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体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1:25

农业经济体制篇1

[关键词]七一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

在建国63周年之际,我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辽源市龙山区寿山镇七一村。回到了养育我们的这片热土,见到了关心培养我们的父老乡亲,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住宅楼遍布道路两旁、近千栋日照温室分布在辽河北岸;公路立交桥位于辽河沿岸;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可直通长春、通化、四平、沈阳;村村通水泥公路通向千家万户;开着汽车、骑着摩托车的农民兄弟在致富路上奔忙着;一派喜气盛世景象。

回顾历史,从建国初期的传统小农经济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是几代农民和干部经过不懈努力取得的今天这样可喜成绩,归纳起来可概括几个转变:

1农民身份转变---形成初期小商品经济

1947年秋,辽源解放了,世世代代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获得了土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农民,自己生产、自由销售、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到处是绿油油的庄稼和蔬菜,一派丰收的景象。一直继续到1956年、全村农业收入达到50多万元。农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2管理模式的转变-------形成了初期计划经济

5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农村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农村形成了三级集体所有,队为基础经营格局,由初期的商品经济转化为初级的计划经济体制,种什么、种多少都由集体单位说了算。这一时期,经过、三面红旗、、三年自然灾害、10年、批林批孔等各种经济活动和政治运动,有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正面因素,也有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反面因素,整个20年经济发展相当缓慢,农民生活虽有了一定改善,但成效不大,全村社会总收入170万元,人均收入200元左右。

3经营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初期市场经济

70年代后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真正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由计划经济向初期市场经济的转变,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经营方式,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十年发展到1988年全村社会总收入达到3760万元,人均收入850元。

4思维方式的转变----形成现代管理理念

进入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七一村村民及干部思维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他们深刻认识到农业面临收入与效益、供给与需求、生产与资源的矛盾,面临人多地少严峻实际,积极转变观念,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积极发展高效农业。1997年以来,建了800多栋日照温室,总投资350万元,成为部级蔬菜生产基地,全村社会总产值实现亿元以上。由于地处近郊区部分土地被占用。地少人多现象更加严重,农村面临严重耕地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迫在眉睫。村委会一班人,首先,狠抓劳动力培训,经常举办培训班,开设岗前教育职业培训、素质教育等课程。利用远程教育进行培训,提高了村民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其次,狠抓民营企业发展。由于地处近郊,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先后办起了建筑公司、木制品公司、酿酒业、建筑材料等多家企业,企业初具规模,效益较好。第三,狠抓产品质量,不断抓规模建设、不断抓产品创新,提高乡镇民营企业产值。第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建了100多栋住宅楼。建了多栋日照温室、建立了灌溉设施和村级公路,提高美化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村里委一班人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绿色农业、集约农业、生态农业,不断扩大食品加工、提高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经济效益,2012年全村实现全社会总产值7、2亿元。人均收入9,500元,进入小康水平,现代农业雏形初步形成。

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就我市比较先进的七一而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还很小。过去农民是按劳力分得土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虽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很难形成规模,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的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还很不到位。这就造成生产很难形成规模,也不能达到最佳效益。

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带,农产品产出率和商品率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深度开发利用农产品不够。

农业科技创新还很不到位。蔬菜品种还很少,其中几个品种占领了辽源市市场,但还没有打入其它省、市市场。和山东寿光生产基地相比差距太远,品种单一、规模小。农业生产者与科研机构联系较少,科研经费不足,政府支持也很不到位,农民科研积极不高。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基本没有形成农村合作组织去协调指导农民发展经济。产、供、销一体化程度低。

几点建议

加快高效农业发展,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上调整,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走具有中国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确立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按照农业区域优势,确立当地产业目标和主攻方向,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带,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和商品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大规模适时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建成一批骨干企业,建立农产品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农业体系。

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要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深度开发利用农产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综合发展种植、养殖及加工业,提高农业整体产出率。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科技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核心,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建立农业用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作物栽培,健康养殖精密加工贮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要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增收,栽培农业,节水防灾减灾等新领域科技创新。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经营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家庭经营要想采用先进科技和先进生产手段,实现经营方式转变,统一经营,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式的转变。要加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确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公益性地位,尽快普遍健全城乡和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农业经济体制篇2

