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五保工作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1:06

农村五保工作条例篇1

浙江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合法权益,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办法规定,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符合条件的村民提供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领导,将农村五保供养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并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五条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六条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志愿者服务。

第二章供养对象、内容和形式

第七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但是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

(二)无劳动能力的;

(三)无生活来源的。

第八条符合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条件的村民,应当按照《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申请的审核、审批程序按照《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设区的市、县(市、区)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符合条件的村民列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做到应保尽保;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自治章程明确的职责和村规民约,做好农村五保供养的相关工作。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不再符合供养条件或者死亡的,依照《条例》第八条的规定核销其供养证书。

第九条农村五保供养的具体内容按照《条例》第九条规定执行。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应当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个人缴费部分由人民政府承担,其医疗费用先按规定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报销,不足部分全额由医疗救助资金解决。

第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应当按照不低于所在县(市、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确定。

设区的市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设区的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等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县(市、区)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县(市、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等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应当在每年3月底前上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实行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因特殊原因不愿或者不宜集中供养的,可以采取院户挂钩的办法,落实其供养服务和管理。

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其委托的村民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

第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供养协议应当载明双方的权利义务、供养的内容和标准。

第十三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实行集中供养的,其收益可以委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房屋等私人财产和承包土地的经营、使用、管理及其权益的处置,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民委员会应当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依法签订有关协议;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其私人财产及承包的土地按照协议的约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章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规划与建设,满足本行政区域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的需求。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选址,应当遵循交通便利,环境安全、卫生,有利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原则。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其设立的农村五保供养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资金,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第十五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是公益性的社会福利机构。

政府举办的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符合登记条件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规定办理登记。

对企事业单位、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从事非营利服务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符合登记条件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规定办理登记。

第十六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实行院长(主任)负责制。院长(主任)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品行良好,身体健康。以事业单位登记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院长(主任)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委派或者聘任,并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备案。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爱岗敬业,身体健康,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

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切实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循民主管理、文明办院、敬老养老的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成立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成员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和全体供养对象中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成员中,供养对象所占比例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重要事项,协助做好供养工作,检查、监督院长(主任)和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

第十八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保证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条件下,可以向社会提供自费寄养服务,对要求自费寄养的在乡孤老优抚对象、革命三老人员、计划生育独生女儿户老年人等,应当给予优先优惠。

第十九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维护供养对象的合法权益,不得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供养对象,对侵害供养对象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制止、举报。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鼓励供养对象参加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二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供养对象应当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爱护公物,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自觉维护正常管理和生活秩序。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损坏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土地、房屋、设备和其他财产,或者擅自改变土地、房屋、设备的用途;不得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

第二十二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为供养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养服务,定期公布资金、物资使用和伙食标准、生产经营账目等情况,自觉接受供养对象、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四章保障与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批准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供养资金。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核定的供养标准安排供养资金。财政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

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

省人民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全省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给予重点扶持。

第二十四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组织开展以改善供养对象生活为目的农副业生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用地中,可以留有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农副业生产。

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电视等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减免有关费用。

第二十五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社会组织和个人向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捐助,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老年医学、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负责督促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审计、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应当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处分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侵犯供养对象的合法权益,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供养对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给予通报批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供养对象提供的供养服务不符合要求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乡(镇)人民政府有权终止供养服务协议;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根据需要和条件,当地政府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形式,向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机构购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但其供养服务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农村五保供养标准。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20xx年8月1日起施行。1996年10月25日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浙江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农村五保供养如何申请1、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

2、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

3、在本村范围内公告;

4、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5、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20日内审核;

6、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7、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8、颁发《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注: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七条

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应当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农村五保工作条例篇2

第一条为了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农村社

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

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

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四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

和服务。

第五条国家对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供养对象

第六条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

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

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第七条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应当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

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

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

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

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给予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

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进行复核。申请人、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接受调查,如

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八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不再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敬老院

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

府报告,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

五保供养证书》。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理完毕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第三章供养内容

第九条农村五保供养包括下列供养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五)办理丧葬事宜。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

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第十条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

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执

行,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

案后公布执行。

国务院民政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制定工作的指导。

第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

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

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具

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应当专门用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

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

第四章供养形式

第十二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在当地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

家分散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第十三条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分

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提供照料,也可以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提供有关供养服务。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

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第十五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和服务管理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培训。

第十六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开展以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

的农副业生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

产给予必要的扶持。

第十七条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

供养服务协议,保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符合要求的供养。

村民委员会可以委托村民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照料。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制

度,并负责督促实施。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应当按时足额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确保资金到位,并加强对资

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第二十条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农村五保供养的标

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应当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治安、消防、卫生、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法

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向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养服务,并接受地方人民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

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不予批准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或者对不符合

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村民批准其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农村五保供养款物的;

(三)有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贪污、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

物的,依法予以罢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私分、挪用、截留农村五保供养款物

的,予以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对农村五保供养

农村五保工作条例篇3

关键词:农村五保供养;老龄化;问题与建议

根据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五保供养对象指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五保供养的形式有集体供养,即由养老院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其主要体现为村养、村供亲养、亲供亲养、临时救助等。农村五保对象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最需要得到政府的救济和党的关怀,也最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与照顾,但是这部分群体却往往被社会所忽视。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是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的体现,《札记》中就主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强调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XX市五保供养工作的基本情况

