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6:56

景观设计理论篇1

关键字:生态设计;景观设计;自然辨证法;系统观;辨证观;科学技术观

LandscapedesignneedcomplywiththenatureDialectic

aBStRaCtion:anydesignformswhichcanmoderatewithecologyandwillmakeitsdestructiveaffecttotheenvironmentasleastaspossible,canbecalledecologicaldesign.itisarguedthatecologicaldesignofmodernlandscapereflectedthemankindanewdream,anewideologyofaestheticandvalue:therealcooperationandkindrelationshipbetweenpersonandnature.intermsofpracticeandtheory,itisinclude:locale,reservationandeconomyofnaturalcapital,lettingthenaturefulfillitsownfunction,anduncoveringthenatureetc.severalbasicprinciples.thenatureDialecticisscienceconcerninggenerallawsofdevelopmentofnatureandscience&technology,andgeneralmethodsbywhichhumancouldidentifyandreformthenature.thepurposeofstudyingistodealwiththeconflictrationallybetweenhumanandthenature.Landscapedesignasanactionofmoder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thenaturemustcomplywiththenatureDialectic.SystemView,dialecticviewandScienceviewconstitutethetheoreticalsystemofthenatureDialectic.thispaperwillcarriesonthethinkingofthephilosophytothelandscapedesignfromthesethreeaspects,toinspirethethinking,tobroadenwayofthinking.

KeYwoRDS:ecologydesign,landscapedesign,thenaturalDialectic,SystemView,DialecticView,ScienceView

引言: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才有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随后的巴洛克广场及园林设计,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机器成为万能的主宰,因此,才有了柯布西埃的快速城市模式,城市为机器而设计,并最终也变成了机器。

20世纪60~70年代开始,Rachel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Lynn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即“创世纪”本身,而GarrettHardin的“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源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Donella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产生了inmcHarg的“设计尊重自然”,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等。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景观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证法。系统观、辨证观和科学观组成了自然辨证法理论体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景观设计进行哲学的思考,以启迪思维,开阔思路。

一.系统观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这一观点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第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Gaia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如景观设计师michaelvanValkenburgh设计的Generalmills公司总部(位于minneapolis,minnesota).的项目中,设计师拟自然播撒草原种子,创造适宜于当地景观基质和气候条件的人工地被群落,每年草枯叶黄之际,引火燃烧,次年再萌新绿.整个过程,包括火的运用,都借助了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古人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充分认识自然的能动性,用竹笼、马槎、卵石与神为约,造就了川西平原的丰饶。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青水秀。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第三、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设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

第四、生物多样性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曾一度被观赏花木和栽培园艺品种和唯美价值标准主导的城市园林绿地,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最重要的设计指标。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杂草比异国奇卉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价值;五星瓢虫和七星瓢虫是同样值得人们珍爱的,勤于除草施肥、城市绿地管理者的形象不应是打药杀虫的小农。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转贴于

二.辨证观

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具有交叉性科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新兴的交叉学科来拓展生态景观设计的实现途径,提高景观设计的质量。

其中景观生态学就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朝气的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与参与。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研究领域中,尤其是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的学科。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学科,分析各种景观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分布特征、演变规律、空间镶嵌关系及其对不同景观格局的模拟研究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核心,而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分析和空间模拟上的强大功能,为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基础。

合理规划和管理景观,对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要借助于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四.结论

景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辨证法,景观设计者要学习自然辨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景观的内在自然规律,早日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飞跃,使景观设计开发由传统迈向现代。

参考文献:

[1]关士续,申仲英等.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vol.12(6):23-30

景观设计理论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景观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上的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只注重建筑景观,而忽视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设置,使得城市规划过于单调。

一、城市景观与规划之间的关系

要想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就必须要了解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之前的区别和联系,城市规划指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方案,而城市的景观是指单纯的景物设计和资源利用。

因此,城市景观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展现城市的自然环境景观,还能够充分的展现城市的人文景观。此外,城市景观的设计还要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体现城市的特色。

二、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的几点原则

1、城市景观的设计要同自然相协调

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于整个城市的风格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特点,并且将城市景观的设计同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的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2、城市景观设计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

城市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在对城市的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关设计单位也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城市的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长远的角度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

3、城市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城市景观的设计一定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和日常活动,只有对空间布局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实现城市景观同城市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体现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不同人群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4、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原则

一个城市的内涵和精神风貌集中的体现在城市的文化景观之中,所以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措施,并且要根据其风格配合适当的景观设计,以达到充分展现民俗文化的效果和目的。

三、景观设计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景观设计理论充分的体现了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景物同人类的生存环境完美的结合,而景观设计的理论正是对这种哲学思想和观念的印证。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就是要将人类的生存环境同自然结合起来,实现更加自由和和谐的生存。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景观设计理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规划也起到了理念上的指引和指导,依据这种理论,必然可以使得城市建设和规划更加的贴近自然和亲近自然。

2、景观设计理论传承中国造园文化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园林文化和园林艺术,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必然要对传统的中国园林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城市规划方案才能真正的体现中国城市以及中国景观的特点。

3、景观设计理论保证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景观设计是一个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方案形成过程,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会将城市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种情况下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就能够实现城市设计的全局性和整体性。避免一些设计项目只从局部出发,忽视了同其他环节的联系,割裂了城市规划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关系。

四、景观设计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手法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是新形势下的一个进步和发展,它不仅是简单的将城市景观规模扩大,也不是片面的追求绿化面积,而是应该从思路到做法都全面的渗透着景观设计的思想,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景观设计理论具有全面的了解,并有相关的规划经验,能够促使景观设计理论与城市规划顺利的衔接起来。

(2)公众的关注与法律的完善基于中国风景园林基础上的景观设计的发展,是未来我国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政府对景观的重视也体现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反过来专业性的法律与严格的执法确保了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城市景观呼唤城市管理者的重视与法制建设的完善。城市环境建设更需要专业性的法律。香港、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建设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只有将对环境设计的审查同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审查结合起来,综合指导城市环境建设,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人工同自然完美结合的城市,进而实现生态化景观城市。

2、继承与发展传统

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悠久,方式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尤其是景观的设置和安排,技艺纯熟。为此,在新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设计人员需要适当的借鉴传统景观设计,例如尽量营造自然氛围,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积极创新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高科技、大量信息及崭新的观念和生存、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可以从这里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藉此创造出一条全新之路,即通过发掘现代丰富的生活资源而创造出更有活力和个性的新时代景观,使景观更多地涵盖自然、生命、健康,体现美感、伦理、想象。

结束语

总之,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所以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邓毅.黄金玲.龚兆先.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10(5).

