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7:29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篇1

摘要: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大都承载着有民族文化特色,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离开民族文化背景,很难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更谈不上准确地使用了。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密不可分,语言意义是文化意义的载体。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对学生讲解蕴涵在语言意义之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含义,对语言交际至关重要。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词语;语言意义;文化意义;词汇教学

一、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实践中,词汇意义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n.利奇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即语言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条件。利奇把词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联想意义,也就是词语的文化意义,实质上就是指一种语言中本来普通,但其内部蕴含着巨大的民族心理容量和强烈的感彩的词。它们置于既定语境中会引发许多具体的联想内容,产生语言意义所没有的意义。

关于词语的文化意义的界定,苏宝荣在《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一书中有明确的论述: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词的语言意义,是指以概念为核心的词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所形成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词语的文化意义。比如汉语中“虎”这个词指称一种“毛黄色、有黑色的斑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的一种哺乳动物”。这是关于“虎”的概念意义,同时“虎”又具有“凶猛、威武、力量、凶恶”等文化意义,于是就有了“虎贲”、“虎威”、“虎口拔牙”、“虎穴龙潭”等词语。又如“油条”是指一种“油炸的面食,长条形”但人们又赋予它“世故、圆滑之人”的文化色彩。所以,“凶猛、威武、凶恶”是“虎”的文化意义,而“世故、圆滑之人”是“油条”的文化意义。所以,词语的文化意义是相对的、特指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排除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进一步帮助学生把这些交际文化因素转化为实际的交际技能便显得极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词语的词汇意义,更要注意它的附属意义,尤其是文化含义。

例如:中国人所熟悉的“莲”,即荷花,它的概念意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叫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叫藕。种子和地下茎都可以吃。也叫‘荷’、

‘芙蕖’或‘菡萏’”(《新华字典》,2000)。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后,人们便以“莲”喻指“清正廉明,不同流合污”。“莲”的这个义项就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的,是它的文化意义。词语的文化意义是我们认识和确定文化词语内涵的主要依据。它使我们得以区分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帮助我们对词语进行分类,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再如:英语“magpie”与中文“喜鹊”指的是同一种鸟。但两个词代表的文化意义却有大不相同。“magpie”含有“唠叨”、“烦人”的含义,喻义是“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此义极像汉语中“麻雀”一词。而“喜鹊”在汉文化中,代表的是“好运”、“喜庆”,喜鹊的叫声被当做是报喜之讯。在英语中,含有相似含义的是另一种鸟,“cuckoo”(杜鹃鸟)。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有这样一个例句:

Hewassofondoftalkingthathiscomradesnicknamed“magpie”.

这句话的中文字面翻译是,“他十分喜欢说话,所以同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喜鹊’。”显然,在这句话中,“他”的同事们想要表达的含义并非汉语中的“喜庆”、“吉祥”,而是英文中“唠叨”、“烦人”的意思。因此,此处意译为“他太喜欢说话了,以至于同事们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麻雀’”会更为适合。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没有能够把“magpie”与“喜鹊”、“麻雀”三者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关系介绍清楚的话,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便很可能在翻译或者是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偏误,从而导致交际交流的失败。

其他的还有如龙在中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象征着高贵、尊严与神圣,所以汉语里有“东方巨龙”、“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等语句,而在英美文化里,龙是一种爬行动物,是邪恶凶残的象征。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讲清楚龙在汉民族文化中象征着尊贵与吉祥,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另外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狗、猫头鹰等在中国都有消极象征意义,而在有的文化系统里它们却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意义。再如在中国文化中以梅花来表现不畏惧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以及清雅高洁的形象;竹因其挺拔且空中有节,所以常用来象征正直、坚毅、有节气;鸳鸯则因为雌雄终日相伴,永不分离,因而被中国民间当作夫妻恩爱的象征。中国习俗中过年要吃鱼和发糕,由鱼的谐音联想到了年年有余,由糕的谐音联想到,步步登高,有个好兆头。这些都是其他语言文化中所没有的。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遍的词语往往可能含有民族文化的语义内涵,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赋予词语不用的文化意义,词语的文化意义充分反映该语言社团的生活现实和该语言社团成员对词的所指对象的心理印象,最能反映民族差异,同时也对词语的理解产生干扰。

因此,学习此类词,语言学习者极易受母语文化的影响,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和表面相似而实则不同之处往往是干扰学生汉语学习的因素,这实质上是指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对新的思维模式的干扰。这种类型的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明确汉语的语音、词义和语法规则外,还要有双文化意识,不仅对汉语本身的文化知识要熟悉要了解,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形成的语用习惯,对于学生的母语文化也要有相当的了解,对于汉语与学生母语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要敏感,在讲授时能够做到有对比讲解,这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

在词汇教学中,每课的生词可能有不少,我们不能平均用力,要有重点地讲解、一些比较容易掌握的词,如: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可以一带而过或是略加讲解。重点词的讲解,应当放在课文教学进行完了之后,这样,既不影响课文的教学,又可以加强重点词的教学。每课重点词的挑选,不宜过多,2一3个即可。讲解重点词,首先应当让学生把重点词在本课文中的词义和用法弄清楚,然后再讲解该词的其他义项和用法。另外,选择重点词,也要选择那些常用词。下面介绍几种解释词义的方法。

1、利用实体事物、手势语等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实体事物主要用于理解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如“桌子”“椅子”等。手势语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动词,如“挥手”、“摇头”等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很方便地用手势语来向学生做出解释。

2、利用反义词的词义对比性进行词汇教学。如:

大——小、快——慢等。区分反义词的练习是很容易做的,而且学生也很有兴趣,它可以复习旧词,巩固新词,可以顺便扩大词汇,。

3、采用特定语境加强对词语意义的理解。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语言中静态的词汇,而是言语中动态的词汇。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因此,要结合语境和句子来进行词语教学。比如说“意思”这个词,它有几个意思,如果不结合具体的语境教学,就很难说清楚它是哪个意思。