XX市建城于公元前505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现辖2个县级市,4个县,3个区,总面积15019平方公里,总人口548.34万。从2004年开始制定出“五年实现乡乡有敬老院”的目标,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年均增长40.6%;敬老院总数从64所增加到179所,增长2.7倍;集中供养五保对象从1200人增加到10426人,增长8.7倍;供养标准从1872元/年提高到3120元/年,增幅66.7%。2008年度该市就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有敬老院的目标,且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XX市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上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1)明确政府目标任务,强化领导工作责任,落实相关监查任务;

XX市政府在第十次民政会议上就制定“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乡乡有敬老院”的工作目标,并在“十一五”期间围绕此目标加大资金投入,新建敬老院,提高五保供养标准;从加强组织领导入手,成立农村敬老院及“五保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敬老院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并将其作为民政实事的核心内容上报市委、市政府,由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定期进行督促。

(2)加强乡镇敬老院的建设与管理,实行集中供养;

农村养老工作,各乡镇责无旁贷。该市明确乡镇在敬老院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盘活闲置资产,增加资金投入;另外大力弘扬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农村敬老院的工作。在提升敬老院服务质量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组织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合格者持证上岗并实行工作人员岗位工作制。

(3)完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鼓励发展副业生产,改善敬老院生活水平的同时举办各种娱乐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当前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术界对于五保供养中产生的问题研究主要是以各项五保供养政策和文件展开的,主要围绕五保供养制度中对五保供养效果目标的定位与现实中五保政策执行的效果之间的偏差来进行的研究。笔者结合岳阳市五保供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五保供养标准偏低;

虽然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但是现实中并没有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该市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明显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经过调查统计:2011年该市农民年均人收入7070元,而农村五保供养省定标准为1500元一年,只占农村人均水平的21%。

第二,五保供养内容未能全面落实;

按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五保供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五个方面。目前来看,该市保吃、保穿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加上最近两年岳阳市政府实行的危房改造项目,大大改善了分散供养人员的住房问题。但是医疗问题一直是五保供养对象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给五保供养对象的医疗问题带来了希望,但是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还需加以探讨;按照规定,五保老人丧葬事宜由民政部门、乡、村及亲戚共同负责。

第三,敬老院建设管理困难。

民政部颁布的《农村经来源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敬老院所需经费实行乡镇统筹,并通过发展院办经济和社会捐赠逐步改善供养人员的生活条件”。这一规定,将兴办和管理敬老院的重担落在乡镇府头上,必然导致敬老院“先天不足”,“后天营养失调”的现状。

三、加强政府的主体责任意识是解决当前农村五保供养问题的关键

政府作为社会权利和社会资源的掌控者,有义务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最贫困者提供生活保障。在五保老人养老这一关系到困难群体生存的社会问题中,政府必须是责任的第一承担者,要通过行政职能的行使保障五保老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因此,政府迫切需要转变原有的观念:

一是从施恩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将“形象”、“政绩”层面的五保供养工作落实到维护“人权”的高度上去;将保障五保老人的生活看成是宪法赋予政府的一种责任与义务的高度上去。

二是政府要杜绝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抓住资金这一源头督促政府履职,中央也应该下发刚性文件,明确各级财政资金负担的比例,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的农村五保供养专项资金预算项目,达保证资金渠道来源的畅通性。

三是政府职责应该从基本型向提高型转变,将“五保”的内容扩大到“六保”,甚至“七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五保老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精神生活的匮乏亟待解决。

四保供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除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使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进入小康社会,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吴晓林.赵志鸿.和谐视域中农村五保老人的社会保护——来自湖南省农村五保养老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2]李瑞德.一项关于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实证研究——以闽北地区为例[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

农村五保工作条例篇4

《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2007年3月29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省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省交通法制建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省农村公路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对于保障和促进农村公路健康发展、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条例》,把思想统一到《条例》的各项规定上来

《条例》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由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规范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它不仅将国家和省发展农村公路事业的一系列政策和农村公路管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创设了新的规定。

《条例》明确了发展农村公路的重要原则,确立了以县级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建立了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及资金筹集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的总章程。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认真组织好《条例》的学习,确定责任部门,制定宣传方案,把学习《条例》作为“五五”普法的重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认真抓好落实。各级交通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并加强对学习的领导,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期分批对干部职工进行培训。通过深入学习,使广大交通干部职工掌握《条例》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法律制度和各项规定,把思想统一到《条例》上来,牢固树立依法治交的意识,提高农村公路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广泛宣传《条例》,为实施《条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公路事业的发展,涉及到各行各业,关系到千家万户。《条例》不仅规范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交通主管部门,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规范了农村公路使用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权利义务,是一部社会性较强的地方性法规。要使社会各界都了解、遵守《条例》,关心和支持农村公路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广泛宣传《条例》。《条例》的宣传应按照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要求、分级实施的原则进行。宣传的主要内容为《条例》中有关规范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秩序的条款。为了统一宣传口径,各地应统一使用拟定的宣传口号(具体内容见附件)。

(一)省厅宣传工作安排。统一印制《条例》小册子及布告,分发各地进行宣传;召开学习宣传贯彻《条例》的电视电话会议;利用湖北交通网站、湖北公路网站宣传《条例》;利用《湖北日报》、《湖北公路信息》登载《条例》全文,开辟专栏安排农村公路条例讲座,发表讲话文章,交流各地宣传贯彻的经验等。

