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十篇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十篇

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4:45

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篇1

年度绩效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全面了解、评估员工工作绩效,高效、顺利开展年度绩效考评工作,并切实运用员工年度绩效评估结果,特制定本方案。二、范围公司全体员工参与本考评。三、原则1.通过考评,全面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态度与年度奖金挂钩,获得努力向上改善工作的动力。2.通过考评,使员工有机会参与公司管理,就公司发展、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3.考评对象与考评指标体系、考评形式相匹配,适应不同类别的员工。4.以岗位职责为主要依据,坚持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四、职责1.人力资源部:(1)绩效考评方案的编制与报批;(2)绩效考评方案的培训与沟通,确保参与绩效考评的员工和管理者明确绩效考评的目标和意义,掌握绩效考评的标准和方法;(3)准备绩效考评所用的各种表格;(4)负责组织、协调绩效考评工作,进行时间进度控制、答疑等;(5)撰写绩效考评的总结报告,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建议向公司总经理报告。2.各部门经理(含主管):(1)负责指导下属进行自我评价,并客观公正地对下属的绩效进行评价;(2)与下属进行沟通,帮助下属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与下属共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3)针对绩效评价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与人力资源部沟通,向人力资源部提出建议。3.所有员工:(1)认真进行自我评价,并与直接上司进行开放的交流沟通;(2)认真进行对相关同事的评价。五.考核目标(1)获得晋升、调配岗位的依据,重点在工作能力及发挥、工作业绩考评;(2)获得确定年度奖金的依据,重点在工作业绩考评;(3)考核时间:20__年1月22日-27日六、考核内容、形式及方法(1)年度管理人员绩效考评采用自我评价、总经理评价、下级评价、同级代表评价相结合,按相应比重加权平均计算综合得分;(2)年度其他员工绩效考评采用自我评价、直接上级评价、间接上级(总经理评)评价,按相应比重加权平均计算综合得分;(3)全体员工年度工作述职报告、员工服务年限也作为考评的一部分;(4)评估按照管理人员和普通(文秘站:)员工工作性质的不同,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考评指标体系,管理人员共有3类15个指标,普通员工共有3类14个指标;(见《绩效评价表》)(5)本考评方案分别制表列出了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各项考评指标的评价标准。(见《绩效评价标准》)本考评方案所列《绩效考评项目构成表》及《各项绩效评价分数所占权重表》如下:绩效评价项目构成表绩效考评项目名称适用范围使用的评价工具备注自我评价所有员工年度绩效评价表主管级、经理级员工使用管理人员年度绩效评价表,其他员工使用普通员工年度绩效评价表直接上司评价所有员工年度绩效评价表间接上司评价一般员工年度绩效评价表同级代表、下级评价经理级员工(含主管)年度绩效评价表年度述职报告全体员工述职报告按100分制由部门负责人和总经理打分,平均数即为述职报告得分入职年限考评全体员工人力资源部评价人力资源部依据员工入职时间评分:试用期内2分;试用期后一年以内4分;一年以上三年以内6分;三年以上四年以内8分,四年以上10分。经理级员工(含主管)各项绩效评价分数所占权重表职位类型各项绩效评价分数所占权重自我评价直接上司评价下级评价与同级代表评述职报告服务年限经理级员工(含主管)105020155其它员工各项绩效评价分数所占权重表职位类型各项绩效评价分数所占权重自我评价直接上司评价间接上级评价述职报告服务年限其他员工103040155七、考评程序(1)人力资源部根据工作计划,发出年度员工绩效考评活动通知,说明考核目的、对象、方式以及考评进度安排;(2)人力资源部开展年度绩效考评相关会议,宣传绩效考评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传授绩效考评的开展技巧,指导绩效考评相关工具的应用;(3)各考评对象通过《绩效评价表》自我评价,其他有关的各级管理人员根据相应权限通过《绩效评价表》对评估对象进行考评打分;撰写年度述职报告,一式两份分别上交部门经理(或主管)和总经理打分;(4)各绩效评价表、年度述职报告汇总集中到人力资源部;(5)人力资源部依考评办法统计出各考评对象的总分并排名;(6)人力资源部对考评对象的得分在各部门进行公布,其中得分前5为一级,之后10为二级,再后20为三级,度绩效考评结果与年度奖金挂钩;(7)人力资源部将年度绩效考评结果制表,并撰写年度绩效考评工作总结,一并提交总经理;(8)年度绩效考评结果经理批准通过,并在公司内公布;(9)本办法由人力资源部编制并解释,经总经理通过后颁布生效。八、结果与运用1.公司将考核结果与年终奖挂钩:(1)一等奖:最高得分前5;(2)二等奖:最高得分前10;(3)三等奖:最高得分前20。2.年度考核不及格,该员工岗位工资在年度考核结束后下调一级。附件:《绩效考评流程》《绩效评价表》、《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考评流程相关部门/人绩效考评流程图相关说明人力资源部被考核人直接上司间接上司同级代表或下级人力资源部汇总考核结果服务年限结果运用评分填写《绩效评价表》年度述职报告组织相关考评知识的培训考评计划1、管理人员填写《管理人员绩效评价表》2、全体员工附加《年度述职报告》3、普通员工填写《普通员工绩效评价表4、考评人:直接上司、间接上司(即总经理、部门经理或主管)、下级、同级代表。5、归档工作由人力资源部完成6、人力资源部依据员工入职时间评分:试用期内2分;试用期后一年以内4分;一年以上三年以内6分;三年以上四年以内8分,四年以上10分。

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篇2

为了更好地体现员工晋升管理的公正性、严肃性,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一条

员工晋升的基本原则及条件

1、符合公司及部门发展的实际需求。

2、晋升员工自身素质达到公司及部门考核要求。

3、晋升方向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一致。

4、晋升员工通过人事行政部的晋升考核。

第二条

人事审批权限

1、部门主管层以上级别的员工晋升由执行委员会审核,总经理任命。

2、部门主管层以下级别的员工晋升由部门管理人员审核,人力资源部任命,总经理签批。

第三条

晋升管理流程

1、员工晋升申报

1.1.

由员工所在部门管理者对准备晋升员工的工作表现、业绩、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日常观察,并根据部门年度经营计划、部门年度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以及阶段性业务发展对管理人员的需求,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提交“员工晋升申请表”。

1.2.

员工晋升申报到正式任命期间,各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在部门内部宣布该员工相应职位,并向其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和具体工作内容要求。在人力资源部未正式任命之前,员工晋升后对应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等维持晋升前水平不变。

1.3.

人力资源部依据各部门报审材料对准备晋升员工进行考核和审核,审核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并于15个工作日内出具相关评估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

2、组织晋升考核评估工作

2.1.晋升考核评估工作原则

2.1.1.充分尊重原则

人力资源部将充分尊重各部门用人需求,支持和配合完成晋升员工全面素质考核工作。

2.1.2.充分负责原则

本着对公司、部门、员工本人充分负责的工作原则,对晋升员工进行全方位(员工本人、上级、下级、平级、其他合作部门)考核评估。

2.1.3.充分建议原则

针对极个别不符合条件,有重大素质隐患,不适合公司、部门发展的人员,人力资源部将向相应部门或执行委员会建议暂缓晋升。

2.2.晋升考核评估工作流程

2.2.1.人力资源部针对各部门上报的审核材料中员工基本资料部分与人事库进行核实,对不符的情况与晋升员工本人进行核对。

2.2.2.对晋升员工进行全面(员工本人、上级、下级、平级、其他合作部门)考核评估。

2.2.3.评估采用面谈、问卷调查及公示证集意见评定等方式进行。

2.2.4.人力资源部绩效评估组最终根据以上记录及评定出具考核评估意见报告,报送执行委员会或部门管理会议审核。

2.2.5.部门主管以上级别员工的晋升,由执行委会员收到人力资源部提交的该员工考核材料的五个工作日内给出审核结果,公司总经理签署审批意见。

2.2.6.部门主管以下级别员工的晋升,由本部门依据人力资源部审核材料于五个工作日内给出审核结果,由人力资源部主管审批意见,总经理签批。

3、员工晋升任命

3.1.人力资源部根据所有审批意见编制人事任命公告。

3.2.任命公告将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3.2.1.部门内部公告栏公告书或部门员工大会公布。

3.2.2.公司内部公告栏公告书或公司员工大会公布。

第四条

注意事项

1、各部门统一按照以上要求完成管理人员的晋升和晋升工作。

2、特例需由人力资源部上报执行委员会,经总经理审批后方可执行。

3、所以晋升/晋级人员必须通过人力资源部晋级评估后方可任命。

4、日常考核由被提名人的直接经理负责,人力资源部有监督、考核的权利和义务。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篇3

我国十分重视水资源论证工作。近10a来,基本构建了涵盖水资源论证资质申请和审批、论证报告书编制与审查、论证市场管理、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违规行为处理等全过程监督和对审查机关、评审专家、资质单位、从业人员全方位管理的水资源论证制度体系。2002年3月24日,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令第15号),确立了我国的水资源论证制度。同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修订通过了《水法》,明确规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水资源论证要求。2003年2月21日水利部了《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水利部令第17号),为保证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质量提供了管理依据。同年7月16日水利部印发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工作管理规定(试行)》(水资源[2003]311号),规范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行为。2005年5月12日水利部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322—2005),进一步规范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工作。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进一步确立了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法律地位。同年2月23日水利部组织完成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收费暂行办法》(内部征求意见稿),虽未正式印发,但为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收费行为和秩序奠定了基础。2010年11月29日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0]483号),并附《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试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规划水资源论证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2011年2月17日水利部了《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525—2011),为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和审查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2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成效显著

