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十篇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十篇

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2:12

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是服务方案提供商提供的综合金融方案,包括融资方案以及理财、结算等方案。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产品与供应链金融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产业链上各成员企i的信贷评级不再依赖过去的对单个授信企业财物状况评估及抵押评级而在于对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准入评级。再者就是供应链金融关注的是金融融资企业还款的自偿性模式,即引导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贷款。

二、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

互联网正以飞速发展的姿态改变着传统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也不例外。这是一股不可逆的时代洪流。互联网的发展给供应链金融带来了交易成本下降,产业链分析成本下降、客户获取的便捷性等变化趋势。

1.风险管理措施的变化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是基于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现金流的控制,对特定账户实行封闭式账户管理。利用直接对现金流账户的控制实现贷款的回收。而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在上述风控措施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收集,储存海量的客户数据成为可能。

2.与物流企业合作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能够促进物流企业的繁荣,在互联网技术与物流的结合下产生的物联网正是这一共生关系的具体表现。利用互联网的灵活性与灵敏性深入物流的各个环节,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者资源整合,获得数据后不只是储存,还充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建立自动化的预警平台,及时与物流企业进行互动、信息反馈,及时将风险问题扼杀。

3.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的变化

商业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营销模式主要是用过梳理产业链,寻找产业链中的核心大型企业,向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商与分销商进行营销。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互联网思维不断撞击传统行业的前提条件下,供应链融资营销模式出现新的趋势。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1.对融合互联网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于一家商业银行来说,除了资产业务能够得到增长,创收利润以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通过供应链金融全套服务方案的提供,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其他业务的增长,从存款业务到中间业务都能够由供应链金融业务所驱动。而结合互联网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更是另一个未来的战略高地。

2.部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结合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要逐渐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在这一适应过程中,有的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地接受市场变化,无论是从机制灵活性上还是营销思维上都能够与互联网接轨。在营销上、在渠道整合上、在互联网的利用上没有深层次的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进行彻底改革。商业银行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即使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的商业银行也要居安思危。对自己进行革命,这才是最佳的市场生存之道。

3.风控措施手段单一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商业银行采取的最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的授信制度安排。虽然这种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风险问题,但这种措施的实施成本以及实施效率相比目前基于互联网采用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评级的方式显得更为复杂。不利于开发目前的高频低金额客户。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1.将融合互联网发展供应链金融提升到战略层面

商业银行应当加深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识,将其提升到战略业务的层面。并在企业当中将这种战略目标与各级员工进行沟通,从而实现企业全局的认识统一,利于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与物流企业的合作进入2.0时代

物流企业的优势在于货物的仓储运输,以及物流企业基于仓储运输累积的大数据和对供应链的理解。商业银行在于资金优势以及风控技术。目前物流企业主要是采用收取监管服务费的模式,商业银行可以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基础开发出相应的理财产品。通过吸纳物流企业资金,一方面让物流企业通过服务赚取相关费用,另一方面盘活物流企业流动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将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捆绑的更为紧密。

3.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风控措施

建议商业银行采用基于互联网的风险控制手段并与国王风控手段相结合,发挥二者最大的功效。在融合过程中,双方的风控技术、风控思维如何融合,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行为记录的数据质量要求很高,在纷繁复杂的数据记录中,如何选取到真正有效、高质量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或者编写自动化审核程序时,程序的缺陷如何防控,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一条符合自己的风控之路,不能只依赖既有的风控方式,也不能完全迷信基于互联网的风控手段。

五、结语

商业银行的转型势在必行,互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是未来的趋势。商业银行应不断吸收互联网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将现有业务互联网化,用人文营销的方式,确定自己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策略。只有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两者的不断融合,才会给消费者带来福音,才能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良方。

参考文献:

[1]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2]向飞.关于互联网供应链的金融法律问题[J].中国律师,2014(9).

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篇2

摘要:山西旅游景区的住宿、餐饮和旅游纪念品收入并没有随着旅游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可以看出山西旅游景点的发展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并没有协同发展。目前“吃、住、娱”方面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因此本文建议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实现供应链金融与旅游产业链的耦合,促进旅游景点“吃、住、娱”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旅游产业链,耦合

山西是以煤炭资源丰富而闻名全国的能源大省,同样也是以山水、古建筑而驰名全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期间,要加快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首选的替代产业是山西的旅游产业。但目前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适应其旅游资源丰富的地位。