(二)各地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体,开展多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制定宣传工作方案,拟定具体宣传计划,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刊上有文、公路上有标语。一是积极主动争取地方人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发表领导讲话、答记者问或开辟专栏安排《条例》知识讲座等;二是在收费站、城市出口、集镇、农村公路主要路段制作醒目的宣传标牌、标语或悬挂横幅进行宣传;三是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将《条例》送到农民手中,把握重点宣传对象;四是利用宣传车播放《条例》原文、张贴《条例》原文等各种形式,掀起宣传高潮,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农民群众的交通法制观念,形成自觉遵守法规的良好习惯,并监督《条例》的实施。

(三)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建立宣传《条例》的长效机制。省厅决定今年6月为《条例》宣传贯彻月,各地要精心组织抓出成效。在“五五”普法期间,要把《条例》作为宣传重点,今后每逢《条例》的颁布日,以及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都要组织广泛的宣传活动,使《条例》深入人心。

三、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条例》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省厅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省公路局、厅法规处、计划处、财务处、运安处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省《条例》贯彻实施工作,具体工作由省公路局负责。各地也要高度重视《条例》贯彻实施工作,成立相应有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加强对贯彻实施《条例》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积极争取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到目标任务明确,落实措施到位,按照全省总体工作安排,统一布置,统一行动,切实把《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逐条研究《条例》的有关规定,带头遵守和执行,把《条例》规定交通部门该做的事做好,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如: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行机制;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资金渠道;建立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评价考核体系;配合县级人民政府做好农村公路用地及建筑控制区范围的确定工作;研究农村公路超限运输、占用挖掘农村公路及公路用地等办法。

(二)抓紧清理、修改有关办法制度。《条例》颁布前,各地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公路管理的政策和办法,促进了农村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条例》颁布后,各级交通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认真进行清理,对与《条例》相抵触的内容,要及时向制定部门提出修改或废止建议。

(三)认真研究与《条例》有关的配套制度问题。积极争取省人民政府出台《湖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按照《条例》的要求,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办法,确保《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

省农村公路条例宣传口号

1、热烈祝贺《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颁布实施

2、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4、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保障农村公路完好畅通

5、爱护公路人人有责,损坏公路依法赔偿

6、贯彻实施《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开创依法治路新局面

7、修好农村路,服务新农村

8、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农村公路上非法设卡收费、罚款和拦截车辆

9、超限运输车辆不得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行驶

10、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保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

11、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农村村组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合力发展农村公路的新格局

12、尊重农民意愿,修农民愿意修的路

13、农村公路建设应当保护环境,节约土地

14、严禁损坏、擅自移动、涂改农村公路附属设施和标志

农村五保工作条例篇5

陕西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维护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乡(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管理。

本条例所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乡(镇)、村、组的成员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形式组成的独立核算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依法注册登记的乡镇企业集体资产的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农村集体资产属于该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集体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本组织农村集体资产有监督管理的权利和保护的义务。

农村集体资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损害。

第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对其所有的集体资产依法享有经营管理权。

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村、组没有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行使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权。

乡(镇)没有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负责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

第五条农村集体资产可以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经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第六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制度,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行使对集体资产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ぷ鳎加强组织协调,调动和;づ┟竦纳产积极性,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负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日常指导和监督工作。

乡镇企业、国土资源、水利、林业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依法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资产范围

第八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规定,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本组织集体资产的权利。

第九条农村集体资产包括:

(一)法律规定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

(二)通过公共积累、投资投劳形成的建筑物、机械设备、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牲畜、林木、果树、电力设施、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其他公益设施;

(三)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投劳形成的公益设施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占有的资产份额;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或者兼并的企业资产,以及在联营、股份、股份合作、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和集资建设的项目中,按照投资份额拥有的资产和相应的增值资产;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现金、存款、有价证券和债权;

(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接受资助、捐赠和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

(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和其他无形资产;

(八)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附加资金和其他依法属于集体所有的资产。

第十条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发生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当地人民政府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资产权属争议处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章资产经营

第十一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资产可以直接经营,也可以采取承包、租赁、参股、联营、股份合作、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方式经营。

第十二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集体资产的,应当明确经营目标和经营责任,制定经营方案和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农村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应当依照《陕西省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采取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确定经营者,依法签订承包合同或者租赁合同,合理确定承包金或者租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承包、租赁集体资产的,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要求其提供经济担保。

禁止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违反规定程序,利用职权压价发包或者低价出租,指定承包人、承租人。

第十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参股、联营、股份合作、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的,应当进行清产核资,清理债权债务,并与合作方签订经营合同,明确资产份额,约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集体资产进行资产评估:

(一)以招标方式发包、出租集体资产的;

(二)以参股、联营、股份合作、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的;

(三)拍卖、转让集体资产的;

(四)集体经济组织合并、分设的;

(五)以集体资产抵押或者提供其他形式担保的;

(六)其他依法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十六条农村集体资产需要进行评估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委托依法取得农村集体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的结果应当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确认。

第十七条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的经营和使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合理开发利用,不得非法处分或者擅自改变用途。

第四章资产管理

第十八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责:

(一)执行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有关集体资产管理的决议、决定;

(二)依照法律、法规和本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制定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

(三)监督集体资产的使用和管理;

(四)定期公布集体资产的运营状况;

(五)负责集体资产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下列事项应当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一)年度财务预算、决算;

(二)确定或者改变集体资产经营方式;

(三)购置或者处分重要固定资产;

(四)决定重大生产投资或者大额举债;

(五)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所需开支;

(六)年度收益分配方案;

(七)其他有关集体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

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同意,年度收益分配方案可以预留用于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的资金。

第二十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按照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科目建帐核算,各项收支应当有合法的原始凭证,严格审批各项支出,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