4、词语搭配的方法。即学了一个新词后,让学生来组词,凡是能够组词的词都让学生来组词。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这个词实际交际中的表达,学到的词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这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词义的辨析与词性比较的方法。汉语的词除了本身具有的意义之外,有的词还有附属义,即词的应用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以及词的褒贬感彩等等。这些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如:“成果”与“后果”虽然都表示结果的意思,但是“成果”是褒义词,多用于好的事情;而“后果”是贬义词,多用于不好的事情。对类似这样的近义词,应当进行必要的适当辨析和比较。但要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与接受能力,不能讲得过于繁琐。

6、带有文化蕴含的词语。这种词语我们主张点到为止,只要告诉学生其所表示的意思即可,如学生不要求则不必对词的来源作出过多解释。

7、语素释义法。解释清楚词汇中每个语素的意思,再说明它的整体意思。在理解了词中的一个语素意思后,再引申到一系列跟此语素意思相关的词,如“手”的本义是身体的一部分,动词是“手拿着;手持”的意思,引申义为“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这个引申义是“手”作为语素时的意义,那么,我们就进而可以理解一些由这个语素参与构成的词如“歌手”“吉他手”等。学生在学会了一个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再接触由这个语素组成的其它新词时,就会根据该语素义去理解和记忆新词词义,方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

8、对虚词的教学。虚词是我国现代汉语中存留着古代词义的现象最为突出的,对这样的一些虚词,应当让学生了解它的古汉语词义,这比单纯地讲解虚词的用法,效果要好得多。如“于是”一词的“是”字,便是采用的古义。在古文中的“是,,都作“这、“这样”解。“是”字在古文中,有时还作“对”、“正确”解,这些“是”字的古义,在今天的现代汉语中仍然保存,如表示“这、“这样”之义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表示“对”、“正确”之义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等。现代汉语中虚词“是故”、“于是”,皆为古义“这样”的意思,它与“我是教师、你是学生”的“是”字义不同,今天作为判断词的“是”义,是由古汉语演变而来的。

也可利用母语副词和目的语虚词的比较研究。如汉语中的“和”,在英语中译为“and”,但在汉语中“和”既能做连词又可以做介词,在“我和她一起去学校”一句中是作连词用,在“我和他商量以下”一句中是作为介词来用的;而“and”只是作为连词来用。通过这种对比,就可以使外国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和”的意思和用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仲清:《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合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许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法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篇2

文秘类专业包括哪些

外交学;教育学类、逻辑学、汉语言、广告学、应用语言学、世界历史等、人文教育;社会学类、对外汉语:哲学类;公共管理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文秘”一般包括下列专业、文秘、公共事业管理;新闻传播学类、传播学、国际;历史学类:行政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媒体创意:哲学、中国革命史、公共关系学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语言文化您好: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类:历史学、古典文献、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闻学、思想教育、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公共政策学、中国党史:社会学:学与行政学、国际经济学

逻辑学、中国党史;学类、媒体创意:学与行政学;历史学类、学: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历史学、公共关系学等:汉语言文学;公共管理类、思想教育、中国语言文化、古典文献、广播电视新闻学、对外汉语、国际经济学、社会工作、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人文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历史等、公共政策学、编辑出版学、中国革命史、科学教育:新闻学、应用语言学:行政管理“文秘”一般包括下列专业、广告学:教育学:哲学、文秘、外交学;新闻传播学类;社会学类:哲学类;教育学类、国际

公务员文秘专业具体包括哪些专业:公务员文秘专业包括以下专业:汉语言文学(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对外汉语...

哪些专业属于中文、文秘类专业:“文秘”一般包括下列专业:哲学类:哲学、逻辑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

公务员报考要求文秘类包括哪些专业呢?在哪里有权威的答案?谢谢!:您好,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教育、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公务员考试中汉语言文学类相关专业的有哪些?文秘类包括在内吗?:文秘类不在中国语言文学类里。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专业: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专科专业

公务员考试中职位表里文秘类专业包括什么?悬赏了请专家解答:您好,华图教育为您服务。 汉语言与文秘类:汉(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中国语言文化,中文...

文秘类专业包括哪些?美术的报考公务员的时候可以算是文秘类吗?:您好,****为您服务。中文、文秘类中文、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中文...

河南省201年省考,文秘类包括哪些专业?:您好,考德上公培为你服务本科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属于中文类、文秘类的,你可以结合自身的条件报考相...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英汉对比语言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生源素质略逊一筹,学生接受能力差,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依赖性强,但是头脑活跃,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强。但是大部分学校都是采用的一个版本,即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结果是不同对象却要求目标相同,脱离了教学对象显著差异的实际。这种“一刀切”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缺乏成就感、愉悦感,从而严重影响语言学课程的实际作用,甚至于导致语言学的教学失败与地位下降。

其次,时下为本科学生编写的语言学教材多数为普通语言学,传授的是西方语言学理论。一是理论性强,二是不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实践,难以起到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大多数高职学生喜欢而且需要的是实际有用的知识内容,更追求趣味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1]

一、英汉对比模式下的语言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教学实际及前人研究成果,我们主张在英汉对比模式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语言学课程。所谓英汉对比模式下的语言学课程改革,就是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引入英汉对比知识,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学习实际,指导其他各门课程的学习。

潘之欣所作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强烈呼吁增强内容实用性,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与教学内容实用性显著相关。比较喜欢该课程的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内容是语言理论结合英语学习、结合汉语语言现象,而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该课程的大多数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内容则只是单纯的语言理论,没有与英、汉语实际相联系。