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近10a来,初步建立了水资源论证制度和技术框架体系,逐步提高了水资源论证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不断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较好地保障了建设项目的合理取水、科学用水、有效节水和达标排水,极大地减少了公众利益、取用水户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之间的水事纠纷,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充分地保证了取水许可的科学审批,日益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同,全面提升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已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制度和协调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与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水资源论证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取水许可范畴。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生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已在水资源论证工作中愈来愈得到重视;非常规水源(包括污水处理回用、厂际串联用水、矿坑排水、微咸水、雨水和海水等)也成为一些水资源紧缺地区新增建设项目用水优先考虑和利用的水源;一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对规模以上由城市自来水等供水工程直接供水的工业项目,通过用水合理性分析等论证工作,填补了取水许可难以规范,但对区域水资源供需影响较大的项目用水管理空白。同时,水资源论证为限制高耗水、高污染建设项目的上马,合理调整流域或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促进经济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推动了一些地区水权转换的实施,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了人水和谐、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水资源论证制度现存主要问题

水资源论证工作从初步探索、逐步过渡到规范管理,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工作氛围,社会认知程度和影响力愈来愈大,有力地提升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但这毕竟是一项新制度、新工作,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3.1体系尚不完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仅针对“直接取用水资源的建设项目”,而《水法》二十三条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显然,目前对《水法》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并未作出具体的管理规定,规划水资源论证尚未全面启动和纳入管理范畴,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难以适应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需要,导致当前的水资源论证工作仅对单个项目取水的可靠性、用水的合理性、节水的针对性、退水可行性进行论证,出现了同一区域单个项目水资源论证合理,而多个项目累积影响突出的现象,影响到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环境。分行业(如火电、化工、造纸、冶金、纺织、印染、食品等高耗水行业)的水资源论证导则尚未制定出台。

3.2法律效力不高当前水资源论证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水利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的部门规章,只对水行政、发展改革主管部门系统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法律效力对延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较弱。针对这项较为复杂并影响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部分地区对水资源论证制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把握不力,造成了水资源论证审批、建设项目审批等把关不严;部分项目应开展水资源论证,仍然游离于制度管理之外,尤其是跨流域调水、水库、水电站等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开展较少;一些项目业主和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未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管理规定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法律效力不高,缺乏强制的法律约束,导致执行力度不够,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威慑力不强。

3.3处罚力度不够在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审查和资质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目前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是未能及时查处或查处力度不够。例如,一些地方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受行政干预的影响比较严重;有些水资源论证报告书重视取水、忽视退水,重视用水、忽视节水,重视生产用水、忽视生态用水,甚至避重就轻,尤其是对水质论证、水资源保护、相关利益方影响等分析不够,未提出有效的补救、补偿措施和合理化建议;一些有资质单位出借资质证书,转包或变相转包所承担的论证业务,在报告书编制中弄虚作假、质量参差不齐,未按规定接受实地检查、日常考核或在抽查及考核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等;少数审查机关未按时组织报告书审查,越权、侵权审查,报告书审查工作流于形式、把关不严,压制不同评审专家观点和意见,索取、接受申请人的财物或其他好处等。

4尽快研究出台《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

4.1服从上位法(1)《水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和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亟待研究出台的《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应总结借鉴《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并在其基础上增加跨流域调水和规划水资源论证等具体规定和要求,与《水法》相配套和衔接。(2)亟待研究出台的《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应与《行政处罚法》等相关的上位法内容相符,克服《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第十三条关于“取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不足,因其实际是行政机关对已颁布行政许可的撤销,超过了《行政处罚法》第十二条规定的部门规章设定行政处罚种类的权限,构成了对上位法的违反。(3)《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施行,替代了《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国务院令第119号),简化了行政许可程序,取消了取水许可预申请的规定。亟待研究出台的《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应取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中关于取水许可预申请的规定,以便与现行的国务院令第460号相符。

4.2与后的水利部规章相协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令第15号)与《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34号)立法主体和法律效力位阶相同,但两者对“取水量较少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可不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同一管理事项的规定有明显差别,前者明确不需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情形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后者却明确由水利部规定,显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不适宜的规定已丧失法律效力,在亟待研究出台的《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中应注重与水利部后的《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相协调。同时,结合强县扩权实际,增加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水资源论证丙级资质单位,其业务范围仅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表,优质、高效服务于基层取水量较少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

4.3借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经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历了逐步修改、发展、完善的过程,其发展历程对于水资源论证制度有许多可借鉴之处。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从行政法规层次规范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标志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2006年2月22日国家环保总局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为公众参与环评提供了管理依据。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为加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了法律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立以来,除环保部门颁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外,1982年8月2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第九条和第十条,1984年5月1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通过的《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和第四十七条,1987年9月5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条和第四十一条,1988年11月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二条,1999年12月25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七条和第八十条,2000年4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修订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一条和第四十七条,2002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水法》第三十四条,2008年2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同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二条,都明确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此可见,近几十年来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不仅与日益严重的环境形势有关,更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环保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密切相关。为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质量,2004年2月人事部、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对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4.4《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框架建议亟待研究出台的《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应包括总则、规划水资源论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报告书审查备案与抽查考核、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1)“总则”中应明确水资源论证的目的、依据、定义、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经费来源及其管理、管理体制与责任、对未履行水资源论证的举报和优秀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及其资质单位设定奖励标准等内容。(2)“规划水资源论证”部分主要有论证对象、技术依据、论证内容、编制主体、编制方法和程序、质量控制、公众参与等内容。(3)“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部分主要有论证范围、形式要求、技术依据、论证内容、编制主体、编制方法和程序、编制时间、质量控制、与规划的衔接、公众参与、一票否决等内容。(4)“资质管理”部分主要有管理主体、资质分级、资质申请、从业人员要求、资质审批与公示、日常考评、激励机制等内容。(5)“报告书审查备案与抽查考核”部分主要有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范围、审查权限、审查形式、审查要求、审查内容、审查责任、备案与抽查方式、考核时间、考核内容、考核要求、考核公示、考核奖惩等内容。(6)“监督管理”部分主要有监督主体、监督形式、审批机关监督管理、资质单位监督管理、评审专家的监督管理、从业人员监督管理以及论证跟踪管理、论证后评估等内容。(7)“法律责任”部分主要有资质认定责任、建设单位责任、资质单位责任、从业人员责任、评审专家责任、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责任等内容。(8)“附则”中主要有专业名词解释、授权性规定、实施细则、实施时间等内容。

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篇4

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账户设置

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应遵循重要性原则,避繁就简,账户设置不宜过多过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有用性。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的归集、人力资产的摊销、人力资产损益的确认等方面。人力资源会计应在传统会计账户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人力资产”、“人力资产累计摊销”、“人力资产取得成本”和“人力资产开发”、“人力资本收益”账户。

(一)“人力资产”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核算人力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借方反映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即人力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人员因调出、退休、死亡等而减少的人力资产数额,即人力资产的减少。余额在借方,反映现有人力资产的历史成本,本账户可按部门和个人设置明细账。因为人力资源成本业务一般在借方,设置的专栏也只反映借方金额,当人力资产退出企业时登记的贷方金额应用红字在借方栏内登记。

(二)“人力资产累计摊销”账户人力资源能给一个组织的现在和未来带来经济效益,所以为获得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投资支出作为人力资产转出后,其价值应逐期摊销,以便与该组织的收入配比。设置“人力资产累计摊销”账户用来核算一个组织人力资产价值的逐期摊销和累计摊销额。贷方登记本期摊销的人力资产价值,借方反映退出该组织的人力资源已提摊销额,余额在贷方,表示累计摊销额。通过设置该备抵账户,既可以使“人力资产”账户全面反映人力资产投资的原值,也可以通过“人力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与本账户的贷方余额之间的差额来反映人力资产投资的现存价值。该账户还可以根据“人力资产”账户的明细分类账来设置相应的明细分类账,用以反映人力资产已提折旧额。

(三)“人力资产取得成本”与“人力资产开发”账户“人力资产取得成本”账户用来集中核算某组织自招募人员起至将录取的新职工安置在相应岗位为止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支出费用,从而确定当期人力资产取得成本总额的账户。账户的借方汇集当期所有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包括招募、选拔、雇佣和安置成本,贷方结转资本化的人力资产取得成本,本账户月末无余额。该账户应按人员类别设置明细分类账,在明细分类账中可将招募成本、选拔成本、雇佣成本和安置成本分别列示。“人力资产开发”账户用来汇集某组织因生产管理的需要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技能和素质而实际发生的成本,是确定当期人力资产开发成本总额的账户。账户的借方汇集当期发生的人力资产开发成本,包括定向成本、脱产培训成本以及在职培训成本,贷方结转的是资产化的人力资产开发成本。本账户无月末余额。在账户内可按人员设置明细分类账,在明细分类账中可将定向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分别列示。

(四)“人力资本收益”账户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核算某组织在劳动合同到期时需要偿还给劳动者的部分价值,包括人力资产使用权让渡收益、雇佣劳动者(劳动力)违约赔偿收益、人力资产原值和评估增值部分(减值时冲减)等。当企业取得人力资源收益及评估增值时记贷方,当劳动者离开企业损失及评估减值时记借方。期末将余额转入“本年利润”后该账户无余额。