第二十一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设立集体资产登记帐簿,及时登记资产变动情况,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提取折旧费。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集体资产报告制度,定期向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报送集体资产报表。

第二十二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并取得相应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任免财会人员应当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备案。

县、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的水平。

第二十三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离任,应当在三十日内按照有关规定清交集体财产,移交帐务和财务手续,并保证会计帐簿、凭证和档案的完整。

第二十四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私分、平调、截留、挪用农村集体资产。

第五章资产监督

第二十五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定期向本组织成员公布资产运营和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财务支出应当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方可入帐报销。

第二十六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状况提出质询,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应当予以答复。对答复有异议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反映,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七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可以组织取得相应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定期对集体资产运营情况进行审计,也可以委托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审计。

第二十八条各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是本级人民政府指导和监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职能机构,负责农村集体资产的审计监督工作。

县级和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乡(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运营、财务收支、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资金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审计,对占用、使用集体资产的单位进行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应当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

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离任的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对审计结果提出异议的,由县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进行复审。

第二十九条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审计发现资产财务管理不规范的,应当指导其改正和完善;发现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有严重违反资产财务管理制度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提出处理意见;发现有犯罪嫌疑的,应当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条县级和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开展业务活动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集体资产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并对直接责任人处以损失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一)利用职权压价发包或者低价出租集体资产或者非法确定承包人、承租人的;

(二)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而未评估的;

(三)平调、截留集体资产的。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财会人员离任未按规定清交集体财产,移交帐务和财务手续的,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隐匿、销毁会计帐簿、凭证和档案的,吊销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可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私分、挪用农村集体资产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不能归还原物的,应当作价赔偿,造成集体资产损坏的,应当责令恢复原状或者按照现行价予以赔偿;并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侵占、私分、挪用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其他法律、法规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吊销农民技术资格证书或者五千元以上罚款的处罚,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国家工作人员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农村集体资产清查重要物质基础。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目前,我县农村很多地方对村集体资产管理较为薄弱,存在集体资产底数不清、产权关系不明、资产闲置、损失浪费和被侵占流失(有的被低价承包、变卖)等问题,集体资产利用率不高。

为摸清和准确掌握我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资产的状况,明晰资产所有权,加强集体资产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县年内有1/3的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的目标要求,决定对我县的农村集体资产状况重新进行一次清查登记,盘活集体资产,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

1、精心组织

农村集体资产清查登记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各乡镇(场)、农村集体资产清查东海经济开发区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这次清查登记工作能够圆满完成。首先要成立组织。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农经工作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集体资产清查登记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这项工作的组织、监督和检查,农经站、财政所、国土所、司法所等单位要密切配合。

其次要做好工作方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资产清查登记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报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备案。第三要树立时间观念。要在全县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这次农村集体资产清查登记工作,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2、严肃纪律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村集体资产管理状况和存在问题,不得瞒报虚报。对于资产清查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农村五保工作条例篇6

第一条根据《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158号)、《省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指导意见》(云民保〔〕25号)文件精神,结合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医疗救助是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农村贫困家庭患者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第三条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与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能力相适应。确保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平稳运行。

第二章救助对象

第四条农村医疗救助对象是指具有市常住农村户籍的农村贫困村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列为救助对象:

(一)持有市民政局发放的《省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农村五保户;

(二)持有市民政局发放的《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的农村低保户家庭成员;

(三)因主要劳动力残疾或常年生病导致贫困的农村家庭成员;

(四)在校突发重病、大病的农村户籍学生;

(五)因患大病造成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农村困难户;

(六)因受他人伤害、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等,相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但对方无偿还能力导致自身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农村困难户;

(七)市民政局认定应救助的其他贫困村民。

第五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

(一)申请人以及申请人的赡养、抚养义务人有支付医疗费用能力的;

(二)因从事违法活动,造成自身伤害产生医疗费用的;

(三)主观故意自我伤害造成医疗费用的;

(四)因受他人伤害、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等,医疗费用可以按法律、法规追偿而相关部门还未作出处理的。

第三章救助内容

第六条住院医疗救助。住院实施“零起付线”救助。医疗救助对象住院总费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门按一定比例或全额给予救助。医疗救助对象一年内住院救助一次后救助金额未满封顶线的,如继续发生医疗费用还可以再次申请救助,但个人累计年救助总金额不得超过规定的年救助总额上限标准。

第七条门诊医疗救助。救助对象门诊总医疗费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自付部分由民政部门按比例给予救助。

第八条资助参合。根据规定的救助对象和标准,资助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四章医疗救助标准

第九条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住院救助标准:封顶线为5000元。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农村重度残疾人困难户(二级残疾以上),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自付医疗费在4000元以内(含4000元),按核定医疗费的40%救助。个人自付医疗费在4001—8000元(含8000元),按核定医疗费的45%救助。个人自付医疗费在8000元以上的,按核定医疗费的50%救助,以上救助最高不超过5000元。

(二)农村五保户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自付医药费在1000元以内,按核定医药费的85%救助。个人自付医药费在1000元以上,按核定医药费的90%救助,正常情况最高不超过5000元,特殊情况最高不超过10000元。

(三)除本条(一)(二)项外的医疗救助对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自付医疗费在4000元以内(含4000元),按核定医疗费的30%救助。个人自付医疗费在4001-8000元(含8000元),按核定医疗费的35%救助。个人自付医疗费在8000元以上的,按核定医疗费的40%救助,以上救助最高不超过5000元。

