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城建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7:11

乡镇城建工作总结篇1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年初党委政府成立了城建工作领导小组,除城建环保服务中心人员以外,另外增加了3名干部,充实到城建工作专班,并且,根据十一五规划中城镇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年实际,科学制定了规划,明确了思路,量化了目标,细化了任务,按照稳步拓展新城区,积极改造旧城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要求和产业立镇,商贸活镇,旅游兴镇的工作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二、多方筹资,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个乡镇能够得到长远发展的基本条件。**店镇党委政府历来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7年,**店镇通过多种渠道吸纳资金200多万元,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较大的改变了**店镇城区的面貌。

1、加大街道硬化建设力度,改变街道脏、乱、差面貌。

今年上半年,**店镇党委政府加大了街道硬化工程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一是硬化了东门街、步行街。步行街是**店镇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中原街与开武公路的连接线,于二00六年建成,全长430米,今年三月份,**店镇筹资60多万元,将步行街全部硬化。二是硬化了会馆街,会馆街是**店镇通往大悟县城的唯一通路,历年来,街道由于没有硬化,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街道居民意见很大,今年六月份,党委政府筹资50万元,将会馆街硬化。目前,此项工程正紧锣密鼓的进行,已完成三分之二的工程。预计8月份全部完工。

2、加大排水工程建设力度,逐步提高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近几年来,**店镇城区发展迅速,基本上是每两年发展一条新街,每年新增进城居民近1000人,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的进城居民的生活排水问题是党政府关心的一件大事,今年四月份,步行街下水道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六月底正式完工,共投入资金18万元,修建下水道900米,同时,维修了中原街下水道1500米,清除於泥100多车,配齐破损、丢失的预制板200多块,如今,步行街、中原街的排水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3、加大工交服务建设力度,扭转了城区车辆乱停乱靠的局面。

**店镇位处两省三县八乡镇的中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每天从**店镇发往上海、河南、武汉、大悟的班车达80多辆,再加上通往乡村的面的、三轮车共计200多台车。原来,由于没有一个规范的客运站,各种车辆乱七八糟的停靠在街道两侧,严重影响了城区车辆通行能力。二00七年六月,**店镇抓住了政策机遇,争取了一个建造五级客运站的建设项目,千方百计筹措资金60多万元。兴建了一个能容纳180辆车的五级客运站,车站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专人管理,专人服务,目前,客运站已经全面启用,各类营运车辆全部进站停靠,街道上彻底恢复了宽阔、畅通的局面。

三、加强管理、创建卫生文明城镇。

1、加强领导,成立工作专班。

为确保城区卫生文明创建活动顺利进展,经镇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韩彩玲任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云、副科级助理郑绪稳任副组长,成员由张家奎、尹维浩、钱进、周向荣、陈卫刚、黄庭华、阳立春、颜定华、阳志才、万春生、刘元奇、甘树民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农业服务中心,实行值班签到制和督办通报制。郑绪稳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

一是召开了文明创建动员大会,参加会议对象为**店镇城区范围内的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城区周边村支部书记、主任、企业法人、居委会书记、主任、城区范围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代表、全体个体工商户户主、街道居民户主、文明创建协管员、环卫工人。二是以电视、宣传标语、宣传车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各单位、学校层层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及学生会进行宣传,营造舆论氛围。

3、落实责任包保,强化责任。

一是部门齐抓共管,各单位层层召开干部职工动员会,宣传创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交警中队依法打击车辆乱停乱靠现象,切实解决了城区交通堵塞问题;工商分局协助解决了战占道经营的问题;农贸市场解决了市场内部管理和服务问题;派出所打击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违法行为;道班及时维修好城区路段破损路面,学区组织镇区范围内的师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

4、解决好六个问题

(1)解决好垃圾乱倒问题,垃圾已经实行装袋归箱,日扫日清。

(2)解决好车辆乱停乱靠的问题,麻木、三轮、面的实行定点停靠,客车实行进站管理。

(3)解决好菜摊乱放问题,所有买小菜的进入农贸市场和车站中原南街彩砖以内。

(4)解决好散养牲畜问题,所有农户的牲畜实行圈养,杜绝散养乱跑的现象。

(5)解决好棚子乱搭的问题,目前处于整治过程中。

(6)解决好房子乱建的问题,城区归划区内建房一律按程序申批。

5、建章建制

我们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卫生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菜摊经营管理制度》、《各类牲畜圈养制度》等,以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城区住民,做到有章可依,初步形成了城区创建工作人人抓人人管的局面。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使城区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人民群众十分满意。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搞好新城区开发工作,完成黄土线大胜段以西的规划征地,挖方及建设工程。

二是完善火神街800米街道硬化工程。

三是完成新城区二00六年度开发地段的建设及电力设施安装工程。

四是搞好红色旅游的协调工作。

五是完成中原街下水道清淤及维修工作。

六是完善建新街城区改造工程。

乡镇城建工作总结篇2

一年来,本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党的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努力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现将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学习上,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悉心钻研本职业务,做到学习理论与业务知识相结合,通过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二是认真学习工作业务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做到在重点中找重点,抓住重点,并结合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工作能力。

二、在工作上,按质按量完成镇委、镇政府及城建局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完成房屋征迁146间,完成4个村的城中村改造450多间的征迁任务,其次还完成全镇的D级危旧房改造111间,超额完成年度县政府下达的改造任务及其他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同时还积极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生活中,我始终做到严格自律,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鞭策自己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

乡镇城建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市郊区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乡统筹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本质是要改变目前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共同发展。2008年1月《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我国的规划工作重心已经由实质性的城市主导转变为城乡并举,城镇规划作为城乡统筹规划中的关键节点,需要转变以往城镇规划的局限思路,扩大规划的视角,创新规划方法途径,更好的发挥其在城乡统筹中的关键作用。城市郊区的小城镇是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由于其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区域中,受城市的辐射、扩散和周围农村腹地的双重影响,加之其自身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与普通小城镇有显著差别的特点,研究其发展对于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郊区指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周边区域中所形成的,其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叉地带,城市郊区小城镇即是位于上述区域内的小城镇。本文拟选取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作为案例,剖析当前皖北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存在问题、以及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二、不同类型地区城乡统筹规划重点

我国地域广,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因此对不同类型地区,其城乡统筹规划的重心也不同。以安徽为例,皖北地区由于受历史人文、资源禀赋、政策等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地区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集中在中心城市,农村以农业为主,城乡联系单一。皖北地区城乡二元差距较大,普遍存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规模小层次低、农村建设落后等问题,因此该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该地区城乡统筹规划的重点是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在城乡空间上改变目前低水平均质化格局,通过集聚发展,提升中心城市,择优培育城镇增长极,发展壮大小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地区发展。

