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十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十篇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4:26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1

一、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所期待的,只是局限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可以跟家长更多地探讨教育理念。

在教育目标上应当注重德才兼备,以帮助孩子“成人”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当前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智轻德。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21世纪是需要人才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人才。为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品德的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父母应该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在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不尊重孩子。也不能将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事都围着孩子转,溺爱孩子。更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父母应当将孩子看成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观念对待孩子,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家长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能简单随性而为。

1.以身作则原则

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依靠口头的说服教育而忽视言传身教。家长应当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应当怎样与他人相处,怎么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怎样做到尊老爱幼。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现家庭美德,孩子会自觉以父母为榜样,向父母学习。言传身教比口头教育更具说服力,父母在孩子面前孝顺老人,帮助亲人,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到孝顺父母、乐于助人。父母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以情动人原则

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开展道德教育,孩子与父母之间和谐,会使得孩子更加信赖父母,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家庭活动,搞好亲子关系,做到以情动人,进而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感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近,孩子在这种氛围下会自觉关爱自己的父母,培养孝顺心和爱心。

3.持续性、及时性、针对性原则

孩子的品德是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品德一经形成,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具备终身性的特点。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孩子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教育,应遵循持续的原则,随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偏差思想。

总的来说,父母应当遵循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有针对性地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当帮助学生正视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家长应该努力优化家庭内部环境,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具体而言,应当给孩子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破裂的家庭环境必然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痕,使得孩子在性格上内向、孤僻或是忧郁,缺少爱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则能使孩子乐观、自信。

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明白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之间共同努力。孩子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应当多多主动和家长沟通,告诉父母成长和自己的困惑,让家长慢慢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最终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借助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合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展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所接受到的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结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促使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持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教给家长一些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了解孩子的大体情况,便于学校开展针对性教育。

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延续性和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五、借助社区平台,提供实践场所

家庭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对此,可以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诸如社区敬老、社会环境保护、社区帮扶等活动,为孩子道德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使得孩子在参加社区的活动中,实践其学到的道德知识,逐步形成诸如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六、发挥社会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社会变迁;社区文化

1家庭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1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平等性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因素。

一般地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希望得到尊重要求平等交流的愿望会愈加强烈。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在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过程中,能够平等地商量、引导,以理服人。因此作为家长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相对宽松、平等交流的家庭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零距离交流、做到实时沟通。

1.2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孩子设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并自觉执行,怎样处理学习活动与发展兴趣爱好的关系,指导孩子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文明礼貌,合群协作,帮助弱者,富于同情心等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形成,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守信、宽容、创新的现代意识,对于每个家庭来讲都将是一个沉重而又必修的课题。

1.3以激励、赏识的口吻评价孩子的行为结果,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情和真诚。

面对孩子许多正常的要求,面对努力的来得些许进步,家长评价方法、方式应符合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作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要注意去主动观察和适应孩子的缺点和优点,一方面要用心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适应又不是一味的接受,对于发现的不足,尽量不要直接批评,而是以提醒、暗示等方式尽量引导孩子去自行反思、自我醒悟、主动纠正。从无到有、由引导兴趣广泛到培养特长,从表扬保持优点到改正不足、追求完美,个人认为激励、赏识为主的评价口吻都应是贯彻始终的,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1.4精心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和谐家庭环境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外在因素。

1.4.1创设以适应性为前提的家庭教育环境符合儿童个性发展的需求

作为家长在实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个人言行的榜样作用,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应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的家庭气氛中。另外还正确处理好严格要求与亲情施爱的对立性和统一性问题。

1.4.2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根基,学校是孩子的发展沃土。为了共同的目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孩子成才的最终目的。

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以中、美国幼儿家庭教育为例)

2.1在生活习惯方面

西方幼儿有内化标准,东方幼儿受外部趋力。(1)西方人突出每个人的独立性,因此西方的父母双方都更需要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亲力亲为,而父母给予孩子的往往是一些基本的不变的要求,比如:轻声说话、认真倾听、不说谎等,是非常明确、始终需要遵守的。相对简单的家庭结构使得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要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致的,因此西方孩子更容易将这些要求内化到自身的行为规则中去。(2)近二十年来中国的许多家庭都是四位老人+父亲母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模式,而正当壮年的父亲母亲因为忙于工作,带孩子的任务往往落在老人甚至保姆身上,老人会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得相当妥贴,孩子语言表述清晰,认知发展也很迅速,但恰恰使孩子失去了一些锻炼生活能力的机会。而祖父母与父母两代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态度有时候很不一致,父母又碍于辈分的原因无法统一家庭内部的教养态度,使得对孩子的行为要求因人而异。即使同样在父母身上,在不同情况下也很可能对孩子有完全不同的要求,有时必须要遵守,有时又可以不遵守,孩子大多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这种家长间行为要求的不一致和常常变更使得中国孩子往往需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内心的信念来判断应该选择怎样的行为,所以他们受到外部趋使的影响更大。