山西旅游景区辐射范围内经营餐饮、住宿、旅游产品销售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呈现出规模小、品质差的特点。因为这些中小企业本身具有经营规模小、缺乏抵押担保品等特点,从而限制其融资。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不再以单个企业的信用为基础进行评价,而是以整个旅游产业链为背景,以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信用作为评价基础。此种融资模式正好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也成为了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双方均能由此获得收益,形成了“共赢”的局面,实现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的耦合。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文中所研究的供应链金融,并不是服务于有实体商品交易的产业链,而是服务于将“吃、住、行、游、购、娱”统一起来的旅游产业链。本文的难点是,在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的耦合过程中,中小企业和景区要产生一种怎样的关系,才可以使商业银行将整个景区的信用作为评价中小企业信用的依据。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借用物理学的耦合概念,可以把供应链金融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定义为:从金融的角度对整个旅游产业链进行系统性和集成化的整合和优化。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中小企业的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依托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对整个链条进行风险评价分析。针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设计融资方案,而不是针对单个企业进行风险评价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信息不对称理论表示存在信息漏洞,即信息提供不平衡。信息了解程度高的一方比信息程度低的一方有优势,在信贷市场上,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情况等方面都比较清楚,但是银行对其了解的信息较少。

银行根据中小企业以往的交易记录,在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按照企业现金流的方向,通过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以及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对中小企业进行授信被称为贸易自偿性理论。这种授信方式的典型特征是封闭和自偿,链条中的交易产生的收入直接用于偿还贷款。这种融资方式在真实的贸易背景下,对链条中核心企业、物流以及中小企业的总体信用进行评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再孤立的看待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和财务方面的信息。贸易自偿性融资充分掌握了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三方面,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关系。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住宿、餐饮以及旅游纪念品收入的提高应该是随着旅游收入的提高而同时提高的,这样才能体现“吃、住、行、游、购、娱”协同发展、相互促进,但这在山西的旅游产业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据统计2014年山西的旅游饭店有209家,五星级酒店有22家,四星级酒店有72家,这其中有很多还不在旅游景区附近。目前多数提供住宿、餐饮及旅游纪念品的商家都是中小企业,其中不乏像平遥古城内由个人经营的小店。因为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可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来扩充经营规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以一种更长远和健康的方式,实现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的耦合。

旅游产业链不同于实体交易的产业链,所以一般认为的供应链金融中的应收账款模式、保兑仓模式和融通仓模式在此处是不适应的。要想让景区周边中小企业以景区的信用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周边中小企业就要和景区签订和贷款期限一致甚至比贷款时间更长的经营承诺书,并且在没有还清贷款之前,每月的营业收入要按一定比例直接归还银行,具体流程如下:

(1)签订经营承诺书

(2)景区把经营承诺书交由银行共同监督

(3)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4)中小企业每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还款

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就来源于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为了控制这一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贷款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每年发放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数量或是利率的高低可由上一年度中小企业是否按时还款或是是否还款充足来决定;

2.中小企业的还款数额和利率可根据景区收入的涨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3.银行和景区联合对景区中小企业采取定时或是不定时,现场或是非现场的方式进行抽查。

通过利用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链也寻求到一种耦合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也可以使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链更好的耦合,利用供应链金融的方式促进山西旅游产业链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3]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4]闫琨.供应链金融: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5):52-54.

[5]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6.

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篇3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研究者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都是围绕供应链而进行的,供应链是以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掌握,把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制成,到销售进入消费者整个环节的相关合作者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而建立的一个网络和链条。深圳发展银行行长胡跃飞提出供应链金融指的就是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首先确定一家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可以融资给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可以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

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最早提出供应链金融“1+n”模式,就是围绕1家核心企业,银行为在真实贸易背景下供应链条上的n家企业金融融资服务。此后,各大银行也退出了不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但总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保兑仓融资,即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在得到核心企业承诺回购后,以核心企业在银行认定仓库的仓单为质押,银行充值提货权而获得银行的融资。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在采购核心企业商品时,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分批次提取货物支付货款,不用提前全额支付货款,部分缓解现金流压力。二是融通仓融资,即供应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用存货或存货收入作为还款来源,而不用转移质押物的占有权,得到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抵押的存货的回购承诺,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中小企业的存货,缓解资金流动困难。三是应收账款融资,即作为核心企业供应商的上游中小企业在发出货物短期无法回收账款情况下,可以先得到核心企业的支付承诺,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获得银行融资。这种模式可以使中小企业提前拿到应收账款的现金,弥补资金缺口。供应链金融模式在这三种基本融资模式下又出现了各种衍生出各种衍生模式,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未来提货权质押融资,即与上游供应商企业签订采购合同后,供应链上的下游企业凭借采购合同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付货款,以银行开具的提货单提取货物。二是标准仓单质押授信,即中小企业以标准仓单为质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获得融资授信,金融机构与期货公司和中小企业签订三方质押合同,与中小企业签订贷款合同,在得到期货交易所冻结仓单的申请确认书后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三是国际信用证授信,即一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本国进口企业授信审查并收取保证金后,向另一国出口方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出信用证,出口方银行通知出口方按规定发货并提交发货单据给出口方银行。