一、我国农业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有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功能不健全。首先,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中国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农业发展银行不但资金来源不稳定,而且资金运用效益低下,“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不能实现。业务范围狭窄,功能退化,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退化成“粮食银行”。其次,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多年改革以后,农村信用社的问题仍然较突出:一是在政府隐形担保下运作;二是治理结构不完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形同虚设,三是出于自身财务上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严重,使资金大量流向相对收益率较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或个体经营户、农村小型企业常常难以得到贷款。

2、农村和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农业保险的深入发展。参与农业保险的各方缺乏有效衔接机制。缺乏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探索试验。缺乏巨灾保险机制影响保险经营积极性。我国对农业灾害损失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经,即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这种救助方式在实践中表现出对农户援助力度不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由政府主导、各种金融机构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来,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业生产的风险也很难分散。

3、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从金融渠道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目前城乡资金呈现双向流动特征。从资金流入渠道看,农民进城务工收入逐年增多,通过邮政储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汇回农村地区;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和政策性银行给予再贷款支持,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农村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利用金融市场筹集社会资金从粮棉油收购贷款等渠道支持“三农”,从资金流出渠道看,主要是农业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资金等方式。鉴于农村经济产业收益率较低,农户等农村经济主体缺乏抵押担保品,一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相对来说,农村贷款交易成本高、风险大。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主要靠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为金融机构在农村提供有线金融服务创造商业上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二、完善农业金融体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一是加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按照行业或地区拆分,形成众多具有行业特点或地域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二是在农村信用社明晰产权的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信用社资本资源的再整合非常重要,既关系到今后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也关系到存款人的利益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信用社的资本资源再整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再整合内部资源,实行内部股权和治理结构的改革;二是纳入外部资源,吸引其他信用社或者金融结构甚至外资金融机构的股权参与,或者信用社之间的相互联合与参与,既可以是一级法人,也可以是两级法人,既可以是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是农村合作银行,既可以在县级信用联社基础上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也可以在地市级信用联社。

2、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在目前不可能设立很多的、新的政策性机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发挥现有的金融机构的作用来实施对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首先应当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更多地承担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林、水利建设和技术改造等贷款,全面承担起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责任;其次,在商业性金融机构较多的地区,可以利用它们进行农业贷款的转贷和分账管理,对商业银行发放的政策性涉农贷款给予利息补贴,引导它们将资金投入农业;另外,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动的地区,可以通过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甚至赋予它一定的金融服务功能来使广大的农户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这有利于降低资金的运作成本。

3、完善对担保机构的监管框架,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首先,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担保办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并存。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担保机构作为一类金融企业,急需出台监管框架,以防范相关的金融风险。其次,农业生产特别是种养业的风险特点决定了有许多领域需要依赖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也有许多领域可以推行商业性农业保险。应该建立一种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格局,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4、加强农业金融政策与其他政策相配合,逐步形成助推农业金融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金融生态环境。要强化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扶持农业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形成农村资金回流的有效机制。通过努力探索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监管政策的配合,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要扎实推进农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农业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农业金融建设的立法工作,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保护农业金融机构债权,完善农业金融运行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要规范农村信用秩序,尽快建立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农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切实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

农业经济体制篇3

农垦企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在起步阶段实行的是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不仅有交物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充分的调动起了职工生产的热情,实现了土地的有效利用,

为农垦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垦企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向

农垦企业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兼具了农村改革的特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农垦企业自身的特点有效结合,做到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上下联动及点面结合,确保改革的稳定推进。而且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进一步对体制进行创新,在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将农垦企业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而且在改革过程中还要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核心内容,以推进农场企业化及垦区集团化作为改革的主线。并做到以农为本,适度规模经营,有效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将农垦企业打造成为国家粮食的主产区,同时还要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打造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使农垦企业在当前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有效的示范带头作用。

促进农垦企业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深入的具体措施

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针对当前部分农场土地承包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确保土地承包合同制度能够得到有严格的执行,而且对于农场的土地,农场职工具有优先承包权和经营权,而且在承包过程中能够对土地合同承包期限进行延长,从而有效的实现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在农垦企业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强化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来促进农场统一经营的实现,农场需要为家族农场生产和提供市场化信息,加快发展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的提升家族农场组织化程度,确保农场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另外,还要对家庭农场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做好农场内的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对农场职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农垦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垦企业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从而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指明方向。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农垦企业更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建立各种专业化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农垦企业的丰产增收,为农垦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首先,利用职工的身份田和招标田试点工作,将原农场职工的身体打破,加快其向社会人的过渡,使农场职工真正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同时利用招标田将承包经营改为租赁经营,有效的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打破了平均分配的格局,使一部分不愿意从事土地活动的人脱离出来,有效的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其次,抓好模拟股份制试点工作,利用农场控股、合资种田、统一管理、按股受益、风险共担的原则来进行农场土地经营。而且生产和产品销售上采取统一的模式,实现农垦企业的产业化规模生产,集约化管理。