[2]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景观设计理论篇3

关键字:行为环境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柏拉图曾说:“世界上最困难的任务就是了解人类自己”。确实,了解人类自己是困难的,而了解人类心理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则更加困难。各种行为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理解和阐释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为影响的关系提供了科学基础。本文主要从环境-行为理论出发,初步探讨了行为与环境、与设计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揭示了在景观规划及设计中协调处理各关系以及坚持互动性设计理念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行为理论对于景观设计的实际意义和如何看待行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1行为与设计者的关系

1.1设计者是环境中行为的预见者

poe调查方法是很早就在西方国家中发展起来的。poe即“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是不同于“竣工后评价”(post-Constructionevaluation)的一个设计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对设计者的预见效果进行实际的评价。

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几乎很少进行专门的poe调查,这种现象反应了两个问题:一是业主并没有意识到设计后调查对于建成环境景观的使用价值评判的重要性;二是设计者缺乏对待设计的严谨态度和忽视了对设计的相关责任。而正是这些态度使得许多设计者不重视那些随时随地的观察周围现实世界的方法。

实际上,与其说把设计者进行的设计竣工后调查看作对设计应该承担的责任,还不如把它作为完善环境景观设计的一个必要环节,即设计应当反映设计者对环境中行为的预见。设计图纸是设计者的预见图,而使用后调查就是反映设计者预见的一面镜子。

在发挥预见作用的同时,设计者应该如何在设计任务中扮演好这个角色?又应该采用怎样的设计程序呢?一般来说,环境景观设计者在设计开始伊始就应该对设计项目的使用者在场所中的活动有详细的调查和总结,然后把这些活动项目具体转化为相应的设施,最后再把这些设施作为设计要素组织到环境景观规划中去。

1.2设计者是环境中行为的引导者

毫无疑问,设计与行为是相关的。但设计与行为是如何相关的呢?本文认为,任何一个积极的环境景观设计都应当能够引导人们的积极行为――引导人们愉快地交流,舒适地休憩,方便地活动,提供人们安全感和适当的私密性等等。

必须承认的是,人们的行为活动明显是带有个人意志的自由选择,因此设计者不太容易判断其行为动机,但对某些经常发生的行为来说,却是能事先预料的,根据现场的行为遗留迹象也能做出一定的推测和判定的,从而以此指导设计,将其纳入到设计考虑的因素之中。这种先入为主的设计方式实际上就是设计者引导环境中人们行为的一个积极态度和方法。如果设计者能够在设计中预料人们的行为倾向,他就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设计与人们的实际行为产生冲突。

当设计者最初拿到一个设计任务的时候,他被业主告知他们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和需要满足的功能。对于不同的设计者,一般都会有不同的设计手段或者设计语言,用不同的景观要素的组织来满足业主的那些要求。例如,当场所需要一个标志物的时候,设计者们会想到雕塑、构筑物以及其它有明显感官刺激性的设计要素如镭射灯光、音乐喷泉等等。然而,仅仅有这些要素并不一定就能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人们还需要设计者的设计在某些时候能引导其行为,如通过视线引导、交通组织、序列安排和设施设置来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实现设计者的初衷。

1.3设计者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实现者

绝大多数设计者都喜欢在设计中宣称自己的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坚持原则不是空话,首先设计者必须理解和明确人们的基本需要。尽管很多时候,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需要,但是如果一个设计未能满足大多数的需要时,设计者就应当反省和查找一下自己的原因了。

也许,在很多环境、景观设计师看来,他们总认为他们努力追求的东西理所当然应该是在美学和功能两个范畴的广泛意义之上,评论家也会将这些作为评判一个好的设计作品的主要标准。实际上,一方面,多数业主都会更偏向于美学意义,而功能多半会放到相对比较次要的位置,设计者也自然而然地将“创造优美的环境”作为第一要务来处理。因为他们相信在使用者或者设计行业外的人们看来,美学上的成功似乎更能被直接感受和评价。另一方面,功能至上的理论支持者可能更关注一个场所、环境的用途,即他们对设计中功能的安排。

而事实上,在任何环境景观设计中,无论是片面的美学倾向还是片面的功能倾向都是设计者对以后生活在其所谓环境、景观作品中的使用者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从对设计成果的受用者的角度来看,环境景观设计的功能准则与美学准则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同等重要的。而且有必要强调的是,在本文进行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站在使用者角度来看,能不能满足他们的使用要求是影响他们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人们也会在意美学层面的意义,但从人们的需求层级上来讲,对于场所的功能或者进一步说使用需求才是最基本的,只有在这一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们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环境美学需求。

因此,在设计准则的构成因素中,人的行为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本文的目的也是希望建立和强化一种思想――即环境景观设计成功的前提,必须是设计者建立为使用者的行为需要服务的思想,而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和实现满足人们各种行为需求的过程。然而,呼吁对行为准则的重视并非就意味着排斥传统设计理念中的价值要素,只是为了明确设计师作为一个服务大众的角色,需要抛弃一味追求自我艺术实现的个人意识。那么,在定义一个好的景观设计时,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完美结合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且,往往多数情况下设计师做到这一点都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但在如今的社会上人性化的呼声愈来愈强时,设计者应该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一个好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对人的需求能做出的最为积极的反应,这是一个新的、更实际的要求。