三、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性分析

从供应链金融区别于传统融资模式的优势看,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重点关心的不是一个中小企业的资产和信用状况,而是整个供应链伞的所有企业,关注企业之间的真实贸易状况,信贷关系转变为一对多,并且由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给予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作为支持,银行依托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企业实力和信用水平,减少了业务成本,为中小企业进行长期的资金支持,降低了银行的成本和风险增加了收益。

从银企博弈下的供应链金融效率看,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行主要是通过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授信和贷款给予核心企业有实际贸易关系的上下游中小企业,通过核心企业和实际贸易降低了银行贷前审查等的相关成本,同时通过核心企业的实质担保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了对质押物的控制权,企业违约概率小,违约损失大,银行对质押品易处置,所以在金融模式下银企博弈中银行具有更大的主动权,更加倾向对中小企业进行授信贷款。

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看,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优势。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的参与,中小企业处于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实际贸易供应链中,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银行的风险和成本都大幅度降低,同时中小企业利用企业的库存或应收账款等获得银行的授信和贷款,盘活了流动资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四、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特点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围绕位于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展开的,核心企业由于能够整合供应链上所有参与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又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能够成为银行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的一定保障。这一切都要求核心企业具有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互联网背景下,行业性的互联网供应链平台逐步发展,银行可以通过平台汇集的数据,实现整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四流合一,从而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下,担保抵押物品不足的状况,改善企业之间的关系,这种四流合一帮助银行将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扩大到了整个产业链,更好地对中小企业进行去担保化的流动资金融资信用,解决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天皓天,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2]潘淑,供应链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篇4

一、供应链融资产生的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产业界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重大变化之一就是:重要行业大都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格局。供应链通常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连接企业上游与下游而形成的组织网络。

供应链格局的形成对银行金融服务提出新的课题,商业银行需要以新的服务形式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供应链融资就是银行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发展创新的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具体是指商业银行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的上下游和货物动产,为企业在获取订单、采购原材料、生产制造和销售货物等环节提供的,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融资、担保、结算等各种金融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为企业盘活资金流的同时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供应链融资与银行传统业务的区别

(一)由为单一企业的融资变为对整个行业供应链条的融资。传统的融资业务主要考虑行业地位、财务特征和担保方式,从财务、市场等角度对主体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是针对基于财务报表的单一企业的授信,而供应链融资针对贸易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为产业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审贷标准变为信用记录、贸易背景、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以及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强调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连续性、核心厂商的规模与信用实力、授信上限与额度分散原则、封闭运作与贷款的自偿性等。

(二)由单一的融资产品变为各类产品的组合序列。贷款是融资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全部,还包括提供信用、智力等。供应链融资并不仅仅意味着银行提供一种产品,实际上是系列产品的组合,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提供融资产品,如订单融资、动产融资、仓单融资、保理、应收账款融资、保单融资、法人账户透支,以及现金管理服务等,银行通过有效组合能够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各种银行产品,设计出综合性的融资方案,进行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从而达到营销优质客户,提升自身营销收益的目的。

(三)信用风险降低,操作风险上升。供应链融资强调要基于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向配套企业提供融资,由于配套企业与核心厂商的真实交易背景难以伪造,核心厂商的规模实力能基本保证交易环节和付款环节的潜在风险,采取资金封闭运作方式,由银行直接按交易链条将资金直接付给客户的上下游核心企业,决定了核心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银行信贷资金可因优势核心厂商的履约而安全。供应链融资因其业务特性而降低了信用风险,但并不意味着整体风险下降,因为供应链融资需要银行对贸易项下的货物、应收账款、业务流程进行密切监控,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对贸易项下的商品的经营规律有深刻的了解,操作方面的要求比传统融资业务大大提高,操作风险相对较大。

三、供应链融资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转型的影响

供应链融资作为突破中小企业授信障碍的一种全新综合化金融服务模式,具有优化银行客户结构、丰富产品体系、增加收入来源、有效控制风险、培育基础客户群体的重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供应链融资,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信贷经营理念开始转变。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在各项贷款中资产质量相对比较差。总结原因:一是流动资金贷款的产品特征决定的,即流而不动,长期占用;二是企业挪用资金造成风险,银行对企业的识别、把握和判断,存在较大难度;三是一些企业因为在其他方面盲目扩张,导致其陷入困境,最终造成信贷风险。供应链融资针对这些特征和流动性问题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在银行传统信贷产品经营理念上实现重要转变。

