另一种意见认为,“媒体生态是在20世纪以来社会迅速而剧烈变迁的背景下随作为环境的复杂传播系统的研究。”[3]第三种意见认为,“媒体生态考察媒体传播怎样影响人类的感知、理解情绪与价值,以及我们与媒体的互动是怎样帮助促进我们的生存机会的,简言之也就是对作为环境的媒体的研究。”[4]

(四)大众传播生态平衡原理。大众传播生态平衡原理,也就是实现平衡的传播生态。在生态学中,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的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身调节(或认为调控)能恢复原初始的稳定状态。[5]媒体生态平衡也就是让媒体的运作进入到有条不紊的自动调节,合理控制的轨道,各种媒体的数量比例、运行模式、功能结构、资源配置和能量交换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媒体大战潜能与环境阻力恰到好处的被置于动态的平衡之中,任何媒体的合理趋利行为,都可以受到市场力量的调节而达到平衡。[6]

三、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

(一)网络媒体寄生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刚刚开始的网络媒体是寄生于传统媒体而产生的,如:新华日报的电子版等等,它的一些消息都是来源于传统媒体。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在产生时期是寄生于传统媒体的,是从传统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中吸取资源。网络离开报纸不行,离开电视、广播也不行。网络媒体的发展初期是依赖于传统媒体的,原因是网络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网络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以“内容为主”的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所以网络媒体在开始时是传统媒体的寄生媒体。它必须寄托于一定有基础、有潜力的传统媒体当中才可以很好地发展。

(二)网络媒体的快速壮大对传统媒体发起挑战。

1、大量网站的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虚拟空间。在这里不管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也好、门户网站也好、私人网站也好,这时都大量地兴起。互联网作为可信信息和新闻的首选媒体来源,受欢迎程度大幅地提升。这表明,网络媒体可信度在增加,而网络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各种类型的网站从新闻追踪到商品交易,以及专业类信息的整理、摄取(如旅游、人才中介、产品导购等),网络媒体以其快速、海量的资讯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网民上网畅游。同时,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网民可以通过及时通讯迅速便捷地对感兴趣的网站、资讯、交易进行浏览、交流。此外,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主动地获得资讯,如SoSo搜搜,BaiDu百度,Google……而传统媒体对此却是望尘莫及。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网络媒体会很快普及,改变人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交易行为,而这种改变反过来又会促进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同时发起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2、网络媒体新闻速度之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网络媒体独特的新闻方式和服务方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的青睐。近两年来,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如:“张钰视频”、“艳照门”、“彭宇案”等等,由于其突发性和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会在一个时期内成为整个社会、广大公众关注的热点以及各个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突发性事件报道,是衡量一个媒体实力和水平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抓好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网络媒体是“全天候”的新闻报道模式。“全天候”指新闻的传播没有间隔性,处在一天24小时的守候状态。与传统媒体相比,电视有固定的节目时间、报纸有固定的发稿时间,而网络传媒可以24小时全天候向外传播各类信息。它的强时效性使信息的传递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往往一件事情发生不到两分钟即可上网,网络媒体可以做到实时传播、同步传播、连续传播。对于突发事件,其实报刊、广播台、电视台也均有可能先消息,报刊通过发行号外使之可以得到传播,但是广播电台、电视台由于节目时间的编排制,更改节目单必须征求领导的同意,为此,造成了传播速度的滞后。网络媒体则不然,因为它并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可以很快地进行新闻信息的,速度要比传统媒体快得多。

3、网络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作为网络新闻的传播媒体,网络不仅是一个本身可以容纳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的传播功能平台,更是一个时空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最大限度开放”赋予网络传播媒体与传统传播媒体完全不同的特征。由于网络具有“信息海量”“迅捷”等特点,在目前的传统媒体实践中,网络更多地被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使用。这里的“网络信息来源”,不仅指在网络论坛、帖子、博客中的网友留言,也包括一些网络媒体自身转载的报道。理想的媒体功能是向公众提供交流的场所,但由于传统媒体在技术上受时空限制,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受众一般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受众的反应收集,反馈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网络媒体的交互使网友既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和者,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新闻消息。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向任何一个拥有网络传输设施提供信息,网友按动鼠标,就可以与传媒进行交流。诸如CHat(聊天室)、BBS都是网友提供信息和发表意见的场所。互联网电子邮件(email)已成为现代人亲密的伙伴,它使网上交流极为便捷。对时事发表评论,宣泄不满情绪,世界格局等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更是简单,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网络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更方便、更及时、更接近,在倾听读者呼声、接收反馈等方面都比传统媒体要技高一筹,这为人们互相交流,制造、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辟新的事业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有很多传统媒体都是从互联网上寻找新闻信息来源。由此,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又迈进了一步。

4、网络媒体传播新闻的无边界性。网络媒体突破了时空观念和媒体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与自由性。网络中每一个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网络中的信息,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计算机,只要与互联网接通,就可以获取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网络将信息自由的空间下放给每一个普通老百姓,每个普通人都可以获得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网络媒体让受众感到了空前的平等与民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享受与权力。正是由于网络媒体能及时、广泛地传播信息,并且具有交互性和开放性等诸多优势,网络媒体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在网络中什么新闻都可能有,真实的或是虚假的;娱乐的或是体育的;政治的或是教育的......网络本身就是一个海量的空间,因此可以容纳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所以具有无边界性。当然新闻的无边界性不仅仅指内容的无边界,还指传播形式的随意性。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7]

(三)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平衡发展。媒体要有平衡,之前必定有不平衡。当媒体处于理想平衡状态时,各种传播手段都在平衡地自我发展。但当一个新的传播方式出现后,便会打破这样的理想状态。如互联网还未产生之前,传统媒体各自平衡发展。但当互联网产生后,人们的眼球开始转向新型媒体,网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新型的传播手段,还有就是它所具有的一些传播优越性。但是凡事皆有它的两面性,媒体同样如此,时间久了网络媒体就慢慢暴露出它的不足之处。随之,传统媒体也在吸收着网络媒体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媒体的发展仍旧会处于理想的平衡的发展状态。

1、传播高质量的信息是媒体发展的基础要求。由于信息生产和传播技术的革命,特别是全球信息网络的沟通和媒体文化的泛滥,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正在经受着网络文化、媒体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信息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信息过度转载、重复、失实和误导。信息的生产量不正常地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类和社会能够进行处理和利用的限度,不仅不能帮助人们消除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而成为负担,更带来难以估量的浪费。低质信息和大量误导、失实信息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极容易地不断繁衍,不断加速、无节制地、广泛地向社会传播,使人们处于低劣的、无关甚至有害的信息包围之中。西方的价值观念,社会落后意识和文化垃圾,正在成为主宰文化取向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面对浩瀚的网上信息,受众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可以说,是新闻的真实性不够严谨。而传统媒体,以报纸为例,在报纸中所刊登的都是经过编辑人员专门删减编排过后的新闻消息,其质量要比某些网络新闻消息要高得多。报纸编辑工作的严谨性,体现在编辑立场的客观公正性上。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具有优势“话语权”。“编辑的立场,往往被认为代表媒体的立场;编辑的态度,往往被认为代表媒体的态度。”[8]在报纸中出现的新闻都是经过编辑的,以积极的正确的方式引导读者。而且报纸新闻编排有主次,编辑手段立体化。版面虽然有限,但新闻选择和编排的功力却可以让读者长久保持对报纸的阅读习惯。对于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时政新闻、最有趣的社会新闻、最感人的新闻故事放大处理,更多的新闻通过“集装箱”式的各类新闻栏目,以简讯或新闻图说等形式进行编辑,可以在有限版面上实现信息传播的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现在传统媒体所传播的新闻量也是很大的,网络上虽然出现海量的新闻,但是就其质量来看,传统媒体的新闻质量要好得多。网络媒体应该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理力度,才能提高新闻的真实性。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媒体应有义务。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受众往往习惯性地求助于媒体的判断,因为媒体有舆论导向的作用。受众往往需要媒体对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增强自己对未来的把握力;受众也需要听到其他人观点、看法,并渴望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以求争取共识。媒体对于时事快速准确的分析,对于解除受众疑惑、引导受众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传统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对事件进行某些分析,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的制约,它的分析不能够如网络媒体那般适时。网络是巨大的数据库,为事件分析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网络即时传播的特点,使得事件分析更经常更有时效性。网络传媒所具有的“交互性”特征,使得编辑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各方的反馈、接触到多种意见。但是网络中的某些建议或是看法往往并不是正确的或是全面的,也可以说是缺乏深刻性。但这样一些片面的见解也能够左右网友的意愿。相比而言,传统媒体就做得很好。在报纸报道的新闻中,往往会配有专业人士的评论和看法,这些评论和看法大都是专业人士的专业意见,大都较为全面、具体。这样可以给受众一些好的价值影响。报纸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强,原创特色以及思想深刻性是其他类媒体永远无法比拟的。“从大趋势看,在未来的每个区域城市,‘一城一报’的特色将明显,主流强势报媒在自身不出现重大失误的情况下领先优势将会加大。”[9]这些对于网络媒体而言,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权威的信息审核机构是媒体发展的保障。现在网络对世界的诠释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环境和事件的认知和判断。目前在互联网上从事信息的网站已不下几百万个,既有综合性的门户网站,又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商业网站,既有政府网站,也有大量的个人网站。网站的信息来源渠道众多,信息的审核机制很不完善,更没有什么权威的机构。此种情况造成垃圾信息过多,多数网站相互抄来抄去,以至于网民在同一时间、不同网站看到多数相同的新闻信息,这只是促使信息重复传播频率加大,并不能产生新知识。且不说专门以娱乐为主的网站,就是一般的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为了尽可能多的吸引受众的“眼球”,大量登载娱乐信息,网上充斥着黑色幽默、黄色笑话、明星私生活、个人隐私、搞笑动画、黄色图片等。这样低层次的新闻消息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传统媒体以报纸为例,在报纸中出现虚假新闻的几率很低,黄色笑话、黄色图片更是不可能看见。可见传统媒体传播的新闻要比网络媒体传播的新闻慎重得多。新闻报道突出权威性,加强报纸的引导作用。网媒的海量信息给了读者最大的选择权但也令人眼花缭乱,转载不同媒体的报道和不同方面的声音,特别是一些传闻性质的报道让读者更是难辨是非。而传统纸媒则不同,报纸对于新闻处理的权威性使得它的新闻白纸黑字,落笔有声。特别是涉及政策方针的调整、法律法规解读等重大的时政报道,都是报纸的报道强项。另外,求证性的新闻的报道也是纸媒的优势,因为网络报道的随意性时常让“传……”、“据称……”等具有不确定性的字眼出现在网页上。但是报纸以最快速度的采访求证、解疑释惑,可以让这种“存疑”新闻的真实面孔见于报端,增加纸媒的公信力。而报纸对新闻简捷凝练、清晰全面的报道还会省却网络搜索阅读的烦琐,为读者节省阅读的时间。