2行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1行为理论对于景观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倡导创建人性化社会的时候,景观的人性化是摆在每一个景观设计者面前的责任和挑战。人性化的设计是需要设计者能够对人们的需要做出最为敏锐的洞察和最为敏感的反应。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设计者可以抛弃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思想,只是要在它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就是建立一种设计者和使用者互动的机制,无论是有形的互动还是无形的互动,而这种机制的根本则来源于行为理论的研究和支持。实际上,对于不同的使用者,任何类型的环境景观设计都应该强调每一块场地都适合使用者独特的行为特性和使用需要。从这一点出发,事实上设计最终的评判者应该是使用者本身,因此应该提倡和鼓励大众的参与设计和评价,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自己决定他们的活动场地规划设计。

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的科学,必须研究那些能够用刺激和反应的术语客观地加以描述的动作、习惯的形成、习惯的集合等。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设计者既能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能预测引起这种反应的相关原因。进而用设计的语言创造适宜的环境,从而把人们的刺激-反应水平降到最低,也就是让人们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体验到安全、愉快和舒适,只有这样的设计才具有最真切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

2.2在实践中寻找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为设计者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支撑,行为学家们用实验和统计数据来证实他们的理论;然而,当要设计者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图形的设计语言时,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毕竟行为理论只是行为学家对所观察到的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从而总结并提出一套指导行为的准则。也许,行为学家能够统计和分析人们各种行为的动机、形成和特点,甚至能够追根溯源到人类的本能或者人类的生活哲学,但设计者却不一定能根据这些复杂的行为动机和大量的偶然事件来决定采用哪种设计形式,甚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因为,毕竟行为学家只是为设计者列出了设计中可能会考虑的因素,正如给设计者们绘制了一张张道路密集的地图,最终道路的选择和方向的确定还是要靠设计者自己。

而事实上,人们的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都能按行为理论所预计的那样产生和发展,因此,设计者需要在理论的行为预测中摸索前进,在设计实践中来检验行为理论的真伪并使之不断完善。虽然有人说推测是观察的致命伤,但推测往往是发现真理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道增著.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贾轶峰、李洪波、扈文华著.行为科学辞典[m].1994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景观设计理论篇4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意义和作用,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其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以园林为核心。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园林经过圃—囿—园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到现代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现代的,综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景观。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同样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互相借鉴,但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观规划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现阶段对各种园林风格的拿来主义,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迹严重,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外来园林风格带来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设计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景观设计理论篇5

一是中国传统审美对艺术表达的影响,“意境”一词很好地凝练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诗画如此,园林艺术亦是,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二是西方写实艺术对中国的冲击。西方艺术由不断地探索最佳绘画写实效果,到文艺复兴时期巅峰之作,到后期摄影、电影、3D技术的发展,写实主义已难以复加,传统写实绘画艺术逐渐发展为更偏重自我意识和个性思考。在艺术领域,我国在向西方模仿靠近的行程中也已随之进化,但在设计领域,由于设计是艺术与技术工程的集合体,面对的客群更偏重即时效果,电脑绘图的精确度和逼真效果更契合对投资者或审定者当前的审美观、实效性、易读易懂这些潜在要求。就是在这种传统与技术革新的相互碰撞中,产生了园林景观设计图解表达的新方式,即徒手绘画与电脑绘图的结合体。归结来说,就是以传统绘画为基础模板,使用电脑技术加以优化,从而形成具有当代特色的图解表达方式。

2图解表达的现状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为实现更高的市场溢价,在地产类开发项目中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大幅得到提升,以往粗放式开发逐渐往高品质、精细化发展,作为环境配套主角的园林景观设计价值得到大力肯定;而在政府开发类项目中,改善公众生活环境、拉动劳动就业更是作为政绩工程得到重视。总体来说,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机遇,园林景观设计在当代中国开发大潮中焕发新机。考究其定义,“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然而惭愧的是,虽然每年都催生出大量的设计人员,但批量化的快速生产,薄弱的美学基础应景浮躁的产业环境,大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几乎不堪一击,尤其是在图解表达能力上。每个项目的成功都需要涉及诸多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包括投资方、政府主管人员、施工人员等等,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团队合作中,如何能有效地沟通,达到设计意图,直观的图解示意实效性远胜过单纯的口头阐述或文字表达。

3图解表达的主要方式

图解表达贯穿整个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根据设计阶段可大致区分为:设计前期以图解思考为主的交流图,以及设计成熟期以图面表达为主的成品图。

3.1交流图

交流图主要运用于方案前期,用于在设计思考过程中将构想或资讯加以记录、沟通和具体化,且多以快图的方式呈现。在设计者之间、设计者与业主以及相关人员反复交流和沟通的环节中,设计者在脑海闪现最初灵感的瞬间,随手即时勾勒出简明易懂记录型图像,能瞬间传递丰富的潜在信息,唤起参与人员的集体联想,从而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并通过交流图反复论证。从另一方面来说,设计者具备娴熟而富有表现力的图解技巧,其表达出的专业性和艺术修养能大大加强对业主或者其他合作者的说服力。总而言之,在设计交流的过程中,快捷的徒手画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其张扬个性、即时、趣味、艺术、写意、概念等诸多特长非纯电脑软件应用所能比拟。