(二)市场开始面向“中小企业”转型。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只重视为那些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大型企业集团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是很愿意为那些中小型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那些有潜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银行服务对象的局限性。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拓展,银行不仅跟单一的企业打交道,而是同时跟整个供应链打交道,实际上扩大了客户群体。

(三)风险监控向全流程管理转型。供应链融资不像传统贷款,有些项目贷款,最后做什么用了,银行很难全程跟踪它的用途。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每一笔资金用途都会严格对应购销双方和交易期限,不管出现什么立体、复杂的情形,银行面对的生意是清楚的、熟悉的和可靠的。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是远小于传统信贷的,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种自偿性贸易融资。银行可以通过封闭的授信环境和严格的监测贷出资金流向及整个贸易流程来控制风险。

四、目前制约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发展的因素

(一)经营意识的制约。对现代经济供应链生态格局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及时更新信贷经营理念。在工作中,商业银行仍然只重视大客户、垄断性客户,对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重视不足。大型企业市场地位高,往往要求下浮贷款利率,有多家合作银行,很难成为某一银行的核心客户,银行议价能力和市场地位不完全对等。从市场主流和银行发展趋向看,银行应充分认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市场潜力,认识到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重要性。

(二)风险控制政策的制约。供应链融资依托的是真实的贸易背景、核心企业的市场地位及融资对象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关系,这与主体企业的授信要求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商业银行依托全新的风险评价体系对供应链融资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如存贷风险、单据风险、市场风险、内部操作风险等,如何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融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商业银行在实践中仍主要以主体授信、财务报告、担保方式等静态分析为主,信贷风险政策与业务发展不匹配,供应链融资尚未独立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控制体系运行,没有特别的审批通道,没有专业化的操作平台等,在供应链发展初期,以既有的风险管理政策指导业务开展,结果导致业务开展不利。

(三)业务流程的制约。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针对性、规范化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处理流程,决策链条长、环节多;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业务效率低,与市场的普适标准差距较远;没有建立专门的产品经理团队和客户经理团队,产品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货物管控能力不足,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风险经理职责不清。

(四)产品营销的制约。未形成全行上下一体化、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专业化营销体系,没有形成系统合力,全行没有形成一个有别于其他银行的独特的识别形象,品牌建设无特色,对供应链产品挖掘整合不够,资源投入不足,宣传策略不佳,市场影响有限。目前,很多银行以营销大中型客户为主,针对中小企业的业务实践不多,具备供应链融资业务营销能力的客户经理人员严重不足。

五、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策略

面对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市场竞争策略。一是总行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管理推进。在总行公司业务部设立二级部门,专门管理全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分行实行业务经营的专业化,集中专门的人员具体开展业务;二是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产品管理部门要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品牌,利用有关媒介进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三是加强人员的更新与培养,高度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的力度,培养核心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风险防范策略。单一授信评估标准不能满足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和创新的需要,要改变现阶段银行授信评估标准趋同的现状,针对供应链融资等创新融资模式,建立多角度的授信评估标准体系,对各类风险进行合理判断。一是通过对交易链各节点的授信覆盖,以及对源头企业的把握,将授信对象的交易对手资信捆绑进授信业务中,构造授信操作的封闭性和自偿性;二是以客户运营能力分析和现金流分析取代传统审贷的财务指标分析,不片面强调授信对象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简单地对授信对象进行孤立评价,而注重分析授信对象的现金流、违约成本以及在交易链条上的营运能力;三是突出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查,基本上只承接客户上下游有贸易关联的票据,着重把握资金的真实流向和企业的经营细节。

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冷链物流;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模式;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7150207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编号:14YJC630120)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冷链物流领域的物流金融模式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以南京中小物流企业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1日

一、冷链物流与物流金融的定义

(一)冷链物流的定义。冷链物流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二)物流金融的含义。物流金融是指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实现商品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融资经营活动,最终实现物流业与金融业融合化发展的状态。

二、冷链物流实施物流金融现状分析

(一)冷链物流市场前景。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改革开放攻坚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冷链物流市场正从基础物流服务模式向物流增值服务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冷链物流领头企业正打算尝试并且超越这个阶段,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向着综合性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方向发展。这几年冷链物流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市场前景广阔,物流金融需求旺盛。

(二)冷链物流金融现状分析

1、规章制度的基本完善。目前,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制度环境越来越完善,法律的支持和政策的允许也促使冷链物流业务的迅速开展,国家法律政策的认可和支持使其体系构建不断发展和完善。

