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管理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1:33

家政服务管理专业篇1

关键词:家政管理;家庭服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2

一、对家庭服务专业在国内外发展历程的回顾

(一)关于“家政”名称的变迁

与会者认为,家庭服务专业要良性发展,突破传统观念相当重要。家庭服务专业在国内外的名称不尽相同,为顺应市场需求,更能反映专业发展与变化,国外以及台湾、香港都经历了一个数次更名的过程。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李宁远教授指出,台湾在1966年前称之为家政教育,专收女生,1995年改名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1994年台湾辅仁大学成立民生学院,以其涵盖食、衣、住、行、育、乐范围而命名,突显了重视人性尊严与家庭幸福及环境关怀之理念。香港教育学院黎杨惠玲博士指出,为更能反映现代家政的特质,更新家政就是烹饪与缝纫的错误观念,香港课程发展处于2012年前对家政科进行了更名,将家政科改为科技与生活。台湾生活应用科学学会理事长张承晋教授指出,美国家政学会于1994年更名为美国家庭与消费科学学会(aaFFCS)。武汉现代家政进修学院冯觉新教授结合自身办学经验就家政名称问题发表了看法,由于教育部将家政管理专业改为家庭服务专业,连生源都成了问题,而开办的两届高级管家培训班则就业形势良好。与会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政的名称与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演变,做家政,已不再是做保姆,因此,要促进家政教育与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国内应借鉴港台与国外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于“家政”的名称进行更改。

(二)关于“家政”专业的招生变迁

李宁远教授介绍了在台湾最初只招女生,后家政内涵发生变化,从家事职业扩展至衣食住行等与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家政专业从只招收女生转变为家政方面招女生,营养方面男女生都招。张承晋教授从美国家政教育模式及台湾家政课程的演变,对家政相关专业在台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及与家政相关的职业做了详细解读。黎杨惠玲博士指出,在香港,虽然从小学开始已有家政科目的设置,但家政学科依然是“少数民族”与“弱势群体”,在课程发展方面备受压力,香港教育学院是唯一提供家政科师资培训的学府。金陵女子学院甘克超教授以其亲身经历回顾了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家政系始末。甘教授指出,中国家政学高等教育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50年代初,全国高等教育家政系停止招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高校才开始开设家政教育的选修课程,90年代,少数高校开始设置家政学系科。由于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家政学高等教育崛起还需假以时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林绚晖博士、吉林农业大学吴莹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钱焕琦院长、以及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陈传尚副院长分别就本校开设家庭服务相关专业作了介绍。虽然这些高校的不懈努力为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与人才支持,但基本上还是处于惨淡经营状态。因此,学者们呼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对家庭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与现实困境的检视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生活小康化和服务社会化,家庭服务业已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虽然家庭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进程呈明显加快趋势,并且折射出强大活力和蓬勃生机。但是,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受过正规家政高等教育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端专业人才更是缺乏,巨大的人才缺口已成为制约家庭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与此同时,全国家政高等教育状况异常窘迫与尴尬,存在招生困难、专业师资紧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毕业后相当一部分转行、转岗。部分学者认为,造成此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服务职业薪酬低、发展前景渺茫、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地位低下。部分学者与企业界代表指出,必须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家庭服务业的认同感、提高家庭服务职业的薪酬水平、保障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各项权利与提升其发展空间。

还有学者指出,家政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对接也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家庭服务行业提供的服务人员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服务购买者的家庭对员工的服务水准又不是很满意,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陈传尚副院长认为,要把家政教育与产业做好,必须学校与企业之间结盟、区域与区域之间结盟,同时正视国情、民情,建立家政层级教育与培训体系。湖南女子学院易银珍研究员指出,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服务业与家庭服务专业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关系,家庭服务业的巨大市场需求应该催生和推动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的发展,而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相应地起到支撑和引领家庭服务业的作用。

国务院汪志洪司长认为,家庭服务业要健康、有序和长久发展,必须走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路子。因为规范化是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发展动力,而职业化则是从业人员的基本工作要求和自我提升途径,家庭服务业的巨大社会需求迫切要求家庭服务业加强“两化”建设。北京大学陆杰华教授结合家庭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指出家庭服务业要坚持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四位一体的发展之路。陆教授还指出,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政府机构里,一般都设立了一个与家庭有关的部门,比如在德国有联邦家庭部,在马来西亚有人口与家庭发展部等等,从而呼吁中国注重顶层设计,构建以家庭为主导的职能部门,使家庭服务业获得国家政策的优先支持。南京师范大学朱运致等学者认为,家庭服务业必须和家政学科协同发展,不仅需要改变传统观念,更要开创家庭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家庭服务项目与形式的创新,打开行业发展的局面,促进就业。

三、对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探讨

(一)关于学科定位问题

与会代表认为,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问题,是发展家庭服务业与促进就业的重中之重。湖南省教育厅申纪云副厅长指出,要加快家庭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科学定位家庭服务专业,必须从内容形式、办学层次、办学与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准则、服务面向等五个方面进行科学定位。如,家庭服务专业是以学历教育为准还是以非学历教育为准?是以本科层次为准还是以专科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为准?等等。与会代表一致认同申厅长关于学科定位的探讨,并呼吁通过科学定位,确立学科形象与提升学科地位。吉林农业大学吴莹博士就学科定位问题着重指出,家政学是交叉学科,因此,既要有整合理念,又要有专业定位,要谨防被分化的危险。武汉现代家政学院冯觉新教授从职业家政与非职业家政的视角诠释了家政学的学科定位,指出职业家政教育旨在服务社会,从业人员有经济收入,非职业家政旨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由于家政涉及物质、文化、伦理、社会交往生活四个方面,因此,在家政教育中要始终贯彻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北京大学陆杰华教授认为,要强化“家强国盛、家国一体”的理念,通过家政教育,提高人们家庭生活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香港教育学院黎杨惠玲博士就什么是现代家政教育、在家政课中可以学到什么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陈传尚副院长指出家政不能包罗万象,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关于学科建设问题

湖南女子学院易银珍研究员从家政学科的理论建构、家政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精品系列教材的开发、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政产学研的融合与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如,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家政学科理论体系;要建立基于岗位特殊要求、以职业化素质培养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的家政专业课程体系等等。针对我国高校家庭服务专业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汪司长强调,学科发展,教材领先,没有好的教材,就没有好的学科发展,因此,要扎实推进教材建设。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既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又要对现有家政专业教材进行修订升级,同时还要开发精品教材。部分学者指出,家政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与选修课程。与会学者认为,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既要内培,加强现有师资,又要外引,积极引进外智,同时还要聘请相关专业教师、专业人士、企业领袖与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讲课或者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

(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与会学者认为,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要积极邀请家政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推行工学结合。有学者指出,校企合作不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简单行为,而是要通过政府指导、行业沟通、校企努力共同构建高层次紧密合作,才能使企业由唯利润生产观向以人才为核心的发展观转变,从被动使用人才到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转变。林绚晖博士从生活科学教育模块与健康管理模块两方面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出人才培养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结合,培养U型人才,主要包括进行实验室教学,建立实践基地进行实训,建立教师工作室等模式。部分学者认为,高等院校要主动实现多方互动,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物质与人力资源参与学校建设,改善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条件,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家政服务管理专业篇2

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中央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有关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要求及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从公共财政预算资金中安排的专项用于支持现代商品流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由财政部会同商务、工商、科技、供销合作、知识产权等有关行业、产业的业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业务主管部门)管理。财政部和业务主管部门分别履行以下管理职责:

(一)财政部负责提出年度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范围、资金额度;审核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工作方案及预算初步建议;下达预算及拨付资金;对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提出具体工作方案及预算初步建议;会同财政部对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专项资金管理遵循公开、择优、规范、实效原则,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

第二章资金支持范围和支持方式

第五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创新现代商品流通方式,改善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市场发展,扩大国内消费。具体包括:

(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环保服务、信息服务、广告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二)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政服务等民生服务业。

(三)农村生产、生活用品流通及服务体系建设。

(四)全国跨区域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

(五)现代服务业的区域性综合试点。

(六)规范商贸流通业的市场环境,建设维护诚信等制度体系。

(七)财政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相关领域。

第六条专项资金优先采取股权投资、建立产业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市场化方式,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和单位予以支持,也可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的支持方式。

第七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上述支持范围的项目建设支出,不得用于征地拆迁、人员经费等经常性开支以及提取工作经费。

第三章资金分配方式

第八条专项资金原则上以因素法分配,确需考虑专业规划布局、项目特点的,采取项目法分配。

第九条因素法分配资金主要依据产业行业布局、支持重点、各地区相关发展指标、工作基础、及当年预算规模、以前年度资金使用情况、地方财力等因素,经测算后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

