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与核化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8:33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篇1

关键词:生物无机化学;医学院校;课程建设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新的前沿交叉学科,是化学与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是利用化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策略,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从天然化合物或化学合成的分子中发现对生理或病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的物质,从而为生物医学科学基础研究、新药研发、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在我国首先成立了化学生物学系,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相继成立了化学生物学的硕士和博士培养点,之后,化学生物学本科专业也在全国高校中陆续成立[1-4]。前期调研发现,目前开设化学生物学专业的高校有18所,有综合性大学,有师范类、农业类等高校,医学类院校中,贵州医科大学开设了本专业。本校化学生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包括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前沿与进展、化学生物学专业英语和化学生物学综合实验等。其中,生物无机化学是介于生物化学和无机化学之间的内容广泛的边缘学科,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内与无机元素有关的各种相互作用的学科。本专业各核心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课程内容有部分重复。为了结合医学院校特色,培养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生物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有必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教学内容改革

加强集体备课环节,使本专业不同核心课程授课教师之间熟悉各自授课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比如,《生物无机化学》第二章重要的生物配体中,有关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酶的一些基础知识在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中都有涉及,要突出本课程的侧重点进行讲解,即金属离子与各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紧贴生活实际,增加学科前沿知识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和学术思维。比如,第八章光合作用及其化学模拟中,放氧复合体的结构和放氧机理仍然是未知的,可以参考2017年8月25日和2019年8月2日分别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有关光系统ii———捕光天线超级复合体的结构,2015年对放氧复合体的结构解析以及2019年10月19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氧气释放机理的详细解释,使同学们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另外,参考2019年4月22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有关岩石表面的“矿物膜”可以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与光合作用中铁和锰元素的参与密不可分的介绍,加强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热情。要结合医学院校特色,增加医学相关知识。比如可以将光敏剂拓展为光动力治疗在肿瘤中的应用,将抗生素对钾离子跨膜运输的影响拓展到钾离子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理论教学要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通过测定小鼠不同组织SoD的活性以及重金属离子对SoD活性的影响,加深金属离子和酶的相互作用的理解。要融入国家发展理念和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社会意识。比如将光合作用化学模拟与清洁能源、环境生物无机化学相融合,引入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和实行垃圾分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用理念。总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升华,可以很好地促进该门专业课在医学院校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改革

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可以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在雨课堂慕课、微课视频和作业,加强师生互动。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书本知识进行模块化建设,整理更加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系统性学习,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在雨课堂调查问卷,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总之,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改革,探索更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将有力地促进其在医学院校的发展。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篇2

关键词:谱特征分解;核;半监督学习;监督学习;降维

中图分类号:tp301.6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谱图法已成功用于聚类和半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是一种利用标记与无标记训练样本的分类器,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但在[1,3]中并没有明确图半监督学习与标准监督核学习的关系。在[4,5]中的谱图设计中,也没给出图学习的公式。本文提出了一种与监督核学习等价的关于图的核学习公式,可将这些基于图的半监督学习法视为利用无标记数据的核设计法,设计的核可在标准监督学习情况下使用。

2标准监督核学习

3图半监督学习[ ] 

4谱与核优化

4.1谱特征分解与泛化

4.2谱核优化设计

为获得最佳性能,可使用一种带有更快衰减特征值的核。当输入特征受到少量随机噪声影响时,K的特征值会变得单一,而合理目标函数的谱系数受到较少的影响。如果输入数据受到噪声破坏,则目标函数的谱系数可能比原始核的谱系数衰减地更快,因而使用一个衰减更快的谱是很有帮助的。可使用交叉校验来优化核。另一种方法是优化一个可导致半正定的学习边界。我们关注能获得降维效果的核,将核标准化,并使K/m=∑jμjujujt,其中0≤uj≤1。在不同的图拉普拉斯方程采用的函数,用标准化的高斯核作为初始的核K,分析表明降维效果是重要的,而不是与图拉普拉斯有关联。其它的核也可获得类似的降维效果(但与图拉普拉斯无关),也能提高性能。

5结论

通过研究图的监督学习法,构建核学习公式,使得图半监督学习法与监督核学习法等价,获得了图学习的泛化范围;分析解释了修改原始核特征值有助于达到降维效果;对得到优化特征值衰减的范围,将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建波,朱敏琛.基于监督学习的核拉普拉斯特征映射分类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1):49-53.

[2]李明,杨艳屏,占惠融.基于局部聚类与图方法的半监督学习算法[J].自动化学报,2010,36(12):1655-1660.

[3]张亮,等.基于局部尺度转换的拉普拉斯核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1,37(8):202-206.

[4]赵凤,等.半监督谱聚类特征向量选择算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1,24(1):48-56.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篇3

高校教学秘书绩效管理的实施

(一)绩效管理的的对象掌握高校教学秘

书的基本特征、工作特点及教学秘书队伍现状是实施高校教学秘书绩效管理的前提,是绩效考核指标能否准确反映教学秘书素质,检验教学秘书的能力与实际岗位要求间差距的关键。高校教学秘书作为二级教学单位最基层的管理人员,首先,其工作性质多为细碎、繁琐的日常性事务,且其最根本的工作要求是细致与耐心;因此,在我校16个二级院系中的教学秘书全为女性。其次,因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对教学秘书有着片面的认识和评价,未能真正地从岗位职能和专业水平上肯定和认可教学秘书,所以在学历水平上,我校仅有14%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秘书工作,其余均为大专或本科学历;并且由于职称评聘困难,在专业技术上,我校教学秘书队伍中没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人数占总教学秘书人数的15%(聘任后未能享受实际职称待遇),其余为初级职称或无职称者。最后,高校教学秘书其“尴尬的身份”。现有的管理制度采取的是岗位等级设置和聘用管理的方法,教学秘书虽被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员,但在行政职务上只设置科员和办事员两类,在职务晋升上受到限制(工作年限满15年的科员享受副科的相应待遇)。

(二)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随着高校越

来越多的重视绩效管理,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绩效管理是一个包含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四步骤的循环过程,有些高校或因对它缺乏系统性的了解,使之过于形式化;或缺乏实施绩效管理有效的工具,使之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当前,在教学秘书绩效管理上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有:

1.在观念上,忽视绩效管理理念。绩效管理的理念关乎着高校的战略目标,也关乎着个人的战略目标。高校虽制定了长期性与阶段性战略规划,也细化了二级单位部门的绩效考核标准,但对于教学秘书个人仍采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中笼统地“德、能、勤、绩”作为考核依据,未能将高校的战略目标转化分解为个人的绩效计划,使绩效管理的理念流于形式。

2.在实践中,缺少科学的、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高校的行政管理横向上按照工作内容,分党务、行政、教学、科研等;纵向上根据管理层级分高层管理(校级管理)、中层管理(部门管理)、基层管理(院系管理)等,不同岗位间工作性质、工作特点有着巨大差异。如前所述,高校教学秘书群体有着自身的基本特征和工作特点,简单地用“德能勤绩”这种自我描述性的、过于单一,且周期过长(一学年考核一次)的考核形式来评估教学秘书的工作绩效,其考核缺乏科学性的弊端显而易见。不仅如此,由于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工作绩效被量化的程度低,所以高校对教学秘书绩效考核多采用主观评价为考核机制。然而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中,相对缺少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得原本就处在“复杂”人际关系中的教学秘书或因部分教师把对政策的误解转嫁到教学秘书的工作评定中,或因民主测评中的轮流评优方式,导致考核常出现极大误差,考核结果无法全面客观的反映教学秘书的实际工作情况。

3.在反馈时,片面地对待绩效考核结果,无实际的激励机制。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最末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主要是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被考核者的薪资变化、奖金分配、职务晋升、岗位调整及培养进修等措施相联系,以实现教学秘书绩效的不断提升的目的。但是,现有的考核方式,只是让大多数人得到“合格”或“模式化”的评价,甚至是获得“优秀”也无任何激励措施。此外,虽然高校开始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理论上绩效工资会因绩效考核结果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事实上,因部门领导所谓的“和谐管理”方式使得绩效工资无法实际体现奖惩效果而趋于平均化、固定化,失去了绩效反馈应有的作用,极大地伤害了高校教学秘书的积极性。

(三)绩效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1.构建绩效管理文化,强化绩效管理理念。高校绩效管理文化主要表现为以绩效导向的管理思想。构建高校绩效管理文化,强化绩效管理理念,通过绩效价值取向这个核心的凝聚力和导向性来有效地引导和规范教学秘书的工作表现,使教学秘书肯定自我价值。同时,构建高效绩效管理文化,强化绩效管理理念有助于高校管理中形成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氛围,促进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积极主动的沟通;并为教学秘书绩效管理提供一种道德约束和行为准则,促进使教学秘书进行自我调整、提高个人绩效,以实际的工作绩效来支持与维护绩效管理,增强学校管理的凝聚力。

2.立足差异化,制定科学绩效考核体系;力争公正性,创新公平考核机制。教学秘书绩效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兼具客观性、科学性、可量化、可操作的绩效考核体系。这套绩效考核体系应将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教学秘书个人的绩效目标相结合,还应就教学秘书群体的特质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综合性考核指标及设置合理的权重系数。创新考核机制,先要健全考核机构:对教学秘书的考核组成员不仅要有所属单位的直管领导、服务对象(专任教师和学生),还应有上级单位的校内专家参加。关键是考评专家需经过严格培训,熟悉被考核者的工作表现,掌握考评时的评价标准标准并且需对自身考评行为担责任状;只有这样的考评专家才能真实地、公正地对被考核对者进行评价。第二,要相应缩短考核周期,由于事务性的工作较难体现为实质性的物化成果,对教学秘书的绩效考核周期适当地改为学期能更好地准确评估教学秘书工作的绩效成果。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篇4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实验预习报告;考核制度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工程和化工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试验,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学习并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很好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思考和探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得不到更好的培养,因此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愈发迫切和重要。现结合安顺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将笔者的想法列出,与同行讨论,使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1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大一新生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素质不高无机化学实验是新生刚进大学就马上开设的第一门实验课,要求为后续实验课打下基础,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基本不是从实验着手而总结出理论,而普遍出现“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现象[1],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几乎没有自己亲手做过实验,因此,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与学生较低的实验素质形成了矛盾,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1.2化学实验课程和无机化学理论课程不能科学统一无机化学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它与无机化学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化学中的一些定律、原理、学说都来源于实验,同时又受实验的检验。做无机化学实验是学好无机化学的必要手段,做好实验可以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同时理论也可以指导实验的操作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两门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同时学好两门课程,二者缺一不可。

1.3“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于无机化学实验的思考和探索笔者在从事将近三年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做实验时很少思考,是因为他们都是按照教材上已经很成熟的实验方法操作,对应实验步骤照搬完成,形成所谓“照方抓药”的实验习惯,而对于出现的实验现象很少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原因是学生在实验之前没有充分预习实验,对于实验出现的现象没有科学的预测,导致在实验中只是照着步骤按部就班,不思考为什么,并且对于出现的特殊实验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此如何督促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需预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4无机化学实验考核制度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实验能力无机化学实验是独立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它不仅与无机化学理论联系紧密,而且是后续实验课的基础。但是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学往往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与评价手段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过去,无机化学实验成绩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给定的。但是仅凭实验报告给成绩,造成了一些学生不认真做实验,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这就导致了实验成绩高的学生,实验技能不一定高,并且慢慢对实验产生厌烦情绪和草率应付的态度[2],这样的态度对于学生良好实验素质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2针对存在问题的改革措施

2.1开展基本化学技能竞赛对于刚走进实验室的新生来讲,由于中学几乎没有基本的实验基础,因此基本仪器的认识和规范操作是必须面对的一课,对于刚开始的实验基本技能的操作培养常常感到枯燥和乏味,甚至认为这不是化学实验,从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学院具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基本化学技能操作比赛,如溶液的配置、酸碱中和滴定、物质的称量等,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于基本操作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相当弥补了在中学阶段实验能力的缺失。

2.2上实验课必须先写预习报告针对学生实验之前不预习,直接开始实验,照着教材实验步骤“照方抓药”的不良习惯,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先做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由实验老师根据每一个无机化学实验的具体内容设计,如在元素化学实验部分,实验预习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实验步骤、预测的实验现象、预测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际实验现象、实际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际现象与预测现象是否相符(若不符,请解释)。先做了这样的预习准备,学生在开始实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出现的实验现象会有主动的思考。

