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7:28

低碳城市的意义篇1

abstract:thecarbonneutralsystemhasbeenplayingasignificantroleintheprocessofChina'sconstructinglow-carboncities.Firstly,thearticleintroducesthedefinitionof"carbonneutral"andtakestheBeijingzero-carbonautoallowanceasanexample.Byusingthegametheoryandimageanalysis,itlaysabriefanalysisofthe"carboncompensationsystem".Secondly,theauthoranalyz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carboncompensationsystemthroughusingtheSwotanalysismethod.Lastly,theauthorraisesseveralpointstobetterpromotetheimplementationofthecarboncompensationsystem.thecarboncompensationhasitsowncharacteristicsandhasbeenincreasinglypopularfortherecentyears.thefocusofthearticlelaysonthepublicawarenessofthecarboncompensationsoastoconstructareasonablecarboncompensationsystem.

关键词:碳补偿;低碳城市;零碳车贴

Keywords:carbonneutral;low-carboncity;zero-carbonautoallowance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005-03

1碳补偿的内涵及其意义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一个名词逐渐走进中国人的生活――碳补偿。所谓碳补偿,就是一种特殊的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2006年,《新牛津英语词典》将carbonneutral这个词评为2006年度词汇,并将它正式编列到字典当中。而carbonneutral的意思即为碳中和,碳补偿。2008年12月,中国首个官方碳补偿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补偿标识。如果公众愿意加入“消除碳足迹,参与碳补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自愿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进行“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活动,就可获得碳补偿标识。2009年3月9日,中国艺人周迅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创立的环保意识推广项目“oURpaRt我们的贡献”也将不遗余力地承担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并将“碳补偿”进行一辈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能力,改善生态系统。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主席提出: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所以在这样政策支持下我们更有必要将“碳补偿”进行到底。

严格意义上来讲,碳补偿是一种奢侈行为。因为碳补偿实际上是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付帐。但是,事实上,当城市的文明程度达到一定高度,大规模减少城市碳排放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而且其成本会很高昂。这时,购买碳补偿就会显得相对经济实惠。所以,在构建低碳城市的进程中,碳补偿机制的作用会变得越来越大。

2国内外碳补偿机制的实施情况

2.1国外碳补偿机制的应用由于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措施相对科学,所以大规模地减排民用碳排放变得相当困难,所以碳补偿在国外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很高,碳补偿的行为也风靡发达国家。在几个重要的发达国家中,碳补偿行为一般由民众自发的一种环保行为。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用于抵消他制造的二氧化碳。自称是美国第一个碳补偿公民。2005年,好莱坞影片《辛瑞》成为第一部碳补偿影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2006年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入了碳补偿成本。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内商品将贴上显示“碳足迹”的标签,告诉消费者,生产、加工、运输这些商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

同时,碳交易也变得日益风行,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排减,以国际公法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排减量交易。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Carbonmarket)。

发达国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并以此来弥补自身减排温室气体的指标。

2.2国内碳补偿机制的试点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碳补偿行为的最大试点。公众参与的自愿减排行动,是世博“碳补偿”项目的重要一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低碳交通卡发行不到一个月已售出近2万张。而所谓低碳交通卡,是上海世博会倡导绿色出行的全球首款低碳交通卡,具备普通交通卡的功能,并且每张卡内含有一吨碳指标,即购买一张低碳交通卡通过绿色出行就能减少一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世博园区内,来自全世界的参展方也主动参与“碳补偿”项目。伦敦零碳馆通过场馆设计及各类低碳技术应用,努力实现零排放;比利时馆、葡萄牙馆等已自行抵消碳排放;联合国馆和万科馆将通过上海能源环境交易平台,购买场馆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

北京市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专门管理北京市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为林业碳汇造林所捐赠的资金。2010年3月30日,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启动了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参与林业碳汇行动,领导干部带头购买了“零碳车贴”。每出资1000元的捐款获赠一张“碳汇车贴”,可贴在汽车风挡玻璃上,表明购买者已购买5.6吨碳汇,通过碳补偿消除了该车一年的碳排放。1000元是北京地区造半亩林地的价格,半亩林地在20年之内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约就是5.6吨。购买林业碳汇已成为北京市民履行植树造林义务的重要形式。

同时,广东、山西等地都开始积极发展林业碳汇工程,碳补偿在中国逐渐由理想变成现实。

3碳补偿机制实施的经济学分析

3.1博弈分析碳补偿(carbonneutral)是指通过个人付款、植树等方式对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补偿,从而使个人或企业增加其外部成本,达到合理排放二氧化碳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由于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因此基于博弈论是分析碳补偿机制的重要手段。本文尝试使用博弈论分析碳补偿机制实施的合理性,为碳补偿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3.1.1模型假设

①假设参加碳补偿计划的a为支持,不参加碳补偿的a为不支持;

②企业或个人自发降低碳排放所带来的收益为k(k>0)(该收益可以是新鲜空气,清洁的河流);

③政府支持碳补偿,无论企业/个人支不支持,均可以获得收益a(a>0);

④政府支持碳补偿,企业/个人若支持,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m(m>0);

⑤政府支持碳补偿的概率为p1,企业/个人支持碳补偿的概率为p2;

⑥政府支持碳补偿,碳补偿机制实施成功的概率为p3;

⑦博弈对象:a(企业、个人),B(政府部门);

⑧博弈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3.1.2博弈分析

下面进行博弈分析,得益矩阵见表1。

①假如B选择支持,因为m+k+a>a+k>a>0,所以a一定会选择支持;

②假如B选择不支持,那么B的收益将为0,由于a支持的会有收益k,因此a会倾向于选择支持,也就是说无论B是否支持,a都会选择支持;

③由于b+n>n>0,因此B会倾向于支持,所以该得益矩阵的均衡解为(支持,支持);

④假如B选择支持,并且支持成功,a也选择支持,那么B的收益为i■■=p1p2p3(b+n),a收益为i■■=p1p2p3(m+k+a);

⑤假如B选择支持,但支持失败,a也选择支持,那么B的收益为i■■=p1p2(1-p3)n,a收益为i■■=p1p2(1-p3)(a+k);

⑥假如B选择不支持,a选择支持,那么B的收益为i■■=0,a收益为i■■=kp2(1-p1);

⑦假如B选择不支持,a选择不支持,那么a、B的收益均为0。

3.1.3以北京市“零碳车贴”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①根据我们发放的743张问卷,其中544人选择支持并购买零碳车贴。即p2=73%,假定政府的支持力度为80%,即p1=80%,再假设成功率有p3=60%。所以i■■=p1p2p3(b+n)=0.35(b+n),i■■=p1p2p3(m+k+a)=0.35(m+k+a);i■■=p1p2(1-p3)n=0.233n,i■■=p1p2(1-p3)(a+k)=0.233(a+k);i■■=kp2(1-p1)=0.36k。

②通过比较i■■>i■■,i■■>i■■,所以无论B选择支持与否,a均会选择支持。

3.2作图分析在博弈分析之后,为了进一步确定碳补偿机制对减少碳排放的推进作用,下面讲结合北京市“零碳车贴”,运用经济学作图作进一步分析:

3.2.1前提假设

①假设每一个个体(或企业)的收入不变,为i0;

②将碳排放赋予实体化,视碳排放具有单价,设其单价为m0=■,其中X0为消费者将收入全部用于消费碳排放所能排放的最大碳量;

③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为U0(X,Y),其中X表示碳排放的数量,Y表示购买其他商品的数量,这里假设其他商品的价格为1。

