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入门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0:18

初中数学入门知识篇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生活化习题

数学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同时和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立足初中生的实际水平,按照数学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地因材施教。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开展的学习过程,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养成学生数学素质。笔者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对所教班级开展了多次教学改革实验,获得不少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立足生活化教学视角,考虑将生活化策略和习题教学相结合,将数学知识还原生活、应用生活。

本文以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为例,探究新课程初中数学生活化习题教学策略。二元一次方程是指在一个方程中,包含2个未知数,且2个未知数的次数为1,需要同时满足三大条件:第一,方程两侧代数式均为整式;第二,包含2个未知数;第三,未知数项的次数最高为1。那么就可以设立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x、y组合形式:ax+by=C,其中a、b均不等于0。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指由含有2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在基本概念讲解结束后,为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笔者特引入生活化习题进行练习训练。

习题:

某学校新建一幢4层教学楼,每层教学楼包括8间教室,建设方案为教学楼设置了4道出入门,其中包括2道正门和2道侧门,门的大小相同。为保证出入门的安全性,特进行测试:同时开启1道正门和2道侧门,学生出入可实现2分钟560名学生;同时开启1道正门和1道侧门,学生出入可实现4分钟800名学生。

求解:

(1)正门和侧门在1分钟内平均可出入的学生数?

(2)在出入门安全测试中,考虑到学生紧急拥挤,导致出入效率降低20%。要求出入门在紧急疏散时,确保大楼学生可以在5分钟内经由4道出入门撤离。假设:教学楼内教室最多可容纳45名学生,那么4道出入门测试结果如何,是否安全?

这道习题是一个源自于实际生活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我在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解题思路,从“审+找+列+解+答”实施五步解题,其中审是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又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对习题中已知和未知进行分析,并以字母定义未知数;找是指结合习题题意,提炼出2个等式关系;列是指结合2个等式关系,列出代数式,列出方程组;解是指求解方程组,求解未知数值;答是指结合求出的未知数解,写出答案,做出解题合理判断。

我在数学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相结合的理念下,对习题进行“审+找+列+解+答”思考,最终得出下列求解值。

解:

(1)假设:1道正门出入学生数每分钟平均为x名学生,1道侧门出入学生数每分钟平均为y名学生,结合题意列出:

2(x+2y)=560

4(x+y)=800

解得:x=120

y=80

答:1道正门出入学生数每分钟平均为120名学生,1道侧门出入学生数每分钟平均为80名学生。

(2)教学楼最多容纳学生数为:4×8×45=1440

由题意知紧急疏散时,4道出入门在5分钟内可以通过学生数为:5×2(120+80)(1-20%)=1600

因为1600>1440

初中数学入门知识篇2

一、讲“方法”联系“思想”,以“思想”指导“方法”,两者相得益彰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它是实施数学思想的手段。数学的思想是数学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的思想。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要求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方程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隐含条件的思想、整体代换的思想、类比的思想等。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比法、反证法;其实思想和方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通过对数学方法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学习了一个知识点或做了一道题,要认真思考一下,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正确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学习数学或解题,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类,只有这样,才能把所学知识学得系统,学得灵活,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纳入到你的知识结构中去,变成自己的财富。

另外,由于数学思想的抽象性,数学方法虽然比较具体,但方法本身就是科学,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刚接触时,难免理不出头绪,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用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数学思想,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要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或题目去理解。

如在学习有理数、三角形、四边形、圆周角和弦切角定理的证明、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等知识时,会涉及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的原则是:标准统一、不重不漏。它的优点是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特点,能很好地训练一个人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

方程的思想实现了由小学的算术法向初中代数法的转化,这是数学思想的一个实质飞跃。

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利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数”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题目通过题意画出图形能容易地找出各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函数问题就更离不开图像了。往往借助图像能使问题明朗化,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转化的思想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等。

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也会贯穿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在课堂上要注意专心听讲。布鲁纳指出: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数学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充分说明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重要性。

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理解数学问题的基础

数学,作为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门科学,以其理性的思考而引人入胜。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与反思去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让事物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呈现出来。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把利刃拨开事物的表象,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思维品质呢?我们以生活中“串门”这种现象为例来说明。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别人带着去某人家串门,去了一次,两次,也可能是多次。有一天你不得不自己去某人家串门。当你走到某人家附近,面对林立的整齐划一的建筑群,你茫然失措了,不知道某人家到底在哪里。