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价值法

人力资源资本化,涉及到人力资产的计价,对人力资产的计价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照其获得、维持、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实际耗费人力资源投资支出作为人力资产的价值入账,这样既客观又方便,称为成本法,但该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出入力资源的内在价值。另一种方法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其实际价值入账,而不应按其耗费支出入账,因为企业获得、维持、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的支出往往与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符,对人力资产应按实际价值入账,该方法称为价值法。价值计量模式更有利于反映人力资源的经济本质,使投资者更准确地把握好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对企业总价值的影响程度。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方法主要有:未来工资报酬折现调整模型、商誉法、未来收益折现法和随机报酬价值法。

(一)未来工资报酬折现调整模型1964年,郝曼森提出以效率作为未来工资报酬的调整值,以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值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他认为,组织之间盈利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人力资产素质的不同所形成的,因此可将职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乘以反映本组织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赢利水平差别的效率系数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确定方法,效率系数可以用给定的期间内某组织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相比计算出的投资报酬串反映,其计算模式为:

其中:Vn表示年龄为n的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i(t)表示员工第t年的预计工薪收入;t表示该员工未来工作年限;r表示适用于该员工的收益贴现率;RF表示现实年度某企业的投资报酬率;Re表示现实年度全行业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但该模式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该模式没有考虑未来5年企业职工职位或工作岗位的变化情况,这与客观实际并不符合;其次,职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并非5年,因此公式的权数确定也是主观的;再次,该模式也是以企业发放给劳动者的工资为基础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但工资只是企业使用人力资源所付出成本的一部分,是消耗掉的人力资源必要劳动的补偿价值,以工资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只是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它没有考虑人力资源补偿价值中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的支出。因此,该模式仅提出一种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可计算出各种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相对数值,便于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比较。赫曼森的模式仅是向企业外部投资者报告信息,而没有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二)商誉法该方法把企业过去若干年中超过本行业平均盈利的部分作为商誉,然后乘以人力资源投资额在总投资额中的比例,其结果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公式为:人力资源价值:本企业实际净收益一企业总资产x本行业投资报酬率。但由于商誉的计算不能完全代表其真实价值,所以其准确度值得怀疑。此外,当企业的收益等于或低于本行业平均盈利时,所得的人力资源价值为零或者为负值,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该方法比较适合于群体价值的计量。

(三)未来收益折现法企业未来收益模式又称为经济价值法,最早在1968年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弗兰霍尔茨提出。该模式是用某一企业组织未来赚得的收益来估计企业的经济价值,并按人力资源的投资率,乘以该经济价值的现值而求得人力资源的群体价值的方法。该模式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未来收

在现实中,群体价值计量是职工群体在企业预期协作中产生的经济贡献,而个人价值是职工个人在企业预期服务期间的经济贡献,两者是互补的。前者对企业整个价值及其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而后者,特别是测算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的个体价值,可提供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灵活运用,更为准确地计量人力资源价值。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

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具体可从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两个方面加以揭示。

(一)对外报告人力资产的价值应通过货币和非货币方法计量,人力资产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通过劳动者权益的数额反映出来,这些信息对决策者来说是重要的相关资料,必须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方法是传统会计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革新的结果,是传统会计中要素发展的分支会计之一,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可以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加以披露和报告。

在资产负债表中,可将有关“人力资产”的数据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示于“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因为人力资产是由人力资源投入企业而形成且持续期限大于一年,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但其自身也有一定的流动性。相应地,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可以增设“人力资本收益”项目,用以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本及其所有者权益分成。利润表中应增设“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以反映企业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不应资本化的费用和人力资源的摊销额,同时应对管理费用账户的内容进行调整。现金流量表中,对为取得开发、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和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现金流入,应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列项反映。

由于人力资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还应在表外附件中,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揭示人力资源的状况,从动态方面,应揭示报告期内追加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占本期总投资的比重等数据;从静态方面,应报告人力资源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企业员工学历构成、职称等情况,以展现人力资源的全貌。

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篇5

一、目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资金来源及数量;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中涉及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数据,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县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引用专业部门掌握的数据,专业部门没有的,则须制定系统的调查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以确保主要资源数据无遗漏、全幅员。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五、步骤及时间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均须严密组织,精心谋划,其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是: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2.准备阶段(2004年8月底前)。县直各专业组制定并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必要的专家论证,完成相关技术培训。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主要资源现状图5套;

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篇6

关键词:分部报告分析应用

一、分部报告的简要介绍

分部报告是指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按照确定的企业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提供的有关各组成部分收入、资产和负债等信息的报告。它衍生于企业财务报告,作为补充对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充实,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予以披露。分部报告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产生的,最初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一期间,欧美企业出现了大批混合合并,这种大规模的合并行为促使企业开始走向多元化经营,并推动了跨国企业的出现与发展。伴随这一巨大发展而来的是经营活动的复杂化,企业合并报表和年度财务报告已经难以全面、具体的反映企业内部各分部的重要情况,这极易导致信息使用者忽视企业在不同地区和行业收益状况、盈利增长水平及风险情况的区别,进而针对企业真实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做出错误的判断。在这一背景下,分部报告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分部报告相关准则与内容已经历数次变动。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来说,国际上关于分部报告的最新内容是2006年11月30日由iaSB的iFRS8《经营分部》,我国关于分部报告的最新内容则是2006年由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CaS35)。

如前所述,分部报告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分部报告能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各个业务活动的性质,分析分部经营活动的财务影响以及该分部所处的经济环境。信息使用者范围涵盖广,主要有外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等,就具体的信息使用者而言,分部报告的作用各有不同。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利用分部报告能够帮助投资者对企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及效率是否达到最大化做出判断,从而评估投资风险,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对于债权人来说,分部报告能够反映企业不同业务的收益情况,展现分部资产负债的构成,据此债权人可以分析企业短期及长期偿债能力,衡量借贷风险,决定是否出借资金。站在政府机构的角度来看,对企业业务分部信息的分析能够帮助政府了解行业发展状况,评价当前产业政策利弊,进而修正政策。借助地区分部信息,政府部门则能够了解企业在境内外的具体经营状况,评判其经营压力,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税负政策调整,以给予税收优惠,促进企业发展。另外,分部信息的披露也有利于市场竞争,促进资本市场行为规范,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二、分部报告的分析应用

分部报告意义重大,其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更好地评价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对整个企业做出更合理的判断。本文以四川汇源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源光)2007-2011年年报为例,说明应如何分析与应用分部报告。

(一)汇源光风险和报酬的主要影响因素。CaS35指出:企业披露分部信息,应当区分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企业应当以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为基础确定报告分部。2007-2011年汇源光分部报告只有业务分部报告,说明公司主要风险和报酬主要是受企业内可区分、能够提供单项或一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的影响,与地域经营相关性不大。在2009-2011年年报“公司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前期差错”中也作出说明“本公司以内部组织结构、管理要求、内部报告制度为依据确定经营分部”、“本公司以经营分部为基础确定分部报告”、“本公司的报告分部都是提供不同产品和劳务的业务单元”,支持了这一结论。

企业各业务分部占用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可以反映管理层对各分部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层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远期战略部署,对这一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公司风险和收益的主要分布和来源。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7-2011年这五年发展期间,汇源光的业务活动逐渐向光缆电缆和通信设备方面聚拢,进出口贸易业务逐渐淡出。尽管年度中间光缆电缆业务有一定波动,但从总体趋势上看,光缆电缆业务始终是汇源光的主体业务,在此期间,汇源光调整了各分部投资,加大了通信设备工程分部投资力度,五年间对该分部投资增长了近30%。就近几年数据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汇源光仍将主打光缆电缆和通信设备业务,并继续调增通信设备分部投资,最终达到两个分部的相对平衡,这意味着以上两个分部是公司主要风险和收益的来源。

表中,汇源光2007、2008年分部报告含四个分部以及其他项目,四个分部分别是光缆电缆分部、进出口贸易分部、通信设备工程分部、光器件分部,由于四川光恒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自2008年7月1日起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光器件分部数据可比性不强,表中未给予列示,其他项目在此不予列示。

(二)汇源光对外部客户的依赖度。要了解各分部收入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需要将各报告分部的外部销售收入和内部销售收入对企业集团贡献大小进行比较。如果企业集团销售业务中外部销售占主导地位,公司管理层就应该在主要外部客户相关因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应该关注诸如外部客户忠诚度、需求量及外部客户数量拓展等方面;如果企业集团销售业务中内部销售占主导地位,管理层就应该多关注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周转。由表2可知,汇源光的销售收入基本上依赖于外部销售。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在对汇源光的发展前景作出判断,确认是否投资时应该更多的关注该企业的外部客户资源。对于公司管理层来说,为了确保实现公司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管理层应该致力于现有客户留存和外部新客户拓展两方面,考虑加强供货、配货及时性以及增加与客户的沟通,实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和生产流程,实现价格、品质竞争优势,保证下游客户资源。

(三)汇源光各分部的获利能力。通过计算企业各分部资产回报率和销售利润率,可以确定各分部的相对获利能力。通过各项指标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到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哪些业务项目,以及各分部对集团资源的利用程度,同时也可以看出各分部对企业集团的重要性。表3是汇源光2009年各分部获利能力指标的基本情况,可知汇源光三个主要分部中只有光缆电缆分部和通信工程分部是盈利的,而进出口贸易分部处于亏损状态。对管理层来说,应该相应调整经营策略,在未来经营期间加大对光缆电缆及通信工程分部的资源投入,缩减对进出口贸易分部的投入,或者提高进出口贸易分部的资源利用效率。事实上,从表1汇源光2010年及2011年年报有关数据中可以看到,汇源光在2009年后停止了对进出口贸易分部的资源投入,增加了通信工程分部的资产总额,对光缆电缆分部的资源投入则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浮动范围。汇源光的这些资源配置表现支持了前述观点。而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或债权人来说,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在营利分部和亏损分部间资源分配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

