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十篇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十篇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8:08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篇1

1 需求分析

从广义来讲,凡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均可称之为“网络教学”,无论你是通过网页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将一堂课以多种方式共享给另外一个或多个课堂的样式:以及基于网络的任何形式的教学广播等等都属于“网络教学”。

智能化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向深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尽管多媒体网络教学迅速发展,大量多媒体课件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被开发使用并取得较好成果,但人们在开发使用中发现,这些系统始终存在一些缺陷:操作过于繁琐,系统不够稳定,网络教学过程不够协调,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实际达到的效果不佳等等。因而需要未来的网络教学系统能够做到:

能够非常方便快捷的对整个系统进行操作。一般整个系统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环境、信息和人力三大资源。为了能够设计有效的网络课程,实施有效的网络教学,便捷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稳定可靠的长时间运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整个系统设施都能够经受长时间稳定可靠运作的考验。同时,拥有一套可行的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总控中心和各多媒体教室能够完美的统一和协调工作。其中,总控中心负责整个系统的宏观控制,同时,各多媒体教室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两者任何时间均能够协调工作。

灵活的多样化媒体表现方式的接入。如教师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自带的优盘、便携机等接入整个系统进行各种媒体演示等。同时,方便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并能针对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系统的教学策略等。

充分考虑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整个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中均要能够考虑到实现友好和自然的人机对话,方便教师对未预期的提问和错误能给出合理的反馈操作,学生能够非常方便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等。

这样的系统实际上就是智能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应以智能化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当前,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已成为网络教学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

诸多资料表明,建设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网络教学环境,面对复杂的教学软硬件资源,必须有一套有效的网络控制系统,才能使得整个系统能够有序化的工作,事半功倍,真正达到建设网络教学系统的目的。

2 系统概述

随着近几年教育的不断发展,新建校区和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多间至数十间多媒体教室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将成为学校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思美特网络融合控制系统彻底解决了以往中控系统的先天缺陷,通过网络主机充分实现多间教室的集中控制和后台管理功能,同时思美特控制系统能够与其他如安防、办公以及教务等子系统无缝集成,全面支持网络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网络教学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同时,思美特网络教学系统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

3 系统设计原则

先进性原则

系统设计、施工和设备选型遵循先进性原则,能够使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与学校其他系统的建设在技术平台水平上保持相对的时代同步性,以保障系统的生命周期尽可能地延长;以保证与现有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以与采用的设备相兼容。

资源共享性原则

网络教学系统的实质是通过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共享来实现教学。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大大扩展了单机多媒体系统的功能。它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最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代表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最新发展和必然趋势。

经济实用性原则

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应注重实用功能、降低总体投资。求得先进性与经济性的完美统一,做到设备性价比的最好综合。从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摒弃一切学校不需要的华而不实的东西。

安全可靠性原则

系统设计方案要求将人机安全、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等可靠性要点,作为系统建设方案的首要设计原则,以保证系统在运行期间,为用户执行安全防范和服务质量管理任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为用户降低系统运行方面的人工和资金成本。本期建设对前端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要能够每周7天,每天16小时不断工作。对关键的设备应提供冗余热备份,提供各种故障的快速恢复措施,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在满足上述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优化方案,减少设备的投资。

操作、维护的简便性原则

以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为出发点,根据简便性原则,针对系统内各子系统操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操作需要,进行信号采集、传输和操作控制等各子系统的操作功能设计。

可扩展性原则

系统设计和规划时必须支持将来的扩容和平滑升级。在保障满足学校现有需求的同时,为学校将来的系统扩展打下基础。系统应采用模块化,并在设备选型方面有一定的可替换性。在系统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对通过光纤网传输和通过卫星传输的兼容性和可替换性。多媒体教育系统应能兼容和支持将来开展的增值业务;应能支持多种形式的节目及用户的管理和控制。

系统功能特点概述

1 总控中心集中控制和管理

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在总控中心根据实际需要直接控制任意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所有系统及环境设备,包括提前打开各个教室电源、投影、屏幕;根据需要在投影上播放指定的教学片断以及课后自动延时关闭投影、屏幕和系统电源等,充分实现批处理和操作、大大简化了管理和维护工作。

同时,由于采用总控中心集中控制,故有利于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资源的管理,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集中控制和管理的优点

公共教学内容充分共享。由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内容如科教片、历史片欣赏,集体收看新闻,学科专家的集中演讲广播等等,均属于公共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直接通过总控中心直接对各个多媒体教室进行音视频等形式的广播便可,省却了重复播放和讲解带来的多重教育资源的投入。

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投入。通过使用总控中心宏观控制每个多媒体教室,只需在总控中心按照教学计划打开和关闭各个系统便可。如8点上课前。在总控中心提前10分钟打开教室门禁系统,然后根据需要依次打开投

影设备、屏幕、计算机等,同时调节灯光、窗帘、系统音量等到预先设置的模式等。这样,不必为每个教室配备专门管理和操作人员,同时总控中心拥有音视频监视,可以充分把握每个教室的每个环节,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宏观调控,便于整个教学计划的逐步实施。总控中心可以随时了解教学进展情况,管理人员只需要按照教学计划逐步实施,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同时配合教务管理子系统灵活安排和调节教学计划,使其始终按照要求进行和发展。

大大减少了突发事件和提高了故障响应速度。由于科技含量和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整个系统设备的故障率大大降低,同时,由于该解决方案均配置优秀的冗余控制方式,任何形式的突发事件均能够在第一事件内的解决,不会造成教学的中断。

突发事件的处理

总控中心突发事件的处理。当总控中心设备出现故障,可以使用备用机代替,此时直接通过控制系统切换便可;当总控中心触摸屏部分出现故障,此时可使用计算机通过浏览器直接控制全部设备;当主控机出现故障,只需立即使用备用主控机(可选)便可。

各多媒体教室突发事件的处理。一方面直接使用备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直接请求总控中心寻求解决办法。

电力事件的处理。总控中心为了预防停电带来的不便,主要设备如控制系统、网络监控系统建议接入备用电力系统或者配备在线UpS等;同时,由于整个监控系统直接可使用备用电力系统,即使教室停电,在总控中心也可以随时了解各个教室的现状和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等。

2 强大的web浏览和控制技术

我们整个系统的控制界面可以非常方便的集成到浏览器中,使用计算机浏览和控制整个系统就像使用触摸屏一样简单和快捷,同时,我们的控制界面支持权限分配和管理,大大增强了网络控制的安全性。

3 教学资源共享和监视、监听

为了增强每个网络教室的灵活性,我们在每个教室增加了12键面板,这样,教室可以直接通过面板控制本教室的灯光、屏幕、窗帘、系统音量;控制投影自行播放多媒体课件以及直接向总控中心寻求帮助等。

4 子系统常用功能自行管理

在总控中心可以直接根据教学计划将相应的教学内容如多媒体课件、视频片断等传输到各个网络教室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大大降低了整个教学环境资源的投入,增强了可管理性。同时,由于每个网络教室的安装有摄像机和拾音器等设备,这样,在总控中心可以监视和监听任意教室的教学情况,当出现了意外情况时,在总控中心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

5 完整的集成网络教学平台

根据实际需要,该解决方案可以充分集成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师生交互、无纸化考试与测评等多方面功能,可全面支持网络教学的各个环节,为网络教学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相关信息

1 控制系统设备连接

SmaRtiSUS网络融合控制技术是融汇当今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专门用于多媒体控制的新型技术,它舍弃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中诸多繁杂环节,取其控制技术的精华,将智能触摸技术、总线控制技术、无线技术和远程控制集于一身,形成了简明精干而功能强大、应用广泛、接驳灵活的控制技术,实现了简单、完整的多媒体控制功能。

思美特控制系统设备连接,使用SmaRtiSYS控制系统,通过Smartnet和tCp/ip网络,可以将您的控制范围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我们提供可视化多媒体控制界面直接控制本地或远程多媒体系统,同时提供在线管理和维护。

目前,思美特系统产品因其可靠性高、易用、易维护、功能强大、结构简单、通用性好、易扩展,在a/V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

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是当前迅速发展的信息化关键技术,是反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三个层次中的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它比“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层次更高,而且比“多媒体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程更贴近实际需要。为适应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需求,为适应全社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课程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必开的一门新的公共课程。