2.3改进无机化学的实验考核制度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考核制度并不能反映学生实际的实验能力,可以做如下的改进:无机化学实验成绩的评定按五级制记录考试成绩,凡实验成绩不合格者,该门课程必须重修。学生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包括预习成绩、考勤和纪律、实验操作、卫生整理和实验报告五项,其中预习成绩以实验报告质量打分,实验操作则以每次实验中实验老师分别给出每次实验的操作分数,期末以平均值为最后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则以上交的实验报告的格式、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给分。

无机化学实验成绩=平时(80%)+期末(20%)

平时=预习(20%)+考勤和纪律10(%)+实验操作(40%)+卫生整理(10%)+实验报告(10%)

期末=最后一次实验成绩

3总结

针对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大一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上述改革措施,并在14级化本教学中进行改革,结果证实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明显的提高[3]。现将想法列出,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王晓明.中学与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衔接问题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王克诚,等.无机化学实验考核的改革[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3):17-19.

[3]李向清,等.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

(05):24-26.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篇5

关键词:高职化工类专业工科化学实验考核方式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工科化学实验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实验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工科化学实验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三大基础学科实验。我通过对师生教与学情况跟踪调查发现,师生在实验课教与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实验效果,其中传统考核方式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如何深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并设计一种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我针对高职化工专业的特点与课程特点,通过对现有工科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现状分析,就工科化学实验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现有工科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现状分析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以批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及实验报告记录为主,忽略或不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规范性考查,使得部分学生对实验草率应付,且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验课水平。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照抄课本完成实验内容,很难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同时,实验报告甚至有抄袭的现象发生。这样往往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验课教学的态度与积极性,往往一学期结束后学生都不知道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太差,严重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的正常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因此,建立科学的、合适的工科化学实验考核方法,显得非常有必要。

2.对工科化学实验考核方式改革尝试

如何使实验成绩的评定既能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对工科化学实验的兴趣,并从根本上重视实验和掌握实验规律,对工科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显得很重要。我针对旧的工科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不足,对工科化学实验考核方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2.1修改课程标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维。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修改原有的课程标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维,将工科化学实验成绩作为一门单列的课程进行考核,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2.2考核方式。

工科化学实验课传统考核方式是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教师要更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应该更注重实验过程,将实验结果作为检验实验过程是否规范严谨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考核主要采用“一强化,两结合,一创新”的原则。“一强化”即强化平时考核;“两结合”即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一创新”即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考核。工科化学实验成绩采用百分制,主要由平时考核成绩(占50%)+期末考核成绩(占40%)+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考核(占10%)三部分组成。

2.2.1具体量化平时考核细则

从实验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明确实验平时成绩考核办法,打破传统的“印象评分”,将测评项目具体量化。制定《工科化学实验平时考核成绩评定表》,主要由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实验习惯及实验报告五部分组成,每次实验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考核。如下表:

2.2.2平时考核细则要点

教师在实验前为每个学生建立实验卡片,以便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将学生的操作考核量化。

实验预习是学生进行实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过程,是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在实验之前应按照要求做好预习工作,以便对实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做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可反映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深度。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主要就实验思路是否清晰来进行评定。

实验纪律是完成有机化学实验的根本保证。强调实验纪律的培养,有利于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或工作态度。实验纪律的考查点在于有无迟到、大声喧哗,是否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着装是否合理,是否服从教师管理等方面。

实验操作对于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技能,实验操作能否做到认真、规范、准确,关系到实验成败,更关系到实验事故的发生与否。实验操作考核的重点在于反应仪器的安装与拆卸、仪器使用的规范性、实验偶发事件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

实验习惯主要从实验桌面、水槽等是否洁净,实验药品及仪器是否放在指定的位置,仪器是否清洗干净等方面来考核。

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的平时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它是整个实验的完结,是将具体实验事实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成果,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考核,实验报告的格式应有统一的要求。该项考核的要点在于:(1)格式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清晰、规范;(2)实验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包含有必要的步骤与装置图等;(3)实验数据是否有效;(4)是否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有无提出合理恰当的建议意见;(5)是否及时上交,有无拖欠等[2]。在实验报告的考核中,最核心的一点在于实验数据。为了杜绝学生抄袭或编造实验数据,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时应同时提交实验成果与数据记录,教师确认后,签字认可。原始数据记录作为实验报告的一部分,同时提交,方能有效。

2.3期末考核采取理论与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期末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采用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的方法。技能考核占期末考核的70%,理论考核占期末考核的30%。

2.3.1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采用笔试或提问,就实验室安全、实验操作规范、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等进行考核,满分为30分。

2.3.2技能考核

实验操作考试只在期末进行一次。每学期实验全部结束后,由教研室组成考核小组,从所开设的实验当中,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综合实验作为考查点。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及仪器,制定评分标准,每个学生随机抽取1―2题,进行实验操作考试,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一人一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实验记录及数据。教师根据实验操作及实验数据现场评判给出实验操作考试的成绩,实验操作考试成绩满分为70分。

最后结合理论课考试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给出实验课的期末考试成绩。

2.4设计学生自主创新实验考核。

由学生根据所学的工科化学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自主设计改进实验方法或设计。该项考核主要是针对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给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项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10%。

3.考核效果

3.1为准确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提供了较全面测评指标。

由于对实验课的各个环节都提供了具体的评核标准,因此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给出较准确、客观的评分。如果仅仅是笔试,虽然可以有较好的区分度,但不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反而容易纵容学生形成平时随随便便、考试突击准备的不良学风、作风。只有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与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考核三部分有机结合,对实验课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考核,才能较好克服凭印象或一次操作定成绩的弊端,得到既有较好区分度又有较好准确性的评分。

3.2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平时考核、期末考核与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考核三部分有机结合,对实验课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考核的考核方式不仅能较全面地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能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在实验课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精准下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方向,把问题解决在实验过程之中。如:我在平时考核的实验预习和实验操作环节考核中发现,学生对实验中不同回流装置的目的不明确、安装与拆卸也不予以区别,说明学生对不同的回流装置的原理理解较差,归纳能力较低。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进行新的回流操作时有的放矢,运用归纳法、类比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与其他回流操作的异同点,总结实验中已经出现所用回流装置的目的,借以强化学生对不同回流装置的原理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学期期末理论考核题中恰好出现了有关回流装置的题目,我所带班级学生该题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班级。

