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实训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8:05

大数据实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科研信心科研素养培训评估

分类号G259.712

StudyandinspirationofimLS’siRDLproject

ChenYang

abstractiRDLprojectaimstobuilduplibrariansresearchconfidencethroughresearchtraining,constructaresearchenvironmentforsubjectlibrariansandotherresearchers.iRDLprojectprovedtheimprovementof25librarians’researchconfidencebyjoiningsummerworkshop.thisprojectalsogivessomeinspirationfordomesticlibraries.

KeywordsResearchconfidence.Researchliteracy.trainingevaluation.

科研第四范式环境中,在信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到社会的观察、感知、计算、仿真、模拟、传播等设施和活动,形成了大数据这一新科学基础,大数据不仅是科研学术者实时监测和分析的对象,更是其思考、设计和实施科学研究的基础。人们利用泛在网络及其内在的交互开放性,利用海量数据的可知识对象化、可计算化,构建基于数据的、开放协同的研究与创新模式已全面开启[1]。科研第四范式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转型机遇,上海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吴建中在“全球化视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主旨报告中曾指出,国际研究表明,大学图书馆正从收藏为中心向数字化与合作交流为中心转型,未来的图书馆仍是大学心脏,但激活大学的动力不再是图书馆,而是包涵图书、数据、图表等在内的知识和激活知识交流的创造型空间,大学图书馆需要通过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逐渐嵌入科研流程[2]。吴馆长在报告中还指出,国内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及科研嵌入举步维艰,而在美国已约有20%的高校图书馆开设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且开设比例在两年内有望上升至40%[2]。显然,面对科研数据管理、科研嵌入,国内图书馆准备不足,而要实现与科研流程的深度嵌入,图书馆必须制定科研嵌入战略规划并进行整体评估。同样,科研嵌入服务对馆员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新一代馆员应在具备本领域数字化科研活动能力的基础上,熟悉科研流程及数据管理,积极嵌入其他领域的科研活动,提供服务支持。iRDL(instituteforResearchDesigninLibrarianship)便是国外馆员科研素养培育的代表项目之一,2013年,劳拉・布什21世纪图书馆计划下属imLS研究所向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的Kennedy,marie及Brancolini,Kristine颁发资助,iRDL项目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1iRDL项目的背景和目标

早在2010年10-12月,Brancolini与Kennedy便展开了一次针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科研服务评估调查,调查以在线问卷形式收集了高校馆员对科研活动开展及支持服务所持态度、参与情况、能力感知等方面信息,具体包括:(1)现阶段的研究及科研支持服务实践(包括学术论文阅读研究实践);(2)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科研支持服务信心的自我评估情况;(3)曾经参与的科研活动及服务支持培训课程;(4)院校对图书馆科研活动及科研支持相关统计数据[3]。通过调查,Brancolini与Kennedy发现,馆员科研活动信心程度能够显著预测其科研实践及科研支持服务开展的成功与否,于是在2013年,Brancolini与Kennedy申请劳拉・布什21世纪图书馆计划项目基金,希望借助iRDL项目为高校及学术型图书馆馆员打造科研学习平台,学习、交流科研活动经验,提供科研服务网络化支持。

基于项目目标管理原理,Brancolini与Kennedy制定了涵盖战略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iRDL项目目标体系。(1)战略目标,即总目标。不断提高具备科研能力、科研技能及科研素养的新一代科学馆员人数,具体解决馆员如下科研性需求:①为馆员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②指导馆员科研及科研支持中流程设计、服务设计活动的开展;③鼓励馆员通过出版或ppt等形式,在促进业内学术成果传播的同时积极带动扩大其他学术领域的成果传播;④为馆员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实施流程的每一步提供清晰的指导,增强馆员开展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的信心和能力。(2)阶段性目标,即分目标。包括:①在暑期举办为期9天的培训研讨会,通过大纲课程讲授及一对一咨询方式培育馆员的科研技能及素养;②其他辅活动,如研讨会准备、评估、追踪工作等有助于馆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持续性支持活动的开展[4]。

2iRDL项目的实施步骤

2.1项目的培训流程

iRDL项目以夏季研讨会的形式于2014年正式开启,面向学术馆及研究型馆员广泛征集参与者。项目要求参与者满足以下条件:(1)必须为科研项目主持人,且主持项目将于2014―2015学术年度内完成;(2)参与者对所主持项目已经拟定初步计划,但缺乏完成项目的信心及开展研究的辅支持。经统计共有87名学术馆员提交科研及科研支持项目计划书,申请参与夏季研讨,通过层层筛选,项目组最终确定25人进入研讨实战环节。iRDL研讨会核心组成部分为面向25个学术馆员、为期9天的bootcamp(集中式训练营)。培训目标在于构建一套培育馆员科研工作开展能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bootcamp中,两名经验丰富的社科研究专家将传授馆员如何开展科研设计、为科研计划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培训形式包括:(1)密集式课堂培训及练习;(2)科研流程相关写作实践课程。在9天的集中培训及后续科研项目实施中,iRDL还将通过社交网络工具(iRDL项目wiki及Blog网站)持续为25名馆员提供追踪及培训支持服务。主要培训内容包括:(1)科研时间管理,如何通过时间的合理安排开展高效的科研活动;(2)科研系统性流程规划设计及流程中各步骤的有效衔接;(3)科研数据采集方法及分析方法[3]。

2.2项目的评估流程

2.2.1评估计划

iRDL项目评估计划分为内部、外部2类评估。内部评估具体涵盖4个维度:(1)项目组以打分形式对25份初次及再次提交科研计划的对比评估(25位研讨参与者在bootcamp结束后将对先前提交的科研计划进行完善);(2)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评估分析;(3)研讨参与者对科研教学大纲的掌握程度,包括培训前及培训后两次测试形式的评估;(4)研讨参与者科研项目执行信心的评估,同样包含以调查形式展开的培训前/培训后评估。外部评估是指由聘请自科罗拉州立图书馆的专家开展的面向bootcamp指导者及受训者的访谈式调查,调查为期3天,目的在于厘清以下4个问题:(1)由受训者确定的促进其培训学习的相关因素;(2)来自受训者的培训需求及建议;(3)受训者的培训体验及感知;(4)改进建议[4]。在多层评估内容中,iRDL项目组认为馆员科研信心评估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因为:其一,早在2010年,Brancolini与Kennedy的研究便揭示了科研信心与科研实践成功的关联性;其二,科研信心评估系统经过数年的发展,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理论体系及实践工具,从而能够充分保障评估结果的科学有效。

2.2.2科研信心评估

馆员科研信心评估以问卷调查形式展开,评估目标体系包括:(1)通过馆员对科研具体步骤及具体领域的信心调查,明确其科研活动开展的弱势领域及培训需求,便于项目组培训重点及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完善(培训前评估);(2)确定馆员通过iRDL夏季研讨的参与,在逐步完成科研进程方面的信心是否有整体性提升(培训后评估)。整个评估体系可简要概括为“5级程度、8大领域及38个问题”,其中5级程度是指信心评估的评分方式,分别是:1表示毫不具备信心;2表示稍具信心;3表示具备一定信心;4表示具备信心;5表示非常有信心。8大领域、38个问题阐释具体如表1所示。

表1iRDL科研信心评估领域及问题分布表[4]

3iRDL项目取得的成果

3.1计划评分及专家建议

经过对25名馆员项目计划培训前及培训后的评分对比,项目组发现,每位馆员对科研项目的规划、写作能力均有质的提升,整体评分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而外部专家通过对课程指导者及培训参与者的调查,总结得出如下反馈建议:(1)时间问题是馆员开展有效科研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时间限制,一些馆员无法将规律性检索文献、跟进最新科研成果作为其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科研素养、科研习惯的养成及科学的时间管理及统筹是今后馆员培训的重点,同时图书馆还应呼吁院校为其提供更为宽松的科研氛围,如足够的时间、良好的继续教育/晋升机制等;(2)在科研文献阅读中,馆员使用频率最高的3类刊物依次为《College&ResearchLibraries》《theJournalofacademicLibrarianship》《LibraryResource&technicalService》;(3)完善的iRDL培训大纲体系应涵盖课程目标、科研问题/假设提出、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科研数据采集/分析/管理、科研成果交流传播等科研整体化流程[5]。

3.2研讨参与者反馈意见

参与者反馈意见大多集中于具体的科研培训领域,表现为:(1)要求指导者具体解释各类数据采集方法背后的逻辑概念及特定方法的适用范围、选择理由;(2)学习如何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制定适合的样本选取策略;(3)培训如何设计、实施科研实践调查,以及调查数据的分析、管理;(4)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多种方法;(5)懂得如何选择合适的途径开展科研活动、成果的合作、交流及传播;(6)培训如何有效地撰写及表述完整的科研报告[6]。

3.3研讨前后馆员信心程度对比分析

3.3.1培训前后馆员信心总体对比

参与者培训后在38个问题的评分上较之培训前有显著提升。培训前,25位馆员科研信心评估均分为91.16,而在参与培训后,该得分上升至144.52,经SpSS软件分析,p值小于0.0005,证明参与者在培训前后的信心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3.3.2培训前后馆员信心明细对比

评估结果显示,培训前评估单个问题的信心评分介于1.28~3.8,培训后这一数值则介于2.72~4.48。就明细项目来看(见表2),培训前无论是得分较低还是得分较高的项目在培训后均有明显改善:(1)培训前馆员低信心领域,Q5.4/Q5.3/Q4.8等,均分从培训前的1.584上升至培训后的3.304;(2)培训前馆员较高信心领域,Q3.4/Q6.3/Q3.3等,均分从培训前的3.568上升至培训后的4.312。

