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十篇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十篇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1:46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篇1

关键词农机化;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无为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2-0282-02

1无为县农机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无为县农机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在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引导下,全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8.24万kw(总动力因二坝、汤沟镇划入芜湖市鸠江区有所下降),拥有各类拖拉机2.22万台,其中农田作业大中型拖拉机1119台,联合收割机1056台,水稻插秧机472台,谷物烘干机367台。大中型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保持较高增幅,植保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保持较快发展,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机耕、机播(插)、机收作业面积分别达到12.26万、3.21万、8.24万hm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1%,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水稻机插、油菜机播、机收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为全县粮食丰产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4个,已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4家。全县农机化从业人员达4.32万人,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7.84亿元,其中利润3.98亿元。农机服务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全县有310个农机大户的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大中型拖拉机、水稻高速插秧机、油菜联合收割机、旋耕施肥播种机等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重点技术,如机插秧、油菜机播、机收等在全县得到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2无为县农机化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是无为县农业生产的主导,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经营效益,种植品种不一,农机连片作业难度大,购买的农机使用率不高,购机投资大、回报率低。

2.2作业成本高,农民热情降低

目前,油料价格上涨、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降低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2.3机具选型难度大,适应农机少

无为县田块小,梯田多,水田泥脚深浅不一,每块连片面积小,这样就构成了选型农机具的差异性较大。

2.4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无为县的大多数农机具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装备结构不协调,主机发展较快,配套机具发展较少,机具利用率不高,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无为县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1小田块制约了大农机作业

无为县人多地少,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田块小,且田地分散、高低不平,影响了适合规模操作机械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械、耕整地机械等农业机械的使用。

3.2家庭生产方式钳制了农机化的发展

无为县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仍以家庭为单位,影响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发挥。同时,土地分散经营加大了单户农民购置农机投入成本,降低了农机使用率,影响经营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结构优化调整和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展[1]。

3.3农民的劳作思维惯性阻碍了农机化的发展

无为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新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3.4农业基础薄弱

无为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民即使有购机愿望,也因作业量小,投资回收慢,而不得不放弃;无为县农机主要以小型和轻便型农机具为主,且多用于自家的农作生产,造成农机作业量小,使用率低。

3.5农机化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

不同作物种类和不同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无为县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使得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从根本上减少了农机具的使用,降低了农机普及率[2-4];农村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削弱了农机发展后劲。

3.6农机发展缺乏健全完善的农机农艺结合的机制

当前,无为县农机农艺结合还处于尝试与摸索阶段,方式单一、领域不宽。如何推进农机与农艺在组织领导、重点作物、技术模式和应用规范上的结合,亟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

4发展对策

4.1大力发展小型适用农业机械

要针对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有选择地加快农业机械发展步伐,推广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和机械,逐步缓解用水矛盾。在推广原则上,应把握机械轮宽不超过1.2m,工作幅宽不超过0.8m,播种或插秧不超过4行,如水田耕整机械、步行式插秧机等及中小型加工机械设备。

4.2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机械

重点围绕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棉花、水产等特色经济产业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机型的示范推广和宣传,狠抓新机具推广,把各类示范演示活动送到基层,把机械化示范点办到每个乡镇和重点村,办出一个亮点,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特色,造福一方百姓,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和改革创新的成果[5]。

4.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丘陵地或平坝地区,着力优化大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低山丘陵,着力发展经济适用的中小微型农业机械,重点在多种经济作物如油菜、棉花主要生产环节上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突破[6-7]。

4.4引进开发和推广是途径

通过引进、试验和示范,逐步筛选确定适合无为县机械化发展的主推机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改进或研制出适合当地的特色农机。

5今后的发展重点

5.1抓好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力度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以提高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8]。重点加快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使机插秧面积和插秧机保有量都有大幅增加;做好油菜机械化直播和收获技术的示范推广,扩大此项技术在无为县的应用;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要注重各项农机、农艺技术的组装配套,装好示范片建设,增强项目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5.2扎实组织好农机化生产服务

在春耕、三夏、三秋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要扎实做好服务、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组织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做大做强农机跨区作业这个品牌。巩固跨区机收,发展跨区机耕、机插,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引导和鼓励发展各种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及农机大户,扩大服务规模,提高经营水平,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5.3依法抓好农机安全生产

进一步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加强农机牌证管理,严把农机检验登记关和机手的培训考核关,从源头上治理。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村建设,逐步扩展农机安全村覆盖面,创建平安农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重要农时季节及作业安全生产大检查[9]。加强对农机作业、供应、维修市场的监管。要加大力度,抢抓机遇,开展好农机维修、供应网点和农机操作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5.4切实加强农机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农机校场地条件和师资力量,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化技术和热门技术培训。组织农机科技、教学人员走出校门、送教下乡,为农民传授适用技术。进一步强化拖拉机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办学水平,扎实做好新型农民转移就业能力[10]。

5.5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

立足无为县实际,根据补贴资金规模,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坚持公开、公正、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把政策直接宣传到户、机具落实到户、监管服务到户,真正使农民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补贴资金的拉动效应[11]。在国家宏观调控扶持和引导下,构造无为县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农机装备体系。

总之,推进全县农业机械化,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为抓手,以调整优化装备结构布局、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为重要任务,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农艺结合,培育发展主体,努力实现无为县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6参考文献

[1]钱录庆.日本发达的农业机械化和良好的服务体系[J].南方农机,2005(1):45.

[2]强维青.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2):38-40.

[3]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5581-5582.

[4]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5]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6]张冬平,史国栋,陈俊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1996(4):2-7.

[7]邱立春,崔国才,王铁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在农机化系统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1997(1):99-102.

[8]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蒋恩臣.农业生产机械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篇2

【关键词】农机培训;适应;提高

我国农业机械化学校是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经过几代农机培训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培训了大量的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为保证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经过良好培训的2000多万农村农机人员,掌握了使用与维修农业机械的本领,这支大军分散于全国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又分别培训出大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能手。1994年全县只有农用拖拉机11、8万。kw,联合收割机48台,到1998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8、2万kw,大中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44.1台。农机校则为此输送了充足的驾驶操作技术人员,解除了农业机械化推广与使用的后顾之忧,为全国农机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机市场的蓬勃发展给农机校的发展建设创造良好的机遇。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机教育培训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加快农机教育培训的步伐,是当前农机教育培训发展的焦点问题。作为农机教育培训部门,要坚持为大农业服务的观念,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市场变化,以变应变,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素质,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从目前的农机市场行情来看,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农机工业已经走过了自己的“而立之年”,并且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有人认为,我国的农机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归发达国家在实现农机化时,农机工业也曾得到快速发展,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后,农机工业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根据1979-2000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分析预测:今后几年,农机市场将继续下滑,最好的情况是达到持平或微量增长,总的发展趋势是在波动中下滑,即农机工业伴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市场的不断调整,将存在一个较长的调整期。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现阶段农机市场上产品繁多、货源充足,农民购机热情空前高涨。然而;据专家分析,我国农机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市场的需求。当前的主要障碍不是农机产品的数量,而是技术。