3.2.2作图分析

下面作图分析,见图1。

原消费者(个体或企业)的消费量为X0,碳排放的价格为m0=■。

①当消费者购买了零碳车贴后,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成本,相当于以后的碳排放价格提高了,变成m1=■,为了保证碳排放支出不再增加,因此消费者往往会倾向于嫌少消费,即减少碳排放(减少驾车);

②另一方面,政府得到了消费者(个人或企业)的资金后,添补资金用于我国的绿化等事业,从另一个角度又再次减少了碳排放。

3.3结论

通过博弈论以及作图分析可以看出,碳补偿机制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即当政府推出碳补偿的机制并积极减少碳排放时,群众会积极响应,主动购买,当他们购买了碳补偿物品时,他们为了维持原有消费的不变性,会倾向于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政府增加国家的绿化面积,从侧面再次减少了碳排放,达到了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4碳补偿机制的Swot分析(以北京市零碳车贴为例)

4.1S分析

4.1.1民众认可度的优势单纯的捐款形式已经使民众感觉反感,而通过自愿认购零碳车贴的方式来达到募集碳汇林工程资金的方式显得有新鲜感和亲和力。认购零碳车贴者可以通过中国绿色碳基金会的平台查询自己认购的1000元的碳补偿基金的流向。这种方式,使民众捐款变得公正透明,并且认购者可以获得一张零碳车贴来证明自己已经补偿了一年的汽车碳排放量。

4.1.2政府支持度的优势北京市正在构建低碳城市。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的成立也证明了政府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心。零碳车贴的发行,得到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北京市的政府车,公务员私家车将率先成为认购零碳车贴的主力军。而政府的带头作用也会更好地鼓励民众认购零碳车贴的热情。

4.1.3宣传力度的优势零碳车贴的推行起到强大的宣传效果,这将使绿色出行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它将起到正面宣传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使人们自发的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4.1.4减轻交通压力的优势北京的交通压力是巨大的,无论是单双号限行政策还是私家车限额认购制度都是为了缓解北京的交通压力。零碳车贴也许会成为另一种使人们主观上去减少使用私家车的方法。零碳车贴将会让绿色出行的概念深入人心,从而间接地去减缓交通的巨大压力。

4.1.5提高知名度的优势无论是个人认购零碳车贴还是企业集体认购零碳车贴,这都将提升认购者的知名度。尤其对企业来说,花费少量的金钱在公众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无疑是物有所值的。

4.2w分析

4.2.1政策法规的不完善迄今为止,中国绿色碳基金会依然是一个非官方机构。在碳补偿方面,我国依然确实政策上的规范和支持。关于碳的定价,以及碳汇林工程的选址均无明确定位。只有通过合理的法制法规去完善它,碳补偿机制才有更好地发展空间。

4.2.2缺失良好的社会导向民众会有一系列的担忧,害怕零碳车贴将会成为另一种变相的收费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市普通私家车每一年的综合支出在15000元左右,看似1000元的零碳车贴收费并不高昂,但是这不能成为一种收费形式。整个碳补偿机制是建立在自愿的原则上的。

4.3o分析

中国大力建设低碳社会的机遇。如何构建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是今年的一大热点。而建设低碳社会不仅仅是从大方面去强制节能减排,如何从生活细节上去实施节能减排的目标是一大问题。碳补偿机制就提供了一个思路,这种非强制的措施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使之达到低碳生活的目标。

4.4t分析

4.4.1碳补偿依然只能小范围推广狭义上来讲,碳补偿行为算一种奢侈行为,这注定了它不能无限制的推广到各个地方。小范围的试点和小范围的推广将会成为它的发展模式。所以碳补偿不能取代通过政策节能减排这种大方式。

4.4.2碳补偿产业中潜在的不透明性作为一种公益行业,很少有人不去质疑其不透明性。如果碳补偿行业无法做到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碳补偿机制将失去民众的信任度和政府的信任度,这会成为碳补偿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4.5针对碳补偿机制的Swot分析的总结通过以上Swot分析,我们发现碳补偿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积极效应的,但是如何克服劣势和风险将成为发展碳补偿机制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政府建立合理合法的碳补偿规范制度,使碳补偿机制规避潜在风险。同时,我们要明确,碳补偿机制只能和节能减排相辅相成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应。

5碳补偿机制的推广及几点建议

5.1碳补偿产业必须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并且争取与国际接轨。加强林业碳补偿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国际林业碳补偿项目。

5.2碳补偿产业可以尝试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推广。比如上海世博会的绿色交通出行卡,就可以面向全国发行;北京的零碳车贴也可以推广全国。

5.3碳补偿行为不仅仅用于民众个体,可以广泛用于企业中。2009年11月17日,中国首笔企业间碳中和交易完成。2009年11月17日,上海济丰包装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济丰”)委托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上海济丰的名义在自愿碳标准(VCS)apX登记处注销一笔6266吨的自愿碳指标(VCU),并向厦门赫仕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厦门赫仕”)支付相应交易对价。由此,国内首笔碳中和交易完成。此例说明在企业中,碳补偿行为也可以得到推广。该行为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5.4碳补偿产业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贫富差距,平衡区域的发展。森林具有多种生态价值,其中森林二氧化碳汇集量是最容易计量的生态服务功能。将森林二氧化碳汇集功能进行货币化,作为生态补偿的切入点,而城市是主要的排放源,山区是重要的吸收汇,所以生态平衡同时也会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5.5培育林业碳补偿交易市场,制定林业碳补偿交易规则及相关方法标准,充分利用中国林业产权交易和相关环境交易所的交易平台,培育林业碳补偿市场,发展壮大绿色碳基金,推动公众参与志愿碳市场。

5.6建设覆盖全市的碳补偿宣传网络体系,搭建公众参与林业碳补偿的网络平台。在主要机场,政府办公大厅,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选择20多个具有代表性地点,安置网络终端查询机和林业碳补偿宣传广告机。将林业碳补偿宣传网络体系拓展到各大信息亭的多个网点,使林业碳补偿宣传体系覆盖到全市。

5.7大力开展宣传,推广碳补偿理念,包括社会广泛关注和媒体宣传报道,还可以以音乐等为载体宣传林业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性活动。

5.8制定发展规划,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碳存储量。包括全面完成宜林荒山地造林,加强郊区绿化卫星城建设,加强滨河森林公园和重点乡镇公园建设,积极推进垂直绿化,立交桥绿化,墙体绿化,阳台绿化,停车场绿化,屋顶绿化。

5.9制定林业碳补偿计量监测技术标准,不断完善计量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为生态效益促进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低碳城市的意义篇2

【关键词】低碳试点城市;低碳消费;评价指标;发展路径

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是世界潮流和历史要求。自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推动低碳试点城市的工作以来,全国已有8省34个城市列入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不少城市为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消费结构低碳化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2012]3760号)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个人和家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随着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享受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推进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城市是资源终端消费和碳排放(直接和间接)的集聚空间,研究社会消费领域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1构建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1实现城市低碳消费是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

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将对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效应,而构建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评价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水平和成效,而且能够为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提供方向和思路。众所周知,城市空间集聚大量人口,是物质与能量交换最为频繁的区域。据联合国人居署出版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表明,城市集中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在未来20年内,城市居民将占到世界人口近60%。城市占地球表面不到1%的面积,却消耗世界约75%的能源,城市消费领域的低碳化正日益受到政界和学界广泛重视和关注[1]。从目前情况看,许多低碳试点城市的工作思路和方案设计仍然参差不齐,尤其是低碳试点城市的消费领域的低碳化评价指标更是五花八门;因此,科学地构建消费领域的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城市管理的政府而言,既能明晰工作目标和方向,又能突出工作重点和抓手,也可通过评价指标评估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工作绩效。