2.2在社会交往方面

(1)东方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中国孩子从小接受教育要积极和人相处,有人到访,他们大多会主动上前热情招呼:“客人老师你好!我是……你是谁呀?我在做……游戏,我讲故事给你听”。西方幼儿碰到这种情况很多都埋头做自己的事情。

(2)东方国家向来重视“规矩”的重要性,每个人生活在集体中要尊重他人,尊重集体,为了别人考虑有时候愿意放弃一些自己的利益,因此大家要共同遵守一些规则,这样才能使班级生活乃至社会生活有序进行。西方一些在文艺复兴个性解放的浪潮中萌发的教育理论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无暇顾及他人的;这时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健全的自我,不必要去与集体进行协调。

2.3在规则意识方面比较

突出在于规则在前与在后。总的来说,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东西方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相对固定的生活、礼仪和学习习惯。(1)相比之下,基于西方人性观对每个人的充分尊重,西方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幼儿在礼仪、日常生活等优良习惯的内化程度上比东方幼儿更深。西方孩子在执行他认为正确的行动时一丝不苟,若不能完成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但这些规则一旦为他们所接受就不需要再提醒。(2)中国孩子则更愿意遵守规则,迁就他人,能够灵活地根据不同场景需要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这种习惯的持之以恒需要成人不断敦促,所拥有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时缺乏一贯性和内在性。

3社会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有机体及其各系统的重大变化。狭义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心理、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局部性变化。社会变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冲击着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如何行之有效的进行家庭教育,是现代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

社会变迁下家庭人员人际关系的转变

从过去尊卑有序的权威式人际关系,已转变为社会平等的民主式人际关系;以往卑幼的人应顺从尊长的人,父母对孩子所使用的奖赏、惩罚、训斥、威胁等方法,在讲求平等关系的今天已渐渐失效。许多父母虽仍企图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但周遭环境和气氛,不再允许这种忽视他人的价值和自尊的情况存在。也许有些父母赞同民主式的家庭教育,却不知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因而,我们可以看一些父母的心态:冲突、焦虑、困惑、害怕、不知所措等等

社会变迁下家庭父母职责转变

在过去的社会,孩子生长在大家庭中,兄弟姐妹彼此照顾,自然地对团体生活已经有良好的适应;父母亦很少精力于每一个孩子,甚至有些孩子不喜欢父母对他特别注意,因此父母虽没受特别训练,但影响不大。而今日小家庭的制度中,孩子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父母也更能掌握孩子的动向,因而一点不适当的管教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豪无疑问地,这一代的父母需要来自外界的支援和帮助,因为父母的职责愈来愈不简单,教育孩子似乎成为一门困难的艺术。再加上父母未察觉到自己管教方法的不当,已经造成了些问题和伤害。

3.3如何改变社会变迁对家庭教育影响

1)从倾听开始:如果孩子心中有一些困扰或问题能把它说出来,通常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大半了,这在心理学上来说是一种“净化作用”。

2)时常鼓励孩子:由于在经过社会变迁,各地孩子会聚一堂,在文化上难免参差不齐,时常鼓励孩子可以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好的增强作用。如父母说:“我很欣赏你的毛笔字!”“我很喜欢你看书专心的样子。”父母不要吝于说一些欣赏和感激的话,即使孩子表现不好,也要用接纳的态度:“我知道你为考不好而难过,但是我看到你已经很努力了!”“你是很想有表现,让我们想想有什么法子没有?”

4社区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摇篮,在少年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社区教育是发挥个人潜能,充分利用社会条件促进人的社会化的手段,在家庭对儿童的社会教化中,有特殊的功能:

4.1统筹社会化诸因素的功能

在少年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诸因素的影响,而社区则是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为不同的实施社会教化的载体,家庭、学校、社会具有教化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交叉性、形式的互补性,共同承担着对个体实施教化的使命。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家庭的教育功能扩大、学校教育多元化、社会教育提前的趋越来越明显,使不同的教育载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发挥的作用相互交错、相互制约。

4.2优化社区环境的功能

家庭作为少年儿童社会化第一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所在的社区环境的影响。因此,优化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的社会化十分重要。比如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人的社会化最的具体环境设置是社区,社区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具体化。家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与社区文化紧密相连。一般来说,文化建设既包括文化场所和设施,也包括文化活动的消费者。广义的文化建设,是一种大众的教育过程,是把社会所公认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人生观等逐渐地从生活中表现出来,并通过文化活动渗透到文化活动的消费者身上,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教育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注重文化活动消费者的培养、塑造,帮助社区成员提高道德水准,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创造人际交往的和谐空间,并有目的地抵制低级趣味的文化因素渗入社区,使人少年儿童的社会化环境得以净化、优化。

