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十篇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十篇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0:55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心理疲劳;大学生;体育学习;应对措施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自身主观体验的倦态,如此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体育学习的开展。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心理疲劳的内涵、特点、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逐步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体育学习中心理疲劳的内涵与特点

在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疲劳,主要指的是因体育学习异常紧张,或练习方式枯燥、简单、多次重复所引发的心理焦虑、不安与疲乏之感。心理疲劳并非由大学生的身体能量消耗所引发的,而是由其主观体验所引发的一种心理倦态,不利于体育学习效率的提高,甚至会引发学生出现厌倦、冷漠等不良反应。心理疲劳多表现为如下情况:学生的动作反应及速度减慢,难以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对学习活动积极性不高、心不在焉,下课后恢复精力、生龙活虎,在运动和训练过程中态度勉强,不愿耗费过多体力、精力投入体育学习中,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厌学、畏学,一上体育课就头痛,见到体育教师就躲避等情况。

体育学习中的心理疲劳,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心理疲劳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某一项心理机能运转过度所引发的,但所引发的结果并不单纯地局限于这一项机能,还可能会对其他机能产生波及。例如,当大学生出现心理疲劳等情况时,其主观体验为乏力,继而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减退,焦虑、烦躁、易怒,对于原本并不相关的外界刺激也会变得更为敏感,有时甚至由于对某一运动缺乏应有的认识、兴趣,继而产生了消极、厌倦的情绪;2)心理疲劳会导致大学生运动能力迅速降低,使其运动行为意志被削弱,这也是其无意识保护自己的结果,因此,心理疲劳会导致大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及行为消极;3)体育学习产生的心理疲劳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会进入恢复性的调试阶段,有可能复原。交错进行休息和疲劳有助于学生心理机能的改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是耐受力。适度锻炼和适应措施可以有效减缓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心理疲劳产生后如果不能经历恢复阶段或者恢复不彻底,容易造成疲劳极限的发生,进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负面效应。当学生在技术学习中产生疲劳极限时则有可能出现失误。

二、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成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心理疲劳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心理方面的原因、二是生理方面的原因、三是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心理原因

首先,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促进学生外化为行为的驱动力,而体育学习的动机也是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体育学习热情、兴趣及积极性的根本来源。部分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动机,势必会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足、态度冷淡,这是导致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大学生缺乏稳定的情绪。在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由情绪主宰自身的机能,不稳定的情绪会对其行为造成干扰,甚至引发行为偏差。若长时间处于情绪不稳的状态,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活动很难有效、连贯的开展。若被迫训练或学习,将会导致其产生严重的心理疲劳,致使其出现行为失误,甚至引发运动伤害等安全事故。最后,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佳也会诱发大学生心理疲劳的产生。体育课程包含师生间的情感、理智、行为等方面内容,是一个体现人际交往的动态过程,而师生关系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在师生间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倘若师生间存在裂缝、隔阂等不良关系,会导致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下降,心理状态长期处在紧张的状况下,最终影响体育课程的学习。

(2)生理原因

若大学生身体状态不佳、生病、过度疲劳,他的身体会感觉到不适,如此情况之下,自身的生理机能迅速降低,会出现恐惧、心烦、焦虑,甚至出现间断性的眩晕、气虚、耳鸣、腿软、呼吸短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乏力等不良状况。若此时仍继续进行运动,将会导致其心理调节机能超负荷运行,继而引发心理疲劳问题。不仅如此,视、听、触、压、运动、平衡等感觉器官会不规律反应,加之缺乏应有的锻炼,在对学生的运动感觉器官进行纠正的过程中,极易引发自身的心理疲劳。

(3)教学原因

造成心理疲劳的因素很多,例如课程内容过少、信息的刺激过弱、技术能力要求过高、课程缺乏创新性、设计程序过于复杂、动作技术要求过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够等。此外,体育教学的质量、进度、运动量大小、程序化、运动技巧与规律以及操作水平高低都会成为教学原因。