第十条项目法分配资金通过专家评审、竞争性谈判、招标等方式选拔,专项资金安排到符合要求的企业或单位。

第十一条需要选择试点地区时,试点地区以有关专业规划布局或专家评审、竞争择优等方式统筹确定。

第四章预算管理

第十二条每年4月30日前,财政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视业务需要及工作基础,印发工作通知,明确当年专项资金的实施目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重点及工作要求等具体内容。

第十三条符合工作要求及条件的地区,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业务主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向财政部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报送本省实施方案。

第十四条财政部按照预算管理程序,对各省报送的实施方案、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预算初步建议进行审核后,于每年6月15日前将专项资金全部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

第十五条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专项资金后,应当在7月15日前全部下达到县级以上财政部门。

第十六条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下达的专项资金额度及工作通知要求,结合前期报送的实施方案,制定资金使用具体方案,于资金下达三个月内报财政部及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包括:绩效目标、具体项目、项目总投资、项目资金来源、主要建设内容、建设地点、项目开竣工期限等。

第十七条专项资金安排意见备案前应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方可上报并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专项资金安排意见备案后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将项目调整情况及调整原因报财政部及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专项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以及中央财政其他资金的统筹使用,对中央财政其他资金已经支持的项目,专项资金原则上不再支持。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有关规定,加强专项资金支付管理,确保专项资金及时、有效、安全支付。

第二十一条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业务主管部门按照资金管理有关规定以及有关业务指导文件要求,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管并及时验收,于每年1月底前报送上年度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及绩效情况总结。

第二十二条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按照有关规定已取得开展相关业务的资格;

(三)主营业务属于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支持范围,业务模式明确,人才资源具备,经营能力突出;

(四)建立了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近五年来无违法违纪行为,信用记录良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获得专项资金的企业、单位收到资金后,应当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资金,并自觉接受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业务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加强对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情况绩效评价,评价重点是预算执行进度、项目建设实施情况、项目社会及经济效益等。

第二十五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财政部将不定期抽查。对于截留、挤占、挪用、骗取专项资金等违法行为,一经查实,财政部将收回已安排的专项资金,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省级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财政部备案。

家政服务管理专业篇3

作者:李莉郭梁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国外部分国家wto市场准入承诺与监管法律制度

(一)国外邮政市场准入概况目前,在世贸组织成员中,仅有冈比亚、以色列、吉布提、塞内加尔、土耳其、蒙古、阿尔巴尼亚、吉尔吉斯坦、摩尔多瓦等九个国家对邮政服务开放作出了部分承诺。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和欧盟国家,对承诺邮政服务开放均持谨慎态度。在wto谈判中,有46个成员将快递服务列入了减让表,有82个成员在快递企业提供的相关服务领域作出了承诺。(二)国外邮政监管体制概要世界邮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早在196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各国邮政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单一的政府部门模式。而今天,世界邮政已从单一的政府部门模式发展到包括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国有公司、私营公司在内的多种模式共存的世界邮政大家庭。而值得关注的是,政企分开已成为绝大多数政府为邮政选择的改革道路。当前,邮政业监管机构的模式大体为三种:其一,邮政作为政企合一的政府部门,政府拥有监管权和经营权(如美国、印度等)。其二,各国逐步将政府职能从政企合一的邮政部门分离出来,建立邮政监管机构。多数已实施政企分开的邮政其所有权和监管权均属于政府,经营权归邮政企业或公司(如法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其三,有一部分国家建立了独立的邮政监管机构(如德国、瑞典和英国)。目前,只有少数国家采用了这种形式,但这种形式代表了行业监管的发展方向,是符合本国市场规制法的[2]。(三)国外邮政业市场准入监管管窥邮政普遍服务是保证公民享受通信权利保护通信秘密的社会义务,各国邮政法都规定了邮政普遍服务义务。为了保证邮政方面法律、法规的实施,只要这些措施与wto协议不违背,wto成员国可以采取许可证管理、设置专营业务、补贴等必需措施。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9条第2项之规定:“自由化进程的进行应当尊重各成员国的国家政策目标及其总体和各部门的发展水平。个别发展中国家成员应当有适当的灵活性,以开放较少的部门,放开较少类型的交易,以符合其发展状况的方式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并在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进入其市场时,对此类准入附加旨在实现第4条所指目标的条件。”在市场环境下,为了保障普遍服务,世界各国都给予邮政一定范围的专营权,大部分国家规定可以专营业务补贴普遍服务。1.各国通行的做法是通过保障本国邮政普遍服务制度的前提下开放本国快递市场的普遍服务是公共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承担普遍服务而导致邮政亏损的情况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在各国《邮政法》修订过程中,邮政普遍服务的法律定位是各国政府与邮政部门都十分重视的问题。由于普遍服务是邮政的核心,也是邮政永恒的主题,因此,一些国家在近年新修订的邮政法里对普遍服务的概念、业务范围以及为确保普遍服务的顺利实施而采取的补偿机制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旨在用法律来保护邮政继续履行普遍服务这一公民通信权利的义务。虽然加拿大、印度等国家没有在邮政法里明确规定普遍服务,但也针对普遍服务出台了一些法令或具体规定。在各国邮政立法中,大部分国家都要求邮政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只有德国的立法原则是所有运营商共同确保普遍服务的实施。对于普遍服务资费的规定,英国、日本、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要求资费均一,俄罗斯、意大利等国提到全国所有人都能以支付得起的价格享受普遍服务。可见,邮政普遍服务的宗旨就是确保国民能够普遍、公平地享受基本通信权利。为了保障邮政普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对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补偿方法:一是用专营权保障邮政提供普遍服务。国家通过立法确定信件和一定重量物品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专营,用来补贴普遍服务。这也是各国邮政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如法国规定重量在50克以内、低于基本资费2.5倍的信函业务由法国邮政专营。但随着全球邮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缩小邮政专营范围,有的国家甚至取消了邮政专营权,如英国、俄罗斯和新西兰等。二是政府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有些国家直接由政府建立专门的普遍服务基金,对普遍服务义务的承担者进行补偿。在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下,各企业都要按照规定的程序缴纳普遍服务基金,它们承担的普遍服务任务也都能得到货币补偿,从而为邮政企业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欧盟邮政指令中规定,当成员国认为普遍服务义务对其提供者构成不公平财务负担时,可以建立一个普遍服务补偿基金,基金由独立于收益人的实体管理,在遵循透明、非歧视和成比例的原则下,各国可要求取得邮政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向该基金提供一定的财务资助。比利时、德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设置了普遍服务补偿基金。在亚洲,日本建立了额度不超过2万亿日元的社会和地区贡献基金,支持邮政事业公司和窗口网络公司的运营;印度设立普遍服务基金,要求年收入在250万卢比以上的私营运营商每年上缴总收入的10%,确保政府为印度国民提供支付得起的邮政服务。三是政府通过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方式,补贴邮政承担普遍服务造成的亏损。瑞典政府每年拨给邮政2亿瑞典克朗,用于补贴瑞典邮政为向民众提供普遍服务而保留的邮政服务网点的费用;澳大利亚邮政为从公共利益出发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权接受联邦政府的足额补偿;俄罗斯政府对因提供普遍服务和某些资费优惠的业务造成的亏损给予补贴。四是转移业务收入。政府通过立法,把不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的物品寄递企业的一部分业务收入,转移给普遍服务承担者。《埃及邮政法》规定,非邮政部门经营邮递业务,其收费标准必须高出邮政部门同类业务资费的10%,其多收的10%直接拨给邮政部门,用于补贴邮政部门承担的普遍服务费用。五是税收及政策优惠。在大多数国家,政府把邮政作为公用性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同时还给予邮政其他的政策优惠。六是建立邮政资费调节机制。普遍服务资费由国家控制,当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的邮政企业因亏损而无力承担该义务时,可以上报政府或议会进行资费调整,使补偿的资费可以收抵支。《日本邮政法》规定,邮政的亏损超过政令规定额度时,需调整邮资;印度邮政每年可以提高一次资费,但幅度不大;俄罗斯邮政的资费标准如果落后于社会发展,且达不到提供服务的成本水平时,可以上调普遍服务的业务资费。2.各国给与邮政运营商颁发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并对邮政运营商进行监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然不同程度实行着邮政专营业务,但也有一些国家取消了邮政专营权,如阿根廷、瑞典、芬兰、巴拉圭、新西兰、秘鲁等国。但国外在邮政改革和市场开放过程中还实施许可证管理,以限制经营者数量,防止过度竞争,维护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和邮政业的良性发展。《服务贸易总协定》并不绝对禁止专营,而是在第8条“垄断和专营服务提供者”中规定了专营的许多条件。邮政在一定时期内保留一定范围的专营业务符合《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如英国为邮政运营商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制定每个邮政运营商必须遵循的最低标准。法国邮政市场实行经营许可制度。德国邮政法规定对专营业务以外的1000克以内的信函业务实行许可证管理。在日本则是从2003年4月开始实行经营许可制度,邮政业务开始进入市场竞争,但同时继续保护函件业务的普遍服务。在美国,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两种市场准入方式:一是主要针对特急信函的快递业务,实施登记许可准入方式;二是针对邮件运输环节,美国邮政采取与私营快递公司签订协议的市场准入方式。美国对国内开放是依据邮政总局出台的《美国私营快递条例》,对邮政开放范围和监管作了详细规定。美国私营快递条例(peS)是一组联邦民事和刑事法律。它们主要规定美国邮政以外的任何实体为了获取报酬而在邮路上运送邮件都是违法的,除非支付与信件通过邮政寄递所支付的资费数额相等的资费。私营快递条例最初于1792年由国会颁布实施,以限制私人对信函的运递。它以美国宪法中的规定为依据。宪法赋予国会“建立邮局和邮路”的权力[2]。