3.2成品图

成品图以慢图的方式表现为主,主要运用在深化设计和方案扩充阶段,或是用于对业主的正式汇报成果中,它是一个最终的成果表现图,强调画面的构图层次、光影、质感、尺度和细部表达的真实性。在电脑绘图未兴起之时,成品图采用纯手绘方式体现,最终因此类图纸受到绘制周期较长、设计人员绘图水平、修改较麻烦,以及图纸保存等因素的制约,最终基本全部由电脑绘图取代。电脑绘图最大特点在于逼真,由于当前大众审美水平和设计认知的局限性,使得国内市场更青睐通过电脑效果图来表达最终设计意图。专业的电脑效果图制作公司已在国内市场上出现将近20年,其业务和生产方式也日趋成熟和精湛。但就园林景观专业而言,如果纯粹依赖主要擅长制作技术的效果图人员拼凑完成最终成果,那么设计师在与电脑图象设计制作公司的合作中,往往只能处于被动等待或是“盯图”的疲惫状态。回到园林景观本身来说,对“意境”的需求仍然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园林景观图纸中的绘画性、艺术感依然为重头戏,因此,最佳的表达方式还是基于徒手绘画。从世界范围看,境外的一些国际顶尖设计公司具备比我们先进的电脑水平和丰富的设计经验,参考其设计方案或投标作品的效果图,发现都注重在电脑软件表达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结合徒手绘画,以此充分而生动地呈现设计者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和创意,在充满说服力的图像中也体现出了设计团队的艺术修养和设计水平。因此,可以说,徒手画与电脑的结合是与时俱进的技术创新,发挥徒手画与电脑软件各自的优点,掌握并合理应用将帮助我们从业人员在设计理念实现过程中更有主动权,表达更清晰,并大幅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4图解表达的技巧

4.1善于借力相关软件

我们无需排斥电脑绘图软件,恰恰相反,熟悉和掌握各种绘图“工具”以及常用的电脑软件是实现优质图解表达效果的必要性功课,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便捷高效地达到成像目的,且不再担忧后续很可能出现方案的多次局部修改。目前园林景观设计表达常用的电脑绘图软件有CaD、SKetCHUp、pHotoSHop、LUmion等,绘图工具除了传统徒手工具外还有绘图板、感压笔等电脑产品。以设计成熟期成品图表现为例,整体流程是首先通过CaD绘制平面图,接着借助SKetCHUp求出精确透视的轮廓以及较佳的视图角度,然后打印透视轮廓图,通过制图笔徒手画拷贝以及细部刻画线条后,扫描至电脑中由pHoto-SHop电脑软件进行后期色彩渲染。也可直接利用绘图板绘制后期的深化。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处理大型场景或是山地景观等场地复杂、透视关系不好把握的项目中非常的实用,尤其是大鸟瞰,甚至无需建模,由平面图在SKetCHUp中直接取角度就可以进行后期上色了。相对来说有电脑软件辅助的图面,透视关系以及场地尺度表达更为精确,同时即便画面需要反复修改,也比纯徒手画简便许多。而在现状改造类型的项目中,徒手画与现状照片的结合将使最终呈现效果更加形象和生动。

4.2积淀自身绘画功底

本质上,无论电脑或手绘表达并无区别,因为两者只是不同的“工具“而已,关键的还是在于使用”工具“之人的艺术修养与专业水平。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累积培育自身的专业素养更为重要。建议可由以下方面着手:

(1)兴趣的培养,是熟练任何技能最可靠的条件。

(2)养成速写习惯,提高徒手画技能。

(3)观察生活细节,提高表现图细节表达的真实感与趣味化。

(4)观模卡通画或卡通片。卡通画家擅长用难以置信的简练画法表达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在全神关注于完整的形体时,用简练的轮廓线显示出细部的信息,如保罗.拉索所述,“卡通画是有选择性的辨别性的,它可以帮助发掘本质的东西。”

(5)收集素材,如优秀的效果图和草图范例,不同位置、场合下的人物照片、图片,拍摄清晰的室外图片,常用的建筑材质照片,色彩样本,现成的配景资料,绿化图册等有关专业资料。

(6)反复实践,积累经验。

4.3有的放矢展现内容

在图纸表达过程中,有大量的素材等待筛选,但是显而易见,信息过多只会造成混乱和削弱重点,因此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最关键的因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强调重点。对园林景观设计来说,相较与空间场次、植物造景、景观构筑而言,人物、汽车、天空等元素都是次要的,只是作为环境要素来反映空间比例与尺度,并丰富画面场景和营造气氛,是辅助的设计表达,通常是以象征式、放松随意,细节较少的方式来绘制。应该是用人物、车、绿化等配景做遮挡,集中精力表现重点的部分。二是加强对植物认识与表达。在园林景观中,植物应是最重要的表达元素之一,设计者应熟练掌握常用植物种类、特殊体态和生长角度,如:棕榈科、针叶树种、阔叶树种、草地、灌木、绿篱、鸟瞰的数林、爬藤等。三是准确定义观众。谁是画面信息的传达对象?自我剖析?社会民众?政府领导?房地产商?或是其他的专业设计人员?不同的观众群体对设计有着不同理解方式,相应地,也会有不同的期许。为了能有效地传递画面信息,设计图必须根据用户的理解力及相应的期侍值而量身定做。四是根据设计阶段区别化表达。不同的设计阶段将决定相对阶段图纸的绘制“精细度”,同时需要思考图纸的是否有延续性参考性,如果是意向将此图成为后续深化图的基础,那么应该在此类图纸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使它可以适应将来可能的需要,具备可调整和深化的潜质。

5小结

景观设计理论篇6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地方性;文化性

一、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地域性逐渐被人们忽略,尤其是在景观领域,许多地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已慢慢消失,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已渐渐淡化。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就应强调地方的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素,如地理、气候和材料等,还应融入本地的、民族的民俗风格和历史遗留文化等要素,使得景观设计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色。

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地域性的形成主要由本土的地方性和本土的文化性两个因素决定。地域性景观设计是地域自然和文化的诠释和表现,其核心是要把地方文化挖掘出来,并以景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地域特性可是实体形态的,也可是文化的,比如与本地的神话和民俗相关的象征。寻找“地域特性”往往是景观设计师最复杂的工作之一,其设计作品应具有本地独特的文化品格和个性。