1.2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引导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的有效途径

城市既是能源消耗的高强度地区,也是温室气体(Co2)排放重点地区。目前,中国拥有4个直辖市、333个地级市、县级区划数2852个(含860个市辖区、368个县级市、1453个县、117个自治县),如果每个城市都实现消费领域低碳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就有坚实的基础;因此,城市的消费低碳化既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科学、合理、可行的消费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还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如低碳交通指标可引导公众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公交车、地铁和高铁)实现绿色低碳出行。低碳家庭指标可引导公众多用“峰谷电”、节能灯(LeD绿色照明)、办公室倡导“2026空调计划”等,把低碳消费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操作层面可评价的指标,把抽象化的低碳消费概念变成具象化、可量化和具体化的社会行动,其意义是深远和现实的。

1.3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实现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

转型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BenjaminBloom)认为,评价(evaluation)是对想法(ideas)、方法(methods)和材料(material)等做出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是运用标准(criteria)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方法,从而得出可靠的并且符合逻辑的结论[2]。评价指标具有导向性、规制性、激励性、可测性、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城市低碳消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能让城市的管理者和政策的制定者清晰地认识到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城市资源配置中的自身的功能,倡导和引导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绿色低碳消费行为。同时,也可直接转化为政府推进城市消费低碳化转型的明晰的、量化的政策工具和评价方法,成为政府评价各个相关的职能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的量化指标,也可作为城市间在消费领域低碳化发展水平和工作业绩的评价标的。

2城市消费领域的碳排放的特征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消费领域碳排放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联合国人居署(Un-naBitat)认为,基于消费端,城市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全球比例达60%~70%。联合国ipCC组织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城市的Co2排放水平已经占全球能源利用排放的71%~76%[3-4]。据统计,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54.91%(2013年),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7.44亿,人均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增加了3.6倍左右[5]。随着中国城镇消费特征从生存型向享受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城市消费领域的低碳化将倍受关注。

2.1城市能源消耗终端具有碳排放的放

大效应”城市是人口和资源高度集聚和高度消费的物理空间,是以其人口资源要素集聚而凸显运行的高效率,也正是这种高度集聚性成为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碳排放(碳耗)的集聚区域。研究表明,每一个能源消耗终端都具有几倍至十几倍地减少一次能源消耗的“放大效应”,消费终端的节能减碳是一项“事半功倍”的工作。国际地方环境行动理事会(iCLei)对全球41个城市进行了各行业温室气体贡献率统计,结果显示城市消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贡献率持续走高(如表1所示)。同时,交通、住宅等社会生产活动和路灯、建筑及设施、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碳排放相对集中的几大领域。

2.2城市的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

城市的碳排放来源(简称“碳源”)包含了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通过区域内的火电厂为城市提供电力和供热属于城市的固定碳排放源,即直接碳排放;从理论上讲,电力消费过程并不产生碳排放,但是,根据国际能源署相关统计数据来看,当前全球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据总体碳排放的40%左右。其中更多的是表现为间接碳排放,或者叫做“消费型耗碳”(即主要使用“二次能源”后产生的碳排放,如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绿地、城市照明、社会废弃物回收以及基础能源资源供给(供电、供水、供气)等)。

2.3城市社会公众(家庭)是节能减碳的主体

城市社会公众(家庭)构成了城市的活动细胞,是参与城市各项功能的核心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能源消费部门之一。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Co2越来越多,并对社会总的碳排放量产生重要影响;每位社会公众个体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消费推动城市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居民的人均碳排放已达7.26t/人•年(2014年),家庭年碳排放量达到平均20.52t/人•年,其中仅家庭日常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就占社会碳排放总量的21%[6]。对比国外发达城市的家庭碳排放水平,具有很大的降低碳排放潜力。

3城市消费结构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城市消费特点与重点、关键碳排放源,以及城市能源资源消费的模式和领域分析,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以下四个重点领域着手:一是城市低碳交通领域的相关评价指标;二是城市家庭低碳消费领域的相关评价;三是城市公共事业消费领域的相关评价;四是城市低碳商业消费领域的相关评价(如图3所示)。

3.1低碳交通消费评价指标

根据oeCD和iea的报告,城市交通部门所产生的排放量达到1/4,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排放源部门。交通部门碳排放量已经呈现骤升态势,据相关研究表明,到2050年,全球交通部门所排放的Co2总量将达到2×105亿kg[7]。而在城市交通领域,公共交通系统低碳化建设、私家车的绿色出行、电动汽车进家庭是低碳交通发展的重点评价内容。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与评价。城市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发展水平,地铁系统越发达,人们越乐于低碳出行;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施里程数,反映了一座城市低碳交通建设水平,也反映了消费者低碳出行的程度。城市公共交通使用新能源车辆的比例,反映城市管理者在低碳公共交通上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城市公共自行车普及率,也是评价城市低碳交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2)社会低碳交通消费的评价。私家车数量的增长是城市交通领域碳排放快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根据调查统计,城市私家车平均年碳排放为3.0t/年左右;因此,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和私家车拥有量都能反映一座城市在汽车交通领域中的碳排放水平,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和年行驶公里数是社会公众绿色低碳出行的重要评价指标。同时,城市公交分担率,一方面衡量低碳公共交通体系的便捷程度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评价社会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出行习惯和低碳意识。此外,新能源私家车数量、城市公共自行车人均拥有量都是评价城市低端交通的发展水平的指标,对低碳城市建设具有导向意义。

3.2低碳家庭消费评价

城市家庭是能源消耗(碳排放)的终端,低碳家庭的建设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和细胞,低碳家庭评价是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评价重要指标,主要分两方面进行评价:1)家庭低碳消费评价。评价低碳家庭主要看一个家庭的低碳意识、低碳文化和低碳知识,具体体现在家庭在装修和生活中是否有意识地使用低碳产品、节能产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家庭装修在选择照明技术产品中,会面临传统的白炽灯、节能灯、LeD绿色照明灯的选择,LeD灯绿色低碳照明,不仅节能效果好,而且价廉物美。在家用电器选择上也有能效标识,家庭是否都采购节能产品。家庭峰谷电使用比例是评价城市家庭用电结构优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家庭垃圾分类实施比例,既评价家庭绿色环保意识,又评价家庭是否把垃圾处理作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资源再生利用认识水平和行动结果。2)家庭消费的低碳化评价。家庭消费领域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用能领域,如照明、家电、暖气、空调、炊事等方面,具体主要反映在几种能源资源的消费形式,如用电、用热(北方暖气、南方取暖)、燃气和用水等;因此,采用评价指标:家庭年均用电量(aD用电量)、家庭年均用气量(aD用气量)、家庭年均用水量(aD用水量),aD为活动水平数据,eF为碳排放因子。核算家庭年均碳排放量,还包括家庭用热量(aD用热量)和家庭私家车耗油量(aD汽车油耗量)