重视农业机械化,促进农垦企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进一步提升农垦农机装备水平。当前农垦企业需要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充分的调动起职工、企业及其他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并加大投入力度,根据自己农场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购置和更新农机设备,确保农机设备的数量充足,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的质量,对农机装备结构进行优化,打造农垦系统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积极的引进新机具和新技术,加快新机具及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快促进农垦企业农机化发展的进程。其次,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农机农艺信息融合。在当前农垦企业农机科技创新工作中,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这一核心,充分的将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信息技术进行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农垦企业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含量。再次,强化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机化工作质量。充分的结合各农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机技术、管理和工作等标准,并构建农机化标准体系,做好落实工作,在农机工作的全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管理,有效的提高农机化工作的质量。最后,加快体制创新,提高农垦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农机经营机制创新改革,坚持多种农机经营形式并存,根据不同垦区、不同农场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多种经营形式,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高效、节能的现代农机装备。要充分发挥农垦农机化的优势,培育农机化服务产业,更好地发挥农垦农业机械化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经济体制篇4

1、中国农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的农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实际上也就是受到中国的资源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各种相关的农产品其自身的价格具备一定的差异性,而通过价格以及各种性质上的比较,中国的农产品具备的优势相对更多。中国的农产品具备较高的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重点是蚕丝、活动物、谷物以及各类饮料。中国的农产品要真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的竞争当中,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和实力,就需要更多地发展具备更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从而对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更为深入地进行支撑。而从实际的市场竞争状况上看,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的农业产品的比较优势继续突显,需要更多地重视农业这一项产业经济当中的各个相关的强劲有利的条件。这一点就要比较中国在各种主要的农产品产出过程当中,和其它的区域的农产品生产之间所产生的比较优势在什么地方。中国的农产品的优势整合,除了上文所谈及到的农业产品的价格以及相关的质量优势上面,而且还要更加重视相关的产品销售的服务以及品牌上的效应,从现代化的角度上看,还应该整合中国的农业产品的各项技术、管理以及相关的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从这些方面上看,中国的农业产品要继续发挥出更多的强劲比较优势,就需要更为积极地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参考学习其他农业产品产出国家的经营思路以及管理理念,对于中国的农产品的各种品种要进行改良,对新的品种要强化培育,注重对这些具备较为强大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扶持,从而通过上述的资源整合以及各项水平的升级,共同提升中国的农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发展。

2、对中国的农业竞争力发展的思考

首先中国要更多地对各个国内区域当中具备特色以及优势的农业产品生产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让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都各自具备自身的主导农业产品。这一点要相当注意,并不是让地区的农业生产者盲目地选择市场当中销路好,并且易于管理的农产品,而是要整合形成一个主导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合力。这一点应该明确,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不同的主导农产品,避免互相之间的竞争打压相关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而另一个方面则是在同一个农产品生产区域当中,也要相当注意其各自之间的分工,从而让农业产品的生产具备更为大范畴的产业格局,符合现代社会生产发展当中社会化大分工的趋势,这样国家的农业产品的生产才更具备更多的竞争潜力。其次,中国的农产品经营的组织要进一步创新,更深入地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当前的农业产品的生产虽然逐渐走向一种集合的方式,但是大部分中国的农业产品生产仍然是以小规模以及分散的特征为主,这一点很容易对农产品的生产造成负面的影响。最为突出就是市场经济自身调节是具备盲目性以及自发性的,这些就很容易导致在进行农业产品的生产上,从品种的选择分工上造成冲突,最终彼此之间形成了不良的竞争,导致农业的发展急剧恶化,最终供过于求,农产品的价格也很可能大幅度低于价值均线,所以一定要走农业产品生产经营集群化的方向,更多地发展农业生产者的自发组织,从而培育出具备新经营思路的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配合,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再者就是中国的农产品要走生产质量控制的路线,进一步对农业产品的各项经营以及生产的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的控制。中国要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健全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市场的农业产品的质量的认证,以及相关的执法监督上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中国的农产品真正具备品牌的效应,进一步发挥出更多的竞争优势和实力。