表2iRDL馆员信心评估对比分析表[4]

3.3.3培训前后馆员信心显著提升项目

培训前,馆员对38个问题的评估分均低于4,几乎对所有科研步骤均不具备信心,而在培训后,25名馆员在11个问题领域的均分高于4,其中6个问题的信心提升尤为显著,分别为:Q1.1(将讨论话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的2.96~4.08;Q1.3(确定科研课题相较于相关文献具备学术建树)的2.8~4.16;Q2.2(通过相类似科研项目的研究检验自身科研方法的正确性)的3~4.4;Q2.3(针对科研问题设计相应的科研流程)的2.28~4.24;Q3.2(使得科研成果成为现有相关文献的有力补充)的2.92~4.04;Q6.2(掌握传统社科期刊文献的基本结构及元素)的2.32~4.16[4]。

4iRDL项目带来的启示

4.1注重馆员科研素养培养,营造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

对研究型大学及学术性机构而言,图书馆不仅仅是作为资源内容的供应商,而应成为机构内整个学术研究与学习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7]。无论是作为科研活动的参与者还是推动者,新世纪的馆员均应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具体表现为:(1)对科研流程设计、科研具体步骤的掌控能力;(2)有规律地阅读科研文献、以科研创新视角提出学术课题、开展研究的技能和素养;(3)科研数据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复用、存储、传播能力。图书馆应通过馆员科研素养的培育,从关注馆员工作到关注学者工作,营造一个以学科馆员、科研人员为中心的充满活力的研究环境,该环境中,馆员不仅具备积极推进领域内科研进程的素质和能力,还将通过科研数据管理、科研流程嵌入支撑和促进其他学术领域的决策参考和研究探索,构建“用户为本、需求驱动、嵌入科研、服务创新”的科研支持服务新模式。

4.2构建全方位的培训体系,整体提升馆员的科研信心

Brancolini与Kennedy在2010年的调查研究证明了科研信心在促进馆员科研进程、取得科研成果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科研信心是开发馆员科研潜能、培养馆员科研兴趣、强化馆员科研技能的必要前提及核心要件。图书馆应通过全方位科研培训体系的构建,增强馆员科研信心及能力,为科研及科研支持活动的开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具备充分信心、高技能的馆员人才。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应具备以下特征:(1)整体性原则,培训内容应覆盖科研活动开展的全过程;(2)细致化原则,培训内容应尽可能地细化,将单个科研环节分解为一系列的科研实施步骤;(3)实践化原则,培训大纲应突破理论范畴并侧重馆员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实地调研、设计焦点小组研讨、科研报告写作等实践能力;(4)科学实证化原则,培训还应涉及科研方法体系、调研实践工具体系、数理化统计分析、数据管理/分析工具体系相关内容的普及和应用。

4.3开展科学化的科研评估,实现培训模式可持续发展

培训评估是一个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从培训项目中采集数据,并将其与整个组织的需求和目标联系起来,以确定培训项目的价值和质量的过程。培训评估包括培训前需求评估、培训过程检测评估及培训后效果评估,需求评估目的在于确保培训内容与馆员实际需求的有效匹配;过程检测评估的目的在于方便图书馆根据培训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效果评估目的在于检验整体培训的最终效果,规范培训双方行为。图书馆可根据培训实践工作的具体需要,建立科学化的培训评估体系,有效利用培训评估数据,实现培训模式的可持续化发展。如iRDL项目中,项目组根据2014年的评估数据对2015年的夏季研讨会准备工作、培训内容做出适时调整。具体来说,科研培训评估体系除应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还应以科学系统化的评估指标为支撑,如iRDL项目着重建立了馆员的科研信心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图书馆应在确立馆员科研培训重点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大数据实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耐力训练;心肺功能;无氧阈拐点;间歇训练;递增负荷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53-03

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人体所需要的氧气摄入与代谢产物Co2的排出都要通过肺脏。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中心,它直接影响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氧和养料的供应,因此心肺功能的好坏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现代女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如果在学校期间不能奠定良好的以心肺功能为标志的健康基础,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耐力训练是提高女大学生心肺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在校大学生功课繁重,练习时间较少,如何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尽可能使其心肺功能提高到更好的水平是每一位教师和教练必须面对的问题。迄今为止,有关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而且由于实验条件与评价指标的差异,不少研究的结论相互矛盾。本研究以没有特殊训练经历的普通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三种主要耐力训练方法集中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普通人群及专业运动员的心肺功能训练提供明确的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分组

北京外国语大学二年级女生36名,经全面医学检查无任何疾病,身体健康。此前均未接受过专门的运动训练。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人。其基本情况见表1。

1.2运动训练安排采用美国HpU公司所提供的GoodHealth运动平板进行跑台耐力训练,所有受试者被要求每次训练要在9min的时间内完成1500m跑,隔天训练一次,共持续5周。具体训练方案见表2。

1.3检测指标及方法仪器设备

1)采用上海华东医疗器材公司生产的LU-2型微机控制肺功能检测系统,测量受试者训练前后五次连续肺活量,每次间隔15s。

2)采用美国HpU公司提供的带遥测心电仪的GoodHealth的运动平板进行贾金鼎法运动实验(坡度5°,12km/h速度跑,5min),测试运动后即刻、第1及第3min心率,计算运动指数。

3)采用美国HpU公司提供的GoodHealth运动平板进行递增负荷实验,测试受试者训练前后无氧阈拐点所对应的速度。负荷递增实验安排见表3。

1.4数据统计所有参数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数据利用spss12.0forwindows软件,应用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2.1训练前后五次连续肺活量(表4)

2.2训练前后运动指数

结果见表5。

2.3无氧阈拐点速度

结果见表6。

3讨论

a、B、C三组训练安排分别代表了耐力训练中的持续跑训练法、消极间歇训练法和积极间歇训练法。a组以相对较低速度不间歇地完成1500m的运动,而B、C两组将1500m分成几个段落来完成,在每个段落间有一定的间歇恢复时间,但B、C两组的间歇方式不一样。三组受试者在经过5周每次以同样9min的速度跑完同样1500m距离的训练后,心肺功能获得了不同的变化结果(表4、表5、表6)。这说明:同样是耐力训练方法,同样的负荷量,采用不同的负荷组合方式将对受训者心肺功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连续五次肺活量测量既可以反映肺部最大通气量,又可以反映出肺功能状态。当呼吸机能良好时,各次肺活量的数值不变或略有上升。过度疲劳或肺部呼吸机能较弱时,各次肺活量数值不仅不会出现持续上升趋势,甚至后面几次还有可能下降。C组训练后,肺活量由3291mL增长至3408mL(p

进行较大负荷的定量运动实验时,机体将动员各器官的潜力以保证内环境的衡定。此时,心博量、吸氧量、肺通气量等将成倍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运动负荷实验指数就很容易表现出身体器官功能水平和身体工作能力的强弱。从表5中可以看到:a、B、C三种训练后的运动指数均高于训练前(p

无氧阈(at)是指递增负荷中,运动强度从低到高,由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转变的过渡。它反映了长时间持续运动中血乳酸没有明显堆积之前能够达到的摄氧能力。,通常以血液中乳酸含量达到4mmol/L为at的值。但在实际训练中,用现场频繁采血的方法来评价无氧阈是困难的。FoX(1998)的研究证实:采用递增负荷检测速度-心率曲线变化来描绘无氧阈拐点的方法与实际采血测量可获得较好的一致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FoX法描记三组耐力训练前后无氧阈拐点速度的变化得到表6中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本研究的三个受试组中仅有C组训练前后无氧阈拐点速度有明显提高(p

4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耐力训练方法都有助于提高受试女大学生的运动机能水平。但是采用较大强度的积极间歇训练法,在改善反映心肺功能水平的五次连续肺活量、运动负荷试验指数、无氧阈拐点速度等三个重要指标方面都明显优于持续训练法和消极间歇训练法。这一研究不仅为普通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训练提供了有益的指南,也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尤其是耐力项目选手的科学化训练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本研究中采用的FoX平板无氧阈测试方法中所获得的反映有氧耐力的数据变化趋势与五次连续肺活量及运动负荷试验指数取得了较好的一致。建议在今后的运动实践中推广应用FoX平板无氧阈测试法,这种测度方法的普及应用对科学、快速提高受训者心肺功能及有氧耐力水平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浦钧宗.优秀运动员技能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周士枋,丁伯坦.运动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刘宏.大学生身心健康指标测试情况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1).

[5]大内哲彦.体育测定评价法[m].东京:沙郅期书房.

[6]杨锡让.应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7]macdougallJD,GreenHJ,SuttonJR,etal,operationeverestⅡ:Structuraladaptationsinskeletalmuscleinresponsetoextremesimulatedaltitude[J].actalphysiolScand,1991,142(3).