3.3商业低碳消费评价

商业低碳消费是城市消费低碳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关注商业低碳消费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最直接的标识,评价指标和维度主要选取三个方面:1)低碳宾馆绿色低碳评价。低碳宾馆评价的指标和内容很多,城市宾馆和酒店星级、档次不同,提升设施的用能效率是常态化的工作,如宾馆和酒店开展智慧节能系统、采用LeD绿色照明技术。根据统计分析,我们选择两项评价指标,主要起到导向性作用,如“一次性洗簌用品”减少量和宾馆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率等指标进行评价。分别反映城市宾馆绿色消费意识和水平,评估宾馆行业中新能源普及情况。2)商场低碳消费评价。商场是现代城市商业消费活动的重要平台与场所,能源消耗很大和物品包装用量多,重视商场的绿色低碳消费的评价十分必要。倡导商场使用高效节能LeD照明、提高商场商品包装回收比例、减少塑料袋使用量、线上网上购物比例都是消费绿色低碳化的具体体现,设立相应的评价指标,能得到各方的重视。此外,商场销售绿色低碳标识的商品种类也是评价商场低碳消费理念和意识的重要指标。3)餐饮业低碳评价。餐饮业是现代城市服务的重要部门,无论其能源消耗,还是用水、食材消耗都与城市消费者息息相关。餐饮业低碳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低碳餐饮“光盘行动”、餐饮业节电节水节料行动、“一次性”餐具使用等方面。

3.4公共事业低碳消费评价

低碳城市的意义篇3

[关键词]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21-03

1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1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在所有碳排放中,作为生产和生活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城市的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6%(从终端需求角度计算)。可以看出,减少城市碳排放是减少整体碳排放的关键。城市碳排放根据其源头可以分为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部分。因此,为创建低碳城市也应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以上三个类别中的碳排放比例因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工业结构和社会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

1.2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发展方向。适当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依据。规划部门可以通过所在城市自身优势与缺陷确定城市可以加以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争取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城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操作层次的指标,有利于公众对其加深了解和执行部门贯彻实施。指标体系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量化和具体化,避免了定性或定序区分的模糊性造成的评价的困难。公众可以通过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深入理解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它与自身行为模式的联系;规划的执行者也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准确判断规划的执行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评价依据。在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情况下,对各城市低碳发展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将变得有据可依。

2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低碳城市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产生途径、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程度、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的力度。从以上三个角度制定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成果、途径和措施实施力度三个方面反映一个城市在低碳方面的环境友好程度。在考虑碳排放量应当减少的同时,也不应忽略低碳作为总的发展方向应当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低碳城市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而不是为了遏制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而限制经济的发展。

2.1有关减少碳排放指标

有关减少碳排放的指标包括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方面,主要反映的是在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低碳城市的实现程度。建筑碳排放指标包括住宅生活和公共建筑碳排放两大类。交通方面碳排放可通过城市车辆总量、城市节能汽车比例、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程度、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四个指标来反映。城市注册的正在使用的汽车总量能反映城市总体的交通碳排放量,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的压力;节能汽车比例可以反映交通节能化的实现程度,说明在固定汽车总量的条件下,一个城市的交通低碳程度;城市生产用能源消耗总量反映一个城市总体生产规模和其相应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大小;城市生产用非化石燃料能源比例反映一个城市生产过程中燃料投入方面的低碳实现程度;城市产业结构反映城市的成熟化程度,进而间接说明一个城市在生产方面实现低碳的难易程度和未来所需时间。

2.2反映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

这类指标有城市总体人均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和含碳能源消费系数三项。城市人均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反映不同消费模式导致的城市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是从消费角度考虑的指标。碳生产率是城市GDp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比值,说明整个城市的能源生产效率,具体说明一个城市的低碳技术水平对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影响程度。碳能源消费系数为整个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主要用于衡量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

2.3反映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这类指标包括政府组织机构符合低碳城市要求程度、低碳城市宣传教育覆盖程度、低碳城市研究工作科研资金占科研总投资比例、研究基金在规定期限内到位比例和城市绿化面积比例五项指标。以上五项均为衡量政府部门为实现低碳城市而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低碳城市的意义篇4

一、两市低碳试点工作进展与成效

贵阳市自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低碳城市试点以来,把“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作为城市名片,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既要赶,又要转”的战略目标,努力探索西部地区“在保护中发展”的低碳路径。遵义市自2013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坚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后发赶超的有力抓手,各项低碳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一)以低碳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为主导,构建城市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

贵阳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贵阳市低碳发展领域的专业智囊团和低碳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借力专家智慧为城市低碳发展保驾护航;出台了《贵阳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贵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贵阳市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攻坚方案》、《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等一系列低碳发展的政策文件;此外还正在筹备编制《贵阳市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2014―2020年)》和《贵阳市应对气候变化条例》,加快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遵义市按照《遵义市低碳试点工作初步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低碳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低碳试点的各项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将低碳发展相关要求纳入《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启动了低碳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形成以遵义市环科所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开展低碳发展研究,为稳步推进低碳试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二)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构建以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

贵阳市将工业、能源和建筑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建立以低碳、绿色、环保、循环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一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编制了《贵阳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杜绝新增“两高”项目,2014年淘汰了24家企业的落后产能;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缅气入筑”工程。2014年底,居民用气全部实现天然气供给,建成开阳、清镇两个生物质燃料基地,一期装机容量为49.5兆瓦的花溪云顶风电场投入运行,全市水电、风电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47%;三是推行绿色建筑。出台《贵阳市绿色建筑实施方案》和《贵阳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推广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等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遵义市则实施了“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低碳发展战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与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措施推动尽早达峰。一是发展低排放的特色轻工业。将烟、酒、茶等特色轻工业作为经济发展重点,推进茅台酒厂循环经济示范园技改,打造“遵义名烟基地”,提升茶叶种植加工水平,形成西部赤水河流域白酒工业走廊和东部烟草、茶叶加工带的产业空间布局;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形成了以电能为主,煤炭为辅,农村沼气、城市天然气为补充的能源消费模式;三是节能提效。2014年关闭淘汰落后产能11户,中心城区累计改造4吨以下燃煤锅炉182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5%;四是增加碳汇。2014年完成造林75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森林覆盖率达53.6%。

(三)开展多层次试点示范,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贵阳市作为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13年度智慧试点城市和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全力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贵阳市先后实施了“乌当碧水人家”、“温泉新城”等一批市级低碳社区试点,探索形成具有贵阳特色的低碳社区“G”模式,建立社区低碳指标统计办法和贵阳市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社区建设和改造提供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贵阳市高新区于2014年6月获得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编制了《贵阳国家高新区低碳经济示范园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色。

遵义市在低碳试点建设过程中,打造了茅台镇绿色低碳城镇、凤冈富锌富硒茶低碳示范区、高新技术园区循环化改造等低碳园区,累计创建了5个部级生态示范区、39个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县、24个生态乡镇和45个生态村,积极探索适合园区、集镇发展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创建打造了一批示范性强、带动面广、关联度高的低碳项目,发挥了引导示范作用,扎实推进低碳发展。并于2015年1月被评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二、两市低碳试点工作特色与亮点

(一)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低碳产业

贵阳市本着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金融、旅游、会展等低碳产业。在金融领域,实施“引金入筑”工程,有近20家金融机构签约入住贵阳国际金融中心。截至2013年9月,贵阳市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5684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全省地、市、州的43%;主打旅游业,发挥生态、气候、人文优势,打造“爽爽贵阳、避暑之都”品牌,推进旅游标准化、国际化建设,优化提升一批景区景点;发展贵阳特色的会展经济,通过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及中国科协年会、酒博会、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重大会展活动,使会展经济效益年均增长30%以上。

遵义市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加快茅台、土城、苟坝、沙滩、赤水文化旅游创新区和长征文化博览园、赤水景区、中国茶海景区建设,深度开发娄山关景区,打造《传奇遵义》常态演出精品剧目和中国长征、茅台酒、仡佬等文化旅游节,打造“红色遵义、人文遵义、醉美遵义”旅游形象品牌。