4.3强化个体社会角色的功能

社区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培养社会角色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社区教育在教育施化者方面,更有其独特的功能。个体社会化始自家庭,父母是人最初的施化者。但父母作为开发者、施化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角色行为与社会角色期待的差距。许多问题的出现与父母角色认知偏差、角色训练不足密切相关。但靠其自身难以解决,其所在的职业群体也由于单位性质和职工的异质性,无力承担起教育父母的责任。于是帮助、训练父母正确履行施化者角色职能,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席新浅论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9期

[2]王金秀试析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11期

[3]李伟梁流动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雷翔虎基于家庭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15期;173

[5]南钢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3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趋增高,使家庭教育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本文根据家庭教育活动规律,从家庭教育的作用、特点及方法的教育问题逐一阐述,为孩子走向成功提供了最佳的教育方案。关键词:家庭教育人才走向成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已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了对孩子的生理上的精心照料、智慧的正确诱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塑造的责任。1.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到正式步入社会,是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着,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打开走向成功之门。1.1“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教子做人,就是要重视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孩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能分辨到能够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都是在家长的行为中获得的。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纠正不良习惯,形成好的习惯,就有利于孩子道德认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如果做父母的由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犯下的错不及时地给予纠正,有的甚至袒护,影响了孩子道德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提高孩子鉴别能力,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德分辨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做人的关键。1.2“学会求知”,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教育子女“学会求知”,这是家庭教育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重知识、重能力、重创造、重发展是人才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上,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内容,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为他今后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再聪明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也会半途而废。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自主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潜力的开发。学习能力指不仅具有知识运用的能力,还具有把握知识并提出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标新立异的主张和想法。在“求知”上机械照搬、因循守旧,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会成功的。1.3“学会劳动”,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综合能力的关键“学会劳动”,就是重视教育子女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会公益劳动等。如果父母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调查表明,目前有许多家庭,“劳动”已成为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占一般以上。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突出的道德缺陷是懒惰、懦弱和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勤劳、勇敢、奉献是良好品德的基础,安排好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引导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既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也是培养子女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2.把握家庭教育的特性,才能更好实施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家庭教育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2.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之师,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的怀抱里接受父母良好的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对所有的家长来说都是不可轻视的。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看,幼儿期的孩子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为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习惯、性格等,因此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2.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孩子从小到大,几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甚至可以说家长以一种连续不断地、随时随地的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子女,中国传统家教注重“身教重于言教”。父慈子才孝,兄友弟则恭。父母的言行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会潜移化地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甚至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力量,这种教育对

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作用相当大,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2.3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就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根据孩子特性和个性,采取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的教育形式,对孩子因材施教,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成功的起点。3.家庭教育方法是塑造成功人才的关键教育不是一件只凭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性,既要面对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又要在实施教育中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作为父母,教子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3.1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重智轻德。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培养。有些家长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二是重“金”投资。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三是对孩子.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父母的教育的误区使许多孩子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较差。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对孩子的“轻德”、“重金”、“溺爱”只能导致未来社会人才的“淹没”。现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这些家长要高度重视。3.2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教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具有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理想志趣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一是人才品质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劳、美五个方面的发展。德是做人的前提条件,智是智能开发关键,体是人才发展的保障,劳是技能和习惯养成的途径,美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条件,它们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二是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少的。三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不仅是智力上的发展,更需要生活能力和解决事情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家庭教育对创造力的开发,应贯穿于整个生活环境、整个身心发展、整个日常行为之中。因此,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人文环境,使环境成为孩子创造力发展的课堂,引导孩子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他们走出课本、体验生活、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引导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优势,从而拓展孩子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孩子发展的空间。3.3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孩子,每一个孩子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一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使孩子按照德、智、体、心理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二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是根据孩子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教育过程。现代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应依据不同层次和阶段特点实施教育。教育是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事情,父母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与沟通的方法,对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目的是重视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样才能获取孩子信赖、实行无障碍交流奠定基础。三是隐性教育的方式。隐性教育主要指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影响着子女的认知、思想、性格、特点、兴趣等。优良的环境

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耳濡目染,就是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参考文献:[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7.6.[2]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赵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4]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5]李润强.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李丽.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4,(2).[7]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6).lunwenwang.co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素质教育;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家庭素质教育的界定与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其中,教育者是家庭中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分支,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特点,却相辅相成,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和根源。它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家庭素质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运用正确的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然而当今很多家长甚至不能明确家庭素质教育的内涵,如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学点特长就等于素质教育,实际上特长不等于素质。特长仅仅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远远不能反映和概括素质的内涵、范畴、体系。家庭素质教育,要根据家庭这一特殊教育场所的特点,并配合学校和社会对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内容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如:体现素质教育的空间开放性,指对孩子的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注重利用课外的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游览等等,从而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2]