初中数学入门知识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减负工作压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26

在我看来,初中时期是学生实现极速转变的时期。一方面,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成熟,智力和知识接受能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之中,因此,和小学时期相比,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明显增加。另一方面,虽然初中三年尚且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但是三年后的中考会带有一定比例的淘汰,因此如果想要进入较为理想的高中就必须依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良好配合和共同努力。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并且和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的布置环节,教师会尽可能的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不仅影响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学兴趣,并且也会无形中占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造成学生学习精力的浪费。所以,在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占主导的今天,学校教育大力提倡做好学生的减负工作,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数学这门学科的减负工作,可以从思想观念、课堂教学、课下作业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判断和学习能力,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依旧存在依赖心。尤其是对于数学这样一门学科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基本上都要靠教师进行逐一的教授和指导。因此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依靠度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要强一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观点想法、行为举动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做好数学这门学科的减负工作,教师就要调整好自身的工作状态,转变思想观念,进而给学生以正确的学习指导。

首先,教师要弱化考试至上的观念。过去几十年以来,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一直占据着我国各阶段教学的主流地位,这就导致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将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仅仅将考试涉及的内容当作学习的重点,久而久之,学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书呆子”类型,只会读书,不会思考。而现阶段实行的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知识本位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将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位置,引导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意识。

其次,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人为的将教与学割裂开来,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履行了教的义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不仅导致学生对于教师权威的怀疑,还会极大地降低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并予以纠正,避免教学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减负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学作为一门客观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巧和方法的传授,以及问题思维能里和逻辑判断能力的建立。因此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授课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着这堂课效果的好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知识吸收效率。学生吸收效率高就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时间进行补充和巩固,反之则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负担必然加重,因此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方法的创新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主次分明的教学原则。初中阶段,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开始向着整体性和系统性发展,教材上所划分出的每个单元或者每个章节都会围绕一定的重点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扩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大纲,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将每节课所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并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事先确定重难点知识的所在,进而有针对性的计划教学时间。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知识的层层推进工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因为教师与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方面的差距,教师在备课时认为的重难点知识不一定就是学生所认为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知识吸收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引导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导式教学是非常适合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利用例题将最基础的解题方法教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小组或集体的智慧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而且在思考问题过程中还会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

三、合理布置课下作业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课下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作业也恰恰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合理的布置课下作业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在布置作业过程中要做到基础性内容为主,适量拓展。初中阶段,数学基本上还没有涉及太过高深的数学知识,打基础和培养理性思维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因此教师在布置课下作业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而不是盲目拔高。

初中数学入门知识篇4

一、初中和高中在数学教学衔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生的学习观念转换不及时

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暑假,而且在暑假期间他们一点没有接触高中的数学。开学的时候他们的心思还没有很好地转变,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不好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转变不及时。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很简单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一些数学公式,只要把这些公式背过以后再做一些练习就能够掌握了。进入到高中以后,数学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要求学生去真正地思考一些问题,强调的是自己主动学习多思考,多去探究。很多学生都适应不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所以他们的数学成绩很差。

2.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连接不上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一点点去学习,上下要有联系然后才能够去更好地掌握有难度的知识。但是,在我国的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问题。初中的数学相对于小学的数学在难度上是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内容上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与高中数学之间的联系很少。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初中的数学内容很熟悉,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接触这种有难度的知识很困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生都会不知道如何去学习高中的数学,就会出现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有一种恐惧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也就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不到提高。

3.老师在教学方式上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每一个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要多去适应老师而不是让老师来适应自己。但是总体来说,教学方式的不同主要在于授课方式的不同。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老师总是习惯去花很多的时间去给学生讲课,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会去告诉学生什么地方重要,什么地方不重要,课下时要求学生多去练习也就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但是进入高中以后就有了很多的不同,高中的数学不仅要靠老师来讲解,它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不再像初中那样完全给学生灌输式的讲课,而是让学生思考式地授课,而课下还需要自己去研究。高中的时间很紧迫,老师的讲课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

二、怎样解决初中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1.初中的数学学习中要去涉及一些高中的知识