建立和健全中国快递市场准入监管制度的思考及对策

虽然,从法律层面规定了专营权不对外资开放,但专营权的争论却从未停止,主要表现为国内民营企业和邮政企业的利益博弈,迫切需要从《邮政法实施细则》中进行具体规定。在新修订的《邮政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未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经营快递业务,或者邮政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或者寄递国家机关公文的,由邮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快递企业,还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第三,新修订的《邮政法》虽然确定了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市场准入、市场监督管理等重要制度,但在邮政普遍服务制度从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个体系来指导工作的法律规定还不完善,表现为保障邮政普遍服务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措施的落实,保障公民的基本通信权利的实现。笔者认为,在法规修订过程中应该加大政府监管的力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邮政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中对邮政企业实施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邮政普遍服务达标情况(包括边远地区的达标情况);邮政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情况;邮政普遍服务财务运营情况;委代办网点的邮政普遍服务质量情况;纪特邮票销售网点的分布或者变动情况;纪特邮票发行销售信息向社会公告和销售服务情况;用户投诉及受理情况;需整改责任企业的有关整改情况。第二,依据《住宅设计规范》、《住宅信报箱工程技术规范》等规定,明确信报箱的安装、验收等内容中强制性条款等监督检查工作。第三,明确邮政特邀监督员的监管职责,按照国家邮政局的要求,对邮政企业在邮政普遍服务设施、营业服务、投递服务、查询服务、赔偿及邮件时限等方面的情况开展日常社会监督工作。总之,在国际快递企业的推动下,wto对快递业和邮政服务业的开放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加快对快递市场等监管制度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邮政市场准入机制建设,完善市场监管办法和相关程序,明确业务市场的界定、准入对象和实施主体、准入退出管理的主要方式等,保障公民的通信权利和国家对通信业的安全监管。

家政服务管理专业篇4

关键词:居家养老;政府主导;人口老龄化

《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在2008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回良玉强调,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989亿人,占总人口的12%。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养老福利服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学者们对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机构养老模式进行了反思,在借鉴国外家居照料模式和继承中国养老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对养老福利服务的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在新的形势下应运而生。而由于居家养老服务是准公共产品,在中国现阶段完全由政府或市场提供都会导致其供给不足,准公共产品可以也应当借助政府、市场来共同提供,而市场上机构和个人的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政府的引导,所以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

一、政府主导居家养老的意义

(一)政府的主导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虽然理论界对服务型政府的界定并不一致,但大致认为,服务型政府是以公众为导向,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它既突出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又明确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服务公众,为公众、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政府职能转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只有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确定政府职能重心,合理调整政府管理权限,综合运用恰当的政府管理方式,才能保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顺利进行。

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都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其公共服务,就是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它包括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居家养老“公共物品”的供给,并管理规范居家养老服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为此,政府应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三大转变:即在管理范围上,改变原来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在管理模式上,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在管理方法上,从传统的以行政方法为主转变为间接的以法律方法为主。

(二)政府的主导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反映了公共财政发展的方向

当代西方福利多元主义的相关理论表明,虽然政府的社会福利角色虽从过去的直接提供者变成了支持者,但政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基础的力量这一点并没有改变。政府仍然是社会福利支出中最大的资金渠道,并对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政府购买是政府遵循市场的基本原则最有效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支出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也由一般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家政服务,延伸到日托服务、医疗护理、保健康复、文体娱乐、家政服务、法律服务、临终关怀等内容,并可按照老人自理程度和服务需求的不同,为老人购买不同项目的服务。

(三)政府的主导居家养老标志了政府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的决心

穆光宗在《解析老年弱势群体》提出,老年人属于社会人口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生理的自然衰老及社会变迁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重新调整等原因,不但使老年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受到限制,而且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也比较容易受到忽视。因此,政府主导推动的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不但是面向全社会老年人的服务,也是维护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职责使然。此外,政府主导居家养老服务一方面要体现服务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老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实施程度不同的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居家养老也要体现普遍性,惠及到更多的老人,将有限的政府资金重点保障低保等有特殊困难的低收入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在财力允许时,再逐步扩大到更多的老年人,以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率。

二、当前中国政府主导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养老管理体制落后,基层社区组织权责不相一致

民政部门在名义上承担了宏观管理的职责,但实际上各部门互相割裂,民政部门的综合协调效果不明显,各基层单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各部门的作用难以形成合力,而是相互摩擦、相互制约、甚至对立。在微观层面上,社区责任无限度扩大,各居民委员会承担了政府“下放”的计划、规划、市容、卫生等诸多方面的管理权,但由于机构设置单一、社区组织建设不力,基层社区包括街道、居民委员会还是延续市、区政府帮手和政策落实机构的角色,而作为社区工作之一的老人工作也只能敷衍了事,难有显著的成效。

(二)居家养老工作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

街道一级的社区所需资金来源有以下渠道:街道自筹,政府拨款,社会援助。政府的有限投入,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全面开展犹如“杯水车薪”。上级部门财政对社区投入的养老经费比例大小视经济情况而定。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对象,他们虽然有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但也仅能保障基本生活。同时,民政局用于居家养老的经费,筹集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社会福利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的收入存在着不确定性,加之下面配套不到位,使得居家养老服务难有大的发展,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居家养老设施缺乏

由于社区拥有可支配资源极其有限,以及管理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因素,难以满足社区居家养老的实际需要。此外,由于布局规划不合理、硬件设施不完备、宣传力度不够大等因素,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一些停招的幼儿园和小学、倒闭的企业厂房和商场馆所等闲置资源,由于受隶属关系制约,街道和社区无权整合调用。

(四)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素质不高,缺少专职专业人才

首先,社区管理人员缺乏为老服务的工作经验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其次,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其成员基本是“4050”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低,没有基本的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技能,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对精神护理、心理支持、情感慰藉方面的关注极少。

再次,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制度性规范,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完善政府主导居家养老的对策

(一)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工作的领导,把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划

2008年1月,全国老龄办等十部委发出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密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二)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直接为其发展提供支持。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社会福利的支出应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0-20%,为了顺应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应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建立起对其整体的财政预算制度,保证其投入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相关联。

其次,资金支持还应包括政府提供的间接支持。如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的公益性捐款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再次,国家通过发行社会保障基金福利,来增加社保基金。市民政局每年可发行1-2次专为居家养老筹集资金的福利,所得资金专门用于居家养老费用。

另外,还可用社保基金购买部分国债、投资股票市场所得增加额用于居家养老资金,以及建立居家养老基金,接授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助,为其筹集更多的资金。

(三)政府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

政府在应增加财政对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养老设施的建设力度,新建、更新和改造一批适合老年人需要、便于老年人使用、面向老年人的社区福利服务设施。特别是应对民政、教育与卫生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将分散的、自发的和潜在的养老资源变为可调遣、可动员的资源。

(四)政府应从促进居家养老工作人员专业化

首先,居家养老应有少量的专职专业人员骨干。政府应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情为老年人服务的居家养老专职专业人员队伍。另外,地方政府的民政部门每年可以从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通过考公务员的方式录取若干名,以流动的方式定期到各个社区举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借此提高养护员的心理和护理素质。教育部也将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老年学专业,为我们的养老事业输送人才。

其次,应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应结合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建立紧密联系,抓紧开发社工岗位,吸引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大力倡导志愿者服务,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专业化和志愿服务相结的服务队伍。

再次,部分低龄健康老人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队伍。老年人既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也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参与者和组织者。通过政府引导支持,社区建立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挖掘老年人自身的各种资源,把老年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相互服务,使一些低龄健康老人通过服务活动既能得到精神满足、获得生活乐趣的同时,又能切实解决居家养老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唐咏.居家养老的国内外研究回顾[J].社会工作,2007(2).