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是人生中举足轻重的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重视和关注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上广大群众的共识。但由于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家庭教育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误区,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也必然要发生变化。[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导致家长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新的恰合适宜的家庭教育应该应运而生。

二、家庭素质教育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国内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国外家庭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1.美国的家庭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研究

美国的素质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般认为幼儿的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在这一系列的素质中,美国人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

2.日本的家庭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研究

对日本的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目标进行了归纳,从品德、习惯和能力三个方面总结出了20项内容,品德方面有:与人为善、勤劳与责任感、节约精神,有理想、有韧性、健康的心理、自信自尊、富有个性、热爱自然与生命;习惯方面有:良好的习惯、彬彬有礼、遵守规则、安全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社会适应性;能力方面有:丰富的想象思维、丰富的语言交流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性、创造性。

(二)当代中国家庭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独二代”负面焦点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了目前存在的家庭素质教育缺失问题更加地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这一系列焦点事件使得一部分人渐渐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同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个群体就是中国的“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独二代”,他们被称为含着金钥匙成长的的一代。父辈的努力将他们推上金字塔,成为没有经历过打拼的“社会精英”和“强势群体”。由于他们处于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和家庭教育之中,从而就造就了他们的独特和强烈的个性,可称为中国特有的“富二代”现象。从“富二代”现象中,也相应地折射出了一些在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方面的隐忧。[4]

家长们重视家庭教育,但大多数家长不懂也不会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和误区,当前的家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育目标上的期望值过高,教育不得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们会尽一切可能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为了孩子的学习,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陪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更有甚者直接请家教对孩子辅导。

二是过分溺爱,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形成了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有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但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能很好地进行清洁工作和烹饪。所以说,家长们过度的保护,会造成孩子无自我生存能力;过度的溺爱,也会带来孩子的无情。目前的现状是许多父母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知识教育,产生严重的重知轻能现象。即只认为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孩子的劳动能力、自律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分数成为孩子家长最关心的字眼,有些家长甚至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教孩子认字,背唐诗,使孩子的心灵背负沉重的负担,失去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这导致很多孩子在家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干,据有关社会调查显示,7123%的孩子营养过剩,22.53%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活动,66.84%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从这样的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许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应变能力、劳动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则较差,走向社会之后面对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无法与人交流合作。[1]

三是重智轻德,分数挂帅。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考出好成绩,当孩子考高分时,家长就奖励,否则就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甚至打、骂、罚。即可总结为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得当。

四是放弃家长责任,隔代教育以及“家长”、“留守儿童”现象很是普遍。随着社会竞争的急速加剧,年轻父母工作负担的不断加重,儿童家庭的隔代教育和“家长”、“留守儿童”现象日趋增长。据有关的调查资料表明,全国有近一半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还有不少孩子因为父母外出经商、打工、出国等原因,被甩给亲戚或是保姆抚养,接受着“家长”的教育。

三、目前我国家庭素质教育缺失问题的相关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人们往往忽视不当家庭教育给素质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家庭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给素质教育带来的影响表现为片面发展和缺乏生存能力,这些都是应引起重视的问题。[5]

家庭是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站,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对幼儿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6]改进家庭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要解放孩子,重视幼儿自我价值应更新感的培养,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孩子都是有个性的人,家长对孩子们要加强自立教育,让孩子学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

其次,家长要注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培养孩子的勤奋习惯,就应要求孩子每天按时作息、自己整理房间、讲究卫生、按时完成作业、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等等;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文明礼貌的行为等等。这些养成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寓于日常生活之中的。

再次,家长要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关怀意识。家长和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是互动的、平等的、朋友的关系。家长的一举一动,一个细微的表情甚至一种习惯爱好,都会对孩子产生教育效果,都包含着道德信息,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需要强化家庭教育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进行广泛有力地宣传活动;还要办好家长学校,来指导迷茫中的家长们如何正确地培养、教育孩子;大力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形成一种“家长带子女,子女促家长”的互动互学的模式,这也体现出了社会终身学习的新理念。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家庭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综上所述,即为笔者对家庭素质教育的现状的理解、分析和研究,以及在面对现存问题时,所想到的相应的对策研究。不仅家长而且整个社会都应当担负起所有教育系统的工作以及非政府组织一起工作的重大责任,一起全面实现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之各项目标并以此方式对可持续发展及和平文化做出贡献。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传承性等特征,各个阶段的家庭教育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具体实施家庭素质教育。所以说,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各自发挥作用、相互影响,才能切实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7](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朱雁.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2]王春莲,郝军燕.当今家庭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及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8