众所周知,大多数农机校在新形势下的状况都是举步维艰。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农机校的教学装备几乎都是在同一时期配备的,那些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解剖车、模型教具、电化教学设备大多数都被弃之仓库,只有少数教练车还在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但培训的人数却已廖廖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农机市场急速下滑,培训对象大量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原有教具已不再适用。这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极大削弱了它的市场竞争力。

我认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跟上市场的变化形势。在这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形势面前,如果仍然固守已失去生命力的呆板的办学方式,仍然束缚在狭窄的培养目标上,农机校步履维艰的状况就无法得到应有的改观,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也就缺乏坚实的基础,进而影响甚至延缓农村经济的振兴。因此,只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户需求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敢于开拓,勇于进取,才能充分发挥农机校的作用,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篇3

关键词: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农业

1科技产业化的涵义及意义分析

1.1科技产业化的涵义

科技产业化是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应该加强重视的一种理论。农业科技产业化顾名思义就是以科技为带动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段,它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产业化,而是融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系列化、管理企业化、运行有机化和产业科技化等特点的生产方式,农业的科技产业化将会为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动力。同时,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农业的产出,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引领农业进入新的发展空间。

1.2科技产业化的意义

科技产业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科技产业化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设定科学的评价指标。由此可以使各个地区之间相互借鉴,这样的建设无疑会极大地丰富科技产业化的理论知识,为农业发展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与创新氛围,如此一来,科技产业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机制,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2.1对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的重视不够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中。近年来,科技在农业方面的运用是极为普遍的,不少地区已经一改以前的人力物力投入,转为加大对高新农业机械的使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节约劳动力的投入,是农业发展今后必将步入的发展模式。然而,从表面上来讲,农业机械正在普及化,但是不少地方仅仅是居于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比如在对于农业机械的普及上,地方政府并没有提供很好的优惠政策,普通农业根本无法承受农机的经济消耗。这种非长远规划使农业科技产业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农业科技研究缺乏资金投入

我国农机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大部分都是以教学形式开展或者是一些小单位自办的,这将引发一个严重的问题,小单位的资金有限,而且无法从各种渠道获取资金支持。再加上政府对其的扶持与投资并不多,导致小单位的农机工程科技研究规模并不大,无法取得想要的成果。资金与必要条件的缺乏还会使得研究人员没有能力投入到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中去,势必会造成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2.3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于工业及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远远强于对农业方面的扶持,农业科技产业化所面临的困难与阻力远在工业等技术产业化之上,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将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除此之外,农业科技产业化还会承担一定的自然风险,例如干旱、洪水、雪灾等等自然灾害,这种不可预估的风险使得不少单位在发展农机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

3推进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创造有利于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要想更好的实现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国家在政策方面必须要有一定的改进,主要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减少税收压力。就如同以上提到的问题,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面临的风险是十分巨大并且不可预测的。由此可见,国家必须要减少农业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收负担,给予其一定的政策优惠。二是,财政扶持,不少农机工程科技企业的规模并不大,这就导致其资金方面的短缺,如果政府不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必将无法实行。所以,政府需要对有一定困难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财政扶持。

3.2加强入户指导,切实为农民服务

加速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不仅需要在政府与企业方面下功夫,最为不可忽视的就是对农民的入户指导。由于农民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不高的情况,这就为其学习农业机械的使用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就需要有关专家做好入户指导。只有农民明确了新型农用机械的作用,才能增加其对于农用机械的需求,因此,“入户”最为重要。要将农村劳务矛盾最为突出、农民需求最为迫切、农业生产最为关键的机械化新技术传送下乡,服务上门,让广大农民掌握应用。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篇4

1.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必要性

1.1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缓解劳动压力

当今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向往都市,大量劳力离开农村涌向城镇,成为打工族。农村的大学生偏爱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机关或企业,而很少有人想到偏远地区或回农村务农。根据对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职业选择调查,约80%的毕业生希望在北京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想回乡开拓事业的大学生屈指可数。另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据中国老龄协会1997年统计,104的省市已进入了老龄化阶段。现在,全国60岁以上(包括60岁)的老龄人口已有1.2亿,而且正在以年平均3.2%的速度增长。自上海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北京、天津、江苏、浙江、辽宁、山东、广东等省市也相继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专家解释,这些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的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而强调少生优生引起出生率下降,这样就造成了人口的老龄化现象。上述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部分地区出现青壮年劳力不足的现象,从而将在更大程度上产生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需求,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是必然的。

1.2推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日渐发生变化,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更美味、更具营养价值、更高品质的产品;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面临农产品开放进口和市场竞争的压力,现代农业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才能生存。从这些新的需求出发,农业生产向着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进行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相关研究与开发,其中部分研究已经达到实用化阶段,这些研究以降低生产成本为主要目标,同时达到节约资源,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安全生产和适应老龄化社会等目的。随着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微处理机等电子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降低,将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装置的开发,加速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2.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1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2.1.1已有农业机械及装置的无人自动操作

其一,田间作业机械,田间作业机械的无人自动操作方法有直接导向法和利用无线遥控操向的间接导向法2种。前者的实际应用有旋耕机、割草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自走式农药喷雾机等;后者的实际应用有割草机、插秧机、农药喷雾直升机等。田间作业机械可以根据土壤和作物的特性,利用触觉收集信息。其二,固定式机械。固定式农业机械的无人自动操作实例有全自动谷物干燥机、全自动分选机、自动温室等。全自动谷物干燥机是一种可以自动控制热风温度和风量,当谷物达到设定的含水率时,能自动停止工作的无人化机械。其自动控制系统包括自动控制点火燃烧、自动控制速度循环、自动控制燃烧器空气量、自动控制送风量、自动测定含水率和自动掐断燃料等功能。全自动分选机是一种能把水果、谷物或蔬菜按重量或形态等级进行分类的无人化机械。

2.1.2有效提升农业机械操作性能水平

自动化技术提高了已有农业机械及装置的作业性能和操作性能。部分省市把自动化技术应用于茶叶机械上,成功研制出6CRK-55型可编程控制加压茶叶揉捻机,它利用计算机控制电功加压机构,能根据茶叶的具体情况编制最佳揉捻程序实现揉捻过程的自动控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茶叶机械上的首次成功应用,它可以应用于拖拉机、施肥播种机、谷物干燥机等,使其不受外界条件干扰。

2.2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2.2.1开发农用传感器及控制系统

开发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装置所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流通过程中,缺乏能迅速、准确、非破坏性地评价作物或农产品的生物学性状和活动的传感器,所以,应研究开发在自然环境下能准确检测这些性状和活动的传感器及数据处理技术与装置,特别是能从田间和培养液中检测作物生长和发育的传感器,它的开发对工厂化、设施化作物生产是必需的。另外,比较分析从传感器所得的数据和控制参数间的关系,开发相应的参数控制装置,也是十分必要的。

2.2.2增强机械产品的质量

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变化,特别是它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往往是最大的挑战,大多数时候是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情况下进行作业,而此时机械的质量(耐用度的问题)往往会对工作效率产生绝对影响。特别是目前机械大多数采用微处理机或者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所以提高这些机械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2.2.3研发农业机器人