不仅如此,体育学习的时间、周期长短也可能引发心理疲劳。学生在从事某种单调、高频率的重复技术动作而处于无意识状态时,极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当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时,若不及时调整,会导致技术动作的错误率上升,失去平衡,甚至产生心理疲劳,进而出现偏差的行为。学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学习时,产生压抑心理的概率大大增加,形成思维错乱、情绪低落的学习状态,而这些环境包括噪音、灰尘、强光、潮湿、脏乱等。

三、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应对措施分析

为了避免或缓解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疲劳问题,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体育学习动机是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动力,是一种动态的推动机制和指导源动力。在体育学习中,学习动机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大学生的思维保持在一个较为活跃的状态,指向性的完成学习任务,注意力的集中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激励学生,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多种激励技巧混用的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院校要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同感和重视感,调整其学习心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树立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

(2)增强心理诱导

教师应善于增强学生的心理诱导,尤其是对于情绪焦虑、低落,或人际关系有欠和谐,继而存在较大心理压力的学生,可以采用谈话诱导等方法,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己的信心,使其能够科学地认识、分析、解决各种问题,顺利地调节自我情绪状态,改善自己的心境。在谈话过程中,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采用灵活、有针对性的方式开展,还应注意循循善诱,悉心指导。

(3)科学安排教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

教案的安排要按照科学化的方式进行,一般是由简到繁、逐步深入,一些高难度技术动作的练习时间不应太长,可结合分解练习方法和适量练习方法。此外,新颖式教学法能有效减少重复动作和练习,减少学习中的乏味和枯燥,使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激发,求知欲望进一步提升,消除心理厌烦和疲劳,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环境的好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易产生心理疲劳和厌烦心理。消除不良干扰因素,改善教学环境能克服上述难题。根据校园的场地情况和学生的基本条件,对教学环境进行合理规划,以安全、整洁、科学和舒适为基础,迎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促进新陈代谢,缓解心理负担和压力,从源头对心理疲劳进行预防。

(4)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因此,在知识认识、技能掌握及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行为“共振”、心理“共鸣”。要求教师必须善于畅通良好的交往渠道,构建多层次、多指向性的交往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控因素,充分彰显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避免学生出现心理疲劳。同时,应注重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做到义利统一、竞争协作、开拓创新,顺应时代要求的同时,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是在新时期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师的使命和职责。另一方面,应加快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单一化运动技能传授人员转变为学生综合发展的促进人员,由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转变为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引导人员,建立起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培养其终生体育意识与能力。此外,还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5)加强教学管理

在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其可行性,构建短、中、长期目标及不同学生的个人目标,使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心理预期,并从思想、态度方面端正学习目标,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避免挫折感、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并在达到目标后获得成就感与自信感,促进自己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应结合不同项目、学生个性、体能、心理方面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避免课堂枯燥、乏味、单调,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及个性需求,使其产生主动配合教学工作的意愿,继而提高学习动力。例如,可以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迫逐、变速、跑走交替、倒退、接力跑等多种形式,还可带领学生爬山、越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体育学习心理疲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和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大学生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基准点,改善教学环境,合理安排教学方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预防心理疲劳的产生,制定应对心理疲劳的措施,发挥体育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连成,张力为,刘嘉蕙,刘浩.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21(33):1102-1105.

[2]解缤,姚家新.专业运动员心理疲劳和心理耗竭的社会学成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15(25):234-237.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放松整理活动;作用;做法

在体育界有一句经验之谈:“当冠军除了会训练更要会放松。”可见,放松整理活动在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放松整理活动是指在体育锻炼后,所采用的一系列放松练习、心理放松等恢复手段,目的是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提高锻炼效率,它也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在许多学校的体育课上因受时间、场地、器材和有效放松手段的制约,教师往往只重视基本部分的教学,而忽视或简化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活动。

体育运动学研究表明:人体如果经过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如果不注意通过放松整理活动减缓疲劳,恢复体力调整心理,连续大强度开展训练,就容易导致生理性的慢性疲劳。长期不科学的体育训练,会积劳成疾,发展为病理性的过度疲劳,造成很难恢复的运动伤害。正常的运动疲劳一般会出现肌肉运动能力下降,动作变形走样,肌肉僵硬疼痛;反应变得迟钝,判断会出现偏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呼吸不匀称的现象,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的烦躁情绪。