4、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生。现在在核心信息的传播上,网络媒体已经轻易超越了传统媒体。不仅以惊人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以形式的多样化、深入的交流互动、完全与大众分享的姿态,让传统媒体不断需要从网络中寻求新闻信息的来源。但在大众传播生态学的视角下,媒体不论是大或是小,都有其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权利。因此,网络媒体应与传统媒体平衡发展,共同壮大。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中,网络上最早出现相关报道,大量网友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言论大都比较偏激,如在网络中呼吁大家不要到家乐福购物等。市民中也有群众有过激行为,如在家乐福门口拥堵不让其正常营业等。紧随其后,报纸等传统媒体就发出了官方评论———“理国更有力量”的口号作为舆论导向,引导群众用理性的形式来爱国,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看出,网络成为传统媒体的消息源,传统媒体将材料进行加工以后,又成为网络的供应商。就这次“抵制家乐福”事件来说,先是网上出现帖子,网民热议,随后这些内容出现在报纸上,报社的记者继续采访,再反馈到网络上,网民和报纸的评论作者一起进行反思。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应该和网络媒体相互结合起来,优劣互补。

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面对网络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运行方式、完善自我已经是迫在眉睫。网络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应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在网络上开办自己的电子版本,让新闻信息用网络特有的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同步。这与网络媒体刚刚兴起时的状态恰恰相反的是,在网络媒体刚开始发展时,是以传统媒体的电子版为表现形式,而现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网络媒体还要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抓新闻,抓创新,才能够保持竞争力。传统大众媒体应借鉴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拓传播新领域。从某种方面来说,网络上的信息是人为输入的,而认为获取信息则有很大一部分必须靠传统的大众媒体。因此,传统大众媒体应时刻做好准备,随时都能够为网络媒体的发展提供有效、有保障的信息来源。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传统大众媒体成了网络媒体的股东,传统大众媒体采取加盟方式得以保持自身竞争力。其实现今不少大众传播媒体都开办了自己的网络版媒体,以进一步保持提供新闻的时效性。同时,因特网的盛行为传统大众媒体的发展带来好处,人们通过网络购物和在因特网上从事商务活动所节省下来的时间为他们在传统媒体上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事实上,在大众传播生态圈里,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相继出现过程中,人们就一直不断地在探讨新媒体能够取代旧媒体,这在不少人心中都引起过波澜。但是,事实却是每一种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从来没有消灭旧的媒体形态,广播没有取代报纸,电视没有取代广播,网络也不可能取代现有的媒体形式。因为,每一种旧的媒体形态都在不断地向新的媒体形态学习它的组织方式,学习它的运作方式,学习它如何利用所依靠的媒体技术形态来发展自我。所以,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带给传统大众媒体不仅是挑战,还有机遇;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必须掌握机遇,学习传统媒体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这样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才能以求得进一步的共生平衡发展。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篇4

[关键词]网络电视电视传媒发展优势

互联网在中国大陆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猛的发展着。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从1997年10月的62万增长2005年1月19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上网用户总数9400万;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43万和66.9万;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74429m,ipv4地址总数59,945,728个。可以说,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通达。就像当年新兴的电视媒体带走了一部分广播的受众一样,如今,网络也正在带走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受众。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的特点,还有自己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点。

一、网络与电视传媒的相互影响

电视媒介的影响面主要由覆盖面、收视率和收视份额构成。首先是覆盖面。所谓覆盖面就是特定的电视节目信号所能到达或被清晰收视的市场范围。电视节目的覆盖问题可以通过无线电波发射、有线传输和通讯卫星转播等方式加以解决。任何电视播出机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扩大节目信号的覆盖面。其价值等同于商品营销网络的建构,甚至更重要。其次是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电视媒介的影响面不仅表现在对市场覆盖面的扩大上,更表现在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的扩大上。网络与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两大方式,他们的影响力是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可以看作是媒介与社会环境的集合面或交集面。www.133229.Com所以传媒的影响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现实影响力。即媒介对现实环境已经或者可以产生的影响力。第二,潜在影响力。即媒介对将来环境可以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力,是媒体的素质和体能。第三,有效影响力。即媒介对环境中的重要部分或因素可以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力。

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整合、共存共赢已是大势所趋,网络电视与传统媒体整合势在必行。在这个网络电视时代,信息传播的整合经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电视传播与传统媒体将在融合中走向分流,而不是在相似方向上争夺同一群用户。具体来说,传统媒体要转变观念,顺应网络电视传播发展趋势,适应受众需求,扬长补短,寻找与网络媒体整合发展之路;网络电视作为新型传播形态与营销渠道,可以开拓新的用户群,培育新的市场,而不是与传统媒体争抢现有的“蛋糕”。当一个新的媒介出现时,常规媒介有能力“重新发现”自己。在过去40年电视成为主流媒介的时代,报纸和电台都很好地适应了这种变化。而网络给电视带来的不只是“变化”,而是“变革”。电视业的发展动力源于创新和自我完善,网络的出现必将加剧这一过程。可以想见,大众媒体必将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并将在受众、市场技术这几个要素形成的合力挤压下寻求新的突破。

二、网络电视的现状

网络在线电视,简单地说就是用计算机通过互连网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新型收看方式。这样收看电视,不像传统收看电视那样,需要电视机、必要的天线或是有线电视线。它需要的仅是一台电脑和一根与互连网相连的线,即可收看到各种电视节目。网络电视广义来说有三类组成:一类是转播式,即在线收看全球各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一类是储存式的,即储存了各电视台的节目甚至是电影,让用户可以点播电视台中自己喜爱的内容;一类是自主拨出式,即网站除了有已有的电视节目外还自主制作电视节目,脱离了电视台的拨出限制,可以满足让观众点播的要求,达到真正的“互动”。以上三种形式的网络电视组成了现在网络上的在线电视,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收看。

发展网络在线电视的基础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中国网民的快速增长使得网络成为了与广播、电视等之外的另一个强势媒体,用户在互联网上仅仅看到文字和图片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视觉需求,他还需要看到活动的画面,听到与画面相配的声音。再次,宽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在线电视有了发展的基础,宽带网络运营商耗费巨资打造的宽带网络,是建了一条高速公路。可以说,是宽带用户的巨大需求点燃了宽带网络这把火,也点燃了网络电视这把火。第三,电视在现在的中国,大多数人是在家中进行收看,当其在工作或没有电视机的时候就无法收看到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依托的网络电视刚好可以弥补电视机限时限地的不足。第四,传统电视的“我播什么你就看什么的”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各方面硬件、软件、政策等限制使得几乎所有地方的电视用户不能收看到所有频道的节目,而网络广大的资源共享很容易得解决了这点。