现今,许多发达国家正在进行农业机器人的开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例如,使用机械手的果蔬自动采摘机;水果采收、分选及食品加工等部门广泛采用的摄影图像处理等视觉检测装置;畜牧业中利用远距离遥控技术检测乳牛的乳头位置,并把挤奶器附着在乳头上挤奶的自动挤奶装置;还有把羊的形态图形化,使剪刀自动感知羊的皮肤并作业的剪羊毛机器人。美国正在开发研究的采橙机器人和法国的采苹果机器人,因其性能明显提高和价格大幅下降,预期很快就能实用化。由于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他农业机器人的实用化也会加速,特别是在需要大量人力和精确作业的种苗、花卉、蔬菜等生产中,机器人的实用化将会更加快速。蔬菜在全年中有持续的需求,又能在人工环境里以工厂化方式生产,所以机器人在蔬菜栽培中的投入会更加容易。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篇5

农业种植中,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各因素对植物的生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学习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科学的技术以及欧美发达管理思想的替代农业,是每一个农业种植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现代农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中国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不单单是施放有毒肥料才能使农作物生长迅速。中国的农业要实施全过程监控,使食品能够洁净生产,让百姓吃得放心。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中国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现代科学http://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中国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1.采用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2.农业植物中也需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提高栽培农作物的单产量,奠定种植业的调整的物质基础

1.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2.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做好节水改造项目、灌区续建项目等处的建设,建成高产稳定农田。以农田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作物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要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肥料,植物营养因素的施放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种植物抵御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篇6

[关键词]农业种植因素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150-01

现阶段,农业种植中主要受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各因素的影响,如果其中一个因素没有合理运用、科学管理就会导致整个农业种植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种植的现代化程度,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种植中的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现代农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在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1、采用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2、农业植物中也需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提高栽培农作物的单产量,奠定种植业的调整的物质基础

1、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2、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做好节水改造项目、灌区续建项目等处的建设,建成高产稳定农田。以农田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作物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要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肥料,植物营养因素的施放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种植物抵御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总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需要施放不同的肥料和植物营养素。只有栽培得当,才能保证高效高产的种植。

参考文献

[1]李超,潘忠芬,代萍,试论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11期.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篇7

农机农艺相结合历来就受到领导与专家的重视,但在实践和理论上都一直没解决好,这是我国某些地区、某些农机化项目效果不好,进而导致经济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简言之,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是二者结合的目标。农艺的深层涵义是生物学理论与实践,农机的内涵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属于应用于农业的两门不同学科领域。如何处理好二者辩证关系,使之相互适应,紧密结合,成龙配套间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具有精耕细作的农耕优良传统,各地风土条件和耕种传统习惯差异很大。近代生物学在微观技术与宏观理论上已有长足发展,近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对农业机械化又提出新的要求,这些都制约着农机具的设计、制造与运用,也推动着农业技术的改革与更新,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回顾我国农机化历程,借鉴世界农机化发展,重新考察农机农艺相结合,展开讨论,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学科发展是必要的。?

二、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纵观我国农机化近五十年发展历程,在农机管理、运用与科研中始终贯穿着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主线,推动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深入发展。?1.国内自20世纪50年代初农机化起步阶段,推广新式农具中就明确"新农具与耕地作技术是共同提高的"(张林池,1952.5),"一切机械作业均应严格服从先进耕作法的农业技术要求"(国营机械农场机务工作规章,1952.11)。并在新式农具站的组织领导及人员配备中明确要求"农业技术和农具技术员各两人",要求"农机具鉴定要从农学观点给评价"。为农机农艺相结合提供了条件。50年代中末期,主管农机的领导在总结中指出"农业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不够"(李菁玉,1995.1),"农机具要切合当时的农艺要求"(聂荣臻,1959.6)。?60年代,进一步提出一些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具体作法,"石社挂钩"(陈正人,1960),实行"亦工亦农制度"(刘少奇,1964.9),"机农合一"(张省三,1965)。并在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中要求"加强基本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理论的研究",要"根据我国农艺发展的新方向和耕作制度改革的需求,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原则,首先要适合精耕细作要求"。?

70年代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农业和工业同时并举"。并具体为"农机部门和农业部门结合起来","把农艺改革和农机改革结合起来","农艺措施要为机械作业创造条件,既保持了精耕细作传统,又发挥了机械化的作用"(刘瑞龙,1973)。并在农村农机机务管理规章中明确"农艺和农具的改革,要互相适应,互相促进"。1979年9月农机部在"关于农机化几个问题向中央请示报告"中提出"要把全国农机科研力量组织起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农机化必须与农业的区域规划和耕作制度改革密切结合","同农业的专业化,经营的多样化结合起来"。当时主管农机的领导进一步明确"树立大农业观点……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的机械化……树立农业机械化同农业现农业现代化其他内容互相联系,密切配合的观点……特别是农机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杨立功,1979.11)。

?80年代初一再强调"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并进一步认识到"农业机械作用的对象是生物,是农作物,它和一般工业机械在厂房里加工无机物不一样,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耕作制度、农艺的制约"(杨立功,1980,1981)。提出"中国农机化道路要根据本国特色办事","发扬我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各地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迥然不同,机械化要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进行……排涝机械南方先行,耕作机械东北先走一步"(项南,1980.11)。在对中国农业的反思中提出"农机农艺结合这个提法,一般应理解为农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相结合。但是由于农艺这个概念包括生物技术和实现生物技术的作业工艺方法两方面内容,又受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作物缺乏直接反映生物技术要求的技术指标,往往用作业工艺代表生物技术指标"。"农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和内容是农业技术系统(生物技术)、作业工艺程序系统和机械系统的'三系'配套。……是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规律的产物,是现代生物的机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刘瑞龙,1980.6)这之后,由于家庭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以及中央不再提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号召,使农业机械化处于整顿反思阶段。80年代末,机械耕作科技人员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认识到"只有农机没有农艺是无的放矢;只有农艺没有农机是纸上谈兵,农机农艺相结合,无非是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这又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内容,因此,90年代应该是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结合,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迟仁立,1989.8)?90年代机械化土壤耕作在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结合试验研究引起有关领导重视,在中南海国务院第三会议室听了迟仁立、左淑珍的专题汇报后指出"以前对耕作理论方法忽视了,迟仁立、左淑珍同志提出的办法解决了全面耕翻和不耕翻的问题,解决了两者弊端,但隔几年深翻,间隔深松、镇压,什么地区,气候条件,不同作物上有实用性……还值得研究"(陈跃邦,1990.5)。"很关键的是提出了孔隙度的数据,找出了最适值,农作物增产了,用这个理论能解释。""应扩大试验面积,更深一层虚些问题。这些区域性很大,单纯生物不研究还不行,很需要扩大试验面,要搞多学科综合研究。"(候捷,1990.5)。"把地上地下结合起来研究,很有意义,很重要。""现在研究地上的多,地上地下一起搞的不多,和国外的耕法联系起来,把历史的、中国的、外国的相比较一起研究","要把试验面积搞的大点,要扩大试验。"(陈俊生,1990.5)。上述领导人的指示使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机械化土壤耕作新技术和配套机具的试验得以深入研究并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定量运用。总理在199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农机农艺相配套",把农机农艺关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2.农机农艺关系的演变历程?