2、杨义芹.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职能转变[J].理论与现代化,2007(5).

3、吴雅玲,张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改革[J].法制与社会,2007(11).

4、方秀云.社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5).

5、穆光宗.解析老年弱势群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5(3).

6、孙春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实现中国社会公正问题[J].管理科学,2007(3).

家政服务管理专业篇5

一、政府层面:加大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搭建宽广舞台,实行“筑巢引凤”

(一)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是解决家政服务专业招生难的突破口综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他们的家政专业之所以办的比较有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国家的家政专业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在美国家政专业毕业生就业工种就多达千余种,在日本可达百余种。由此看来,只有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广阔的就业舞台,就业形势好了,生源问题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因此,政府要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整合分散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机构等家庭服务业,增加公办养老服务事业单位,实行毕业生包分配,进入国家事业编制,解决毕业生的“五险一金”,使他们能够体面的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这个过渡阶段政府应该把家政行业“先扶上马”。(二)实施“免费生”政策等惠民工程,增大家政服务专业的吸引力政府要对报考家政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生”政策,籍此增大家政专业的吸引力。而且政府还要对家政类高职院校提供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家政类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建设。只有政府通过政策杠杆等惠民工程,对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问题,生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三)增加培养优秀家政教师的本科大学、家政研究中心,打造优秀的家政类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培养高素质的家政人才“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家政行业的大师就是“双师型”的家政教师和家政研究工作者。就目前我国培养家政教师的情况来看,也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学校,而且招生人数有限,除去毕业后改行的学生,真正从事家政教育的人数也就有限了,所以,就全国来看家政专业教师是极其缺乏的。就笔者所在的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来看,也仅仅有一位教师是真正从家政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试想,没有专业的家政教师,没有合格的家政教学团队和研究团队,没有优秀的家政大师,如何发展家政专业?如何提高家政专业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合格的家政毕业生?如何提升家政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怎么又能够增加家政专业的吸引力。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讲,在各省份都要增加培养家政教师的本科大学和研究中心,为培养合格的家政教师从立法上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四)突破“小家政”理念,创新“大家政”理念要突破传统的照顾小孩、老年服务、月嫂等“保姆式”的“小家政”服务理念,可拓展到物业管理、营养师、护理理疗师、社会福利事业的管理师以及社会咨询师等领域,从家庭向礼仪延伸、向行业延伸,发展新时代的“大家政”理念。把家政服务作为第三产业,实现家政行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五)建立相应家政行业法律体系,维护家政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家政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受传统观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家政从业人员存在着劳动强度较大、维权能力较弱、社会保障总体水平较低以及社会支持不够等问题,[4]这也是影响高职院校家政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要在法律层面以及社会保障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切实维护家政从业人员这个新兴群体的利益。

二、学校层面:正确分析家政行业市场需求情况,实施“因人施教”

迫切需要我们对高职家政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定位。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不同阶层人的生存状况及特点,针对他们的需求,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5]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的家政服务类专业毕业生,他们既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他们的职业应定位于家政行业的管理者、教育者和研究者,或者直接从事较高层次的家政特色服务;对于60后、70后年龄段的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比较能够吃苦耐劳,比较适合从事家庭保洁、照顾老人和小孩、月嫂等工作,而且雇主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他们缺乏基本的技能知识和职业素养。所以,对于他们应采取短期或中期培训的培养模式,职业应定位于月嫂、保姆等家庭服务员等角色;对于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初高中毕业生,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比较欠缺,而且缺乏上一辈吃苦耐老的精神。所以,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走进家庭做保姆,另一方也不容易受到雇主接纳。但是他们具有知识和文化,又具有创新精神。应定位于中长期技能培训的模式,或者引领他们从非学历教育向中专、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过渡,引导他们考取家政行业所需要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应定位于非家庭的社区、物业等家政服务员角色。另外,由于大部分家政服务公司都是一些非专业人士创办的,急需大量的家政公司管理人才。因此,他们的职业应定位于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层或者做老板助理等。[6]在这个过渡阶段,实行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互补的政策,应是破解我国家政职业教育困境的一个出路。可等经济发达了、市场成熟了以及思想观念解放了,再在全国建立起健全的学校家政教育体系。

作者:闫文晟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家政服务管理专业篇6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刻不容缓

据统计,我国现有家庭服务从业人员2477万,家庭服务机构65万家,家政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巨大作用日益显著。

然而,国内服务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国内家庭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规范化的职业培训,很难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当前家庭服务需求,我国家政从业人员至少要扩大到5600万,这就意味着还存在着3100万的行业需求缺口。

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张文范会长在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年会上指出,中国家庭服务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差、服务技能普遍低,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高家政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国际培训认证项目助力行业规范化

为此,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决定与美国家政协会开展战略合作,成立“家庭服务业中美合作交流中心”“中美国际培训认证项目办公室”,引进美国斯塔基国际家政管理学院认证项目,在全国全面推行家庭服务行业的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试点工作。中美国际培训认证项目办公室即将开展的项目包括:通过引进美国家政协会所开发的相关认证项目,并在将其汉化暨本土化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家庭服务行业办公室和中国家政协会颁发的《家庭事务管理服务标准》,通过与北京大学的密切合作,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管家、高级家政服务员和涉外家政服务员;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安排全国各地家政企业的管理人员参加项目培训,适时地打造一批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中国家庭服务业的管理团队等。

家政服务管理专业篇7

我国行政管理机关网络信息服务状况和我国行政管理型网络建设的初衷、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机构设置、我国政府信息政策法规息息相关。我国行政管理机关网络服务的开展是响应国家电子政务的号召,所以网站建设的初衷是政务公开,浏览以上网站可以看出,行业新闻、政务信息、申请流程、确权公告、确权信息查询是各网站信息内容最丰满的部分。在机构设置上,我国不同类别的知识产权划归不同的行政管理机关主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分散使得知识产权信息的服务难以统一整合,决定了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主体和信息服务内容的分散性。在信息政策方面,我国采取计划、集中、按行政隶属进行管理的模式,缺乏灵活性,而且根据相关法律,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对行政职责范围内产生的信息享有版权,“虽然政府拥有版权并不限制信息公开(即信息的‘使用’),但是会限制政府信息的商业化开发(即信息的‘再使用’),这显然不能适应未来完全开放、市场化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1]124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对丰富的信息资源享有版权却并没有有效开发,这势必影响知识产权信息的商业化开发和有效利用。总体而言,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为各界用户了解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利用知识产权现有资源进行再创新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源平台。但同时,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类信息的网络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推动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增值开发应该成为行政管理型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加强的服务。

专利商标和版权信息服务并立型:美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及特色

美国联邦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主要包括专利商标局和国会图书馆的版权局,前者主管专利和商标业务,后者主要负责版权登记管理。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的主要栏目分为专利和商标两大专业领域。在专利领域,主要栏目有新闻公报、发明者、法律和政策、产品和服务、专利程序、专利表格、资源导航、公告查询、专利检索数据库等;在商标领域,主要栏目有新闻、商标指南、商标申请、商标公报查询、商标在线检索等。美国版权局网的主要栏目有新闻、版权知识、导航、版权通告、版权登记数据库等。美国专利商标局网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专利和商标的信息服务,版权局网则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版权信息服务,除了常规的新闻、申请程序、问答等栏目,专利商标局网站在互动交流、国际保护和专利商标检索方面、版权局网站在版权登记数据库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

首先,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注重个性化需求的专利检索系统,在线互动服务开展良好。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提供1790年以来美国各种专利数据的免费检索查询,主要有专利授权数据库、专利申请公布数据库、法律状态检索、专利权转移检索、撤回专利检索、延长专利保护期检索、专利公报检索、专利分类检索、优先权文件交换系统pDX(与epo、Jpo、Kipo、和wipo之间进行)、电子专利权转移系统epaS、专利人检索等,可以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不同需要。另外,专利商标局网站在常见问答栏设置了专利问答、商标问答、权利证书、音乐家和艺术家、订阅中心等栏目。在国际保护栏,网站不仅提供了相关的国际保护法律法规,还提供了国际检索的入口服务。在职业定位栏目,用户可以通过姓名、电话或工作单位来搜索知识产权专业从业人员的信息。