三、网络电视发展优势

1.要做到“分众服务”,网络电视应确立自己的目标用户群体,按年龄、地域、收入、职业等标准,确立自己的服务对象。然后有的放矢地选择节目内容与服务方式,确立在某一细分市场的优势,较好地满足上述用户的特殊的收视需要,使用户觉得物有所值,才会选择网络电视,如此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2.在互动方面做足工夫,这也是和传统电视竞争的有力武器之一,网络的共享,使得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收看电视,甚至选择电视剧情的发展,有一种想法就很好:让用户来选择自己希望看到的剧情发展方向,这样可以让用户投入到电视中来,不再是以前坐在电视机面前接受已安排好的剧情,作一个“受众”,而是身临其景成为其中一员。自主性和未知性是吸引用户的很重要的砝码。或是使用户在观看网络电视的时候,可以同网站或其他网民进行适时交流等等。只有通过这些创新,网络电视的互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络电视的经营也才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3.增大网络电视的内容,因为各种政策的原因,家庭用户在家不是能收到所有电视台,而网络电视却可以做到这点,网络电视可以将国内外的优秀节目引进,满足用户收看更多节目的需要,这一点在文头所说的转播式网络电视中,应用较多。这样,网络电视弥补了传统电视播出的空白,在和其他媒体竞争中更具势力。

4.关于网络电视网站的赢利主要来源——广告,同传统电视一样,网络电视在做好扩大用户数量的同时,可以依靠广告来增大利润。网络广告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收费项目。网络广告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去年中国网络广告的收入仅10亿元左右。发展网络电视的优点,使其在各种媒体竞争站稳脚跟,而后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夺取市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仅靠自己的优势是不够的,自身的不足是发展的障碍,不足使网络电视继续健康顺利发展是很困难的,我们应该面对缺点,解决造成缺点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发展这一新兴媒体。

参考文献: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篇5

【摘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网络媒介有着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然而在优越的背后,它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网络新闻报道失实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网络新闻内涵和重要性入手,对网络新闻报道失实的表现和出现网络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加以分析,找出应对网络新闻报道失实的对策,同时对当前的新闻从业者提出期待,对以后的网络新闻报道的发展作出前景展望。

http://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真实新闻失实

一、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及其弊端

网络新闻传播,就是指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网络新闻倍受大众青睐。

网络新闻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新兴学科。从全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但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新闻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的研究比较薄弱。虽然现在高校已经出现网络新闻专业学科,但关于网络新闻的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而且网络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自身的浅薄、虚假,特别是普遍存在的新闻失实现象受到人们的诟病。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主要表现在新闻的标题上。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网络新闻尤其如此。由于各条标题的颜色、字体基本相同,内容要在二级页面上才能看见,所以标题在网络新闻中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想吸引读者,提高点击率,就必须制作一个好的网络新闻标题,让网民一见钟情,提高阅读兴趣。而为了吸引读者,一些网站就会过分追逐对新闻标题的修饰,有时甚至断章取义。

二、出现网络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报道更易出现失实报道,究其原因,是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笔者主要从网站、网站把关者和受众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媒体更易发生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1、网站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随着各大媒体的异军突起,新闻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我国媒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跟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竞争外,网络媒体还要跟有“第五媒体”之称的手机相竞争。这样的市场环境威胁着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为新闻失实报道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和温床”。

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网络媒体都把提高新闻数量作为获胜的法宝。的新闻数量越多,网站被点击率也会越高,因而网站的效益也就越高。为了追求效益,不少网站都致力提高新闻的数量,也顾不得新闻的真实性了。因而网络媒体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就忽视了新闻的质量。

2、网络新闻的把关缺失

传统媒介的把关人无处不在。以报纸为例,把关人是总编和各版的编辑,他们负责筛选新闻、检查新闻内容、最后决定新闻。然而网络媒体中的把关人是谁?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没有经过证实的不良信息满天飞,一些媒体记者以此为信源,造成以讹传讹。如何把关是一个问题。可以这么说,在目前情况下把关人这个角色正在日益淡出。

而恰恰是由于把关人的淡出,导致每一个匿名受众都有可能会把参与交互看成是新闻的一部分,也把对传播与再传播的参与看成是一种对新闻资源的良性开发和利用。即使有把关人,把关人也承受着网络新闻海量性和有效把关的矛盾。通常在新闻网站中,网络编辑经常被认为成网站的把关人。这些新闻的来源非常复杂,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隐性的众多网友;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的传播,甚至需要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即时的传播,否则就可能被其他网络媒体抢占先机。

3、受众身份的不确定性

网络新闻内容来自于广大网民,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参与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新闻”。然而,网络的匿名性导致受众身份的不确定性。在网络上信息,我们无需表明身份,网络上受众的参与成为一种符号。通过网络传播,一条信息很多时候会被不止一个或者几个,而是几十个甚至千百人的匿名接力传递。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终端文本、声音、图像、标题包括细节的精细程度,都有可能会遭到折射和歪曲———而这些折射和歪曲,难免有一部分是主观故意的。

三、如何遏制网络新闻报道失实

网站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和新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被看作新闻传播的“第四媒体”。无论是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新华网、千龙网等新闻网站,还是各行各业的专门网站,新闻都勿庸置疑地处于“排头兵”的位置。新闻质量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一个网站的点击率和美誉度。笔者认为,要想摆脱新闻失实,只有政府、网络媒体自身和网站新闻从业者三方面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网络新闻失实。

1、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机制

政府应建立网络新闻失实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法规建设。目前,针对网络媒体从事新闻业务的管理法规和条例已经出台了很多。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等。虽然这些条例已经颁布了多年,但是仍然有大量网络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而专门的新闻法也并未出台。学界和业界一直在呼唤新闻法的出台,希望它能够为各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在内提供法律上的保护,特别是能把网络新闻业务纳入正轨。

魏永征先生说过:“治理国家,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也要法和道德并重。”因此,在加强新闻法律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网络诚信,完善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诚信建设,要大力开展网络诚信教育,认真落实依法诚信办网,积极倡导文明诚信上网,加强网络诚信长效机制建设。

2、网络媒体要自律

笔者认为,网络新闻发生失实报道,主要的责任在于网络媒体自身。为了防范网络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网络媒体自身要做到自强自律。网站要严格自我约束和防范,建立健全一套新闻信息采制的审查把关制度,使信息把控贯穿于新闻的策划、采编、、全过程。网络新闻采编和行为,要实事求是,力戒哗众取宠,添油加醋,节外生枝。另外,笔者在以往的经历中发现,目前从事网站新闻传播的从业者很多都不是新闻科班出身的,他们没有经过新闻专业训练,甚至连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都搞不清,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对“新闻职责神圣”的认识和对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感,随意对稿件进行删改,使网络上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因此,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业务规范,定时对从业者进行专业课的训练,让他们提高自身的新闻职业道德。

3、提升网站新闻从业者的素质

江泽民同志说过:我们的新闻事业能不能发展起来,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新闻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就网络媒体来说,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且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同样得看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

作为一名合格的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将特殊手段结合起来的能力,以便服务于网络新闻报道。网络新闻编辑应掌握基本软件的应用,多采用多媒体手段,并具备较高的信息综合能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永久不变的特征。在全社会加强法制、道德、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呼吁网络媒体加强自律,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更呼吁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共同抵制和批判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让失实新闻无处可逃,让网络媒体拥有一片“洁净真实”的天空。

http://

参考文献

①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②彭兰,《网络带来的变革》[J].《中国记者》,1999(10)

③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④彭俐,《网络需知天网在》[J].《传媒》,2003(3)

⑤周鸿铎:《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⑥杜骏飞:《网络新闻学》[m].中国广播与电视出版社,2001

⑦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⑧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⑨王明海、徐新军:《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⑩何苏六等:《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篇6

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随着Youtube和HuLu在美国的风行,中国的网络视频行业在这几年被激活,并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包括CntV、优酷、土豆等一批视频网站的兴起,人们似乎看到了未来广义电视随着传播介质的变化在互联网上重新焕发生机而成为核心传媒的前景。

在一片繁荣的现象下,当我们仔细研究网络视频与电视的关系,以及新传媒的发展方向及商业模式后,现实却显得异常复杂而冷酷。

未来的电视将走向何方?以新传媒为标签的网络视频又将如何与传统电视进行竞争?究竟谁将真正成为未来传媒的核心力量?这些疑问,都是电视传媒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传媒的本质上讲,任何传媒都无法摆脱三个核心要素,那就是技术、内容和传播方式,从长远来看,互联网成为视频传播的介质,必然带来一场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最后,将重新构建传媒行业的架构。但就目前而言,在互联网视频的狂欢中,我们依然没有看见代表未来的力量,而在中国,这一变革对于传统电视而言,更是一次改变传媒和世界的机会。

电视与网络视频的关系

虽然电视仍然是传媒的主导性力量,但网络视频的出现,或者说传播介质的改变,却让电视长期以来存在的内在性弱点暴露无遗。传统电视自身无法改变的单向性传播、观看环境及终端数量少、点播难度大等缺点,而这正是网络视频的优势所在。这种差别造成了电视虽身为主导性传媒,受众数量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这一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剧。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即使下一代广播电视标准(nGB)推广成功,这一标准也无法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网络最终还是会成为主流的传播介质。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视频网站,就目前存在的样本而言,与传统电视相比,网络视频仍然只是处在初级阶段。而从传播要素来分析,网络视频的制作技术和内容只是体现了传播方式的改变,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阶段的网络视频仍只是传统电视的一个有效补充。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无论是CntV还是优酷、土豆,其核心的内容构成依然是电视台的各种节目及电影,虽然目前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从各大视频网站能看到的节目来看,视频网站的自制节目和观众上传节目少之又少,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成为主体的内容构成。从这一现实我们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网络视频只是电视在网络上的翻版。