从上述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我国农机与农艺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农机服从农艺阶段,指导思想就是一切机械作业均应严格服从技术要求,农机处于从属地位,为农业服务。但是当先进的农业机械纳入传统农业时,还是对传统耕作方式提出了挑战。例如60年代东北的"犁后喘";华北机耕快且深,使传统的人畜耙地和水车灌溉发生了困难。?

(2)第二阶段是农机农艺相互适应阶段。农业机械生产中的作用增强了,地位有所提高,也就暴露出更多的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始终伴随着我国农机化过程中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与传统的手工作业技术的矛盾,需要农机和农艺相互让步、磨合,以达到相互适应,这是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例如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间套作,多熟种植的机械化配套。?

(3)第三阶段是农机农艺相结合阶段。农业机械有了长足发展,品种多,功能全,可以为农林牧副渔、加工业的大农业实施各业全过程机械化,从而产生了农业机械化综合生产技术。即生产技术成龙配套,形成了农业技术体系、作业工艺程序系统和机器系统的三系配套。

?(4)第四个阶段是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配套阶段。农业机械化三系配套已不是简单的农艺过程同相应机械来替代所能完成的。其综合性,系统性要求有相应的基础理论来指导,使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有机地组成优质高产高效科学的作业程序系统。表现在SpaC运行系统、土壤--机器--植物系统以及机具--土壤·微生物·根系--农田生态系统和农林(果)茶经菌渔药综合配套立体组合农业等各种系统与实践的研究。为区域化因时因地制宜的农机农艺相结合从量变到产生飞跃,发生质变,实现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定量配套创造性了条件。?

三、国外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借鉴?

由风土条件、经济、社会体制所形成的不同农业类型决定着农业机械化的方式,人多地少、人少地多、富有型、贫困型,国营与私有制都有不同的农机农艺结合经验可供借鉴。?1.世界上的农业从总体上可分为人多地少,劳力密集型和人少地多能量密集型两大类。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人少地多是其典型。美国农业机械化过程显著特点是靠专业化减少农艺技术环节,促进农机化。大豆带、玉米带的形成,减化了作业程序,减少了机具配备。加拿大大马力、折叠式作业机具充分发挥了机械化的威力,但是大马力机械带来的压实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类能量密集型农业,可为我国东北和西北发展机械化农场提供经验和教训。日本和英国、丹麦、德国可做为人多地少的典型。日本以水田机械化为主,小巧灵活的单人背负式、手扶式形式多样,品种齐全,可为我国南方水田机械化提供参考。德国以北方谷物甜菜机械化大田生产为主,解决"插花地"和科学化、标准化作业为规模化和精细化机械耕作积累了经验,可为我国北方农村精耕细作与农业机械化相结合提供参考。英国和丹麦的农牧并举机械化过程为我国农区发展牧业提供了经验。改精饲料为主的养殖业为草饲的养牛业可以从生物学方面提高转化效率,发展新型农牧业机械化体系。?

英国、丹麦可做为富有型的农业机械化典型,笔者参加国际会议,考察过这两国农业机械化耕作状况,由于经费充足,在自动化程度和电子监控作业提高可靠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给人"锦上添花"的感觉。提高精密性和经济效益。尼日利亚尽管号称"非洲的小美国",但还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农业机械化明显在减少繁重体力劳动以及提高耕种速度,抢农时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由于经费有限,只能"雪中送炭"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这些可能给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借鉴。钱多可以在科学化和精细化农艺技术方面发展;钱少就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农艺措施上分析,再配合相应的农机具,实现农业机械化。?

前苏联是最典型的高度集中的以国家意志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下机械化国营农场模式,经营不善,普遍亏损,计划经济"大锅饭"的弊端一直困扰着领导者。我国黑龙江集体办农机站队和国营拖拉机站也有了切身体会。巴西、菲律宾以私人占有土地为主的国家,农机化发展的"各自为政"单纯追求高额利润的短期行为发挥大规模机械化作用和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又产生了尖锐矛盾。这些为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机化提供了如何协调国家与地方,集体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实例。如何更好地趋利避害,摆正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之间平衡与协调。?

2.在宏观农业类型前提下,如何解决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具体微观技术,国外的实例也很多。美国的大豆收获机械化宽幅割台与损失率高的矛盾就是通过培育高底荚位大豆品种而解决的。西红柿机械化收获使培育方型厚皮新品种取得突破。泰国北部的农业机械化就是将轮作制改为固定耕作制后实现的。日本60年代从中国引进尚未过关的水稻插秧机,通过农学育秧解决了中国多年无法突破的机械手取苗伤苗的障碍点,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类似这些从农艺的生物学方面,而不是单纯要求农机配合而解决的农业机械化难点俯拾皆是。俄罗斯农业工程专业中就有"基础理论教研室"研究解决农艺中的"为什么",作业执行农艺技术实现机械化的理论依据。前苏联威廉斯的机械化平翻耕作体系就是依据"团粒结构"理论,耕地层上下层土壤需周年轮换恢复结构的农艺要求而建立的。国外这些经验表明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结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四、农机农艺结合成效显著?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机化战线上许多成功的农机农艺结合具体范例,值得总结推广,指导未来。?

1.60年代初黑龙江农机化科技人员从解决东北因有三角犁铧耕作,铧耳限制耕深,造成耕层浅、犁底层硬,无法深耕的弊端出发,提出加装深耕部件,打破三角生格子的深松土措施和部件(阎作新,1962)。70年代安与"高寒地区地裂子抗蚀保土启发进行深松土,二者合而为一"发展为"深松耕法",得到领导重视,组织了农业、农机、农场、气象、林业、教育六局科技人员大协作进行试验研究。但由于增产机理和肥力转化不清,受到质疑。认为增产没根据,光用不养、地下开荒、后患无穷,不能推广。农机和农艺都无法解释这些问题,是生物学专业人员研究揭示出深松耕法创造的虚实并存耕层协调了水肥气热,实现了早熟高产,用养结合,(迟仁立、左淑珍,1997),为深松耕法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在全国三北地区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另一方面推动了配套农机具研制,产生了一大批以虚实并存层为依据的深松机、整地机、七铧犁改装等新型深松系列机具,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基础理论研究从虚实并存耕层的土壤水肥气热、微生物、作物根系、光合生理、农田小气候等方面深入系统测试,总结出虚实并存效应原理。一方面与生产结合,形成以虚实并存耕层为核心,在不同部位、深度、间隔,不同时期深松的整套土壤耕作技术,并在海伦县不同农耕区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形成机械化耕作技术规范,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另一方面从农业历史角度研究提出虚实并存耕作是我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中"精耕"的继承和发展,是比平翻的全虚耕作和免耕的全实耕作都优越的先进耕作系列。在河北通过多年多地多种作物试验研究,提出可以定量运用的华北虚实并存耕作技术规范。同时研制了为小型拖拉机配套的小型深松犁(ZL922064814)、七寸步犁改装,深松步犁和多用组合犁等系列配套机具,得到河北省领导重视,在河北十个县市示范推广200多万亩,获经济效益2.46亿元。为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在西北的间隔深松加覆盖技术与南方旱地间隔深松抗旱增产都取得了稳定增产的良好效果。促进了我国机械深耕深松推广应用。?