1《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课程的特点

从2008年开始,紧紧围绕把学校建设为西部地区高水平的大学的目标,为了实现学校提出的“三高一强”人才的培养,着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贵州财经学院学院同意增设《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为全校学生的文理基础限选课,从最初单一专业基础课逐步转变为目前多专业、多学科必须掌握的公共基础课,突显了《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在财经类院校多个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体现了我院的培养目标和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的宗旨。经过建设发展,《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课程已具备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合理的评价方式、较强的交互性等,该课程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原理知识,更强调了实践和两种新技术的整合应用,讲授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基础知识,技术部分还包括四个软件的具体教学和应用: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和影视制作的实践。

1.2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针对的是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以丰富的网络多媒体知识深得学生的喜爱,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以课程为中心,重视概念的讲解、知识点举例、上机练习等常规手段的运用,强调的是局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可能比较容易掌握每一节课的基本知识或者是课程的基本知识,但是对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课程的系统性概念等很难把握,而且因为该课程是基础课程,课时量有限,但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得贵州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计算机能力较差等原因在接受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鉴于以上原因,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用案例教学法推进教学,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和特点。

1)目的性。《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综合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需要创新性的课程。我们根据学生和课程实际,设计出以“以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与促进下完成案例的学习,并能在案例学习基础上自己创新出新的作品。

3)交互性。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通常需要师生交互、学生与学生交互。在交互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拓展原有的知识范围,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教学案例贯穿《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围绕每个教学知识点,我们贯穿多个案例来加以说明,这个不仅应用在四个软件的教学上,在前期介绍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知识的时候,也要始终坚持选择案例来讲解知识点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一直处于案例教学的环境中,案例主要包括:教学案例、教学拓展案例和学生案例,这些案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选择的讲解:教学案例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的,是围绕着课程知识点选择的;教学拓展案例是根据知识点来进行拓展,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当讲授;学生案例主要是给学生展示以前学生所做的优秀案例或是本届学生所完成的案例。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为了具体的任务进行学习,这样学习针对性比较强,学生更易于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易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可以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延伸,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

4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改革中的实际应用环节

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恰当案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情境引入和案例选择,案例分析,案例拓展,案例展示和案例讲解。

4.1情境引入和案例选择

这个环节不仅是案例教学的开始阶段,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学生对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总会印象深刻,所以我们要创设和实际密切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案例不仅要能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还要是学生喜爱的或者易于接受的,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欣赏图文声并茂的网络与多媒体作品,并且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photoshop中的图层教学时,给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个人简历封面的设计,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想在找工作时向用人单位提交和别人一样的简历么?想不想制作个性化的简历封面呢?怎么才能把大家想要的元素加入到简历封面上呢?大家想想我们如果把几张写了字的纸重叠在一切的效果是什么情况?如果错开重叠呢……

又如:在学习如何运用Dreamweaver设计制作网站时,为了让学生能学习到完整的网站设计技术,笔者设计了一个大学生比较喜爱的个人网站的设计和制作(本制作采用了QQ上流行的漂流瓶的页面,页面元素也是大学生喜爱的元素类型),并引导学生:大家看到这个网站觉得熟悉么?你们在哪个地方好像也看到过?我们能否细心点,也能把现在流行的元素加入到你想要设计的网页中呢?大家想不想也设计一个自己的网站?让更多的朋友人认识你呢?然后引入教学知识点:该例子包括了网站设计的所有基本步骤,下面一起来分析该网站的制作。

4.2案例分析

学生对案例产生了兴趣,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知识点和案例对应讲述,在上述个人网站的案例分析过程中:从站点的创建、建立站点结构、页面创建与编辑、用表格和层等对页面布局、页面元素的设计、超级链接和热区的制作、CSS样式设计、用代码进行页面设计和测试站点及站点上传等,教师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解,让学生能够深刻的记住设计制作网站的步骤和方法,进而也比较容易进行下一步拓展案例的实践应用中。4.3案例拓展

在实验课上,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前提下,自己创新、实践独立完成作品。该阶段以学生的具体操作为主,学生首先自己动手实践教师上课所讲的案例,然后就利用网络查找素材,利用技术实践自己所设计的案例。教师要指定具体案例制作的范围(案例范围相同,学生可以互相比较、取长补短),但是不指定具体的内容(学生在设计中创新不会被局限),比如:利用Dreamweaver完成个人网站、寝室或班级网站的设计制作,利用photoshop完成个人相册封面、简历封面、校园宣传海报的设计与制作等,在完成班级网站或寝室网站的案例过程中,允许学生自由选择1-2个同学作为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案例,培养他们之间的协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当学生没有创意时给与引导,对学生技术性的难题给与指导,对学生作品的创新意识给与赞扬等等。学生在案例完成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大胆地尝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拓展案例的完成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4.4案例展示

在这个阶段挑选出部分典型案例(能够反映教学知识点的一些典型案例或者是优秀案例)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自己展示,借助这个阶段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学习,还可以在展示过程中选择一些技术强的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手,在今后的实验课中,让他们作为小组的组长来帮助其他成绩差的学生学习。在展示案例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案例的优点,赞扬学生的创新点,要鼓励其他学生发现自己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4.5案例讲解

这个环节的案例讲解主要是讲解学生案例,对于学生案例中比较难的部分再重新进行阐述,相当于复习巩固的过程;在学生案例中,会出现在教学中并没有讲解过的知识点,有些知识点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阐述,相当于是知识的拓展;对于过难的知识点,教师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自学完成,可以在课后辅导。通过这些环节,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能够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术,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用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5小结

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教学表明,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法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很好的融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同时这对于深化我校教学改革中如何能培养我校大学生“三高一强”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余闻婧.案例教学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44-46.

[2]朱秀丽,陈劲松.案例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煤炭技术,2010(4):228-230.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篇3

《通信原理》课程知识范围广泛,涵盖大量的通信技术概念及原理,每节课授课内容信息量较大。采用传统的课堂板书形式教学,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书写文字及公式推导,还需要绘制图表及框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无疑消耗了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影响教学效率。为此,课堂授课环节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前可以参考课程教材辅助所自带的多媒体参考课件,同时结合自身授课内容及进度精心准备并制作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多媒体课件中对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冗余。特别针对一些繁杂的概念性的解析,课件中主要显示其必要的提纲性文字,再结合口述、举例等方法予以解析;此外,针对理论公式的详细推导、系统框图等,也可以减少中间推导的冗余过程,而在重要的推导环节增加必要和详细的说明,以帮助学生的深入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不仅可以大大节约文字书写及图表绘制的时间,极大的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且可以选择性的增补教学大纲外的必要的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抽象性的文字叙述可以辅以教学录像、网络图片或flas等,使其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多元化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过程不仅可以动静快慢结合、图文声像并茂,且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概念原理简单化和形象化,既提高了学生对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又起到了活跃课程气氛的效果,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通信原理》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2.中英文结合双语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英语,与国际化接轨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学校通信类专业已引入了包括wiley、worldScience等出版社国外系列经典教材,包括a.Goldsmith等编著的《wirelessCommunication》、J.G.proakis等编著的《principleofCommunicationSystems》等。上述教材已先后为国内多所985重点大学通信、电子类的本科生教学所采用并日益普及。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的电信科学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华为、中兴等国内通信设备提供商在通信行业的标准化协议制定、基站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及终端服务等领域已逐步取代了索尼-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传统科技巨头,其关键技术的科技含量无论在亚洲抑或欧美市场都极具竞争力。与国际接轨,意味着无论在民企、私企、国企或是外资企业,通信业务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标准化协议及基本原理、样机使用、维护等说明均采取英文版本。可以说,没有良好的专业英文功底,甚至将很难适应于学生日后毕业进入企业所面对的技术工作需求。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尽快的适应、学习并掌握通信行业的英文资料学习、查阅等需求,在课程的授课环节中,采取了中英文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为了能让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的进度,在课程实践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在课程的教学及课件制作过程中,适量引入一些知识、概念的专业英文名称及系统流程概念的中英文对照,例如,正交频分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oFDm)、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multi-output,mimo),大规模天线(LargeScaleantenna)[2]等技术概念的中英文解析,并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或电子图书馆等方式进一步查阅相关技术的特点及扩展知识。在熟悉相关技术专业名词及概念后,在逐步过渡到全英文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相应的专业英文技能。从期末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大多数学生在中英文双语授课的模式中,不仅学习到了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能较好的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