而从长远而言,由于视频这一主体概念并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制作技术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会延用电视的制作方式,而发生改变的只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传播介质的变化。对于媒体来说,在内容和制作技术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时,网络视频只是电视发展的又一种形式。

而网络传输的特点和优势,将随着带宽的改善和压缩技术的提高,使网络视频进一步改变传统电视原来的缺点,更大范围的发挥电视的传播效能。

目前中国视频网站的现状

2009年前,中国的绝大部分视频网站在技术结构上完全复制Youtube,由服务器提供给用户访问资源及流量,个别有使用CDn技术的,但并未形成主流。许多视频网站只看到了未来上市后圈来的大把大把的美元,没有几家网站仔细研究视频行业传输技术,而真正掌握了当时相对先进、经济的传输技术的公司,却往往不是做视频网站的。早期视频网站的带宽成本占了其总成本的90%左右,一台满载的视频服务器一年所需的带宽费用大致在2000万元左右。

首先,技术架构决定了成本高企。2010年,联通调整了全国范围内带宽价格,并对各地区的带宽价格浮动做了严格的限制,使全国范围内的带宽价格基本趋于一致。同时,由于视频网站用户量的大幅增加而使网站并发量增加,造成各视频网站的带宽需求更大,带宽采购成本也因此提高。在光靠烧钱支撑不下去的情况下,一家家视频网站开始租用CDn或自建CDn系统,同时开始采用p2p传输技术,至2010年底,几乎全部的视频网站都采用了p2p传输,其实本质就是p2p客户端而已。

相对于只依靠服务器支撑用户访问的方式,CDn+p2p方式能节省带宽资源,但这种节省是相对的。目前主流视频网站提供的码流在300~700kbps之间(而且目前一般视频网站的视频一秒种在15~24帧之间),这就是说,一帧视频画面有300~700kb的大小,而目前一个图文网站的页面也就在1000kb左右,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视频网站所需要的带宽与图文网站相比是海量的。一般来说,p2p是把客户的电脑作为p2p传输过程的节点,利用用户的上行带宽和硬盘资源,从而减少用户访问服务器和CDn的流量和机率,但这一前提是需要有足够多的计算机访问过用户所需要的资源碎片,而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数据,完全在于片源的热度,原则上讲,如果一个片源被完全分发200次左右,再访问的用户可以不再需要服务器支撑,但这只是理论数据而已。实际上p2p系统中还有许多相关的服务组成,带宽开销仍然无法得到根本上的改变。

在CDn+p2p的技术结构下和没有更优越的传输方式出现的情况下,视频网站的带宽需要会随着用户数据的增加而被放大,带宽成本仍然是各视频网站的第一成本支出,而要改变这一现状,目前仍没有可行之法。

其次,赢利模式与商业模式存在问题。在赢利模式方面,视频网站仍然在死抱贴片广告方式或衍生方式,但就目前视频网站的规模,要依靠广告达到收支平衡,无异于痴人说梦。新浪主要是依靠广告收入赢利的,在这一模式下,视频网站与新浪具有可比性。

图表为三大视频网站2011第一财季的收支情况(不完全统计)和新浪的对比。由图表可以看出,与新浪相比,三大视频网站中,优酷的广告收入只有新浪的25%左右,运营成本是新浪的21%左右,其中带宽成本就占了总收入的44%,达860万美元,净收入更是不具有可比性。其他两家的数据更是惨不忍睹。

虽然我们不知道新浪的带宽支出,但从新浪的规模和运营成本可以大致估计出,其带宽支出算不上主要支出。

新浪2011年第一财季净收入1500万美元,如果说,视频网站要依靠贴片广告达到收支平衡,在运营成本差不大的情况下,其广告收入应该在6000万美元左右。这一数据,与现在视频网站的广告收入相比,差距太大了。如果按每年增长100%计算,至少还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如果考虑到因用户并发量增加而来的带宽支出,这一增长速度对视频网站来说可能有点太遥远了。

另一个核心问题,就目前视频网站的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带给客户的广告收益而言,在三五年内,基本上无法和新浪相提并论。而对于广告主来说,广告所带来的效益是其投放广告的主要动力,即使在广告市场容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果让广告主投入同样数额的资金,没有多少人会选择视频网站。

所以说,在视频网站没有成为主流媒体前,要让视频网站依靠广告收入赢利,其品牌影响力无法支撑其广告收入的需求。

网络视频的结构性重整

由于中国视频网站生搬硬套,致使在这一行业没有人关注视频本身的价值和未来的前途,视频应该放到互联网和传媒的大环境中去考量,重新理清视频的本身含义和价值。

从传媒介质的变革中看,媒体介质从广播报纸到电视媒体进化,电视媒体之所以能取代广播和报纸成为中心媒体,根本的原因是动态影像所具备的直观性和更大的信息容量是前两者无法比拟的。网站之所以目前仍无法与电视传媒相抗衡,根本性的原因是目前互联网媒体仍然只是承担了部分报纸和广播的功能,利用了互联网自身的部分优势形成的一种新媒体方式,而远未达到像电视一样直观性的表达和相对大的信息容量。换种说法,在作为传媒的网站上,没有把互联网的优势在传媒功能上发挥到最大。

Video,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本意是录像、视频、影像、电视的意思,中文的视频概念由此而来。由此而产生的网络视频,正常的理解应该就是通过互联网传输的视频。到此并不会产生歧义,网络视频就是通过互联网传输的所有视频。但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名字,硬是让中国的视频网站弄成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而误导大众的概念。从视频的本身意义去看,目前中国视频网站,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个影视类视频资源性网站,这在整个网络视频中所占的比例太小了。

从电视取代广播报纸成为媒体中心可以看出,互联网视频必将取代原有的电视成为下一个媒体中心,关于这一点,it行业早有定论,但这绝对不是现在中国所谓的视频网站能做到的。网络视频要取代电视成为新的媒体中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要用做媒体的方式去运营网络视频。原则上讲,目前中国的网络视频根本就不是媒体,所以,其依靠贴片广告的运营模式本身就不一定适应资源类网站。如果网络视频定位于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话,媒体化的方式是必然之道。

其次,要充分发挥视频直观性表达和大信息量的特点,同时要利用互联网便于传输和平民化的优势,形成网络视频的核心优势。既然是新媒体,那就要用媒体的方式理解视频,既然是媒体就要有不同的媒体方向出现,不仅仅要出现影视类资源性视频网站、专业性视频网站,更要出现一些综合性视频网站。而在这些方向不同的网络视频中,以综合性媒体内容(新闻、娱乐、体育、应用等)为主的网络视频必将成为未来的最大趋势,最容易形成与目前门户网站相抗衡的中坚力量,到那时,依靠广告方式赢利才有可能。

只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视频最终会取代电视成为这个世界的核心传媒,网络视频才有可能更靠近理想。同样对于出身传统电视的CntV们而言,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特点,以互联网的思想适应、改变传统电视的节目内容和传播效率,就有可能重新让电视在互联网时代继续保持主导性的地位。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篇7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体网站、个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随之出现,由于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呈现出“滚动化、裂变式”的传播,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对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也进一步要求新闻工作者、参与者不断提高素养,注重新闻真实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因此,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更需要我们在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沿着一条健康合理的道路自由发展。

一、网络时代新闻自由的特点及其影响

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

新闻自由权利的行使一定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主体实际是公民和媒体。我们所说的新闻自由,包括采写新闻的自由、新闻传播和报道的自由、网民发表言论的自由。新闻自由是记者与公民利用媒介达到良好目的的自由,离开新闻报道的有益效果,新闻自由就没有实际意义,甚至是有害的。

(一)网络时代新闻自由的特点

1.获取新闻素材的方式多样化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使得许多人通过微博、微信、mSn、QQ、BBS、博客等新兴媒介随时表达观点、信息,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这就使得新闻信息的主体表现出多元化趋势,使一般公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传播新闻的能力。当遇到突发新闻事件时,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拍摄影像资料,发到朋友圈,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最原始的新闻素材。因此,新闻素材的获取在网络时代也就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方式,公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拥有的信息出去,并且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

2.即时化的传播模式

即时化,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信息的生产、、转载和反馈,几乎是零时间或趋向零时间。当互联网上随时随地有数千万、数亿网民同时在线、实时互动时,信息的传播不再单纯依靠媒体的,大量网民通过实时互动即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同时,大规模公众同时在线进行实时互动,实现了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同时,新闻事件的即时上网和即时刷新,更加强化了网络新闻的及时化传播。

3.新闻评论自由

网络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成为大众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可以在网络媒介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评价性意见。所谓新闻评论自由就是大众就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感言或评价。在网络时代,公众也可以将对某件新闻事件的感言或者评价分享到微博、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还可以通过邮件进行分享。网络新闻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评论后,其真实度也不断地提高,事物的本质也能够体现出来。网络环境下,通过网民激烈的讨论,往往能反映出事物问题的本质所在,与传统媒体评论风格有所不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充分的行使自己的新闻评论自由权。