三、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点——以符离镇为例

1、发展机遇高于普通小城镇

在由“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农村腹地”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中,由于郊区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同一行政区划内具一定规模的郊区小城镇,其发展会服务并参与城市的经济中,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在进行总体规划宏观布局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郊区小城镇往往优先作为城市功能疏散地。

符离镇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城市郊区小城镇,它位于位于宿州市北13公里处,介于宿州、淮北和徐州三市之间,是驰名中外的烧鸡之乡、皖北重镇,又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和省重点中心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宿州市各乡镇前列。其区位优势使得其成为宿州市重要的功能拓展区,在《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符离镇将承担部分城市中心区人口疏散功能,并且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及生态型产业(见图1)。

2、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普通小城镇

凭借大城市资金、产业的优势,郊区小城镇产业经济建设加快发展。郊区小城镇较多地分担中心城区外迁企业或延伸的产业链,从而为郊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两者结合,大大提升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

以符离镇为例,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亿元,财政收入2826万元。近年来一些新兴高科技企业陆续落户符离镇,大大改善了符离镇的工业结构,增加产值的同时为符离镇的工业注入了极大的活力。2010年以来符离镇的第三产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交通运输业、批零贸易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继续保持主体地位,旅游休闲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3、城乡一体化水平高于一般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格局的重中之重。大城市郊区小城镇的发展程度与大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呈显著的正比关系,只有与主城区形成便利的大交通,才能实现与大城市有机对接,促进人流、物流的顺利畅通,促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按一般规律,与主城区车程较近,即主城区一小时车程半径内的近郊区小城镇发展较快。以符离镇为例,京沪铁路纵贯南北,国道、省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宿淮铁路,符离镇为起点;泗许高速公路符离出口离镇区三分钟路程;京沪高铁宿州站离符离镇二十分钟的路程;徐州观音机场距镇区50公里,沟通了符离与国内各大中城市的经济、科技、信息联系。便捷的交通,有利于符离镇在经济、交通各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符离镇是埇桥区的繁华大镇,其工业区、生活服务区、办公住宅区各具规模,水、电、路、和工商管理、金融、税务、医疗、邮政、学校等市政、公用设施齐全配套。

四、规划编制的新思路

1、从小城镇规划向更大区域谋划的规划理念转变

①区域视角确定城镇定位

传统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往往突出镇区规划,弱化区域协调和镇域规划,本次规划转向更广阔的区域视角。从区域背景来看,当前宿州市正处于处于均质化向集聚发展过渡阶段,制定了“区域次中心城镇向小城市发展”的城镇空间组织新策略。符离镇成为带动宿州规划区北部崛起的唯一核心城镇,辐射带动埇桥区北部片区经济洼地的发展,在这个目标基础上对于城镇的定位是重构为埇桥区规划区副中心,新兴工贸型小城市。

②协调宿州城乡空间布局

当前宿州市城市规划区存在着城镇数量过多、规模小层次低,建设分散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整合片区发展空间,减少开发主体,实施集中开发,积极培育城镇增长级,突破低水平均衡发展格局。规划对北部片区乡镇调整提出方案建议,在空间布局上提出对北部片区城镇功能进行整合,引导交通设施、社会设施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化配套,促进发展要素向符离镇等城镇增长极集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渠南片区的动力(图2)。

2、突出城乡融合理念

以往小城镇总体规划往往突出镇区规划,弱化镇域规划,与广大农村腹地结合不

紧密,忽视城镇与农村的相互联系和融合。在城乡统筹的新背景下,规划遵循“城乡资源统一配置、城乡建设统一管理”的理念,以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作用。

统筹区域城乡空间布局

在宿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目前有符离、桃园、朱仙庄镇,现状各镇建设比较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为减少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实现区域资源和设施共享,规划淡化城乡界限和行政划分,将上述三镇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统一考虑,促进城镇间在基础设施、市政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按照集中集聚、合理分工的原则,引导形成由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一般农村社区构成的网络化的镇村格局。符离镇发展为新兴工贸小城市,承担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桃园、朱仙庄镇区基本和城市中心城区合并发展。

②建立有效的空间管治机制

加强对镇域土地利用模式的引导控制,按照生态优先、集聚发展、节约用地原则,将镇域空间划分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四大类,对江湖河流、生态廊道、

基本农田严格进行管治,实现城乡资源要素保护和合理利用。按照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紧凑布局城镇各项建设用地,加强存量土地的整理和挖潜,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调整,将农村建设用地适量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长,保持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与土地利用规划一致。

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现状农村居民点数量偏多,规模小,土地利用浪费严重,公共服务设施滞后。规划按照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原则对现状村庄进行分类整治,规定人均村庄建设用地标准,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优化村庄布局。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对住宅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基础设施配套、村庄环境、村庄特色等方面提出建议。考虑到农村居民点调整是长期控制引导的过程,规划对村庄用地调整不采取强制措施,逐步引导农民向农村社区转移。

3、探讨城市郊区小城镇分阶段增长机制

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需要经历从初级启动期到成熟完善时期的过程,因此在发展策略、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上需要与规划目标与发展阶段吻合,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

①在发展的启动初期,针对发展动力不足的事实,在发展策略上提出交通引导和行政驱动积极推进产业化。空间布局上充分利用有限交通条件缩减发展启动成本,依托老省道作为城镇发展轴线,同时控制远期发展轴线,生活用地依托老镇区展开,工业用地跨越老镇区结合高速公路道口集中布局,强化符离生产职能。

②发展中期阶段,在内部和外部资本的驱动下,城镇综合实力较大提高,发展策略上提出生产和服务配套并举,提升区域服务职能。空间布局上结合行政中心搬迁建设城镇发展轴线,产业和生活用地依托轴线相向发展,发展镇区公共中心,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③发展成熟阶段,城镇综合实力达到较高水平,发展策略上提出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的中心地位和辐射能级。在空间布局上,依托发展轴线完善各项建设,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功能,辐射和服务于北部片区。

五、政策保障建议

新的发展目标与现状薄弱的城镇综合经济实力是符离发展面临的尴尬现实,如何做大做优符离镇成为规划关键。针对皖北地区城镇经济动力不足,行政力量推动是推动城镇初期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规划提出在宿州市层面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土地、人口、财政政策的倾斜,为培育符离镇创造发展条件。投资政策上重点支持符离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土地政策上改变按行政单元平均分配土地指标的政策,扩大符离镇建设用地供给,满足其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其他地区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人口政策上建立人口合理流动机制,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人口集中;财政政策上建立健全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启动资金的财政配建力度。

结语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而城镇化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以宿州市符离镇为例,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基础条件差、区域支撑能力弱的特点,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城镇转型过程中城镇职能、不同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城乡空间布局、以及政策保障的内容与方法,为欠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与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总体规划.2011

[2]陈为邦.小城镇建设规划先行[J].领导决策信息,2001(15).