3.3规范实验操作,端正了学生学习态度。

新的考核方式较传统的考核方式,加大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扭转学生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对实验课各个环节的全程考核,使学生能敏感地及时感受到实验各环节中与教学要求的差距,查错补漏,认真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明确下次实验努力的方向,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进而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实验综合能力,推动工科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潘东,李景宁.高师有机化学实验考核改革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篇6

关健词:医用化学;实验考核;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S1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80-02

医用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两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特别是医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极大。近年来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后,医用化学课程的总时数明显减少,实验课时也相应减少。此外,高考制度改革后,化学已不是必考模块,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实验动手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上述两个因素使医学高职高专的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让学生真正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除了平时实验时严格要求外,我们认为加强实验操作考核,全面客观合理地评定学生实验成绩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为此我们对医用化学实验操作进行分阶段考核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医用化学实验操作考核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技能实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1]。而医用化学实验又是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我们把医用化学实验成绩的比例提高到医用化学总成绩的40%。实验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40%,实验操作考核占60%。加强操作考核与平时的实验教学的联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设计了一个分两个阶段进行的与实验教学进度同步的实验操作考核方案,这样,学生平时实验也有紧迫感,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学。

二、医用化学实验操作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

采取分两阶段考核的办法。两次考核时间的安排为:第一次安排在无机化学部分实验结束,考核内容为以下2项: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测定;银氨配离子配位数及稳定常数测定。第二次考核安排在整个有机化学实验结束。考核内容为以下2项:熔点测定;蒸馏及沸点测定。四个项目的评分细则见表1~4[2]。

三、医用化学实验操作考核的方案设计

两次考核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第一次实验考核放在无机化学部分结束之后,考核内容是两项无机化学实验内容(见表1和表2)。第二次实验考核放在有机化学部分结束之后,考核内容是两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即重点放在几个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上(见表3和4)。

考核时,也像平时做实验时一样:以小班为单位(约30人),每一小班分为二批,每批约15人左右。由于课内时间有限,抽签工作在考核前一天完成:即每一次实验考核由学生自己抽签决定考核内容中的其中一项,每一项考核内容满分可得25分,具体评分标准参照表1~4。每一次的实验考核都要在两节课内完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考完后,教师当场一一指出错误,让学生记忆深刻。实验总成绩为平时成绩40%与实验操作考核成绩60%的总和。实验总成绩的40%再计入到整个医用化学科目的总成绩。

该方法能公正、真实地评价出学生实验的水平,激励学生重视实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将多种成绩相结合,能更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水平与能力,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上,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验中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有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3]。

四、讨论

医用化学实验成绩评定方式,充分体现了考核与评价实验成绩的客观性、公平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重视每一次的实验。实验操作考核使学生既有目标、也有压力。在踏实、认真地进行了数次的操作技能训练后,平时疏忽或不在意的错误操作及时得到了纠正,记忆深刻,再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效果不错。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了解、客观、合理评定学生的医用化学实验成绩,这无疑将有利于提高医用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通过分两个阶段的实验考核,学生的操作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更好地为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实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可以促进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孟庆祥.改革试验考核办法,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7(4):23-25.

[2]高丽华主编.基础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3.

[3]廖朝东,等.高职药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7,(12):139.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篇7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创业;教育

1现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

1.1教学内容老旧

目前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的编撰年份大都较早且样式单一,教材中部分课程内容的设置过于落后且习题与测试部分几无变化,时代感较差,已经严重不适于当今知识更新飞速的时代。目前的教学内容既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教学过程的需要,亦无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从而使其丧失一定的使用价值。因此如何将经典的知识理论体系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成果相结合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

1.2教学环节落后

目前高校实验课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为教师照本宣科陈述课本中的理论部分;第二环节为学生依照教材所述按部就班的复制实验过程;第三环节为课后完成本堂课的实验报告。上述教学方式中老师的教法过于单一,不够灵活且欠缺多样性与激发性,学生的学法较为被动并欠缺主动性,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并无任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环节[3]。而当今时代所需的人才应是团结协作精神与开拓进取精神兼备多元化人才,因此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1.3绿色思想未深入贯彻在教学

自从十八大首次提出绿色发展到明确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绿色理念已经在社会上各个层面得到了广泛传播。虽然人们的绿色意识被逐步唤醒,但绿色思想的自我约束力并没有得到较大提升,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例如化学实验室虽设置了废物废液回收容器,但乱丢乱倒现象屡见不鲜[4]。因此教师应将绿色化学与环保理念思想切实地融入教学中,将其充分贯彻落实到实验教学的方方面面,以达到培养学生绿色思想与自我约束力。

1.4考核制度严重落后

好的教学考核制度同时约束教与学双方,并使双方受益。考核的意义在于既可避免在对全体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以点概面的不公平现象,又能促使学生按照评价考核标准更积极主动地完成相关课业任务,同时也是教学环节能如期进行的保障之一。一般来看,现有课程考核制度的考核项主要包括出勤、实验报告册、期末测试三项,其比重为2∶1∶7[5]。高比重的期末测试易使学生只专注于知识点的背诵,从而掩盖了设立实验课程本身的目的,即忽视了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测量、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而且考核范围未涵盖创新创业实践板块,忽视了对学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的培养,因此应对这种考核制度进行改革。

2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思路

2.1教材内容去芜存菁

教师、学生、教材共称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三要素[6]。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代言,其良莠程度不仅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导向与水准,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摄取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目前大部分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编撰年份较早,而且部分内容老旧与时代不相符并缺少创新创业实践内容。因此可本着保留经典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现有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进行合理增减,对无机化学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与热点问题进行适当增加[7],同时可增加适量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内容以达到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精神的目的。这样的教材既可促使教师知识储备的不断更新,亦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保证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2打造多元教学环节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板书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环节的多样性,例如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其兴趣爱好加入到教师的课题组中,重点强化论文撰写、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结题答辩等三个方面,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应大力推广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并开展有一定自由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如可依托导师制进行部分设计型与创新型实验教学,学生可在指导教师的科研团队中,通过完成项目方式进行实验课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锤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强调实验报告写作的规范性,并应向学术论文方向进行引导,通过撰写格式规范的实验报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亦可促进学生对如origin、office等数据处理与办公软件的运用,提高学生的互联网信息检索能力。实验课程的结课方式也可由传统的笔试模式转为课题答辩模式,答辩模式的灵活性杜绝了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临时抱佛脚现象的发生,强迫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学到真知识。答辩环节的设立同时可锻炼学生对突发问题的反应,由此培养学生的克服怯场心理,为学生离校求职面试积累经验。