在初中的学习结束以后,学生就进入到高中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初中和高中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的。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适当地去加入一些高中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上也多了一些方法和角度去思考。往长远的说,这样学生在初中就可以提前了解高中的学习,对高中的数学难度也会有一个认识。在进入到高中以后,学习数学也就会变得简单了。

2.初中老师要适当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的学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所以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就没有太重,学习在时间利用方面还是可以自己支配的。但是,学生进入到高中以后,学习任务就会变得艰巨,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会被安排得很满。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学生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要求,一定要去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和初中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不仅在知识难度上边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去更快适应高中的学习,提高自学能力。这样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就能够很好地去适应。

3.老师要和学生要多去进行交流

初中数学入门知识篇5

关键词:教学衔接;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5)11-0211-01

数学是一门实用的知识,也是教育教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尤其是高中时期,高中数学逻辑性强,涉及范围广,导致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就在数学学习上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不能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导致数学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这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在学生跨入高中大门的开始时期,就让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学中通过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从而让学生感到高中数学也并不难,形成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学好高中数学的认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通常是直接进行高中内容的讲解,而忽视了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衔接,从而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高中数学学习过程当中,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1.1教学内容方面: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数学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一般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展开内容的学习,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和深度。此外,初中数学学习的范围较窄,从而也为学生学好初中数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难度较大、范围较广,抽象的数学知识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们在高中数学学习上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在高考的影响之下,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不仅不能够降低教学的难度,反而会加对教学内容进行拔高。初高中教学内容之间内容差距较大,是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只要原因之一。

1.2教学方法方面:在初中时期,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较少、难度低,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容量较小,教学进度较慢,对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反复的强调和演练,对学生的督促也较紧,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一般会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教学法展开课堂教学。因此,在初中时期学生们的数学成绩较好。进入高中之后,学习任务加重,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增多、难度加大,教师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讲解,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督促。再加上高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需求,教师也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难度。1.3学习方法方面:在初中时期,学生只要紧跟教师思路,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记好笔记,在课下及时复习,一般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数学成绩。在初中时期,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通常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下。但是,进入高中之后,仅仅依靠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够的。学生要学好自己思考和归纳、总结,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能够主动学习,才能够学好高中数学知识。

2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的措施

2.1在开始就让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学生进入高中的开始阶段,教师就要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清楚初中数学学习和高中数学学习的不同,从而让学生消除升入高中就万事大吉的懈怠心理,增强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紧迫感。只要学生对高中数学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一定能够在数学学习中逐步取得提升。

初中数学入门知识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初中学生;学习习惯;有效策略

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已经有了多年的学习经验,因此,数学对初中学生而言并不是一门陌生的学科,虽然学生有多年的数学学习经验,但是一些学生依然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难度更大的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就以初中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出发点,阐述几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方法与技巧。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预习,而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进行预习的重要性。由于初中之前的数学知识点理解难度不大,因此,一些学生即使没有预习也能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讲解把握知识点,而随着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点难度的不断增大,学生如果不能有效进行课前预习,就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首先要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学生进行预习,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在此基础上督促学生进行预习,为了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还会适当就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与督促下让学生进行预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进行预习的意识逐渐增强,学生进行预习的习惯也逐渐得以养成。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考习惯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尤其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的难度更大,更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而就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讲,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应该贯穿到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而目前还有很多环节学生并没有及时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很多学生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进行思考,而是机械的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这不仅给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带来了不良影响,而且给学生有效应用知识点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对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效进行思考的习惯引起重视,而且还要采取有效的培养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培养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考习惯。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本人在授课的过程中会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途径还有很多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进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培养学生及时消除学习中出现的知识盲区的好习惯

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获取新的知识点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因此,学生一旦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盲区,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以便学习活动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较之于其他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遇到困难,由于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一旦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盲区,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盲区的好习惯。

教师在培养初中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盲区的好习惯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本人认为教师及时对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对鼓励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有很大帮助。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时,会出现惧怕向老师请教的心理,导致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如果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自然学生的惧怕心理就消除了,在与教师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教师十分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问题,就能够大胆的向教师请教,学生及时消除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意识自然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师不仅要善于培养学生大胆向教师请教问题的好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及时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好习惯,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学习。

四、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学生自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教师就鼓励学生要认真听讲,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依然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对于数学这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来讲,学生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认真听讲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有效培养初中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听讲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应用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进而牢牢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听课习惯,就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m而更加有效的进行数学学科学习。