[3]汤放华.小城镇总体规划理论、编制内容与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2.

乡镇城建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城乡规划;制度;法律;思考

abstract:thenewChineselegalsystemofurbanandruralplanningandconstruction,hasgonethroughascratch,fromsingletocomplete,fromthedepartmentregulationstotheadministrativeregulationswillrisetothelegalprocessofgradualimprovement.overthepastfiftyyearsofurbanandruralplanningpractice,whichhasmademanyachievements,buttherearealsomanyexperienceisworthserioussummary.atpresent,thecityofourcountrychangesdevelopmenthasreachedanewlevel,asignificantincreaseinthenumberofcity,thedevelopmentofsmalltownsandaccelerate.

Keywords:urbanplanning;system;legal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法律体系的变革基本上是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的。在总结建国以来城乡规划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借鉴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我国基本法律制度概况

我国近年的城乡规划基本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现行《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各种运作制度。主要是:

1、城市规划制定制度。

城市规划的制定制度主要是指如何编制城市规划、由谁编制,审批实施的程序等,明确了规划的概念、内容、原则、编制主体和阶段划分。

2、村庄和集镇规划制定制度。

由于受基层政府规划意识、资金和技术力量的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部分村庄和集镇建设缺乏规划指导,村庄集镇规划的整体水平不高。

3、划定规划区实施统一规划管理制度。

《城市规划法》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制定城市和村庄与集镇总体规划时,必须根据城乡发展建设的需要划定规划区,同时规定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布局,以及机场、水源地、重要的基础设施、自然与文化资源、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都要纳入统一的规划管理。(二)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和特点

我国的城镇化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加速,目前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约44%左右。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经济体制改革对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上而下型”,逐步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并行的发展格局。小城镇的发展促使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发生变化。200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3.9%,比2005年增长了0.9个百分点。城镇化在促进市场拓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城镇建设量大面广

1978年至2005年,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城市等级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从40个增加到139个,中等城市从60个增加到226个,小城市从93个发展到296个。

3、小城镇发展呈现新局面,建制镇内涵发生了本质变化

1978年我国仅有建制镇2173个。这些镇以县城镇和工矿城镇为主,其经济社会结构和小城市相似,与周围农村的经济社会联系相对较弱。到2005年,建制镇数量已达19522个,新增的建制镇由原乡建制发展而来,是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并正在发展成为以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成为县域、市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4、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市民化”任重道远

我国目前进入城镇务工的农民已超过1亿人。由于户籍和土地制度等原因,农民工多数处于流动状态,即户口在农村,工作生活在城镇,农忙短期返乡,年底回家团圆。

5、在城乡规划等政策的调控作用下,较好地实现了城镇紧凑发展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立足国情,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实施严格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制度,已经形成了包括全国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在内的城乡规划体系。规划加强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控制城市建设用地低密度扩张,避免了美国等一些国家出现的城镇低密度扩张、城市人口密度持续下降的现象。

6、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速度都比较快,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下中等收入国家组的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基本适应。

二、完善我国城乡规划法律年度的几点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

按照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地区是国家的工业化基地,乡村则是为其服务的基础,相应的行政权力架构也由此形成。“镇”的概念被局限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要么是县域行政权力中心所在地,要么是因工业建设和交通集散需要而形成的居民点,其发展与其周围的乡村地区缺乏内在的直接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促使原有乡村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的乡建制改为镇建制,这种以镇为核心、与周围农业地域密切结合的地域结构性变化,促使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出现了根本性改变。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城乡统筹的方针,并在空间资源的配置、发展目标的协调、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等方面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立法,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的条件已经成熟。

乡镇城建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法》城乡协调村镇规划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乡协调”字面上解释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在以往城乡二元分治体制下,我国村镇规划普遍存在很多问题。2007年,《城乡规划法》出台,提出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等五大类,这是镇(乡)首次被列入法定规划范围,同时也是村庄首次被列入整体规划的体系之中,标志着传统的城市规划正在逐步转向多位一体的城乡规划。

1学习《城乡规划法》,浅谈《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协调的要求

《城乡规划法》较之《城市规划法》,最显著的变化便是规划工作的客体由“城市”变为“城乡”。虽一字之差,但意义重大,它表明我们的规划工作重心已由过去的“重城市、轻农村”转变到“城乡并举、统筹协调”上来。统筹是《城乡规划法》的亮点。统筹,就是要做到“城乡协调”、“区域统筹”、“经济与建设统筹”、“生产与生活统筹”。《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延续了数十年的城乡规划“二元结构”就此终结,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城乡协调安排、资源集约配置、设施公平共享,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为宗旨的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城乡一体化”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起步时间不同:城市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乡村规划则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正式提上日程。虽然数十年来我国城市一直在做规划且明文规定建设应按规划实施,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机制束缚和极左思潮支配的习惯性影响,可以说截至《城乡规划法》出台的今天,仍有相当多的规划并未摆脱如下一些通病:城乡脱节,各抱一摊,各行其事而不能共生互补;就城论城,就镇论镇,就村论村,缺乏区域整体发展的规划战略;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高耗低效,严重地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公用设施分散、重复建设且服务不公不均;先单体后总图,先详规后总规等反程序的规划编制屡禁不止等。在规划建设的管理方面,无视规划的严肃性、法制性和权威性的现象时有发生,诸如:朝令昔改,你定我改,搞政绩工程。显而易见,以往产生上述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总揽全局、系统严密、掌控要害、说一不二的规划法规来作为规划编制及实施的最高法律依据。

而《城乡规划法》其中对于“统筹”等要义的阐述,为解决规划建设领域多年来诸多老大难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城乡规划法》关于“统筹”问题的阐述,从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分别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统筹”包含了“城乡协调”“区域统筹”“经济与建设统筹”“生产与生活统筹”。

首先,《城乡规划法》构建了一个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组成的,旨在革除“二元结构”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其目的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乡规划法》还要求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上,“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统筹安排(城市)风景名胜区周边乡镇、村庄的建设”,并一再强调要“城乡协调,合理布局”和“集约发展”等。