3.新技术专题报告,填补教科书空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通信技术的前沿动态

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技术新原理发展迅速,每年在ieee数据库中针对无线通信领域的理论创新科技论文多达数以万计。针对通信领域技术标准化协议的日新月异,《通信原理》本科教材的知识内容略显陈旧,例如,即便国内不少高校均使用的新版教材《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第六版)中,仍未涉及到当前国内外业已广泛商用化的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原理。为了填补教科书新知识新技术的空白,同时激发学生对当前通信领域最新前沿技术动态的了解与掌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专题技术报告的形式,结合授课教师的科研领域,为学生详细讲解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激发学生对当前通信行业尖端高新技术的求知欲。例如,笔者在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针对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协议与构建等领域,邀请了中山大学—思科中国(Cisco)网络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为学生举办了一次专题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围绕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包括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认知无线电网络等技术原理,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为学生做了多角度的讲解。讲座结束前,专家与学生分享了上述通信网络技术热点问题及相应的文献查阅方法,帮助有兴趣继续深造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通过反馈,大多数学生在专题讲座后加深了对通信行业前沿技术的了解,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这一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广泛好评。

4.结语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篇4

关键词:流媒体技术;远程教育;媒体技术性

一、流媒体技术综述

一般来说,流包含两种含义,广义上的流是使音频和视频形成稳定和连续的传输流和回放流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和协议的总称,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流媒体系统;而狭义上的流是相对于传统的下载-回放(Download-playback)方式而言的一种媒体格式,它能从internet上获取音频和视频等连续的多媒体流,客户可以边接收边播放,使时延大大减少。

1.1多媒体信息

在网络上传播多媒体信息主要有两种方式:下载和流式传输。下载方式是传统的传输方式,需要较长时间,并且对本地的存储容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限制了pDa等低存储容量设备的使用。流式传输则把多媒体信息通过服务器向用户实时地提供,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只需经过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时延即可播放,之后,客户端边接收数据边播放。与下载方式相比,流式传输具有显著的优点:一方面大大地缩短了启动延时,同时也降低了对缓存容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形式的实时数据传输,这是下载等方式无法实现的,同时有助于保护多媒体数据的著作权。

1.2.流媒体技术

a.缓存技术

internet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实时a/V源或存储的a/V文件在传输中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甚至先发的数据包有可能后到。通常高速缓存所需容量并不大,因为高速缓存使用环形链表结构来存储数据,通过丢弃已经播放的内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缓存空间来缓存后续尚未播放的内容。

b.流媒体传输流程

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然后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启动a/VHelper程序,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参数对Helper程序初始化。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a/V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a/V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

在流式传输中,使用Rtp/UDp和RtSp/tCp两种不同的通信协议与a/V服务器建立联系,是为了能够把服务器的输出重定向到一个不同于运行a/VHelper程序所在客户机的目的地址。实现流式传输一般都需要专用服务器和播放器,其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

c.媒体系统结构

现存流媒体解决方案采用的技术是多样的,但其体系结构的本质是相近的。

流媒体的体系构成:①编码工具:用于创建、捕捉和编辑多媒体数据,形成流媒体格式;②流媒体数据;③服务器:存放和控制流媒体的数据;④网络:适合多媒体传输协议甚至实时传输协议的网络;⑤播放器:供客户端浏览流媒体文件(通常是独立的播放器和activeX方式的插件)。

d.流媒体传输协议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合适的传输协议。tCp需要较多的开销,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要在网络中传输高质量的音频、视频信息,除带宽要求之外,还需其他更多的条件。RSVp是internet上的资源预订协议,使用RSVp预留一部分网络资源(即带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流媒体的传输提供QoS。

二、以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指将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员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则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

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师生的分离性(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教育性、媒体技术性。

远程教育的特点有:教师与学生的分离,以媒体技术为支撑。

三、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3.1.远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a.教学模式单一

网络课堂主要由软件系统、服务器和传输网络internet构成,与以前的课堂有很大区别:它没有教室,没有实验场所,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能够接入互联网的地方上课,学生可以在internet中学习相关课程,根据教师的进度安排和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反复学习。但是大多数的课程教材都是被制作成电子版,原封不动把传统的课本搬上internet,造成的感觉是学习的环境有所改变,却没有改进。远程教育中的课件是以HtmL编写的超文本文件,HtmL文件是一种“开放式”的文件,在阅读文件本身的同时可以获得文内提及的相关信息。但是HtmL是一种预定义标记语言,对于用户自己定义的标记是不认识的。另外,它自身还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导致internet发展速度快而接入速度慢,可利用的信息多但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那部分信息,难以提供多层次的链接,无法实现对象级链接,而且它标记相对少,只有固定的标记集等,缺少SGmL的柔性和适应性,不能支持特定领域的标记语言,如对数学、化学、音乐等领域的表示支持较少,举个例子来说,开发者很难在webpape上表示数学公式、化学分子式和乐谱。既然在传统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对于课程的讲解和说明,那么网络课堂就少不了教师讲课的视频镜头和对课程的讲解,以及类似黑板功能的辅助powerpoint演示。

b.交互性差

远程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但是目前的远程教育系统交互性差,网上答疑、在线讨论主要还是以文本为主,没有声音、视频的直接交互。学生们常常要借助工具帮忙,才能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显示在答疑一栏中,特别是在描述复杂的公式或者一些定义的原理的不明了时,他要花很多时间来表述,而我在回复学生问题时,也常常遇到同样情况,要花好多时间才能把一个基本问题表达清楚。由于工作量很大,常常不能及时回复或者干脆简单说明,结果是学生在得到回答之后仍然对问题不理解,导致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下降。基于web交互的方式,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查找、检索、评价和在线点播的能力,据了解,对这种方式的补充,是将教师教课的视频内容制作成光盘发送给学生,这种方式既需要耗费大量费用制作光盘和发送光盘,又造成时间上的延误,特别是它缺乏交互性,不能使教师和学生进行较好的沟通,学生不能在听到不明白的地方停下来提出疑问。

c.制作课件的软件操作麻烦

尽管如上述所描述的网络课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目前制作课件的软件像Frontpage、Dreamwearer、audorware等仅适合传统网页的编辑,使用这类软件制作课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教师们要花大量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来开发课件,延误课程的及时更新,不适合进行视音频、powerpoint、讲义的同步处理,不适合制作视音频、powerpoint、讲义等。

3.2.流媒体技术有效地解决远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国际上已经开始制定有关远程教育的技术标准,预计在未来5年内,我们将看到服务于远程教育的各种通信产品和网络设备的巨大发展。远程教育最终将发展成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的典范,这样的新设备加上专门用于网络的辅助教材,将提供更丰富的、交互性的模型。但是正如上面所分析的远程教育并不能提供及时的和个人之间的交互活动,学生们只能通过现有的网络答疑系统,在上面留言或发email、传真等与教师联系,采用流媒体技术将有效弥补网络课堂的这些不足:

a.提供丰富的教学模式

采用流式技术将再现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对课程的说明场景,同时增加了黑板功能的powerpoint讲稿,以及针对这些内容的索引标题区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切换学习的课程章节。由于支持流式技术的多媒体文件不需要全部下载就能观看,点播延时大大缩短,不需要很大的缓冲区,对网络带宽的要求下降。流式技术采用较高效的压缩编码如mpeG-4等,提高了网络传输视频的质量,即使学员们在离教室很远的地方上课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提供良好的交互性

目前的远程教育主要是单向通信的方式,如通过email、在线聊天、BBS等。采用流式技术,把流式视频、音频加入答疑系统将提高它的完整性和交互能力。今天的流式技术将提供更多机会,使得远程教育节目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播,下一代的技术将超越现在的技术,扩展通信范围,特别是实现无线通信传输。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JudithV.Boettcher描述了远程教育的3种对话模式:

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

②学生之间的对话;

③学生与学习资源间的对话,例如辅导教材、书本等;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有效地加强这3方面的对话,提高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来自任何地方的学生可以同步或不同步获取教师随堂上课内容;

②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地在线讨论,包括学生与教师进行的桌面会议;

③同步或者不同步的学生之间的视频会议和在线学习讨论,实现学生之间的项目合作;

④建立在世界范围内的虚拟宿舍聊天室;