五、培养学生认真进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初中数学入门知识篇7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初中毕业应成为每个公民人生旅途的中转站,社会需要的分流点。数学教育不仅要给初中毕业生以“双基”和能力的素质,还应使之获得相应的特长(这特长是技能的提高、是专长的基础),以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地步入新的人生旅程。这是义务教育及《课程计划》的精神实质。既有素质又有特长的人,在下一世纪必定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即课业(教学内容)的进程,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划出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期望课程的学科和活动两个系统合理设置,产生多种价值。笔者认为按“人人掌握有用的数学”的要求优化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开设活动课程以发展特长,并进行有关学科和活动的全面考核,应该是一种可取的思路。我们应该树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观,让学科和活动这两个轮子一起旋转,切实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并设置选修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走上一条“愉快”教育与“成功”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

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存在小学后的分流情况,但从教育战略、课程策略及培养目标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鲜明的整体性,小学和初中不应该各自为政。本文拟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并兼及数学选修课程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促进《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关于数学的活动课程(特长性、应用性、趣味性)

(一)活动认识

我们应该确认: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发展、知识体系及社会需要等因素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通常称谓的课外活动,是弹性极大的一种辅学科课程形式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这里,“课外”指的是国家安排的正式课程之外,“活动”泛指各地安排的各种教育性非正式课,故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程不可同语。活动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在于它与杜威当年搞的“活动课程”究竟有何异同,而在于它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特功能及其有效、顺利地实施。

“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它们是同一促进学生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打好基础为主旨,编排上侧重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其教学中间或进行的实验、参观、演示、练习等直观性活动,是理性间接经验习得过程中必要的感性认识;活动课程则以增长才干、发展特长为主旨,它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以直接的体验、探究及发现为认识途径。

《课程计划》设置的活动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按其“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可知,科技文体活动属于技能性活动,其它活动为常规性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这里,“发展特长”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我们应该确立将《课程计划》中的技能性活动上升为特长性活动的实施思路。由于数学的“三性”特点(尤其是广泛的应用性),以及现代社会对基本数学(不同于基础数学)的普及需要,笔者认为应设立专门的数学活动课,以发展学生的普及性数学特长。这种特长对小学、初中毕业生来说,是已获得知识的应用,是已具有技能的提高,是进一步发展专长的基础,能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数学的应用问题,并安排了与解直角三角形和统计有关的实习作业,但远没有上升到特长课的位置)。

(二)设置思路

国内已开展了不少数学活动试验,如数学竞赛、电脑学习、速算训练等等,还有综合的应用性问题的有关数学活动也在各地有所开展,它们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北京市1993年举办了首届“方正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并于1994年暑期编出了以数学应用为内容的初中课外活动教材。而应用性问题十分复杂,若把它作为一个以社会为基础的综合课题来研究实施,要求每个学生接受全面的应用性训练,则有可能把数学教育改革引入一个新的误区,将学生推入一个新的苦海,80年代的应用题考试给当时带来的结果就是例证。因为这实在是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求得太过分了,也不符合义务教育及“大众数学”的精神。

现代社会确是人人需要数学,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实现“大众数学”目标的第一阶段。如何设置、开展这一阶段的数学活动才是合理、可行的呢?笔者建议在突出特长性,注重应用性,贯穿趣味性的原则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设置较为完整、全面、独立的特长性数学活动,供学生选择参加(每个学生选学其中两门活动课),以使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让人人都有个性健康发展的天地。数学活动的课程门类和内容编排在整体上还要符合以下四点:

1.具有系统的应用体系。即与一定的特长目标相关联,有助于学生增长才干并习得一技之长,进而使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生活或进一步学习发展,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

2.紧扣学科教学大纲。学科教学大纲的内容编排本身蕴涵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我们可以依照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的知识单元(适当调整或拓宽),配以相关素材设计,安排数学活动,以充分利用学科课程的知识技能及其业已获得的成熟性,降低活动课师资培训的难度。可以明确,活动特长与学科内容的相关性越强,它们的整体功能会越大。