大数据实训心得体会篇3

1.基本情况

1.1运动员基本情况

1.2训练情况

训练时间为2000年6月10日至6月30日,共计3周;训练地点为云南省昆明市海埂训练基地,海拔1890米。该基地具有标准游泳池,全套力量训练设备和运动员专用食堂,以及医疗、娱乐、后勤保障等训练和生活必备条件。当时气温在5-250C之间,非常适宜于运动员夏季训练和休息。

1.3科研保障情况

本次高原训练为中国游泳队备战2000年奥运会最后一期集训的一部分,国家游泳运动管理中心非常重视,为本次集训配备了二名科研人员和大量科研仪器设备。

1.3.1训练负荷监控、运动员机能诊断

在训练课中、训练课后取运动员指血测血乳酸和血CK对运动员训练强度进行监控;每周一晨7:00取运动员静脉血以及根据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具体情况采血,用血色素、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球压积、血尿素、血CK、血皋酮等指标进行运动员机能评定。

1.3.2仪器设备

血常规使用日本产F820血球计数仪;血尿素和CK使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德国产全血分析仪;血皋酮采用天津DpC公司提供的放免试剂盒以及美国waLLaC自动gammar记数仪;血乳酸使用美国YSi-1000血乳酸分析仪。

1.4数据收集和处理

用eXCeL建立训练计划数据库和运动员机能测试数据库收集并量化高原训练计划数据和运动员机能测试数据,由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训练模式的确立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但在运动实践中,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能力,一直存有争议。运动生理学家也对高原训练引起机体产生的某些生理学适应性变化,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

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和机制。归纳过去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高原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数和血色素水平,有利于氧的传送;同时,红细胞内2,3一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增加及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导致机体的VoZmax增加。另外,高原训练可使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

借鉴以前高原训练的经验教训,结合奥运会最后一期备战时间短,任务艰巨的特点,我们和科研人员一起探讨了一种高原训练模式:将高原训练作为一个训练大周期中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加速进人训练状态的准备期。

3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掌握

高原训练的强度控制是决定高原训练成败的关键。强度过低,刺激小,难以收到成效;强度过,刺激深,对适应和恢复不利。一般在高原训练中强度的控制可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高低而定,水平高的强度可大些;训练水平低的,强度则适当减小。2)强度安排必须考虑与上高原前,下高原后的强度衔接起来,下高原前要作充分的有氧耐力训练,下高原后平原训练的强度要高于高原。3)根据有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阶段来安排训练强度。因此,在高原训练期间,应随时进行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理生化监测,以调整训练计划,控制训练强度。

在上高原前,我们对运动员进行了血乳酸递增强度测试和无氧闭测试,以初步确定运动员无氧阑和无氧阑游速、无氧闭心率。

结合无氧翔测试,推算出单莺(自由泳)无氧闭游速为100米1.7,无氧闭心率为27/10";朱毅(蛙泳)无氧1-9游速为100米1’12",无氧阑心率为29/10"。我们和科研人员一起探讨,统一了思想:将本次高原训练作为一个训练大周期中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加速进人训练状态的准备期。制订出在高原训练中有氧训练计划:第一周采用平原无氧闭游速每百米加3秒,第二周平原无氧闭游速每百米加1秒,第三周采用平原无氧闭游速进行训练。科研组随队参加高原训练,对每节课运动员的游速、心率和血乳酸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随时与教练员商讨修正训练计划。

在训练量的安排上,我们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为:第一周平均课总量为5500米,第二周为6500米,第三周为7500米。实际完成情况见图1.

我们每天测试运动员晨起心率、憋气时间和体重,这些简易指标能够部分反映出运动员心肺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机体总体代谢水平,对调整每天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具体安排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例如:在上高原初期,由于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各有不同,难以掌握。在科研人员的建议下,我们将晨起体重停止下降,晨起心率和憋气时间恢复到平原水平等定为运动员基本适应的表现,在这些情况都出现后才进人正式高原训练阶段。

4以提高有氧能力为主要训练目的的高原训练效果

下高原训练一周后血乳酸递增强度测试结果及乳酸速度曲线(见表3、图2,3)表明:高原训练后乳酸速度曲线明显右移,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整个高原训练期运动员无一例过度训练发生,无一人生病,这在以前的高原训练中是没有过的。因而认为,这种高原训练模式提高了高原训练的实效,部分避免了高原训练的负面效应。

大数据实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云计算;教育云;云架构: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111-06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向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上拓展,尤其是电子阅读类终端和pad类平板电脑,使用户体验产生了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教学应用和教学模式必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入,远程教育、实时互动课堂、在线点播、在线考试评测、在线交流、个性化学习管理等应用逐步融入学习过程。然而,传统的经济管理模拟实验室,因教学地点固定、教室之间相互独立、课堂之外学习困难、应用软件缺失等困境,难以满足经管类实验教学对灵活部署、及时响应、快速搭建各类信息系统与实践场景的需求。此外,维护困难、耗时长,也使实验管理人员深陷于纷繁复杂、简单重复的工作,而无暇从事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提供高水平服务与丰富实验教学活动。

平台云化、终端移动化、应用多样化己成為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资源的集中化、系统搭建的简单化越来越容易实现,同时3G网络的发展也促使云计算摆脱理论的桎梏走向实践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因而,乘“云”而来推动实验教学创新,是顺理成章的。

一相关研究与实践

自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eric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概念以来,因其动态扩展、形态灵活、简化终端等特性,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云计算在具体领域的应用探索,渐趋升温乃至白热化程度,如物联云、教育云、图书馆云、医疗云等。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平台上使用逻辑运算符“并且”和采用“云计算”、“教育”等词语按主题组合检索发现国内学者王萍等于2008年率先系统地总结了云计算在国外的应用实践并阐述了它在网络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积极影响,其后关于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呈现出“井喷”趋势,见表1。

云计算在国内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涉及思考、总结与展望云计算如何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和教育信息化及其在远程教育、高校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尝试与案例分享,主要是围绕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重点阐述与分析云计算在助力教育变革中的作用和应扮演的角色,继而形成基于云计算的新型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模式以推动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并借助Google协作平台全面揭示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特点,思考云计算远程教育系统的逻辑结构、整体结构设计、核心模块设计等问题和描绘未来远程教育云的形态,探索与分享高校实验室云计算平台建设活动中虚拟化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然而,尽管目前我国教育云建设的舆论接受度较高,但各类教育云的建设都是各自為政,缺乏统一标准,缺乏全盘规划,如果不及时关注这些问题,教育云应用将成為新的片片“孤云”,由此导致我们习惯于把目前教育信息化所做的一切说成教育云,尚且缺乏典型的教育云案例。与此同时,现有的教育云建设更多的是探索软硬件资源等基础设施的虚拟化、集成共享与管理,而很少关注之后的应用与服务。

面对上述困境,需要我们在教育云热的大环境中保持理性,并寻找一朵公认的在技术创新、教学改进上都典型的教育云案例以促进教育云应用实践的良性发展。

二经管类实验教学环境的云架构设计与实现

1经管类实验教学环境的云架构

面对经管类实验教学活动涉及诸多信息系统和实践场景且需要灵活部署、及时响应、快速搭建的现实需求,仅仅关注软硬件资源等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实现资源的集成共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强调在统一的虚拟化环境下如何提供丰富多彩的应用服务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实验教学要求。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需要从硬件设备层、软件平台层、基础应用层和多端接入层等四个维度,有所侧重、分步实施搭建,见图1。

其中,在统一的云架构基础上,主要通过提供四大类基础应用来整合多样化的实验教学需要,如下所述:

(1)协作云。向终端用户提供可独立运行的虚拟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它通过把传统pC的计算存储资源集中到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统一分发,终端用户仅需通过显示器和瘦客户端即可接入到自己的“虚拟计算机”,这既降低了终端性能要求,也使多端接入成為可能,同时丰富灵活的应用部署,有力支撑了实验教学的多样性,也把实验管理人员从繁杂重复的机房工作中解放出来。

(2)虚拟服务器。虚拟计算机仅提供了灵活多变的上机或办公环境,而通过虚拟服务器能够把现有的或各类厂商的实训软件统一部署在云平台上,从而提供更為完善的实验教学服务,如通过提供windowsServer2003、windowsServer2008、Linux等多种虚拟服务器环境,部署eRp、企业管理、财务会计、舆情监控、商业分析等各类实训软件。

(3)统一通信。是以融合业务交换系统和统一通信业务应用平台為核心的校园级统一通信平台,它支持多终端接入,如pC、pad、智能手机等,融合了即时消息、语音、视频等业务,以实现远程会议、远程培训、移动办公等全方位应用,能够很方便地召开多媒体会议,支撑跨区域的研讨交流,从而提升沟通效率、辅助快速决策,同时还节约了可能的差旅成本。

(4)远程互动教学平台。实现校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的互联互通,轻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生可以从远程教室、家中或在旅行中通过智能终端加入远端实时课堂,与老师或者同学之间进行音频、视频和文字互动。同时,具备多媒体共享、屏幕共享等功能以满足信息时代对于多媒体内容的应用需求。

2新型产业信息化实训中心平台建设

新型产业信息化实训中心(下文简称“实训中心”),主要包括iDC机房、交互式智慧教室、沙盘实训室、运维监控室、文档资料室、多功能区等基础设施,由商学院牵头建设,旨在改变学院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训练”的陈旧教学模式和现有经济管理模拟实验室机器设各老化与应用软件缺乏的现状。实训中心主要以华為tecale6000服务器、oceanStorS5500t存储系统和QuidwayS5700三层交换机為物理硬件基础,利用XenHyperVisor虚拟化技术实现物理资源虚拟化,结合华為eSpaceCloud虚拟化软件产品形成统一的云管理平台,提供windows、Linux等多样化的系统环境以支撑各类实训软件的部署、安装、测试,以及灵活多变的上机或办公环境:通过规划与部署符合学院需求的专业实验教学软件、交互式智慧教室和远程互动教学平台,并采取多终端接入方式,实现了方便灵活的管理和使用,顺应了移动教育趋势。