2、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基本完成。我国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冷链物流体系已初步成型,并日益成熟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已悄然形成。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化方面已初步完成了基础业务系统的建设。

3、业务需求潜力大。我国生鲜产品不仅产量巨大,而且人均消费量每年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因此,在此基础上,我国生鲜产品产量仍保持快速增加的态势。

综上,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市场前景光明,在冷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潜在的发展市场不容小觑。

三、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开展模式

(一)物流金融传统业务模式。物流金融主要运作模式为资产流通模式、资本流通模式、综合运作模式,主要产品有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反向担保、保兑仓等多种产品和金融机构合作模式。金融机构对冷链物流企业的融资主要表现在信用贷款、仓单质押、贴现、融资租赁、有价证券的交易和担保业务中。

(二)针对冷链物流金融的创新业务模式

1、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模式。对于冷链供应链物流企业来说,其产品对低温环境要求较高。与普通物流企业相比,冷链物流企业的建设成本更大,需要更高的运营成本。所以,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多种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支持优质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表1)

2、基于冷链物流行业协会参与下的物流金融模式。中小企业冷链物流金融的风险在于其业务基础是分散的个人信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协会将分散的会员以组织的形式动态地联系在一起,规范化管理。在“团购模式”的形势下,将分散的个人信誉转化为集体信用,并设立担保基金,可以集中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担保授信额度,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图1)

3、基于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1)供应链金融的贴现模式。作为供应链环节的关键,核心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的经济谈判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可通过与核心企业业务往来将其提供的商业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并将其产品作为质押交移到银行指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该模式的简要流程如图2所示;(2)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模式。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向银行申请采购融资,由银行向核心企业支付集中采购贷款。核心企业将货物作为质押送交银行指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仓储并监管。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在规定日期内根据提货向银行分期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而银行根据收到的还款额指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向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发货。该模式的简要流程如图3所示。(图2、图3)

4、基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模式。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服务商,为供应链中各方提供货物加工、运输、仓储、配送的服务,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群体,同时可以深入供应链的每一环节,能够替代核心企业成为银行对冷链供应链的控制节点。该模式为银行对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和其长期合作的中小冷链物流企业提供快捷灵活的融资服务,并对其融资进行担保,其以客户质押的货物作为反担保。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直接监管质押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不参与该质押贷款的资质审核。简要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图4)

四、冷链物流金融服务风险分析及应对建议

(一)冷链物流金融服务风险分析

1、法律环境风险。由于冷链金融业务牵扯到各方主体,质押物在流动时容易产生所有权纠纷,而且我国冷链物流金融尚且处在发展的阶段,缺乏可以依据的指导性法律文件。

2、信用风险。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有可能会在质押过程中使用不合法的产品或质量比较差的产品代替优质产品;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赢得金融机构的资金,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金风险。

3、质押物风险。质押物的风险来源,一种是质押物的特殊性,冷链物流企业的质押物都是生鲜产品,不易储存;二是监管机构即第三方冷链物流机构保管不善。

4、技术风险。在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造成质押物数量和质量不匹配。

(二)冷链物流金融风险应对策略

1、加强信息化管理。冷链物流金融服务开展后,需要对客户价值识别、个性化服务需求等有较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使银行金融机构收集和掌握大量信息来保证决策的可信度。因此,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来有效地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2、拓展冷链物流金融融资渠道。银行可以通过资产重组、资产并购、ipo等方式扩大其市场规模。通过建立风险损失补偿基金和对资金的整合,冷链物流金融运营商可以对中小冷链物流业务中发生的风险承担赔偿责任。

3、完善政策法律法规。由于冷链物流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参与冷链物流金融的各方主体会变得越来越多,当事人的利益诉求也会变得复杂多样,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理清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4、加强人才培养。影响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地吸引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从整体上规范和创新冷链物流金融业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志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金融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

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篇6

【关键词】供应链外包服务商外包服务商供应链融资优势价值

进入二十一世纪,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创新的企业管理思想风靡全球。基于这种思想,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而将采购、生产制造、物流等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由此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催生了我国第三方甚至是第四方物流企业的诞生和成长。一批以“供应链”为名称,以“供应链管理服务”为产品的供应链外包服务商(以下也称“外包服务商”)在我国广东、上海、厦门、天津等地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

通过研究对比,笔者发现,我国的供应链外包服务商大多从传统的贸易流通企业转型而来,借助以往经验,为客户提供包括采购执行、进出口通关、保税仓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及分销执行等在内的一系列集成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在这些服务中,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的集成服务往往作为产品特色或创新的服务模式被重点强调,即将商务文件及单据处理、货物通关运输仓储等物流过程实现、资金结算及供应链融资、货物相关信息查询及传递等商务活动整合在一起,提供一整套完整和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在这当中,与物流相结合的资金配套结算及供应链融资服务更成为这些外包服务商独特的优势及重要的利润来源。