2我国城乡协调规划的实践在村镇规划法律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

但是,目前我国城乡协调规划的实践在村镇规划法律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缺乏相关细化配套的法规、规章、文件等,规划管理监督不到位、公众参与不够等,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规划标准是《镇规划标准》(GB90188-2007)和《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从实践来看,两个规划标准确定的用地划分偏细,容易引发规划调整,增加管理成本,同时还有偏重总体布局、轻建设引导的问题;其次,上述两个标准对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和用地规模没有明确规定,市政配套设施标准取值范围也比较大,因此规划编制单位在设施类型选择和规模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者,由于技术标准不够细化,加上编制单位水平不同,容易造成编制成果脱离实际,难以操作等问题。

由于传统城市规划工作重点在城市规划区的土地空间利用,造成现状很多城市总体规划内容“重城市、轻乡镇”,侧重于“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城市发展,既有的规划体现出“城市多,农村少”,对农村地区的规划往往“一笔带过”。在传统城镇体系规划中,镇往往以一个点位来表达,村庄体系难以深入,使得城、镇、村规划缺乏整体性。而在城市中心区的用地布局规划中,城市规划区的区域往往作为城市生态绿地简单对待,以上情况造成目前村镇规划与上层次规划协调性不足、覆盖面不广、深度不够等问题。同时,规划受项目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

由于镇乡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村镇规划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许多地方村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落后,人才缺乏。许多地方村镇或缺乏规划,或规划深度不够,或重总体规划,轻建设规划,忽视城乡协调,造成村镇规划最后表现为“墙上挂挂”的蓝图,无法实现对村镇建设的控制和引导。另外,由于目前各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工作还难以真正深入到乡村地区,规划的缺位和管理不到位,导致类似城中村、滥占耕地等问题屡见不鲜。

3举例――城乡协调背景下大理州的村镇规划上的制度创新

3.1大理州现状特点

与云南省其他地州市类似,面积29459km2的大理州拥有350多万人口,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在农村,半数以上的居民为农民。据统计,2013年末,大理州12个县市共有镇(乡)110个。目前,大理州除县城所在地镇本身基础条件较好、享受一定的财税政策支持、发展形势较好以外,其余大量一般乡镇呈现出发展不足、特色缺失、经济发展差异大、乡镇密度大、规模小等问题。由于缺乏资源条件,发展基础相对较弱,一般乡镇还没有形成自我造血的能力。目前12个县市基本都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业企业纳入园区管理,一般乡镇不具有工业发展条件,缺乏人才、资金优势,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功能缺乏,乡镇消费功能不足。另一方面,除大理市周边的大部分村的发展大都依靠特色农业或旅游业,但是其他县在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发展方向尚不明确。同时,由于部分村镇人员外流,造成村镇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儿童等为主,建设需求弱,在资源和政策的配置上处于劣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品质低。目前,我国已经转向“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轨道,首先启动大都会城市对自身农村地区的带动。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城乡协调改革的核心也是力图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和发展机会。这些年来,大理州先后开展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实行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以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加强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为全国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因此,大理州在2008年《城乡规划法》颁布之后就开展了“城市规划”转变为“城乡规划”的实践探索。大理州编制了《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打破行政区界,将大理市及其周边6各县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促进城乡功能结构、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和“区域政策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村镇规划,针对村镇规划面临的困惑,大理州努力探索新的编制思路,以适应村镇规划的实际。目前,结合村庄规划、特色镇规划已在重点镇、城市近郊镇、旅游特色镇等资源条件较好镇的规划编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绩。

3.2大理州城乡协调规划编制技术的创新

3.2.1政策转化

城乡协调规划编制本身需要与实施、监督密切配合。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批法规、政策也相应出台,如《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大理州中心集镇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理白族自治州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标准(试行)》等。

3.2.2规划编制创新

3.2.2.1编制成果创新

第一阶段:以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小康示范村和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为主。主要特点:(1)以实测地形图作为基础图;(2)收资过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3)规划成果严格按照《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第二阶段:以洱海流域“百村整治”村庄规划建设为主。主要特点:(1)以卫星图片作为基础图;(2)收资过程中镇、村相关负责人全面参与;(3)规划成果包括:现状分析图、建设规划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基础设施规划图和近期建设规划图。

第三阶段:2010年8月,确定祥云县、弥渡县的两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按照行政村总体规划(含中心村规划)和自然村建设规划进行编制,行政村总体规划(含中心村规划)提交“两图一书一表”成果,即行政村总体规划图、中心村建设规划图、行政村总体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说明书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表。然村建设规划提交“一图一书一表”成果,即自然村建设规划图、说明书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表。主要特点:(1)以卫星图片作为基础图;(2)规划实行“三结合”的工作方式;(3)规划成果包括:行政村两图一书一表,自然村一书一图一表。

实践效果:(1)规划成本大大降低;(2)充分发挥镇、村、小组三级的积极性;(3)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成果进行优化、合并,做到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3.2.2.2组织体制创新

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辖区内村庄规划编制计划任务的分配和落实;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村庄规划编制的组织实施。

村庄规划的正式方案应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行政村总体规划(含中心村建设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自然村建设规划报所在镇(乡)人民政府审批。

3.2.2.3编制技术创新

在统筹城乡背景下,村镇规划既要符合村镇发展实际,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必须探索一种新的编制技术模式。2011年,大理州结合自身州情,先后出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标准(试行)》引导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对村庄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与深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规划编制的手段上强调简化层级、突出重点、优化标准。

对县级规划管理部门和乡镇政府来说,技术标准是一次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指明方向、提出要求的规划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对于规划编制单位来说,技术标准给出了规划编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就可以尽量避免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方向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在技术标准的指导下,规划编制和审查可以少走弯路,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可以使规划编制质量在短期内得以大幅提升。

3.2.2.4规划内容创新

2010年8月,大理州规划局确定弥渡县的大庄行政村作为试点之一,按照行政村总体规划提交“两图一书一表”成果、自然村建设规划提交“一图一书一表”的要求,进行村庄规划试点工作。

4总结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对城乡发展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架构的建立。我们规划工作者要在学习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去感悟规划的真谛,真正肩负起城市赋予规划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谱写出和谐社会、宜居城市的新篇章。

从一般的道理上讲,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还有更加直接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这一点上也表现在规划上,只着眼于城市(市区)与城镇(镇区)的规划,而忽略或者农村地区的规划。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局限于“三农”内部,“三农”问题无法解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协调。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作者简介:

乡镇城建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差异;农安县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6012-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70