⑤使用电子教程,察看相关的研究资料,寻求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从上面的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远程教育中使用流式技术有着巨大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传播教育机构编著的教程,而且能够接受来自学生方面对这些教程的反馈信息,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交互性环境。学生在点播来自互联网上的视频、音频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把他们连续的视音频信息传送回去。流式技术与其他技术的有效结合,会大大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满意程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质量。

c.提供方便的课件制作工具

以前在制作流媒体文件时除了设计HtmL网页外,还要精心设计SmiL(SynchronizedmultimediaintegrationLanguage)文件,SmiL是一种类似于HtmL的标记语言,可以描述演示的实时行为、屏幕上演示的版面以及协同媒体之间的超链接,可以演示流式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文件,允许在一个同步多媒体演示中集成一系列的独立多媒体对象。利用SmiL语言可以同步多个基于Stream的多媒体对象,工作极其繁重。

采用流式技术制作课件的软件,大大节省了课件的编辑时间,使用这种软件只要连接上摄像头,就能直接把教师的授课内容传给学生,或者先录制好教师的授课内容,然后用该软件进行同步编辑,不需要写HtmL网页和精心设计SmiL文件和用Vbscript,Javascript编程。这类软件操作简单,只需要进行几种网页框架选择,就可以选出自己希望设计的网页基本框架,使得教师能把大量精力用于课程的研究,从而提高课程的质量。

总结

配合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的远程教育代表着教育技术的方向和未来,在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流媒体技术的加入无疑会为这一领域注入生机和活力。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目前的远程教育系统技术还有待改进,流式技术的应用将有效地弥补这些不足,现阶段开发的流媒体软件对于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系统的应用起到桥梁作用,对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曲丰戈,李绯;流媒体技术在网络远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年03期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篇5

[关键词]视频教学流媒体网络教育

一、网络视频的关键技术

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宽带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影像视频的录制和后期制作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视频格式可以分为适合本地播放的本地影像视频和适合在网络中播放的网络流媒体影像视频两大类。后者在播放的稳定性和播放画面质量上可能没有前者优秀,但前者文件一般体积较大,不利于网络传输。所以因为后者的广泛传播性正被广泛应用于网络视频点播、网络演示、远程教育、网络视频广告等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本文着重解释一下后者。

所谓流媒体就是指在inter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目前在internet上传输视频还有许多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internet的无连接每包转发机制主要是为突发性的数据传输而设计的,不适用于对连续媒体流的传输。为了在internet上有效、高质量地传输视频流,还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持,例如基于视频的压缩编码技术、应用层qos技术、连续媒体分布服等。其中,原始视/音频经过视/音频压缩算法的预压缩存储在存储设备中。响应客户请求时,流服务器从存储设备中获得视/音频数据,应用层qos控制模块根据网络状态和qos要求来改变视/音频比特流。www.133229.com然后通过传输协议把压缩过的比特流打包并且发送到网上。由于拥塞数据包可能出现丢包或者过度时延,为了提高视/音频的传输质量,网络中配置了连续流媒体分布式服务。对于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它们首先通过传输层,然后在进行视/音频解码前经过应用层处理。为了获得在播放中的视频和音频的同步,还需要媒体同步机制。以下介绍的六个关键技术是网络视频架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1.网络教学视频的压缩及编码

网络视频教学的视频文件的传输就是把数据包发送到网上,用户通过解压后像先前发送那样流畅播出。因为目前网络是异构性的,缺乏qos质量控制,并且带宽也在很大范围内变化。所以传统的不可扩展性视频编码不适合网络传输。为了适应网络带宽的变化,面向传输的可扩展性编码的思想应运而生。可扩展性编码就是将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成多个流,其中一个可以独立解码,产生粗糙质量的视频序列,它适应最低的网络带宽,称为基本层码流;其他的码流可以按层为单位在任何地点截断,称为增强层,用来覆盖网络带宽变化的动态范围,它们不可以单独解码,而只能与基本层和它以前的增强层联合在一起解码,用来提高观看效果。因此,可扩展性码流具有一定的网络带宽适应能力。

2.拥塞控制技术和差错控制技术

拥塞控制技术的目的是采用某种机制应对和避免网络阻塞,降低时延和丢包率。常用的拥塞控制机制有速率控制和速率整形。对于视频流,拥塞控制的主要方法是速率控制。

差错控制技术包括:(1)前向纠错(fec):fec是通过在传输的码流中加入用于纠错的冗余信息,在遇到包丢失的情况时,利用冗余信息恢复丢失的信息。它的不足是增加了编码时延和传输带宽。(2)延迟约束的重传。通常流的播放有时间限制,因此,仅有当重传的时间小于正常的播放时间时,重传才是有价值的。(3)错误弹性编码(error-resilientencoding):在编码中通过适当的控制使得发生数据的丢失后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质量的影响。在internet环境下,最典型的方法是多描述编码(mdc)。mdc把原始的视频序列压缩成多位流,每个流对应一种描述,都可以提供可接受的视觉质量。多个描述结合起来提供更好的质量。该方法的优点是实现了对数据丢失的鲁棒性和增强的质量。其缺点是相比单描述编码(sdc),它在压缩的效率上受到影响。而且由于在多描述之间必须加入一定的相关性信息,这进一步降低了压缩的效率。(4)错误的取消(concealment):错误的取消是指当错误已经发生后,接受端通过一定的方法尽量削弱对人的视觉影响。主要的方法是时间和空间的插值(interpolation)。近年来的研究还包括最大平滑恢复,运动补偿时间预测等。

3.连续媒体分布服务

连续媒体分布服务的目的是在internet尽力服务的基础上提供qos和高效的音/视频传输,包括网络过滤、应用层组播、内容复制等。

网络过滤:是拥塞控制的一种,不仅可以提高视频质量,还可以提高带宽利用率。网络过滤通常采用的是丢帧过滤器,其基本方法是客户端根据网络丢包率向过滤器发送请求来增减丢帧速率,以调节媒体流的带宽。这种速率整形可以在拥塞点进行,这样可以提高速率控制的效率和拥塞控制的响应时间。

应用层组播:ip层的组播存在诸如可扩展性、网络管理和对高层应用的支持等屏障。应用层组播机制打破了ip组播的一些障碍,其目的在于构建网络上的组播服务,以更灵活的方式实现组播控制,节约网络带宽。

内容复制:内容/媒体复制是提高媒体传输系统可扩展性的一项重要技术。内容复制具有以下优点:(1)降低网络连接的带宽消耗。(2)减轻流服务器负荷。(3)缩短客户端时延。(4)提高有效性。

4.服务器

当视频服务器响应客户的视频流请求以后,它从存储系统读入一部分视频数据到对应于这个视频流的特定缓存中,再把缓存的内容通过网络接口发送给相应客户,保证视频流的连续输出。目前存在三种类型的视频服务器结构:(1)通用主机方法。采用计算机主机作为视频服务器。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储、选择、传送数据。缺点是系统成本高而且不利于发挥主机功能。(2)紧耦合多处理机。把一些可以大量完成某指令或者专门功能的硬件单元组合成的专用系统级联起来,就构成了紧耦合多处理机实现的视频服务器。这种服务器费用低、性能高、功能强,但是扩展性较差。(3)调谐视频服务器。这种服务器主板上有一个独特微码的嵌入式仿真器控制。通过在主板中插入更多的服务通路,可以方便地进行扩展。

5.媒体同步

所谓媒体同步是指保持一个数据流或者不同媒体流之间的时间关系。通常有三种类型的同步控制:流内(intra-stream)同步、流间(inter-stream)同步和对象间(inter-object)同步。

6.相关协议

(1)实时传输协议(rtp)与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rtp和rtcp都是基于ip的应用层协议。(2)实时流协议(rtsp)是由realnetworks和netscape共同提出的一个应用层协议。(3)资源预留协议(rsvp)资源预留协议是运行于传输层的一个网络控制协议。

二、网络视频教学的实现方式

1.教学视频素材的存储及网上

通过全程数字化的设想录制及编辑,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采用.mpeg/.mpg/.dat/.avi/.ra/.rm/.ram/.wmv等影像格式将接收的节目和现场教学或课件有选择的进行存储,并对存储的节目进行编目、检索,最终实现网上。在这种模式中,信息的采集与获得都是基于downloadandplay的模式,必须全部下载下来后才能使用。由于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网络条件还很不发达,这种方式可使网络教学正常化。

2.视频教学点播系统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将部分有价值的教学课件和经典课程进行数字化存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课件点播系统,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实时或非实时单一广播(unicast)或组播(multicast),并对这些课件或课程进行编目和网上,以利于师生随时点播或网上补课,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现代“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在线点播得以顺畅实现。因为音视频文件是一种时间性的连续数据,因此采用“流媒体”技术后可以无需等待全部数据下载完毕就可以开始浏览或播放数据,从而实现网络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同步。而且“流媒体”处理的信号压缩比很大,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存储体积,节省网上资源。