[3]韩云霞,韩丽华.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长征,2005.7

[4]唐慧.民营企业“富二代”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0

[5]阳晓容,庄俊贤,梁娟,张德裔.谈不当家庭教育给素质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5

一、社会工作介入前孤残儿童教育概况分析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是成都地区收养孤儿,弃婴和无家可归的残疾儿童,为他们提供康复、学习和生活护理为一体的国办福利机构,目前有近六百名孩子生活在这里。福利院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尽力让孤残儿童在生活、康复、医疗、教育上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我院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他们在情感上非常敏感、孤独、自卑、胆怯;性格上或易怒或孤僻内向或固执少语,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一)教育方式及成效分析。

1.进入普通中小学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

福利院对健康的孩子或者有轻度残疾的孩子,都依托当地的普通中小学或是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这部分孩子,很难真正融入班集体生活,很多学生学习动机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渴望。通过问卷调查,有86.7%的孩子不愿意在院外生活和学习;83.5%的孩子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不同,有自卑情绪;78%的孩子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我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和同龄人一样接受普通的社会教育,使他们能早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但是因为孩子自身的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福利院孩子普遍学习成绩差,个性强。我们忽略了孩子准备没准备好的问题。

2.有针对性开展院内不同的特殊教育项目。

对中度和重度残疾儿童,按照年龄大小,残疾类型开展了祖母项目、小姐妹项目、特殊教育班和青少年项目,分班组进行教育活动,每个班组大概8-10人不等。在项目里接受教育的孩子,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儿童群体内部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从而对同辈群体造成影响。在项目班学习的孩子很多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而是由情绪控制自己,这种情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在项目教育中,1-2个老师面对的是几个儿童,普遍性的教育忽略了个体的成长。

3.通过家庭寄养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

为了让孤残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感受家庭的温暖,2000年10月,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开始推行一种全新的照料模式――家庭寄养。寄养家长都具有一定的育儿经验,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她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但是她们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对于现代的育儿知识,尤其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孤残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的根据这些孤残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合其残疾类型的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影响孤残儿童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特殊教育大都是集体教学,这对孩子的五大领域的发展非常有用,但由于残疾类型和个性的不同,需求也不同,如果一直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兼顾孩子的不同能力和教育需求。

2.早期教育的缺失。

儿童福利院内的孩子因为从小在集体环境下长大,没有固定的照顾者,大部分孩子缺少早期的教育和生活模仿,从而形成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断层期,这将严重影响他们今后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会造成今后教育的适应性困难。

3.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社会在给于这些孩子关心、爱护的同时,却往往会带有同情和施舍的元素,社会对“孤儿”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更愿意树立一道屏障,拒绝和外界的交流,这对他们进行系列的教育非常不利。而且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身体带有残疾,身体的残疾甚至影响到他们智力的发展,他们会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多了一份自卑,从而阻碍了他们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也会造成教育效果的不明显。

二、社会工作介入后孤残儿童教育概况及成效

在进行特殊教育中,对每个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通过教学前仔细的评估,教师不仅全面的了解孩子的能力需求,同时需要了解他们的情绪、性格、偏好等,更加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为需要服务的儿童量身设计各自的教育方案。重点培养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一个主题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特别化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个案工作的模式,对每个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教育目标最贴近孩子的能力需求及兴趣爱好,让每个孩子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同时尽量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修正对自我的非正确认知,修正非理性信念,从而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使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例如:贝贝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双下肢缺失的残疾孩子,因为下肢佩戴义肢而导致步行时姿势异常。为此孩子非常自卑,对他人的看法非常敏感,又因为性格内向而不善于表达,不愿与同学交流玩耍。教师通过了解评估,为贝贝设计了促进沟通,增强自信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课堂中及时发现和鼓励孩子的优点,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尊重孩子的想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身体的缺陷并不影响自己的社会参与和交往等。

通过1年的个别化教育教学的实践,贝贝不但沟通和交流的意愿明显提高了,还逐步建立起了对武术的兴趣爱好,目前已经能代表班级参加武术比赛,对自身的缺陷有了正确的认识。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6

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在特殊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中,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发现目前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一个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相一致。例如:在学校,老师费尽心思地教孩子认识红绿灯,耐心地教会孩子红灯停、绿灯行,一些家长却在接送孩子时,为了赶时间不顾交通规则、无视生命,拉着孩子闯红灯;在学校,老师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法控制学生暴躁的情绪,一些家长却为了孩子在家里不吵闹,带着孩子去吃孩子喜欢吃的但刺激孩子情绪的火锅;在学校,老师不厌其烦地、负责任地一步一步地教会孩子擦桌子、扫地,一些家长却在家里以孩子干活慢、打扫不干净为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不少。孩子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怎么才能统一,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呢?这些问题引发我不断地思考。