(二)创新驱动,构筑低碳发展的智慧城市

贵阳因四季温差小的气候特点被评为“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是唯一被授予“2014年中国智慧治理领军城市”称号的西部省会城市。贵阳将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实现后发赶超、产业转型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努力打造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慧贵阳”、“数谷贵阳”。截止2014年,大数据产业规模达660亿元,“云上企业”超过2900家,预计2017年“呼叫中心”将带动就业50万人(贵阳市人口约400万)。以上可见,大数据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贵阳以相对较低的排放代价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

(三)全方位推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

贵阳市是国家甲醇汽车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在促进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控制交通领域碳排放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贵阳市以“疏老城、建新城”为核心推进城市建设,规划建设1.5环快速路,促使城市交通流由“中心集聚”向“环网分担”转变,以此改进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率。城乡路网不断完善,“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全面完成,这些都进一步缓解了交通拥堵,减少车辆尾气排放。此外,贵阳还启动编制了《贵阳市快速公交系统专项规划》,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混合动力汽车,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贵阳市公交公司根据贵阳市的能源和道路特点,因地制宜,研制推广了气电双燃料混合动力汽车和甲醇燃料车,产生了良好的减排效果。

三、两市低碳试点工作的建议

(一)需尽快研究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调研发现,遵义市提出力争到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目标,但缺乏明确的达峰路径;而贵阳市并未提出峰值目标,对于峰值目标的测算也缺乏研究。我国已经提出在2030年左右达峰,因此建议两市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及可行的实现路径,并将相关目标纳入未来的规划当中。

(二)进一步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能力

调研中发现,贵阳、遵义两市的关键排放源没有基础数据支撑,温室气体统计核算领域的专业学者缺乏,低碳领域的研究机构和技术平台能力较弱,缺少基础数据统计及监测平台,影响了地方低碳发展进程。建议两市尽快开展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摸清排放家底,同时加强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建设,建立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管理体制,为低碳发展做好数据基础支撑工作。

(三)鼓励两市积极开展低碳城市间的国内、国际合作

贵阳、遵义等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屏障,关乎国家的生态安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应帮助西部地区走向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之路”,同时西部低碳试点地区也应主动汲取东部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自身特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贵阳、遵义两市总结城市低碳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积极参加中美气候智慧型城市合作。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结成“低碳姊妹城市”,共享低碳发展经验。同时,积极探索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低碳城市合作模式,推进本地区绿色产能国际化。

(四)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和模式探索

贵阳和遵义在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方面起步较晚,2014年,全省首单中国自愿减排(CCeR)项目上海金融机构购买贵州盘江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责任公司80万吨CCeR指标成功交易,实现碳交易的零突破。建议贵阳、遵义两市积极做好参加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前期准备,加强对城市碳资产的盘查工作,并推进贵阳市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中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好“贵阳市低碳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的智囊作用,建立贵阳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打造本土应对气候变化的专业研究团队。在国家下一步打造低碳城市试点升级版的过程中,邀请更多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为贵阳和遵义两市的低碳发展建言献策,探索出一条适合西部地区发展阶段的低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李闽榕,王金南.“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axelBaeumler,edeijjasz-Vasquez,Shomikmehndiratta.中国可持续性低碳城市发展[R].2012

低碳城市的意义篇5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绿色建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绪言

伴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当前,资源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是致使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成因,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发展道路。因此,各国强烈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各国建设的主要趋势。“绿色建筑”作为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如何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一)什么是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城市”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前提下,促使能源的消耗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尽量降到最低,一个国家的公民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并把低碳生活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导向,一个国家的行政机构则把建设低碳社会作为大纲规划与蓝本,对城市的交通、建筑、格局、居民生活等进行低碳理念的引导。

“低碳城市建设”可以分为低碳规划、低碳建造、低碳运行三个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低碳规划”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第一步,使“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低碳建造”作为“低碳规划”的执行者,通常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等前来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类排放量;“低碳规划”与“低碳运行”保障了城市运行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排放,最终实现低碳城市建设。

什么是绿色建筑

“低碳建筑”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它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降低碳的排放量。而“绿色建筑”是“低碳建筑”的主要体现者,它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选取绿色的建筑材料,提高绿色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实现循环回收与利用。并且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借用建筑周围的天然的光线、日照、风向、地理位置等,尽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能耗,真正地作到低碳。

“绿色建筑”亦称为“可持续建筑”或者“生态建筑”,指的是合理地运用环境的反馈与有效的资源集成思维去设计与建造的建筑。2006年,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地全寿命周期里,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地、节水、节材、节能),保护环境与降低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的、适用的、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其核心理念是尽可能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降低对大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并且尽可能地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品质。

“绿色建筑”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作用有:第一,经过“绿色建筑”发展了“低碳经济”。“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是节能减排,“绿色建筑”通过建筑的节能围护,充分利用日照与光线设置采光,借助自然风合理设置通风与取暖系统,并且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合理利用建筑布局,优化配置资源,促使能源消耗降低,减少了浪费,实现了资源的可再生与循环利用。第二,经过“绿色建筑”营造了“低碳生活”。建筑物的绿色设计、施工的有效性、建筑的合理布局配置等这些低碳环保理念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而这些低碳环保的理念也激励了居民自觉地形成低碳环保的意识。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

当下,很多城市居民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建筑理念中,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绿色建筑”的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有时候在城市低碳建设中把“绿色建筑”简单地理解为“涂了绿色的建筑物”或者是“种植花草树木美化了的建筑”。人们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存在不足,致使“绿色建筑”方法在城市居民低碳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青睐。缺乏市场,严重妨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2.“绿色建筑”成果尚未成熟

在中国,对“绿色建筑”探索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国内的技术相对落后以及节能减排效果不是很显著,致使一些开发商在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敢大胆采用“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或者是“绿色建筑”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国内市场并没充分打开,导致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绿色建筑”,或者是仅仅对“绿色建筑”表面的认识。

“绿色建筑”行业人才的缺失

在国内,真正懂得“绿色建筑”职业运转的人员比较少,很多建筑人员对“绿色建筑”并内有深刻的认识,没有熟悉建筑的设计,对“绿色建筑”方案的规划、设计、布局、操纵、维护等工作没有高屋建瓴的认识,很多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并且对“绿色建筑”方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工作做了,但是最后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4.“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有待健全

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是“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其评估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多专业的研究领域。可是,由于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设备、人才等跟不上来,导致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标准语规章制度,但是其体系并不健全。例如,对“绿色建筑”的评级、审核,出现了为拿到评级,不惜重金搞“绿色建筑”,造成了为绿色而去绿色,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效果。反而是大大提高了建设成本,而不是降低能耗。

三、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绿色建筑发展对策

在当前,一般地常规建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达成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因而就需要“绿色建筑”尽可能地破除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技术的束缚,采用合理的、科学的设计,把“绿色的配置”、“自然的采光”、“自然的通风”、“低能源的消耗维护结构”、“新的能源利用”、“中水有效回用利用”、“绿色建筑材料与智能调控等新的技术与新的材料”及“绿色地施工和运营管理”去实现建筑地点的合理规划、资源的优化配置、节能减排举措的有效、周围建筑的环境的舒适健康、废弃物排放的降量无害与建筑性能地灵活、适宜。

(一)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完善“绿色建筑”体系

一方面要引进与吸收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理念与研究成果,借助国外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以国内大力倡导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为机遇,深化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绿色建筑”研究,确立目标、体系、建设指标、评估等级、评估标准、建筑要求等,促使“绿色建筑”体系既符合低碳经济,又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

(二)鼓励支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政府首先要带头,鼓励支持引导建筑行业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大对“绿色建筑”建设的投入,建立示范点,并且奖励开展“绿色建筑”的开发商等;对发展“绿色建筑”的人员给予优惠政策;降低“绿色建筑”行业所需材料的成本,采取技术补贴等。此外,政府要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加大队“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开始了解、认识“绿色建筑”的科学内涵。

(三)加快低碳技术的开发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核心科技,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靠信息,走信息化道路,要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创制自主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促进和谐的低碳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此外,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日照阳光、通风、湿度、风能、水能等,因地制宜,合理设计、布局,并且借助高科技手段,努力寻找建筑与环境的最佳结合点,促使“绿色建筑”达到极致。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的理念,在整个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完全符合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建筑”是新事物,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抓住目前我国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的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力推动“绿色建筑”快速发展。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润明.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2006,(11).