3.视频教学网络直播

利用实时视频压缩、大数据量网络直播,异步视频控制等流媒体技术,在internet环境中,通过先进高效的数据传输技术,将采集到的视频数据,向整个网域内实时直播,达到网络内任何一台客户机均可同步观看电视节目、现场直播、摄像头视频、视频文件等。真正的基于web应用的全新视讯直播系统,是按照国际标准的mpeg-4图像编解码技术和实时数据流传输的网络协议开发,可稳定运用于基于ip协议的任何网。采用软件技术实现视频通信,文件直播,字幕及图片的显示远程管理等功能,可广泛适用于教育行业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校园电视台等。

4.远程教育系统——可交互的多路实时视频的线性教学

早期的网络教育主要以课件下载、视频下载、视频点播等方式为主,相对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在教与学之间音视频互动方面的表现力仍有一些缺陷,因此在教学效果上交互的效果较差。而在真实的课堂中,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往往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的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远程教育系统一直以来更侧重于多媒体交互技术,在处理多方多层次交互方面有着更多的技术处理手段和应用积累,网上家教、网上辅导有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模式。为远程教育和远程培训真正的打造出了基于网络的互动课堂,使网络视频教育更加生动和具体。

网络视频教学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应用,学校和机构可以解决跨地区的教学和培训,为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篇6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其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社会生活中。当前,如果离开了计算,那么我们的工作、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到底计算机社会发展有哪些价值呢?本文简单的论述了计算机社会发展价值。

 

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换句话来说,计算机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着信息文明转变。所谓信息化是指借助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开展信息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网络的不断普及,这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信息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当前,不管是政治格局、经济格局,还是文化格局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社会发展的智能化

 

现阶段,信息技术开始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超媒体的背景下,“软件”帮助在网络上寻找信息。所谓超媒体指的是将计算机作为基础,以此来传送信息,其能帮助用户从各个文件中寻找信息,这加快了用户寻找信息的速度。

 

三、社会发展的多媒体化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真正实现整合文字、资料、图片等于一体的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等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让计算机应用从简单的文字处理转变为图像、声音等。近几年来,数学化技术日趋成熟,这便于系统将信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方便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四、社会发展的高速度、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计算机不能被简单的定义为硬件设备,而是连接信息之间的桥梁。当前,每个国家要想发展起来,其必须要完善信息基础建设,及时接收本国之外的信息,这真正实现社会发展的高速度、网络化。

 

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当计算机正式问世,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发挥着自身的作用,推动社会向着另一领域发展。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篇7

论文摘要: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报意识、获取文献信息能力的课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及结构模型阐述,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改革创新的内容及策略。

   文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能方法课,其教学内容是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及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的技能,运用各种手段从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快速检索到所需文献。因此,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的教学资源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学资源是文献检索课课程建设的重点。职称网

1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及结构模型

1.1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

   按照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界定,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涉及到各类网络媒休素材、网络题库、试卷、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以及文献资料等。

   (1)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信息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音频类、图形图像类、动画类和视频类。

   (2)网络题库。题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测试题目的集合,是在教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因而所有学科的网络题库都应遵循经典测量理论,都要严格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教学模型开发题库管理系统、组织试题。

   (3)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运用媒体信息的整合技术,对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的、应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软件。根据运行平台的不同,课件可划分为网络课件和单机运行课件。网络课件应该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够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实现共享:单机运行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呈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通过网络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既要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又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整个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区别于其他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网络课程主要应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计算机网络支撑环境。

   (6)教学案例库。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案例库中的案例至少应包含实事描述、相关背景资料、分析与评价、相关应用领域、教学建议等组成部分。

   (7)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以及记录重大事件的文章、书籍等。

1.2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结构模型

   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储和传播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具体地说,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的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因此,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概念则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硬件资源主要有卫星接收设备、宽带校园网、在线平台、计算机设备和多媒体教室等;软件资源范围就更宽泛主要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网络课堂、VBi数据广播、ip课件、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类别。同时,还应包括上述资源应用与技术服务等工作。结构模型如图1;

2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创新意义及内容

2.1理论意义

   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教学资源进行研究,丰富了文检课教学的内涵,使单一以教材为主的教学过程变得多样化、多元化,是文检课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该课程发展方向的探讨,同时为我国文检课向信息素质教育转变奠定理论基础。

2.2实践意义

   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有利于文检课的教学实践,使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开展研究,有利于使教学课件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克服传统教材的局限,更好的改进教学效果;对网络课堂的研究可以增进同行学术交流,扩大教学资源共享的规模。

2.3网络时代文检课教学资源的改革内容职称网

   随着现代技术引人教学实践,资源共享己逐步实现,为文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空间。教学资源作为文检课课程建设的基础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是教材由传统的印刷型教材逐渐向新型立体化发展,出现网络教材:另外,由于本门课的新颖性使得电子型教学资源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作为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资源,己成为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广为使用的工具。

3文检课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子文献资源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己成为现代教育重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报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检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方法课”,更适于引人多媒体课件教学。采用文献检索课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如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文检课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氛围、教学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表现形式、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把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与认知潜力,突破传统教学单一模式,达到教学双方知识与信息“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媒体教学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和指导者的角色更加突出;而学生在学习中也有了一定的主动权,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研制促进学生提高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必将给现有的文检课教学注人新的活力。

   (3)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文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要求教师不仅熟练掌握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而且要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实施教学、科学的选择和编制教学软件、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专业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对文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人的思考研究、选择和调整、补充和更新,针对特定的教学目的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制作出符合教学实践需要、受学生欢迎的课件,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4)有利于扩大文检课的教学范围。职称网

   文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基于web-based多媒体远程教学的结构特点,支持tCp/ip协议,可运用于多媒体综合教室、用HtmL语言建立一个web界面的“文检课教学系统”,并将系统挂在本馆的主页上,学生或其他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随时上网查阅信息,而不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这无疑会扩大当前有限的文检课教学范围,有效实现文检课的远程教学,提高文检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想及基本结构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流程:策划阶段、素材收集、整理阶段、制作阶段、调试应用阶段。流程结构图见图2。

4.1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

   (1)文检课要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目前,大多数课件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将图片、网页以及文字添加到幻灯片中,授课中只能前进,难以后退,更不能实现跳跃交互,极大的制约了教师授课的灵活性。由于这些课件不能逼真的连续演示整个检索过程,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文检课课件制作软件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标准,要尽量采用高级多媒体技术、先进教学设备制作的课件。au-thorware是目前最流行的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用它制作的课件交互性好,画面精美。

   (2)优质的文检课课件要做到通用共享。

   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技术含量高,制作难度大,令广大文检课教师望而却步,掌握高难度多媒休制作技术的图书馆,应该研制通用型文检课多媒体课件,供广大文检课教师使用,既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便于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还能增强课程的竞争力。

   (3)常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

   目前,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工具非常丰富,如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Flash,Direetor,微软公司的VisualBasie,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国内的方正奥思、易思等多媒体编著系统和一些高级语言,都可以用来进行课件开发。

5文检课网络课堂改革创新策略

5.1网络课堂的定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中指出,网络课堂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其中网络教学环境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5.2网络课堂的特征

   (1)开放性。

   网络课堂基于网络教学,其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更新,特别是多媒体素材库的更新,使教师能方便地调整和更换网络课堂的体系和内容,这是传统课堂教学和单纯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无法实现的。

   (2)交互性。

   网络课堂的交互性不仅有传统的人、机交互性,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人与人在网络上的交互性,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网上教学的交互,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如电子邮件、BBS、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3)共享性。职称网

   网络课堂已不是一种单机学习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共享教师的授课内容或是串联多个教室或实验室的授课学习共享模式。网络课堂可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引人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从而实行远程教育,使多个地区、多所学校之间学习资源得到共享。

   (4)协作性。

   网络课堂的学习具有单点和多点学习的特性。通过网络课堂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协作形式完成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

   (5)自主性。

   网络课堂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实现了学习的异步性和自主性。这也是终身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6)评价的及时性。

在传统的远距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上的电子题库和自动评价系统,可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5.3文检课网络课堂改革创新

5.3.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1)开发的文检课网站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交互性上加强,创建轻松的学习、交流环境,真正成为师生进行交流的平台,该平台既可以单独作为独立的模块使用,也可以作为系统使用。