二、适应教育课程理论

199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aamR)的智能障碍定义指出:“智能障碍是始于儿童期间,在智力及生活适应、技能方面有限制的一种特殊功能、能力状态。”这个定义着眼于将儿童放在所处的环境当中,着重强调儿童对环境的适应,即特殊儿童理解社会要求,适应社会与环境,课程应该具有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200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给智障的新定义为:“智能障碍是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的一种障碍,主要表现在概念、社交和实用的适应能力方面,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这个定义着眼于环境中的儿童,着重强调环境对儿童的适应,即要让社会理解、接纳、协助特殊儿童并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课程应该具有功能性,给特殊儿童提供支持、辅助。

从对智力障碍定义的一步步完善中,我们看到社会、环境对特殊儿童的支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由儿童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儿童和这些支持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系统。家长作为与这个系统密切相关的核心人物,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家长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们对学龄中后期、初中阶段的特殊儿童的学校教育主要适用的课程是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而设置的。特殊儿童适应性教育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特殊儿童在环境中的功能性适应力进行培养,注重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效、实用的能力教育,以及在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职业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升其生活品质,让其过上更独立、更统合、更具生产力的生活。按照此课程理论划分了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适应性科学、休闲娱乐、工作等十大领域作为课程目标体系。这十大目标都是特殊儿童经过接受教育而发展成长的目标,在他们发展、成长的期间,势必会对家长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因此我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分析。

三、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1.家长态度。

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给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很难与正常人融洽地沟通、交流,使他们经常受到正常人的排斥,这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多伤害,使他们变得孤僻、偏激、易冲动。家庭是他们唯一感到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但是目前许多特殊儿童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采取的态度却令人堪忧。有的家长既不认为孩子是累赘,又不对其寄以希望;有的家长对子女采取严苛、虐待的态度,认为他们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就应该受到惩罚;还有的家长对子女采取溺爱的态度,认为是自己的过错造成孩子的障碍,对孩子满怀愧疚之情,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凡事听之任之,不加约束。

2.教育内容。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是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大多数家长一窝蜂地追求名师、名校,以使孩子成龙成风。特殊儿童的家长深知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但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有些家长仍然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而没有考虑孩子真正的感受,其结果可想而知。

3.教育方法。

现在社会上流行“速成班”,不管多难的事都可以通过培训迅速成功。有些特殊儿童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三天可以学会一首唐诗,便训练孩子,试图让孩子也可以做到,殊不知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难处。对于一个自闭症孩子来说,在两三个月内使语言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结果只会是拔苗助长。

四、根据课程理论提出家庭教育新理念

1.家长要用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给予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

事实上,能够理解特殊儿童,对他们加以关怀、疼爱,并施以正常的教育,才是对特殊儿童最好的态度。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特殊儿童的家长更是如此。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家长首先要消除自卑心理,不要给自己施加压力,不能因为怕孩子的特殊性被人笑话而自我封闭,更不能因此剥夺孩子与外界接触、交流融合的机会,否则会导致孩子生性孤僻、不合群,对他人不信任、易冲动等潜在性弱点。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抱有更多的期待,更有自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正常人,拓展他的生活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融入生活、适应生活。对特殊儿童来说,适应生活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其次,家长要想让孩子适应生活,融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就应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及时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和个性缺陷。溺爱只会使孩子性情懒惰、意志脆弱、依赖性强,不利于孩子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的培养。因此,家长应该更多地创造锻炼机会,培养孩子的生存、生活能力,从细微处入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今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2.家长要合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维护孩子学习的动机。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一些正常儿童通过潜移默化或生活情境能学到的内容,特殊儿童必须专门的、细致的、小步骤地学习。而且由于特殊儿童某方面的缺陷,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要注重生活中有效实用的东西。如,我们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孩子首先要教他们自我照顾,对于文化知识不可强求;对自闭症孩子来说,不能一味地强迫训练他们与别人交流,而是要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维护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机。

不仅是不同障碍类别的特殊儿童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有不同,同一障碍类别不同生活环境的孩子教育内容也是有差异的。如,南方地区的自闭症的孩子也许父母必须教会他们游泳,但是北方孩子学习游泳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农村地区的中重度智障儿童要学会如何打水,但是城市的孩子只要学会如何开关水龙头。

因此,特殊儿童的家长不能有攀比心理,不能想当然地让孩子学习自认为重要的知识,而是要根据孩子实际的生活环境来学习最实用的东西,注重广义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完整的真实的生活状况的把握。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温柔地坚持,提供孩子发展的机会。