现行的语言学教材多是以西方语言学理论为蓝本,建立在印欧语言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不能否认这些西方理论有其理论价值,但是,最大的弊端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解决不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问题。在中国学英语,汉语思维是如影随形,几乎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外语学习的每个环节,构成一种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参照机制。德国的英语教学法教Butzkamm有一极好的形容: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对比”介入的不可避免性是外语学习天然决定的,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在其学习过程中,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将目的语(外语)与母语进行比较。面对母语思维时刻相伴这样的现实,教师如果不联系母语进行教学,进行英汉对比,就不能解决中国学生学英语的实际问题。反之如果能从英汉异同角度入手,晓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汇、语法、及语音方面的区别,才能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不至于只学习西方语言理论,却解决不了真正的困惑。可见唯有走英汉对比之路,语言学课程方可在实用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才可以取得突破性进展。[2]

二、英汉对比模式下的语言学课程改革的内容

英汉对比模式指导下的语言学课程改革的中心目的是培养学生英汉差异意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以培养英语产出能力为主,以传授知识为辅,以应用为主,理论为辅。英汉对比的广度和深度可以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做调整,以切合实际情况。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点放在汉英差异上,尤其是对学生形成干扰的差异上,预测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和难点,对症下药。其中,英汉语音、构词、语义、语法的对比属于微观对比语言学的范畴,而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的对比等属于宏观对比语言学的范畴,英汉语言对比应该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微观对比中的英汉语音对比和英汉构词对比;其次是英汉语义对比,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词的意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变,词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最后是英汉语法对比。根据我们的调查,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作文中语法错误的频率远远高于语义方面的错误,很多同学到了中高级阶段英语的句子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主要是受到了汉语的影响。英语的句子概念清楚,英语句子是封闭的,每句都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一致关系,支配关系,修饰关系等,这就使英语句子形式化格式化了,所以说英语是形合的语言,结构严谨。而汉语句子没有这些形式化格式化的东西,很难确定句子的界限,汉语的句子概念是模糊的,汉语句子是开放的,即可以无限的说下去,所以说汉语是意合的语言,结构松散,形散而神聚。所以,在微观对比方面,英汉语法对比应该成为授课重点。[3]

宏观对比中,宏观的对比研究汉英不同表达方法的心理、文化和哲学上的依据,对比研究汉英思维模式和语言模式的关联和观照。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一种工具,而是转换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汉英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与汉英不同的表达模式相对应:汉语的悟性思维与意合的语言和英语的理性思维与形合的语言;汉语的主体思维与人称主语和英语的客体思维与非人称主语;汉语的整体思维与对偶结构和英语的个体思维与散行结构。从宏观上比较英汉思维模式和表达模式的对应,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把握。

三、结束语

以英汉对比模式下的语言学课程改革将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语言学教学,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地提高发展外语水平;并能增强语言学课程对整个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提高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一改革从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出发,能够引起学界对不同批次学生分层分级教学的重视,使之真正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使高等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思想。[4]

参考文献

[1]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2]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篇4

文学课一直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修科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以语言、文化交际和文学教学为内容,以培养对外教授汉语言文化的专门型人才为目标。然而,对于以教授汉语为本职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课实在难以直接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因此,在传统文学课教学中学生无法直接体会文学与文化、汉字发展的关系,造成很多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和误解。为突出文学课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提出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教学中,应转变传统教学思路,以文学为载体,突出文化、审美和汉字教学重点,为学生日后的汉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教学重点

(一)文学的文化载体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另一方面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的学习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习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1]中国传统的文学定义,取其广义的“文学”内涵,包括一切与文献有关的学问。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经”指儒家经典;“史”指中国古代史书;“子”指诸子散文;“集”指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专著。

现代将“文学”归属于语言艺术范畴。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中只有“集”部才可勉强符合现代的文学定义。尤其,在中国先秦诸子散文和《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史书的教授中,显然突出了文学作为中国历史和哲学思想(即文化之一部)的载体功能。

文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便是中国现代社会和思想的发展,在从五四文学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最直观表现是中国白话文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更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激烈变革。

外国文学同样携带着本国独特的文化思潮,它一方面为中国读者展现世界各国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发展。透过他国文学看到的不仅仅是外国作家的情绪和文字的艺术,还呈现出区别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变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讲授的关键,不应落在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史的梳理上,而应重点强调文学中的文化因子。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解,梳理文化的发展,在掌握文化基础后,文学还应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达到文学课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余虹将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一门艺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以感受、想象、虚构为特征的审美艺术。”[2]首先,文学是意识形态的集合体,它通过适当的文学体裁表现出作家“美”的体验,在阅读中传递给读者。传播的后果,一方面读者感受到文学艺术中的“美”;另一方面为阅读文学艺术的读者,创造出新的“美”感,改变读者的思想,影响读者的生活。文学艺术是蕴含着审美意识的物质载体,文学阅读是审美意识的传播过程,文学讲授就是将阅读过程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境界。

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是大学生。大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建立“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除了在文学中挖掘文化因子以外,还要通过文学艺术培养“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从而树立“美”的追求。因此,现代大学教育中广泛开设文学课的目的,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作为以传播中华文化为本职的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很高的鉴赏能力,涉猎广泛的世界“美”。在了解他国文化的“美”的基础上宣传中华文化的“美”,是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美”是真实心灵的释放。在文学课中,无论是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歌还是奇幻惊悚的波德莱尔诗歌,都被称作“美”的代表。对于李白诗歌的崇高美,学生容易接受,但法国波德莱尔的死亡美,学生则难以理解和感受。文学课的学习目的是带领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区别中外审美差异,从而更好的了解以审美为基础的文化差异。