2.3以考核促改革

好的课程考核制度既能评价学生对其所学课程的学习成果,也能以此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朝着积极的方向去发展。考核的意义在于避免对全体学生评价过程中出现以点概面、欠缺公平的状况,并促使学生按照评价考核标准更积极主动地完成相关课业任务。传统的评价方式中笔试占绝大比例,缺少操作、答辩等环节导致学生轻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拼搏精神的培养而注重书本上答案固定的内容,因此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应将考核项分设为出勤、实验操作、撰写论文、创新创业竞赛、期末答辩五项,比例可设置为1∶2∶3∶3∶1。考核制度中新增的撰写论文、创新创业竞赛、期末答辩三项可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撰写论文、创新创业竞赛、期末答辩三项所占比重较高,避免学生以应试的方式通过考核。另外,实验操作考查项应额外注意考查学生对实验后废弃药品的处理情况,敦促学生尽早养成过硬的绿色思想自我约束力。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篇8

关键词: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是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一大批技术能手和大国工匠,并能够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职业技能大赛是展现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窗口,现已纳入对高职院校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能够引领专业建设方向、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内容优化、推动高职院校转本技能考核改革。本文以机电一体化项目技能大赛为例,其能够培养扎实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

一、浅析机电一体化项目技能大赛发展趋势

(一)专业技能覆盖广、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大赛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时,专业技能考核面较窄,随着每年的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同时适应现代产业转型迫切需要的综合技术技能人才现状,现今的机电一体化项目职业技能大赛涵盖了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多专业的专项技术。涉及如机械设备装配技术、电气与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机界面技术、工业总线技术等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在技能大赛中,各专业技术紧密结合并要求较高的核心技术技能,需要参赛选手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专业技术技能;也需要选手在限定的竞赛时间内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技能大赛考核评价客观细节化。分析职业技能大赛考核评分标准,竞赛考核评价结果公平公正。以笔者指导过的技能大赛为例,评分标准不够明确,大赛考核评价有主观意向。如,参赛选手完成任务但设备未完全按要求动作或未运行时,裁判评分时按设备动作效果或选手编制程序的情况进行赋分,易形成主观分。每年技能大赛参赛队伍众多,若无客观细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裁判评分耗时耗力,也会影响各参赛队之间的公平公正性。现技能大赛以世界技能大赛为标准,考核评分规则做到客观化,评分标准细节化。例如裁判按评分细则:按下某按钮,应有相应执行动作或指示,若有对应情形则按相应分值赋分,若无相应情形则不赋分。大赛考核评分细则蕴含专业核心技能评价要素,考核要点依据重要性进行赋分,同时有的考核要点赋值甚至到0.1分,考核细化全面,能客观全面有效的反映选手完成任务情况,更能反映技能大赛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化。(三)心理技能凸显重要作用。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参赛选手专业技能比拼,更是参赛选手心理素质技能的较量[1]。职业技能大赛已体现需要选手有较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叶百胜(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才能适应激烈的赛场竞争。参赛选手经过长期的重复训练之后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若比赛任务书有变化时,选手心理产生波动直接影响比赛结果。例如,某年机电一体化项目技能大赛,选手按照常规竞赛模式训练只装配颗粒上料单元和加盖拧盖单元,实际比赛时有6轴机器人单元需要装配,多数参赛团队未能过心理关没有完成该单元装配,实际上选手在冷静情况下是能按时完成任务。又如,选手日常训练时只使用npn型传感器接线,但在比赛时提供pnp型传感器和中间继电器,参赛队员未训练过此时会无从下手,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影响任务顺利进行,这就需要选手冷静思考并运用平时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应变这些变化。因此过硬的心理技能也是决定技能大赛成绩的重要因素。(四)绿色智能制造成为新潮流。传统的职业技能大赛一般未把耗材使用情况纳入到考核内容,参赛选手使用耗材不受限制,最后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在技能大赛考核中,裁判评判机电设备执行动作的准确性,未考虑控制系统设计的智能性。参赛队伍按时完成任务但在竞赛任务中未能体现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理念。为适应工业制造新趋势,施耐德电气提出,“绿色智能制造”理念,并不是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希望把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能源和工艺效率优化上的互相促进[2]。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成为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趋势和新潮流[3],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能体现绿色智能制造新潮流。在一些技能竞赛绿色制造考核中,电缆、气管等耗材使用情况纳入考核内容,选手在完成电路接线和气管连接等基础任务后,对各参赛队剩余耗材进行称重评分,未完成基础任务的队伍该绿色制造考核部分不得分。智能制造是未来技能大赛的主要发展方向,为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技能大赛考核评价体系仅依据参赛队伍完成任务流程情况赋分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把优化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效率作为考核内容。