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被称为是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慢镜头,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复杂、耗时长。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对孩子坚持教育。不能因为教孩子一项必备的技能一年还没教会便放弃,也不能因为看到孩子学习太累太痛苦便让孩子放弃,如,脑瘫孩子的训练是非常苦的,家长不能因为不忍便中途放弃,否则对孩子的发展无一益处。总之,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本着按规定、坚持、不破例的原则,在温柔中坚持,并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4.家长要定期培训学习,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由于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孩子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家长必须对学校的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切不可南辕北辙。为了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一致性,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学校不仅要视特殊儿童为受教育者,而且要把家长看作是同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学校可以对家长定期进行培训,建立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机制,要求家长每周要和教师见一次面,教师要告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并且要根据家长的意见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家长设计不同的训练课题。

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的指导,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而且要运用生态观,提供更多联系生活环境与具体情境的动态、弹性、多元化、个别化的适应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京.徐家成.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与实践.重庆出版社,2002.

[2]张文京.弱智儿童适应性教育再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3.5.

[3]易进.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58-61.

[4]申仁洪.论随班就读的家庭支持.中国特殊教育,2006.2.

[5]茅于燕.弱智儿童家庭训练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6][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胡晓毅.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与专业人员合作的几个核心问题.中国特殊教育,2000.12.

[9]田红.关于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家庭教育,2006.6.

[10]余慧琴.家庭教育的几个特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2.

[11]刘颂华.弱智儿童家庭早期干预的实践与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05.7.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实践 

 

落实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坚持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坚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坚持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教育的整体性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指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是指教育不能单靠课堂书本教学,还要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针对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接触社会实践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系列的目标就必然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但是,纵观职校现状:在当今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尤其是职校学生,他们聪明活泼,见多识广,但对社会缺乏本质的认识和真实的了解,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毅力;他们不愁吃穿,生活优裕,但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能力差。这些个性行为上的缺失导致了社会实践教育难以顺利开展。究其个性行为发展至此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学校本身存在的教育缺陷……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源,家庭教育走进误区,将直接影响社会实践教育的质量。 

所谓社会实践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关心等内部动机为基轴,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科的束缚,通过实地调查、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活动。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一、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二、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实效的有力保障。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到同一工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这根源就在于农村、城市两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城市的孩子,生活条件好,衣食无忧。家长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所有的一切,家里人都会为他安排好,只希望孩子能读好书,但往往小皇帝、小公主们沉迷玩乐,不争气,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农村的孩子,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教导他为家庭分担家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事情都是靠自己努力解决,因此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保障了农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青少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吃苦耐劳,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此相反,中国的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却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孩子打扎坚实基础,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学会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

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期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创优的前提。事实证明,日本的孩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屡创佳绩,而中国的孩子却表现出独立生存能力差,面对困难无所适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前提,家庭教育做得好,社会实践教育必然屡创佳绩。 

基于上述情况,家庭和学校应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工作,使两者能和谐发展呢? 

一、家庭教育 

 

(一)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责任,孩子即使年幼或者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二)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孩子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二、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不够、学校改革力度不够、家庭渴求愿望不够。因此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应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专家指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能弥补以往教育中存在的空白,它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大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力度和大力推广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绝大多数家庭的家长之所以不能教育好孩子,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因此,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加大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宣传力度,从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问题。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国美国差异比较

一、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孩子养尊处优、劳动意识淡薄

近年来,人们的收入日益增加,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为儿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家长对教育子女也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也给教育子女带来了负面影响。[1]

2.家庭结构简单化,致使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

中国过去的家庭成员较多、结构复杂。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家庭的成员结构日益简单化,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居多。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溺爱孩子、过度保护、重智轻德,这不利于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3.家庭稳定程度降低,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据社会学学者调查显示,离婚夫妇“婚姻年龄”一般是在婚后六年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父母的依赖性还很大。由于父母的不和,孩子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等现象。

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

3.1教育目的的比较

我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按照父母为孩子设计的人生规划把子女培养成“才”,子女要顺从大人的意志发展。家长们往往以职业的好坏、挣钱的多少来衡量子女是否成功,而忽视成长阶段应有的童趣与快乐,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目的的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目的性较强,往往会适得其反。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而很少受到家庭的干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美国学校和校外少儿组织从小教导孩子的准则。

3.2教育内容的不同

在中国,父母对于顽皮的子女往往会失去耐心,认为他们不符合教育成才的标准,这样极易忽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据调查,家长们回答“如果发现孩子在拆装闹钟,家长会有什么反应”时,40%的家长对孩子“训斥”、“警告”,48%的家长以“不耐烦”、“不屑于”或“敷衍”的方式对待,可见我国父母对创造力培养的认识还需要提高。

相比之下,美国的家庭教育侧重于“素质教育”,注意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父母会积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不会给他设定很多规矩与框框,会鼓励孩子提问,鼓励孩子求异思考;让孩子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3.3教育方式的不同