3.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进行的秸杆粉碎还田,机械化精量播种,抛秧和化肥机械深施等农机化新技术都是在明确农艺技术效果指标基础上,农机农艺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从作物增产潜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出发,查清土水肥光热指标,促进了旨在抢农时、争光热的华北三夏机械化耕种一条龙作业技术和吨粮田优质高效高产技术与配套系列机具的研制,这些都是基础理论指导下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硕果。?

五、农业机械化科研发展之管见?

农业机械化的名称就包含了"农业"、"机械""化"三方面含义,就是"农业"和"机械""化"在一起,即农艺农机相结合。?

1.观念的转变。在农机化研究人员中,存在着重"机"轻"化"的错误观念。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在实践中"化"的研究既重要又难搞,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又涉及到社会科学;既涉及到工程技术,又涉及到基础理论,同时又要研究应用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需要知识面广,研究对象又很复杂,在我国农机界的基础又比较薄弱。应该充分重视并加强这方面研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还应注重经济效益,改变过去只看科研水平,不管生产力转化和能否有商品价值,通过鉴定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

2.人才的培养。现时的农机课程设置以"机"为主,只有一门农学基础还与机械离得太远,因此应该从农机化教材改革作起,增加农业生物学和介绍宏观环境的生态学课程。编撰农业机械化专业自己的农学教材,培养农机农艺结合的"双料"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重机轻化的现象。?

鉴于农机化专业现状,农机农艺分割,许多农机专业人员要脱离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的现代方向发展也是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应该学习国外的经验,农机农艺相结合不是合并,在农机化专业中设立基础理论研究机构,调配专业人员,充实加强"化"方面的研究,为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力量。?

3.统一分区规划。对于在中国条件下实现农业机械化,特别是田间作业机械化的复杂程度认识不足。对各地的风土条件、作物种类、种植制度、栽培方法的复杂性,都没有联系农业机械化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区域性因地制宜的,有理论数据的,可以进行定量指导的机械化作业体系。五十年来各地农业科技人员已作了大量工作,建议在全国立项,统一规划分区进行,补充完善总结各现有成果,提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种植宏观设计。同时要从传统狭窄的种植生产过程机械化束缚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对种植业要扩展到产前、产后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另一方面树立大农业观念,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机械化也要全面考虑,拓宽农业机械化领域和内容。总之,中国目前仍然依靠种植业生产粮食,传统的机械化栽培方式还是目前农村中农业生产的主体,但展望未来,农林牧渔大农业观念的全面发展又是必然趋势,因此农业机械化研究应该深化与拓宽并重,同步发展。?

4.如何结合是突破口。农机农艺相结合已深入人心,取得共识,但"如何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近五十年来历程所提出来的重大课题,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突破口。?

主要参考文献?

(1)农机化司,北京农工大编:《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4。?

(2)国家农委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国家农委办公厅,1981.10。?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篇8

[关键词]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4-0200-02

1镇康县基层农业机械推广体系现状

镇康县农业机械推广体系,目前主要由县农业局农机推广站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机组)共同构成。县农业局下设农机推广站1个,定编8人,7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下设农机组,人员组成由1-3人不等。县农机推广站主要负责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款,无农机推广经费。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组)承担,负责所在乡(镇)的农机推广、培训、农机监理等农机业务工作,有时还要参与乡(镇)的新农村建设等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人员编制由乡(镇)管理、工资由乡(镇)财政全额拨款,因此,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大部分工作必须服从乡(镇)政府的安排,县农业局仅负责业务工作的指导。村级无任何农机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合作社。

2镇康县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镇康县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尚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如县、乡、村农机推广体制不健全;农机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基层推广人员学习培训经费不足;缺乏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等,这些因素极大的制约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加之县、乡政府部分领导对农业机械化认识不足,对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不理解、不支持农机工作,给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建设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2.1基层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

开展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把适应当地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而镇康县农机推广部门在经过几次的机构改革后,原来的机构体系被打破,部门撒并、人员缩减,有部份乡(镇)农机组只有一人,要负责农机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工作,有时还要完成乡(镇)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因此,农机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到乡(镇)一级就很难落实,而最低层的、直接服务与农业生产的村级农机服务组织在镇康县未建立,更是给农机新技术的推广落实带来困难。

2.2无农机新技术引进、推广经费,新的农业机械进不来

镇康县基层农业机械推广经费严重短缺,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各个环节都无资金保障,新的现代化农业机械无法引进。就目前而言,镇康县农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工作,其本上是由农机销售商为推销自己的农机具,开展农田试验,基层农机推广部门只是被动的参与或提供平台作用,因此,很难保证科学地引进适合农民需求的先进农机具。

2.3农机推广人员培训经费不足,新技术、新知识的更新掌握缓慢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产品不断更新和完善,先进的农机具不断涌现,基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了解掌握农机产品新的动态。据统计,镇康县基层农机推广人员80%以上是上世纪毕业的中专生和社会招工人员,虽然有着多年的农机推广经验,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很多知识已经老化,需要更新和培训学习,由于专业技术培训、学习经费不足,农机推广人员不能及时地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班、技术交流会、高新技术展览会等,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不能很好的掌握全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情况,就不能有选择地引进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先进的农业机械。

2.4缺乏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镇康县农业机械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一直以来都是在农户的承包田、地里开展,没有独立的有代表性的田地作为试验、示范基地,因此,农机新机具示范工作不规范、不标准,不能准确的掌握农机具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和推广区域,同时,在新机具的操作培训中,没有基地的支持,技术操作培训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2.5村级未建立相应的农机推广组织

镇康县农业机械推广机构,自建立以来,只设到县、乡(镇)两级,村一级未设立相应机构,也未有任何农机专业户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推广的落实。

3建设镇康县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

3.1依法建立完善的基层农机推广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精神要求,建立健全镇康县、乡(镇)两级农机推广机构,发展村级和扶持农机合作社及农机专业户,发展创建农机服务体系新格局,充分发挥农机推广工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3.2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基层农机推广体系

县、乡(镇)两级农机管理部门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农业事业单位,具有农机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在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对农机推广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如果削弱了农机推广工作职能职责,农机部门将无法组织农业机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使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受到影响,因此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和农机干部队伍应当得到巩固和稳定。

3.3增加农机推广经费投入。农业机械推广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社会效益高的公益性事业,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需要一次性投资较高的成本,因此县、乡(镇)政府要保证农机推广机构在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引进上投入的经费和示范、推广业务经费,加速农业机械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为“三农”增产增收服务。

3.4加强农机推广人员新知识、新技术学习

要提高现有农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活力,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拓宽其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开展新技术请进来和走出去学习活动,了解掌握全国农机发展新动态,更好地引进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先进的农业机械。

3.5建立农业机械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镇康县应在有代表性的地区选择田地建立农机示范基地,开创规范、标准的农机新机具示范工作,同时,对农机手掌握新机具的操作培训上,有基地的支撑,能更好的完成技术培训工作。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篇9