作者:王会刚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农业经济体制篇5

按照经济学家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所谓“二元经济结构”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代部门”(现代工业)与“传统部门”(传统农业)的二元对立并存的现象,他认为,经济发展可以理解为在传统的以自给型农业为主体的不发达经济内部,出现并发展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部门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正是在一种传统农业为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们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广大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许多地区农村经济仍然处于劳动投入为主的生产方式,这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不仅制约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若单从收入的量上来看,农民的收入水平是不断增长的,尤其是取消农业税等许多支农惠农政策实施以来,但是若要从增长率和城乡对比中来看,农民收入增长是相对缓慢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2年35年间,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7917元,城镇居民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24556元,①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是农民的1.21倍。1978年城乡收入比是2.57:1,随后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1.5:1以上,并且在近10年保持在3.0:1以上(如图所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转移,这就必然会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2.落后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经过多年的农村建设,尤其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比如2012年,全国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达到到95.2%,行政村通宽带达到87.9%,农村信息化建设下乡活动惠及82%的乡镇;②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55%;③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1.25张,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1.37人。④但是这其中的不少项目也是要农户筹集部分款项完成的,这影响了农民的自身积累。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还是极为落后的,在交通、通信和电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的公路、网络、电讯是修通了,但运行管理维护跟不上而受到损坏,导致基础设施效用发挥不出来,严重的多次投资建设也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农村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农村也远远落后于城市,比如在医疗方面,2011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农村是2.80张,与城镇的6.24张相差1.22倍。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必然造成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根基和动力,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3.农业生产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以来是以分散的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虽然有些地方也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产业化经营组织,但整体比例不高。截至2012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63.4万个,实有成员达4436.0万个(户),带动非入社成员5646万户。⑥由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就难成规模效应,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再加上分散的小农户很难经营形成产品品牌,产品无法批量生产,还缺乏市场信息,这就大大降低了其在农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的工业、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而农村工业与服务业发展滞后,这就造成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所创造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低,影响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速度。农业生产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农产品加工和贸易发展的相对滞后,不能使农业生产形成与工业和商品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形式,这也是制约目前农业经济发展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4.二元的户籍制度及其衍生问题

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把居民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这种户籍制度是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它以二元的户籍制度控制人口的迁移。这种户籍制度把农民束缚在了土地上,造成了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一些政策上的放宽,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这种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不同的户籍决定了不同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于是出现了人才和劳动力集中于城镇,而农村则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这似乎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形成了恶性的循环,农业经济越是发展滞后,人才和资源越是涌向城镇,从而又反过来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但是由于户籍限制,他们并不能享受到与其所在地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于是就出现了近几年比较突出的“农民工”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的是城市化进程和农民收入问题,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连锁影响。

二、成因归集:历史、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综合分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面临的现实难题,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历史、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等方面。

1.历史因素

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重农抑商”、“强本抑末”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我们在近代社会中工业发展的落后,新中国也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当时中国只有占国民经济总值10%左右的现代性工业,90%左右的仍然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需要有强大的国防来巩固新生政权和防止外部势力的入侵,因此就必须首先考虑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国防的现代化以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落后。优先发展工业,是一个后发展国家迫切要求改变其落后状况的战略选择,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的。由于长期地采取优先发展工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造成对农业投入的不足,从而使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增长。虽然近些年我们也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张,并采取了许多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农业发展的长期积弱,并没有使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2.经济体制因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隔离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否定经济发展中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利用行政指令的办法规定农产品价格,利用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来实现从农业中汲取发展工业的物质和资金,直接削弱了农业自身积累的能力,这种工业对农业的长期的剥夺造成了农业发展的落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还有一系列的制度,如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及燃料供给制度、住宅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人才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一起导致了一种封闭的城乡关系,这就大大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发展战略选择因素

建国后的几十年里长期奉行的是一种赶超战略,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与传统的其他工业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太一致,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模式一般是由轻工业到基础工业再到重工业,但由于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道路。由于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积累和资源消耗,而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这些条件,于是采取“以农补工”的方式,将农业的资金资源转移到重工业上。据统计,“1952~1990年,我国农业通过税收、“剪刀差”和储蓄三种方式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总量达11594亿元,扣除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同期我国工业化从农业中净调动资金9528.15亿元,平均每年高达250亿元”。⑦这种剥夺农业来满足重工业发展资本量的做法不仅造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制和机制的转换,农业经济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善。