(三)文学对汉字发展的承载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将“文学”定义为:“它诚然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样式。”[3]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文学是通过语言反映作家审美观、展示审美体验的艺术。从历时性的角度看,随着文化的发展,文学也在变化着,结成文学的文字自然跟随着文学的变迁不断演变。因此,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同时积累了文字的演变知识。

汉字作为中国独创的文字,是中国文学的主要载体。汉字在历史流传中不断演变。它不仅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形变化,还经历着字意义的变化。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假借字和通假字等造字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常出现。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用白话文书写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开始了对古典文学的反叛。中国现代作家们大胆改革旧文学,建立新的文学观。在这场轰轰烈烈地文学改革中,汉字也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受到世界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在文学机体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作为细胞的汉字也经历过分裂和重组。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课是汉字课,汉字的发展演变,是汉字讲授中的基本知识点。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须以中国文学为基础,感受汉字的发展过程,掌握各时期汉字的发展规律,才能够顺利地将汉字传播到世界各国。

“文学既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又是独特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它既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之中,……又依存于特定的语言形态,关联着人类的情感、心智与形象,有突出的审美品格和审美属性。”[4]依靠汉字传播的中国文学,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内涵,艺术化的表达着中华民族“美”的情感。文学与文化、汉字和美育的关系,是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教学中,必须体现的课程重点。

二、文学教学改革

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其他民族理解中华文化,从而建立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是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所在。然而,过度甚至于夸大中华文化,给他国文化带来巨大压力,是传播中遇到的困难。美国认定中华文化具有文化侵略性,强行关闭孔子学院事件,为汉语国际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中国国家汉语办公室强调,汉语国际教学中应将中华文化与他国文化公平对待,以强调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之一部分。为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教学中,应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中华文化与他国文化对比,既突出个性,又显现共性。从而,建构世界文化圈下的中华文化特征。

(一)比较文学的介入

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5]比较文学在文学课中的应运是必然趋势。文学的传统教授是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三部分。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文学的三部分便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交汇、碰撞。然而,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始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在教授过程中很难发生关系,这便需要比较文学的介入。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中西文学的相同与差异,透视中西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作为文化载体的中西文学,在共通的文化平台上强调突出各自的个性,从而加深文化的相互了解。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文学课的教授中,应用开放性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将独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文化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解异文化的能力,训练学生与异文化的交流能力,教授学生在异文化环境中传播中华文化的方法。

(二)文学文化学的引导

“所谓对文学的文化学认识,是指对文学的性质、活动过程及其特征、活动的功能等作文化阐释,它构成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文学文化学。”[6]对于重视文化教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文学活动反映的文化现象是学习的重点。然而,在普通的文学教学中,教师只是引领学生阅读文学文本,带领学生参与到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这便将文学与文化完全割裂,僵硬地单方面传播文学,与文化传播保持距离,加深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文学课学习的困惑和误解。

文学文化学强调文学活动对文化的建构作用,建构的过程由作家、作品和读者共同参与完成。作为特殊读者的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与文学作品的交往中探寻文化根源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这势必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挖掘文学背后潜藏着的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便成为教学主题。

文学文化学以文学追求的自由精神价值为研究主体。对自由的向往便是对“美”的追求,而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带给读者美感的形象、讲述美的故事、抒发美的情感,构筑读者的精神事实,并肯定这种获得是美的,从而积累人的审美体验。在文学讲授传播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次文学活动,作家情感和文化通过文学传递到课堂,教师作为接受中介,利用个人分析干预学生接受的想象,从而达到教授文化的目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

(三)汉字文化学的借鉴

“宏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微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自身所携带的,通过构意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信息。”[7]汉字构成汉语,汉语联结成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在层层组合的过程中最终与文化产生了联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对外汉语教学输出人才。把汉字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演变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文学课的教授得到实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文本解读及文学史讲解中,需要教师关注重点汉字的古今演变。在中国现代文学文本分析中,文化变迁影响下的汉字演变规律,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在中国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今天,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在这种世界环境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参与培养此类专业人才的教师及教学方法更加受到重视。作为本专业必修课的文学课,一直难以直接参与到汉语国际的教学中,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被边缘化。本文划出文学课中文化、美育、汉字演变的教学重点,并以比较文学、文学文化学和汉字文化学研究方法的介入,提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些许建议,希冀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注释:

[1]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选自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2.

[2]余虹。文学知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蔡江浓.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曹顺庆.比较文学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6]畅广元.文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文化因素 文化知识

1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础之上的新的提法。它指的是指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或者是文化传播。因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工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校园内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课堂的汉语教学,还会走出去,走进社区,走进凡是有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它既有别于国内的对外汉语,又不同于简单的汉语国际推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汉语国际教育更能加快汉语及汉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2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新定位使得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也非粗泛而表象的语言文化推广。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内容也应有新的定位。尽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比较认同的是与语言教学和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那部分文化。这样的定位对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任务的汉语国际教育来说,显得狭隘了一些。 

什么是“文化”?中外为其下的定义数不甚数。可见其复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豢勒(e,b,tavlon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是指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文化是非常广泛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们有好处的,就是文化。”从以上中外对文化的阐释可见,文化是复杂而广泛的,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民族的,有吸引力的,为异国学习者所需的一切文化内容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为象牙塔里留学生,还包括从事与汉语有接触的各行各业的外国人士,甚至是与汉语毫无接触,仅仅是对东方文明古国怀有好奇心的老头老太太们。 

 

3 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对文化因素的探讨颇多,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有别于对外汉语教学,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也应重新定位。从以上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来看,简单地说,文化内容包括存在于语言及非语言形式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和相对独立的文化知识。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主要指存在于语言系统各层次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它主要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系统中。属于语言的文化因素。 