第十条农村医疗救助对象门诊救助标准:封顶线为1000元。

(一)门诊救助对于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农村困难户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二级残疾以上),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自付医疗费用1000元以内(含1000元),按核定医疗费用的20%救助,1001—元按核定医疗费用的25%救助,2001—3000元按核定医疗费用的30%救助。门诊费用最高不超过1000元。特殊情况(如住不起医院的癌症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门诊费用过高,超过3000元的部分可参照住院费的比例救助。

(二)非农村低保、五保户和困难户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二级残疾以上)外的困难群众,门诊救助按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20%救助。门诊费用最高不超过1000元。特殊情况门诊费用过高,超过5000元的部分可参照住院费的比例救助。

第十一条个别特殊特困群众(五保户、艾滋病患者等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民政部门可在医疗救助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倾斜。

第十二条资助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纳部分标准按照最新政策规定的标准执行。

第五章定点医疗机构

第十三条市农村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为市人民政府开办的医疗机构、市各乡镇卫生院及农垦系统场级医院。申请农村医疗救助的人员应在市农村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治疗。

第十四条市农村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应向医疗救助对象出具符合规定的病情证明、费用结算清单及发票等。

第十五条救助对象在市农村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治疗后,确需转到市农村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外的其它医疗机构治疗的,应由该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相关证明,救助对象或其亲属应报市民政局备案。

第六章申请和审批程序

第十六条农村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救助方式为医后救助。

第十七条农村低保户或五保户救助对象申请救助应填写农村医疗救助申请表,并如实提供出院证、医疗费用收据、《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省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复印件及农村信用社个人结算账户的银行账号复印件。低保户或五保户填表后交到乡镇民政办核实(可不需村、乡镇两级盖章认可);然后上报市民政局审批、造花名册;市财政局复核、拨款;最后由市民政局将救助资金拨入农村信用社存进申请人个人帐户进行社会化发放。

第十八条非低保户、非五保户救助对象,申请救助应向其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农村医疗救助申请表,并如实提供家庭收入相关证明、出院证、医疗费用收据及农村信用社个人结算账户的银行账号复印件;村委会和乡政府要核实申请人家庭困难情况,明确患病人员种类,并提出意见或出具相关证明;然后上报市民政局审批、造花名册;市财政局复核、拨款;最后由市民政局将救助资金拨入农村信用社存进申请人个人账户进行社会化发放。

第十九条因人身损害事故中赔偿义务人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救助对象,除按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以外,还应提供处理事故相关部门出具的处理证明材料。

第二十条资助参合程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根据民政部门核定的救助对象,直接为救助对象办理参合手续;财政部门将困难群众参合所需缴费部分的资金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划拨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个人不再缴纳参合费用。

第二十一条医疗救助按季度申报。每季度的第二个月月底为截止收表时间(各部门要在此时间前上报到市民政局),截止收表后市民政局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造册,市财政局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拨款。对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的申请,市民政局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七章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中央财政下拨的农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

(二)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三)民政部门从福彩公益金中按规定比例安排的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四)接收社会捐赠的资金;

(五)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六)按规定可以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其它资金。

第二十三条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专账核算,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市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专账”,用于办理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汇集、核拨、支付等业务。市民政部门要建立“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专账”,用于办理基金的支付和发放业务。结余资金要结转使用,严禁截留、挪用,一经发现,依法严肃处理。

第二十四条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对农村医疗救助相关工作支出。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基本经费为每年2万元,每年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增加。

第八章医疗救助服务

第二十五条市政府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第二十六条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应在规定范围内,按照本地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以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的规定,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遇到疑难重症需转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第二条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必须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医疗减免政策,方便困难群众就诊,控制医疗费用。

第九章组织与实施

第二十八条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市民政部门牵头管理并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一)市民政部门负责建章立制,综合协调工作。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医疗救助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二)市财政部门根据审核确定市民政部门提供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位,并对医疗救助实施监管。

(三)市卫生及物价部门对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加强监督管理,统一药品价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市审计部门负责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

第二十九条市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不得利用工作之便或其它借口吃、拿、卡、要,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出具假发票、假证明等挪用、套用、占用医疗救助金。若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农村五保工作条例篇7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家庭养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我国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养老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农村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受到了严重挑战。探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困境与对策,建立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巫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现行农村养老保障方式剖析

   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内容上既有对传统制度的承袭,又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崭新发展,前者主要包括家庭养老保障、集体保障、自我养老保障,后者主要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社区养老保障。

   1.家庭养老保障。“老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沿袭下来的基本道德与伦理追求之一,而这种道德与伦理的追求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实现形式。在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是建立在依托于土地之上的家庭养老方式,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子女为载体,以老年人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而坐享天伦之乐为目标的一种养老方式。农村家庭养老包括经济上的扶助、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安慰。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既是我国广大农村最古老的养老保障方式,也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大约占我国农村养老比重的90%。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方式曾经很好地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这种养老方式的前提正被逐渐抽去,失去其经济和社会基础而变得脆弱,但其在养老中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其作用也未被其他养老方式所取代。

   2.集体养老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指集体对农村没有劳动能力、生活来源和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给予吃、穿、住、医、葬五方面的帮助,养老主体的日常生活自理。该制度的形成来自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的五保内容。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地相继兴办了敬老院,这种由集体雇佣专人照顾十几个或几十个五保老人生活的形式改变了原来分散供养的五保供养方式。随着民政部于1994年i月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1997年3月颁布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预示着我国农村五保供养管理工作开始规范化和法制化。2000年以来,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渠道调整为主要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中安排。2006年3月i日,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今后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预算中安排,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给予补助,这标志着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曾对我国农村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据现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其已不具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重要方式的条件。