三、路径选择:消解二元经济结构

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农业经济要取得进一步的长足发展就必须破解这个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更多优惠政策繁荣农村经济

要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就应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补上这个国民经济的“短板”。首先,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完善道路、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只有这样农村经济的繁荣才有了根基。提高农村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水平,才能更有助于激发农民劳动的积极性,降低城乡之间的待遇差别,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其次,给予农业经济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比如在农产品的价格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管控,以减小由于市场波动和少数人投机对农户造成的伤害。除此之外,还应以培养良种和推广为重点,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做到这一点除了应不断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应加强农业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

2.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

在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和重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农村产业发展为基础,促进城乡之间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双向流动。通过市场互动,帮助农民适应市场、把握市场、占领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市场价值和附加值,同时把真正符合农民消费需求的工业产品销往农村,扩大内需。通过信息互动,建立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渠道,实现城乡优势互动、资源互补;通过产业互动,逐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产业链对接、共同繁荣的格局。

3.加强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一体化的制度障碍

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为生产效率高的经济部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必须建立一套适于改造传统农业的制度,他指出“制度上的相应的改变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要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就必须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来扫除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就要不断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即建立健全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等。

4.加快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经济体制篇6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30年来,在农村经济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体制改革,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回顾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历程,已经或正在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体制,使农民部分获得了生产经营自、家庭自治权、产品享有权等,实现了生产经营过程中责、权、利的统一,劳动者能够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随时随地灵活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民的创造潜力,农业实现高速增长,农村生活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第二阶段(1985-1991年),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连续几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出现了卖粮难以及收购粮食“打白条”问题,被认为是“超常规发展”带来“低水平过剩”,导致了农产品统购与派购制度的改革,这一改革是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走向市场的重大突破(郭书田,2008)。同时,国家决定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上,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和发展乡镇企业。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异军突起,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单一结构转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之中,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1992-1998年),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通过这个阶段的改革,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全面取代了计划手段,在调节农产品供求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经过这个阶段的改革,除粮食外,中国农产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调节供求的方式已经全面确立,并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全面稳定的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受到资源条件的约束,而且还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强。

农业经济体制篇7

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更加注重农业产品质量,重视对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关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就需要让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逐渐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也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农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也能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

3.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

农业经济产业化带动了农业产品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台农业合作政策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也发展迅速,通过利益联结在一起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大型企业实现了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农业产品质量,很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大型企业的生产供应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4.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农业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政府部门应该增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各种高新农业技术,逐步调整农业经济战略结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并且积极推动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技术创新,这些措施都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1.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首先必须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推行规范化的农业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工作部署,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和培训,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让农业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中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推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进而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其次,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的多元化发展。第三,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效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内部出现的冲突,及时纠正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职能,推行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业科技的市场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在农业生产总体投入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渠道筹集农业科研投入经费,促进我国农业科研的发展。明确农业科研在国家公益事业中的作用,明确规定各级部门在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中的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投入管理机制,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研投入的需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给予一定的鼓励。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针对不同层次人群制定多样化的培训方案,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范围,大力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农业经济体制篇8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化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凝聚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盟委“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七年大变化”的发展战略,快速推进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古迹办事处开展了一次为期1个月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办事处11个村根据区位不同,按照集体经济发展较弱、一般和较好的三种情况,召集村领导、财政所所长或农经负责人以及村两委负责人共计32人举行了座谈。通过座谈,认真听取了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现状、措施和难点,深入剖析了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与会人员对今后发展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一、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因区位优势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较好的村,依据原有的集体资产,在发展扩容过程中的近城优势,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抓住规划制订的产业支持政策,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集体资产、资源,集体经营性资产日渐增多,集体经营年收益逐步增大;但绝大部分村社,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集体可经营资产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可经营性资产,集体收入甚微,经济增长方式和增收渠道十分单一,集体资产增速极慢,效益极差。