(四)汇源光资源配置的相对效率。通过计算比较年度间各分部的资本支出和折旧、耗减及摊销比例,可以分析企业资本的投向情况及各分部的支出状况和需求。在这里,本文选取了比较具有可比性的数据,即2008年和2009年的相关数据。由表4可知,与2008年相比,2009年各分部的资本性支出都有显著的变化,各分部的折旧、耗减及摊销则出现了波动性,可见汇源光对各分部的经营战略进行了调整。在2009年,汇源光大幅削减了对光缆、电缆分部的投资,小额向下调整了对通信设备工程分部的投资,转而将资本投入到进出口贸易分部,比照表中折旧、耗减及摊销数据来看,汇源光的资源配置有效性值得考量。显然汇源光对于进出口贸易分部的投资决策并不明智,这一决策使得资源分配至非盈利项目,从而拉低了对于主要业务的投入,不利于企业收益的保持和增长。

以上对分部报告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应用,事实上,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也应该考虑诸如行业特征、发展趋势、产品生命周期、区域经济条件、客户财务状况等因素可能对各分部产生的不同影响。注重对企业分部报告的分析应用,可以有效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公司对各个独立分部的依赖程度,用分部信息来判断企业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各分部的风险,这对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丽琴.我国企业分部报告的再审视[J].财政监督,2012,(2).

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篇7

作为经济和财政工作基础的会计工作,以价值形式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在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改革进程中,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与之如影随形;在社会各界关注探讨的重点难点领域,会计及其财会相关专业的工作发挥着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基础性作用、支撑性作用。

在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在“2014年重点工作”章节中表示:“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要打造阳光财政。”今年的全国“两会”,财政部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请审议政府预算报告,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编制的第一本预算报告,也是本届政府首次提出的预算报告,这份“国家账本”从自身内容到安排形式,以及在提交审议时提供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编写的《政府预算解读(2014)》读本作为参考资料这些变化,均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

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戴柏华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4年财政预算报告有着诸多进步和变化的亮点。其一突出改革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预算报告整体贯穿了这条主线,如在预算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了推进预决算公开、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的措施。其二,重点报告支出预算和政策,这是今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预算审核的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在预算报告中对今年财税改革工作重点和财税政策有重点说明,压缩以往报告中的账表,腾出篇幅对重点的支出政策安排的原因、具体实施进行详细的阐述,便于参会者了解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履行监督职责。其三,完整报告了政府预算,政府预算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2013年将以上方面全面报告的基础上,今年首次编报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实现了政府预算的完整报告,这在加强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其四,预算草案内容更详尽,今年预算报告包括报告文字稿、预算草案、中央各部门预算,其中的2014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细化到项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篇幅由去年的298页增加到351页,内容更加丰富,表格更加详细,回应了人民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期盼。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张勤和在审议财政预算报告时进一步分析认为,今年财政预算报告的改革亮点值得关注。转变预算编制方式,年度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弱化对收入预算的考核,从今年开始收入由“任务数”变为“预计数”。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当年超收,原则上用于消化赤字、化解政府债务、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削减支出解决;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编制预算时据实安排重点支出,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填项目的办法。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和“约法三章”,厉行勤俭节约,不得新建、改扩建政府性楼堂馆所,财政供养人员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建立健全公务支出管理制度和支出标准体系,强化监督问责。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快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管理,抓紧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的政府融资职能;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化解、考核问责机制和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包括营改增改革扩大范围,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完善消费税制度,加快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进程。

伴随着每年财政支出规模的稳增,如何将钱用到刀刃上、如何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政府怎么花钱、花多少钱干事,需要花钱的过程公开透明,最有效的办法是监督,应该让人民越容易理解越好。”黑龙江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傅华廷说。全国政协委员、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连起表示,部分发达国家政府以公开透明、公平和效率为基本原则,对民生类公共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网络公开披露,披露相关图表、注释、审计报告等信息,这有利于提高民生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今年的“两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然而,目前我国对财政资金的关注点还是集中于收支上,而对支出后的实际成本很少考核,这将使得资金的使用缺乏约束,需要加快机制的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全国人大代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卢馨提出“尽快修订《预算法》以及实施细则”的建议。她认为,尽管每年的政府预算报告都有变化和进步,反映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民主化、透明化的进程,然而还应从法律层面上明确预算公开的主体、范围、内容以及详细程度、公开形式和步骤、相关主题责任及其他基本要求。此外,卢馨特别提到,应将人大代表审议预算报告的时间纳入修订工作中,“如至少提前15天送达,保证了解阅读所必须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更加公正严谨地审议这份‘国家账本’。”

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及潜在较大风险等问题屡次见诸报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并作为重要领域改革的新突破之一。政府财务报告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成果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性报告,通常包括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报表、现金流量表。类似于企业的财务报告,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不同阶段整体运行目标时,需要高质量、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来反映其资产负债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有利于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情况,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资产、债务和预算管理,合理配置政府资源,科学安排财政收支。

2010年年初,财政部首次提出试编部分事项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当时还停留在建立健全政府财政统计报告制度、研究建立全口径的年度政府收支统计制度层面。2011年,时任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要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政府也应该像企业一样定期编制资产负债表,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摸清国家的家底,提高“国家财富”管理的透明度;将中短期经济政策的长期成本显性化,有利于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2013年9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年预算执行情况时表示,要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健全债权债务人对账机制,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加快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此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与全国政协委员、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连起分别提交了《关于政府财务报告问题的提案》、《关于深化预算改革,加快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提案》。伍中信在提案中写道,我国政府是由五级政府构成的一个整体,不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无法摸清整个政府的“家底”,迫切需要开发并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从基层政府层面开始逐级汇总合并,形成各级政府财务报告以及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张连起则建议,记好国家财政这本大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政府公共部门花钱办事,要反映公共资金使用效果或公共支出效率,凡是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就应该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按照政府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部门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反映政府及其各部门各种货币资金运动的相关信息,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反映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国有资产分布和使用、政府采购基金和专项基金的使用等;充分反映各级政府之间资金运动的整体财务信息,同时利用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方式向社会各界及时、客观披露除国家机密以外的财务信息。

我国政府部门现行的是预算会计报告模式,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各自有一套会计报表,自成体系无法直接合并生成合并资产负债表、资金营运表和现金流量表,无法形成反映政府整体情况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会计的要求,与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进程相适应,是推进我国建立政府会计制度的有益探索,为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会计体系奠定了基础。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王鑫也关注着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推出。她向记者分析认为,政府预算会计定位于直接为国家预算管理服务,核算、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其以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活动为目的,核算范围主要限于财政资金当年的收支流量。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相对应,预算报告制度是以政府预算收支信息为主要内容,全面反映政府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的年度报告。它主要满足政府对财政年度内财政收入、支出等流量进行全面管理,并运用财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需要,包括管理财政收入结构,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实施和调整财政政策等。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与预算报告制度共同服务于履行政府职能的预算管理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各有侧重,其共同基础就是政府会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在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围绕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处理好其与预算报告制度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功能的有机统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与预算报告制度之间的有效对接、有机结合、充分协调,将成为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主线,有待于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尽快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全套方案与机制。王鑫则认为,在政府财务报表编制初期,我国可以从资产负债表先行突破,应该尽快优化会计核算制度,对试编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进一步加以完善,将前期试编调适数与会计日常核算的汇总合并数相互协调,以会计核算及其会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规范的政府整体综合财务报告,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在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3年工作时,指出,“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公职人员中不廉不勤现象仍然存在。”他在“两会”结束后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时表示,党和政府“有贪必反、有腐必惩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要用法治的思维,界定权力的边界,用制度来管权管钱,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措施,防止滥用权力,让权力寻租行为、让腐败现象无藏身之地。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领域中的腐败现象有蔓延之势。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要求公平公正的,但其个体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竞争性的特点,会诱发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择手段追求私利的副作用,助长了腐败。“遏制腐败,就必须把权力约束起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蒋洪说,用制度管权管权就是建构机制让社会公众对权力运行形成制约和监督。反腐败从根本上来说要靠制度使其常态化、长效化。

“会计制度体系担负着反对的使命和责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文贤说,在各种制约和监督的制度中,首当其冲的制度设计和建设是会计制度。按照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是一个过程,有记录、计算、分析、预测各个环节构成。任何财富的流动都应该被记录,无论是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产品或者固定资产的增减都有原始凭证和账面记录。尽管随着经济活动的需要,会计方法日趋复杂,但其“监督控制”的基本功能始终如一。“权利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朝阳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邢吉华说,财务和会计方面的监督对于防范腐败源头有重要作用。然而,从内部会计监督来看,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由于受到单位领导人的制约,会计监督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尤其是在对外投资等重大决策问题的监督上显得乏力。依照现实情况,会计机构和人员的地位更多的是充当工具,而不是管理手段,《会计法》所规定的会计机构和人员的会计监督权利,难以落实到位。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上,会计人员难以施展全部力量,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经常被打开缺口,会计管理和监督难以形成完整的链条。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仅建立在形式上,“以权利制约权利”和“分权制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未得到有效的体现。此外,社会监督会计自律机制未形成,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监督制度还不完善,具有监督职能的会计行业自身秩序还尚待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说,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和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职能很相似,从我国反腐败机制建设的现状来看,应强化会计监督管理的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管工作,将之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始终,是反腐源头建设的重要环节。他指出,在一些领域和行业,会计监管有名无实、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较为现实的问题。部分单位形成负责人的“一言堂”,会计人员因顾虑受到打击报复,往往不敢违背领导意愿,完整系统监督经济的会计过程形同虚设;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部分单位会计信息弄虚作假,财务管理秩序混乱,成为直接酿成贪污、挪用、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今年的“两会”期间,骆沙鸣提交了《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会计委派制度》的提案,他认为,会计委派制可以第一时间对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提出更客观、更公正、更科学的解决办法,遏制会计流程中的违规行为。在我国,会计委派制种类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在探索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外派监事会制度、总会计师选拔任用考核任免机制,但与在重大财政支出中发挥堵漏洞、防贪腐作用的目标相比,仍存在相当距离。