二、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地方性

1.地方性的内涵

景观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受到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和已有的地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涉及到景观设计的地方性问题。景观的地方性受景观地段的具体的地理气候、区域环境、地形地貌、土壤、水、植物种群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应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尊重场地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使景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同时,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形式和材料色彩等技术条件手段都要与地区相适应,只有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创作,才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景观设计应找出符合当地土地内在的品质,如当地独有的气候、温度、土壤、地形、植物等要素,找到了潜在的、内在的个性,并运用于景观设计作品当中,就会成为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域性景观作品。

2.地方性景观要素分析

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地方性要素主要包括当地的气候、地理和地形、植物、材料、水资源、土壤、动植物种群、生态系统、营造方式等。其中,气候、地形、植物和地方材料等要素的影响尤为重要。

(1)气候。“野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描写我国两种反差极大的地域景观,形象地道出了典型的北国风光和江南情境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迥异的风格。

(2)地形。地形是是构成地域性景观的基本元素,是连接景观中物质元素和空间关系的主线,对景观区域的美学特征、空间构成和空间感受产生重要的影响。山谷、高山、丘陵、草原以及平原等不同的地形可以构成不同风格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地形,尤其处理好地形中地势地貌、色彩、质感等要素。

(3)植物。植物的种类繁多,它们拥有丰富多彩的效果,不同地区的植物在品种、形态、色彩、质地等特征上都各不尽相同,各有特点,这使植物在地域性景观是最富于变化的因素之一。设计师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还应选定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

(4)地方材料。运用地方材料是和当地景观和建筑的营造方式紧密联系的,也是表达景观地方性的重要手段。材料应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环境特点,其色彩、质地、肌理等都要符合当地的风格特点、民风民俗、生活习性等。

三、地域性景观设计的文化性

1.文化性的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和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狭义的文化包括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科学、艺术、文学、宗教、教育、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它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使人类文化丰富多样。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性,是指在景观设计中具备上述特点的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特征,它是一个地区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

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其文化传统,地域性景观就应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发掘有益的“基因”,在其作品中表达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使其即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并且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它们甚至成为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标志和精神缩影。

2.民族文化差异

民族是具有一定共同价值体系的人的集合体,它是一个经过一定历史形成的共同文化群体的主要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熏陶而形成的,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审美观。景观设计常常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一个民族所形成的特定景观形式首先应体现其民族文化,其次才体现全文类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使各民族特定景观形式既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借鉴、引进外国、外族的先进景观文化和理念,又使得自己的特定景观形式成为全人类的景观形式。在接受外来景观文化和理念影响的同时,每个民族还会不断地对自身特有的景观文化和理念进行筛选、扬弃,使得景观既体现传统的民族性,又包涵创新的时代性。

四、地域性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性景观设计作品众多,下面笔者将简要结合自己参与设计的规划设计作品――林芝宾馆的部分景观设计来加以分析。

林芝宾馆位于具有浓厚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林芝地区,为广东省政府援臧的工程项目。本规划设计理念上提出“新造园”的概念,通过对环境和交通的改造,完善功能分布,合理借景与造景。借用藏式风格的元素和符号,通过现代建构与材料的演绎,营造出全新的文化内涵的、具当代性的“新”园林度假宾馆。

本设计在整体规划上采用“双轴线”设计,贯穿南北的主轴线上放射出中央水景广场和综合楼,较好的处理了建筑南北对流的通风采光,节能环保,且各建筑皆与轴线中点相呼应。设置中央水景广场增加了景观的动感,与周边环境和建筑形成动静结合的景观。既景观上采用具方向感的绿化布局,呼应“双轴线”,结合当地环境、建筑、材料特点,借景与造景并重。配以适合当地的植物树种,营造四季景观,突显地域特色。建筑样式上有机选用藏式风格和语言,打造“新造园”园林酒店。如图1中的宾馆周围的坐标塔,塔身材料采用当地普遍采用的木材和金属材料,给人以粗旷而朴实的感觉,塔上的花纹图案也具有浓厚的特色,塔身与四季不同的环境背景共同构成一道独特的西域风情景观。如图2中宾馆的架体上装饰了所独有的藏银,并配以丰富多彩的图案,也能体现独特的地方特色。图3中的吉祥八宝柱也是一种独特的藏族文化景观,八宝吉祥,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本设计将现代气息浓厚的酒店与历史意义深远的地方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了在一起,使得整个酒店成为了一幅极具地方特色的景观作品。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景观设计正在逐渐西化,一些地方特色和历史传统也在慢慢消失。因此,加强地域性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对于保护我国的地方文化特色、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广大景观设计师一定要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英]西蒙?贝尔著,王文彤译,景观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景观设计理论篇7

从广泛角度来讲,生态一般指的是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的生存状态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的、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关于定义生态的范畴,也变得越来越广,比如,更多关于健康的、和谐的以及各种美的事物等,也逐渐被纳入生态的范畴。而对于生态设计来讲,它一般就是指我们所说的绿色设计,或者我们也可以称其为生命周期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等。通俗来讲,就是将环境因素考虑到设计当中去。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我们也可以把生态设计理解为是对生态、或者是对自然的一种有意识的保护以及回归等。对于生态设计来讲,它必须要求在进行设计、策划的同时,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它的设计范围之中,主要是包括设计以及规划、执行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要有环境因素的参与,因此,只要有设计产品存在,环境因素就会相应的存在,而且,设计产品存在多久,环境因素就会相应存在同样的时间。当然,如果设计被得到广泛利用,或者说是当设计可以产生社会价值的时候,这就能够很好的称其为环境其中的一个部分,并且,其还可以在环境允许的范围里面,不断地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循环。从这个方面来讲,生态设计必须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的和谐共处以及共同的发展,因此,作为设计者或是当今的园林学科专业的学者来讲,我们必须要通过对环境因素的控制和调控,达到不断减少资源严重损耗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世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