4.浏览及转载自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当信息后,他们可以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载,忽略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没有用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那些不受人们关注的信息慢慢的会消失,而那些重大事件或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信息则会被广泛的传播。

(二)网络时代新闻自由对传统新闻的影响

首先,网络时代新闻自由成为大众互动和社会发展的“融合剂”,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成为民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传统媒体只是单向的宣传政府所出台的一些政策,没有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而在网络时代,政府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听取民意,了解群众真实的想法,以便制定更好的政策服务大众,进而促进民主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比如每年“两会”召开时,都会通过网络来直播,广大网民可以在直播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通过网络的新闻自由及时、客观、有效地满足了广大公民的知情权,也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监督权,提高了公民民主意识,拓宽了民主渠道,促进了政府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

其次,网络时代新闻自由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裂变”,传统媒体所提供的新闻一般都是有选择的,有保留的,受众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比如报纸只能阅读上面既定的内容,电视广播都得按照其预定的时间收看、收听,受众只能跟随传播者的意图,被动地接受媒体所传出的信息;而网络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只要登录到互联网,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网站看到想看的新闻,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读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自主地去选择信息。同时,大家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评论,与众多网友共同交流。从网络新闻发展的实践来看,在一定的场合下,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与反馈者,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网络新闻的传播者的传播意向与行为[1]。“共动”意味着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而同时,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干预能力也增强了。

再次,网络时代新闻自由为“新闻源”提供了沃土。传统媒体时代,为新闻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承担采集新闻任务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和新闻通讯员。但是,在网络时代,使很多原本没有参加过新闻传播活动的公民,可以利用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手段,新闻表达观点,从而使网络新闻有了更多的“新闻源”来挖掘。网络新闻信息的自由传播也给人们带来了负面的效应。信息传播的空前使得人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越来越多,反而给人们在信息选择时带来很多困扰。

二、网络时代媒介的社会责任

(一)新闻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

今天我们已处在一个信息爆炸、传媒发达的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彩纷呈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媒介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体,在社会发展中充当着实行舆论监督、推进社会的政治变革等多重角色,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1.实行舆论监督

媒介向大众揭露背离社会准则的倾向,动员公众采取一致行动反对官僚主义、社会腐恶和不良风气,对保持思想和道德的纯洁性发挥巨大的威力。通过披露社会的丑态,引起网民的关注,实行有效的舆论监督,从而起到抑制丑恶行为的作用。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监督体系中的主要工具和武器。互联网将各个地方的越来越多的民众快速的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张强有力的舆论监督网,用实际效力向人们展示了其越来越强大的监督力量。

2.开展公共外交

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媒介都担当对外宣传的任务,发挥公众外交,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功能。即使独立运营的媒体也经常报道本国政府或公众对国际事务的见解,驳斥外国媒体的错误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对外宣传,对外宣传能够树立国家与民族的形象,影响国际事件与国际合作的过程,对争取各国民众赞成本国的外交政策,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

3.为民众提供服务

新闻媒介总能服务于网民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的日常消费、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方法和途径。新闻媒介对每个受众都有供给知识、获得帮助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看,新闻媒介对人类来说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

4.推动经济形态的发展

受众可以通过媒体了解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一个经常关注经济报道的人,会看到经济演变的过程和轨迹,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挖掘更多创造财富的方法,提高了人的创造能力,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

5.推动社会的政治变革

近代社会,新闻传媒对政府政策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报道,不断推进了政府政治制度的改革。政治新闻向民众传达党派或国家的政治主张,让人们了解政治倾向,激发人们的政治觉醒,使他们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这时,传媒与政治的互动,不断与社会制度发生震颤,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6.培育人的社会化

人们从媒介获得社会经验和生存规范,促进人的早熟,深刻影响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社会化是人自身成熟的过程,由于媒体对人的影响,人的思想更加的开放,每隔一段时间,人们的认识就会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加速了人的社会化。

(二)网络时代媒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遵纪守法,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记者要有法律意识,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遵守法律,不能侵害社会和公众的合法利益。在新闻实践中,新闻媒介有时以营利为目的,过分的夸大事实并且将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效果抛之脑后,从而出现了“煽情主义”的报道。以黄色的内容激发人们追逐低级趣味,是煽情主义,认为报刊应体现对人性的满足,但却败坏了社会道德和精神追求。这两种新闻观导致传媒丧失责任感,随之而来的是侵犯人权和社会伦理。

因此要完善相关法规,一是加强众多法规之间的统一性,使这些法规能管理到网络信息的各个方面;二是加强法规的可操作性,避免这些法规被束之高阁[2];三是严格遵守法规,严防损害名誉权而加强媒介的自我抑制,成为传媒的重要责任。在许多国家,保护私生活的秘密无论是作为法律戒条,还是作为判例,都已经被承认,成为传媒的强力责任意识。

2.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新闻

报道内容要以客观真实为准则,事实重于一切、高于一切,无条件的依据事实来报道新闻。记者遵循客观报道原则,认真、全面的采访和记录事实;报道方式和报道思想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保证消息来源的可靠性。

3.满足大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传媒不仅要表达出版者和从业人员的观点,而且应该尽力表达所有重要的观点,更不能忽视消息的来源。媒介应当刊登完整和客观的新闻报道,并对多数人负责。在业务水平上也要承担责任,正确的描绘每个社会集团,改变人们习惯于根据平时的好印象或坏印象来下判断。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因为现在公民要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的最近消息,所以新闻和意见必须广为传播。公众有权获得消息,也有被告知的权力,传媒是公众清除新闻自由流通障碍的人,以促进消息来源的开放。

4.针砭时弊,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媒介应该及时揭发和报道各种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冲破一切阻碍努力地挖掘社会的丑陋,并把它们曝光于大众面前。及时将群众的不满情绪和生活中的困苦艰难反映出来,把公众的遭遇与不幸报道出来,要坚决捍卫大众的利益。监督各种犯罪和不文明现象,在恶势力面前不退缩,甚至为此做出牺牲。总之,实施舆论监督,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秩序,是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

5.接受公众的监督与批评

公众对媒体也有一定的义务,公众要监督媒体的所作所为,批评媒介背离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社会应当建立独立的机构来检查、监督媒体的活动,并且每年提出报告。媒介要认真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正错误的报道。

三、网络时代平衡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冲突的策略

不论是新闻自由还是言论自由,它们都不是绝对的,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必须做到不侵害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同时,新闻工作者应该积极担负起社会责任,不胡乱行使新闻自由权利,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损害他人权益。

(一)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

这也是目前我们唯一能采取的硬性控制手段。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和网络立法才刚刚起步,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总体上说来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还缺乏经实践检验后修正完善的过程,而且立法的类型还很不全面。因此,我们应该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目前新的网络问题,尽快完善法律上的不足,做到有法可依。

具体规定网络用户的义务,比如可以制定一部《互联网使用法》,来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主要可以包括下述内容:规定“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必须接受有关网络立法的教育或培训,强化他们的法律责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网民。网络新闻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网络记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带头净化网络风气;将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和高校网站列为重点监控对象,严防黑客侵入;对网上信息的进行法律控制,禁止在网上传播封建迷信等内容的信息。

(二)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督与管理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各政府部门和相关的机构都应该加大网络监督力度。充分发挥网络把关人的作用,限制淫秽色情的信息在网上传播,对违法集体和个人予以严惩。

(三)加强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道德建设

现阶段,在对网络传播进行管理时,不仅要靠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更应该重视道德自律的作用。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道德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所以,我们仍然要重视传统新闻道德在网络传播时代的继承与发展,适用于传统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仍适用于网络新闻工作者。

同时,在自由的新闻传播空间里,网络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加强自己的自律意识,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信息进行采集和。

(四)提高网络新闻传播者的专业素养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篇8

【关键词】网络直播;新闻报道;虚拟现实;UGC

一、新闻网络直播的应用与创新

直播的形式最早产生于广播行业,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直播开始涌现。视频网络直播是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事件进行同步播出相关影像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网络直播所体现的互动性的社交体验,即受众与受众之间或者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网络直播成为更受到大众青睐的传播形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较2015年底增加1000万。

随着大众对直播形式的接受度的提高,传统媒体开始尝试将新闻信息等内容融入到网络直播中,让网络新闻直播成为直播行业中的新热点。

(一)新闻网络直播的应用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和4G网络的普及,观看网络视频直播的受众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而在众多的直播视频中,以看重时效性与交互性的新闻视频最为受到关注。移动直播视频与新闻报道的相互结合带给用户优质的信息体验,同时也带给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新思维。作为全球第一大社交平台的Facebook,也加入了移动直播大军,推出视频直播服务LiveVideo。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形式,移动视频直播模式下的新闻报道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包括BBC、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在内的传统专业媒体都纷纷入驻LiveVideo。例如,2016年3月,BBC就通过FacebookLive对欧盟与土耳其的峰会新闻进行直播报道,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新闻体验。这则新闻直播一共有12万多人在线观看,并收到1400条评论。相比于其他报道模式收到的几十条甚至几条评论,直播具有的强烈现场感、不可替代性以及即时互动性等特点,使它的影响力明显高于其他新闻形式。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3月至6月,BBC和纽约时报在Facebook上直播就超过99次,今日美国超过19次。由此可见,将新闻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传播出去,即是对当前媒介融合趋势的正确判断,也是对传统媒体自身优势的准确认识。