骆沙鸣说,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也应是制度的完善化和治理的法治化。落实惩防机制不断提高反腐力度,具体在微观经济单位中,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以最经济的方式筹集资金,以最合理的标准运用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回首资金,以最佳的比例分配资金,以最严格的的要求进行监督。针对我国会计监管体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会计监管作用未完全发挥的现状,建议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条款,使包括会计委派制在内的会计监管工作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条件与制度基础,发挥好会计的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张文贤则进一步分析说,完善的会计制度应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采购业务管理制度、销售业务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及工资奖金福利管理制度等方面。现实中很多案件中在立案侦查时,损失已难以挽回。会计应该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资金资产资源的流动出现异常即刻反映,即刻采取行动,形成“不敢贪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建立完善和健全的会计制度,需要有的放矢的制度创新:对照现有会计制度,检查漏洞和薄弱环节;把会计记录和有关报表作为分析工具,加强财务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公开政府机关和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形成“阳光报表”和阳光的经济活动;作为经济信息中心的银行,既要保护个人财产和个人隐私,又要保证国家财产和企业财产安全,加强反洗钱的力度,严格跟踪控制大额现金出入。

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加大审计力度和审计结果公告力度。今年要对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在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进一步表示,要全面审计,让权力寻租、腐败现象无藏身之地。2013年,国家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这一年,多次对审计工作进行考察调研、批示或听取汇报,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审计工作,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念好权力监督的“紧箍咒”,要以审计倒逼各项制度的完善,释放改革红利。

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综观近年审计结果,揭示了财政、金融、国有资产、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及潜在风险:连续7年聚焦现行财政体制,直指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促进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连续5年,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全覆盖审计倒逼预算的全口径管理;部分央企业盲目跟风投资多晶硅、风电、煤化工等项目,而科技投入增长总体滞后于生产经营规模发展,有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悖其发挥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新型融资方式蕴含风险隐患。

社会公众对2014年的审计工作充满期待。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审计厅副厅长李心在参加今年“两会”前进行了一次调研,被问道“八项规定出台后省下来的钱用途如何”、“每年广东省收了多少社会抚养费,又在如何使用”,这些意见让她意识到“人民群众对审计的托付和期望”。全国政协委员、湖北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石文先提交了《关于加强对社保基金和政府非税收性资金社会审计监督及公开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他写道: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把企事业职工交的社会保险费中的一部分资金交给专业机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的一种管理方式;罚没性收入、路桥通行费等是政府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中产生的非税收性资金。从大量案例反映而出,社保基金、非税资金已经成为了很多地方政府和公职人员滋生腐败、谋取部门利益的重灾区,应加强对这些资金的监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余效明在“两会”期间向媒体透露,受中央组织部委托,安排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包括部分省份省长在内。此外还安排了重点商业银行贷款跟踪审计,金融机构领导人员和中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审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相关资金征管情况审计等。他表示,未来审计与反腐之间的衔接会更加顺畅,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揭露大案要案线索,将会成为国家审计署工作的重点。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审计不是目的,公开审计报告也不是终点,相比审计结果,结果的结果更重要更有价值。“从当前来看,审计部门主要还是查账的功能,未被赋予更多的监督职责。比较迫切的一个问题是,审计的职能应该有更多的转变。”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教授曾康华认为,审计报告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整改力度如何、能不能将更多的科学审计成果纳入决策,决定着相关改革进程的实质性推进。近年来,审计署的审计工作正开始发生变化,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深度在逐步完善,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发现问题,即发现型控制,转向预防性控制,以使审计工作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审计署审计科学研究所所长崔振龙指出,近年的审计结果揭示出体制机制不完善是滋生老大难问题的“土壤”。2013年审计署组织700名审计人员对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管理、使用各环节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覆盖审计,有42%的资金被结存在各级财政或主管部门,拨付到项目单位的资金又有近2%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而抽查的项目中23%实施进度缓慢或建成后未实现目标。预算执行过程中挤占挪用财政资金,一直是屡审屡犯的问题,究其原因,往往不是相关人员有意为之,而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中央转移支付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规定专门用途的转移支付占中央转移支付比重均高达60%以上。地方政府缺乏资金,只得通过腾挪中央转移支付作为解决方法。这一问题的背后是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地方政府有事权无财权这一深刻体制问题,还暴露出财政资金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效果的现状。他说,审计工作管好用好公共资金“守门人”的职责正逐渐得到深化。审计部门从制度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审计报告的更多篇幅、更多笔墨着重于揭示制度缺陷与管理漏洞,如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全覆盖审计倒逼预算全口径管理,并在审计报告中呼吁提高预算的完整性、执行的规范性、决算的准确性;在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公开“三公”经费、建立全口径预算制度、制定民间借贷管理办法、建立国企重大决策机制等体制机制系统正在不断完善。曾康华进一步分析认为,单纯的从查处问题角度来看,审计工作是被动、滞后的。如果能从单纯的发现并披露审计单位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转而关注有关单位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缺陷,能够在潜在风险还未造成破坏损失的情况下,把查漏补缺的工作提前做好,对于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计》介绍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时表示:“着力提质增效升级,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正当其时。2014年1月1日起,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在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大中型企业范围内施行,管理会计成为今后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管理会计的理念是价值创造、价值维护、价值衡量,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说,全国有828.7万个各类企业法人单位,有96.5万个行政事业单位,还有一大批小微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些企业和单位的基础核算、管理升级、效益提高都离不开会计工作。会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支撑、支持和促进作用,必须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进行改革和升级。

“企业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管理会计的应用正当其时。从财务报表上看公司整体在盈利,但是不同部门和不同门类业务的运营及盈利状况,这些管理层急切期待了解的内容并没有清晰反映出来,管理方式方法还过于粗放。”中国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鸿翔告诉记者。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陈缨介绍说,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从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向资本节约型的高绩效管理模式进行转换。在实际中的体现是资金使用方面实现尽可能少的浪费,在资金运作方面尽可能短的滞留,在决策层面上接近零缺陷,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生产价值的最大化。会计是一种通用商业语言,而管理会计则具体到企业个体的管理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层级,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再次分类、加工、整理、计算、分析、报告和运用。她总结管理会计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发挥的作用在于:日常财务分析评价;投融资、资产重组、并购等资本运营活动的财务分析评价;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

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篇8

关键词:地球生命力报告;地球生命力指数;生态足迹;水足迹;世界自然基金会

中图分类号:p967

文献标识字码:a

为阐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即生态系统能提供给人类供给与服务的可持续性和人类对其的需求程度,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ldFundfornature)会同伦敦动物协会(ZoologicalSocietyofLondun)和环球足迹网(GlobalFootprintnetwork)等机构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了8期《地球生命力报告》(LivingplanetReport,以下简称《报告》)。由于该系列报告应用了大量系统的生态环境数据,创建了衡量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况与变化的《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planetindex,Lpi),并辅以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能够提供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的指标《生态足迹》和《水足迹》。《报告》发表以来广受关注。

1地球生命力指数不断下降

1998年以来,《报告》便采用了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地球生命力指数》(Lpi)来衡量全球生物多样性状况与变化趋势。Lpi由陆域、淡水、海洋生物群落三个独立的指标所组成,每个系统赋以相同的权重。Lpi力图涵盖全球大部分生物多样性物种的陆域、淡水和海洋生物系统的变化,以1970年的值为100,以此来比较脊椎生物物种与种群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报告》收集与利用的数据也在不断的增加,2000年所关注的陆域(森林)、淡水和海洋生物总群分别为319、194和217个,2004年第5期《报告》中陆域生物系统中除森林外,还包括草地、热带草原、沙漠和苔原等生态系统,全部脊椎动物大约有3000个种群,1100个物种,指标计算方法也由五年的统计值调整为一年的统计值。2006年《报告》归纳了1970-2003年期间全球逾1300多个脊椎动物物种约3600个种群的变化趋势,其中695个陆栖物种、274个海洋物种和344个淡水物种,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2010年的Lpi的计算追踪了将近8000个脊椎动物种群的变化趋势,并计算1970-2007年37年间所采用物种的平均变化值。虽然1998年至2010年的8期报告中数据量不断增加,统计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始终是连贯的,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反映地球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状况最为完整与权威的数据。

数据显示,Lpi基本上一直在下降。以1970年为基准,至1995年的25年内Lpi已降低了30%,这可以看作在此阶段生态系统所能为人类提供的再生资源产出与服务减少了30%,其中森林、淡水、海洋生态系统指数分别下降了10%、50%和3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Lpi下降的速率有所加大,1990年至1995年期间Lpi年均下降3%,其间淡水与海洋生态系统指数平均每年分别下降了6%与4%。2000年的《报告》表明,1999年Lpi比1970年下降了33%,同期森林生态系统指数、淡水物种种群指数、海洋物种种群指数分别下降了12%、50%和35%。此后数年的《报告》中Lpi总体上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2010年《报告》虽然采用的脊椎物种的数据量远大于先前,同样显示了1970-2007年间全球Lpi下降近30%的事实。尤其是热带生态系统,尽管近年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总体上下降的物种数量远远高于上升的物种数量。据相关统计,目前平均每天有70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全世界有9400多种动植物正濒临灭绝。