在整个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实训中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领域人士前来参观考察和学习交流,如;先后有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上海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上海市检察院、上海市青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江苏淮安市教育局等一百余人次参观交流,并接待了哥斯达黎加科技部长alejandroCruz访华团一行、南非SteLLenBoSCH大学首席信息官JoeSmit一行、法国邮政集团董事nathalieandrieux及其it战略管理部部长ChabaneDebiche一行等多批次国外嘉宾参观交流。其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关键时间节点:

2011年10月,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论证。

2011年11月,启动项目公开招标活动,最终确定中标方。

2011年12月至2012年03月,顺利完成项目“三包”建设方案。

2012年04月至2012年05月,各类软硬件兼容性测试,试运行。

2012年06月12日,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并投入使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它站在了学科教育和教育发展的前沿,是高校将“云”真正落到实处的典型案例。

2012年07月02日,成功举行教育协作云现场会,被业内认為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样板,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云计算服务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或转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目前,实训中心在统一的云架构下已有20余套实训软件在正常运行,且拥有windows、Linux等10余套系统模板以满足快速搭建各类应用环境的需要,初步形成了云中教学、云中协作、远程交互、互动课堂、在线课程等应用為主的教育云平台。

此外,鉴于在教育云上的积极实践和探索,尤其是对教育云架构、各类高度集成的云服务、移动办公和互动教学等方面的理解,实训中心还吸引了诸多企业前来“云中筑巢”為拥抱云时代做尝试,这成為孵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有机融合的温床。

三云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框架

鉴于学院的学科特点,实训中心通过采购和联合共建实验室等方式规划部署了有关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管理、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实训软件,改变了原有实验教学单一(或缺失)的局面。然而,云环境下实验教学活动需要多方协作创造以不断优化与扩增云端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实验教学项目。见图2。

平台使用,满足了日常实验教学,体现了资源集成共享的优越性;创新探索,孵化了新的实验教学项目,确保了教学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运维管理人员,需要担当起服务创造者角色而绝非仅仅是服务提供者,以促进平台使用与创新探索的有机统一,最终形成完善的教育云生态系统。

1丰富实验教学

在统一的云管理平台上,维护工作变得简单、快捷,通过提供虚拟服务器以灵活架构、按需部署与集成各类实训软件,提供丰富的实验教学项目,从而满足各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目前,实训中心提供的实训软件,门类齐全、种类繁多,拥有B/S、C/S两种架构模式,专业实训、统计挖掘、系统开发三个大类,具体如下所述:

(1)专业实训类。eRp财务模块、eRp人力资源模块、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项目管理沙盘演练、企业内控与营销工程、模拟导游实验教学、会计实验教学、审计实验教学、财务决策与分析、舆情监控平台等。

(2)统计挖掘类。SaS统计挖掘软件、SpSS统计挖掘软件(Statistics和Clementine)、teradata商业分析平台等。

(3)系统开发类。拥有eclipse、VisualStudio、android、photoshop、Dreamweaver、authorware、Fireworks等各类系统开发环境。

基于此,实训中心已经承担了大量实验实训课程,主要包括:综合会计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实战演练、信息管理实用软件实训、5a景区漫游模拟导游实训、android手机程序设计与开发、windowsServer2008网络操作系统、web程序设计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检索等。

此外,依托先进的录播平台全方位记录实验教学、培训活动、参观访问的实况,实训中心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资源库,并通过云平台对师生们开放,进一步丰富了实验实训的各类服务。

2统一科研教学

魏红等认為“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為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的科研对其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实训中心则与教师合作,积极探索在云平台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活动的一般模式,使得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反映在实验教学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使得科研成果能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得以检验、优化和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见图3。

依托云平台提供的各类实训软件环境,為上述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要保证顺利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不仅需要教师积极思考科研教学化的模式,更需要实验人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对实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深化校企合作

实训中心采用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方式,深化校企合作,旨在為广大师生带来企业在管理、咨询等实践活动中的实务理解,帮助师生了解企业面临的各类问题以把握最為真实的社会需求,并诚邀相关企业资深的专业人士开展讲座培训,引进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形成良性互动,以期提高学院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目前,实训中心已建立华為教育协作云联合实验室、teradata商业分析联合实验室、nStoR数据管理联合实验室、中经世林模拟导游联合实验室等多个校企合作平台,并由此孵化实验教学项目,為日常教学科研提供新的支撑。比如:利用eRp系统中生成的业务数据,或者利用具体应用系统中的日志,把这些数据导入到数据仓库中,进而通过数据挖掘进行商业分析,这些都离不开各类厂商的支持;同时,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们的独立学习意识也能够得到极大培育。

4提供实践平台

在确保满足日常实验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实训中心还设立开放实验室以最大程度地面向师生开放,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实训中心拥有完善的企业模拟经营沙盘演练平台、先进的商业分析平台、丰富的统计挖掘软件、无线网络全区域覆盖、舒适的实验场所等软硬件设施,為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為会计学系师生提供上机环境,以备战2012年首届“网中网杯”全国大学生财务决策网络大赛。

同时,凭借在信息化架构与实践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优势,实训中心还积极辅导本科生参与国内外相关赛事,且已取得较好的成绩,如:赴新加坡参加2012、2013年apeX商业it案例大赛,与世界一流学校同台竞技:提供企业模拟经营沙盘演练的电子沙盘和物理沙盘环境,并指导本科生参加2012年上海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在本次比赛中参赛队员荣获优胜奖。

四实验教学典型案例介绍

為了确保实验教学活动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实训中心并不局限于作為服务提供者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而是依托云平台在资源集成共享、灵活搭建应用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与任课教师、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以进行创新探索,為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支撑。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与任课教师合作,嵌入课堂教学,探索开设配套的实验课程:依托平台优势,联合企业协同创新,开发新课程。

1网络文本信息挖掘

现如今各类会展活动在举办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互联网的烙印并在网络上汇集大量相关报道或讨论,同时微博(客)的出现与蓬勃发展,也加剧了这一趋势。因而,在网络广為普及的社会环境下,及时了解与掌握会展活动中网络媒介或网民群体所表达出的重要节点信息,变得十分重要。為帮助会展管理系本科生认识和了解网络信息处理的做法,全面把握网络环境下会展研究的新动向,会展管理系教师与实训中心合作,探索开展相关实验教学的可能性。实训中心实验人员在网络信息处理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為此次实验教学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技术保障。

在与任课教师反复沟通交流后,决定在大型会展活动中的事件分析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客户偏好及行為特征之网络文本信息挖掘实验教学活动,以作為会展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实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确定為帮助会展管理系2009、2010级本科生认识文本挖掘及其常见的工具技术,能够独立完成基于搜索引擎的网络信息采集活动并进行热点发现、社会网络分析等信息分析活动。

实验人员首先结合先前的积累准备了一份实验讲义材料,明确采用开源工具进行实战演练,然后交由任课教师模拟实验,最后制定了一套实验教学方案,如下所述。

(1)理论讲述:概述文本挖掘及其常见的工具技术,文本挖掘的典型应用场景。

(2)实验环境:通过云平台让学生了解和部署实验环境并陈述具体应用场景,

(3)工具使用说明:结合新浪博客实例,熟悉开源网络采集工具火车头采集器和社会计算平台RoStCm用于网络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活动中的流程。

(4)自由实战演练:在给定的主题范围内进行网络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并进行现场答疑。

本次实验教学改变了该门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缺失的现状,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给该系本科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如:针对2012年十一黄金周出现的旅游景区“人满為患”现象,借助文本挖掘手段利用新浪博客数据全面清晰地刻画了网民对这一现象的态度以及关注的焦点——交通、拥堵、免费、堵车、投诉、幸福等,拓宽了学生在捕捉客户偏好、把握客户行為等领域的视野。

然而,文本挖掘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在简短的时间内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结合本次实验教学实际,实训中心已着手开展文本挖掘与信息分析专题培训,以期通过理论讲述和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实验教学。

2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

大数据时代下,面对多类型数据的海量集聚,数据挖掘活动所担负的从中涤取“有效的、新颖的、具有潜在效用的乃至最终可理解的模式以获取商业利益”任务,变得十分重要且更富挑战。托马斯·达文波特数据科学家这一职业也随之呼之欲出,并被誉為二十一世纪“最性感”的职业,然而所有大学都尚未设置数据科学的学位(课程)。

為顺应这一趋势,实训中心依托teradata商业分析联合实验室,结合temdata在金融、电信、零售、物流等行业积累了丰富的挖掘经验,开展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专题培训,以全面认识和把握数据挖掘在商业领域的真实做法,掌握数据挖掘常用的算法、模型与工具——如决策树、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算法和twm挖掘工具、excel高级应用等,从而培育挖掘与分析能力。该专题培训,采用理论讲述、实战演练、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共分為15个专题,内容涵盖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方法论、工具与模型以及电信/银行领域中数据挖掘典型案例分享等。

随着专题培训的深入,逐步改变了广大师生对数据挖掘即是“建模型、选算法”的认识误区,并了解到数据挖掘活动中约80%的工作是在做数据探索、数据准备,而借助工具或搭建数据仓库(集市)可以大大缩减这一工作量。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时代下在数据(仓)库内进行数据挖掘已经成為发展趋势。实训中心所部署的teradata数据仓库及其挖掘工具,顺应了这一趋势,并通过开展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专题培训活动能够使广大师生站在前沿以更加从容地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致力于探索如何利用专题培训积累下的实验讲义等素材并结合师生的反馈把专题培训内容固化下来——如出版教材、专著等,从而进一步巩固培训成果和丰富实验教学,同时也為培育“数据科学家”人才做准备。