[2]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5).

[3]巨宝庆.低碳理念发展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8).

低碳城市的意义篇6

一、低碳雕塑的含义顾名思义,低碳雕塑就是用低碳材料制作的雕塑。而低碳主要就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意思,低碳材料是指既能够确保使用性能,又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的材料。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产品不断丰富、生活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却急剧减少。废金属、废报纸、易拉罐、塑料瓶之类的生活垃圾充斥生存空间,各种工业机械废气排放恶化生存环境。于是,近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有所提高,呼唤减少消耗自然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发展废旧物回收利用的低碳生活。在这个背景下,低碳理念进入艺术领域,产生了低碳雕塑的概念。艺术家开始在木材、石头、泥土、玻璃钢、树脂等传统的自然雕塑材料之外,考虑使用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废弃品材料,创作出与时展相适应的雕塑作品。二、低碳雕塑的语言低碳雕塑的理念很新,其实作品并不新鲜,很多观念艺术、现成品艺术作品就是低碳雕塑。古典雕塑走到高峰后,二十世纪初雕塑家们进一步探索雕塑的各种自由空间表现形式,现代主义艺术的拼贴和现成品概念对雕塑艺术产生了影响。杜尚的作品《泉》是钉了三颗钉子的小便池,被认为是达达主义现成品艺术的开山之作。但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早对材料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与最早提出材料概念的是画家毕加索。他1942年创作的《牛头》用废旧自行车座和车把拼贴而成,该作提出“拾来的材料”这一概念,毕加索与杜尚之后,装置、挪用、复制、借用等许多雕塑艺术新技术手法逐渐出现,从而使雕塑材料的空间大为扩展。战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生活废弃物不断产生,资源减少。艺术家们越来越重视把艺术创作融入现代生活中,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的废弃物,以各种低能耗的制作手法包装成为雕塑艺术,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涌起一股以废弃物为材料的低碳雕塑热潮。艺术家们在创造过程中根据材料本身体现的喻意,结合艺术作品所要体现的艺术意图用拼贴、装置、空间对比等艺术手法使作品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张力感和形式感。如废旧玻璃的易碎感,废旧金属的沉重感、坚硬感,废旧报纸、书籍的陈旧感、历史感,废煤渣、铁渣的粗糙感,塑料瓶、易拉罐的轻与鼓等。国内比较有名的城市雕塑《刚塑号》其实是申江铁合金厂的重设备拌沙塔,该设备停用后不拆除也不加工,直接就被当作低碳雕塑而保留了下来。它静静地屹立在园区,给人一种回望过去、期待未来的艺术感受。三、低碳雕塑融入当代生活进入都市化进程加快、经济迅猛发展的新世纪,城市雕塑承担着营造艺术氛围、陶冶审美性情、提高城市文化内涵的作用。同时,人们不希望在空气质量很低、喧嚣嘈杂的城市里再出现有污染作品的艺术品。低碳材料雕塑既环保又节约材料的社会生产成本,这与当代人们期待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生活相呼应,因此低碳材料雕塑具有美学意义、创新意义、文化意义。当低碳雕塑融入到城市雕塑中时,它将从个体艺术转向公共艺术、不再是单一的艺术个体,而是连接人类与城市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符号;它的创作目的也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精神情感表达。低碳城市雕塑首先要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作为景观环境主景的雕塑更是如此。通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与创作,雕塑不仅在环境空间中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还要在特定的场所营造出独特的精神氛围。这方面徐冰的大型低碳材料雕塑《凤凰》比较成功。其制作材料来源于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民工生活用品等废料。他以东方文化假想的凤凰生物形象为起点,聚集现实中众多动物的美感。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古老东方神物置身现代化建筑群中与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们在匆匆一瞥中感受到历史感和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差异感,在都市中唤起对古老文化的回味。除了公共环境,现在低碳雕塑也进入相对日常的生活空间和私人空间。在城市日用品店、精品店里,有不少小雕塑使用低碳材料,以另类的效果满足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要求。室内装饰行业还把低碳材料作为革新内容,一些小摆设就是低碳雕塑。装饰界比较有名的低碳雕塑是用废旧磁带制作成一个台灯。设计师把所有的旧磁带固定在一起,制作成一个盒子的形状,从里面透出或明或暗的灯光,磁带转孔中直射出的光点绚丽多变。人们把这种特殊的台灯装饰在卧室、客厅之中显得美观、实用。低碳雕塑融入当代生活的例子数不胜数。不过,现在低碳雕塑仍然处于实验阶段,阻碍它发展的因素还很多。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问题,看重昂贵、奢的东西。那些大型公共雕塑的资金投入很大,甲方考虑到各方面的压力,一般不愿意接受低碳雕塑方案。其次,艺术创作的专业性比较强,大型低碳雕塑的制作过程需要设计者以外大量的技术工人配合,在制作施工方面比传统雕塑具有挑战性。还有,低碳雕塑的材料来源是个问题。现在中国废品回收利用的情况与雕塑材料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低碳城市的意义篇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牛文元建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铁道部、城乡建设部、环保部、科技部,组成“一委六部”跨部轮值机构,共同制订出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高耗能领域与中国50个最大城市的“低碳发展国家行动方案”,设计相应的调控总量和约束性细则,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低碳发展蓝图,并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执行附件,成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试点地区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地域代表性和不同的城市类型。国家希望试点地区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低碳发展道路。

认识高碳城市

谷树忠,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资源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他主要研究领域是资源经济与资源安全,主持过“中国资源报告”、“世界资源态势与中国安全战略研究”等部级研究项目。目前,有部分人对高碳城市以及高碳城市转型存在错误认识,一些地方出现节能减排项目不顾成本盲目应用,上马一批节能减排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谷树忠就高碳城市转型发展的有关问题接受了《经济》记者的专访。

《经济》:高碳城市是不是只说那些资源型、能耗高的工业城市?为什么?

谷树忠:这里要区分碳汇和碳源。严格意义上讲,高碳城市应该是指高碳源的城市,即二氧化碳排放较高的城市。而二氧化碳排放的多少、高低,既取决于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取决于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不难看出,作为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较多、较为密集的资源型产业,特别是化石能源产业等,往往是高碳产业,这种产业较集中、规模较大的城市,则往往是高碳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型城市,特别是煤炭及其加工转化产业规模较大的资源型城市,也就往往是高碳城市,同时也是高能耗城市。

《经济》:有资源型城市负责人在谈到该市转型发展时,提出“核心是转型,重点是项目”的思路,以产业新兴化为目标,培育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日用陶瓷、生物制药、食品工业、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实现非煤经济多样转型。您如何评价?是不是非煤经济就达到高能耗城市转型的目的?如何正确看待高碳城市转型?