放松整理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经验的体育教师能根据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疲劳症状,对疲劳程度做出正确的评判,并适时安排一定的放松活动消除学生的运动疲劳。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使机体迅速偿还“氧债”;(2)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3)促进血液循环,使躯体和内脏比较一致地恢复到安静状态;(4)帮助缓解锻炼时产生的心理紧张。

虽然放松整理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许多体育教师往往思想上不够重视,蜻蜓点水般走走程序,流于形式。针对这种现状,我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体育教学实践,谈谈在放松整理活动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放松身体的方法

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育课堂教学具体内容和训练项目,灵活选择科学的放松整理活动方式,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以中长跑为教学内容的体育课,放松整理活动应以有氧慢跑为主,通常让学生逆着田径场慢跑一圈,要求学生边跑边深呼吸,还可配合伸拉练习;以跨栏、跳远等为教学内容的体育课,在放松整理活动中,除了采用慢跑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拉伸性练习和倒立练习;

球类课的放松整理活动一般采用有氧慢跑和语言提示放松相结合的方法等。

训练后放松还要注意四点:(1)剧烈运动后,切忌立即洗澡或游泳,否则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引发感冒;(2)夏天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大量饮水或吃冷食,运动后稍微休息补充一些淡盐水;(3)意念放松。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放松自己的意念,把全身的肌肉调入“休息模式”。也可以由老师或体育委员念读提示语进行意念放松操的练习。放松的姿势或站或坐或躺,眼要微闭,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宜;(4)合理休息。在高强度的训练后,要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休息10分钟,使呼吸平稳,肌肉放松。

二、放松心理的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种情况:通过放松练习、休息可以消除运动中出现的肌肉疲劳,但运动后的心理疲劳,却难以在短期消除,直接影响了继续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比如,跳高、跨栏等项目难度较大,对学生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不能按规范顺利完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导致越害怕越不敢继续训练的恶性循环。在练习中或整理放松时,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调动其内心的意志力来坚持完成练习,另一方面要通过鼓励提高练习的自信心,克服练习失败的心理障碍。

此外,为避免学生产生心理挫折感,可采用“小步慢跑”、循序渐进式的做法,增加练习时间,逐步提高练习难度。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中取得的进步进行积极评价和及时鼓励,营造宽松愉快的训练氛围,多关心、呵护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绝对不可挖苦讽刺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在高强度的运动练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讲一些幽默笑话等,舒缓紧张的气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调节和放松紧绷的神经,把他们的肌肉疲劳感转移开来,并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理疲劳。

通过上述的尝试,我在体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主动适应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为出发点,充分重视课后的放松整理活动,关心爱护学生,力求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3

体育这一学科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体育教育功能的正确发挥可以全面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几个方面。

关键词:体育;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审美艺术;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3

一、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一)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德。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关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教育学生对应估物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通过体育教学提高文化科学素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习会学习、创造、求真。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老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通过体育教学提高身心素质。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一)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三)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审美水平和文艺素养

(一)培养学生审判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形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等候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劳动能力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赵我,到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劳动素质。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素质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一)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

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一)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育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

前言

体育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才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1.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4.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2]教育与科学.

[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1.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矗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练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1.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2.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职业学校应该把体育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必须明确体育素质教育的特点,使体育素质教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6

素质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发展教育的简称。在幼儿园里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纲要)的要求,也是针对当前独生子女教育的必要手段。幼儿园各科教育是互相渗透,彼此交错的,把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渗透到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游戏中是非常必要的。劳动和学习不能分割,劳动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劳动。幼儿劳动既是一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又是儿童探索世界、满足其好奇心的活动。严格地说:幼儿的劳动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活动,它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劳动结果,而在于通过劳动使身心得到发展。