   (2)有经验的高校应编写网站的制作思想、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其他高校起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可以将这些制作经验应用于其他学科,增进网络课堂的实际价值。

   (3)将教师需要重复完成的工作通过网络的形式加以简化,如可以通过“作业平台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等功能将提交作业和考试考核等工序通过网络完成,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除此之外,为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网站还需要在艺术性、知识性等方面下工夫。

5.3.2制定网络课堂评价原则

   教学网站的评价与教学不可分,同时也不能与计算机技术相脱离,所以其评价有一些特殊性,其原则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原则:指网站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即使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也要给予公平、公正的反映和评述。

   (2)教育性原则:指网站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任务。也就是说,一个网站是为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设计,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制作。

   (3)教学性原则:指网站要有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方法、方式上,能够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4)技术性原则:指网站在其制作和编辑技巧上要达到特定的标准,满足运行流畅、跳转灵活等计算机软件的标准。职称网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篇8

关键词社会性权力生产性权力博弈权力体系

abstractwiththe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mediaandcommunication,theattributesofmediapowerhaveundergonesignificantchanges:fromapoweraffiliatedtopoliticsandeconomytoanindependententityofpower,fromexclusivetosocial,fromoppressivetoproductive,andfromasinglepowertoagamepowersystem.

keywordssocialpowerproductionpowergamepowersystem

传播学研究的传统观点认为媒介权力是一种利用传播媒介不顾及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而这种权力的核心是支配性。而从媒介权力的属性来看,以往的研究要么将其看作是政治、经济权力附属品,是他们权力形态的延伸;要么将媒介权力看作是社会精英掌控的文化霸权,影响和控制社会的稳定与进程。然而,伴随着互动式媒体——网络的产生,媒介权力产生的技术与现实基础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媒介权力的自身属性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媒介权力产生的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多种媒介选择的可能性打破了大众对于媒介单一依赖性

在现代的媒介技术中,已经不再是哪一个单一媒介独自控制传播领域的问题,而是众多的传播媒介共同作为大众可以选择的信息载体而存在着,那么今天全球公民的生活,似乎已经被包裹在与物质的和象征的传播模式的接触之中。这种多种媒介混存的情况使得人们有了多种选择、重构的可能性,没有一种信息可以使人们坚信不疑,人们也总是要在选择中,确定自身生活的意义。当有了选择可能性的时候,意味着对于媒介的审查真正才成为了可能。作为大众和原有的媒介控制方而言,则意味着存在彼此相互制约、相互控制的可能。在这样条件下,意味着个体生存的意义不在能够依赖于某一权力机构提供,而在于自我的界定与选择,这虽然意味着生存意义之漂泊,但是拥有了文化上的自由和建构自身命运的可能。这种建构的可能性实际上消解了传统媒介权力支配的可能性。同时,多种媒介下的信息表达形式与内容在现代社会这种多种媒介混存的情况下,存在极度的分裂状况。对于同一种信息的陈述、分析、解释的角度上却因多种媒介多方各自利益追求不同,呈现出来的“媒介事实”会截然不同,多方的差异性的视角更能够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这样,在形式上有了对等可能性,在内容上有了因矛盾而产生的各自利益诉求下的民主性张力。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大众才能逐步的摆脱媒介单一控制性,进而能够逐步的掌控媒介。也只有大众真正控制了媒介,媒介才有可能逐步的摆脱政治与经济权力的控制。而这一状况的最终实现是由网络完成的。

2.网络媒介的产生使大众有了掌控大众媒介的可能性

在网络媒介中,信息传播的是多节点、多途径下的网络型传播方式,而这种传播本身的过程也是动态的,传播网络新的节点总是在不断生成的。同时,在技术上网络提供了每个人成为媒介人的可能,这样就可能造成一种混沌式的传播路径。这样的传播是以蛙跳式的传播取代传统经脉式传播方式的。传统的大众媒介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要通过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一个一个传递下去的,这种传统的方式类似于多米若骨牌的传播方式,是可以控制的。而网络的传播路径,是生成性的,在理论上,任何两台计算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点对点的传播,这与原来有一个主体来权威信息是有着典型的不同的。因此传播路径上,大众有了信息的可能性,从而真正具备拥有媒介权力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网络条件下,网络中的个体,人人拥有信息与知识的权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见解,拥有在这一媒体上的话语权,网络不再是单一主体发出声音的地方,它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公共的空间,不再简单是其他权力拥有者可以控制的地方,媒介权力分属不同领域的不同个人。

网络将空间“虚拟化”,无数现实空间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不同时间也被网络通过连接标准化的不同时间区域同一化了,原来不同信息赖以分别的载体的界限,已经平面化了,这意味着社会关系的抽离化。新的传播技术使得原有的社会支持与控制系统在传播空间内的功能弱化,没有任何一个势力可以针对媒介采取完全隔绝的系统,使之作用于狭小空间之内。这种传播造成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的散失作用非常明显,其作用域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人们可以选择不受其作用的信息空间生存。在原有作用域消失的情况下,网络空间使得拥有了媒介权力的大众可以更加相对自主的选择媒介和利用媒介,真正可以运用手中的媒介权力制约原有政治经济权力,网络媒介正由一种附属权力转变真正的权力实体。也就是说,只有大众真正掌控了媒介,媒介才能够真正的摆脱政治、经济权力单向控制的局面。

二、新技术条件下媒介权力新属性的产生

伴随着传播技术条件的变革。媒介权力的自身属性是指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大众在真正掌控媒介情况下,媒介才真正成为独立的权力实体。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过分注重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忽视了技术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媒介权力属性的变化,没有注意到媒介权力成为真正的权力实体后,自身属性的重大变化。

1.媒介权力由专有性权力转变为社会性的权力

然而伴随着网络的产生,媒介权力已经不再是支配性媒介权力,而是普遍化的,无所不在的权力形态。网络社会的技术——diy技术不仅是自我塑造的发言的平台,也是个体真正能够控制媒介工具,将个体时间无限放大为公共时间的社会形态。这样,媒介权力的考察环境实际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技术的变化,可以使得人们原有的被制度、文化、经济、所隔绝的交流的障碍,通过媒介的变化,将个体的空间无限的放大。个人与集体第一次通过网络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以往的研究“媒介权力”往往被认为忽视了其对于整体利益满足的可能性,只被当作了某一阶层、每一集团利益的代言人,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还是麦克卢汉的理论评判,都只是将“媒介权力”看作是社会结构里,一个阶层对于另外阶层统治的工具,看作政治经济权力的延伸,没有看到媒介权力本身会因广泛的共识所形成的实现集体利益目标的特性。实质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媒介已不再简单的归属于哪一个精英、哪一个阶层所有,其权力的专有属性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权力已经转变为满足集体利益的社会性权力。

2.媒介权力正由单一的压制性的权力转变为生产性的权力。

权力绝不仅仅涉及到禁锢,还涉及到激励,鼓励诉求。因此它实际上是禁锢与鼓励并存的,不能将这种权力简简单单的视作压制性的。福柯认为权力不总是压制与支配的,他认为权力存在两种对立的性质,在权力的两种对立的性质之间,也就是在压制与生产、否定与肯定、消极与积极之间,强调权力积极性的一面。福柯更强调的是后者,他总的来说,生产性的权力激发了活动,而不是禁锢了活动;诱导了思想,而不是压抑了思想;引发了话语,而不是打断了话语。

网络时代是一个强制性的权力关系已经受到谴责、根植于神圣戒律和绝对道德准则或自然法的传统合法权威己经被抛弃的时代。这时,媒介权力的拥有不再是简单的因为拥有了强力、财富、知识等要素而获得权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媒介权力可以抑制其他的权力、财富、和权威知识体系对于大众的过度介入,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社会网络,不断创造出社会成员关系之间的崭新联系,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之间建立新的相互作用线。这种类型的媒介权力不再简单的以压制、支配的性质出现,当更多的人拥有了媒介权力,话语全被更多的人拥有,生产性的权力激发了活动,诱导了思想,引发了话语,人们由于拥有了话语权,引发了话语,诱导了思想,激发了人们的集体行动。使媒介权力由单一的压制、控制、支配性力量,真正转化为压制与生产、否定与肯定、消极与积极两种对立性质并存的权力形态。