一、供应链外包服务商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要方式

国内最早的供应链金融概念是2007年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在研究该行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1+n”融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此后各商业银行相继开发供应链金融业务并将其作为战略发展方向。而此前,国内一些供应链外包服务商已经在其一揽子供应链管理服务中为客户提供了供应链融资服务(当时被称为资金配套结算服务或资金支持服务),因此这些外包服务商比银行有着更长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历史,只是当时理论界对此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及理论建构。

分析国内主要供应链外包服务商的业务模式得知,他们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主要依托分销执行和采购执行这两项核心业务载体,相应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采购执行业务中的应收款融资

应收款融资通常出现在供应链外包服务商的采购执行业务中。采购是供应链中从原材料供应商(上游配套厂商)到制造商(核心厂商)的那部分链条。在采购链条中,核心制造厂商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对上游供应商采购时普遍采用先货后款方式。这对上游中小供应商来讲不仅形成了应收账款,而且还加剧了自身流动资金的紧张。另外,采购环节中核心厂商为降低库存成本,通常会通过“Jit(准时制)”采购来进行供应商库存管理,这要求在核心厂商周围建立供应商仓库并保有一定的库存,这也给上游供应商带来一定的库存资金占用压力。当外包服务商承接了核心制造厂商的采购业务后,以核心厂商的资信作担保,可向上游供应商提供应收款融资。即外包服务商接到核心制造厂商的采购指令后,向上游供应商通过信用证、电汇(t/t)或保函等垫付采购货款,上游供应商确认收证、收款或收票后向外包服务商发货,外包服务商将原材料办结进口通关(涉及到境外采购)手续后入其物流中心仓库,当核心制造厂商Jit采购时,向外包服务商偿付应收款融资项下货款,外包服务商收款发货。

(二)分销执行中的预付款融资

预付款融资通常出现在供应链外包服务商的分销执行业务中。分销是产品从制造商(核心厂商)到最终用户(消费者)的那部分链条。和采购链条一样,处于供应链强势地位的制造厂商对下游中小分销企业的销售业务往往采用先款后货方式,由此形成的预付款同样也给下游中小分销企业带来资金压力。同样,分销链条中核心制造厂商为降低存货成本也存在“零库存”管理需要。当核心制造厂商将分销业务外包给外包服务商时,外包服务商以核心制造厂商的产品作抵押,向下游分销企业提供预付款融资,即由外包服务商代替下游分销企业向核心制造厂商垫付货款提货,分销货物进入外包服务商物流中心仓库,待下游分销企业销售需要时向外包服务商逐笔偿付预付垫款,外包服务商随即办理分销货物的出口通关手续(涉及境外销售)和境内外配送。

二、供应链外包服务商提供供应链融资的独特优势

目前各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银行操作供应链融资的核心风险在于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也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之一。相比银行,供应链外包服务商能够更有效地建立和掌控多方信息渠道,在解决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基于这些优势,供应链外包服务商可将供应链融资风险降到最低。

(一)供应链外包服务商拥有专业人才优势,精通各专业领域

通过研究国内比较领先的供应链外包服务商的客户所在行业,笔者发现,一般每家外包服务商都只专注于少数几个熟悉的行业领域。例如怡亚通(股票代码:002183)的服务客户主要集中在it、家电和医疗等行业;飞马国际(股票代码:002210)则主要集中在煤炭、石化等领域;广州高新供应链则专注于iCt(信息、通讯、技术)和化工行业。相比银行,这些外包服务商拥有突出的专业人才优势。这些人才是行业专家,拥有资深行业背景,对行业状况和发展趋势洞察深刻;对行业内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市场价格动态等了如指掌;对供应链方案的设计、执行和管理能力超群。这种稀缺的专业人才优势使供应链外包服务商比银行更能掌握全面、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更能对业务风险和收益做出精准的判断。

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88-02

1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学军.创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07-12-25.