农村五保工作条例篇8

本文主要从总则,养护管理,养护管理资金,路政管理,法律责任几个方面对农村公路管理条例进行阐述,其中,总则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使用、养护管理进行讲述,养护管理从养护类别和实际技术状况编制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进行讲述,养护管理资金从养护管理资金主要由市、县(市、区)财政预算资金和国家、省拨给的补助资金组成进行讲述,路政管理从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行政管理进行讲述,法律责任从违反本条例规定、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进行讲述。本文对有着参考指导的意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公路管理,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使用、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村公路是指符合国家规定技术等级的县道、乡道、村道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农村公路的统一管理。

章丘市、历城区、长清区、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交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有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管理工作。

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由市公路管理机构和区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有关规定分工负责。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

第五条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建养并重、保障畅通的原则。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农村公路的义务,有权举报破坏、损坏农村公路和影响农村公路安全的行为。

第二章养护管理

第七条农村公路养护分为大修、中修、小修工程和日常养护。

第八条市、县(市、区)应当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类别和实际技术状况编制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计划。

全市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计划由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章丘市、历城区、长清区、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计划由其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行政区域内,县道的年度养护计划由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编制;乡道、村道的年度养护计划由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九条章丘市、历城区、长清区、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行政区域内县道的养护由其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行政区域内县道的养护由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乡道的养护和村道的大、中、小修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村道的日常养护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后,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乡道、村道养护的技术指导。

第十一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应当逐步推行市场化。大修、中修工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养护作业单位,但抢修工程可以除外。小修工程和日常养护可以由养护责任单位择优确定养护作业单位。

养护责任单位应当与养护作业单位签订养护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二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合同约定,使农村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十三条农村公路的大、中修工程,应当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和质量保修制度。保修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第十四条养护人员进行养护作业时,应当穿着统一的安全标志服;利用车辆作业时,应当在车辆上设置明显作业标志,过往车辆应当避让。

第十五条农村公路的绿化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农村公路养护用地、砂石料场以及养护需要的挖砂、采石、取土以及取水,由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十七条养护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农村公路灾害防治工作应急保障机制,提高抗灾害能力和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农村公路交通中断,养护责任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抢修。不能及时修复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组织修建临时通道或者公示绕行路线。

第三章养护管理资金

第十八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主要由市、县(市、区)财政预算资金和国家、省拨给的补助资金组成。

第十九条市和有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经费预算,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

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养护管理经费预算,由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第二十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年度补助标准,由市交通主管部门根据补助资金和市专项财政预算资金的数额、养护里程、技术状况确定。

第二十一条县(市、区)对上级拨给的养护管理资金和同级专项财政预算资金应当统筹安排,根据农村公路养护计划完成情况计量支付。

第二十二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实行年度审计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截留。

第四章路政管理

第二十三条有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行政管理;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行政管理。

第二十四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在农村公路上应当按规定设置警告、禁令、指示等标志、标线。

第二十五条在农村公路上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设卡、收费、罚款和拦截车辆;

(二)从事建筑作业活动;

(三)摆摊设点,设置集贸市场及各类经营场所;

(四)打场晒粮、堆放物料及设置其他障碍物;

(五)挖沟引水、漫路灌溉;

(六)焚烧秸秆、堆粪沤肥、倾倒垃圾及撒漏污物;

(七)其他损坏、污染农村公路的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给他人财产、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车辆轴载质量或总质量超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不得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确需行驶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并按要求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对公路造成损坏的,应当按照原技术标准予以修复或者承担修复费用。

第二十七条铁轮车、履带车和其他可能损害农村公路路面的机具,不得在公路上行驶。确需行驶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并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公路造成损害的,应当按照损坏程度给予补偿。

第二十八条临时占用、挖掘农村公路或者从事其他涉路项目作业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后方可施工。影响交通安全的,并应当征得公安机关同意。工程完工后,应当按照原技术标准予以修复或者承担修复费用。

第二十九条除农村公路防护、养护需要以外,禁止在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需要架设、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或者设立其他标志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

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农村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算:县道十米、乡道五米、村道三米。

第三十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公路巡查,依法制止、处理各种违法使用、占用和破坏、损坏农村公路的行为。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设卡、收费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超载车辆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的;

(二)铁轮车、履带车和其他可能损害农村公路路面的机具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的。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农村公路路面损坏、污染或者影响农村公路畅通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摆摊设点、设置集贸市场及各类经营场所的;

(二)堆放物料、从事建筑作业活动及设置其他障碍物的;

(三)挖沟引水、漫路灌溉的;

(四)焚烧秸秆、堆粪沤肥、倾倒垃圾及撒漏污物的;

(五)其他损坏、污染农村公路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地面构筑物或者擅自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拆除,并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拆除,有关费用由建筑者、构筑者承担。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挪用、截留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的,由交通主管部门予以追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

农村五保工作条例篇9

第一条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简称国务院《条例》,下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简称农民负担,下同)及其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有关农民负担的法律、法规,制止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四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

乡(含镇,下同)人民政府主管本乡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日常工作由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负责。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

监察、财政、物价、审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依法缴纳村提留、乡统筹费和承担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及其他费用,是农民应尽义务。

第二章村提留和乡统筹费

第六条向农民收取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以村为单位不得超过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虚报人均纯收入及其他形式,变相增加农民负担。