3.媒介权力由单一的权力转变为博弈的权力体系

实质上,传统的大众媒介——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仍然受着政治、经济权力的控制,但是网络大规模的普及则极大改变了这一局面,网络不再简单受政治经济权力的控制,相反极大的影响了政治经济权力的实施。而这样一个技术条件所导致的结果不仅仅使得媒介权力不再归属于哪一个阶层所有,同时也使媒介权力与其他权力形态的关系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社会整体的权力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首要表现形式,是网络媒介带来的媒介实体社会化的倾向。网络媒介本身已经作为一种社会网络结构成为社会资源的载体,无论是资源收集还是资源的分配,都已经成为作用的中心,成为社会运行的前提条件。而从媒体世界对于现实世界影响力来看,网络媒介中的行为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下已经绝非单纯的“虚拟”状态了。在经济上,网络媒介已经成为实体交换与买卖的媒体,网络中的b2b商务已经成为城市中青年人一般性消费的基础;在文化上,网络媒介更是促进了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与融合,任何一人可以通过网络跨越国界进文化上的交流;在政治上,网络媒介已经不再简单的是劝服与宣传的政治工具,相反网络媒介更使得政治事务社会化、国内事务国际化。社会结构几乎是整体性的“嵌入”到了网络这一媒介之中。这种嵌入的实质是媒体世界接受现实世界的权力秩序,将这些秩序引入到媒体中,而这样一个变化也使得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诉求都要借助于媒介来实现,网络媒介实质已经异化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力形态,使其有可能听命于媒介而形成新的权力体系。当网络渐渐取代其他的大众媒介谋求主体的地位时,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逐步退出传统的控制领域,人们真正可以利用网络来控制政治、经济权力的过度侵入,并且利用网络媒介实体化的倾向,影响政治经济权力本身。

但是,这种自由是在博弈状态下的进行的。控制与被控制的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是处在流动的状态中的。一方面,网络在技术上解决了人们的参与性,也使得传统的控制体系消解,解决了大众获取媒介权力的成本问题,使得大众能够控制网络媒介;另一方面,网络媒介也不可能是单一大众所控制的媒体,网络同样解决了经济的交易成本、政府的管理成本问题,作为新一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的平台,政治经济权力仍然谋求对其的控制。这样一种现实是:至少在网络中,每一方获取信息不是单向的由另一方决定,自己信息也不能够决定他人。这样的格局并不是最终谁决定谁、战胜谁,而是形成拉锯局面的博弈困局,双方至少互为依存,互为条件。政治、经济、文化与媒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样一种博弈的动态格局迥异于传统的单一影响、控制的“媒介权力”,形成了相互博弈的权力格局。

参考文献

[1]尼克拉斯·卢曼.权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篇9

关键词:weB2.0,素材库

 

1引言

在教育向信息化、网络化、终身教育发展的今天,它所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等功能,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每位受教育者得到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然而,网络环境在不断进化中,信息的生产、组织、传递与检索的方式也随之变化。目前,互联网已经从weB1.0过渡到了weB2.0时代,因此研究weB2.0的核心技术,将其应用到教育媒体素材库的建设中,开展weB2.0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2weB2.0简介

2.1weB2.0概念

weB2.0这个术语最初是由oReilly媒体公司的DaleDougherty提出的。在2004年国际weB2.0会议后,weB2.0逐渐变得可编程和可应用,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weB2.0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是由传统的通过浏览器浏览网页的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的模式的发展。免费论文。具体来说,在信息传播方式上是从单纯的“读”向“写”和“协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创造信息发展。在信息构成内容上,是由“网页”向“微内容”发展。在服务运行架构上,由“C/S架构”向“webServices”转变。在阅读工具上,是由网页浏览器向RSS阅读器变化。在信息者方面,则是由专业程序员变成了普通用户[[1]]。

2.2weB2.0的理论和核心技术

虽然weB2.0带来了传播信息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但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却不一定是最新的,就目前而言,weB2.0的理论和核心技术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2.2.1六度关系理论

在人际关系网中,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通过超文本链接进行交互作用的网络,有着极其相似的组织结构。

2.2.2XmL

XmL可以标记出数据对象层面的多方向链接,更利于用户轻松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其最大特点是将信息的内容和格式分离。

2.2.3开放的web服务(webService)接口

在weB2.0环境下,借助web服务提供的访问接口,网站成了组件对象。依靠开放的web服务接口,分散的信息通过与web服务的对话,被处理成适合不同应用的数据集,使整个互联网变成了一个统一的编程环境。

2.2.4aJaX

aJaX提供了浏览器与服务器异步通信的能力,使用户觉得web站点看起来是即时响应的。

2.3weB2.0的关键

weB2.0的一个关键原则是用户越多,服务越好。weB2.0的经验是:有效利用消费者的自助服务和算法上的数据管理,以便能够将触角延伸至整个互联网,延伸至各个边缘而不仅仅是中心。Bittorrent采用了一种激进的方式来达到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目的,由此显示出web2.0的一个关键原则:用户越多,服务越好。

它们共同的经验是:源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在web2.0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2]]。

3多媒体素材库的分析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革新带来了契机,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由于其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交换性,时空限制的消除而突破了传统教学俄的弊端,并在各地蓬勃开展起来,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但是,随着应用的深入及教学需要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以服务于特定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模式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建设多媒体素材库。素材,通常是指能传递一定教学信息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比如一幅地图、一段说明文字、一段录像。从广义上说,素材还应包括微格课件单元、教案、习题等。素材库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把各类素材组织起来,并集中存储、管理和维护,以利于素材的有效利用。

4weB2.0下网络多媒体素材库的构建

4.1利用播客构建多媒体素材库

播客,作为weB2.0时代的另一种重要传媒形态,具备了weB2.0时代传媒形态的典型特征,如自主的信息传播方式,以音视频为主的信息传播内容,与其它传播形态的交融性[[3]]。从技术上说,播客使用RSS2.0文件格式传送信息,利用RSS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简易聚合。播客的特点在于:(1)简单易用、成本低。(2)动态更新和可聚合性。播客以日志的形式,具有动态即时更新的特点,使最新的播客节目在客户端自动简单聚合,而不用进入网站多次点击浏览信息。(3)内容丰富且个性化发展。(4)平等参与,共享信息。播客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将个人的想法、体会等制作成播客节目,传到网上与他人共享。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播客的特点来收集、管理、分发网络多媒体素材库中的音频和视频文件。

播客的出现,使个体得到充分的释放。在得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DavidSturges教授完成了《数字媒体在管理和营销中的应用》。由于该领域技术发展非常迅速,DavidSturges使用的教材是一系列音频文件,可以随时融合最新的资讯,轻松构建一套动态更新的教材[[4]]。

将播客技术用于建立网络多媒体素材库,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建立不同的知识频道,经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可以逐步建立相关的专业动态资源库。同时由于RSS技术的聚合性,可实现不同学校的资源共享,发挥各学校的专业所长。一方面可以减少简单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优势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库。

网络多媒体素材库的主要功能:

(1)注册功能。多媒体素材库所提供的是免费的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全校从事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和实践的学生,因此采用实名制的注册方式。通过简单的注册程序,就可以成为素材库的用户,可以自由的浏览、下载素材库中的各种类型的素材。免费论文。

(2)素材的查询功能。网站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搜索引擎,简单的可以根据一两个关键词,检索到相应的素材;也可以根据需要,依据多个关键词,或按相关专业、特定需求等进行检索;或者在检索的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

(3)素材的浏览下载功能。因为多媒体素材的特点,播客网站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视频文件提供不同的播放器和编辑软件,素材经常采用的mp3、moV、Rm、mpeG等格式,都可以在网站上得到良好的浏览和下载的支持。

(4)素材的上传功能。网站为素材的使用提供了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要求资源提供者填写视频信息,素材的描述是检索的基础性工作,完成后可以上传规定的多媒体素材。所有上传的素材都存放在一个特殊的空间中,经过管理员的审核通过以后,才可以对外。

(5)素材的查询功能。免费论文。网站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搜索引擎,简单的可以根据一两个关键词,检索到相应的素材;也可以根据需要,依据多个关键词,或按相关专业、特定需求等进行检索;或者在检索的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

(6)素材的管理功能。用户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员使用此功能确定、识别用户身份并分类设定用户权限。素材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员可对素材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检索、备份等操作。

5结束语

利用现有的weB2.0项目为基础构建网络多媒体素材库,既免除了独立开发系统的巨大工作量,又能充分发挥weB2.0信息传播方式的优势,将素材的存储、分发与web2.0的优点完美的结合了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国栋,卢志国.利用开源系统建立图书馆的weB2.0信息服务[J].现代情报.2006,(10):90-93.