农机农艺相结合历来就受到领导与专家的重视,但在实践和上都一直没解决好,这是我国某些地区、某些农机化项目效果不好,进而导致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简言之,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是二者结合的目标。农艺的深层涵义是生物学理论与实践,农机的内涵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属于于农业的两门不同学科领域。如何处理好二者辩证关系,使之相互适应,紧密结合,成龙配套间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我国地域辽阔,悠久,人口众多,具有精耕细作的农耕优良传统,各地风土条件和耕种传统习惯差异很大。近代生物学在微观技术与宏观理论上已有长足发展,近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对农业机械化又提出新的要求,这些都制约着农机具的设计、制造与运用,也推动着农业技术的改革与更新,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回顾我国农机化历程,借鉴世界农机化发展,重新考察农机农艺相结合,展开讨论,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学科发展是必要的。

二、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纵观我国农机化近五十年发展历程,在农机管理、运用与科研中始终贯穿着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主线,推动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深入发展。1.国内自20世纪50年代初农机化起步阶段,推广新式农具中就明确"新农具与耕地作技术是共同提高的"(张林池,1952.5),"一切机械作业均应严格服从先进耕作法的农业技术要求"(国营机械农场机务工作规章,1952.11)。并在新式农具站的组织领导及人员配备中明确要求"农业技术和农具技术员各两人",要求"农机具鉴定要从农学观点给评价"。为农机农艺相结合提供了条件。50年代中末期,主管农机的领导在中指出"农业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不够"(李菁玉,1995.1),"农机具要切合当时的农艺要求"(聂荣臻,1959.6)。60年代,进一步提出一些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具体作法,"石社挂钩"(陈正人,1960),实行"亦工亦农制度"(刘少奇,1964.9),"机农合一"(张省三,1965)。并在农业机械化的主要任务中要求"加强基本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理论的研究",要"根据我国农艺发展的新方向和耕作制度改革的需求,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原则,首先要适合精耕细作要求"。

70年代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农业和同时并举"。并具体为"农机部门和农业部门结合起来","把农艺改革和农机改革结合起来","农艺措施要为机械作业创造条件,既保持了精耕细作传统,又发挥了机械化的作用"(刘瑞龙,1973)。并在人民公社农机机务管理规章中明确"农艺和农具的改革,要互相适应,互相促进"。1979年9月农机部在"关于农机化几个向中央请示报告"中提出"要把全国农机科研力量组织起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农机化必须与农业的区域规划和耕作制度改革密切结合","同农业的专业化,经营的多样化结合起来"。当时主管农机的领导进一步明确"树立大农业观点……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的机械化……树立农业机械化同农业现农业化其他互相联系,密切配合的观点……特别是农机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杨立功,1979.11)。

80年代初一再强调"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并进一步认识到"农业机械作用的对象是生物,是农作物,它和一般工业机械在厂房里加工无机物不一样,受条件的制约、耕作制度、农艺的制约"(杨立功,1980,1981)。提出"农机化道路要根据本国特色办事","发扬我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各地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迥然不同,机械化要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进行……排涝机械南方先行,耕作机械东北先走一步"(项南,1980.11)。在对中国农业的反思中提出"农机农艺结合这个提法,一般应理解为农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相结合。但是由于农艺这个概念包括生物技术和实现生物技术的作业工艺两方面内容,又受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作物缺乏直接反映生物技术要求的技术指标,往往用作业工艺代表生物技术指标"。"农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和内容是农业技术系统(生物技术)、作业工艺程序系统和机械系统的'三系'配套。……是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生物的机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刘瑞龙,1980.6)这之后,由于家庭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以及中央不再提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号召,使农业机械化处于整顿反思阶段。80年代末,机械耕作人员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认识到"只有农机没有农艺是无的放矢;只有农艺没有农机是纸上谈兵,农机农艺相结合,无非是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这又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内容,因此,90年代应该是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结合,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迟仁立,1989.8)90年代机械化土壤耕作在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结合试验研究引起有关领导重视,在中南海国务院第三会议室听了迟仁立、左淑珍的专题汇报后指出"以前对耕作理论方法忽视了,迟仁立、左淑珍同志提出的办法解决了全面耕翻和不耕翻的问题,解决了两者弊端,但隔几年深翻,间隔深松、镇压,什么地区,气候条件,不同作物上有实用性……还值得研究"(陈跃邦,1990.5)。"很关键的是提出了孔隙度的数据,找出了最适值,农作物增产了,用这个理论能解释。""应扩大试验面积,更深一层虚些问题。这些区域性很大,单纯生物不研究还不行,很需要扩大试验面,要搞多学科综合研究。"(候捷,1990.5)。"把地上地下结合起来研究,很有意义,很重要。""现在研究地上的多,地上地下一起搞的不多,和国外的耕法联系起来,把历史的、中国的、外国的相比较一起研究","要把试验面积搞的大点,要扩大试验。"(陈俊生,1990.5)。上述领导人的指示使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机械化土壤耕作新技术和配套机具的试验得以深入研究并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定量运用。李鹏总理在199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农机农艺相配套",把农机农艺关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2.农机农艺关系的演变历程

从上述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我国农机与农艺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农机服从农艺阶段,指导思想就是一切机械作业均应严格服从技术要求,农机处于从属地位,为农业服务。但是当先进的农业机械纳入传统农业时,还是对传统耕作方式提出了挑战。例如60年代东北的"犁后喘";华北机耕快且深,使传统的人畜耙地和水车灌溉发生了困难。

(2)第二阶段是农机农艺相互适应阶段。农业机械生产中的作用增强了,地位有所提高,也就暴露出更多的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始终伴随着我国农机化过程中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与传统的手工作业技术的矛盾,需要农机和农艺相互让步、磨合,以达到相互适应,这是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例如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间套作,多熟种植的机械化配套。

(3)第三阶段是农机农艺相结合阶段。农业机械有了长足发展,品种多,功能全,可以为农林牧副渔、加工业的大农业实施各业全过程机械化,从而产生了农业机械化综合生产技术。即生产技术成龙配套,形成了农业技术体系、作业工艺程序系统和机器系统的三系配套。

(4)第四个阶段是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配套阶段。农业机械化三系配套已不是简单的农艺过程同相应机械来替代所能完成的。其综合性,系统性要求有相应的基础理论来指导,使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有机地组成优质高产高效科学的作业程序系统。表现在SpaC运行系统、土壤--机器--植物系统以及机具--土壤·微生物·根系--农田生态系统和农林(果)茶经菌渔药综合配套立体组合农业等各种系统与实践的研究。为区域化因时因地制宜的农机农艺相结合从量变到产生飞跃,发生质变,实现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定量配套创造性了条件。