二、技能大赛与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将大赛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中,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与大赛项目要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课时。教学过程中对大赛项目进行分解、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即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大赛项目融合,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实用的技能[4]。以三向公司SX-815Q机电一体化设备为教学载体,选择合理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安装、编程、调试等教学。根据竞赛考核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学习内容,如下表1所示。(二)运用职业技能评价模式,革新课程考核。传统的课程考核内容有上课签到、课后作业、实践操作、理论测试等。注重学生理论测试成绩,未能有效的反映学生机电一体化设备实操技能水平,同时传统的实践操作考核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编制程序和设备运行情况赋分,未能客观全面考查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针对传统的考核方式,在改革课程考核中,要突出实践操作考核的重要性。依据课程专业核心技能点与技能大赛考核评价标准制订实操考核标准表,以机电一体化项目颗粒上料单元单站考核为例,设计实操考核评价表,如下表2所示。如何高效使用实操考核评价表,让课程考核改革真正落地,需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决定。一是依据项目的难易程度,考核时间设置30分钟或45分钟、个人考核或两人团队协作考核方式等进行组合。二是在学生水平能力层次不一的情况下,依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分为基础技能考核、提升技能考核级别。运用课程考核评价结果可作为选拔职业技能大赛选手的重要依据。(三)模拟大赛情境,强化心理技能训练。职业院校的学生从高考、单招、中职、社会人员等多途径入学,缺乏自信、学习主动性不强,当碰到难题时,怀疑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不主动积极寻找途径解决。因此,需要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培养心理自信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上课“轻松”感受不到压力,所以在课程考核中,特别是在实操考核中,模拟大赛情境,严格按照实操考核表执行,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实操考核情境。在学生知晓考核情况后,教师在布置平时的实操任务时,能够让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这样心理技能的训练内化于实践与考核中。心理技能训练必须要长期化、专门化和科学化,才能形成稳固的良好心理素质[5]。(四)绿色智能制造理念,深入课程实践。当前一场以“智能、低碳、绿色”为特征的新技术创新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正在加速融合[6],绿色智能制造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如何把绿色智能制造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之中?一是严格管理耗材使用,在实施实操任务时,指导教师应加强对电缆、气管等耗材的合理分配,从源头上杜绝耗材任意浪费现象;二是运用技能竞赛规则,在绿色制造考核时,把分配的耗材使用情况纳入考核评价表;三是鼓励创新控制技术,优化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控制设计,节省生产时间、提高效率实现智能制造。

三、结束语

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交流、竞技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更能驱动职业教育教学革新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育教学中融入技能大赛的元素,让人人能成为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为现代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宇容.高职职业技能大赛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培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8(22).

[2]庞邢健.庞邢健:以绿色智能制造助力中国制造“能源+数字化”双转型[J].今日制造与升级,2020(3).

[3]齐美娟.绿色制造成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趋势和新潮流[J].中国国情国力.2019(12).

[4]魏国莲.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与教学融合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

[5]华欣欣.世界技能大赛新视角——心理技能训练成现代技能训练发展必然趋势[J].职业,2013(33).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篇9

我校无机化学属于公共基础课,师资力量不足只能采用大班制(一般都在150人左右)教学方式,从而限制了无机化学教学考核方式多样性的实施。无机化学课程现行的考核方式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核总成绩通常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取期中考试(闭卷笔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闭卷笔试)占70%的计算方式。可以看出,考核评价形式比较粗放单一,绝大部分以闭卷考试为主,很少进行开卷考评;考核内容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能力的考查,并且评价内容较窄,仅仅限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如果学生期末考试发挥失常就直接影响学生这门功课的成绩,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热情打击很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把考核主体和客置颠倒,置学生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把考核主体和客体关联性割裂,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改革方式

2.1阶段性习题解答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结合药学专业的特色编写一本内部使用的课外习题集,希望通过一定的无机化学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理论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课上所学的内容。习题集的内容包括每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及相关章节相联系的综合性试题(题目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编写涉及到《化学动力学》章节的习题时,尽量与《药物动力学》专业课程结合,选择药物在人体内反应的动力学作为案例。再如,在编写《配合物》章节习题时,尽量把一些药物配合物(顺铂、卡铂等)作为例题。总之,习题集选择习题遵循“摒弃题海,挑选精良,结合学科”的原则。同时教师会对习题集的题目进行专门的“在线详解、课堂精解”,以便根据学生在中学对化学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考试前安排专门的答疑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给一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部分。这种方法存在2个方面的优点:①学生要想解答习题就必须先把所学过的知识点都复习一遍,也就是说做习题的过程是认真分析推理和全面复习巩固的过程;②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解答能力,习题集为考试前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考试改革。

2.2自学笔记对教学中不是很难的部分(例如:物质的聚集状态、元素部分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撰写自学笔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同学互相探讨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要知识点及难点拿出来学习和探究,最后,教师对自学部分进行总结和考核。教师再根据自学笔记内容的深度、形式,同时结合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及准确度给予相应的成绩,最后选取最优的与最有特色的自学笔记贴在班级的宣传板上或班级BBS上面进行鼓励与督促。以上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看书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好的整理、分析、储存、推理、类比及总结能力,并能初步的概括性的找出知识的规律性,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课前对自学笔记的形式不作统一规定,学生的自学笔记的形式可自由发挥,多种多样。根据以往的结果可以看出,自学笔记形式有的像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的像教师的教学总结报告,有的像手抄报,有的可能全部都是一问一答形式,还有的像随笔、读后感,甚至有的像小论文等等。总之,自学笔记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笔记的认真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估。自学笔记的教学考评形式促成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2.3课外作业结合书本上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将其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了解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以一个个小命题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操作形式是将成绩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搭配,每10人分成一组,在给定的时间内要求独立完成自己小组的命题。最终每人选择一个命题提交一份综述论文,教师按照论文评定分数,两个命题的平均分就是这一组10个学生的成绩(每组学生的成绩相同)。举个例子,在讲解到“配合物”这一章的理论时,结合药学专业给学生留下“抗癌药物阿霉素的前世与今生”为命题。针对这个题目,学生不仅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也可根据资料总结出很多重要和合理的相关内容。再如日常生活中“饮用钡餐为什么不会中毒”、“油条也不是一无是处——治疗胃病”、“含氟牙膏可以防蛀的原理”、“人体是一个很大的缓冲体系”等。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是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受化学就在身边的一次学习之旅,势必会增强学习药学的兴趣。同时,这种给分形式锻炼同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增强不同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2.4综述性小论文及开放性实验通过老师们多年的无机化学教学活动,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因此,在新生入学上无机化学理论课的初期,教师结合学生以后所学的专业给学生一些反映无机化学与药学前沿相关联的命题(如“生物荧光探针量子点与无机化学合成”、“无机纳米材料载药系统”、“无机元素与生命”、“磁性靶向药物载体Fe3o4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或是开设几个教学以外的开放性实验(如葡萄糖酸锌制备、用于载药的多孔纳米硅制备、荧光Cdte量子点制备等)。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命题或者一个开放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实验。这种形式可以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的论文及实验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之后进行统计查看学生查取资料的情况。通过资料的查取和小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善于总结工作及动手的能力,最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综述论文书写或者开放实验情况给学生打分。