一、劳动可以养成幼儿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已经具备了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并且兴趣很浓,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范围更广。在幼儿园里教师正确引导,他们就会争着、抢着参加劳动,虽然他们并不明确劳动的最终目的,但教师要抓住他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放手让他们去做事,在实践活动牵去引导,以促进孩子获得劳动成果,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把孩子对劳动的兴趣转移到劳动结果上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劳动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学会一定的操作技能,促使身体协调发展。幼儿在常识课中要认识生产工具(镐、铲、镰、锄等)授完课就可以带孩子们到院里进行锄草、刨坑、种树、下种、养花等种养植实践。劳动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活动,在劳动中,幼儿对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特别感兴趣,反复的触摸和操作,自然就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当然幼儿进行一些有益劳动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还要注意安全,毖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为了加强儿童的感性认识,在劳动之前,还应进行简单的操作练习,如工具怎么样使用等。

三、劳动可以启发幼儿智力、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看似非常简单,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必须多示范,或手把手地教他们,让他们多实践、多练习。幼儿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比重极大,如洗手帕、洗衣服、整理床铺、打扫活动室等。因此,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自立能力强,探索欲望高,有毅力、能吃苦耐劳。这是一个将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劳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要培养幼儿的责任感,首先要让他学会自理,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如在认识蔬菜后带领孩子们帮助阿姨淘洗蔬菜,并告诉他们如果洗不干净,吃了就会肚子疼。在教师的正确讲解、引导下,孩子们都能认真淘洗蔬菜。其次是对集体的责任感。如打扫活动室,就告诉他们如果擦不净桌子、椅子,孩子们的衣服就会弄脏,穿上就很难看,所以孩子们都能认认真真打扫。

五、劳动可以加强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幼儿精神品格的培养、灵魂的塑造、做人的真谛的启蒙,决非教材、上课、活动就能见效,而劳动中却能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且能得以升华。劳动中对于比较累、脏、重的活,孩子们是否积极去做或者推给别人自己拣轻松的。对于表现好的孩子,我们要予以表扬夸奖,让孩子体验做得好的自豪和荣誉。劳动要创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和气氛,表现出友好、谦让、善良、和蔼、文明礼貌和团结。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是人们辛苦劳动得来的果实,要热爱劳动,乐于帮助别人,要做心地善良、心审时时有他人的人。

六、手把手地教幼儿做事。我们要让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就要手把手地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只要求幼儿做而不告诉他们怎样做,常常是无效的。成人应耐心细致地给幼儿讲解、示范,积极引导幼儿去做,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有始有终地完成劳动任务。引导幼儿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不在于幼儿干活的轻重多少,而在于幼儿的参与过程。幼儿干的虽然是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简单的服务性劳动,但对幼儿来说却意义重大。幼儿在简单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可掌握一些简单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及独立的生活能力。因此,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幼儿家长都应重视利用简单的劳动,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七、方法有趣促幼儿做事。我们要发扬推广李秀英“以劳动作为奖励”的好方法,使更多的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幼儿家长能在教育幼儿劳动时使用此方法。严禁用劳动来惩罚幼儿,要防止把幼儿当作劳动力使用的错误做法。幼儿参加简单的劳动与成人参加劳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娱乐,一种游戏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幼儿家长都要以游戏的方式,促进幼儿劳动,这样,才能使劳动成为幼儿的快乐体验,才能活跃劳动时的气氛,使劳动进行得又快又好,才能使幼儿在劳动中动手又动脑,发挥主动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和协作精神。

八、鼓励为主激幼儿做事。我们要使幼儿的劳动永远保持他的连续性和经常性,就要在幼儿的劳动中予以表扬和鼓励。对幼儿的表扬和鼓励是一种正面的强化。幼儿十分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肯定,成人的鼓励和表扬,往往会使幼儿更加积极热情地投入劳动实践中去,从而学会新的劳动技能。成人要注意不时地保护好幼儿的劳动热情,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幼儿的能力有限’做事往往不能尽善尽美,有时甚至还会好心办坏事。对此'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幼儿家长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斥责,而应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在今后的劳动中不断给予提醒、督促、检查,使其不断有成功感,从而热爱劳动。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7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一)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即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良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一)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如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形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  徐特立;德育;德育方法;

徐特立的一生历经我国从清末以来的民族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从以教书为职业到以教育为事业,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形成了极具价值的教育学说。德育是徐特立教育思想灵魂部分,他认为,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宇宙观,要“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宇宙观处理他们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问题”。[1]142为此,徐特立提出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方法,在当今学校德育建设方面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徐特立的德育方法