五结束语

大数据实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体育教育;对策

一、引言

中学生体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水平。青少年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该阶段学生需要经历身体发育的逐渐成熟、心理成长、良好习惯的养成、知识的不断积累等。青少年在这一阶段的成长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对于未来高素质社会人才的供应也是十分重要的。怎样才能使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呢?本文将通过对前人的经验总结以及学习的积累为中国青少年体质的增强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从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初三年级中选取的20名男学生。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总周期长达12周的科学体育训练。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本次研究方案制定之前,我们阅读了大量的与教育、体育等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为这次实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坚实基础。

(2)实验研究法。本次实验采用分组对照实验的方法。首先,对学生的身体指标进行测量(测试前后),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对学生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指标的测试。其次,对参加训练的学生进行训练的实施;最后,在训练结束后对参加训练的学生几项数据进行测量。

(3)数据统计法。对学生参加实验前和实验后的两次测试的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计算出每项指标训练前和训练后的平均差,并将测量和测试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三、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1、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处方设计

此次活动采用运动处方的方法进行训练,训练的内容从种类、强度、时间上都做出了详细要求。此次实验采用集体训练方式,在专家指导下,通过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保证受训群体在同一个训练项目的相同频度下,按照统一的强度和时间进行严格训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锻炼,最终达到好的测试效果。此次锻炼的运动处方是:

(1)提高实验者的体质健康水平。

(2)以有氧运动为主,选择耐力性运动项目,着重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力量性,从而达到锻炼所取得的最佳效果。

(3)每周锻炼频度3次;每次锻炼时间45-60/min;锻炼强度中等(目标心率为最大心率的65%-75%,即为120-160次/min)。本次训练采用集体形式:以训练组为单位,在训练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每周三次的“集中式”锻炼。

2、测试结果分析

(1)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身高体重指数(Bmi)的作用。身高体重指数(Bmi)可以充分体现个人身体状况,体重对于身高有合理度的数值。许多高校采用身高体重指数(Bmi)对学生进行身体合格度测试。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身高体重指数(Bmi)的正常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们提倡青少年开展体育锻炼的依据与前提。

其计算公式为:身高体重指数Bmi=身高(Cm)\体重(公斤)

(2)体育锻练对青少年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影响。肺活量一般指的是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所能呼出的气体最大量,肺活量记录的是肺一次通气的最大量,这个数值能够反映肺部通气能力,也是反映呼吸机能的重要指标。肺活量的大小与体重、胸围和身高等外部因素有关。

其公式为: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mL)\体重(公斤)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准确地得出结论,即经过训练的人员的肺活量相较于训练前来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数值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平均增长了408m1。由此可见,一定强度的体育训练能够使得呼吸系统得到锻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与老师的监督,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肺活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有些学生甚至达到了优秀水平。

(3)体育锻练对青少年学生握力体重指数的作用。握力体重指数是指平均每公斤体重的握力大小,反映的是肌肉的相对力量。其公式为:握力体重指数=握力(公斤)/体重(公斤)×100%。测试结果表明,经过训练后的学生握力体重指数变化很小((p>0.05)。由此可见,有氧运动对青少年的手臂肌肉群锻炼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应该通过其它方式方法和其它的运动项目来提高青少年的上肢力量。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与实验前相比,对实验组成员的身体机能有着显著的影响。经过12周短期体育训练,学生平均肺活量增加非常明显,前后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呈明显性差异。说明长期的、有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肺功能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2)与实验前相比,对实验组成员的身体素质有着显著的影响。通过12周不同训练手段、不同训练方法的专业化训练,实验组成员的身体素质显著增强,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的变化尤为突出,速度素质以及柔韧素质提升相对较小。

(3)与实验前相比,对实验组成员的肺活量有着显著的影响。经过训练的人员的肺活量相较于训练前来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数值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平均增长了408m1,训练前后有较大差异。

2、建议

(1)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锻炼工作。青少年只有在生长发育阶段,听从学校老师的指挥,接受监督,积极加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让运动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才能较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

(2)保证落实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为了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我们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督促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从而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3)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合力。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发挥学校的作用,把体育锻炼纳入学校的重要教学任务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国.秦巴山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04).

[2]罗建新,陈志丹.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反思缺失[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05).

[3]古维秋.从学生体质下降反思我国学校体育教育[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02).

[4]赵俊龙,韩玉.中学生身体锻炼态度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5]纪和江.体育与四商―体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大数据实训心得体会篇6

会计电算化专业eRp实训教学应具备层次性、渐进性、递进性等特点,根据自身的软件、硬件条件及学习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步进行:(1)让学生了解eRp软件的开发商及应用企业的相关信息,让他们对eRp软件的开发、应用企业如何应用eRp处理企业经济业务的流程有最直观的了解。(2)安排eRp沙盘模拟课程,运用企业电子沙盘,将学生进行分组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战略思维与战略执行能力,不同的组在虚拟市场、企业中,担任不同的管理角色,让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的经营流程、企业运作的规律、企业的管理体系、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不同行业的市场竞争规律等,让学生通过学中做全面熟悉eRp系统的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同时高职院校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eRp沙盘对抗大赛,与全国各大院校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生eRp综合素质。(3)利用企业的仿真业务数据开展eRp综合实训,通过模拟企业的eRp运营,将企业的供应链、人力、物力、财力、生产等资源有效整合,让学生深入了解eRp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操作流程,掌握eRp系统的整体技术框架,同时学校还可在实训教学中进行eRp职业技能认证课程的联系,以便学生能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4)安排学生到对口的校合作单位进行实地实习,以便在实习中发现不足,加以及时补正。(5)建立eRp仿真实训中心,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等各个职能管理模块所要求的实训功能,整合企业的各业务职能,在同一虚拟案例中设置通用的、统一的综合性eRp业务系统,搭建一个包括制造业、商业、事业等的全面的社会应用平台,突破传统eRp实训室的做法,使实训能够涵盖eRp软件的各个专业模块,形成完整的eRp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通过在实训中心的实习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将社会工作岗位与学校实训课堂的零距离衔接,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完成向社会角色的过渡。同时,eRp仿真实训中心中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实训环境、企业的岗位角色等都应力求做到仿真。

2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做好以上eRp教学准备的同时,还应将虚拟的企业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建,以便保证eRp系统教学的有序进行。eRp环境下虚拟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重建。企业会计业务流程重建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以eRp战略为基础,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重新的设计,建立一个可以实时获取信息、实时报告信息、实时处理信息的一体化业务信息处理流程,使eRp系统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管理者、信息使用者提供最完整、准确、实时的会计信息。通过业务流程重建将虚拟的企业会计业务融入到eRp环境中,将财务角色融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将所有的数据形成数据库,使企业管理由事后核算转为事前、事中控制,充分发挥会计实时控制的质量和力度。会计业务流程重建要以能否成功应用eRp系统为基本目标,以eRp系统中的基本流程为依据,其基本数据最终能够通过eRp系统得以实现,具体重建可以通过以下几步完成。

2.1充分了解eRp系统的各类业务基本流程。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一个联系紧密的供应链,企业进行管理时可以将企业内部划分为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分别对企业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eRp系统包含了大量的标准的各行业的业务流程,企业可以通过各流程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实施先进的管理模式。eRp系统除了对每一种业务都有其相对应的标准流程外,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充分考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对于同一种业务eRp系统还制定了多种业务流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所属行业性质、企业管理特点及特殊业务需求选择适合本企业的eRp标准流程。

2.2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诊断、重描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eRp系统应用的前提必要工作,但业务流程重组又要以eRp系统中的标准业务流程为依据,因此,在进行企业业务重组之前要对eRp系统中的业务流程进行研究、分析,在充分了解eRp系统业务流程的前提下,并运用一定的定量、定性的方法,才能保证对企业原有业务进行分析、诊断和重描述的准确性。企业的业务流程重建可以借鉴aBC(成本作业法)的思想,以企业业务流程中的会计活动为中心,通过aBC法确定哪些业务活动是不增值活动,哪些是增值活动;哪些是关键活动,哪些是一般活动,从而尽可能地尽可能消除或者减少“不增值活动”,改进“增值活动”,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最终提升企业价值,提高计划、决策、控制的有效性及科学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3eRp环境下虚拟企业新会计业务流程简述如下。(1)当企业业务发生时,由各部门工作人员将相关业务数据录入相应的eRp系统模块,并将其存储到eRp系统数据库中。(2)审核业务数据,编制记账凭证,并将其存入eRp数据库中。(3)根据eRp系统规则对业务的时间数据进行编码,并将其存储的业务时间数据库中。(4)通过事件驱动,由信息使用者向会计数据信息系统输入特定的信息处理代码查阅相应的信息数据。(5)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应用eRp系统中的会计模型对数据进行加工后,提取相应的业务数据。(6)定期生成各种账簿供财产清查所用,并定期产生各种通用的常规报表,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3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1由于教学面临的学生需求不同,学生所在行业的性质、规模不同,在会计实训案例的选择上可能有些局限性,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本课题所用案例的编写是一个中小型企业业务,涉及总账、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在模块的模拟实验时,学生对eRp软件的操作不是很熟练,在各个模块的数据的衔接上不是很顺利,另外,由于教学软件的限制,在实训中的模拟操作与实际工作情况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本课题接下来要克服的主要问题———最大限度的降低实训与实际工作的差距。另外实训中所涉及的eRp模块不是很全面,如接下来的实训过程顺利的话,将增加实训的内容,以便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要求。