[2]孙建林.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中小航运企业供应链金融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航运企业迅速成长为促进航运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稳定社会、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企业融资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小航运企业,尤其是在当前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下,中小航运企业的融资不畅已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一、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1.中小航运企业自身的问题:经营船舶技术状况普遍落后,平均船龄较长,装备设施落后,维修成本高;企业制度更新滞后,组织水平低,生产盲目性大,竞争能力弱;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和透明度不高,导致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经营规模小,金融人员素质低,导致融资能力差;信用意识淡薄。

2.银行方面的问题:金融体系不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观念陈旧,不愿贷款给中小航运企业;中小航运企业由于资信较差,直接和间接融资困难重重;缺少由政府资助的贷款担保或保险机构;法律、法规对保护银行支持中小航运企业融资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使中小航运企业和商业银行都缺乏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保证。

二、中小航运企业利用供应链融资的可能性分析

供应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考察中小航运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航运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1.中小航运企业虽然缺乏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但它们资产结构中却有很大比重的动产、存货及账单,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航运企业可以将所交易商品的动产或货权质押予银行,凭货物仓单作抵押就可得到贷款资金支持。

2.供应链金融把中小航运企业放在整个供应链中加以考虑,企业之间对交易对手的信誉、盈利水平、资本实力比较清楚,这就使得银行获得信息相对比较容易,银行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控制潜在的风险,从而降低了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效缓解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对中小航运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再单单强调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转而关注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从而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发现中小航运企业的核心价值,真正评估信贷业务的真实风险,使更多的中小航运企业能够进入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

4.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物权法》第一次把存货和应收账款纳入可担保资源范围,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动产担保融资”的时代,这为中小航运企业利用供应链进行融资提供了法律保障。

5.与欧美企业相比,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非常迅速。各家商业银行已认识到供应链融资发展的广阔前景,纷纷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为中小航运企业利用其融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供应链融资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航运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

三、中小航运企业利用供应链融资可能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相比政府担保和行政命令,供应链融资有更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它并不是解决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实际操作中,其本身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1.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航运企业信息库,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航运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因此,银行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经营,调整相应的信用贷款,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

2.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当供应链中最大金融利益向核心企业集中时,风险也相对集中。当供应链中的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

3.在实际操作中,供应链金融服务放大了信用,在局部地区或一定层面上造成需求失真,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有偏差。例如,企业用自己的资产或信用担保取得贷款,用贷款进货,用货物质押再取得贷款,尽管有折扣,但仍然可以使信用放大60~70%,由于乘数效应,使总信用可能放大更多倍。

四、结论

本文在借鉴大量中小航运企业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分析了中小航运企业利用供应链融资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供应链金融跳出了传统融资模式为单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局限,规避了中小航运企业融资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困扰。随着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深入开展及不断改革和创新,诚信机制的不断完善,供应链金融必将成为解决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福详:供应链融资新途径.客车技术与研究,2008,5:58~60

[2]解颖浩: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问题初探.研究探索,2006,12:72~73

[3]鲍旭红: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科技和产业,2009,1:74~77

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篇9

福建厦门361005;3.英国诺丁汉大学

>>大数据时代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双渠道供应链中的价格决策与服务决策研究从绩效驱动因素看大数据时代的供应链变革非对称信息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分析大数据环境下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大数据视角下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数据时代下的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形态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的大数据运用大数据驱动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随机需求下产能充足双渠道供应链决策问题探讨需求不确定环境下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决策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决策问题研究全供应链下的库存管控碳交易风险下供应链企业低碳技术采纳决策框架研究供应链管理框架下的零售渠道合作基于研发投入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优化研究网上代销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决策浅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物流供应链价值SaaS服务供应链的创新结构研究试论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48]武汉市五交家电商业协会.关于2013年全市家电行业发展情况和2014年行业发展建议[R/oL].[2014-04-15]..

[49]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陈煜波,陈国青.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1):1-9.

[50]ernst&Young.Globalonlineretailing[eB/oL]..

[51]徐思雅.服务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商业模式新颖性设计的调节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论文,2014.

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篇10

陈曦明(1993-),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学。

马琼(1991-),女,汉族,山西祁县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期货市场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最大瓶颈。商业巨头们借助互联网金融创新大潮,创新了供应链金融这种商业模式,为供应链上供应商提供及时有效的贷款,满足了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需求,也促进了整个供应链条良性循环和运转。本文通过分析阿里供应链金融的运转模式,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其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融资;阿里金融;商业银行

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巨大瓶颈,其根源在于中小企业信用“先天不足”。按照传统的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信用标准,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商业银行融资的门槛。但是如果将一个独立中小企业置于整条供应链中看待,使其根据其贸易的真实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来评估中小企业的信贷资格,就可以极大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水平。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原理。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特殊的商业融资模式,它依托于产业供应链对链条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产-供-销”链条的良性运转,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成本,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供应链的互利发展,形成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有了新内涵: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为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供应商、经销商及终端用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服务模式。以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结合自身平台优势,借助互联网金融大潮锐意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一、阿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

阿里巴巴集团是最早开拓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企业,以下是其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