2园林景观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定义的角度来讲,园林学科指的就是一门具有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等关系的科学与艺术。而对于现代风景园林学科来讲,其主要是由传统园林学、相关的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大地景观规划三个主要方面所组成的。在我国,园林作为一个学科的形式已经具有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至少有100多所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园林专业,但在园林更加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隐藏着的种种矛盾与危机。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的专业素质不够高。在现在教学制度不断改革的形势下,部分高校往往将大量师资以及学生的教学、学习时间,都集中地安排在了对重点学科的学习及其他研究上,而将很多园林以外的基础学科只是简单的作为设置、调配。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好的教学结果,其主要不足就是虽然学生在园林基础方面的知识、园林方面的技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习,但是,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并没有对和园林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学科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或者是学习等问题,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出现专业素质普遍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策略

增设有关生态设计理念的课程,以及将生态设计理念不断地融入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是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的措施。因为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对关于生态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要求,应该是非常严格,少量的专业课及少量的专业课程时间的学习的并不能使他们将理论知识合理正确的应用,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园林专业学生眼高手低的状况。因此,作为学校来讲,必须要根据学校师资力量等现实状况,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合理安排。

景观设计理论篇8

关键词:中国园林;后殖民理论;景观设计;走向

园林景观是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与其它艺术不一样的是它更多地借助了物化了的审美意象来完成对心理和外部世界的把握,其基本任务就是向人提供亲临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围。而按照广义的“文化”概念,人们建造园林景观本身就是创造文化。因此园林景观的阅读意义,比起功能满足的意义更为重要。然而现在铺天盖地充斥人们视野的是所谓“欧罗巴风情”的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这类景观在中国蔚然成风,占据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当份额,强迫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去阅读。展望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未来,不由得产生一种要解读它的强烈愿望。

园林景观设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话语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再到法兰西帝国和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都曾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形式,甚至同样的精神在建造城市和景观,它们最终来到了中国的城市,成为当代许多中国人主动或被动的认同。

中国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正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www.133229.com在经典殖民主义及其价值全面终结之后,西方运用自身的知识/权力话语对第三世界所发挥的支配性作用,也就是依靠各种“软”性的意识形态策略和温和的对自身价值的无可怀疑性的表述,对在“现代性”基础上构成的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影响和控制。

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danielburnham提出:“不做小的规划,因为小规划没有激奋人们血液魔力……要做大规划……一旦实现,便永不消亡”。寻常景观,应是“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对异常景观的追求.最终使我们的大地失去诗意,使我们的栖居失去民族特色。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使这条“欧化创作”路子有了“理论依据”。为了迎合地产商赢利的目的一些设计者更是任意的拼贴,剪接“王朝”、“骑士”、“宫廷”、“地中海”、“威尼斯”、“凡尔赛”等西洋古典园林景观的元素,似乎只有用刻意体现的异域特色,才能显示其园林的品位。

中国乃至第三世界的文化被西方所主导,并对第三世界的规范及价值观带来了钳制性的影响。文化帝国主义的泛滥的主要后果,就是西方强势文化在诸多方面取代第三世界本土文化。西方文化迅速充斥整个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从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的西方化,使整个东方第三世界弥漫在后殖民语境之中。内外部的边缘他者无意识中都受西方主流文化的辖制,有意无意中趋媚迎合西方主流文化。这种形势下的文化一体化和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强势文化为主导的。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全球化是外部后殖民文化语境的再进一步的延伸。赛义德在追溯西方文化霸权的谱系时,特别关注西方话语对第三世界主体、文化身份和历史的模塑和建构,正是这种权力话语的模塑和建构使得第三世界成为沉默的他者、文化上的“被殖民者”。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文化全球化抹杀了各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身份。

根据权力话语理论,园林景观设计活动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受到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各种各样的权力的制约,是一种操纵行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设计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意识形态的影响,使自己的话语(设计作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这样,园林景观设计者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身的设计作品殖民化。维克多。雨果更是将建筑艺术称为“石头写的史书”。难道新千年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史书注定要用它国的文字来书写。

事实上,有着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造园艺术。中国古代造园的文人雅士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本,以道家和禅宗的恬静淡雅,以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和“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创作思维方式,造就了无数影响后世的名园胜景,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因此,对大自然的观察、了解、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应是现代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中国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重视整体与关联的综合思维模式。对大千世界的感悟是以突然顿悟的认知体验和直接切入对象的方法,即注重直觉。表现在艺术领域,就是重视艺术品的神思和韵味,追求意境。要求人们以主观的感受去体察、捕捉、和创造出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渗入心灵的感受。注重艺术品的隐逸、恬淡、质朴的自然之美。由此出现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艺术样式。而现代中国园林应很好地植根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身份,学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神韵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有良好的体现。

中国园林景观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国风水理论中的“观势”、“观相”,实际上就是园林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应该说,这是颇具美学价值的调查研究。在自然环境中搞建筑要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运用对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

中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从意境的追求到空间的营造,从筑山理水到植物配置都有大量优秀作品。当代中国园林景观设计都可有许多创作手法可以学习,借鉴。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一方面景观创造要考虑其所在地现状,另一方面局部景点布局要服从整体,注意主从关系。设计师营造景点,通常是驾轻就熟,而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景点却常常被大家忽略。比如在重庆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的设计上。有些设计师最初想在公园中规划较为复杂的多层次景观元素,甚至还有“玻璃水晶城墙”、“激光虚拟城墙”的考虑。但因公园的性质是遗址公园,是以保护和展示古城墙,还原古城墙的历史风貌为目的,应将古城墙作为景观的主体。最终公园的植物配置以及景点布局都紧紧地围绕古城墙的历史脉络展开,使城墙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人们可以在石阶与古藤下细细品味历史沧桑与变迁;同时,简洁的设计布局使公园与城市景观相互辉映。