大数据实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模式;双元制;企业—学生实训数据库;企业利益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114-03

现阶段,国内的高职教育很多仍然以课堂教育为主,实训环节相对薄弱。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实训教学表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培养方案当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实训环节有其独到之处,也是大家公认较成功的一种模式。国内引进“双元制”模式已有将近三十年时间,产生的实践形式多样,但若要实现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事业上的真正融合,“双元制”的中国道路依然有待开拓创新。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核心特点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核心在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主导了招生和培训过程。企业是发起者,行业行会负责牵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出资分别培养学生,学生同时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接受两方的独立考核,培养学生的企业也会优先雇佣合格的毕业生。

对照我国一般高职教育模式,对德国“双元制”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双元制”模式是一种企业行为。培训的学生是企业招聘的,培训行为大多数也是在企业进行的,企业的积极参与,使得“双元制”模式获得良性的推动与发展。值得思考的是:企业是以盈利为导向的,那么企业到底通过“双元制”模式获得了哪些好处呢?首先,最直接的好处是“双元制”模式所培训的学员50%进入企业工作,企业能获得合格的劳动力。其次,企业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例如德科教部与经济部共同制定的《培训条例》,以及各州和有关行业颁布的一些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接受学生实习的德国企业免交部分国税。最后,投入到“双元制”的企业相对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因此,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双元制”模式正常运转的关键。加上相关各方的积极参与,配合相应的法律保障、主管机构的推动、学校和学生的积极响应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双元制”模式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为德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使德国的制造业在世界范围享有崇高的声誉。

我国按“双元制”模式进行实训存在的问题

“双元制”模式因其卓越的培训效果,受到我国高职院校竞相模仿。模仿的思路各异,一般都根据自身情况,有侧重的学习。没有出现大规模推行的模式,其中的原因很多。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在专业隶属上属于不同的行业部门或政府机构管理,在所有制形式上又有着国有、股份、民营等等区别。如果想大规模推行类似“双元制”的模式,必须认真分析中德之间的不同,从中找到规律,以便寻找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训模式。对照德国“双元制”模式,我们在实训教学中至少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缺乏实施的相应制度保证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在各地一般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很难保证高职教育要求的大量实训课程得到满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学校将实训课程放到理论课堂里,与实际有一定的脱节。制度的落实需要一系列物质保证,如建立责任部门,保证资金投入,获取学校、企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等。

企业和学校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在国内学校一般归教育部门管理,而企业一般归属各行业管理。各方面由于条块分割,加上各自利益不同,很难进行统一的组合。这样不利于统一调配社会资源,更好地实现实训效果。德国“双元制”对企业和学校的管理部门在学生培训中的责任做了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需要权威部门出面来推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监管。

学生身份单一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都是通过国家组织的统一高考,根据分数进行录取的。学生唯一的身份就是学校的学生。由于身份问题,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训时,存在很多隐患,如学生的人身安全、企业的商业秘密如何保障等问题。

实训资金来源单一目前,学生实训费用大多依靠学校投入,数量有限。而企业一般没有投入,甚至会向学校收取一定费用。资金是学生实训中校企合作的基础保证。所以,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要认真分析各方的利益所在,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另外,还要认清各自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利益共享,避免只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将投入仅仅理解为现金投入,使校企合作过于功利化。

此外,还存在着参与实训的企业层次参差不齐,重视程度各异,企业内部辅导学生的师资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实训时间常与找工作相冲突等问题。总之,如果想更好地借鉴“双元制”模式,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工作的开展,就要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设立相应的实训制度,为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以“双元制”模式为基础的

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模式设想

通过对德国“双元制”模式的运行实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有四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主管方(政府和行会)、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通过该机制的运转,各方得到各自相应的利益:主管方获得了高的就业率和整体较高的行业水平;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助和劳动力;高职院校完成了相应的教育责任;学生学会了熟练的生存技能。各方面的互赢使“双元制”在德国获得长期有效的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有深化产业升级,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动社会就业增加的需求;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需要获得经济收益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希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有好的就业率;学生希望学到实用技能,找到好工作。如果能兼顾各方需求和利益,设计出尽可能满足各方需求的实训模式,则有助于提高各方面参与实训的热情,保证新模式的推行和长期坚持。结合国内外实训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此初步设想建立一种高职实训新模式。简单的概括就是:两个数据库、两种运行机制和一系列保证制度。

建立两个数据库即建立企业实训数据库和学生实训数据库。实训简单地说就是高职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训练,学生和企业是实训最直接的参与方。实训模式的有效运行首先需要清晰呈现实训直接参与方的基本情况。两个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使各方面做到有针对性的管理。为了保证数据库的权威性及严肃性,以及及时更新需要的组织保证,数据库由政府部门出面组建效果较好,待运行正常后,也可转交给其他组织负责维护和更新。(1)对于企业实训数据库,首先应该明确入库的实训企业提供岗位所要达到的要求,并设立专门部门定期核查实训企业数据的真实性。实训企业应本着自愿的原则,对照入库各实训岗位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实训岗位及各岗位的最大实训学生数量,同时明确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企业会享受相应的利益补偿。(2)学生实训数据库就是对需要进行实训的高职学生进行统计,记录每个学生参加实训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数据。数据的录入可由学生完成,所在学校就业部门审核确认入库。数据库如果能与学籍电子档案、专业培养方案挂钩,还将对企业有针对性地挑选实习生起到积极作用。两个数据库的建立,为实训的开展提供了信息平台,是管理方对学生实训进行有效管理的保障,同时使各方充分了解实训的企业资源,有助于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及时监控,为下一步完善实训机制的运行奠定基础。

建立起两种机制两个数据库建立后,要有效地让两个数据库运行起来,就要针对学生和企业的需求,建立起两种运行机制,使两个数据库产生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新模式的运转。(1)通过企业数据库,建立学生根据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选择实训机会的机制。这个机制的关键在于学校在对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寻找到足够多的实训岗位,并合理安排,让这些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例如,学生选择的实训相关信息,将在两个数据库中同时体现:一方面学生实训数据库中记录学生参加实训的经历;另一方面,相对应的被占用的实训机会将被设立占用标签,不能进行重复选择。(2)“实训劵”机制,即对提供实训岗位的企业实行的一种利益补偿机制。因为目前实训的关键是调动企业参与的热情,只有企业通过实训获得了想要的利益,企业才会真心投入到实训中来。“实训券”就是将各种企业的需求量化的一个载体。为了让“实训券”能更好地得到落实,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教育主管部门对需要实训的各个专业需要的课时进行核算,按课时数量分配给每个学生相应数量的“实训劵”。学生实习后,可以根据课时数及实训品质向企业支付一定数量的“实训劵”。对于“实训券”的使用,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设计出不同方案。例如,企业获得“实训券”后,可以兑换成一定资金,也可以将“实训券”支付给学校,优先选择毕业生,满足自身生产需要。“实训券”折合的资金来源可由三部分组成:由政府解决一部分;在学生学费中支付一部分;根据法律要求,学生如果给企业创造了价值,还应该有一定的现金回报,可以按比例提取一部分。当然,各地区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企业需求,设计出不同的兑换内容,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参与其中,保证提供足够的实训岗位,供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两种机制的运行,从学生与企业的对接到企业的补偿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特别是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如果能真正落到实处,满足企业真实的需求,吸引企业参与到实训环节,企业和学校的“双元”模式就得以实现了。

形成一系列保证实训模式正常运转的制度两个数据库和两种机制的建立构成了新实训模式的骨架,要想正常地运转还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保证,给各个主体以明确的定位,界定企业、学校、学生在实训中的责任、地位和权利,以保障新模式的顺利推广。另外,明确实训企业中的培训师资需要满足的条件以及如何考核和定期培训,对于保证实训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要提出解决办法,如学生在实训中的个人权益,人身安全如何得到保证;实训中怎样进行管理;实训结束如何考核,确认成绩等。国家还可以出台一系列针对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这种模式中来,对这种实训机制的实施会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夏良耀.完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7):88-90.

[2]黎颖.德国高职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教育导刊,2011(3):39-42.

[3]邓全明.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15):54-56.

[4]张燕.中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3):19-21.

[5]刘书梅,韩茜,严涛,张志彬.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职教论坛,2011(20):7-11.