3.1.1 语音中的文化因素 

语音对文化交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任何语言的语音都有自己一定的结构系统,如汉语的声、韵、调系统,这个系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承载了大量独特的文化信息。例如,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于是人们就从这种谐音关系中引出了吉利话和禁忌语。如与“死”谐音的数字“4”,在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中凡带有“4”这个数字的,人们都不愿意选它,这就是避讳。反之,“8”与“发”谐音,含有发财,发达之意。所以人们都喜欢带有8的数字。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另外,汉语的音节有其独特性,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双声、叠韵、叠音的韵律美;押韵回环的节奏美,声调配合的抑扬顿挫之美;模拟声音的仿真之美等等,在诗歌、民谣、顺口溜、绕口令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3.1.2 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所使用的词汇中的文化现象异常丰富。尤其是那些很少能和外语对译的词汇。比如汉语的中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远远多于其他语言,这表明中华文化注重家庭、血缘关系。另外词汇

中的文化内涵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如姓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姓后名,信封上地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大后小。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家族轻小我的民族心理,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方式。从词汇的结构形式来看,双音节词最多,存在大量的四宇成语,并且其中不乏两两对称的并列式或联合式词组。 

3.1.3 语法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句子的生成是以语义为第一要素,以义统形的。不用严格的性、数、格、时态等形式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和语义信息。而是在遵照一定的规则后,只要在前后语境中表达合乎事理,就可以组句组段。汉语中多话题句就是这个缘故。例如,“我已经做完作业了。”常常说成“作业我已经做完了”。只要你细细地体悟,就能悟出各种表达的微妙差别。在造句心理上表现为重意境、主神似;写景状物时要求化景物为情思,赋情思于景物;叙事说理时则贵言简意赅。同时不求形式上的面面俱到,却讲究意境上的回味无穷。汉语句子在生成过程中对于语境、情景以及交际双方背景知识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在理解句子时就不仅对语言符号作表层分析和组合,而且要努力进入对语境的领会,对情景的感受,乃至动用储存在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是汉民族重领悟而不重形式的哲学与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汉语根深蒂固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渗透到汉语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而集中体现在了语法上。 

3.1.4 语用中的文化因素 

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体现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它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所决定的。一般的基本语用包括以下几种: 

①称谓语。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老师、上级不能直呼其名。故对老者要在姓前或后加“老”字,表示尊敬:对不熟悉的人也用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相称,以拉近距离:对上级则用姓加职务的方式相称,表示对对方社会地位的尊崇。 

②问候语。中国人见面问候并非“你好”二字那么简单。“吃了吗,”“去哪儿,”“上班哪7”这些并不需要认真回答的看似不经意的随便问问,既是对对方的在意和关心,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写照,还能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⑧禁忌语。一般在结婚、寿诞等喜事期间,要说些美好祝福的语言,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或是有不吉祥之嫌的话,若是不小心为之,也要用吉祥的话来转化一下。在外国人看来,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属于隐私禁忌的范畴,而中国人,看关系的远近,也是可以或者是愿意和朋友交流和分享的。 

④谦辞与敬语。中国人对自己尽量谦逊,对他人尽量表示尊敬,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而外国人往往把中国人的这一谦逊传统看作是不自信,自卑的表现,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 

 

3.2 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相对于存在语言形式中的文化因素而言,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存在形态大于语言形式。除了通常所理解的与语言相对的“体态语”以外,还包括记录语言的符号一文字,即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3.2.1 文字 

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语言的书写符号就是汉字。它除了具有文字的一般功能以外,还具有神奇的文化功能。特别是汉字的书法魅力和它的构造来源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文化极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虽然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合而成,但是一旦融入了人的理解和性情而诠释出的汉字则体式多样,风格各异,或飘逸,或凝重,或雄健,或清秀,因而形成了各种派别的书法艺术。 

汉字的构造极其来源更是彰显了汉文化的魅力。一部《说文解字》也道不尽它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融入了个人的人生感悟的新“说文解字”也层出不穷。如”人”字,《说文解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腥之形。凡人之届皆从人”。天、地、人为宇宙”三才”,而人乃“天地之性最贵者”,可见,我国古代对“人”的重视。现代人对人有新的诠释。认为“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分别取自“男”字中有力的一撤和“女”字中风情万种的一捺,共同支撑起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若肩负社会责任感则为“大”(“一”为责任);人再大大不过“天”(一”为天),人若能立于天地间,则为大丈“夫”(“二”代表天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人”字构造的阐释,都融合了“天人合一”文化思想。 

3.2.2 体态语 

体态语是属于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指通过表情和动作来传递信息。体态语在交际中最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拱手”是中国人特有的见面或告辞

致意的礼貌举止,是有古代文人见面作揖演变而来的。在有师长、领导等前辈在场时,要有一定的距离,坐姿端正,显得谦逊有礼,以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和敬仰,而不是彰显自我个性的时候。 

 

3.3 文化知识 

其实,通常所说的文化教学就是指的文化知识的教学。文化知识指的是有别于以上谈到的所有的文化因素而相对独立的知识性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文明集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3.1 文化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科技、风土人情等。由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属高山盆地内陆之国,受几千年的儒家哲学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温文尔雅,忠厚通达,博大内敛的文化气息。与西方的热情奔放,冒险不羁的骑士精神全然迥异。 

3.3.2 基本国情知识:主要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教育、民族等方面知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中国,依然秉承历史之精华,敞开胸怀,广交宾朋,吐故纳新,积极进取,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3.3.3 专门文化知识主要指针对汉语言专业或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习者所开设的专门的系统的文化知识。它更具专门性、系统性、学术性,更突出文化价值观念,保证学习者受到足够的人文科学教育。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文化教学内容的梳理,使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区别更加明确:文化教学的内容更加清晰,更加具体。使文化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有的放矢。使汉语国际教育的从事者更加明确自身的使命,以及自身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的文化教学才能使汉语及汉文化更加全面快速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辞[语词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李羡林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j]中国文化研究,19954, 