(一)言传身教

徐特立素以“身教主义者”标榜自己,在办学与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以身作则。他认为教师应具有两种人格:一为“经师”,二为“人师”。“经师”即为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人师”则为教授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他认为教育者首先要将自己当做模范人物,教师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专业,专心致志,钻研业务”[2]102,以自身品质感染、影响学生,阐明了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该树立的身份。

(二)民主教学

民主是徐特立德育方法中一贯强调的教学原则,他强调教师与学生关系既不应是旧式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也不应是资产阶级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在民主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双方平等的同志关系,即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批评,完成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自觉学习的转化,使受教育者在平等和谐的教育关系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三)劳动教育

不管是小学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徐特立都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认为教育要与劳动实践紧密联系是“贯彻用手与用脑、学习与劳动、生产与教育、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原则”[2]129重要途径。他认为,教书育人要让受教育者“劳心”与“劳力”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动与生产过程中逐渐培养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如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等。

(四)个性人格培育

徐特立将人格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本质性目的就是“造成一定立场、一定方向而无限生动发展的人格”[3]。“一定立场”即他认为学生始终要坚定共产主义方向,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定方向”即他认为应当对学生统一要求,进行远大理想、共产主义宇宙观、革命传统、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教育;“无限生动发展”即他认为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不同社会经历、不同环境影响,采取不同德育方法。徐特立认为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将共性要求与个性培育相结合,才能实现德育根本目的,增强德育实效性。

二、徐特立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以身立教,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徐特立作为一名身教主义者,是一个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教育楷模。徐特立早期在家乡兴办学校,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不仅创办的小学不收取任何费用,每月还将补课的费用贴补给所办学校,“这样发动教员和学生爱校的情绪,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和人力上、物质上的一切帮助”[4]。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他指出了传统教育中区分“经师”与“人师”的弊端,即“教导分离”,意为只教授理论知识,不教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提出要将“经师”与“人师”相结合的观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道德素养。

首先,教育者首先要成为模范人物。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其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活作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而青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阶段,思想上呈现出极强的可塑性,与此同时,看待问题往往过于偏激和片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以身作则进行言传身教显得十分重要。一个言行如一、忠于职责、知识渊博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定是积极正面的,这种影响通过潜移默化和日积月累,会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其次,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握教学分寸,教育强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严格而不要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是使教师变成了统治者,而学生则变成了被统治者。”[5]161同时,教育也不能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过于放松的策略,认为这样就成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因此,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度张力,对待学生既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放松,要以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育态度、谆谆善诱的教学方式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相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徐特立针对学校学生与教职员对立情绪问题,认为首先要明确师生关系及态度问题。他强调师生对彼此的态度应当是“教师是(学生)中的领导者,要尊敬教师”[1]205、教师对待学生应当“高度阶级友爱”;其次,徐特立对师生关系做了详细阐述,同时亦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总体来说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同志”式的关系,“建立教师和学生一切都是相互平等的关系”[4]174,而这种师生关系包含两种内容:

师生要相互学习。在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向教师求学属于既定内容,而教师向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不多见。徐特立引用昔日孔子择师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名句典故印证教师向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他本人在赴法留学过程中,就以40岁高龄向熊瑾玎之子熊信吾学习法文,曾说“只要学生不嫌我老大,肯教我法文,我就算年老,也是个进步的老人”[1]3。此类事迹感染了当时一同赴法留学的年轻人。因此,教师与学生应当建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领域的扩展,还能从中习得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等道德品质,实现在道德修养上的提升和飞跃。

师生要相互批评。徐特立所指的“批评”与“指责”含义不同,这里的“批评”更多的是强调对事实情况进行理智分析,肯定其中正确的成分,而对其错误部分进行纠错。徐特立认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反批评”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标志,“我们实习批评时,不独要批评实习者之错误,还要批评批评者之错误”[6]178。学生只有明晰教学内容,并对教师提出质疑和问题,才能实现知识从表面到深层的内在转化。同时,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批评还能够打造和谐的学术空间,使学生养成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劳动教育,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徐特立认为人类的发展包含三方面,即德育、智育、体育。他在论述三者关系时,将体育作为智育与德育的物质基础,强调要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结合。在徐特立道德教育理论中,“体育”即劳动教育,“我们的劳动教育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联系起来的意思,也就是把生产的经验和常识转化为科学”[1]127。徐特立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参与,他指出劳动教育在当前学校德育中的缺位问题,“人类的发育包含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由于劳心和劳力的绝对分工,而人类的发育因此偏枯成为半身不遂”[5]139。强调学生在提升智力的同时要发展德育和体育,在三者结合中实现全面发展。