大数据实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干部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39

1引言

2015年3月5日,“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李克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十三五”建议也提出,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一场名为“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某种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商品和服务都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终端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并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和做出回应。

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干部队伍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依托干部教育培训。2015年10月14日颁布实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把网络培训明确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之一,但从目前来看,学术界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只是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忽视了其真正价值,也就是与学员这一终端主体的关联互动。而从互联网思维来探讨对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也更为鲜见。因此,文章立足互联网思维,着眼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更多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积极培育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将互联网思维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度融合,并产生融合的倍增效应,进一步深化培训改革、全面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切实有效地打造一支精湛的干部队伍。

2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变革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并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任何行业都通过互联网思维引入了新变量―用户。

近年来,网络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也发展迅猛。中组部2012年9月正式开通了中国干部网络学院,截至2015年10月底,学员覆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司局级干部、中管金融企业和中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等3万人。总计上线590门课程,累计访问量达2.5亿万次,平均每天23万次。因此,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将发生教育思维的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等重大变革,同时也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创新空间。

2.1技术驱动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强大动力

互联网正逐步改变和颠覆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已然被打破,既表现在其时空界限上,又体现在干部学习的能动性方面,更使得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将面临深刻且彻底的变革,从教育形式、学习方式到干部教育培训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革新等等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平台模式,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重要载体,更能使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课程丰富化、学习成本最低化。

2.2移动性学习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必然趋势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兴于大型企业培训需求,盛于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发展。相比过去,单一终端的时代已经过去,多终端时代已经到来,在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电视机、U盘甚至在游戏机上都能开展移动学习,不仅可以在线学,还能离线学。所有终端一旦连接到网络,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测试结果等信息都能迅速同步,或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将学习任务划分为微型活动,通过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使“精读式”学习逐渐被“快餐式”学习取代。移动学习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也必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选择。

2.3培训灵活化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有效选择

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单一,体制僵化,主要采取面授式教学,以课堂灌输型为主。而在互联网思维下,网络学习(electronicLearning)将用大数据和在线来引导教育培训,并汇聚了庞大的数据、文献、教学资源等,形成了一个集合知识和智慧等为一体的资源库。互联网使得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互动”、“互助”、“互评”这“三互”机制成为现实,促使干部终生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实现培训需求分析和评估。

2.4混合式培训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迫切需求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单纯依靠以面授式为主的教育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必然要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手段相结合,即混合式培训(BlendedLearning)。它与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从获取信息到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学评估到硬件支持,从技能知识的训练到团队协作环境,完全建立在以学习者(即用户)为中心的环境中,实现现场教学与课下教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全面对接,充分体现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3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适时依托信息技术的力量,用互联网思维升级传统线下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培育干部教育培训方法上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以此提高培训实效。

3.1建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始终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干部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各个环节上都要考虑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学员教育培训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用户思维,发挥学员在整段学习中的中心地位。一是要营造开放便利平等共享的学习环境和互动交流教学方式,注重细节,注重体验参与,最好能让学员有所感触和感知;二是积极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分段式培训,形成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自学、自测等来提高集中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三是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充分运用应时代的教学工具,确保学员能收获最大信息量,扩充知识,提高学员的互动参与广度。

3.2创建开放实用的网络培训平台―平台思维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过程应依托平台,建立平台,培育平台思维,开设符合学员工作实际的模块,满足干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一是凭借创新理念,使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从入学报到、学习培训中的监督考核、学习后的评估等形成工作程序化系统化;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终端思想,多种渠道并存的提供培训接口,结合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各个平台学习通道,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入校、教育、管理、考核等进行网络实时监测。三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按照学员需求创建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整合利用资源,这样可以使学员自由分配时间来选择和学习教学信息,并且能够形成资源共享,使得面向当地和面向全国相统一。四是积极推进建设虚拟学习空间,在创建线上学习下载资源的同时,广泛建立讨论小组,拓宽学员日常交流互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

3.3依反馈信息不断进行干部教育培训的升级迭代―迭代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求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而以学员为中心的思维就是要体现两个字:迭代(一个“微”,一个“快”),以实现微小创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干部需求。一是要快速迭代培训内容,学员需求不断变化,知识技术更新迅速,新生事物频繁呈现,因此,基于网络的学习必须要不断按照学员反馈来更新完善和升级,调整知识系统内容和考核目标等;二是要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和业务活动需要,随时对课程设计、应用数据和业务活动做出调整改进,使过去干部教育培训中“有什么就提供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的模式打破,孕育出一种更加符合学员掌握新知识的时代要求;三是创建创新性强的线上线下资源,利用多个终端加强推广,提高传播效果,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干部队伍快速成长的诉求。

3.4整合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共享―社会化思维

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多以区域划分,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多,优质资源很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费。而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信息技术为干部教育培训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应用得意实现,给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实现了师资、教学内容、课程等培训资源的无边界整合。一是整合了师资,建立起可共享的一支数字师资队伍,在互联网上可实时上传教学音视频并设置所属模块,学员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党校之中,而是可以在平台上与研究方向相仿的教师在线讨论进行学习。二是整合硬件教学资源。在互联网建立的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将教育培训中的权威多媒体课件、培训视频、案例、文件规定等各种信息资源集中起来,汇聚在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三是引进地方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和开放性教学研究资源,开拓视野,实现纵向横向的教学、科研合作,构建良好、科学的培训环境。

3.5建立多终端一体化实现实时跨平台学习―跨界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创造了信息量极大的教学内容,变革了用户体验,更使全天候实时、在线的跨平台学习成为可能。一是通过“手机+二维码”分享教学资源,将要共享给学员的资料生成二维码,学员只需扫描一下就可各自阅读;二是通过微弹幕和问卷星辅助课堂互动,及时掌握学员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弹幕教学就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学员通过平板或手机,随时可发表疑问、提出看法,然后即时显示在课件上,面授教师可根据学员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而问卷星具有测评功能,能及时统计学员的反馈数据。app组织互动教学,开放了学习资源。例如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中国》app就是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有益探索,一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3.6注重利用大数据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和考核评估―大数据思维

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是否能真正提高干部的工作业务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往往通过定性的方式来考量体现,但定性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细致考量诸多教学因素之间的相关影响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学员一般都会在网络上产生信息、行为、关系三个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沉淀,有助于进行预测和决策。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绩效评估考核,也就是要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加大对学员学习成果的数据挖掘。一是要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数据库,设置学员专属的终生电子档案,用其及时记录学员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数据;二是对学员在网络培训平台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进行跟踪分析,并提炼出培训对其实际工作的影响程度和不同干部群体的学习需求等;三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汇聚、信息集群推送、数据分析决策,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师资评估和学员互相评价等,分析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弊端,及时改进优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指导教学部门和教师改进教学。

4Y论与展望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突破了脱产培训在时空上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较好满足了干部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也必将成为人们终身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讲科学、将方法,在新时代新思维的引导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将在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战略中腾飞。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政府报告[R].http://.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642056.ttml,20150305.

[2]黄威威,崔伟.浅谈“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J].党政干部学刊,2015,(7):6163.

大数据实训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培训模式;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004-02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教育的实施,已对数以万计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和身份的社会群体进行了多项多次培训。那么培训内容是否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培训效果是否被社会认可,都是需要我们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的。本课题组已经根据刘红旗老师提出的“就业――增收――幸福”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调研数据建立“培训――创业――增收――幸福”模式[1]的结构方程模式(Structureequationmodeling,简称Sem)进行实证检验。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研究方法

1.1样本本研究是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进行的历次创业培训学员中进行的调查。采用问卷发放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以问卷发放的调查方式为主,剔除无效问卷12份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69份。其中培训后创业的占64.29%,月收入在6000元以X的占46.43%,文化程度在大专/本科的人数占67.86%,共有95.24%的培训人员获得了培训真书,女性培训人数占60.71%。

1.2测量工具我们在理论分析、访谈以及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创业)培训模式的指标体系由创业培训、创业情况、收入幸福三部分组成,并编制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创业)培训模式评价量表》。量表以利克特五点量表测量,共有6个题目,计分方法为:1表示没有任何效果,5表示非常有效果。初始量表的编制在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并以结构化访谈和开放式量表调查相结合进行。初始量表编制完成后,我们选取46位受训人员进行了第一阶段的预研究,并根据预研究的结果对量表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1.3统计方法目前可用来分析Sem的计算机软件相当多,本文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3.0[2]和结构方程建模软件amoS7.0[3]进行相应分析。

2结构方程模型

2.1效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最大方差旋转法做因素分析,选取原则是特征值的大小和抽取因素所能解释变量的大小。抽取3个公共因素,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创业培训、创业能力和增收幸福,共解释了总变异的68.31%。具体数值见表1。每个变量的因素载荷系数均大于0.5,这说明该问卷绝大多数变量能较好的测量它所在的维度,同时说明具有较好的效度。具体数值见表2。

2.2信度分析在SpSS13.0中采用alpha值测量问卷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信度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分别计算问卷各维度总体的alpha信度系数。主要数据详见表3。

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0.713

结果显示,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是0.713,说明量表需进行修订,但仍不失其利用价值;各维度具有一般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大于0.88,说明各项目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基本上能较好地反映所在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接受。由此我们认为,这份问卷有较好的信度,依此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对问卷进行的数据分析也是比较可靠的。

2.3结构方程模型在理论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职业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即观察变量的测量模型和潜变量的结构模型,并运用amoS7.0软件按对该模型进行了估计,得到模型拟合的良好性检验结果列表4。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体拟合良好性检验GFi等指标达到了0.976,均方根残差RmR为0.022都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这表明假设的理论模型与观察数据有较高的拟合度。图1是根据完全标准结果绘制的结构方程模型。

关于图1中数据的理解是这样的:观察变量与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之间的系数比较高,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各个观察变量和潜变量。同时也说明潜变量的总体信度效度符合要求,对潜变量所做的预测是可信得。从附图可以看出,创业培训对创业能力以及增收幸福都是正的影响,同时创业能力对增收幸福也是正的影响,相关系数达到0.40的效果。

3研究启示

3.1关于问卷本身信息的讨论本次调研数据主要针对的是小老板、待创业社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培训对象来说,文化程度普遍较高(67.86%是大专/本科),创业率高(64.29%创业)和收入高倾向(6000元以上收入占46.43%)等特点。因此,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创业培训的社会效果很好,我们需要在今后的问卷设计中进一步改进,继续提高我们的培训效果。