(二)新闻网络直播的创新――VR技术的融入

互联网直播在满足了人与人之间的跨屏互动的同时,又在延伸人类五官感觉上进行探索,而VR技术的出现恰恰迎合了这一需求。VR即虚拟现实,简单来说,VR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输出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的空g,生成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的感知,反馈到受众的五官上。同时,受众的身体行为,例如头部转动、姿势变换等也会生成相应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它所强调的是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的体验,让受众产生一种亲身经历虚拟世界的体验。

“VR+直播”并不是偶然的尝试,而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结合。根据艾瑞针对用户未来最期待的VR用途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中国网民中期待用VR看视频的用户占据最大的比重,达到51.1%。所以将VR技术与网络直播结合在一起更加符合受众的期望,更具有吸引力。在VR与视频直播特性方面,无论是网络直播还是VR视频都强调的是交互式的互动体验,让受众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成如今的主动参与者,打破了空间和距离上的界限充分实现跨屏互动的可能。另外,VR直播的产生弥补了广大观众不能去现场观看的遗憾,最大程度的让受众能身临其境。VR直播不同于平面直播,它是一种全新的直播互动模式。

VR直播给新闻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带来新的契机,它既具备了VR技术的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的体验,又吸收网络直播的实时交流互动的特性,使得它比起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更具有吸引受众的能力。例如,在两会、G20峰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社都采用最新的VR技术对会议进行报道。将VR技术融入到新闻网络直播中,全景拍摄与全景直播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使得观众从新闻事件的观望者转变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

二、新闻报道与网络直播融合的优势

(一)互动交流体验,增强新闻参与感

网络视频直播凭借着其具有的互动交流的特性成为时下火热的领域。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网络视频观众中有75.1%的人表示在观看网络视频的时候会关注弹幕,而在这些关注弹幕的人当中,47.3%的人理由是因为想与其他的观众进行交流,42.2%的人关注理由是因为可以实时分享观看感受。可见受众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而网络视频直播的形式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在观看直播视频时既可以与主播进行对话,也可以与其他受众进行交谈。

新闻媒体在与网络直播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网络直播的互动流体验的特点,受众既可以与新闻的传播者进行交流,也可以与其它受众建立社交网。对于传统的新闻直播而言,主要是采取单方向的传播方式,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对于所接收的信息的思考和看法很难即时的反馈给传播者。而网络新闻直播的出现就弥补了信息反馈上的不足,受众可以在新闻客户端上直接进行评论、点赞等,表达自己对新闻内容的看法与观点,从而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以及受众之间的多向互动。像老牌传统媒体Cnn就是将新闻视频的直播画面嵌入到Facebook页面,实现用户在与好友聊天时观看新闻直播。新闻网络直播所具有的实时互动的特性,较传统的新闻直播形式而言增对受众更有吸引力,受众更乐于通过移动新闻客户端来即时参与到新闻直播中,并和其他受众进行交流分享,增强了受众在观看新闻时的参与感。

(二)UGC和pGC内容资源,时新价值充分体现

新闻网络直播的门槛较低,可以直接通过普通的移动设备进行,就使得新闻网络直播的内容资源来自UGC和pGC,即用户内容生产和专业内容生产。新闻网络直播的UCG和pGC的内容资源更便于受众及时的观看最新发生的新闻,掌握第一手信息。

传统的新闻直播要受到机器设备、节目时间安排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无法做到即时现场的报道。而新闻网络直播则可以打破这些限制,新闻媒体可以直接利用直播平台进行实时的现场报道。针对突发的新闻事件而言,UGC的用户内容生产就凸显出它的优势。由于突发新闻的不确定性往往使得新闻媒体错过了最佳的现场报道时间,但是网络直播模式下的新闻报道则可以使得新闻现场的目击者成为提供新闻内容的重要渠道。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全民参与新闻报道的理念让普通受众成为新闻内容的提供者。UGC用户内容生产和pGC专业内容生产使得网络直播模式下的新闻内容更能体现新闻的时新性,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

(三)新闻内容沉淀,凸显传统媒体专业优势

从2015年开始,直播平台获得广大受众的青睐,投资者看准直播市场的巨大潜力,包含各种形式内容的直播平台开始占据市场。而在以网红、明星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播市场,注重内容的质量和报道的深度的新闻网络直播则更具有竞争力,未来的直播趋势会更加注重直播的内容,向着内容垂直领域专业化发展。在如今的网络直播市场上,直播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而选取夸张、博人眼球的内容进行直播,从而忽略了直播内容的深度与层次,这种泛娱乐化的内容直播无法为社会提供积极的舆论向导。与此同时,这样的网络直播缺少内容上的沉淀无法进行二次传播,自然在直播市场上无法走远。而以新闻为内容的网络直播平台则可以凭借其传统媒体的内容为王的优势,为受众提供深层次、高质量的直播内容。

三、新闻网络直播面临的挑战

首先,技术水平对新闻网络直播的影响。要想实现直播的不间断连贯性以及视频画面的清晰度,就对网络信号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有着强大的技术能力作为后盾。但是技术不成熟,直播受到网络信号的影响和制约较大,从而影响到视频画面质量以及播放的连贯性。这使传统媒体在技术融合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其次,互动性体验淡化新闻核心内容。网络新闻直播的主要特点就是互动性的交流体验,社交性的网络新闻直播会淡化新闻的核心内容从而导致新闻的娱乐化,受众容易沉浸于互动交流的体验过程而忽视新闻本身希望传递的内容价值。同时,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使得新闻的内容面临着多元化的解读,对社会舆论导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对新闻价值把握的局限性。将新闻以直播的方式播放,主要是依靠记者在直播现场对新闻价值作出判断,从主观的角度选取新闻内容进行直播。这种以记者为主导的网络新闻直播会对记者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既要即时的对新闻价值作出判断,也要具备对细微事件或突发事件作出准确的反应的能力。例如“北京时间”app推出的云记者的功能,虽然革新了新闻的生产方式,但是对于缺乏专业训练的普通受众而言,难以保证直播的新闻的内容质量与价值。

S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各种形态的新媒体如网络、博客、微博等不断出现。新旧媒体之间相互渗透、加强合作,将新闻内容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报道出来的新思维符合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田智辉.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龚瀛琦,张志安.融合报道的特征及生产机制[J].新闻界,2011(3).

[3]史安斌,张耀钟.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业的转向[J].新闻记者,2016(1).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篇9

【关键词】网络视频网络盗版网络管制

盗版指在未经版权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对其作品、出版物进行复制、再分发的行为。长久以来,影视剧盗版现象在国内已成常态,电视台还未播完的电视剧,电影院还未下线的电影,就会被拷贝进行公开低价贩售。而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共享性、传播迅速、传播自由等特性,在互联网上对我国本土电视剧、电影进行盗版更加方便容易,并且,以往传统媒体无法及时传播的外国影视剧、动漫视频也成为了网络视频盗版的主体,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视频盗版的行为更为猖獗。

一、网络视频盗版现象形成的原因

互联网上的网络视频传播的优势在于其传播的时效性与广泛性,在互联网上进行视频的、复制、传播,只需要耗费非常低的成本就能轻易获取经济收益。

1、网民对网络视频的权衡需求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指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媒体。①网民对网络视频的娱乐需求即是如此。首先,网络视频即点即播、即下即看,能够满足网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娱乐活动的需求,其次,国外网络视频节目的高效传播能够满足网民与世界文化迅速融合、交流的需求。这些需求在传统大众媒体上难以得到满足,受众继而转向网络媒体。现在网络视频已是网民在互联网应用中的重要需求,据CnniC于2012年5月的《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称,截至2011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3.25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2.4%。而网络视频盗版行为则是源于网民对网络视频的需求,一方面,处于互联网时代的网民利用特定的终端设备或录像设备对卫星电视节目或影院电影进行录制、存储,然后在互联网上;在国外网站上搜索外国影视视频的片源,进行下载、转发。这些行为均没有获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在这一阶段,网民使用“网络媒介本身”自主生产内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是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猖獗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作为“内容载体”的网络媒介为了满足网民的需求,把网络盗版视频放在自己的平台上供网民观看、下载,进一步扩大着网络盗版视频的传播规模,助长着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的发展。