2生态足迹不断超越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是1990年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mathiswackernagel和williamRees所构想,并被迅速广泛应用于监测生物资源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之中。生态足迹是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废物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用于评估人类对环境可持续性的量度和权衡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地球可更新资源需求较为直观的指标。因此生态足迹可以看作是人均消耗资源和人口数量的函数,并归结为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2000年开始,《报告》将生态足迹与生命地球指数一起,作为人类需求对资源压力的第二个指标。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是与生态足迹密切关联在一起的三个术语。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可看作人类从各种生态系统中所取得的利益,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与文化服务。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它表征区域生态系统供给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能力,也就是满足生态足迹需求的所有可再生资源的能力。生态赤字或盈余是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它反映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及其可持续性。生态足迹会因人口规模、人均消耗量及资源的有效性而变化。

生态足迹与地球生命力指数两者的结合,可提供我们这个星球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压力对其影响的至关重要的信息。2000年《报告》带来的警示是:1961年至1997年人类的生态足迹增加了一倍,而几乎与此同时Lpi却下降了33%。遗憾的是,以后的报告中,始终延续着这一变化,即人类的生态足迹一直在增大,而Lpi指标却不断下降。

生态足迹超越生态承载能力的势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并一直攀升至今,2007年全球生态足迹是1966年的2倍。2001年人类的年均生态足迹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0.4全球公顷,超出约21%;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7全球公顷,超出人均生态承载力1.8全球公顷的50%。也就是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消耗的速度超出了地球的可再生能力,到本世纪起地球已无法依靠自身再生能力来满足人类的索取,从需要1.2个地球到2007年的1.5个地球只用了6年的时间。人类正在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当生物圈的生产能力跟不上人类消费和产生垃圾的速度时,Lpi就会下降,这意味着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人类不是利用自然所能提供的“利息’在生存,而是在消耗自然的“本金”。以2007年为例(表2),人类生态足迹为180亿全球公顷,而生态承载力仅为119亿全球公顷,生态超载50%,即需要1.5年地球才能再生人类一年所消耗的再生资源和吸收所排放的Co2等废物。

3水足迹备受关注

目前世界上有约70个国家面临人类需要但不能再生的水资源的压力,全球已有约2/3的国家正面临着中度或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资源问题在许多国家与地区正日益受到关注。2008年的《报告》除了沿用Lpi与生态足迹外,开始采用水足迹作为第三个度量人类对自然压力的指标。这三个指标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信息。

水足迹表示个人、企业、国家与地区因生产和消费所占用的水资源量。水足迹的概念与生态足迹相似,是计算生产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整个产业链直接与间接所消费的水资源量。一个国家与区域的水足迹由二部分所组成:内部水足迹与外部水足迹。生产和提供用于国内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称为内部水足迹,而消费进口物品的水资源量为外部水足迹。从全球范围来看,16%是外部水足迹,即这部分水的消耗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按水利用类型,水足迹由绿水、蓝水与灰水足迹三部分所组成,绿水足迹为农田所蒸发的储存在土壤中雨水的水资源,蓝水足迹为消耗使用的淡水水资源,灰水足迹是社会生产与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水量。

虚拟水是消费产品及服务过程中易被人们忽略的“看不见”的水量。如一件250克重的全棉t柚衫,从棉花生产到成衣水足迹为2700升,同理消耗1公斤牛肉的水足迹为15500升。有了完整水足迹的概念,人们便能清晰地了解到为什么世界人均水足迹为1240立方米,相当于半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那么大。

4全球生态改善任重道远

4.1人类对全球生态衰退尚没有足够的重视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科学界在不同的场合,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对保护我们的星球做出了呼吁,各国政府部门与首脑也以不同的方式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所制定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的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对世界资源利用的《千年生态评估》、“千年发展目标”等均表达了世界各国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这也意味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在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向千年发展目标方向迈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类似乎已感受到了所设计的美好远景。遗憾的是受自然资源不断衰退、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生态足迹增长、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加大、极端贫困人群减少指标难以达到等一连串负面因数的影响,尤其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协议》、《哥本哈根峰会》的不尽人意,及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千年目标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所有国家无论穷富都具有现实与潜在破坏性的冲击,又加重了我们对这一共同的星球往何处去的忧虑。

1998年《报告》中对人类过量使用自然资源提出了警示,强调了1961-2005年间人类对生物圈的需求增加了一倍以上,人类的生态足迹已是生态承载力的1.5倍。如果人类按照目前的速度消耗地球资源,到2050年人类在一年内将消耗掉相当于两个地球才能提供的全部自然资源。这些令人吃惊的预警虽然鲜有表示怀疑的声音,但并没有引起实质上的充分重视,以致至今尚没有好转的迹象。其原因之一是资源衰退对人类的影响往往具有隐含性和滞后性,因此人们没有像对待经济衰退那么重视,各种媒体也只是做一次综合性的报道了事,国际社会也只是表示关切而已,似乎只有在经济繁荣、世界太平的基础上人类才有精力来重构大自然生态系统。实际上,自然生态系统一经破坏,要将其恢复必然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在某些方面是危险与不可逆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衰退也必将会影响到我们下一代赖以生存的基础,“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将会因此而止步。也许只有认识到保护自然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财富和福祉,而不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本身,人类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这个星球。

4.2贫困人口是生态衰退最直接的受害者

2010年的《报告》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生态足迹的差异。2007年代表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1个国家占全球生态足迹的37%,而东盟10个成员国和53个非洲联盟成员国加在一起的生态足迹,仅占全球12%。

从1970年至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趋势来看,高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均有所增大,而低收入国家却在降低。2007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为1.8全球公顷,略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而高收入国家人均高达5.8全球公顷,是低收入国家1.3全球公顷的4.5倍。与此同时低收入国家的Lpi却不断降低,这对低收入国家与人群的发展具有的影响,也显示了高收入国家与人群是掠夺自然资源的主体,是“受益”的群体。虽然全球的福祉均依赖生态服务,但Lpi的下降对贫困人群的影响最为直接,因为他们更多的依赖自然资源生存和改变他们的贫穷现状,但缺少清洁的水、土地和自然资源,他们摆脱贫困变得更困难。

4.3生态足迹60%是碳足迹

生态足迹的增大,Co2占据了很大的比重,1961-2007年生态足迹增大了一倍,而碳足迹增加了11倍。1998年第一份《报告》至今,全球Co2的排放量增加了35%,Co2的足迹已占总足迹的50%(表4)。Co2的排放的增多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是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199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400万吨,是1961年的3倍,人均4吨。如果要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稳定的水平,必须削减50%才能恢复到1990年的排放水平。目前,80%Co2排放的主要来自城市。据预测,2050年城市人口要达到63亿,随着城市的人口的不断增加,即使维持在目前的消耗水平,到2050年也需要2个地球的生物资源供给人类消耗。因此,降低碳足迹是降低生态足迹和我们能在这个星球上安全生活的重要条件。

4.4人口增长及其消费观念增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无疑是增大生态环境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1961年全球人口为30.8亿,全球总生物承载能力是总生态足迹的一倍,几乎所有国家的资源都能满足自身的需求。2007年全球人口是1961年的2.1倍,而总生态足迹却达到了4倍,远超出人口的增长速度,充分说明人类对自然的索取量增幅加速的事实(表5)。

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篇9

2015年公布的审计工作报告有哪些亮点?

按照过去的经验,舆论主要关注的是违规金额、违规部门等。如审计发现,10个省的国税部门纳税审核不严,少征37家企业税款3.18亿元;还有15个省的国税部门违规为104家企业办理税收减免5亿元;抽查的65家医药企业虚开药品销售发票200多亿元,偷逃税60多亿元;有的企业甚至是专门的开票公司。在土地出让收支审计中发现,收入少征3664.23亿元,通过收入空转等方式虚增1467.78亿元;违规支出用于弥补行政经费、对外出借、修建楼堂馆所等7807.46亿元,还发现有8358.75亿元滞留在财政专户或直接坐支。在企业审计中发现,部分企业因不按规定决策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16.42亿元,形成亏损或资产闲置354.45亿元。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甚至首次采取公开点名的方式,以云南省第一医院原院长王天朝、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原总经济师杨世芳、南方电网原副总经理肖鹏、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原总监郭振玺为案例,总结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特点。

可以发现,今年报告中指出的问题更为尖锐,性质不同的违规金额更多。有人可能疑惑,经过多年的审计整改,财经秩序应当越来越好,为什么问题金额反而更多了?事实上,违规金额更多,主要反映了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审计监督的工作力度更大,技术手段更先进。在2015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对专项资金的审计往前延伸了几年,同时按照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审计发现违规金额更多,并非反映当前财经秩序更差了,而应是审计力度大大加强的结果。

违规金额的发现及处理,可以直接挽回损失,促进增收节支和反腐倡廉,是可用货币直接计量的审计成果,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低估。不过,另外一类不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即国家审计在深入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推动深化改革方面的作用,却往往被社会各界严重忽视。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国家审计机关一直致力于充分利用信息和专业优势,着力监督公共资金使用、公共权力运行和公共部门履职尽责情况,为推动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做出贡献。而这些,在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得以充分体现,是更需要重视的亮点。