1.庭园理水。水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无论北方、南方造园,凡条件具备,都必然引水入园。“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论述。贝聿明在苏州新博物馆的设计中,水体布局学习了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陆地与水中小岛用曲桥相连,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内外相连,动静结合,瀑布、喷泉、涌泉的设计应用,使园林有形、有声、亦动、亦静。运用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最有活力的水的形态提炼升华,展示在人们面前。

2.渗透与层次。追求意境的幽雅深远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都利用各种手段来增强景的深度感和层次感,使空间错落有序,层次变化异常丰富,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即是借景。在重庆长安华都住宅小区的景观的设计中,园林景观面积并不大。如何以小见大,使人们有更舒适的休闲环境,是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突出应用了借景和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将几个重点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则紧密结合这些对景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一方面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层次与变化,另一方面在绵延一公里的景观长廊上不仅使各个景点之间互相借景,而且利用园林地处半山的地势,把远处的城市景观巧妙地借到园中来,使不大的景观空间,显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园林中的典型范例。

景观设计理论篇9

引言

优美、和谐的公路景观对于保障车辆的行驶安全,提高司乘人员的舒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突飞猛进,2004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187.07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高速公路3.43万公里,列世界第二位,有力的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公路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景观割裂以及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等负面影响日益凸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公路沿线进行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成为我国公路建设中的迫切任务。

1.国内外公路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的公路景观设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仅注重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确保行车安全通畅,主要着眼于道路线形设计、结构设计、力学计算等公路本身的建设,尚未提出系统的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第二阶段,开始重视道路以外的附属设施、环境保护、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使道路的功能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但公路景观设计大多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部分提出,初步的公路景观设计理论开始出现;第三阶段,着眼于道路的多功能利用,不仅使用路面,还利用立体空间(诸如立体交叉及地下空间),公路景观设计理论出现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态势。www.133229.com现代公路景观设计正在成为一门涵盖土木工程学、生态学、计算机、植物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性科学,公路景观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多信息载体。当前国内外公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公路景观设计滞后于路基路面及其他附属设施的设计,有的甚至忽视了景观设计,条块分割,人工雕凿痕迹明显。许多已经出版的书籍和已经成文的规定都把公路的景观设计等同于“美化设计”或“绿化设计”。

(2)设计中过分注重形式美,对司乘人员实际的景观体验重视不足。设计者常采取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来设计公路景观,许多公路被“装饰”成富丽堂皇的绿化带;缺乏全局意识,过分注重形式美,忽视了人们在车辆高速运动中的景观体验,造成过往旅客和驾驶人员眼花缭乱,易产生视觉疲劳和不良情绪。

2.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思想

公路沿线的周边环境不仅要满足交通功能,而且还应该赋予人们优美、宜人的景观视觉。公路的景观设计,一方面要强调公路与沿线的自然环境、交通设施、车辆等的协调统一,使公路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车辆高速行驶的动态特点,实时调整景观的表现形式,既满足静态视觉的要求,同时也满足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的要求,为司机和乘客提供实时变化的审美效果。

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动态中人对环境的参与特点和人的心理感受是公路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公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视觉及行为特点,满足动态变化的要求。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方法是指根据司乘人员的动态视觉特性,充分考虑行车速度对景观尺度、人的美感特性、景观组合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从人的动态体验出发,对公路沿线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组合和优化设计。

公路景观设计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速度(v)、时间(t)与景观效果的关系问题。这里的v和t不是传统物理学意义上的车速和时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两地之间的位移跟速度和时间的线性关系。动态景观设计理论对v、t的理解,需从景观设计角度进行如下阐释:以车辆为参照物,v可以理解为公路景观以及与公路相关的自然景观(包括大地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等)、人文景观(城市、河堤、名胜古迹等)的不断运动;t应该理解为上述一系列运动景观的动态组合。也可以这样表述:公路景观设计应该营造出一系列闪现在人视野中犹如电影胶片般的动态、连续的画面。由于公路上的车辆一般都会经历起步、提速、持速运行、减速、再提速、再持速运行……这样一系列不断反复的运动,相应的,这一系列动态画面景观也经历着同样的运动和变化,设计人员进行公路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种变化,区分具体情况下人的不同视觉感受,而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设计。

3.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基本要素

3.1.动态中的景观敏感度

景观敏感度是指景观引起人们注意力难易程度的量度,相对于静态景观而言,车辆行驶过程中,公路景观的动态敏感度在很大程度上将会被弱化,因此,欲使道路景观对行驶中的司乘人员起到与静态相同的视觉效果,就必须通过专门设计,弥补车速对动态景观敏感度的弱化影响。

动态中景观敏感度(s)的大小和车速(v)、司乘人员前方视野中能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大距离(dmax)、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小尺度(hmin)、路侧能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小距离(dmin)四大因素密切相关,其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s=f(v,dmax,hmin,dmin)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为了达到最佳动态景观敏感度(smax),不同车速(v)与dmax,hmin,dmin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车速(v)与dmax,hmin,dmin关系表

(table.2relationamongspeed-v,dmax,hminanddmin)

v(km/h)2060100140

dmax前方视野最大晰辩距离(m)150370660840

hmin前方视野晰辩最小物质尺度(m)0.351.102.003.00

dmin路侧晰辩最小距离(m)1.715.098.5011.9

以限速60km/h为例(当处于特定路段比如起步区、隧道内、急弯区时,需慢速行驶),司机前方的景观或景观单元的最远距离不应大于370m;不应小于5.09m;它们的高度应大于1.10m。当景观或景观单元的三维尺度超出这些阈值时,司机的景观敏感度为零,即对这个速度下行驶的司机来说是“视而不见”的。

导致动态中景观敏感度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本文列出的v、dmax、hmin、dmin等四大因素外,敏感度的变化还受景物表面相对于视线的坡度、景物在视域内出现的机率、景物的色彩、质感、明度和人的视力、情绪以及天气的变化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详细叙述。