[3]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5]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观[j]德州学院学报,20064 

[6]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篇6

2011年汉办赴泰国、菲律宾等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厦门大学培训点选拔工作圆满结束

语块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关于中级口语课进行语块教学实验的报告

朱崇实校长视察南方基地和海外教育学院

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简单句听辨理解策略分析

华文教学要素分析——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裔留学生为例

构建对外汉语听力自主学习课堂——基于元认知理论

2011中文教学论坛暨第七届美西地区中文教学研讨会会议通知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多义虚词认知建构

厦门大学与合作院校孔子学院建设研讨会举行

基于语言习得的汉语语法化研究

南方基地网络远程课程系统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好评

“使”字句的动力意象图式考察

2011年度厦门大学外国本土汉语教师来华教材培训班开班启事

复合趋向补语“过来”引申义的认知与习得

泰汉时间名量兼类词初探

汉泰介词对比述论

第四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福建赛区预赛在厦大举行

从明清海外商务汉语教材的编撰看商务汉语教材的历史

意大利华裔中文教育协会筹建背景及构想

泰国高校汉语专业与中泰校际合作交流今谈

加拿大公共教育体系中的华文教育探究——以“埃德蒙顿中英双语教学计划”为例

2007—2010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知识竞赛综述与分析

厦门大学国际学院2011年招生项目2010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高级研修班纪实

汉语综合课的性质和特点探讨

语言知识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的编写策略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美国留学生吴孟天在第三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获奖

汉语国别化教材编写新尝试:《Routledge现代汉语课程》

对编写意大利本土化汉语教材的思考

回答句的省略形式在初级口语教材编写中的体现

双语体同义词语教学的探索及其实践意义

关于海外汉语师资培训中语言知识教学课程的几点思考

口语否定祈使句的主语考察

汉语文化词语教学研究综述

现代汉字字形分析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述评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新词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向”与“一直”的功能差异

浅析“为难”与“难为”

海外华文教材语法项目的定量统计与分析

德语常见虚拟形式的汉语对应表达

从中韩量词的对比谈对韩汉语量词教学

韩国学生“呢”的习得偏误及教学

谈谈日本小学汉语教学中的汉字问题——论日本小学汉语教学的特殊性

汉语颜色词研究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研究述评

在泰汉语言文化传播推广活动的体悟

浅谈印尼华文古典诗词的现状与发展

什么是好的语言课堂活动——汉语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对外汉语语篇教学研究:回眸与思考

欧洲零起点短期学生习得汉语的阶段特征及教学对策——以荷兰Utrecht大学短期班为例

从广义修辞学角度看第二语言习得机制中的社会策略

“aa-V”格式中a的语义特征及人位能力

试析“看把……”句式在口语中的运用

医学汉语教材编写刍议

海外中文学校师资现状调查及培训模式创新构想

汉语的中国文化基础——以尊敬与自谦为例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篇7

一、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对本身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认知与理解,然后将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想要和外国人进行有效沟通则需要具备另一种专业技能,即外语基础。

(一)语言学基础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在语音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需要标准、流利,并获得国家所承认的相应的普通话证书。对外汉语教师之所以要频繁地用汉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是因为外国学生往往厌烦汉语老师用学生的母语授课。模仿教师的发音是外国学生口语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口语水平会受到外汉语教师普通话的影响。因此只有教师的普通话标准,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发音的原因所在,并能够一针见血地对其进行纠正。由此可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课堂上注意运用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不应出现某些地区方言现象;在词汇方面,大多数外国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一些近义词。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辨析成千上万组近义词,同时也需要从语义、语用等方面将多义词不同的义项区分开来;在汉字方面,外国学生普遍认为汉字是最难学的内容。随着电子产品的兴起,就连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很好地书写汉字,往往提笔忘字。因此为击退外国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外汉语教师需掌握良好的汉语词汇能力;在语法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应从语法现象、语法规则等方面综合考虑语法知识的讲授,如:汉语语法的组合规则是主谓宾,而日语、韩语的语法规则则是主宾谓,这就容易造成日韩学生讲汉语时造成语序上的混乱。此外,外国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不能恰当地使用“着、了、过”、“的、地、得”等没有实际意义虚词。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等,都需要理论知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避免学生造出“把汉语学在课堂上”这类不通顺的句子。如果教师缺少语言学基础,就不能对外国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且正确的解释,更有甚者还会误人子弟,结果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汉语老师的专业素养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怀疑。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可在其知识储备中得以体现。

(二)外语基础

汉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想要走出国门,就意味着要对汉语国际教师提出一个首要要求,即对外汉语教师的外语基础。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过多的将学生的母语作为课堂语言却不被多数外国学生所认可,在外国学生看来他们来到汉语课堂的目的是学习汉语,而不是锻炼汉语教师外语的。尽管如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汉语为主的前提下,其实教师的外语时常可以起到很好的辅的作用。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有时只需外语的辅助就能一点即透,这便需运用到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方法。这样可避免教师做过多烦琐的解释,从而节省课堂时间还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因为母语对目的语具有迁移作用,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可以科学地把握语音、语法等方面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目的语的学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掌握且熟练运用外语可以保证汉语教学顺利地进行,同时有助于学生言语技能和交际技能双面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素养

对外汉语教师在凭借计算机技术手段教学的前提下,还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以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一)现代教育技术