StudyonVariationsinLand-useCompositionChangeofnong’anCountyBasedontheShift-Shareanalysis

SUnLi-zheng,DonGHui-he,ZHaowen-jia,XUJi-tuo

(CollegeofearthScience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61,China)

abstract:Usingtheland-usescaledataoffourlandtypes(agriculturalacreage,landareausedbytownshipandruralresidents,industrialandmininglandarea,transportinfrastructurelandarea)ofnong’ancountyin2008and2014,thetotalandrespectivescalesofthefour-typelandusewereanalyzedbytheShift-Shareanalyticalmode,andthecharacteristicsandvariationsinland-useevolutionweresummari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decreaseofagriculturalacreageandincreaseofconstructiveacreagewerecommonfeaturesofallthetownsofnong’ancounty.moreover,therewasamarkedregionaldiscrepancyamongthetotalshiftoflandusevariation,totallandusevariationinducedbycompetitivenessandland-usecomposition,andthevariationofalltypesoflanduses.

Keywords:Shift-Shareanalysis;landusevariation;discrepancies;nong’ancounty

县域作为中国^低层次的行政地域空间单位,绝大多数都是以农业地域为特色,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耕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大部分县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都占有绝对地位,有着明显高于其他用地类型的面积比例。当前,在中国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县域土地利用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1]。

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区域各种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2]。一个县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能够反映出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同时,县域内各乡镇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也能够反映出县域的整体产业发展方向和优势土地利用类型[3]。目前对土地结构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趋势、演变过程、预测和评价等方面,而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方面研究较少。

吉林省农安县是农业大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地域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中国县域所表现的一般性特征。本研究以农安县为研究区域,将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引用到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中,通过对农安县各乡镇2008-2013年5年间的耕地面积、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和工矿用地面积等四种主要用地类型进行偏离-份额分析,总结农安县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地域性差异特征。

1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一般用于分析评价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劣以及竞争和影响能力的大小,以找出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确定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原则[4]。其基本原理是将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该区域所在的上级区域或全国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该区域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的变化(增长)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3个部分[5]。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在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李建磊等[6]、张昌勇[7]、徐晓菊[8]、姚丽霞等[9]、陈群元等[10]、范况生等[11]、李武军等[12]运用偏离-份额法对产业及产业结构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2012年,李秀霞等[13]将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益研究中。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偏离-份额分析法运用于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比较研究,总结农安县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构建:设Fj(t)表示t时期县级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用地规模;Fij(t)表示t时期各乡镇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用地规模;F(t)表示t时期县级土地利用规模之和(本研究只选用耕地、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4种类型)。其中t=t0为基期,t=t为研究期末。

F(t)=■Fj(t),Fj(t)=■Fij(t)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基本原理,将各乡镇土地利用规模变化(Gi)分解为县级份额分量(Ri)、结构偏离分量(pi)和竞争力分量(Di),Gi=Ri+pi+Di。各乡镇某类用地规模的变化(Gij)也可以分解为县级份额分量(Rij)、结构偏离分量(pij)和竞争力分量(Dij),Gij=Rij+pij+Dij。

Gi=■Gij=■[Fij(t)-Fij(t0)]

Ri=■Rij=■Fij(t0)[■-1]

pi=■pij=■Fij(t0)[■-■]

Di=■Dij=■Fij(t0)[■-■]

2农安县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分析

2.1研究区域概况

农安县隶属吉林省长春市,位于松辽平原腹地,境内平原辽阔,农业在县域乃至全省占重要地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5430km2,其中耕地面积占72%,为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承担着重要的粮食生产职能。全县下辖农安镇、伏龙泉镇、哈拉海镇、靠山镇、开安镇、烧锅镇、高家店镇、华家镇、三盛玉镇、巴吉垒镇、前岗乡、龙王乡、三岗乡、万顺乡、杨树林乡、永安乡、青山乡、黄鱼圈乡、新农乡、万金塔乡、小城子乡和合隆镇共22个乡镇,376个行政村,5400多个自然屯,2013年全县总人口120万人。

2.2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本研究所使用数据来源于《农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农安县土地利用整治规划(2010-2015)》、农安县2008-2014年城镇地籍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农安县是农业大县,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7.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25.0∶30.9∶44.1。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全年粮食产量达到300万t;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2亿元;第三产业依托于合隆开发区、哈拉海万隆物流园等大型城镇综合园区,全年社会消费总额可实现104.0亿元。相比以上主体产业,县内林、牧、渔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对县内产业结构变化影响较弱,相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少。因此,为突出县域范围内支柱产业及其用地类型的结构变化,本研究选用全县及各乡镇耕地面积、城镇及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和工矿用地面积进行研究,土地总面积的变化为上述4类用地面积之和的变化。

2.2.1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农安县全县土地总面积542922.20hm2。其中农用地面积436579.92hm2,建设用地面积52600.04hm2,未利用地面积53742.23hm2,分别占总面积的80.10%、9.69%和9.90%(表1)。其中:耕地面积390509.7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1.93%;园地面积110.7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2%;林地面积22275.3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0%;草地面积5599.3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7853.3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8147.5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9798.5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9%;其他土地面积28628.2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27%(表2)。

2.2.2指标计算本研究所采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时间段为5年,起始年t0为2008年,研究期末t为2013年。各乡镇总的用地变化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3,主要用地类型变化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4。

2.3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差异

与2008年相比,2013年农安县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耕地等4类用地面积总计减少12269.89hm2,其中前3类用地面积分别增加4134.84hm2、24.06hm2和184.08hm2,而耕地面积减少16612.86hm2。比较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具有以下差异性。

1)4种用地类型总面积只有伏龙泉镇增加5.92%,其他乡镇均减少。其中减少比率较大的乡镇有新农乡、龙王乡、巴吉垒镇、靠山镇、万金塔乡和华家镇,分别减少9.33%、8.31%、7.43%、6.32%、5.85%和5.04%。伏龙泉镇总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其他乡镇耕地面积均减少;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各乡镇均有增加,增长率超过10%的有伏龙泉镇、华家镇、前岗乡、巴吉垒镇、烧锅镇、青山乡、三盛玉镇、靠山镇和永安乡,其中伏龙泉镇增长幅度最大,为16.93%,农安镇作为县城的城关镇,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面积最大,为536.37hm2;各乡镇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伏龙泉镇和农安镇分别增长3.59%和1.52%,巴吉垒镇、龙王乡和合隆镇分别减少3.83%、1.82%和1.40%,其他l镇增减幅度不超过1.00%;虽然全县工矿用地面积规模总体不大,但部分乡镇工矿用地增长比例较大,小城子乡、哈拉海镇、青山乡、农安镇、三岗乡、三盛玉镇工矿用地增长比例超过30.00%,其中小城子乡最高,为56.10%。