3.2关于受训者的讨论通过对创业培训的调查总结发现,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学历较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培训后实施创业的学员首先可以使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改善,自信心增强等;其次在创业过程中处理问题时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不再感到盲然了;而且在实际创业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这是学员们得到的最大收获。在调研过程中,学员们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尽管有国家创业贷款,但是额度较小,不能满足创业者们的需求,有时候会影响到创业的效果;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们普遍感觉到的是人才使用问题,毕竟初创时期的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有差距,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希望政策上能对小型创业企业有所倾斜,提供帮助。

3.3关于职业培训的讨论通过文章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创业培训对创业能力的相关系数是0.17,对增收幸福的相关系数是0.42,也就是每进行1个单位的创业培训,就会增加0.17个单位的创业能力,增加0.42个单位收入和幸福感。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创业培训是非常有效果的,教师授课和教材的满意度选择比较满意及非常满意的达到90.48%。目前社会上随着职业竞争的加剧,创业培训成了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办好创业培训工作,挖掘出新的创业培训内容,更好的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4文章创新

由于本次实证研究属于初探性研究,从问卷的设计到模型的建立都没有参考依据,因此,这次研究所建立的模型也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我们从理论角度做的这次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①我们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创业)模式的调查问卷,发放了大量的问卷进行了跟踪调查,收集到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鲜活案例和丰富的培训效果数据,可为我校新阶段进行创业培训提供理论指导。②我们根据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担负国家相关培训工作以来的调查数据,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创业)模式的数据结构模型,模型验证了刘红旗老师等提出的研究模式“培训――创业――增收――幸福”模式。这一模式在相关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创新的培训模式,而关于该模式的实证研究也是第一次进行。

本文的研究比较粗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旗等.加强培训针对性探索培训新模式――阳光工程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

大数据实训心得体会篇10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对象为2010级和2011级浙江双语班学员。浙江双语班共有学员1233人,对其下发问卷354份。问卷根据学员汉语水平分层次发放,其中初级班132人,中级班134人,高级班88人,被调查人数占全部人数的28.71%,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在课题组指导下现场完成,有效率为100%。在问卷整理过程中,有21名学员由于语言能力问题,把单项选择当成多项选择回答,他们的问卷在统计中作删除处理。第二阶段调查主要对阿克苏地区的库车、新和、温宿3个县的7所初中、小学的218名双语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问卷共发放218份,回收212份,回收率为97.24%,回收问卷全部有效。

两次问卷调查内容的重点不同,对浙江双语班学员的问卷侧重了解他们对双语培训的需求和困难,对学校在职双语教师的问卷侧重了解他们对实施双语教育的困惑。

二、调查内容和结果分析

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为“少数民族学校中使用汉语教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1]。浙江双语班是针对阿克苏地区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旨在让全部符合条件的教师通过接受两年脱产的双语培训,能成为一名双语教师,改用汉语教授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为此,笔者的调查从教师培训成长的角度着手,侧重从学习动力、方法、困难等方面展开。

1.教师参加双语培训的动力

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机,学习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个体内部。外部的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以外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动机,它是由外部的一些刺激人为地影响学习者产生的一种学习动力。在问卷中,笔者对浙江双语班学员参加培训的动机的动力源进行了探究与合理的分析。

(1)内部动力

对于浙江双语班参加双语教师培训的内部动力源,笔者从学习汉语的“兴趣”、培训过程中的“乐趣”、学习者自身对汉语学习的“求知欲”,以及是否相信自己“能学好汉语”四个方面出发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学员对学好汉语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98.87%的学员“想学好汉语”,72.88%的学员表示“能学好汉语”。这说明从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中小学教师对少数民族地区将全面实施双语教育的精神已全面领会,并在思想上已认同“通过双语培训使自己成为一名双语教师”的举措。

但高度的一致性并不能真正说明参训教师的学习已完全达到自发程度,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学员时常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如学员寒假作业完成情况统计的数据中,68.1%的学员没有完成读写作业,35.3%的学员没有完成听力作业,认真完成口语、听力、读写的学员分别只有32.1%、30.6%、12.9%。以上数据说明,教师群体作为一个有知识的群体,“明理”显得容易,但要认识转化为行动,还是要依靠引导与激励。

(2)外部动力

双语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地反映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而不是教师作为个体自身求知的反映。所以,外部动力对教师的培训学习似乎更有意义。数据表明,教师参加双语培训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些压力有的来自自身,但更多的是来自周边环境,如社会、学校和家庭。有72.32%的学员参加培训是想得到双语合格证;有98.02%的学员认为培训要有合格奖励的机制,这样做可以产生正强化,也有利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3)培训学习动力分析

综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和访谈情况表明,虽然争当合格双语教师已成为绝大多数浙江双语班学员的共识,但从学习的实际行动看,培训学习动力还不够。尚有8.76%的学员参加培训属于被学校派遣学习,出于无奈,学习起来“随大流,没有动力”。因此,建立合理且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是保证培训进程、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建立培训激励机制的方法上,要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员所在学校、培训院校的多方参与,政策激励,教师考核、考评以及培训评价要多方联动,使外部动力的正强化和教师成长的内部需要相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汉语学习的方法

中小学教师双语培训的方法与模式应得到关注。为了解受训教师期待的培训模式和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笔者就“培训类型”“培训评价”“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学习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1)关于培训模式与评价

关于“怎样的培训类型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双语培训”,学员比较一致地认为,到汉族学校实习的方法效果会明显,其次才是脱产两年的培训(见表1)。

在访谈中,校长们还谈及了当前培训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认为去浙江、上海等地培训比在本地培训更有效,因为环境不一样。同样道理,校本培训的效果就更有限了,但如果到本地的汉族学校实习培训,效果就会超过一般的脱产培训。

关于“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培训学员的水平”,数据表明,有81.31%的被访者认为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代表不了学员参加培训后的真实水平(见表2)。有的教师HSK考试已达到八级,但汉语教学的能力仍然没有什么进步。这与学者李泽林提出的“双语教师培训≠HSK等级考试”相一致。这也充分说明,在双语教育的一线,教师和培训班学员已十分明确“双语教师培训的基础是汉语言学习,但绝非等同于汉语水平考试或普通话培训”[2]这一道理。

(2)对学习难点与方法的认识

在汉语课程的学习上,笔者对调查数据按难易程度不同赋值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见表3),大部分学员认为最重要的学科是“口语”,一些学员能听懂教师和同学的话,但复述起来就十分困难,至于专业汉语概念的复述,难度就显得更高了。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上要增加口语课时,并不断创造让学员开口说话的情境。对于参加培训的新学员,还要注意发音的训练。

开口说话是学习第二语言和应用第二语言的最好方法。一些学习成功的学员在访谈中告诉笔者:他们成功的方法是“生活中,与汉族人大胆交谈;学习上,坚持预习和复习;遇到疑惑,通过汉语沟通解决”。

3.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民族教师学习汉语的困难较多,有学习者自身的困难,也有工作生活环境中的困难(见表4)。浙江双语班学员面向的是3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其中85.31%的人已婚并有子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另外,第二语言学习存在相对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语言学习会变得困难。一般来说,超过17周岁再学习一门外语,无论怎样训练都不可能把它当作母语来使用了[3]。浙江双语班大多数学员在26周岁以上,已失去了最佳语言学习期,学好汉语尤其艰难。下面主要从学员的视角分析他们学习的主要困难。

(1)学习环境问题

浙江双语班在培训期间,常有学员因家庭困难(如亲属生病、孩子上学等)而影响学习。笔者在调查中设计了“目前影响您培训学习的主要因素或困难”的问题,让学员根据困难程度排序,答案却是“没有学习语言环境”排在第一(见表4)。在统计时,笔者还专门对汉语水平高的班级和汉语水平低的班级进行对比,结果完全吻合。这充分说明,在培训院校内,汉语言环境已成为制约学员培训学习的最大障碍。

语言学习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会产生效果,这些环境既包括课堂教学有意识创设的环境,也包括课堂教学以外的生活环境。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4]。因此,当前浙江双语班学员对学习环境的认识和期待,是培训院校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2)存在心理压力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教师对能否从民族语言教学转型为汉语言教学所形成的心理压力应受到关注。如表4所示,“家庭困难”和“担心受训后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心理焦虑”分值十分接近。一般认为,家庭困难可以物化,且容易克服和解决。而对将来汉语教学的“心理焦虑”是精神上的,它不仅会影响学员在校的培训学习,还会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三、几点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数据分析,阿克苏地区在双语教育的实施和双语教师的培训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推进双语教育创造了条件。

第一,要重视加强培训学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师德素养,提高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成长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否则就会产生混日子的思想。教师只有把实施双语教育看成是国家兴旺、民族进步的大事,才会形成“学习汉语”的内部动力。

第二,建立健全双语培训的激励机制,强化外部动力的作用。一方面要政策到位,目标明确,对刻苦学习、成绩显著的学员进行重奖。另一方面,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院校、学员所在学校齐抓共管的督查机制,加强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

第三,完善双语培训的课程计划,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的难点。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在师资和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

第四,顺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关心学员的学习和生活,最大限度地消除他们因工学矛盾而引起的后顾之忧。要注重对学员心理疏导,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五,积极探索双语培训的评价模式,改变只以汉语水平考试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采用口语交流、课堂教学模拟和综合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还要关注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想学汉语、学好汉语的内驱力。

本文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1年度立项课题“浙江援助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ZC125-02)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儒忠.新疆双语教育的界定[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李泽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3]陈宝国,彭聃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