其次,商标和版权领域信息服务同步发展,建立了检索便利、数据庞大的商标检索系统和版权登记数据库。专利商标局网站在商标栏有丰富的关于商标的专业信息,比如商标申请程序、商标新闻公告、商标手册指南、官方公报、法律和规则、在线文件、商标公报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商标公报查询和商标在线检索系统,商标检索系统的检索方式包括字标检索、字标和图像组合检索、字标和图像自由检索,另外还可以进行商标浏览(字母顺序排列)。美国版权法首创了版权登记制度,并鼓励版权人进行登记,以抑制打击盗版,对于来自本国和非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作品,登记还是权利人提起侵权诉讼的前提条件。在美国,版权登记虽为自愿,但登记观念深入人心,据统计,美国的版权登记数量每年能达到50多万件,这为美国建立数据庞大的版权登记数据库提供了条件。在美国版权局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版权登记数据库查阅到1978年1月1日以来所有登记作品的权利人和法律状态,检索方式包括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简单检索的检索项包括标题、姓名、关键词、注册号、文件号、指令关键词,高级检索可以对以上检索项进行细致的区分和组合。

总体来看,美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的优势在于充分公开、均衡服务和互动交流,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知识产权意识、自由的信息政策和完善的制度设计。美国已经形成了信息自由的价值理念,通过恰当而有效的组织,保障民众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是信息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责。美国宪法和版权法赋予民众获取几乎所有政府信息的自由,联邦政府对其掌握的任何文档都没有版权,美国对联邦政府信息的开发采取完全市场化模式,政府信息资源全面、主动、免费向社会开放,通过知识产权信息的充分公开带动科学教育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美国的版权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则源于民众较强的版权意识和完善的版权登记制度。

专利、版权和商标信息服务综合型:英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及优势

英国知识产权局是世界各国知识产权综合管理的典型代表,它负责全国的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版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所有知识产权类型的保护、教育与协调。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是综合性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网站设为公共站点和专业站点。公共站点主要栏目有知识产权教育、知识产权研究和转化、知识产权政策、知识产权贸易、各类型知识产权(知识与程序)、纠纷解决(解决途径与知识产权犯罪)、在线服务(申请、查询与检索)等,专业站点则主要是根据专业领域分设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版权、植物新品种、商业秘密、数据库权等栏目,方便对某一专业领域感兴趣的用户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事实上,两个站点的相关内容基本是相通的,只是网页的浏览途径不同。从信息资源的角度看,该局网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集政务公开、新闻通告、知识产权意识促进、知识产权教育启蒙、知识产权转化推进、知识产权专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政务公开及专业在线服务等栏目中,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提供了权威的、专业的、及时更新的知识产权信息,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程度整合的信息资源,在线服务的互动性良好,使电子政务落到实处。网站在知识产权类型栏目中,对知识产权局职责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外观设计、植物新品种权等进行了专业介绍,对于以上类别的知识产权的政策与法规、申请与注册、保护与监测、利用与许可等程序性知识和信息进行了普及和公布。通过在线服务栏目,我们可以使用网站的专利在线和商标在线服务,用户也可以通过主页的专业站点直接点击进入专利、商标、外观设计和版权的专业服务页面。这部分信息主要包括在线申请、公报公告、争议裁决、在线检索等,其中在线检索是整合程度最高的资源。

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有丰富的专利信息资源数据库,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设置了各种检索途径,包括专利文献与信息检索(ipSUm)、专利状态检索、专利公布检索、SpC号码检索、专利分类检索、审查报告检索、专利授权许可检索(LoR),失效专利检索(niF)、绿色通道专利检索、专利公报检索等。除了在线专利信息外,网站还提供了全国13个专利信息中心的链接和联系方式。网站建设有商标检索数据库,该数据库有几个检索途径:商标号检索、权利人检索、被拒绝案例检索、字词图像组合检索、决议检索、商标公报检索等。网站还提供了多个检索途径进行外观设计检索,包括产品检索、洛迦诺分类检索、权利人检索、外观设计专利号检索等,也可以进行外观设计公报检索和查询。网站通过多层次的知识产权知识教育和专业培训栏目,提供了从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到专业知识学习,再到鼓动创新的各种信息资源,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网站设置了从知识产权应用、思想包、继续教育、大学课程,到专业资格培训等各种教育培训栏目或链接,这些教育培训栏目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比如在知识产权应用栏目,介绍创意的重要性,提供了简洁有效的保护创意和商贸利益的方法;在思想包栏目提供了免费的主要针对14-16岁的青少年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并设有专门的站点,主要教学资源包括商学、外观设计和技术、个案研究、广告招牌等,提供书目、教学计划和教案的下载;在继续教育栏目中,提供了品牌博物馆等知识产权继续教育资源;在大学课程栏目中,提供了设置相关课程教育的大学的网络链接;在专业资格培训栏目中,提供了专利和商标人培训考试资源,另外还在创意竞赛栏目,提供了一年一度的创意竞赛的信息,用户可以参与竞赛,也可以浏览历届参与竞赛的创意和竞赛中获胜的创意。

网站注重推动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促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和商贸合作。除了专业的知识产权类型知识的介绍、培训和在线帮助等,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还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与转化、知识产权贸易项目及培训等栏目,为科研院所的师生、艺术家、发明家、商贸人员等各类需求人员提供直接的知识产权转化和贸易信息帮助,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贸易开展。与中、美两国相比较,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络信息服务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是对各种类型知识产权领域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采取了一种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的模式,并十分注重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和成果的转化推动等栏目建设。这与英国知识产权局的职责范围密切相关。由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英国知识产权局拥有更全面的资源,同时更方便其站在全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角度,整合资源并利用资源推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而英国信息政策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2]124-125,所以,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专业站点的设置、教育培训与成果转化栏目的设置也都体现了针对具体服务对象需要的个性化特色。

经验与启示:完善我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的建议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将越来越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公共服务职能。中美英三国所代表的三种类型的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各有特色。我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虽然分散,但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在专利信息资源的整合服务方面与英美相比毫不逊色;美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具有专利、商标和版权信息服务同步发展、专业资源整合服务强的明显优势,尤其在版权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的三合一综合模式具有明显的资源全面整合优势,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色。作为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重要举措和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大工程,我国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该在吸取以上三种类型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适应国情、创造条件、快速推进,为尽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首先我们要依据国情,探索我国建设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的有效模式。实践证明英国式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模式更有利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信息的资源整合,也有利于从战略高度推进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知识教育和文化养成。笔者以为,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建设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下列三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模式是整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建立综合各知识产权领域的市场监督局或大知识产权局。作为管理和服务手段,整合后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必然要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整合。据统计,全世界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的196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二合一体制,即将专利和商标的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设置,称之为工业产权局或专利商标局,如美国。这其中,又有7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三合一体制,将专利、商标和版权的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设置,如英国。采取三家分散管理模式将专利、商标和版权分开管理的国家包括中国不到10个。

这种模式推进涉及到复杂的行政制度改革,所以实施难度比较大,推进时间比较长,成本比较高昂。第二种模式是建立全国性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并由其构建国家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或者由现有相关主管部门比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牵头整合国家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资源,建构统一、高效、方便、快捷、内容丰富而全面的知识产权公共文献与信息网络,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信息资源部门分割和多头重复建设的问题。[4]108这是一种政府承担基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职能的模式,但前提是这种信息资源机构或牵头机构具有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和资源垄断的弊端,这需要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第三种模式是采取现有行政管理机关支持、社会力量介入的方式建立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这种模式实施起来会更加快捷方便。但这种模式如何实现长效运行仍然需要不断探索,比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采取收费模式、免费模式还是基础信息免费、增值开发收费的模式?行政管理机关对于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资源支持采取免费支持还是收费授权方式?等等。

家政服务管理专业篇8

一、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做法

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逐渐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这些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国特点的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做法,对于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引导,构建多元参与、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业是具有公益性和商业性双重属性的行业,其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原则,通过规划引导、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志愿者参与等多种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

一是制定规划引导养老服务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颁布了《照顾白皮书》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强调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供养人们”。法国政府2005年启动了家庭服务业促进计划,包括居家养老服务业等行业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2007年,法国政府通过了《安度晚年2007―2009》、《高龄互助2007―2012》两个全国性的与养老相关的发展规划,其核心内容集中在鼓励设立养老机构和推动发展养老服务券两个方面。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在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委托和招标的形式,将80%左右福利设施交由民间社会福利法人具体经营和管理,土地由当地免费提供,国家直接经营的福利设施仅占20%左右。在英国,私人部门兴办的养老机构占到养老机构总数的60%左右,还有大量的私营企业从事着社区的日间养老照料服务。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法国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如果企业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服务,可减免企业为护工缴纳的社保,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增值税降为5.5%。法国还对在营利性机构养老的老人,政府每年评估后给予相应的补贴。同时,法国在全国推行包括养老服务券在内的通用服务券特别是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由经过家庭服务管理局认证的公司发行,企业或个人均可购买。企业购买后作为福利低价出售或发放给员工,员工既可自用也可送给父母。企业为员工购买养老服务券可免缴任何社会保障费,并享受服务券总金额25%的税收减免。