2)伏龙泉镇、杨树林乡、高家店镇、永安乡、三盛玉镇、哈拉海镇、烧锅镇、万顺乡、合隆镇、开安镇和青山乡总偏离为正值,属正向偏离,表明4种用地类型的总用地规模减少幅度低于县域平均水平,其中伏龙泉镇偏离幅度最大,为2157.74hm2。其他乡镇为负向偏离,4种用地类型的总用地规模减少幅度超过县域平均水平,其中巴吉垒镇偏离幅度最大,为1142.90hm2。由土地利用结构优势引起用地规模增长的乡镇有农安镇、合隆镇、烧锅镇、靠山镇、万金塔乡、新农乡、高家店镇、开安镇和青山乡,其中农安镇和合隆镇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178.42hm2和143.77hm2;由土地利用结构劣势引起的用地规模减少幅度较大的有杨树林乡、三盛玉镇、永安乡、龙王乡、三岗乡等,其中杨树林乡减少幅度最大,为92.00hm2(图1)。由竞争力优势引起用地规模增长的乡镇有伏龙泉镇、杨树林乡、永安乡、三盛玉镇、高家店镇、哈拉海镇、烧锅镇、万顺乡、开安镇、青山乡、合隆镇,其中伏龙泉镇增长幅度最大,为2174.45hm2;由竞争力劣势引起用地规模减少较大的有巴吉垒镇、新农乡、龙王乡、万金塔乡、华家镇和靠山镇,其中巴吉垒镇减少幅度最大,为1112.82hm2(图2)。开安镇、烧锅镇、高家店镇、青山乡和合隆镇既具有土地利用结构优势,又具有土地利用竞争优势;华家镇、巴吉垒镇、前岗乡、龙王乡、三岗乡和小城子乡则两种优势都不具备。

3)各种用地类型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从整体看,2008-2013年各乡镇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耕地的增长中,全县份额分量的比重均一定程度上小于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县内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未受全县土地结构变化的制约。

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各乡镇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的全县份额分量明显高于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和耕地;而耕地的结构分量为负,其余用地类型结构分量都为正。这说明县内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为主体,但是变化率较小,相对稳定,土地利用结构因素不能带动耕地面积的增长,而能带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等建设用地的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的变化量处于上升趋势,说明2种用地类型近年来发展迅速。

竞争份额分量各个乡镇具有不同的情况。竞争因素能够带动耕地面积增长的乡镇有伏龙泉镇、杨树林乡、永安乡、高家店镇、三盛玉镇、哈拉海乡、万顺乡、烧锅镇、开安镇和合隆镇;竞争因素能够带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增长的有伏龙泉镇、靠山镇、烧锅镇、华家镇、三盛玉镇、巴吉垒镇、前岗乡、永安乡和青山乡;竞争因素能够带动工矿用地规模增长的有农安镇、伏龙泉镇、开安镇和杨树林乡;竞争因素能够带动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增长的有农安镇、哈拉海镇、华家镇、三盛玉镇、三岗乡、青山乡和小城子乡。

3结论与建议

全县耕地总量占主体地位,但从数据上看负向结构偏离较大,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农安县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发展的工业反哺力度较小。因此,各乡镇应将耕地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全县及各乡镇的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用地量增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应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改善和优化各类用地结构。同时,个别乡镇应该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优化工矿用地结构,实现区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及相应产业间协调发展。

耕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是农安县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普遍特征。从各乡镇4种主要用地类型的变化数据上看,除伏龙泉镇外,其他各乡镇耕地面积减少量均明显大于建设用地增长量,表明耕地面积减少并非主要由建设用地占用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增加,工矿用地和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增加幅度并不大。土地利用变化的总偏离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引起的总用地变化、各类用地变化则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要根据各乡镇自然条件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对各类用地需求,并从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控制,有针对性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①加强耕地的保护,包括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和加强耕地资源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尤其是要对耕地面积减少负向偏离较大的乡镇进行严格控制;②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积极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降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比例,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整治耕地潜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以肥西县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

[2]丰雷,蒋妍,黄晓宇.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基于中国不同用地类型区域的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110-115.

[3]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8.

[4]陈朝泰.江苏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5):72-77.

[5]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215.

[6]李建磊,徐晓明,金浩,等.偏离-份额法在河北省11市区产业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24-28.

[7]昌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湖北产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1):152-155.

[8]徐晓菊.河南工业竞争力评价[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16):208-209.

[9]姚丽霞,赵俊平,董金.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竞争力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68-570.

[10]陈群元,宋玉祥.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66-70.

[11]范况生,刘献法.基于SSm的河南区域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2):74-79.

乡镇城建工作总结篇7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城乡规划法执法检查准备工作的通知”(达市府办函〔xx年〕345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城乡规划编制及审批情况、城市控详规划执行情况、城乡规委会建立及执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宣传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

㈠年初由万源市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由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全体规委会成员、规划和建设局中层以上干部及相关股室人员共300余人参加的《城乡规划法》培训及宣传动员大会。市委常委胡永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认真宣传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做了详细的安排步署。同时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四大家领导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市规划和建设党组书记局长郭明均同志、总工程师宋伟平同志、规划股长裴刚同志、监察大队长张思林同志分别就城乡规划的编制、执行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

㈡今年四月对《城乡规划法》进行了集中宣传。一是在太平镇城区主要街道及各建制镇悬挂长幅标语,共计100余幅;二是街头咨询宣传,由规划和建设局牵头,相关股室人员参加,邀请市法制局、市司法局参加在太平镇中心地段进行了街头集中咨询,散发宣传资料,宣传巡回宣传,共按街群众街头咨询3000余人次,散发宣传资料1.5万余份,出动力宣传车150余驾次。同时各建制镇也进行了各种形式宣传,做到经常性宣传,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及执法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对广大市民及管理相对人散发资料及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通过宣传,使《城乡规划法》家喻户晓,对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二、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

㈠万源市原城市总体规划是1996年编制完成,并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xx年年,**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市城镇体系规划》和**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万源市被明确定位为中等城市规模进行建设发展。为此,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达市府函139号)和万源市人民政府(万源府函141号)文批准,决定修编万源市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xx年年6月,市人民政府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对万源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xx年年3月完成万源市城市总体规划大纲修编。xx年年由万源市人民政府组织对“万源市总体规划纲要”和“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进行了两次评审并已通过,目前已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