目前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有村办企业、集体办公用房及其它资产的租赁收入;二是财政的各项补助收入(如修建农民活动中心的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土地流转,流转业主给予村社集体的服务费协调费;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业主的各项协管费。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普遍较慢的原因,归纳起来讲,主要存在“两缺”(缺资金、缺人才)、“一差”(农村基础设施差)和“两制约”(土地政策制约、规划制约)。通过调查,基层干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后劲。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依靠集体资产租赁,而集体资产也大多为几间铺面,一般也只有几百上千块元收入;土地流转协调费因区位和配套服务的限制也只能收到100元/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种植业生产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种植大户,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采取“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办法来解决当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难度也很大。基础设施条件差,成了制约这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命点。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必要启动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依据产业特色建立起来的“民建、民管、民受益”的经济组织。一些村社在种植、养殖或其他副业生产方面具有优势,也在抓紧筹建农民自身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因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使部分合作社迟迟没有组建起来。

(四)土地征占,带来土地流转收益减少。原农村土地流转较多的村,村集体在协调服务方面等获得一定的收益。现在因城镇规划或工业占地,大部分农用地征用后,村社集体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收益逐年减少。

(五)农业产业发展政策跟进滞后。有发展规划的地段因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而无法启动。

(六)土地政策的瓶颈制约。在农业招商引资中,引入的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需建生产用房,存在国土、规划等部门办证难。严重限制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引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修路和发展村级企业都需要土地资源。

(七)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现有的村两委干部,有部分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没有相关知识的培训机会。

(八)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带头人等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上,缺乏更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一)品牌战略。各镇村根据自己的区位和产业优势,找准发展的路子。在农产品种植区,主要发展农业项目或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办事处在政策、技术和资金上支持特色农业生产发展,鼓励其发展壮大。提倡一村一品、整村推进的发展战略。

(二)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单纯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而是采用以土地资本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产业化企业共同发展,从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三)土地政策的支持。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以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为契机,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的前提下,把整理出来的土地,留置一部分土地指标给村集体,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限制土地的用途,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农用地要向业主集中,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有明显改善,才能实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是关键。而这部分投入仅靠村集体或业主,是远远不够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用部分土地收益支持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五)优化环境,加大推进力度,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发展。政府和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从政策、资金、技术和基本生产条件上支持薄弱村的发展。对发挥产业优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给予一定的有偿或无偿启动资金,推进其发展。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前几年因发展形成的债务,在债务化解上能否进行先挂,当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后,再来化债。

(六)加强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的经营管理能力,扩大发展集体经济的视角和眼界。还可采取招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办法,选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七)建立各种帮扶制度。对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村,采取企业或部门对口帮扶的办法,以促进其发展。

农业经济体制篇9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任务

1.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农村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重大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步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逐渐兴起,专业合作经济方兴未艾,集体资产总额和经济收入稳步增长。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集体经济认识模糊,引导扶持不力;有的村集体经济缺乏新的发展途径,呈萎缩趋势;一部分村集体经济管理不善,资产流失、债务沉重;有些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经费短缺,村级组织开展活动困难。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改变,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更新思路,创新举措,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3.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我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大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增加投入,加快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结合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二、三产业,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快发展,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实力增强,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良好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是:争取到20*年,使30%以上的村集体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集体积累逐年增长;到2010年,全省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达到60%以上,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村达到50%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基本消除年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4.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样化的发展路子;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转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不同类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生产经营自,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坚持依法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业务、依法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为。

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5.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提升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统一经营优势,加强民主管理,理顺分配关系,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把农民劳动合作与社会资本、技术、管理合作结合起来,把土地、山林资源优势与商品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办经济实体,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盘活存量,引进增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发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专业中介组织,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扩张。

6.努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探索发展途径。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采取创办集体企业、建设商品基地、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城镇建设带动、招商引资带动、扶贫开发带动等多种模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镇和城郊结合部、边境口岸、靠近公路沿线地区,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依法参与城镇建设和发展商贸业、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引资建造厂房、市场、商贸房和仓储设施等二、三产业载体,发展配套服务业。坝区,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建设蔬菜、花卉、畜牧、水产等特色商品基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山区、半山区,要通过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办生态农业和旅游园区、股份合作制林场、生态畜牧养殖小区,采取野生资源采集地有偿利用等办法,合理开发利用林化、竹藤、野生蔬菜和野生菌类等特色产品。边远、民族和贫困地区,要结合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扶持,通过建立服务组织、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劳务输出,不断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三、增加投入,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