第一,劳动教育要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

在劳动教育方面,徐特立既不偏向只学习知识而忽视技能,也不偏向只学习技能而忽视知识,而是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强调要养成学生言出必行之的道德品质、主张“学科与术科的亲密合作,脑与手的亲密合作”[5]149。他为德育中的劳动实践定性,认为劳动实践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社会服务、为生产服务,而是要在德育过程中开展实地教学,将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检验,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观念,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第二,劳动教育要将“劳心”与“劳力”相结合。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历史的进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造成了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社会地位悬殊的不合理现象。现代社会的生产实践越来越证明,体力劳动中必须有脑力劳动的参与。但在当前社会,部分学生对劳动生产实践方面的了解和体验较为匮乏,对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流于表面。我们要将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劳力”中“劳心”,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因材施教,塑造生动发展人格

徐特立十分重视个性人格的培育,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培养生动而无限发展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他坚决反对奴隶主义教育和奴隶主义的学习态度,“作而不述,创而不效,是孤陋寡闻,是野蛮也,难以达到复杂的创造。教条主义是奴性,经验主义是井底蛙”[7]。他以杜绝培养模式化,强调个性人格培育的德育要求给予我们现代德育的创新性启示,那就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坚定社会主义立场、进行共性道德教育,又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化规律,进行因人而异的德育。

因材施教要坚持共产主义基本立场。从德育目的来看,徐特立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培养“积极的、觉悟的新社会的建设者”[6]156。因此,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德育培育的道德必须是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要对青年进行远大理想、优秀品德、革命传统、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因材施教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意为按客观规律办事,用在学校德育中,则意味着要按照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首先,因材施教要反对自以为是,“即在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作风中训练自己”[5]174,要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教育,在因材施教中教育者要抛弃主观主义,以客观公正的视角看待问题。其次,因材施教要进行调查研究,注意学生心理状态的实时变化,“教师要了解情况,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8]我们要吸收借鉴徐特立关于因材施教的实施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及时针对学生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误区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吉多智,李国光,戴永增徐特立教育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3]赖雄麟,葛蕊萌徐特立辩证性德育思想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2).

[4]陈桂生徐特立研究:从人师到人民教育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3.

[5]李之钦.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6]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第四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9

一、把学生置于社会之中,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注重“学做人”教育。

针对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我校从学做人的最基本素质入手进行教育。学校要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细小问题,随时随地进行引导,使学生懂得如何爱人,如何助人,如何与人平等相处。学校还要求教师平时以身示范、作出表率。很多班主任还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各种讨论。学校还利用一些全校性集体活动,如号召向特困生捐款、向赖宁、钟盛芬等英雄学习,“一帮一”等活动,开展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等教育,使学生懂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

加强秩序教育。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具有维护和遵守社会的规范与秩序的意识,对于一个即将迈上社会的青年来说,至关重要。学校十分重视这种素质的培养,从高一新生入学就开始抓起。学校要求每位学生从平时的排队买饭、集会、乘车、看电影等日常生活中注意遵守社会和学校的规范与秩序,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还在切实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历年制订的“一日常规”“仪表仪容规范”“卫生管理条例”“十不规范”等汇编成《学生教育手册》,使学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范。同时加强教职工值日制、班级值周制和住宿管理制,设立团员文明岗、卫生监督岗、绿化监督岗,并强化遵守校纪校规的激励机制,开展班际竞赛和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等评比活动。学校还结合“二五”普法和学校自编的《警钟长鸣》等法制教材,进行法纪教育。学校积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建立后进生档案,由党员干部进行跟踪帮教。经共同努力,1993学年度起,学校已杜绝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1995年,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