亮点之一:审计工作报告的高度

――审计机关抽查600个重大项目、聚焦简政放权和盘活存量资金落实情况

凡是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涉及的领域,都是审计监督的覆盖范围。但是,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审计项目的选择必须要突出重点、强调成效,而非胡子眉毛一把抓。每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均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立意高远。今年公布的审计工作报告,对于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特别是稳增长、调结构相关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一般认为,审计主要关注公共权力“乱作为”,对于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审计,则更关注“不作为”。

审计发现: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周期长、开工不及时、建设推进慢。抽查600个项目,涉及投资9100多亿元,有43个项目向中央主管部门申报超过半年未获批复,最长4年7个月;另557个已批准项目未按计划开工,其中56个是2013年及以前批准的。

对于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情况,审计指出一些部门和地方存在简政放权落实力度不够、具体措施不够协调等问题。对这些具体的单个项目的审计及分析,并非单纯地为发现若干违规违纪问题,更重要的目的是从宏观上透视稳增长政策及相关部署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盘活存量资金是当前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重要举措,对此审计工作报告指出,存量资金的产生根源在于预算管理碎片化问题,各类专项收入、专项资金、挂钩支出等制度规定,加上一些改革措施或工作部署推进滞后影响项目资金的有效使用,财政专户清理不到位使大量资金结存,由此导致当前财政资金统筹困难。而基于审计揭示问题及对体制成因解剖所提出的相关意见,已经在国务院的最新政策中得以充分体现,必将对稳增长、调结构宏观部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亮点之二:审计工作报告的深度

――审计报告指出,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未触动实质利益分配

审计成果不仅仅是揭示问题,更重要的贡献是综合各方面信息,透彻分析问题的体制成因,进而提出审计意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例如,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是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焦点和难点问题,相关政策文件已经公布。改革进展如何?在2015年审计工作报告中,对专项转移支付的改革就给予重点关注。审计发现,改革方案在执行中存在框架易搭、实质难动问题,所谓清理整合尚没有触动实质利益分配。

审计工作报告指出,近年来清理归并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碎片化、部门化、司处化”现象。财政部2014年上报专项转移支付133个,执行中实际安排明细专项362个;抽查343个明细专项有43个部门参与分配,涉及123个司局、209个处室。结合审计发现可以断言,专项转移支付的清理整合,应当与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结合起来,自上而下推进,否则难以成功。

在过去,对专项转移支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公里”,即基层政府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不善。然而,基层管理不善是否有深层次的体制原因呢?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就直指“最先一公里”,即专项转移支付在各部委的分配程序和环节设计就存在问题。只有这样基于审计证据所进行的深入分析,才能真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而非假落实、假作为。

亮点之三:审计工作报告的宽度和广度。

――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发行费和公益金均被审计

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报告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报业经济的兴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都市报、生活类报纸的出现催生报业经济迅猛发展。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众多报纸的同质化竞争日趋剧烈,发行、广告大战此起彼伏、多种经营方兴未艾。传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冲击。

任务绩效管理在逐渐强化和走向成熟的同时,单纯依靠“任务绩效”管理考核开始显露出局限性:一是管理导向偏差,它引导员工只重视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忽略其他更具体战略意义的内容。二是个人利益驱动明显,“为钱而干”,以我为中心,漠视他人与集体。三是部门利益(叠加后个人利益)刚性化,横向协调配合差,团队大局观念淡薄。四是造成组织整体对外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下降,上下左右信息闭塞,运转不畅,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借鉴当代先进的绩效管理理论,推行“三维”管理,即将任务绩效、周边绩效、适应绩效有机组合,完善“三维”考核评价体系,改进公司现有绩效管理设计,已成为传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迫切需要。

二、理论框架

何谓“三维管理”?

一是任务绩效,就是员工的工作成果。它是绩效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其更多的表现为定量化的经济指标和任务。

二是周边绩效,即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所产生的环境周边成果,可体现为上下融通能力,左右协调能力和周边关系融洽能力。它是确保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之间灵活高效运转,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是适应绩效,即适应经营与工作环境变化的成效,具体表现为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快速处置能力,这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把任务绩效理解为企业经济绩效的话,那么周边绩效和适应绩效可更多地理解为企业的文化绩效,经济绩效管理是躯体,保当前,重生存;文化绩效管理则是灵魂,保长远,促发展。

“三维”绩效管理系统包括绩效的界定、绩效的衡量及绩效信息的反馈三部分,由此可见,三维绩效管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特性:

1、系统性

“三维”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无论是在理论阐述还是管理实践当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个误区:一是片面地把“任务绩效”管理即一维管理当作绩效管理的全部,而忽略了二维、三维即周边绩效和适应绩效管理;二是将绩效管理=绩效考核。许多企业在操作绩效管理时,往往断章取义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企业做了绩效考核表,量化了考核指标,年终实施了考核,就是做了绩效管理了。

这种误区使得许多企业在操作绩效管理时省略了极为重要的“二三维”管理,省略了重要的目标制定、沟通管理等过程,忽略了绩效管理中需要掌握和使用的技巧与技能,在实施绩效管理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水平也处于低层次徘徊。

2、目标性

绩效管理与目标管理很好地结合才使得绩效管理更有成效。

目标管理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员工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经理明确如何更好地通过员工的目标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支持帮助。同样,绩效管理也强调目标管理,目标+沟通的绩效管理模式被广泛提倡和使用。

只有绩效管理的目标明确了,经理和员工的努力才会有方向,才会更加地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绩效目标的实现,共同提高绩效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远景目标。

3、强调沟通

沟通在绩效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定绩效目标要沟通,帮助员工实现目标要沟通,年终评估要沟通,分析原因寻求进步要沟通,考核结果反馈同样也需要沟通,总之,绩效管理的过程就是员工和经理持续不断沟通的过程。离开了沟通,企业的绩效管理将流于形式。

许多管理活动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沟通出现了问题,绩效管理就是致力于管理沟通的改善,全面提高管理者的沟通意识,提高管理的沟通技巧,进而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管理素质。

三、鲁中传媒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鲁中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是由大众日报社淄博总部改制而来,是国内报业集团第一个完成改制的地方总部。经过几年的奋斗,鲁中传媒抓住机遇,创新实干,在鲁中地区快速崛起,成功地实现了由记者站单一职能到多元发展;跳出资本积累的一般过程,实现了由无形资产(广告版面)到实物资产;摆脱资产经营的操作惯性,实现由酒店经营为主到报业经营为主的“三个转换”,实现了管理要素、新闻资源和报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司现有骨干员工500余人,拥有鲁中晨报、报业发行网、报业印务中心、晨报配送中心、欧亚花园大酒店等多个以报业经济为主体的法人实体。目前鲁中传媒公司以媒体为平台,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开始了向高新技术、房地产业等领域进军的结构调整。

几年来,鲁中传媒在“一维”即任务绩效的管理考核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绩效管理考评领导小组,制订了一系列考核管理办法,并坚持月、季、年度考核,同时与员工的上岗晋升、薪酬等个人利益挂起钩来,这一切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推动鲁中传媒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实现了由单一职能向多元发展的跳跃,形成了公司目前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并走在了全国地方传媒发展的前列,但总地看来仍未突破任务绩效的考核管理范围。随着公司各项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其局限性和制约性愈来愈明显地凸现出来。

1、绩效管理的目的定位模糊

目的定位是绩效管理的首要问题。所谓目的定位问题其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要解决什么问题,绩效考核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目的定位直接影响到绩效目标的界定和衡量,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对绩效管理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束后,考核的结果不能得以充分利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结果不了了之。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管理目的,而忽略了战略目的和开发目的,对考核目的的定位过于狭窄,仅仅作为奖金分配和员工上下岗的依据。

根据现代绩效管理的思想,绩效管理的首要目的是战略目的,其核心的管理目标是将员工的工作活动和目标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和考核员工的绩效以及组织的绩效,达到管理目的及员工的开发目的,并通过结果的反馈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和企业管理的改善;同时可以用于确定员工的晋升、奖惩和各种利益的分配。很多企业都将考核定位于一种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这确实会对员工带来一定的激励,但势必使得考核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形象,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是对考核形象的一种扭曲。必须将考核作为完整的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和手段看待,才能对考核进行正确的定位。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包括绩效目标的确定、绩效的产生、绩效的考核,考核信息的反馈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考核的定位问题是核心问题,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其它方面特点。因此,关于考核的其它误区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这个问题有关。

2、绩效指标的确定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绩效考核指标是考核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目前公司考核所采用的所谓绩效指标通常一方面是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对于如何科学地确定三维绩效指标体系以及如何使考核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的不够。

一般来说,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重点应该是与其工作产出直接相关的,也就是直接对其工作结果的评价,国外有的管理学家将这部分绩效指标称为任务绩效;对团队骨干考核重点是对工作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但并不是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为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表现,通常被称为周边绩效和适应绩效。对任务绩效的评价通常可以用质量、数量、时效、成本、他人的反应等指标来进行评价,对周边绩效和适应绩效的评价通常采用行为性的描述来进行评价。这样就使得三维绩效考核的指标形成了一套体系,同时也可以操作化地评价。鲁中传媒公司的绩效指标中,在任务绩效方面仅仅从经营指标去衡量,过于单一化,很多指标没有囊括进去,尤其是对很多工作来讲不仅仅是经营的指标,在周边绩效和适应绩效中,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多为评价性的描述,而不是行为性的描述,评价时多依赖领导和评价者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性和科学依据,如果是行为性的描述,则可以进行客观的评价。