2、网络视频媒体利用“免费午餐”获取广告利益

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提出的“受众商品论”深刻揭示了大众媒介的经济本质,其认为,大众媒介生产的内容就像20世纪出售啤酒的小店为了吸引顾客喝酒而提供的“免费午餐”一样,“以广告费支持的电视媒介提供的‘免费午餐’是喜剧、音乐、新闻、游戏和戏剧,目的是引诱受众来到生产现场——电视机前。此时,测量受众的公司便能够计算他们的数量多寡,并区分各色人等的类别,然后将这些数据出售给广告者。”②当前,我国互联网上的盗版视频的传播渠道主要分为网络视频网站、以p2p为技术核心的视频播放软件以及文件共享网站、论坛。这些传播渠道的盈利模式与传统大众媒介的盈利模式并无二致,“受众商品论”同样适用于网络视频媒体。即网络视频媒体收集、上传盗版视频供网民在线观看、下载,看似给网民提供了“免费午餐”,实际上是把网民贩售给了广告商,让网民在观看、下载盗版视频的过程中消费广告,同时,网络视频媒体获取了高额利润。实际上,网络盗版视频是一道真正的“免费午餐”,使网络视频媒体实现了无本万利。

二、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的危害

可以看出,网民的娱乐需求是网络视频盗版现象产生的根本动因,而巨大经济诱惑则是网络盗版现象肆虐的加速器。对于网络,则产生了侵犯知识产权、扰乱正版视频获利、破坏网络文化建设等问题。

首先,版权(又称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是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当前,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三大支柱。盗版行为是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一方面,影视剧、动漫等视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而通过网络传播进行盗版行为,实际上是对创作者劳动成果的滥用。而知识产权一旦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则对创作者形成严重的打击,有碍于影视、动漫作品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制约影视业、动漫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影视剧、动漫等是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是国家在国际上进行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互联网使人们置身于地球村中,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方便且快捷,网络视频在没有知识产权合理保护的情况下,通过盗版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和发行,难以形成规范的民族品牌,有碍于国家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

其次,网络盗版视频给网络视频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收益,不仅使盗版现象形成恶性循环,而且给版权所有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电视台失去收视率、电影失去票房、影像制品发行商失去购买者,在网络视频盗版的牵制下,影视文化市场失去正常的经济收益。以电影《画皮ii》为例,据华谊公司统计,盗版《画皮ii》流入网络后,生成了至少两千余条盗版视频链接,每条链接播放过万次,根据最低票价估算,市场损失约6.6亿元。此统计尚未计入局域网观看、网盘下载、p2p分享、盗版光盘售卖等侵权形式。③严重的经济损失既影响影视、动漫公司的经营又影响影视文化市场的正常有序发展。

最后,网络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革,它的技术优越性创造了新的传播格局,为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带来了新渠道。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网络视频盗版行为使网民和网络视频网站的文化接受与传播行为偏离了正确、有序的轨道,造成文化传播思想意识的恶化,它是网络社会正常发展路上的秩序破坏行为,是建设健康网络文化的拦路虎。

三、网络视频盗版现象的监管现状及对策

网络视频盗版现象的危害带来了管制的必要,我国网络视频盗版现象存在已久,我国对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如《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均有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保护条例。以法律手段为依托,网络视频盗版现象已从最初的全民盗版时展成一些大型网络视频媒体开始购买正版视频版权的状态。不过,网络视频盗版现象至今存在并仍然活跃,在管制上仍存在着不足,网民仍然在网络盗版视频的生产、使用、传播上肆无忌惮,规模小的网络视频媒体仍然依靠盗版视频维持运营等问题尚未解决,这其中反映了我国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管制上的难度。

从难度上讲,主要是网络技术的缺陷造成了法律管制手段难以有效实施,这与网络传播的特性分不开。

其一,网络媒体传播快捷、传播范围广泛以及盗版视频复制易的特点,使管制范围难以界定,并且海量的盗版视频难以及时得到一次性删除,反而会在管制过程中形成此消彼长的情况。

其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盗版责任的认定和取证上难以有效进行,大部分盗版视频由网民生产和传播,互联网上网民以符号形式出现,其现实身份的甄别从技术上无法完全得以实现。并且,利用国外的服务器进行盗版视频传播,会增加技术管制难度。

其三,网络传播内容的数字化特点造成追惩难度大。即,一方面盗版视频内容的存在并非实物,在管制过程中能通过技术手段瞬间删除,从而导致监管失效。而且,网络视频媒体作为盗版视频的载体时并非盗版视频的第一传播者,难以对其责任进行界定和追惩。再者,就算被界定为侵权,只需付上很少赔偿费,相对于高昂的版权费是九牛一毛。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自由与开放的媒介,它是网民主体意识的释放与集合的平台,在外部管制机制效果受限的情况下,建立与完善内部自律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增设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定义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④。由于网民是网络盗版视频的主要生产者与传播者,对网民进行素养教育就是让网民正确选择使用和选择媒介,认识到视频盗版行为的危害。而网络道德是建设和谐网络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对网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能够使网民在心中树起一把衡量规范自己网络行为的标尺,造就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媒介素养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两者相结合,能够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视频盗版现象。

其次,规范网络视频媒体行业秩序。2009年9月,搜狐与激动网和优朋普乐三家网络视频媒体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盟”,这反映了网络视频媒体对建立良好行业环境的决心和期待。网络视频媒体在网络盗版视频行为中既是平台提供者又是内容提供者,网络视频媒体一方面要做好网络视频的把关人,另一方面通过购买版权来放弃对盗版视频的利益纷争,则是通过自净化的方式来完善整个视频行业。

参考文献

①祝建华、王晓华:《权衡需求理论与数码市场的前景》[C].《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93-103

②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麦兹》[J].《国际新闻界》,2001(3)

③王志灵,《盗版致损6.6亿华谊兄弟痛追〈画皮Ⅱ〉盗版源》,《21世纪经济报道》[n].2002-9-24

④谭泓,《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公众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eB/oL].http://.cn/xxsb/txt/2007-10

/29/content_9142337.htm,2004-3-25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篇10

1.覆盖的广泛性

与大众传播中的其他形式如报纸、书刊相比,法治教育的电视媒介覆盖面更广,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深入到每个角落,影响到每个人。因为读书看报需要识字,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使传统的法治教育覆盖面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而看电视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且电视是现代社会最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几乎置身于每个家庭中,以电视为媒介的法治教育覆盖面通常数以千万计甚至以亿计,覆盖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以及不同的地域,因而其覆盖范围广泛。观众在收看与法治教育相关的电视节目过程中,其法律素质也得以培养。

2.内容的渗透性

渗透性是指以电视为媒介的法治教育内容大量渗透在不同的电视法治栏目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法治观念。目前电视己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凭借其对社会生活的渗透,电视法治教育为法治观念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为提高民众法律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观众在观看电视法治节目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节目的熏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所包含的法治观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3.类型的多样性

以电视为媒介的法治教育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是由电视法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所决定的。电视法治教育主要以电视法治节目作为表现形式,这些节目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如按节目播出方式划分为直播节目和录播节目;按节目播出体裁划分为法治消息和法治专题,其中法治专题又分为法治专题片、举案说法、庭审纪实等类型[1];按节目性质分为法治新闻节目、法治专题节目和栏目剧[2];按传播内容划分为法理型节目、情理型节目和道理型节目[3]。这些类型的法治节目都蕴涵着丰富的法治信息,有的通过显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则是隐含在节目内容中。由于电视观众具有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也不同,他们对电视节目各有偏好。因此,多种类型的电视法治节目就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而渗透在各类节目中的法治观念就能更好地影响人们。电视作为强大的媒介之一,承载着强烈的教育和宣传的社会功能。法治教育的电视媒介通过声画并茂的传播符号,将原本高度抽象的法律条文及其所蕴含的法治理念展现给公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民的法治观念,在培养公民法治观念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网络法治教育媒介特征

网络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人类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媒介。网络环境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进行法治教育也成为一种必然。

1.信息内容的海量性

就传统媒体而言,报纸受版面的限制;广播、电视限于时段固定,不得不对很多题材进行删节。与传统媒体采用线性述事方式不同的是,互联网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地,其容纳的信息是无限的。网络上的信息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存储在计算机上的,数字化大大拓展了信息存储的空间。其他信息载体要增加信息容量,就要增加空间,而网络却不同,网络空间在理论上是无穷的。法治教育信息只要渗透在网络媒介之中,就能够容易地被人们所感知和把握。运用网络媒介,能够将更多法治教育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同时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社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对教育对象的法律思想造成重大的影响,网络中各种思想、意识的海量性,丰富了法治教育的内容。

2.速度的超时空性

从技术上来看,数据可以在网络上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这些数据所承载的法治信息也被迅速传播。现实社会总存在着洲界、国界、省界,而由互联网构成的网络社会则是一个没有物理边界的空间。人们可以将其法治观点、思想融会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中,各种法治教育信息将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跨越时空地域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此外,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各种事物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新事物和新现象层出不穷,整个社会都处在转型的加速时期,这从客观上增加了法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网络社会打破了传统相对封闭的教育方式,教育不分国界、不分地域,各地各国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在网上获得,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交织在一起,利用网络沟通的超时空性这一特点,可以大大地提高法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促进了法治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3.方式的平等交互性