[[2]]gkj.com.cn/article.asp?id=34

[[3]]刘瑞生.播客:weB2.0时代的典型传媒形态[J].中国传媒科技.2006,(5):47.

[[4]]张伟.播客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技术导刊.2006,(9):8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篇10

农机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主要包括五个组成要素:数字信息生成、数字信息组织、数字信息存储、数字信息服务和系统维护管理。五个模块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农机标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其中,数字信息生成模块将各种信息资源通过不同标准或协议转换成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能统一能识别的数字信息资源,即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以网络化方式交互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获取信息和利用知识的需要。通过分类、主题、分类主题一体化等方式,为数字信息资源提供有序化结构,使之形成一个有机化整体。在有序化的基础上,为数字信息资源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和简单快速的存储算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快速利用。图1中,将原始信息资源生成分为现实资源(放置于本地)和虚拟资源(通过网络获取)两部分。现实和虚拟资源的主要获取方式采用:(1)通过对传统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2)自主开发建设标准化文献资源;(3)建立导航网站,链接网上专业网站、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服务中心等虚拟网上资源系统,然后通过信息资源的整编、标识、编码等过程完包括元数据方式、分类法、主题法和分类主题一体化。由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存贮于网络环境下供用户利用,且在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所建平台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库和资源共享平台两个部分。前者重点在建设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基础标准库、农业机械技术标准库、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库、综合信息库等。后者主要包括标准化信息采集系统、标准化信息资源库管理和标准化信息三大部分。

2平台设计原则

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科学布局、资源共享”为平台设计原则,以“为农机行业提供科学、高质量综合决策信息服务”为目标,建设一个资源开放、机制创新、社会参与、创新主体受益、实效显著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农业机械行业各类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农机行业标准化信息资源在广东省范围内的共享共建,为农机行业提供及时、高效的数据信息支撑服务。

1)安全性原则。

按照相关规范要求,从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两个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对系统中的用户权限和角色进行合理规定和划分,对用户身份进行有效审核,对用户行为、基本信息单元的存取进行严格监控和审计。由于系统网络可与internet对接,因此使用防火墙、防入侵等先进的安全保证技术,切实保证政府网络不受入侵,从而保证工作信息和数据的安全。

2)实用性原则。

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人员的不同需要与使用习惯,将系统设计得简单、实用,让不同用户均可方便使用。

3)先进性原则。

综合利用计算机领域、通信领域、网络领域、信息处理领域的最先进的技术,博采众家之长,在深入地分析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之上确定平台建设方案。

4)可扩展性原则。

考虑到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平台设计之初就遵守可扩充性原则,允许用户根据需要简单扩展系统应用。

5)开放性原则。

平台遵循软构件化设计原则,各部分采用标准的规范接口,支持不同部件之间灵活沟通与联系。在统一的安全控制下,实现信息数据的灵活集成和充分共享。

6)稳定性原则。

为了确保各种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平台在硬件系统、操作系统、开发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网络设备等各个环节均保证每个组件乃至整个分系统的稳定性,并在系统集成时严格遵守质量保证体系要求,使系统整体稳定性得到保障。

7)可恢复性原则。

平台设置了可恢复功能,防止因频繁或错误操作给数据资源甚至整个信息系统带来的损害。即使是造成信息不完整、数据资源丢失或整个信息系统崩溃这种毁灭性损害,也能完全恢复。

8)可管理性原则。

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一旦投入运行就涉及管理,即用各种手段来对系统进行监控,减少故障发生率,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恢复手段,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从而减少系统维护的费用,保证用户能安全、可靠、正常使用系统服务。

9)事务性原则。

系统可实现事务控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支持将多个数据源更新纳入同一事务中,保证一系列更新操作的事务性,做到所有更新成功或所有更新失败,避免更新导致的数据不一致。

10)人性化原则。

人机界面和交互方式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文化差异,是系统能否成功实施与推动运行的关键。

3平台技术架构

3.1总体设计

为了建成开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本文采用先进的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内置全面而强大的功能模块,实现完整的架构设计。平台在设计上采用面向对象分析和组件式开发方法,平台架构包括基础层、数据服务层、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和表现层五个层次、各层次功能。

3.2技术架构

J2ee是一个基于Java语言的服务器端应用结构,支持平立、可移植、多用户、安全和标准的企业级应用,为搭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应用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机制。J2ee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种可创建广泛兼容的企业解决方案而无需进行复杂编程的平台,可大大提高系统的易用性、扩展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方便地开发出高质量的、适合企业使用的应用程序,还可极大地减少产品研发上市时间、成本和风险。因此,本平台系统的技术架构采用基于J2ee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支持inteRnet,在基于J2ee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基础上强调应用组件化。通过技术平台化和应用组件化,实现生产工厂化。采用在J2ee架构下开发,可以跨平台运行,并通过XmL技术提供可跨平台交换和移植的业务数据。

4关键技术问题

平台建设需要对平台组成的五项关键要素分别进行系统分析和具体的技术攻关,包括信息资源生成模式、信息资源组织模式、信息资源存储模式、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和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4.1信息资源生成模式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其一是对原有传统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和转化,其二是开发建设新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对两者进行科学的整合、重组、分类、组织,形成新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包括键盘输入技术及非键盘输入技术。非键盘输入采用手写识别技术、印刷文稿扫描与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所生成的数字化信息符合国际上普遍采用并相对开放的标准。例如最终的生成数据格式采用以下的国际标准。

4.2信息资源组织模式

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使其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便于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地传递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信息资源组织方法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选择。语法组织方法是语义组织方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语用组织方法是从用户检索角度去分析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语义组织方法是对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内容的揭示。本平台选择分类法、主题法和元数据法用于语义分析。

4.3信息资源存储模式

信息资源存储可分为物理存储和逻辑存储模式两种。传统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物理存储模式已难以满足数字信息爆炸式发展速度。本文采用网络附加存储技术(naS)实现数字信息的快速存取和集中管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多媒体数据库(mDB)的逻辑结构实现存储,并用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mDBmS)实现管理。在网络环境下根据存储信息特点,本文采用mDBmS实现技术中的三种:扩充关系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及超文本/超媒体数据库技术,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逻辑存储标准模式。其中,扩充关系数据库技术主要用于描述文本信息,她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系统(RDBmS)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数据类型,以描述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多媒体信息,克服了RDBmS只能描述字符和数字等符号信息的缺点。面向对象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从多媒体的数据模型入手,采用面向对象中对象、方法,属性、对象类的层次结构和继承特点来描述多媒体的数据模型。超文本/超媒体数据库技术采用非线性技术组织和表示块状信息,解决了如何用结点和链接来组织和表达多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超媒体的同步和协调等。

4.4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的基本服务模式采用:用户通过统一检索界面发出不同的服务请求,经过系统分析后发送给服务器中不同的检索策略;服务器根据检索策略在数字信息资源库中找到命中的信息返回给用户;用户在利用命中信息之后会产生新的信息,新信息通过反馈机制收入至数字信息资源库中。

1)浏览检索服务:

建设方便实用的信息机构主页,面向各类网络用户提供开放式服务。利用主页提供的分类栏目,可浏览、查找和下载相关信息;利用全文检索系统,对各类信息机构所有的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和下载。

2)个性化服务:

根据用户请求,工作人员利用网上丰富的专题性、学科性信息资源,用信息推送技术直接将信息送至用户桌面。

3)集成化服务:

针对用户需求,将各种载体上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之有序化、浓缩化、精细化、专题化、知识化,重组成新的信息资源体系,利用网络或光盘方式提供给用户。

4)信息增值服务:

根据用户提出的请求,搜集本单位和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和加工处理后,形成信息产品,包括光盘产品、专题信息研究分析报告、定题信息资源库等,实行有偿服务。

5)参考咨询服务:

在网上建立虚拟参考咨询组,及时解答用户提出的有关网络利用、网络资源分布、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等方面的提问;开辟参考咨询服务专栏,将最常见的问题和解答编制成文献存入主页,使用户自由访问。

4.5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采用统一的系统维护管理模式,见图5。广东省农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作为监督机构,统一制定全省农业机械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各地区建立地区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各地区下属的图书系统、信息系统、档案系统和各类商业信息组织(如iCp、数据库开发商)的信息资源建设等。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