如今能否操作电脑已被评定为21世纪公认的文盲标准之一了,而且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引进课堂已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主动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譬如汉字转拼音软件、多媒体汉字卡片、“汉字房”游戏型软件等不同实用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举例来讲,汉语中有些词语可以借助ppt通过实物图画或动作演示来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地映入学生眼中,如花、车、跑等实词。再如:当教师讲解一些词汇时,可利用活用汉字拼音软件在汉字的基础上插入拼音,如:啊(ā),来帮助学生在清楚汉字读音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要想让学习者对汉语有从难到易的转变,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外汉语教师除了需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外,还应将新兴电子科技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目前来看,可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使用的软件数量少,形式单一且机械化,缺乏创新。所以若想尽可能地开发出一些较为科学的适合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的创新型软件,还需要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但是任何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优秀教师不可替代的,所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汉语教师。

(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篇8

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础之上的新的提法。它指的是指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或者是文化传播。因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工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校园内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课堂的汉语教学,还会走出去,走进社区,走进凡是有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它既有别于国内的对外汉语,又不同于简单的汉语国际推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汉语国际教育更能加快汉语及汉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2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新定位使得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也非粗泛而表象的语言文化推广。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内容也应有新的定位。尽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比较认同的是与语言教学和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那部分文化。这样的定位对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任务的汉语国际教育来说,显得狭隘了一些。

什么是“文化”?中外为其下的定义数不甚数。可见其复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豢勒(e,B,tavlon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是指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文化是非常广泛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们有好处的,就是文化。”从以上中外对文化的阐释可见,文化是复杂而广泛的,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民族的,有吸引力的,为异国学习者所需的一切文化内容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为象牙塔里留学生,还包括从事与汉语有接触的各行各业的外国人士,甚至是与汉语毫无接触,仅仅是对东方文明古国怀有好奇心的老头老太太们。

3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对文化因素的探讨颇多,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有别于对外汉语教学,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也应重新定位。从以上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来看,简单地说,文化内容包括存在于语言及非语言形式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和相对独立的文化知识。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主要指存在于语言系统各层次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它主要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系统中。属于语言的文化因素。

3.1.1语音中的文化因素

语音对文化交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任何语言的语音都有自己一定的结构系统,如汉语的声、韵、调系统,这个系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承载了大量独特的文化信息。例如,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于是人们就从这种谐音关系中引出了吉利话和禁忌语。如与“死”谐音的数字“4”,在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中凡带有“4”这个数字的,人们都不愿意选它,这就是避讳。反之,“8”与“发”谐音,含有发财,发达之意。所以人们都喜欢带有8的数字。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另外,汉语的音节有其独特性,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双声、叠韵、叠音的韵律美;押韵回环的节奏美,声调配合的抑扬顿挫之美;模拟声音的仿真之美等等,在诗歌、民谣、顺口溜、绕口令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3.1.2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所使用的词汇中的文化现象异常丰富。尤其是那些很少能和外语对译的词汇。比如汉语的中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远远多于其他语言,这表明中华文化注重家庭、血缘关系。另外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如姓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姓后名,信封上地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大后小。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家族轻小我的民族心理,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方式。从词汇的结构形式来看,双音节词最多,存在大量的四宇成语,并且其中不乏两两对称的并列式或联合式词组。

3.1.3语法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句子的生成是以语义为第一要素,以义统形的。不用严格的性、数、格、时态等形式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和语义信息。而是在遵照一定的规则后,只要在前后语境中表达合乎事理,就可以组句组段。汉语中多话题句就是这个缘故。例如,“我已经做完作业了。”常常说成“作业我已经做完了”。只要你细细地体悟,就能悟出各种表达的微妙差别。在造句心理上表现为重意境、主神似;写景状物时要求化景物为情思,赋情思于景物;叙事说理时则贵言简意赅。同时不求形式上的面面俱到,却讲究意境上的回味无穷。汉语句子在生成过程中对于语境、情景以及交际双方背景知识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在理解句子时就不仅对语言符号作表层分析和组合,而且要努力进入对语境的领会,对情景的感受,乃至动用储存在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是汉民族重领悟而不重形式的哲学与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汉语根深蒂固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渗透到汉语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而集中体现在了语法上。

3.1.4语用中的文化因素

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体现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它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所决定的。一般的基本语用包括以下几种:

①称谓语。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老师、上级不能直呼其名。故对老者要在姓前或后加“老”字,表示尊敬:对不熟悉的人也用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相称,以拉近距离:对上级则用姓加职务的方式相称,表示对对方社会地位的尊崇。

②问候语。中国人见面问候并非“你好”二字那么简单。“吃了吗,”“去哪儿,”“上班哪7”这些并不需要认真回答的看似不经意的随便问问,既是对对方的在意和关心,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写照,还能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⑧禁忌语。一般在结婚、寿诞等喜事期间,要说些美好祝福的语言,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或是有不吉祥之嫌的话,若是不小心为之,也要用吉祥的话来转化一下。在外国人看来,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属于隐私禁忌的范畴,而中国人,看关系的远近,也是可以或者是愿意和朋友交流和分享的。

④谦辞与敬语。中国人对自己尽量谦逊,对他人尽量表示尊敬,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而外国人往往把中国人的这一谦逊传统看作是不自信,自卑的表现,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

3.2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相对于存在语言形式中的文化因素而言,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存在形态大于语言形式。除了通常所理解的与语言相对的“体态语”以外,还包括记录语言的符号一文字,即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3.2.1文字

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语言的书写符号就是汉字。它除了具有文字的一般功能以外,还具有神奇的文化功能。特别是汉字的书法魅力和它的构造来源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文化极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虽然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合而成,但是一旦融入了人的理解和性情而诠释出的汉字则体式多样,风格各异,或飘逸,或凝重,或雄健,或清秀,因而形成了各种派别的书法艺术。