3.合乎有效学习的基本原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认识规律(显现认识的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展示探究过程(理性地再现知识生成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阶梯使知识、情感、意志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实施活动方法(使经验、思维、方法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取终身受益的精神文化力量和实践能力);内化教学功能(要易于反馈、迁移,实现知之好之乐之的转变,便于学生自学)。

4.体现“五育”整合的功能。特长性数学活动遵循“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基本理论,其教学应该使学科教育培养的认识能力得以升华,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这是具有深层意义的智育;学生的主动活动,应是实现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习惯转化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理解规则、体验美感、领略自由的实践过程,成为德育和美育的现实途径;活动课无疑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它本身就是体力、意志力的锻炼与运用,有利于人脑两半球机能的平衡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活动实践中每一个物化的劳动成果,都将有力地完善着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三)数学活动课程设计

性质与功能: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发展特长。

总目标:使学生提高认识、学会实践、获取才干、习得特长。

教学要求用语:对知识分为理解、掌握、应用(运用)三个层次;对技能分为会、熟练、善于(擅长)三个层次。

活动方式:按学生选学的课程门类编班组织活动或作为兴趣小组组织活动;以游戏、故事、谜语、趣味数学、操作、制作、参观、应用实践或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等为活动形式。

课程安排:每门数学活动课按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进行设计安排。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发展,知识体系、社会需要等因素和数学活动的总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如下九门数学活动课程。

1.数学交流:力求内化学科知识,反映“双基”结构,渗透思想方法,强化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联系事物,澄清思维和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善于表述、解释、讨论、评价的数学交流特长。

数学交流课程,既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提供了人类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又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认识、应用能力。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就理应具有数学交流特长。

2.速算(含计算器活用):使学生通过心算、笔算、珠算及计算器操作等途径,熟练掌握简、易、好的算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善于快速进行日常的加、减、乘、除、开方计算和帐表算、传票算等的速算特长。

3.数据处理:使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解释和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并善于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探究随机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含数值计算)和预测。

4.计(测)量与估算:使学生加深理解计量及换算的意义,测量的特征过程,初步掌握计量、测量、估测、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善于在数量、测量、计算、决策和解决问题中应用估算,并会判断结论的合理性,提高处理数量关系和随机现象的能力。

5.制图与识图:使学生加深对数量关系图象、空间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制图(含作图、画图)与识图(含视图、析图)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和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图象、图形的数学能力。

6.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中有关家庭生活、市场交换、社会交往、日常活动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善于理解、精于运筹、乐于生活的数学能力。

7.计算机数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计算机的数学功能,掌握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程序,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初步的计算、模仿、证明和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计算机从事数学性工作的能力。

8.课题解决:即是问题解决模式,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要使学生理解数学尝试、解决实际课题的过程,初步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数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9.数学竞赛:这是对数学学科教学要求的提高和扩展(应降低现有难度,渗入研究方法)。要在学科教学大纲的能力要求范围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才能。

目前,数学竞赛的普及呼声越来越高,企望通过降低难度去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数学竞赛的难度确应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普及水平,但再要求普及参加则未必可取,因为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较之只是同一的“标准件”更能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

二、关于数学的选修课程(迁移性、广泛性、通俗性)

《课程计划》指出,要“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数学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顺应学生分流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突出迁移性、注重广泛性、贯穿通俗性的原则下,为有不同志趣、各种爱好的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选修类型,为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及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选修课教材的编写既要落实课程目标,又要能成为通俗读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选修课,同样可以保持一致的连续性(即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设置)。事实上,如若前述数学活动课程得以实施,则九门数学活动课已可成为选修课对象。

根据数学选修课的设置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的以下三类(四门)数学选修课程。

(一)特长型选修课:课程为前述九门数学活动课之一。每个学生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两门数学活动课的同时,以另外七门数学活动课之一作为他(或她)的选修课。

(二)观念型选修课: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存在和发展、理论与应用、逻辑性及抽象性,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促进完善科学观及世界观。

其教学内容包括数学与历史、数学与社会、数学与未来、数学与科技、数学与文化、数学与思维、数学与成就、数学与自然、数学之美,共九个专题,课程安排可以每学期按年级集中对九个专题各开设一次讲座(约每两周开一讲)。

(三)综合型选修课:

1.横向性综合选修课:它不超出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既对已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又与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相联系(有着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特点)。要深入浅出地展示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广泛的联系性、应用性。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2.纵向性综合选修课:它可以包括现代数学知识,各部分的形式和内容都能够独立,整体上既与数学学科知识及活动特长相关联,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要在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的能力范围内,以较强的可读性展示数学及其应用的策略思想和动态成果。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三、有关考核与实施的设想

(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必须且只须选择甲、乙两门数学活动课和一门数学选修课参加学习。

(二)小学、初中阶段的毕业学期各举行一次数学活动课和数学选修课的考试;数学活动课考试分为第一试、第二试,以活动课作为选修课的学生只参加该课程考核的第一试。每个学生两门活动课、一门选修课的考分分别记入毕业考试及中考成绩总分,学生毕业考试或中考数学成绩的分数构成为:

数学成绩(满分150分)=学科成绩(满分90分)+活动课甲成绩(满分25分)+活动课乙成绩(满分25分)+选修课成绩(满分10分)

(三)教师不仅要能胜任数学的学科教学,还要能任教至少三门的数学活动课和一门数学选修课(农村乡中心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要能任教至少两门的数学活动课)。

(四)作为培养素质的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注重知识性、技能性、普及性),其教学大纲也应及时调整,以适应《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学科教学的周课时量不能超过4课时)。如有关教学内容的以下五点尤为突出:

1.应删减混合运算、恒等变形等内容,部分算术应用题让位于代数,部分平几证题改用解析方法;

2.系统整理数学思想方法;

3.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小学中年级以上的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

4.增加经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含有关名词、概念等);

5.以“读一读”的形式,系统安排通俗的数学史话。

(五)尽快建立各个学科、特长性活动和选修内容的考试题库,出台科学的考试量化标准,使考试步入机械化,以从根本上禁止考试的人为误导,促进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

(六)数学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无疑可以顺利地延伸至高中阶段;在活动课考试的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各种特长比赛。

结束语

数学“学科+活动+选修”的上述课程设置,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易于克服层次课程(西方发达国家等采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即是特长特色的素质教育;我们正在实施一个“学科素质+活动特长+全面核评+法规保障”的义务教育模式。

参考资料:

1.国家教委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初中数学入门知识篇8

数学科学是由许多类型的知识构成的强大体系.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必修课程,而其中的应用题知识更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针对初中应用题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是通过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出来的.学习好初中应用题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系统,强化其数学实践.但对于当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显现的各种问题,使人们逐渐担忧起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努力实现对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状况的改善.

一、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地位

首先,数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实际生活问题.课堂上我们学到的是理论性数学,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将所学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上.作为初中应用题教学,其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最好的平台来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

其次,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作为重要纽带,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保证学生拥有较强的数学思维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就能更好地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再次,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作用还在于保证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某一应用题上,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对其他知识也进行了复习和再利用,充分领悟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保证了学习效果.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现状

1.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长期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初中数学教师处于保守状态,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极其不足.尤其是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当进入初中数学应用题学习时,教师和学生都很难打破原有思维定式,从而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没有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方式,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导致学生严重依赖于教师,形成独立分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仅凭学生自身很难对应用题形成完整的解答思路.

三、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的应对策略

1.逐步改善教学模式,发挥出初中学生在应用题教学的力量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要想实现从本质上的改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务必要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为其实现质的飞跃,铺平道路.然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适时扭转初中数学的教学思维,具体可按照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最大化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真正实现传统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的转变.

2.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独立分析和动手能力

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通过初中数学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分析,逐步将应用题知识吸收消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独立动手动脑的过程.

3.创新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

针对过去使用的初中数学课本,重点、难点不够突出或是没有专门的相关训练问题,当前需要一本系统性强的初中数学教材.此外,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前应针对新型教材进行充分细心的备课工作,梳理知识,分清知识要点,整体把握重点、难点,多选择一些具有普遍性问题的知识进行讲解分析,从而保证学生对应用题知识形成较好的思路,便于解决新问题.