㈡乡(镇)场镇规划编制情况:

一是现已完成8个建制镇、乡场镇的规划编制(官渡镇、白沙镇、青花镇、罗文镇、旧院镇、大竹镇、黄钟镇、铁矿乡、石塘乡);

二是完成省级试点镇官渡镇和太平镇的总规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是完成了对万源市太平镇坪长村、仙龙潭村,固军乡中河村、梨树乡池家坝村、白羊乡泉溪坝村等2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了蓝图;四是完成2个村庄(白沙镇郑家坝村、罗文镇严家坝村)的规划编制,并上报主管部门待审批;五是xx年年沙滩镇、草坝镇、河口镇、井溪乡、庙子乡、茶垭乡、石窝乡等7个乡(镇)与规划设计单位签订规划编制合同。

三、严格执行城市控详规划

㈠万源市中心城区太平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过去该城区的房屋结构多为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修建木结构1至3层青瓦屋面房,少量的为建国后50至70年代修建砖木、砖混结构平房及两层楼青瓦屋面房。旧城改造掀起高潮前(xx年年以前)除“明珠广场”,“万宝商场”2处初具规模外,其余各类旧房仅仅只是配合道路拓宽工程进行了零星改、扩建,1986年至xx年,旧房改造面积只有25万平方米,年平均不足1.5万平方米。xx年年4月,万源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城乡建设工作专题会议,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结合万源的实际,对万源城市的规划建设定位为:

围绕构建绿色万源、活力万源、红色万源、开放万源、和谐万源。把万源市建设成为联运秦巴的山水园林城市。并提出了:

“突出重点,连片开发,放宽政策,增强活力,拓宽渠道,多元筹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的要求。同时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制定并印发了《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决定》、《城镇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实施细则》、《城镇拆迁补偿标准及被拆迁房屋认定规则》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吸收市内外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单位、个人参与旧城改造,推动城市建设发展。xx年年7月,万源市人民政府委托重庆大学建筑规划学院编制完成了《万源市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年年编制完成了万源市河西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根据**市“十一五”规划要求和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区位优势的变化,原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已远远不能适应万源市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要求,为把我市建设成为中等城市规划目标,为此,万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城市总规及详规进行修编,并经省人民政府90号批准同意修编,于xx年年9月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对万源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目前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大纲已通过万源市级评审,正在报送省人民政府审批后执行。

㈡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规范审查、审批的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xx年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后,我局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土地供应及使用性质、使用强度和道路、工程管线、公共配套设施及空间环境等进行严格控制和审批,严格按程序进行规划指标的调整和变更。对规划区内未编制控规的地块按程序报批和制定规划条件进行审批。

一是我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万源市实际,制定了《万源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办法》、《万源市城区危房加固、维修、改建须知》、《行政责任追究》和“一书两证”办事指南等规范性文件。

二是在规划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对所有在建项目和开发项目进行了全程监督,各项目建设单位能够严格执行规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规划审批“一书两证”制度,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建设项目审批实行层层把关,分级负责,确保建设项目能严格按规划执行。

三是经审批后严格按程序进行现场定点放线,并监督建设项目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在城市规划的管理执行上有效推行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工作方法,大大增强了法律的严肃性,审批的公开性,办事的公正性,从制度上和监督的力度上来提高办事效率,预防腐败。

四是城建监察大队加大规划的执法监察力度,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规划,不准超越红线,不准随意改变规划内容进行建设,城建监察大队即实行领导包片、中队包区、监察队员包项目,层层落实责任,加大巡查、监督、督查力度。

对发现的违法、违规建设,按法定程序进行严格查处。仅去年城建监察大队共查处违法违章建设150余起,违法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违法建筑面积35000余平方米,发出停工通知书112份,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37份,处罚决定书24份,拆除违法建设4起(其中强制拆除2户)建筑面积900余平方米。截止目前共处违章建设罚款31万元。通过严格执法,有效遏制了违法违章建设的势头,确保了我市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建立健全城乡规委会,依法履行职能职责

乡镇城建工作总结篇8

一、充分认识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的重大意义

促进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健康发展,是当前城乡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点。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有利于生产力要素合理流动,科学配置;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和投资效益,节约土地和资源;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新型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逐步改变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结构。

各地要充分认识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制定扶持政策,适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对乡镇企业布局进行一次战略性调整。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通过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挥集聚效应,以先进技术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推动乡镇企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发展,促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

“十五”期间,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的目标是,努力提高企业聚集度:东部地区达到40%,中部地区达到30%,西部地区达到25%。到2015年,乡镇企业聚集度提高到60%以上,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70%来自小城镇内的各类乡镇企业。

检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工作的标志:一是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二是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名、特、优、新产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三是节约土地和资源,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四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得到加强;五是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三、严格遵循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的基本原则

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主要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的原则。乡镇企业分散布局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成因,由分散走向集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和企业意愿,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水平和潜力、现有乡镇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因势利导,积极推进。要坚决杜绝不顾客观条件,采取行政命令,强制搬迁,加重农民和企业负担的作法。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地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经济环境也不同。因此,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引导有条件的乡镇企业进行布局调整。要正确处理合理集聚与分散布局的关系。对于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要坚持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新建企业和有条件的老企业要尽可能进入小城镇。鼓励偏远地区异地到小城镇兴办乡镇企业。支持科技型企业、外向型企业、有规模效益和有特殊行业要求的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三是坚持规模适度,有序发展的原则。要符合小城镇发展的总体部署,注重向中心镇、重点镇和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集聚,确保与整个小城镇的发展相协调。要注重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处理好全面发展与重点建设的关系,突出重点,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实效,合理布局。防止不切实际,盲目攀比,铺摊子,扩规模。防止村村、乡乡都搞工业园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进入小城镇的乡镇企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支撑企业和知名产品。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注重节约土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一、二、三产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四、努力推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的各项工作

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要根据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基础、自然资源及劳动力情况、市场状况等,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安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综合协调生产与生活、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近期建设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建设规划要与当地小城镇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企业用地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尽量利用荒丘、荒坡、荒地及其他非耕地、空闲地。要选择企业比较集中、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便于工业“三废”综合治理的区域,避免大量企业搬迁。要集中力量,建一片,用一片,成一片。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延续性。