互联网技术建立在所有电脑用户平等的理念之上,只要具备基本的硬件条件,不同年龄、志趣、种族、民族、国籍、、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的人,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自由穿梭,获取、制造和传播法治信息。传统媒体一般采取的是单向传播的方式,信息主要是由传播者单方面提供,受众只能被动获取信息,其反馈也往往是滞后的。而网络则采取的是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媒体将信息传递给网民,网民可根据个人需求、兴趣有选择地检索查询,以获取信息,具有主动性。此外,网民还可随时随地的发表观点,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不仅如此,法治教育者还可以利用网络各种平台及时把法治教育的内容传送到每一位受教育者的面前,如政法微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可以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教育者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受教育者思想状况,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还可以及时得到来自受教育者的各种信息反馈,从而避免传统媒介方式法治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

4.手段的兼容性

网络兼容了传统媒体的多种优势,不仅具备了电视声音、文字、图像合一的特点,还具备了报纸的可保持性特点;不仅可以处理文字和数据,还可以处理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它可以将报纸、广播、电视、录像、电话和传真等功能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交互功能,使得网络信息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因此运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把法治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把法治教育内容融于声像之中,从灌输到互动,从单色彩引向多色彩,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受众观看载体的多元化,法治教育呈现出电视媒介不能拥有的优势。

三、网络法治教育对电视法治教育的冲击

网络媒体以其更新与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检索便捷、交互性强等优势深得广大网络用户的青睐,网络法治教育对电视法治教育造成巨大冲击。首先,从传播范围上,网络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使法治教育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网络的发展将电视媒介摆在了一个全球性的舞台上接受检阅与竞争,“网络传播突破地域限制,没有疆界,而且跨国传播成本低廉。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与互联网连接,网络传播真正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4]。这样一来网络使信息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无障碍性。没有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全世界的公民都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来自由选择和观看其感兴趣的内容和信息,这就为不同的国家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便捷、快速、成本低廉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查看各类法律信息、收看视频节目等。受众将其注意力在网络媒体上的份额在急速地提升,从低龄向全民蔓延,这些受众更多地选择运用互联网络来获取信息和收看电视节目,造成电视法治节目不但要迎接其他节目类型的挑战,也要面对网络媒介的压力。其次,在传播手段上,网络媒介兼备所有媒介的传播手段,可以使法治教育效果最大化。它能够巧妙运用技术优势,将海量信息通过适当的策划、设计、加工,转换成容易理解和阅读的图像、图表,甚至变成音频或视频等,极大地改善传播的效果。我们知道,法治教育是通过媒介以一定形式的符号系统为中介进行意义表达,电视媒介以声音、图像为主,网络媒介则文字、声音、视频等符号系统兼集一身,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生成平面和三维动画、全息图像、虚拟空间环境等,以法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较之于接受传统媒介的法治信息,受众接受网络法治信息会产生更加逼真的“沉浸感”,同时使教育效果最大化。第三,网络媒介具有特殊的互动功能,可以提供差异化的法治信息。法治事件的发生发展,往往可能是持续数日,甚至也可能是旷日持久,在这种时候,电视媒介受众不可能自始至终把握法治事件的所有线索和信息,网络媒介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电视媒介这一不足。网络媒介可以将持续多日的法治事件报道进行更加有条理地组织,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重放和回顾事件;可以综合使用文字、图表、图片、视频、动画等手段,用更加感性的信息形态呈现法治事件;甚至可以让受众自行决定法治信息的呈现方式,为不同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性别年龄等的受众,提供差异化的法治信息,从而减少信息的冗余和噪音,改进传播的效果。

四、网络法治教育的弊端

以网络为媒介进行法治教育拥有电视法治教育所不曾拥有的优势,但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可避免,网络法治教育有自身所不能克服的缺点。首先,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和信息的无限性,造成法治信息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网络开辟了一个无拘无束、几乎不受限制的空间,这也使得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受到质疑。网络的自由性、信息的无限性恰恰是其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根源。“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可以分钟甚至秒钟作为单元传播,新闻可以在瞬间。然而,速度、时效与准确、公正、完整之间存在反比关联,快速导致的最大风险往往是容易出错。”[5]网上缺乏对无限丰富的网络联系的监督机制,信息传递中的无意失误与有意曲解,致使虚假法律信息不时出现在网上。许多网站没有自己的专业采编队伍,所的法治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的编制和真伪鉴别,缺乏权威性和可靠性。对受众来说,法治教育的网络媒介缺乏一种公信力。其次,网络技术有一定复杂性,影响网络法治教育的覆盖面。媒体对受众有所谓技术门槛与知识门槛的要求,部分群体掌握它有一定难度。网络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知识水平低的人来说,要产生把握力就不容易。“在信息化时代,即使农民阶层拥有了比以前更多地接触现代媒体的机会,但是由于其并不具备相应的使用媒介的能力,没有良好的媒介使用的观念和使用技巧,这也会对其积极寻求和使用媒介,有效地利用信息产生消极的影响。”[6]电视的操作十分简单,受众甚至只要按下开关就可以了,网络则不同。首先,它要求受众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常识,其次,要想进入一个网站搜索所需的信息的过程还是很复杂。文字的传播符号、网络点击技术的复杂程度这些都影响了受众的使用。技术相对复杂性是影响网络法治教育的重要原因。第三,传播主体虚拟性,造成法治教育的难控性。互联网具有很高的包容性和延伸性,人们只要找到一个网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只要通过一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自由接受和传播信息,无需确认身份。只要在网络技术的支持范围之内,和接收信息不受任何约束。“任何人只要连上互联网,都能够以虚拟身份不受约束地畅所欲言,互联网匿名性带来的放纵心理,可能导致不少网民发出不负责任的声音或者非理性的发泄,可能导致互联网上理性的思考反而淹没在混乱之中。”[7]因此网络营造了一个具有很高的隐蔽性的虚拟空间,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这种虚拟性所带来的虚假性和真实性的并存及渗透,给网络法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困难。网络之外的其他媒介进行的法治教育是可以控制的,通过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交流互动,信息选择,以及多样化的测试手段,受教育者的教育效果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使其基本上能够按照教育者的设想前行。但由于网络法治教育是通过网络平台展开的,网络的隐蔽性、信息多样性和复杂性、信息接收的自主性和便利性,再加之受教育者自身心理机制的脆弱性和劣根性,致使网络法治教育的实效比其他媒介法治教育更具有难控性。

五、电视与网络法治教育的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意指多种传播媒介呈现一体化趋势,媒介融合在媒介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更新换代中呈现了多种全新的特质[8]。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的热门话题。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计算机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等传媒技术产生的基础上,以受众需求变化为导向,从整体上打破传统传媒业的边缘,彰显个性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实现立体式传播效果的演变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媒介化。因此,以电视为媒介的法治教育要想被受众接受并且保持活力与生命力,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与网络法治教育的融合。电视和网络法治教育二者各有所长,只要寻求适当的合作方式,共享优势资源,取长补短便可更好地发展自身。传统技术水平下,受众多通过电视终端收看电视节目,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受众收看电视节目的选择很多,大小品牌各异的计算机、传统意义的笔记本、便于携带的平板电脑、手机以及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与载体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载体的多元化就意味着观众可以接触到节目的可能性变大。因此,电视法治节目可以通过播出权的授予交给网络去播出,那么再结合这些多元终端送到观众面前。比如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各节目和许多地方电视台的法治节目通过电视播放之后,都会将节目上传至其网站,供既喜欢上网又喜欢这个节目的观众收看。对于使用网络收看法治节目的观众来说,他们不但可以选择收看的内容,还可以在任意一个方便的时间观看,同时还可以边看边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与其他观众或者是节目组进行交流。电视法治节目的即时一次性传播的特性被打破,同一期节目可以在网络实现不同时、多次重复的传播,方便了受众的同时也避免了节目制作者的节目资源浪费。电视法治教育受限于电视传播的单向传播特性,通过法治节目进行的互动形式也是极为有限的。而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特征对于传统电视媒介来说,是一种互补。通过网络空间,信息的集权力量在消解,网络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表达,并且成为一个消息的发出者,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这种话语权力的回归不仅让观众从意识上有一种表达的感觉,也在行动上有了表达的平台,为普通的百姓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平等话语平台。电视法治节目利用好网络媒体在交流互动上的优势,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作途径,便可以为电视法治节目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当电视法治教育的形式以电视法治节目进行之时,观众可以通过网络与法治节目的演播现场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嘉宾提问,甚至是参与到节目的进程中去。另一种是具有延伸性的互动形式,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在节目正在播出的时候,在节目播出之前或者是观看节目之后,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与节目组沟通、交流,将法治节目的宣传与资源利用战线拉长,带动更好的收视效果,实现法治教育电视与网络媒介的融合。在这种融合过程中,网络媒介也利用了电视媒介的资源。不仅电视法治节目强大的品牌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其雄厚的人力资源是网络法治教育必须依靠的,而且电视法治教育形成的丰富传播经验也是网络媒介需要借鉴的。此外,电视媒介比网络媒介在公信力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法治教育公信力状况直接关系着法律公信力的高低,影响着法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法治教育的电视与网络媒介融合,使网络法治教育传播的法治信息公信力大大提高。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