7.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从20*年起3年内,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20*年先安排2000万元,以后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重点扶持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薄弱村。专项发展资金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分配,划拨各州市,由县市区具体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制定全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运行情况的监管与检查。各州市、县市区财政每年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当地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有关部门要整合资金资源,调整投入结构,将县域经济发展资金、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资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乡镇企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和项目投入适度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倾斜。

8.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省级财政和交通、水利、科技、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要结合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投入力度,区别不同情况,逐年适度增加建设项目和经费,不断改善农村投资环境。要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按照“三个确保”和“由县建立专户,直接支付到村,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监督使用”的要求,实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封闭运行,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抵扣、截留、挪用,确保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和村组工作正常运转。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大对财政转移支付兑现工作的督查力度。

9.提高金融信贷服务水平。要加大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10%要用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设在县域的分支机构要将当年新增存款的30%用于当地信贷投放。农村信用社要把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支持集体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各项支农贷款每年新增贷款余额的30%以上要投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并根据生产周期和信贷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国债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用于发展。对有条件的农村集体企业,要积极引导、创造条件,支持其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

四、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10.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乡村不良债务。要全面清理乡村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金额,对清理出的不良债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化解。对村集体因发展社会事业产生的债务,各级财政要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有计划地分期偿还。改变忽视集体资产管理和部分资产闲置的现状,积极清收历史欠款,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把经营情况列入公开的范围,接受集体监督,确保管好、用好资产,防止流失并实现保值增值。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和企业要量力而行,村集体未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不得举债建设新项目、新办企业和经济实体,坚决制止新的不良债务产生。

11.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被确定为部级、省级的重点龙头企业,对其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的所得,并与其他业务分别核算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农村集体企业和经济组织,在我省权限范围内,享受与非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各项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凡符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农村集体企业和经济组织,要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企业所得税减免申请,主管税务机关要及时按审批程序在规定时限内为其办理减免税手续。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收费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

12.合理开发资源性资产。允许村组在明晰土地资源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将合法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开展村与组之间、集体企业与农户之间、村组与外来企业之间等多种形式的经营合作。积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划整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允许用新增有效耕地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对折抵建设用地指标自用有余部分,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优先给予有偿调剂,其收入全额返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四荒”资源有偿开发,以及依法经营集体水资源、山林资源、草山草场资源、矿藏资源,参与水利工程和林业工程建设。若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可以按批准征用地面积预留10%-15%,作为失地农民的安置用地,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对无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县市区人民政府可在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为其安排部分项目建设用地。

13.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法制保护。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发展和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的法规、规章。农业、国土资源、乡镇企业、工商、税务、司法、交通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指导和各项服务,在立项、办证、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要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规范农村执法行为。政府兴办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项目,除依法批准的外,不得强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扶持村组兴办生产经营项目,不得要求村组提供配套资金或过多地举债建设。若行政执法部门对农村集体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的经营权及财产实施强制措施,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监察部门要加大督查力度,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查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行为;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平调或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集体资产,切实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消除集体企业的事故隐患。

五、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

14.加大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划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的职责,明确村委会出资所有权与村办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实现集体资产收益与村组织收入分账管理。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逐步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产权制度。在产权构成上,既可以由劳动群众共有,也可以由劳动者按股份所有。在分配方式上,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强化资产管理和资本经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存量资产,在留出一定数量的社会保障资金后,可以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积极推进集体资产经营方式改革,打破产权封闭、区域封闭,实现开放式经营,积极推进高起点、大范围、宽领域的资产重组,优化集体资源配置。

15.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和完善积累机制。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对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山林、水面等的企业和个体,要及时按承包合同收缴其承包金。集体土地被征用所获得的土地补偿费等收入,除国家规定分配给农民的外,其他所得一律作为集体积累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公益福利事业,不得平分到户,分光吃净。要定期进行清产核资,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民主管理制度。提倡村账乡代管、会计委托制、村会计集中办公制、村级财务电算化等多种形式的财务管理新办法。保持农村财会人员的相对稳定,对其加强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为本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经济担保,不得将集体资金出借给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生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占当年可支配收益的比例和总量。按照因事设人的原则,减少村组享受补贴的干部人数,合理确定村干部报酬。

16.加强财务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收支行为较多的村,要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对主要村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建立民主理财制度,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实行民主监督和管理。民主理财小组接受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的指导,有权审查集体的各项收支并否决不合理开支,有权检查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财务活动,有义务协助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对集体财务工作进行审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审计监督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以经常性审计、专项审计和干部离任审计为主,对乡村干部任职期间违反规定给集体造成损失,或群众反应强烈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问题应进行重点审计;要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侵占、挪用、挥霍、浪费、截留集体资金等涉案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责任。