三、国外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借鉴

由风土条件、、体制所形成的不同农业类型决定着农业机械化的方式,人多地少、人少地多、富有型、贫困型,国营与私有制都有不同的农机农艺结合经验可供借鉴。1.世界上的农业从总体上可分为人多地少,劳力密集型和人少地多能量密集型两大类。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人少地多是其典型。美国农业机械化过程显著特点是靠专业化减少农艺技术环节,促进农机化。大豆带、玉米带的形成,减化了作业程序,减少了机具配备。加拿大大马力、折叠式作业机具充分发挥了机械化的威力,但是大马力机械带来的压实一直困扰着各类能量密集型农业,可为我国东北和西北机械化农场提供经验和教训。日本和英国、丹麦、德国可做为人多地少的典型。日本以水田机械化为主,小巧灵活的单人背负式、手扶式形式多样,品种齐全,可为我国南方水田机械化提供。德国以北方谷物甜菜机械化大田生产为主,解决"插花地"和化、标准化作业为规模化和精细化机械耕作积累了经验,可为我国北方精耕细作与农业机械化相结合提供参考。英国和丹麦的农牧并举机械化过程为我国农区发展牧业提供了经验。改精饲料为主的养殖业为草饲的养牛业可以从生物学方面提高转化效率,发展新型农牧业机械化体系。

英国、丹麦可做为富有型的农业机械化典型,笔者参加国际会议,考察过这两国农业机械化耕作状况,由于经费充足,在自动化程度和监控作业提高可靠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给人"锦上添花"的感觉。提高精密性和经济效益。尼日利亚尽管号称"非洲的小美国",但还是贫穷落后的发展家,其农业机械化明显在减少繁重体力劳动以及提高耕种速度,抢农时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由于经费有限,只能"雪中送炭"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这些可能给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借鉴。钱多可以在科学化和精细化农艺技术方面发展;钱少就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农艺措施上,再配合相应的农机具,实现农业机械化。

前苏联是最典型的高度集中的以国家意志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下机械化国营农场模式,经营不善,普遍亏损,计划经济"大锅饭"的弊端一直困扰着领导者。我国黑龙江集体办农机站队和国营拖拉机站也有了切身体会。巴西、菲律宾以私人占有土地为主的国家,农机化发展的"各自为政"单纯追求高额利润的短期行为发挥大规模机械化作用和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又产生了尖锐矛盾。这些为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机化提供了如何协调国家与地方,集体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实例。如何更好地趋利避害,摆正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之间平衡与协调。

2.在宏观农业类型前提下,如何解决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具体微观技术,国外的实例也很多。美国的大豆收获机械化宽幅割台与损失率高的矛盾就是通过培育高底荚位大豆品种而解决的。西红柿机械化收获使培育方型厚皮新品种取得突破。泰国北部的农业机械化就是将轮作制改为固定耕作制后实现的。日本60年代从中国引进尚未过关的水稻插秧机,通过农学育秧解决了中国多年无法突破的机械手取苗伤苗的障碍点,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类似这些从农艺的生物学方面,而不是单纯要求农机配合而解决的农业机械化难点俯拾皆是。俄罗斯农业工程专业中就有"基础教研室"解决农艺中的"为什么",作业执行农艺技术实现机械化的理论依据。前苏联威廉斯的机械化平翻耕作体系就是依据"团粒结构"理论,耕地层上下层土壤需周年轮换恢复结构的农艺要求而建立的。国外这些经验表明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结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四、农机农艺结合成效显著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机化战线上许多成功的农机农艺结合具体范例,值得推广,指导未来。

1.60年代初黑龙江农机化人员从解决东北因有三角犁铧耕作,铧耳限制耕深,造成耕层浅、犁底层硬,无法深耕的弊端出发,提出加装深耕部件,打破三角生格子的深松土措施和部件(阎作新,1962)。70年代安与"高寒地区地裂子抗蚀保土启发进行深松土,二者合而为一"发展为"深松耕法",得到领导重视,组织了农业、农机、农场、气象、林业、六局科技人员大协作进行试验研究。但由于增产机理和肥力转化不清,受到质疑。认为增产没根据,光用不养、地下开荒、后患无穷,不能推广。农机和农艺都无法解释这些问题,是生物学专业人员研究揭示出深松耕法创造的虚实并存耕层协调了水肥气热,实现了早熟高产,用养结合,(迟仁立、左淑珍,1997),为深松耕法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在全国三北地区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另一方面推动了配套农机具研制,产生了一大批以虚实并存层为依据的深松机、整地机、七铧犁改装等新型深松系列机具,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基础理论研究从虚实并存耕层的土壤水肥气热、微生物、作物根系、光合生理、农田小气候等方面深入系统测试,总结出虚实并存效应原理。一方面与生产结合,形成以虚实并存耕层为核心,在不同部位、深度、间隔,不同时期深松的整套土壤耕作技术,并在海伦县不同农耕区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形成机械化耕作技术规范,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另一方面从农业角度研究提出虚实并存耕作是我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中"精耕"的继承和发展,是比平翻的全虚耕作和免耕的全实耕作都优越的先进耕作系列。在河北通过多年多地多种作物试验研究,提出可以定量运用的华北虚实并存耕作技术规范。同时研制了为小型拖拉机配套的小型深松犁(ZL922064814)、七寸步犁改装,深松步犁和多用组合犁等系列配套机具,得到河北省领导重视,在河北十个县市示范推广200多万亩,获经济效益2.46亿元。为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在西北的间隔深松加覆盖技术与南方旱地间隔深松抗旱增产都取得了稳定增产的良好效果。促进了我国机械深耕深松推广应用。

3.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进行的秸杆粉碎还田,机械化精量播种,抛秧和化肥机械深施等农机化新技术都是在明确农艺技术效果指标基础上,农机农艺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从作物增产潜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出发,查清土水肥光热指标,促进了旨在抢农时、争光热的华北三夏机械化耕种一条龙作业技术和吨粮田优质高效高产技术与配套系列机具的研制,这些都是基础理论指导下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硕果。

五、农业机械化科研发展之管见

农业机械化的名称就包含了"农业"、"机械""化"三方面含义,就是"农业"和"机械""化"在一起,即农艺农机相结合。

1.观念的转变。在农机化研究人员中,存在着重"机"轻"化"的错误观念。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在实践中"化"的研究既重要又难搞,它涉及到科学,又涉及到社会科学;既涉及到工程技术,又涉及到基础理论,同时又要研究应用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需要知识面广,研究对象又很复杂,在我国农机界的基础又比较薄弱。应该充分重视并加强这方面研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还应注重经济效益,改变过去只看科研水平,不管生产力转化和能否有商品价值,通过鉴定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

2.人才的培养。现时的农机课程设置以"机"为主,只有一门农学基础还与机械离得太远,因此应该从农机化教材改革作起,增加农业生物学和介绍宏观环境的生态学课程。编撰农业机械化专业自己的农学教材,培养农机农艺结合的"双料"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重机轻化的现象。

鉴于农机化专业现状,农机农艺分割,许多农机专业人员要脱离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的方向发展也是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应该国外的经验,农机农艺相结合不是合并,在农机化专业中设立基础理论研究机构,调配专业人员,充实加强"化"方面的研究,为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力量。