3、考核周期的设置不尽合理

事实上,从所考核的绩效指标来看,不同的绩效指标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对于任务绩效的指标,可能需要较短的考核周期,例如一个月。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在较短的时间内,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在这些方面的工作产出有较清楚的记录和印象,如果都等到年底再进行考核,恐怕就只能凭借主观的感觉了;另一方面,对工作的产出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及时地改进工作,避免将问题一起积攒到年底来处理。对于周边绩效和适应绩效指标,则适合于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进行考核,例如半年或一年,因为这些关于人的表现的指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论,不过,在平时应进行一些简单的行为记录作为考核时的依据。

4、考核关系不够合理

要想使考核有效地进行,必须确定好由谁来实施考核,也就是确定好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关系。目前采用的方式是由考核小组来实施考核,这种方式有利于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但是也有一些不利的方面。

通常来说,获得不同绩效指标的信息需要从不同的主体处获得,应该让对某个绩效指标最有发言权的主体对该绩效指标进行评价。考核关系与管理关系保持一致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绩效最有发言权。而考核小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直接获得某些绩效指标,仅通过考核小组进行考核是片面的,当然,管理者也不可能得到关于被管理者的全部绩效指标,还需要从与被管理者有关的其它方面获得信息。所谓360度考评法就是“立体”考评,即从与被考评者有关的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对被考评者进行考核评估,通常包括被考评者自评、同级同事互评、直接下级考评、直接上级考评和顾客考评。

5、绩效考核与其前后的其它工作环节衔接不好

要想做好绩效考核,还必须做好考核期开始时的工作目标和绩效指标确认工作和考核期结束时的结果反馈工作。这样做的前提是基于将绩效考核放在绩效管理的体系中考虑,孤立地看待考核,因此就没有能够重视考核前期与后期的相关工作。在考核之前,主管人员需要与员工沟通,共同确认工作的目标和应达成的绩效标准。在考核结束后,主管人员需要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共同制定今后工作改进的方案。

四、对策:从“一维”到“三维”

针对鲁中传媒公司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系统设计改进如下:

1、鲁中传媒绩效管理的类别

为增强绩效管理的针对性,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根据鲁中传媒内部岗位性质,可将绩效管理分为以下四大类别:

1)编采类(报纸出版系统)

2)经营实体类(广告、发行、印刷、酒店)

3)职能管理部门类(人力资源、计划、财务)

4)公司管理团队类(部门主管及公司班子成员)

2、鲁中传媒绩效管理的内容

在继续改进完善一维管理即“任务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引入“周边绩效”和“适应绩效”管理,明确界定不同岗位的“三维”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并确定“三维”之间不同的考核权重系数,以尽量做到考核的全面、客观和科学性。具体来讲,作为“周边绩效”至少包括上下沟通能力、部门间的协调能力和周边关系融洽程度等内容。作为“适应绩效”要包含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对外部政策市场变化的预测分析和预案能力及上级临时交办事项的办理能力等等。三维之间要做到边界清晰,无盲目覆盖,上下游和横向衔接紧密互动,运转灵活流畅。

3、有区别地引入360度考评法

对鲁中传媒公司部门以上中层骨干的考评全面实施360度立体考评,分别从被考评者的直接上级、周边同级(同事)、下级、对外相关的部门及被考评者自身获得考评信息和评价,按不同考评信息的不同权重系数由考评小组综合后拿出最终考评结果,同时要继续完善网上考评和社长信箱功能,作为对被考评者最终考评结论的有益补充和参考。

“360度考评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主观评价偏差。多角度,全视角考评,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考评信息,从多个视角对员工特别是管理骨干进行综合绩效考评并提供反馈,是一种基于上级、同事、下级和客户以及被评价者自身等信息资源的收集来评估绩效的方法,是一种更具合理性、可靠性和更富有意义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但此法推行要考虑管理成本,目前只限于管理团队。

4、鲁中传媒绩效管理领导工作机构

整个鲁中传媒的绩效管理由公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工作机构为人力资源部。按照绩效管理的类别分别成立“编采岗位绩效管理工作组”、“经营实体绩效管理工作组”、“职能管理部门绩效管理工作组”,对公司管理团队成员的绩效管理由公司绩效管理领导小组负责。

依据上述总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别的不同情况分别设计不同的三维管理办法:

(1)编采岗位绩效考评办法

编采岗是鲁中传媒的一线岗位,编采人员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报纸质量,间接影响到报纸的发行工作及广告经营工作。因此编采岗位的绩效管理在整个绩效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是绩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编采岗位的绩效管理指标设计应坚持两个导向,一是质量导向,二是效益导向,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质量导向是指要引导编采人员以稿件、版面质量为中心,不断提高编采水平,提高报纸的品牌形象,扩大报纸影响;效益导向则是要评估各版面的经营成果,高质量的版面既应是读者喜欢的版面,同时也应是广告商看中的版面。效益是支撑报纸运行的前提,否则质量再高、读者再喜欢的报纸也无法有立足之地。此前,鲁中传媒在编采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中重视了质量导向,但对效益导向重视不够。一度出现编辑不愿在自己的版面上广告(广告多,版面评为高质量档次的可能性减少),报纸下端是广告商的广告,上端则有记者采写的批评该广告商的稿件。说明绩效考核指标导向出现了偏差。为改变这一状况,在对编采岗位绩效坚持以质量为导向的量化考核的同时,增加对版面经营状况的考核,以该版面上年度经营成果为基础,确定新年度的经营指标,逐月予以考核。为慎重起见,先在专刊中心试行,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效益考核评分下不保底、上不封顶,不断强化编辑的经营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

与此同时,对稿件、版面的考评改变仅有编采岗位绩效评估工作小组“一锤定音”做法。适度引入360度考评法,一是引导全体编采人员都参与考评,对编采岗位绩效考评工作组公布的稿件、版面质量档次,如有5个以上的编采人员提出异议,应降低一个档次或者提升一个档次;二是传媒公司已聘用的兼职社会评报员不再是空谈,而是将其对版面、稿件的评价作为稿件、版面得分的又一依据。四位兼职评报员评价一致的稿件、版面可在编采岗位绩效管理工作组公布的稿件、版面质量档次的基础上提高或者降低一个档次。

(2)经营实体绩效考评办法

对经营实体的考评不仅要重视效益指标,同时还要重视队伍建设、业绩拓展等因素。对经营实体的考评周期坚持月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月度考核是为了及时掌握情况,实现对实体的过程控制,年度考核为最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经理人年薪兑现的依据。

从一维到三维的管理难点是管理团队。管理重点是周边绩效和适应绩效的“指标确定”。既不可过死,也不可过活,原因在于管理团队的价值是“创新力”。其工作事项随机性大,难以量化评价。但唯其困难,“三维绩效”才显示出难以估量的价值。

附:《鲁中传媒广告部主任的绩效考评办法》

(一)经营目标:

1)扣除__%的费(税后),年度上交总部不低于__万元的广告费),力争达到_万元。(省内各广告公司及自然来稿的广告、社内其他部门承揽的广告,计广告部任务,但不提费用)

2)积极发展晨报广告业务,额不低于__万元。

3)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不亏损。

(二)责任及权力:

1)主持广告部全面工作,承担广告部正常运作的责任。

2)严格执行《广告法》等有关法规,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守法经营。

3)加强广告策划及营销,不断提高广告设计水平及经营管理水平。

4)自觉执行总部的决议决定,配合总部开展的各项工作,主动接受总部监督。

5)加强各类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6)费包干使用,承担各种成本费用、工资奖金和税费。

(三)健全广告网络,开拓广告市场,建立忠实可靠的广告客户和长期稳定的广告来源。

(四)严格执行总部出版流程管理规定,接受出版管理部的监督检查,确保质量及时效。

(五)严格遵守总部财务规定,按标准提取费用,按要求及时上缴应缴款项。

(六)薪金:

部主任工资实行年薪制,年薪标准为__元,其中:基薪标准为__元,基薪按月发放。基薪、年薪的实际可得数额与经营业绩考核得分情况挂钩,其计算公式为:

1)月基薪可得数额=__元÷12×月经营业绩考核得分/100

2)年薪年终可得数额=__元×年经营业绩考核得分/100-基薪额

3)年薪上不封顶,交款额超过__万元的部分,按超出部分的1%提成,每增加100万元部分,提成增加0.5个百分点。

(七)其他:

1)交款额超过__万元,按超出部分的2%对广告部进行奖励,每增100万元,增加一个百分点。部主任有权对奖励部分提出分配方案,但需报总部备案。

2)确保次年元月1日至10日晨报广告正常(每版至少一个通栏)。

3)经营费用开支严格按总部财务中心的有关规定执行,并优先提足养老、医疗等保险、福利费用及发展基金。

4)严格执行总部制定的广告价格方案,社会广告公司政策报总部出版管理部备案。

5)实物抵顶广告报出版管理部,经社长批准,不计算任务,但可按__%计提费用。

6)欠款追不回转为实物抵顶的,不提费用,并从任务中扣除;造成的损失由广告部承担。

7)欠款率不得超过__%,超过部分同额扣减提取费用(欠款指刊登次月末仍未收回的款项)。

8)总部督察考核中发现的广告部员工违反总部规章制度的行为,按总部规定处罚。

9)出现死亡或重伤事故,总部视情况给予处理,所需费用广告部承担。

10)广告部出现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等违法行为,对总部造成不良影响的,总部视情况给予处理。

11)总部有权对广告部的各类资产实施监管和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12)无不可抗力因素,连续两个季度完不成经营目标,解聘部主任;年终考核完不成经营目标,全额扣除风险抵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