我国家庭教育的方式表现在:(1)孩子少说多做,循规蹈矩。(2)缺少民主,父母包办。(3)服从父母、听父母的话。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美国家庭的教育方式就比较宽松与民主,保持孩子思维上的独立性与创新性。

二、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1.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

美国在过去四个世纪里,有大约5000万人移民到这里,其他国家开玩笑地称它为“融炉”。由于多样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很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并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文化。

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为许多传统和习惯所限制。特别是封建观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中,保守自闭的想法影响了大多数人。

2.经济体制不同

美国用人体制比较完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人们不必一生都从事一种职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能生存,能在社会上立足就行,对工作没有高低优劣的看法。[2]

中国社会注重学历,生存压力大,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工作上。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好工作、一生稳定,这也是理想生活所必需。

3.不同的价值取向

美国人珍视自己的个性,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拥护个人发展和自我认识,这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根据这种价值观,父母把孩子和自己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孩子的价值追求得到父母的尊重。

中国人推崇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在中国人的哲学中,个人价值要服从集体利益,父母丢弃了自我,重视孩子的“自我”。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往往为孩子设计未来。

4.不同的思维方式

美国人是理性的。美国家庭用最基本的理性原则对待孩子。认为培养孩子的义务和其他社会义务是一样的。中国人崇尚道德,家教以道德为基础,抚育孩子的义务是家庭的而不是社会的。

三、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1.对婴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1.1“早期教育”不是“超前教育”

现在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使得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通过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无疑是将早期教育理解成了超前教育。

1.2“学习”与“游戏”两不误

现实中有很多家长总是不断的督促孩子要多学少玩。但对孩子来说,实质上是在人为地干涉甚至扭曲儿童成长的过程,其结果往往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家长们更应该研究如何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学习,让孩子们在健康、快乐的气氛中嬉戏和成长,不能将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要做到两不误。

2.对大学时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虽已成人,但初入社会,如果前期家庭教育不成功的话,这个时候其心理是比较脆弱的,需要家长掌握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引导。[3]

2.1由“家长式教育”转向“平等式对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更应注意相互尊重,在保持相对平等关系的前提下开展对话与交流,这样他们才能敞开心胸,主动地接受家长的教育。

2.由“功利式教育”转向“个性化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不少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就是一种读书过重的功利观造成的。中国功利式的教育方式只会走入死胡同,难于发挥他们的潜能。

3.由“被动式教育”转向“社会性教育”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不能只注重按家长设定的目标让子女被动的接受,要培养自立力和责任心,要让他们主动融入社会更好开发兴趣和发挥潜力。

总之,婴幼儿时期、青少年时期和大学时期,都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家长应真正发挥孩子的主体意识,教会孩子自立的本领,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共处。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教育社会化情感思想道德

每个人从出生他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如果幼儿时期没有得到好的教育,他的善良本性也许就会丧失。所以说,幼儿的德育教育是一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培养我们幼儿良好的品质,爱国情感,不仅能让孩子的自身素质提高,对孩子的未来工作以及生活都是有着很好的作用。大方面讲,更能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起着巨大的点击作用。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孩子虽小,但他们是具有可塑性的,在孩子0至6岁这一关键期,孩子是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家园共育成为我们教师与家长的不老话题,就要做到双方一致坚持不懈的教育方法。

一、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一个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溶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幼儿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生活中有正直善良、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有假丑恶,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事物,孩子的一切犹如一张纯洁无暇的玉,需要教育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例,不失时机且有目的的对儿童进行教育。幼儿从呱呱坠地起自身就处在社会中,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手段,孩子通过生活中模仿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知。因此,成人的教育在孩子社会化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成人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教育跟不上,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往往会模仿反面的、丑恶的行为,容易误入歧途。其实从更广的的程度上讲,家长更是最基层的教育者。孩子的社会化培养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摇篮,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生活中无形的为孩子做出榜样,家长和老师要共同担负起这一职责。

2、重视孩子良好品格行为的培养

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例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一位幼儿表现很好,老师奖励了他一个小礼物,可在后来的活动中这位幼儿表现得不好了,老师把小礼物收了回来,孩子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又哭又闹。这个事例中,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的孩子就是别人有什么我就要什么,老师让他分东西时,先选一个最大、最好的留给自己而把小的分给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孩子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分享规则所至,另一方面是孩子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家庭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懂得分享和付出,什么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理。其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幼儿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变得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具体表现在:小朋友摔倒了没人去扶他,玩具扔了一地没人主动去拣起来等现象。良好行为习惯、品格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养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

二、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孩子道德行为的表现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随机教育

幼儿一日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幼儿帮助别的幼儿穿衣服、系鞋带,游戏时把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机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倾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会使孩子终身难忘,受益匪浅。

2、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搞好幼儿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