四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低收入、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建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为老服务问题,并针对社区内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制定了一项能够提供可持续资金支持的制度,保障老人无论在家中或其他地方都能得到良好的照料。美国政府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向私人开办的老人院、老人护理院等“购买服务”,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向入住私人机构的老人提供费用资助,加上保障基金、商业保险补贴、政府养老金等,真正由个人支付的只占原费用很小一部分。英国政府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或无收入家庭成员给予养老补助,并为无人照顾且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了收费较低的老人公寓,而孤寡、残疾老人可在社区内养老服务机构免费接受专业工作人员的照顾。

五是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欧美发达国家在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注重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以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短缺问题。例如,美国鼓励志愿者参与各种社区服务,如帮助老年人购物、用餐、定期探望老人及打电话陪老人聊天等。德国要求年满18岁的公民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到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对需要帮助的人进行义务看护,服务时间累计,以换取自己年老后享受他人服务的时间。

(二)社区主导,多样化养老服务模式共同发展

发达国家养老服务模式大体上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类型。但以社区养老为主,鼓励居家自助养老,强调社区与家庭的互助和互动发展。

一是主推社区养老。欧美发达国家都强调社区支持老人的家庭,即以社区为基础提供养老服务,特别是上门服务来增强老人在家庭里的生活能力。如英国推行的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或者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以利于老年人在社区与家庭环境中提高生活质量。英国的社区照顾主要包括物质支援、生活照料、心理支持、整体关怀等方面。如社区配备的老年人健康访问员在医师指导下定期到老人家中探访,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提出治疗康复建议。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家政服务、夜间照顾,并开办“托老所”、娱乐中心、午餐食堂等。美国的社区养老模式形式多样,有退休社区、社区会员制养老等模式。美国的退休社区包括退休新镇、退休村、退休营地、“集合式老年住房公寓和继续照顾退休社区等形式,这些社区设施齐全,为各类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美国加州现在大约有7800个拥有执照的生活援助社区(pCFes),可以为超过17万人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美国波士顿的比肯希尔(BeaconHill)社区,采取的是社区联盟会员制养老形式,即在社区范围内,老年人缴纳一定的费用成为会员,就能得到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和照料。

二是倡导居家养老。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提倡居家自助养老,通过养老服务机构、协会、社区和志愿者等多种途径提供居家养老所需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文化交流等服务。在美国,居家养老是老人们选择的一种普遍的养老方式。为推动居家自助养老,美国实施了“社会服务街区补助计划”,在各州力图帮助和支持老年人在家里有能力独立活动,为老人提供较多的服务项目,如家政服务、运输、供给膳食等,所有住在家里的老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服务。因此,在美国社区中,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家庭护理服务,如打扫卫生、烹饪食物、照顾老人起居等,费用按照照顾时间或次数进行计算。有的地方政府或企业还专门为老人设计特定的服务计划,提供为老人的专门服务。例如,加利福尼亚生活协会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包括整理花园、修理栅栏和窗户、递送生活用品及载送老人到银行、陪同散步等。瑞典政府正在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为了使儿女照顾父母更方便,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住宅服务,在普通住宅区内建造老年公寓,或在一般住宅建筑中配建便于老人居住的辅助住宅。在瑞典,凡领养老金的老人,都可以领到住宅津贴。

三是多种形式发展机构养老。发达国家由于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机构养老比较成熟。机构养老的形式根据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有养老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这些养老机构既有政府主办的,也有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机构养老,其中北欧大约为5%―12%,英国大约为10%,美国大约为20%。例如,法国的养老机构模式较为丰富,主要有收容所、老年公寓、护理院和中老年医疗服务机构。

(三)注重培训,推动养老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发达国家在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要求,以保障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

一是注重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英美在许多大学都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家政专业,为社区服务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法国根据不同服务岗位要求制定了细致的培训计划,设置了14个专业文凭和5个水平等级,政府还根据养老服务市场的不断变化,定期调整培训大纲,每三年更新一次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服务指导手册。法国还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养老服务培训机构,巴黎大区仅2008年,区、省两级政府就投入了1.66亿欧元用于养老及社会福利服务相关培训机构的建设。同时,法国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服务行业人员培训,民间机构开展培训工作须先获得资质认定,其培训的学员同样可以享受到同等标准的国家补贴,其文凭得到承认。

二是对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英国、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非常注重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规定拟上岗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基本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对考核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书。例如,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实行养老护理人员和护工持证上岗制度,要求养老护理人员或护工需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和考试后才能取得执业证书。瑞士政府根据培训考核成绩,老年护理护士被分为五级,每一级别都有明确的工作能力划分。

三是提升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针对社会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存在歧视的问题,一些国家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进行了规划和提升。例如,法国政府将养老服务培训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使养老服务培训学历得到正规大学的认可,并且支持完成养老服务培训的人员进入正规大学相关专业接受再深造。同时,法国政府创造性的为养老服务行业设计了一系列对应的高级雇员及管理人员学历、学位,以拓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

(四)强化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规范化发展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促进养老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

一是制定法律法规。日本在养老服务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日本先后出台了近十部有关社区养老的法律与政策,如《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不但保证了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也保障了服务人员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二是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质量监督和规范管理。美国卫生部规定,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在内的所有服务机构都要建立和实行标准化报告制度,其相关信息和评估结果将用于检测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满意度。美国长期照料服务检查信息中心负责服务质量检查监督方面的信息与服务。法国政府对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规定只有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审核的企业才可以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同时专门成立了医疗福利机构评估署,对养老机构等福利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管理,该署每年都组织对这些机构的评估,不达标的企业将被吊销执照。加拿大多伦多市有专门的评估团队对入住老人进行评估报告,养老机构根据报告为每个老人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并对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服务质量的比较,设立互相监督机制,以便确定服务是否到位。

三是实施完善的养老服务项目标准。欧美发达国家对不同级别的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如对不能自理者主要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对自理者提供基本日常照料服务等。这些服务的项目和标准都有明确规定。同时,发达国家还对居家日间照料服务出台了标准。如美国的康复设施鉴定委员会和全美日间照料协会就于1999年联合颁布了日间照料服务标准,对服务的内容和标准都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出台明确的标准,不仅保障了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规避了养老机构和人员的风险,解除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后顾之忧。

二、对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一)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支撑的服务体系

在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已成为各国养老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美国、荷兰和日本居家养老比例分别为95%、91.14%和96.19%。在我国,由于对养老服务业的属性认识存在误区,加之政府没有明确“兜底”保障的服务对象及相应标准,致使各地较多关注养老服务“福利化”、“公益性”,相对忽视其“产业化”。这表现为大多数地区重视机构养老服务,轻视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造成现有养老机构出现床位大量闲置而大众养老服务需求又无法满足的局面。应积极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家政府引导、推动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以满足大众化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鼓励社区兴办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文体娱乐、精神慰籍等服务。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发展邻里养老互助服务,构建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加快养老服务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和培训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家政服务员、护理人员等专业人才的支撑。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护理和管理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全国取得职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员仅有2万多人,大多数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低,导致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基本的吃饭、穿衣、擦背等日常生活照料上,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单一,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将养老服务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作为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支持大专院校等机构设立老年护理管理、老年护理康复专业,培养养老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集中养老机构和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中心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对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相关规定给予补贴。同时,要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与专业技能等级、从业年限挂钩制度,逐步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激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从业积极性。

(三)加强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与规范管理

尽管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已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标准,但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个养老服务市场还处于一种盲目、无序的发展状态。养老服务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养老服务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总体质量不高。同时,养老服务业缺乏有力的行业监管机构,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业管理机制,对许多养老服务机构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质量评估机制,导致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水平较低。应借鉴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经验,加快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社会力量举办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管理办法。同时,要加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和养老服务机构第三方评估制度,对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效果、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强化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服务质量和服务收费情况的日常监督和年审,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此外,要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监管,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营造多元化主体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业促进政策

在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旨在促进健康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这为养老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但目前由于体制、地区差异以及认知等原因,各地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应针对当前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如针对资金不足问题,应设立老年人养护服务中心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引导、鼓励和带动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设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专项经费,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和特困救助、需要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购买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加大对中小微民办养老服务企业的贷款支持。鼓励民间资金发起设立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养老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创新养老服务产业融资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五)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

家政服务管理专业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能力;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

近几年随着社会上对于家政服务与管理方面需求的急剧增加,各大专院校纷纷开设了家政服务专业,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实施中也发现许多问题,突出的一点就是家政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的不确定继而形成的困惑现象频繁出现,即将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就业的瓶颈,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家政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院自2000创办家政专业至今颇有成效,下面结合实际,谈一谈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职业能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职业生涯困惑现象。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家政大学生认识偏颇,再加上自我调整不及时,支撑体系薄弱,高职家政专业大学生生涯不确定现象频频出现,继而引发困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也给择业就业带来了后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家政课程体系的反思。