4.注重培养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习惯,便于提高解题速率

初中数学入门知识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理解概念;实际问题;高效;学习习惯

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从初一刚刚接触数学基本知识,到初三中考,整整三年下来,每一名学生都养成了符合自身学习条件而又感到适合的学习习惯。进入高中以后,由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深度和难度的扩展和加深,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初中学习阶段的学习习惯会越来越阻碍自身对高中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学习起来会越来越吃力,有些原先在初中时学习数学很得心应手的学生到了高中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变得不会学习高中数学了,甚至在考试中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直接导致总体学习成绩的下滑,信心备受打击,严重的还会有放弃学习数学的情况。那么,养成高效的数学学习习惯必将是踏入高中校园的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首先,初中数学知识相对于高中数学知识来说是比较基础的知识。初中数学知识主要分四个结构: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跟上教师的节奏,完成课上与课后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平时养成多问、多写、多做的学习习惯,再加上自身努力,掌握各种知识内容和应对考试应该没什么问题。高中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有很大的拓展,对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并且加入了算法即计算机编程等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的数学学习习惯在面对这些知识与能力的掌握上必然捉襟见肘。

其次,要掌握好高中数学知识,要先学会理解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比如说,高一数学“集合与函数”这一章里,有许多概念学生在刚刚接触时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像“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映射”等,这些概念教材中说得很详细,可有很多学生不理解函数概念里a、B集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一一对应等,还有些学生不好区分映射和函数,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阶段养成标注不理解的知识、提前去询问教师、基本理解这些概念的学习习惯,之后再结合课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分析、例证等,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印象,从而彻底地掌握好这些知识。再者,当教师讲完一个概念时,学生要主动搜索有关这个概念的练习题,自己能做的一定要自主完成,实在感到困难解决不了时,再查找资料或询问教师,以求彻底理解概念并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实际问题。当这些行动成为今后学习数学的习惯时,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必然会得到稳步的提升,而且会形成一种符合自身学习条件的良好的学习体系,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由此可见,高效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步入高中数学学习门槛的高中生至关重要,对高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初中数学入门知识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数学教育是应用科学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数学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高新技术研发水平的高低。进入新世纪,国家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于2001年颁布了数学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1.初中数学学科体制不够完善

正所谓好的制度是实行人发展的基本内容,要想达到新课改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实现,确立一种有别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数学学科体制无疑成为了助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国各地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着较大的差别,然而体制和教师资源的配置上,却又出现向较为发达地区倾斜的不利局面,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数学教学资源也明显倾向于重点学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而这凸显的无疑是学科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2.初中数学教师对本课程不甚了解

新课改的开展,必须一大批具有新思维的初中数学教学作支撑,然在笔者对一些初中学校进行调查之后发现,一些初中数学教师难当重任,表现为对自己任教的学科不甚了解,或者有些了解,然仅停留在理论和经验的范畴,不能体会到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广泛用途以及其涉及的具体理论。在教学中不能联系实际地来进行发散性的教学讲解,束缚了学生的灵活性思维。而这无疑是对新课改的一种否定。

3.原有的落后数学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俗话说“教无定法”,讲的是教学不能教条主义、循规蹈矩,要突破教学的常规思维,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方能实现教学目标。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的一些落后省份,原有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思维仍然在起作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缺乏基本的互动环节,使本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俨然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在如此的教学情境之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不断加强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教师一般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这种定位非常正确,但不准确,因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教师还是一个学习者。把教师定位为学习者,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不管是教育局及学校等管理部门,还是教师本身都对这个定位进行充分认识并予以重视。

在此基础上,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开设培训班,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定期培训。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始终保持教学技能,而且可以让教师与时俱进。有人质疑,数学学科的定理已经被确定了,只要教师掌握了这些定理,为什么还要学习。我们都知道今天提倡素质教育,传统数学中的题海战术已经没有生存空间,如何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运用是接下来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

2.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而教学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如何衡量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以往都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标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学是否有效应当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参考依据。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必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的前提。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是师生互动的集中体现。在互动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显现。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改革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互动的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互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提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

3.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俗话说,学以致用。能在实践中运用的知识是“活知识”,而仅仅停留在教材上的知识是“死知识”。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很多初中数学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生活中,如果教师善于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对于学生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是极有帮助的。比如,学习三角形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哪些物品属于三角形,属于何种三角形。

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逐渐意识到原来初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广泛地存在着。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于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回归于生活。

4、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在对教师信服、崇拜下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不但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对本学科的学习感兴趣的关键。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是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学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老师的情感倾于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授课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很自然的会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记得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的喜欢学自己教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只有教师的教妙趣横生,学生的学才可能生动活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内涵,不断创新,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