2.5组织“知识讲座”除正常教学考核外,平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一些前瞻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且专业相关的文献,然后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阅读并查阅与所给内容相关文献,做出ppt,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甚至全校学生进行“知识讲座”。讲座结束后听讲座的学生和老师可以根据讲座的内容进行自由提问。这种形式可以使参加讲座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ppt形式、口头报告效果、文献分析以及报告思路给出该团队一个相应的成绩。此种方式认可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求知热情。

2.6考前补考考前补考是为了缓冲学生期末考前压力,也就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给平时成绩不好或者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提供一个所谓的“补考”的机会。补考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补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递交一份书面申请报告;然后,教研室统一安排时间,几名教师参加的以题签和提问相结合方式面试;最后,取最高成绩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一个部分。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再给学生一个争取更好的考核成绩的机会,也可以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和增强实战经验。

2.7考核结果最终在给学生该科目考核成绩时也是一动态过程,通常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调节以上6个方面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使学生基本达到满意的成绩。

3改革的预期结果

3.1打破传统的追求“学会”,向追求“会学”的学习方式转换改革考核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考核的多样性及考题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主动的摄取,达到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与对知识的加强、扩充和更新并举。同时,这种可喜的变化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创新提出了更高和更广的要求,也是一种“教与学互长”动态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就对化学在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个初步了解,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能动性。

3.2学生更能充分展示个性特征、增强合作意识、拓宽眼界与调动学习热心与激情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上课忙和学生上课玩、考试糊乱忙”的格局。把枯燥的理论与生活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知识构架提高相结合,达到教与学并举。

无机化学与核化学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机制

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印证了这段话。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亨利・列斐伏尔强调:“要变革现存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此使人完全摆脱异化,成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他认为:“意识形态包容并隐藏在日常生活中。”[1]生活是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价值观教育的土壤。离开了生活,价值观教育将走向虚无。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它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回归。在高校,要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生活化培育,使之渗透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机制的缺失与践行原则

(一)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呼唤“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我们习惯于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只重视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理论灌输,忽视了对他们主体作用的激发引导。这使得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不能为大学生所认同、所接受。

1.以学生为本,建立双向平等对话机制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认为,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要达成共识,需要“选择一种本身是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之,从而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在以一个交往行为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2]。科学的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大学生主动参与,这就要充分激发其主体作用。只有在平等沟通中积极创造彼此对话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话的内在需要,教育者才能将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以学生为本,建立关注学生发展的利益机制

著名思想家马克思・韦伯曾说过:“利益(无知的与理念的),而不是理念,直接控制着人的行动。”[3]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与思想状况,要能解决大学生人生的困惑,要能解释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建立关注学生发展的利益机制,总的原则就是让积极践行者都能及时得到肯定、鼓励即正面的反馈。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不是空洞抽象的,它更是一种生活教育和指В容易达到教育的理想效果。

3.以学生为本,建立大学生学校事务管理参与机制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立足于“管住学生”,所以大学生自主发展的主体性也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挥了。想要让大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完善学生的民主选举权,保证学生的知情权,尊重学生的利益诉求,并积极引导大学生有序参与学校管理与建设。凡直接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与发展的事项,都让学生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开展讨论并参与管理,这样,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主体意识就自然激发出来了。

(二)教育主体引导性的缺失呼唤柔性教育原则

热衷于理论的灌输和内涵的阐释,满足于现成社会案例的机械搬用,忽视引导学生教育主体性的发挥,这样的教育只是“为教育而教育”。偏重裸的显性教育方式,偏重“刺激―反应”式的消极教育范式,偏重教育结果的呈现而非过程的引导,亟须引进并贯彻建立在大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柔性教育原则。

1.加强教育主体引导性,采用“隐性教育方式”[4]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5]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充斥着强加、硬塞、猛灌的弊端,易招致教育对象的反感、抵触、不配合;而隐性教育则完全消除了这些弊端,一变而为柔性渗透、启发式诱导和激发式互动,更易为教育对象所接受,润物细无声地感染与熏陶学生,让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成为大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选择。

2.加强教育主体引导性,实施“积极心理学”范式教育

我们当前的教育还普遍属于“刺激―反应”式的消极心理学范式教育。这是一种机械的、外加的、消极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只停留在概念层面,搁浅在理论的被动认知上,缺乏生活化的感知,缺乏自主性的思考,在面对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时,其理想信念往往会发生动摇,知行难以统一。而“内生―激发”式的积极心理学范式教育给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的全部落脚点就在于激发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让其在主动的自我认知中自主发展,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实现可持续性自我教育。

3.加强教育主体引导性,重视教育的过程引导

总体而言,我们高校的团学活动因缺乏系统设计而失之于零散化、碎片化,难以形成具有互补性和持续性的教育合力;而就单个活动看,也大多流于功利性,着眼点不在学生的发展而在活动本身,是典型的“为活动而活动”。于是,前期动员表面化,中期引导缺失,最终只关注能反映工作成绩的活动图片与文字材料,只关心活动对外影响大小,为此不惜花工夫在图片、文字的“美颜”和粉饰上。这种对教育过程引导的忽略,只会阻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单一教条化教育呼唤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

我们现行的价值观教育,内容还比较单一,往往直指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既不能广泛吸纳古今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又不能正面社会热点和大学生生活中的困惑。这显然不利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入眼入脑入心。

1.注重教育内容从现实取材,因势利导促内化

我们必须多多引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具有价值评判意义的案例,引发他们积极思考,自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进程。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在开放宽容的教育环境里,指导学生对多元价值甄别过滤,用解惑内化核心,用核心引领多元,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深度。这样,通过现实材料的分析探讨,因势利导促内化,就能有效克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条化教育的弊端,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注重合理吸收古今有益思想成果,丰富教育内容

我国保留了非常多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精华。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应注重吸收这些有益思想成果,兼容并包,丰富我们的教育内容,让其回归现实生活,令其释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3.注重教育话语表达更新,发挥新媒体作用

在面对青年受教育群体时,话语表达形式无疑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老一套的表达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重运用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不讲空话套话,少讲“普通话”“标准话”,多讲“家常话”“掏心话”,甚至来点网络用语,以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常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更新话语表达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富有亲和力。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路径与机制

(一)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教育,构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机制