汉字的构造极其来源更是彰显了汉文化的魅力。一部《说文解字》也道不尽它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融入了个人的人生感悟的新“说文解字”也层出不穷。如”人”字,《说文解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腥之形。凡人之届皆从人”。天、地、人为宇宙”三才”,而人乃“天地之性最贵者”,可见,我国古代对“人”的重视。现代人对人有新的诠释。认为“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分别取自“男”字中有力的一撤和“女”字中风情万种的一捺,共同支撑起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若肩负社会责任感则为“大”(“一”为责任);人再大大不过“天”(一”为天),人若能立于天地间,则为大丈“夫”(“二”代表天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人”字构造的阐释,都融合了“天人合一”文化思想。

3.2.2体态语

体态语是属于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指通过表情和动作来传递信息。体态语在交际中最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拱手”是中国人特有的见面或告辞致意的礼貌举止,是有古代文人见面作揖演变而来的。在有师长、领导等前辈在场时,要有一定的距离,坐姿端正,显得谦逊有礼,以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和敬仰,而不是彰显自我个性的时候。

3.3文化知识

其实,通常所说的文化教学就是指的文化知识的教学。文化知识指的是有别于以上谈到的所有的文化因素而相对独立的知识性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文明集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3.1文化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科技、风土人情等。由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属高山盆地内陆之国,受几千年的儒家哲学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温文尔雅,忠厚通达,博大内敛的文化气息。与西方的热情奔放,冒险不羁的骑士精神全然迥异。

3.3.2基本国情知识:主要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教育、民族等方面知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中国,依然秉承历史之精华,敞开胸怀,广交宾朋,吐故纳新,积极进取,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3.3.3专门文化知识主要指针对汉语言专业或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习者所开设的专门的系统的文化知识。它更具专门性、系统性、学术性,更突出文化价值观念,保证学习者受到足够的人文科学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篇9

论现代散文主体性叙述

杏林子散文风格浅谈

甲骨文会意字的形声化

唐代汉字规范政策研究

从闽语看汉语音节结构

从对外汉语到国际汉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初探

汉唐记忆与西安文化

简论韩国的汉字教学

谈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法”

论给予句合格度的韵律制约

汉日语音与句法语义关系综述

穗港语文教师对情意教育的看法

林语堂《朱门》的西安想象

谈词汇教学的幽默语境创设

论中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的课堂测试

试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秦楚之际“进用人才方案”的嬗变

秦始皇的城市建设计划及其理念基础

论唐诗中李广形象的文化意义

南宋词人赵以夫及其词考论

构建东亚比较文学与东亚比较文化

路易十四1685年派往中国的数学家

别列列申:对中国文化的依恋与传播

魏池、魏智对北平汉学的贡献

从校勘学角度看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

徐日升:中瑞两国历史上的第一名使者

女性之手:清末民初中国妇女的刺绣学问

甲骨文偏旁的位置、方向与字义关系试探

《韩非子》单音节词的同义关系格式研究

从粤普词汇差异看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的汉语学生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语教学与汉语研究

词在文学作品中的言语义:词义分析的实践

历史学家许倬云与西安市委宣传部长王军的对话

从“遗迹”到“文献”:宋明时期的陕西方志

国际中文教育的世界公民教育功能探讨

论汉字之文化特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简论方言、共同语及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生存环境的变化

国内《语言自迩集》存世文献及实物流通考察

作为儒家思想家的陶渊明:论罗伯特的陶渊明研究

汉学家的周边——以日本中国学家与晚清民国为例

“非虚构”与“无我”:海外汉学视域中的中国诗性

论吴天明的城市片创作及其与农村片创作的不平衡现象

从朝贡制度到条约制度——费正清的中国世界秩序观

利玛窦与《四书》拉丁文译本——从史学传统到新的研究

文化的同一性与糅合性——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与美学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本体;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思想觉悟逐渐提升,广阔的经济市场环境吸引着较多他国求学、从业者,对外汉语教学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及他国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据以往教学经验,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两者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对外汉语言教学中汉语本体研究与传统汉语本体研究的不同点

在进一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前,应先明确语言研究的目的。语言研究是使用一定的剖析手段来分化汉语言文学里的各种歧义情况,进而对其作出合理化解释,通过对歧义现象深浅不同层面的分析,进一步提升汉语交际能力。在我国浩瀚的语言文化历史中,汉语本体研究与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研究有着本质区别。

(一)研究目的不同

汉语本体研究主要是针对汉语自身的意义及在应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便加强日常生活中汉语的使用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本体研究旨在总结语言事实的使用规则,传授给对汉语有学习需求的外国学生。

(二)研究内容不同

汉语言本体研究是将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以教材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从汉语言的语义、历史、使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剖析,使学生在使用汉语的同时,深刻体会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言本体研究则是以传授外国学生汉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为教学导向,着重研究汉语在目前形式下的具体应用情况、表达含义,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提升外国学生汉语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三)研究方法不同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汉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与其他语言研究方法大致相同,教学者大多通过对比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传授学生相关语言研究的基本要素。较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相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研究在应用基本语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语言使用环境,以运用实践教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让外国学生深刻地了解汉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语本体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进程,而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语言本体研究水平日益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为基础教学内容,对从事教学者的汉语语言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对外汉语教学者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研究创新意识,在掌握扎实的汉语语言理论的同时,能科学、准确地运用符合学生语言使用环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语言事实,从而提升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学者水平的高标准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相关工作者对汉语本体内容的不断深入研究。

语言本体研究的成果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依据,为对外汉语言教学提供教学支撑。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加强外国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运用以往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建立系统的汉语学科教学服务。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以汉语本体研究为核心指导方向,在学生理解汉语本体各要素的相关意义、掌握基本语法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不同展开实践教学,对汉语本体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是对外汉语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随着汉语使用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外汉语教学得到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国汉语本体研究的深入。由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势必会出现影响教学进度的相关问题,对外教学问题的出现直接调动相关人员对汉语本体研究的积极性,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从侧面促进汉语本体研究的深入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