第八条村提留、乡统筹预算方案的编制和决算方案的审议,应当按照国务院《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农村承包田(含机动地)的承包金,全部纳入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实行专业承包和招标承包的工副业、果园、鱼塘、柞蚕场、荒地、荒坡、荒沙、荒草和荒水等项目除外。

对从事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的农户缴纳村提留、乡统筹费的比例,由所在地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条例》有关规定确定,收缴的费用不计入本条例第六条的限额比例之内。

第十条对农民负担实行监督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于每年3月末以前将村提留和乡统筹费预算方案计算到户,填入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到农民手中,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农民负担监督卡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

第十一条收缴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必须与农民负担监督卡填入的项目、金额相符。

村提留、乡统筹费的收缴方法,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后,分别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组织收缴。

缴纳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的截止日期为次年1月31日,严禁在收购农产品时扣缴。

第十二条村提留应当按照国务院《条例》第七条的规定,用于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的开支。

村内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补贴标准以及招待费的具体标准,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报乡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三条乡统筹费应当按照下列项目安排使用:

(一)乡村两级办学经费(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用于民办教师工资补贴、购置教学设备和校舍一般性维修;

(二)计划生育费,用于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节育手术补助及计划生育所需的旅差费;

(三)民兵训练费,用于参加军训(指执行军委下达的军训任务)人员的误工补贴、伙食费、住宿费、交通费的补助;

(四)优抚费,用于现役义务兵家属和其他优抚对象的优待、补助及拥军优属活动开支;

(五)乡村道路修建费,用于本乡范围内的乡村道路、桥涵的修建。

乡统筹费可以用于五保户供养。五保户供养从乡统筹费列支的,不得在村提留中重复列支。

第十四条乡统筹费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实际收取总额的50%;乡村两级办学经费一般不得超过乡统筹费的60%。

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平调乡统筹费;乡人民政府不得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另行收取专项费用。

第十五条乡统筹费,由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并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十六条国家确定的贫困县的特困村,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免缴乡统筹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或因较大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户,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乡人民政府核实、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免除全部或部分村提留和乡统筹费。

对烈军属、失去劳动能力的荣复退伍军人和贫困村、特困户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的减免,按照国务院《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减免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不得分摊给其他农户。

第十七条严禁动用工具和其他非法手段向农民强制收缴村提留和乡统筹费。

第三章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第十八条农村农业人口、具有劳动能力、年满18周岁至60周岁的男性公民和年满18周岁至55周岁的女性公民,承担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限额及其使用范围,应当按照国务院《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执行。

农村义务工中的公路建勤工,由公路两侧15公里以内居住的年满18至45周岁的男性劳动力和年满18至40岁的女性劳动力承担。按照标准工日计算,每年每人不超过3个工日,机动车和畜力车每年每台(辆)不超过2个工日。

第十九条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不得跨乡使用;因抢险救灾、兴修大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确需跨乡使用的,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需增加劳动积累工的,应当经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以出劳务为主。本人自愿的,可以以资代劳。以资代劳金的标准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行要求农民以资代劳。

第二十一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账、卡登记制度,并于每年3月末以前将用工计划分解到户,填入农民负担监督卡,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章其他项目

第二十二条面向农民或者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按照国务院《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审批。实施收费时,应当持物价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未持收费许可证和使用收费票据的,农民有权拒付。

第二十三条向农民或者集体经济组织进行集资,必须遵循自愿、适度、出资者受益、资金定向使用的原则,并按照国务院《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集资,由县教育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城建、农业部门鉴定,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生产、公益事业,应当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所需资金从公积金和公益金中列支。

第二十四条集体经济组织以贷款或者借款方式兴办集体事业,应当从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经营收入中偿还。

第二十五条向农民发放牌照、证件和簿册等,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只准收取工本费。

第二十六条在农村开展保险、合作医疗、公证、订阅报刊和书籍、发行有价证券等服务性活动,必须遵循自愿、量力的原则。任何部门不得强制或者摊派。

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订阅报刊的种类、份数及金额,应当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农村执行公务所需经费,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在农村设置机构、购置设备或者配备人员所需经费及需要补充的其他经费,均不得向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摊派。

第二十八条严禁任何单位和组织以任何形式、名义,开展要求农民或者集体经济组织提供财力、物力、人力的达标升级和验收评比等活动。

第二十九条对国家下达的农产品定购指标,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向农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对农民交售的农产品,收购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并及时兑现收购款。

第三十条向农民收取的水费和电费,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加收其他费用。

水利、电利部门应当定期将水价和电价印发给农户或者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五章案件处理

第三十一条农民或者集体经济组织对违反国务院《条例》和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向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举报,也可以按照诉讼程序。

人民法院对属于农民负担的诉讼案件,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及时审理。

第三十二条对涉及农民负担的举报案件(简称举报案件,下同)按照属地原则,由案件发生地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转报上级人民政府处理。

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或者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举报案件的数量和处理情况,定期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三条对涉及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案件,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书面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转报上级人民政府处理。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在6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通知有关单位执行。

对举报案件的处理,不得推诿,无故拖延。对推诿和无故拖延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越权制发有关收费、集资和建立各种基金等加重农民负担文件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请本级人民政府予以撤销。

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本级人民政府责令纠正;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分别处以1000至5000元的罚款:

(一)虚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二)超出规定比例限额提取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的;

(三)超出项目、超范围使用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以及劳务的;

(四)对村提留和乡统筹费未按照规定程序预决算和未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管理以及不接受审计监督的;

(五)未建立农民负担监督卡的。

第三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请本级或者转报上级人民政府责令纠正,退回非法收取、平调的款项,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平调乡统筹费的;