毫无疑问,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两课”是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与之相关的整个理论的传授任务,最终所追求的是学生的理论认同。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要真正接受一种理论,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退一步说,即使你教材内容再新,也总是滞后于现实生活,再加上照本宣科求“保险”的教学态度、填鸭式的单向灌输以及充塞着空话套话的教学表达,无一不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怎么可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出路何在?一句话,改革“两课”教学,实现课堂教育的生活化。

1.将现实生活实践引入课堂,创设大学生理论认同的实践基础

课堂教育生活化,首先当然是教育内容的完善,着力引入现实生活实例和社会热点事件,引入大学生生活中的判断性迷茫和选择性困惑,由此编写出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有机穿插运用到现有教材不同章节的教学中去。

2.系统改进教育方式,确立大学生理论认同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育生活化,同样包括教育方式的生活化,诸如上文提及的平等对话机制、柔性教育原则及表达话语的亲和力等。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恰恰在于真正确立大学生理论认同的主w地位。要承认大学生在课堂内的教育主体地位并不那么容易,因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易让人们产生理解上的错位。事实上,将课堂内外截然割裂开来,就等于腰斩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课内外不能贯通一体、顺畅连接,最终导致其课堂外的主体地位也落空了,这才是阻碍其理论认同的深层次原因。确认大学生课堂内的教育主体地位,就能变“要我学”“要我认同”为“我要学”“我要认同”。从真正确立大学生理论认同的主体地位出发,无论是采用上述原则性教育方式,还是选择具体的教学方式,诸如案例解剖式、主题讨论式、问题探究式等,就都是水到渠成的了。

(二)通过生活化的典型解剖,构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机制

构建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机制,离不开情感体验的感。典型解剖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也是构建大学生情感认同机制的重要路径,因为典型具有易感知、易接近、易引感体验的特性。所谓“生活化”,是指我们选取的典型应最接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最易为大学生所感知、最能在价值取向上引发大学生的选择兴趣和内在要求。

1.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肯定性情感认同

虽说“榜样的力量”并非“是无穷的”,但其所具有的易引感体验的直观性、可感性和启发性,却是谁也否认不了的。我们这里要做的,一是如上所述,榜样的选取一定要以“生活化”为标准,紧贴大学生的生活与感知实际;二是榜样的产生,一定要搭建好平台,让学生广泛参与进来,比如全程参加“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辅导员评比”等,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身边的榜样,在亲身体验中增强情感认同;三是榜样的内涵,一定要有价值取向上的示范性。解剖正面典型,旨在充分发挥榜样的积极示范作用,从正面促进大学生对正确价值取向的肯定性情感认同。

1.重视挖掘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激活否定性情感体验

发挥榜样正面示范作用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让大学生有对错误价值取向的否定性情感体验。换句话说,我们要让学生既知道应该怎么做、向谁看齐、朝哪儿努力,又知道不该做什么、以谁为戒、抛弃什么,由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取舍。反面典型的选用宜精不宜烂,精就精在最典型最有说服力最能展现价值取向的错误,否则易衍生负面影响;反面典型的解剖宜与正面典型的解读结合起来进行,否则易造成消极体验的片面性;具体解剖宜分层次分对象区别对待,比如对学生身边的价值观混乱者,就应该按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进行,否则易影响情感体验的顺畅运行。

(三)通过生活化的实践体验,构建大学生的价值观内化机制

在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之后,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反复体验,才能真正实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才能充分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牢固的精神理念,进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再外化为自觉的价值行为。而就“培育”与“践行”的辩证关系看,践行既是培育的目的,也是培育的手段,而且是更深入、更高效的手段。离开践行,培育近乎纸上谈兵,还浮在半空中,难以落地;没有生活实践,就没有切身体验,就难以入脑入心,那内化就是空话。至于实践体验的“生活化”,就是要紧贴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去搭建实践体验平台,而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去搭建徒具形式缺乏实效炫人耳目的空中楼阁式的平台。

1.加强体验平台供给,为内化机制的构建打下坚厚的实践基础

加强供给,并不意味着数量上的一味增加,而是从构建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机制的需要出发,提高平台供给的质量。一是要整合现有的实践体验平台,通过精心梳理,保留有效供给平台,剔除无效供给平台,改造蕴含有效性却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平台;二是要在整合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组织的统筹,开展有序的实施和有机的连接,以形成应有的合力,收到“1+1>2”的效果;三是要注意发现那些具有示范性和可持续性的实践体验平台,将其培育升级为品牌平台,重点开发、着力完善、大力推广,并建立品牌平台滚动建设制度,长期发掘、持续培育、不断推进;四是要根据时代、社会和校园生活的发展,不断探索新的实践体验平台,适时提供新的有效供给,满足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教育、下潜内化的实践需求;最后还要注意贯彻全员参与原则,多提供便于全员参与的平台,巧安排可以分组参与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实践体验的充分机会,都有顺利完成内化的必要条件。

2.加强实践过程引导,为内化机制的运行加油、校准、充电

加强过程引导,不仅是为了克服功利化,防止走过场,更是为了实践体验的深入有效,为了内化机制的运行顺畅。这里的“加油”,指的是加“油”,是组织者、教育者为实践体验者排忧解难、排除干扰,从客观条件到主观情绪,以确保实践体验一步步无障碍推进;这里的“校准”,指的是根据实践体验的目标随时掌控好运行的方向,发现偏离及时纠偏校准,以确保实践体验一步步深化而达到预定的内化目标;这里的“充电”,指的是教育者应全程运用好激励原则,适时给予肯定性反馈,为实践体验者源源不嗟靥峁┚神能量,以不断激活他们深入体验完成内化的内生动力。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实践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体验过程的结束,体验过程的结束是以完成内化为标志的,因而加强过程引导理应涵盖实践活动结束后的后续环节,否则易导致功亏一篑。

在生活化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内化机制,实现了由内化于心到实际践行的无缝对接。正是到这里,也只有到这里,我们才最终完整构建起了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培育机制。如果说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是这一机制的两翼,那么价值观内化就是这两翼得以生根的躯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6]如果说我们其他方面的教育需要生活化,那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更加需要、更加离不开生活化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价值观本身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实践本性,而且更因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生活中的践行。因此,我相信,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培育机制,这一思路在大方向上没有问题,只是在具体路径的科学性、有效性上,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鲁静.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4(5):8.

[2]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8:3.

[3]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m].王荣芬,译.商务印书馆,2002:19-20.

[4]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20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