六、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17.加强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抓紧抓实。要建立领导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帮扶责任制,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衡量县乡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县市区对乡镇、乡镇对村,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尽快确定一批集体经济薄弱村,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结对帮扶,由县乡选派干部到薄弱村任职,指导发展集体经济。明确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搞好情况和政策调研,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指导服务。有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有效服务,认真解决好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18.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选准发展路子。各县市区要认真分析每一个村的发展条件,把扶持的重点放在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上,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加快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中要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把发展重点放在为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观光业。从20*年起,各县市区每年至少要重点扶持10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逐步建立起村级稳定的收入来源。

农业经济体制篇10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化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凝聚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盟委“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七年大变化”的发展战略,快速推进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古迹办事处开展了一次为期1个月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办事处11个村根据区位不同,按照集体经济发展较弱、一般和较好的三种情况,召集村领导、财政所所长或农经负责人以及村两委负责人共计32人举行了座谈。通过座谈,认真听取了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现状、措施和难点,深入剖析了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与会人员对今后发展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一、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因区位优势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较好的村,依据原有的集体资产,在发展扩容过程中的近城优势,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抓住规划制订的产业支持政策,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集体资产、资源,集体经营性资产日渐增多,集体经营年收益逐步增大;但绝大部分村社,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集体可经营资产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可经营性资产,集体收入甚微,经济增长方式和增收渠道十分单一,集体资产增速极慢,效益极差。

目前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有村办企业、集体办公用房及其它资产的租赁收入;二是财政的各项补助收入(如修建农民活动中心的资金支持);三是通过土地流转,流转业主给予村社集体的服务费协调费;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业主的各项协管费。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普遍较慢的原因,归纳起来讲,主要存在“两缺”(缺资金、缺人才)、“一差”(农村基础设施差)和“两制约”(土地政策制约、规划制约)。通过调查,基层干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后劲。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依靠集体资产租赁,而集体资产也大多为几间铺面,一般也只有几百上千块元收入;土地流转协调费因区位和配套服务的限制也只能收到100元/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种植业生产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种植大户,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采取“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办法来解决当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难度也很大。基础设施条件差,成了制约这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命点。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必要启动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依据产业特色建立起来的“民建、民管、民受益”的经济组织。一些村社在种植、养殖或其他副业生产方面具有优势,也在抓紧筹建农民自身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因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使部分合作社迟迟没有组建起来。

(四)土地征占,带来土地流转收益减少。原农村土地流转较多的村,村集体在协调服务方面等获得一定的收益。现在因城镇规划或工业占地,大部分农用地征用后,村社集体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收益逐年减少。

(五)农业产业发展政策跟进滞后。有发展规划的地段因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而无法启动。

(六)土地政策的瓶颈制约。在农业招商引资中,引入的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需建生产用房,存在国土、规划等部门办证难。严重限制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引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修路和发展村级企业都需要土地资源。

(七)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现有的村两委干部,有部分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没有相关知识的培训机会。

(八)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带头人等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上,缺乏更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

(一)品牌战略。各镇村根据自己的区位和产业优势,找准发展的路子。在农产品种植区,主要发展农业项目或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办事处在政策、技术和资金上支持特色农业生产发展,鼓励其发展壮大。提倡一村一品、整村推进的发展战略。

(二)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单纯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而是采用以土地资本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产业化企业共同发展,从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三)土地政策的支持。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以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为契机,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的前提下,把整理出来的土地,留置一部分土地指标给村集体,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限制土地的用途,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农用地要向业主集中,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有明显改善,才能实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是关键。而这部分投入仅靠村集体或业主,是远远不够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用部分土地收益支持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五)优化环境,加大推进力度,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发展。政府和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从政策、资金、技术和基本生产条件上支持薄弱村的发展。对发挥产业优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给予一定的有偿或无偿启动资金,推进其发展。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前几年因发展形成的债务,在债务化解上能否进行先挂,当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后,再来化债。

(六)加强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的经营管理能力,扩大发展集体经济的视角和眼界。还可采取招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办法,选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七)建立各种帮扶制度。对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村,采取企业或部门对口帮扶的办法,以促进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