谷树忠:此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有其片面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核心是转型”是对的,但关键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要处理好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什么样的城市才是一个好的城市?不是说GDp上去了,或者财政税收上去了就是一个好的城市、好的发展。为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是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最为迫切的。因此说,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是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体现。

当然,任何城市都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主导思想盛行的国度来说,没有产业或者没有主导、支柱产业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选择、培育当地主导、支柱产业至关重要。

这里所提出的发展非煤产业,是对的,关键是替代产业的选择。这里所列出来的所谓新兴产业,其实有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兴。而且,这些产业的原材料基础如何?生产传统如何?市场前景如何?这些问题均需要关注和回答。另外,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产业就是低碳的,相反,陶瓷及建材往往是高碳的。

《经济》:高碳城市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谷树忠:主要问题还是环境容量问题、生态占用和生态赤字问题、水资源支撑问题。几乎所有的高碳城市,都无一例外地面临水、环境、生态压力。生态赤字往往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之一。

另外,高碳城市转型还面临产业竞争乏力的问题。一是长期的资源型产业发展往往对非资源型产业产生投资等方面的挤出效应;二是非资源型产业社会分工格局业已基本形成;三是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支撑,而这往往是高碳城市所缺乏的;四是现有的高碳产业往往对低碳产业的进入产生环境排斥作用。

《经济》:当前,高碳城市转型低碳发展要做哪些事?

谷树忠:要做的事情很多。一是要区分自己的碳是为谁生产的。如果是为他人输送清洁电力等而产生的,就要争取相应的碳补偿,包括碳排放指标统筹等。二是要制定严格的低碳发展战略,从生产、消费等方面,全面而有重点地推进低碳发展,确定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三是要建立健全低碳发展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补偿机制、动员机制、创新机制等。四是要加强碳汇的建设,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努力以碳汇增加减缓碳源的压力。

《经济》:作为研究学者,您认为国家政策层面应出台哪些措施来促进高碳城市的转型?您认为我国应建立什么样城市低碳发展的评价体系?

谷树忠:一是要加强对高碳城市的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化石能源基地的政策扶持,尽快出台一揽子扶持国家能源基地的政策――《国家能源基地政策纲要》。二是应尽快出台旨在解决或缓解高碳城市转型的投融资问题的优惠政策,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三是尽快解决区际碳交易的政策缺失问题,以促进区际碳交易。四是应鼓励和支持高碳城市自行碳交易,以增加碳汇来消化碳源增量,实现区域碳平衡。

至于城市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极为复杂,需要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文化等方面的指标,更应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和理念,要有反映城市形态及其健康水平的评价指标,还要有市民幸福感等指标。当然,还要有一些微观层面的指标,包括交通畅通、安全、舒适和经济性指标,就业充分、安全等指标,受教育公平、效率指标,等等。

110个城市分析样本

2010年,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进步很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强度偏大,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过分看重成本比较高的光伏产业,忽视公共投入成本;为节能减排“拉闸限电”现象严重;缺乏低碳发展规划、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等。

为了科学推动我国城市低碳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湖南工业大学、经济日报所属经济杂志社等单位利用各自优势,联合发起成立了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今年3月2日,该中心正式对外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2011》绿皮书,该书尝试从理论、实践、综合、前瞻等方面有所创新,并编制整理了中国110个地级以上城市能源与碳排放数据。

根据《中国低碳城市发展2011》绿皮书显示:2008年,在11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3吨以上有石嘴山、临汾、西宁、攀枝花、抚顺,分别是7.206吨、3.760吨、3.705吨、3.299吨、3.084吨;排放每吨二氧化碳生产力水平不足2000元的城市就有18个,其中石嘴山仅为0.053万元,二氧化碳生产水平最高的是深圳,每吨二氧化碳生产力水平为0.795万元。由于我国的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单位GDp的消耗标准煤的高低,不仅意味着单位GDp产出所伴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多少,还意味着能源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安全水平的高低。因此,煤炭利用率是一个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在绿皮书中,详细地了2008年我国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各项指标数据,主要包括110个城市中低碳转型发展前十位城市、后十位城市、指标数据、排位比较四大类分析图表数据,并分别就GDp总量、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生产力水平、能源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总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民碳消费结构、碳排放就业岗位贡献、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城市森林覆盖率、公共电汽车交通工具使用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十四项指标逐一分解列图、列表。

转型途径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我国低碳发展的选择不仅决定我国未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前景,也影响着世界未来的发展前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的具体实际和发展阶段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一致观点。

但是从各地对新能源的理解和实施方案来看,刻意追求太阳能项目而不顾及应用成本的现象比较突出。像一些城市的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大,市场效果欠佳,太阳能发电每度电的成本比目前的水电火电成本高约2~2.5元。除此之外,我国高碳城市转型还面临节能减排机制、措施、研究体系等还不够完善的问题。

低碳城市的意义篇8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内涵;措施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而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低碳城市”的内涵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能源低消耗和Co2低排放。低碳城市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在城市建设中要求推动地方政府与金融企业的政策激励与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推广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二、发展低碳城市规划的几点建议

1、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制度设计。城市发展向低碳转型需要实现生产与生活2个层面的低碳化转型,政府应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政策供给者,同时协调社会各方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的共同参与,制定完整的低碳城市管理政策,全面促进城市低碳化转型。具体而言,制定低碳城市的管理政策体系,必须首先从低碳城市内涵、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低碳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生活发展模式等层面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强制性、激励性和自愿性三类政策。强制性政策可能包括法律法规、考核制度、总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激励性政策可能包括税费、交易、补贴和投融资等,自愿性政策可能包括消费引导、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

2、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有以下三种编制类型:一是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从今后的发展看,笔者认为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是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3、注重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生态调控。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锋军,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调控。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的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调控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4、注重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5、强调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技术创新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紧跟世界低碳技术发展潮流,通过积极引进低碳发展相关技术,加快我国低碳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竞争能力。同时,加紧自身创新能力修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关键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占领未来全球低碳技术制高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快低碳城市发展步伐。

6、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目前城市规划的各项指标均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需要加入新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但是要注意这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对各地区的适用性。以此为基础,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综上所述,在进行低碳城市探索时,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做出充分的战略评估,结合城市自身特征,确立低碳发展的思路,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这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迅,曹广忠,徐文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

低碳城市的意义篇9

关键词:城市低碳竞争力粗集理论综合评价

目前低碳城市很大意义上还只是一个概念,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体系。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指出应尽快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低碳城市发展(潘家华等,2009)。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机构(theClimateinstitute)与英国第三代环境主义组织(e3G)联合的研究报告《20国集团(G20)低碳竞争力》中,将城市低碳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城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能力(诸大建,2011)。因此,城市低碳竞争力是评价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陈飞等,2011;诸大建,2011),其内涵是一个城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引用城市低碳竞争力的概念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

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从文献查询的情况看,学者们采用城市低碳竞争力概念进行低碳城市评价的研究较少。付允(2010)等人描述了低碳城市的特征,总结了两种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并从社会、环境、经济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付加锋(2010)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了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杨德志(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由经济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环境以及低碳社会四大子系统构成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

陈飞、诸大建(2011)基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发展内涵确定了低碳竞争力的模型。诸大建(2011)鉴于城市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建立了一个基于低碳环境竞争力、低碳社会竞争力、低碳生产竞争力的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模型,使用灰熵理论和上海市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分析城市低碳竞争力的理论内涵、筛选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模型等方面,为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将在考虑中西部城市发展自身规律基础上,构建基于粗集理论的城市低碳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力图使得评价结果客观,参考价值更大。