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美国许多青年学子在投身大学进行专业学习之际,约有23%到32%的18岁青年学生仍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科系和生涯发展方向,仍然缺乏清楚、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而这种现象也同样受到美国辅导工作研究及实务人员的重视。

如今工作已经成为个人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手段,而职业的选择也因此成为一种复杂的历程,以致于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陌生和困难。调查显示,我院家政服务专业约有50%的学生在确定了专业学习之后,仍然缺乏生涯定向。这种状态下的学生不但形成生涯发展迟滞,甚至进而导致自我认定的危机。这种学生经常受到焦虑、目标与兴趣模糊不定、缺乏求学动机、学生角色不足、学业成绩偏低甚至就业恐惧等现象的困扰。长期沉浸在前途茫茫的感慨之中,不但少有积极向学的行动,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亦相对偏低,严重影响其学习力。这种现象有可能弥漫学生整个3年的高职生活和学习,最后形成学生到用人单位下不去、用不住、上不来的尴尬的就业局面。

2.原有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瑕疵。一是过于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高职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应把岗位技能培养作为课程和教学的核心。家政服务专业在课程建设中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重视技能课程,削减甚至删除一些文化课程。这使得学生毕业后转岗晋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单纯的就业教育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二是课程开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课程之间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普遍的情形是课程门数多,重复交叉多,理论课程多。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学校所学课程与未来实际工作内容有很大差距,这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家政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家政服务与管理等社会公共事业服务管理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据此本院家政教学团队对周边乃至全国家政行业反复调研,多次进行行业企业专家论证,经过筛选、分析、归纳、合并以及论证等过程,建立学习领域,形成课程标准,创建学习情景,形成了校本课程。

1.构建专业课实践教学结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变以往原课程体系中以理论为主为先、实践为次为后的模式,实践教学不再是理论的附庸,而是以实践教学为主体,进行序化和系统化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根据实践课程的要求进行配套设计。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依据企业人才培养规律,从新手――熟练者――高技能从业者三个的职业能力培养递进层面进行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实行三年不断线全程贯穿,按阶段逐步深化,理论以够用为度,紧紧依附于实践教学,做到理论与实际密切融合。

在第一学期开设家政专业课程实习,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本市的家政公司、物业公司和社区等公共事业服务单位进行实习。并辅以相关的社会学基础、家政专业导论、家政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等理论课程。认识行业、全面认识专业和专业发展,认识自己,明确今后的发展,形成职业认同感,对专业形成全面了解。为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起到良好的作用,为今后进入职业领域打下基础。

第二学期开设家政管理的初级、中级技能课程。家政服务基础技能、计算机应用、营养配餐与烹饪、家庭护理、青少年家庭教育、乐器技法、花道茶艺等单项实训课程,辅以营养学基础、美学知识、家庭教育、音乐基础知识、茶文化知识等理论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技术上的准备。

第三学期开设家政市场调查、公司管理运营、家政企业培训等单项实践课程,辅以法律常识、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企业培训、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概论等理论课程。第三学期寒假期间,学生走出学校到家政公司进行专业顶岗实习。之前辅家政服务与管理综合实训、实习动员及实习过程中的实习辅导课程。为学生提供全程真实实训,与企业员工一起感受企业文化,领略创业精神,培养职业能力。

第四、五学期为家政管理的深化技能课程。家政服务礼仪、速录、秘书实务、庆典会议组织与实施、殡葬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辅以礼仪常识、速录知识、文秘知识。第五学期后半学期为毕业顶岗实习,经过一系列学习调整后再次进入社会。

第六学期为毕业顶岗实习实践活动。第五、六学期的实习,是在学生完成校内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为18周。组织学生完成顶岗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全真的工作环境,促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再次熟悉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企业的工作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就业后的工作实践,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过渡。

如此循环往复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专业兴趣,积累工作经验,促进职业素质养成,如在第三和第五学期的寒假期间安排学生进行的顶岗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得到家长及学生们的支持,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预就业的平台,99%的企业都欢迎学生到所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因此将成为其企业骨干的后备人选。由此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造的职业生涯得以确定或发展。

2.注重人文课程,完善基础课程结构。高职院校不是“职业培训班”,也不是“工厂学前班”。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之后,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懂技术、会实践、有理想、有价值的拥有健康人格的合格人才,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课堂教学是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生成的主要途径,所以必须加强高职学科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渗透,构建与家政实践教学相符、与人文素质课程相融通的基础课程体系。该体系内容应该包括:

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的必修基础类模块;

②反映全球共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交流、信息和计算基本能力,又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的现代基本能力类课程;

③为防止狭窄的专业技术教育而设置含创新教育、社会活动在内的人文课程类课程;

④拓宽视野、满足兴趣的选修类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文、史、哲、艺和体育并结合课程进行的课外实践活动。

特别注意的是在专业课中要进行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文渗透,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养育与培植过程,尤其需要与之朝夕相伴的任课教师及学生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心血。

3.交叉融合,相互依托。将实践课程体系和基础课体系交叉融合,互为依托,应特别注意的是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中适当安排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具有职业精神和具有职业能力的合格人才。每学期根据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与人文课程交融安排,齐头并举。

三、注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它会在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职业生涯发展观进程当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要与时俱进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块,其次配以相宜的课外活动加以补充,如开办相关讲座,举办相关实践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此类相关课程和讲座贯穿于1-5学期。该课程由具有高尚人格和强烈责任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中年专业教师担任并组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分为大学生的大学规划、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决策与生涯设计等三个模块。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通过了解家政服务业,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课外活动上由本专业教师主持,也可聘请职场成功人士担当演讲嘉宾,拓展学生人生经历和视野,为走上社会做好职业方面的准备。校内可举办以《大学生生涯规划策略》为题的创业基本知识系列讲座,正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树立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大力营造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创业中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可开办创业知识讲座直至最后学期,请优秀毕业生、家政公司经理等职业强人,使学生掌握第一手工作世界的相关信息和资料,理解了所从事工作的内涵,领悟在职业生涯中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校努力学习,自我发展,根据不同学期的成长经验不断完善,使自己的生涯规划更加合理和贴近实际,自信、乐观也就相伴而生。

总之,新型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立,将密切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以培养夯实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导,形成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家政服务管理专业篇10

关键词:政府规制政企分开邮政专营普遍服务

邮政业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殷商时期就有了设置驿站传递官府文书的记载。近代邮政则是从鸦片战争以后,美英等列强在我国开放口岸设置邮局开始的,我国独立的邮政官方机构是清政府于1896年3月在北京设立的总邮务司。辛亥革命之后,我国于1914年3月1日加入万国邮政联盟。1927年政府在南京设立邮政总局,与当时北洋军阀的北京邮政总局并存。1928年,北洋军阀后,我国邮政统一于南京。1934年,国民政府以信函是国家专营业务为由,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业,邮政开始为国家所专营。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1月1日设立邮电部,统一管理全国邮政和电信事业,确定邮政名称为“中国人民邮政”,从此,开始了近50年的政企合一、邮电合一的经营模式。1986年1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自1987年1月1日起生效,这是我国第一部邮政法律。这部邮政法确定了邮政政企合一的运营模式,规定了邮政普遍服务的功能和邮政专营权的范围。1998年3月10日,信息产业部成立,随后邮电分营,成立了国家邮政局。国家邮政局既对全国邮政业进行管理,又提供邮政服务业务。

中国邮政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服务的内容、范围和规模虽然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可以看出,邮政业的管理体制保持了一贯性。从晚清的总邮务司,到民国的邮政总局,再到建国初期的邮电部,以及现在的国家邮政局,都是既负责开展邮政具体业务,又是国家的行政机构,政企合一。这种政企合一的经营模式,对保证公民的通信权利、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促进社会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邮政改革的深化,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市场开放承诺的兑现,随着国际运营商的进入和国内民营企业的发展,现行的邮政管理体制已经不合时宜了,急需变革。

邮政规制问题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原来处于政府严格规制下的垄断行业推行了大规模的放松规制改革。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垄断行业也面临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国内,人们对于打破行业垄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信、电力、铁道、民航等方面。而邮政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亏损行业,1998年之前邮政的亏损主要由电信来弥补,邮电分营之后国家对邮政亏损也给予了逐年补贴,因此,邮政的垄断问题并没引起人们对电信那样的关注。有学者认为,通过政府规制,以立法的形式强化邮政专营权是解决邮政亏损的主要手段,也是邮政发展和社会目标实现的保证。其原因在于:第一,邮政服务必须依靠庞大的邮政网络,因而具有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的特点,引入竞争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邮政服务关系国家机密与安全,要保证公民基本通信权利,需要国家经营,体现一个“政”字;邮政要实现普遍服务的社会目标,由此产生的亏损在国家财政补贴不足的情况下,邮政需要自己承担,这就需要用邮政专营的其他盈利性业务进行交叉补贴,因此邮政必须维持专营,专营并非垄断。