3.2.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

静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是在人的生活起居中形成的,包括人的对周围环境形成的空间感、场所感,一般是宜人的小尺度;而在车辆行驶情况下,车辆的运行使人们对公路沿线景观的尺度感发生了变化,进而带来道路与周围环境产生新的比例关系,路边景物一晃而过,只有尺度较大的物体才能看清,这种大体量的景观尺度是人们视觉的需要,符合动态中人的心理感知和生理特点。高速行驶下的汽车只有穿行于大尺度的景观空间,司乘人员才能产生融入自然的感觉而不是被排斥感,所以,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常是宜车的大尺度。因此,公路景观设计中景观尺度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动态中人的视觉、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根据路段的性质、车速等因素来综合确定。

3.3.动态中人的视觉特性

景观设计理论篇10

【关键词】房地产;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施工管理

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水平越来越高,小区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着人们的购房选择。房地产开发商要加强对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视,在设计的时候坚持因地制宜、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营造适用合理的园林景观,提升房地产价值,推动房地产发展,实现地产开发和景观设计的有效结合。

一、房地产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近年来,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影响着开发商的经济效益。首先,景观设计是小区主题及风格定位的展现,是房地产开发设计的基础。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设计,而是对小区周围环境的整体考虑与规划,房地产开发设计要通过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来实现。其次,良好的景观设计是房地产营销的筹码,户外景观设计和户外活动空间可以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模仿之风盛行,欧式风格泛滥。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园林绿化要把握本土文化和人们的精神需求,但是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人员都误读了现代化概念,小区中充斥着欧式广场、罗马柱和喷泉。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应更多地注重自身的特点发掘,建筑小品、景观设施要突出城市特色,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展示历史文件风貌。其次,植物配置盲目。居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要尊重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特征,要遵循植物生理特性。有很多开发商为了提升品位,盲目购买大批名贵植物和百年老树来堆砌成林。有的南方树种种要北部地区,植物适应不了当地气候,导致苗木大量死亡,造成经济浪费严重。

二、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

1、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房地产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人员在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建筑周边环境以及地形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根据施工场地原地形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当地植被多样性,保留原有群落类型和本土植被,对名贵古树进行充分保护,设计中要掌握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营造适用合理的房地产园林景观。与此同时,园林景观作品也要有自己的主题,北方地区多以白蜡和国槐作为行道树,岭南地区多注重庭院的精妙布局见长。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要具备地方特色。

2、园林景观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目前我国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存在过度模仿的现象,园林景观没有地方特色。设计者景观设计要遵循当地环境和建筑周围环境,注意该住宅区小环境和周围大环境的协调,小区的景观要和周围的山形、地势、水景、城市街景、人文风俗以及历史文脉相协调,小区景观要进行自然式设计,使小区景观成为整座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做到师法自然,胜于自然。一般来说,城市的用地都是有限的,设计者要遵循成本最优化原则,对各种人工与自然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3、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要在统一中寻求变化,植物栽植要疏密有致,变化有度,体现韵律感和层次感。景观不仅要具备美感,还要体现景观的功能性与参与性。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的工作压力较大,小区要为业主提供身心娱乐的地方,园林绿化工程要适当的设置相应的健身设施,体现园林绿化的多功能性。总之,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打造生态节约型的园林景观,提高景观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对植物的季节性进行充分考虑,做到四季有景可赏,水景和雕塑设计要遵循精而少的原则,减少成本的浪费。

4、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一块建设用地是有限的。在现代化的城市当中,人口稠密,高楼成群,房屋毗连,寸土难寻,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更美的环境,增加绿化覆盖率而不多占用土地,就需要设计者们另辟蹊径转向高空发展,提高立体绿化水平,开拓小区立体绿化空间。立体绿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可以是攀援植物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门庭绿化、花架、棚架绿化、栅栏绿化、坡面绿化、假山与枯树绿化、屋顶绿化等等。它能加强景观与建筑的相互作用与相互结合。增加人与自然的紧密度,很好地保持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十分重视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和空中绿化,这已成为全世界绿色运动的一部分。

三、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

1、人的因素: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是园林绿化管理的主体,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房地产开发商要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对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通过经验交流活动的开展来促进管理者的交流。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绿化养护技术,提升住宅区植被成活率和植被的观赏价值,增强小区植被间色彩的合理搭配。再次,施工管理人员要充分配合设计人员的工作,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对植被种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协商和解决,充分听取施工人员的意见,打造优质的园林景观。

2、物的因素:要提高苗木质量水平。住宅区园林绿化的主角是植物,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本土物种,减少选用不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如南方的苗木品种多数是不耐寒,难于在华中及北部地区安全越冬。相关人员对购进的苗木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切忌以次充好,破坏住宅区景观的密度感和立体感。只有严格规范苗木质量规格,确保苗木质量和设计规范的结合。只有施工人员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不能随便对苗木的数量和规格进行随便的增减,园林景观施工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的效果。

3、管理因素:要提高对园林绿化工程的认识。积极合理的园林绿化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居住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还可以提升居住环境的品位,提高整座城市的绿化率,为小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以及生态环境效益。在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园林绿化工程有清醒的认识,对住宅区园林绿化面积进行合理的规划,工程景观要由专业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通过工程招投标来选择技术性和专业性过强的施工单位,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对施工中不符合设计方案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此外,园林绿化工程完成后还需要有精心的后期养护工作。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保证,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养护人员做好后期的养护工作,针对不同的品种采取适宜的养护方法,以保证能长期的体现良好的设计效果,为业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开发商的经济收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开发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小区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着人们的购房选择。优雅的住宅区园林景观和性能完备的健身设施也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卖点,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关系着开发商房地产项目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房地产生产商要加强对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视,在设计的时候坚持因地制宜、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营造适用合理的房地产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郭晓辉.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2(04)

[2]闫志磊.房地产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