(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考虑现阶段生产、生活的需要,也考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保证基础设施能力满足小城镇内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城镇不同阶段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逐步达到通水、通路、通电、通讯和平整土地“四通一平”;经济发达地区,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通讯条件,要逐步实现集中供电、供热、供水、排水及废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要运用市场机制,逐步建立起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倡导统一规划下的业主开发和企业开发。采用股份合作、资产收益抵押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引导、鼓励中外企业、集体、个人特别是农民及社会各方面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资、建设、管理和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组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投资公司,按照规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模式运作,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分享投资和经营利益。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鼓励相邻地区共建、共享某些基础设施,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三)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对在小城镇投资兴办的乡镇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城镇建设配套费,在企业登记、税收、信贷、市场融资等方面给予倾斜。这些乡镇企业的职工,在小城镇有固定住所的,可以在小城镇落户,并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兴办第三产业的乡镇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关于税收和经贸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除少数不适宜在小城镇兴办的企业外,原则上农村新办企业都要建在小城镇。有条件的地区,要利用技术改造、扩建、重组等时机,推动现有分散布局的企业向小城镇逐步集中,特别是老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项目要逐步向小城镇转移。严禁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的项目、淘汰落后项目和污染环境项目进入小城镇。鼓励有条件的优势乡镇企业进入城镇兼并、收购小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

(四)培育主导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必须十分重视发挥地区产业优势和规模骨干企业的作用。正确处理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线,适当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发达地区在大力开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要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加快发展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和农业产业化型企业。重视和优先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按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优势,选择和发展当地具有相对优势,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提高专业协作水平,培育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避免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

(五)依法解决建设用地。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建设用地要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严格执行规划和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保证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的必要用地。要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土地置换和新增耕地指标折抵政策,切实解决乡镇企业发展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推进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设,规范集体土地使用权行为,促进乡镇企业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方式,加强乡镇企业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

乡镇城建工作总结篇9

一、扎实推进各类镇、村规划编制工作

(一)加快编制城乡统筹规划。年下半年,启动我市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对城乡用地、人口、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建设等“六个一体化”进行专项研究。各镇(街、区)、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提出“六个一体化”专项研究意见,市规划局汇总梳理后形成初步意见报市政府,由市政府聘请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我市城乡统筹规划,编制费用列入市财政预算。

(二)进一步完善“三大规划”。根据省、市下达的农村住房建设工作任务目标及时调整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年集中居住区详细规划。各镇(街、区)要于10月底前完成—年的农房集中连片建设地块详细规划,经市规划局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市政府审批。按照规划确定的集中连片建设位置,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的,必须按程序报批。

(三)加快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各镇(街、区)要尽快完成高发号文件《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中确定的20个小城镇总体规划。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必须于年10月上旬完成并报市政府审批,建制镇的小城镇规划,可结合镇总体规划一并考虑、一起规划,其它街、区的小城镇规划要单独编制。各镇(街、区)的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并报市政府审批,编制费用列入镇级财政预算,按要求及时完成并报市政府批复后市财政按40%的比例给予补助。

(四)加快编制社区、中心村、基层村规划。结合加快推进迁村并点和土地挂钩整理工作,年底前完成村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村规划,完成80%以上的基层村规划。编制费用由镇(街、区)财政负担,编制完成后按法定程序报市政府批复。

(五)加快编制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各镇(街、区)要因地制宜,加快编制小城镇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服务业和高效农业“三大园区布局”,形成镇(街、区)域范围内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平台。有条件的镇(街、区)要着手编制环境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承担村镇各类规划设计编制任务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资质。

二、全面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

(一)严格建设项目审批制度。镇(街、区)驻地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以及村庄、集镇规划区内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等建设项目,必须报市规划局审批“一书两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村庄规划区内的村民自建住宅由各镇(街、区)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土地须招拍挂的,应到市规划局提出规划设计条件,由建设单位按设计条件要求,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积极引导村民向城区、镇区、社区、中心村集中居住,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严格限制在村、镇规划区外道路两侧建设,确需建设的按程序报市政府审批。

(二)严格落实批后管理制度。村镇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已经批复的规划实施。市规划局负责对建设项目批后管理的指导、检查,及时查处不按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严格规划竣工验收制度,未经验收或经验收达不到规划要求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综合竣工验收。

乡镇城建工作总结篇10

上午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会。按照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的要求,我部自今年起开展定时定点新闻工作,今天是第一次新闻会,以后每季度最后一周周三上午都会举行新闻会,欢迎记者朋友参加,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国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城乡规划工作的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5.77亿人,城镇化水平43.9%,城镇人居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是调控各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对合理高效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城镇布局,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期城乡规划工作重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促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有效提高。二是有效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和遗产的保护。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众参与,推进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

二、近期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法制建设工作。在总结《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践的基础上,起草了《城乡规划法》。目前,《城乡规划法》(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讨论通过,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我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共同起草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送审稿),并已列入国务院法制办今年一档立法计划。

(二)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全国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对重要城镇密集地区的规划引导,与相关省市共同组织编制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城镇群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全面推进,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城镇体系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其中19个已经国务院同意批复实施。

(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改进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二是进一步规范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与审查工作程序。三是推动了近期建设规划编制。

(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和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建设工作。我部和一些省政府共同建立了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派出的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城乡规划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调查违法违规行为,按照行政机关权限依法处理。此外,我部和监察部联合开展了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和管理工作。全国己有10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我们主要是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立法工作,二是规范评选和管理工作,三是在城乡规划编制中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四是加强了专家与公众参与,五是加强了对专项保护资金的管理,六是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做好保护工作,七是强化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行政监督。

(六)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快了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加强了村镇规划特别是小城镇规划的修编和调整完善工作。注重了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召开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为了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保障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将于2007年6月,在北京共同举办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暨城市规划设计展览会。

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转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创新文化培育”。参会的中外代表将围绕会议主题就“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保护的新思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建设中传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保持、延续及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创新”、“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12个专题进行探讨,并举办相关成果展览。

参会人员包括,主办单位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知名人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城市规划、文化、文物、遗产地管理机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代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关负责人,有关科研院所、设计企业等代表。

(二)法制建设工作。我部将全力配合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积极推进《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出台。

(三)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深化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继续完成长三角、京津冀、北部湾、海峡西岸等重要地区城镇群规划编制。改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积极推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

(四)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成果审查工作。坚持从严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对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审查把关。

(五)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加大规划案件查处力度,尤其是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和破坏国家资源的人与事,破坏风景名胜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区以及侵占重大基础设施用地的案件。加强综合指导,抓好正反两方面典型。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城乡规划长效机制的建立。

(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工作。规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审查工作,细化申报的条件和程序。组织历史文化名城动态管理的研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指导和监督。注重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名镇(村)动态监管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