笔者认为,专营是一种行政性垄断,行政性垄断和自然垄断有根本区别。自然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自然演进结果,这种垄断形式并不能完全排斥竞争,自然垄断是相对有效率的。而行政垄断是某行业要求政府以强制性权力将其他竞争者排斥在行业之外的形式,这是有悖于公平原则的也是缺乏效率的。邮政的网络性、安全性、普遍服务性等特征,并不必然构成邮政垄断经营的充分条件,原因在于:

第一,邮政的网络性特征要求垄断经营缺乏现实基础。邮政网络与电信网有很大的差别,电信传输线路与邮政传递路线根本不同。自办发行的报纸业、遍布全国的连锁商店、分支机构很多的银行都具有与邮政网相似的特征,并不必然要垄断经营。第二,针对公民的通信权利和安全,并非一定要国家经营才能得到保证。在很多有安全性特征的服务中,私营企业也可做得很有效率。第三,政府统一制定认为全社会都能接受的价格,实行邮政专营,然后以盈利的业务部分弥补亏损业务部分。这种暗补的形式,人们无法判断亏损到底是由于普遍服务还是因为经营不善,这使邮政有扩大其专营范围的冲动,消费者会承担较高的服务价格,福利受损。另外,对专营业务的范围存在争议时,邮政部门往往通过自己的界定来解决,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竞争对手展开业务。

学者的理论研究表明,规制通常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规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为受规制产业的利益服务,而放松规制可以起到提升产业效率的作用。1962年施蒂格勒在其经典论文《管制者能管什么——电力部门实例》中,以经验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美国各州的电力规制政策对各州的电价和用电结构的影响,得出了规制不起作用结论。后来,Swann(1988)、Kahn(1988)等人考察了美国在证券、航空、铁路、公路运输、能源、银行、电讯等领域放松规制的改革过程后认为,大量企业进入原来受规制的产业后,产生了企业效率提升、收费水平下降、服务质量提高等有益效果。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在电信、银行、航空、卡车运输等领域推行了放松规制的政策,也产生了收费降低、产品服务种类增多、投资增加等良好效果(植草益,1992)。可见,放松规制可以起到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的效果。

在实际中,有案例表明,邮政垄断经营,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公民的通信权利和安全,行政性垄断的企业如果没有完善管理、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就不会有改善服务、树立形象以争取客源的紧迫感,也就不会对公民的通信权利和安全作出百分之百的保证。

打破垄断废弃竞争性业务领域的进入障碍,并建立相应的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邮政亏损、服务质量差、服务效率低的问题,同时使邮政的普遍服务功能得以实现。与这一思路相适应,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商业化经营和放松规制就成为西方国家邮政业改革的主流。从世界各国邮政改革实践来看,邮政改革有下列趋势:第一,邮政商业化、企业化经营。以澳大利亚、新西兰邮政为代表,两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打破传统经营方式,实行邮电分营,实现企业化,取得了很好的经营效果。第二,取消邮政垄断,放开竞争。瑞典邮政是世界上第一个取消垄断的,目前瑞典邮政仍属国家所有,但在经办业务上无任何特权。第三,邮政市场自由化。在欧洲,通过欧盟的调控,邮政市场正逐步实现自由化。欧盟于1997年颁布了邮政改革指导性文件,计划2003年以后,欧盟取消国家法律规定的邮政业务的专营权,实行邮政专营业务的自由化,并计划于2007年邮政市场实现全部开放。第四,股份制经营,这种模式以德国邮政为代表,德国邮政1995年改革为股份有限公司,政府控股,管理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第五,私有化经营。荷兰是世界上邮政私有化经营的一个典型。荷兰邮政最初实行了股份制,后来政府股份越来越少,目前已转变为私有化公司。

可以看出,政企分开,放松规制,邮政商业化、自由化和邮政专营权弱化甚至取消是大势所趋。但是,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各国都遇到了邮政企业化经营和普遍服务之间的矛盾。虽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各不相同,但各国有个共识:邮政都要履行普遍服务职责,即“为本国领土上的所有用户以可以接受的价格提供达到规定质量的永久性邮政服务”。目前,我国的邮政普遍服务主要包括邮政经办的函件、包裹、盲人读物、机要通信、党报党刊发行、义务兵免费信函等。目前,中国邮政在实现普遍服务的过程中,担负着大量的亏损。1998年邮电分营之后,国家对邮政补贴的“8531”计划也在2002年底结束。对普遍服务每年的亏损,中国邮政只能采用交叉补贴的办法,以速递、物流、邮政储蓄等有盈利的项目来支撑。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电信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邮政业务中信息传递的部分业务被大量替代,市场份额下降。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外实力雄厚的邮递类公司如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美国联邦快递公司(FDeX)、敦豪快件有限公司(DHL)、荷兰天地货运公司(tnt)等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还涌现出近十万家民营快递企业。这些对邮政物品寄递类业务造成严重冲击,使得中国邮政营利性业务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运营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主张通过强化邮政专营权来维持国家邮政的市场份额。而笔者认为,通过强化专营权的办法解决普遍服务问题是邮政改革的倒退。普遍服务作为一种国家职能,属于公用事业。公用事业应该由国家财政来承担。虽然通过对专营权的强化可以缓解中国邮政面临的困境,但是专营权扼杀了目前所形成的邮政市场的竞争结构,有悖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利于我国邮政业的发展,更不利于普遍服务问题的彻底解决。

对修改《邮政法》的认识和建议

邮政业放松规制,引入竞争,已经是大势所趋。2005年7月20日,《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原则性通过。邮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实行政企分开,加强政府监管,完善市场机制,保障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确保通信安全;重新组建国家邮政局,作为国家邮政监管机构;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各类邮政业务;加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这种改革思路符合时展的要求,和世界各国邮政改革的趋势相吻合。

邮政改革方案的实施要有法律作保证。因此,《邮政法》的修订和修订完后新《邮政法》的尽快出台,是邮政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1987年的《邮政法》规定了邮政专营的范围,但是很不明确。随后《邮政法》进行了多次修订,但都没有付诸实施,重要的原因就是邮政专营权范围的界定引发了激烈的现实冲突。《邮政法》从2002年4月起开始起草修改,2003年11月的《邮政法》修改稿第五稿提出,“500克以下信件寄送由邮政专营”,此举引起了德国敦豪等四大国际快递和民营快递企业的普遍异议。2006年1月,《邮政法》修改稿第七稿再次引发快递业的广泛争议。目前,该修改稿将于2006年4月接受全国人大审议。《邮政法》第七稿第十条规定:“信件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但是国际信件的速递业务和单件重量在350克以上的国内信件速递业务除外。”也就是说,350克以下信件将归属邮政专营。目前我国有数十万家民营快递企业,有300多万名快递从业人员,承担了80%以上的同城快递服务和60%以上的跨省市快递服务,这些民营企业经营的大部分业务在法律通过后将成为非法。如果该修改稿获得通过,将对我国整个邮政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政企分开之后,邮政集团公司作为企业,和其他国内外邮政公司一样,以营利为目的,不应该再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也不能享有邮政专营的特权。国家邮政局作为政府机构应提供普遍服务,而普遍服务业务大都是非营利性的,其他企业不愿意做,这样,规定专营权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笔者认为《邮政法》第七稿中关于邮政专营的相应条款必须加以修改,否则我国的邮政体制改革将无法顺利展开。

严格规制、政企合一的邮政经营体制,曾经对保证我国邮政服务的实现,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新的形势下,这种管理体制受到了根本性挑战。目前,以交叉补贴形式保证普遍服务的中国邮政面临重大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主张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化邮政的专营权,以此来解决邮政面临的困境。这种方法不利于形成中国邮政市场的有效竞争,也不利于我国邮政普遍服务功能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邮政专营实际上是行政垄断,这种运营模式无法保证我国邮政业的快速发展,也不利于邮政普遍服务功能的实现。因此,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是邮政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的建议是,从邮政立法的角度,明确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使邮政集团公司成为真正的企业。将普遍服务与竞争性业务分开,邮政集团公司作为国有企业从事竞争性业务,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和其他企业处于公平的地位,不再承担普遍服务功能;而普遍服务作为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由邮政局直接承担,普遍服务的支出由国家财政负担。这样,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处于超脱地位,客观公正的维护邮政市场的竞争环境,邮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可以获得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联瑜.邮政专营权是实现普遍服务的前提.中国邮政第4期,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