开展自我教育。“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把自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着走路。学校试行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干部制之中,保证了干部队伍总体素质的不断优化;改革班会课,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班会课;由学生会成立小记者团,在校内外采访编印简报和刊物;组织学生参加建厂、建码头等星期日义务劳动;与驻军、派出所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组织参观厂矿与乡镇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多种文明岗,负责学生衣着仪容和佩戴校徽团徽的检查。

二、加强科学文化教育

进行热爱科学教育,我校通过各种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使学生树立起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理想,更加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在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中以科学家的故事、历史上的发明创造、我国的科学成就为内容,进行热爱科学文化教育;通过阅览课、时事讲座介绍最新科学成就及我国的科技发展,以英语角及科技、艺术展览和各种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开阔知识视野;在班会课、辩论会中开展对校训、学风的学习讨论,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以参观校史展览、学校荣誉室,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通过校园建筑、雕塑、画廊、科学名人画像、语录的布置,形成校园科学文化的氛围。

强化学习习惯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使人终身受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学校特别强调以下几种习惯的培养。(1)自学习惯:针对高一新生没有自学习惯的情况,各科教师利用自习时间(包括早、晚自习)下班级进行专门指导直到形成专心自学的习惯。(2)阅读习惯:开设阅览课,开展读书讨论会、书评、影评等活动,指导读书笔记的写作,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3)预习、复习习惯:要求教师每堂课都有预复习要求,并随时进行检查;(4)提问质疑习惯;怀疑是学问的开始。学校提倡教师进行课堂改革,反对“满堂灌”,开展启发式教学,提倡师生平等讨论。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我们还针对生源质量较差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中下学生的教学和指导,并激励中下学生勤奋学习,提高成绩。

三、加强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

学校体育除健体、竞技等目标外,还有教育、教养、娱乐、发展个性、提高心理素质等各种目标。我们在体育观念的教育中,重点抓三个方面:(1)思想素质教育。其中包括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行为规范、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

(2)竞争意识教育。其中包括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和毅力、意志力、创造能力的培养。(3)心理素质教育。其中包括不怕挫折,不计得失,自信镇定,敢于挑战,持之以恒,排除干扰等能力的培养。

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体育课要求按大纲进行教学,做到教学上有计划,上课前有准备。严格实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把“达标”项目的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体育教学中。坚持两课两操三活动。我们要求早操时体育教师必须轮流值周,其他教师下班检查,体育委员点名评分;眼保健操要求课任教师和班干部检查,校医和卫生委员负责检查评分;课外活动要求班主任到场监督指挥,体育委员带队开展活动,体育教师值日评分,保证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学校每年定期举办一次体育节。每学年,上学期举行田径运动会,下学期安排达标运动会。以“重在参与,美在创造”为号召,鼓励全体学生经常性投入体育锻炼。三年来,我校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提高,体育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学校还专门成立课余体训队,做到“四定”(定教练员、定运动员、定项目和定时间)。田径队由于始终坚持刻苦训练,竞技水平发挥出色,连年保持县高中组冠军,今年又获舟山市重点中学高中组第一名。自1988年以来,我校还为体育院校输送了25名体育新生,开创了我校培养体育人才的新路子。

十年来,我校还坚持利用暑假时间,开展10-15天的军事夏令营活动。聘请驻岱陆军、县人武部干部作教练,进行准军事化训练。通过严格的作息、队列、拉练、实弹射击等训练,学生的意志、毅力、组织纪律观念大力增强。

四、加强劳动技术教育

加强劳动观念教育。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受家庭宠爱,从小娇生惯养,劳动观念淡薄,自强自立能力较差,长此以往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因此,我们利用黑板报、广播、校园通讯、班会课、劳动课、文化课等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渗透,并利用征文比赛、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进行讨论。经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家对这样几个观念达成了共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未来,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要立足于现代社会,适应于科技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

劳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10

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它也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素质培养: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课堂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要善于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使其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要尊敬师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为教学要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更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育学生对自己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对于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更要有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与健康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简易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培养学生的智能。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提高和发展。例如: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控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个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例如,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形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味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得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