城市低碳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

从低碳竞争力的定义来看,低碳竞争力的评价至少应考虑到两个部分:一是对于碳的排放量,排放量越低,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低碳竞争力应该更强;二是经济发展的状况,经济发展越好,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低碳竞争力应该更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低碳城市竞争力评价是一种多因素综合评价过程。与单项评价不同,需要将较多方面的指标集综合起来统筹考虑,需要选用科学合理的定量方法(任福兵等,2010)。指标层的选取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全面性与主导性相结合、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曹黄麟,2004)。参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中所使用的城市竞争力显性指标体系,以及付允等(2010)、付加锋等(2010)、杨德志(2011)、朱贻文(2011)研究中对城市低碳竞争力的指标选取,本文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准则层和指标层两部分。准则层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为评价城市低碳竞争力提供考察范围。准则层是指标层的合成指标,同时又是城市低碳竞争力的二级指标。指标层提供了评价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具体指标。最终得到的中西部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众多的指标中除万元GDp耗能是负向指标以外,其余都是正向指标。对于万元GDp耗能也有学者使用了能源碳排放系数将其转化为万元GDp碳排放量。本文直接采用了万元GDp耗能指标,可以直接从各城市的统计年鉴中得到,避免了由于碳排放系数不唯一造成的差异。

在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都有其自己的单位,为避免单位的不同对后续的评价工作造成干扰,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归一化处理,其公式为:

对于正向指标:

对于负向指标:

(二)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的选取对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指标体系的选取有多种方法,本文将粗集理论引入到城市低碳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中。粗糙集由波兰学者Z.pawlak在1982年提出,粗集理论的优点是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只使用最原始的数据集,通过属性简约、权重计算得到最终结果,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将粗集理论应用于城市低碳竞争力的评价需要经过以下4个步骤:

1.属性的离散化。本文属性的离散化主要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实现(FCm)。通过FCm算法后得到的属性类别即作为该属性的离散值。

2.属性约简。定义决策系统为:

S=(U,C,D,f)

其中,U={ui}是一个非空有限集合,表示论域,即评价系统所研究的是哪些城市的低碳竞争力;C={cj}是条件属性集合;D={di,j}是条件属性的值域;f表示一种映射关系:f:U×CD(陶志等,2007)。由此决策系统的区分矩阵为:

mij={ck∈C│dik≠djk}(1)

若│U│=m,则区分矩阵m便是一个m×m的矩阵,每一个区分矩阵m唯一确定一个区分函数,用F来表示。区分函数是由区分矩阵来构造的,方法是先对m(i,j)所包含的每一个属性求析取,再对所有的m(i,j)求合取,最后求出区分函数的极小析取范式,得到核以及对于属性的简约。

3.权重的计算。对于权重的计算,本文计算的是属性简约后的属性权重。

定义:设S=(U,C,D,f)为一知识系统,对于等价关系p∈C有分类U/ind(p)={u1,u2,…,un},则p的信息量记为:

则某个属性cr的重要度即权重表示为:

S(cr)=i(p)-i(p-{cr})(2)

4.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将原始数据归一化以后与权重矩阵相乘即可得到综合评价值。

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四个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

本文应用上述模型对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四个城市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如表2所示。通过归一化和属性离散化后的四个城市低碳竞争力离散值表如表3所示。对表3中的离散属性求其区分矩阵得m:

由于m是一个对称矩阵,所以其上三角部分的元素未给出。进一步可以得到区分矩阵的区分函数F:

其极小析取范式为F`:

由区分函数的极小析取式可以看出,对于低碳竞争力的属性约简并不唯一。本文选择了a3:新能源比例,a7:万人拥有公交车数,a10:万元GDp耗能变化率。作为对原属性的约简。

U/ind(p)={{成都},{重庆},{武汉},{西安}}

U/ind(p-{a3})={{成都},{重庆},{武汉},{西安}}

同理可以得到:S(a7)=S(a10)=0.375

由此得到属性a3的权重为0.375/(0.375*3)=1/3,属性a7、a10的权重都为1/3。为求得对于四个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标值,只需要将四个城市约简后的属性加以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后与所得到的各属性权重相乘即可。则四个城市的城市低碳竞争力综合指标为:

由此得到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四个城市的城市低碳竞争力排行为:成都(0.3280)>武汉(0.2819)>西安(0.1958)>重庆(0.1942)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成都的城市低碳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城市,而重庆的低碳竞争力最低。在评价模型中,共有三个约简后的属性,且其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都为1/3。说明三个指标在低碳竞争力的评价中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即不能够过度的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结论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目标。本文提出的基于粗集理论的低碳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为低碳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的评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文中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动态性和可比性等因素找出了一个用于评价中西部城市的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粗集理论对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四个城市的低碳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从研究中得出结论:城市低碳竞争力的评价不能够只看重某一方面的大小,而是应该给予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相同的权重系数。经济、社会、环境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不能够将三者割裂开来。

参考文献:

1.潘家华,牛凤瑞,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2.thirdGenerationenvironmentalism.measuringLowCarbonCompetitiveness[R].London:http://,2009,9

3.陈飞,诸大建.城市低碳竞争力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4)

4.诸大建.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模型和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11)

5.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6.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7.杨德志.低碳城市发展进程评估模型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1)

8.朱贻文.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方法[J].中国城市研究,2011,6(2)

9.任福兵,吴青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淮论坛,2010(1)

低碳城市的意义篇10

《经济》:广元市率先在灾后重建城市中提出低碳重建口号,这对于广元市灾后重建有何意义?

马华:低碳经济在传统意义上讲,其实就是节能减排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市发展低碳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率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构想,具有革命性和建设性的意义。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已经把广元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一般来讲,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在经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在广元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去落实,是需要魄力和胆略的。目前广元市提出了建设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对此,我们坚持“一个更新、两条主线、三个调整、三个注重”,全力推进低碳发展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一个更新是坚持理念更新,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坚持走低碳发展道路;两条主线是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三个调整是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三个注重则是注重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生态广元建设。

《经济》:广元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在哪里?

马华:广元市具有非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我们特别注重能源结构的低碳调整问题。由于可再生能源丰富,我市形成了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2008年,广元市启动“气化广元”清洁能源行动,加快年产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开发。目前,已经完成市内246家五小企业、5家规模以上企业的“煤改气”,年用气量114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接近1.5万吨。全市城镇天然气气化率达65%,年用气量8000万立方米,以替代原煤为基准,折合标煤9.7万吨,扣除天然气本身的碳排放因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5万吨。另外广元市除了立足于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还同时开发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柴后,可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经济》:广元市是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没有进一步的规划?

马华:广元已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一是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二是推广运用低碳新技术,提高能效。三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低碳产业的比重。四是在全体市民当中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从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层面,广元市不遗余力,强化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坚持不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对于灾后重建严格执行重建项目环评制度,对环评不达标企业一律不予审批。此外广元市还着力建设循环经济区,延伸传统工业的产业链,以降低生产总值能耗。当然,摆脱过去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转变根本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东部发展地区都是一大难题,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更是艰难。作为后发地区、地震重灾区,广元的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政策、项目、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瓶颈更为突出,还需要国际、国家层面的项目、政策支持,需要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支持。

《经济》:广元市是如何在全市进一步贯彻低碳理念的?

马华:我们现在倡导全市市民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让低碳生活方式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着力控制碳排放。每天每个人都问问自己“今天你低碳了吗?”我们每个人只要能够保证上班不迟到,坚决不开车,既解决拥堵的问题,也减少碳排放,同时有利于身体健康,密切干群关系。我们要让低碳意识无处不在,低碳理念无孔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