3.统一分区规划。对于在中国条件下实现农业机械化,特别是田间作业机械化的复杂程度认识不足。对各地的风土条件、作物种类、种植制度、栽培的复杂性,都没有联系农业机械化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区域性因地制宜的,有理论数据的,可以进行定量指导的机械化作业体系。五十年来各地农业科技人员已作了大量工作,建议在全国立项,统一规划分区进行,补充完善总结各现有成果,提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种植宏观设计。同时要从传统狭窄的种植生产过程机械化束缚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对种植业要扩展到产前、产后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另一方面树立大农业观念,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机械化也要全面考虑,拓宽农业机械化领域和。总之,中国仍然依靠种植业生产粮食,传统的机械化栽培方式还是目前农村中农业生产的主体,但展望未来,农林牧渔大农业观念的全面发展又是必然趋势,因此农业机械化研究应该深化与拓宽并重,同步发展。

4.如何结合是突破口。农机农艺相结合已深入人心,取得共识,但"如何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近五十年来历程所提出来的重大课题,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突破口。

主要参考

(1)农机化司,北京农工大编:《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4。

(2)国家农委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国家农委办公厅,1981.10。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机技术推广;应用

如何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实现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改善农民、基层劳务人员生活水平是国家目前的研究方向与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更是取得了良好成效。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突破了传统模式农业发展所遗留下的难题,更是凭借其方便快捷的技术特点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效有益的帮助。

1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1.1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勘测地面景物的综合技术,其本身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出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形成图像达成对目标的监测。遥感技术本身应用广泛,军事侦察、民用性质的土地规划、环境污染监测等均在可运行的范畴内,在农机技术中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遥感”是将遥感技术与农学及农业相关技术原理相结合,借助遥感技术的应用原理对土地的利用现状、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监测、栽培环境的影响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调查[1]。农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农作物的相关估产、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评估。

1.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特定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凭借地理学、地图学及相关计算机科学的运用对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现象与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与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地理信息系统这一信息技术不仅让抽象化的地理环境具有了数据、属性与特征进而帮助相关人员分析研究,还拓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与服务对象,促使人们的生活发展朝着“数字化”的趋势前进。《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农业的应用》中更是明确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特征、功能与数据的采集分析等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方法,以供给农业、地理、生态环境的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2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改进灌溉技术

农业灌溉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由最为传统的“人力灌溉技术”,再到“水泵灌溉技术”与“滴灌”的运用,对人力资源与时间的消耗都是巨大的,并且长时间的应用下去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的灌溉困难与资源浪费。以“水泵灌溉技术”为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的支出,过程看似简单只需要在水源处设置水泵、拉水管接电源就可以实行自主灌溉;但是灌溉过程中却加大了水资源的浪费,灌溉面积的不均匀还会造成局部缺水的情况发生,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2]。正因如此,相关技术人员应及时改进灌溉技术,结合科技智能的信息技术创造高效、便捷的“智能化”灌溉技术,以同时实现:灌溉需求及时化、灌溉分区针对化、灌溉高效节水化这三点,对灌溉情况进行验收检查、观察对农作物的影响与生长情况的进展。

2.2合理施肥

不同于传统的施肥方式,在农机技术中适时适度地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理施肥。由于现阶段信息技术发展日益成熟,新兴信息化监测方法的应用让农作物的生长历程更为具体,甚至给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了数字图像化的合理依据。在农机技术推广中运用信息技术施肥,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测土施肥、数据记录、数据查询导出、数据分析改正。以测土施肥为例,以往施肥人们更多的是凭借自身积累的经验去选择应用,而信息技术下则不同,技术人员可以凭借信息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基肥施用的情况确定施肥与灌水时间、灌水次数与灌水的数量,进而提高肥料的使用率,最大化的降低用肥成本,实现肥料合理高效运用[3]。其次,正确合理施肥本就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分析监测,技术人员可通过输入测土的数据计算出土壤与所施肥料间的关系,针对土壤中缺少的营养元素进行补充,进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

2.3科学种植,提高精准度

科学种植是指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按照市场的需求与自然环境进行农业的相关生产研究。根据研究分析培养生产质量好、产量高、成本低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进而改良土壤环境,提高农机技术的运用水平,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收益。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在种植选择上提供准确科学的检测方法,还可以为种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有效的解决策略。相关技术人员应顺应时代的改革变迁,将科学性的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相结合,采取科学种植方式的同时提高相应的精准度[4]。不同于传统理念上的“无依据”尝试,科学种植更注重对土地、肥料、专业技术的应用把握,明确规避种植风险与土壤肥料间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的种植理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树立正确的种植方法与技术应用。

3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建议与对策

3.1科学推广提高认知度

想要在农机技术中推广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改进特色种植。以一些偏远地区文化程度较低的散户为例,受传统的种植观念影响,种植人员在技术上完全遵循传统种植模式,极力追求种植果实的大小,认为果实越大种植效果便越好。当然也不乏存在着“过渡型”改变传统理念中的种植人员,这类人员往往是现阶段参与农业改革比重最大的一部分,不同于前者,他们在种植想法、种植技术上想要趋近于新兴种植理念与新兴技术,但他们却又无法“对症下药”、在行动上无依无据无法实现改变。正因如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应用的宣传力度,鼓励相关技术人员科学推广以提高农户认知度。把握新技术再种植,避开传统观念的“大果实,小果实”,多思考研究新技术的应用怎样才能提高果实的质量和产量,怎样才能把握农业发展和市场的“新”观念,怎样才能发现好处,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推广应用新技术,引导他们改善种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新技术在农户中得到推广,从而提高种植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2加强对农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将“切实加强农机人才队伍的建设”列为重大任务之一。当前,国家对农机技术的运用尚未成熟,想要在农机技术中运用信息技术更为困难。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农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从“农机装备的研发创新”和“农机技术的建设改进”两个方面入手,打造有技术、有效率、有目标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制定合理长远的培养计划,科学规划培养体系,选择能够调动积极性的培训方式,善于从团队中发掘运用人才。相关部门应分析农机队伍建设现状及农机人员缺少的原因,加大落实农机技术人员的体恤政策,注重农机技术的引领与推广,使农机技术人才不再流失[5]。

3.3在农机技术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兴技术的崛起并不能代表农业的进步,技术的广泛研究与种植人员对农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并不匹配。目前,我国农机技术应用仍处于推广阶段,工作难度大,相关制度尚未建立完善,因此,国家应进一步推动农机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推广应用,开展科技示范户宣传活动,以“面对面”“零距离沟通”的方式,帮助农民了解信息技术和农机技术。相关专家对种植户进行农业技术指导,鼓励种植人员尝试选用新品种,推广使用新技术的同时激发种植户的探索欲,通过不断的成果展示与实践研究让种植人员感知学习,用心参与日后的技术学习提高自身的种植素养,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推广与应用。农业相关部门注重强化农机信息技术知识,让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的运用得以保障,有了知识体系的建立推广,技术应用的困难也将得到缓解,基层人员想要学习掌握、运用这一技术也变得有依据、有对策,避免了盲目追从改变种植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偏远地区文化程度较低的种植户,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明确提供政府鼓励支持的相关政策,种植户有了政府扶持对农机技术的认识也将越来越清晰,农机技术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实现“全民化”,农业的发展均衡才能实现良性竞争、共同进步。