(一)商户信用数据原始积累(2002-2007)

在这段时期阿里通过淘宝、“诚信通”等产品积累原始商户的信用、交易等数据,为阿里小贷风险管理打下了很好基础。同时,阿里雇佣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注册会员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连同会员在阿里巴巴的交易诚信记录展示在网上,帮助诚信通会员获得采购方的信任。2004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诚信通”指数衡量会员商户的信用状况,该指数随后也成为阿里巴巴信用评核模型的数据基础。

(二)联手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2007-2010)

2007年阿里巴巴先后与建行、工行合作推出“e贷通”及“易融通”贷款产品,主要服务自身平台内中小企业。阿里巴巴作为银行的销售渠道及信息提供商,利用不断积累的商户交易与信用数据帮助银行评估信用风险。2008年阿里巴巴推出网商融资平台,云集来自400多家国内外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的2000多名风险投资人,致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三)独立发展完善供应链金融市场布局(2010-至今)

2010-2011年阿里巴巴先后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6亿、10亿元。阿里小贷正式成立,开始向部分城市的淘宝、阿里巴巴平台的商户与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随后阿里小贷联合券商进行多轮资产证券化项目,扩充其贷款额度,增加放贷规模。

二、阿里供应链金融模式优势分析

1.大数据和信用评估是核心

阿里利用大数据授信审贷模型(水文模型)对自身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建立信用评级体系,然后再对借款企业或商户的信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信用评级后发放相应的贷款额度。由于企业或商户无需提供担保,只凭其信用数据即可取得贷款,极大提升贷款效率。阿里集团也通过这些创新型的服务增强企业商户的粘性,将企业、商户同平系更加紧密,无疑对阿里未来的金融布局更加有利。

2.以阿里各平台为核心提供信用贷款

阿里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和信用评价模型等技术为平台中的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提供融资服务的地位。阿里摒弃了传统的不动产贷款、库存、应收账款等方式,根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无担保信用贷款模式。这样省去了繁杂的抵押物品审批程序,为平台内中小企业提供快捷及时的贷款。

3.不断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

阿里巴巴B2B端、天猫B2C端、淘宝C2C端都以大量中小微企业或商户为主,这部分小微企业没有合适的抵押物,这对于传统抵押担保贷款模式来说,借贷成本高运作风险大;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借贷频率更高,对资金周转速度的要求更高,传统信贷模式流程复杂、周期冗长,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阿里集团精准看到平台内客户的融资需求与困难,面对不同客户先后推出了各具创新的小微在线融资模式:B2B端是阿里小额贷款;B2C端是淘宝贷款(含天猫商城);国际贸易端则是基于“速贷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完善供应链金融

通过上文分析,阿里在大数据、信用评估、线上快捷办理业务等方面相对传统商业银行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虽然商业银行也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进行了努力和尝试,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创新,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流于形式,没有有效发挥供应链融资优点,因此并没有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通过前文对阿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作者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

1.充分利用企业账户大数据构建信用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可以效仿阿里,从大数据着手,将企业账户交易活动的收支数据积累并通过科学的模型分析挖据,据此构建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例如,商业银行可以评估企业财务状况,通过上下游信息挖掘出核心企业和卫星企业;也可以将数据整合加工,为客户推荐适合的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利用建立起来的评估模型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情况,以确定贷款企业贷款资质、贷款额度、还款周期等。

2.同传统行业核心企业合作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十分依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同各行业核心企业合作,构建银行与核心企业共同参与的新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拓展传统的“1+n”供应链金融模式。在此平台中,银行为链条中经销商、供应商、核心企业、物流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核心企业则可以为银行制定贷款方案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撑;链条中各节点企业根据银行授信额度进行相应的贷款申请。在这种供应链体系下,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合作获得大量优质数据,对其建立更加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链条各个节点企业有了及时快捷的贷款支持,保证了供应或销售,这又进一步稳固了整个供应链,实现供应链生态内各方共赢。

商业银行中已有先行者进行这方面的尝试。2014年4月8日,中信银行与海尔集团在青岛签署供应链网络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希望整合双方各自平台的资源,搭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供应链网络融资平台,打造银行和制造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合作的新模式。

3.加强同电子商务平台合作

电子商务平台有着银行不可有的企业资源优势,掌握着丰富的企业交易数据等信息,天然地成为银行信用评估的依据;而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也试图利用银行的资金支持来开拓其金融领域的市场。目前除了阿里之外,其他电商还没有能力仅利用自身平台积累资金开展贷款业务,因此银行同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存在管阔空间。百度、腾讯、京东、金银岛已先后同银行合作开展着供应链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