(二)乡人民政府超比例使用乡统筹费或者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另行收取专项费用的。

第三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责令纠正,如数退还非法收取的款项;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分别处以2000至1万元的罚款;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一)向农民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非法集资,擅自发放牌照、证件、簿册等或者提高收费标准的;

(二)擅自提高水费、电费标准的;

(三)违反国家规定强制农民参加保险的;

(四)强制农民或者集体经济组织订阅报刊书籍的;

(五)强行要求农民提供财力、物力、人力,开展达标升级和验收评比活动的;

(六)执行职务、设置机构、购置设备、配备人员向农民摊派所需经费或其他经费的;

(七)强行要求农民以资代劳的。

第三十八条对无正当理由拒缴村提留、乡统筹费和不承担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由村民委员对其进行教育,经反复教育仍不予改正的,依照村规民约的规定或者农业承包合同的约定进行处理,也可以按照诉讼程序依法解决。

第三十九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上一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农村五保工作条例篇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公路管理,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使用、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村公路是指符合国家规定技术等级的县道、乡道、村道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农村公路的统一管理。

**市、**区、长清区、**、**县、**县交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有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管理工作。

**区、市中区、**区、**区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由市公路管理机构和区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有关规定分工负责。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

第五条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建养并重、保障畅通的原则。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农村公路的义务,有权举报破坏、损坏农村公路和影响农村公路安全的行为。

第二章养护管理

第七条农村公路养护分为大修、中修、小修工程和日常养护。

第八条市、县(市、区)应当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类别和实际技术状况编制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计划。

全市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计划由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区、长清区、**、**县、**县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计划由其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区、市中区、**区、**区行政区域内,县道的年度养护计划由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编制;乡道、村道的年度养护计划由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九条**市、**区、长清区、**、**县、**县行政区域内县道的养护由其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区、市中区、**区、**区行政区域内县道的养护由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乡道的养护和村道的大、中、小修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村道的日常养护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后,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乡道、村道养护的技术指导。

第十一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应当逐步推行市场化。大修、中修工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养护作业单位,但抢修工程可以除外。小修工程和日常养护可以由养护责任单位择优确定养护作业单位。

养护责任单位应当与养护作业单位签订养护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二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合同约定,使农村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十三条农村公路的大、中修工程,应当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和质量保修制度。保修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第十四条养护人员进行养护作业时,应当穿着统一的安全标志服;利用车辆作业时,应当在车辆上设置明显作业标志,过往车辆应当避让。

第十五条农村公路的绿化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农村公路养护用地、砂石料场以及养护需要的挖砂、采石、取土以及取水,由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十七条养护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农村公路灾害防治工作应急保障机制,提高抗灾害能力和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农村公路交通中断,养护责任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抢修。不能及时修复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组织修建临时通道或者公示绕行路线。

第三章养护管理资金

第十八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主要由市、县(市、区)财政预算资金和国家、省拨给的补助资金组成。

第十九条市和有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经费预算,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

**区、市中区、**区、**区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养护管理经费预算,由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第二十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年度补助标准,由市交通主管部门根据补助资金和市专项财政预算资金的数额、养护里程、技术状况确定。

第二十一条县(市、区)对上级拨给的养护管理资金和同级专项财政预算资金应当统筹安排,根据农村公路养护计划完成情况计量支付。

第二十二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实行年度审计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截留。

第四章路政管理

第二十三条有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行政管理;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区、市中区、**区、**区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行政管理。

第二十四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在农村公路上应当按规定设置警告、禁令、指示等标志、标线。

第二十五条在农村公路上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设卡、收费、罚款和拦截车辆;

(二)从事建筑作业活动;

(三)摆摊设点,设置集贸市场及各类经营场所;

(四)打场晒粮、堆放物料及设置其他障碍物;

(五)挖沟引水、漫路灌溉;

(六)焚烧秸秆、堆粪沤肥、倾倒垃圾及撒漏污物;

(七)其他损坏、污染农村公路的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给他人财产、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车辆轴载质量或总质量超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不得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确需行驶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并按要求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对公路造成损坏的,应当按照原技术标准予以修复或者承担修复费用。

第二十七条铁轮车、履带车和其他可能损害农村公路路面的机具,不得在公路上行驶。确需行驶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并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公路造成损害的,应当按照损坏程度给予补偿。

第二十八条临时占用、挖掘农村公路或者从事其他涉路项目作业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后方可施工。影响交通安全的,并应当征得公安机关同意。工程完工后,应当按照原技术标准予以修复或者承担修复费用。

第二十九条除农村公路防护、养护需要以外,禁止在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需要架设、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或者设立其他标志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

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农村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算:县道十米、乡道五米、村道三米。

第三十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公路巡查,依法制止、处理各种违法使用、占用和破坏、损坏农村公路的行为。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设卡、收费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超载车辆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的;

(二)铁轮车、履带车和其他可能损害农村公路路面的机具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的。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农村公路路面损坏、污染或者影响农村公路畅通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摆摊设点、设置集贸市场及各类经营场所的;

(二)堆放物料、从事建筑作业活动及设置其他障碍物的;

(三)挖沟引水、漫路灌溉的;

(四)焚烧秸秆、堆粪沤肥、倾倒垃圾及撒漏污物的;

(五)其他损坏、污染农村公路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地面构筑物或者擅自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拆除,并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拆除,有关费用由建筑者、构筑者承担。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挪用、截留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的,由交通主管部门予以追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